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本站推荐-专供团队成员参考]:“小课题研究”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5-5-15 18:49
标题: [本站推荐-专供团队成员参考]:“小课题研究”问题
原文地址:“小课题研究”——理论篇作者:11110100100

前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教育科研有效解决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真正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实现教育内涵式发展服务,将教育科研全面推向广大一线教师,改变教师工作状态,营造教师良好的教育科研工作氛围。结合我县教育科研情况,决定按照荆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实施小课题研究“百、千、万”工程的意见》(荆教科所[2011]1号)的统一要求,在全县开展小课题研究。请学校和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意见》,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让“草根研究”成为我们的理念与实际行动!

为了方便教育科研工作者和教师能尽快了解“小课题研究”的意义;掌握课题申报方案撰写要素;科学规范开展课题实验。我在学习吸收的基础上,整理出了关于“小课题研究”的实用理论和案例,将分“理论篇”、“方法篇”、“操作篇”、“实践篇”陆续载出,供大家在“小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参考。

                                                          二〇一一年三月十日

“小课题研究”——理论篇

关于“小课题研究”的理论和认识问题

目  录

一、什么是小课题研究?

二、“小课题”与“规划课题”在属性上有什么区别?

三、小课题研究有什么特点?

四、小课题研究是不是教育科学研究?

五、小课题研究如何定位?

六、小课题研究有什么意义?

一、什么是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是研究者采用一般的科学方法或合理手段对细微的教育问题进行观测、分析和了解,从而发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教育现象之间本质联系与规律的认识活动。小课题研究是一种研究范围较小、研究周期短、研究过程简便的教育科研方式。小课题是课题研究的一种类型。

小课题研究产生于中小学,源自于一线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以及对教育实践困惑的追问。小课题研究的起点,首先始于教师对“不明”情况的探究。也就是教师因为一些大大小小的“疑惑”而进行的研究。比如一种有普遍意义的反常倾向、学生中比较固定的落后行为、课堂中的意外、教学的无效等一时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可以成为一项研究的起点。其次始于教师对教育现象的追问。也就是教师把对教育现象的追问作为支点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深度介入的态度把自己放到事件的当中去。这是因为:“自己的问题”自己更为熟悉,因此就最有发言权,最容易把握。而且从感情上来说也更容易接近和投入。三是始于教学即研究。即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去解决一些问题,在解读研究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日常备课、教学过程、教育策略、相关活动的内容,与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紧密结合起。研究就是一种教学方式。

小课题研究在有些地区已经由教师的个人自发行为变成群体行为、集体行为或组织行为,并实践了好多年,深受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教科研人员的欢迎。小课题是一种新型的课题研究方式。是广大一线教师和教科研人员对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反思、探究的结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实践智慧的结晶。尽管小课题研究还不成熟,有待规范和完善,有待组织化、制度化,但它不失为一种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教育教学实际的教育科研方式。

但目前人们对小课题研究的认识还比较粗浅,大家只是对小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及其特征作了一些零星的概述,而对它的内涵和外延并没有界定清楚。另外,人们对小课题研究的提法还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小课题的提法不确恰当,不如用“微型课题”或“个人课题”更能说明问题。还有的人认为,小课题研究的切口小,过程简单,操作缺乏科学性,不是一种科学研究,最多是一种工作研究或经验总结。

二、 “小课题”与“规划课题”在属性上有什么区别?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科研“课题”主要是指国家、省、市、县(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四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时期的教育科学规划立项的课题。俗称“规划课题”。有人把规划课题研究称为“专业研究”,“正规、正式研究”。“小课题”与“规划课题”的主要区别在:

1、“规划课题研究”的组织过程是政府行政行为,“小课题研究”的过程是群众性的自发行为。目前,教育行政部们已经高度关注“小课题研究”,有些地区把“小课题”已作为教育科研课题的规划项目。但“小课题研究”还完全处于自发状态,组织化、制度化和专业化程度不及“规划课题研究”。

2、“规划课题研究”具有全局性,所谓全局性一是研究的范围涵盖各级各类教育。二是研究的内容涵盖教育科学的各个学科。三是研究的问题不是局部的而是整体的,不是一般的问题,而是事关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小课题研究”往往“以校为本、围绕学科、立足课堂”解决本校、本班、本学科内具体而微的问题。关注的是一般的、局部的、细小的问题。

3、“规划课题研究”具有战略性,即所选取的问题事关长远,影响深远。选题较为宏观,研究视野较为宽广,站在全局的高度,高屋建瓴,从教育策略和行动计划选择的角度来研究影响教育全局的问题。“小课题研究”关注的是战术、策略、技术、方法层面的问题。选题微观,研究视野在教师熟悉的工作范围之内,站在减负增效、提高质量的角度来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4、“规划课题研究”具有前瞻性,用发展的思想,发展的眼光,对教育发展的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做适度超前的预测性研究。“小课题研究”也具有前瞻性,但更具有现实性,它着眼于解决眼前的具体问题。

5、“规划课题研究”具有综合性,研究体现多角度,多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研究的问题不是就事论事,不是单一的,而是把它融入到教育的大环境大背景来思考、来研究。“小课题研究”具有单一性,研究的问题就事论事,背景简单。

三、小课题研究有什么特点?

与规划课题相比,小课题有以下特点:

(1)小,即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问题小。小课题研究主要聚焦于教育某方面的一两个因素的实质或关系的矛盾和疑难,研究的内容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有价值的细小问题。问题可以具体到一堂课的教学案设计、授课导入方式、课堂提问、作业设计等等。“小”还表现在研究的规模上,小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小、人员少、时间短,因而规模小、投资少。“小”是小课题研究的显著特点。

(2)活,即灵活。小课题研究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研究的过程上。它选题论证、方案设计、立项开题、实施研究等都没有规划课题研究那么复杂。研究什么?什么时候研究?怎么研究?不需要囿于教育科研课题规划部门所提供的选题指南,教师可以“我的事,我做主”。

在研究的组织形式上,教师可以一个人承担一个研究项目,单独开展研究,也可以成立两人以上的小组共同研究,还可以以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教学班的老师为单位,组建小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小课题可以重复研究,不同学校的教师或课题组可以同时或先后研究同一个问题。我们在组织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课题申报时间也没有作统一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要发现问题了,并且考虑成熟的,随时可以申报,正在思考的问题甚至可以先研究后申报立项。

“小课题研究没有固定的研究模式,没有强制的操作流程,人人都可以研究,时时都可以开展,处处都可以进行,在兴趣中生根,在实践中开花,在过程中结果。”

(3)实,即实在。首先是选题“务实”,小课题研究立足于当前教育教学工作,针对教师教育工作中遇到的盲点、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选题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教育教学实际。其次,研究过程“踏实”,源自于教育教学实践的问题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解决,小课题研究在教中研、研中教,研究是教育教学实践的组成部分,不是游离于教育教学实践之外的活动。再次,研究结果“真实”,小课题研究成果的表述不同于规划课题,强调在“做得好”的基础上“写得好”,从表达形式上看,它不需要编写专著,也不一定要撰写长篇的结题报告和专业论文。它可以是教学案例设计稿,听、评课稿,教育案例,教育故事,课堂教学实录;也可以是研究小报告,访谈记录,调查问卷及报告,沙龙材料,学生作品;还可以是音像作品,图表、教具等实物。这些成果对教师来说,既实在也实用,教师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自己的实践,从自己的实践中提炼自己的经验,让自己的经验体现自己的特点。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为研究者积累了改进工作和后继研究的经验,也便于同伴互通共享。

(4)短,即周期短。小课题研究的时间视研究的内容而定,可长可短,时间短的两至三周就可以解决问题,长的三至五个月,最长的一般不超过一年。它不需要固守三、五年的研究周期。

(5)平,即符合当地、当时教师的研究水平。与规划课题研究相比,小课题研究更贴近一线教师的实际。第一,小课题研究一般不需要专业研究人员具备的有关研究设计和解释的高级技术,只要具有基本的研究知识;第二,规划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和检验理论,使知识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而小课题研究只在于获得能够直接应用于眼前工作的知识,它既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也提高研究者本身的能力;第三,规划课题研究的问题可能是研究者感兴趣的话题,但大多与研究者的实际工作并不一定有关系或没有直接关系。与当前工作无关的问题小课题一般不去研究;第四,在规划课题研究中,广泛的文献研究尤其是获得原始资料是必要的,这些文献资料可以让研究者比较彻底地了解自己所研究的问题,在当前的知识研究中处于何种状态,这种了解使研究者在设计和解释自己的研究时以他人的研究作为知识基础;而在小课题研究中,教师只需要对相关的研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相关文献评论所提供的第二手资料也可以作为研究的资料。第五,规划课题研究强调周密的计划以便控制整个研究过程;而小课题在设计的程序上不需要那么严格,往往在比较自由的行动中做出调整。第六,规划课题研究往往强调其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以及对后继研究的可能启示,而小课题研究最关注的是研究结果所具有的实践意义,以及对研究者本身和他们同事的教育教学会不会有一些应用价值。

(6)快,即见效快。由于研究的周期短且基于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具体问题,因而速度快、效率高,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转入到下一个问题的研究;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得到一点收获。它不需要触及该问题的方方面面,更不需要形成系统的经验总结,也不苛求一定要将自己的研究心得发表,关键是要让自己体味到“眼前一亮”、“心头一喜”的愉悦。

四、小课题研究是不是教育科学研究?

从近年的实践看,中小学教师的小课题研究,在减负增效、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它是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科学研究?它属于何种类型的研究?它与一般的课题研究有何不同?对此,学术界和教育科研机构都存在不同的认识:有人对小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存有疑问,有人认为尽管教师从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经验,但教师缺乏理论基础、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且多数没有经过教育研究的理论学习和正规训练,难以发现和提升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甚至难以理解别人的科研成果,还不足以开展教育科学研究。这是小课题研究多年来未能组织化和制度化的主要原因。

小课题研究就其性质而言,是群众性的、大众化的教育科学研究。这种研究和专业研究的关系,类似于群众体育、群众文艺和专业体育、专业文艺的关系。专业体育和专业文艺的任务主要在于提高运动水平和发展文学艺术,追求全国冠军、世界冠军,诺贝尔奖,而群众体育则重在健身,重在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群众文艺则泛重于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愉悦身心,提高道德素养。二者虽有联系和某些交叉,但价值取向是明显不同的。与此相似,小课题研究作为一种群众性的教育科研,其主要任务不是建立新的思想和理论,也不是发现或发展教育科学知识,而在于普及教育科学研究,促使教师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与水平,提升自己的成功经验,形成教育教学个性化风格,解决工作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更有效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教育科学研究有不同的类型,同一类型的研究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水平上还有不同的层次。大家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上组织和控制研究的过程和表达研究的水平,但不应该说专业研究就是科学研究,群众研究就不是科学研究。就如写作,专业作家写小说是艺术创作,业余作者写小说同样也是艺术创作。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既是科学的(只是科学的程度存在着差异),又是有理论的。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教师在实践研究中形成的这种理论被称作教师个人的行动理论,它是"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个人的行动理论,是教师自觉地以反思姿态追求个人实践知识的合理化、概念化和理性化,它既不等于教师的经验,也不同于专家的学术理论。

就科学性而言,科学方法和科学水平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你不能说高水平的、熟练运用研究方法的就是研究,反之就不是。不同类型与范式的研究,本质上无所谓高下之分,不同的研究类型和研究范式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有各自的地位和功能。同时,我们也不应把研究的科学性与理论性混为一谈,似乎教师教育研究的理论性不高也就没有科学性。诚然,同所有“研究活动”一样,教师的教育研究需要以理论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但“研究”的本质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科学性”的实质乃在于对事实的尊重和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也就是“实事求是”。在这一点上,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无论是专业研究者的研究,还是中小学教师的研究,都是一样的。

真正的研究并不在乎什么级别的课题,甚至根本不需要什么研究的招牌,真实的思考和思想在面对真实的问题和情境时,总是自然生长和发育,总是自然地结出思考和思想之果!任何人也无法阻止真正的思考和真实的研究。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在小课题研究的性质上做多少文章,应该加以鼓励和引导,使之更规范、更科学,更受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欢迎。

五、小课题研究如何定位?

1、小课题研究是一种应用性研究。小课题研究以课堂为现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教学为重点,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教育实践经验来指导、改进教育教学行为,使之符合教育规律。

小课题研究的过程是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观察、内省、反思与探索的过程,内省、反思是小课题研究的起点,对问题的求证是小课题研究的本质。在“反思”中“研究”,在实践中求证,小课题研究以校为本,立足课堂,围绕学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展开的研究,研究的目标与教育教学目标,研究内容与教育教学内容、研究过程与教育教学过程实为一体,因此,小课题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式,也是一种教学方式。这种“田园式的研究”将教育任务和研究任务合为一体,不仅在研究时间上提供了保证,也符合教师研究扬长避短的精神。

2、小课题研究是微观研究。小课题研究是广大一线教师以职场为起点,以反思教育教学行为为己任的教育科研方式。它研究的内容来自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困惑或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教师自己熟悉的、有体验的、有积累的、有浓厚兴趣的、长期关注的,而且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小问题。因而,广大一线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是小课题研究的主体。

小课题研究关注的是教师自身教育教学中有意义的事件,把本校、本学科、本班内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范围和方向。就教学活动而言,它既可以进行单科研究,也可以进行单项研究。单科研究是对某一学科的教学法体系的研究,例如对语文、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单项研究是对教学活动过程的某一环节或构成教学活动的某一细节进行的研究,如教学方案的设计、新课导入方式、课堂提问、作业评价等等。

就管理工作而言,小课题研究是一种局部性研究。着重点是管理过程中师生的情感、态度、需要、动机以及管理的方法、途径和手段的等等。除学校和班级内部的管理活动之外,对学校与家庭、社会及其他重要组织机构联系的研究,是对学校内部活动研究的重要补充。

3、小课题研究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行动进行的研究。行动研究是行动者为解决自己实践问题而进行的研究。行动研究是行动者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思考,以“理论的批判”和“意识的启蒙“来引起和改进行动。在小课题研究情境中,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被研究的对象,研究的内容则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主、客体的关系。小课题研究完全是出自教师自身的需要,是教师应对“专业困境”自主意识的觉醒,是教师自我完善的积极姿态,具有“属己”的特性。这种“属己”的特性反映了教师不再只是研究成果的操作者或教育行政指令的执行者,教师成为研究的行动者,亲自参与研究的过程,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并在自己的反思性实践中观察研究的过程,收集、分析有关研究资料。在小课题研究中,教师从过去的教科研“被试”转变为“主试”,这种转变也意味着教师由过去教科研的旁观者转换为教科研的中心人物。

小课题研究的“价值”可以归结为“改进”和“参与”。其中“参与”是指教师参与整个研究的全过程。在计划——行动——观察——评价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教师的声音。行动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改进教育实践,不是构建教育理论,构建和利用理论从属与且依赖于这个基本目的。教师“参与”研究是为了科学地“改进”自身的工作,“改进”不仅仅意味着教师通过内省、反思、探究教育教学行为,还意味着通过研究改变教师对教育实践的理解,使教师专业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扩展。在传统的教育研究中,教师的个人化知识以及内隐知识被当作毫无意义的东西,被忽视了,而行动研究关注的正是那些被传统教育研究冷落的教师的“个人化理论”,这种关注将导致教师的专业意义发生变化,由此小课题研究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式之一。

六、小课题研究有什么意义?

1.小课题研究有助于教师进入研究状态。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对教科研总是“雾里看花”,心存误解和疑虑。一方面,不少教师认为教科研是塑料花,只是一种装饰好看但不香,也有的教师把教科研当作敲门砖,认为教科研是评职称、获得各种荣誉的工具,是学校各种迎验、创建的摆设。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有些地区、有些学校和教师在教科研工作中,不是根据教育教学工作实际需要认认真真地选题,实实在在地研究,不是把精力放在解决具体问题上,而是放在争取课题立项和撰写论文上,结果是课题设计阶段和结题阶段两头忙,研究过程空荡荡。在选题的过程中,有的学校和教师不是认真总结、反思学校的教育工作,反复斟酌、推敲、筛选需要研究的问题;不顾自身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盲目贪大求全,草率选择研究课题,动辄××工程研究、××教育教学、动辄把教育行政机构下属部分以及分支机构的课题号称为国家级、省级课题,看起来丰富多彩、热热闹闹,实际上无法操作,缺乏可行性。结果是东拼西凑、洋洋洒洒的研究报告和以点概全,空洞无物、缺乏新意的研究论文。有的人甚至请“枪手”代写研究报告。这样的研究完全失去了学校和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真正意义,它不仅脱离了学校,远离了课堂,解决不了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也无助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事业的发展,更无助于教师的成长和进步。这种“假、大、空”的教科研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阻碍了教育科研的进步,还败坏了教育学术风气,损害了教育的形象。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在教师中间还存在教育科研“神秘论”和“无用论”的观念。“神秘论”的观点认为,教科研是教科研院和大学教授等专业人员的事情,中小学教师没有能力和水平做教科研。“无用论”是观点认为,教育科研存在“三费一无”的问题,即“费时、费力、费钱”与“无效”。一线教师之所以有这样的观念,是因为传统的教育科研与教师以及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之间存在隔阂和冲突。

大多情况下,教育科研的目的并不是基于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因此,研究的问题严重脱离学校、教师和课堂,而且往往以专业的水准来要求教师,要解决这些不熟悉且兴趣不浓的问题,并不容易。教师不仅要花大量的时间无学习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还要参加各种培训,撰写研究论文等。这对工作任务繁重的一线教师来说,无疑是额外的负担。因而,脱离教育教学实际需要的教科研就成了教师的负担和累赘,广大一线教师只能教而远之。

小课题研究,是教师基于解决自身的教育教学困惑或具体问题而进行的一种微观的应用研究。小课题研究是自主、自发的,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尝试解决这些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问题,教师在对教学过程的干预和对教学方法的改进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进入了研究状态。这种研究状态并不是要描述和解释什么教育现象,也不是想构建教育理论,而是一种直接指向课堂,追求更为合理的教育教学行为。在这种状态下,教师不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解读、评价别人的教育教学活动,而是一个置身于教学与研究情境中的研究者和被研究的对象。

在传统的(或专业的)教育科研中,教师往往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不是忙于研究如何耕种、灌溉、施肥、治虫,提高粮食产量,而是抢农业科学家的饭碗,忙于开发新品种,建立新的农业科学理论;往往不相信农业科学技术,只相信时间加汗水,起早贪黑,死楸蛮干,又苦又累,结果收获甚微。小课题研究是一种“田园式研究”,教师在自己的园地里思考如何提高产量,通过不断地总结、反思、干预、改进工作,使自己不仅仅是一个“农民”,而且也是一名“农机员”。实践证明,小课题研究是以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一线教师在小课题研究中,更容易找到研究的方向。

2.小课题研究有助于减负增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众所周知,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无非靠两个因素,一是靠延长教与学的时间;二是靠优化教与学的方法。传统的教学理论大多是建立在“尤斯特定律”之上的,认为教学时间与教学效果成比,也就是说在教学上花的时间多一些,教学的效果就会也好些。这种教学理论在教育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早已受到批判和质疑。在我国,随着高考指挥棒的指引,这一理论已被演绎到极点,日光加灯光成为提高教育教学的根本途径。“向时间要质量,靠耗时出质量”是“县中模式”的典型特征,据笔者的了解,有些地区的高中早晨5:30起床,早读排两节课,上午排四节课,下午排四节课,晚上排四节课,夜里10:30放学,学生回去至少还要做1个小时的作业,加上洗漱,学生夜里12:00左右才能休息。就是这样,课任老师为争课时还闹得不可开交。班主任开班会问学生:同学们,我们还有什么时间可以再挖一挖的?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吃饭不睡觉。还有时间可以挖吗?没有了!除了孩子不吃饭不睡觉,中学如此,小学也差不多。《湖北省中小学教学管理规范》对中小学在校活动时间作了严格的规定:高、初、小学生在校活动时间总量不得超过8小时、7小时、6小时,家庭作业量分别不超过2小时、1.5小时、1小时,并且不得排名次。无疑,这个规定的出台,对湖北省教育的减负,推动和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很显然,在这样的背景下,依赖延长教与学的时间来提高升学率是无路可通了。怎么办?只有靠优化教与学的方法,优化的教学方法从哪里来?从研究中来。事实上,大量的研究表明,无限地延长教学时间,重复劳动并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美国有位叫赖斯的研究者,早在1892年就研究了美国小学生每天花在拼写上的平均时间和他们拼写水平的资料,概据研究结果他写成了《无益的拼写练习》一书,指出了过多的重复练习是无益的。上海市东安路第一小学的两位教师,对小学生抄写生字遍数同生字记忆水平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抄写4遍和抄写8遍的效果并无显著差异。

我县在规划2011年度小课题时,把选题和研究的重点放在有效教、学法上。广大中小学、幼儿园老师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有效教学、有效训练、教学方案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整合,课堂提问及师生互动、教学策略、作业设计与评价、学困生与留守儿童的学习,教学心理等问题的研究,切实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对小课题的结题验收,不仅看教师研究过程的档案,看老师撰写的研究小报告、以及学生的作品等文本材料,更要组织教研员、教科员听教师的研究课,看教师研究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解决了多少、效果如何。还要开教师座谈会,听听同伴的感到后,看看研究结果对同伴有无启发、有多少启发。实践证明,小课题研究有助于教师解决当前教育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育教学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它的即时效应主要在表现在教学状态发生了变化,有的班级不再是比拼时间、耗精力,而是比窍门、比效率,有的教师不再消极地抱怨学生差、环境差,而是主动寻找问题、找对策,对自己的学生和班级充满信心。有的教师不再满足现状,不再在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环境中麻木不仁,而是不甘寂寞、乐于表达、不断学习。有的教师不再自我封闭、悲观失望,而是积极对话、广泛合作,共同研究、享受进步的快乐。

3.小课题研究有助于教师专业化

一种社会职业是不是专业,主要有三个判别标准,一是该职业有没有自主权;二是该职业有没有社会地位;三是该职业在专业技术上是不是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师职业是不是象律师、工程师、医生那样也是一门专业,目前争议还比较大。我们认为,教师是一门专业,只是大多数教师没有达到专业化的水准。

对教师是不是专业的争论焦点是:教师在专业上不是具有不可替代性?大多数人都认为教师是可以替代,因为在现阶段要是只有学科知识就可以做教师。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教师职业具有双专业性,具有语文、数学、物理等学科方面的知识,是教师从业的入门条件,没有这些基础性的学科知识,教师就无法开展教学工作,但如果仅仅有学科知识就可以做教师的话,比师范毕业生学科知识更深更丰富的大有人在,也就是说:大家都可以做教师,教师职业还谈什么专业性。由此可见,学科知识并不能说明教师职业的专业性。那么,教师专业的特性是什么呢?或者说,教师专业化的本质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教师专业的本质是教师教育科学等的专业化。教育科学知识,

良好的教育科学素养是教师从业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专业区别于其它专业的本质特征。没有学科知识做不了教师,没有教育科学素养做不好教师。在教师的教育科学素养结构中,教育科研能力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教育是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的实践活动,教师面对着复杂的教育情境,身边时时处处都会出现问题,需要进行大量创造性劳动。新课改纲要中指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必然要求教师将评价重点由终结性转向形成性和过程性,并且引导学生不但求“知”,更要求“法”,不但要“学好”,还要“好学”,“会学”。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就具有研究的性质,因此,研究也就成了当代教师职业的重要特点,小课题研究使教师回归到其职业特性的本来面貌,促进教师不断地构建和更新自己的专业内涵,求得自己与时俱进的专业发展。

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的实践、总结反思、探究、改进的生活经历会形成特定的“个人知识”。这种“个人知识”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对教学、学生、师生关系的理解,以及对教育活动的意义、方式的构建。教师从事研究的过程,也是他自己反思教育行为、重建教育教学“个人哲学”的过程。这一过程帮助教师积累了生活经验,丰富和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智慧。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5-5-15 18:50
原文地址:“小课题研究”——方法篇作者:11110100100

“小课题研究”——方法篇

关于“小课题研究”的选题和方法问题

目    录

一、小课题研究的特点、选题、方法

二、如何进行小课题研究

三、教师小课题研究的选题角度

四、小课题研究的基本对策

五、开展“草根式”小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

六、教师小课题研究的特点与基本条件

小课题研究的特点、选题、方法

一、小课题研究的特点:

1、小——切口较小,内容单一

所谓“小”即小巧:一是研究范围切口小、周期短,容易操作。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问题。研究的内容和角度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章节或某个专题,可以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案例、问题等。二是研究成果灵活,可以是一种经验总结、一种教学模式展示课、一节独特的教学设计或教学论文等;也可以是研究小报告,访谈记录,调查问卷及报告,学生作品;还可以是音像作品、课件、图表或教具等实物。三是规模小,研究涉及的范围小、人员少、时间短,因而规模小、投资少。

2、活——自由选择,自主性强

所谓“活”即运用灵活:一是选题立项活。小课题从本质来说是一种个人研究行为,课题可以申报立项,也可以无须审报立项。提倡一种“教学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成果即成长”的理念。二是研究内容和时间活。小课题研究什么?什么时候研究?怎么研究?不需要囿于教育科研课题规划部门所提供的选题指南,教师可以“我的事,我做主”。三是组织形式活。可以一个人承担一个研究项目,单独开展研究,也可以成立两人以上的小组共同研究,还可以以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教学班的老师为单位,组建微型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小课题可以重复研究,不同学校的教师或课题组可以同时或先后研究同一个问题。小课题人人都可以研究,时时都可以开展,处处都可以进行,研究在兴趣中生根,在实践中开花,在过程中结果。

3、实——实践中来,为实践服务

所谓“实”即实在、实用。一是选题“务实”。小课题研究针对教师教育工作中遇到的盲点、热点、难点问题,选题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教育教学实际。如:上课时,学生不愿举手发言怎么办?也许这些问题有些小家子气,但它们恰恰又是众多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遭遇的最为真实的难题,是影响着教师顺利组织教学活动的现实问题。二是研究过程“踏实”。这些研究对教师来说,既实在也实用,教师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自己的实践,从自己的实践中提炼自己的经验,让自己的经验体现自己的特点。三是研究成果突出行动,操作。即在“做得好”的基础上“提炼得好”,“做得好”表现在实践上有真正的行动研究,“提炼得好”体现在对研究的做法进行规律性的总结。

4、快——短周期,快出果

所谓“快”即时间短,见效快。一是即时性。一方面,小课题是生成于教师的教育实践之中,根植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具有随机性、偶发性、情景性,常常是不约而至。另一方面,小课题的研究周期显得很灵活,课题研究的时间视研究的内容而定,可长可短,时间短的两至三周就可以解决问题,长的三至五个月,最长的一般不超过一年。它不需要固守三、五年的研究周期。二是见效快。由于研究的周期短且基于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具体问题,因而速度快、效率高,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转入到下一个问题的研究;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得到一点收获。有些研究它不需要触及该问题的方方面面,也不需要形成系统的经验总结,也不苛求一定要将自己的研究心得发表,关键是要教师自己体味到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有所愉悦就是成功。

二、小课题研究的选题

通常一个好的小课题研究选题应该有六个字,对教师来说:想做,可做,能做。

1、想做。就是指从自己身边选择当前自己最想解决同时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教师最想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自己更清楚。因为每个教师所处的环境及其自身的条件都不同,因此各人的需求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需求慎重选择。

2、可做。是针对教师自身的条件而言,指进行小课题研究,必须将教师的经验、素养、时间、精力等因素考虑在内。这些因素往往决定着教师能不能进行研究或能不能将研究进行到底。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3、能做。是针对小课题本身而言,指选择的小课题是个小而明确的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有个具体明确的切入点,在实践中操作起来相对容易。选题太大、笼统模糊往往只是在表面上兜圈子,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总之可以小题大做,以小的角度研究大问题。“先小后大”,“先易后难”,重在突出重点,目标专一,不能四面出击。课题研究范围一大,内容就多,就会广而不深,中心不突出。一个针尖容易扎得深,而一个平面却难于深入。一般来说课题小而容易深入,“小课题,短周期,快出果”。课题大则难于深凿。课题选择千万不要犯贪多、贪大的毛病。

三、小课题研究的方法:

小课题研究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介绍几种常用有效的方法。

1、从总结开始

实践是理论的故乡,教育科学不仅仅存在于专家的著作中。更存在于民间——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例如,某教师根据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和创新总结出启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十种方法:

⑴积极等待法,因学生心急而慌乱,教师应当安定他的情绪,耐心等待;

⑵旁敲侧击法,学生在思考主要问题时,再提一两个有关的问题,加速学生的思考;

⑶回忆法,让学生回忆有关的旧知识,以便解决问题;

⑷铺垫法,提一两个较浅显的问题,让学生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

⑸点拨法,在关键点上指点一下学生;

⑹激将法,做出要让别人回答的样子,激励学生加快思考;

⑺分辨选择法,让其他学生回答,或教师提出多种答案,让学生自己思考分辨,选择正确答案;

⑻回述法,先由教师或让别的学生正确解答之后,让这个学生回述;

⑼暂停法,让学生课下再想,然后找老师回答;

⑽加深扩展法,当学生答对了,再提一两个更难、更宽的问题。

这种总结的方法就是要把过程分条析缕地讲清楚,并突出它的特点。特别是要把其他人不容易找到的地方讲详细、讲得透。

2、从叙事研究开始

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叙事研究=事物描述(故事)+评价分析(反思)。

3、从写案例开始

案例法是通过对教育教学中典型的有价值现象,进行描述总结,从而来探索发现教育规律的过程。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案例研究=故事+点评。

4、从实验研究开始

什么是实验研究?根据一定的理论或假设,选择一定的研究对象,实行某种教育措施并观察效果,再进行分析比较,对理论或假设做出科学结论。它的基本程序是:选题——构想——尝试(可能有多次反复)——结论(效果)。

如何进行小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既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适当开展小课题研究,对于改善传统教学中教与学的主客体的地位,平衡学生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综合能力,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小课题研究选题的原则

要选好课题,首先要明白为什么研究。也就是选题有没有价值,这是选题的第一原则。一般人们做研究,总要有个目的。没有目的的研究,就好比没有靶子的射击,只能是盲目放枪,空浪费子弹。人类为什么会有研究活动?科研工作者为什么要搞研究呢?无非这么几种目的。

一是课题追求有实用价值。即解决社会现实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或为社会生活当中的某个现象寻找答案,是为了创造财富,获得利益。这种课题的针对性、时效性都比较强。往往随问题而来,问题解决了,课题也就结束了。比如“网络对青少年学习方式的影响”, “入世以后如何应对中学生人才外流”,就是针对社会上的某个人们关心的现象而提出的。

二是探讨价值,理论探讨,基础理论,精神性的产品,不对社会直接带来经济效益,而是向人们提供一种看问题的方法,一种思考角度。这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于认识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我,有一定参考和启发,也就有价值了。比如以前说《红楼梦》的主题是宝黛爱情的悲剧,他说是反封建,你说是清朝衰亡的百科全书,还有人说是种群生命力衰退,这些看法无论哪一种都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但是从不同侧面丰富了认识事物的角度,对我们来说就有了价值。

三是游戏价值。人类是能思考的芦苇,人的思考除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目标以外,还常常来锻炼脑力本身,于是发明了许多联系脑里的游戏,比如下棋就被称作思维体操,再比如陈景润研究歌德巴赫猜想,有人去论证雪花会不会有重复的可能,有人去发掘勾股定理的新的证明方法,等等,这样的研究就只有游戏价值。

选题的第二个原则是有能力。由于选题的价值又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衡量标准,因此,价值大小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对人类社会有利害关系的课题固然有价值,但是,对你来说,对人类有价值的课题不一定对你有价值。因为这个价值的实现要取决于你的研究能力,再有价值的课题,如果你的能力不能胜任,不仅其实用价值会落空,连学习价值也难以保证,还有可能在养成华而不实,甚至急功近利的坏习惯,这对于将来的学习和研究都是非常有害的。因此,研究课题应该从生活现象入手,从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入手,从学科学习的思考入手,不要贪大求远,不要急于为社会解决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要使选题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可以用几个字来检查核准。即“近”、“小”、“实”,“近”就是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学科学习背景,少好高骛远,类似于“左撇子与书写障碍”的研究,就符合三个贴近的原则,课堂尚且不能提出问题,学科有关的问题尚且没有钻透,而忙着做课外题,不是值得鼓励的做法。“小”就是切口宜小,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学习研究。类似于“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科学常识分析”,就符合“小”的原则。“实”就是实在,课题实实在在,研究实实在在,结论实实在在,少一点大而空的全局描述预测,多一点实在的关注。

选题的第三个原则是有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喜欢不单纯是一个爱好倾向问题,一个人之所以对某样东西感兴趣,往往跟他的长期关注、知识积累,生活经验,以及周围可以借助的学习资源有关,这往往是提高学习效率,不断激发研究兴趣和信心的有利条件。

二、小课题研究流程与注意事项

选好课题以后,就要着手研究。小课题研究一般分为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包括材料,方法选择,方案制定等。

(2)资料收集,包括阅读书籍,查阅历史文献等收集书面资料、通过实地考察、调查,采访,获得直接研究材料,或者通过体验,模拟等取得相关材料。

(3)整理归纳分析材料,寻找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初步研究结论。

(4)充实材料,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5)论文或报告答辩。

三、小课题研究注意事项

进行小课题研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应特别注重问题意识。一般课题(论文)的选题从哪里来呢,应该来自于疑问,也就是问题。比如你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矛盾冲突,或者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到的来自于他人的问题,包括困扰人们生活的自然科学问题与社会问题,现有理论的破绽与漏洞等。当然也可以通过对某个现象的梳理发现其中的问题,找到有规律的东西。一句话,问题就是未知世界。而课题研究,就是以“问题”为核心,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搜集材料,观察试验,研究推理等,寻求解释的方法,探求解决的途径,最后达向未知彼岸的过程。比如,我们发现,在上学路上,某个路口经常堵车,心中自然会发生这样的疑问:“同样的道路,为什么这里会堵车呢?”这就是一个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去现场观察,看看这个路口什么日子、什么时间堵车,堵车跟哪些具体因素有关,诸如道路设置、车辆质量、交通违规、红绿灯频率、指挥不利、天气变化等,而在这些因素里面,哪一些可以控制,通过什么方式手段可以控制,通过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尝试提出解决或缓解的办法。这才是研究。研究不能满足于是什么,而应该追求为什么,怎么样。

(二)应特别注重创新意识。

创新是研究的生命。一项研究有没有价值,虽然以从课题上反映出来,但是,课题本身只提供了实现价值的可能性,还不是真正的价值,课题的真正价值只能通过研究过程、研究结论最终得以实现。而价值实现的大小,往往决定于有没有创新性。研究的创新意识,一般体现在三个方面:提出新问题,研究新对象,采用新方法,得出新结论。而不是去重复别人的研究,概括别人已经得出结论。

尽量不要去选择已经有定论的课题。应该选择那些边缘性的,交叉性的,不为成人世界所熟悉关注的话题。冷门或边缘话题容易作出创建,当然,不是一定要选择冷门,如果你对某个话题的确有疑问,能从最流行的观点中发现可以探讨的地方,通过调查分析提出独特的见解,那当然更好。应该鼓励年轻人树立反思流行,挑战权威的勇气。比如大家都说研究性学习好,你能不能寻找论据给与质疑?大家都说打电子游戏影响学习,你能不能搞一个调查,看看到底影响不影响,影响到什么程度?是正影响还是反影响,等等,也许你的结论不够稳妥,论证不够充分,但是你敢于提出不同意见这一点,就应该给与高度评价。研究从根本上说是探索新事物,而犯错误是探索的一部,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自己的分析判断,人云亦云。在研究中,一万个人重复前人的观点,仍然只有一个观点,而一万个错误的观点中,则可能孕育着突破,潜藏着真理。

