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福建师范大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19 10:29
标题: 福建师范大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
本课程在福建师大建立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之初就同时设立,具有 50多 年的发展历史。改革开放后,学科专业发展较快,特别是新世纪初介入基础教育新课改以后,取得长足进展。http://course.jingpinke.com/details/introduction?uuid=49260367-1292-1000-9b45-b7b5f3b2d8d7&courseID=K100112&column=brief
一、八十年代,创建了重视实践教学的好传统

  本课程教研室从教人员一直维持4-6人的稳定规模。这期间,教学上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一是长期坚持大规模开展师范生技能训练,每学年均开展教案的规范撰写、教学基本环节的过关训练、板书练笔、板书设计、演讲等教学口语练习及其相应的各种竞赛评比的技能训练活动。

  二是建立了一套教育实习的完善机制,从选点、组队、教师驻点指导、领导下点巡视、实习内容、评分规则、实习简报到返校后的总结评比、全系汇报大会等等,创建了一整套的制度,在省内高校和中学很有影响。

  此时期形成的重视实践教学的好传统,一直保持到二十年后的今天,并为2000年后出现的模拟讲课等等实践教学的新发展和深度拓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九十年代,本课程的理论和教学研究形成重点和特色,文艺学等主干学科人员介入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共同就解决语文科作品分析解读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进行了探索。

  早在八十年代初期,福建师大中文系主任俞元桂先生就多次说过,我们师范院校的中文系,要更加重视作品分析的研究和教学。在这个大方向下,本课程和文艺学的教学、研究人员各自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以中学阅读教学和课文解读长期低效这一重大难题为研究重点,形成了本课程“抓住课文精要,实施中学教学”的研究特色和教学重点,主要做了几件有意义的事:

  1.1996年由教研室主任戴永寿主编,邱占初等全室人员参编,出版了《语文教学的原理与艺术》一书,有了本学科第一代的自编教材。其中,在总结钱梦龙、宁鸿彬等大批特级教师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抓住课文精要的教学观,为同类教材中的创新之见,也是本课程进入新世纪后阅读教学内容变革的先声。

  2.1990-1993年在福建师大附中主持进行了省教育厅重点实验项目《阅读教学改革探索》,项目负责人赖瑞云和刘一承到附中执教三年,开展了第一手资料的研究。赖瑞云在实验前后就相关问题在《教育研究》发表系列论文四篇,并将其成果反映到了《语文教学的原理与艺术》教材及本课程的教学中,其论文中有关精要教学的研究成果,刘国正总主编、韩雪屏主编的《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作了转载介绍。

  3.对当时中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所有课文的“解读”处理作了研究,发现其“解读”体系即人为设立的知识点体系与课文精要之间存在严重的不一致现象。赖瑞云等就此发表《当前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仍在教材》等系列论文6篇。

(二)针对当时中学语文教学中大量存在的作品分析方面的种种问题,乃至匪夷所思的解读现象,本系文艺学等主干学科的学者于1992年开始,专门为一年级师范生开设了一门中学作品导读系列课。

  该课程挑选了50多篇中学课文里的文学作品,分别由著名学者孙绍振、颜纯均、王光明担任诗歌、小说、散文导读。该课耳目一新的分析解读大受师范生的欢迎,此课一直开设到现在,孙等人一直任课至九十年代末和2000年代初。

  文艺学学者们的草根工作实际已介入了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为新世纪头十年本课程的重要改革和教学团队的改造、新建创设了很好的前提。

三、2000年基础教育新课改以后,引入文艺学力量,深入参与新课改,对本课程的教学团队、学科建设加以改造、重建,在团队结构和学科水平、教研活动和理论研究、教材建设和课程改革等诸多方面都出现了显著变化和长足进展。

  2000年底新课改启动后,以主动介入新课改和培养高质量、新时代的语文教师为共同目标,本课程原有教研室的全体人员与本院文艺学、写作学、语文教育学的有关学者紧密结盟,形成新的团队,推动本课程学科建设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输入文艺学的新鲜血液,教学、研究团队的结构、素质出现质的改变和提升。

  1.2001年,文艺学博导、著名文艺理论家孙绍振和写作学博导、著名语文教育理论研究专家潘新和,主动加盟为本课程的理论研究人员和教材撰写人员。2006年6月及其后又分别引进一位文艺学阅读理论方向的博士和文艺学古代文论方向的博士后(二位均有中学教学经历),在其加修语文教学论的基础上,成为本课程的主讲教师,均已开课一或二轮。同时,本课程原有的四位专业教师或跟随孙绍振进修文学理论,或攻读文艺学、古代文学硕士、博士。过去单一的层次偏低的队伍建构发生了质的变化。

  2.2004年初,以孙绍振、潘新和、赖瑞云为主,获批建立了国内第一家文学阅读与文学教育博士专业,并参与申报课程论硕士点成功,先后招收五届博士、硕士52人。团队中另几位教师也参与了研究生的教学工作。

