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胡望安:孝感(孝南)民俗礼仪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09:50
标题: 胡望安:孝感(孝南)民俗礼仪
孝感(孝南)民俗礼仪


  
  民俗即一个地方的民情风俗,是该地人民大众的群体生活习惯。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孝感这块热土上的孝感先民,在创造出辉煌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丰富的精神文明。先民们的传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性、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精神文化现象千古绵延,流传不绝,形成源远流长的乡俗文明,成为民间珍藏的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礼仪即礼节、范式,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际交往中相处和互动约定俗成的基本行为方式。古往今来,人们无不遵从这些传统文明,在共同的信仰、习俗和礼仪等行为规范和约束中走到现在,并将继续走向更遥远的未来。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导向性,各种风俗随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得以继承并不断演绎进化,尽管有些方式在实践的检验中因“不合时宜”而逐渐改变或消亡,但作为乡土文化历史,无论眼下存在与否,毕竟因循了千余年的漫长岁月,都应如实记录,并且尽可能追根溯源,保留历史原貌。只有留住文化的“根”,让后世了解孝感的文明历史,才能真正认识孝感,激发热爱故乡之“情”。
  本帖记述千百年来孝感沿袭至今的民间礼仪,分为六个部分:
  一、称谓礼仪;
  二、宴席礼仪;
  三、工匠与建造礼仪;
  四、婚嫁礼仪;
  五、寿诞礼仪;
  六、丧葬礼仪。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09:50
(甲)称谓礼仪
一、亲族称谓
  (一)九族五服
(1)“九族”释源
  “九族”有多种解释,主要有二:
  一种解释为父系四族、母系三族、妻系二族,合为九族。父系亲属的四族是:(1)以“己身”为中心,上推四代,下推四代。对于四支旁系亲属,从源自男性直系亲属的男性旁系亲属起,每一支数四代。(2)父之姊妹,若已婚则包括其后代。(3)“己身”之姊妹,已婚则包括其后代。(4)“己身”之女,已婚则包括其后代。母系亲属的三族是:(1)母之父母。(2)母之兄弟。(3)母之姊妹。妻系亲属的二族是:(1)妻之父。(2)妻之母。
  较通行的解释是指自己上四世的高祖辈到自己下四辈的玄孙辈,加上自己,共九辈,这是古代亲属关系的主体,也是构成宗法伦理的基础。《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汉]孔安国传:“以睦高祖、玄孙之亲。”《幼学琼林》卷二《祖孙父子》:“何谓九族?高、曾、祖、考、己身、子、孙、曾、玄。”即高祖、曾祖①、祖、考②、己身、子、孙、曾孙、玄孙③。
  民间又有“祖宗十八代”之说,是指自己上、下各九代的宗族成员。此说源自《尔雅》。从自己开始,上一辈为父,父之父为祖,祖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简称鼻、远、太、烈、天、高、曾、祖、考。自己下一辈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kūn)④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简称子、孙、曾、玄、来、晜、仍、云、耳。[晋]郭璞注《尔雅·释亲》云:“高者,言最在上”,“孙犹后也”,“曾犹重也”,“玄者,言亲属微昧也”,“来孙,言有往来之亲”,“晜,后也”,“仍亦重也”,“云孙,言轻远如浮云”。又[汉]扬雄《方言》卷十三:“鼻,始也。兽之初生谓之鼻,人之初生谓之首。梁、益之间谓鼻为初,或谓之祖。”周祖谟校笺:“鼻、祖,皆始之别名也。”[唐]颜师古注《汉书·惠帝纪》“耳孙”引应劭曰:“耳孙者,玄孙之子也。言去其曾、高益远,但耳闻之也。”后多以“耳孙”泛指远代子孙。

———————————————
  ①曾(zēnɡ)祖——曾,重叠。指与自己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即上辈中的曾祖和下辈中的曾孙。《尔雅·释亲》:“王父之考为曾祖。……孙之子为曾孙。”按:王父即祖父,考即父亲。《释名·释亲属》以“增”训“曾”云:“从下推上,祖位转增益也。”孝感民间习惯将上辈曾祖之“曾”读为zēnɡ(增),将下辈曾孙之“曾”读为cénɡ(层),“曾(cénɡ)玄”即合称曾孙和玄孙。“增”与“层”是同源字。
  ②考——父亲。《说文·老部》:“考,老也。从老省,丂声。”本义为年老,借代引申指父亲。《尔雅·释亲》:“父为考。”后又专指死去的父亲。《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死曰考。”
  ③玄孙——曾孙之子。《尔雅·释亲》:“曾孙之子为玄孙。”有些地方写作“元孙”,“元”是“玄”的假借字,避清圣祖玄烨讳改“玄”为“元”(一说避唐明皇庙号玄宗讳),如“天地玄黄”亦改为“天地元黄”之类。
  ④晜——同“昆”。

  (2)“五服”释源
  “五服”是古代丧服制度规定的五种孝服。九族范围之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须为死者服丧,并依据生者和死者关系的亲疏远近不同,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也不同,称“遵礼成服”。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分为斩衰(cuī)①、齐衰(cuī)、大功、小功、缌麻②五等。



      [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一》载服制图
        (据《续修四库全书》)




  本宗九族五服正服图





  第一等叫斩衰。上衣下裳都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左右衣旁和下边不缝,使断处外露,以表示未经修饰(极其哀痛),故称斩衰(“斩”即不缝缉的意思)。服制三年。古代凡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为公婆、承重孙③为祖父母、妻为夫,均服斩衰,是最重的孝服。
  第二等叫齐衰,是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的。自此制以下的孝衣,凡剪断处均可以缉边缝齐,故名齐衰。服期有三年、一年、五月、三月不等,父卒之子为母齐衰三年。齐衰一年者又有杖期和不杖期之别。至清代,凡夫为妻,男子为庶母、为伯叔父母、为兄弟及在室姊妹,已嫁女为父母,孙男孙女为祖父母,均服齐衰一年,杖与否,各有规定。据《清史稿·礼十八》,嫡子、众子为庶母;子之妻同;子为嫁母、出母;夫为妻;嫡孙在为祖母承重,齐衰杖期;男子为伯叔父母、为兄弟,已嫁女子为父母,媳妇为舅姑(公婆)、孙和孙女为祖父母齐衰不杖期。重孙男女为曾祖父母,服齐衰五月;玄孙男女为高祖父母,齐衰三月。


———————————————
  ①斩衰——“衰”通“缞(cuī)”,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齐衰”同。
  ②缌(sī)麻——制作丧服的细麻布,凡疏远的亲属、亲戚都服缌麻。引申之,较疏远的亲属关系称“缌亲”。
  ③承重孙——旧时服制,子服父丧,为期三年,服制最重,称为“重(zhònɡ)孝”。孙服祖丧,本应是为期一年的期服,但若在丧事中死者的长子已故,则由长孙代为服丧三年,名为“承重孙”,“重”读zhònɡ,承受重任之意。其余孙辈仍服期服,服丧一年。注意与“重(chónɡ)孙”区别,重孙即曾孙,而“承重(zhònɡ)孙”只用于丧礼!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09:51
第三等叫大功,次于齐衰,是用熟麻布制作的,质料比齐衰用料稍细。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服期九个月。
  第四等叫小功,是轻于大功的丧服,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服期五个月。这种丧服是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和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
  第五等是缌麻,用稍细的熟布做成。现在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服期三个月。凡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均服缌麻。
  除此五等,古代还有“杖期”和“袒免”两种服丧方式。杖,是男子居丧时手持之棒,表示极度哀伤。《幼学琼林·疾病死丧》:“孝子之杖曰哀杖,为扶哀痛之躯。”“期”即期服,亲人死后服丧一年的服制。期服又有杖期和不杖期之别,期服用杖的称“杖期”;不用杖的称“不杖期”。如嫡子、众子为庶母丧,服杖期。夫为妻丧,如父母不在,服杖期;若父母在,则服不杖期(均载《仪礼·丧服》)。
  袒免是最轻的一种。袒,是袒露左肩;免,指不戴冠,用布带缚髻。据史籍记载:朋友之间,如果亲自前去奔丧,在灵堂或殡葬时也要披麻;若在他乡,袒免即可。
  九族中,纵向别辈分,横向别亲疏。对宗亲服丧的范围,直系到上四辈和下四辈为止,旁系到第四旁系为止。其宗亲关系以己身为中心向上下左右辐射。纵向有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己身、子、孙、曾孙、玄孙;横向有己身、兄弟、堂兄弟、再堂兄弟、三堂兄弟;姊妹、堂姊妹、再堂姊妹、三堂姊妹。围绕着纵向和横向的延伸,形成了九族与五服的家族结构图。现据[清]吴荣光《吾学录·丧礼一》所载服制图制作《本宗九族五服正服图》如前。
  《礼记·大传》:“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亲属关系超过五代则不再为之服丧,叫“出服”。
  后来,“五服”渐渐成了表示亲属间亲疏关系的代名词。

  (3)“六亲”释源
  在民间,批评某人绝情寡义常说“六亲不认”。何谓六亲,历来说法不一,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三:
  一据《左传》,指父子、兄弟、姑姊(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姻亚(夫的家属)。《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父子、兄弟、姊姑、甥舅、昏媾、姻亚,以象天明。”[晋]杜预注:“六亲和睦,以事严父,若众星之共辰极也。妻父曰昏,重昏曰媾;婿父曰姻,两婿相谓曰亚。”
  二据《老子》,以父子、兄弟、夫妇为六亲。《老子》第十六章:“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三国·魏]王弼注:“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也。”
  三据《汉书》,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汉书·贾谊传》:“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以奉六亲,至孝也。”[唐]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六亲,父母、兄弟、妻子也。”今则泛指亲属。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09:51
(二)称谓构词
  亲属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它错综复杂,林林总总,令人眼花缭乱,且各地差别很大,令人无所适从。所谓“亲属称谓”,是以本人(己身)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的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它反映出的是一种最基本的血亲、族亲和姻亲关系。构成亲属称谓的常用语素分“核心称谓”和“基本修饰语”两大类,核心称谓是构成扩大的亲属关系的基础,基本修饰语则规定每个亲属在总的格局中的确切位置。这两种类型的称谓语素通过一次组合和二次组合就形成了现代的标准称谓系统。

