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语文人的生命歌谣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5-11-27 18:27
标题: 语文人的生命歌谣
原文地址:语文人的生命歌谣(转)作者:刚弹聊斋

语文人的生命歌谣

一、自我评价:我是一个进了城还没有坏掉良心的农民孩子

说到“良心”,有些不合时宜,在这个娱乐完全时尚的时代,在这个非道德主义无限虚张的时代,在这个消费主义和实利主义极度盛行的时代,在这个现世享乐颠覆开拓未来的感观主义时代,人——诗意的栖居,有尊严的活着,经受着黑色幽默和冷涩幽默的双重嘲弄,人的存在和人的状态,也正遭遇着“阵痛的蜕变”,更多本体的问题和更多本质的问题,也正在接受考验和挑战。多年以前的“社会转型”说法,已经到了“破”和“立”的衔接时刻,“真善美”和“假丑恶”的激战,必然呈现出更为纷繁复杂的社会景观。这样的时刻,坚持和坚守,寻找和发现,传承和创新,吐故以纳新,继往而开来,需要更多的理想主义者的面对和担当,需要更多的现实主义者的坚定和执着。事实上,每一个人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只是求得一个心安理得,更是在奉献社会、开创未来、创造文明。更多时候,宏大的主旋律遮蔽和掩盖了生命存在的事实真相,殉道和献身的牺牲精神,让生命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付出了沉痛而惨重的代价,我们为什么而活着?我们的追求是为了什么?我们的一切努力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千百年来宿命轮回的圈禁为何是如此的荒诞不经和无限虚张?这也就需要我们对于自己生命存在的清醒思考以及对于自己的职业追求的破旧立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我们吟诵这样的两句唐诗,不能不怀想和遥想大唐风流和盛唐气象。从批判走向建设,从否定飞越肯定,努力当下而致力未来,在于我们的呼喊和行动,在于我们的求真务实和自我改造。改造就是一种修练,改造就是一种更新,万象更新也才能蔚为大观。我们存在着,我们努力着,能如此,无憾终生也无愧于一生。

我,曾经历沧海桑田

戴着别人的面具

不断迷失,失去自我

……

如今,我终于变回我自己

——萨敦(Sarton.·M)

我在我的博文《生命当无愧于沧桑的浸润》,写下了我自己的生命感怀和生命憧憬。

永不宁静的灵魂啊

痛苦地追求啊

熊熊燃烧

——杨炼《火把节》

我在我的博文《无悔今生苦吟啸》,抒发了超越于生命痛苦本质的生命歌谣。

我从娘肚子里一爬出来

就陷入了教导的重围

我被点拨着启迪着指引着

无数列祖列宗先哲师长

想把我塑造成他们的样子

以各不相同的道路

为我指出各不相同的道路

…………

让抗暴的欲望爬上心头

……

把眼睛收回来,我看自己

把耳朵收回来,我听自己

把鼻子收回来,我嗅自己

把手收回来,我抚摸自己

把心收回来,我感受自己

——李松涛《无倦沧桑》

第一次阅读《无倦沧桑》,就给予我痛快淋漓的思想和情感的震撼。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八九而后,谁还在乎思想的声音,谁还热烈于生命的呼喊。九二南来风,席卷大江南北,商品社会了,市场经济了,数钞票的快感远胜于翻书的枯涩,哪怕是“黄金屋”和“颜如玉”乃至于“千盅粟”,也黯然失色而无限委顿起来。思想,精神,信念,信仰,良知,良心、诗意、审美等等,在金钱的天平上,失去了重量。“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像一个垃圾场,人们就像虫子一样,在这里面你争我抢,吃的都是良心,拉的全是思想。”撕心裂肺的吟唱,启人深思的震撼,让我们感觉到这个世界的前方并不就是末日的荒凉。寂寞原野上,漆黑夜空下,生命依然在突围中放声歌唱。年轮在运转,生命在喘息,喘息的年轮上,精神和思想的高标,在风雨如晦的时节,依然飘扬了生命的旗帜,把光荣和梦想传递,把尊严和荣光照耀。这也使我想起了十七岁时,在《乡村女教师》里铭刻的青春记忆和生命守望,“挺起胸膛朝前走,前面有绿州和沙丘……”二十七年来,伴随“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的辗转思考和痛苦求证,成为我生命的号角和精神的丰碑。

