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与毛泽东有关的流行词语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5-4-28 19:44
标题: 与毛泽东有关的流行词语
与毛泽东有关的流行词语
? 胡松涛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   



  青年毛泽东在日记中写道:“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毛泽东的这段话中,有一个始终没有露面的主语“我”,“我”盘坐在历史的天地之间,面对高天、厚土、众人。那是一个持剑的“我”,仿佛高喊一声“我来也!”天马行空般,在与天、地和众人的奋斗搏斗中,体会到生命的大快活、大喜悦。那个“我”,是一个浪漫而豪迈的大我!是我之强大而飞扬的精神!     
毛泽东的这几句,“从天上一笔一笔往下写”(借用李亚伟诗句)——不,不,它不是写的,而是天赐的好句子。读起来,上天入地,有一种飞行的感觉。三段反复回环,体式、句法完全相同,只是每节中各换一个字,在略加变化中,将要表达的意思推向深处。三段节律整齐统一,有排比之妙;采用歌谣般的复沓形式,反复强调“奋斗”及它带来的“其乐无穷”,表达的奋斗指向和奋斗精神十分明确。   
  毛泽东的这句话最早是萧三在《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1951年出版)里透露出来的,他说,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在日记中写的话。没有人出来证明这不是毛泽东的话,毛泽东也没有否定这是自己的话。  
   1966年7月27日,《解放军报》正式刊载了这句话,于是它成为毛泽东语录而得以空前流行。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李泽厚在引用了毛泽东这几句话后评价说:“以不断运动、顽强奋斗、克服‘抵抗’、实现自我表现为人性快乐,是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和行为的主要特征。”〔1〕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毛泽东这充满战斗豪情的名言,成为毛泽东的标志性口号。他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与国内外敌人斗,与错误思想斗,与人性之恶斗,与他想象中的敌人斗。真可谓生命不息,斗争不止。他说:“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     毛泽东对于世界,除了欣赏,主要是斗争,是奋斗。正如刘亚洲将军所说:毛泽东“毕生造反。造父亲的反,造老师的反,造国民党的反,造苏联的反。凡是能造的反他都造遍了,他当之无愧是造反专家。他雄文四卷,万语千言,全部精髓就是一个字:反,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与人斗更加其乐融融”〔2〕。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7年底,红军在偏僻贫穷的井冈山建立了根据地,不少人对红军的前途有些悲观,林彪给毛泽东写信反映部队的这种情绪,毛泽东给林彪回信,信中说:“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3〕   
毛泽东在这封信中还精彩地写道:“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写。只要看一看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发展,就知道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革命高潮)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话,很形象地鼓励了革命者的信心。果然,中国共产党以燎原之势发展,二十年后,建立了一个新中国。
    全国解放前夕,林彪向中央提出,公开刊行毛泽东当年的这封信时,不要提到他的姓名——他怕影响他的形象。毛泽东同意了这个要求。《毛泽东选集》第一版出版的时候,给林彪的这封信,被毛泽东改名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曾在1958年初的南宁会议上说:办报的不但要会写文章,而且要选好题目,吸引人看你的文章,新闻也得有很醒目的标题〔4〕。毫无疑问,作为文章题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更加响亮,既彰显了观点主张,又醒目了标题,是好题目。这样的标题,体现了他一贯提倡的“文章要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看到这样的题目,就想看文章的内容。正因为这个好题目,毛泽东的这篇文章,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老话,得以更为广泛的流传。     毛泽东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其实是“中国的一句老话”。   
“星火燎原”的意思,可以追溯到《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原,不可向迩。”《后汉书》也有“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原”的话。明人张居正在《答云南巡抚何莱山论夷情》中说:“究观近年之事,皆起于不才武职、贪渎有司及四方无籍奸徒窜入其中者激而构扇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清代严有禧的《漱华随笔·贺相国》也说:“天下事皆起于微,成于慎。微之不慎,星火燎原,蚁穴溃堤。”毛泽东十分善于用民族的、民间的老话,讲他的革命的、崭新的道理。
     明朝朱国桢的《涌幢小品》有一句话:“星星之火,勺水可灭。”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其道而用之。两则话语放在一起品,亦妙!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井冈山时期,红军在根据地总结出一套会打仗还要会打圈的法宝。毛泽东说:“作战就像做买卖一样,赚钱的就来,蚀本的不干。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你来时我叫你打不着,我打你时一定要把你吃掉。”   

