《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语用”,应成为语文课堂的“聚光点”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5-3-22 18:16
标题: “语用”,应成为语文课堂的“聚光点”
“语用”,应成为语文课堂的“聚光点”

文章作者:黄迎兰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4年9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语言文字的运用(简称“语用”)。一时间,聚焦“语用”成了语文老师们最热点的话题。从2001年至2013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走过13个年头,反思我们的语文教育,收获了什么?失落了什么?人们在语文课热闹了好长一段时间以后终于发现,语言文字的运用必须成为语文课程的核心,语文才能真正成为语文。是的,不管什么样的课程改革,语文这门学科的必须要素——听说读写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始终都是不能改变的。但我们看到的课堂要么是频繁的提问,教师一言堂、独角戏;要么是太多互动的表演,看似精彩舞台秀,这些都挤占了学生语言吸纳或倾吐的空间。在语文教学的田地里,怎样让语言文字的运用成为聚光点呢?语文老师该怎样帮助孩子们不断地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作为一线教师,笔者从教学实践中谈谈个人肤浅的认识。
    一、聚焦“语用”,与文本对话
    1.情感体验处内化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让学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层面上,而应依托课堂,充分挖掘文本的资源,创设语用的契机。
    在平时教学中,特别是文本情感渗透处,可通过回忆、唤醒等方式激活学生已有的语言储备,适当输入语言材料,促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这无疑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又一捷径。每读一次《第一次抱母亲》,我都会多次哽咽甚至热泪盈眶。因为成年的我们能够懂得母亲为子女的无怨无悔,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但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学生不可能真切体会,当我们教完课文,让学生说说文中母亲是怎么的形象时,学生常常说来说去就是“伟大”这个词,但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本课,领着孩子体验情感时,随机语言呈现了一些与母亲形象相匹配的词语。“不辞劳苦、不畏艰难、坚忍不拔、含辛茹苦、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学生在老师语言引领下,词汇有了积淀,又加深了对母亲的爱戴之情。再如教学《西湖》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因为西湖,杭州便成了“人间天堂”。说到西湖,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屏幕上随机出现一些词语:湖光山色、风景秀丽、山明水秀、清澈见底、水光云影、五光十色、美不胜收)学生读词语想象画面。接着老师继续引导:那么作家是怎么用神来之笔描绘西湖的美景的呢?请读读课文,找到相关句子。这样的环节巧妙地将词语的复习与积累不着痕迹地渗透其中,又为下文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2.文本空白处外显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抓住教材的空白点或生发点,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合理地补上课文言语的空白、情感的空白以及意境的空白,通过发现“没有”而了解其“有”,可以创造性地建构文本意义,使教学内容更加周密、清楚、完整。因材设计,活用文本,巧妙“补白”的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为学生打开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让语文课堂更加鲜活起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文包诗,在重阳佳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沉浸在欢庆节日的愉悦中,王维身在异乡,饱受着孤独寂寞、思念之苦。为了孩子们也能理解体会这份情感,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教者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当看到别人家热热闹闹地吃着团圆饭的时候,独自一人站在庭院里的王维,对着一轮明月,王维会想什么?当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登高望远时,站在上坡上的王维,遥望着家乡的方向,王维又会想些什么?这样匠心独运的设计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可以结合生活经历进行畅想的空间。这样的想象、推理、表达等,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外显表达出来。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中的文字,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形等。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它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和启迪性。