  (1)核心称谓
  核心称谓表示核心的亲属关系,每个核心称谓都包含一种主要意义和一种或多种次要意义。当它单独使用时,主要意义起作用;当它与其它语素联合使用时,次要意义就变成主要的了。
  核心称谓表示与自己关系亲近的亲属,其本身就体现了各种各样的分别,如辈份之别,父系母系之别,血亲姻亲之别,同辈长幼之别。核心称谓的功能有二:一是自身确指某种关系对象,即主要意义;二是在构成各种复杂称谓时,它作为结构的基础,与其它语素连用担负着与之相关的次要意义,亦称“扩大意义”或“比照意义”。主要有:
  祖——主要意义:父之父;次要意义:祖先。和别的语素连用则指所有高于父亲辈的上辈亲属。如曾祖、高祖。
  孙——主要意义:子之子。和别的语素连用则指所有低于儿子辈的下辈亲属。如侄孙、孙女、孙媳、孙婿。
  父——主要意义:父亲;次要意义:上辈男性。作为上辈男性标志,常加于所有比“己身”辈分高的上辈男性亲属称谓之后。如伯父、叔父、祖父、曾祖父、高曾祖父。
  子——主要意义:儿子;次要意义:下辈男性。作为下辈男性标志,和别的语素连用,表示该辈分的其它亲属。如侄子、子媳、子婿。
  母——主要意义:母亲;次要意义:上辈女性。作为上辈女性标志,加在所有比“己身”辈分高的女性上辈亲属称谓之后。如伯母、叔母、舅母、姑母、姨母、岳母、祖母、曾祖母、高曾祖母等。
  女——主要意义:女儿;次要意义:下辈女性。作为下辈女性标志,加在所有比“己身”辈分低的女性亲属称谓后面作后缀。如侄女、孙女、外甥女等。
  兄——主要意义:兄弟中的年长者;次要意义:男性兄长一辈。作为与“己身”平辈中年龄较长者的标志,与其它语素连用表示长于“己身”的平辈男性亲属。如堂兄、族兄、表兄、襟兄等。
  弟——主要意义:弟弟;次要意义:与弟弟同辈的男性。作为与“己身”平辈中年龄较幼者的标志,与其它语素连用表示幼于“己身”的平辈男性亲属。如堂弟、族弟、表弟、内弟、襟弟等。
  姐(姊)——主要意义:姐姐;次要意义:与姐姐同辈的女性。作为与“己身”平辈中较年长的女性亲属标志,与别的语素连用,表示年长于己的平辈女性亲属。如堂姐、姨姐、表姐。
  妹——主要意义:妹妹;次要意义:与妹妹同辈的女性。作为与“己身”平辈中较幼的女性亲属标志,与别的语素连用,表示年幼于己的平辈女性亲属。如堂妹、表妹、姨妹。
  伯——主要意义:父之兄;次要意义:上一辈年较长者的标志。把直系男性亲属系统作为参照系,用作从己辈起向上推溯的亲属的称谓。如伯母、伯祖、伯祖母等。
  叔——主要意义:父之弟;次要意义:上一辈年较幼者的标志。把直系男性亲属系统作为参照系,用作从己辈起向上推溯的亲属的称谓。如叔母、叔祖父、叔祖母等。
  侄——主要意义:兄弟之子;次要意义:男性旁系的世系标志。与其它语素连用指与“己身”同辈的亲属的男性后代,如舅侄、姨侄、侄孙等。加“女”字为后缀则可指女性后代,如侄女、堂侄女、舅侄女、姨侄女、侄孙女。
  姑——主要意义:父之姐妹;次要意义:可与父之姐妹相比的亲属的标志,表示血缘关系起自父之姐妹,或起自可与父之姐妹相比拟的女性亲属,如祖姑母、曾祖姑母、高祖姑母等。
  甥——主要意义:姐妹之子;次要意义:女性旁系的世系标志。与其它语素连用指与“己身”平辈的女性亲属的后代。
  舅——主要意义:母之兄弟;次要意义:可与母之兄弟相比的亲属的标志。表示血缘关系起自母之兄弟或起自可与母之兄弟相比的亲属。又指妻之兄弟。
  姨——主要意义:母之姊妹;次要意义:可与母之姊妹相比的亲属标志。表示血缘关系来自母之姐妹,或来自可与母之姐妹相比的女性亲属。又指妻之姐妹,可与妻之姐妹相比的亲属的标志。表示血统关系来自妻之姐妹,或来自可与妻之姐妹相比照的女性亲属。
  岳——主要意义:妻之父母;次要意义:可与妻之父母相比的亲属标志。如岳叔等。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09:52
(2)基本修饰语

  基本修饰语和核心称谓合用,表示旁系亲属关系以及辈份,不能独立作为亲属称谓使用。
  高——第四代上辈亲属的修饰性标志,高祖。《尔雅·释亲》:“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晋]郭璞注:“高者,言最在上。”
  曾——补充、增加,犹重。引申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是对第三代上辈和下辈亲属的修饰性标志,曾祖、曾孙。
  玄——遥远、深奥。第四代下辈亲属的修饰性标志,玄孙。
  堂——厅堂。表示第二旁系(同祖父的亲属)的标志。垂直向上推溯,它指父之父之兄弟之子和父之父之父之兄弟之子,即指堂伯父、堂叔父和堂姑母,以及堂伯祖父、堂叔祖父和堂姑祖母。
  从——跟从。引申指同宗。第二旁系的标志,在使用上与“堂”同义。上古用“从”,“堂”是中古以后才有的后起称谓,至今在各地广泛使用。有些地方仍用“从”,有的则“堂”、“从”并用。
  再从——再次跟从。表示第三旁系的标志。如再从伯父、再从叔父和再从姑母。
  族——家族、宗族。表示第四旁系及更远的亲属关系的标志,如族兄、族弟等。
  表——在外;外部,引申指表亲,是父之姊妹和母之兄弟姊妹的子女的标志。同时用来表示以“姑”(父之姐妹)、“舅”(母之兄弟)或“姨”(母之姐妹)等称谓相称呼的那些人的一切后代子女。如表叔、表兄、表弟、表姐、表妹、表侄等。
  内——在内,内部,引申指内室、妻子,也是妻家亲属的标志,即妻之兄弟或可与之相比的亲属的后代子女的标志。如内弟、内侄、内侄女。
  外——在外。引申指外层,与“内”相对,表示女系血统的亲属(即外姓)的修饰语。是母方、妻方和出嫁的姐妹、女儿家的亲属标志。如外甥、外孙。
  在构成各种称谓时,表示核心亲属关系的称谓是作为结构的基础来使用的;而基本修饰语依次用作核心称谓的前缀,表示与核心称谓语亲属关系的亲疏。表示最近的亲属关系的语素离核心称谓最近,表示最远的亲属关系的语素离核心称谓最远。换言之,亲属称谓的构词都是以核心称谓语为源点或构词语素,加上不同的修饰成分,构造出直系宗亲、旁系宗亲、外亲、姻亲等亲属称谓语词。由于在使用称谓时存在多种组合的可能,例外现象也是不可避免的。
  基本修饰语的层次,一般辈份标志的修饰语紧挨中心语素,可以连续叠加;世系标志通常放在辈份标志之前。如在构成上三辈、上四辈亲属和下三辈、下四辈亲属的称谓时,以上二辈亲属和下二辈亲属的称谓作基础,另以辈份标志附其上。这些语素的搭配连用,就会组成各种复杂的称谓。例如要确定“父之父之姊妹之子之女之子”的称谓,必须考虑:(1)先确定辈分,“父之父”与“己身”上两辈,“父之姊妹之子之女之子”比“己身”下三辈,累加相抵后,比“己身”低一辈,即子辈——非“侄”即“甥”。因为他与“己身”的关系是通过与“己身”平辈的女性亲属而建立的,就只能是“甥”了。(2)再看世系,他与“己身”的关系是经由“父之父之姊妹”传递下来的,故可与父之姊妹的关系相比照,因此可加上限制性语素“姑”和“表”;(3)他属于第三旁系亲属,又可以用限定性语素“堂”,于是构成“堂姑表外甥”这一复杂称谓。同理,可得到堂姑表外甥女、堂姑表外甥媳、堂姑表外甥婿等称谓。
  复杂称谓的各种构成要素,由于多系“比照”,所以一般应按其扩大的意义(即次要意义)来理解,而不应按主要意义理解。在上例“堂姑表外甥”中,若按主要意义,“姑”比“己身”只上一辈,是父的姊妹,在这里却通过“比照”指“父之父之姊妹”(即祖父的姊妹)。可见,按照“主要意义”理解就会造成误解。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09:52
(3)款书用字
  款书用字包括姻、家、眷、世、晚、再晚等,略加说明:
  姻、家、眷、世——姻,姻亲,表示由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蔑我大惠,弃我姻亲。”凡因婚姻关系结成亲戚的,可在称呼前加一“姻”字,非婚姻关系的亲戚,不能用“姻”字。凡称嫂嫂、弟妇娘家的兄弟和姐姐、妹妹夫家的兄弟,则以“姻兄”、“姻弟”相称;凡称嫂嫂、弟妇娘家叔伯或姐姐、妹妹夫家叔伯的,则于“姻”字下加一“家”字,表示叔伯旁系,区别为横支亲戚,称对方为“姻家伯父”、“姻家父”、“姻家伯母”、“姻家婶母”,自己则自称“姻家侄”。更远则加“眷”字。家、眷均指亲属,在孝感称谓中,家和眷相比,“家”较近而“眷”较远。
  “世”指世谊。凡有世谊之人,如其年长于祖,可称为“太世伯”;年长于父者,可称为“世伯”;如年少于祖,可称“太世叔”;年少于父,可称“世叔”。若世谊而兼姻谊,应分别称为“太姻世伯”、“姻世伯”、“太姻世叔”、“姻世叔”。尚未确悉辈行而有姻谊、世谊者,则称“姻丈”、“世丈”或“仁丈”。
  晚、再晚——二者均是辈分中的晚辈标志。下一辈称“晚”,下两辈及以上均可称“再晚”。以姻亲关系中的自称为例,列表示意:

对象的辈分
直系自称
旁系自称
较疏远自称
更疏远自称
对祖辈以上
姻再晚生
姻家再侄
姻家眷再侄
姻眷再侄
对父辈
姻晚生
姻家晚生
姻家眷侄
姻眷晚生
对平辈
姻弟
姻家弟
姻家眷弟
姻眷教①弟
对子辈
姻侍生②
姻家侍生
姻家眷侍生
姻眷侍教生
对孙辈以下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观察上表可以发现,自称中体现着三项重要内容:
  一是辈分。平辈自称“姻弟”,下一辈自称“姻晚生”,下两辈自称“姻再晚生”。
  下三辈以上自称“姻再晚”即可。如对平辈自称“姻弟”,对父辈自称“姻晚生”,对祖辈及以上自称“姻再晚生”或“姻再晚”。
  二是亲疏,即直系和旁系之别。直系不用“家”、“眷”等字。旁系用“家”,较远者“家”、“眷”二字连用,更远者只用“眷”字即可。如上辈对下辈谦称“姻侍生”(直系)、“姻家侍生”(旁系)、“姻家眷侍生”(较疏远者)、“姻眷侍教生”(更远者)。
  简言之,表达亲疏称谓是“亲不离姻,疏不离眷,尊不过侍,卑不过晚”。
  三是姻系之间自称要注意性别区分:
  (一)长辈自称:男对男自称“侍教弟”;男对女自称“侍教生”;女对
男自称“侍教室”;女对女自称“侍教忝眷”。称呼前按亲疏冠以姻、姻眷、姻家、姻家眷。余类推。
  (二)平辈自称:男对男自称“弟”;男对女自称“生”;女对男自称“室”;女对女自称“忝眷”。例如姻世弟、姻世生、姻世室、姻世忝眷。余类推。
  (三)晚辈自称:男对男、男对女均自称“晚生”;女对男自称“晚室”;女对女自称“晚忝眷”。例如姻晚生、姻晚室、姻晚忝眷。对再高一辈,在“晚”字前加一字即可,余类推。