前不久,我在介绍王栋生(吴非)老师时,说了这样的话,——有人评价王老师是“解救中国的教育弊端”的“吴非(无非)大使”,这缘自于王老师对于人民教育的热爱和忠诚以及面向美好未来的眼光和情怀,铁肩担道义,良心写文章。当虚无主义蔓延,消费主义盛行,以及浮夸风嚣张的时节,王老师发出了激荡人心和唤醒人心的声音,“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这是冒着血的蒸汽的思想声音,这是高扬人的尊严的人性声音,这是鼓舞寂寞勇士不惮于前驱的召唤声音。“不跪着教书!”王栋生老师给我们建树了为人师者的精神丰碑和人格风仪,让我们醒悟了“人”字的方正书写以及人的生命应有的昂扬姿态。当我们疑惑和迷茫“前方是什么”的时候,王老师告诉我们,“前方是什么?不知道。我只知道不能后退。”王老师还告诉我们,“前方是什么?管它呢,只管往前走。”王老师更是满怀信心满怀期待呼唤我们,“走吧,走出光明来!”

有些事,总得有人去做,也正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为了路。我们能够时刻的反思自己,并能打理自己的灵魂,生命拥有的美好感觉以及生命所呈现的快乐事实,也才真正可能。

二、语文人的梦想碎片

那个并不黄昏的冬日下午,我们促膝谈心,这便成为了“语文人的梦想碎片”。

也曾得听,“前辈子杀了猪,这辈子教书;前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无非道说了“教语文”是多么“罪孽深重”啊!

我没有什么强烈的情绪反应,只觉得这也是一种社会心态。言为心声嘛,起码折射出语文教育的一种现实尴尬。语文作为“龙头老大”的尊荣,所谓“基础中的基础”,早已是沪上人家的“小六子”或者“小七子”的指称了。任何一种指称,也都是一种文化选择。语文,一个本来博大精深的文化聚合物,居然也变得没有文化了,灰头土脸的,出尽了“洋相”。像英语这样的“二奶奶”居然是登堂入室、指点江山,享尽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无限春光。

然而,这是为什么?

其它不必多言,仅以克里希那穆提的看法求证,“一切的教育问题在于教育者自身”,我们语文人当迎接这样的“棒喝”。又然而,我们语文人接受这样的“棒喝”吗?我们语文人有过这样的“自省”和“自醒”吗?不一门心思求得学生欢喜,却竭尽心思逢迎领导,唯名唯利唯权唯实唯书唯上,这样的人恐怕也不是少数。为人尚且如此,事情的做派,可以想象。

“从来没有救世主!”恐怕新生代是无法唱全这首歌了。何曾见“沉默的大多数”成为闪耀的“明星”?就连一些中年人也快要忘却这首歌的精神要义了。不管怎么说,自己心中的光亮,自能照彻自己的前程。我依然坚信,很多问题的根子,在于“人”,事在“人为”嘛!

语文,也并不是在所有的语文人那里也都尽显尴尬,那种“旖旎和浩荡”的风采,却也是“莺歌燕舞”般,“山清水秀”般。这只在于语文人自身生命的健朗和明媚,这只在于语文人的自觉和自为的生动活泼,这只在于语文人的梦想的绚烂和追求的执着。

《圣经》说,“你去开,门就为你打开;你去找,你就能找到!”寻找之旅,也就是发现之旅;追求之路,也就是创造之路。不为浮云遮望眼,潜心执意谱新篇;立志创造实中求,梦想之路在人间。

也如一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词,“一切皆有可能!”眼见,耳闻,心想,行动,还有什么不可能呢?

我不知如下的一些思考能有什么样的效用,也只想藉此赢得同人的相应的呼应,语文的美好未来,在于我们的“未雨绸缪”,在于我们的“共同营建”,在于我们的“齐心协力”,在于我们的“众志成城”。当所有的思考,能够得到“集纳”,当所有的言说,能够得到“廓清”;当所有的行走,能够得到“搀扶”;当所有的追求,能够得到“声援”;当所有的取向,能够得到“验证”;当“求真”建立在“务实”的根基上;当学理和学术,得到应有的尊重;当一切的“伪证”和“假证”,没有通行的市场;当一切的平庸和低迷,渐渐远离……试想,这样的情形之下,我们的语文教育还是那样的灰头土脸、委顿萎靡吗?语文教育的“清正纯明”,语文教育的“气宇轩昂”,语文教育的“人性指向”,语文教育的“无量功德”,还会是海市唇楼吗?还会是空中楼阁吗?