  3.2007年又成立了校级“语文课程改革与母语教育研究中心”,孙绍振任中心主任,赖瑞云、潘新和任副主任,团队全体成员均为中心研究人员。中心先后与全国中语会、福建省语文学会合作举办了全国中学语文首届文本解读研讨会等四场学术会议,合作开展了“书香校园”阅读活动。

  上述多位文艺学、写作学的教师、博士加盟本课程的理论研究、教材研究和直接成为本课程的主讲教师,本课程如此深入地、实质性地用文艺学改造、提升本学科,这在国内同行中是一大特色。本课程的理论视野大为拓宽,解读课文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大为增强,为下面进行的本课程内容的重要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连续十年,从编写全套中学教材,到深入7省城乡中学听课、培训,长期地全方位投身基础教育新课改,本学科所掌握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和中学一线最新信息,是国内同行中不多见的。由此开展的广泛、深入的教研活动,直接反哺、转化到了本课程的授课内容。

  1.编写初中语文课标教材,孙绍振任主编,潘新和任副主编,赖瑞云任副主编(常务),林富明、冯直康为常务编委,赖、林、冯三位负责了与本课程关系最密切的阅读部分的编写。历时六年,全部完成了六册教材和三十册教参、教辅材料近700万字的编写,并经教育部通过出版。

  2.从2005年起,本课程人员还每年二至三次深入使用本教材的甘肃等七个省中学实验区参与教材培训和课改培训。每年都要接触上千位的中学教师,听上百次的日常课。每年还要举办一次本教材全国实验区的教学研讨会。

  3.主持过五届国家级、省级语文骨干教师及三届省级语文学科带头人培训班,同时,已主持十届教育硕士教学工作。

  上述丰富而深入的第一线接触,为本课程的教学、教研、理论研究奠定了厚实的实践基础,提供了长久的源头活水。

  因上述工作的需要,本课程的教研活动年年都开展得很活跃,很有成效,并都及时把这些来自一线的研究心得转化到本课程的教学中,有效地指导了师范生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本门课程。

(三)编写、出版了本课程第二代、第三代的高质量教材。

  第二代主编教材为2005年9月出版,孙绍振为顾问,潘新和为主编,赖瑞云为第一副主编,林富明、冯直康为编委,并邀请王荣生等著名的语文教育研究专家加盟编写的国家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结项成果《新课程语文教学论》。该教材的突出优点是理论的前沿性,至今仍为本课程主要的参考教材。

  第三代教材是2008年5月出版,赖瑞云为主编,林富明、冯直康、伍明春为编委撰写的《语文课程理论与应用》。该教材的突出优点是在保持、发展上代教材理论的前沿性、先进性的同时,重点发展了它的操作性。现为本课程的主要教材。

(四)理论研究十分活跃,成果丰硕,近10年出版著作17部,发表论文近400篇。

  近十年间,本课程教学、研究团队承担的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省社科规划课题等各级各类课题共计9项,获省政府社科一、二、三等奖多项。

  近十年间,本课程教学、研究团队人员,除出版上述大中学教材外,在国家级、省级等各种报刊上发表的有关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和文本微观分析的论文近400篇(另有作品赏析文章数百篇),近五年论文220多篇;近十年,出版的相关理论著作17部,近五年著作12部。

  本课程理论研究和教材编写人员孙绍振的《名作细读》等7部中学名篇解读案例专著,潘新和的《语文表现与存在》等4部语文教育方面的专著,为本课程注入了理论血液。

  本课程的主讲教师则深入进行了课改方面的理论研究和中学课文分析解读方面的应用研究。赖瑞云撰写出版了相关著作《课程标准解读(语文卷)》和《混沌阅读》,特别在深入进行中学教材编写的六年中,撰写出版了中学阅读习题解读短文500多篇八十多万字。林富明主持了十几种系列教辅材料的编写出版。冯直康编选、评点、出版了120多万字的课外阅读。这些紧密结合中学的应用性研究,使本课程主讲人员进一步把握了语文教学和文本解读方面的一些规律性的问题,为本课程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思想的武器。

  四、2000年特别是2003年后,本课程开展了课程内容的重要改革,形成了阅读部分“揭示文本艺术奥秘”的新讲授体系和创建了模拟讲课实践环节,以此改革为核心的福建师大文学院的教改项目获200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上述大量的一线实践和理论研究,使本课程人员深感:包括师范生在内的许多语文教学人员教学效率低的致命原因,就是不善于钻研教材,不善于揭示名篇佳作的精华要妙、艺术奥秘、语言奥妙,以及不善于转化为教学处理。于是确立了本课程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目标。与此同时,福建师大文学院以本课程的团队为核心,确立了《实施“1+4”模式教改,提升师范生语文阅读教学能力》的教改实验。本课程作为该教改中的“1”即核心改革部分,进行了以下二方面的重要改革。

首先,理论部分,创建了重视文本解读、重视教学转化、重视可操作性的阅读教学讲授新体系

  (1)针对中学教学中花时最多、难度最大、效率最低的阅读课,重点改革本课程阅读教学部分的讲授内容。我们吸纳了三个方面的应用研究成果:

  其一,孙绍振近九年解读了400多篇中学课文,撰写发表了400多篇中学课文的细读分析文章,并均已结集出版在十部著作、教材中,我们研究了他的所有解读案例;同时研究了王富仁、钱理群等等学者大量的中学课文解读分析案例。