(三)应特别注重实证研究意识。

实证研究是从西方自然科学研究的分析方法发展出来的,它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思维方式。其特点是重视数据分析,重试验,重调查,其研究过程是把研究对象分解成若干个相关的要素,并运用统计学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这些要素进行微观的分析,由量的研究归纳出对整个事物性质的判断。实证研究的优点是把对事物的研究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往往把握准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

1、什么是小课题研究(教育行动研究)?它来自教学实践,又指导教学实践,可以三两个人或者十来个人组织开展,需要一定的但却不是高深的理论作指导,所有这些,让老师们感受到它的“可望又可及”。

2、怎样开展小课题研究?从教学中发现问题,集中研究小组的力量,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设计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反思、调整,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真正有效的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个并不艰难的过程,似乎又增添了老师们的渴望。

3、开展小课题研究容易忽视的问题。比如原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阶段性总结、成果的撰写汇编等易被忽视。这些在“彼时彼刻”才有的思绪及感受,如果不及时记录,到需要这时才去追忆、收集,为时已晚。况且,一个研究成果的推广,需要有文字资料,而所有这些也将成为自己撰写论文最生动有力的素材。

如何处理小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活动之间的关系?两者在学校教研中究竟占据着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因为教师的时间是有限的、教研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呀。教研活动不仅只是听课、评课,还可以进行一些小课题研究”。这也表明了小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相辅相承的一种教研形式。两者在形式、名称上虽有不同,但内容上却是相融的。常规教研不仅要进行,而且,常规教研想摆脱我们习惯了的形式主义和缺陷,必须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教研活动的效果,才能使教研真正为教学服务。在教学、在听课、在评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成为小课题研究的对象,通过集体备课拟定出对策,又在教学、在听课中去领会、感受、试验对策的效果,再通过研究讨论加以改进,解决一个问题之后,又开始另一个小课题研究……. 所以小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并不矛盾,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两者的有机结合,可能带来的不同,就是真正提高了常规教研的效率:

一是:小课题研究对象必定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研究上的付出,必定从教学质量的提高上得到回报。长此以往,我们的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也会品尝到研究带来的甜头。

二是:务实的小课题研究必定让每个教师真正参与其中,及时反思、总结,寻找对策。需要全体教师动起来,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这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也是一个促进。

三是:当一个小课题研究的成果真正有效时,它的及时推广、持续应用,会内化成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师小课题研究的选题角度

小课题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如何科学而有效地选择课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确定研究课题。

一、特殊案例

个案研究曾经在教育领域非常流行,是具有针对性与有效性的一种实践研究方法。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遇到一些非常“特殊”的学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缺陷,造成了这些学生一些特殊的行为习惯,甚至是特殊的“癖好”。正因为这部分学生与同年龄段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教育方法与手段进行教育。否则,不仅达不到“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放过一个学生”的要求,这些学生还往往会成为班级、学校的破坏性之源。

一位教师遇到过一个非常厌学、极端自我中心主义的男生。该生平时上课总是无所事事,不是东瞧瞧西望望,就是自顾自做些与上课无关的事。受到教师的严厉批评,该生要么无动于衷,要么对教师发脾气,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根据这些情况,这位教师详细了解了该生的家庭教育(与其家长多次交谈了解到,该生是独子,在家非常受宠爱,现在家长对他也无可奈何)、小学教育情况,了解他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能力与个性倾向等,在此基础上选择了一个小课题即《极端自我中心主义学生的教育对策个案研究》,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突发事件

课堂教学过程中,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不同的教师面对突发事件有不同的态度。新教师可能因害怕而回避,大多数教师作一般性处理后就听之任之,优秀教师则将课堂突发事件视为一种重要的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而开展研究。

教师面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必须具有很强的处乱不惊的应变能力和运筹帷幄的能力。教师通过解决一个可能成为教育事件的突发性问题,可以变“害”为“利”,开发课堂教学资源,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但课堂突发事件有千百种,几乎没有一种会雷同,而且每一次突发事件都有其特殊的“棘手性”。对此,为了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增长教学机智,笔者确立了《课堂突发事件处理研究》的课题,总结出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学生遇到的问题不一定要教师本人亲自解决,也不一定要教师当场解决,更不一定要求教师直接解决。并形成了处理突发事件的策略:与学生“打太极”,调动全体学生的力量,面对“难堪”,公示“难堪”,主动承认不知道,查阅相关资料后再解答等。

三、两难情景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两难情景、两难问题比比皆是,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可以随意与轻视,否则可能造成很大的教育事件,甚至贻误学生终生。

在学校运动会上,班主任发现班级中的一位“体育健将”在第一个参赛项目上意外落选,其后在进行第二、三个竞赛项目(班级集体竞赛项目)时借口受伤而退出比赛,影响了整个班级的荣誉。面对这一事件,这位班主任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这名学生在比赛前的训练确实刻苦,而且平时也表现出很强的集体荣誉感与上进心,但在运动会上因意外落选感觉很“失面子”,进而撒谎不参加后续比赛,影响了整个班级的荣誉。而且是很巧妙地利用了他“受伤”这一“非常值得同情的弱者行为”来作为自己的挡剑牌,令人表扬不是批评也不是。这位班主任没有当场揭穿他的“撒谎行为”,而是故意“纵容”他,表扬他“带伤坚持跑,虽没有取得好的成绩,但这种精神值得学习”。事后越想越觉得这种做法欠妥,然而翻来覆去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故以此事为由头确定了一个《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需付的代价个案研究》的小课题。

四、学生实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与原有知识结构相矛盾的情况,而这正是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动力。这些矛盾,不仅仅是因为学生知识系统不全面而造成的,而是科学现象本身就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与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正可以成为小课题的来源。

《科学课程标准(7~9)》有一个教学案例叫《哪一支蜡烛先熄灭》。这个案例描述了“一高一矮两支蜡烛在玻璃罩下,高的蜡烛反而先熄灭”的实验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时,也引入了此实验,并让学生实验。但由于当天气温较低,实验中矮的蜡烛反而先熄灭了。当时这位教师无法解释此现象,就要求学生自己解释(由于实验前,要求学生自己建立猜测与假设,几乎相同数量的学生选择两种不同的假设,即高的先灭或矮的先灭),在学生讨论后再次要求实验,实验结果是高的蜡烛先熄灭。最后,得出结论:影响蜡烛熄灭的因素不仅仅有蜡烛高低、玻璃罩体积等,还要包括实验时的气温等因素(如果教室气温过低,蜡烛燃烧产生的热的二氧化碳马上被降温,矮的蜡烛会先熄灭)。

受学生这一实验探究过程的启发,这位教师对学生课堂实验进行了新的思考,提出了一个《影响课堂实验结果的意外因素研究》课题。

五、争议话题

教育教学质量不仅仅是由教育教学本身的一些因素决定的,还要受各种外界因素影响,特别是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受社会大众文化的影响非常深。  “追星”就是其中一种现象。在教师看来,学生对于影视明星的崇拜都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可现实是,教师越禁止学生“追星”  (严禁在学校听、唱通俗明星的歌曲,看通俗明星的资讯等),学生越要去做,而且有“变本加厉”之势。

一位班主任就此召开了一个主题班会,企图与“追星族”们舌战一番,以使他们口服心服。但这位班主任后来反思这种做法从开始就错了,因为通俗文化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种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侵蚀有洪水猛兽之势,势不可挡。在班会上,“追星族”们就提出了青少年需要“追星”的N个理由,特别提到家长、老师强迫他们听、唱、看他们根本不懂也不感兴趣的所谓“高雅艺术”,并反问:这难道不是对青少年身心的“摧残”吗?据此笔者转变思路,提出了《通俗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研究》(由于人力物力所限,笔者仅局限于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诸如《明星周杰伦对学生的影响》之类的小课题)。也确实,当我们现在将周杰伦的歌曲视如粪土,谁能保证若干年后周杰伦的一些歌曲不会被视为经典呢?

六、常规教学

对于绝大部分教师来说,每天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是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根本没有什么创造性可言。应该说,如果我们的教学常规是高效的甚或有效的,这种重复是有必要的。但往往是我们在重复着无效的工作,而并不思改进。如很多学生已经非常熟悉教师的课堂组织教学模式,当教师还未开口要求学生思考某一问题时,学生已经非常整齐的回答出问题;当学生已经根本不看教师给他们的作业打的分数时,教师还在给学生的每一次作业打上一个分数……对此,我们是否可以颠覆这些教学常规。以改革作业为例,我们是否可以尝试学生相互批改、口头批改、当面批改、分层作业、不同要求作业、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动手实验作业等新形式,并作为相关课题提出。

又如,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究式教学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模式,也将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模式之一。在这一基本模式的常规实践中,也有新的问题值得研究。比如《科学》课的探究式教学的情境设置模式如何构建,笔者将这一问题分解为“新授课的情境设置模式”、“复习课的情境设置模式”、“实验课的情境设置模式”、“练习课的情境设置模式”等,每一个板块的研究就是一个小课题。

小课题研究的基本对策

——“三度”、“四有”和“五让”

一、“三度”:高度、精度、厚度

1、高度:理论扩展视距。

通过理论学习缩小与专家的视距。

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登高才能望远。没有足够的理论高度,就不会有实践中的那些远见和卓识、胆略和思路。哲学能给我们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科学能让我们的教育实践找到正确的方向;经济学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并理解社会现实;管理学能让我们对人和人性有更加准确的把握。我们应该读点理论,以提高我们的思考水平,以缩小与专家的视距。

2、精度:专业滋养底气。

通过精通专业做个有底气的教师。

有两种类型的人:一种是狐狸,什么都知道,但每一样都知之不深、知之不全。另一种是刺猬,就知道一件事情,但知道得非常全面、非常深刻。

俗语:样样通,样样松。

漫画:挖井数处,不如深挖一口。

我们要正确看待“木桶”理论和“钉耙”理论。

我们要有扎实的学科教学基本功和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我们最短的那块木板。

学科教学基本功是我们最长的那根钉齿。

我们要通过开展小课题研究,加强教研,精通专业,做个有底气的教师。我们只要专注一个课题,做二三年、四五年,就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专家。

3、厚度:文化点燃灵性。

通过博览群书开启教育智慧之门。

金字塔:塔基越宽厚牢固,筑起的金字塔就越高。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领导(专家)学习。

厚积而勃发,方能成为真正的教学专家。

文化积淀,是一个从事任何工作的“心理背景”和“思维起点”。

文化底蕴越厚实,知识连通越容易,灵感越多、智慧越高。

二、“四有”:有梦想、有激情、有头脑、有方法

1、有梦想。英国盲人教育内阁大臣说,中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说,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最近,我在一篇随笔《好梦成真》中写到:是否心中有梦并执著追寻,这是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根本区别。优秀教师总是清楚自己最终追求的是什么,并能把梦想设计成一个又一个具体可行的目标;他们总是思考怎样做效果最好,全力地去实现这些目标。目标就像一个又一个台阶,优秀教师就是沿着这些台阶摆脱了平庸、超越了自我、走向了卓越。

理念:梦想是人生的航向,梦想是奋斗的目标,梦想是前进的动力

2、有激情。在希腊语里,激情是 “心中的神”。由此可见,我们每个人都富有激情,激情是我们自身潜在的无穷无尽的财富。激情是不断鞭策和激励我们向前奋进的动力,对工作充满高度的激情,可以使我们不畏惧现实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和阻碍。可以这么说,激情是工作的灵魂,甚至就是工作本身。

激情就是敬业精神,富有激情的人是敬业的典范。这种精神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道德追求和人生信念。激情是一道光,照亮人生的路;激情是一阵风,吹落工作的尘。

在所有的伟大成就中,激情是最具有活力的因素。成功总是属于那些充满激情的人,即使在平凡的、每况愈下的、受挫的或者受管制的环境中,成功者总是充满激情,尽力把事情做到最好,做到更好,并迸发出令人惊叹的意志、才能和潜力。

激情是可以传递和相互感染的,经常与激情人士为伍,感受他们充沛热忱的魅力,感受他们对人生和工作的理解追求,自己也会变得激情起来。

理念:激情提高效率、激情催生创意、激情成就事业。

3、有头脑。肖川先生说过:“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你的思想就是你的处境。”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不代表就一定要我们教师成为教育专家,成为学者。只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具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教学思路即可,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教出自己的风格。

有人说,思想的深度,成就事业的高度,决定生命的长度。在小课题研究中,我们需要深度思考,要考虑问题抓关键,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总结经验找规律。

理念:思想决定行动,思想决定出路,思想决定未来

4、有方法。我们开展小课题研究应掌握必要的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搜集和分析文献资料而进行的研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站在巨人肩上朝前看,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进行研究。要考虑你的课题会与前人某些问题的研究有关。前人的研究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我们应当研究这些文献,利用这些文献,可以使自己的研究更加充实,更加具有理性和权威性,从而也就更加具有说服力。我们需要了解前人研究的状况,包括人家做过了哪些研究,获得了哪些成果,提出了什么观点,建立了何种理论,应用情况如何,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或者有哪些新问题产生,目前又有何新进展等等。这就需要研究现存文献。

观察法是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和辅助工具,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我们应该掌握一定的观察技术。如在观察前要拟订好详细观察提纲,制定观察的标准、记录表格、速写符号等;观察过程中记录要及时客观、简单明了,也可借助于摄像机、录音机等,更精确地记录下观察对象的各种情况;观察后要及时处理观察的材料,做到数量化、系统化,为日后撰写研究报告做好充分准备。

调查法是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运用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搜集有关教育问题或教育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教育现象的科学事实,并形成关于教育现象的科学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理念: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方法比激情更重要、方法比勤奋更重要

三、“五让”:让研究成为一种需要、让教学成为一种享受、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反思成为一种力量、让写作成为一种快乐

1、研:让研究成为一种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在其基本需要满足以后,都会产生更高级的需要。应该说,每个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都会有一种想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我们不应仅仅停留教育教学的层面,还需要投身教育科研中,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以解决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皮亚杰说:“为什么这样庞大的一支教育工作队伍,现在在全世界这样专心致志地工作着,而且一般说来,都具有胜任的能力,但工作一生却成不了杰出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将教育变成一门既是科学的又是生动的学问?”我想主要原因是缺少研究。

只有教师成为研究者,才能使教研活动根植于课堂,也才能使教育研究成果很好的在教育实际中加以应用较好的变为教育生产力。“教师即研究者”运动的积极倡导者藤豪斯谈到:“如果没有得到教师这一方面对研究成果的检验,那么就很难看到如何改进教学,或如何能满足课程规划。如果教学要得到巨大的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

理念:研究是自己的事情;小课题研究是为自己而研究;把研究融进教学实践中。

2、教:让教学成为一种享受。

叶澜教授认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

我们能否让课堂教学变成师生的共同享受。

我们能否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拥有高峰体验,让他们获得思维的快乐和经历最美丽的事物;我们能否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经常拥抱美丽的趣味,让童心、童趣在课堂占据应有的空间;我们能否让自身具有不可抗拒的教育磁力,让学生们记你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

教育家布鲁姆说:“高峰学习体验是极为生动的,以至学生在多年后还能详细地回忆起来……一般说来,它们是对学科产生新的兴趣的源泉,是重大的态度与价值变化的刺激物。”让学生拥有高峰体验,需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具有思维密度、思想深度和情感温度,需要培养学生的思考力。

一个学生,如果没有经历痛苦的思考,并从思考过的地方生长出自己的思维来,那么他就不能真正体会到受教育的快乐。一旦我们只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轻松感和单纯的心灵的愉悦,久而久之,学生的思考力便会被这种所谓的快乐教育所磨钝,再也没有力气去探看复杂的世界。

怀特海曾经感叹:“在古代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里,我们降低了目标,教授的是学科。”因此,我们要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引领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在思考中涵养自身的智慧。

理念:开展小课题研究,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富有生命活力,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师生的一种享受。

3、读: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了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程红兵在《做一个书生校长》一书中说:“不想读书,不肯读书,不屑读书,不仅述而不作,而且述而不读……常抱怨没有时间读书,可以理解,但不能认同。”他强调:“让读书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是教师的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追求”。教师需要成为学生读书的榜样。

那么读什么呢?程老师说:“一读教育经典,真正的经典永恒而平易;二读教育报刊,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三读人文书籍,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四读中学生写的和为中学生写的书,走进学生的心灵。”

为开展小课题研究,我们应该读点教育科研、校本教研的书,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常识。

心之舞在博客中说:书是一条船,它带着我们在智慧之河航行。书是一只鸟,它让我们从天空中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书是一座桥,它引领我们通向成功之岛。书是一盏灯,它带着我们走出黑暗、走向光明。热爱书籍吧,它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热爱读书吧,它是增长智慧的不竭动力!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吧,她会让你变成一个幸福的人。和书籍成为最好的伙伴吧,她会给我们心灵的平和,精神的慰藉。

理念:与经典相伴,与大师对话,让读书成为习惯,让阅读改变命运

4、思:让反思成为一种力量。

反思,就是教师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美国学者巴里斯和爱丽丝在《培养反思力》指出,“反思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对于教师进行良好的教学也具有重要作用。”“反思型教师能通过观察自己学生的行为和自己的行为经常进行自我评价”。

为什么要反思?我们需要改进教学、完善实践,需要超越自我、专业成熟,需要使小课题研究走向深入、揭示规律。

反思什么?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言论、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反思身边最熟悉的教育现象,反思身边最平常的教育小事,反思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得失。

怎样反思?做课后反思,写教育叙事,与同事交流感想等。

理念:用脑袋行走,做思考的实践者;用脚板研究,做实践的思考者。

5、写:让写作成为一种快乐。

写作的过程是自我总结、提升经验的过程,有助于我们将已有的经验系统化、理论化,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现在,提倡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或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学过程“叙述”出来。(刘良华)

教育叙事以归纳为思维方式,以反思为其根本特征,以“故事”为载体,以叙事为途径,也就是教师获得某种教育理论或信念是从过去的具体教育事件及其情节中归纳出来的;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所叙之事是教师的故事,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实践等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它是真实的、情境性的,是丰富的,也是平凡的。

现在,可供我们写作的体裁很多,除教研论文以外,还可以写教育随笔、读书随笔、教育案例、课堂实录、说课记录、教学反思、教学日志、教学设计、课程故事、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个人经验介绍、专业成长感悟等等。通过开展小课题研究,我们会拥有大量的写作素材,只要我们愿意写,就可以自娱自乐,通过博客和论坛发表自己的文章。同时,还要有勇气向各种教育报刊投稿。

理念:用自己的语言、讲自己的故事、写自己的感受

开展“草根式”小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

1、选题

选题的一般步骤是先发现和提出问题,再查找资料,分析问题,最后结合实际,确定研究课题。选题存在一定误区:越时髦越好;越热门越好;越大越好。其实,时髦的、热门的、大的不一定是对的、好的。“草根式”小课题研究的特点是热中求冷,同中求异,小题大做。选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途径:

(1)从教育教学的问题及困惑中选题

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教师天天置身于教育现场,这是教育问题的原发地。比如: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怎样解决部分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问题;如何让课堂教学既开放又有序;如何对待学生间的差异等。教师可以从自己感到不很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去选题,长期积累,挖掘出值得研究的问题来建立自己的“问题库”。

面对诸多的实际问题时,教师究竟该选哪一个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 这要从值得研究的问题的价值和紧迫性方面考虑。当问题成为困难时,教师需要分析问题的主要表现与原因是什么。继而查阅资料、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教师关注、追踪、分析某个教学问题,这个问题就可以成为课题。如部分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主要表现在没有掌握所学内容,解决的办法是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由此,可以形成一个课题:促成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策略研究。

(2)在切磋交流中发现课题

教师之间的切磋与交流是小课题的来源之一。交流可以开阔视野,让教师更多地了解教育教学情况,这样,教师自身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可能会被激发出来,逐步形成小课题。

(3)在理论学习中反思出课题

在阅读学习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时时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对自己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或经验进行解读和分析,使有价值的问题或经验在联系、解读中逐渐清晰起来。

(4)从学生的反应中寻觅课题

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反应,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与学生交流,更好地发现学生现实的需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同时,挖掘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但有研究价值的小课题。

(5)从已有成果的应用研究中归纳课题

研究的取向主要是将他人研究的成果应用于自身的教育实践。这类课题由于是学习他人的成果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体实施,比较适合年轻教师。一般要从教师自身感兴趣的他人成果选题,但必须注意可操作性。

(6) 总结经验形成课题

教师结合自己的兴趣,对自我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分析及总结,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和理性分析。这有助于帮助教师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亮点、成功之处,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形成自我教育特色。这类小课题一般适合已经具有一定教学实践的骨干教师去研究。

(7)创新工作生发出课题

这类小课题往往需要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教师教育科研素养要求比较高,因此比较适合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去选择。研究的取向主要为发现新规律、探索新方法、阐述新关系。

2、搜集资料

资料收集包括阅读书籍,查阅历史文献等收集书面资料,还包括通过实地调研,访谈获得直接研究材料,还可以通过体验取得有关材料,并对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为下一步研究做准备。

3、确定研究目标与内容

小课题研究,教师不一定要撰写详细、规范的研究方案,但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和内容。知道自己要研究什么,从而突出研究重点,明确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阶段性和最终目标。必须明确课题要解决什么教育实践问题?该课题对教育教学质量有哪些方面的改善?

4、实施研究

教师要先明确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可采用案例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应特别强调“草根式”小课题研究的核心是行动,行动是研究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寻找问题解决、创造教育实践新形态的过程,研究过程要充实、切实。原始资料如果不及时记录,到需要时再去追忆、收集,则为时已晚。况且,所有这些真资料也将成为教师撰写论文最生动有力的素材。因此,教师要注意原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做过的事情,教师要随时注意记录、反思和总结。要特别注重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些有意义的细节,对细节的反思与改善,可以提升教学实践水平。要注意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边实践,反复修正。小课题研究要注意淡化形式、注重实效。立足于教师个人的特点、兴趣和爱好,着眼于解决问题,改变思维方式,转变行为。服务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要注意与同事间的合作与交流,必要时寻求专家引领。同时,管理者要注重课题研究操作的个性化。鼓励教师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去开展研究,倡导有能力的教师尝试运用学术型研究方法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但不强制要求。

5、表达研究成果

中小学教师应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表达方式,应鼓励教师使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课题成果。“草根式”小课题研究倡导的成果表达方式很多,例如:教育叙事、论坛、论文、日志、案例描写、课例报告、经验总结等。这些方式便于操作,与教师工作实践相辅相成,能很好地解决工作与研究的矛盾,是教师教育教研活动的重要载体。其实在讲述成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产生新体会、新发现、新认识,进行新思考。

三、“草根式”小课题研究的一般管理流程

小课题研究没有课题的申报、立项、结题等等严格而又相对繁琐的过程,这对教学任务比较繁重的教师而言,心理上也就较容易接受,较容易入手,同时,让教师感觉有用。但是,这种研究也并不是自生自灭的,而是需要引导与管理,组织相关培训和课题研究指导工作。对于学校来讲,如何来组织和管理“草根式”小课题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步骤:

1、教师选题,填写《教师“草根式”小课题研究报告单》(见附件)。借以了解教师规划的“草根式”小课题研究的方向和步骤,还可以较好地提高教师的自我诊断能力。

2、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向学校教科室申报立项。对教师提交上来的题目,管理者要进行精心筛选,帮助教师把研究的题目定位在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总结经验。

3、学校教科室研究,批准立项,向申报者发立项研究通知书。

4、教师实施研究,积累研究过程资料。教科室组织各种集体研讨活动,对教师的研究进行督查指导。

5、阶段性小结,开展中期成果鉴定会,对研究状况进行评估。

6、结题。教师向教科室提出结题申请,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并交教科室。教科室组织有关专家听取研究者的报告,对课题进行评审,向研究者宣布评审意见。

7、开展课题成果推广会,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和奖励。

四、“草根式”小课题研究的激励措施

首先,管理者要注意创设开展“草根式”小课题研究的氛围。学校科研文化,具有隐性的渗透力量,组织者应设法引领教师意识到研究是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从而主动投入教育科研活动之中。管理者要帮助教师打破课题研究的神秘性,增强教师开展“草根式”小课题研究的信心。同时,要考虑教师的能力、素养、时间、精力等因素,这些往往决定着教师可以不可以进行研究,能不能将研究进行到底。因此,帮助教师从实际出发,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计划和目标。

再者,管理者应多方为教师提供专业支持。比如,为了易于教师操作,理顺思路,可以把研究流程改制成了表格形式,引导教师建立科学的逻辑体系。教师的时间和教研活动时间都是有限的,为了真正提高教研活动的效果,可以让常规教研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形成小课题,通过集体备课拟定出对策,又在教学、听课、评课中去实践研究,通过研究讨论加以改进,一个一个问题去攻关。笔者主张个体研究与群体研究相结合,让具有相同或相近课题的教师结合成“研究共同体”,一起分享、交流、实践、提高,让教师感受到研究的快乐、成长的快乐。可以选取教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轮流上课和研讨。增进教师的相互了解,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利用教师研究论坛、互助交流活动、博客等为教师提供辅助。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降低教师对小课题研究的忙乱性,让小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相辅相承,相得益彰,激发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三,鼓励教师用自己的方式去开展研究。管理者要重视教师之间的差异性,以教师的个体自我需求为出发点,高度呵护这种课题研究的自我化倾向性、个性属性。帮助教师根据自身关注点和自身能力选择合理的课题,并帮助教师设计符合自身情况的研究计划,允许教师过程操作的特色化,保护教师开展研究的积极性。

第四,注重成果评价多元化。基于普通教师的差异性,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定位不应太高。应根据教师的能力来鼓励教师进行多样的成果总结。教师对于自己研究结果的表述,不宜脱离自身的实际可能性去追求晦涩的理论阐述,应该力求避免空洞、抽象和程式化,用自己的表现方式来展示成果。要提倡生动的案例和个性化的语言,提炼自己的经验、体现自己的特点。对高一级的课题申报,原则上是在小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名。把教师完成课题研究状况记入教师档案,在评优树先中有所体现。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呼声日益提高。经历过“草根式”小课题研究的教师认为,小课题研究转变了自己的工作习惯,重新认识了多年来的教学习惯,从只是埋头工作,到学会反思,记录总结教训与经验。教师不再面对工作中的问题发牢骚,而是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不断学习,团结一致,坦诚相待,分工合作。把小课题研究作为自己的工作行为、思维方式,那么教师的专业水平必然会越来越优化。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教师要实现由“经验型”到“科研型”,由“教书匠”到“教育家”的转变,就必须搞研究,尤其要搞小课题研究。基于小课题研究的特点,可以做到教师“人人有课题,个个搞研究”,促进一批科研成果的诞生和科研骨干的成长。

案例:如:根据学生书写差的情况,进行了“学生良好作业习惯的养成教育”小课题研究。首先引导教师发现学生写作业时的不良习惯,如写作业精力不集中,不是添字就是漏字;漠视自己作业中的错误,不去改正;写作业时坐不住,而且坐姿不好,精力不集中等等,基于以上现象,引导教师以“学生良好作业习惯的养成”作为研究的主题,开展“草根式”小课题研究。研究的内容为作业的规范书写;课堂作业的监控;课外作业的布置、检查与修改等。教师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谈话法、个案跟踪法等进行细致研究。通过研究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受不良作业的习惯的影响,形成了新的良好的作业习惯。在研究过程中,学校要求教师一是“良好作业习惯的养成”与课题相结合,以课题作为一个总抓手,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实施,而且要求教师有实验的可行性、可操作性的方案。二是与活动相结合,利用优秀作业展,优秀书法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学期末对学生进行优秀作业奖、作业进步奖等评选活动,在活动中逐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三是与作业相结合,把课内作业,课外作业,作业的书写质量,作业检查与及时纠错、创新性作业布置等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由点到面,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我校的草根式小课题研究,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是从教情、学情、校情出发,由教师个人或教研组共同确立、研究的,研究成果直接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应用性课题,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我校的草根式小课题研究是按照“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有计划、有秩序的认真扎实开展的。我校的草根式小课题研究在评价的过程中把研究引向了深化。

教师小课题研究的特点与基本条件

目前日益为中小学所推崇和倡导的小课题研究是学校教研的一种形式,它是相对于大课题研究而言的。大课题主要是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拟订、学校教师申报、立项的课题。这里,教育行政部门既是课题的拟定者,也是课题申报者研究资质的审核者、课题研究的管理者和课题结题的鉴定者。而小课题是从教情、学情、校情出发,由教师个人或科组教师共同确立、研究的直接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应用性课题,它属于校本教研的范畴。小课题研究既是相对于大课题研究而言的,也是相对于教师反思活动而言的。教师个体围绕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记述、分析,如写教学日志、传记、构想、课后小结或教后记与札记、研制教学案例、图景勾画、文件分析、听教学录音、观看教学录像等教学反思活动与小课题研究一样,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但这些教师反思的活动形式还缺乏课题研究的规范性,所以还不能称为课题研究。而小课题研究与大课题研究一样属教研中的课题研究,尽管其规范化程度不如大课题高。从这一意义来说,小课题研究是介于大课题研究与教师反思活动之间的教研活动,属于学校教研的第三条道路。

小课题研究作为一种课题研究,它具有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一般特征。首先它所要研究的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而不是假问题。其次,它应有确定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研究主题。再次,它具有明确的研究目的。任何形式的科学研究都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教研中的小课题研究也不例外。研究者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意识。在选题时研究者就应回答所选择的课题有什么研究价值、它对中小学教育实践有何意义等问题;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应以课题研究的目的对研究的过程加以调控,结题时还应以课题研究的目的检验课题研究的结果。再次,从研究的过程来看,它包含选题、搜集相关资料、制定实施方案、开展研究、进行总结等几个环节。笔者认为,教师要具有开展小课题研究的自觉性、积极性,既应明确小课题研究不同于大课题研究的特点,也应需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

一、小课题研究的特点

相对于大课题研究而言,小课题研究具有应用性、群众性、双重性、广泛性、自主性的特点。

应用性  相对于理论性的课题研究而言,小课题研究在研究的性质上属应用性的课题研究。理论性的课题研究通常是一种大课题研究,它是以建立和形成较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系统阐述并检验各种假说、原理、法则为最终目标的。而作为应用性研究的小课题研究旨在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或者说它针对的是中小学教育的具体实践,为的是解决教育实践中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它的研究成果一般可以直接用于教育实践。它是一个教中研、研中用的过程,教、研、用三者是一体化的。某位教师的小课题研究的成果尽管对其他教师也具有启发性,但由于受教育教学情境的限制,小课题研究成果的运用主要是研究者个体在其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或者说它的运用是主要在纵向维度上进行的。与专职的教科人员相比,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优势体现为自己是教育教学实践躬亲者,实践经验相对丰富,但与此同时,由于教育教学任务繁重,难以有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从事科研;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开展教科研课题研究时,应更多地选择那些与实践联系较密切的应用性的微观课题或小课题进行研究。

由于小课题研究是教师就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的应用性研究,因而它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比大课题研究更具针对性和紧迫性,对于教育教学效果、质量的提高更具有实质意义。从这一意义来说,小课题研究是真正的“大课题”研究。

双重性  从研究的目的来说,小课题研究不以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和向外展示研究成果为目的,也不仅仅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而是以提高教师研究能力、专业化水平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一方面,教师要专业化,必须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超凡的教育智慧、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科研能力。而小课题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而且对于教师巩固学科专业知识、提升教育智慧、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也就是说,小课题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让教师受惠。从许许多多的学者型教师、学术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成长经历来看,他们正是通过小课题研究“成型”、“发家”的。另一方面,小课题研究有助于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解决教育教学实践所面临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让学生受惠。大课题研究也可能使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以提高,但由于许多大课题研究疏离于教师面对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甚至是“空穴来风”,因而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往往不是很显著。所以,学校要实现科研兴师、科研兴教的目的,积极倡导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效果会更好。

群众性  从研究的主体来看,小课题研究具有群众性的特点。大课题的研究往往是学校一部分教师,其主持人经常是少数几个人;与大课题研究不同,人人都可以是小课题的研究者,人人都可以是课题主持人。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师,也无论其教科研的能力是强、是弱,都可致力于小课题的研究。只要你有教育科研的意望,你就可以进行小课题的研究。

广泛性  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小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以教学问题为中心的、涉及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所有问题。这也就是说,小课题研究尽管是以教学中的问题为中心的,但它不仅包括对教学问题的研究,而且包括教学工作以外的涉及学身心发展所有问题的研究;直接和间接涉及学生身心发展的所有问题都可以是小课题研究的问题;小课题涉及的范围,既包括教学、也包括学校其他方面的工作。它是立足于学校整个教育实践、为教育实践而展开、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的,而不仅仅是“立足教学实践,为教学而展开,在教学中进行”的。这是因为任何教师教育实践或行动的目的都是整体性的,任何教师行动的目的不仅应使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知识,而且应促进学生智能、思想品德、个性的发展,维护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在促进学生整体性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所有教师都可能遇到的问题,因而也是值得所有教师关注、并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就此而言,我们不能认为小课题研究的只是教学中的问题。目前一部分学校将小课题的选题局限于学科教学范围的做法是片面的。

自主性  从研究过程来看,小课题研究具有自主性的特点。这里的所谓自主性,首先体现为小课题研究的课题是教师自主发现的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小课题研究的课题不是从课题项目书中找来的课题,而是教师自己遭遇到或发现的课题,是教师“手边”的问题。从课题项目书中找来的课题或者与自己教育教学实践无甚瓜葛,或者不是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最需解决的问题。这里需说明的是,尽管小课题是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课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小课题仅是发现者单独研究的课题,小课题的研究可以是发现课题的教师个人的研究,也可以是课题发现者与其他教师进行的合作研究。因而小课题研究可以有个人小课题研究和科组小课题研究等组织形式。其次,自主性体现为小课题研究的课题是“我要研究”的课题。大课题研究沿循的往往是由上而下的进路,所以教师往往感到进行课题研究是“要我研究”,整个研究过程教师都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与大课题研究的“要我研究”不同,小课题的研究是教师教科研的主体意识充分觉醒状态下,教师积极、自觉、主动、全情投入的课题研究。它既不是由上而下的过程,也不是由下而上的过程,而是一种由下而下的过程,即其所研究的课题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课题,或者说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其研究成果也是为了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正因为是教师的“我要研究”,所以小课题研究能够更充分地调动教师教科研的能动性,更充分地发挥教科研的创造性。尽管这里没有刻意的对外渲染、张扬,没有轰轰烈烈的开题大会,没有如现在一些学校那样的课题挂匾仪式,研究过程也是静悄悄的,但它的研究更为扎实,研究成效更为显著,真可谓“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二、开展小课题研究需具备的基本条件

开展小课题研究,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教师须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和时间、精力,学校应有必要的图书资料的储备,并为教师提供一定的研究经费。除此之外,教师具有较强的研究意识、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学校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研究环境、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这些也是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1.教师的研究意识要强

这里所谓的研究意识是指教师建立在充分认识教育科研意义基础上的问题意识、探究意愿。由于小课题研究是一个由下而下而非自上而下的过程,即小课题研究更多的是无外在因素督促下的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研究,所以教师是否进行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能否持续一贯地进行,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较为强烈的研究意识。教师的研究意识越为强烈,越有可能积极投入小课题的研究。如果教师缺乏一定的研究意识,就会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熟视无睹而不可能进行小课题研究。如果教师具有较为强烈的研究意识,甚至将教育科研看作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就教学工作而言,教师就可能在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考查与考试等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发现值得研究的课题。当然教师较为强烈的研究意识并不会凭空而生,教师研究意识生成的源头和对研究意识起支撑作用的是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责任和义务意识;一个对教育工作有着强烈责任感、进而爱岗敬业的教师比缺乏责任意识的教师更有可能形成问题意识和探究意愿。

2.教师应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

相对于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而言,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课程论、教育科研方法等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条件性知识,但这些条件性知识对于教师的教育科研活动而言却是核心性的知识。教师学习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确立和更新教育观念,而教育观念的核心和关键之处是教育价值观、教育目的观。教师对教育价值论、目的论(如素质教育理论)的学习越为充分,其教育价值、目的观的确立就越为牢固,因而就越有可能在既有的教育教学行为和结果与正确的教育价值、目的主张之间发现两者的落差,从而在这种落差间发现有待研究和解决的、真正的教育教学问题。这样,教育理论的学习就为教师从各种问题中甄选和厘定值得研究的小课题提供了前提。缺乏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的储备,教师就难以从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实践进行考察,不难发现,一个总感到有许多小课题需研究的教师,往往是教育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的教师。这里,教育理论的学习不仅是教师发现教育教学实践的真问题的前提,而且是提出研究假设、对课题研究进行理性归纳和检验研究结果的正确与否的前提。

3.学校应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研究环境

对于小课题研究,运用一定的行政手段如学校最高管理层或学校教科室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进行动员、布置等是必要的。但如果学校只是依靠行政指令的方式来推动小课题研究,那么,其成效将大打折扣。因为单纯用行政手段去推动小课题研究,易于使教师感到开展小课题研究是一种外在的强制而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从而易于使小课题研究落入形式化的巢臼。而教师的被动应付行为、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化将大大地贬损研究的效果,这正是任何课题研究、包括小课题研究之大忌。所以,学校应尽可能少用行政性指令去推动小课题研究,而应更多地从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环境人手去推动小课题研究。对教师开展的小课题研究,不作统一时间、统一步调的规定,以及教师研究什么课题、用什么方法研究、以什么形式结题,让教师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是为教师营造小课题研究的良好环境的最基本的要求。另外,为教师营造小课题研究的良好环境,学校应从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出发积极引导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如可对自觉进行小课题研究的教师和卓有成效者进行表彰,以调动其他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4.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一般而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越是围绕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则越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因为越是围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活动,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高,同时也对教师的挑战越大,而当教师对这种挑战和对挑战的反应进行反思时,越可能产生认知冲突,所以越有可能发现需研究的小课题。但时下在学校较为普遍存在的以提高学生考试分数、追求升学率为唯一目标的应试教育,不仅使学生片面发展,而且阻抑了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等教育科研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阻碍了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由于倾心于提高考试分数、追求升学率,已严重弱化了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意识,已使教师无心、无力于开展教科研活动。可以说,目前围绕如何提高学生考分、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的应试教育已成为抑制教师教育科研的自觉性、积极性的最大障碍。很难想象,一所一心一意、目不旁视、心无旁鹜、全力应试的学校,教师会开展怎样的教科研活动?!学校背离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企望提高教师教育科研、包括小课题研究的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真可谓是南辕北辙!而只有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才会强化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意识,教师才会有开展小课题研究的自觉性、积极性,小课研究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学校要为教师营造开展小课题研究的良好环境,莫过于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5-5-15 18:51
原文地址:“小课题研究”——操作篇作者:11110100100

“小课题研究”——操作篇


关于“小课题研究”的方案和开题、结题报告的撰写要求


目   

一、“小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与撰写

二、案例——《初中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三、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的撰写要求

四、案例——《小学数学“数的认识”典型教学案例研究》开题报告

五、撰写结题报告的要求和方法

六、案例——《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口算能力培养》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与撰写


引子:

教育科研在学校发展中起着先导作用,这已经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今学校教育科研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即:课题多,精品少;论文多,成果少;人员多,人才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到一线教师,也可以归纳出许多种,其中之一就是:一个“六认真”就已经让我们教师累得筋疲力尽,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另一个原因便是我们缺乏这方面的有效培训,特别是年轻教师,对如何开展教育科研还比较陌生,有的甚至连一个像样的课题方案都不知如何撰写。

为了增强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提高教育科研能力,今天,想围绕最基础的“如何撰写小课题方案”这个话题,与大家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课题方案就包括哪些内容

(一)完整的课题方案就包括哪些方面

1.课题的表述(课题名称)

2.课题涵义(课题的界定)(研究对象与范围)

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研究的内容

5.研究的方法

6.研究的步骤

7.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8.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9.经费预算与设备条件要求

其它还可以写入研究的理论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等。

(二)小课题方案可以简单一些

1.课题的表述(课题名称)

2.课题涵义(课题的界定)(研究对象与范围)

3.课题提出背景

4.研究目标

5.研究方法

6.研究步骤

7.成果形式

二、撰写注意点

1.课题名称(课题的表述)

研究课题必须有一个名称表述其所研究的问题。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得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了整个课题的形象和质量。

一个好的课题名,要符合准确、规范、简洁、醒目的要求。

准确,就是课题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研究内容)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

表述准确的课题举例:“提高数学课堂听课效率的研究”、“研究的对象十分明确——数学课堂的听课效率”。

表述不准确的课题举例:“情境教学——优化课堂”。“情境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大课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领域;“课堂”是一个场所,不能用“优化”与其组成动宾结构的词(应该是“优化课堂教学”);如果是“优化课堂教学”,是什么学科的课堂教学?