———————————————
  ①教——承教(接受教诲),用为谦词。
  ②侍生——侍,侍候,谦词。生,男性自称,如老生、小生等。“侍生”是上辈对下辈的自谦之词,不以长辈自居。但不可用于平辈或下辈对于上辈。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09:53
二、称谓便览
  在社会交往中,人际关系称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除亲属称谓之外,尚有师生、同学、朋友等其它各种社会关系的称谓。亲友间重大交际,或遇红白喜事,民间往往沿袭旧俗,使用和日常口语完全不同的礼仪称谓。相对于口语和俗称,礼仪称谓是农村自古至今广泛沿用的“书面语”(如书信、请柬、寿轴、挽幛等)称谓系统,即“雅语”。例如口语称母之姑父、姑母为“姑爹”、“姑婆”,礼仪称谓却称为“外祖姑父”、“外祖姑母”,自称“外内侄孙”或“外侄孙”等等。为使用方便,将各种非姻亲关系称谓作为“附录”一并收入,以表格列出,使之一目了然。口语和俗称,如“爹爹”、“婆婆”、“爸爸”、“妈妈”之类,则属于方言俗语范畴,不在此例。同一关系有多种称谓并存的,则在称呼前加上带方括号的“[或]”字表示或称。“备注”栏中简注相关说明。

(一)家族称呼

(1)直系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09:53
(2)旁系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09:53
(3)其他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09:54
(二)祖父母族
(1)祖父之舅父亲眷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09:54
2)祖父之姑父亲眷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09:55
(3)祖父之姨父亲眷

[size=0.83em]12.jpg (137.67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url=]保存到相册[/url]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2015-11-5 10:37 上传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09:55
(4)祖父之姐妹夫亲眷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09:56
(5)祖父之表戚亲眷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09:56
(6)[附]祖父之非姻亲关系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09:58
(7)祖母之族亲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09:58
(8)祖母之舅父亲眷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09:58
(9)祖母之姑父亲眷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09:59
10)祖母之姨父亲眷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10:00
[tr][/tr]


(11)祖母之姐妹夫亲眷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10:00
(12)[附]祖母之非姻亲关系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10:01
(三)父母族
(1)父之舅父亲眷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10:01
(2)父之姑父亲眷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10:02
(3)父之姨父亲眷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10:02
(4)父之表戚亲眷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10:03
(5)母之亲族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10:03
(6)母之舅父亲眷

[size=0.83em]23.jpg (60.11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url=]保存到相册[/url]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2015-11-10 09:18 上传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10:03
(7)母之姑父亲眷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10:04
8)母之姨父亲眷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10:04
(9)母之姐妹夫亲眷

[size=0.83em]27.jpg (221.63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url=]保存到相册[/url]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2015-11-10 09:25 上传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10:05
(10)母之表戚亲眷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10:05
(11)[附]母之非姻亲关系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10:06
(四)姑丈族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10:06
(五)姨丈族
[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10:06
(六)妻族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10:08
(七)姐妹夫族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10:08
(八)女婿族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10:08
(九)姻戚族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10:09
(十)[附]非姻亲称谓

(1)同庚族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10:09
2)契①父母族


———————————————
  ①契(qì)——本指感情志趣投合的朋友,如契交、契士、契旧等。引申之,义父、养父称契父,收养的子女称契子、契女。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10:10
3)世谊族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10:11
三、礼貌称谓
(一)谦敬词的使用
 
  在人际交往中,谦敬词的使用十分广泛,也十分重要。常用的敬词有尊、令、贤;谦词有愚、家、舍等。
  【尊、贤;愚】称长辈,在其称谓之前冠以“尊”字,以示尊敬。如尊祖父、尊祖母、尊曾祖父、尊曾祖母、尊伯父、尊伯母、尊外祖父、尊外祖母等。称年龄小于自己的平辈或晚辈则冠以“贤”字(子女除外),如贤弟、贤弟妇、贤侄、贤侄妇、贤媳、贤表侄女、贤表侄婿等等。自称冠以“愚”字,以示谦虚,如愚孙男、愚堂侄、愚宗侄、愚曾孙等。对他人亦可谦称,如称自己父子曰“愚父子”,称自己兄弟曰“愚兄弟”。
  【令、贤;家、舍】尊称别人,无论长幼,均在称呼之前加一“令”字,令,美善之意。尊称同辈或晚辈可用“贤”,如贤弟、贤妹、贤妻、贤侄、贤媳等。自己谦称用“家”字,有自家(自己的)之意,如家父、家兄、家嫂等。对人自称比自己辈分低或年岁小者则改“家”为“舍”,如同谦称自己的家为寒舍、舍下,如舍弟、舍侄、舍甥等。亦可加“小”字,如小女、小媳、小婿、小孙等。合称人之父子曰“贤桥梓”,称人之兄弟曰“贤昆玉”或“贤昆仲”。
  称别人的曾祖父母为令曾祖父(或简称令曾祖)、令曾祖母,对人自称家曾祖父、家曾祖母;称别人的曾伯祖父、曾伯祖母为令曾伯祖父(或令曾伯祖)、令曾伯祖母,对人自称家曾伯祖父、家曾伯祖母;称别人的曾叔祖父、曾叔祖母为令曾叔祖父、令曾叔祖母,自称家曾叔祖父、家曾叔祖母;称别人的祖父母为令祖父(或简称令祖)、令祖母,自称家祖父、家祖母;称别人的伯祖父、伯祖母为令伯祖父、令伯祖母,自称家伯祖父、家伯祖母;称别人的叔祖父、叔祖母为令叔祖父、令叔祖母,自称家叔祖父、家叔祖母;父母又称“高堂”,故称别人的父母为令尊、尊翁、令堂、令慈,自称家父、家严、家慈;称别人的伯父母为令伯父、令伯母,自称家伯父、家伯母;称别人的叔父、叔母为令叔父、令叔母,自称家叔父、家叔母;称别人的堂兄、堂弟为令堂兄、令堂弟,称别人的堂嫂、堂弟妇为令堂嫂、令堂弟妇,自称家堂弟、家堂兄、家堂弟妇、家堂嫂;称别人的堂姐妹、堂姐妹夫为令堂姐(令堂妹)、令堂姐丈(令堂妹夫),自称家堂姐(舍堂妹)、家堂姐夫(家堂妹夫);称别人的兄妹为令兄、令妹,自称家兄、舍妹;称别人的儿子为令郎,女儿为令媛,侄儿为令侄,自称犬子、小女、舍侄;称别人的姑母、姑父为令姑母、令姑父,自称家姑母、家姑父。
  注意:“令”字只用于面称、对称,在表示美称的同时兼含“你的”口气,如令尊、令堂含有“你的父亲”、“你的母亲”的意思,绝不可用于他称(即称第三者)。
  面称别人的死亡亲属,也可加上“令”、“先”二字以示尊敬。如令先祖、令先父等。
  【先、亡】凡自称尊辈已殁者,“家”宜改为“先”,如先人、先祖(远代祖先)、先公、先师、先贤、先哲等。自称已故祖父曰先祖考,祖母曰先祖妣。已故之父曰先考,母曰先妣。同辈人亡故加“亡”字,如亡妻、亡兄、亡妹等。
  【忝(tiǎn)】《说文·心部》:“忝,辱也。”“忝”是有愧的意思,并含“沾光”的意味,如忝列门墙。男家和女家确定联姻后,对长辈称姻眷翁,自称忝姻眷侄;对平辈称姻眷兄,自称忝姻眷弟;对晚辈称姻眷侄,自称忝姻眷生或忝姻眷侍生,表示忝辱姻亲眷属之意。婚后则不用“忝”字,对长者称眷翁,自称眷晚生;对平辈称眷兄,自称眷弟。对晚辈称眷侄,自称眷生或眷侍生。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10:12
(二)称谓的款式

  在柬帖、书信、贺幛、挽幛等书面礼仪交往中,称谓往往不是单独存在和使用的,它们会带着一些前置词和后缀词一起使用,并且有一定的规矩,这就是称谓的“款式”。称呼(尊称)称作“上款”,落款(自称)称作“下款”,都有各自的前置或后置特殊词语,列举如次:

(1)上款前置词——大称呼
  所谓大称呼,是加在称呼之前的修饰词,从“德”和“才”两方面起着对称呼对象褒奖、赞颂的作用。由于带有“大”字,故名。旧时在民间书面语中广泛使用,例如匾额、幛联、喜帖、花圈等等,不可不知。主要有:
  (1)称前辈及平辈中年长者:大硕望、大德望、大乡望、大时望、大有道、大硕德。
  (2)称平辈、小辈、青年:大英畏、大英杰、大时彦、大时杰、大英才、大茂才、大英俊。
  (3)称亲家:大姻望、大懿望、大眷望(女方亲家)。
  (4)称妇女:大懿德(前辈)、大阃范(前辈)、大慈范(平辈);大淑德(平辈)、大闺秀、大香阃、大女士(晚辈)。
  (5)称媒人:大月老、大冰人、大冰判、大掌判、大冰翁、大柯柏。
  (6)称岳父母:大泰山、大岳翁、大泰水(岳母)。
  (7)称女婿:大淑配、大德配、大乘龙。
  (8)外甥:大宅相。
  (9)孝子:大纯孝。
  (10)称授业老师:大恩师、大业师、大教泽、大业宗、大师范。
  (11)称医生:大国手。
  (12)称士人:大秋元、大经元、大三元。
  (13)称读书人:大文元、大案元、大春元、大殿选、大会状。
  (14)称朋友:大益元、大契友。
  (15)称匠人:大班师、大工师、大经师。
  (16)称道士:大宗教、大法师。
  (17)称和尚:大禅师、大国师、大法藏。
  (18)称斋公:大佛祖、大法果。
  (19)称阴阳家:大勘舆、大地仙、大辨才。
  (20)称乡宦:大掾史。
  (21)宗族:大宗望、大宗范。
  (22)门生:大文托、大案元。
  (23)恩家:大恩主、大恩府、大恩家。
  (24)寿星:大南极、大金星。
  现代较少用大称呼。

(2)上款后置词
  在书信中,称呼之后还要加上敬语。对象不同,敬语也不同:
  对父母称“膝下”,如“双亲大人膝下”;
  对老师称“函丈”,如“△△夫子函丈”;
  对其它长辈和尊者,可称“尊前”、“侍前”、“侍右”、“钧座”、“钧侍”等,书信可加上“大鉴”、“台鉴”、“钧鉴”、“尊鉴”。如“△△钧鉴”。
  对岳父亦可称“门下”,自称“门婿”;
  对女性长辈称“懿座”、“慈范”、“妆前”、“妆次”。
  对平辈称“阁下”、“左右”。
  对晚辈称“足下”。
  对死者,男性长辈称“老大人”,后置“仙游”、“千古”;女性长辈称“老孺人”,后置“莲座”。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10:12
(3)下款前置词

