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改变世界的科幻创意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18 15:26
标题: 改变世界的科幻创意
改变世界的科幻创意

文  杨鹏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的世界在悄悄地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现在司空见惯的事情,在十年前看来却是非常的不可思议——对于普通人而言,它们只能在科幻小说中看到。
那么,过去的十年,究竟有哪些科幻创意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呢?
现在,让我们乘着可以让时光倒流的机器,重返过去吧——

互联网PK《黑客帝国》
1997年,我写了一篇和互联网有关的科幻小说——《电脑少女》。当我在写这篇小说时,我费了很大的笔墨去告诉读者什么叫互联网、什么叫电子邮件、什么叫BBS……这些术语,对于现在的小读者来说,和手机、MP3、DVD一样是无需解释,地球人都知道的名词,但在那个时候,大部分的人都很陌生,如果不解释清楚的话,别人就没办法看懂你的作品。
和互联网有关的科幻作品,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黑客帝国》,这部作品的前身是美国“塞伯朋克”派的科幻小说,早在上世纪的80年代就已经出现。也就是说,人类自由地穿梭于互联网、黑客干扰人类的正常生活、电脑病毒泛滥给世界带来灾难……这样的科学想象,早在20多年前甚至更早就已经出现。虽然《黑客帝国》中电脑程序成为生物、毁灭人类世界的幻想并没有变成现实,我们也无从知道,人工智能是否真的会高于人类智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最终将给人类带来什么?但是,互联网,却成为我们生活中无法摆脱的一部分真实,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细微之处,我们已经很难想象,没有网络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世界。
在过去的十年里,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可以说是日新月异——
90年代中期,网络游戏只是电脑高手和网络精英的专利。1997年,中关村的电脑高手在如火如荼地进行MUD决战的时候,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网络还只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概念,但是,仅仅数年之后,网游就蔓延到全世界,并被一部份人视为“公害”……
世纪之交,最引起世界关注的事情就是网络大潮席卷全球——那个时候,一个刚从学校毕业、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只要他精通电脑与网络,就可以凭着几页薄薄的创业计划书从风险投资商那里拉到几百万上千万的投资,世界网民的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但是,两三年后,互联网的冬天迅速到来,网络经济泡沫迅速破裂,大量的网络公司倒闭,不过,这并没有影响互联网在大众当中的普及,21世纪初,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学习如何上网、如何发电子邮件,许多爱钻研的网友甚至开始自建主页、网站。那个时候,天上掉砖头,砸死十个人,有九个人是论坛的斑竹——网络开始深入到千家万户。
近两年来,博客、播客快速兴起,3G手机的浪潮,也呼之欲出。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现在社会,网盲几乎等同于文盲了。
如果没有互联网,世界将会怎样?

克隆技术VS《克隆希特勒》
《克隆希特勒》是科幻小说家布克尔的作品,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小说幻想纳粹份子用希特勒的细胞,又克隆出了许多小希特勒,并想用这些希特勒来重新策划与指挥第三次世界大战。小时候,当我读到这篇科幻小说的时候,我的想法是,克隆什么不好,为什么要克隆希特勒呢?那样世界不是要大乱了吗?
克隆的科幻创意起源很早,创作于1818年,世界公认的第一篇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就开始涉及到这一技术了,在随后的一百多年里,有无数的科幻作家和科幻作品在描写和刻画着这一技术——其中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侏罗纪公园》、史瓦辛格主演的《第六日》,可以说是克隆题材的代表作。
十几年前,要是有人突然对你说科学家能克隆出一个一模一样的你,代替你去上学、做作业、倒垃圾,你一定会噗之以鼻,但是,在90年代末,当第一只克隆羊多利诞生后,我想,大部分人会小心对待和克隆有关的说法了——因为,满大街晃着和自己面容一样的人的那种让人毛骨悚然的想法,已经不是科幻,随时有可能在生活中出现。
克隆技术可以给人类带来便利,比如复制人类受伤的器官,但是,它也可能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这种灾难,主要是伦理上的——我们不知道那些用我们自己的细胞克隆出来的同类,究竟算是我们的兄弟姐妹,还是自己的子女或者其他。由于这个原因,虽然克隆技术已经日渐成熟,但各国政府都在抵制着这一技术,因为“克隆人”必将极大地冲击了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组成人类社会并保证这个社会正常运转的伦理结构。