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规范、科学,特别是结论式的句型不能用。如“合理运用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如果是一篇经验总结或论文的题目还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则不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准备进行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宜改为“运用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

表述不规范举例:“语言训练融入课堂教学”(在后面加上“的研究”三字即可);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优化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改为“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

“注重学生动手操作,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改为“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动手操作的研究”);

“优化音乐课堂教学,丰富学生审美体验”(改为“音乐课堂教学丰富学生审美体验的研究”)。

……

简洁,就是名称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小学中年级课堂教学”连标点共26个字,不够简洁,宜改为:“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醒目,就是课题研究的切入口适宜、新颖,使人一看就对课题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游戏走进低年级语文课堂的研究”、“提高中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2.课题涵义(课题的界定)(研究对象与范围)

教育研究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进行研究时必须先对之明确界定,以避免不同人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而带来的混乱。

说得通俗一些,就是要对课题名称中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名词下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

如:“提高中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计算能力是指学生数学基本计算中的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本课题旨在研究在新课程实施中,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中年级数学中造成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慢、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与此同时寻找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课堂教学

不少老师不懂得对关键的概念进行界定,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绝大部分教师对课题涵义的叙述等同于“课题提出的背景”,即“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研究”。

3.课题提出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作为课题方案,首先应对课题研究的背景和要达到的研究目的进行阐述,回答“为什么要进行研究”这样一个问题,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如:“提高中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计算能力是学习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中年级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中涉及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往往不太重视计算能力的提高,重思维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基本技能的训练,造成了学生计算能力的低下。

4.研究的目标

研究目标与研究目的是不同的。研究目的回答的是“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研究”,而研究目标阐述的是通过这样的研究,要达成哪些预期的效果。

如“参与式合作备课的研究”课题的研究目标:

(1)有效落实课改理念。

(2)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4)有效凝聚集体智慧。

(5)有效促进研究氛围。

(6)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再如:“提高中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1)学生目标

a、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自觉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b、学会自主分配时间,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整体计算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C、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计算水平和学习成绩。

(2)教师目标

a、面对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善于发现,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有解决新困惑的勇气和本领。

b、努力寻求能够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有效培养计算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和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方法

很多老师研究目标指向不明,没有讲清想通过研究达到怎样预期的效果,学生或老师哪方面有怎样的发展、提高,有的干脆等同于“课题提出的背景”的叙述。21个方案中,9个方案的研究目标不明确。

5.研究的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是指教育研究方法,它回答如何研究的问题。教育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有一些研究可能采用单一的研究方法,有的研究则可能采用多种方法。

6.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一般情况下,步骤基本上包括方案准备阶段,方案实施阶段,专家论证评价、总结验收和结题三个阶段。

如:“提高中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1)前期准备阶段:

调查了解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对数学课的兴趣爱好的程度。上网查阅有关资料。针对问题确定课题,制定研究方案。

(2)具体实施阶段:

A.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通过摸底测试等途径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基础,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并备好每一课,在数学中落实好计算的训练。

B.密切观察学生的表现,分层次进行作业布置。既要关注能力相对好的学生更要关心能力相对低的学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

C.在班里开展各类竞赛活动,探索合理的激励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3)研讨总结阶段:

对研究过程中积累的材料进行一次全面的整理。对研究对象进行后测,进行前后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7.成果形式

成果形式指最后的研究结果以什么形式出现。教育研究成果的主要形式有两类,一类是文本形式的,如研究报告、论文、专著、个案集、研究日志、教学课例等。另一类是非文本形式的,如音像制品、教具、学具等。研究成果究竟用哪种形式来呈现,必须考虑成果的内容。

可以有研究论文和报告,专著和教材,教具和教学仪器,教学软件(包括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研究周期较长的课题,还应该分别有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阶段成果可以按学期列出。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就是这个课题就没有完成。


案例——“初中数学学困生心理问题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武穴市实验中学


导读: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而学习成绩低下,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困难的学生。在目前的农村中学,这类学生所占的比例很大,研究这类学生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一、课题的提出

1、黄冈市是个农业大市和教育强市,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我市的基础教育在全省、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初中阶段,各地、各学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数学“学困生”,他们在心理问题所反映的问题和在学业水平上反映的差距和困难日益突出。

2、本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调查他们的心理表现、探索他们形成的原因、研究转化他们的一般方法,积累转化的一般经验。不仅为我市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效途径,同时,也为我市实施素质教育增加新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督促我市广大教师在教育改革、教育创新的实践中,克服重智商、轻情商的失衡倾向,走出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误区,不断吸取一切有效的教育实践的合理内核,寻找现代的、自身特有的,比较完善或最具育人效果的教育方式。使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研究成为我市广大教师最普遍、最可行的、科学而有效的教育实践。

3、实行义务教育后,我国初中教育对象已由选拔择优扩大为全部小学毕业生,不仅使学生数量增加,更主要的是学生之间差异的扩大,特别是在数学学科上的差距。而我们学校学困生比例更大,有时高达60%。从近几年的中考来看,我市每年的数学中考成绩中,都出现了15%左右的学生处于低分,我们学校更是出现20%以上的学生数学成绩处于低分。如何面对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彻底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对数学教师而言,解决好数学学困生的问题是十分关键的。

4、我们学校的最大特点就是要能为学生提供差异性教育。这种特点就决定了我校生源的对象:一是父母在本地上班,但工作非常繁忙的;二是父母在外务工,一年回不了一次家的;三是父母以做生意、包工程为生,一年四季也很难抽点时间跟子女在一起的。根据问卷调查,这三类学生占到了学生总数的70%。而这三种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庭经济条件好,但缺少家庭管教和约束,自控力较差,行为习惯不好,学习基础薄弱。

所以,本课题的开展,有利于体现基础教育资源的公平、公正;有利于强化教师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关爱;有利于我市初中新课程改革的稳健实施;有利于我市初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我市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熟知学困生的心理特征、深入剖析学困生的成因、转化学困生是我市教师工作的一部分,转化学困生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课题的认识

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而学习成绩低下,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困难的学生。在目前的农村中学,这类学生所占的比例很大,研究这类学生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数学学困生除具有一般学生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有的心理问题方面的特征: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表现在学习有困难,看书不懂,答题不会,这样就使毅力欠缺的学生产生了畏难感,怕数学,烦数学。越不想学,成绩就越差,越差就越不想学,导致恶性循环。从而产生了自卑和应付心理,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涂改分数,欺骗教师和家长的行为也时有发生。

2、学习品质差。学习品质一般指学习认真、踏实、勤奋、自觉的创造过程。学习品质是决定学习成绩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不稳定的倾向。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上起伏不定。其结果是态度消极,敷衍应付,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3、参与意识不强。这些学生一般只对结论感兴趣,但对通过观察、推导,找出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他们的共同属性,抽象概括出数学规律、概念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不重视,不愿参与探讨过程。这种心理防碍了学生知识形成的系统性。同时,没有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的结论终究不会形成牢固的知识概念。因而在使用知识时往往会出现“知识断层”现象。

三、课题研究目标

1、学困生心理问题及数学学习态度有明显的好转,变老师“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夯实学困生的数学基础,掌握必须的数学概念公式等,数学成绩有明显的进步。

3、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促其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注积累数学经验,形成学习兴趣。

四、课题研究基本步骤

1.调查学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2.分析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3.分析和研究教育转化的方法;

4.制定方案并进行培养;

5.全程跟踪,达到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和学习水平明显转变;

6.形成结论、成果。

具体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从2009年9月到2011年6月,共分四个阶段进行

1、准备及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10年8月)选题、讨论;制定、完善课题方案;填写课题申请书;理论学习;专家指导;现场培训;学困生界定等。

2、实验第一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组织开题、讨论、咨询、制定阶段实施规划;确定实验对象调查学困生心理问题表现分析形成原因

3、实验第二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6月)分类确定转化方案全程跟踪转化详细记录转化活动内容对比实验检测转化效果撰写中期实验报告

4、改进实施及结题阶段:(2011年7月——2011年9月)全面总结研究成果,结题报告和论文汇总实验资料数据对外展示研究成果。

五、课题研究基本方法

1)实验的对象: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数学学困生。

2)实验的内容

(1)优化教育环境创建学校教育环境,努力建设校容、校貌、校风、校纪,把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力量结合起来,尽量减少一些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影视的、灰色的、黄色的影响,形成一个整体优化的育人环境。

(2)优化班级管理根据学生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形成一套有效的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案,激活学生的内在良好动因。

(3)优化课堂结构实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模式和“堂堂人人清、日日人人清、周周人人清、月月人人清”的四清过程管理办法,达到快者快学,慢者慢学,让学生都能成功。

(4)优化数学教师队伍重在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一支具有正确的教育观,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质和教学研究能力,具有高素质事业心、责任感的自觉自愿参加教改实验,具有现代教育技能的教师队伍。采取请专家讲课,举办各种专题短期培训,组织参观访问,参加学术研讨会,学习先进教改经验,鼓励教师进修,培养出一批高层次高水平的教师。。

(5)优化学校管理遵循教育科学、领导科学以及科学方法论等有关原理、原则,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

(6)实验的方法采取整体设计,宏观控制,有效组织专题实验,分步实施,及时调节,逐步深人的实验步骤和实验对比方法。

1、观察法、问卷法:采集原始信息,建立学生档案,进行实验、研究对比,观其变化和发展。

2、行动研究法:针对学生数学学习行为和习惯,分析造成数学学习困难的形成原因。

3、案例研究法:每学期对进步大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

4、观察比较法:采取横向、纵向两种方式观察比较研究

5、经验总结法:每学期每位教师都对本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及结果认真分析,做好过程。

六、研究措施

(一)、成立课题组,组织、管理好研究队伍,制定好研究实验方宰,并对方案的实施进行调控,及时总结研究成果,确保课题研究正确、有效地开展。

课题负责人:董超纲郭熙月   干东红

课题组组长:熊国安

副  组  长:库伟有   郭秀萍   张永忠

课题组成员:全体数学教师

(二)、坚持“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理念,激发老师的研究热情,促使教师课题研究的深入。

1、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理论,重点学习关于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强化教师的“转化学困生”的意识,提高教师的转化策略方法等。

2、加大经费投入,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训课题组教师,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可采用自学、集中学、讲座、录像、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参与热情。

3、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反馈检查情况。

(三)、加强课题研究,让课题研究深入课堂。

1、形成课题研究的氛围。由校长亲自承担学校的主课题,定期撰写阶段报告书,课题组成员和相关教师全员参与,积极探讨,形成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加快课题的研究进程。

2、围绕课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教研科研不分家,使课题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使课题研究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四)、及时总结,落实奖励措施,调动教师的教科研激情。

1、组织教师围绕课题,参加教案评比和教学评比活动;及时总结经验成果,撰写论文、个案分析和教学反思。

2、发挥集体的智慧,加强集体研究和讨论,精心设计实验课、公开课的教案,推出优质课,培养优秀教师。

3、采用激励机制,对教科研工作的优秀者,对教科研卓有成效的教师落实奖励措施,更好地调动教师参与教科研的激情。

七、预期研究成果

1、在2009年9月~2011年6月期间,参与转化的学困生心理问题有明显的好转,学困生基本摆脱学习的困难,数学学习成绩学习有了较明显的进步;参与调查的班级班风、学风有明显变化,教师的研究行为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肯定。

2、参与实验教师在教学设计、作业设计、课堂教学、课外辅导等方面能熟练和有效地用各种方法去关注学困生、转化学困生。有质量的教学实践课、成功案例、教学反思和教学论文。

3、完成课题实验总结报告,撰写相关论文,形成研究成果。

4、研究成果在全市(省)交流、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的撰写要求


简介:

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逐渐深人人心。开展和参与课题研究是教师获得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的最佳途径。事实证明,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边学习边做课题,边研究边实践,逐渐成为研究型的教师不乏其人。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计划或方案)如同建筑师的蓝图。有了好的开题报告,才能使研究工作者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开展研究工作,以保证课题研究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制定开题报告是课题由设想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关键步骤。当前许多教师由于过去从未做过课题研究,现在要申报课题,撰写课题开题报告不知从何人手。为了使广大教师更加积极而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培养、提高教师撰写课题开题报告的能力和水平,本文针对当前教育科研的实际,结合从事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从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含义、作用、结构等方面来谈教师应该如何规范撰写开题报告,力求对想开展教育科研的教师提供一点启示。

一、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含义与作用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何谓有价值、有创见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从何而来呢?这需要研究者长期实践、细心观察和深思熟虑。当课题或自己提出的问题赢得社会认可后,就要把自己的研究方案设计好,即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研究设计)就是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规划和制定。换言之,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开题报告主要说明这个课题有价值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

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是创新新知,不是可有可无的。正如学者文翁说过,“搞好开题报告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家理清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设计”。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安排,是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提供探索的途径。科研课题开报告,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他们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避免发生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课题开题报告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没有科学的开题报告(研究设计),就没有科学而有价值的成果。随着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规范化不断加强,开题论证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重视。

二、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基础性工作

写好科研课题开题报告要了解它们的基本结构与写法,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重要的还是要做好基础性工作。首先,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熟悉了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才不会在别人已经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是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其次,要掌握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你就很难深人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资料。要加强理论学习,只有这样制定出的报告和方案才能更科学、更完善。

三、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研究方案)的结构与写法

撰写开题报告是进行科研课题申请的首要工作。通过开题报告的思考与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究竟想做什么,想得到什么,怎么做,能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若分析后觉得不现实,则可以立即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使课题目标的达成有可能性,从而避免“大题小作”或“小题大作”。课题开题报告的写法根据课题研究的类别略有不同。但一般地说,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得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

1、名称要准确、规范

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小学语文指导自主教学模式研究”,这里研究对象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问题就是指导自主教学法。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例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其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研究的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法,这就说得很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研究什么。而有些课题名称则起得不是很准确。如,“集中识字,口语突破”这个名称,别人只看题目,就无法看出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好象是语文,又象是英语,是中学或是小学,是小学高年级还是小学低年级更没办法看出来。若改为“集中识字,口语突破——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这样就一目了然了。总之,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题目如果是一篇经验性论文,或者是一个研究报告,笔者觉得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就不是很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

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能不要的文字就尽量不用,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但要尽可能表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首先,要阐明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进行这项研究的。因为任何课题研究都不是凭空来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阐明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能解决什么问题。第三,要认真、仔细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对本课题或有关问题所做的研究及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并从中发现以往的不足,确认自己的创意,从而确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这样既可以更加突出本课题研究的的价值、意义,也可以使自己开阔眼界,受到启发,拓展思路。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有针对性,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写成诸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有位老师在课题申请表中对它的课题意义是这样说的:“高考实施3十X方案后,化学学科作为一门选考科目,其教育、教学必将受到一定影响。如何在当前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和教育水平,这是化学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正是以3十X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影响为引线,以1999届至2001届为观察样本,运用观察、统计、访问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如何在3十X实施过程中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这样有针对性地写使别人一看就觉得科学性、实用性比较强,的确有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研究的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下面是“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实验方案所写的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中小学各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2、提出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3、制定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价方案;4、初步形成素质教育机制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基本理论;5、全面提高实验学校学生的素质,促进实验学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6、促进实验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这个课题要研究的内容,研究内容要比研究目标写得更具体、明确。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2、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3、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4,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这对我们整个课题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们要学会把课题进行分解,一点一点地去做。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某省“九五”重点课题《初中语文活动课研究和实验》的研究方案指出,本课题研究的中心是,如何科学有序、切实有效地开展初中语文活动课。具体内容包括下列三个方面:1、根据初中各年级学生的情况和语文教学要求,对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对学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素质的发展进行详细的目标规定,从而建立初中语文活动类课程的目标体系。2、根据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安排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的内容,内容的安排力求充实、精确、有序,并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活动课内容体系。3、根据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内容和初中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探索初中语文活动类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确定活动类课程的教学时间、空间及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多种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语文活动教学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任何科学研究除了要应用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之外,还要有具体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研究方法”这部分,主要反映一项课题的研究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以及要“做什么”、“怎么做”。教育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我们在应用各种方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每一具体科研方法的要求,不能凭经验、常识去做。比如,我们要通过调查了解情况,我们如何制订调查表,如何进行分析,不是随随便便发一张表,搞一些百分数、平均数就行了。这是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课题研究的步骤,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性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一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不仅要胸中有数,还要落实到书面计划中。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研究的管理也可据此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和管理。

(七)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课题研究成果预测即研究过程可能出现哪些情况、问题?研究会带来什么成果?有什么对策?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研究报告、教育论文、专著、软件、课件等多种形式。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就是这个课题没有完成。在开题报告中设计出成果形式,可以使研究者明确将来用什么表现研究成果,以便从开始就可以着手努力积累材料、构思框架、进行分工,以利于研究成果的顺利问世。同时也有利于课题管理者据此对课题进行检查验收。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课题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在方案中,要确定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去做。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明确合理,让每个人了解自己的工作和责任。当然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同时,还要注意课题组成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如果课题组成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就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难以得到批准立项。

(九)课题研究的经费及设备条件需要

任何研究都需要一定的研究经费和设备条件,教育研究也不例外。对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如有关测验题和问卷题等研究工作与材料、经费预算及设备条件的需要,必须写清。但要实事求是,不能多多益善,胡写乱要,要加强管理,监督使用。

总之,科研课题开题报告是研究人员科研知识和能力的“缩影”。只有重视并认真、科学地做好研究课题方案的设计,制定好开题报告,才能为获取教育科研优秀成果打开成功之门。一句话,没有科学周密的开题报告,没有对研究设计的精心准备,就没有科研活动的发生,更不会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突破。

参考文献(略)


案例——《小学数学数的认识典型教学案例研究》开题报告

安徽马鞍山市实验小学  吴学军    裴振年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学案例分析研究为人们越来越关注,它已成为教师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中介。通过案例的分析可让教师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有利于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教学案例研究是发达国家在学校教育、师资培训中非常盛行而有效的方法,它在我国起步较晚,基础教育阶段的案例研究是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才出现的,有关教学案例研究的书籍不多,特别是学科按内容分类的教学案例研究更为鲜见。总而言之,教学案例研究在我国是起步晚、底子薄;缺乏深度、效度;可行性、权威性不大。但现在开始为我国教育界所重视,它十分适合于一线教师的运用,而被学校誉为“真科研”,被专家认为是培养研究型教师,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学校发展的最为有效的形式。

新课改以来,我市对教学案例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各学校的课题研究中都少不了教学案例这一载体。我校数学教师在市、区、校的各级教研活动中,大家从“什么是教学案例?怎样写教学案例?…”逐步对“教学案例”一词有了清晰地认识。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记录自己的教学经历、撰写教学经验总结和反思教学得失,适时地矫正、调整自己教学行为,为同行间的交流提供了思路和载体。老师们对教学案例的结构、特性、撰写的了解和认识也正逐步趋向成熟。但对案例分系列进行深层面研究,才刚刚开始。且在现行的小学数学案例研究上,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其表现在:

(1)大多是教师各自根据自己的教学所得撰写教学案例,随意性较大,研究性不够。

(2)对同类教学案例的比较剖析,深层面的研究还不完善。

(3)针对数学学科的内容,进行分板块的系统性研究还较缺失。

为此,在“备好课,上好课”的大教研氛围下,为更好地开展校本研究,推动教研组的教研工作。我们想根据数学学科的内容,分版块研究,这样从下到上所有年级段的数学老师就可以围绕一个内容,有目的针对性地进行深入研究,教师之间也有了更多相互交流研讨的题材,教研活动将更为实效。现集中优势兵力,依据教材的内容体系,以小板块“数的认识” 切入,从一年级至六年级开展典型案例的研究,以提高我校教师的教研能力。特申请《小学数学“数的认识”典型教学案例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申请此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对“数的认识”这一内容教学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完善教师对教学案例的撰写,逐步提高教师对教学案例剖析能力;促使本校数学教师对该教学内容有着较为系统全面地认识;同时了解不同年级段学生在学习本内容时所出现的问题和成效,为他们把握本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借鉴。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1、发挥学校各数学教研组的功能,以促进学校数学教研。2、,积累教研经验,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自省能力。

三、课题的界定

典型即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

案例研究的中心词是案例。教学案例研究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

教学案例是以叙事的形式来描述富有深刻道理的教学事件。它具有叙事的一般特征:背景、冲突、问题、活动方式及结果。它展示特定教学活动的发生、发展和效果,包含着具体的处置方式和特有的教学理念,反映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和情感。它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的:1.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2.案例叙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或例子。3.案例的叙述要详细。4.案例具有时代性。5.案例具有有效性。6.案例具有典型性。7.案例不是课堂实录,对课堂信息的摄取有侧重点。

本课题是在“数的认识”这部分教学内容里,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比较,对其共性的内容开展相关研讨,以获取有价值的教学经验。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调查分析本校数学教师对有关“数的认识”这一部分相关数学知识的掌握以及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水平的现状。

2、整理相关的教学内容,分年级段确立研讨的实施方案。

3、分析“数的认识”同一类型教学案例的教与学的共性和非共性特点,完善教师对教学案例的撰写,逐步提高教师对教学案例剖析的能力,探索总结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和成效,为在教学实践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供有效借鉴。(本课题研究的重难点)

五、课题研究预计有哪些突破

1、对小学阶段的“数的认识”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梳理,有利于教师构建一个较为完整地“数的认识”内容体系和教学框架。

2、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研究,完善教师对教学案例的撰写,整理出相关教学内容的教案集或案例分析集。

3、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让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帮助教师进行教学案例教与学的得失分析,逐步提高教师对教学案例剖析能力,积累教研经验,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自省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

借鉴现有的教学案例研究成果,边实践边研究,在不断总结实践中探索该内容框架下的教与学的策略和方法,并在实践中检验。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有:

文献综述法:用文献综述法对各年级段的有关“数的认识”教学案例现状进行文献综述后在全校数学教师中开展理论学习。

课例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跟踪,对实践活动的教学案例,进行教与学中的问题和成效作共性和非共性分析。

量表调查法:对课堂教学进行前测和后侧,并对其效果进行检测分析。

七、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人员结构:

校教导主任为课题组负责人,课题组成员有 13 名各年级组教研组长和成员,这样的结构有利于课题方案在校各年级组顺利传达实施。从业务角度看,有市骨干教师2 人(含市教坛新星1人),校骨干教师 6 人,省教坛新星1人。从年龄结构看,既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中年教师,又有精力充沛的青年教师,有利于课题的顺利实施。

资料准备:

校图书室的藏书,教学报刊杂志都比较丰富,课题组成员都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网络,可以在网上下载资料。

经费保障:

学校提供一切课题所需费用。

八、可能存在的困难和解决对策:

1、运用量表的分析需要理论的支持,在科学性的把握上有一定的困难,一方面加强理论学习,另一方面需要取得各方面的支持,加强沟通交流。

2、对系列案例的剖析诊断,进行理论的提升,特别需要专家的引领和指导。

3、参加课题研究的都是一线老师,本身的工作繁重,再进行课题的研究,有时会感到有心力不足。这还需要我们的老师有更多一点的奉献精神。

九、课题研究计划

人员分工:

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吴学军   裴振年   唐娟

分年级段进行文献综述:夏敏   翟  萍   董莉  吴学军  邵中霞  唐娟

分年级段进行研究方案的制定:夏敏   翟  萍   董莉  吴学军  邵中霞  唐娟

分年级段进行研究方案的实施:夏敏   翟  萍   董莉  吴学军  邵中霞  唐娟  何德云  易本贵   叶萍  梅伟正   曹文静

本课题研究资料搜集整理:   何德云  易本贵   叶萍  梅伟正   曹文静  陶建军

课题研究报告撰写:吴学军   裴振年   陶建军

本教学内容分年级段划分:(人教社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见附表一

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09.10~2010.2)

制定研究方案,进行开题论证,对“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对本校数学教师有关“数的认识”这一部分相关数学知识以及教材的理解把握水平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实施阶段:(2010.2~2011.2)

分年级段进行案例分析和课堂教学跟踪及教与学中的问题和成效分析。

总结阶段:(2011.2~2011.7)

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

十、成果形式:

典型教学案例集  研究论文集    研究报告

十一、参考文献:

1、《新课程小学数学评课的理论与实践》 ISBN 7-80602-904-4陈亚明编 宁波出版社 2005年9月

2、《小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 ISBN 7-5361-2894-0陈清容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9月

3、《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与基本训练》 ISBN 7-305-04560-8金成梁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10月

4、《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 ISBN 7-80602-610-X/ G?279陈亚明著宁波出版社 2004年8月

5、《小学数学教例剖析与教案研究》 ISBN 7-5435-3782-6/ G?2936沈丹丹著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4年6月

附表一:

[/url]

    附表二:
    对本校数学教师有关“数的认识”教学方面的调查问卷
    老师,您好!下面所有的问题只需要按自己的理解回答即可。如果对某些问题非常陌生,可以不做回答。不必署名,但希望得到真实的结果,谢谢您的合作!
    1、有人说:数字符号“0”就是表示“没有”和“起点”。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2、你认为最小的一位数是“0”还是“1”?为什么?
    3、一位老师教学“7的认识”时说了这样一句话:“7的前面是6.”你觉得这句话有没有问题?
    4、古人试图把全体自然数区分为两类,一类是最本质的数,叫“质数”;另一类是非本质的数,叫“合数”。现在为什么分为“1、质数、合数”三类?
    5、一年级的准备课“数一数”内容简单,针对现在的学生还有必要上吗?
    6、根据你的教学经验,你认为“认数教学的结构有哪些方面”?
    7、0是自然数的倍数吗?0有倍数吗?
    8、0是偶数吗?最小的偶数是几?
    9、21%与0.21的意义是否一样?说明理由。
    10、你认为“分数的重要特点是什么”?
    11、0/2  2/1  0.1/2  2/0.1都是分数吗?
    12、小数末尾的“0”有实际意义吗?
    13、为什么将“负数”编进小学教材?你认为这样编排好吗?说明理由。
    14、你认为应该如何把握好教材中“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要求?
    15、教材对小数意义的阐述你是如何理解的?
    16、 用0, 1, 3, 5组成的最大三位小数是多少?
    17、60以上包括不包括60?
    18、根据你的教学经验,“数的认识”有关内容哪个章节最容易教?为什么?
    19、根据你的教学经验,“数的认识”有关内容哪个章节最难教?你认为“难”的原因是什么?
    实验小学数学教师有关“数的认识”教学方面问卷调查分析
    一、试卷问答情况:
[url=http://photo.blog.sina.com.cn/showpic.html#blogid=5fd65dc80100qywg&url=http://s10.sinaimg.cn/orignal/5c922b8bg9e9c6cadeb79]

    二、试卷问答分析:
    通过从以上22位数学教师的问答情况,可以看出:
    1、问题回答集中在50%以上的题是第1、2、3、4、5、7、8、9、10、11、12、13、16、题。这些大都属于数学基础知识题。不予回答占比大的题是第6、14、15、17、18、19题。这些大多是有关教材的编排结构意图题。
    2、对同一问题,观点不同差异较大的题有第1、2、3、4、7、8、10、11、13、15、17、18、19题。只有第9、12、16题的答案集中率在95%以上。
    由此,我们初步分析我校的数学教师:
    1、对有关的数学知识题的解答优于对教材编排的分析和理解。
    2、对数学的一些概念性问题大家理解不一,不是十分的清晰。
    3、部分教师对某些数学知识点理解有误,对有些教学中的要点也困惑不解。
    4、对“数的认识”的知识结构及教材的系统性编排意图不是十分的清楚。
                                                                    2010.3.
                                                                    课题组

撰写结题报告的要求和方法

    撰写结题报告是科研课题进入总结阶段,其主要任务有:检测最终的教育效果;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收获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鉴定研究成果;研究和部署成果的传播与推广;申报有关部门的评优评奖工作等。其中的重中之重是撰写《××课题的结题报告》,它是一项课题研究的成果报告,是该课题研究成果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上级主管部门和专家为课题研究成果做鉴定的主要依据,通过鉴定后又是参与评优评奖的成果主件。
    结题报告的主要特点:一是学术性,是专业性很强的报告,要紧紧围绕研究课题的成果来写。它不是一般的工作报告,那些与课题研究虽然有关的工作,如领导重视、组织严密、制度健全、物质保证等内容,因为没有学术性,不必写进结题报告中来。二是概括性,是对课题研究和研究成果高度概括后的产物,因此不能写成流水帐,不必要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研究活动和研究成果都写进来。
    撰写结题报告以前,要做好以下的准备工作:
    成立一个2~3人的写作小组,由课题组长和研究中的骨干教师或少先队辅导员组成,承担撰写结题报告的任务;
    查阅课题研究以来积累的重要资料(如调查报告、论证报告、研究方案、中期报告、阶段成果等),熟悉和反思研究的全过程;
    通过调查、观察、测验、评定、作品分析、收集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等方法,全面评估课题研究的教育效果;
    召开几次教师或辅导员的小型座谈会,对研究中获得的经验和发现的带规律性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并明确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经过反复研讨后,拟定详细的结题报告写作提纲,由写作小组按提纲写出初稿(可以分工合写,然后由一人统稿);
    初稿经过研讨、修改和加工后,完成定稿。
    结题报告的一般结构、主要内容和撰写方法是:
    一、研究概况
    这部分的任务是,简要而概括地介绍本课题的情况,使读者对本课题有一个大体而清晰的了解。
    这部分应先说明本课题是由哪个部门批准立项的,其编号是什么,然后可以分两方面来阐述:
    一方面是简述该课题的研究设计,回答“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和“计划怎样进行研究”。例如,简要介绍课题提出的背景;阐明研究的目的(“目的一”是教育和培养学生或少先队员的具体要求;“目的二”是研究者要获得的解决某个教育问题的经验和发现的规律);研究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或原则);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等(如研究的子课题、研究对象、科研方法、主要行动)。撰写这方面时,要依据课题的研究方案。
    另一方面是简述该课题的实际运行情况,回答“实际是怎样进行研究的”。例如,课题研究是何时开始的;是否按研究方案进行的,研究过程中做了哪些调整,为什么要这样调整;在研究过程中重点研究了哪些问题,采取的主要行动(试验措施)是什么;课题研究是何时结束的等。撰写这方面时,要依据课题研究实际运行的真实情况。
    研究概况是结题报告的略写部分,可控制在1500字以内。
    “十一五”期间的经验表明,撰写概况部分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点,结题报告不是课题论证,也不是研究方案,写研究概况一定要注意这个“概”字,只要把课题研究的来龙去脉、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讲清楚就可以了,不必长篇大论地展开叙述。“十一五”期间,有些学校的结题报告的概况部分,在篇幅上竟占了报告全文的三分之一,这是不恰当的。
    第二点,也不能过于简单,把应该交代的问题漏掉。如研究目的、研究对象是必须交代的,不能简化;而其余问题如研究的背景、理论基础、研究内容和方法等,则可以简要地叙述。“十一五”期间,有些学校的结题报告的概况部分,连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都没有写,这也是不恰当的。
    二、教育效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育科研中,用什么来证明我们的教育理念是科学的、先进的?用什么来证明我们的教育方法是科学的、有效的?那就是反应在研究对象(学生或少先队员)身心上的变化,就是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因此,教育效果是结题报告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育效果要对着上文研究目的中的“目的一”来写。例如教育和培养的目的是“养成4个良好的环保习惯”,教育效果就要写这4个好习惯在研究对象身上是否养成了和养成的程度。又如教育和培养的目的是“灌输和培养队员爱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教育效果就要写研究对象身心上是否具有了和增强了这种朴素感情。
    写教育效果要用事实说话。事实可以用“统计数据”和“典型事例(人和事)”来表述,并通过“分析”这些事实来评估教育的效果,这样就把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和典型分析三者结合起来了。
    (一)关于数据统计
    数据是通过调查、观察、测验、评定、作品分析等方法获得的,数据要真实可靠、准确无误,要有一定的量。最好有前测数据和后测数据,以便进行对比分析。有条件的还应该有阶段数据(如中期数据),以便进行发展过程(前测——中测——后测)的分析。
    数据最好用表或图来呈现,如表格、饼形图(呈现整体中部分的百分比)、柱形图(呈现前测与后测、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折线图(呈现团体或个体的发展过程和趋势)。图表前一定要有说明,说明数据的来源(检测的时间、人数、内容、方法)。图表后一定要有分析,分析数据和事例的意义,评估教育效果的程度;分析有效、少效或无效的原因等。
    图表中的数据,还可以再分解,获得一些“新数据”,以便进行深入分析。例如:
    1.把项目并列的数据排序,看看哪个项目的效果最好,哪个项目的效果最差,并分析其原因,反思教育行动哪些有效哪些少效或无效。
    2.把总体数据按性别进行再统计,生成新的数据,看看在效果上有无性别差异,并分析其原因,反思教育行动是否既适合男生又适合女生。
    3.把总体数据按年级进行再统计,生成新的数据,看看在效果上有无年级差异,并分析其原因,反思教育行动的年级适应性。
    4.把总体数据按不同家庭背景进行再统计,生成新的数据,看看在效果上有无家庭背景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反思教育行动对不同家庭背景的针对性。
    “十一五”期间,在笔者看到的结题报告中,多数有了一定量的数据,有的还运用了多种呈现方式,有的还对数据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分析,这些是十分可喜的进步。但是,现有的数据多数是比较简单的数学数据(如总数、部分数、百分数等),很少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如标准差、差异系数、z检验、t检验、相关系数等),因此也很难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二)关于典型事例
    在教育科研中,有些教育效果是无法量化的,很难用数据呈现。经验表明,用典型人物(学生或少先队员)的变化和发生的典型事例(典型事件、学生作品、家长来信等)来说明教育效果,是一种好办法。这个办法直观形象,具体生动,有说服力,还是对数据的必要印证和补充。
    这里的关键是“典型”二字,所谓“典型”就是:能直接反映教育效果的人和事;这样的人和事在总体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是真实、具体、鲜活、生动的人和事。典型人物最好是课题研究中被确定的“个案研究对象”,至少也应该是课题研究中的“重点观察对象”,平时多关注和培养他们(研究前的状况、研究过程中的个别辅导、研究后的状况),才能在撰写结题报告时有典型材料可用。同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要有高度的敏锐性,及时发现和记录发生的典型事例,以备写结题报告时使用。
    “十一五”期间,这种办法已被许多结题报告使用,但不足的是“典型材料不典型”,减弱了教育效果的说服力,这是今后要改进的地方。

