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从1.0到2.0:国际主流媒体进军华文网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2 14:50
标题: 从1.0到2.0:国际主流媒体进军华文网
网络时代华文传播圈的新格局

--从1.0到2.0:国际主流媒体进军华文网

全世界的媒体在做什么?在抢占全球的市场。2012年一月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英国《每日邮报》的网站超过《纽约时报》而成为世界第一大报纸网站。但是每日邮报网只有四分之一的用户在英国,亦即约75%的用户是在本国之外的。《经济学人》今年5月刊出一篇文章称:报纸转向了世界的新闻,各大报纸都在网络化生存,并向全世界寻求读者用户。[1] 《经济学人》配的漫画里,就包括目前国际媒体的最重要的领军人物,包括赫芬顿、小苏兹伯格他们拿着各种各样的终端到世界各地去抢占市场。



不只如此,国际媒体更瞄准了外语市场,大力到海外拓展多语种市场。华文媒体市场因其受众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而成为国际媒体开拓的新市场。如今,我们正在以多种语言的媒体强势出击世界媒体市场,以加强国际传播、树立中国的正面形象,不过,我们是否关注和重视国际媒体也正努力进入华文传播界?
美国本土的华文传媒
  这里以美国为例。美国拥有海外较大规模的华文传媒。美国华文报纸从1856年的日报《沙加免度新录》(Chinese Daily News)发端,其历史最悠久的华文日报则是1924年在旧金山创刊的《金山时报》。目前美国有十多家华文日报和不少社区报。同时在东西两岸都出版销行的只有《世界日报》(属台湾“联合报系”)、《星岛日报》(属香港“星岛报系”)、《明报》(属香港“明报系”)和《侨报》4家。此外还有美国的华语广播,目前在有效运行的有 “中国广播网1240”(1998年开办)、 “纽约华语广播1480(2001年开播,粤语)和“纽约华语广播1380”(2001年开播,普通话)。美国现有华语电视台约十多家,中国中央电视台2004年与美国第二大卫星电视公司EchoStar合作通过Dish Network,推出了中文“长城平台”套装。[1]
报纸印刷版的区域性限制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这些华文传媒多已经上了互联网,主要是把传统媒体的内容搬到网上。此外,美国还有为数不少的华语网站,如多维网、博讯网、文学城以及多种政治面貌的华文网站,其信息多摘引中国大陆、港澳台中文媒体的信息,也有少量摘译国际外文媒体的内容。有一些网站则几乎是偏向一面的“观点”网,鲜有报道类内容。
西方媒体的“中国热”:预热阶段
    西方媒体是从2005年的中国热,开始持续重视对中国的报道的。在那之前,《纽约时报》先行一步,从2004年6月起2005年初,该报推出系列报道《鸿沟》(The Great Divide),共18篇关于中国的深度报道,突出报道和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一些问题,几乎每篇在网上都配有视频短片。2004年10月11日,德国《明镜》周刊以一条破壳而出的龙为封面,推出《中国,一个超级大国的诞生》的主题报道。
    进入2005年,国际主流媒体猛刮“中国风”。这年中国“两会”期间英国BBC推出“中国周”, 把《提问时间》节目制作搬到上海,首次在中国制作时政辩论节目; 5月《财富》论坛第3次选择中国,热点报道中国;5月,美国CNN推出一周特别节目“放眼中国” (Eye On China),把主持人拉到了北京钓鱼台直播;5月半岛电视台在预告里推广即将播出的“中国周”;5月9日美国《新闻周刊》以“中国世纪(China's Century)”为封面报道,用了21个版面多角度解读当今中国;6月27日美国《时代》周刊推出特别报道“中国的新革命”(CHINA’S NEW REVOLUTION),全面解读中国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方面情况,篇幅长达20多个版位。
2005年5月22日的《纽约时报》的评论版破天荒地以中文隶书通栏标题刊出专栏作家纪思道(Nicholas D. Kristof)的评论《中国,世界之都 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原标题:China, the World’s Capital 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而且不加翻译,只是在文中解释了标题后半部分,这是第一次让《纽约时报》的大部分读者不能完整理解一篇文章的标题。评论中相信中国经济能在15年超过美国。在此之前,2001年7月14日北京申奥成功的翌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哨兵报》(Orlando Sentinel)上,笔者也曾见到过中文的大字标题“在中国,说定了!”
国际主流媒体的这股报道中国热,源于他们认识到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带来的各种机会。这是国际主流媒体进军华文市场的前奏。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文章,2006年前后,美国掀起了学习华语的热潮,在耶鲁大学,报读华语初级课程的学生就比去年增加了68%。多所美国大学都设有东亚研究所,其中包括开设有关中国的课程。[2] 中国报道的高潮,要算是2007年因关于中国的系列报道,《华尔街日报》获得新闻报道领域最高荣誉普利策国际报导奖。该报获奖后强调,这组系列报道“向世界揭示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给人民和环境带来的影响和压力。”
善用互联网:西方主流媒体开辟中文网
在上述中国热也是国际媒体重视中国市场的一个写照。他们觊觎中国市场,但无论是陆地的印刷版、还是空中的卫星电视,那都几无可能。但是互联网给了他们机会。《华尔街日报》早在2002年1月1日就开辟了其中文网,BBC等早已开辟中文网站。两年后英国《金融时报》也有了其中文网,到今年夏《纽约时报》也终于通过互联网入中文市场。这些媒体的中文网都经历了从稚嫩到丰富、成熟的阶段。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号称荟萃其旗舰报纸《华尔街日报》重点新闻及优秀栏目。因其开设较早,使用互联网推广,因此《华尔街日报》不仅抢占了先机,还不断用其精进创新的手段赢取了很大的影响力,在华文经济媒体里尤其具有话语权。该报中文网如今不仅有本报的译文,还有针对中国的商业,财经以及经济的原创内容,专家作者遍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世界各地。该网站目前每月吸引超过300万独立访问量,月网页浏览量更是达到4000万。它在中国大陆赢取高端用户,推广高端广告、开展创意活动。2011年起该报的WSJ.杂志创办的创新人物奖,2012年首次在中国举办,在网上进行了大力推广。