航天技术VS《月球上最早的人类》
《月球上最早的人类》是著名科幻作家威尔斯的经典作品之一,写于1901年。小说讲述了科学家凯沃研制了一种可以摆脱万有引力的物质,并用它制成了一个球体飞行器,和他的朋友贝德福德一起乘坐这个球体飞到月球上,成为月球上最早的人类。威尔斯的科学幻想诞生几十年后,前苏联的航天器、美国的宇航员,就成了月球的观光客。
我是在上初中的时候读到这部科幻小说的,当时,我在佩服作者丰富想象力的同时,也在想,曾经早在古代就有《嫦娥奔月》梦想的中国人,什么时候也能登上月球呢?
十年前,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踏上月球依然是遥不可及的科学幻想。但是,进入21世纪,从中国宇航员飞天,到嫦娥计划的实施,中国人迈向太空、环月的梦想,已经变成了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的现实。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月球上也将会留下中国人的脚印。

通讯技术VS《小灵通漫游未来世界》
从80年代走过来的这一代人,没有人不知道《小灵通漫游未来世界》。这是我国著名科幻作家叶永烈写于1961年的作品,书中许许多多的事物已经成为了现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幻小说家就像是预言家。
比如,小灵通见到小虎子的“老爷爷”(曾祖父)下棋不戴眼镜,很吃惊。一问小虎子,这才明白:“他的眼睛不花,那是因为他眼睛里装了老花眼镜。镜片是嵌在眼睛里的,所以你看不出来他戴眼镜。我的爸爸的眼睛里也嵌着镜片,不过,他嵌的是近视镜片。”这种“嵌在眼睛里的眼镜”,其实不就是我们的隐形眼镜吗?
小时候,我读这本科幻小说的时候,最羡慕的未来世界的事物是,那里的人类拥有一种电子手表,可以当作电话使用,还可以用来看电视,听音乐。
但是,当我们在成长、走向未来的时候,这种幻想很快变成了现实——90年代初,一种叫“大哥大”的通讯设备,在生活中出现,不过,那个时候,它们是大款的专利,是有钱人炫耀社会身份的道具。
在过去的十年里,“大哥大”很快地深入到寻常百姓家,并有了一个更为通俗的名字——手机。在21世纪初,使用手机最多的人群,是遍布在各个大城市里、收入最为低微的农民工,又过了几年,手机普及面继续扩大,现在,学生成为了手机的用户群的中坚力量。另外,它的功能比科幻小说描写的还要多、还要全面——手机,不仅可以当作电话、收听音乐用,还可以当照相机、微型电脑使……
科幻创意入侵现实生活的速度之快让人瞠目结舌。但是当一个幻想变为现实之后,我们在习以为常的同时,往往会忘记它当初给我们带来的惊讶!

交通VS《铁臂阿童木》
《铁臂阿童木》是日本动画之父手冢治虫的作品,故事是这样子的:在科学技术省任职的天马博士因儿子在车祸中丧生而悲痛欲绝,他尝试按照儿子生前的模样制造了一个机器人——阿童木。然而机器人怎能和自己那活泼可爱的小宝贝儿子相比呢?在残酷的事实面前,天马博士郁闷之极。一气之下,他愤然将阿童木卖给了马戏团。好心的茶水博士收留了遭遗弃的阿童木,并赋予它超常本领:10万匹马力和7大神力,阿童木成为人类正义与和平的守护者。从此,勇敢的阿童木开始了自己的非凡人生,同时,也带着自身无法成为人类的遗憾,同邪恶势力展开了较量……
《铁臂阿童木》是我小的时候最喜欢的动画之一,阿童木是我心里面的英雄,动画片里面更是有着许多让我羡慕不已的事物——比如子弹头形状,开起来跟飞机一样快的列车。
十年前,身在北京的我坐火车回老家福建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我需要从40多小时的火车到福建的省会福州,然后再乘8个小时的火车转车到离我家最近的一个中型城市,最后还要乘五六个小时的汽车才能到家。其间如果碰到火车晚点、路上遇上洪水、或者雪灾,那么,回一趟家可能需要三到四天时间。一直到现在,我还经常梦见火车被洪水困在半路、既无法回家也无法返回学校的困境——交通难题已经成为我大学时代的一个梦魇!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火车交通不断地提速,大城市之间朝发夕至、夕发朝至的火车给许多人带来了便利。上海的磁悬浮列车,也把科幻创意变成了现实。“火车跑出飞机的速度”再也不是什么科幻了。

过去十年,改变世界和我们的科幻创意还有很多,比如纳米技术、生物科技、机器人技术等等。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来!”想象的世界是无穷尽的,只要敢想,一切皆有可能。
好,现在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再过十年,我们的世界,人类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本文应小学生杂志《未来科学家》约稿创作而成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