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中国设计的发展的若干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安徽汪卫星    时间: 2015-5-21 15:33
标题: 中国设计的发展的若干思考
本帖最后由 安徽汪卫星 于 2015-5-21 15:35 编辑



中国设计的发展的若干思考



中国设计的发展:

历史的原因,中国的设计发展从改革开放迎来了春天。十年文革,百业待兴,设计从一个大字报、政治宣传画的政治工具发展成一个服务人民的创意产业。一切从无到有、从启蒙到发展,短暂却很快速的进步,令国人兴奋。

大上海歌女舞动的二三十年代,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殖民统治,那时的中国也开始了现代化的转型之路,这个时候中国设计受西方的影响也悄然而生。北津上广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方式追随着现代化的潮流,而在设计领域,由西方传入的现代设计理念影响着现代化的都市,

堪称经典的“月份牌”应运而生。

十九世纪末产生的“月份牌”,被贪婪的殖民者结合中国仕女画、年画和山水画等艺术形式进行促销,以赚去中国贫苦人民的血汗钱。民族危难之时,必有有志之士挺身而出,民族企业同样采用“月份牌”这种有效的广告方式来振兴和发展我国民族事业。二三十年代的高峰时期,也诞生了以郑曼陀、杭稚英、金梅生等为代表的一批“月份牌”画家。当时的“月份牌”,最具视觉美感和本土特色,创造了中国近代平面设计的辉煌,同时对中国当代设计发展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继“月份牌”以后,中国平面设计理应蓬勃发展。但是任何事物都逃脱不了历史的羁绊,中国设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停滞发展,当时的设计脱离了原来的宗旨,成为了服务政治的工具。直到改革开放,平面设计的先驱者们在设计道路上孜孜不倦的追求、探索,得以让中国设计在短短的三十年高速发展中,走完了西方上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国的创意产业也从最初的模仿走向了“原创”之路。中国开始从跟着别人走,到现在将设计做到极致,重新定义未来和生活,中国的设计正在走上一条发展的道路。

前一段时间跟朋友 @马飞扬TIME 讨论此话题,一起总结出了中国设计这三十年来的起起伏伏。

1985年 —— 1990年

刚刚改革开放,那时候大家什么都不太懂,看到国外那些大公司进来这个市场,看着他们个个都抱着本vi手册,所以本土很多新起的公司大多觉得有vi就能有品牌,一套vi就能卖个十多万(那时候的十多万可不象现在的十多万),那时候就是你会做标志,会vi全套设计就能发财,因为没互联网普及,咨询沟通都很封闭,压根就没人知道你做得好与不好。那年代是平面公司和点子公司占山为王的年代,真的是你做个文印店都能发。印刷厂往往是那时候开始发迹的。这个时候以陈幼坚、靳埭强等为代表的第一代设计师开始崛起。

1990 —— 2000年

4A公司在中国崛起,给人感觉就是外来和尚会念经。这个年代不得不说是烧钱的年代,因为那个时代的人长期的压抑,长期的物资匮乏,导致大爆发。而且那年代的受众并不是那么的精明,确实也没有什么消费标准、标杆可以参照,所以电视里卖什么,他们就买什么,很多耳熟能详的品牌什么爱多vcd、小霸王学习机之流广告横行霸道,那时代只要你敢用钱砸广告,那就能大卖,有钱可以任性,就是这么不讲理。所以那段时间确实养肥了很多广告公司与4a公司。而这十年,第一代设计师继续发光发热,引领设计风潮。而第二代设计师也开始慢慢崛起。这十年,设计行业可以说是抢钱的年代,企业家即是企业的领导者,也是企业标志设计的参与者,当时,红桃K,金太阳这些企业工作的设计师,可以说赚钱的盆满钵盈,设计能力虽然没有现在的设计师强,但是赚的钱却比我们多的多。

2000 —— 2005年

受众已经开始聪明起来了,随着互联网的进入,他们已经会分辨出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而且电视广告不再称王称霸,起码他们都知道穿个耐克要比李宁有面子。这个时代我们可以认为是终端为王的年代,已经开始考虑到深度分销、促销、活动互动这些专业性话题,所以终端呈现和体验店成了一个热门话题,这个是属于展览展示公司发财的年代。做三维设计还会做品牌形象店的在这年代老吃香了。 2000年的到来,也正是奠定第二代设计师的地位。