我不想呼喊,但我还是无法克制的“喊了”,以一个语文人的良心,以一个语文人的尊严,以一个语文人的情怀。不论对我是怎样的看待,我在乎一个语文人的“职业尊严和生命歌谣”。

下面是我对2005年12月17日的一次谈话整理,和一位青年才俊的切切言谈,他做了详尽的笔记。我深知他的心,切切的心,但我不满于一切的世俗价值对于精神的玷辱,我因此无法看清我的所思所想在世俗层面上的积极意义,也只在乎我的未来精神取向和未来精神建构。我虽然欣喜于“从这里出发,我们并不孤独”,事实上,追求者的孤独和落寞,从来都是家常便饭。再说,前能见古人,后能见来者,谁能够呢?谁又不是天地间的一个“匆匆过客”啊!

下面就由我的“梦想碎片”说话,以见证我在某些时段的存在,但不仅只是“活着”……

1、四川中青年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更多“自然生长”,缺少规范的专业引领和持续的发展平台以及足够的行政支持。

2、我在剑门山区工作时,就感觉四川在中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做得很不够。——引颈怅望秋风里,遥闻关外春风声;青天碧海飞翔意,独自徘徊潜心斋。

3、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在三个方面打造自己:上课、写文章、做课题。

4、训练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样训练更实在、更有效、更好的问题。

5、语文教师需要培养自己的灵性,对于语言或者言语的一种直觉思维,慧思,哲思,文思,才思,情思,尽在其中。

6、语文教师要关心社会,关心生活,关爱生命,关注心灵。广闻博识,思想敏锐,身心健康,情思明朗,也才能洞幽烛微,也才能切中肯綮,也才能别有洞天。

7、教师角色要转换,取决于教师对于职业身份的深思和教师角色的自期,这就是一种职业尊严,更是一种职业精神。在整个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自我的把握和把持,也存在着一个“坚持”和“坚守”的问题,不为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个“最高层”,也就是教师对于自己的职业生命的境界性追求。

8、语文教学的历史梳理、现状思考和理想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研究者作一些细致的工作,现在有人在做了,这是很可喜的。但我们的语文老师,要关注,也要思考,在教学实践中也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并能够真正做到“与时俱进”。陶行知早就说了,“教育要与时代俱进”,教育始终都得面向未来,功利主义和技术主义以及现世主义,害人害己而不自知,当下基础教育的纷乱,正在于此。

9、教师要避免“我向选择”,教育的科学性在于走出纯粹感性的层面,上升到理性的境界,激情、理想和智慧有机结合,教育才能走向科学、合理和实效。

10.在语文教学本体研究方面,致力于学科层面的全方位思考,要看王荣生博士的文章和著作。在语文教育本质探究方面,致力于宏观教育背景的深度思考,要看钱理群教授的言论。他们,还有更多的“他们”,对于语文教育的贡献,是很大的。我们既要敲扣历史的回音壁,也要倾听同时代真的声音,思想的声音,作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

11、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个性化选择问题,我拟定了个《飞鹰行动计划书》,其关键词是“交流、对话、沟通→促进成长”,可能行动起来,有很大难度,毕竟是“四川”啊!(自注:这一声感叹,后来得到应验,“胎死腹中”,我还写了一首悼亡诗,题名“断翅苍鹰”——断翅苍鹰思九天,依稀魂梦落尘埃……)

12、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语文教师要互相欣赏,容人就是容己,善待他人也就是善待自己,这里有一个心胸和眼界的问题,也关乎个人品质的修造。

13、没有碰过壁的人也有欠缺,古人云“人无小疵,不可爱,以其无真气也。”真性情,本是很好的一种生命状态,可惜,“虚伪之风”盛行,都想变的人模人样,结果“人”的指向反而背离了本真和本色,让我们只能叹息一声。

13、语文教育是“面”上的工作,语文教学是“线”上的工作,高考只是“点”上的工作,现在是“以点带面”,一叶障目,或者说,根本没有“面”上的思考,而且这根“线”也很混乱,因为对于“点”的过度聚焦,弄得很多语文老师,不是“青光眼”,就是“白内障”。这个“点线面”的整合,既是学理性的建设,也是学术性的建构,还有待深入探究并切实行动

