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管季超直言:孝南区实小‘校本课程’的某些做法,是违背教育常识的!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5-5-15 18:35
标题: 管季超直言:孝南区实小‘校本课程’的某些做法,是违背教育常识的!
不需要“特色”的课堂

江苏南京 吴非

媒体上常有中小学介绍五花八门的“特色”,看了总有些疑惑。

30年前,看过一篇苏联讽刺小说《总要搞出点名堂来》,讲述官僚体制下各种形式主义的胡闹,荒诞不经。官僚无事找事,自我折腾,常常鼓动下属“总要搞出点名堂来”,最后活活累得倒地而死。当时看了感受并不强烈,以为那种闹剧不至于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随着教育界形式主义的泛滥,回想那个“作死”的官僚,真有重蹈覆辙之惧。不同的是,活活累死的不会是官僚,而是长年累月被折腾的校长和教师。

市长视察学校,问:“你这个学校的特色是什么?”校长马上来了一段顺口溜,市长听了很高兴,就记住了这个校长的姓名。——这不是故事,是官场常态,市长就是这么个水平,校长也就需要这点点机灵劲。这种事听到第三次,想不找麻烦的校长们也许就不得不编顺口溜了。

与此“配套成龙”的,还要有媒体的呼喊,要弄出动静来,这也是铁律。学校热衷包报纸版面炒作“特色”,乃至于我们从报上看到任何“特色”已无动于衷。基础教育的“特色”过多,非但难成其为“基础”,也就算不上特色了。为特色而特色,势必要扭曲常识,形成“反教育”。 一个大市几百所学校,每所学校都有“特色”,可能吗?果真都有不同,经常喊的“统一思想”岂不是胡说?所到之处,几乎到处都在谈“特色”,教育官员和校长们的汇报,教育行政部门的“验收”,评估系统的指标中,到处听闻这个“特色”。

教育界被“特色”折腾,是官僚体制政绩观作祟。教育官员视导学校时,也会脱口而出地问“你这个学校的特色是什么?”——这样问,也是出于“政绩”的考虑:他不一定懂行,但他知道,如果“上面”来视察时,他作为陪同,得汇报出一些什么来。所以他先要把下面的“特色”摸清。“特色”多,上司的脸色可能会好看些,下属的日子也就会好过一些,或许还有意想不到的运气。因此校长们的任务就来了,他们得挖空心思去挖掘“特色”,如果挖不出,就得组织智囊编造。就这样层层下压,最后压向课堂。

小学生把字写端正了,是特色吗?小学生会背珠算口诀,是特色吗?小学生有“两操两锻炼”,是特色吗?如果没有这些“特”,他们本来会是什么“色”呢?他们以前到学校做些什么“非特色”的事呢?

有中学不做教育部推广的广播体操,改做“武术操”,做就做了,值得开个“全市现场会”吗?化学实验课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实验用品,能说是“课改特色”吗?作文课学生“小组讨论,互批互改”能说成“创新”,让大家来观摩吗?“特色”太多了,多到有点嬉皮笑脸的程度,很像一条小街小贩子举满了广告牌。 “特色”多,有可能反教育,反规律,反科学。

有所小学,上世纪八十年代,很正常,校风文明,学生素养不错。后来成了典型,参观考察的人多了,在这里任校长成为升官阶梯,于是“特色”层出不穷,成了小教界的弄潮儿,始终举着花色旗帜,活动多到不可胜数。原因不复杂:市里区里不断有要求,不仅要保持“特色”,还要“创新”,于是每个学科,甚至每个教师都开始折腾,“总要搞出点名堂来”。试想,一名小学生,每天在学校上七八节课,每门课的老师都凭千奇百怪的“特色”上课,这孩子他吃得消吗?我接触过这样的小学生,虽然他说不出小学上课时的那些“特色”,但他会埋怨“活动多”“作业多”“花样多”。一个从小在“特色”泡大的孩子,很有可能渴望平庸的安静。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有长期的传统,有可能形成“特色”,但作为行政任务,凭着各种各样的“苦干”或“摸索”,能出”特色”,或是痴人说梦,或是大言惑众。

