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徐贲:全家受罪的应试教育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5-4-20 14:39
标题: 徐贲:全家受罪的应试教育
徐贲:全家受罪的应试教育


来源于:凤凰网
  【编制按】崔永元的发言又把素“超级高考工厂”之称的衡水中学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比军营还严格的管理,学生们为何没有任何怨言?因为这是让他们实现名牌大学梦的唯一途径。我们到底是应该赞叹学生们的拼搏还是应该反思教育公平的缺失,更加要反思的是我们的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的逻辑是,如果考试成功,教育就算成功。家长为保证孩子的考试成功,被一步步引入荒诞的境地,那就是,他们想要的不是他们得到的,得到的不是他们想要的。
  今年回国探亲,我没有像往常那样住到陪伴母亲的妹妹家。妹妹的女儿今年考大学,6月的7日至9日是她的“人生关键时刻”。为保证这位考生的
  应试准备,妹妹跟我说,这个时候住到她家确实“不方便”。我开始觉得这么说“不近人情”,后来发现,原来这才是中国式的“人之常情”。
  听说,为保证考生的绝对专心,有的家庭半年前就谢绝访客了。不仅如此,全家人平时做事走路都得小心翼翼,轻手轻脚,生怕惊扰了考生。我怀疑,这种“关爱”是否真的对考生有好处。如果这位考生不是本来就很脆弱,或者是临时抱佛脚,他难道不会因为这种夸张的关爱,感到过度的压力和紧张吗?
  家长的过度关爱,是一种符合逻辑,但不符合常情的行为。应试教育的逻辑是,如果考试成功,教育就算成功。家长为保证孩子的考试成功,被一步步引入荒诞的境地,那就是,他们想要的不是他们得到的,得到的不是他们想要的。
  这也就是教育本身的异化。即使从应考的实用目的而言,家长过度关爱,虽有好的愿望,但也未必有好的结果。许多家长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在考试教育的逻辑面前,常情常理反倒成了悖理。
  在应试教育中,孩子受罪,家长受苦。对受罪的孩子,家长会有一种莫名的罪感。家长会觉得,孩子的成绩不够好,是因为家长还没有做到最好。考生家长的过度关爱,受到一种隐秘的心理驱使,那就是躲避罪感。家长尽了力,万一孩子考不好,至少能做的都已经做了,不至于需要担待全部怪罪。
  这种罪感可以传染给任何与考生家庭有接触的人们,回避成为一种礼仪。像我自己也是一样。我“自爱”,不住到妹妹家去,其实也是在躲避罪感。万一孩子考不好,那至少不是我的过错。原由不明的罪感,把人带入全家受罪的怪异境地之中。然而,就像在其他怪异境地中一样,对应考的荒诞,人们也能渐渐适应,变得见怪不怪。
  应试教育往往迫使家长,以过度的关爱,为孩子营造虚假的现实生活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孩子总是对的。如果他不成功或遭受挫折,他总有别人可以责怪,而他所责怪的往往是与他最亲近,对他最爱护的人。没有家长会希望看到孩子成为不能独自承担责任的人。但这样的性格,恰恰是从小由于遇到事情先怪罪他人而逐渐形成的。
  和中国的应试教育相比,美国的教育似乎更注重学生的人格和应事能力。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的机会不是取决于某种一次性的考试。大学挑选学生有三项标准。第一是高中四年学习期间各门功课的平均成绩。第二是全国统一的学业水平测试,包括英文、数学和写作三项。这一测试,学生参加的次数不受限制,可以把最高成绩报给自己所申请的学校。第三是课程外的活动,主要反映学生的“领导能力”,不是对别人指手划脚的能力,而是帮助别人、参加公益活动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在这三项标准中,前面两项是基本的,而后面这一项则能够让考生脱颖而出。不少前面两项得满分的学生无法进入自己的首选学校,往往是因为在考试成绩优秀之外,并没有其他突出的表现。放在中国一些地方,这样的学生早就成为某地区的“高考状元”,登在报纸上大肆宣扬了。由于大学择优标准的不同,美国家长无须为了应考,给孩子营造虚假的生活世界。相反,他们要鼓励孩子尽早进入和介入真实的现实社会。这样的教育,它的成功自然不能够,也不需要以学生单一的应试能力去衡量。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