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有效沟通——打造家校共育共同体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1-19 11:13
标题: 有效沟通——打造家校共育共同体
有效沟通——打造家校共育共同体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短短一段话,多次出现“一致”“同样”“志同道合”这样的字眼,旨在向我们强调家校形成同步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希望构建的家校共育共同体,正是需要无论是在“教育目的”上,还是在“过程与手段”上,学校和家庭都要都达到高度协调一致,只有思想同步,行动同步,教育效能才可能同步。
然而,学校和家庭教育要达到协调一致理论上说说很容易,而真正要落实在教育行为上又是何其难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育学”,每个家庭都有其特殊性,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角,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角。要想让双方成为教育共同体,不同的角色使命、不同的价值取向,如何才能在工作中趋向一致呢?
唯有沟通,唯有有效沟通。双方只有在平等对话中,才能增进理解,增强互信。在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中,教师是解决矛盾的主导者。要想达到沟通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有清醒的认识:既要看清当前影响家校有效沟通的不利因素,对症下药,巧妙化解“危机”,又要善于寻找推动家校有效沟通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更要从自身做起,从端正心态、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入手,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赢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只有如此,打造家校共育共同体才能有希望。

一、实现家校有效沟通的积极因素

家长与教师无论是在教育观念上的分歧,还是在具体教育过程中的误会,如果处理不好,都会造成双方情感上的隔阂。因此,情感疏通是家校有效沟通的关键。班级工作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家校合作的积极因素,形成教育合力。
1.家长是教师的天然合作者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关注远胜于其他事情,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充满期待,“望子成龙”的愿望,使家长有和学校开展教育合作的强烈意向。在教育的终极目标上,家长和教师和一致的——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关心孩子教育,不管谁给他们关于家庭教育建议,他们都会欣然采纳。学校只要措施得当,拓宽渠道让家长参与学校、班级工作,家长就能成为我们最好的教育同盟军。
香港的郑燕祥等人曾经提出一个四层次的家长参与学校工作模式(见表1.1),对我们很有启发:

表1.1  四层次的家长参与学校工作模式
参与        校外参与        校内参与
范畴        参与子女学习        支持学校活动        参与学校动作        参与校政决策
有关
活动        督促孩子学习
接受信息
出席座谈会        参加家长会
协办活动
集体捐献        教学助手
协办活动
图书馆助理        参与决策
出任校董
参与教师考评
层次        (低)(高)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家长对学校、班级工作参与层次越高,作用发挥就越大;参与层次越深入,彼此互相理解的程度就越会加深。家校沟通机制的建立和互动合作平台的搭建,是丰富学校教育元素的重要手段。
家长是教师天然的合作者。为了孩子的发展——共同的目标让家长和教师的心靠在一起,共同面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家长作为教师的教育合作伙伴,应该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引导家长深度参与班级教育活动,及时沟通教育信息,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行动的一致,从而实现学生成长生态的优化,使家校关系由原来学校的“单向传导”转向“互动合作”。
2.家长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随着时代进步,家长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升。每一位家长都可能是一本阅历丰富的教科书,家长具有不同的专业、职业、经历、爱好和特长,这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班级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搭建家校共育平台,通过邀请家长做班级孩子的“课外导师”或“教育志愿者”,充分利用家长的特殊才能开展各种课外活动。这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视野,也能够让家长的智慧得到展示,能进一步激发和提高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常态性的家长参与学校、班级活动的形式,使学校和班级充分向家长开放,家长不再处于“被动”和“从属”的位置,更能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在这种形式下建立起来的“家庭—学校”教育共同体将能发挥更好的教育效果。
3.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
由于学校与家庭信息沟通不畅,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直到今天,“5+2=0”的现象依然存在。对此,教师有苦衷、无奈、抱怨:纵使我有三头六臂,也无法“管控”学生的家庭生活。其实,只要我们换个思路,充分发挥家长的力量,把学校的教育要求融合到学生的家庭生活中去,使学生的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趋于一致,就能有效消除“5+2=0”的现象。比如,教师可以针对家庭生活这一特殊的环境,在双休日布置一些特殊的针对家庭的合作式作业,让孩子在这种活动中真正地丰富生活,进而体会生活、创造生活,这同时也是对学校教育程式化的消解,让学生的家庭生活成为其社会交往和个性化学习的最佳场所。
目前,独生子女居多,家校教育共同体更彰显出其特别意义。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家长相互协作,由几个家庭建立“亲子共育”共同体,充分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几个家庭的孩子一起活动、游戏。或者在家长指导下,学生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促进孩子个性化地学习,鼓励孩子自己去发现、去创造、去完善自己。家长是引导,是伙伴儿。如此的节假日休闲,不仅让孩子们的生活过得更丰富多彩、更有意义,也充满情趣,更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的合群、合作、合享精神,减少独生子女节假日缺少玩伴儿的孤单感。家长间的协作,不仅要相互扶持,还要以周末“轮值”的方式,由家长轮流带领几个孩子进行假日休闲活动,其实这也是相互“松绑”,这样的组织是家校教育共同体最有价值的延伸体,更能发挥家庭在学生成长中的价值。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1-19 11:14
       有效沟通——打造家校共育共同体(二)

