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读教材,挖语病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2 01:45
标题: 读教材,挖语病
读教材,挖语病

  通读教材,我们会深挖出不少十分明显的语病。
  一、语序不当
  1.《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好了。(《咬文嚼字》)
  说明:"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表述不顺畅,"一点"应放在"你不是"的前面,改为"也带一点'你不是'的讥刺意味"就自然一些。
  2.……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与润色、丰富,从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说明:"错误"可与"改正"对应,但"疏漏"不能与"润色"对应,"粗糙"也不能与"丰富"对应。正确的是,"疏漏"与"丰富"对应,"粗糙"与"润色"对应。原句前后内容对应错乱,应该改为:"……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丰富与润色,从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
  二、搭配不当
  3.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荷花淀》)
  说明:这句话里的谓语与宾语搭配不当,"开始"不能跟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搭配,例如我们不会说"开始了电影"、"开始了书本"。所以,在"开始"后面应删去"了",加一个动词"玩"或"玩起"。
  4.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
  说明:"凝练"指文字紧凑简练,与"思想情感"搭配不当,改为"凝聚"或"凝集"要好。
  5.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咬文嚼字》)
  说明:"只是"与"就是"搭配不当,应将"就是"改为"也是"或"更是"。
  6.早晨起来,向院子里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故都的秋》)
  说明:这里的介词"向"字用得不当,应该用"在"。
  7.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故都的秋》)
  说明:此句显然是单句,主语中心词是"嘶叫",谓语是"像是",宾语是"家虫",整句话的主干是:"嘶叫像是家虫"。主语和宾语显然搭配不当,应改为:"这嘶叫的秋蝉……"
  8.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故都的秋》)
  说明:"上"桥头是可以的,但不能说"上"树底,所以这"上"字倒不如改为"去"或"到"字。
  9.比如,19世纪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回答有时候就非常忧郁,特别暗淡。(《人是什么》)
  说明:"暗张广祥编淡"用词不当,它不能用来形容人。形容人情绪、情感的,当作"黯淡"。
  10.雨果说,我们都是罪人;我们都被判了死刑,但是都有一个不定期的缓刑期;我们只有一个短暂的期间,然后我们所呆的这块地方就不再会有我们了。(《人是什么》)
  说明:"期间"不能被"短暂"修饰,应作"时期"。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10.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我有一个梦想》)
  说明:"诸"是兼词,相当于"之于",后面自然不应该再接"于",否则叠床架屋。
  12.不料,3月2日读到《人民日报》一封读者来信,却使我大大不舒服了一阵,那封来信正是关系到理发工人的。(《剃光头发微》)
  说明:"3月2日读到《人民日报》一封读者来信,却使我大大不舒服了一阵"是病句,因滥用介词而使句子缺少主语,可以删去张广祥编"却使"。
  13.极光被视为自然界中最漂亮的奇观之一。(《神奇的激光》)
  说明:《现代汉语词典》对"奇观"的解释是:"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可见"奇观"本身含有美丽的意思,没有必要再用"最漂亮"来修饰了,可以将"奇观"改为"景观"。
  14.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咬文嚼字》)
  说明:"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这个句子中作谓语的动词是什么?"套板反应"是一个名词,"起来"在这里不能单独充当谓语,这里缺少了一个关键动词,可添加动词"引"。
  15.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故都的秋》)
  说明:这里面的张广祥编"处处"与"全"重复了,必须舍去一个。
  16.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故都的秋》)
  说明:"养在家里的家虫"明显地犯了语义重复的毛病,"家虫"当然是"养在家里的"啊。
  17.想来,除了多少对于银子有特别嗜好和爱情的人物之外……(《灯下漫笔》
  说明;"嗜好"指特殊的爱好(多指不良的),它已经包含了"特别"之意,此处语义重复,是病句。张广祥编。
  18.陈奂生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陈奂生上城》)
  说明:这句话里的"肚里""身上""手里"属于成分多余,应删去。这种表述不简练的现象比较常见,像"他头上戴着一顶小毡帽"、"他下巴上长着一撮山羊胡"均是成分多余、表述不简练的语病。
  19.一首曲子往往会令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能勾起人们对往事的追忆。(《人是什么》)
  说明:前面已经用了"原因",后面再用"因为"即显多余。
  20.这种想像活动可以使欣赏者自己,或由此联想起来的其他人物"移入"那张他所再创造的画面中去--他可以把那一位水莲花似的女郎想像成自己的女友或爱人,他可以在一声充满"甜蜜的忧愁"的"沙扬娜拉"中,寄托着自己与心爱的朋友道别的那一份眷恋之情。(《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说明:"寄托着"的"着"字多余。
  四、表意不明
  21.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我若为王》)
  说明:"一个奴才的首领"存在歧义,"一个"是修饰"奴才"的,还是修饰"首领"的?
  22.人们一直认为极光可能是由以下三种原因形成的。一种看法认为……另一种看法认为……还有一种看法认为……(《神奇的激光》)
  说明:前一句容易造成歧义,人们很有可能误解为是"三种原因"共同作用形成极光现象。根据后面文意,这句应该改为"人们对极光形成张广祥编的原因,有三种看法"。
  23.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故都的秋》)
  说明:"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存在歧义,即"著名"是修饰"大诗人",还是修饰"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可以将"著名"后的"的"字删去。
  五、不合逻辑
  24.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荷花淀》)
  说明:这句话里存在一个矛盾,既然只是"几亩大小",怎么会"一望无边"呢?
  25.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荷花淀》)
  说明:张广祥编。这句话有两个毛病。一、没有大风,纸盒在水面上不可能"滚动",所以似乎改为"晃动"较好。二、这破折号的作用显然是解释,解释的是"滚动的东西",这"东西"不应是"饼干",而是"纸盒",破折号后面的话应该改为"是一个装着饼干的精致纸盒"。
  26.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气,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咬文嚼字》)
  说明:前面说"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表明思想情感对语言的导引作用,后面应顺势说"你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张广祥编。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语言,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这样才前后衔接自然。
  27.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故都的秋》)
  说明:这句话中的"饱"与"尝一尝"矛盾。"饱"是"足足地、充分"的意思,"尝一尝"则是"吃一点儿试试"的意思。是"饱尝"就不能"尝一尝",因此,二者不能同时用在一个句子里。
  28.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故都的秋》)
  说明:"将近"与"余"放在一个句子里,到底是"将近十年"呢,还是"十余年"呢?这里显然表达不明确。所以,应该将二者去掉其一,才能使句意明确起来。
  29."文化大革命"以来,肚子吃不饱,顾不上穿戴,虽说年纪越来越大,渐渐地,也怕脑后风了。(《陈奂生上城》)
  说明:句中"虽说"一词使用不当。句子"虽说"之前,意思是说不怕冷,或者说是顾不上冷暖,而后面是说随着年龄变大渐渐地怕冷了,因此前后应该是转折关系。所以,应该把"虽说"改为"但是"或者"但毕竟",在语义上就顺畅了。
  30.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说明:"文人与民间创作"实在无法"结合"。结合:"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现代汉语词典》)也就是说,人只能与人结合,事物只能与事物结合,而人是不能与事物结合的。比如,我们不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说成"理论与人相结合"。同样,"文人"也不能与"民间创作"(事物)相"结合"。原句可以改为:"文人创作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也可以改为:"文人参与民间创作的创作方式……"
  来源:张广祥博客 时间:2004年12月9日(225200)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转自http://mypage.zhyww.cn/pagex.asp?pgid=39656




欢迎光临“公民卡西折扣表店”
http://shop57788895.taobao.com


本文系转发,不代表博主本人态度和观点。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