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一辈子教语文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5-10-4 11:12
标题: 一辈子教语文
一辈子教语文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小越镇中心小学(312367)   林志明

(一)
早些年,我还在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任教。一个偶然的机会,竟意外地获得了参加市里优质课比武的名额,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于是,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我把自己关进一间矮矮的小屋,潜心会文本,苦心研教法,常常为创设一个合宜的情境而冥思,或为设计一句满意的导语而劳神。
然而,终因水平有限、能力不济,课罢,我名落孙山,折戟赛场。
皇天负了有心人,我一度闷闷不乐、心灰意冷,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选错了行当。就在此时,我遇见了特级教师张化万先生。
那是在一次学科培训会上,年近花甲的张老师站在讲台前,语重心长地说:“我们都是语文人,我们有着同样的语文梦。在这里,我想劝告那些年轻的老师,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为一时的挫败而灰心丧气。请记住,我们是一辈子教语文!”
好一个“一辈子教语文”!短短六个字,于我而言恰似当头棒喝、醍醐灌顶。是啊,漫漫教坛路,有着数不尽的无奈和遗憾,我岂能因一次赛课的失利而心灰意懒、一蹶不振?于是,回到家后,我取来笔墨,在大红洒金宣上写下“一辈子教语文”六个字,装裱后悬于书房,并警醒自己:不以得喜,不以失忧,潜心语文,不离不弃。

(二)
教了多年的语文,渐渐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好的教学一定是基于学生的立场,一定是以学生的感受、学生的体验、学生的成长为考量依据的。如果背离了这个立场,脱离了这个依据,那么,任何教学都将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却一味追求教学的形式之美,过于关注课堂的华丽光鲜,结果常常导致“教”游离于“学”,“学”背离于“教”,“教”与“学”严重脱节。
如何走出这一困境,让“教”与“学”和谐与共、相伴而行,我一度陷入深深的迷茫。在经历了漫长的煎熬与挣扎之后,我决定换一种方式教语文——变“以教定学”为“因学设教”,从“教而学”走向“学而教”。
于是,从2011年起,我在自己的班上开始了一场静悄悄的教学变革。
我的探索围绕“三环十步”这一设计流程展开。所谓“三环”,指的是教师在预设教案时,通过“细读文本,据单研习——梳理学情,找准起点——寻找‘豁口’,设计教案”这三个环节循序推进,其中每个环节又分若干步,分别是“教师潜心会文本——精心编制预习单——学生据单学文本”;“分解——分类——分析”;“基于学情制定教学目标——基于学情确定教学内容——基于学情选择教学方法——基于学情组织教学环节”。这样横向穿线,纵向织网,从而构建起一个立体的、复合的设计框架。(如下图)
在这一框架的支撑下,我开启了一段孤独而又艰难的实践之旅——
很多时候,我会埋首案头,悉心研读文本中的每一个文字,精心设计“预习单”上的每一道习题;
很多时候,我会手捧一叠厚厚的作业纸,仔细梳理学生的已知,认真分析学生的未知;
很多时候,我会根据纷乱的学情,努力寻找教学“豁口”,反复甄选教学策略,不断调整教学思路;
……
对于这般疯狂的举动,有人怀疑之:“这样的教学究竟能给学生带来多少变化?”有人不屑之:“学情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能分析得清吗?” 有人诋毁之:“‘因学设教’固然没错,但要考虑可操作性。这样的探索费力费时,枉费心机。” 有人声讨之:“一线教师哪有那么多时间做这么繁杂的研究,我们应当正视现状。”
对于这种种声音,我常常一笑了之,继续孤独而又执着地行走在“因学设教”的路上,因为我知道,任何一项探索,只有经历了、实践了,才知其究竟有没有意义、有没有价值。虽然“学情”这潭子水深不可测,要想摸清绝非易事。但是,我可以通过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慢慢逼近其中的真相。
而今,我对这项工作的探索已逾四年。四年来,我且读且思、且教且研,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慢慢悟出了一些心得,比如——
◇“预习单”是教师为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而编制的预习作业。它是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能力的重要媒介。所以,“预习单”的设计不能随意化、程式化,应做到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学情分析不是教师的主观臆断,也不是看似美丽实则空泛的形式化“点缀”,而是一个具体而又务实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分析学情时,应当将学生的认知基础与所学内容联系起来,让学情分析具体化、明晰化。
◇学生在预习中暴露出来的“裂缝”是很好的教学突破口。这里所说的“裂缝”,主要指学生“学”的不充分处、“学”被扭曲处、“学”的错误处等。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可放大、撕开这些“裂缝”,使其成为一个新的教学视角。
……
我将这些小经验、小心得记录下来,形成文字。不知不觉间,几年中竟累积了十多万字的研究文稿。前些时,经朋友的润色与推介,这些文稿整理成了《因学设教——基于学情分析的单篇阅读教学设计重构》一书,由宁波出版社正式出版了。
望着素白的书卷,闻着幽幽的墨香,我不禁心似潮涌、百感交集。一路走来,几多艰辛,几多酸苦,唯有自己最清楚,但我会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不放弃,也不抛弃。因为,我一辈子教语文。