14、我刚在乐山一中做了“语文教师的生命状态和学术化建构”报告,有几位年长的教师的信息反馈,对我很有震撼,他们的话语,让我警觉起来,年龄上的退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精神和思想上的“提前退休”。我们语文教学的“疲软”状态,在于我们的语文教师精神层面的委顿,实际上也就是生命的一种枯萎状态。语文教师要有学术追求,不然,始终走不出“低迷状态”,——形而上的“迷失”必将导致形而下的“低迷”。我对学术一直是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情的,我很后悔没有在学历形式上“把书读下去”,但我自喜于自己未曾疏远书本,未曾舍弃思考,未曾言听计从。王元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人,他的人性化学术很不简单。夏中义《王元化襟怀解读》,看得我情怀热烈,从中窥见了一位学人的艰难历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还有钱理群老师的很多书和文章,也看得我壮志凌云,尤其是他的《退思录》,看得我欲哭无泪,看得我血脉喷张,“用心底的光明驱散现实的黑暗”,感动啊。事实上,任何一个有救的人,任何一个卓有创见的人,也都是在“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一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说,“真理无可逃遁,纯属个人的了悟。”学术,真理,生命,是紧密相联的,往来于天地间,息息相通。

15、教育人性,生命化教育,很是缺失,语文里有很好的素材,被浪费了,因为缺失了发现的眼光和感应的心灵。中国教育缺失生命教育、自然教育,功利教育的走向遮蔽了很多本质要义。“一句话里都有一颗心灵。”这句话说得太好了,太文化了,也太人性了。然而,语文课堂上的很多“言说”,既缺失了生命的内蕴,也缺失了生命的光彩,生命与生命无法呼应,也无法交融,心智的健康成长,很成问题。

15、我们都是语文人,这是我们的职业身份,应该有职业尊严,尊严在于我们的思考和行动,在于我们以真的语文人的状态来求证。我们都面临生存的尴尬,语文教育渐渐变得“无声”,甚至享有“恶名”和“骂声”,在于语文教育变得“无聊、无趣、无味、无益、无效”,激动人心的课堂,受益终身的支撑,润泽心灵的飞翔,让学习者享受学习的快乐,成为一种遥不可期的梦想。但我们依然要追求“活得有脸面”,也只有“拒绝平庸,追求卓越”,语文老师要用学识、学养、人格来支撑自己的信誉度,来装潢自己的职业门面。语文人,要走出一种诡异的宿命,——外在的强加和硬性的驱赶,所有的“盲从”或者“跟着走”,一种麻木或者冷漠的集体无意识,呼应和协从了“平庸的垄断”。我们也应当深问一句,“从来如此,便对么?”怎么办?——想开来,沉下去,做起来!

16、哪里黄土不埋人,东方不亮西方亮。这是我很决绝的一种心态,也蕴含了我的一种人生信念。世道艰难,人生苦短,然而,我们还活着,不能只是希望和等待,要思考和行动!

17、青年教师要“变中求稳”,中老年教师要“稳中求变”。这“稳”和“变”的互动与转化,带来的是“飞跃性”的进步和提升。“稳”什么?“变”什么?是根基性的,也是方向性的,个体生命的个性化取向,也尽在于此。

18、问题从学生来,让学生的学习富有浓厚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行为,这也才有利于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发展。学生不动脑筋思考,问题也将永远成为问题。克里希那穆提说,“问对问题,也就有了答案。”此中有深意,思之自能悟之。

19、课堂教学的“二二三三法则”,是我和特级教师王必成老师(原成都市教科所语文教研员)一起创建的,在广汉市一家宾馆深夜畅谈,王老师多年来的执着追求和深切思考,给我很多独特的启迪。这两个“二”是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阅读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两个“三”是指“建构生活课堂,建构生态课堂,建构生命课堂;把读书的时间和权利留给学生,把提问的机会和权利还给学生,把评价的机会和权利让给学生。”这个法则,是符合新课程精神的,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实质性的精神要义,需要课堂教学实践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乃至修正和提升。

20、语文课堂当创建“激动人心、温暖人心、润泽人心”的氛围,语文老师要充分认识到“只有创造的人生才是自我实现的人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于师生生命的和谐生长和成长与发展,课堂教学境界追求在于“新奇实活乐”的有效达成。

梦在,梦想的碎片就像满天的星光,就像遍地的月光,就像海天相接处的粼粼波光,更是那心中燃烧的火光,生命,激情,理想,梦想,在光影里舞蹈,在光影里歌吟!

