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也说中文之用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1 23:48
标题: 也说中文之用
也说中文之用
许国申
     在一个什么都讲究“经济效益”的年代,“学习中文有什么用?”不能不成为很多人的疑问。其实世界上最有用的东西——人人不可或缺的东西,都是最没有“经济效益”的,譬如空气,阳光,水,它们的“经济效益”在哪儿?中文也一样,它是中国人最有用的东西,人人不可或缺,但却最没有“经济效益”。   
    中文之用无所不在。说且不去讲,就是写,现代社会哪里少得了?谁少得了?如果说一个人的脸孔是一个人的“面子”,那么中文就是一个人的“里子”。“面子”是天生的,而“里子”是靠自己努力学习充实起来的。中文学得好,“里子”充实,提笔写点什么底气就足;中文没学好,“里子”空虚,提起笔来心里就发慌。只要不是哑巴,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愿望;只要识字,每个人也会有写作的愿望。中文没学好,把话说好难,把文章写好更难。
    中文很难卖钱。在旧社会,教育没有普及,一个读书人替人家写一封信,常常是免费的。即使是现在这个教育普及的时代,问个字,改个字,谁会收钱?就算卖钱(稿费),也最廉价。从前写一千字几元,后来几十元,现在一百到几百元,除了少数知名作家,很少有人能靠写作养活自己。
    但是中文的价值却又不是用钱可以衡量的。就说我吧,2011年我一个人罢教13天,那段时间我在网上发布了好多帖子,赢得了众多网友支持,最终取得了罢教的胜利。如果我不写作,这件事网友就不知道,罢教胜利的可能性就几乎为零。你说在这件事上中文值多少钱?
    某地一对夫妻是高中同学。男方当了大老板有了钱要与女方离婚,女方不肯。由于中文学得好,女方自当律师,与丈夫打了十二年官司,最终保住了两人之间的婚姻关系。如果女方中文学得不好,能有这个结果吗?
这是中文的消极之用——维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中文还有积极之用——让自己做一个“有名字”的人,让很多人知道你的名字,让很远地方的人知道你的名字,让后代知道你的名字,并让他们在知道你的名字的时候汲取你留给他们的精神营养。史铁生,刘亮程,就是用中文在这个世界上刻上自己永不磨灭的文字。(如果没有读过刘亮程的《劳动是件荒凉的事情》,最好去读一读。读过了,读懂了,你就不会问“中文有什么用”了。)
   上面说的是写作。再说阅读吧,它的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中文是读书人心中的阳光,爱阅读的人不会沉迷于游戏,不会沉迷于股市。虽然阅读让他们失去了解很多赚钱的时间,甚至能力,但他们始终不会迷失自我,他们的心情能够始终保持淡泊和宁静。
    中文还是改造社会的利器。鲁迅的呐喊唤醒了多少沉睡、麻木的民众,鲁迅的杂文刺中了多少魑魅魍魉的心脏。“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没有中文的推动,就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也就不可能有新中国的诞生。
一个有思想的人,谁都不会认为自己的中文学得太多了,学得太好了,恰恰相反,中文学得越多,学得越好的人,就越觉得自己的中文学得不够多,不够好。拿我说吧,我不遗憾自己赚的钱不够花,却遗憾这支笔不听话,不然,我这一生的价值一定更大。我还经常听到身边一些人感叹:可惜中文没学好,不然,我这一肚子故事写下来,一定非常有趣;我有好多新的思想,如果中文学得好,把它们写下来,一定很有价值,可惜中文没学好,这些新的思想就只好烂在肚子里了。
     中文是美丽的,也是柔弱的。它容易被强奸,只要到了无良文人与御用文人手里。它还容易被蹂躏,只要到了不讲理的地方,遇到不讲理的人,尤其是遇到不讲理的时代,遇上不讲理的政府。“秀才碰到兵,有理说不清。”不是秀才说不清,而是兵们不让说。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说中文没有用?原因之一就是现在的中文被强奸了,被蹂躏了,喜欢中文的秀才遇到兵了。但这不是中文之错呀,更不能说中文没有用呀!
    中文是柔弱的,中文又是坚强的。秦始皇曾经焚书坑儒,中文没有被消灭;成吉思汗、多尔衮的铁骑都曾经蹂躏过美丽的中文,但它们最终却都不能不被中文所征服。只要地球上还有中华民族存在,中文将永远年青而美丽。
    热爱中文吧,别老说它没用。捍卫中文吧,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
附:
学习中文有什么用?