二、影响家校有效沟通的消极因素

家校合作的有效建立,需要教师深入到学生家庭中去,同样,家长也要参与到学校管理和改革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沟通与互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有一些消极因素制约着双方的有效沟通。
1.教育观念上的分歧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和家长的一些错误观念是影响家校有效沟通的关键因素。具体表现在教师和家长两个层面:
(1)教师层面:心理有顾忌,行动有保留
现在依然有一部分教师对家校合作的认识存在偏差,固守“师道尊严”的观念,不愿意把家长当成平等的教育好伙伴,对家长参与班级教育活动心存顾忌。心理上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什么事情都是自己说了算,也只有在活动开展时,才让家长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让家长来协助服务,缺少前期工作计划的沟通与协调,家长只是被动的服从者或服务者,教师的这种做法会大大挫伤家长的积极性,不利于双方和谐、深入地交流。
还有少数教师把与家长沟通等同于“反映问题”,即当孩子犯错误时,向家长反映情况,提出要求。反映问题时,不太注意说话方式,有责问和抱怨家长的情绪,让家长感觉到有压力和压抑,这种方式即使能引起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也容易引起家长的反感,不能真正把家长的力量纳入到教育合力中来。
(2)家长层面:思想有顾虑,行为有障碍
对于家校沟通,家长站在自己的角度也有自己的顾虑。对教育有见地的家长,就算对教育有看法也不大愿意直接提建议,怕引起教师反感,不敢正面反映孩子的问题,担心教师看“低”孩子,于是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会“审时度势”,甚至违心地对学校、班级教育表示“支持”,对教师表现出“虚假”的尊重,缺少真诚、深入交流。面上不说,家长私下之间的随意议论,无形之中,在孩子面前就流露出对教师的不满……貌合神离、心灵疏远。
另有一些家长认识更是偏颇。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切教育职责都交给了教师,他们常会这样说:“孩子交给您了,麻烦您严加管教。”平时主动与教师沟通更少,认为沟通应该是学校的事,教师没有主动联系,自己极少过问孩子的在校情况,偶尔问问,也仅限于孩子的在校学习和生活情况,而比较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与同伴相处的问题。遇到问题也是直接找老师解决,忽视了自己作为家长的教育职责。怀有这种心态的家长,不会主动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来,即使被教师邀请参与班级活动,也会显得比较被动和勉强,缺少主动投入的热情。
2.家校合作实践中的形式主义
上述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分歧,既源于教师和家长的素质,也源于教育大环境的影响。班级教育工作中,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身边的同事,在家校合作实践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形式主义倾向。
(1)家长在学校活动的参与性质上:形式参与多于实质参与
由于家长的兴趣、需求、动机和利益各不相同,家长在与学校进行沟通合作的过程中,希望参与活动的形式与层次也各不相同。纵观当前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现状,家长的参与形式还是主要集中在表层化的参与层次,通常是由学校主宰着这类活动。这一层次的参与形式主要有家长会、开放日、学生作品展等仅仅邀请家长“来校看看”结果,没有让家长参与活动的全过程。
(2)家长与学校在信息沟通方式上:单向传导多于双向沟通
家长会、电话联系和约见家长是教师与家长进行沟通合作的最普遍方式,而一些较高层次的直接参与方式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开发。在家校沟通方面,很多学校仍然以单向传导为主,缺少双向沟通。由于学校对家长只是一味的单向传导,很少采纳家长的意见或建议,使得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仍然是表层的、被动的。
(3)家长与学校在互动交流时间上:随意性多于计划性
大多数学校只是在学期初或学期末,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召开一两次家长会,其余时间均是为了解决孩子出现的问题,教师才与个别家长进行沟通的,随意性较强。这种活动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家长不能从活动中学习到较系统、较稳固的家庭教育观念、教子知识和方法。由于缺乏计划性的沟通,家庭教育很难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难以取得家校共育的预期效果。即使给予家长一些家庭教育知识,家长所获得的也只是一些简单的技能和零碎的知识,无法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体系。
综上所述,现阶段家校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除了双方的观念问题外,学校和家庭都没有为家校沟通创造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有认清这些消极因素,在家校共育工作中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改进和完善,打造家校共育共同体的愿望才有可能实现。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1-19 11:14
与不同性格特质家长的沟通技巧

家长群体是个复杂的集合体,不同学习经历、不同职业背景、不同生活阅历、不同性格习惯等,使得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各有差异,与教师的沟通方式也各有特点。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家长类型,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达到和谐、有效沟通。
本章侧重从性格类型层面探讨如何与不同性格特质的家长和谐沟通。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易。”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定型很难改变,不同性格的人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各异,班主任要学会“因人制宜”的沟通技巧。只要班主任工作得法,家长中的大多数都是好相处、容易沟通的。本章列举的案例偏重于不太好沟通的性格类型,比如“强势型”“冲动型”“盲从型”“自我型”等。
教师面对这些不同性格特质的的家长,更需要调整心态、多设身处地去考虑家长的一些特殊言行背后的情感和情绪因素,巧妙、积极地给予正面回应,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换位思考,以心换心,靠真诚与个人人格魅力赢得家长的尊重与信任。

一、面对强势、心有积怨的高知家长

【类型描述】
当前,家长群体文化素质普遍提升,一个班级家长群体里高知家长已占一定比例。孩子进入小学,他们正处于而立之年,有一定的成就和社会地位。在这些高知家长群体中,他们对教育有自己的见解,也愿意对班级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同时,这类家长也常常因自信自己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加之社会角色导致他们与人的沟通模式比较强势,针对一些他们认为有“问题”的学校教育现象时,有时会出现“过度干预”现象,特别是当他们对班级或学校教育心有积怨时,班主任如何与其有效沟通,是历练也是考验。