案例——“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口算能力培养”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应突出体现教学的基础性和发展性。”作为口算能力来说,它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而且口算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基本的运算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口算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二上教材有一多半都是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教学,因此加强口算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今年我第一次担任低年级数学的教学任务,二上教材有一多半都是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教学。口算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并不太重视口算。通过调查发现:孩子普遍认为这种题目太简单,不如思考应用题有意思,做对了,骄傲情绪明显,做错了也不当回事;有的同学口算一两道题速度很快,当口算题目较多时,却磨磨蹭蹭,很长时间做不完,表现出厌倦疲乏的样子;有的同学口算时马马虎虎,不是看错运算符号就是写错数,甚至会出现毫无道理的错误,不能算出正确的结果。还有些学生在做口算题时,往往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当数目小、算式简单时,易生“轻敌”思想,有时忘记了运算顺序,看似相似,拿笔就写。而当数目大、计算复杂时,又表现出烦燥、厌烦情绪,甚至个别学生还会急得哭。口算时,一些学生常常不能全面仔细地看题,不假思索,提起笔就匆匆写得数,做完了也不检查。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学生的口算来说,是从10以内数的认识及口算开始的,20以内数的学习和口算能力的培养,是基本运算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将来的加、减、乘、除,还是开方、乘方等复杂的计算,离不开20以内数的口算这个基础。“学习的迁移又叫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生的笔算离不开口算做基础,口算能力的高低也影响着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学生的口算能力,对笔算的计算速度,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四则混合运算出错率的高低,究其原因也主要取决于口算的熟练程度。
    三、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研究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给学生口算方法。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口算习惯。
    ①审题习惯。帮助学生克服不审题,提笔就算的毛病。
    ②思考习惯。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勤于思考,寻找最简算法的习惯。
    ③检验习惯。要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同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检验方法,如估算等。
    ④改错习惯。要培养学生主动分析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的良好习惯。
    研究对象:镇江市解放路小学二(2)(3)班学生。
    在研究内容上,本课题的研究主要确立了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二年级学生数学口算能力现状。
    2、小学二年级学生数学口算能力培养的途径有哪些?
    方法主要采用(1)行动研究法。(2)调查研究法。(3)经验总结法等。在研究的过程中,为提高学生口算能力,我经常在网络上查阅有关资料,通过收集信息,学习经验,分析原因,付诸实践,反思总结,最终形成经验成果。
    具体过程如下:
    (一)对学生口算情况调查
    对班级学生口算情况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2份,回收调查问卷82份。其问卷设置的主要调查内容有:
    1、你喜欢做计算题吗?…………………………(   )
    A.喜欢      B.不喜欢    C.谈不上喜欢和不喜欢
    2、你认为你的计算水平怎样? …………………(   )
    A.很好,我很满意 B.一般,有待进步 C.很不满意,要努力提高
    3、你做错计算题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   )
    A.不会做     B.粗心      C.紧张
    4、对于计算结果你通常:……………………………………(   )
    A.详细反复检查验算。B.估算后,再验算。
    C.一次就能做对,基本没有必要验算。
    5、在做计算题时,你一般:…………………………………(   )
    A、审题,看清符号进行计算。B、读一遍题后就开始算。
    C、太简单没有必要审题,直接计算。
    6、对于口算题,你通常:……………………………………(   )
    A.按照题目要求口算。B.简单的口算,有难度的进行笔算。
    C.先口算,检验时笔算。
    D.除非老师强调,一般很少检查
    通过对班级全部学生的综合调查,其基本结果为:(1)喜欢做计算题的学生占51.61%,不喜欢做计算题的学生占48.39%;(2)认为自己计算水平很好的学生占41.23%,觉得自己计算水平一般的占58.77%;(3)认为自己因为不会做才做错的占5.97%,粗心做错的占74.68%,因为紧张做错的占19.35%;(4)计算完后能反复检查的占28.71%,没有检查习惯的占71.29%;(5)做题时能看清符号再计算的占45.16%,直接计算的占54.84%。
    (二)剖析影响口算能力的因素
    出现以上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1、教师未能结合儿童年龄特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使得练习形式单一化,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2、学生心理方面的原因,即俗话说的“粗心大意”,这其中包括感知粗略,甚至感知错误,表象模糊,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注意的分配能力差,有意记忆力差,情绪脆弱等。
    (三)探索提高学生数学口算能力的对策
     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不书面表达计算过程而通过思维直接算出结果的计算方式。事实表明,口算速度快的,笔算速度也快,正确率高,反之,口算速度慢的,笔算速度也慢,正确率低。“计算要过关,必须抓口算”,这是科学结论,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条规律。口算能力的培养,要经过一个懂理、会算、熟练、灵活的过程。懂理,就是使学生懂得口算的算理;会算就是通过一定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口算的方法;熟练就是经过反复练习,使学生对基本口算能够算得又对又快;灵活就是使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灵活地解决问题。
    1、培养学生口算的兴趣。
    口算枯燥乏味,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口算兴趣是尤其重要的。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想学”。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胜心强的这一心理特点,采用多种训练形式代替以往单一练习的形式。例如:用游戏、比赛等方式训练;开火车、抢答、闯关卡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予,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
    良好的口算习惯是提高口算正确率的保证。大量事实说明,没有良好的口算习惯是学生口算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养成良好的的口算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口算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检。
一看:小学生在口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例如,不是看错数字,就是看错符号。因此,做题前,先要完整地看清每个数字和每个符号,决不看错题目,这是正确口算的前提。
    二想:确定运算步骤。
    三算:低年级学生很容易不是加法忘了进位,就是减法忘了退位;或者加法当减法做,因此在确定运算步骤后,要认真地进行计算。
    四检:平时学生除了对规定的验算题目进行验算外,基本上不能自觉验算每一步。所以要强调学生算完一步要及时“回头看”,检查是否正确,一步一回头,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
    3、培养认真演算的习惯。
    训练学生做题要有耐性,认真思考,即使做简单的口算题也要谨慎。教师要求学生无论是简单的口算题还复杂的口算题都要耐心细致地口算,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
    4、培养坚强的意志。
    要提高口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才会有成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口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晚上坚持练5分钟。口算教学中,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和笔算训练。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就会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
    5、重视口算训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口算的速度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笔算,低年级的最基本口算是10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我们必须采取形式多样的训练方法:如低年级的口算可以采用开火车、找朋友、对口令、抢答等游戏活动形式进行口算。口算训练要持之以恒坚持做到课前三分钟口算练习,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运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6、安排专门的改错课。
     有针对性地把学生经常错的题目类似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再次反馈了解学生改错后的作业效果。改错题型的练习对学生是有要求:判断对错→找出错误处→分析错误原因→改正。课堂采取小医生找病因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取知识。“改错”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分清了错误原因,改正了错误,而且达到预防效果,教育学生对这些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
    1、初步找到了影响低年级学生口算能力的原因,并探索出提高低年级学生数学口算能力的措施方法,它们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培养学生口算的兴趣。(2)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3)培养认真演算的习惯。(4)培养坚强的意志。(5)重视口算训练。(6)安排专门的改错课。
    2、经过近三年的课题研究,运用以上措施方法对学生数学口算能力的提高产生的效果:
    (1)学生对于口算题的兴趣正逐步增强。在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中,我逐步改善了数学教学的模式,坚持口算天天练,充分利用挂图、教具和教学光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2)学生的口算能力在逐步增强。二年级下学期参加京口区二年级口算能力检测取得了十分钟完成100题口算,准确率达到99.4%.和99.7%的好成绩。
    (3)学生口算能力能力的增强对数学成绩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口算能力提高了,数学成绩也就随着提高了。
    (4)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增强了,科研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给教师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展示自我的舞台。通过对本课题研究,本人对数学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对很多教育理念有了新的理解。通过读教育专著、教育理论书籍、撰写课题博客、写读书笔记,我的教育思想转变了,教学的能力提高了,撰写论文时也有依据了,总之,自身的素质获得了提升。
    五、课题研究的反思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让我正视长期以来我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逐步改正。同时,也使我对小学的数学教学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认识,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进一步增强了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责任心。
    (一)算法建模,形成技能。
    在口算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了算理,就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口算方法的灵活运用,又能加深对算理的深刻理解。然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尚处在直观形象思维的阶段,他们认识抽象的数学概念、法则,一般要通过直观形象的感知活动,再初步概括为伴有词语的表现,保留在头脑中,进而借助于表象在练习中形成思维定势。比如一年级的进位加法,都是通过摆小棒,移小棒,凑十扎小棒的操作活动,建立凑十法数学模型,然后通过找规律,让学生强化理解记忆。
    (二)多管齐下,训练技能
    低年级儿童思维表象性强,易定势,一旦得不到合理训练,很难形成技能,因此在口算训练中我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视算听算结合练
    视算和听算是口算练习中两种基本形式。视算是通过眼看题,脑算口说得数;而听算则要求通过耳听、脑记和计算方能算出得数,难度较大。所以口算时眼、耳、脑、口等多种器官同时参与练习,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训练形式。在口算中经常调换口算形式,将视算和听算相互结合起来交替使用,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口算的兴趣,为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打下基础。
    2、新旧知识同步练
    低段的学生对新知识接受得快,但遗忘也快,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新旧知识同步练习,从而减少学生对知识的遗忘,今年的二年级口算,就是把一至二年级所有类型的口算练习整合在27张口算卡片上,使新旧知识能互相沟通,也加深对新旧知识的印象,减少对知识的遗忘。我们在教学乘法时可以和加法同步练,教除法时可和乘法同步练,这样训练可使学生在掌握新知识时又复习旧知识,同时还能进一步认识加、减、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认知结构。
    3、分散集中经常练
    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经过长期训练的结果。口算可以天天练,每周评价,每月竞赛,这样通过集中——分散——再集中的训练,使学生能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4、恰当评价多鼓励。
    孩子们需要鼓励,机械的口算很快会让学生失去练习兴趣。教师除了改变口算比赛的形式外,更需要给学生积极的评价,赞美、鼓励、喜报都不失为一种好的评价方法。
    5、必须坚持培养良好的口算习惯。
    在口算过程中,学生的书写习惯能直接影响到口算的情况,从教学实践中,我们能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为了单纯追求书写的速度,学生的数字或者符号写得潦草,导致下一步算错看错的不胜枚举;也有很多因为书写数字或者符号的速度实在是太慢,导致口算速度慢。10个阿拉伯数字是数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字符,同时也是小学生发生关键错误最多的书写符号。家长和老师们最头疼的就是小学生经常0、6不分,1、7混同,4、9互变,书写时卷面不整洁,模糊不清。
    另外,检验是计算必不可少的步骤,而学生不检验的习惯和检验不出错误的烦恼让教师感到头疼。不检验的原因有三个:过于自信;依赖家长和老师检查;急于做完作业去玩。据统计,在计算测试中,近八成的错误是由于习惯不良造成的。
    总之,低年级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我们要用新理念进行口算教学,加强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和口算技巧,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为计算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要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并通过有效的练习,养成良好的口算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口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口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口算是一种智力活动,也是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口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与数学基础知识密切相关,而且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对于提高学生口算的速度、计算正确率,不应急于求成,它需要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5-5-15 18:52
原文地址:“小课题研究”——实践篇作者:11110100100

“小课题研究”——实践篇

“小课题研究”的实践与经验

目   

一、如何开展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

二、“小课题研究”: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

三、小课题研究:让教师以研究的姿态投入教学实践

四、以小课题研究为切入点 提升教师素养

五、走小课题研究之路 探讨校本培训的新方法

六、我的“草根式”小课题研究

如何开展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

反思过去,课题研究往往存在着“假、大、空”等不良现象,实效欠佳。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必须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和实际,突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让教师的研究更贴近教育教学实际,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教师自我发展,倡导在中小学教师中开展“草根式”小课题研究。教师可以没有大课题,但应该有自己的小课题;可以没有系统的研究方案,但应该有自己结合实践工作的反思和记录,这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必需。

所谓小课题,指的是以教师自身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小课题的特点是切口小、范围广、方向明、周期短、投资少、收益高。

一、小课题研究选题的原则

要选好课题,首先要明白为什么研究,也就是选题有没有价值.课题追求有实用价值。即解决日常教育教学当中遇到的问题,或为教育教学中的某个现象寻找答案。这种课题的针对性、时效性都比较强。往往随问题而来,问题解决了,课题也就结束了。

要使选题有价值可以用几个字来检查核准。即“近”、“小”、“实”,“近”就是贴近教育,贴近现实,贴近学科学习背景,少好高骛远,类似于“期末语文字词复习方法”的研究,就符合三个贴近的原则。“小”就是切口宜小,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学习研究。类似于“英语口语测试与学生英语成绩提升研究”,就符合“小”的原则。“实”就是实在,课题实实在在,研究实实在在,结论实实在在,少一点大而空的全局描述预测,多一点实在的关注,如“毕业班后进生转化研究”、“加强学生课堂自主管理的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口语表达兴趣之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解题技巧指导的研究”等等。

二、小课题研究的流程

选好课题以后,就要着手研究。小课题研究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包括材料,方法选择,方案制定等。

(2)资料收集,包括阅读书籍,查阅历史文献等收集书面资料、通过实地考察、调查,采访,获得直接研究材料,或者通过体验,模拟等取得相关材料。

(3)整理归纳,分析材料,寻找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初步研究结论。

(4)充实材料,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三、小课题研究注意事项

进行小课题研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应特别注重问题意识。

一般课题的选题从哪里来呢,应该来自于疑问,也就是问题。课题研究,就是以“问题”为核心,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搜集材料,观察试验,研究推理等,寻求解释的方法,探求解决的途径,最后达向未知彼岸的过程。比如,我们发现,在上学路上,某个路口经常堵车,心中自然会发生这样的疑问:“同样的道路,为什么这里会堵车呢?”这就是一个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去现场观察,看看这个路口什么日子、什么时间堵车,堵车跟哪些具体因素有关,诸如道路设置、车辆质量、交通违规、红绿灯频率、指挥不利、天气变化等,而在这些因素里面,哪一些可以控制,通过什么方式手段可以控制,通过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尝试提出解决或缓解的办法。这才是研究。研究不能满足于是什么,而应该追求为什么,怎么样。

(二)以需要出发进行探究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探究。常规的生活和工作问题,许多是靠常识、习惯和已有经验就能很好解决的。但也有问题是常识、习惯和已有经验解决不了的,这就得诉诸科学探究。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个性和艺术性,别人研究过、做过的工作,在我这里可能仍需探究,因为条件有差异。教育科研有创新性科研、验证性科研和推广性科研之分,各自创新程度和创新点有区别,但终究都得有新意。但研究时要明白:

1、什么是小课题研究(教育行动研究)?它来自教学实践,又指导教学实践,可以一个人或几个人组织开展,需要一定的但却不是高深的理论作指导,所有这些,让老师们感受到它的“可望又可及”。

2、怎样开展小课题研究?从教学中发现问题,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设计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反思、调整,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真正有效的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开展小课题研究容易忽视的问题。比如原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阶段性总结、成果的撰写汇编等易被忽视。这些在“彼时彼刻”才有的思绪及感受,如果不及时记录,到需要这时才去追忆、收集,为时已晚。况且,一个研究成果的推广,需要有文字资料,而所有这些也将成为自己撰写论文最生动有力的素材。

4、如何处理小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活动之间的关系?两者在学校教研中究竟占据着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小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相辅相承的一种教研形式。两者在形式、名称上虽有不同,但内容上却是相融的。常规教研不仅要进行,而且常规教研想摆脱我们习惯了的形式主义和缺陷,必须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教研活动的效果,才能使教研真正为教学服务。在教学、在听课、在评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成为小课题研究的对象,通过集体备课拟定出对策,又在教学、在听课中去领会、感受、试验对策的效果,再通过研究讨论加以改进,解决一个问题之后,又开始另一个小课题研究…….

所以小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并不矛盾,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两者的有机结合,可能带来的不同,就是真正提高了常规教研的效率:

一是小课题研究对象必定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研究上的付出,必定从教学质量的提高上得到回报。长此以往,我们的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也会品尝到研究带来的甜头。

二是务实的小课题研究必定让每个教师真正参与其中,及时反思、总结,寻找对策。需要全体教师动起来,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这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也是一个促进。

三是当一个小课题研究的成果真正有效时,它的及时推广、持续应用,会内化成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多样表达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论文不是小课题研究成果的唯一表达方式。中小学教师自始至终是生活在教育科研的现实场景之中的。其研究也应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表达方式——日志、叙事、案例、反思等,这些方式便于操作,与教师工作实践相辅相成,能很好地解决工作与研究的矛盾,是教师教育教研活动的重要载体。它们既可以成为教师教科研活动过程的记录,也可以成为教育科研活动成果的表达方式。因此,我们都应做研究型的教师,要善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让研究为我们的教学生涯注入无限的生命活力。

1、“教育日志”是教师对教育教学生活事件的定期记录,是用语言符号和文字梳理自身的行为,记载真实的生活场景,有意识地表达自己。通过撰写教育日志,教师可以定期回顾和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2、“教育叙事”是以自我叙述的方式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基本特征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而是让你从一个或多个故事中体验到教育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做。

3、“教育案例”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含有问题和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写作教育案例对教师有以下好处:①案例写作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经历的机会;②案例写作可以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③案例写作可以促进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提升教学专业水平;④案例写作为教师之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

4、“教育反思”是个体对自身教育观念及行为的认识、监控和调节。美国学者布鲁菲尔德认为:“反思性实践过程的核心是通过不同的视角来观察我们是怎样思考和工作的。”

教育反思的类型很多,有专题反思与整体反思,即时反思与延时反思,课前反思、课中反思与课后反思等。

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应该使每一位教师都有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枯燥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上学期开始我校全体老师都在不断地努力、探索“小课题”的做法,有的教师“面大”难以具体操作,有的教师“赶时髦”理论层次深难以具体实践……

下面,我结合自己一个学期以来开展教师个人小课题的研究,简要地谈谈对教师个人小课题的一些认识:

一、教师个人小课题的范围

“教师个人小课题”是指:以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或是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有价值的困惑为研究目标的课题均属“小课题”。它所研究的对象是学生,具体的研究来源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目的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或是改变学生的行为等等。“小课题”强调教师个人独立承担研究任务,独立享有研究成果。

二、为什么要进行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

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师在实践中的各种教育教学行为、现象与学生的反应,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或出现的其他问题。教师个人小课题的研究还可以引导教师成为一个探索者,成为一个主动探索者,成为一个实践教育家,使教师在工作、生活、研究、认识方面提高一个档次。

三、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的内容

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要求切口小,方向明,周期短,投资少,收益高,这是“小课题”研究的最基本特点。

1、教师搞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就是——对学生的研究,而恰恰对学生的研究就是今天我们教师最缺乏的。

2、教师搞研究的另一个主题就是——课堂的研究,主要可以进行课堂教学的研究,课堂中出现某种特殊情况的研究等。

四、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注意点是什么

1、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研究方向,要学会发现问题并通过调查的数据对表现的事实进行分析。

2、作为“小课题”研究者应十分注重自身学习,积极参加学校及上级教研、教科部门组织的教研、科研活动;

3、“小课题”研究者,应及时总结提炼研究成果,积极参加校级以上成果评选,发表论文,公开推广等。

4、“小课题”研究者,应严格遵守学校及上级部门的教育科研学术规范管理条例,注重科研方法,讲求科学精神。

五、如何进行教师个人课题的撰写

1、选题:也称为课题的确定。

这个课题应该从你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来,来源于你的思考,来源于你的想法和研究。课题不能大,要宜小,便于操作。如:“学生在学习中合作能力的研究”这个课题就过大,属于规划课题。

我想我们把这个课题分割开来,主要有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学生与社会、家长的交流等等。而这里面每一个问题又可以再分解成若干个小的问题。所以,这个课题属于大的课题。

课题研究既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对于改善传统教学中教与学的主客体的地位,平衡学生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综合能力,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小课题研究: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

2011年01月03日  中国教育报

小课题研究针对教师个体,关注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反思与行为跟进,关注教师自身的问题解决与经验提升。

淳安县地处山区,是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县,教育基础和教育质量相对薄弱。4年前,该县走科研兴校之路,借助普及性的“小课题研究”路径,探索出一种区域化提升师资队伍质量的全新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使全县教育综合水平出现了质的飞跃。

浙江省淳安县区域推进“小课题研究”实践,是教育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是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有效整合,也是实现教师成长的内驱机制,具有聚焦个体、彰显个性、周期较短、倾向平民的特点。其基本操作模式可以概括为:重拳强势的制度导向模式、缜密完善的组织架构模式、灵活便捷的课题运作模式、公开透明的过程监督模式、及时周到的支持服务模式等五个部分。这一模式已在实践中取得极为显著的成效。

小课题研究”的内涵解读

小课题研究是教师基于职场实际,以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为任务,对自身的工作进行自我观察、内省、反思、探究与行为跟进的一种研究方式。相对于传统的以“课题组”为形式的“大课题”而言,“小课题”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聚焦个体。与“大课题”的团队研究性质不同,小课题研究是针对教师个体的,由教师个体独自承担申报、研究、结题等工作。小课题研究关注的是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反思与行为跟进、教师自身的问题解决与经验提升。在小课题研究中,教师个体是研究的主角,是研究的真正实践者。

第二,着眼微观。与“大课题”研究每每关注宏观层面或中观层面的取向不同,小课题研究的内容是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碰到的某一问题、某种现象、某个想法。同时,小课题研究的过程是灵活的,研究成果也是形式多样的。可以说,小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思维“孵化器”。

第三,周期较短。“大课题”研究往往有一张明确的立项、开题、研究、结题、推广时间表,一般需要一年或几年时间,而小课题研究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慢则几个月,快则十几天便可完成。

第四,倾向平民。小课题申报不受教师职务、职称、教龄等限制,是面向全体教师的。只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愿意将其作为研究对象,便可随时向学校申请立项,进行研究。小课题研究消除了课题研究的“专利权”及神秘面纱,彻底实现了研究的平民化,使得“人人可做”、“时时可做”、“处处可做”成为现实。

小课题研究”的基本模式

(一)重拳强势的制度导向模式

淳安县小课题研究是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利用教师考核评价等导向性手段,强势推行的。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除了颁布《县域推进小课题研究的实施管理意见(试行)》、《教育科研评审指导小组工作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条例外,还在“引领”、“合作交流”和“评价”等三大层面设计了相对周密完善的相关制度。

——引领制度,包括专家引领、骨干引领和基地引领。其中,专家引领是聘请省、市专家对课题方案设计、课题研究理论、中期研究检查、结题报告撰写等方面进行多方位指导;骨干引领是通过发挥本土科研骨干的作用,理顺县、片、校之间的导向引领程序;基地引领是通过基地学校的帮扶引导,促进周边学校的课题研究。

——合作交流制度,包括校际合作交流制度和教师合作交流制度。两项合作制度均以“三通”为目标。校际合作交流制度的“三通”为:通制度,兄弟学校或结对学校将各自的教科研管理制度、奖励制度相互公开、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通资源,校际教科研学习资料、操作程序相互公开、相互利用;通活动,校际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互相开放。教师合作交流制度的“三通”为教师协作小组间通资源、通活动、通智慧。

——激励制度,包括展示性激励和评价性激励制度。展示性激励,即通过推广优秀小课题研究成果,让教师体验到研究的收获和乐趣。评价性激励制度,则渗透于学校和教师的各种评优领域:教育行政部门将学校组织小课题研究的情况作为教科研先进集体、先进教研组评审的重要内容,将小课题研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评优选先和职称评定,并作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选拔和考核的重要条件。

(二)缜密完善的组织架构模式

在组织架构上,淳安县建立了“县-片-校”三级管理体制,并对每个组织的功能和任务作出了详细的界定,为小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在县级层面,成立县小课题领导小组,由教育局分管局长任组长,直接统领全县的小课题研究工作。下设县小课题研究指导小组和县小课题研究评审小组,与县教研室共同开展工作。指导小组主要负责小课题研究的业务指导与结题鉴定工作;评审小组负责小课题研究的成果评审与推介活动;县教研室为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实体,负责文件起草与下发工作,具体安排指导、鉴定、评审等各项活动的开展。

——在片级层面,成立片小课题研究中心组,负责同一片的小课题管理指导工作,并配合县教研室组织相关人员参加指导、鉴定和评审等工作。片小课题研究中心组由全片中小学的教科室主任组成,组长由该片科研能力强、组织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

——在学校层面,成立校小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下设小课题研究指导小组和评审小组,与校教科室共同开展工作。校小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本校小课题研究规划,组织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具体工作;校小课题研究指导小组和评审小组一般由校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组成,主要负责引领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并对研究成果作出鉴定。

(三)灵活便捷的课题运作模式

小课题研究是一种教师因问题而提出研究方案,在实践中检验方案,因问题的解决而结束研究的研究模式,具有情境性和随机性,因此小课题研究的运作模式也体现出灵活性和便捷性。

——申报随时。小课题研究规定,教师只要有问题想要解决,并且这些问题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可以随时向学校教科室提出课题申报。学校小课题研究指导小组中的2位成员对该课题进行开题论证,并在学校教科室进行立项备案,教师的小课题就成功立项。

——方案简洁。在保证有问题、有分析、有主题、有策略的前提下,小课题研究方案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文本式的,也可以是表格式的。

——结题自由。小课题研究起于问题的发现,止于问题的解决。教师只要认为问题已经解决,已形成相关研究成果,便可向学校教科室提出结题申请。学校教科室将多个结题时间趋近的课题汇总后,统一向县教研室提出申请。县教研室视全县申请情况,协调统一安排县小课题领导小组成员及县小课题评审小组成员,配合学校进行现场结题鉴定。

——成果多元。除了常规的研究报告外,小课题研究的成果还可以是教育叙事、教育随笔、教育案例、课堂教学光盘、课件、自制教具等。同时,它可以是一种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形式的组合。

(四)公开透明的过程监督模式

为避免小课题研究流于形式,过程监督模式的建立及运用是关键。该县秉持“宽立项、强过程、重成长”的理念,在小课题研究推进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公开透明的监督模式。

——开展“一周一校”调研督导工作。县小课题研究管理者与学校校长、中层干部和教师保持联系,每个星期争取能去一所学校,亲临教学研究现场,了解掌握各校小课题研究进展,对小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指导。

——《小课题研究手册》追踪研究过程。学校教科室负责研究过程的日常督导工作,要求每个参加小课题研究的教师,把从申报立项到课题结题这一全过程中的主要会议、大事、体会等都需清晰记录在县里专门设计的《小课题研究手册》中。每位教师的《小课题研究手册》将会通过学校相关网站进行公布,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

——“博客”平台彰显管理特色。 “博客”是开放的、互动的,在网络中教师小课题研究的信息得以公开化和透明化,并接受来自各方的监督。在《小课题研究大事记》和《小课题研究月报制》等制度的规定下,教师每月需通过博客上报课题进展情况,做到月月有小结、期中期末有汇报,实现了研究过程管理的信息化。

(五)及时周到的支持服务模式

淳安县重视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支持和服务工作,为教师小课题研究提供全程服务,排忧解难。

——课题研究知识的指导服务。一是在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给予知识和技术指导,通过讲座、培训等向教师传授如选题方法、反思技术、“问题库”建设等知识;二是在教师小课题协作小组中,开展团队互助服务,通过交流探讨,采集集体智慧、解决教师困惑。

——博客联盟的操作指导。一是组织开展教师博客使用技术的校本培训,使教师学会博客建立、博文发表、照片上传、评论等技术;二是营造良好的博客课题研究氛围,学校对教师参与网络互动提出明确的要求,并组织校园博客大赛、教师博文大赛等活动,努力营造网上课题研究热潮。

——主题研究活动的周密策划。一是组建“县小课题研究骨干培训班”,邀请省市专家进行讲座培训,组织成员赴其他省市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二是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帮助教师内化先进教育理念;三是将每届一等奖获得者的优秀小课题成果向全县推介,推介形式为公开课或专题报告等;四是通过小课题研究现场观摩展示活动,让更多未曾接触过小课题研究的教师直观地感受小课题研究过程。

小课题研究”的几点启示

过去,淳安县的教科研工作一直是其教育发展的瓶颈,教科研薄弱,教师不会做研究、不想做研究,高级职称教师相比兄弟县市人数甚微。小课题研究的县域推进,有效激发了教师的自主研究热情,促进了教师教育理念及行为的转变,有效提升了教师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提高了教师的自主发展能力,快速提升了区域师资整体水平,淳安县的整体教育研究呈现出繁荣景象。在2009年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小学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评审中,该县18位小学教师金榜题名(全省平均每县区为8位),创造了“淳安现象”。

(一)“小课题研究”是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

淳安县小课题研究得以全县推开,与该县教育制度的创新不无关系。无论是在小课题研究的发展历程中,还是在小课题研究的实际操作中,制度无不显示出其强大的力量。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重困境,结合地域特点,淳安县因地制宜,采取本土培养方式,创造性地提出了小课题研究的办法。他们将小课题研究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大举措,通过制度设计、制度创新,对小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运行机制、评价体系、管理方式等都作出了具体翔实的规定,使小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有据可依、有据可循,规范了小课题研究的基本操作,有力推动了小课题研究向全县每所学校覆盖。

该县教育局、教研室对中小学校小课题研究的管理与评价制度设计、学校对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奖惩制度设计,这些层层推进的制度,就像教师背后的一双有力推手,不断推动教师努力前行,鞭策着教师进行教育研究。

(二)“小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有效整合

小课题研究的核心理念是促进教师自主成长,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小课题研究具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反思与批判是教师小课题研究的核心要素;自主学习是小课题研究深化的动力要素;同伴互助与专家指导是小课题研究的引领要素;实践是小课题研究的过程要素。

反思与批判、自主学习、同伴互助与专家指导、实践等作为小课题研究的基本要素,同样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几条基本途径。小课题研究有效整合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学习平台。

(三)“小课题研究”是实现教师成长的全新机制

小课题研究一开始固然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强势推行,但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感受着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他们不断超越实然、追求应然,超越现实、追求理想,不断达到教育教学的“自为”和“自由”境界。他们从中体验到职业的乐趣、感受到职业的内在尊严、价值与自信,从而激发起内心对研究的热爱,萌发教育研究的幸福感。此时,小课题研究便成为教师的一种自主自觉行为,成为教师专业成长有力的内驱机制。

通过小课题研究,教师找了专业发展的新基点。在小课题研究中,教师成为有思想、有能力、有智慧、有悟性的教育实践主体。正是小课题研究为教师提供了一条螺旋上升的内在发展之路。沿着这条路,教师虚心学习,广泛吸收先进教育理念,不断进行研究和创新,更新自身教育教学理念,改变原有行为方式,从而逐步发展为专家型教师。(作者单位: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小课题研究:让教师以研究的姿态投入教学实践

缘起:重振学校的科研特色

嘉兴市辅成教育集团下的两所小学——辅成小学和南湖小学,历来重视教育科研,是浙江省“科研兴校”百强校,嘉兴市教科研实验基地。多年来,学校一直以“立足实际,突出特点,提高质量”为原则,坚持科研兴校的战略,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近来的一些发现,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学校教科研的一些困境。
  发现之一,虽然学校在科研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但教师整体科研能力还较薄弱。如何让学校中的每一位教师都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和研究习惯,是值得重视的。
  发现之二,虽然有很多老师参与了各级各类培训和校本研修活动,但我们见到的镜头常常是:教师们争论思辩滔滔不绝,但在真实的教育情境里,却依旧我行我素、言行不一。
  发现之三,虽然学校支持教师进行常规的学校课题研究,但是由于研究在操作上过于追求科学性,程序复杂,由此对教师个体而言,还存在很大难度。加之近来被异化为过于强调发现规律、理论突破,过于追求名利效应,使得许多的科研脱离了教师教育教学现实。
这些发现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如何教科研继续成为学校的特色,如何让我们的老师从教科研中有所得到,获得成长呢?

