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文学青年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4-26 19:12
标题: 文学青年

文学青年
朱辉
    九十年代初的许多个下午,某橡胶厂生产科办公室,小苏和我各自趴在一张办公桌上奋笔疾书。我们写的并非上访信,而是小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厂子效益不好,稿纸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没敢动笔写长篇小说。那年月,内地城市非公有制企业甚少,所以对于我们这些被分配到亏损企业的青年,出路着实稀少,靠文学突围,成了极少数可操作的梦想之一。
    记得那时候看过一篇小小说,里面有个人物叫“马靠枣”,是个文学青年。因为他老家盛产一种名枣,他经常提着枣子去市里报社和编辑联络感情,因此发表了不少文章,成为了单位里的名人。不料某年虫灾,枣子被虫蛀光了,于是当年他一篇文章也没发……
    虽然小小说应该是虚构的,不过我们当时都觉得它是真实的,因为我们写了几年,一个字都没有发表。
    当年,大一点的城市往往有日报、晚报两家报纸,地级市通常只有一家日报。这些报纸都不靠自费用户生存,是事业机关,所以报纸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老面孔,副刊上的作者也是老面孔居多。至于那些所谓纯文学刊物,更是无名作者很难上榜的。
    到了九十年代末,小苏依然是文学老处男,一篇处女作都没有发过。我虽然已经发过一些,数量也如同孔乙己碗里的茴香豆——多乎哉?不多也!好在此时中国足球开始了职业化,足球类报刊异常繁荣,球评这块园地上还没有出现“垄断群体”。于是我开始骂中国足球了,一骂,发表量居然大幅度上升,稿费一度超过了工资。小苏则依然坚守着他的文学梦想,不屑于写这种没文化的文章。
    一晃新世纪了,晚报、都市报繁荣起来。写球评那批人中,不少靠那些骂人文章混进了记者队伍。由于那时报社效益大多不错,房价尚未暴涨,几年间他们有房有车,吃香喝辣拉臭,实现了“文字救己”的目标。我这类没有把握住机遇的,也在各类副刊上混成了资深作者,赚了点小钱。而已然文学中年的老苏,慢慢便不写了。
    原以为像老苏(小苏)这样非文学不写的青年,在如今这个年代已经绝迹。可是参加了一些文学聚会,发现这类纯正文学青年依然生生不息。他们非长篇小说或诗歌不写,有的辛辛苦苦打工几年,攒下的钱都交给书商,于是有了一本印刷粗糙的著作;有的已经是省级作协会员了,可还经常为生计发愁……他们有一个共同点:言行举止似乎异于常人。别说和世俗中人,即便与我们这些“修正主义”文学中年都话不投机。
    记得几年前我跳槽到一家杂志当编辑部主任。属下一位女编辑是标准的文学青年,在她眼里,我这种写“非文学作品”的人,基本就是“半文盲”,不配领导她。
    “你看过几遍《红楼梦》?”她一脸孤傲地问我。
    “一遍。”我说。我并不喜欢看《红楼梦》,据我所知,不少男文人也不喜欢。
    “切!”她不屑一顾地又审视了我一番,一个星期后就辞职了。
     那是家通俗流行杂志,我不知道与《红楼梦》会有什么关系?生活中的文学青年常常有自己古怪狭隘的文学观,随着年纪增长,文字思路越来越窄,人也越来越不合群。
    当然,有过文学梦的人,无论后来“修正”没有,毕竟还是能找到某些共同语言的。
    “八十年代,文学是什么地位?我们这里一个诗人在纯文学杂志发表了几首朦胧诗,硬是有个文学女青年千里迢迢来向他‘献身’……现在即便你出了几本准畅销书,但凡有三分姿色的女青年,都不会正眼瞧你两眼,人家宁可选个小老板……”某作家感慨道。
    他的感慨甚至得到了不少纯正文学青年的共鸣,如今的文学里似乎什么“内容”也捞不出来了,着实有些妈妈的。不过将来,将来或许还会出现另一个文学春天吧?抱着这样渺茫的期待,我们大伙儿便还坚守着,盼望着……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