1929年4月5日,毛泽东在江西瑞金起草《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信中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句话:“我们三年从斗争中所得的战术,真是与古今中外的战术都不同。……我们用的战术就是游击战术,大要说来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追,用盘旋式的大圈子政策;很短的时间,很好的办法,发动群众。这种战术正如打网,要随时打开,又要随时收拢,打开以争取群众,收拢以应付敌人。三年来都用这种战术。”〔5〕

   1930年12月25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在江西宁都小布召开军民誓师大会,毛泽东写了一幅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6〕

    后来,毛泽东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概括为“游击作战十六字诀”。总之就是,我让你找不到我、追不上我、甩不掉我、打不着我,我让你住不好、睡不好、休息不好、行军不好,最终我打掉你。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短短四句一十六字,纵横捭阖,腾挪自如,——我评说的既是词语,也是它包含的意思。真好,形式像民谣,很流畅,内容是教人怎样打仗的,讲得很从容。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有些游戏的味道,不过是残酷的战争游戏!它好记、好用、好操作,几乎无须思考,士兵一听就记住了,一学就学会了,十分实用。正因为有了这样“灵验”的口诀,一支由农民组成的没有多少文化的弱旅,本来是力不从心,打起来却游刃有余,一仗接一仗打下来,就从山沟打到城市,就打下了一个偌大的新中国,口诀厉害!

  纵观中国古代,一种思想在社会上的传播,主要不是靠大块文章,而是靠语录、警句、格言。那种半诗半歌半顺口溜的谣谚体,最能深入人心。这是汉民族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毛泽东以“十六字诀”的形式阐述人民军队开展游击战争的指导方针,又是一证。

  香港的刘济昆曾写了一部《毛泽东兵法》,广告曰:“古有《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以强制弱;今有《毛泽东兵法》四十八计,以弱制强。”1990年代初这部书在香港出版,一时间,流行港台。1992年9月,巴蜀书社引进内地出版,成为畅销书。刘济昆将毛泽东兵法分为四十八计,其中第四计为“敌进我退”,就是讲“十六字诀”的。刘济昆认为:“这十六字诀是毛泽东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是毛泽东一生非凡功业的金钥匙,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惊天地泣鬼神,首先是靠这十六字诀造就的。”  

  关于“十六字诀”的发明者,多数人认为是毛泽东最先提出的,也有人说是集体创作,有人说是朱德提出的,刘白羽的《朱德将军传》里就说朱德同志是“发明者与执行者”。其实,你看看毛泽东和朱德的文章,看看两人为文的习惯,就可以知道个大概了。毛泽东无疑更是善于总结和概括的。当年参加井冈山斗争的主要领导人朱德、陈毅、彭德怀都认为“十六字诀”是毛泽东概括总结的。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1939年12月1日,延安各界举行追悼大会,追悼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毛泽东于12月21日写了《纪念白求恩》一文,高度赞扬白求恩“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并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1918年,毛泽东在给同学邹蕴真的信中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以利人的。这话毛泽东一直没忘,而且一直在深入思考这些问题,20余年后的1939年底,毛泽东提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树立了一个境界高远、引人向上的人的模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在那三种人之上。     从此,“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加强自身党性、道德修养的典型口号,并在人民群众当中经久流传。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与古代贤者提倡的“大公无私”一脉相承,有些“宁让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的意思,这是一种舍生忘死,舍生取义,舍己为人,舍小家为大家,舍小利为大利的崇高精神境界。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还有一段名言,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相互映照,在以后的岁月里引用率、使用率十分高:“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我想,毛泽东之所以倡导“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提倡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是因为他对人性之幽暗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性进步的极大期望。     青年毛泽东曾说:“近顷略阅书报,将中外事态略为比较,觉吾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7〕又说:“中国坏空气太深太厚,吾们诚哉要造成一种有势力的新空气,才可以将他斢换过来。”〔8〕的确,经过千百年的风云激荡,经过明规则与潜规则的洗礼,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讲真话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总是少数,即使在朝气蓬勃的新社会延安,也不能尽如人意。当年毛泽东给萧军的信中说:“延安有无数的坏现象……都值得注意,都值得改正。”   