以下是网友的相关议论:

(清浅)“语文,一个本来博大精深的文化聚合物,居然也变得没有文化了,灰头土脸的,出尽了‘洋相’。”——我很幸运,至少我的语文课还没有“灰头土脸的”,因为还有学生把听我的课当作享受。我知道这不是我的功劳,这是文学本身的魅力。当我范读《背影》时,他们哭了;当我介绍海子时,他们惋惜了;当我讲解《庄周买水》的无奈时,他们愤怒了……

(我的回复)祝福你,这样的的“幸福感觉”,非同道中人不可觉解。文学,乃百学之源;学问,乃济世之本。我们的语文教学,之所以未能进入“大观园”的状态,只在于浮光掠影而虚浮虚张甚至虚浪。文字,文章,文学,文化,有一种精神的蕴藉,也未曾被众多的语文人深得三昧。仅此,语文教学的“枯寡”和“捞寡”,也就成为一种事实。
你的语文课,既是文学的魅力,也是文化精神的魅力,更是你作为真的语文人的个性魅力。
再说,“清而不浅,浅而能清”,疏影横斜水清浅,那“清浅”二字,原来实在“偏义”,怎一个“清”字了得!
清——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一个难以企及的境界!

(语文的弃儿)“年轻,有梦”、“有梦,真好”。其实,无论是否年少,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梦想,梦想给予我们希望,梦想给予我们力量,梦想给予我们幸福!但,梦想会破碎,在强大的现实面前,我们的梦想往往总是那么羸弱,她美丽,却缥缈,渐行渐远,终于在那海天一色处随风而逝......

(我的回复)一生的行走,也就是在梦想中行走。心在,梦在,天地间的徘徊,也就多了几分惝恍,也就多了几分绚烂。其实,生命的延续,也就是“梦想”的延续,因此,梦想也才是那样的神魂牵萦。“随风而逝”,能够具有“随风而舞”的姿态,一切,也就美好。紧紧的抓住梦想,黑人诗人休斯的喻世名言,自有其深刻的人性辉光。梦想会破灭,梦想也会醒来,我们还是要为梦想而努力,为梦想而歌唱!

(语文的弃儿)如果你真能为梦想而努力,为梦想而歌唱,你的文章中,就不会透着那么多淡淡的忧虑和厚重的无奈。

(我的回复)“弃儿”的眼光毒啊,忧虑和无奈,是一种存在,尴尬和窘迫,谁也无处逃遁。生命中,有不能承受之轻,也有不能承受之重。俗话说,压垮骆驼的,常常是最后一根“稻草”。执着于“梦想”的寻找和追求,谁又能免却悲剧性的生命感怀?只是我们的努力尚还有所凝滞,只是我们的歌唱也不够铿锵。——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生命不能不歌唱,追求不能就休克!
再说,那“淡淡的忧虑”和“厚重的无奈”,也因为我们自己的“遮蔽”在碎乱自己的心空,我们也还需要坚强,作为人的“直立行走”,也还需要赋予新的精神要义。——吾虽不能,心向往之!

(语文的弃儿)很羡慕您能有这样的笔触和激情,至少您还能写,还能喊,还能抒怀!曾经,我也写作,也追寻,也梦想;现今,那些真的已经成了碎片,散落在我记忆的某个角落,美好着、痛苦着、挣扎着...喜欢读您的文章!但,每每读过,便不能平静……

(我的回复)十几年前,贾平凹一句话,很令我深思,也让我伤怀。他说,“当你什么都不能做的时候,你就可以当作家了。”从来没有当作家的“梦”,也只有做一个实在而有为的“人”的念想。写作上的习惯养成,在于为了指导好学生的写作,自己也就“甘苦与共”,我从来不对学生的作文实施“批判”和“贬损”,只在思想性方面予以“纠偏”,我知道写作的不容易,因为“说真话”很危险,一定记得鲁迅的《立论》一文吧,八七年曾以此为材料作为期末的考试作文……后来,后来呢?我继续狠狠的思索和深究“真”“真诚”“真性情”,也曾想彻头彻尾的“虚伪”,可是无法虚伪,根由在于“技不如人”,那就彻底以“真实、本朴”来抗拒“虚伪”和“虚矫”。半月前,在成都九中(树德中学)教学研讨会上,就课堂教学本身,我提出了“本色、本真、本朴,实则是真本事”。我对于“没有灵魂的教育”的震撼在于“失真”。因为“真”,无法平静;因为“真”,也有太多的感怀。我们为什么要放弃自己作为人的最可宝贵的品质呢?我也曾肆无忌惮宣扬,“我不能保证我的话全都正确,但我绝对保证我的真实,我珍视我的真实,如同我的生命!”
关于“呼喊”,这也是生命的一种喘息。里尔克“小人物,你必须沉默”,我为之痛楚于怀,还写了首小诗,作为辩证。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与“一只独立特性的猪”,给予我触及灵魂的震撼。“不能平静”,实际上是生命的一种可喜状态,说明还有梦想,还有希望,还有人间情怀,还有焦点关注,重要的是什么?是“思考”后的“行动”,是自我对于自我的“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最为缺失的,也就是“自我教育”,错失了对于自我灵魂的“梳理、清算、清洗”和“清洁”。总之,我们都要“好好的活”,这太重要了!
握你的手,以并不沉默的小人物的姿态!