我们的思考:开展教师小课题研究

我们在了解学校教师们的想法,进行了深入思考之后,得出一个认识: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应当立足教师现实能力,应当从细小处切入,应当在日常教育教学背景下针对教育实践问题开展研究。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对于教育问题,用分析的客观的方法研究。将大问题分析为数十数百个小问题,每一个小问题至少有一人继续研究办理,如是,即大问题也不难解决了。”为此,我们提出并实践了“教师小课题研究”,力图让教师的研究更贴近教育教学实际,更利于教师完善自我。
  我们所谓的教师小课题研究。是指教师在短时期内以教育教学中迫切解决的问题或者自我经验作为课题,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加以研究,探寻解决教育教学中具体问题的对策的课题研究形式。它具有研究范围局部化、研究内容具体化、研究方式简易化、研究周期短期化的特点。

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的程序、方法

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一般有四个基本程序:主题选择——资料综述——案例博证——理论提升。
  教师小课题研究分为个体研究和群体协作研究两种方式,其中教师小课题的群体协作研究模式是我们大力提倡的。
  “多人同课+小课题研究”是教师小课题群体协作的研究模式之一,即从课堂教学入手,以课例研究为平台,基本操作流程如下图:


   多人同课:以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为基本单位组合成研究小组,选取大家均感兴趣的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轮流上课和研讨。通过不断上课和研讨,逐步形成课例成果。
  小课题研究:在多人同课研修中,每个教师针对上课实践情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点(即小课题)进行分析诊断,并通过亲身实践去验证自己的预设。通过不断的观测、思考、实践、研讨,逐步形成小课题成果。

例如:我校数学四年级研修协作组情况

课例内容
《线段、射线和直线》
成  员
研究的小课题名称
张雅明
《生成问题的处理》
孔言分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戚胜民
《课堂学习方式的优化》
王  珏
《课堂练习题的设计》
姚江峰
《线段、射线和直线如何引出》

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的内在特质
  从教师个体角度看,每位教师在这个活动中均经历了这样一个基本过程:
  ①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观察他人实践,根据他人实践进行分析诊断,并确定研究主题(即小课题);
  ②参与集体研讨,介绍自己的研究主题并听取他人对该主题的分析诊断;
  ③继续观察他人实践,参与研讨,使研究材料不断丰富研究主题不断深入;
  ④自我实践,验证自己的预设,自我分析诊断并听取他人对该主题的分析诊断;
  ⑤继续观察他人实践,参与研讨,使研究材料不断丰富研究主题不断深入;
  ⑥全面回顾总结。

从小课题研究角度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教师都围绕自己确定的研究主题进行不断的分析诊断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教师不仅对自己研究的主题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对其他教师研究的主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最重要的是,整个小课题研究过程,每个教师都既有大量的现实实践作为研究材料,又有自己的亲身实践来验证自己的研究猜想,还有大量的其他教师提供的不同角度的思考和见解,不仅研究过程真实、丰富,而且研究的实效性也很强。如图:

学校对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所提供的支持与保障措施

在这两年中,我们学校的小课题研究处于不断的调整、优化之中。两年下来,我们深切地感到:教师小课题研究的持续进行,需要积极争取专业机构的支持,需要学校各种制度的保障,整个运作过程更需要一定的策略。

1.积极争取专业支持,支持教师的小课题研究
  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有一定的现实困难,特别是在初期。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在教师小课题确定之后,深入到教师群体中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在了解的基础上,学校积极寻找与该研修主题相关的资源,与之建立联系,争取多种专业支持。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专业支持资源不仅局限于本校教师之间,学校之间、学校与教研部门等等的合作与互助,都是教师小课题研究过程所必需的,也是我们学校校本研修活动展开的专业资源和支持。虽然这种支持和联系不一定非常牢固,但却是非常有价值的。
  比如,在实施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初期,邀请原嘉兴市教科所所长阮望兴来给教师进行《如何进行教师小课题研究》的讲座;在撰写研究方案时我们发现教师有一定的难度,而且逻辑很混乱,我们就把研究方案改制成了表格的形式,来引导他们建立科学的逻辑体系;在研究的中期,我们还开展了工作回顾思考、互助交流活动、小课题研究咨询日、建立小课题研究博客等等,为教师提供了科学的辅助。并且我们非常注重遇到问题及时优化调控、合理处理,这些科学的辅助,都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忙乱性,增强了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

2.直面教学,鼓励教师做扎根教学实践的研究
  “改进教学、发展自我”是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在教师小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既要对教师研究进行相应的规范,更要引导教师直面教学中的问题,选择有意义的主题,让小课题研究真正地扎根实践。具体来说,我们有这样几方面的策略:

(1)课题选题关注教师自我的经验
  教师教育研究的起步首先是课题的选择及设计,对普通教师提出比较规范化的课题研究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促进一批科研成果的相继诞生和一批科研骨干的成长。然而这毕竟只是小部分教师所能及的,对大多数刚参与教育研究的教师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困惑、迷惘、无措。
  我们的小课题研究倡导:以教师的个体自我需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迫于解决的问题为课题选题的方向和教师开展研究的起步。
  (2)课题研究过程注重操作的个性化
  我们鼓励教师从实际需要和可能性出发,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去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倡导行动研究、案例积累、实践反思的形式,并逐步让教师尝试运用传统课题的学术型研究方法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但不强制要求。
  学校的科研管理者则帮助教师根据自身关注点和自身能力选择合理的研究点,设计符合自身情况的研究方案。
  (3)课题研究鼓励教师用自己的方式去展示自己的研究
  基于普通教师的差异性,小课题研究对课题成果形式应倡导多样化。应摒弃传统课题研究成果的相关高标准。教师对于自己研究结果的表述,不宜脱离自身的实际可能性去追求晦涩的理论阐述,应该力求避免空洞、抽象和程式化,而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个性化的语言来叙述自己的实践、提炼自己的经验、体现自己的特点。允许教师用自己的表现方式来展示成果。特别是允许教师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课题成果。管理者应对教师课题成果的设计进行帮助,但应该充分尊重教师的基础,根据教师的能力来鼓励教师进行多样的成果总结。
  同时学校还搭建相应的交流平台,鼓励教师展示和交流自己的课题研究过程和课题研究成果。

3.积极营造“研究文化”,让教师乐于研究
  我们知道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光靠行政指令要求教师参与,会产生很大的负面效应,加之本身现行的教育科研价值取向还存在很大问题,教师队伍中真正接纳教育科研的比例并不是很高。因此,只有当教师意识到研究成为自己的需要,才会主动投入。
  学校科研文化是一种研究氛围的构筑,具有隐性的渗透力量,会强而有力地推动教师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被动到主动地投入教育科研活动之中。我们在学校里积极推广“分享与提升”的理念,并尝试构筑“分享型同事”,我们在周一让教师轮流进行教育教学经验、读书感受、教育困惑等等的分享,促进大家养成乐于分享自己的困惑、思考、经验、所得的习惯,使学校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研讨氛围。这都能无形之中来影响教师去实践、去研究、去思考、去交流,为教师小课题研究的群众化打下基础。

实践证明,教师小课题研究符合教师实际能力,对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当然,教师小课题研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需要我们通过现实实践来进行优化和发展。虽然有人认为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太小,但我们觉得,对于教师自身来说并不小,而且通过不断的进行小课题研究,把小课题研究作为自己的工作行为、思维方式,那么教师的专业水平必然会越来越优化。

【点评】

有用、可做、易成功的“小课题”研究

嘉兴市很多学校在“校本研修”的推进中不约而同地关注起小课题的研究(有时也称“小专题”),不少学校做得有声有色,成为了学校“校本研修”的特色。
  “小课题”研究为何被学校广泛采用而又让教师悦纳呢?首先,“小课题”研究不同于我们教科研约定俗成的课题研究,它没有课题的申报、立项、结题等等严格而又相对繁琐的过程。这对教学任务原本就比较繁重的教师而言,比较容易入手,心理上也就比较接受。其次,“小课题”由教师自身教学中的现实问题生成,指向教师自身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指向教师个人实践能力的提高,这让教师感觉“有用”。
  嘉兴市辅成教育集团的“小课题”研究时间虽然不长,却做得很认真,颇具有自己特色:
  其一是“小课题”研究纳入学校的“校本研修”工作,将“小课题”与“课例研究”进行有机结合,“课例研究”成为“小课题”的平台,“小课题”成为“课例研究”的主题,将教师的研究与教学实践活动紧密联系。
  其二是个体研修与群体研修相结合。“小课题”研究是针对教师自己的研究,具有较强的教师个体色彩。在现实中,教师个体研修往往还存在很大困难,把教师组成研究团队,以群体研修的形式开展小课题研究,无疑使得教师们从“孤立无援”中走出来,进行分享、交流、实践、提高,感受到了研究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三是注重“小课题”研究的过程指导与多元评价,开展互助交流、研究咨询、研究博客等,为教师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引导教师用教育案例、课例报告、经验总结等不同形式呈现自己的研究,营造学校的“研究文化”。
  我们提倡教师广泛参加的教学研究要满足三个条件:有用!可做!易成功!“小课题”的研究就满足这三个条件,是适合大部分教师参与的研究

以小课题研究为切入点 提升教师素养

基于学校和教师实践的、具体的、真实的问题是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针对此类问题进行的小课题研究是我们积极推进教育科研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广大教师素质的有效方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重要载体。

一、做好小课题研究的指引工作

科研兴校,一直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理念深深地扎根于我校每一位教师的心中。为将小课题研究工作落到实处,我校成立了“教师小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建立小课题研究档案,实行个人、学科组、级部、学校四级管理,切实做好“三引一导五落实”工作,引导教师寻找问题。为每位教师发《官庄中学中学教育科研问题卡》,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整理后选1—2个当前最迫切的、有价值的问题。引导教师选题。引导从当前学校的“问题库”中选择当前自己最想解决同时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教师最想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他自己更清楚。因为每个教师所处的环境及其自身的条件都不同,因此各人的需求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需求慎重选择。要求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解决小而明确的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引导研究方案的撰写。研究方案主要四项:背景、内容、措施、步骤。措施以条款形式,主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课题研究周期最短一学期,最长不宜超过二年。并填写《官庄中学教师小课题申报表》交学校课题领导小组评审。课题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对申报的课题进行评审,获得通过的课题,由学校课题领导小组下达课题立项通知。通过指导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通过组织落实、制度落实、计划落实、资料落实、活动落实,使小课题研究不断深入,达到了基于问题解决的目的。

二、以问题积累卡为载体,为小课题研究搭桥铺路

为将小课题研究制度落到实处,我们以“问题卡”为载体,引导教师自觉地观察发现自己身边的教育教学现象和事实,并对这些现象和事实进行归类、比较和概括,发现异同,提出自己的、真实的问题,从而帮助教师树立“问题意识”,养成思考和怀疑的习惯。然后通过教研组活动时间或利用校园网平台等途径,借助“问题悬挂”、“问题招标”、“问题招领”的方式方法,组织教师确立小课题研究的方向和目标,让教师在充分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了教师对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的理解与运用。

时间

授课教师

教育教学中
问题与困惑

产生问题与
困惑的原因

采取行动与
措施

初步
成效


三、加强同伴互助,发挥团队力量

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要求教研组、备课组利用集体备课时间有计划地组织小课题研究汇报交流活动,开展自诊、会诊活动,加强同伴互助,发挥团队力量,力促研究的有效性和成果的共享性。在备课会上,由课题主持人说明自己在进行课题研究时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介绍自己进行小课题研究的思路、理由和着力点以及所提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让全教研组的教师评价所提问题的质量,并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让所有教师尽可能多地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建议。在相互探讨过程中,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创新教学思路,帮助教师调整思路,制订策略,促进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教学信息、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高效解决小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和突出的困难,开展真正有效的小课题教研。并通过“学习—反思—互动——研究”、“教艺发布会”、“成功论坛”、“教坛沙龙”、“最满意的一堂课”、“讲自己的教学故事”、“多维反思”、“寻找教学遗憾”等形式,指导教师小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四、善借外力,不断深化小课题研究

在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我校引导课题组教师依托网络这个跨越时空的研究平台,充分利用教师博客、校园网、教育网,发布我们的认识、做法、成果和问题,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交流,以获得更多同行的回复,从中得到帮助。并以“高中管理区建设”为契机,在管理区教研中获得的信息,只要有助于我们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就要充分利用到小课题研究中去,以争取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获得专业支持。

五、建立小课题研究的激励机制

为切实提高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建立一套合理的激励机制,以不断地强化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的内在需求,使教师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始终处于一种高昂的态势。首先,对于一些优秀的小课题研究,学校给予必要的表彰和奖励,并在校内外各种“评优”活动中予以优先推荐,在职称晋升时予以一定的加分,以此来鼓励各科教师边做好常规教学工作边积极进行学科小课题研究;其次,对于比较重要的校本小课题,学校通过学科整合的方法,面向各学科进行小课题招标,对于那些中标入选的学科教师,给予特别的经费支持,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为他们提供或创造相应的校外培训、业务学习与交流以及成果发表的机会;此外,学校还建立校级课题立项制度。对于各科教师提出的那些切入点较好、研究过程设计规范的小课题,可以列为校级科研项目,给予经费配套,并在有机会时将它们推荐到上一级教科研主管部门立项等等,借以激励各科教师投身小课题的积极性。

六、做好工作的跟进式检查,使小课题研究落到实处

我校建立课题组例会制度,各课题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对课题研究进行小结、反思和工作布置;并对所开展的工作,及时做好记录,建立课题研究资料档案,做好结题评估工作,课题组核心成员每学期要完成一篇较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在此基础上,针对“以小课题研究为切入点,提升教师素养”的教科研思路,我校出台了《关于中层部门变革及其功能整合实施办法》,打破了原先各级部各自为政的局面,成立了教导处、教科室、政教处、校长办四个分支机构,先后制订了《教导主任职责》、《教研组长职责》、《任课教师职责》、《问题积累制度》、《问题招标制度》、《问题招领制度》、《小课题研讨制度》等多项岗位职责,一岗一责;同时制定《官庄中学教学常规30条》、《官庄中学小课题研究奖励办法》等一一系列规章制度,强化小课题研究行为的规范性,使落实工作有章可循,使各职能部门把主要精力用在了抓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抓各项常规的落实工作上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了各职能部门的作用,确保小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形成了全校教师人人参与小课题研究的良好氛围。

总之,通过小课题研究,我校教师能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克服了被动性、盲目性,教育观念得以更新,新的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已初步树立,新课程理念已逐步内化为教师们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教师们由过去只关注如何教转变为关注学生如何学,由以前只关注优等生转变为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困生成长,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走小课题研究之路 探讨校本培训的新方法

在现代教育改革中我们深深感到一支师德高、业务精、作风硬,具有奉献、求真、务实、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基础。多年来,我们牢牢把握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

逐步形成“课题牵动培养名优,创造学习型团体”的校本培训模式。实现了教师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使教师在科研、课改、教学实践中学习,并具备胜任教学和革新教学的各种能力,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一、明确目标,制定策略

素质教育要从课程改革寻找突破口。新课程培训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新亮点。这次课程改革涉及面广,影响深远,是素质教育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要求教师不仅在教法上有所创新,而且要在思想观念上有突破性的革新。所以我校以这次课改为载体,建立“与课题相结合”的校本培训模式,提高我校教师素质以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需要。在校本培训中我校紧紧围绕四个原则,制定两个策略,即:

A针对性原则:我校校本培训的目标是使教师有积极投身到新一轮课改的激情和基本素养,力求使课改实施在我校取得预期成效。在培训中针对不同层次教师展开的放矢、分层培训,如中青年教师培训、新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收效很大。

B实践性原则: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积累了大量的直观经验和朴素知识,在培训中,我们倡导教师将这些与新学习到的先进理论进行较好的整合,帮助教师从理论的高度对已有方案的制定,研究报告的撰写等内容进行培训。

C自学、辅导相结合的原则:自学辅导既可以弥补集中专题讲座的不足,更是教师进一步理解专题讲座所学理论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的主要措施,自学辅导分为小组自学、个人自学、领导深入。每周五下午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是自学辅导,学校事先布置自学任务、提供指导。负责各学年的领导深入学年共同理解、反思、专题学习内容,记录体会与收获、寻找差距与不足。

D、坚持开展研讨、交流的原则:要把所学理论用于教学实践、指导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理解,并通过实践进行教学反思。我校研讨活动主要形式有专题自主研究、小组专题讨论、研讨公开课教学。

两个策略为:

A课题进课堂策略:教师存在着个体差异,如何使教师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我校从不同方面选择制定三大课题。教师根据自己的优势和需要选择课题研究方向、制定相关子课题,使课题研究在课上的每个角落都有足迹,使课堂教学的目的更明确,教师针对性更强。

B名优骨干发挥作用的策略:我校省、市、区级骨干29人,约占教师总数的35%,名优教师带课题实践教学第一线;“拜师会”又以名优带徒弟启动我校创“名优教师成长基地工程”充分挖掘我校独有的教师资源,真正实现骨干教师的“一点红——一串红——一片红”的培训目标。

二、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探索校本培训的新途径

自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根据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经过教师们的反复商榷,最后确定为三个课题,即:

(1)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合作交流。

(2)创建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的策略与方法。

(3)充分利用学生成长记录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从中任选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我们经历了以下过程:

1、加强培训,转变观念

为了加强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升教育理念,我校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核心内容,不仅学习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新课程标准等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直接相关的内容。在制定我校校本培训目标中,明确提出各级骨干教师要成为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全体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具体做法是:专题讲座、自学辅导、研讨活动相结合。

A专题讲座

以理论学习为主,从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基本理论、学科教学理论、科研、课改等内容,更新完善教师的理论知识结构。为加强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举办了教育科研专题培训班。聘请原市教研院杨德修处长为我校科研顾问,就学科教学专题研究、研究课题的立项、研究实践和观念做出自觉的分析、反思,并使之上升为理论。教师的一篇篇课上、课后教学反思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对话,能够在具体教学中实践理论、校验理论。每周两节学年公开课与课后的教师的互评都为教师充分实践搭设了舞台。

B自学辅导

自学辅导既可以弥补集中专题讲座的不足,更是教师进一步理解专题讲座所学理论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的主要措施,自学辅导分为小组自学、个人自学、领导深入。每周五下午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是自学辅导,学校事先布置自学任务、提供指导。负责各学年的领导深入学年共同理解、反思、专题学习内容,记录体会与收获、寻找差距与不足。

C研讨活动:

我校把教师根据学科、学年分为四个研讨小组,以研讨组为单位开展研讨活动。每次专题讲座在自学辅导之后的研讨活动教师们都认真对待。网上下载、查阅资料已经成为各研讨小组必不可少的工作。积累了很多的文字材料,如教师自学笔记、案例分析、心得体会、小论文、课题方案、计划、小结网上下载文字材料等。同时每位教师都建立了电子档案。

2、制定措施创建学习型群体

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对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求是:“提高学历、培养能力、增强实力、开发潜力”,努力培养一支事业型、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首先要教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当今师生关系的主题,教师应该把学生当作自已的挚友,对学生全方位关心,使之对教师产生亲情感;对学生一视同仁,把每一个学生都视为好学生,使之对教师产生信任感;把学生视为教师工作的合作者,共同实现心中的理想,使之对教师产生敬重感。教育中要杜绝破坏师生平等关系的用语,多用鼓励、激励的语言,并能善解人意,创造和谐氛围。

二是抓好“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各个学科逐步摸索“导师制”青年教师培养形式。导师要在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教育科研、教育创新、班级管理等方面加强指导,使新教师工作上能更快的上轨道,使更多的青年教师能脱颖而出。学校要架设平台,拓宽渠道,使更多的区级、校级骨干教师能成为市级以上的学科教改带头人。

三要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和英语水平。我校要继续定期开展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课程培训。45周岁以内的教师均要达到微机中级。预计在2005年30%达到微机高级。学校要求中青年教师要坚持采用自学与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3、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交流活动。

观摩教学是我校开展的重要交流活动之一,它一般包括听课、反思交流、研讨等活动,对开展展示教师教学风采,体现新的理念有很好的作用。我校开展的观摩活动有

A师徒同台课。年轻教师通过拜师活动同名教师结成师徒对学,(现有6名教师已拜师)共同备课,师傅深入班级听课、上课,开辟自己的试验田,徒弟根据听课体会上课,最后在课后的交流与反思中共同提高。我校的骨干教师第二梯队正在成长中。

B学年组的听评课。各学年教师有计划的轮流开设公开课,一周每人一节课,全体教师在组长的主持下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对教学中的优、缺点毫无保留的指出,对有使得研究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切磋研讨已成为我校评课一亮点。教师们通过课堂、课后的教学反思,对新课程新理念下新的教学方法进行着有意有尝试。

C名师展示课。我校有省级骨干教师两名,他们的教学风格得到大家的认可,通过课堂展示,特别是观摩教学后的研讨交流活动,都会使教师们受到有益的启迪和人生的感悟。

另外我校还开展了反思交流会、案例分析、教师论坛等多项交流活动,教师们都积极踊跃的参加这些活动,从中收获很多。

三、大力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改革的最终落脚点是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校继续深入学习、解读并实践新课程。学校要围绕新课程改革,以“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如何在课堂上真正得以体现”、“如何创设有效的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让课堂成为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舞台”、“如何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机制,发挥评价对教师和学生成长的激励、促进作用”等专题为新课程理念的研讨重点,通过教师自学、讨论、写心得体会、邀请专家学者专题讲座、外出培训、骨干教师轮流作教学经验介绍等形式,使全校教师在各种学术研讨中吸收、消化新的教改信息和教育理论,逐步确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然后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意识,增强教学工作实效。全校教师要牢固树立向课堂教学要质量的意识,严格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把课堂教学作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渠道。学校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教学研究活动,以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为契机,深入开展研讨活动,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务处要加强质量管理,通过质量检测、质量分析和质量监控,科学管理教学工作。本学期我校全面落实教学工作的“十字”方针。即: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考核要“严”,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质量要“高”。

要把“十字方针”作为我校强化教学中心意识、走素质内涵发展的道路、形成办学特色的重大举措,并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与层面加以体现。

四、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校本培训的特点

1、选题的开放性。我校根据新课改的精神结合教师教学实际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教师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题、自由确定实验子课题,这样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投入实验研究的热情,为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提供保障。

2、教师的主动参与性。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教师都是培训的主体,让教师参与培训的过程。如在专题讲座前,都从教师那征求专题培训内容,把教师在课改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专题讲座、专题研讨、交流中输送,使研讨活动的作用发挥到极点。

3、交流形式的多样性。在课题开展的过程中我校采取专家专题讲座、观摩,教学、研讨交流、教师论坛等多种形式进行,使理论、研讨相结合。培训不乏专家式的理论高度,又有名师型的教学实践,教师收获颇多。

4、教师要终身学习,促进个性发展。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促进教师的终身化学习,我校为教师建立成长记录袋,在教师成长袋中,分为“成长历程篇、理论实践篇、评价结果篇“,并协助教师制定了个人发展规划。根据教师的层次不同,分别制定了“青年教师发展三年规划“和”骨干教师发展五年规划”。在规划中,“分项规划”与“分时规划”相结合,教师为自己设定了近期发展目标和远期发展目标。规划中从理论提高、实践操作、课题研究、成绩效果、班级管理、为师设想几个栏目进行分项规划。制定教师发展规划让教师有了奋斗的目标,对促进教师的终身学生很有效果。

为促进教师个性化、多元化发展,我校鼓励教师进修学习,先后组织教师学习英语、计算机。现在英语组教师提出三年内学会第二外语,成为外语教师。音乐组教师发挥自己特长,将在声乐、乐器等方面进一步提高自己,成为多才多艺的教师。

在探索教师培训的新途径中,我们懂得应该拥有“对人类的热爱和博大的胸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的知识结构,在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性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实践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慧”,这是我们期望中未来教师的理想风采,我们希望通过教师的校本培训,在日益深化的教育改革实践中,这样的教师就将在我们中诞生。

我的“草根式”小课题研究

刘卫锋

由于自己平时喜欢舞文弄墨,偶尔也有些“豆腐块”见诸报端,学校对我极为厚爱,推荐我参加了好几项市、县级课题研究。参与这些课题研究,让我积淀了些许教育底蕴,也让我能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正是因为这种理性眼光、理性的思考,这学期我与一种草根式的课题研究方式幸福地结缘了。

我的课题之一:如何让学生过好背诵关

“我的课题我作主”的故事来得很是偶然。本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新课本刚发下来,不少学生刚打开课本,就发出阵阵惊呼:“怎么这么多要背诵的内容!这一学期可怎么过呀!”这也难怪,上学期很多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背完了课本上指定的背诵内容,而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推荐给他们背诵的20首古诗词,很多学生一首都没背。

背诵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基本要求,可大部分学生对此不太感兴趣,掌握的情况也不尽如人意。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背诵呢?我的眼前突然一亮,参加过那么多的课题研究,我何不把这也当作一项课题来研究呢?于是我给自己确定了本学期的第一个研究课题——如何让学生过好背诵关。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背诵感兴趣呢?如果能让他们认识到背诵的妙处,他们肯定会对背诵感兴趣的。季羡林先生的《夹竹桃》是本册要背诵的课文中最长的一篇。教学时,我一改以往先范读课文的做法,开场白之后,我合上课本,抑扬顿挫地背诵起来。在我背诵的时候,学生们不时发出惊讶声。下课之后,很多学生都围着我:“老师,你背得真好,一个字都没错!”“老师,你花了多少时间才背下这么长的课文的?”

可能是受了我的影响,这篇课文的背诵情况非常好,三节早读课,全班46名学生都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我留心观察了一下,很多学生背诵时都模仿我的语调。

见学生的积极性已被调动起来,我决定趁热打铁,给他们下了一道“战书”——本星期的班会课上,我将和他们比赛背诵古诗,全班同学可以联合起来对付我。我还和他们一起友好协商了比赛规则:比赛双方轮流背,已经背过的,不能再背;谁背得多,谁就获胜。

古诗背诵比赛,学生以两首诗的优势战胜了我。我心里非常高兴,因为从背诗情况看,上学期20首古诗大家都能比较熟练地背诵了。

比赛结束后,我和学生又有了新的约定:今后只要有背诵的内容,我都和他们一起背,看谁背得快,背得好!

日积月累,学生通过背诵积累的东西越来越多,有时课上我信手拈来古诗词的前一句,他们能很快地接上下一句。背诵已不再让学生头疼,他们也都体会到了背诵带来的乐趣,正如一位学生在题为《乐在背诵》的作文中写的那样:“背诵课本上的精彩华章,让我的作文文采飞扬;背诵优秀的古典诗词,让我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源远流长。”

没想到,第一次给自己确定研究课题,收获就如此之大。

我的课题之二:让作文教学更有效

作文课堂上,我常常可以看到学生为了完成作文绞尽脑汁,甚至闭门造车,为赋新诗强说愁。活泼的学生此时一个个老气横秋,鲜活的课堂变得如一潭死水。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呢?我又为自己确定了本学期的第三个研究课题:让作文教学更有效。

我首先分析了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以往,我习惯把整个习作指导浓缩在一堂课的前20分钟内,稍作指导后便让学生进行写作。封闭的课堂把学生与生活、社会隔离,学生缺乏细致的观察、亲身的感受和真实的体验,面对着作文题目往往无话可说;加上学生缺少语言材料的积累,作文时语言苍白无力,格式千篇一律。

根据分析,我启动了第一项改革:提前说明作文的范围和要求,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必要的材料,做到胸有成竹,作文时自然得心应手了。提前一两天,抽出10~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交流一下收集到的素材,帮助学生进行相关素材的梳理。这样作文课上就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写作、修改。而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协助他们提前多找一些范文,作文时甚至可以允许他们仿照范文进行写作,逐步培养起他们写好作文的信心。

学生手中都有各式各样的优秀作文选,但这些作文选中真正能给学生以借鉴的“精品”很少,与教学实际联系得也不是很密切。以往的作文讲评时,我也会给学生读一些优秀范文,可他们大多听过就忘,很少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我进行第二项尝试,每次批改作文之后,挑选出几篇优秀习作,附上简短的评语,印发给学生。通过阅读同学的作品,学生们一方面能真正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另一方面也有了写好作文的信心和动力,让自己的作文变成“铅字”成了学生最渴望、最幸福的事。一学期下来,学生手中的优秀作文已有将近50篇,一位学生还别出心裁地把这些作文装订起来,并制作了精美的封面,其余学生纷纷效仿。这样,一本“土制”的“优秀作文选”便摆上了每个学生的案头。

新学期又开始了,回头看看上学期自己确定的两项研究课题,感触很多。从自己开始,从自己的课堂开始,以理性的眼光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在教学实践中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由现实问题催生的“小课题”,或许还带有“小家碧玉”的气质,带有“田野草根”的气息,但是我的课题,我作主!在“我的课题”的研究中,我真切体验到了“经历着的研究者”的充实与自在。

(本文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5-5-15 23:57
课例研究的方法

中国教师研修网培训总监周卫研究员

一、课例研究的内涵
1.什么是课例研究
课例是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是对课堂教学中含有典型问题和关键教学事件的教学过程的叙述及诠释。“课例研究”试图让教师学会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法地研究课堂教学的设计与改进。
课例是学科教师经常面临和值得思考的一种教育案例,是教师学习和反思的主要方式,正如美国教育案例研究所所长居迪·舒尔曼所说:“教师所写的,其他教师可能会面临的现实世界问题的案例是对实践反思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它们有助于教师从他人的现实故事中学会预测和解释问题。”[1]
课例研修最基本的前提假设是:教师知识是情境的知识,教学智慧是群体的实践智慧,因此,它只能通过以课例为载体的伙伴互助、实践反思、专业引领、行为跟进才能得到整体的提升。课例研究是教师在校本研究中研究改进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是教学相长的必经阶梯。
以课例为载体的主题研修,克服了以往通识培训、技能培训学科缺失的不足。它为教师与同事伙伴、与研究人员的合作研究提供了实践反思、对话交流、分享经验的平台。
2. 课例研究的由来与进展
课例研究上个世纪起源于日本,目前已推广到25国,传播到37个国家。 2011年11月25日在日本东京召开了第七届世界课例研究协会国际研讨会。16国400多位代表参加。会议主题是“促进教师学习的专业共同体。”会议发起单位之一上海教科院教师发展与研究中心派胡庆芳博士与会。[2]
日本专家认为,课例研究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引起广泛重视,是因为它可以解决有关教学改进的三个难题:
⑴ 课例研究促进了教师知识的迁移,即把教师从各种渠道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
⑵ 课例研究形成了教师的学习型组织。即本来是教师个人化的课堂教学,经由课例研究变成了大家共同关注和协同改进的专业实践。
⑶ 课例研究擦亮了教师观察学生的眼睛,并由此培养了教师基于学生反馈而改进课堂教学的情怀。
在过去15年里,日本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改革,已推进到1500所小学,2000所初中,200所高中。为了实现回归“学校是人们共同学习成长的场所”的本真的教育愿景,佐藤学教授明确提出,以“公共性 ”、“民主主义”、“卓越性 ”作为学校改革的哲学;以“倾听儿童心声”、“串联儿童思考”、“反刍教材表述”作为教学的基本要素;以学生“活动作业”、“合作学习”、“分享表达”的学校活动重建课堂教学规范;以基于课堂事实的课例研究构建教师们的“同僚性 ”,促成以“学习参与”为主的家校关系重建;构建起“学习共同体”的活动系统。[3]
课例研修是在我国传统的校本教研制度与活动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与研究中心在顾泠沅教师带领下,从1999年开始,在国内倡导课堂观察技术与课例研究方法。2000年将它成功运用于教育部万名学科骨干教师的国家级培训。2003年以后,又将行动教育的模式和课例研究推广到教育部基教司“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4个实验区县。2010年,在教育部、财政部制订的“国培”计划中,又进一步将“学科为基础,问题为中心,案例为载体”的培训原则,用以指导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学科培训。课例研究已为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所知晓。

二、课例研究的形式
1. 课例研究的三个环节
一节课例的研究一般由“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会议”三个环节组成,可以循环反复,不断研究改进。在每个环节,关注的中的各有不同。
教学设计环节,时常要开展备课说课活动,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对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处理,对学情需求与问题的了解与分析,每个学生存在的认知、能力基础的个别差异,教学策略与技术的选择与运用。教师究竟想通过这节课,让学生学到什么。若是一节研究课,还应说明这节课的研究主题,以前这节课是怎么上的,效果与问题,本节课打算做哪些探索和改进。通过这种活动,可以帮助执教者廓清自己的教学理想和蓝图,只有想清楚了,上课才能上明白。
课堂观察环节,是研究小组的成员进入课堂现场观察执教者的实施过程。关注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想与实际行为之间的差距,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以及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学生投入的程度,理解的差异,相互的合作与交流,教师的聆听与回应,是否适时生成了新的课程资源,详细搜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与数据,并注意发现与捕捉关键的教学事件。
反馈会议环节,首先是由执教者课后说课,分析这节课的得失与感受,有哪些成功的亮点,还有哪些问题与不足,然后通过研究小组的集体评课,反思教师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是教学设计本身还不够完善,没有体现学科特点,没有针对学生的问题,以学定教,还是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上有何缺陷值得改进,要通过课后测试和问卷,了解当堂的教学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教学设计,通过后续的行为跟进,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2. 行动教育的模式
国际文献研究表明,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行为的有效方法是伙伴互助和案例教学,但我们认为保持同事间的互助指导,还须注重纵向的先进理念、技术、经验和方法的专业引领;保持侧重讨论式的案例教学,还须包含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因此在通常的教师培训形式之外,我们在2003年又提出一种以课例为载体,三个阶段,两次反思,在行动研究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学研修活动的新模式,简称“行动教育”。[4]


新行为阶段
关注学生获得的
行为调整

新设计阶段
关注新理念、新经验的课例设计
设计

原行为阶段
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教学行为





改善行为
反思2: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

更新理念
反思1: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



课例为载体/教师与专业研究者的合作平台:理论学习、教学设计、行为反省


图1 “行动教育”的基本模式

大量实践证明,行动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一人同课多轮”的实践反思改进过程有利于青年教师举一反三的实践智慧的积累和骨干教师典型经验的提炼。但由于是同一执教者数轮换班教同一节课,因此不宜在常态教研活动中经常使用,只适用于每学期一次的专题研究。它不仅耗时费力,且如果没有专业人员的引领,多次反复,亦容易陷于同水平的重复。
3. 互助式课例研修模式
这是一张以勒温的螺旋循环性的研究模式为基础的互动式课例研修模式。它的主要特点是以备课组为单位,同头课教师集体备课,由一位教师先行试教,集体观课评课,修正教案后,再由另一位教师在自己的任课班级施教。它的好处是用不着借班上课,更方便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普遍采用。


2 勒温的螺旋循环性的行动研究模式

山东平度一中高一物理备课组的老师们,又将之开发成“错位排课的先行课”制度。即在使用高中新教材的过程中,大家同处于课前心中无底,上完后悔不已的状态。为避免盲目地摸石头过河,备课组采取集体备课,错位排课的方式,推荐一位教师提前一周上课,课后集体评议,改进教案。将一人的经验教训,变成全体分享的财富,然后其他几位同事再相继跟进。在当前课程标准和教材重新修订的背景下,这无疑是一种教研制度的创新,它已在青岛市大面积推广。
4. 同课异构的多种变式
⑴ 多人同课循环。由备课组的几位教师或中心校与周边校的同头课老师轮流上同一节课。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在循环跟进的过程中,同一教材的不同教法可以相互比较,取长补短,还可以围绕一个核心问题深入研讨,持续反思。
⑵ 师徒同教。在新教师的实习期,由指导教师与实习教师同上一节课,可以师傅先上,徒弟跟进;也可以徒弟先上,师傅指导后再上示范课,有利于师徒互教互学。在有经验教师的示范引领下,培养职初教师的教学规范,有利于加快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这种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名师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带教。
⑶ 异地会课。不同地区、不同教学流派的优秀教师同上一节课。课前双方约定共同的课题,在各自导师团队的指导下分头备课,然后在约定的时间会课,之后一起说课评课,这非常有利于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流派的相互比较借鉴。在数字化时代,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异地会课,将双方的视频课例挂在网上,然后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互相评课议课。
5. 以课例为载体的主题研修
教研组或备课组选择一个大家共同关心的课改中的热点问题或难点问题,以一节课例为载体,来进行深入的研讨与分析。这是当前校本研修的一种主要形式和方法。它可以起到以例说法,举一反三的迁移作用,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健康有效地实施。以课例为载体的主题研修操作的要素是:
有大家共同关注的有价值的研修主题,并选择相关的课例。
研究线索清楚。几轮课连续改进过程中,经历了几个阶段,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要理出一个清晰的线索。
过程资料详实。从备课说课到上课观课到课后评课议课,整个研修过程中的所有教案、说课稿、观察记录、反思札记、多角度分析、讨论记录、参考文献、问卷访谈、学情分析、效果测试等所有资料都应做到详实完整。
抓住关键性教学事件。课例分析不仅要围绕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过程及效果做具体的分析,还要注意发现和抓住关键的教学事件做深入的剖析。关键的教学事件往往反映出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决定着一节课的成效,对教师特别有启发借鉴作用。
研究结论和反思。课例研究不仅要经过叙述教学的过程,还要对其中的问题做深入的讨论和诠释,得出相关的结论,并提出有待进一步反思和研究的问题。