  在柬帖、幛联落款时,往往要在自称的前面带上自己的父母和祖父母,表示遵父母、祖父母之命并一同致贺、一同邀请或一同致哀。
  父母俱在称“奉命”,父在母亡称“奉严命”或“严侍下”,母在父亡称“奉慈命”或“慈侍下”;祖父母、父母俱在称“重庆命”或“重庆下”、“俱庆下”;父母和祖父母四人中,父母双亡,只有祖父母在称“重全命”或“祖全命”,只有祖母在称“重慈下”或“祖慈命”,只有祖父在称“重严下”或“祖严命”,只有祖父和父亲在称“重严命”,只有祖母和母亲在称“重慈命”;只有祖父与母亲在称“祖严兼慈命”,只有祖母与父亲在称“祖慈兼严命”;四人中仅祖母亡故称“祖严兼亲命”,仅祖父亡故称“祖慈兼亲命”,仅父亲亡故称“祖全兼慈命”,仅母亲亡故称“祖全兼严命”。
  在挽幛、挽联这种特殊文体的落款中,五服之内的亲族还要在自称之前加上服期名,以表明身份(即和死者的关系)。挽曾祖父自称“功服曾孙”,挽祖父自称“期服孙”,挽胞伯叔自称“期服侄”,挽堂伯叔自称“大功服侄”,挽再重堂伯叔自称“缌麻服侄”,挽伯叔祖自称“缌麻侄曾孙”;父死自称“孤子”,母死自称“哀子”,父母俱死自称“孤哀子”;称亡妻为“故室人”,自称“杖期生”;称亡夫为“故发夫”,自称“未亡人”;未嫁姊妹死称“△△灵魂”,不称“孺人”;儿死称“△△少魂”,自称“不幸父”或“反孝父”。

(4)下款后置词
  妇女用词:
  端肃——女性一般不行跪拜礼,只是严肃立正,点头三下。
  裣衽——左手牵衣角,右手入胸怀,点头三下。
  男性用词:
  顿首、顿首拜——一跪三叩首的大礼。
  俯伏——头俯下、跪地,也是大礼。
  稽首——双膝跪地,高拱手、低作揖。大礼。
  脱帽鞠躬——平辈之间的普通礼节,亦可用于上辈对下辈。脱帽又称“免冠”。
  叩首、叩首拜——严肃立正,双手拱上,往下叩首,只弯腰,不跪。
  合十、合十拜——僧尼、斋公所用之礼。
  哀悼死者,尚有稽颡、泣血稽颡、泣血稽首、拭泪稽颡等专用称谓(参见“丧葬礼仪”)。

  挽幛上下款举例:

   恭 挽
大德望尊胞伯父△公讳△△老大人仙游
        期服侄△△泣挽

   恭 挽
大懿德尊岳妣△母△老孺人莲座
         愚半子△△△泣奠

   恭 挽
大乡望尊姑父△公讳△△老大人千古
         愚内侄△△△顿首拜奠

  或用“哀挽”、“敬挽”:

   哀 挽
汉故纯厚显考△公讳△△老大人千古
         哀子孝男△△顿首拜

   敬 挽
汉故慈惠岳母△母△老孺人莲座
         奉慈命愚子婿△△△顿首拜

  还有一类后置词“率△△”、“偕△△”,其作用是带上子、孙一起致贺(或致哀)。子层用“率”,孙层用“偕”。例如:


  这样落款,表示连同父母、儿、孙四层人一起祝贺。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10:13
四、借代与别称汇释

  借代、别称,是日常称呼之外的另一类称谓。她语词典雅,涵义深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在民间交往中,尤其在书信、柬帖、对联、贺幛、镜屏、匾额等书面礼仪交往中使用频率较高。

  椿庭
  父亲。典出《庄子》、《论语》。《庄子·逍遥游》谓上古有大椿,长寿。又《论语·季氏》载孔鲤趋庭接受父训,后因以“椿庭”为父亲的代称。
  萱堂
  母亲。“萱”即萱草,又称忘忧草。《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同“萱”。后以“萱”、“堂萱”、“萱亲”代称母亲。
  椿萱
  父母。父称“椿庭”,母称“萱堂”,合称“椿萱”。如称父母健在为“椿萱并茂”。[明]程登吉等《幼学琼林·祖孙父子》:“父母俱存,谓之椿萱并茂;子孙发达,谓之兰桂腾芳。”
  高堂
  父母。在古代的家庭里,父母的居室一般被称为堂屋,是处于一家正中的位置,而堂屋的地面和屋顶相对比其它房间要高一些,所以古代的子辈为尊重父母,在外人面前不直说父母而叫“高堂”,故用“高堂”指父母居处,或代称父母。[唐]李白《将进酒》诗:“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韦应物《送黎六郎赴阳翟少府》诗:“只应传善政,日夕慰高堂。”
  怙恃
  父母。语出《诗经》。《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怙恃”是依靠、凭恃的意思,后以之代父母。[清]洪升《长生殿·春睡》:“早失怙恃,养在叔父之家。”
  乾坤
  父母。语出《易经》。《易·系辞上》:“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又《说卦》:“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后人常用“乾坤”作为父母的代称。旧时婚礼还把男家称作“乾宅”,把女家称作“坤宅”。
  桥梓
  亦作“乔梓”,父子的代称。[唐]李善注《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引《尚书大传》:“伯禽与康叔朝于成王,见乎周公,三见而三笞之。二子有骇色,乃问于商子曰:‘吾二子见于周公,三见而三笞之,何也?’商子曰:‘南山之阳有木名桥,南山之阴有木名梓,二子盍往观焉?’于是二子如其言而往观之,见桥木高而仰,梓木晋而俯。反以告商子。商子曰:‘桥者,父道也;梓者,子道也。’”后因称父子为“桥梓”。[南朝·梁]任昉《〈王文宪集〉序》:“孝友之性,岂伊桥梓;夷雅之体,无待韦弦。”[唐]张说《右羽林大将军王氏神道碑》:“礼义形于桥梓,哀戚过于缞麻。”[明]王世贞《鸣凤记·严嵩庆寿》:“庆春风桥梓齐荣,乐晚景椿萱同操。”乔,乔木,是一种木本植物,长得高大挺拔。梓,一种枝干相对矮小而轻软的落叶乔木。
  孺人
  妇人的尊称。“孺人”本是大夫之妻,后成为丈夫对妻子的通称。宋至明清又成为官宦之母或妻的封号。[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十三:“孺人在古,夫称其妇之辞。今既以为命妇封号,则不可僭。”后通用为对妇人的尊称,亦与其本义有关。
  泰山、岳丈
  岳父。《酉阳杂俎》载唐明皇去泰山封禅,依惯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都提升一级。当时张说是封坛使,其女婿郑鉴只是九品官,却因张说的原因一下子提升到了五品,还赏赐了大红官服。在宴会上,唐玄宗问郑鉴是怎么回事,郑无法回答。旁边一个艺人奏说“此泰山之力也。”所以后人称岳父为“泰山”。又因泰山有丈人峰,所以也称“岳丈”。同时称妻之母为“岳母”。
  坦腹、东床
  女婿。东晋时,太傅郗鉴派人向丞相王导求王家子弟为婿。当时王家子弟都在东厢房,王导让来人自己去东厢房挑选。来人回去后向郗鉴说:王家的儿郎都很好,听说来挑选女婿,都很矜持,只有一个在东床上“坦腹卧”,就象不知道这事一样。郗鉴说:“这个就是好女婿。”经进一步访问,知道这人就是王导的侄子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后来人们就称女婿为“坦腹”、“东床”、“东床客”、“东坦”。
  乘龙
  女婿。传说春秋时人萧史善吹箫,能吹奏出凤鸣的声音。秦穆公就把女儿弄玉嫁给他,还给他们建了一座凤台居住。一天晚上,萧史吹箫,引来了龙和凤,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双双飞天成仙。所以后来人们用“乘龙”美称女婿。
  甥馆、馆甥
  女婿。语出《孟子》。《孟子·万章下》:“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汉]赵岐注:“谓妻父曰外舅,谓我舅者吾谓之甥。尧以女妻舜,故谓舜甥。”“帝”指尧。“馆”是留宿的意思。《孟子》说舜去拜见尧,尧把女婿安排在副宫住。后来就把“甥馆”称为女婿在丈人家住的房屋,进而以“馆甥”为女婿的代称。[明]朱鼎《玉镜台记·下镜》:“鄙人幸蒙不遗葑菲,得与馆甥之选。”
  宅相
  外甥的代称。典出《晋书》。《晋书·魏舒传》:“(舒)少孤,为外家宁氏所养。宁氏起宅,相宅者(勘舆)云:‘当出贵甥。’外祖母以魏氏小而慧,意谓应之。舒曰:‘当为外氏成此宅相。’”果为尚书郎。后用为外甥的美称。[唐]赵元一《奉天录》卷四:“王贲侍郎,即令公之宅相也,志大气雄,酷似其舅。”[明]夏完淳《寄荆隐女兄兼武功侯甥》诗:“愧负文姬孝,深为宅相怜。”
  莱妻、莱妇
  贤妻的代称。老莱子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隐士,楚王听说他贤良,要起用他。他的妻子说:吃人酒肉,受人官禄,就得受制于人。于是夫妇躲到江南,不曲做官。后来把“莱妻”、“莱妇”作为贤妻的代称。[唐]白居易《秋晚》诗:“莱妻卧病月明时,不捣寒衣空捣药。”
  荆布、荆妻、荆室、荆妇、寒荆
  谦称自己的妻子。“荆布”是“荆钗布裙”的省略语,即以荆枝当钗子,以粗布做衣裙。《后汉书》载梁鸿之妻孟光常衣荆钗布裙,故后世常用“荆布”、“荆妻”、“荆室”、“荆妇”、“寒荆”谦称自己的妻子。
  糟糠
  患难与共的妻子。“糟糠”本指酒滓、谷皮,比喻粗糙食物。《后汉书》载东汉光武帝刘秀想把他姐姐嫁给大臣宋弘,示意宋弘与原来的妻子离异。宋弘说:“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拒绝了刘秀。后来就把“糟糠”作为妻子的代称,主要指共过患难的妻子。
  结发
  结婚,又特指原配夫妻。《仪礼·士昏礼》:“主人(婿)入室,亲脱妇之缨。”“缨”是束发丝绳,也是许嫁的标志,直到成婚的当夕才由新郎解下。一说源自古代的一种婚俗。成婚之夕,夫妻以男左女右的方式共髻束发,即将两人的头发系在一起梳成一个顶髻,以示结合。后以“结发”称结婚,[唐]杜甫《新婚别》:“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文选·苏武〈诗四首〉》:“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又特指原配妻子。《隶释·汉国三老袁良碑》:“群司以君父子俱列三台,夫人结发,上为三老。”《北史·后妃传下·齐冯翊太妃郑氏》:“妃是王结发妇,常以父母家财奉王。”
  发妻
  结发之妻。苏曼殊《焚剑记》:“主人遂请于生及妪,收眉娘为发妻。”
  伉俪
  配偶的美称,多指妻子。《国语·周语中》:“今陈侯不念胤续之常,弃其伉俪妃嫔。”[三国·吴]韦昭注:“伉,对也;俪,偶也。”《文选·祢衡〈鹦鹉赋〉》:“痛母子之永隔,哀伉俪之生离。”[唐]李周翰注:“伉俪,夫妇也。”
  室家
  妻子。古时夫称妻为“室”,《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汉]郑玄注:“有室,有妻也,妻称室。”妻称夫为“家”,《国语·齐语》:“罢士无伍,罢女无家。”[三国·吴]韦昭注:“夫称家也。”连言“室家”,则指妻。《诗·周南·桃夭》“宜其家人”[唐]孔颖达疏:“桓十八年《左传》曰:‘女有家,男有室’,室家谓夫妇也。”[汉]蔡琰《胡笳十八拍》:“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
  续弦
  再娶。《汉武外传》载,汉武帝用的弓,弓弦断了之后,以鸾胶续之,弦后来变得坚固,一直没被拉断。后来人们称男子续娶为“续弦”、“续胶”或“鸾胶再续”。又我国古代以琴瑟比喻夫妇,以“续弦”比喻妻死再娶。[清]翟灏《通俗编·妇女》:“今俗谓丧妻曰断弦,再娶曰续弦。”
  内助
  本指妻子对丈夫的帮助,又作为妻子的代称。《三国志·魏志·文德郭皇后传》:“在昔帝王之治天下,不惟外辅,亦有内助。”后称妻子为“内助”或“贤内助”。《宋史·后妃传下·哲宗昭慈孟皇后》:“得贤内助,非细事也。”
  姻亚、友婿、连襟
  姊妹之夫相互称谓。《诗·小雅·节南山》:“琐琐姻亚。”[汉]毛亨传:“两婿相谓曰亚。”《释名·释亲属》:“两婿相谓曰亚,言一人取姊,一人取妹,相亚次也。又并来至女氏门,姊夫在前,妹夫在后,亦相亚次也。又曰友婿,言相亲友也。”《汉书·严助传》:“家贫,为友婿富人所辱。”[唐]颜师古注:“友婿,同门之婿。”[清]钱大昕《恒言录·亲属称谓类》:“友婿曰连襟。”[清]顾张思《土风录》卷十六:“姊妹之夫曰连襟。”
  赘婿
  上门女婿。古称招女婿为“入赘”,称上门女婿为“赘婿”。《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唐]司马贞索隐:“女之夫也。比于子,如人疣赘,是余剩之物也。”《汉书·贾谊传》:“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唐]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出作赘婿”并云:“谓之赘婿者,言其不当出在妻家,亦犹人身体之有肬赘,非应所有也。”
  常棣
  兄弟。“常棣”即棠棣,树名。语出《诗经》。《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韡(wěiwěi),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常棣”相传是为周公所作宴饮兄弟的乐歌。常棣花两三朵为一缀,彼此相依,故以常棣之花喻兄弟。《新唐书·吴兢传》:“伏愿陛下全常棣之恩,慰罔极之心。”
  友于
  兄弟。语出《尚书》。《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后以“友于”代“兄弟”,亦指兄弟友爱。[三国·魏]曹植《求通亲亲表》:“今之否隔,友于同忧。”[唐]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万里抛朋侣,三年隔友于。”
  昆仲
  称人之兄弟,长曰昆,次曰仲。《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我请昆弟仕焉。”[唐]陈鸿《长恨歌传》:“叔父昆弟皆列位清贵,爵为通侯。”
  伯仲
  指兄弟的次第,亦代称兄弟。古时用伯、仲、叔、季等字表示长幼次序。“伯”是排行老大,“仲”是老二。二字连用则表示兄弟。《诗·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埙,仲氏吹篪。”[汉]郑玄笺:“伯仲,喻兄弟也。”
  手足
  喻兄弟。[汉]焦赣《易林·益之蒙》:“饮酒醉酣,跳起争斗,手足纷拏,伯伤仲僵。”《梁书·邵陵王纶传》:“岂可手足肱支,自相屠害!”[宋]苏辙《为兄轼下狱上书》:“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实不相瞒,舍间上有年迈二亲,下无手足相辅。”
  戛羹(jiá ɡēnɡ)
  嫂嫂。典出《史记》。《史记·楚元王世家》载:汉刘邦兄弟四人,大哥早死。刘邦微时,常常带着他的朋友去嫂子家吃饭,嫂子十分讨厌。一次刘邦又带人去吃,他嫂子故意用勺子刮锅底,表示羹已经吃完了。刘邦知道嫂子的真实用意,心中怨恨。刘邦称帝后分封王侯,单单不给大嫂的儿子加封。后经刘邦的父亲反复劝说,才给他封了个“戛羹侯”,意思是刮锅底的,以示羞辱。后称不贤惠的嫂嫂为“戛羹之嫂”,进而称嫂嫂为“戛羹”。
  娣姒、妯娌
  兄弟配偶之间互称。《仪礼·丧服》:“娣姒妇者,弟长也,何以小功也?”[汉]郑玄注:“娣姒妇者,兄弟之妻相名也。”《尔雅·释亲》:“长妇谓稚妇为娣妇,娣妇谓长妇为姒妇。”[晋]郭璞注:“今相呼先后,或云妯娌。”《汉书·郊祀志上》“见神于先后宛若”[唐]颜师古注:“古谓之娣姒,今关中俗呼为先后,吴楚俗呼之为妯娌。”《广雅·释亲》:“妯娌、娣姒,先后也。”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10:14
竹林
  叔侄美称。[三国·魏]阮籍与其侄阮咸名列“竹林七贤”,并称“大小阮”,后人因用“贤竹林”为对他人叔侄的敬称。《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家居无事,偶尔来京,借此会会诸位高贤。……弟就要去拜虞博士并庄征君贤竹林。”
  友生
  朋友。语出《诗经》。《诗·小雅·常棣》:“虽有兄弟,不如友生。”[汉]毛亨传:“朋友以义切切然。”按“生”为语助。[唐]李华《云母泉诗》:“共恨川路永,无由会友生。”亦用作师长对门生自称的谦词。[清]袁枚《随园随笔·师称友生》:“今师与弟子帖称友生。”
  执友
  志同道合的朋友。《礼记·曲礼上》:“僚友称其弟也,执友称其仁也,交游称其信也。”[唐]孔颖达疏:“执友,执志同者也。”
  父执
  父亲的朋友。执,志趣相投的人。语出《礼记·曲礼上》:“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唐]孔颖达疏:“父之执,谓执友与父同志者。”[唐]杜甫《赠卫八处士》:“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旧故、故旧
  老朋友。《楚辞·远游》:“思旧故以相像兮,长太息而掩涕。”《诗·小雅·伐木序》:“《伐木》,燕朋友故旧也。”[唐]孔颖达疏:“故旧,在昔之朋友也。”
  