(粉红色的梦)隔三差五来溜达一圈,主要目的是在老段身上找点感觉,长点精神。我感到寂寞。我总在给自己找碴,我不愿意被人托着,我希望找到“战斗”的感觉。今天给新高一讲毛泽东,觉得自己肺活量还可以,还能认识什么是伟大,便有了一丝得意,便慨然宣称:实践证明高一、高二可以不做题,每天只是读、思、写就行了。这算不上挑战了,但也有了一点“战斗”的感觉。我晕,我还算时髦。我问自己:什么是大仁?什么是大智?什么是大勇?好多年了,反复思考,总觉得三者很难被自己统一起来,甚至哪怕一个方面都没有认真去实践,只是还没有假仁、弱智、懦弱而已。计划再读一番《论语》。

(海之梦)梦想与追求总在现实的漩涡里挣扎,于是,我们彷徨了!曾经的豪情,曾经的壮志,也在岁月的风尘里消散了。然而,心之深处,梦依然触手可及。在经意与不经意中,被轻轻撩起···

(王一凡)段老,在我短暂的六年实外生涯里,尽管我仅仅听过你带过的一节语文课,尽管我现在大学也即将毕业,尽管你也不在学校任职.

可能这样讲起来看起似乎比较勉强,但我以及我的好友都认为您是最好的语文教师.那是心灵精神的沟通,而非肤浅的应试说教.那也是一种人格魅力,而非非听不可的无可奈何.

如果你当时教我们班的语文,想必我也不会呼呼大睡了.呵呵.

三、我们面临对“语文”和“语文教师”正名的尴尬和抉择

下面是我对“语文”和“语文教师”的一些个人化的思考,就教于各位。

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一杯酒。

这杯酒已经酿造得甘醇清冽,决不能让它苦辣酸涩。醉过才知酒浓,这杯酒啊,这绝美奇美的语文啊,在思古的幽情中,我们看到了文采风流盛世华章。在“关关雎鸠”的《诗经》河畔,穿过依依杨柳;走进屈原的心灵世界,上下求索;走进“稷下学宫”,争锋百家论坛;走进“子虚”、“上林”的华丽壮观,服膺大汉风采;“目送飞鸿,手挥五弦”,玄言或游仙,名士风流真性情;聆听盛唐之音,看“海上生明月”,看“江春入旧年”;浅唱宋词的温婉,问询“今宵酒醒何处”?听闻“清角吹寒”;观赏杂剧的起伏跌宕,品嚼百味人生,流观浮生万象;在“红楼”的大观园里,透过“一帘幽梦”,窥看情天恨海;在“孽海”的大风浪里,感受“石破天惊”,参悟盛衰荣枯。杯中天地大,壶里日月长,这一杯酒啊,酿造了五千年。

语文是一盅茶。

弥漫着清香,润泽了肺腑。悠然南山下,坐观垂钓,卧看夕阳。在月华的清辉里,听玉人吹箫,波心荡,隐隐然,心儿飞向了远方!

语文是一杯水。

加盐自然咸,加糖自然甜,加醋自然酸,一切的滋味尽在不失时机地调适和更换。看似浅白,实则涵咏深长,于平淡中见真精神,于纯净中得大绚烂,于无声处,颤栗于惊涛骇浪。

语文啊,滋味无穷,兴味盎然。口之于味有同嗜焉,语文最忌是单调,单调即无味,无味在空洞,空洞是一种危险,是对家园的遗弃和忘怀,是对生命的漠视和亵渎,是对精神的消解和迷失。

语文是一条河,也是一条江,更是汪洋大海。有山溪的清唱,有江河的奔腾,有大海的广博、深邃、蔚蓝和壮丽。

语文是一座山。

经水的灵动的映衬,更见其沉稳;透过水的晶莹,更见其灵秀。是那样的仁厚,也是那样的丰茂,更是深蕴了无尽的宝藏。进得深山,听百鸟之啼啭,观百兽之奔逸。静息之余,阵阵松风,片片白云,流岚霰雾,让人心旷神怡。

学海无涯,书山有路。天行有常,语文有道。我们——在自己的哭声中来到人世,在别人的哭声中依依告别,这其间,语文是不离不弃,如影随身,记录了生命,书写了生命,再现了生命,也创造了生命。