我很感激一些同行的真诚,走进他们的课堂,我也想知道有什么真“特色”,他们会笑着说:“自己人,我们不来那一套。”

我也感激一些校长,他们不愿做假,他们尊重规律,鄙视子虚乌有的“特色”,他们宁可被上司骂作平庸,也不敢违背教育规律,“宁可反领导,不敢反常识”。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5-5-15 18:40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272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272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272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272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272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问题,[管季超工作室]在该专栏存放了近300篇相关帖文,供区实小朋友们参考。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5-5-16 00:29
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学反思
【摘要】本文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结合相关教学理论,在分析教学反思的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从学习理论、树立问题意识、营造良好氛围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教师的教学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说明了反思性教学是教师研究、解决教学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教学反思 专业成长 反思意识 反思习惯
随着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变革,教育格局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这种变化显示出现代教育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反思等层面意识和能力要求的提升。而这种提升其实质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可见,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在此,结合工作实践,谈谈我在教学反思实践中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教学反思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1,、概念的提出。教学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早在 1933年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就提出了“反思性思维”的理论,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随着人们对教育质量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进入 80年代以来,教育界相继进行了“反思性实践”和反思性教育理论的研究。认为反思性实践既要“反思”又要“行动”,试图弥和传统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分离。至此,“反思”一词在西欧被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和引用,并很快影响到了世界各国教育。现在“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的培养已成为我国教师培训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2、教学反思的内涵。尽管对这个问题,学术界迄今说法不一。但更多的认同下面的定义:“反思教学就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识的过程。因此,教学反思具备以下特征:第一,教学反思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点,它不是一般地回想教学情况,而是深究处于教学的决策和技术以及伦理等层面的教师自身、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二,反思性教学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第三,教学反思是发展教师的过程。因为当教师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他会从教学自身、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等方面,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环节获得体验,使自己变得更成熟起来。因此,教学反思是一个把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与要求教师“学会教学”统一起来的过程。
二,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1、  教学反思有利于帮助教师重建新的教学观、有利于教师通过全新的理念和行为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它会促使教师教学理念、技能的转变和更新,从而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新课程背景下的新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既要重视预设目标,又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性目标;在教学内容上,不仅包含学科学习内容,而且要注意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多种方法在日常教学乃至一堂课中的结合使用;在教学呈现上,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教学的顺序上,遵循“先学后讲”的次序,亦即先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学习、探究,教师再进行点拨;在教学组织上,尽可能多地利用师生、生生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在教学评价上,采取多元、发展、综合性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的生成、发展、问题解决能力、自主性等高水平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依据”。这些要求促使教师将在教学反思中:三维目标是否实现、教学内容上是否有拓展、教法上是否灵活、教学呈现上是否吸引学生、教学顺序是“先学后讲”还是“先讲后学”亦或是“满堂灌”、教学组织和评价上是否合理、能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等。从而“学会教学”,伴随这一过程,教师必然得到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实现专业发展。
