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海子:我知道母亲日渐衰老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5-3-29 02:39
标题: 海子:我知道母亲日渐衰老
海子:我知道母亲日渐衰老

作者:宋立民


为什么“那一只凳子仿佛是我积雪的屋顶”?我的南方的学生几乎无法理解。在海子的老家、笔者的娘家安徽,俯瞰积雪的屋顶,不是北岛说的“补丁般错落”,而是不同型号的洁白的积木,最多的是“家乡的矮凳子”的图形。


   今天是诗人海子的忌日。
  去年的此际,我在共识网贴了《黑漆漆的财宝》,以阅读纪念他。后来抄了其中一段发表在《文化艺术报》。现在,转眼又是一年了。
  前天上课,讲1898年鲁迅去南京,我先说了几句海子。说鲁迅的《别诸弟》里面暗含着对于母亲的思念,与海子的组诗《给母亲》可以对读。
  《给母亲》里,海子那一首著名的《雪》这样写——
  妈妈又坐在家乡的矮凳子上想我
  那一只凳子仿佛是我积雪的屋顶
  妈妈的屋顶
  明天早上
  霞光万道
  我要看到你
  妈妈,妈妈
  你面朝谷仓
  脚踩黄昏
  我知道你日渐衰老
  组诗注明“1984年写 1985年改,1986年再改”。可见连续几年在相同的或不同的时间,对母亲的思念不招自来,挥之不去。
  为什么“那一只凳子仿佛是我积雪的屋顶”?我的南方的学生几乎无法理解。在海子的老家、笔者的娘家安徽,俯瞰积雪的屋顶,不是北岛说的“补丁般错落”,而是不同型号的洁白的积木,最多的是“家乡的矮凳子”的图形。母亲坐的矮凳子在儿子的心里是推镜头,越来越大。凳子与母亲在雪中,安庆、安徽、世界都是那方凳子了。
  但是,“妈妈的屋顶/明天早上/霞光万道/我要看到你/妈妈,”——那是圣像,有后光的圣像,白雪为背景的圣像。那是霞光与泪光发出的和声。
  然而,“妈妈/你面朝谷仓/脚踩黄昏”——从早到晚这样快地过去了,无数个霞光变为黄昏,所以“我知道你日渐衰老”——距离我们分别的日子越来越近。
  普吕多姆说:对于母亲,我们只能够让她痛苦而无法让她不高兴。还有什么比看到自己的母亲日渐衰老更震惊、更担心、更伤感的呢?
  海子自己“面朝大海”,为什么母亲“面朝谷仓”?
  须知“麦地”、“粮食”?“谷仓”在孩子比下都是与“性命、尊严、活着、将来”有关的意象。这是真实的母亲,“不停地用白围裙擦手”的母亲,“收麦这天与仇人握手言和”的母亲,她们终生“面朝谷仓”,而海子自知不久自己会告别母亲而“面朝大海”了。笔者说过,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其实是他的遗嘱。
  母亲是《平凡的世界》里的玉厚叔,海子是孙少平。海子一定要离开“家乡的矮凳子”了。这是定数,是命运。
  再看鲁迅的《别诸弟》——“还家未久又离家,日暮新愁分外加。夹道万株杨柳树,望中都化断肠花。”“梦魂常向故乡驰,始信人间苦别离。夜半倚床忆诸弟,残灯如豆月明时。”两组《别诸弟》写于1900至1901年,彼时周作人才十五六岁,虽然已经能够唱和,毕竟不是鲁迅思乡的全部。字写完“残灯如豆月明时”之后,鲁迅意犹未尽,又添跋语曰:“仲弟次予去春(1900)留别元韵三章,即以送别,并索和。予每把笔,辄黯然而止。越十余日,客窗偶暇,潦草成句,即邮寄之。嗟乎!登楼陨涕,英雄未必忘家;执手消魂,兄弟竟居异地!深秋明月,照游子而更明;寒夜怨笳,遇羁人而增怨。此情此景,盖未有不悄然以悲者矣。”这“英雄未必忘家”六个字的出处,应该是缘于“母亲”的送别:“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我的母亲没有法,办了八元的川资,说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况伊又看不见自己的儿子了。”
  清明马上到了,远在粤西的笔者见不到走了26年的海子,也不能回安徽与母亲一起给姥姥姥爷扫墓,唯有贴上一段旧文寄托哀思——
  遗嘱:愿世界祥和幸福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断想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
  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989.1.13
  1.“我已不知道我是谁,是天使还是魔鬼,是强大还是瘦弱;如果你以人类的名义毁灭我,我只会无奈地叩谢命运的惠顾。”