(三)
这些年,常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不炒股?”我说:“我没钱。”
又问:“你为什么不淘宝?”我说:“我不会。”
再问:“你为什么没微信?”我说:“我不想。”
于是,大伙儿都笑了,说:“你out了!”
我也跟着笑,无语。
我知道,在这样一个市场化、信息化、世俗化的时代,不炒股、不淘宝、没微信,这有多么无趣、多么落伍。然而,我甘于这样的无趣、这样的落伍,因为在我心里,一直装着一个美丽的梦,那就是做一个纯粹的语文人——教书、读书、思考、写作,心无旁骛、寂静安然。
我常常觉得,能成为一名语文教师是幸运的,因为语文诗意、浪漫、审美;然而,语文教师又是孤寂的,因为语文承载了太多的思想、太深的情感、太重的使命,这就需要教师拥有行脚僧一般的信仰与毅力,虽身处寒境,依然几十年如一日,孜孜探求语文教学之规律,默默耕耘语文教学之田园。人誉之,欣然;人诋之,欣欣然。
这是语文教师的至高境界,我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所以,这些年来,我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倾注在了语文教学上。我不断摸索教育之门,不断变换教学之法,不断尝试教改之路。我常对自己说:“拒绝平庸,创造精彩;拒绝重复,彰显智慧。”我不想让学生整天沉浸在书山题海之中,也不想让学生沦为只会考试、不会学习,只会答题、不会生活的“侏儒”。我希望学生能在课堂上恣意江山、激扬文字,也能在课堂外舒展生命、绽放美丽……
陶行知先生曾言:“人生为一大事来。”的确,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做好一件事。而我要做的,就是打点行囊,抖擞精神,朝向心中的那方圣土前行。

(四)
行笔至此,蓦然想起于漪老师曾说过的一句话:“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正是凭着这种坚韧执着、永不满足的精神,于老师才翻越了一座又一座高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忽又想起周一贯老师。老爷子已是八十高龄了,却依然继续着他的“疯狂语文”——每天审读数万字的论文,每月撰写上万字的文稿。60多年的语文人生,他如黄牛一般默默劳作、孜孜耕耘,将自己对语文教学的满腔热忱化为了1400多篇论文和170多部专著,这不能不说是小语界的一大奇迹。
仰望前辈,镜鉴自己,不禁心有戚戚焉。一辈子教语文,我夫复何求?

(本文发表于《师道·情智版》2015年第9期)



语文课,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小越镇中心小学   林志明
早些年,听贾志敏老师上《两个名字》一课,其中有一个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台上,年过花甲的贾老师低着头,弓着背,坐在矮矮的板凳上。一个小女孩站在他的身后,一双小手紧紧地捂着贾老师的眼睛,另两个孩子则深情地读着课文。读完后,小女孩问:“老师,老师,他们念得高不高兴?” 贾老师笑吟吟地说:“高兴!高兴!他们的声音很好听,真像两只百灵鸟!”接着,贾老师又让一个小男孩捂住他的耳朵,再请两个孩子读课文。读完后,小男孩问:“老师,老师,他们念得高不高兴?”贾老师乐呵呵地说:“高兴!高兴!他们的动作很优美,真像两只小蝴蝶!”
这课距今已逾十载,可每每回想起来,心头依然会涌起丝丝暖意,不仅因为贾老师那亲和纯朴的教风,更为他那一颗金子般的童心。
时下,语文课改的浪潮正一浪高过一浪。一堂堂充满时尚、充满个性、充满变革的“潮课”纷至沓来,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然而,透过甚嚣尘上的喧闹,我们发现,真正像贾老师那样蹲下身来,和孩子一起感受成长的快乐、一同享受生命的美丽的语文课,却是少之又少。
君不见——
课堂上,有老师问:“谷穗为什么是弯弯的?”孩子回答:“因为他在向大地表示感谢!”老师不知所措,茫茫然让其坐下。
课堂上,有老师问:“枫叶为什么会变红?”孩子回答:“因为她做错了事情!”老师面露不悦之色,悻悻然让其别瞎扯。
课堂上,有老师问:“谁能说一句形容花的句子?”孩子回答:“春天花亮了,秋天花灭了。花是灯。”老师吹起胡子瞪起眼,愤愤然道:“花是灯,那么电是什么?”
……
如此鲜活的语言,却因教师的冷漠而被无情地打压;如此瑰丽的想象,却因教师的麻木而被生生地扼杀。然而,这样一个如花似梦的年龄,如若失去了童年的憧憬与诗意的遐想,那是何等的可悲、可叹、可哀啊!
行文至此,忽然想起一则案例——
语文课上,老师问孩子:“花儿为什么会开?”
第一个孩子说:“她睡醒了,想看看太阳。”
第二个孩子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儿给顶开了。”
第三个孩子说:“她想和小朋友比比,看谁更漂亮。”
第四个孩子说:“她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她摘走。”
第五个孩子说:“她伸长耳朵,想听小朋友唱歌。”
突然,第六个孩子问:“老师,您说呢?”
老师想了想,说:“花儿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喜欢她,就仰起小脸儿,笑了!”  
孩子们都笑了,那脸比花儿更好看。谁也不知道,老师本来想说:“花儿开了,那是因为春天来了。”
语文天生浪漫。语文课,同样充满了诗意的风景和浪漫的情怀。一直以来,我总是感动于那些有着赤子般心灵的老师,他们在这个纷繁浮躁的教坛中,始终保持着一份纯朴的天真。他们用自己的真情温暖着孩子的真情,用自己的童心滋润着孩子的童心。比如斯霞,比如于永正,比如贾志敏……
(本文发表于《湖南教育》2014年第12期)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