  又,朋友关系按照相交时间、交友目的、交情深浅及信义程度,可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别,各有相应的不同称谓。
  贫贱之交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语出《后汉书》。《后汉书·宋弘传》:“(光武帝)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雨村笑道:‘你也算贫贱之交了。’”
  刎颈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刎颈,割脖子。
  患难之交
  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明]焦竑《玉堂丛语·荐举》:“仲举与文贞在武昌,因患难之交……皆入启事,悉登台阁。”
  倾盖之交
  一见如故的朋友。《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念秧》:“误认倾盖之交,遂罹丧资之祸。”盖:古车篷;倾盖:停车。
  莫逆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庄子·大宗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莫,没有;逆,抵触。
  管鲍之交
  相知最深、交情最厚的朋友。《列子·力命》:“管仲尝叹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鲍,指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他俩是好朋友。管仲穷,鲍叔牙富,但他们彼此了解、相互信任。后来管、鲍二人都从政了。当时齐国朝政很乱,管仲辅佐在鲁国居住的公子纠,而鲍叔牙则在莒国侍奉另一个齐国公子小白。不久齐国发生暴乱,国君被杀死。公子纠和小白急忙赶往齐国抢夺君位。管仲向小白射了一箭。后来小白当上了齐侯,历史上称为“齐桓公”。他让鲁国把公子纠杀死,把管仲囚禁起来。齐桓公想让鲍叔牙当上卿,鲍叔牙却大力举荐被囚禁在鲁国的管仲,终于说服了齐桓公,把管仲接回齐国,当了上卿,而鲍叔牙却自甘做管仲的助手。在管、鲍的合力治理下,齐国终成霸业。鲍叔牙死后,管仲在他的墓前大哭不止,他感叹说:“生养我的是父母,但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知音之交
  非常了解并能赏识自己的知心朋友。《列子·汤问》载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在汉阳遇到知音钟子期,两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
  肺腑之交
  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白居易《代书诗一百寄韵微之》:“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金兰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语出《周易》。《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嗅如兰。”“金”喻坚固,“兰”喻芬芳。[南朝·梁]刘孝标《广绝交论》:“自昔把臂之英,金兰之友。”后来用作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世说新语·贤媛》:“山公(山涛)与嵇(嵇康)、阮(阮籍)一面,契若金兰。”
  金石之交
  亦作“金石交”,如同金石般坚不可摧的交谊。《汉书·韩信传》:“足下虽自以为与汉王为金石交,然终为汉王所擒矣。”[宋]句延庆《锦里耆旧传》:“今专驰卿列,备达衷怀,重论金石之交,别卜埙篪之分。”
  胶漆之交
  亲密无间的朋友。《后汉书·雷义传》载:东汉时读书人陈重和雷义志趣相投,情如兄弟。后来相约结伴进京赶考,结果陈重名落孙山,只有雷义考取。他觉得陈重的学问比自己好,因此去见主考官,希望把自己的功名让给陈重。主考官不肯答应,雷义也毅然放弃机会,不肯独自做官。几年后,雷义和陈重又一同参加考试,结果同时录取,且分在同一个地方为官,从此友谊更为密切。“乡里为之语曰:‘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后人以“陈雷胶漆”比喻友情极其深厚。
  再世之交
  亦称“再世交”,与人父子两代都结成朋友。典出《宋史·邵伯温传》:“伯温入闻父教,出则事司马光等,而光等亦屈名位辈行,与伯温为再世交。”
  生死之交
  生死与共的朋友。《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凌统乃顿首拜宁曰:‘不想公能如此垂恩!’自此与甘宁结为生死之交。”《水浒传》第四十七回:“叵耐那厮枉与他许多年结生死之交,今日全无些仁义。”
  竹马之交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朋友。[唐]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竹马:小孩当马骑的竹竿;青梅:青的梅子。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玩耍游戏的样子,后以“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
  总角之交
  亦作“总角之好”,指儿时的朋友。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晋书·何劭传》:“邵字敬祖,少与武帝同年,有总角之好。”
  布衣之交
  亦称“布衣交”,指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战国策·齐策三》:“卫君与文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愿君以此从卫君游。”[宋]鲍彪注:“言交于未贵时。”[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六回:“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万乘之君乎?奈何以不肖之心待人而得罪于大王?”布衣,古代贫民的衣着。
  杵臼之交
  不计较贫富和身分的朋友。《后汉书·吴佑传》:“公沙穆来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佑赁舂。佑与语,大惊,遂共定交于杵臼之间。”杵(chǔ),舂米的木棒;臼(jiù),石臼。亦称为“杵臼交”。
  一面之交
  只见过一次面,交情不深的朋友。《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定交一面”[唐]李善注引[汉]崔寔《本论》:“且观世人之相论也,徒以一面之交,定臧否之决。”[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俺这江夏有一贤士,覆姓司马,名徽,字德操,此人与关公有一面之交。”
  半面之交
  亦作“半面交”,见过面但不熟悉的人。[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清]张岱《陶庵梦忆·姚简叔画》:“简叔无半面交,访余,一见如平生欢,遂榻余寓。”
  泛泛之交
  平淡而浮泛交往的朋友。[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三十八:“朋友交游,固有深浅,若泛然之交,一一要周旋,也不可。”泛泛:一般,平常。
  忘年之交
  亦作“忘年交”、“忘年之好”、“忘年之契”,指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南史·何逊传》:“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一回:“陈泰叹服曰:‘公料敌如神,蜀兵何足虑哉!’于是陈泰与邓艾结为忘年之交。”忘年:指不拘年岁、辈分。[南朝·宋]颜延之《吊张茂度书》:“言面以来,便申忘年之好。比虽艰隔成阻,而情问无睽。”[唐]颜真卿《孙逖文集序》:“十五时,相国齐公崔日用试《土火炉赋》,公雅思遒丽,援翰立成,齐公骇之,约忘年之契。”
  忘形之交
  亦作“忘形交”、“忘形之契”,不拘身份、形迹的朋友。《新唐书·孟郊传》:“少隐嵩山,性介,少谐合,韩愈一见,为忘形交。”[明]杨循吉《吴中语·魏守改郡治》:“然蒲圻爱彼殷勤,竟遂弃寐告,为忘形之交。”[宋]尤袤《全唐诗话·韦丹》:“丹与东林灵澈上人为忘形之契,丹尝为《思归》绝句以寄澈。”
  八拜之交
  旧时结拜的兄弟姊妹。[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载:文彦博听说李稷待人十分傲慢,心中非常不快,他对人说:“李稷的父亲曾是我的门人,按辈分他应该是我的晚辈,他如此傲慢,我非得教训他不可。”有一次,文彦博任北京守备,李稷听说后,便上门来拜谒。文彦博故意让李稷在客厅坐等,过了好长时间才出来接见他,文彦博说:“你的父亲是我的朋友,你就对我拜八拜吧。”李稷因辈分低,不敢造次,只得向文彦博拜了八拜。文彦博以长辈的身份挫了李稷的傲气。后来人们用“八拜之交”表示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弟子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旧时也称异姓结拜的兄弟。[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与小生同郡同学,当初为八拜之交。”后来“八拜之交”指管鲍之交(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知音之交(俞伯牙和钟子期)、刎颈之交(战国时期廉颇和蔺相如)、舍命之交(战国时期左伯桃与羊角哀)、胶漆之交(东汉陈重和雷义)、鸡黍之交(东汉范式和张劭)、忘年之交(汉代孔融和祢衡)、生死之交(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和张飞)。
  舍命之交
  战国时左伯桃与羊角哀两人相识,结伴去楚国求见楚庄王,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气,而当时他们穿的衣服都很单薄,带的粮食也不够吃。左伯桃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粮食全部交给了羊角哀,自己则躲进空树中自杀。后世于是将友谊深厚的知心朋友叫做“羊左”。
  车笠之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太平御览》卷四〇六引[晋]周处《风土记》:“越俗性率朴,意亲好合,即脱头上手巾,解腰间五尺刀以与之为交,拜亲跪妻,初定交有礼……祝曰:‘卿虽乘车我戴笠(lì),后日相逢下车揖;我虽步行卿乘马,后日相逢卿当下。’”后以“车笠”喻贵贱贫富不移的深厚友谊。
  君子之交
  指贤者之间的平淡如水的交情。《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晋]郭象注:“无利故淡,道合故亲。”醴:甜酒。
  神交
  (1)指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裴松之注引晋虞溥《江表传》:“孤与子瑜,可谓神交,非外言所间也。”[唐]骆宾王《秋日送尹大赴京》诗序:“虽道术相望,协神交于灵府;而风烟悬隔,贵申心于翰林。”(2)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元]刘南金《和黄溍卿客杭见寄》:“十载神交未相识,卧淹幽谷恨羁穷。”
  鸡黍之交
  亦称“鸡黍约”,谓友谊深长﹑聚会守信。《后汉书·独行传》载:东汉范式在他乡与其友张劭约定,两年后赴劭家相会。劭归告其母,请届时设酒食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劭谓式信士,必不乖违。至其日,式果至。二人对饮,尽欢而别。后来张劭得了重病,同郡人郅君章、殷子征日夜探视他。张劭临终时叹息说:“遗憾的是没有见到我的生死之交!”殷子征说:“我和郅君章都尽心和你交友,如果我们称不得上是你的生死之交,谁还能算得上?”张劭说:“你们两人,是我的生之交;山阳的范巨卿,是我的死之交。”张劭不久就病死了。范式忽然梦见了张劭,带着黑色帽子,穿着袍子,仓促叫他:“巨卿,我在某天死去,在某天埋葬,永远回到黄泉之下。你没有忘记我,怎么能不来?”范式悲叹落泪,于是穿着丧服去赶张劭埋葬的那天,还没到达,那边已经发丧了。到了坟穴,但灵柩不肯进去。张劭的母亲抚摸着棺材说:“张劭啊,难道你还有愿望?”于是就停下来。没一会,就看见白车白马,号哭而来。张劭的母亲看到说:“这一定是范巨卿。”范式到了之后,吊唁说:“走了元伯,死生异路,从此永别。”参加葬礼的上千人都为之落泪。范式亲自拉着牵引灵柩的大绳,灵柩于是才前进了。范式于是住在坟墓旁边,为他种植了坟树,然后才离开。后人便谓聚会守信为“鸡黍约”,友谊深长为“鸡黍之交”。
  乌集之交
  指以利聚合,不以诚相待的交情。《管子·形势解》:“与人交,多诈伪无情实,偷取一切,谓之乌集之交。”乌,乌鸦。“乌集”谓为利益而纠集在一起。