  ——以颤栗的心聆听巴比伦花园里啼血的悲泣,我们度过了2003年3月26日——诗人海子的第十四个忌日。
  2.当年闻一多先生悼念早夭的爱女写了葬歌《也许》,说“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如今“咒骂的人声”已被活活改为“腥红的炮声”了。那炮火硝烟的背景是绝望的老人、受伤的妇女和无助的孩童;是破碎的坦克和燃烧的油井。
3.当年北岛纪念舍身救人的妹妹,写《小木房的歌》,说长眠的哥哥醒来了:“他蘸着心中的红墨水,写下歪歪斜斜的诗行”。如今,我要用心中的红墨水写海子——我们的兄弟。他舍身相救的是埋葬了屈原和祖父的“亚洲铜”,是一个民族的“源头和鸟”,是“沉思的中国门”——是悠久的诗国中一望无际的麦地。  4.所以,他的好友说:“每一个诵读过他的诗篇的人,都能从他身上嗅到四季的轮转、风吹的方向和麦子的成长。……大地为了说话而一把抓住了他,把他变成大地的嗓子,哦,中国广大贫瘠的乡村有福了。”所以,在残忍和苦难的直播中,我们愈发怀念海子,怀念愿世界祥和幸福的诗篇和所有在烛光里祈祷的诗人。
  5.就在辞世前的第七十天,这位“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月亮”的诗人写下了他生平最为光明、平静和干净的诗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看那语气,你就知道他已经想定了:“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在自觉地熄灭生命的烛光之际,他对幸福的理解是:“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那是一颗自由灵魂的小小烛光,像首次降临的矜持的爱情,把平凡生命中的一切都熔照成青铜雕塑或有韵的小令,他用自己最后一点时间、最后几句言语,让世界充盈诗意。
  6.他想定了,知道可以走了。
  诗人江河写追日的夸父:“上路的那天他已经老了,不然他不会去追赶太阳。”海子不老,他才25岁,但他同样上路了。如果说追日者是义无反顾地把自己斟满了递给太阳,那么,海子是把自己放倒了交给了月光下的麦地:“月亮照我如一口井/家乡的风/家乡的云/收聚翅膀/睡在我的双肩”。——他也睡在家乡的双肩,并以他优美的睡姿永恒。他深知“月亮还需要在夜里积累,月亮还需要在东方积累”,他把自己永远砌进了东方祥和而温暖的夜。
  7.海子是凡人,临行他想到了亲人——“倾向于宏伟的母亲”及其“扶病而出的儿子”:“妈妈又坐在家乡的矮凳子上想我/那一只凳子仿佛是我积雪的屋顶”。于是他说自己要与每一个亲人通信,诉说比生命更长的水和水的寂静。诉说“把宇宙当作一个神殿和一种秩序来爱”的幸福:无论喂马还是劈柴,他说:“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这是他临行郑重的馈赠。
  8.海子不是凡人,临行他想到了所有的人。在庄严而温馨地“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之后,他说:“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的前程已经灿烂,乡心已有归属,我要到天国获取幸福了。
  我想起《切·格瓦拉》里的歌曲《福音》:“你们是盐却不咸,/你们是灯却不亮,/你们谁也看不见;/你们是人不相爱,/你们有爱不追求,/你们谁都不相信。/你们其中那些虚心的人有福了,/这是因为神圣的天国是他们的;/你们其中那些哀恸的人有福了,/这是因为他们将获得最大的安慰。/你们其中那些渴望爱情的人有福了,/这是因为他们将得到永恒的生命。”
  9.九九归一,说完了“我从哪里来”、“我在做什么”之后,海子要用最后的话说“我往哪里去”了。他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此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他的“房子”就是他灵魂“诗意栖居”的住所,他的眸子就是他折梅和写信的大海,他是他自己的花朵,他是家乡、亲人和所有人的春天的麦地。