【案例呈现】
那次,我拒绝了家长的“推门课”
2009年十一月中旬某天,午休结束,上课铃刚响过,我的手机铃声也响起来,一看是旭旭爸爸打来的。他说他人已在校门口,想到班级听听课,希望我应允。我迅速看了一眼课表,这节刚好是美术课,我心里咯噔了一下。因为就在前天的美术课上,旭旭与这位年轻的美术老师发生冲突,美术老师一气之下让旭旭在他办公室站了半节课。我第二天才知道此事。经过了解,是因为旭旭语言冲撞了美术老师引起,事情不大,简单解决后,我也就没在意。
怎么这么巧?今天就有空来班级听课了?接手这个班级近三个月,旭旭爸爸第一次给我电话,我对他并不了解,只知道他好像是某银行高管。我马上把前天的事已经他们几位家长之前所做的事情联系在一起了。感觉旭旭是“有备而来”。于是,一边委婉表示欢迎,一边表示现在课已经开始,我个人认为家长来听课前是否提前给任课老师本人电话妥当一点,以免上课老师误会,我让让他再斟酌一下。
旭旭爸爸沉吟了一会儿,说没什么事,就是想听听课,并且强调说之前他们几位家长也这么做过(这群家长二年级时曾经自发进教室听英语课,后听群体找校长强烈要求换掉英语老师)。他这么一说,我有些沉不住气了,说正因为有“二年级家长进课堂逼走老师事件”,现在老师对家长突然进教室更加敏感了,所以,现在课已经开始,我的意思是能否换个时间,现在可否先到办公室和我一起聊聊。
这种情形,家长当然不会再坚持自己的初衷,而接受了我的邀请。与旭旭爸爸见面后,我首先解释了因为“甲流”,十月家长会不能如期举行,五年级科任老师大部分更换,家长想了解老师教学情况是在情理之中。
然后我问及旭旭爸爸对二年级时家长进课堂这件事怎么看。爸爸说当时他没参与,只知道结果。我简要讲述了当时妈妈们听课后当即在教室将年轻的英语老师“逼哭”的情形,他也觉得不大妥。我顺势言明自己观点:家长进课堂听课是家校沟通的渠道之一,教师不会也不应该拒绝。但是像之前那次英语课堂情形,不利于真正解决问题,相反易于造成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对立情绪。
随后我开门见山问这位爸爸是不是孩子回家反映了什么情况。旭旭爸爸见我如此坦诚也不再绕弯子,说了旭旭罚站后不服气的事。爸爸说他当时就批评儿子肯定是自身有问题,旭旭让爸爸电话同学了解情况,经过了解,很多孩子都觉得美术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就想来课堂亲自看看。
就这件事,我们交流了很多。后来,旭旭爸爸满意地走了。具体情形在“案例分析”和“沟通技巧”中介绍。

【案例分析】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旭旭爸爸当时是带着“目的”到课堂找“依据”的。旭旭在学校表现优秀,深得同学和老师信任。上学以来一直是班级得力的班干部,家长对旭旭回家反映的情况表示相信可以理解。在二年级时当几位家长要求进班级听英语老师的课时,也没有遭到反对,同时他们听英语课后要求更换老师的请求得到了学校的支持。因此,这次面对此类情形家长再选取同类做法也不足为怪。
但是作为班主任,我对家长这种与科任老师的沟通方式持保留意见。我认为作为班主任需要维护科任老师的尊严,想方设法让家长与班级各科老师和谐沟通,尽量避免双方产生敌对情绪。孩子第一天受到“委屈”,家长第三天就想到班级听课,显然家长的做法也并不理智。这时,班主任需要坚持原则的同时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彼此多一份理解和包容。面对这些做法强势、高知高位的家长,教师如何用自己的言行维护教师尊严,同时获得家长的认可,需要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考虑全面、科学而艺术地处理问题。

【沟通技巧】
(1)保持“空杯心态”,提高洞察力,把握好沟通递进层次
与高知高位家长沟通,切忌简单地就事论事。因为这些家长因自身修养和认知水平都相对高,一般而言,他们提出的问题、罗列的现象自有一定道理,或者说是能够自圆其说的。交流中,教师需要学会保持“空杯心态”,即开始不要带任何偏见也不急于亮出观点,认真倾听家长的话,倾听本身就是良好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听的过程中,梳理思路,找到家长深层需求和目的,再做针对性交流。比如,案例中,当家长提出要进课堂听课时,教师首先虽然有预设,但在家长不说明真实原委下,教师也不急于做判断,而是给予支持的前提下,委婉抛出自己的观点。让家长继续阐述,当家长说到“之前也这样推门听课”时,教师把握住应对契机,表达出对上次家长行为的看法,然后邀请家长一起对此做深入交流,为后续针对性交流做好了情感铺垫,有利于后续双方深入到价值层面的深层交流。
(2)分析家长建议的利弊,引导家长全面、辩证看待问题
深层交流的前提是双方感受到对方对自己观点的认同与接纳。因此当家长说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做出某些行为时,教师首先要表示出对他(他们)态度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选择时机以协商的口吻亮出自己的观点。
素养高的家长一定会在权衡利弊后做出相应的选择。比如上述案例中,在谈到家长进课堂听课这一话题时,教师首先肯定家长随堂听课是家长的权利,同时也是家校沟通的一个重要渠道。问题时如何让这个渠道发挥积极作用而不让双方产生不必要的误会。问题提出来,家长也会站在教师角度考虑当时的感受。案例中,当知道上次“课堂逼哭教师”故事细节后,旭旭爸爸迅速表示自己也不苟同此做法,他也会考虑自己的行为方式,并能理解我当时的“阻拦”的用心了,让看似“冲突”的局面在沟通中得到化解。
(3)虚心聆听、让家长感受到尊重,守住底线、用人格学识魅力捍卫尊严
高知家长一般不会无理取闹,他们对班级管理或教师教学提出异议时,一定有缘由的。教师需要敞开心扉,虚心请教并聆听家长的观点,对于积极的建设性意见要及时肯定,并积极采纳,不固执己见,更不能故步自封。俗话说:“开言通肺腑”,家长也会在与教师沟通中感受到教师的教育观和能力、水平。
从人际交往心理上讲,谁都愿意与有思想、有主见的人深入交流,而家长更希望自己孩子的老师是一位博学多识、有思想的人。因此,教师只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靠着自己的人格魅力去赢得家长的尊重;靠自己厚实的学术功底和宽厚的人格底色去感染家长。比如,案例中后续与旭旭爸爸交流中,彼此谈到了赏识教育的利与弊,谈到适度的惩罚的必要,以及惩罚的方式方法等,在这些观点的“交锋”中,家长其实也对班主任的“摸底”,你只有视野开阔,有自己的教育观以及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方能得到家长发自内心的认可。
如果对家长的观点和做法不“认同”时,一定要用充分的依据去印证个人观点,用合适的方式传递并坚持自己的教育观。比如案例中我的“拒绝”对家长而言,心里无疑是有些不舒服的。但是当我谈到“前车之鉴”,坦诚介绍年轻的美术老师专业功底深厚,对工作认真负责,对于他一时教育方式的不当请家长给予包容与谅解,采取私下沟通等推心置腹的交流,让家长心服口服,方能发自内心接纳认同教师的做法。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和理性不仅化解了本次矛盾,而且为今后工作赢得这些高知家长的支持打下基础。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1-19 11:14
         家校协同,有效沟通是关键
             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实验学校:王怀玉 (此文发表于《班主任之友》2015年12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这段话不难理解,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身为家长,都希望家校配合,给孩子以最适合的教育。理论上说说容易,而真正要落实在教育行为上又是何其难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育学”,每个家庭都有其特殊性,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角,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角。双方所处的环境不同,所持的立场有别,不同的角色使命、不同的价值取向,要想在工作中目标和行为趋向一致,唯有通过有效沟通,双方在平等对话中,增进理解,增强互信,方可达成共识。
影响沟通效果的因素很多,信息不对等,是最大的障碍之一。而造成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信息不对等的,往往是孩子(学生)不经意的一个反馈。请看一则案例:

【案例描述】          一件小事,三个版本
                       版本一
       期末考试那天中午,女儿回家便哭诉:“我下午不去考试了!”妈妈慌忙安慰并询问原因。女儿委屈地说:“冰冰说我考试照抄,传得很多同学都知道了。我只是把综合卷放在课桌里,根本没抄。我觉得太丢人了,下午我不去学校了……”接着便嚎啕大哭,还说:“他们都来说我,我受不了……”
——作为家长,您是不是同样慌了神?是不是会想:孩子的班级怎么是这样的风气?此种情形之下,您会用什么方式向老师反映情况?

                 版本二
     期末考试那天下午,孩子回到家,闷闷不乐。妈妈追问原因,孩子说:“今天我发现婷婷上午考试时作弊,下课我说她了。下午考试前,老师却批评了我……”
——作为家长,你第一反映是什么?是不是觉得这个老师很混蛋?是不是觉得自己的孩子原本是伸张正义,却被老师压制了……假如是您的孩子回来告知您这样的情况,您打算怎样和老师沟通?

     版本三
    上午第一科考试结束,班主任还未进到教室,几个孩子跑到身边,告诉她:冰冰说婷婷考试时照抄了。班主任经过了解,得知是冰冰发现婷婷在考试时把一份综合卷放在抽屉里,考试中婷婷有几次把头低下去,好像想看的样子。“综合卷上有原题吗?”孩子们摇头。因为十分钟后马上就考英语,班主任只交代这几个孩子安心考试,不知道真相就别乱说,以免影响当事人情绪。
班主任随后走进教室,只见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讨论前一学科的考试题目,几个调皮地孩子在相互逗乐。班主任示意大家安静就坐后,再次做了提醒:“考试时全心答题,不要动什么歪心思,课桌里不要放对应考试科目书和试卷,否则容易引起误会。”说完看了一眼冰冰和婷婷,就走出了教室。

中午,班主任就收到了婷婷爸爸发来的信息,如下:
“老师好!听孩子回来说有些同学说她考试作弊,而且还煽动其他同学欺负人!孩子回来一直哭,很委屈,说没脸见人。希望您在同学面前权衡一下,其实这孩子就是学习不给力,其他的她不会比别人差!让那个孩子不要再乱说什么了,这样引起什么后果大家都不希望看到!现在的孩子自尊心强,我怕会出现什么极端!这种小团伙不能滋生。哈哈,小小提议还望老师见谅!”

【班主任回复】“谢谢告知,我也刚刚做了简单调查。据我了解,是有同学反映婷婷把试卷放在课桌里,几名同学误认为她抄袭了,只在说这件事,好像没有这么严重。下午我再调查,如果真如婷婷所说同学欺负她,我会严肃处理。请您转告孩子,先放下这件事,下午必须到校考试。待我了解情况后再详细回复您。”
回复完信息,班主任又进教室了解情况,孩子都说不知道细节。班主任问同学们有没有对婷婷有其它伤害性行为,大家纷纷摇头,只是有几个同学在议论,可能是婷婷听见了。
为了制止这种以讹传讹现象,下午考试前,班主任趁婷婷同学还没到教室时,再次在班级强调考试纪律,同时提醒同学们如果发现有同学有不老实行为,可用眼神制止,如果制止不听,也可以举手小声告诉老师,让老师提醒。不要事后当众盲目宣传。并告诉孩子们:“婷婷因为大家上午传言她抄袭而觉得委屈和丢人,正难过着呢。所以大家以后说话要注意方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一会儿婷婷进教室,大家当做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更不要在背后随便议论了。”
班主任说完,监考老师已经到达,班主任只身去阅卷室阅卷了。

晚上十一点五十分左右,班主任收到冰冰妈妈信息:
“老师,您休息了吗?我想和您沟通一下关于我家女儿说婷婷作弊的事情。不知道你怎么看,孩子回来很受委屈。您说她冤枉婷婷同学,我却不这么认为。但是我仍然告诉她她错了:第一,如果因为作弊导致婷婷同学处分或批评之类,她的心里会感到愧疚;其次人都会同情弱者,使真理被蒙蔽,即使是对的,也会被同学误解;第三,我给她说,就像在公交车上遇到偷盗者,你如果揭发,可能会受到攻击受到伤害,因此首先想到保护自己,就不要站出来,即使你是对的;第四,大家不喜欢直来直去的人,学会给别人留有余地,低调做人。纵然这个社会有太多正义和真理,需要太多人去维护和申张,但我选择我的孩子重新改变理念,学会忽视以慢慢了解适应这个社会。太多的事情会让她成长起来。其实与您的观点也是不谋而合的,最起码给婷婷留有余地,衡量得失之间选择冰冰冤枉说法。此外,据我了解,我家孩子考完试只说给婷婷同学,应该没有告诉您吧,您是如何知晓的。”
      假如您是这位班主任,深夜收到家长与自己了解的信息有很大出入的家长信息,你会怎么应对和处理?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1-19 11:15
这位班主任读到家长这么晚发来的信息,尽管与事实相去甚远,也感觉到了家长当时的情绪。思虑了一会儿,班主任做了如下回复:

