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宗绪升对话杨军博士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19 06:11
标题: 宗绪升对话杨军博士
  宗绪升对话杨军博士

宗绪升:杨军现供职于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并任艺术品评估办公室副主任,这个评估办是个怎样的机构?艺术品的评估的标准应该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之上?
杨  军: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是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为规范和加强全国艺术品市场管理、开展文化艺术品评估、咨询等服务的常设机构。评委会由国家文化、公安、工商、科技、海关、司法行政监督机关、国家科研机构、文化艺术机构、高等院校等团体及艺术品领域专家和艺术品市场专业人士、民间收藏人士共同组成;向社会各界提供艺术价值评估、市场价值评估、科技检测、法律咨询等服务工作;组织学术、艺术交流和培训业务,为文化市场培训艺术品评估人才等;评委会目前拥有200多位艺术品各专业领域社会公认的权威人士和代表性人物组成的委员会,设立十个工作委员会,即:书法、绘画、玉器珠宝、金属器、陶瓷、综合艺术、科技检测、法律资讯、艺术市场资讯、工艺美术等工作委员会。

艺术品鉴定是一件复杂、专业、严肃的事情。国内外文博机构和正规拍卖企业在鉴定文物真伪时是非常严谨的。如一件古代瓷器,常常需要借助精密仪器判断年代,甚至通过计算机技术重现烧造过程。即使凭传统的经验来鉴定,也需要鉴定人员查找资料互相印证,由多位鉴定人员出具意见。
宗绪升:你怎么看待央视的鉴宝栏目?这个栏目的开设有何利弊?
杨  军:
盛世藏宝,乱世藏金。现在艺术品市场的快速发展与当前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
  特别是2000年以后,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以几何级的速度大爆发,国内的艺术品收藏无论在数量、形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央电视台 “鉴宝”栏目的开播,大大扩大了艺术收藏品在普通公众中的影响。“鉴宝”对提高大众文化素养和收藏意识,促进中国传统艺术品价值的回归,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任何事情都应该一分为二的来看,电视和收藏事业结合是把“双刃剑”。如果只是为了电视、为了娱乐,那电视媒体和收藏事业紧密结合,必然会出现诸多不妥之处,需谨慎行之。
宗绪升:如今的拍卖会上,书画作品常爆高价,你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杨  军:书画市场红红火火就像我前面说的一样,与当前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国当前的书画市场,特别是名家精品,屡屡拍出高价,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说明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追捧。我的判断是,随着中国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中国艺术品市场还将迎来一个井喷期。所以,从目前来看,对于理性的藏家还是一个机遇。随着书画市场的发展,书画的价格也逐渐步。原因泡”降价,“二趋于理性,在这个环境下,投资者可流拍也交替刷新拍以抓住这个机遇,适当参与投资卖纪录,一时间
宗绪升:张小弟在八届中青展的评审现场曾同我与他的同学范硕聊过,他说学书法的有美术基础很重要,你在读硕士前是工艺美术专业的,从你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体会如何?
杨  军:“书画同源”自有道理,我读大学时的美术基础、美术理论对我后来硕士和博士的书法专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相得益彰。
宗绪升:就书法而言,你是如何理解“凡物极而不变者则弊,变则通”的?你认为所谓的变通当建立在怎么样的基础之上呢?
杨  军: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学习书法如果墨守成法,不求变通肯定不可取。但是“变”是建立在对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的,否则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宗绪升:前几年,某位书协领导很搞笑地提出要“激活”唐楷,杨军兄对宋代楷书有所研究,你认为宋代楷书书家,他们“激活”唐楷了吗?你对这个所谓“激活”的提法有何见解?
杨  军:一个时代书法风格的形成非常复杂的,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要素,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宋代的书家“激活”不了唐楷,因为已经没有了复兴唐楷的土壤。
宗绪升:你认为科举制度对宋代楷书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杨  军:科举制度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对整个封建社会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而书法作为士子文人参加科举考试的一种必备的技能,也因此受到了科举考试的深刻影响。唐代科举,无论是贡举还是铨选,书法都列为重要科目或作为任用的先决条件。士子文人从考取进士到通过吏部复试获取官职,书法都是一个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特别是复试时身、言、书、判中的“书”是要求“楷法遒美”,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写得一手好的楷书。“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薛稷等都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楷书的典范。历史上楷书四家法式---颜、柳、欧、赵,除元赵孟頫外,前三家均出自唐代。
在前朝的基础上,北宋最高统治者对选举制度作了一系列精心的谋划和改革:如推行“别试”制度、严格限制知贡举官的权力、建立糊名和誊录制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糊名和誊录制的建立。“糊名”最早采用于唐代的制举中。至北宋,封建朝廷不顾部分人的反对,坚决把这项制度推行到各级科举考试中。实行糊名,考官虽然不能从试卷中看到举人的籍贯、姓名,但还可以认识字画。为了防止这种弊病,真宗景德二年(1005),始在殿试中行誊录法。景德四年,颁布《亲试进士条制》,殿试誊录正式成为制度。誊录官必须依试卷原文誊录,不准随意窜改文意或增减字句,校勘官必须对誊写卷进行认真校勘,无误时方标号弥封送复考官再定等。举人的亲笔试卷称为真卷,送交弥封官保存;誊录卷称为草卷,送交考官评阅。由于考官定等时看到的不是举子的真卷,“认识字画之弊始绝”。大中祥符八年(1015),始专置誊录院,此后,省试也实行誊录。不久,又将誊录制陆续推行到各类发解试中去。
糊名、誊录制度的建立,一方面从根本上铲除了科举制度中的荐举制残余,为广大举子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遇,另一方面考生的书法在科举考试中地位和作用较前代得到了弱化,考生在考卷上的字不要求楷法精美,因为阅卷的官员看到的试卷并不是考生工工整整的书迹,而是糊名后又经过誊录院写出的试卷副本。弥封誊录制使士子们难以凭借其书法水平而获得科考的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学习楷书的积极性。
宋代书家完全从唐科举考试中的“楷法遒美”中解放出来,以行草书抒情达意,行笔流畅,意气风发,以独特的生命情调和文化精神,创造了放逸的群体风格之美,谱写了中国书法风格史上别开生面的新篇章。
宗绪升:除了科举制度外,你认为对宋人楷书影响最大的还有哪些方面?