  另外,仅点头打招呼,感情不深的朋友称为“点头之交”;吃喝玩乐的朋友称为“酒肉之交”,亦称“酒肉朋友”。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10:14
(乙)宴席礼仪


  宴席,是以宴请为形式的一种重要的社交应酬。国有国宴,家有家宴。古往今来,家有喜事,无不设宴庆祝,亲朋戚友赴宴送礼以示祝贺,设宴请客也就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成为“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宴席礼仪也就应运而生。宴席礼仪是一种饮食文化,其源远,其流长,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早在上古时代就有记载。《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足见最原始的礼仪是从饮食行为开始的。至周代,宴请礼仪就已经制度化了。在《礼记》一书中,不仅规定了饮宴的等级、规格区别,甚至连上菜的动作、各种菜肴的摆放位置、用饭过程中的各种禁忌,都有明确的规定。
  简言之,宴席礼仪就是请客、待客和做客的礼节,是人们在饮宴活动中应当遵循的社会规范与道德准则,它约定俗成,是民间礼尚往来、流传已久的风俗习惯,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
  俗话说,“无酒不成礼仪。”民间又把宴席称作“酒席”。酒席的用途十分广泛,举凡祭神祀祖、从教拜师、敬贤养老、贺年馈节、接风饯行、社交游乐、百业帮会等社会诸多方面,无不和酒席相关,致使宴席礼仪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过在民间,是普通家宴为多,虽然和上层社会的豪华筵席无法相提并论,但老百姓平时不管多么节俭,到办酒宴时,无不尽其所能,竭其所有,力求办得丰盛排场。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10:15
一、请客与做客

  宴席礼仪是双向礼貌行为,主人、客人各有讲究,都要注意各自的礼节与形象。孝感民间自古注重礼尚往来,深知待客之道。谚云:“在家对客招待好,出外做客人当宝;在家来客不待好,出外做客人当草。”即便平时,无论远客还是邻舍,“进门就是客”,一律热情接待,因事宴请更是如此。因而无论主人客人,都会遵守约定俗成的礼节约束。
  民间请客,一般要“三请三接”,即从书面或口头发出邀请之时到赴宴开席的中间,主人要亲自或委托别人上门催请几次(尤其是乡邻),才算盛意。只请不催,好似被邀请的客人可有可无,有到与不到无关紧要的感觉,也说明主人实无诚意。所以民谚说:“接客不催客,犹如打胡说。”有些客人往往因为宴会前主人不曾催接而拒不到场。农村人家请客,一般乐意请男客,不乐意请女客,这是因为女客拖儿带女一大群,故谚云“接客不接女客,接五十当一百”。对年老的客人一般不留餐,不留宿,因老年人生死难卜,恐出意外。所以民谚又说“七十不留歇,八十不留餐”。
  客人接到请柬或当面邀请,应按时赴会,不能让主人和先到的客人久等久候,否则是对主人的不恭敬,也是对其它客人的藐视。赴会时穿着要整齐大方,仪表端庄。到达之后,应先向主人问候致意,并向其它客人(无论熟识与否)一一打招呼,问好寒暄,不可旁若无人。尤其对于老年人、长辈,更应礼貌有加,不可傲慢。在朋友家作客,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稳重和彬彬有礼。
  谚语说“徛①客难留。”客人来临,要起身欢迎,叫“稀客”、“请坐”;客人坐定,要先敬茶、敬烟。如果不是实在太忙,主人尽量陪同客人坐坐,嘘寒问暖,聊聊家常,以表示对客人的关心和尊重。即使实在太忙,也要说明情由,或请家人陪客,不能把客人“冷”在那里。即使主宾之间存有宿怨,既然客人来祝贺,也应遵循“有理不怨上门客,伸手不打笑脸人”的原则,一笑泯恩仇,从此和好如初。
  依孝感俗例,稀客到来,都要在吃正餐之前先煮一大碗点心招待,多是鸡蛋、面条、米酒、汤圆等,按时间的早晚分别称作“过早”或“过中”。旧俗,客人吃点心不可吃完,都留一点,叫做“留碗底”,后因卫生关系而基本废止。主人下厨,客人要礼貌性地嘱其“少费柴禾”(意谓不要做太多的菜),主人则谦称“粗茶淡饭”。客人送礼,主人要表示感谢,说“让你破费了!”客人则回答“小小薄礼,不成敬意”或“望笑纳”。客至主家,不能打狗,俗谓“打狗欺主”。客人告辞,主人要挽留。客人起身要走,主人要相送,至少要送至门外,并客气地说“让你拖了步”、“招待不周,请原谅”。客人除感谢主人盛情招待之外,要阻止主人远送,再三表达“不送,请留步”,让主人返回,千万不可自顾自地扬长而去。
  有几种贺喜酒宴,如添丁、孩子过周岁和过十岁、老人寿诞,客人赴宴时除带礼金或礼品,还应带上鞭炮,进村后快要到达主人家时,要燃放鞭炮表示祝贺;主人听到鞭炮声会立即出门迎接,也放鞭炮,一是表示欢迎,二是对客人鸣鞭示贺的回敬。

———————————————
  ①徛——孝感方言读jì,站立。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10:15
二、席次与座次

  宴席上的席次座次,深刻地体现着亲疏、辈分、长幼等人伦关系。
  宴席一般都是一桌十人,八人者不多,除非要特表尊敬,让客人坐得宽松。席次和座次有很多讲究。为叙述方便且不发生误解,先要明确宴席上“左”与“右”的概念。本章节所说的“左”和“右”,是指人在厅堂中背对神龛、面向厅门(即以厅堂朝向大门的方向)时两臂所处的方位,与观察地图时的“左西右东”正好相反,如下图。