2、教学反思有利于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反思的归宿是创新,是发展,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分析、批判反思,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创造性的,因为它在否定、批判的同时会产生新想法、新措施、新途径。教师的行为、能力就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并以此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再对现有教学经验作批判性分析,重新审视自己教学活动中所依据的思想、方法,积极思考、研究新的策略来应对并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探究和实践更合理的教学行为,使教学水平呈现螺旋向上的趋势。
三、增强教学反思意识、提升教学反思能力的想法和做法
1、加强专业学习和培训是增强教学反思意识、提升教学反思能力的源泉。”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 =经验 +反思。他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高度,并对后续行为产生影响。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反思,不断地发现困惑,不断地对已有的教学经验产生怀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探宝,重新建构教学经验。可见,教师的教学反思实际上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笔者就参加过专升本、骨干教师、县局组织的专家讲座、继续教育、国培计划等诸多培训。以专升本为例,感受颇多:一是通过学习,掌握了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一些生物专业前沿的知识,让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丰富、更加完善,使我在高三的教学过程中能站得更高,驾驭知识的能力得到提升,让教材得以拓展和延伸,思考和发问更加灵活,从而让我的教学更加贴近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更加符合培养学生终生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目标要求。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自觉的把学到的东西和自己以往的教学理念和行为进行对照,发出“原来教学应该是这样的”的感概,从而认识自己的不足,提醒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要怎么去做。就这个过程而言,我学到了理论,学到了经验,也进行了反思,我感觉我在专业成长上迈出了一大步。按照“教师的成长 =经验 +反思。”这个公式,如果说未参加培训前我的经验是一个数字10的话,那么培训后可能是15或更多,而学习过程中不自觉的反思,让我的经验和理论飙升至20甚至30,培训后的我的教学更加得心应手。三是学习的过程可以较大程度上发挥专家、学者的引领、示范作用,让教师能够模仿,有基础进行反思,有时间和空间进行反思,最终形成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和培训是反思的基础,是反思的源泉:因为没有学习就不会提升,就没有参照系,教学反思就只能原地踏步,这也是当前许多教师缺乏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原因所在。
目前,国家在教育领域开展了诸多的学习和培训形式,教师有责任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不学习、不培训,最终会被社会和教育自然地淘汰。学校和上级教育部门也应该为教师的学习、培训提供时间、空间、环境上的支持,建立有效的鼓励和制约机制。这是教育促发展、教育促和谐的大势。
2、树立问题和科研意识,勤于反思,善于反思,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会教学”。教育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过程,同时教学也是一个缺憾的艺术,教师作为这个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必然会发现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抓住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和研究,才能真正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这实际上是一个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再付诸教学实践的过程。这是增强教学反思意识、提升教学反思能力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的交流,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的,如果不及时利用教学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散,令人遗憾不已。
笔者在最近的县级名师优质课展示活动中就深有体会,优质课展示我讲的课题是《神经系统的调节》,备好课后,我虚心的邀请了生物备课组其他同行做我的参谋,我将教学设计拿给他们看,请他们提出建议,樊莉老师就提出了PPT课件图片太多容易造成教学时间的延长、冲淡学生对主题知识的系统的理解和掌握等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做了一些删改,后来这节课比较成功,反响良好,笔者以为这与樊老师在发现问题后提出删改建议是分不开的。受此启发,后来上完课后,我也在学生中做了一些了解,让学生也做我反思的参谋。后来我才知道这叫做“同伴诊断性反思”“授课对象反应性反思”。现在,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通过作业、辅导、考试等抓住其中的问题进行教学反思,让自己的教学更系统,更实际,更有实效性。
教学实践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对于成功,要以科学的眼光进行实事求是地剖析和评价,努力使自己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感悟,从偶然的收获走向必然的成功。对于失败,我们更需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冷静的反思,因为现在失败的教训,也许正是下一次成功的经验。这诚如教育家李镇西先生所说的,“区别优秀教师和平庸教师,不在于教师是否犯错误,而在于他能否通过反思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
3、营造氛围,促进教师养成自觉的反思意识,形成自我反思习惯。良好的反思气氛是教师深入进行反思的必要条件。反思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教育行政部门、专业研究人员、学校领导和其它教师及管理人员都应对教师的反思给予引导、支持与合作。没有这种引导、支持与合作,教师的反思将难以深入开展,因此,营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对养成教师的反思习惯大有裨益。学校中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团队就是一个促进教师反思的良好组织形式。
    虽然在教学反思实践中还存在诸多的误区,还有许多的东西需要认识和澄清,但是,作为教师必须边实践、边学习、边反思。有价值的反思能促进对自我行为的改造和重塑,从而超越自我重复和机械模仿。真正意义上的反思,能帮助我们实现教学的不断创新,促使自身在专业领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好教师必学的5项教育新思维-----曾庆春
2、教育科研与教师专业发展---张筱玮
3、教师实践智慧的积累和提升----王佰铭
4、上好课应知应会---李广、杨宏丽
5、好教师成长的6大支柱----周广强等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