杨  军:
宋代印刷文化的兴起,也是楷书式微的最主要文化原因之一。经过隋唐五代时期的发展,我国的雕版印刷技术从最初的萌芽阶段逐步走向成熟。有宋一代,雕版印刷技术得到了充分广泛的应用,印刷出版事业迅猛发展。无论是刻本的数量、书籍刻印的种类、刻书的地域分布、刻书的规模以及刻印的技术、艺术水平,在宋代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呈现繁荣发展的兴盛局面。同时,北宋庆历年间,布衣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成为对世界文化影响深远的伟大发明。活字印刷在得到普遍的运用之后,楷书的实用性大大削弱,楷书艺术的发展也随之受到严重的影响。
印刷术的发达使书法家从单纯的功能性书写活动中解放出来,书法艺术特性被进一步强调。实用书体代之为行书,审美性书体亦以行、草书为主。宋代书法家在楷书方面不及唐代书法家,但在行草书方面却表现出鲜明的文人个性和品质,开一代新风。历史的发展往往具有戏剧性,在高度繁荣的隋唐楷书之后,恰巧迎来了印刷文化的崛起,是楷书书体特性具备了结束书体演变的历史使命的条件,印刷文化又为其划上了一个句号。
宋代标举以意为书、以韵为美的审美风尚也对楷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宋代书法创作主体价值得到空前关注,书家非常注重书法的自我表现价值,注重创作自由。
北宋代表书家在书法创作中追求的是自出胸臆,尚意重韵,推崇魏晋书家风神萧散的情趣,而较轻视书法点画布置等具体的创作方法。唐人的楷法森严被宋人认为变乱魏晋古法,视为流俗,因此楷书也就在宋代书坛失去了主体的地位。
同时,赵宋王朝兴起的刻帖之风,以崇尚魏晋风韵、倡导文人个性为审美风尚,使楷法受到冷落,行、草书成了当时的流行书体。
     虽然从《阁帖》之后,两宋公私刻帖盛行,但是唐人楷书却很少被收入法帖,宋代最权威的官方法帖《阁帖》中没有收录颜真卿的书迹就是一个例证。两宋法帖中,除几部大型历代丛帖中有零星唐人楷书外,以汇集唐代楷书为主的法帖就只有一部《慈恩寺雁塔唐贤题名帖》,是北宋宣和二年(1120)所刻,在中国书法史上也很少能和其他丛帖相提并论。两宋上自帝王,下至士人,无不临习魏晋法帖,书坛领袖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陆游、范成大等都不同程度的受到法帖的滋养。以这些代表书家为主,他们的书法创作成就也主要都体现在行、草书上,所以,自《阁帖》始,行、草书就成了两宋的主流书体。南宋以后,魏晋书风全面复归,楷书的地位更趋没落。
宗绪升:请对宋代楷书整体风格做个描述,并列举是时优秀楷书书家。
杨  军:在中国书法史上,隋唐将楷书艺术的发展推至鼎盛,书家辈出,风格多样,蔚为大观。而在整个两宋的三百余年间,楷书的发展却显得平寂和衰弱,以宋四家为主的行、草书创作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善楷书的却寥寥无几,刘有定在《〈衍极〉注》中说:“自此体渐变,至宋时苏、黄、米诸人皆然。楷法之妙,
独存蔡君谟一人而已。”“此诸家,多能行草,而略于楷隶也。”
宗绪升:你关注中国书协吗?参与这个协会举办的活动吗?这个协会最近又换届了,产生了新的领导班子?你失望吗?为什么?
杨  军:
我本身是中国书协会员,书协的活动只要有时间,我还是参加的。我也关注到最近的书协换届,不存在失望不失望的问题中国的书法发展和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是统一的,书协在当代中国书法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
宗绪升:请推荐几部你认为最该读的书,谢谢!
杨  军:
我是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我认为以下一些书很有必要读一读。如: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李泽厚, 刘纲纪中国美学史、金克木《文化卮言》等等文史哲方面的著作。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