  10.顿悟“知行合一”的王阳明临终遗言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洞悉生命逻辑奥秘的维特根斯坦的最后一句话是:“告诉他们,我度过了极为美好的一生。”“孤寂地生活着,年轻时痛苦万分,而在成熟之年里却甘之如饴”的爱因斯坦最末的话是:“我在这里已经把事情做完了。”海子是诗人,他用诗说他的最后一句话:“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1.值得注意的是:诗的结束句把开始一节末句的“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变成了“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就是说,在“春暖”中灿然“花开”的不仅有我的家园即“房子”,而且更有“我”、我的身体和灵魂。这里象征着生命消长的“花开花落”,一反古人“花褪残红”、“花没镜尘”、“花自漂零水自流”的悲切,充满海德格尔“还乡”——回到生命本源的平静和自然。
  12.于是,这“开花”的忘我和平静不能不让我想起另外两位诗人的遗言。英国诗人济慈最后的诗是向所有诗人发问:“你们是否也逍遥天上,同时生存在两个地方?”他弥留之际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看见我的身体上开满了鲜花。”而千金散尽、披了一件224个补丁的旧僧袍圆寂的弘一法师临终的偈子是:“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说的都是远远近近、来来往往的话,都是无悔无怨的洒脱。谁说那不是诗学和佛学意义上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切决不是巧合,是被幸福颠覆后的平静和获得永恒后的满足。
  13.至此,我们发现曾经读过许多遍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乃是海子交付给外面的世界的临终遗言。他写给流浪既久又终于不想流浪的心或居家太久又渴望流浪的人,写给耳鬓厮磨的陌生人和麦地一样亲切的陌生人。他写给坚强平静却又始终怀揣敬畏的心,写给月光下蒙尘既久而终于无蔽的心。
  14.十四行,苦味在逗号与逗号之间,海子写得短而优美,像他一闪而过的生命。
  这一切来自他极喜欢的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原本“沉醉的、没有尽头的”诗情,“因为后来生命经历的痛苦——痛苦一刀砍下来——,诗就短了。”海子在文章中引用过荷氏的诗:“航海者愉快地归来,到那静静河畔/他来自远方岛屿,要是满载而归/我也要这样回到生长我的土地/倘使怀中的财货多得和痛苦一样”。海子解释说“痛苦和漫游加重了弓箭和琴,使草原开花”。如今,海子也要回去了,满载而归地回故乡,去静听大自然的忠告:“像一棵树在四月的山上开满了杜鹃”。他评荷尔德林的话是1988年底说的,下一个四月来临的时候,他没再回来。
15.临行,他没有也不必让别人为他祈祷。正相反,他把一切美好的祝愿留在了人间。想想他再三再四叨念的“麦地”,我们这才明白:他是以农人和诗人、牧师和厨师的多重身份现身:“这时正当月光普照大地/我们各自领着/尼罗河、巴比伦或黄河/的孩子在河流两岸/在群蜂飞舞的岛屿或平原/洗了手准备吃饭”。月光普照,各种孩子,群蜂飞舞——他满足了。  16.至此,我们又发现“海子”也就是“孩子”:他只能写给孩子和孩子的心,也只有孩子才具有海一样的胸怀。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但凡无蔽的童心都能够即刻被海子所照亮。因此与孩子的心不能相容的世界,必然容不下海子。他是一块麦地,是天堂的桌子,上帝把牺牲放在他的胸膛上,向四方发出祥和的福音。
  17.然而,就在笔者咀嚼着海子的祈祷、涂抹这断断续续的文字的同时,尼罗河和黄河的孩子们正眼睁睁地目睹巴比伦河的孩子头上的绷带飞舞在岛屿或沙滩,本该静卧摇篮的婴儿们正在用稚嫩的血染红巴比伦河的河面,他们没有水洗手(那个炸飞了上肢的儿童已经没有手“洗水”),不知道去哪里吃饭,他们的哭声和母亲的哭声使每一个夜晚的月光暗淡。海子啊海子呀海子,“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对于有些母亲的孩子,已经像巴比伦神话一样遥远。
  18.更其可怕的是:杀死孩子人的也是父母的孩子,双方仇恨的血液皆出自奔赴“自由”、“幸福”、“灿烂前程”的挚爱的心脏。于是,有多少真诚就有多少愚昧和盲从,就有多少罪孽。陌生人呵,叫另一个世界中的诗人如何为你们祝福?
  (原载《名作欣赏》2004年第7期)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