安武林
    去济南开会,顺便看望了一下女儿,她告诉我,他们班里有一个同学转系了。这位同学的父母认为学习中文没什么用,将来也不好就业,所以把自己的孩子转到考古专业去了。而女儿刚上大一,她的同学们就喋喋不休地开始讨论将来的就业问题了……
    我作为一个毕业二十多年的老中文系学生,作为一个大学生的家长,我觉得我很有责任给女儿谈谈这个问题,为我深深地喜欢的中文专业辩解一下,也和当代的大学生们以及所有学中文的家长们交流一下。
    学中文有什么用?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以我个人的学识和经验恐怕无力承担,但我还是想谈谈学中文有什么用的问题。我觉得当人们发出这个疑问的时候,我感到很痛苦,很愤怒,但又很无奈。何故?因为我一直觉得国人在读书方面功利主义的思想非常严重。一切都以实用为目的。这不仅表现在读书上,也表现在国人为人处世的准则上。可以说,我们很多人在人际关系的交往上,一直是以实用论作为交际的指导思想的。说白了,这是读书无用论陈词滥调的再度泛滥而已。
    在二十多年前,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国家开始不包分配了。我是第一届不包分配的大学生。我回到村里的时候,村里的乡亲们就用很同情的目光看我。很多大人都用很粗俗的话很关切地说:“念个毬啊,上大学没有用了,国家不管分配了,你们白花了那么多钱。”村支书的儿子和我是同一年上大学的,他学的是物理系,我学的是中文系。这位支书很不以为然地说:“怕个怂呀,不分配就不分配呗。我让孩子回来种地,那也是有文化的农民。”他的话很震撼,二十多年过去了,依然铿锵有力地在我的记忆里回响。
    我的同学们也说:“老大,毕业了做什么?”我笑笑说:“大不了我重操旧业,煮麻花去。怀里揣着张名牌大学的毕业证,再煮麻花,不是很自豪吗?”这当然不是什么豪言壮语,但它和当下大学生对就业的迷茫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何其相似。对于我们这些从乡村奋斗上了大学的大学生们来说,这种焦虑更甚一些。因为我们无所依傍,只能靠自己。如果我们找不到工作,我们连养活自己都困难,报效父母的养育之恩更是无从谈起。这些很现实的问题让我们忧虑,但我们的态度更重要。也就是说,感伤,忧虑,焦虑,迷茫,能解决什么问题吗?这样只能让我们的心境雪上加霜。我们都知道乐观是个好东西,像阳光一样,但当我们一面对具体的问题,为什么就无法乐观了呢?可见,我们从本质上来说是脆弱的,不堪一击的,我们的心灵和精神都不够强大。
     学中文,都不能让自己心灵和精神变得强大,那么学什么专业能做到这一点呢?中文,是唯一一个需要大量阅读才能学好的专业。我们的知识素养,储备的够了吗?心灵强大所需要的元素,我们储备够了吗?中文就是一台车子,当我们在人生路上飞驰的时候,这个方向盘和变速器很重要。我们所学的知识不能够让我们知道自己的方向,那么我们要向什么方向奔驰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能掌握好自己的速度和节奏吗?其实,大学四年,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微乎其微的。我不知道那些拿着大学中文系毕业证的学生,除了你们考试所学过的应知应会的知识之外,你们还读了些什么书?我不无失望地看到,很多大学中文系学生,依然停留在高中时期,学习的一切知识都依赖于老师和课堂。完成作业,考试及格,拿到毕业证就行了,大多数中文系的学生都这样的。
    其实,大学,是一个自主学习的场所,对中文系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一个中文系的学生,在大学里如果没有一点自主学习的经历,那么是不称职不合格的大学生。一个影响力很大的报社的社长对我说:“现在大学生都不读书。我们招聘编辑的时候,一个中文系的研究生来应聘,我问她你读过什么书,这个女研究生支支吾吾,最后说读过金庸的小说,社长说他笑了,说这个也算。”如果我来招编辑,我会说:“请写下你读过的三十本书的名字,再写个百余字的简介以及评价。课本上学过的除外。”我不知道有多少学生可以应聘上?
    中文号称是万金油,学的是语言和文学知识。这个语言包括了读和写的基本能力,我以为学中文的最起码的在读和写的能力上,要比别的专业毕业的学生要强。这是学这个专业的基本要求。而文学,几乎包括了所有的人文科学知识,毫无疑问,它也是传播自然科学知识最重要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我们不要单纯地孤立地看待文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哲学,人类学……哪一种人文科学知识不包括在文学里面呢?如果,你觉得学中文没有用,就等于说学一切的人文科学知识都没有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文学科的研究都喜欢以文学为蓝本进行研究的原因,文学反映的是个人和社会行为的总和。包括精神、思想、情感、心理、伦理……
    解决人的孤独问题,忧郁问题,寂寞问题,彷徨和苦闷问题,解决心理以及精神健康问题,恐怕文学还是最重要的药物。在人生很漫长的阶段里面,支撑人的主要的东西并不是什么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强大的心理健康,坚强的个人意志和精神,恐怕不是什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够提供帮助的。我听说博士毕业找不到工作而自杀的消息感到很震惊,也嗤之以鼻,一个人对生命本身都不重视,学到的专业知识有什么用?我不明白,他们在读什么书?其实,学中文,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不断地完善自己和丰富自己,学会调整自己和审视自己的能力。你应该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什么是可以割舍的。这些道理,都在书中。正如我喜欢阅读中外文学艺术家的传记一样,我的幸福感差不多都是从阅读中得来的。我常常安慰自己,即便没有大的文学成就,也应该得到满足和快乐,因为那些伟大的作家所经历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痛楚要大得多得多。
    所有成功的人士,都是从逆境和挫折中滚爬摸打过来的。倒下的,是失败者,走过沼泽地的,是成功者。我们都羡慕那些成功者的辉煌,但有多少人能看到他们的泪水和苦难呢?我以为,学中文的人,应该有一双慧眼,应该有一双灵敏的耳朵,有一颗强大的心。这是大量阅读才能完成的一个使命。
    学中文有什么用,这是每一个上中文系的学生都应该答好的考卷。而读书无用论,我们都懒得再去批了。国人太务实了,急功近利。当我们明白这一切的时候,我们还在意这些鼓噪的干扰么?