2005 —— 2010年

营销咨询公司牛起来的年代,这年代,企业已经不太相信平面设计和乱砸广告,这个时候叶茂中等人开始崛起,做概念,做定位。他们看到了企业的中国式迷茫,因为企业沿用那套4a公司的外来和尚战略很多地方实在是走不通、想不明,所以,一群营销大师先行一步占领市场,让企业看到了回头钱,也知道了自己有时候不能做战略需要外请。这个时候设计师处于一个什么角色呢?已经是锦上添花的角色了,处于一个如何帮战略公司的战略落地的工作。也该是那些做战略的发财。

当然,这个2000-2010年,真的不得不提地产,多亏了地产,这个时候养活了很多设计公司,可以说地产品牌设计是传统设计公司的一根救命稻草吧!如果没地产包月设计的拯救,很多传统设计公司这时候就该废了。

2010年 —— 2015年

互联网交互体验的年代,互联网已经非常成熟了,虽然我们还是打不开facebook,但是并不妨碍信息的传播,国外有什么好的设计、好的项目,我们这边基本都能收到,传统的画册已经完全被电子版取代,终端店渐渐都该倒闭的倒闭,该关门的关门。所以,将来的设计师要做生意的话,就不要再去研究那些传统设计印刷的东西,除非你是做药品(注:是正儿八经的药,刚需的那种,不是那种“谁用谁知道”)或者快销品(例如给红牛或者可口可乐做饮料罐的、做烟盒),否则真的需要想想办法了。更多的放在手机、电脑、平板电脑这三个载体上。2010年之后,也是80后为代表的第三代设计师的崛起。目前,80后为首的设计师已经成为设计界的中坚力量,相信我们会继续为中国设计事业的发展而努力的。而第四代90后设计师中,并无出现领军人物。如果你有抱负,求发展,就加入我们Goodmor宁团队。成为我们Goodmor宁团队联合创始人,相信经过我们80、90后联合发展。未来,必然在设计界有一席之地。





思考及感悟

最后 @马飞扬TIME 也感悟到:

虽然我拿着央美的学位,但是学院派的东西真的不是特别适合工作,我在做大学毕业设计的时候就跟导师沟通过,我说这些毕业设计的要求根本就是纸上谈兵啊,他们将来能进入市场么?私下导师跟我解释,我们做毕业设计真的不是为了商业而生的,而是为了前瞻性设计,我们老师平时做项目也不会往这上面靠。(用大学学到的知识混社会真的是杯水车薪)

真正启蒙我商业设计的那位仁兄也没读过什么大学,甚至连中专都不是学设计的。他的经历颇为神奇,2000年的时候因为找不到工作,所以在快餐馆做服务员,老板看他业余会点美术功底(业余爱好画漫画,曾在《漫友》画过些不温不火的短篇),老板就让他画餐厅的手绘海报,存了点钱就拿去买了台二手电脑,然后闭关狠学,结果有了点基础了就去混迹各种广告公司,然后有能力了就开始进入4a公司锻炼,最后,出身并不高的他却不妨碍他在国际上拿了n个大奖(大家耳熟能详的什么设计年鉴、亚太年鉴、包括获得五角设计的认可和接见),现在说他很成功倒算不上,但是在大城市也有车有房有自己的公司,一个半路出家的中专生为起点。人家那真的是一招一式狠学出来的。

可见,是不是科班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有比科班更努力的心。笨鸟可以先飞,不飞的只能是鸡。

市场不规范才有机会,浑水才好摸鱼,如果像国外市场广告法那么规范,哪有我们吃饭的份?拷个素材,版权费都够喝一壶的。



总结:

作为90后的设计师 @喜欢摄影却又爱画画的设计师 ,也有自己对设计感悟:

在我看来,中国的设计发展的有些畸形,抛开整体的设计环境不讲,我们单从设计师的角度去考量,我认为我们中国的设计师内心普遍有些浮躁,这点非常不好,盲目的追求经济效益而不去考虑设计本身的价值与内涵,会导致我们的设计作品缺少“精神”。所以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我们首先就要戒掉浮躁,中国的设计需要沉淀下来,需要从本质上去思考,这样我们的设计才能做到良性发展。

