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陈江:语文课堂要能入静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5-5-13 02:26
标题: 陈江:语文课堂要能入静
语文课堂要能入静

作者:陈江    文章来源:弋阳教研室   

  听过很多语文课,尤其是现在的观摩课、优质课,有一个很深的印象,课堂被教与学挤得满满的,活动一个接一个,气氛十分热烈,教师很忙,学生更忙。俨然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语文教学模式,似乎只有这样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
    然而当尘埃落定,静下来再反思,就觉得有些问题,有些不妥。感受文本,一定要讨论吗?合作探究是深入解读文本的唯一途径吗?教的充分到位吗?学的扎实吗?思维深入吗?能力得到充足的锻炼吗?显然都需要商榷。
    由此,想到了被冷落的“静”,其实考量一位语文教师的水平,要看他让课堂动起来的能力,更要关注他让课堂入静的能力,常言道“静水流深”就是这个道理,语文课堂只有在静中方显其博大与深邃。
    语文课堂要能入静,这样才能给教师一片宁静的天地,充分展示他们对教学的理解和才情;还学生一个高远的天空,在教师的启迪帮助下,借助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经验,实现对课文正确、全新、有高度的解读,有真情、思想、水平的表达。
    入静的语文课堂并不高深,但它一定要有入静的教师,入静的学生,才可能会有入静的课堂。
入静的教师
胸有成竹者方能静
——入静的教师,课堂外的准备一定多于课堂内的讲解。他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关注原著,熟悉作家的生平经历,了解其写作风格和成就,阅读对课文的品评和赏析,研读他人的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勤于收集、咀嚼、反刍,乐于整理、质疑、创新,他是教学中的有心人。
    入静的教师,课堂上的教学一定有力度更有深度。“讲”时,不高谈阔论,惜字如金,往往是切中要害,举一反三;“教”时,不灌疏,善点拨,往往能四两拨千斤;“问”时,问题精练,指向清楚,更注重问题的品质、内在联系,往往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的轻松,学的快乐,他是课堂上的艺术家。
入静的学生
——入静是一种真学习的状态。
    入静的学生,一定是能享受思维的快乐的。学习中会思考理解的对不对、全不全、深不深,通过细心品味、反复推敲、参考比照寻求最佳答案,他们是学习中的主人。
    入静的学生,一定是善于积累,喜欢阅读与表达的。也更能发现和欣赏语文的美。如走进百花园的孩童,在驻足这朵,陶醉那枝,惊艳这一树中流涟徜徉,将这些美沉淀于心,真情的表达出来,他们是语文美的鉴赏者和传递者。
入静的课堂
——入静是师生共同努力营造的学习场。
    它高雅闲静,稳健扎实,将教与学引向深远。
    入静的课堂,一定是师生全情投入、共同受益的,师与生都得到充分的思考和交流,有师生、生生思维撞击的火花,使教与学超越预设,达到更深层面的生成。
    入静的课堂,一定是奔放的,但更是内敛的,“动若脱兔,静如处子”是它的特征,收与放干净利落,静与动和谐共生。在朗读课文时书声琅琅,讨论探究时激烈争辩,也在品词析句、揣摩表达、质疑问难、构思写作时,鸦雀无声,潜心会文,悉心表达。
    入静的课堂,一定是平静的表层下裹着的热烈,学生在宁静中涵泳品味,他们的思想是活跃的,情感是奔放的,心灵是自由的。思维的列车在宁静中驰向远方。
    入静是一种高度,入静是一种境界。入静如山之静默,入静如水之潺缓。入静是“春雨惊春清谷天”,入静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入静的语文课堂深深扎根于科学和艺术的广袤大地,是最朴实高效的课堂。
    让课堂入静吧!入静的课堂会让你成为一个特简单、特幸福的语文教师!
     
         ——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文核心期刊)2012年第4期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