三、课例研究的实施
1. 课例研究的要素
课例研究一般由以下四方面的要素构成。
⑴ 主题与背景
课例是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首先要交代时间、地点、学校、执教老师和班级学生的背景,然后要阐明围绕这一节课,重点要研究的问题,即研究的主题。课堂教学是复杂多变的,可以从各种角度来观察和分析,而课例研究则是选择一两个问题做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这个主题可以是课改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也可以是不同成长阶段教师的困惑和烦恼,还可以是围绕学校文化特色研究如何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科教学当中的有关问题。总之,研究的主题应当源自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源自教师和学生成长的需要;要有现实的研究价值;切口要小,便于掌控和深入。
研究的主题,可以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由研究小组预先讨论和设定,也可以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明晰。从教学设计到课堂观察到课后评析,都应该围绕这个主题,不断深入探索和反思。这样才能体现课例的典型意义和研究价值,而不像随堂听课那样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这也正是课例研究不同于一般教研活动之处。
⑵ 情境与描述
课例研究的基础是课堂教学的实录和对实际教学过程的描述。从执教者第一轮的原经验,到第二轮的新设计,到第三轮的新行为阶段,可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几个方面描述三轮课的改进与变化。这其中可以有选择地运用到“教学程序表”、“语言流动图”、“教师巡回路线图”、“课堂提问及理答类别检核及统计”、“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教师关注分配和学生投入状态”、“弗兰德斯语言互动分析”、“学生作业水平分析”、“定向观察校长学习”、“当堂教学效果测试”等课堂观察技术,做定性定量的分析。
除了直接运用课堂实录的事实材料和定量观察的数据分析,还可以采用特写的方法,对课堂教学中的轶事和突发事件、一些耐人寻味的故事,采用教育叙事的手法,进行描述,力求准确、客观、生动。
⑶ 问题与讨论
以课例为载体的主题研究,一定要围绕研究的主题以及课堂观察中所发现的相关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执教老师有什么困惑或两难的问题,师生之间发生了什么冲突和对话,不同学生之间有何不同意见的争论,教师是如何聆听与回应的;教师是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的,是启发引导还是强制灌输;学生是如何发挥主体作用的,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参与;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游离于课堂之外,或是形式主义的挂钩,还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渗透……所有这些问题是如何发生的,怎样解决的,在解决过程中的冲突和选择、效果与反思,都有必要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在此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对关键教育事件的分析和讨论。
⑷ 诠释和研究
对课例的解读,除了具体的描述,还需要对其核心问题,进行系统地归纳和理性的诠释。这样就避免了就事论事、就课说课。课例研究是试图以课说法,透过这一节课的问题,发现和提出对整个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健康成长有普遍指导意义和借鉴参考价值的核心问题。跳出这一节课,上升到教育的基本层面上来进行深度地理性诠释和多角度地分析。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具体改进建议,会对同类课有哪些借鉴和启发。理论诠释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和真实的故事描述来反思、评析,切忌脱离开具体的教学过程,泛泛地发表空洞的理论,变成课例分析与理性诠释两张皮。课例的“研究成份”提倡的是紧密结合真实课例的多种理论的复杂性思考,这是一种活的教育学,它正是课例研究的魅力所在。
2. 课例研究的步骤
⑴ 组建研究小组
课例研究可从有条件、有基础、有积极性的学科做起,取得经验以后,再以点带面,推向全校。课例研究小组一般由校长牵头,邀集相关学科教研组老师、分管副校长、教务主任,区县教研员,大学或教师研修机构专家共同组成。在研究方法培训的基础上,要共同商定研究计划,包括主题与课例的选择,执教老师及研究人员的分工,研究进程,时间、经费、设备、人员的保障,成果形式。总项目组则负责对各项目学校计划实施进行协调、组织分阶段指导与交流。
⑵ 精心选题
精心选择合适的研究主题,是成功的一半。例如,有的老师选择“小学语文初、中、高阶段朗读教学要求”,这种题目就不适合采用课例研究的方法。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它的适用范围的局限。有的教师选择“《故宫博物院》课例研究”,这种选题有课例而无主题,很容易就课说课,流于空泛,究竟要通过这节课解决什么问题?例如“说明文教学的重点是什么”,经仔细斟酌,确定了研究主题,研究才能深入。有的教师选择“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个问题固然重要,但作为一个选题显得有些大而无当。密西根大学为了研究新数学课程的有效性,深入研究了初中6个学期,上百个正面的课例和反面的课例,而后梳理出高效学习的7个要素和认知水平下降的6个原因,这是一种系统组合式的课例研究,仅凭一节课来研究有效性的问题,很容易以偏概全。浙江桐乡市实验小学的语文教研组,经过反复研讨,确定以《小珊迪》为课例,选择“小学高年级语文体验式朗读教学研究”为主题,理由有3点,①体验式阅读教学是课改中的难点问题;②高年级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知识;③桐乡实验小学有语文学科的优势;④这所学校层承担过省级课题“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有一定研究基础,现在深入到学科领域,是原有研究的延续和深入;⑤这个问题是高年级各学科组共同关注的问题;⑥问题切口较小,易于切入和聚集。
选题,可以在研究之初精心预设,也可以在研究过程中逐渐明晰。
⑶文献研究
课例研究既是一种实证研究,也离不开文献研究的基础。我们研究一节课,不能总是从头摸起,做重复劳动,例如《小珊迪》这节课,我们一方面需要查阅别人的教学设计、课件、研究成果、反思札记,解决别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思路,同时从中寻找自身的生长点;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围绕主题查阅“体验式朗读教学”的研究成果,看别人在朗读教学中为什么要强调个性体验,体验什么和如何体验,在此基础上再设计我们的研究策略和方法。创新一定要站在别人的肩膀上,而不能关起门来苦思冥想。小组成员分头查阅的文献,还需要加以筛选,其中有价值的文献,希叟在伙伴可以共享。
⑷ 资料搜集
实证研究要凭事实和数据说话,而不能只靠印象和感觉,这就要求研究小组全程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包括每一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说课稿、教学录像带、课堂教学实录、调查问卷、课后测试、查阅的文献,每次研究活动的记录、深度访谈的记录,现场观察的记录、每个成员的反思札记、专家的点评,等等,都应当一一搜集,分类整理,资料详实是整个研究的基础。
⑸ 如何撰写课例报告
·前期准备.仔细研读几个别人的典型课例报告,对其内容、结构进行深度分析,重点灵魂课例作者是如何陈述事件的发展过程?如何突出重要问题?如何进行理性的诠释?如何处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运用观察材料和数据?提炼的问题如何愿景的主题相关联?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在相互比较中,你就不难感悟出一些课例协作的门道。
·编制提纲。一般要从“课例背景、研究过程、关键教育事件分析,问题讨论与结论,多角度反思、参阅文献目录”这几方面来编制课例报告的提纲。对所有研究材料进行分类梳理,然后从一堆乱麻中理出个头绪来,这就是研究。提纲可以由执笔者先提出初步意见,然后再交研究小组讨论,并征求专家的指导后,即可确定报告的提纲,匡算一下总字数。
·撰写初稿。研究报告可以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大家分头提供资料,指定一人执笔撰写,也可以经过充分讨论,取得共识,然后研究小组每人负责一部分分头撰写,最后,由组长统稿。背景的交代要清楚,重点要说明研究主题的确定和价值。研究过程要完整。重点要说明前后几轮课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师生关系、教学理念与行为,教学效果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关键教育事件要抓得住,要进行生动描述和深度的分析,要围绕这节课的突出问题做深入的讨论和挖掘,问题讨论。要通过这节课提出同类课中值得深入思考和讨论的问题,指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并进行理性的诠释。多角度反思。执教者,教研组同伴,学校教学领导、研究指导者、兄弟学校工作坊的同伴,所有亲历亲为的参与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思细节课例研究的心得体会,收获感悟,频道对话。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改进的问题。最后要鸣谢所有的参与者、指导者,要注明音乐文献的作者和出处,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修改定稿。初稿写好以后,一定要认真讨论,反复修改,要看看研究的主题是否突出,材料选择是否恰当,数据分析是否准确、真实,引用文献是否注明出处,文字叙述是否精炼、生动,逻辑结构是否严谨,不仅组内要充分讨论,还可以请专家和其他参加严谨的教师读后指出不明确的问题,提出修改补充的意见。经反复修改定稿的报告,既可以写成文本的报告发表或交流,也可以制作成视频课例,存入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袋,或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课程资源,与全校分享。
课例研究报告是在课堂教学不断实践反思、连环改进中“做”出来的,而不是闭门造车,凭空想象,就可以“写”出来的。它是教师实践智慧的浓缩的升华,不是挺一两次报告,就能掌握课例研究方法,而只有在课例研究的实践交流中,才能真正感悟课例研究的真谛。
3.关注教学中的关键事件
复杂性理论正在成为科学研究新的方法论.阿申巴赫指出,科学正逐渐由易解问题走向难解问题,新发现代价越来越大,周期越来越长,边界越来越不清晰。科学家不约而同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他们都坚信一个将普照自然界和人类的新科学—复杂性理论—二十一世纪的科学”。(米歇尔·沃尔德罗普)
在许多情况下,往往是教学中的关键事件决定着复杂的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更需要我们深入现场,直面现象,关注课例的个性、特色和异常,关注教学情境中的关键事件。而能否发现教学中的关键事件则取决于观察者的专业判断力。下面我们来看看2个教学关键事件的案例。
【案例1】相异构想的发现与引导——小学三年级有余数除法为例
学生在学习某一个知识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经历,形成了对事物的形形色色的看法,养成了一套他们独有的思维方式。他们的这些看法及思维方式与正确的概念及思维方法往往大相径庭。教学上称这种学生的想法为“相异构想”。广义地理解“相异构想”,可以是错误的,可以是不全面的,也可以是正确的,但思考问题的角度与方法不同。
通过讨论对话,在学生的头脑中引起冲突,对“相异构想”进行修正,或者拓展、完善,这样的学习,称之为“有意义学习”。对教师而言,进行的就是启发式教学。理论与实践都证明:如果仅是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而学生的“相异构想”没有得到冲突与纠正,过后又会把错误的反映出来。
片段一:反馈回授
这是在上海青浦区一所小学三年级“有余数除法”的第二轮新设计课,大部分同学通过变式练习,已基本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方法。这时候,刘老师叫起了一个最初不会分豆子的学习困难学生。
师:李小琳。5粒豆子平均分成两份,你会分了吗?
李小琳:我会分了,每份有2粒,还余1粒。
师(追问):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李小琳:因为余下的豆子少,是1粒;盘子多,是2个,余数小于除数,所以没有办法再分。所以说,5除以2,等于2余1。
点评:通过反馈回授,老师了解到,即使最初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也已经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方法。而且一旦学生将分豆子的实物操作与算式运算对应起来思考,就能真正理解算理,并且可以一字不差地说出算理。)
师(很满意):好,很好,请坐下。看来李小琳同学真的学懂了。那么,谁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点评:老师学会了尊重不同意见,而且意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王斌(举手):老师,我有不同意见。它不会分,我会分。
师(惊讶的):啊!那你还想怎么分呢?
王斌:我把这剩下的1粒豆子一切两半,每个盘子里还能分半粒(洋洋自得地)。
师(愣了一会儿,思索片刻,转惊为喜):噢,你真是太聪明了,可惜我没带刀子,对不起,请坐下。
没想到,此时录像机下,只见王斌不依不饶地动手就要打开铅笔盒拿刀子,小嘴里嘟囔道:“老师,我带刀子着呢!”只见刘老师一边使劲地用手按住铅笔盒,不让他打开,一边顾左右而言他,继续讲下边的内容。
课后,我们观察小组的研究者访谈了刘老师,问他“为什么不让孩子动手切豆子呢?“他回答说:“不能切,这一切不要紧,我的所有有余数除法都可以除下去了。”我们问:“你不会告诉学生,我们是在整数集合里,讨论整数的整除性问题吗?”刘老师回答:“不行。学生既没学过分数,也没学过集合,我说不能分就不能分了。”我们又问:“你不是鼓励学生要独立思考,创造思维吗?怎么学生才问了一个问题,你就变得手足无措,乱了章法呢?明明学生带了刀子,你硬说没带,不让切。这不是有点仗势欺人吗?”刘老师说,“你少给我扣大帽子,不管你说什么,我说不能分,就不能再分了,否则这节课就没法上下去了。突然,我们发现,老师教案所写,嘴上常说的课改理念与他实际的教学行为之间却是大相径庭,如此格格不入。此时,我们给刘老师提出一个建议:“其实,你完全可以换一个例子,如果5个小朋友去锦江乐园,做2辆碰碰车,平均每辆坐几个人?当然是每辆坐2个,还余1个。这时,哪怕你带刀子,也不能把余下的1个人,一切两半吧?此时,你再顺势告诉学生,在生活中,有很多整数是不能分开的,所以会出现余数。我能现在是1粒1粒分豆子,所以会出现余数。你这个小朋友很聪明,有些东西还可以细分,以后我们学了分数,你就会知道了。这就叫做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上要学会做到混而不错。”刘老师欣喜地叫道:“课例研究真好。这节课我又学到了一招,下次谁要再动手切豆子,我就知道怎么对付他了!”
点评:能否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突发奇想的“相异思维”,随即灵活机智地举出一个恰当的反例来释疑疑难,取决于老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机智。刘老师说他这节课学会了应付学生动手切豆子,但是课堂上的“相异思维”是突如其来,防不胜防的。下节课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不见得再是切豆子了。面对学生突如其来提出的意想不到的问题,课堂上留给老师长考的时间仅仅只有几十秒,必须在短时间内迅速给学生一个明确地回应,这充分体现出“效果在课内,而功夫在课外”,教学的魅力正在于此。)
片段二:课后小结
这节课已临近尾声。刘老师要发动学生和他一起做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快上完了。谁能说说,你都学到了什么?
生1:我学会了试商。
生2:我学会了有余数除法的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师:如果余数等于除数呢?
生2:那就正好可以除尽。
师:如果余数大于除数呢?
生2:那就可以继续除下去。
师:很好,谁还有什么收获。
生3(手举得老高):老师,我还学会了“除数乘以商再加上余数,等于被除数。”
师:这一点老师没有讲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3:你看,盘子数乘以盘中豆子数,再加上余下的豆子数,不是正好等于被分的豆子总数吗?
师:太好了!你不仅学会了有余数除法,你还通过分豆子,找到了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大家给他鼓掌!
点评:课尾,老师发动学生进行课堂小结,从多角度反思,归纳这节课的学习体会,反刍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难能可贵的是,一旦学生掌握了从实物到算式的穿梭对比,从实物运算到表象运算,到抽象运算的数学化过程,学生就能自主发现除法几个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前后贯通,游刃有余。这种“相异思维”的多角度反思,要比老师自己简单地归纳总结,告诉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要好得多。)
片段三:质疑问难
做完了小结,还有一点儿时间,刘老师想起第一节诊断课上,研究者提醒他,提问学生太多,应留有一定时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师,那么,谁还有什么问题?
生4:老师,5÷2 = 2 ……1,那六个小圆点是从哪里蹦出来的?
师(心中一咯噔):那么你说说,如果不用这六个小圆点,这个余数怎么记?
生5:可以写做“2余1”呀!
师:大家说行吗?
生6:不行,算式里怎么可以有汉字呢?
生5:我还可以记做 2 + 1呀!
生6:也不行。2 + 1 = 3,但5÷2不等于3,6÷2才等于3呢!
生5(一时无言以对):……
师:那好!我们为了简捷漂亮的把这个余数记下来,就借助了语文里面的删节号,6个小圆点。为什么不写成1个点呢?是怕把它与乘号“· ”和以后学到的小数点混淆起来。好,你们打开书看一看,书上是怎么记的?以后咱们就这么约定俗成了。
点评:课后,刘教师反思这个问题,“这个符号,我应该在上课之初就给学生交待清楚,这道例题是在课初5分钟时出现的,等于这个学生以后就一直没好好听我讲课,而一直在钻牛角尖‘这6个小圆点是从哪里蹦出来的’。”研究者插言道,“儿童的思维不同于成人的思维,你老师关注的是算理,而儿童关注的是细节,每一个新的数学符号对他们来说都是新奇的,你一定要给他们一个清楚的说明。不然,你在那儿哇啦哇啦地讲算理,可他的小脑瓜里却在那儿想‘这6个小圆点是从哪里蹦出来的?’这就会产生思维的不同步,那么,你再怎么费劲,和学生也想不到一块儿去。所以,及时了解和发现学生的‘相异思维’真是太重要了!”)
【案例2】开放式默写—香港创意教学法的启示
香港大学程介明教授介绍,香港地区在2002年的PIRLS(促进国际阅读素养研究)比较研究中排名第十四,2006年却跃升为全球第二。其中公认的一个原因,是香港地区小学语文教育发生了显著变化。
  香港大学谢锡金教授开创的中文“创意教学法”,很能说明学习科学的研究对于一线教学的影响。以“创意默书”为例,可以从中窥见“创意教学法”的原理。
  通常的的默书,是拿了一篇文字要学生回家背了,再默写出来。满分一百分,错一个字扣五分。大多数教师习以为常,也没有去深究其成效。
  “创意默书”,是小学二、三年级的默书。一张大纸,中央印好了“春天”或者“科学”“早点”“泥土”之类词语,作为主题。学生的所谓“默书”,就是在这些词的周围,按照自己的思想,写上有关的词,最少要写六个,但写得越多越好。每个正确的词得三分,错的不扣分,总分不设上限。 
在一节三年级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学生围绕“春天”这个词进行创意默书。一个资优学生竟然当堂写了53个词,得了159分!


点评:这节课老师采用的创意默书,充分鼓励学生的“相异思维”,给我们诸多启示:
1.只设下限,不设下限的评价,既可以质量保底,又可以使学生特别是资优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2.以学习科学作为支撑,鼓励学生围绕中心词联想—创造—写字,正是利用了学生学习的特点,联系性是记忆与学习的基础。
3.着意让学生发展他们的心理词汇(Mental Lexicon),在此过程中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文字库、知识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4.它一改以往机械的重复训练方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生词重现8次,即可以巩固记忆,有些老师反复地罚写,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倦甚至厌恶。)

四、在课例研修中共同成长
孔子在《礼记.学记》篇中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课例研修过程中,学校校长带领相关学科教研组的全体教师,与深入学校指导的教研员、学科教育专家以及相邻学校的合作伙伴形成了亲密无间的学习共同体。
课例研修乃是一种一线教师、学校管理者与研究者之间的心与心的对话。这种对话“是一种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协商、富有情趣和美感,时时激发出新意和遐想的交谈。”(中国社科院滕守尧:《对话理论》)
在这本手册的下编,以研修案例的形式,分角色记叙了各种参与者在合作研修过程中,共同成长的心路历程。
教师从研究者身上学会了对学科本质和最有价值的核心知识的深入体认,学会了教学研究的科学规范以及专家读书治学做人的严谨态度。
研究者则在研究过程中,深切了解到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和教师的困惑,学习到教师令人惊叹的实践智慧和敬业精神,以及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艺术。
管理者通过课例研修深入了解了教师和学生,了解到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的实际情况和问题,了解到当前课堂教学研究前沿的理论和方法,提高了自身的教学领导水平。
丰台课例研修为大学、教师进修院校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合作,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范。虽然,这仅仅是个开始,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好在“坚冰已经打破,航线已经开通”,还有更加多姿多彩、深刻丰富的研修在后头。我们期待着!

[1] Shulmam J H(1993). Case  Methodsin  Teacher  Educateon. New  York. New  york:Teacher Collegcs.
      

[2] 胡庆芳:2011年世界课例研究协会(WALS)年会。

[3]虎技能王晓军(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甘南师范学校);日本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改革述评及启示

[4]王洁  周卫  顾泠沅*;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革新,





     书名:教师怎样做小课题研究:高效助力
          教师专业化成长
     作者: 徐世贵,刘恒贺 著
     丛书名:名师工程教研提升系列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8月1日
     ISBN:9787562153993
     页数:254
     版次: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标识:asinB0062XERTY








【本书目录】
序言:教师做有效研究的新突破
第一章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唤起教师强烈的研究意识
一、做研究型教师,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二、做研究型教师能给自己带来什么
第二章不能走大路就走小路
       ——引导教师重视小课题研究
一、对教师研究工作的思考
二、小课题研究的基本策略
第三章从身边找到既平凡又有价值的课题
       ——对教师小课题研究的选题指导
一、教师要有目标意识
二、小课题研究中选题的误区
三、小课题研究中的选题策略
四、小课题研究的选题来源与角度
第四章想个好点子,让小课题研究少走弯路
       ——对教师小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指导
一、为什么要设计研究方案
二、小课题研究方案的基本框架
三、设计研究方案时出现困难怎么办
四、小课题研究要注重平时读书积累
第五章重在行动,关键在过程
       ——对教师小课题研究过程的指导
一、小课题研究的过程
二、小课题研究中要处理好的八种关系
三、小课题研究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对策
第六章依己之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对教师小课题研究方法的指导
一、模仿法——移植经验
二、总结法——发现规律
三、实验法——探索规律
四、叙事研究法——讲述自己的故事
五、案例法——描述规律
六、调查法——研究规律
第七章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对教师小课题研究思路的指导
一、运用发散法,突破框框
二、运用改变法,平中见奇
三、运用逆向法,出奇制胜
四、运用替代法,独辟蹊径
五、运用移植法,锦上添花
六、运用体验法,唤醒自主
七、运用添加法,凸显本质
八、运用缩减法,以简驭繁
第八章一边研究一边回头看
       ——对教师小课题研究教学反思的指导
一、反思总结是教师成长之桥
二、怎样理解教学反思
三、怎样写教学后记
四、教育叙事研究
第九章集腋成裘,点石成金
       ——对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表述的指导
一、怎样撰写陈述性的小课题研究报告
二、怎样撰写叙述式的小课题研究报告
三、怎样撰写教育调查报告
四、怎样撰写教学模式
五、怎样撰写教育叙事
六、怎样撰写教学案例
第十章让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对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交流推广的指导
一、怎样交流和发表论文
二、怎样推广应用小课题研究成果
第十一章小课题研究怎样才能笑到最后
         ——对教师小课题研究激情的指导
一、如何将小课题研究进行到底
二、克服职业倦怠心理
三、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四、怎样科学利用时间
五、勇于面对挫折和失败
第十二章抓小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对教师小课题研究的组织指导
一、对教师小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
二、对教师小课题研究的指导
三、小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第十三章把住考核验收关,保证小课题研究质量
         ——对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评价标准的指导
一、小课题研究成果考核评价方案
二、小课题研究成果的考核评价标准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1-4 12:39
原文地址:团队的凝聚力作者:烈日雄鹰
(一)凝聚力的概念
    凝聚力指团队对成员的吸引力,成员对团队的向心力,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也有人把凝聚力定义力:团队使成员积极从事团队活动,拒绝离开的吸引力。团队的凝聚力不仅是维持团队存在的必要条件,而且对团队潜能的发挥有重要作用。一个团体如果失去了凝聚力,就不可能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
    (二)影响团队凝聚力的因素
    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大小是多种因素的结合:
    1.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吸引力。成员利益一致,关系和谐,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吸引力就大;反之,吸引力就小,甚至相互反感,相互排斥。
    2.团队活动对成员的吸引力。团队活动的内容、形式、频率适合成员,吸引力就大;反之,活动不受成员的欢迎,吸引力就会降低,甚至会令成员产生厌倦、反感心理,从而脱离该团队。
    3.团队对满足成员个人需要的吸引力。团队满足成员个人的各种物质和心理需要,是增强团体吸引力的最重要条件。
    (三)凝聚力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
    团队凝聚力与团队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有人作过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凝聚力的大小对生产效率有重要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凝聚力强的团队比凝聚力弱的更有效率。凝聚力与团队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很复杂,还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罗宾斯等人曾对此进行过研究,认为团队凝聚力与团队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存在以下四种情形,
    ①团队目标同组织目标一致程度高,则团队的凝聚力虽然低,也能提高生产率
    ②团队目标同组织目标一致程度高,团队的凝聚力也高,会大大提高生产率;
    ③团队目标与组织目标很不一致,但团队的凝聚力却很高,那么,生产率就下降;
    ④团队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程度很低,如果团队凝聚力也低,它对生产率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可见,凝聚力对生产率的影响还与团队目标同组织目标一致性有关。当团队与组织的目标一致时,增强凝聚力会大幅度提高生产率。研究者证实最好的团队的生产率是最差团队的至少4倍,不同的团队完成同样的项目需要的时间会有2.6:1的差距。1993年美国的一项研究中,B. Lakhanpal报道了在31个软件项目中团队的凝聚力、个人能力和经验如何影响整个项目业绩。项目持续时间从16个月到14个月不等,项目团队有4-8人,B. Lakhanpal发现项目团队的凝聚力要比个人能力和经验对生产率影响更大。B.Lakhanpal指出,在选择项目团队成员时,应把他们可能对增强项目团队凝聚力的贡献作为首要标准,其次才是他们的个人能力。
    (四)增强项目团队的凝聚力
    由前面的研究可以看出,项目团队的凝聚力不仅是维持项目团队存在的必要条件,而且对项目团队潜能的发挥、项目团队生产效率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因此项目经理应注意在工作中采取必要的措施不断增强项目团队的凝聚力,并引导团队成员努力为实现项目目标而工作。从前面的分析可知,要增强项目团队的凝聚力,项目经理应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共同的愿景
    愿景是项目经理与项目组织成员共同建立起来的、融项目目标与个人目标于一体的、项目组织成员们努力要追求的目标。有了这样一个目标,项目团队就可以对团队成员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从而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另外,愿景使组织目标与团队目标高度一致,因此可以使团队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2.采取措施满足项目组织成员各种物质和精神需求
    除了建立共同的愿景之外,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项目经理应注意采取必要的措施满足项目组织成员各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使其不断受到激励,从而增强团队对他们的吸引力。如:通过使成员承担的工作内容更有挑战性,授予他们在工作中更大的自主权,来满足他们希望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需要;通过为成员提供学习的机会,来满足他们希望不断提高自身价值、不断成长的需要;通过公平合理的工资和奖金的发放,来满足他们希望不断改善生活条件的需要;通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的安排,如聚餐、郊游等,来满足他们希望与人交往、沟通的需要。
    3.成为具有超凡魅力的领导者
    美国的罗伯特.豪斯认为具有超凡魅力的领导者具有以下特点:自信;有远见;能清楚表述目标;对目标的实现具有坚定信念;不循规蹈矩;努力变革;对环境敏感。有超凡魅力的领导者对下属有什么样的影响呢?罗伯特。豪斯对此也进行了研究,她的研究表明,有超凡魅力的领导者与下属的高绩效和高满意度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性。为有超凡魅力的领导者工作的员工,会因为受到激励而付出更多的工作努力,而且,由于他们喜爱和敬佩自己的领导,也会表现出更高的满意度。而满意度越高,团队的凝聚力越强。

教师如何开展教研活动  一、读书学习法
  
  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读书对教师来说更具有特殊意义。书籍是教师创新的源泉,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读书让教师超凡脱俗,读书让“经师”成为“人师”,读书让“庸师”成为“高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重点读好以下几类书:
  
  1.读好教育报刊——及时了解教育同行在思考什么、研究什么。
  
  2.读教育经典一以史为鉴,反思自我,不断创新。
  
  3.读专业书——跳出课本和教参的小天地,成为专业的行家里手。
  
  4.读中小学生的书——细心品读,走进学生的心灵。
  
  5.读人文书——开阔视野,丰富自我,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
  
  6.读“无字”之书——广泛采集课程资源,做创新型教师。
  
  二、一人同课多轮法
  
  一人同课多轮法就是让同一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内容重复,但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却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具体程序一般为:1.选定教师。选定上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由其独立钻研教材,独立备课、上课。2.教研组听课,并针对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研讨。3.上课教师在大家研讨的基础上,吸取百家之长,形成新的教学方案,第二次上课。4‘上课教师与教研组成员再次研讨、评课,指出进步的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5.上课教师再次修改教学方案,第三次上课。如此循环。实践证明,一人同课多轮法对培养青年教师,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效果明显。
  
  三、多人同课循环法
  
  多人同课循环就是教研组的教师同上一节课,内容一样,但教师不一样。具体程序一般为:l.教师独立钻研教材,独立备课。2.第一个教师上课,其他教师评课。3.第二个教师针对第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存在问题改进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课。4.第三个教师针对第二个教师的问题进行改进,上第三次课,如此循环。每次上课都是在教研组同伴共同参与、共同分析、研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的。上课的过程就是不断改进的过程,不断进步的过程。多人同课循环法的优点在于它能够让教师切实感受到课例研究、同伴互助的意义和魅力,能够激发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
  
  四、同课异构法
  
  教师专业知识有高低,经验经历不同,人生阅历不同,对同一内容的课,各个教师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教法。一句话,教师之间有差异,差异就是很好的资源。大家可以在比较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课异构法的方法是:1.教研组共同确定相同的教学题目。2.由多个教师分别备课。3.教师上课,教研组集体听课、评课。
  
  同课异构法的好处在于教师可以在开放、多元的教学研究活动中,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五、自我反思法
  
  一名美国学者说“反思是教师成长的翅膀”。教师只有不断反思,才能实现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促使自己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
  
  1.写教学后记;
  
  2.做课后小结;
  
  3.搞课后专题研究;
  
  4.课后向学生征求意见,与学生座谈;
  
  5.用摄像机、录音机录下自己的一节课,课后反复“推敲”;
  
  6.写教学日记;
  
  7.同行共同研讨。
  
  无论哪一种方法,教师既要总结成功的经验,又要找失败的原因;既要记教学活动,又要记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要记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又要构想下一次教学。课后反思,虽然看起来点点滴滴,零零碎碎,但它来自自己的教学实践,出自自己深刻的思考,是教师真切的感受,非常珍贵。只要有毅力,有恒心——教育教学研究及时、长期地坚持下去,日积月累,定能增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教育质量,不断完善自我,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六、主题研讨法
  
  主题研讨法是指从工作实际中筛选出教师最关心的或最困惑的教育教学问题,并组织教师进行专题研讨,从而达到解决教育教学疑难问题,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目的。一般程序是:
  
  1.征集、筛选问题。如何研究均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谈不上研究。要通过多渠道征集问题。征集的问题必须是教师最关注和困惑的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必须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时间是一定是教师最感兴趣的问题。
  
  2.主题研讨的准备。一是参加研讨的人员构成,要考虑研讨的范围、主题的内容及学校的具体情况,参加人员要有代表性。二是参加研讨的人员一旦确定,要让与会人员围绕主题学习有关理论,参阅有关资料,写成发言提纲。三是要选好主持人。
  
  3.召开研讨会。研讨会要做到主题突出,切忌话题散乱;要做到联系实际,切忌空谈理论;要逐步深入,切忌就事论事;要营造氛围,激发研讨欲望。
  
  4.总结交流。研讨会后,要及时进行归纳提炼,形成文字材料,分发有关人员,以达到点上研讨,面上收益,成果共享的目的。
  
  七、学术沙龙法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是两个,甚至是两个以上的思想。”作为校本教研的学术沙龙是指学校可以根据教师的兴趣爱好和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读书报告会、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研讨会。其目的是给教师创造一个相互交流的机会,共享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成果。学术沙龙可由学校组织,也可由教师自发组织,可以是同一学科的教师交流,也可以是跨学科的教师交流。
  
  学术沙龙的基本程序是:1.确定学术沙龙的研讨主题,明确活动的重点;2.沙龙的准备工作(包括发言人、主持人、地点、时间、形式等);3.会议召开,力求实效,给教师带来实惠。4.做好会后的总结与拓展,使其在更大的范围得以宣传和交流。
  
  八、专家引领法
  
  虽然说校本教研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开展的,是围绕“本校”的实际和问题进行的研究,但它不仅仅依靠本校的力量,还需有关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和引领。专家引领的实质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新构建。可以说,只有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的参与和引领才是校本教研向深入开展的保障。专家引领的形式有:1.学术专题报告;2.理论学习辅导讲座;3.教学现场指导;4.教育教学专业咨询;5.教师座谈。
  
  九、案例研究法----即教育教学叙事研究
  
  所谓案例,就是事件,是对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教育案例,就是对教育教学实际中发生的一个有疑难情境或某些决策行为的真实描述。它通过一个引人人胜的故事,向教师提供具体的背景、人物、场合、事件和结果。一个好的案例往往代表一类典型事件,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技能,有利于教师分析和反思。内容上教育案例可以是学生学习中的有趣故事,可以是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突发事件,可以是师生交往中的经历,也可以是教师、学生成长的经历。案例的采集和写作过程不仅仅是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经历,它可以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促进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教育教学专业水平。同时,案例交流,为教师之间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
  
  十、课题研究引领法
  
  开展课题研究,要坚持校本研究为主,紧紧围绕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展开,要善于将教育教学的问题转化为课题;二要坚持微观研究为主,力争小题大做,切忌大题小作;三要应用研究为主教师要不断从备课中、从教学中、从学习研究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研究这些问题,从中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这样课题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干什么,研究什么,相互促进。四要坚持行动研究为主的方法。
  
  课题可以由教师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以教研组和由几个教师组成课题小组。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成绩。课题研究的主要程序有:1.确定研究课题;2.设计研究方案;3.开展研究;4.总结研究成果;5.开发应用研究成果。
  
  十一、研训一体化
  
  (一)、从宏观上讲,研训一体化学习发展方式是指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把对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育教学研究紧密接在一起,进而提高职业岗位能力的基本方式,也就是教育教学实践、培训进修提高、教育教学研究三结合的教师学习发展方式。
  
  (二)、从微观上讲,研训一体化可以理解为将专家引领(或教学骨干)讲座培训与集体研讨相结合的教研形式。
  
  十二、磨课研究
  
  第一是备课活动中的磨课研究。以备课组为单位,在选择课题----确定方案----研磨修改----定型操作中进行教学行为的自我培训,老师们通过撰写微格教案、一案多磨、多案筛选等活动,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第二是教学电视实录研究。教师借助教学录像开展“自省”、“内参”、“交流”或“展示”活动,自我研究或观摩教学精彩画面,然后自我规范教学行为。第三是案例研究。开展全校性案例撰写活动,通过专家指导、范例引路、帮助修改、对话交流,引导教师修改案例;要求教师运用自主教育或探究性教学的理念剖析、评点,在案例成稿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实践培训。第四是撰写教学后记。教师将课堂教学中最满意、最遗憾、最意外之点写下来,并作简要分析。教学后记的写作过程是课堂教学行为的自我反思过程。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年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公开课、研究课、展示课的执教老师必须写好教学后记,老师们在备课----上课----反思的过程中自我提升达到了教师自我规范教学行为的实践培训目的。
  
  十三、三课两反思
  
  三课两反思"流程如下:教师先独立备课,然后在集体备课会上说课(一课);同组教师提出改进意见后,备课教师进行反思,二次备课(一反思);二次备课后,教师上课(两课),课后由听课教师提出意见,教师进行第二次反思(两反思),再备课;经过两课两反思之后,教师在异班(带单班的教师可两两结合)上同节内容的课(三课)。
  