  宴席上的“左”与“右”

(一)常规席

1、席次
  
  席次或称“席位”,当有多桌酒席时,其安排有主副之分。[清]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说:“若有多席,则以在左之席为首席。以次递推。”这与现代的席次相同。如果一间堂屋开四桌酒席,按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次序排列席次,即左上方为第一席,即“首席”;右上方为第二席,又称“次席”或“副席”;左下方为第三席,右下方为第四席,其中最后一席又称“末席”,多供本房、乡邻或晚辈入座。如果堂屋和厅屋同时开席,堂屋席位和厅屋席位左右顺序相同,但上下顺序相反,堂屋的席次由上往下数,而厅屋的席次则由下往上数,即堂屋的席位不变,厅屋接着堂屋,左下方为第五席,右下方为第六席,左上方为第七席,右上方为第八席(见“两厅席次图”)。尊卑和亲疏在席位和座次的安排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等级森严。当然,在落座之前,客人之间还是会礼节性地你推我让,相互谦让一番。酒宴开始,连上菜也要按席次顺序送上席桌,不可颠倒。主人安排在各席的陪酒者执壶酌酒,也一定要按照座次的顺序依次酌酒和敬酒。

   两厅席次图

2、座次
  
  座次要区分单桌和两桌以上两种情况,并遵循三个原则:
  一是尊上。在摆酒席的堂屋中,神龛和中堂是重要参照物。面对神龛.处于拜神的位置;背对神龛,沾神的光,处于受拜的位置,因而靠向神龛的位置为大,靠向门边的位置为小。
  二是尊左。古代以左为尊,因此空着尊位恭候别人叫“虚左以迎”、“虚左相待”。《礼记·曲礼上》:“执禽者左首。”[汉]郑玄注:“左首尊。”《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新唐书·王维传》:“豪英贵人虚左以迎。”
  单桌酒席,上方左边为一座(即首座),右边为二座;下方左边为三座,右边为四座;左边从上至下依次为五座、七座、九座;右边从上至下依次为六座、八座、十座(见“单桌座次图”)。

  单桌座次图

  单桌席还要区别桌面纹理(又称桌缝,即木板拼接线)的方向。纹理纵向(上下方向)摆放和横向(左右方向)摆放,其座次截然不同;纹理横向时,其座次和一般单桌座次相同;纹理纵向时,左边上方为首座,下方为三座;右边上方为二座,下方为四座;上边从左至右依次为五、六、七座;下边从左至右依次为八、九、十座(见桌面拼线纵向座次图)。大多地方平时一般是桌面纹理纵向放置,只在春节吃年饭、供祖先时才横放。
 

  现代设酒宴,桌面都覆以桌布,不再有纹理方向的区别了。


  三是尊中。两桌以上时,因中间的巷道朝向大门,故又称“朝阳席”。以中间巷道为大,两边为次。两桌以上的座次,右边的上下两桌(第二席和第四席)不变,左边的上下两桌(第一席和第三席),上方右边(靠巷道边)为首座,左边(靠墙边)为二座;下方右边(靠巷道)为三座,左边(靠墙边)为四座。右侧靠巷道边从上至下依次为五、七、九座,左侧靠墙边从上至下依次为六、八、十座(见“两桌以上座次图A”)。


  有些地方(如杨店)刚好相反,座次以两边为大,中间巷道次之(席次顺序相同)。大概是因为巷道常常人来人往,上饭菜、端盘碗,对客人而言,颇多不便。而两边靠墙,无行人干扰。各席都是靠墙边从上至下依次为首座、三座,巷道两边从上至下依次为为二座、四座;每桌上边从靠墙边到靠巷道依次为五、六、七座,下边依次为八、九、十座(见“两桌以上座次图B”)。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10:16
(二)特殊宴席

  除常规宴席之外,常常有一些特殊酒席,礼制有别。主要有官席、福禄寿席,其中又有单席和全席之分。另有家礼席。

1、官席
  官席是旧时官家所设宴席,只设于正堂,桌数成单不成双。后来民间富裕之家也将此席用于重要场合,如婚宴,新女婿求亲、迎亲,多请当地绅士、秀才、名人相陪。嫁女送亲、女婿回门也有用此席的。官席有单官席和正官席之分。

(1)单官席
  单官席只在堂屋上方的中间设一席,不可再桌。坐八人。上方左边为首座,右边为二座;下方左边为三座,右边为四座;两横边是伺候人,左边从上到下依次为五、六座,右边从上到下依次为七、八座。

(2)正官席
  正官席在人数较多、场面较大的情况下使用。共设三桌(不可四桌),堂屋上方正中间设一桌,为首席。下方分别于左右各设一席,左边称陪席,右边称奉席。各桌都是八人,不可十人。各桌左右两边的横面坐伺奉人,不算席位。正官席也称“品字席”,严格区别宾客的官位品级。所有入席宾客,不到散席不得随意下席,茶水都由伺候人奉上。开席时,首席先动筷,其他席才可用餐。宴毕,首席散席后,其他席才可散席。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10:16
2、福禄寿席
  福禄寿席是官宦或富裕之家祝寿时所设。席数只单不双,都用圆桌,每桌十人。有单席与全席之别,都设在厅堂,不可在对厅或横厅设席。席规与官席同,入席后不可随意下席。女性不可入座。

(1)福禄寿单席
  单席在堂屋中间上方设一席(不可设再桌),圆桌。席桌上方的中间首座是福星(①),左右分别为禄星(②)、寿星(③)。下方对坐三人为陪客,两横面为伺奉人员。

(2)福禄寿全席
  福禄寿全席设三桌(不可四桌),也称“三星席”、“品字席”。中间的上方是福席(首席),下方左边是禄席(陪席),右边是寿席(奉席)。各席座次与单桌同。


  (待续)


03.jpg (17.58 KB, 下载次数: 3)


04.jpg (27.55 KB, 下载次数: 3)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10:17
3、家礼席
  家礼席指自家人(含旁系伯叔)在节日举办的没有宾客的家宴,如春节吃年饭,清明节扫坟祭祖等。设一席称作单席,和单官席不同的是,可以设在堂屋正中,不须靠上方(见下图“家礼席单席”)。
  设双席者称“一字席”,也可设在堂屋中间。和多桌有宾客的常规席不同的是不计较巷道,两桌的座次与常规席相同(见下图“家礼席双席”)。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10:17
三、派席的原则

  派席又称“安席”,就是按一定的规矩安排客人就座。这时“客听主人派”,由执宾先生逐一请客入席。对席次、座次不熟悉的客人,千万别贸然坐上首席或首座,以免被别人嘲讽不懂礼节,甚至引起不必要的纠纷。派席是宴席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如果派出差错,客人“坐输了”,不仅丢面子,而且坏伦常,轻者当场发生争执、口角,甚至出现争抢座位的尴尬难堪局面,惹得大家不快;重者,亲戚从此“竖路”(断绝关系不再来往)。所以执宾先生往往都是由既懂礼节、又熟悉主人家所有亲戚的人担任,丝毫马虎不得!
  派席的原则有三:
  一是依据亲戚关系的亲疏远近,亲者上,疏者下。在“三父三妈”(舅父舅妈,姑父姑妈,姨父姨妈)中,舅父舅妈永远居首。“尊舅”是“两湖”(湖南湖北)楚民特有的文化现象,孝感人也一直秉承这种传统,认为“无舅哪有甥?”舅父在亲戚中享有很高地位,俗传人遭天雷劈时要喊舅父来搭救,故民间谚语说“天上雷公,地上舅爷①”,把舅父和雷公相提并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举凡婚丧嫁娶、财产纠纷、吵嘴闹冤、外甥分家,几乎一切难以处理的大小家事,都要请舅父出面调停、仲裁。有专家说这种对舅权的普遍推崇习俗,追根溯源,是原始社会早期母系社会的心理积淀。姑父姑妈次之,姨父姨妈居后,俗语说“姑舅老表嫡嫡亲,姨老表是外姓人”,所以民间有“舅妈请,姑妈陪(孝感方言读pí),姨妈靠鼓皮②”的说法。但一旦舅父母和姑父母都离开了人世,其亲情同样大打折扣,故又有“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不见了”、“哥亲嫂不亲,死了爷娘断了根”的说法。

———————————————
  ①孝感口语称舅父为“舅爷”。
  ②鼓皮——孝感方言,堂屋两边以木板为墙壁,称为“鼓皮”。“靠鼓皮”是酒席上靠边坐的意思。这种说法只适合“两桌以上座次图A”所示的座次,在以两边为大的地方(见“两桌以上座次图B”)不适用。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10:17
二是依据辈分和年龄,尤以辈分为重。辈分高者上,低者下;同辈分则年长者上,龄小者下。在安排对坐时,只能平辈对坐、祖孙对坐(俗称“孙对祖”),父辈和子侄辈不能对坐。如遇特殊情况不好安排,需要破例,执宾先生必须当面说明原因,做到“礼到人不怪”。
  三是依据设宴目的即主要宴请对象安排。一般来说,寿酒首席男则舅,女则娘家;男婚酒首席是女方送亲客和媒人;女婚酒首席是新贵人(新姑爷)、迎亲客和媒人;新屋落成首席为师首;男丧酒首席为舅(或甥);女丧酒首席为娘家客人。有些浅见、势利之人违背常理,按送礼的轻重多寡安排客人的席次和座次,是极不明智的,很容易导致众叛亲离,遭人唾骂!
  以婚宴为例。旧时婚宴要分四天进行,每天、每餐设宴目的不同,席次座次的安排也不相同。第一天“打哲饭”(“哲”的古文作“嚞”,简作“喆”,取吉利之意),以媒人为大,坐首席首座。第二天迎亲宴,依然是媒人首席首座。当天晚上喝“交杯酒”,新郎、新娘分别坐首席的首座和次座。第三天拜茶,舅父首席首座,其次才是姑父、姨父、舅母、姑母、姨母依次入座。第四天(即迎亲第三天)接姑娘“回门”,娘家来客首席首座。这些规定很严格,丝毫不能出错。
  在肖港的汪寺,白喜事的座次稍有不同,尊重远者、疏者。如果客人中有朋友,则朋友坐首席首座。朋友不止一人时,按年龄大小依次入席。如有与主人家同姓者,则异姓为重,同姓逊之。
  还有一项约定俗成的规矩,夫妻两人同时入席,如果丈夫坐了“位”(指一至四座中的任一座位),可作为全家坐“位”的代表,其配偶则可降级坐于同桌五至十座中的一座,留出“位”以方便主人家安排其它客人。如果是舅父母、姑父母和姨父母等主要亲戚,舅父、姑父、姨父坐了首座或二座,则舅母、姑母、姨母降坐于三座、四座甚至更低。对主人的这种安排,客人都是十分理解的。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10:18