作为90后,我想和我的同龄人们说:既然,我们选择了设计这条道路,那么就请你去热爱她,用心去做设计。戒掉浮躁,戒掉抄袭的通病。平时,我们要多看、多做、多积累、多参加一些设计比赛,充实自己的设计生活。同时,一定要培养自己的文化内涵,了解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是一座巨大的智慧宝库,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势必会成为中国设计发展的沃土,作为未来的设计师的我们更要去了解,我们要学会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相信,在我们这群年轻人中间就会出现那位90后设计师的领军人物。

下面是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非常有幸采访了创研综合设计研究所研究员张子建老师,并且整理出了三个问答分享给大家。(G:Goodmor宁,Z:张子建)

G:张老师,您从事设计行业多年,如何看待中国目前设计行业现状?

Z:改革开放后,设计业才开始慢慢发展,到现在,虽然跟日本、西方国家相比,我们发展时间短,但是我们发展的速度很快,可发展时间短会出现一个问题,中国设计行业的历史积淀和转换过程几乎没有,很多都是跳跃性发展,最为基础的东西明显缺失。目前,中国的现状蜕变性的基础是不足够的。而且因为市场需求及发展需求的缘故,导致对于设计行业要求非常高,所以造成整个行业的质量其实是不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

G:对比起日本和西方设计,我们有比较大的差距,您觉得我们应该向它们学习什么?

Z:我觉得主要是对于本土文化的学习,也可以说是把东方文化向设计化的转变,日本设计,它能把东方的气质跟现代设计很好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我们要学的核心。我们跟西方设计学习,主要在商业操作层面上。尤其是跟美国学,比如设计咨询、设计思维、市场调研等。而商业价值这块,我觉得非常重要。而对于文化的挖掘反而可以跟日本学习。


G:您每年都会做很多对设计有意义的事,您觉得做这些事的意义在于什么地方,如何推动中国设计行业发展?

Z:每年我做那么多事情,其实最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些手段,把意识观念传播出去。一方面是设计的商业价值,这个商业价值可以用设计咨询的工作方式来进行。从而达到普及和示范的作用。另一方面,就是它的社会性,社会性主要通过一些设计活动来传播。比如近期的雾霾展,还有“社会×创意”系列大赛等,这些都是社会性的一个表现,这两部分加在一起,除了对商业化思考外,更为重要的是对文化的思考,这两个都能促进商业本身观念的更新。因为观念的更新会对这个行业有一定的影响。Goodmor宁你写的这篇文章,我觉得最大的作用应该是给设计师带来一些启发。去帮助他们更加理解设计的本质,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帮助设计师进行观念的转变。

而对于设计的理解,张子建也有独特的看法,首先它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而这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设计师只是把这种本能、天赋通过不断地训练,使其最大化用于职业中。

其次, 设计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方式,它面对的是多学科的交叉问题。我们通过设计这种行为,调动相关学科知识来解决某一个问题。

第三,设计是一个当下的行为。了解这点非常的重要,它既不是过去的行为,也不是未来的行为。设计只解决当下的问题,它也不去追求永恒的正确答案,而是合适的答案。总有些设计师希望通过设计来解决遥远未来的问题,但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甚至是可笑的。因为,现在得出的答案在未来一定会失效。

总结下设计是什么:设计行为是人类的本能,它会调动所有学科的知识,针对当下问题给出的解决方案。

在大部分国家,所谓的好设计或者设计的标准都是相对固定的。但在日本,几乎不存在固有的标准,并由此催生了一些界定模糊的、奇异的设计,这是很好的一件事,正因为有了这些设计,日本的设计形态显得独具一格,从中表现出一种孤傲的气质。


这种气质的形成或许跟国民性和本土文化有关,其中充斥着日本人特有的拼搏精神,换言之就是勇气。对于大多数国家的商业设计来说,都或多或少地习惯向商业设计妥协,墨守于刻板的标准,但日本设计师体现的更多是革新,往往能创造出一些超越框架之上的更为精彩的产物。


   文   @Goodmor宁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