【班主任回复】冰冰妈妈,您好。同为母亲,读到您十点五十分发过来的信息,我感觉到了您的焦灼。都怪我,没有及时把白天处理这件事的原委及时告诉您。从您信息中看,冰冰回家向您说及这件事的时候,可能比较简单,信息不太全面。其实,中午我也收到婷婷爸爸一条信息,我先转发给您看看。(婷婷爸爸的信息略)
相信您读过婷婷爸爸信息,一定很诧异,与冰冰回家给您反映的情况应该有很大出入。我也相信冰冰绝对不会这么做。在收到婷爸信息之前,第一科测试结束之后,就有几个孩子跑来告诉我这件事,他们说是听冰冰说婷婷考试作弊了。(这与冰冰给您反映她只对婷婷一个人说就有出入了)。当时我找冰冰了解情况,冰冰也告诉我只是看到婷婷测试卷放在抽屉里。我当时肯定冰冰的提醒是对的,但要注意说话方式,以免无意间伤害到对方。当时冰冰懂事的点点头,我让她也不要再想这件事,安心去考试。本来以为这是小事,这样解决就过去了。
中午收到婷爸信息后,下午我又在班级强调了考试纪律,同时简要说了下婷婷因为大家传言她抄袭而感觉很受伤。告诫全班同学不要盲目传播不完整的信息。冰冰大概觉得我是在批评她。
事情大致就是这样。看来孩子回家说话都会不自觉地站在自己立场上讲述自己的感受,而忽略还原事情全貌。所幸你们两位家长都能及时向我反映情况,让我更全面了解信息。建议您改日再心平气和地和冰冰谈谈。也拜托以后孩子回家反映学校情况后您依然像今天一样,及时告诉我,我也会及时、全面了解情况,做出正确回应,尽量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受委屈、受伤害。晚安。有事明天再联系。时间不早了,我们都休息吧。再见。

    班主任发完信息,就关机了。第二天早上,收到了冰冰妈妈的道歉信息,反省说自己太急躁,昨晚只是看到女儿不高兴,问原因,女儿就简单说了几句。没想到班主任在后面还做了那么多工作。早上又和孩子聊了这件事,才弄清事情原委。女儿主动说要向婷婷道歉。
孩子们很快就和好了,班主任拍了婷婷和冰冰课间一起开心游戏的照片发给两位家长,两位家长都回复了笑脸,说常常是家长在背后着急,孩子们或许睡一觉就忘了。后来一次班级感恩班会上,班主任特意邀请了冰冰爸爸和婷婷妈妈来做嘉宾,听孩子们动情地讲述在班级里彼此之间种种美好细节故事两位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平时回家不爱讲这些,今天让他们了解到了更多信息,感觉孩子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真幸福,做家长的也很放心。

【案例反思】
     案例中的班主任就是我。是一年前发生的真实的事。同样一件事,因为两个孩子回家反馈给家长的信息与老师所了解的大相径庭。而从两位家长发给我的信息中,可以看出家长都确信自己孩子所说的就是事实,并透过这些“事实”他们似乎都“嗅到”了班级“潜在的不正之风”,或是班风不正,或是班主任处理问题不公。虽然这些并非事实,但他们的“火药味”来自对不对等信息确信后的情绪性判断。因此,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学会不被家长的情绪所左右,尽量保持平和心态,和缓地道出事情原委,让家长自己去判断,家长自有公断。
    生活中,因为信息不对等,尤其一件事涉及到两个或多个孩子,再有家长卷入后,处理不好很容易陷入僵局,或者上演拉锯战。案例中的两位家长,遇事还能及时与班主任沟通,尽管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至少可以让我得到反馈,及时给与回应。生活中,是不是也有很多时候,孩子回家反馈信息不对等,但是家长只是听在心里,对班级和班主任(老师)存在看法,而不说出来呢?
面对学生这种因为规避个人错误而无意传递的偏颇信息,以及家长相信学生一面之词对班主任的态度颇有微词时,班主任如何处理与应对,需要理性和智慧。这件事发生在期末测试期间,每个学期末,对于班主任而言,更是杂务缠身,从案例中班主任处理问题的态度上看,原本只想从简处理,就事论事。但是因为学生各自回家的不全面反馈,三方信息不对等,各自有看法。班主任一方面要学会平复自己的情绪,不被家长的情绪所左右,另一方面,还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巧妙地把事实还原,让家长放心的同时,也要让家长认识到今后要全面了解情况,不能盲目下结论。

      现实中,有效沟通真不是简单的事。以上案例是孩子向家长反馈不全面的在校信息。工作中也会遇见孩子向老师反馈不全面的在家信息,相信班主任都有类似经历。比如笔者最近就遇见在收缴学生意外保险回执时,有孩子因为自己忘了把回执单带回家也忘了带钱,而在班主任面前信誓旦旦地说是父母不同意他交,因为妈妈说意外保险赔付很麻烦,去年自己的胳膊受伤就没得到赔付。事后才知道孩子所说的那些详实的理由都是孩子自己臆想的。上次没得到赔付,是家长没找到住院的各项费用收据。如果没有后续沟通,班主任会不会对家长也有看法呢?因此,班主任对学生带回的信息,尤其是一些关键信息也需要审视。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1-19 11:15
以上案例看似是典型事件,实际上也是常见问题。沟通是双方的事情,遇见典型事件,彼此能够较快达成共识,寻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功夫在诗外”。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总结的几条沟通策略,与各位分享:

【沟通策略】

笔者认为,在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中,班主任要力争当好是解决矛盾的主导者。家长与教师无论是在教育观念上的分歧,还是在具体教育过程中的误会,如果处理不好,都会造成双方情感上的隔阂。因此,情感疏通是家校有效沟通的前提和起点。
第一,心向一致,打好家校协同的情感基础
在教育的终极目标上,家长和教师是一致的——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关心孩子的教育,希望孩子在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教师同样希望孩子在班级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与家长沟通中,要把这个信息明确地传递给家长,反映孩子的问题时也是基于孩子更好的发展。我相信没有家长不会理解和配合教师工作的。案例中的婷婷和冰冰家长,都生怕孩子在学校受到不公正待遇,这个心情可以理解。班主任在还原事实之后,通过搭建活动平台,让家长更多了解班级,了解班级更多的学生,也让家长认识到孩子自身问题就自己的教育方式问题。教师再不失时机地给予真诚建议,教育就成功了一半,有效沟通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谦和包容,消除家校沟通中的心理障碍
良好的合作基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家长的态度。工作中,教师难免会遇到各种类型的家长,因为种种原因,教师可能还会受到家长的批评、责怪,甚至是责难。就像案例中的班主任,家长在不了解事情真相之前,偏信自己孩子的话,给班主任发的有失偏颇的信息,甚至深夜发信息,打扰班主任的休息。班主任如果不能站在家长立场上思考问题,很容易被家长激怒,甚至被家长情绪左右,形成对立情绪。
面对家长一些过激言行时,教师一定要提醒自己保持克制和冷静,保持同理心。换位思考,站在家长和学生角度,客观地理解当事人的内心感受,并同时把这种理解传达给当事人。比如面对冰冰妈妈深夜发来的“质问信息”,教师第一句话却是“同为母亲,我猜想您现在一定很焦灼”,并且通过“检讨”自己没有及时全面给家长反馈信息,暗示家长从孩子那里得到的信息是不全面的。再审时度势地把事件中涉及到的另外一名孩子及家长的反映委婉告诉给“申诉”家长,让她心理上产生碰撞。当然,这一点,班主任一定要把握好度,否则会弄巧成拙,让家长与家长之间产生更大隔阂。
上述案例的成功在于,双方孩子回家反馈的信息反差如此大,对方感受完全不一样,这也便于家长反思自己孩子反馈的信息是否全面等问题。教师并且以相信他们的孩子作为前提,委婉告知为了让对方理解自己的孩子所做的努力,让家长真切感觉到教师对自己孩子的真正关心,如此以来,就容易消除家长当初因为信息不对等而形成的偏见。
第三,虚心聆听,营造互尊互信的沟通氛围
在工作中,家长与教师之间造成的误会,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信息不对等、沟通不畅造成的。案例中的事情后续得到很好解决,是因为这两位家长都愿意在第一时间与班主任进行沟通,也敢于把真实想法表达出来。这非一日之功。工作中,我会利用各种与家长见面的机会,进行“看似闲聊”的访谈或反馈,比如在家长接送孩子时,主动和家长打招呼、拉几句家常,了解一下孩子在家生活和学习情况;再如利用周末社团活动,家长智慧课堂等各种和家长相处的机会,尽可能多的与各类家长进行交流,创造机会让家长多说,发自内心的与家长真诚交流,认真聆听他们的想法,体会话中表达的情感和内涵,同时也真诚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意见不统一的时候,进行开诚布公地商讨,达成共识;对于家长中冒出来的偏颇言行,也要在适当的场合给予巧妙提醒和制止,让家长看到你处理问题讲究原则。
正是在这些日常细节小事上,家长们感觉到教师的亲和及对他们的尊重,才会在关键时候,坦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第四,搭建平台,建立长效性沟通机制
有效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协同教育。除了要注意上述在沟通过程的时机把握和话题导向外,还需要搭建平台,切实让家长参与到教育生活中来。
1.组建得力的家委会,实施家委会议事制。家委会作用发挥的好,是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联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班主任每接手一个新班,一定要认真组建家委会,实行家委议事制,如学期初,把班级发展规划及活动方案提交家委会商议,形成决议;学期中,对反馈的主要问题也交由家委会一起商议决策;学期末和家委会一起做个总结,为后续工作提出目标。一旦这些长效机制发挥到应有的作用后,家委会就会成为班主任最得力的左膀右臂,在与整个家长群体的沟通中,家委会还能起到辐射和引领、帮带作用。
2.鼓励家长牵头组织社团活动。小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离不开成人的适度参与与指导。家长的参与程度决定着班级社团活动开展的成败。多年来,我一直重视班级社团活动的组织与开展,除了班级大社团外,还鼓励以居住区域为主的“小区各类小社团”活动的开展,家长自由结队轮值,相互帮扶,有助于家长团队意识的形成,也有助于家长深层参与班级活动。在社团活动中,家长能够看到自己孩子和班级孩子各自的不同表现,与教师沟通时,也就多了一手素材,便于全面了解孩子,更好地与教师配合教育。
3.开办家长智慧课堂。现在家长群体素质整体提升,不同职业背景的家长群体是最好的教育资源。为了充分发挥家长的力量,我在六年前就在班级组织家长智慧课堂,邀请部分家长到班级授课。从授课主题确定、授课流程的推敲,以及授课过程中的交流与互动,让家长和教师之间围绕课题进行深层对话。
4.发挥班级博客、微信群、QQ群等现代媒介的宣传和互动功能。现在通讯方式便捷,班主任要充分发挥现代化的交流手段,如电话、短信、邮件、BBS、班级博客、班级QQ群等,拓宽沟通渠道,及时发布班级活动信息,对于一些活动方案发布在班级博客和微信群里,组织家长参与讨论,甚至还可以召开网络班会等,阶段性要求及总结,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展示,保障家长与学校、老师联系的多向互通、随时畅通。以便让家长全面了解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内容,更好的配合教育。
总之,要想达到沟通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有清醒的认识:既要看清当前影响家校有效沟通的不利因素,对症下药,巧妙化解“危机”,又要善于寻找推动家校有效沟通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更要从自身做起,从端正心态、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入手,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赢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通过有效沟通,让家长克服对学校、教师的依赖、应付心理,做到与老师彼此了解,相互支持,互树威信,共同研究和实施教育措施,达到家校协同、家校共育之目的。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1-19 11:16
如何与单亲家庭的家长沟通——