2012年9月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推出了全新奢侈品频道“奢华人生”, 是WSJ.com在亚洲市场的最新拓展,号称是为了“契合中国读者以及广告主对国内奢侈品市场持续上升的关注”。内容除了翻译自WSJ杂志和《华尔街日报 》的文章之外,还有来关于时尚,旅游,汽车,艺术,美食,葡萄酒及房产等原创作品,移动应用iPhone,iPad和Android同时推送。WSJ.com其他语种的网站包括日语、德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今年晚些时候将上线韩语及印尼语网站。
纽约时报中文网2012年6月28日上线,同时《纽约时报》还开通了新浪、腾讯、搜狐等官方微博。测试阶段在线做了较广泛的读者需求调查,并介绍了将要推出的内容,一开始时非常稚嫩,随后一两个月内陆续完成了各项功能的调整,逐渐兑现了针对中国读者而专门编辑的承诺,声称要向中国读者推出最好的该报的新闻翻译、中国本土优秀作者的作品。其发言人声称将向中国读者提供免费新闻服务,希望通过推出中文版来让这位报界的“灰色贵妇”(Grey Lady)有机会在中国这一全球增长最快且最可能赚钱的互联网媒体市场分一杯羹。该报中文版网站的定位人群为中国受过良好教育、生活富足、接受全球事物的中产阶级。
广播电视中,BBC成立中文网最早、影响最大,主要报道和介绍有关英国教育、生活、娱乐、英超足球、英语教学以及留学的最新信息,现在成为国际互联网上一个24小时不断更新的中文新闻时事多媒体网站。通讯社中,路透中文网2007年上线、法新社简体中文版2008年上线,彭博于2010年拓展其中文彭博专业服务(Bloomberg Professional®)和实时中文财经新闻报道服务。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虽然迟于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不过目前在中国的财经媒体圈子里也已经有相当的影响,它的各种终端应用也已经推出。在亚洲,日本朝日新闻中文网也于2012年4月开通,在钓鱼岛事件之后,点击率不断上升。此外还有杂志,比如《福布斯》中文版于2010年5月推出了福布斯中文网。
过去研究海外华文传媒,都是关注其它国家由华人开办的媒体,但是现在格局明显改变,世界主流媒体实际上已经进军到华文传播的市场了。
进军Web2.0:国际主流媒体中文网以微博拓展影响力
国际主流媒体中文网现在又进军到Web 2.0化以后又有了新进展。下图是关于中国和西方主流媒体在新浪微博上影响力的排名情况(排名包括中国所有媒体在内),媒体微博中排名前一百的,始终有国际主流媒体的中文网,而《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的微博一直稳居前位,其实它有很多终端,不光是新浪微博,在搜狐、网易、腾讯都开了微博,还有和讯开了微博,Twitter、Facebook、人人网、饭否、Google上等等都开了。《华尔街日报》非常稳定地处在中国所有传媒的微博的前三十名左右。