  我想,毛泽东是长期观察,忍无可忍,于是趁着一个时机说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一番话的。他“极大地高扬伦理道德主义”,是要树立一个高高的标杆,转换风气,培养新人,带领和指引人们走出自我、成长得更加高贵更加高大啊……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1939年1月12日,毛泽东明确讲:“对国民党的摩擦,我们必须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说白了就是,我们必须回击,否则就是投降。”半个月后的28日,毛泽东在《关于目前战争局面和政治形势》中说:“在六中全会里我们曾说过,对无理的摩擦我们是决不容忍姑息的,我们要抱定‘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这后一条原则是很重要的。”

    1940年2月,毛泽东在《相持阶段中的形势与任务》中说:“要抵抗一切投降反共势力的进攻,对任何投降派反共派顽固派的进攻,均须在自卫的原则下,在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下,坚决反抗之,否则任其猖獗,统一战线就会破裂,抗日战争就要失败。”   

  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中重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它以民族的形式,简单的语言,直率的表达,精彩地概括了毛泽东的世界观、中国共产党人乃至中国人的交往观、战争观和价值观。这十六个字,铁板琵琶,铿镪有力,态度决绝,掷地有声,包含着极大的宽容与忍耐、最大的不宽容与不耐烦,以及最大的决心跟力量,很坚决,很霸气,很强大,有底气,有战斗力,有战斗意志,所谓坦坦荡荡,大义凛然,气场强大,天下无敌,就是这个样子吧。这样的句子,让人听到拳头攥紧的嘎嘣嘎嘣的响声,让人感到说话者的威严、尊严跟不可冒犯。同时,也感受到如此美妙表达思想的汉语之高贵、优越与荣光。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我谓之曰千古名言。   

  这是真正的中国好声音,应该勒石于中国四面的边境线上,看谁敢犯我。     

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基本上不是一个侵略性强的民族,她立足于本土,作守势,基本上不主动出击。毛泽东提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鲜明地将历史传统继承下来。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划了一个边界线。我不先越过这个线,你也别越过,双方相安无事。但这并不是我胆怯,如果你越过这个界限,我将以更大的强度收拾你,所谓“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毛泽东继承了我们民族哲学思想中“后为”、“后发制人”的传统,又有所发展:“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是一种强大而谦卑的姿态。

    在以后的岁月里,每当斗争形势的严峻时刻,“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就成为共产党人必用的一句誓言。   

在对印自卫反击作战中,毛泽东说:“我们的原则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不为天下先。但是谁要欺负我们,那是不行的。谁都不行。”   

1969年5月,中苏关系紧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五月二十四日的声明稿中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四句话。这几句话,这是毛泽东亲自加上去的。  

   2010年8月,美国宣布派遣“乔治·华盛顿”号航空母舰前往黄海参加一系列韩美联合军事演习。《解放军报》发表署名文章《武力炫耀的背后是霸道》,其中说道:“一个国家要有尊严,一支军队要有威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来说,这绝不是戏言。”〔9〕   

  孔子说:“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毛泽东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内容好,文字好,形式好。四句话中,前两句只是将四个字重新排列一下,后两句仅仅换了一两个字,总之就是几个字翻来覆去地说,读起来并不觉得语复文繁,反而觉得朗朗上口,字字如出膛的子弹,很有冲击力,让人感觉到逼人的力量扑面而来。这样的好句子,必然流传久远。2011年8月,以色列国防部长访华,他用汉语说:“以色列的国防战略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呵!它竟成了“以色列的国防战略”。毛泽东的这十六个字,其用大哉!
注释:
    〔1〕《中国现代思想史论》,见《1979—1989·李泽厚十年集》第三卷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29页。
    〔2〕刘亚洲:《造反机器》,见《广场——偶像的神坛》,第94页。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99页。
    〔4〕吴冷西:《忆毛主席》,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页。
    〔5〕《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56页。
    〔6〕《毛泽东传1893—1949》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44页。
    〔7〕《致黎锦熙信(1917年8月23日)》,见《毛泽东早期文稿》,第73页。
    〔8〕《致罗璈阶信(1920年11月25日)》,见《毛泽东早期文稿》,第498页。
    〔9〕参阅罗援的文章,见《解放军报》2010年8月12日。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