    现在,单亲家庭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也是一门学问。各方面的统计和研究都表明: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心理状况、身体状况、人际关系、情感态度等各方面出现问题的比例都明显高于正常家庭的学生。

     据有关专家统计:在父母离异的家庭中,青少年犯罪率在40%以上。有专家指出:“单亲家庭教育是失衡的教育。”因此,如何帮助单亲家庭的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已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与研究的课题。以下是一名单亲家庭孩子(小学六年级)的考场作文,孩子真情实感的流露,触动着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柔软。尤其是文后那句“老师,别把我的作文给我爸妈看,好吗?”让我们看到了孩子内心的矛盾与痛苦……面对这样一个群体,我常常问自己:拿什么走近他们,亲爱的孩子?

      以下案例是笔者教过的一名学生的故事,经小作者本人同意,将他的作文作为本节案例素材。

           【案例呈现】
我有“三个”家
我有三个家,这在人群中是非常特殊的。
首先介绍我妈妈家和我外婆家。妈妈家只有我和妈妈两个人。家虽然不够大,但足够我俩住了,每天妈妈都抱怨我吃饭吃得慢,作业写得慢(现在我已经改了一点了)……我也不觉得烦。这虽然平凡,但却充满了爱。毕竟她是我妈妈,而且人在慢慢变老时,总会抱怨几句。
外婆家在四川,虽然我爸爸不是四川人,但我却觉得四川是我的老家(吃辣是我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外婆家有许多我最爱的人:外婆、外公、堂哥堂弟,大舅二舅,大舅妈二舅妈……我实在太爱他们了。以至于我恨不得姓W!!!(我爸不会同意的)。每年的寒假、暑假,我几乎都会回到外婆家。
再说我爸爸家。这个家我认为……怎么说呢?爸爸的这个“家”,只要不是我妈妈工作忙或者爸爸邀请我来,我就一定不会来。这个家让我感到恐惧,每次我来都要戴上面具。这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是……比看鬼片还可怕!吃饭要戴沉默面具,写作业要戴认真面具,甚至陪三岁的小孩子玩儿,也不能把真实的一面露出来,要戴笑呵呵面具!大人不知道,小孩戴面具是要把脸捂坏的……
大人都以为我们的伤痛转眼就消失,大人都以为我们笑了就代表忘了,可是,这对小孩来说,要是真有那么简单就好了……
我实在不想谈这个家,谈它我就会觉得很累,很累。我还记得一次在我妈妈家,她和爸爸在电话里吵架了。爸爸立即打我手机,让我把我的衣服连人一起搬到×××(爸爸的寓所)。我马上哭了,说:“你们吵你们的,关我什么事。我只是一个小孩子,我只是一个小孩子!”最后我把卧室门反锁,呆在里面不肯出来,那一刻,他和她都沉默了。
好了,不说了,一说我就气,我就恨,我就想哭……这就是我的两个家和一个“家”。
(备注:老师,请勿把此文发给我父母)

这是一个11岁的男孩儿波波在考场上写的即兴作文。我尊重波波的意愿,没有将此文直接给他父母看。
但是,孩子文中反映出来的情绪和心理我们不能置之不理。伙伴们,假如这是你自己班级的学生,你打算如何与这个孩子以及这个孩子的家长沟通呢?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1-19 11:16
这是一个11岁的男孩儿波波在考场上写的即兴作文。我尊重波波的意愿,没有将此文直接给他父母看。但我还是找机会向波波的爸爸反映了波波在校的一些“特殊表现”:比如只喜欢和女生一起玩儿,举手投足间有点“女性化”迹象。他爸爸有些惊讶地说,只觉得孩子平时不爱说话,以为是胆小。我顺势提醒是否是因为孩子平常主要和外婆和妈妈一起生活的缘故。爸爸坦言自己因为工作忙,确实疏于陪伴,常常只是给他买一堆玩具弥补这份缺憾。他当即表示:以后一定多多抽空陪波波,我再顺势告诉他波波很细腻,生活细节的关怀与情感上的关注比物质给予重要得多。
同时,我也择机向波波的妈妈适度地表达了如何尽量让孩子不带怨恨地和爸爸相处的重要,并把波波那封信的大致意思告诉了她,妈妈得知以后,也感觉很意外。她也一直认为孩子还小,不懂这些。我委婉地提醒:父亲在男孩儿成长中引导的重要性,并让她鼓励波波多与爸爸相处。