中国主流媒体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开办的微博中最有影响力的官微比,《华尔街日报》的微博一直是影响力最稳定的。早在中国的主流媒体开始抢占微博市场的时候,西方媒体的中文网站早已经稳定地占领了他们的位置。
此外,金融时报中文网、福布斯中文网、日本朝日新闻中文网的新浪微博,也是时常会进入所有媒体微博中的前百名的。它们是微博上的活跃用户。
国际媒体中文网的困境
国际媒体开设中文网、占领华语传播市场,遇到的第一困难就是各种差异带来的难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尤其是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存在难以弥合的鸿沟。新闻专业理念上的差异,也带来了各种问题,包括伦理观念的冲突,采访手段中也存在各种窘境。
此外,由于华语传播圈广大的受众文化背景的复杂性,也会带来传播的困难。比如中国大陆、港澳、台湾不同的用语习惯,就曾使华尔街中文网曾经颇费踌躇,2005年9月他们在网上挂出了《<</span>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络版文体风格说明》,其中有:《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络版由于面向全球中文读者,语言风格也具有全球化的特点。众所周知,华人的聚居地遍布全球,而各地华人的语言习惯又千差万别。地区之间在语言称谓上发生冲突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在财经报导方面,专业术语的用法也不尽相同。例如,“price/earnings ratio (P/E)”在中国大陆和香港被称为“市盈率”,而台湾和美国的投资者则普遍称之为“本益比”。针对这种用词及其他文体上的分歧,我们的原则是:使用所有读者都能够准确理解的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尽量使语言符合大多数读者的阅读习惯。如果二者难以兼顾,则优先考虑语义的准确性。在上文所举的例子中,鉴于台湾和美国根本不存在“市盈率”的说法,读者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本益比”对大陆和香港的读者来说尚可接受,我们统一采用“本益比”作为“price/earnings ratio (P/E)”的标准译法,以保证大多数读者准确理解其含义。该网宣称将不断改进文体风格,以最大程度地适应世界各地所有华人读者的需要。
尽管有各种难题,但是他们还是来了!国际主流媒体正在以各种形式进入华语传播圈,它们较之传统海外的那些小型华人社区传媒,影响力要大得多。他们的用户定位都是华语圈、主要是中国的较高端的人群,他们有成熟的专业理念、有强大的专业力量,他们正在形成一股重要的华语传播势力。


[1] News of the world: to survive on line, newspapers are seeking a worldwide audience, The Ecnomist, May 17, 2012
[1] 刘伟:《美国大纽约地区华文媒体的发展与未来思考》,中国新闻史学会学术会议,2012年10月27日,重庆。

[2] 蔡永伟:《面对中国崛起,我们准备好了吗?》,新加坡《联合早报》2006年1月18日



《新闻与写作》,2012年第12期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