但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态的,反映的是某个瞬间的形象。要想使画面“活”起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如《珍珠鸟》一本的课文插图,书桌前,作者肩头上,小珍珠鸟甜甜的睡熟了。人鸟相依,多么温馨的画面。同学们通过精读探究明白了珍珠鸟在作者的精心照料与呵护下,对作者产生了信赖,由此创造了文中插图所描绘的美好境界。此时,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让学生为图片起一个适合的名字。同时老师也可以提供多个名字,如《和谐》《港湾》《信赖》《人鸟依依》《两情相悦》等,供学生选择、比较哪一个更加贴切。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既可以激发新生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及文章主旨。还可以依据课文内容为画面配诗。人鸟相亲的细腻描写和浓郁的诗意、深刻的哲理,除了表达作者对自然、人生的挚爱之情,也展示了人与动物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3.拓展升华处提升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朱作仁教授把学习语文的规律概括为两句话:大量读写,读写结合。一般来说,阅读教学的“拓展升华”环节往往隐藏着激发学生倾听表达的最佳练笔点。对此,中高年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找准时机,让学生“一触即发”。以写促思,往往才有真正出彩的课堂。《爱之链》的教学中,教师在孩子们理解了乔依对陌生夫人的无私之爱后,陌生女人又将这份爱传递给了乔依的妻子——留给她一大笔钱。课文到此戛然而止,但情感却依然在流淌。教学至此,教者设计学生练笔:当乔依醒来以后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情到浓处,孩子们奋笔疾书,写出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文字:
    “第二天早上,乔依醒来了,看着窗前娇艳无比的腊梅花,他轻轻地吻了吻身边熟睡的妻子,然后披上外套准备出门接着去找工作。就在这时,妻子也醒了,她抓住乔依的手说:“亲爱的,昨天我可真遇到了一件怪事,有一位老妇人多给了我几千美元呢!她还留下了一张纸条呢!”当乔依读完纸条,眼睛湿润了。乔依一下子觉得这个世界是这么小,刚被自己帮助过的人竟又转回来帮助了自己。自己只不过为她修了一次车,而她给予的数千美元,却足以解决这个贫困家庭的燃眉之急!更能让乔依感动的是纸条上面那短短的一行字:“在我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了我。现在我也想帮帮你。”乔依明白了你善待别人,别人就会来善待你,这是永远不变的真理!”
    “第二天早上,乔依醒来后,准备再次出门找工作。就在这时邮递员送来了一封沉甸甸的信,打开一看,全文如下:您好!我是白鸽集团的总裁汤姆·罗斯,还记得两个月前的风雪夜吗?您帮助了一位饥寒交迫的老妇人,并告诉了她一个关于享受爱和传递爱的道理。她是我的母亲,您不仅帮助了她,更重要的是也帮我指明了一条传递爱的道路,一条爱之链。为此,我十分感激。我也想成为这条爱之链中的一员,第一个我就想帮助您,如果您愿意的话,希望您能来白鸽集团,我们集团的大门永远向您敞开。汤姆·罗斯。后来乔依成了白鸽人力资源部副经理。那些有高学历的精英们都不服气,罗斯微笑着说了一句话:“因为他懂得什么是爱。”
    学生内心的情感在文本的语言和情感的撩拨下,产生了情感和心理变化的热度,“趁热打铁”的练笔,让学生直抒胸臆,一吐为快,语言文字的运用达到最大的效能。
    二、聚焦“语用”,同课堂共生
    1.要强化写字
    在认真研读了新课标后我发现重视汉字的书写是最大的亮点。新课标在具体建议中指出:“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所以我们的课堂应该用笔来读书,用笔来书写。每篇课文听写词语、动笔书写成为规定的动作。高年级更应该让文本批注落在实处。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实实在在,应摒弃那些多余的元素,如音乐、美术、信息的东西能不用则不用。
    2.要有适当的训练
    我们的课堂仅仅有读是远远不够的,适当的训练很有必要。比如《一片美的叶子》,为了理解“形态各异”这个词的意思,老师进行了三部训练:第一步:联系上下文。师:文中有一句话就能理解“形态各异”这个词语的意思。读一读,试着找出来。学生从文中很快就找到了“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时也渗透了破折号的用法。第二步:学会用工具书。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老师给出词典中的几项解释,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意思。第三步: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生活中你观察过树叶吗?在同一颗树上你又发现什么?引导孩子得出树叶有不同的形态,这样词语训练有了立体感。
    3.要强化背诵
    之前我们的课堂过分放大读的作用,“以读促思”“以读悟情”,成了一句句很时髦的语句,仿佛读可以解决语文的一切。新课程标准强调,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离不开积累,而背诵是积累学生语言的重要方法。背诵也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对增长学生语文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和语文能力起着良好作用。作为小学语文老师的我们,千万别荒废了孩子们的“童子功”。
    聚焦语用,落实新课标,关键在于课堂上的落实。让我们一起努力,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为孩子们打开学习语言的空间。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二小学)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