【案例分析】
上述案例,让我们看到了单亲孩子“复杂”的一面,他们表面上可能很快乐单纯,内心却脆弱而孤独。他们不愿意向外界透露自己真实的想法,父母离异在他们看来并不是“光彩”的事,他们不愿意向他人透露,加之偶尔的家庭纷争给他们增添了更多的心理压力,他们往往用另外的方式表现出来诸如散漫、捣蛋或者自闭的行为。
如何使这些“受伤”的孩子,多一些阳光,多一些积极应对生活的热情,是摆在我们每位教育者面前的课题。在和波波的爸爸妈妈谈话之后,我也感觉到了他们的努力。比如妈妈接受了爸爸给他们安排的距离学校更近的住处;爸爸每周会抽时间和孩子吃一顿饭,陪着看一场电影或去打一场篮球等。自此,我也注意和波波有更多机会的沟通,我曾借用图画书《我的爸爸是焦尼》,和他讨论幸福的含义。我希望孩子能够明白他有三个家,有更多的爱他和他爱的人。不管父母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请他都要相信父母对他的爱……他笑笑,没有回答。
这些年,作为班主任,我所接触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少,波波还算是阳光的一个。他没有特殊过激的言行,不过是行为散漫一点,他对周围的人事漠不关心,只爱沉浸在书的世界里。他的父母经济能力都不错,也属于高知,了解了孩子的情况都及时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但也有因父母离异,几乎被“父母”遗弃的孩子,父母为生活奔波,无暇顾及到孩子,这类孩子就更敏感而自卑。类似的案例提醒我要注意:面对这个特殊的群体,在班级规则的执行上,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怎样在保护他们自尊心的基础上给予适合他们的教育;面对这样的家长,我们如何沟通,才能在不触及他们隐私的同时,又能够真诚地交流?这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沟通技巧】
(1)用特定的方式向单亲家长双方传递信息,明确各自教育之责
一般而言,单亲家庭的父(母)像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样,与教师沟通时比较忌讳谈家庭基本情况。班主任在接手一个新班时,要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登记了解班级学生家庭结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新学年伊始(特别是接手新班级时),教师可向每位家长发放一份“介绍信”(单亲家庭可以分别邮寄至孩子的父亲和母亲单位)。信中要介绍班级管理规划,明确提出希望父亲和母亲在教育孩子时承担的不同角色以及重要作用;要给出一些适当的建议,让每位家长都做到心中有数,而且因为这是班级的整体要求,也不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和多虑”;
还可以建立班级博客,把地址发给每位家长,在及时发布班级动态的同时,也有意发布一些亲子教育经验,让家长进一步明确教师对他(她)的期待,孩子对他(她)的需要;
找时间通过网络等多种方式主动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在校表现,尤其是点滴进步,同时委婉地提出具体建议,让家长感觉到老师对孩子的关爱,同时也明白如何配合教育。
(2)择机“闲谈”,引导家长理性地看待双方的监护和教育权
在工作中,教师要善于从孩子情绪、行为变化中捕捉到家庭因素的影响,选择时机真诚地与家长“闲谈”。“闲谈”不是漫无目的,而是从人生和生活角度放开交流,传递一些价值观,之后再进入到家庭教育的主题,让家长感觉到教师对他的理解以及对他孩子的关心。比如案例中的波波表达出的对爸爸家庭的感受。教师在和波波的爸爸交流时,不直接说父亲的“缺席”等家庭问题,而是从孩子现在反映出的有些“女性化”的特点切入,让父亲自己认识到问题之所在,比直接强调效果要好;在与波波的妈妈交流时,则委婉地表达出希望她做到,不管现在自己和对方有多少矛盾,对对方有多少怨恨,但他毕竟是孩子的父亲,在孩子面前不要诋毁对方,儿子的成长需要来自父亲的教育力量。不管孩子在谁身边,都要尊重对方的探视权,支持孩子多与对方相处,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不在一起生活,但父母都是爱自己的。相信这些贴心贴肺的交流,会让家长感觉到教师的真诚,为了孩子会主动做出改变的。
(3)指导离异家长适度对孩子表达爱与关心,端正教子观
单亲家庭的孩子都比较缺乏安全感,他们需要更细腻而智慧的爱。而单亲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方式上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过于溺爱,感觉自己婚姻的失败、家庭的破裂亏欠了孩子,因此在物质上最大化地满足孩子,言语上对孩子也“言听计从”;另一种情形是迫于生计或者情感纠葛,导致无心教育和陪伴孩子,有的把孩子放到祖辈那里,让老人代管,有的甚至把孩子的起居和学习生活都交给保姆托管,使孩子处于一种“放任”或“遗弃”状……无论哪一种情形都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班主任要根据孩子当前不同的家庭教育现状,与家长真诚地沟通,促其做出相应的调整,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建议溺爱型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独立意识;建议忽视型家长要明确指出亲子关系的重要,让他们明白再忙也要陪孩子的道理。
(4)提醒家长注重培养孩子阳光、乐观、合群的性格
单亲家庭的孩子从小就比同龄人多一些“心事”,家庭破裂让他们感到自卑、孤单,很多孩子变得内向、不爱说话。家长如果以为孩子很“乖巧”很“懂事”的话,不能深入思考,就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也就很难给予正向引导。因此,教师需要提醒家长重视对孩子的心理疏导和良好性格的培养。要视孩子的年龄,坦诚地与孩子交流家庭变故问题,要让孩子坦然接受父母分开的事实。
笔者曾经带过单亲家庭的一个阳光男孩儿,他和班级另外一名单亲男孩儿性格迥异,我与这个阳光男孩儿交流时,他总是笑嘻嘻地对我讲:“我感觉自己比一般人幸福啊,人家都只有一对父母爱他,而我的父爱和母爱多了一倍呢。”阳光、洒脱的性格特征一部分是缘于天性,但后天培养也极为重要。这名男孩儿之所以如此阳光,是妈妈与爸爸离异后,两家还有相应的来往。母亲在深圳组建了新的家庭,儿子也一直在深圳上学,在东北工作的爸爸出差到深圳,也会来看望孩子,寒暑假时,孩子就回到爸爸身边去。这个阳光男孩儿还对我讲,他陪爸爸相了几次亲,都没成,他着急老爸到现在还单身,太孤单了点,所以一放长假他都回去陪老爸。
从这个阳光男孩儿身上,我们或许能得到些许启示:假如孩子本身性格就有些内向,家庭要是再有变故,家长就更应该鼓励孩子多参加各项文体活动,多和小伙伴一起玩耍、交流,培养孩子的阳光心态和独立意识,这是做父母的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