今日的中文学生学了多少“中文”?
唐晓敏
    网上一消息说:中文专业招生人气走低 教授遭问“学中文何用”。讲到,近年来中文系不被一些学生和家长们待见,一些中文系的学生申请转专业,如武汉大学文学院2011级、2012级共有354人,却先后有80余人申请转专业。
    中文系不受到待见,这有社会的原因。熊丙奇就提出,目前传统的基础学科文、史、哲、数、理、化都不受学生待见,这主要是功利主义思想导致。这不是没有道理,不过,仅仅看到社会的原因,也是不够的。中文系还应该在自己的身上找找原因。
    上了中文系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家长,往往认为中文不够实用。似乎很少想一想这样的问题:今日的中文学生,学了多少“中文”?
    中文系的学生上大学之后,如同其他专业一样,第一学期乃至整个的第一学年,所学的课程中,思想政治课程占了很大的比重。按照上面的要求,这些课程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至少了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
    此外还有英语。中文系的学生也必须学好英语,参加英语的四级、六级考试。有的学校还有参加英语专四、专八的考试。英语占用了中文系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不仅是课内的时间,更包括大量的课余时间。还有,一些学生听中文专业课程时,也在看英语。
    但更大的问题还不在这儿。多年来,中文系开设的中文方面的课程也不算少,但中文系学生在这些中文专业课上,实际上也没有学到多少“中文”。中文专业的文学课,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主要是老师讲文学史,上课时老师讲的作品不少,但在课下,学生很少读这些作品。真正的中文学习,应该是直接阅读文学作品,特别是文学名著。但目前,大都是满足于听老师对作品的介绍而已。这很像是一个旅游者,仅仅是听了导游对景点的介绍,而根本没有看景点。许多中文系的学生,四年中没有认真读几部文学名著。
    中国传统的中文教育,完全不是这样。老师讲得很少,甚至是根本不讲,学生的精力主要是放在了自己读书上。连小学生也是如此。文艺学家敏泽先生儿时读的是私塾。我曾回忆说:“我从五岁进入私塾,一学就是五年”,“进入私塾之后,首先要学的是《百家姓》和《千字文》,待这两种蒙童读物读烂、背熟之后,接着就进入了《四书》、《五经》的学习。依次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诗经》、《尚书》。对于古书的学习都是要求从头至尾背得烂熟之后,才可以丢掉不读,开始一种新古书的诵读的。”“有些书,如《古文观止》之类,由于学习时间较晚一些,理解能力有所提高,再加上它所选录的记述文、论说文等等,大都写得很生动、形象,读起来也津津有味,令人回味无穷。至于一些抒情性散文,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李密的《陈情表》之类,读来更是令人回肠荡气,兴致盎然,其乐无穷。”敏泽先生说:“五年私塾教育便是我最早接受的、并且给我终生留下的难以磨灭影响的语文和文化教育。这五年私塾所学到的东西,说实在的,比后来的正规大学中文系四年所学的东西都要多。”敏泽所说,我们不能不说是“实在”的。今日的大学中文系的学生,认真读过《论语》、《孟子》《尚书》的,能有几人?更不用说“从头至尾背得烂熟”了。
    中文的学习,不光是读,更要写。古代说的“文人”,绝不是仅仅能读文章的人,必须是能够写文章,才叫文人。写作应该是中文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对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所谓的“动手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写作的能力。但多年来,中文专业并未对写作给予特殊的重视。薛涌讲他在北大中文系读书期间,四年间,除了毕业论文外,只写了两篇作业,共3000字。老师对学生的写作没有什么要求,中文学生在写作方面,自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中文真的没“用”吗?自然不是。当然,中文的“用”,与会计专业、计算机专业的“用”是不太一样的。中文培养着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情感移入能力,让学生有着比较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胜于他人的文笔,这就是中文之用。在发达国家,许多商界的成功者本科读的是文学,或者是历史、艺术、中世纪研究等专业。迪斯尼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艾斯纳在大学学的是英文和戏剧。惠普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费奥里娜大学时学的是中世纪史与哲学。美林的前总裁、里根政府的财长Donald Regan,本科的专业都是英语。这就相当于在中国的中文系了。问题是,我们的中文学生,并没有学到多少“中文”。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