  十四、无边界研讨
  
  无边界研讨即针对教学问题进行的不分时间、不定地点的教学相关人员之间的即兴聊天、即时交流。无边界研讨是学校最常见、最便捷、最常态化的校本教研方式。
郑金洲:教师做科研的十条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  郑金洲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在当今的中小学已不鲜见,教育科研所取得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教师研究的内动力不足,有些教师的教育科研难以为继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从教师自身来讲,需要正确对待教育科研,树立教育科研的一系列正确观念。这里权且给出十条建议。
一、平常心态使研究成为一种教育生活。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是改进职业生存方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是产生教学经验、形成教学智慧的重要手段。这种科研活动,越来越多地被教师所接受。但在实施教育科研活动中.有的教师将教育科研主要看作是职称评定的砝码.有的教师选择的科研课题或内容主要为了吸引别人的眼球.有的教师科研功利意识浓郁,凡此种种,都使得教育科研活动显得浮躁、空泛。   
教育科研一同任何其他科研活动.其实很需要以平常心来对待。从容研究,冷静思考,才能使科研成为自身职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科研与教学相伴始终,使科研真正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助推器和发动机。正如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所说的.如果一个人在从事研究之初.就以诺贝尔奖作为奋斗目标的话,很有可能无法达到这样的目标。研究所需要的从容、淡定,发现所需要的沉着、进取,不是外在功利的一时引导所能奏效的。   
市场的喧嚣,人事的繁杂,文化的多元,价值的失范,这些外在的影响.会波及到教师,引发教师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变化,使得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更多一份功利色彩和急功近利的追求。这些影响,我们固然要看到。而真正在教育科研中有所获、有所得.切实通过教育科研形成自己独特色的教学风格的教师,可能恰恰是认识到教育科研外在氛围的嘈杂,而又坐得下来.心沉得下去,不断思索与探究教育教学问题的教师。我们举目四望,分析每一个成功教师走过的路,都不难发现,正是他们的孜孜以求、日积月累.才有了今El的辉煌和成就。    平常心看上去平常.真正长期坚持将教育科研作为自身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则变得有些不平常;平常心看上去平凡,真正坚持不懈将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不断进行分析探究.则变得有些不平凡;平常心看上去简单,真正不遗余力在教育教学征途上通过科研达到精致.则变得有些不简单。科研中多了一份平常心。也就多了一份真实的积累和经验;多了一份平凡的心态。也就多了一份超越与提升。功利难免,但还是要少一些。今天的教育科研需要这颗平常心!
二、好奇心是研究的基本动力。
我们常常说:好奇心是打开科学研究大门的钥匙,是进入科学殿堂的必备台阶。我们也常常引述爱因斯坦的话教育我们的学生: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在我们自己的教育科研活动当中,这些教育学生的言论好像失去指导意义了,不少教师不是因为好奇去研究,而是为研究而研究。没有或失去了好奇心,教育科研活动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动力.外力推动之下的研究活动难以持续长久.难以真正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教育科研活动中.好奇心是研究的基本动力,它使得研究饶有趣味,别有情趣,使得研究逐渐成为教师内在的心理冲动。保持童年的好奇心.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发现一切有待探索的问题。是今天教育科研中教师需要有的一种心境和心态。为什么某一个学生今天的表现与以往迥异?为什么今天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进程出现如此大的差异?为什么学生在解题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为什么今天一个不经意的教学活动会引发非同寻常的教学效果?    在教育教学中,实际上是充满着问题,充斥着大量待解的难题。教师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惯于探寻事实背后的原因,乐于分析解决问题,才会使自身的研究与自己的成长紧密结合在一起。   
好奇心是导引研究走向深入的标尺。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活动时,受好奇心的驱动.就有可能在破解问题找出初步解决问题的答案后。进一步去思考和探索后续解决问题的方向。将研究引向思维的深处,引向教育的深处,教育教学的一些规律性认识、实践性智慧就有可能浮出水面。没有好奇心,教育科研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研究任务,或仅仅是出于功利的目的,就有可能浅尝辄止,仅将研究停留在观察和分析教育教学现象的表面,仅满足于发表一两篇所谓的科研成果,满足于职称评定或其他非内在的需要。  
毋庸置疑,人的年龄与好奇心在一定程度上是呈反比的,年龄越长,经验越丰富,思维越趋向于定势,对外在事物的敏感度就会越降低,好奇心也就随之减弱。应该说,这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的阻障因素之一。  
     但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强化自己的问题意识,有意识地促使自己关注外在事物的变化,有意识地提升自己对变化的敏感度.就有可能使自己的好奇心进一步加强。好奇心产生的途径有很多,书籍阅读、报刊浏览,参观考察、经验分享,自我反思、集体合作,都蕴含着众多的问题,都可能滋生这样或那样的疑问,循着好奇确定问题,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的研究才有韵味和意义,才是教师真正发自内心的研究。
三、相信研究的价值与能力。   
自信心是成功的首要心理素质,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自信心主要表现为要相信自己研究的价值.相信自己的研究能力,这是教育科研取得成效的关键。在实践中,有的教师在教学上是一把好手.甚至是当地的教学能手,但一旦说起科研,常显得不自信,以为自己是一线的老师,不能胜任科研的要求。
在这里,首先需要明确教师教育科研的定位。定位明确了、准确了,才会使自己的自信心有所提升。我们反复强调,教师的教育科研与专家的教育科研不同,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研究的开展存在于教育教学的实施过程,研究的成效表现为切实改进教学实践、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而专家的研究,问题来源于理论,来源于书斋,研究更多地体现为资料的梳理与分析.研究成果的评定标准反映为理论创新的要求。两者不能相互替代,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共同构成为教育科研总体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社会的转型,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的冲击,素质教育实施的挑战,所有这一切都给当今的教育教学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实践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主体是教师,专家则是对解决问题的理论路径进行探讨,对抽象和一般的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只有教师拿起科研的武器,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实践舞台上,才能使教育教学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反映教学的新要求。   
既然教师的科研定位与专家不同.那么.也就大可不必用专家的科研标准来要求自己,教师也就完全有能力胜任自己的科研工作。今天的教学好像不太如意,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强,课堂参与意识不强,好像没在状态,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我在后续教学中应该加强什么,在哪些方面需要进行改进.改进后的效果如何来进行评定?改进以后又遇到了哪些新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能否解决。如果不能的话,我需要从哪里获得相应的支持,我解决这样的问题有几种方案,哪种方案最适宜于学生实际以及教学的需要?如此等等。   
教师每天对这些存在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解决,就是在做教育科研工作了。试问,专家能做我们这样的教育科研吗?大概是不能的,即使能的话,这样的专家也是为数极少的。我们恰恰是这些问题最为恰当的解决者、解答者。假以时日,教师完全可以成为教育科研活动的行家里手,成为教学的发言人和教学智慧的拥有者。   
自信心来源于解决问题的成功激励,来源于日积月累的经验提炼,来源于持续不断的自我反思。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活动时,要注意从科研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感受成功的喜悦。用学生的变化、教学行为的调整、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师生关系的新形式等激励自己,从中认识到科研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到自己逐渐提升的科研能力;不要急于求成,要认识到科研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与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要在日常的实践与研究的双向互动中积累自身的经验。提升自身的本领;要不断反思自己的研究行为。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汲取他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使自己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不断增强。
四、把科研当作一种教育责任。
教育科研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一种手段,它可以用来达到不同的目的。既可以用作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也可以用作单一地指向改进学习成绩或其他目的。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明确自身的职责.增强自己的责任心。   
从今天来看。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都使得教育科研更多地应该为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新课程改革服务,而不是别的什么。教师在从事科研时,首先要认识到自身工作所处的历史方位,了解经济社会对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明确自身教育科研的基本方向。   
教师教育科研的责任心还表现在对学生负责上。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育科研的一切着眼点和落脚点也应该体现在学生行为的改变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进而提出解决对策,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这是教师教育科研的基本要求。在从事教育科研时。教师心中要始终想着学生,眼睛要始终看着学生,从学生那里寻找研究课题。从学生那里获取研究的动力。从学生那里得到研究成果的验证。   
教师有了教育科研的责任心.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科研的持续进行。与从事任何科研活动一样.教师的教育科研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这样或那样的阻障。有了较强的责任心,教师才有可能知难而上,咬定青山不放松,通过自身智慧的发挥或他人经验的借鉴等,逐渐解决问题,使教育教学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教师有了教育科研的责任心.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当教师认识到科研的目的在于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是自己本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将科研成果逐渐应用在实践中.通过应用发现新的问题.实现新的突破,达到新的境界,而不是满足于课题成果的评奖或出版等。   
教师有了教育科研的责任心.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师自身职业生存方式的改变。教师把教育科研当作自身分内的事情,与自身教育教学El常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将教育科研加以内化,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在这个过程中.他会逐渐改变自己原有的职业生活方式.边实践边研究成为主要的存在形态。
五、宽容他人就是支持自己。
对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而言,要有平常心。对于其他同行而言。则要有宽容心。宽容他人的失败.认可他人的努力.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同他人共同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今天的教育教学,面临问题众多,困难重重,几乎没有什么现成的答案,这就需要广大教师投身于教育科研的热潮之中,通过研究解决问题。这类研究,不属于少数教师,而是需要所有教师共同参与的.在彼此间的宽容与理解中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宽容别人,也就是在影响或引导着别人宽容自己,于人于己都有一定的助益。   
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心是一颗博大的心。教师同属知识分子,传统中文人相轻的不良习气,应该说在今天还有着一定市场。这种不良习气,在今天教师职业生活中正变得越来越需要摒弃。每个人都是研究者,都需要实现实践者向研究者的转变,而研究都需要不懈探索,大胆尝试,共同协作,相互激励,是研究的内在需要。只有在相互的理解和认可之中.科研才能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动力源泉,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宽容是获得别人尊重的基础。宽容心是与他人良好相处的保证。有宽容心,教师才会自觉地从他人的角度和立场思考问题,才会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视角看待问题。一个研究项目,一项研究活动,都蕴含着各种各样的教育意义,有时很难用绝对的对与错、正与误来区分。认识教育科研的要义。宽容他人暂时的失利,你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当你自己遇到类似困难时,才能获得同样的支持。   
宽容是一种境界。宽容心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事事计较,心胸狭隘,只能使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处在紧张状态之中。看事高远,心胸豁达,才能使自己与他人关系良性发展,和谐相处,心安理得。在教育科研活动中,不责怪,少指责,多自省,常反思,心境坦然,才使研究逐步能渐入佳境。
六、“小学问”需要细心来“大”做。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总体上说,是小题大做的研究,需要从细微处着眼,从教育教学的小处着手,需要做“小学问”。如此,也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细致入微考察疑难问题,不放过教育教学中可能存在的任何纰漏。   
细心是发现问题的前提。今天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无疑存在着形形色色的问题.但要发现值得研究而且有可能深入研究的问题,则需要从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从稍纵即逝的现象背后捕捉问题。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发现问题.是研究能够找到恰当选题的前提条件。也是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常体现的研究特征。  
细心是实施研究的保证。借助细心.教师可以对研究问题向课题转化过程中的种种可能与限制进行认真梳理;借助细心,教师可以对研究方案的各个细节进行具体设想,预见在研究中有可能存在的种种障碍;借助细心,教师可以在研究具体实施过程中考察各种各样的新现象、新矛盾、新情况;借助细心,教师可以仔细甄别自己的研究过程与实践过程的异同。凡此种种,都需要通过细心来完成。  
细心是反思研究的保障。对中小学教师来说,研究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因而,研究过后。教师要认真分析研究的利弊得失,问题解决的实际水平,改进实践的实际状态。反思研究全过程,需要细心;探讨后续努力方向,需要细心:甄别自身行为的前后变化,也需要细心。   
教师在日常研究中,要把细心作为实施研究的基本要求,不满足予得出初步的认识和结论.不满足于概要性的看法和观点,要注意提醒自己仔细再仔细,认真再认真,用缜密的思维和细致入微的眼光来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支撑。
七、先当好学生,后做好先生。   
在与中小学教师打交道的过程中,有两类老师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一类是虚心向专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书本学习,甚至向学生学习,不断探索,锐意进取,一段时间以后.其教育教学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在当地成为教育教学创新的能手;一类是教学已小有名气.但专家的意见听不进,同行的教学不能成为其学习的样本,“居功自傲”,以自己已有的称号或荣誉为荣,一段时间以后,其教育教学与以前没有什么变化;逐渐也就不再成其为教学的行家里手。两类教师的差距,是观念的差距,是行为的差距,更是学习态度上的差距。   
当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有很多是无现成答案的问题,是以往的教育教学经验所不能解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很难说谁是教育教学的权威,即使是权威的话,也只是某一方面的权威。在这种情况下,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分享智慧,就成了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必须的选择。在彼此的借鉴与学习中,可以不断形成自己新的视野和思路。先当好学生,后做好先生。对教育科研来说,教师尤其需要如此。   
虚心与心虚是两个紧密相关的词语。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之初,有心虚的感觉,觉得自己心里没底,对科研中的问题缺乏判断力.对科研的实施效果心中无数,对自己科研能力心中惴惴.都是正常的事情。关键在于,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心不能虚得太久,不能不以为虚,不能放任其虚.更不能以虚为实,要使心虚转化为心实,不可或缺的就是虚心求教,认真钻研,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智慧充实自己,用他人的先进做法和专家的理论指导充实自己,用教育科研的成效激励自己。
八、持之以恒才能有所突破。   
塑料花式的教育科研,作秀式的教育科研.偶尔为之的教育科研,是近年来教育界关注并予以批评的现象。教育科研要真正解决教育问题.教育科研要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发动机,教育科研要真正为教育实践服务,就需要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的时候,矢志不渝。用持之以恒的努力换来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   
做教育科研并不难,难的是一直持续不断地做教育科研,难的是一直将教育科研明确定位为自身教育生活的一部分。   
今天的教育教学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实践中也能感受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考破解难题的路径,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要将这些问题持续不断地作为反思对象,作为自身实践待解的难题,持续不断地将研究与教学结合在一起,则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恒心和意志。   
当今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在进人到一个新的时期.改革的阻力增大,难度加强,攻坚战增多。在此情形下。几乎没有哪一个问题,是轻而易举就可解决的,教师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有直面困难的勇气,有坚持研究持续探索的决心和行动,否则。这些问题就有可能止步不前,不只是存留于现状.甚至会重新走上改革前的老路。这些问题.只有靠教师来解决,只有靠教师的研究来解决.只有靠教师坚持不懈的研究来解决。   
只有理性分析。沉着应对。不言放弃,教师的教育科研才能有所获,教学才有所成。纵览有教学成绩、科研水平的教师,大概没有哪一个是在自己的科研与教学道路上没有遇到挫折,没有遇到挑战的。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开创性、操作性与坚韧性的有机统一,使得他们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积累下自己宝贵的教学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智慧。
九、让自己处于主动状态。   
拿破仑.希尔告诉我们,进取心是一种极为难得的美德。它能驱使一个人在不被吩咐应该去做什么事之前,就能主动地去做应该做的事。有了进取心,教师才有可能主动地去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自觉地投身于研究之中。我总以为。研究只有在主动状态下,才会使得研究者有思考的乐趣,研究者也才不会将之作为“身外之物”.也才会持续开展。主动地去做,研究既会做完。也会做好;被动地做,研究达到做完的状态也就完事大吉了。   
教育科研有的是问题,也有的是难题,其中不少是有解却难解的问题,长期有解而近期难解的问题.甚至无解的问题。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如果要在这些问题的探索上有所成就,或者认识到这些问题的性质和类型,就需要有不断进取的心理状态。克服一个又一个难题,就是在不断推进着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品质。   
教育中的问题,大概没有哪一个是一蹴而就可以解决的,研究者常陷入一种两难的状态中,有的时候也会觉得孤独无助。教师常在貌似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又会遇到一个新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发现隐藏着的其他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断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方法,学习新本领,借助于研究形成对教育教学的新观点.就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Lt渐成为教师职业生活方式内在的组成部分。
十、教育科研最终是为了实践的改造。
教育科研的最终成果,远不是为了撰写一两篇文章,出版一两本著作,而是要切实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使得教育教学水平呈现出新的状态。因而,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活动过程中.要注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结合教育教学的新情况、新矛盾加以认识,使研究成果成为教育教学走出困境的钥匙。   
现在的中小学,尤其是城市中小学,大多有自己的科研课题,大多有一些物化的用著作、文章形式表现出来的研究成果。通过这些成果,我们能够体察研究的实施过程,分析研究各个环节的严谨或松散,大体能够反映一个研究的水平或状态。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成果不能仅停留在课题研究本身。而是体现在教育教学实际的改进上。换句话说,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实际问题,能否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在多大程度上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能否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能否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这种发展。才是衡量教师教育科研的最终标准。   
教师之所以做研究,是因为教育实际面临问题和矛盾的需要,教师研究的成果也就需要运用于问题的解决和矛盾的破解。要从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从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出发,重新思考教师教育科研的定位,重新搭建教师教育科研的平台,重新厘定和衡量教师教育科研的标准,重新审视教师教育科研的价值。这里说“重新”.似乎重了一点。但在这些方面,我们的确存在着许多误区,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科研只是促进教育实践改进的手段。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如果目的仅在于发表文章,为评定职称作准备,为教师考核打基础,而与实践的改造无关,与问题的解决无关,这样的研究也就逐渐失去了实践针对性。教育教学问题众多,科研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就应该体现在问题的解决上。如果有可能,教师科研课题的评定,既要看其文字成果,更要看其实践表现,用多样化的而不是单一的方式衡量课题研究的水平。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主任)
教育科研的价值与力量
策划/本刊编辑部  主持/姜广平
教育科研是一个尴尬的话题。尴尬在于:在绝大多数学校里,负责教育科研的职能处室都是一种摆设,没有发挥到教育科研应有的作用。多数时候,教科室往往成了一种质量监督与检查机构,而如何做好教科室主任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造成教育科研地位尴尬的原因还有:很多教师与校长所认定的教育科研,其实是一种伪科研。这里就存在着一个关于教育科研的价值评判: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科研?实践性的、体验性的、经验性的文字,算不算科研?或者算不算科研成果?
教育科研是否只是专 家与教授们的专项?基础教育领域里的一线教师如何才能做好科研工作?一线教师的科研与教学怎样才能不游离于教学实践?
现在,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有课题,然而,课题的价值叩问与价值诉求如何体现?
我们如何进行真正的教育科研?教育科研的真正意义何在?
今天,我们邀请了数位嘉宾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真教育呼唤着真科研
江苏 马晓洪
何为真教育?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教育是一种与人民万物亲近,在大自然、大社会里办的教育。陶先生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必须造就能思考、能建设的人。”陶先生所倡导的真教育是一种既能解决问题,又能创造新价值的教育。他以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所以不能解决问题的,不是真教育。不能解决困难问题的,尤其不是真教育。”真教育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真教育是教人追求真理的教育。陶先生叮嘱二儿子陶晓光“追求真理做真人”,正是真教育的最典型的案例。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真教育是对现行教育的一种反拨,是教育的返朴归真,这是一条素质教育的回家之路。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求真,教育的状态应该是本真的,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归真。我们应该自发自觉地追求一种真教育的境界。首先要追寻着理想的教育。理想的教育应该充满成长气息,是一种春风化雨的感召,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浸润,是一种耳濡目染的熏陶,是一种顺其自然的生长……整个学校就是师生学习的乐园、创造的学园、文化的圣园、精神的家园。其次要追寻着本真的教育。本真的教育应该充满生命活力,尊重规律,遵循规律,向规律靠拢,按规律办事。守规律,教方法,使学生主动学习;轻负担,高质量,让学生生动发展。自觉谋求全面发展的质量、科学真实的质量、自然生成的质量,让教育走向生活、走向开放、走向综合、走向智慧,让基础宽厚、思维灵活、特长明显、身心健康、后劲充足成为教育的自发价值取向。再则,就是追寻着生态的教育。生态的教育应该充满人文关怀,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服务,为孩子的终身幸福奠基。健康第一,关注生命;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更新观念,改进教法;规范管理,减负增效;科学评价,发展特长,将全体素质发展、全面和谐发展、生动活泼发展、个性创新发展作为素质教育的至高追求,让每个孩子获得最优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走向成功。
真教育呼唤着真科研,毫无疑问,真教育需要科研为先导,需要科研的引领,需要科研的助推。从而,去寻求一种理论的支撑,去寻求一种智慧的催生,去寻求一种思想的超越。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中小学的教育科研背离了教育的本源,陷入了“假”的泥潭。其表现形式大致如下:一是理想化。不少学校不分层次,不切实际,高喊着“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等口号,大搞让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群众运动”,似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造成科研的 “大跃进”现象,最终出现“开头轰、中间松、最后空”的结局,也就不足为怪。二是高大化。许多学校受着“人人搞课题,个个发论文”思想的影响,于是乎“课题满天飞,仿佛放卫星”,各类课题名目繁多,层出不穷,诸如中央教科所、省教科院、地市级教科所系列的规划类课题,省教研室、地市级教研室系列的教研类课题,有中国教育学会以及其他各级教育学会布置的有关课题,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的名师、名校长系列的研究课题,还有各种学术团体领衔的研究课题。各级各类的研究课题泛滥成灾,使中小学教师应接不暇;各路人马都要应付,使得基层学校疲于应付。最后往往是正确的思想总会形成,成功的现实总是那么遥远。有位资深校长曾经断言,有许多课题孵化的所谓正确的思想,永远也不会转化成现实的教育生产力。三是浅表化。一些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所做课题超越“校本”,脱离学校实际,教师的参与面少,只有少数几个“文笔师爷”在闭门造车,这样的研究纯粹成了学校的一种装饰。有些学校对各级各类的课题立项很重视,可立项之后就把研究方案束之高阁。待课题结题的时间快到了,就匆忙上阵请一些专家和学校的笔杆子来“写”课题研究成果报告。这种科研成果无异于空穴来风,毫无使用价值,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有些课题研究的周期太短催生形式主义,容不得潜下心来,来不及拉开过程,往往研究还不成熟,还难有成果可以总结,硬是要把它包装、放大,急着去评个某某奖项。四是功利化。教育科研有偿服务和“商业化”的操作现象严重。就笔者亲身经历而言,总是收到一些知名杂志社的关于成为理事单位的邀请,对方打的是服务学校教科研的旗号,而图的是什么,圈中人自然不言而喻。我也收到过号称具备国家或国际刊号的杂志社寄来的邀请函,让我做编辑,要我负责组稿。当我将文章寄出后,没过多久,这些教师分别收到了“获得一等奖”的通知,只要给几百元人民币就可发表。我自己也时常收到获得某某评委会的“特等奖”和某某大作入编的通知,只要交上若干工本费就可参加颁奖大会云云。据说有的学校高挂横联,与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联合,只要交上不菲的“科研服务费”,不费吹灰之力,你参与的课题研究准能得奖,这样不仅校长脸上有光,学校也风光。教科研沦落到如此地步,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种悲哀。
真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科研,贵在真心、真情、真行、真赢,让真科研推动学校持续发展,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办学品位;让真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增强研究品质,形成研究思维;让真科研成就学生和谐发展,奠定扎实基础,迈向幸福人生。
真科研应该立足校本,基于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开展草根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反思研究等,因校制宜,因人制宜,围绕学校的日常工作,紧扣课堂教学实践,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教育科研,首先去发现问题,因为问题是反思的起点;其次去研究问题,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分析成因,抓住症结;再次去解决问题,这是新的实践,是一种在原有基础上的突破,也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最后去提升理念,这是认识上的自我超越,是新的认识,需要实践的上浮,更需要理论的下潜。这一过程的经历,我以为确确实实有利于教师提升教科研水平,有利于教师有效开发教育教学智慧,有利于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这是教科研的一种回归,更是经受风雨后的局中人的一种自我觉醒。
回家,回到真教育的最好状态;回家,也是真研究的最佳生态。
教育科研:一种幸福的存在
江苏高子阳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小学相继都有了多个级别的课题,而把教育科研所有材料分类放置就是“三座大山”,一座是申请材料之山,一座是研究材料之山,一座是结题报告之山。这三座山假如是真山,我国很多教育教学上的问题早就解决了。事实不是这样的!仅从素质教育至今没有真正实施、中小学语文读写教学仍然存在严重问题、找不到哪所学校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办学等,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些山是短命的、虚无的、可怕的。
教育科研,本应该是真实的事,是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大事,是一件幸福的事。为什么这么说?原因非常简单,教育科研其实就是老师通过教育思考、实践,发现与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无数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是一样的,是一种非常快乐而幸福的人生追求。但,当下无数教师包括从事教育科研的一些人,却没有发现教育科研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存在着相同点。没有这一认识,教育科研的那种幸福的追求,自然在千万所中小学也不复存在,再加上一些人员不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假大空的教育科研才充斥天下,成为笑谈,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这一过程撰写出来并加以发表,真正从事科研的人,没有人会认为这是苦差事,主事人肯定津津乐道。我从事教育科研十多年,做了两个项目:一是江苏省教育厅继续教育实验区的项目研究,一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申报的教育部规划课题的重点子课题。这两个项目,我有说不完的故事。
2000年,我成功申报主持了江苏省教育厅继续教育实验区课题研究——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的研究。拿到省厅的通知后,多少人说这是空洞无物的课题,不会有什么研究成果。那一年,我全身心投入到这一课题研究之中,首先设计问卷,到农村去调查小学教师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继续教育课程、教材,3000份问卷收上来,一一统计,四个月的时间,得出了相关数据,我写下近两万字的调查报告。其次,根据调查的数据编写课程体系,编写相关教材,至2001年12月,12本共180万字的教材完成了,交给出版社了。2002年初,当拿到12本书,我一页一页地翻看着,犹如欣赏自己的孩子,感动得流下很多泪水。当我整理好这些材料呈报省厅,省厅把江苏省第二届“树勋教师教育科研奖”给了我,并且是教师进修学校组的最高奖。该课题2004年结题。四年的研究,让我解决了我国农村小学教师到底需要怎样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让我清楚农村教师需要怎样的继续教育教材,让我与数位教师共同合作编写了相关教材。这一项目的成功,让我继续行走于教育科研之间,没有一丝厌倦。
2004年,我的“让100%的学生喜欢写作、阅读”研究项目,成为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部申报的教育部规划课题的重点子课题。我为什么要进行这一课题研究?原因非常简单,我国中小学生真正喜欢写作的不多,我国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在全球排名是相当落后的,而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现状,小学阶段最能让学生爱上写作、阅读。为了研究这个课题,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我利用100天的时间,每天写上千字以上的文章专门思考小学生写作的问题,发在凤凰语文网上与网友们共讨论;我把苏教版58次课内习作教材,一一解读,根据自己的想法,不看任何资料进行教学设计、在班级中实验;我把苏教版200多篇课文一一从文章学、写作学的角度进行研读,每篇写下千字文;我进行真正意义的“课内习作”实验,以透明式写作进行教学改革,我设计了新型的作文本,我把每次学生课内习作的作品装订成“书”;我研究了多个国家的小学生写作……关于让100%的学生喜欢写作的研究成果,《人民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七彩语文》《百家作文指导》等杂志发表了若干篇文章,《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以封面人物、封三、封四、“高子阳作文专号”发表十万字的研究成果。
研究“让100%的学生喜欢写作、阅读”时,我首先是给自己补课,因为在进行这一实验前,我的阅读是缺项的,读过的儿童文学作品不超过一位数,而现在,我购买了一千多本童书,以两天一本的速度阅读、思考。选择适合大声读给孩子听的书在课堂上进行实验,目前我以大声朗读整本书的方式读完了100多本;确定一定的书目,给家长做讲座,让家长购买并与孩子同读,目前我已经给3000多名家长讲过,家长们改变得很快;很多学校邀请我去做讲座,使得部分学校也开展阅读实验。这就是我的“每年读50本书”的实验(为了减轻学生的压力,目前改成了“每周读1本书”)。
6年的实验,真的很幸福!2009年12月,《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举办的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评选,学校推荐、网络投票、评选认定,最后我获得了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奖。2010年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开始评选,我的课题研究成果获得了一等奖。陕西人民出版社、陕西教育出版社已经出版及即将出版20余本研究成果。
每一位教师都是一座山,是一座真山,是一座在大地上不被摧毁而永恒存在的大山,是一座具有生命力、幸福的大山。这座山不能只有应试教育的分数,应该有我们一年年真实的行动记录,应该有我们自己教育科研的过程、成果。
教育科研:学校事业发展的通道
——从课题《小学生良好的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谈起
江苏  张  敏
教科研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校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层次的生命之基、力量之源。一所学校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成为名校,就必须强化教科研工作,以教科研引领学校发展,使学校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我校建于2007年9月,建校后就把教科研工作作为立校之本。我校吸纳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新建小区的社区居民子女,有外企管理人员子女,也有服务于社会低层的务工人员子女。因为学生来源复杂,所以,在礼仪、卫生、学习等方面的习惯养成更显得重要和迫切。因此,我校决定从抓良好习惯的培养入手,来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
如何开展这样的养成教育?如何让养成教育成为学校的特色?如何在教科研的引领下更快地发展学校?这些问题摆在了全校师生的面前。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指导下,我校申报了江苏省教育学会课题《小学生良好的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旨在以科研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以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以科研使学校走上内涵发展之路。就这样,我们率先以科研来推动学校事业的发展。
为了让这个课题深入学校每个师生心中,学校提出了“优秀是一种习惯”的德育理念,并用红色大字标在校园最醒目处。与之配合,我们认为,课题的推进与推广应该是与教育行为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于是,我们在全校开展“好习惯伴我成长”评比栏、图文并茂的“好习惯童谣”“好习惯之星”、班级门口的“好习惯”合格班和优胜班评比,班级内的“好习惯”流动红旗等一些活动,形成与课题的对接,也成为课题的外显方式,巧妙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外在的、师生积极接受的环境文化。这样既合理地利用了科研成果,又形成了学校的文化特色。
通过两年的努力,学校形成了以“好习惯伴我成长”为主的校园文化,并且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学生管理方法。
经过两年多的课题研究,以“好习惯”为德育教育特色的目标基本实现。我校的“好习惯教育”在太仓市教育会议上作了专题介绍,特别是学生午餐、路队等受到领导肯定,兄弟学校多次来校进行好习惯专题学习,好习惯教育获得太仓市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创新案例奖,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有效推广。逐步形成好习惯教育的校园文化,建立起了好习惯管理机制,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的育人格局,提高了办学质量和办学实力,从而使学校赢得了学生,赢得了社会认可,赢得了学校发展的广阔空间。
我们充分注意到,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兴校之本。所以,学校借课题推进,引领教师认真搞好课题研究,让教师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升。
我校教师人人参与《小学生良好的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教师人人都是研究者。课题研究注重实践性,譬如,通过“好习惯”主题班会评比、“好习惯”晨会课研讨、跟踪个别学生进行观察、“好习惯培养”推荐阅读、举办“好习惯”主题沙龙、邀请苏州网校来校进行“好习惯培养”讲座,邀请昆山有经验的德育工作者进行手把手指导等方式,定期进行科研活动,调查研究、活动方案研究、个案研究、方法研究,提炼有效的好习惯培养的策略等,都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方式。很多教师还逐步涉猎一些教育教学专著,尽可能从教育教学理论高度出发。此后,我们还邀请省教科研专家,为课题诊断把脉,拓宽教科研的思路。教师的教育视野在课题研究中得到提升。
课题研究活动,不仅提升了课题组成员的科研能力,还给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我们采用每位教师轮流主持课题例会制度。教师轮流合作主持例会有利于教师接纳与探究,更易于激发教师的参研热情,能使教师的主体参与意识增强,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的潜力,实现科研素质的最佳表现和科研能力的充分展示。
课题组老师还重视研究的反思,及时撰写教学随笔,定期收集有关生成性案例,然后进行深度分析,通过切磋教艺,补救改进,进一步推动了课题研究稳步、扎实、深入地开展。很多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尝到了甜头,对课题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独自承担课题研究,竭尽全力向“科研型”教师方向发展。教师们对课题研究的主动性、创新性显露无遗,并将这种主动和创新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无缝对接。
近两年来,我们组织了全校教师编写《好习惯100课》校本教材;20位教师撰写的“好习惯”的案例分析、教育论文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或者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11位青年老师申报“太仓市学会学习的微型课题”研究。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我们深深感到以教科研为抓手,引导教师开展教育和教学研究,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进而达到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题研究的其中一项成果是活动育人策略。教师在课题研究和活动中还获得了很多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经验和方法。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融科学性、教育性、系列性为一体的主题活动,如培养礼仪习惯的“光荣的少先队员”主题活动,培养学习习惯 “我是学习的小主人”活动,培养安全习惯的“我是安全小卫士”活动,培养节能习惯的“绿色银行”主题活动等,由此,我们形成了《好习惯培养》主题系列活动,从而真正影响着学生的习惯养成。
经过两年来的好习惯活动化培养和研究,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例如:学生每天都能坚持步行百米进校园,主动和值日老师、保安叔叔问好打招呼;学习方面,提前候课,做好各项准备,小组合作有序进行;安静文明用餐等。好习惯教育取得了实质性效果:学习上积极思考,踊跃参与到课堂活动中;143人次学生在各类评比中获奖,15人次学生获得各级各类荣誉称号。不仅如此,好习惯已经成为我校文化建设中的标志性工程,完成了课题由科研向文化的发展。
教育科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师素养,促进教育教学的有效进行,促进学校文化场的构建与形成,真正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且必要的通道。
教科室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兼谈如何做好学校教科研工作
江苏 姜广平
    教科部门应该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参谋部、信息部和指挥部,它是以“组织、指导、培训、研究、评价、影响”等几方面介入学校管理的。
    然而,现实中的学校教科部门可能是所有职能处室中最为尴尬的一个科室:它既不像政教部门,以班主任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又不像教务部门,以课程设置及管理为重点,成为学校的重要管理部门。在很多学校,教科室大多是一种摆设与点缀,真正认识到教科室作用的,可以说鲜有其人。即便是一些知名校长,靠丰厚的科研成果走上管理岗位的,也不能正确认识教科部门的重要,对科研工作采取了不必要的挤压与打压。一些反对“伪科研”的呼声,又使得很多人对真正的科研缺乏辩证的认识。
    目前,教育科学研究在部分中小学之所以能得到深入的开展,主要是因为中小学职称评审中强化了对论文的要求,这一点使得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愿望越来越迫切了,但是,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也仅仅是停留在写论文这一层面上,至于在一个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应该有参与教育科研的实践体验与快乐,则很多人都未能充分意识到。
    其实,教育科研的价值不在于出几篇文章,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教育科研转变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真正能够探索出适合自己也适合学生,更适合学校事业发展的教育教学规律,使教师确立起正确、科学的教育科研价值观。如果由此形成学校的科研文化机制,形成教师本人的科研品质与文化人格,则是科研的最高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更高意义的学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
    更多的人认为,学校教科部门的工作应该为教学服务。
    这种观点,乍看起来,没有任何问题且经得起推敲。但细细想来,教科部门如果只是这样的职能,那么,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术引领、教育改革与创新等任务又如何完成呢?再有,如果仅仅为教学服务,而教学的定位只在于应试的话,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教科部门只是为考试服务?
    教科研是不能落入到这一功利层面的。教科有务实的一面,更有务虚的一面。务实,乃为教学服务,用以研究教学,指导教学;务虚,则不但要研究教育,还须影响学校的决策,形成学校的科研氛围,决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形成学校的文化品牌。
    应该认识到,教育科研应该首先是一种管理,而这种管理则是一种具有科学与人文高度的彻底的以人为本的管理。这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同时也是教育科研管理的核心和发展方向,是塑造创新型教育者的成功妙法,是提高教师的生命价值的科学管理方法。这是一种对管理对象在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较高层次的管理,始终把教师放在核心位置,追求教师的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充分调动教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育科研获得效益的最大化。
    应该看到,这种人本管理是一种需要。“需要”是指有机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人的“全部行为和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教师作为特定的群体,有其特殊的职业特点,物质待遇并不是他们唯一的需求,他们更希望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尤其需要一种经过升华的超越职业的人生境界。同样,对于学生,自尊需要的满足能够使他们产生一种自信,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实力、有能力、有用处,从而大大提高其学习积极性。这些,都应该是教育科研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同样,目标的设定,也是科研部门为学校发展设定的管理任务。确立的目标对个体越有意义,越能满足个体需要,实现的可能性也越大,对个人的激励作用也越大。对学校而言,学校发展同样需要目标的设定。教育科研管理中要实现目标激励,首先目标确立要适度,使目标既富挑战性又具实现性,能建立起一种良性激励机制,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寻找到动力和积极性,更有利于学校与教师的发展,使学校形成自身的科研发展特色与文化特色。
    教科的意义还不仅仅止于此。
    教育科研,能够造就优秀的领导者。教育科研的人本管理,是理性意识、情感体验、价值观念和实践规范的科学管理。一个校长,如果同时又是教育科研的第一责任人,那么,一个学校必然会因为这一优秀的领导者而成为海内名校。这样的例子,在教育界俯拾皆是。校长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科研能否健康、规范、有序地开展,也同时直接影响着教师群体的成长向度与成长高度。这种情形下的校长不仅要具备一般领导者的品质,如忠诚于教育事业,作风正派,廉洁自律,谦虚谨慎,埋头苦干,组织能力强,知识广博,心理素质良好等,还必须具有勇攀高峰的素质,如思维敏捷,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敢向风险挑战,百折不回等品质;同时又必须具有求真务实和具有宽容精神,重视精神科学和研究,他们是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结合,是科研学者和社会学家的结合。他们还具有直观力、想象力、洞察力、判断力、应变力、决策力、预见性等能力,有社会责任感,更具有巧用人才的才能,具有知人善任的慧眼和胆识。而这一切,都是科研或者科研决策所赋予学校领导者的品质。一个成熟而优秀的教科部门,是能够影响校长及其他学校领导者具备科研战略眼光和科学发展意识的。
    所以,从务虚的角度看,教科部门的第一工作,便是为学校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左右或者影响学校的发展方向。
    所以,研究学校现状,考虑学校的发展方向,这一类看似与教学脱节的工作,恰恰是教科部门的主要任务。
    具体地论述这一问题,我们还可以举校本培训的例子。
    很多学校的校本工程为什么没有落到实处,或者无法形成体系,缺乏计划性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是因为教科部门无法为决策层提供丰富的校本素材,无法以科学发展的眼光设定学校的特色目标,无法为学校的历史提炼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做不到这一点,校本资源转化为校本教育资源可能就落空了。而由校本教育资源形成校本课程的工作,则更缺乏逻辑层面上的提升与提炼。
教科部门的这些特质,大概不是所谓“点缀”说所能涵盖的。
    当然,这里一个敏感的问题是课题研究。可以说,教科部门形象的尴尬,多数是因为课题。中国大多数的教育课题研究,没有注重实效,没有结合教师的专业成长,很多都存在着假大空的现象。有人说“开题轰轰烈烈,过程松松垮垮,结题漂漂亮亮”,是很有道理的。课题大而无当,不着边际,既没有结合教学,更不具有指导教学的功用,便使得课题研究为大家所摒斥。而教科部门一个最重要的职能便是课题研究与鉴定。如果教科部门能帮助校长室对课题研究的规划、论证、实施、总结等各环节加以督促指导,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的指导分析,并共同研究解决的方法,并且,努力将课题转化为学校特色的东西,从而形成学校内涵发展之中的文化积淀。这样,教科部门不但不会得如此恶谥,而且会成为教师向往、管理者倚重、学校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职能部门。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1-8 00:58
原文地址:一线教师怎样做课题研究作者:东方欲晓