语文,无时无处不见琳琅满目的美的光影,行走在语词的密林,将给你无尽的感悟与遐思。远古的神话,当下的网络,还有其间的星光灿烂,还有其间的山河烂漫,还有其间的万紫千红,还有其间的千娇百媚,哪一处不让人赏心悦目,哪一处不让人魂飞天外,哪一处不让人流连忘返,哪一处不让人愰兮惚兮陶然飘然。

思接千载,是不尽的悠悠;视通万里,是无限的渺渺。这悠悠渺渺,是中华的瑰宝,是世界的珍奇,是智慧的光耀,是性灵的芬芳。

语文是什么?说千道万,挂一漏万,仍还困迷,这是语文的神奇,也是语文的诡秘,更是语文的魅力。

语文是什么?经历了百年沧桑,沐浴着新纪元的曙光,有一个诚朴的声音,在回归线上吟唱:语文还是语文,语文就是语文。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就这一瓢,滋味万千。也许是酒,也许是茶,也许是水,也许是河,也许是山,也许是花,也许是树,也许是云,也许是人,也许是心,也许是梦……

不必去质疑这“也许”,这“也许”是“大概”也是“一定”或“必须”,问题并不在问题之外,问题就在问题之中。问题是切入点,问题是思考点,问题是突破点,问题是生长点,问题是偌大的一个创新空间,问题是思考的方向,问题是行走的路线,问题是超越的对象,问题是创造的契机。每一个语文人对问题的破解和揭秘,也就是在走进语文的灵魂,也就是在寻求语文的奥秘,也就是在发现语文的美丽。语文之路,是探索之路,是发现之路,是创造之路。

语文,本就是一个问题,如果进入了问题的领域,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因而,语文还是语文,语文就是语文。语文在我们祖先的足迹中,语文在语词的虹桥上,语文在历史的长河中,语文在苍穹里,语文在大地上,语文在大自然的百草园,语文在精神的圣殿里,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语文在我们的工作中,语文在我们的学习中,语文在我们的生命中。

(2005年4月6日 天地潜心斋)

对语文教师回避尴尬和实现精彩的思考

在语词的密林里

不辞辛劳地穿梭

咀嚼古人的语言

品味他人的言说

在毫无快感的状态下

努力地寻找意义和深刻

把自己的创意和独到抛掷一边

把自己的声音和颤动置之不顾

把自己的鲜润和酣畅湮没葬送

在语词的密林里

行色匆匆地穿梭

含英咀华

吐故纳新

在毫无激情的时候

仍要声嘶力竭地演绎

在没有道理的时候

如簧的巧舌播弄玄妙

如歌的行板

在艰涩里协奏

悲怆的命运

在枯朽里哀号

梦回唐朝

在守望里张皇

这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诗意的栖居

是天边残月的疏淡

是夕阳西下的薄暮

是烟波浩淼的苍茫

是鸡声茅店的落寞

在语词的密林里

意兴阑珊地穿梭

深情款款

思绪翩跹

“必也正名乎”

苍老而雄健的声音在提醒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世俗而困惑的彻悟在警告

“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直白而朴拙的言语在梦呓

“于无声处听惊雷”

执著而勇敢的精神在感召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超迈而旷放的灵魂在行游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缱绻和缠绵的心怀在吟唱

眼前翠柏影

胸中万壑松

惬意和畅达把心灵滋润

深邃和凝重把思想绚烂

在语词的密林里

义无返顾地穿梭

让宿命去迎接挑战

无怨无悔

我走我路

走上言语的虹桥

观人间万象

写华彩篇章

在语词的密林里

气宇轩昂地穿梭

让冷面和热血交织

用真诚的心火去燃烧

让沸点和心潮卷涌

用生命的光华去照耀

语文老师

你的宿命在语词的密林

(2000年7月10日夜 天地潜心斋)

四、把“无声的语文”变成“有声的语文”

我们的语文现在变得“无声”,于无声处,我们语文教师无助而又无奈,但依然前行,依然抗争着现实,依然坚守着理想的信念,依然行走在探究和摸索的道路——行走和穿越,守望和思考,挣扎和抗拒,突围和确证。这里的“无声”和“有声”,是两种向度上的界说。一是从语文教学的本体意义上看,一是从语文教育的社会存在角度看。一是学理性,一是社会性。

讲学理而至具有学术状态,这是高中语文教师必得引起足够重视的话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有学术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学术”(王元化),千百年来而至现今,仍然是一个问题。“因循经验,感觉至上”,“我向选择”,功利主义和机会主义,顾及当下而忽视未来,缺失生命情怀,漠视生存状态,背离成长和发展的规律,走不出“预设”的局限,让“唤醒”和“生成”停留于灰色的理论言说,让自己的大脑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太在乎“高考指挥棒”的圈禁,在“点线面”上彻底淆乱……我们的语文教学依然需要重整河山,让“蜀江水碧蜀山青”的生机、活力焕然一新!