四、宴席上的禁忌


(一)一般禁忌
  宴席上的举止行为,关乎仪表、风度和文明,在饮宴中极为重要,已经约定俗成,民众无不遵循。究其渊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礼记》记载尤详,当时已成明文规定,影响深远。在孝感,至今仍能见其遗风。引用《礼记》一段,可窥见现代孝感礼仪从其脱胎、传承而来的痕迹。《礼记·曲礼上》载:
  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①饭,毋放饭,毋流歠②,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毋嚃③羹,毋絮羹,毋刺齿,毋歠醢④。客絮羹,主人辞不能烹;客歠醢,主人辞以窭⑤。……毋嘬炙⑥。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⑦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
  ①抟(tuán)——捏搓。
  ②歠(chuò)——羹汤。
  ③嚃(tà)——囫囵吞咽。
  ④醢(hǎi)——肉酱。
  ⑤窭(jù)——贫,少。
  ⑥嘬(zuō)——大块吞噬。炙(zhì),烤肉。
  ⑦齐(jī)——通“齑”,肉酱、腌菜类食品。

  这段文字告诫人们,大家共食时,不可只顾自己吃饱。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就要检查手的清洁。不要用手搓饭团,不要把多余的饭放进锅中,不要喝得满嘴淋漓,不要吃得啧啧作声,不要啃骨头,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又放回盘碗里,不要把肉骨头扔给狗。不要专据食物,也不要簸扬热饭。……不可以大口囫囵地喝汤,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菜汤,不要当众剔牙齿,也不要喝渍肉酱。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吃炙肉不要撮作一把来嚼。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残存食物的碟子交给旁边伺候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
  在孝感,上述礼节大都沿习至今,有些则有所变化和发展。入座前,要主请客让,谦逊一番,更不能争抢座次。客人入座后,不要翘起二郎腿,不要闪腿,给人不稳重的形象。东道主或所请的陪客坐在下位,负责端菜、敬酒和劝饮。主人或陪客酌酒时,要先酌几滴在自己的酒杯中,表示做东者先除残去秽洗去壶口上的灰尘或其它脏污,然后才按座次依次给客人酌酒。提壶、换手也有讲究,给坐在左边的客人酌酒要用右手提壶,给坐在右边的客人酌酒要左手提壶。主人给客人斟酒,瓶口不可碰杯口。斟毕,酒瓶口须指向自己的方向放置,这样才不会影响客人取菜就食,否则会视为外行或对客人不敬。俗称“茶七酒八”,茶斟满七分,酒斟满八分为止。客人也应说声“谢谢”。当客人谦逊说“不会喝酒”时,东道主要客气道:“我不会敬酒,请喝好,莫留量,没得菜吃。”如果客人实在不会喝酒,就再三推辞:“实在不会,请顺酌。您站着,领当不起!”客人喝酒应控制在自己酒量的一半以内,千万不可醉酒失态。别人亦不可强劝,强劝不能喝酒的客人喝酒也是失礼行为,有意灌醉对方更是极大的无礼。干杯时忌将酒杯碰得叮当作响,举杯示意即可。
  上菜顺序一般是先冷盘,后热菜;先炸品,后汤菜;先荤后素,先咸后甜。俗说“东道不请客不餐”,菜至,东道主要请宾客用菜,先举筷举匙,请客人同举用膳。夹菜时尽量在盘碗靠自己的一方夹取,不要用自己的筷子或汤匙在菜中到处翻搅寻菜,否则,既不卫生,也不斯文。酒席上不要拒绝自己不喜爱的某道菜肴,如不爱吃,可动动筷子,稍食即可。咀嚼食物要闭着嘴,不要发出响声,汤、菜太热不要用嘴吹,可等其稍凉再取食。俗话说“吃不言,睡不语”,饮食期间尽量少说话,做到“食勿响舌,咽勿鸣喉”,边咀嚼边说话,容易唾沫四射,既不雅观,更不卫生。说话或吐鱼刺、骨头时用餐巾纸或手帕掩住口,吐入备用的小盘中。宴会中途不要解开衣扣或脱衣服,更不能脱光上衣“赤膊上阵”,那样是极不文明的行为,会令人生厌。无特殊情况不要离席,即使因特殊情况不得不离席时,动作要轻,不可惊扰他人。咳嗽应转身向后,不可随地吐痰。席间谈话应轻松自如,既不要静坐不语,也不要滔滔不绝。谈话内容不宜引起别人反感,避免争执,更不要拿别人取笑。上到甜菜或甜汤时,会燃放鞭炮,主人到各席“讲礼”,谦言“怠慢了!请把酒喝好。”客人要起立称谢。有些地方的“讲礼菜”是全鱼或炸鱼,有的是大肉、红烧肉或肉圆子(即肉丸子),这些“讲礼菜”端出时要用碗盖住,只有等打大锣、鸣鞭炮,主人来该席讲过礼才能吃这碗菜,否则也是失礼。若是婚宴,新郎新娘还要到各席为客人敬酒。若是“白喜事”(丧宴),要由执事人领着孝子到各席大礼参拜,然后敬酒,乐班还要鸣炮、奏乐、打大锣,对宾客致谢。客人食毕后,不要自顾自地放下碗筷,若还有客人饮食未既,放碗筷前要先请别人“慢慢用”,别人回答“请落箸①”,才能放下碗筷。否则会被视为“不懂事”。放筷时切忌将两只筷子并排横搁在碗口上,因为那种摆放是祭奠死者的专用方式!应当将筷子放在自己碗旁边的桌子上。万一有某种特殊原因不得不将筷子搁置在碗口,也得将两只筷子交叉成“十”字形放置。若同桌客人没吃完,不要先自离席而去,先行离席是对正在用餐者的不敬。如果确有需要离席,要告诉正在进餐的客人“请慢用”,其它客人说“请自便”时,方可离席。

———————————————
  ①箸(zhù)——筷子。《说文·竹部》:“箸,饭攲也。从竹,者声。”“落箸”是“放筷”的礼节性称谓。




(二)特殊酒席禁忌
  有几种特殊酒席,禁忌尤严,不可不知。
  (1)过花粉宴,又称“打哲饭”,必须十人一席,象征“十全”。赴宴人被派落座后,不得调换座位或离席,否则谓之“缺圆”;酒盅不可碰倒,否则谓之“泼酒”,都是对亲事不吉利的征兆。
  (2)交杯酒,又称“团圆酒”,同样是十人一席,象征“十全”。席上除新郎和新娘外,还要挑选八位“全环嫂子”(指原配有夫之妇)作陪,再婚妇、寡妇和月经期妇女均不能与新郎、新娘同席。就座后不能调换座位,中途不能离席,出菜时,不可象别的席桌那样可撤去空碗、空盘、空碟,空的盘碗都要留在席上,意味着“十全大团圆”。
  (3)送嫁酒,也叫“辞嫁饭”,要挑选九位姑娘作陪,已婚妇女不能入席。其它规矩同上。详见“婚嫁礼仪”。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10:18
(丙)工匠与建造礼仪

  古代有“三十六行”之说,各种行业有着不同的礼仪习俗。孝感称手工业者为“匠”,如铜匠、铁匠、木匠、泥瓦匠、石匠、篾匠、箍(孝感方言读kū)匠、窑匠、□(左金右解,方言读ɡè,后同)匠、皮匠、弹(tán)匠等。各种手艺工匠门类繁多,概括为“九佬十八匠”。“九佬”指剃头佬、修脚佬、阉猪佬、补锅佬、錾(方言读cǎn)磨佬(俗称铲刀磨剪)、渡船佬(俗称船匠)、杀猪佬(俗称屠夫)、打渔佬、打铳佬。旧时将“九佬十八匠”编成了歌诀,便于记忆流传。《九老歌》:“一剔二剃三阉卵(阉割),四补五錾六摆船,七八九佬跟在后,杀猪摸鱼打枪环(放铳)。”《十八匠歌》:“金银铜铁锡,木瓦窑石漆,缝弹(tán)雕刻染,外加箍□皮”。《十八匠歌》有多个版本。其实不止十八匠,还有泥匠、篾匠等工匠艺人未列入,所以另有一歌诀为“金银铜铁锡,木瓦窑石漆,缝弹雕刻染,泥篾箍□皮”,分别指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木匠、瓦匠、窑匠(烧砖瓦)、石匠、漆匠、缝纫(俗称裁缝)、弹匠(弹棉花)、雕匠(雕刻花板)、刻匠(石刻)、染匠(染坊)、泥匠(砌墙)、篾匠(做篾货)、箍匠(作桶、盆等圆形器具)、□匠(锯木锯板)、皮匠(制作皮货),另有酒坊、糖坊、酱园铺、勘舆(俗称阴阳先生)等行业。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6-2-8 10:19
一、建房礼仪

  古人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要顺应天时,其实就是要顺应自然,才有好结果。因此,每逢大事,都要翻翻皇历,查查宜忌,择吉行事,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营建房屋是老百姓一生中的大事和喜事,百年大计,自然慎之又慎。房屋营建涉及勘舆、木匠、□(左金右解,孝感方言读“隔”的去声)匠、泥匠、瓦匠、铁匠、石匠、漆匠、雕匠、刻匠等多个行业的多种匠人,选址、奠基等重要阶段都要举行仪式,尤以上梁为最。上梁时房主要大办筵席,亲朋好友都要送礼祝贺。建房礼仪实际是一种求吉礼仪,民宅建造的全过程都融入了求吉的文化内涵。举行这些礼仪的目的是祈求房屋永固、富贵长久、子孙发达。

(一)看风水
  
  “风水”是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传统建筑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中包括古代环境理论和方位理论。其宗旨是勘察自然和顺应自然,以选择和创造出适合人的身心健康及行为需求的最佳建筑环境。因此,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家居选址。虽然风水理论中包括一些迷信因素,但也包含历史积淀下来的合理的、科学的因素,比如地质、水系、空域、视野、环境等许多生活经验的积累。所以修建房屋之前,必须请勘舆(俗称“阴阳先生”)察勘方位和地形地势,名曰“看风水”,即古人所云“卜居”。总的原则是背山、面水、向阳,宅院地势要“前低后高”,重视“水口”(包括入水口和出水口)和“气口”(包括门、窗)的自然方位。要选择风水好的地方作地基,并要求左边地势高,右边地势低。俗传前、后、左、右四方都有神主管,称为“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建房时,“只可青龙高万丈,不可白虎抬头望”(意谓左边地势应高于右边)。同时,大门朝向,破土时间,都要由阴阳先生推算确定,否则对家宅不利。在建筑格局上,还要考虑群体布局。左右关系方面,宁可左手向前一丈,不能右手向前一尺;宁可左边建筑物高一丈,不可右手建筑物高一尺。如果右手向前,或右边建筑物高于左边,即右边的建筑物的长度和高度大于左边,叫做“白虎抬头”。前后关系方面:宁可后高一尺,不可前高一寸。前高后低,叫做“逆水行舟”,又叫“大帽压头”。另外,房屋前后要留有余地,做到“前宽宏,后余地”,尤其是前边要宽阔开朗。后边余地要“四正”(即方方正正),否则叫“座堂空”。前边房屋的挑檩不可正对后边房屋的中堂,挑檩正对堂屋称为“杀堂”。堂屋的椽桷要成双数,钉成单数也叫“杀堂”。谚云:“椽桷杀堂,家破人亡”。这些都对家宅不利,是营建大忌!
  总之,看风水的目的是趋吉避凶、趋利避害,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活环境,实现居住方面的至善境界。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