  各位热心教育研究的同事们,上午好好!很高兴和大家在这里相聚,一起聊聊一线教师在从事繁重教学工作的同时,如何通过课题研究这个载体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成果,提升专业素质。更多的还是想与大家一起探讨怎样用我们现有的教育资源和有限的精力,更经济、更快地实现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从而更好的承担起教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一、首先让我们来审视一下当前中小学开展课题研究的现状
  (一)当前普通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特点
  1.研究指向上:
  (1)以校为本。立足学校现实,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研究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如,我们学校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能手)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
  (2)以学科教学为本:如,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实验与研究。
  2.研究类型上:
  以应用研究,行动研究,现场研究,微观研究为主。
  3.研究方法上:
  采取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以实验法、文献法、观察法为主要手段。
  4.研究主体上:以本校一线教师为主体。教师即研究者,这是近年来西方教育界颇为流行的看法。人们越来越认同到,没有教师参与的教育研究,是无法使教育成果很好地在教育实际中加以运用的。
  5.研究内容上:
  立足于课程改革,着眼于课堂教学,侧重于课程建设、实施的研究。
  6.研究价值取向上:过程与结果并重。倡导成果即成长。
  (二)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一些浮躁现象
  1.注重形式,忽视过程。

  据了解很多课题就是匆匆开题、迅速结题,没有过程。结题报告中的结论事先都有了的;通常的做法是:做几节课,写几篇文章,把一些尚未消化的理论拿来,东拼西凑,甚至把过去做的事情拿来炒炒冷饭,套上新的理念,贴个新标签,升华一下,就宣称解决了重大难题、意义深远。我曾经听到有位老师说:“学校有课题,教师也有课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都忙于事务,忙于应付,末了写一个报告什么的算是课题的小结或者成果,对学校、对老师一点提高也没有。”其结果是造成教育科研中很多泡沫和虚假的东西。只有其名,而无其实。
  2.急功近利,热衷炒作。
  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听到课题“开题”的消息,领导、专家亲临光顾。有关方面也津津乐道于有多少课题、课题的等第级别,结果是课题成了追逐名利的方式,研究成了个别人冥思苦想的胡造乱凑。更离谱的是一节课就可以归纳出一种模式。我曾经参加一次现场会,会上隆重推出10多个教学模式,我觉得,这样的做法,“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一线教师一看就明白,实际没有什么价值,因为你不能指望老师天天都“表演”。有良知的教师也不愿去做虚假表演的事情,他们需要的是自身专业的成长,教学技艺的提高。
  3.跟风而上,创新不足。
  课题研究要有创新,创新不是跟风,著作要读,专家的理论要学,研究的方法要学,但不能总停留在“复述”的层面上,要想办法使专家的理念、方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就必须使课题研究的内容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范围不宜太宽太泛,目标不宜太高太玄。我觉得越是本土的、富有个性的东西,越有新意。不能人云亦云。研究的方法最好是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主的微观研究,研究过程应该与改进和提升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密切相关,策略、方法应该方便教师与自己的教学实践建立关联,使而后生成的东西可以成为校本研究的对象和过程,不能让教师望而却步。一旦“校本”的东西实实在在了,这个研究才有了存在的价值。
  4.闭门造车,缺乏引领。
  我们看到一线教师做课题一般是孤军奋战,没有形成研究团队。我认为,要使研究具有生命力,就要获得各个方面的支持。一个成功的课题研究,离不开专家的支持。课题最终是否成功,最现实的是你做的课题是否获奖,要得到专家的认可。因此,做课题还要去找教研员、找科研专家、师范院校教师等沟通。尽可能得到他们的指点,使研究的课题更具有严密性、科学性。

  二、我们再来看看中小学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主要障碍与有利条件有哪些?
  1.客观障碍。
  理论储备不足、科研能力不够、科研经费匮乏、学校领导重视力度小,甚至领导不懂教育科研。再就是教师的时间与精力不够等等。作为一线教师,要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怎么有时间再去做课题研究呢?这是很多老师所发出的疑问。
  2.主观障碍。
  对教育科研的神秘感、畏惧感:在不少人看来,搞科研是一项深不可测的工作,应该是专家们所做的事。目标不清、动力不足、被动应付等等。
  3.有利条件。
  有免费的研究对象、丰富的实践经验,还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同行可以取长补短。
  三、对一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这个命题的认识
  (一)什么是课题研究?对于课题研究有许多定义。这里我们讨论的是一线教师所做的课题研究。其实,真正的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只有植根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和实际,才能焕发其生命力与价值。当前,倡导一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就是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做课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比较科学、规范的形式来解决我们学校发展、课堂教学、教师成长、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问题和困惑。“一线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实际上是要求在更高的水平层次上展开教学活动,即从强化日常教学中蕴涵的科研成分着手,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使其得到验证与完善,从而使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自身的素质水平得到提升与飞跃。”简言之:有一个研究的中心(即理论支撑),有具体的操作思路。这也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基本要求。课题研究应该使我们的日常工作科研化。
  (二)一线教师为什么要做课题研究?
  1.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时代发展很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很快。在信息化的社会里,要立足就必须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能力。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对我们老师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实践表明: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能积极参与教科研的实践,自觉学习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教改,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许多名师成了搞教育科研的最大受益者,完全可以说:“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林崇德语)
  2.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做课题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这些问题包括自己教学实践的问题、有学生行为习惯、道德表现的问题、有学校教育的问题,还有学校管理模式的问题。我反对一线教师脱离教学实践做研究,做那些大而空的课题,徒劳无益。
  3.有助于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课题研究的严密性,也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4.有助于形成科研教学意识。我们都知道,做课题时少不了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当你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后,就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科研实践活动不但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重要的是使我们养成一种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的习惯;自觉地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教学。综上所述,教育科研是当代教师工作的基本方式之一,是当代教师进行学习的方式之一。课题驱动,行动研究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基本方法,教师职业化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教育。必须有“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四、一线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

  (一)首先要选好课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非常重要,选题作好了,应当说研究就成为可能。课题要反映现有的理论和实践的广度与深度,也要反映科研前景的广度与深度,需要创造力与想象力。
  1.课题从哪里来?过去比较多的是从上之下,下达课题,往往大而空;我比较主张从自己身边选题,从教育教学实践的困惑中选题。如,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等。
  2.选题的基本原则
  (1)前瞻性原则:新意——对象新、视角新:如,小学生抄写题目与解决问题正确率关系的研究。这个课题视角就比较新颖。
  (2)科学性原则:如,利用气功提高学生自理能力的研究就缺乏科学性。
  (3)可行性原则:与主客观条件相符,有实现的可能性。如,开发大脑潜能的研究,可行吗?对于一线教师显然不适宜研究。
  (4)价值性原则:看其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一是理论价值(学述价值):指课题对检验、修证和发展教育理论,建立科学教育理论体系的作用二是应用价值:指选定的研究课题及其成果可直接运用于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教学实践的意义。如,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管理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5)明确性原则:要求选题能准确反映各研究要素的内涵与外延,并且表述准确。
  (6)伦理性原则:符合伦理道德、法律规范。
  3.选题注意事项
  (1)从实际出发,研究中实践,实践中研究。
  (2)不要贪大求全。如小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就显得大了些,如果改成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思维特点的研究,就比较适合一线教师做。

  (3)注重平时积累,从小处着手。首先我们要有问题意识。要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平时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在工作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如有的学生不喜欢举手发言这个现象,就可以当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举手发言?”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思考:仅仅是他的智力问题吗?仅仅是她的个性问题吗?有没有心里因素地影响?等等。如果你以科研的眼光去和学生交谈,去调查一下,作一些个案分析,就会发现学生上课不举手发言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反思:小孩的天生求知欲强,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满脑子的问号。但他们为什么在课堂上不想问?在课堂上为什么选择沉默?这就是问题。于是,我们就可以确定一个课题:“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参与意识的研究”。
  (4)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大家知道,近两年来,不少学校开展了教育叙事的研究,将回归经验总结法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激发出的新思考、新创意记录下来,通过讲自己的课程故事和案例来阐述新的思想理念。实时的反思就是是
经验总结,往上升华就是课题研究。观察中小学相关研究,真正引起共鸣的是那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高度的专家型教师的案例,而且课题研究越深入越是这样!因为这是教师真正能够模仿,真正能够受益的。前苏联成就的一批教育家大多都有这样的背景。何克抗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的教育家出在中小学,不在高校。这句话的确意味深长。
  (二)选题从哪些方面入手
  1.选教育科研的前沿课题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快,达到特色创新的统一。把教学需要做为第一选择,在学科间寻找交叉点与结合部,围绕热点问题下功夫、做文章。如,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关系的研究。
  2.选择应用研究型课题与应用研究相对的基础研究。基础研究以抽象、一般为特征,主要是增加科学知识的组织体系,并不一定会产生直接的实际价值的结果。应用性研究以具体、特殊为特征,主要是解决直接的实际问题,增加科学知识的目的是第二位的。一般地选择带有典型性教育实践经验为题,在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中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法。如,《开放教育与普通教育实践性环节比较研究》、《现代汉语网络教学资源的收集与整理研究》。一线教师应当以应用研究为主。这是因为学校是教育实践的核心,它时刻产生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应用性研究的成果实用性、操作性强,可以推广开来,并有效的使更多的老师运用这些成果。

  3.选择主观条件比较成熟的课题量力而行。从专业特长、爱好兴趣、研究能力出发,选体验深、实践多、研究透的课题。如,课堂教学中如何营造和谐氛围的研究。
  4.选客观条件比较具备的课题理论条件资料信息设备工具氛围环境。
  5.选择大小较适宜的中观、微观课题通常情况下,题域越窄,题目越小,越容易把问题讲透彻;题域越宽,例证说不清楚,道理讲不明白,面面具到,点到为止,没有深度难成佳作,题目小一点、格调新一点、讨论透一点。对教材、教法、教学对象的研究都可以有深度。如,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培养的实验与研究等。
  (三)做好方案。一个详尽的课题方案,是课题研究成功的保障。曾不止一次地有搞科研的专家说:课题方案制定好了,课题也就做好了一半。
  设计方案的基本框架:
  (1)课题名称
  (2)问题的提出
  (3)研究的依据和研究假设
  (4)研究的内容
  (5)研究的方法
  (6)研究对象
  (7)研究步骤
  (8)研究保障
  (9)成果预测
  (10)课题组的组成及分工
  (11)经费预算

  (12)资料附录  (四)特别提醒
  准备阶段
  1.理论准备
  收集、查阅、分析有关课题的资料;通过阅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报刊和杂志熟悉与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等。
  2.方案设计
  确定研究的内容、目标、步骤、研究保障等。修正、完善课题的研究方案。
  3.课题论证
  请有关专家对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论证。
  怎样论证呢?第一,阐明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第二,你所研究的课题,主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三,解决主要问题的难点是什么,怎样解决,如何突破;第四,前期成果有哪些?所以在论证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周到,能让大家很清晰地知道你这个课题所要解决的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表明你可以解决。
  实践阶段
  1.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策略进行扎实的实践,不走过场、不玩花哨。
  2.记录、收集实验的原始材料,包括阶段性报告、总结、个案分析数据等。
  3.发挥团队作用,群策群力。这里想说说在研究过程中要努力构建研究共同体。一般地说有三种合作形式:
  ①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的研究共同体。
  ②教研员与中小学教师结成的研究共同体。这是较为常见的或者说是最普遍的研究合作形式之一。
  ③学校部分教师结成的研究共同体。
  在合作研究时,要尽量淡化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民主、合作作为处理双方关系的准则。不惟书、不惟上,只为实。同时要消除依赖心理。
  总结阶段
  1.整理资料,总结研究实验情况,对相关数据做理性分析,做好结题准备。
  2.撰写科研报告、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这里有一个老师们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即怎样把研究的资料、经验等,整合、提升的问题。这也是等会大家要重点讨论的问题。
  我先简单地说说研究成果表述技术性上的一些问题:
  ⑴成果表述的意义:①有利于科学系统地总结科研工作。②显示研究水平和价值,便于对成果进行评价。③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成果的推广与应用。④有利于锻炼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提高科研水平。
  ⑵成果表述的类型:①教育科研报告用约定俗成的格式与规范描述教育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和研究结论的文献。包括调查报告(含观察报告、测量报告),实验报告,行动研究报告,经验总结报告几种类型。②教育研究论文对某些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进行比较系统,专门的研究探讨,提出新观点,得出新结论,作出解释和论证的一种理论性文章。包括经验性论文、研讨性论文、评述性论文、学术性论文。这是老师们比较熟悉的行当。
  ⑶教育科研论文的撰写:①要求:具有科学性、学术性、独创性、开拓性。符合论文格式和文本规范,有学术价值,能指导教育实践。②基本格式:题目→摘要→关键词→绪论→本论→结论→附录。③一般步骤:拟题→构思与列题纲→收集资料→撰文→反复修改→形成正稿
  ⑷撰写研究报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紧扣主题。要围绕研究课题所涉及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来写,注意回答预定研究目标所设定的问题。
  ②预先整理好实验数据与素材。做好材料的选取。要选用最有价值的材料,与论题无关的材料、不能说明问题的材料要坚决去掉;确定正文材料和附件材料。做好材料的加工。调查数据、测试数据、实验数据等材料要采用教育统计的方法进行加工、提炼,使之条理化、规范化、系统化,才能从中找出规律,得到正确的结论。

  ③行文前先拟好三级提纲。提纲要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头尾连贯,符合逻辑,形成整体;提纲要经过反复讨论,减少行文时走弯路;不同的研究题目,文章的结构、格式、栏目可有差别,不要死套格式。
  ④观点要鲜明,突出创新性。
  ⑤写成初稿后要反复修改。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请专家或同行提修改意见,旁观者清,从多角度论证,减少失误。
  ⑸结题报告的撰写:结题报告是实施研究计划,保证课题研究任务完成的工作总结,是课题评价验收的重要文本。
  结题报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①概说:概述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包括级别、文号、课题背景、课题组成员,主要研究步骤、过程、时间发展。
  ②方法:做好本课题的作法、体会、经验,包括指导思想,研究策略,具体方法,如何争取领导改善条件,处理各种关系,如何推广阶段性成果等。
  ③结果:列举本项研究所取得各种形式的理论成果、应用成果、社会效益或阶段性成果。
  ④评价:对成果和不足作出评估,对成果的应用推广、对本项科研的进一步深化,提出建议与意见。
  好了,我先说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参与,谢谢!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1-8 01:08
教师教育科研的十五种行为模式



    一、选题
        1、教师应该像记者一样对教育现象进行质疑、提出问题。教师要始终保持教育激情,才能敏锐地抓住细节要害。问题分表面问题和深入问题,教师要学会提深入的问题,问题中的问题、关键的问题、敏感的问题。善于提问题是教育科研选题的关键,找到问题的根本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2、教师应该像哲学家一样地讨论所选择和研究的问题,在与教师们的“高谈阔论”中找出研究规律,抓住研究要点,选准恰当的研究切入口。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可以产生创新的研究构想。教师养成敢讨论、爱讨论、会讨论的良好习惯,必将终生受益。
       二、设计
        3、教师应该像企业家一样去制订研究计划。当选择好要研究的问题之后,制订计划就成了最重要的一环。研究问题可以比作一粒种子,种子放在风雨之中可能不会发芽,教师应想尽办法让种子找到适合生长的条件和环境。教师要善于制订研究的长期计划和近期计划,并学会逐步实施计划。
        4、教师应该像建筑师一样去绘制研究蓝图,认真设计每一个步骤,考虑周全。在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和具体步骤,还有研究时应该收集的资料、研究小组的成立、研究经费的保障等。待研究方案初步写好以后,可以请其他教师看看,提提意见,或一起讨论几次,相信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方法
        5、教师应该像警察一样调查研究,广泛而深入。调查法是教育科研最为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可以说是一切教育实践研究的基础,调查要广泛才能说明问题,调查要深入才能发现问题。
        6、教师应该像天文学家一样把看不清的事物拉近看个究竟。善于借助其他工具观察事物,对于教育研究者来说十分重要。比如摄像机、照相记、录音笔、观察记录表、统计软件、问卷调查表等。
        7、教师应该像微生物研究者一样把看不见的微观世界放大了再看个究竟,还要研究所观察事物的内在的、本质的关系和特性。一般教师所见到的教育现象,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教师切忌只从教育现象的外部表现,来判断教育现象的内部结构和原理。例如一个定时闹钟,外观很简单,拆开一看,内部机构却很复杂,很多学生的行为表现也是如此。
        8、教师应该像化学家一样善于实验,用实验证明设想,在实验中探究和发现新的问题。很多教师不善于利用实验法去研究教育问题,觉得实验法离自己太遥远。但如果去试着做实验,你会发现实验法也可以是很简单的,而且在实验中还会有更多的发现和启迪。
       四、实施
        9、教师应该像木匠一样去完成自己的研究计划。木匠师傅可以将自己设计的椅子做成实物,供人们使用,教师也应该善于把自己的研究设计变成研究行为,在研究和总结中调整和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在现有条件中无法实施的设计,可以及时调整研究方法或者研究方向,在实践中锻炼科研能力需要成为教师教育科研的目的之一,学会将计划变成行为是教师教育科研的行为模式之一。
        10、教师应该像工程师一样反复研究和实验,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不怕失败、反复研究是教师教育科研的特质。一位教师设计了一个学生行为矫正方案,实验之后,效果不佳,你认为还有必要继续实验和研究吗?在失败中探究,才可能寻找出有价值的教育方案。
       五、资料
       11、教师应该像特工一样收集研究过程及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研究。有人说,看一本书是看书,看3本相同类型的书是学习,收集相同类型的书和资料10本以上,并对其中一个专题进行关注和对比,就是研究。像特工一样收集研究过程及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是要求资料收集的广泛,不限于图书、报刊、电视、网络、专家,尤其要重视收集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资料。
       六、总结
        12、教师应该像作家一样去总结研究成果。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虽然要求严谨,但可以形式多样。除了研究报告、研究论文之外,还可以写成研究案例、教育叙事、教育日志等,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把自己的研究经过、收获、体会,甚至是感人的故事总结出来,告诉大家,与人分享。
        13、教师应该像数学家一样推导研究所得到的数据,并统计和分析相关数据,找出教育规律和特征,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建议。
       七、推广
        14、教师应该像模特一样去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一个研究成果如果没有人知道,就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可与推广,更谈不上对教育教学会产生什么影响。研究成果展示的舞台很多,可以开小型交流会、参加大会交流、投稿发表、参加评比、网上交流等。
    15、教师应该像农夫一样长期关注和研究一类教育问题及对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一个实用的教育观念,需要长期的关注和研究。爱迪生发明出新型灯泡是长期研究的结果,教师要学会长期研究教育问题及对象,才会适应教育的发展与学生的需求。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1-19 10:25
原文地址:一线教师怎样做课题研究作者:东方欲晓


  各位热心教育研究的同事们,上午好好!很高兴和大家在这里相聚,一起聊聊一线教师在从事繁重教学工作的同时,如何通过课题研究这个载体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成果,提升专业素质。更多的还是想与大家一起探讨怎样用我们现有的教育资源和有限的精力,更经济、更快地实现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从而更好的承担起教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一、首先让我们来审视一下当前中小学开展课题研究的现状
  (一)当前普通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特点
  1.研究指向上:
  (1)以校为本。立足学校现实,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研究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如,我们学校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能手)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
  (2)以学科教学为本:如,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实验与研究。
  2.研究类型上:
  以应用研究,行动研究,现场研究,微观研究为主。
  3.研究方法上:
  采取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以实验法、文献法、观察法为主要手段。
  4.研究主体上:以本校一线教师为主体。教师即研究者,这是近年来西方教育界颇为流行的看法。人们越来越认同到,没有教师参与的教育研究,是无法使教育成果很好地在教育实际中加以运用的。
  5.研究内容上:
  立足于课程改革,着眼于课堂教学,侧重于课程建设、实施的研究。
  6.研究价值取向上:过程与结果并重。倡导成果即成长。
  (二)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一些浮躁现象
  1.注重形式,忽视过程。

  据了解很多课题就是匆匆开题、迅速结题,没有过程。结题报告中的结论事先都有了的;通常的做法是:做几节课,写几篇文章,把一些尚未消化的理论拿来,东拼西凑,甚至把过去做的事情拿来炒炒冷饭,套上新的理念,贴个新标签,升华一下,就宣称解决了重大难题、意义深远。我曾经听到有位老师说:“学校有课题,教师也有课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都忙于事务,忙于应付,末了写一个报告什么的算是课题的小结或者成果,对学校、对老师一点提高也没有。”其结果是造成教育科研中很多泡沫和虚假的东西。只有其名,而无其实。
  2.急功近利,热衷炒作。
  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听到课题“开题”的消息,领导、专家亲临光顾。有关方面也津津乐道于有多少课题、课题的等第级别,结果是课题成了追逐名利的方式,研究成了个别人冥思苦想的胡造乱凑。更离谱的是一节课就可以归纳出一种模式。我曾经参加一次现场会,会上隆重推出10多个教学模式,我觉得,这样的做法,“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一线教师一看就明白,实际没有什么价值,因为你不能指望老师天天都“表演”。有良知的教师也不愿去做虚假表演的事情,他们需要的是自身专业的成长,教学技艺的提高。
  3.跟风而上,创新不足。
  课题研究要有创新,创新不是跟风,著作要读,专家的理论要学,研究的方法要学,但不能总停留在“复述”的层面上,要想办法使专家的理念、方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就必须使课题研究的内容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范围不宜太宽太泛,目标不宜太高太玄。我觉得越是本土的、富有个性的东西,越有新意。不能人云亦云。研究的方法最好是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主的微观研究,研究过程应该与改进和提升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密切相关,策略、方法应该方便教师与自己的教学实践建立关联,使而后生成的东西可以成为校本研究的对象和过程,不能让教师望而却步。一旦“校本”的东西实实在在了,这个研究才有了存在的价值。
  4.闭门造车,缺乏引领。
  我们看到一线教师做课题一般是孤军奋战,没有形成研究团队。我认为,要使研究具有生命力,就要获得各个方面的支持。一个成功的课题研究,离不开专家的支持。课题最终是否成功,最现实的是你做的课题是否获奖,要得到专家的认可。因此,做课题还要去找教研员、找科研专家、师范院校教师等沟通。尽可能得到他们的指点,使研究的课题更具有严密性、科学性。

  二、我们再来看看中小学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主要障碍与有利条件有哪些?
  1.客观障碍。
  理论储备不足、科研能力不够、科研经费匮乏、学校领导重视力度小,甚至领导不懂教育科研。再就是教师的时间与精力不够等等。作为一线教师,要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怎么有时间再去做课题研究呢?这是很多老师所发出的疑问。
  2.主观障碍。
  对教育科研的神秘感、畏惧感:在不少人看来,搞科研是一项深不可测的工作,应该是专家们所做的事。目标不清、动力不足、被动应付等等。
  3.有利条件。
  有免费的研究对象、丰富的实践经验,还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同行可以取长补短。
  三、对一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这个命题的认识
  (一)什么是课题研究?对于课题研究有许多定义。这里我们讨论的是一线教师所做的课题研究。其实,真正的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只有植根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和实际,才能焕发其生命力与价值。当前,倡导一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就是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做课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比较科学、规范的形式来解决我们学校发展、课堂教学、教师成长、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问题和困惑。“一线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实际上是要求在更高的水平层次上展开教学活动,即从强化日常教学中蕴涵的科研成分着手,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使其得到验证与完善,从而使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自身的素质水平得到提升与飞跃。”简言之:有一个研究的中心(即理论支撑),有具体的操作思路。这也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基本要求。课题研究应该使我们的日常工作科研化。
  (二)一线教师为什么要做课题研究?
  1.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时代发展很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很快。在信息化的社会里,要立足就必须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能力。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对我们老师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实践表明: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能积极参与教科研的实践,自觉学习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教改,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许多名师成了搞教育科研的最大受益者,完全可以说:“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林崇德语)
  2.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做课题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这些问题包括自己教学实践的问题、有学生行为习惯、道德表现的问题、有学校教育的问题,还有学校管理模式的问题。我反对一线教师脱离教学实践做研究,做那些大而空的课题,徒劳无益。
  3.有助于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课题研究的严密性,也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4.有助于形成科研教学意识。我们都知道,做课题时少不了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当你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后,就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科研实践活动不但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重要的是使我们养成一种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的习惯;自觉地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教学。综上所述,教育科研是当代教师工作的基本方式之一,是当代教师进行学习的方式之一。课题驱动,行动研究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基本方法,教师职业化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教育。必须有“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四、一线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

  (一)首先要选好课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非常重要,选题作好了,应当说研究就成为可能。课题要反映现有的理论和实践的广度与深度,也要反映科研前景的广度与深度,需要创造力与想象力。
  1.课题从哪里来?过去比较多的是从上之下,下达课题,往往大而空;我比较主张从自己身边选题,从教育教学实践的困惑中选题。如,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等。
  2.选题的基本原则
  (1)前瞻性原则:新意——对象新、视角新:如,小学生抄写题目与解决问题正确率关系的研究。这个课题视角就比较新颖。
  (2)科学性原则:如,利用气功提高学生自理能力的研究就缺乏科学性。
  (3)可行性原则:与主客观条件相符,有实现的可能性。如,开发大脑潜能的研究,可行吗?对于一线教师显然不适宜研究。
  (4)价值性原则:看其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一是理论价值(学述价值):指课题对检验、修证和发展教育理论,建立科学教育理论体系的作用二是应用价值:指选定的研究课题及其成果可直接运用于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教学实践的意义。如,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管理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5)明确性原则:要求选题能准确反映各研究要素的内涵与外延,并且表述准确。
  (6)伦理性原则:符合伦理道德、法律规范。
  3.选题注意事项
  (1)从实际出发,研究中实践,实践中研究。
  (2)不要贪大求全。如小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就显得大了些,如果改成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思维特点的研究,就比较适合一线教师做。

  (3)注重平时积累,从小处着手。首先我们要有问题意识。要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平时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在工作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如有的学生不喜欢举手发言这个现象,就可以当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举手发言?”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思考:仅仅是他的智力问题吗?仅仅是她的个性问题吗?有没有心里因素地影响?等等。如果你以科研的眼光去和学生交谈,去调查一下,作一些个案分析,就会发现学生上课不举手发言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反思:小孩的天生求知欲强,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满脑子的问号。但他们为什么在课堂上不想问?在课堂上为什么选择沉默?这就是问题。于是,我们就可以确定一个课题:“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参与意识的研究”。
  (4)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大家知道,近两年来,不少学校开展了教育叙事的研究,将回归经验总结法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激发出的新思考、新创意记录下来,通过讲自己的课程故事和案例来阐述新的思想理念。实时的反思就是是
经验总结,往上升华就是课题研究。观察中小学相关研究,真正引起共鸣的是那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高度的专家型教师的案例,而且课题研究越深入越是这样!因为这是教师真正能够模仿,真正能够受益的。前苏联成就的一批教育家大多都有这样的背景。何克抗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的教育家出在中小学,不在高校。这句话的确意味深长。
  (二)选题从哪些方面入手
  1.选教育科研的前沿课题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快,达到特色创新的统一。把教学需要做为第一选择,在学科间寻找交叉点与结合部,围绕热点问题下功夫、做文章。如,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关系的研究。
  2.选择应用研究型课题与应用研究相对的基础研究。基础研究以抽象、一般为特征,主要是增加科学知识的组织体系,并不一定会产生直接的实际价值的结果。应用性研究以具体、特殊为特征,主要是解决直接的实际问题,增加科学知识的目的是第二位的。一般地选择带有典型性教育实践经验为题,在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中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法。如,《开放教育与普通教育实践性环节比较研究》、《现代汉语网络教学资源的收集与整理研究》。一线教师应当以应用研究为主。这是因为学校是教育实践的核心,它时刻产生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应用性研究的成果实用性、操作性强,可以推广开来,并有效的使更多的老师运用这些成果。

  3.选择主观条件比较成熟的课题量力而行。从专业特长、爱好兴趣、研究能力出发,选体验深、实践多、研究透的课题。如,课堂教学中如何营造和谐氛围的研究。
  4.选客观条件比较具备的课题理论条件资料信息设备工具氛围环境。
  5.选择大小较适宜的中观、微观课题通常情况下,题域越窄,题目越小,越容易把问题讲透彻;题域越宽,例证说不清楚,道理讲不明白,面面具到,点到为止,没有深度难成佳作,题目小一点、格调新一点、讨论透一点。对教材、教法、教学对象的研究都可以有深度。如,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培养的实验与研究等。
  (三)做好方案。一个详尽的课题方案,是课题研究成功的保障。曾不止一次地有搞科研的专家说:课题方案制定好了,课题也就做好了一半。
  设计方案的基本框架:
  (1)课题名称
  (2)问题的提出
  (3)研究的依据和研究假设
  (4)研究的内容
  (5)研究的方法
  (6)研究对象
  (7)研究步骤
  (8)研究保障
  (9)成果预测
  (10)课题组的组成及分工
  (11)经费预算

  (12)资料附录  (四)特别提醒
  准备阶段
  1.理论准备
  收集、查阅、分析有关课题的资料;通过阅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报刊和杂志熟悉与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等。
  2.方案设计
  确定研究的内容、目标、步骤、研究保障等。修正、完善课题的研究方案。
  3.课题论证
  请有关专家对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论证。
  怎样论证呢?第一,阐明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第二,你所研究的课题,主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三,解决主要问题的难点是什么,怎样解决,如何突破;第四,前期成果有哪些?所以在论证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周到,能让大家很清晰地知道你这个课题所要解决的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表明你可以解决。
  实践阶段
  1.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策略进行扎实的实践,不走过场、不玩花哨。
  2.记录、收集实验的原始材料,包括阶段性报告、总结、个案分析数据等。
  3.发挥团队作用,群策群力。这里想说说在研究过程中要努力构建研究共同体。一般地说有三种合作形式:
  ①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的研究共同体。
  ②教研员与中小学教师结成的研究共同体。这是较为常见的或者说是最普遍的研究合作形式之一。
  ③学校部分教师结成的研究共同体。
  在合作研究时,要尽量淡化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民主、合作作为处理双方关系的准则。不惟书、不惟上,只为实。同时要消除依赖心理。
  总结阶段
  1.整理资料,总结研究实验情况,对相关数据做理性分析,做好结题准备。
  2.撰写科研报告、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这里有一个老师们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即怎样把研究的资料、经验等,整合、提升的问题。这也是等会大家要重点讨论的问题。
  我先简单地说说研究成果表述技术性上的一些问题:
  ⑴成果表述的意义:①有利于科学系统地总结科研工作。②显示研究水平和价值,便于对成果进行评价。③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成果的推广与应用。④有利于锻炼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提高科研水平。
  ⑵成果表述的类型:①教育科研报告用约定俗成的格式与规范描述教育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和研究结论的文献。包括调查报告(含观察报告、测量报告),实验报告,行动研究报告,经验总结报告几种类型。②教育研究论文对某些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进行比较系统,专门的研究探讨,提出新观点,得出新结论,作出解释和论证的一种理论性文章。包括经验性论文、研讨性论文、评述性论文、学术性论文。这是老师们比较熟悉的行当。
  ⑶教育科研论文的撰写:①要求:具有科学性、学术性、独创性、开拓性。符合论文格式和文本规范,有学术价值,能指导教育实践。②基本格式:题目→摘要→关键词→绪论→本论→结论→附录。③一般步骤:拟题→构思与列题纲→收集资料→撰文→反复修改→形成正稿
  ⑷撰写研究报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紧扣主题。要围绕研究课题所涉及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来写,注意回答预定研究目标所设定的问题。
  ②预先整理好实验数据与素材。做好材料的选取。要选用最有价值的材料,与论题无关的材料、不能说明问题的材料要坚决去掉;确定正文材料和附件材料。做好材料的加工。调查数据、测试数据、实验数据等材料要采用教育统计的方法进行加工、提炼,使之条理化、规范化、系统化,才能从中找出规律,得到正确的结论。

  ③行文前先拟好三级提纲。提纲要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头尾连贯,符合逻辑,形成整体;提纲要经过反复讨论,减少行文时走弯路;不同的研究题目,文章的结构、格式、栏目可有差别,不要死套格式。
  ④观点要鲜明,突出创新性。
  ⑤写成初稿后要反复修改。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请专家或同行提修改意见,旁观者清,从多角度论证,减少失误。
  ⑸结题报告的撰写:结题报告是实施研究计划,保证课题研究任务完成的工作总结,是课题评价验收的重要文本。
  结题报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①概说:概述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包括级别、文号、课题背景、课题组成员,主要研究步骤、过程、时间发展。
  ②方法:做好本课题的作法、体会、经验,包括指导思想,研究策略,具体方法,如何争取领导改善条件,处理各种关系,如何推广阶段性成果等。
  ③结果:列举本项研究所取得各种形式的理论成果、应用成果、社会效益或阶段性成果。
  ④评价:对成果和不足作出评估,对成果的应用推广、对本项科研的进一步深化,提出建议与意见。
  好了,我先说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参与,谢谢!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