“我们学习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式是‘读’,读就意味着有声音,要有声音的学习,而这恰恰是当今我们教育界忽视的问题。”(孔庆东)“有多少种情感,就有多少种音乐(声音)”(段增勇《音乐与情感》)“声音之道,达乎人性,直指人心!”“依声求义”,“还我琅琅读书声”(黄玉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于此,我们可以去深刻觉悟很多“读”的妙道。从生命成长的生理发育状态看,“读”也是很重要的,发声器官也将藉此而得到锻炼,从自然之声到音乐之声,从混昧之声到明朗之声,从杂乱之声到纯正之声,从艰涩之声到酣畅之声,等等,都得经由有意识的“学得”而至无意识的“习得”,兴趣培养而至习惯养成,习惯自然而至方法觉醒,自觉自为而至渐入佳境,潜移默化而至豁然开朗。语文学习的诸多关节也将藉此而经脉顺畅,四体不止“通透”,而且“通泰”!

同时,从“人学”的角度看,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关注人,关注生命个体,关注生命状态,关注生命的精神渴望,尤其是师生的心灵共鸣和精神遇合,“每一句话里都有一颗心灵”(池田大作),在“声音”的交互感应下,互相呼应,和谐共生。总之,“读”起来,“读”下去,“读”出意思,“读”出意义,“读”出意味,“读”出境界,让琅琅书声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风景,让鲜活馨香的书声润泽日渐干枯的精神家园,让人的性情和性灵赋予人的尊严和人的光辉。

读的学问,读的意趣,读的方略,也只有我们从思想的重视走向行动的落实,渐渐的,我们也将会享受“读”孕育的甘美果实。

至于语文学科在社会性层面的“无声”状态,也就是本学科的社会地位和现实名声日渐尴尬和式微,在于“语文江湖”的混乱,多有“遮蔽”而处于“幽冥”的状态,“你不说我还清楚,你越说我越糊涂”,本体研究的滞后和含混,导致本质探究的缺席和迷乱。“课文”等同了“语文”,“练习”取代了“学习”,“考试”这一“点”搅乱了“教学”这根“线”也“遮蔽”了教育这个“面”。试想,在“死胡同”里转悠,走不出“井中天”,又如何能走向广阔的天地——走进色彩斑斓的现实生活,走进丰富深博的心灵世界,走进人类历史源远流长的精神长河?怎么办?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回到“常识”上来,要致力于语文学科的本体研究,要致力于语文教师的生命状态的调整和健全,要致力于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有效建构,要致力于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学术层面上的提升,要致力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探讨,让课堂这块试验田成为一个有魅力、鼓舞学生的地方。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有“新、奇、实、活、乐”的声音,不容乐观的现实也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去改变,既然有很多的问题,也就有很多的生长点、突破口和发展空间。

五、听唱新翻杨柳枝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与时俱进,要敢于创新。我们还是听听古人的声音吧,“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广采博收,传承借鉴,自能正本清源,生气灌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走出习见,走出遮蔽,走出“我向选择”,换个角度看问题,拥有一片新天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在高处立,向阔处看,向远处想,尽收眼底,容纳胸怀,高蹈而超迈,自由而自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走进课堂,走进生活,走进生命,走进心灵,让“实践”结出“真知”的硕果,让“真知”走出“熟知”的禁地)。

总之,要“想”开去,要“沉”下来,要“做”起来!

向着真善美,基于生命的最高法则——快乐的追求,基于生命的健康成长,基于审美人生的最终实现,基于学科的知识体系的新建构和学生的终身发展的需求,我们要走出“因循经验,感觉至上”的习见和惯常,我们要自我提醒于年轻教师的“变中求稳”和中老年教师的“稳中求变”的专业化发展的个性化决策,走出“遮蔽”,走向“澄明”,享受生活,快乐教学,让职业的尊严和生命的弦歌,富有新的精神,富有新的气象,——我存在着,我努力着!

最后,祝福大家“享受亲情,追求亲情的深度;拥抱友情,追求友情的宽度;创造爱情,追求爱情的纯度”,快乐永远,健康永在!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