  其二,搜集、研究了于漪、钱梦龙、陈钟樑、洪宗礼、洪镇涛、余映潮、宁鸿彬、欧阳黛娜、卢元、时雁行、顾德希、胡明道、陈日亮、王立根、黄厚江、黄玉峰、李镇西、韩军、程红兵、郑桂华、郑逸农等等数十位著名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上百个经典教例,以及大批一线教师的数百个实际教例。

  其三,本课程主讲教师自身的研究,赖瑞云编制了600多道中学阅读课文的练习题,并在研读了上千篇作品分析资料及教案、教学实录的基础上,撰写出版了500多篇阅读练习的解析短文;林富明研究、编写、出版了十几种中学阅读方面的教辅习题设计;冯直康撰写、出版了300多篇中学课外阅读名文的赏析短文;伍明春发表了十几篇中学诗歌的分析文章。同时,我们研读了马克思主义文论、西方文论、古代文论的十几种著述,深入研究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突出理论的操作应用,以指向秘妙、认真钻研课文和转化为教学处理缺一不可的核心理念,深度改写了本课程的阅读教学内容,形成了别具一格、特色鲜明的讲授体系。赖瑞云就此提出的“指向秘妙”的三美教学观(“美”的积累、“美”在此处、“美”的发现)和“多元有界”阅读教学观在国内同行中颇有影响,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专门作过介绍,相关论文摘引转载率高。

  (2)吸纳多方面的写作理论、口语交际理论以及当代教育学理论和新课改精神,改写本课程的写作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的讲授内容,使这两部分的技能训练内容既获得理论的升华,又在操作应用方面进一步细化;由于有孙绍振、潘新和在写作、口语交际方面的独特的理论资源,这两部分的讲授内容也很有特色。

  其次,实践教学部分,集中开展了“模拟讲课”实践改革。

  传统的教材教法课没有这个实践教学环节,结果大学里的理论指导没有得到及时的检验、体验、巩固、强化,这不仅延长了教育实习及实际从教的适应期,而且也淡化了大学的理论价值。从就业应聘的迫切需求、新课改强调实践能力的根本要求以及本课程上述讲授内容变革的落实角度,增设模拟讲课实践环节的意义就更大了。从2001年开始,起初每人讲十分钟,后来发展为十五分钟、三十分钟,起初一个班级(项目负责人赖瑞云所在班级)试验,很快发展到各个班级,从2003级开始,每位师范生模拟讲课三十分钟,师生评点,成为一门必修功课。2005级开始,又增加每人模拟说课十分钟。此项改革,将新课改真实体验和真实情景理念、文艺学重视文本细读分析的理论、素质教育重视实践能力的思想以及中文各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作品分析方法,凝结到了一起,将本课程提升到了一个既富操作性又富前沿理论含量的新阶段,并到2007年发展为以九大知识模块为理论部分,以模拟讲课及课堂教学技能、教材与课例分析为实践部分的新颖独特的教学体系。

模拟讲课、说课实践环节的增设,根本上是应学生要求发展起来的。在师范生的强烈要求下,本课程改革又引发了另三项教改举措:

  一是课余开展大规模的讲课比赛,全民备战练讲。

  二是增设模拟应聘课,师范生教育实习返回后,人人再登台讲30分钟阅读课,教师因材施教,逐一点评打磨。

  三是开设《中学课文基础名篇选讲》必修课,由二、三十位教授接力讲解70篇中学课文。

  师范生为此“30分钟”付出的知识理论方面的长期准备和实践方面的大量锻炼明显促进了他们的技能、素质的提高。经过此模拟讲课训练的师范生去教育实习时,常表现出上手快、后劲足的特点,泉州一中等许多重点中学反映,福建师大中文专业的实习生的课,三分之一以上达到了一级中学教师的水平。本课程由过去的边缘化变为受欢迎的一门课程,本课程提出的“今天上好一节阅读课,为了明天上好每一节课;今天不‘纸上谈兵’写教案,为了明天不会‘纸上谈兵’写教案”的理念,成为师范生不胫而走的口号。

  以本课程的改革为核心的福建师大文学院的系统性教改项目《实施“1+4”模式教改,提升师范生语文阅读教学能力》获2009年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多次考察过我院模拟讲课的福建省特级教师陈日亮、王立根说:“你们这条路走对了!”

  语文课程标准组研制专家巢宗祺、方智范等对我们重视钻研教材、钻研文本、深入中学一线、加强实践环节的教改十分赞赏,认为为正在总结、修改的语文课程标准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

[tr][/tr]
[tr][/tr]
人员
构成
(含外
聘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赖瑞云

1951.9
研究员
语文教学论
主讲教师、理论研究、教材编写
林富明

1957.10
副教授
语文教学论
主讲教师、理论研究、教材编写
冯直康

1975.11
讲师
语文教学论
主讲教师、理论研究、教材编写
伍明春

1976.2
副教授
文艺学
语文教学论
主讲教师、理论研究、教材编写
雷文学

1970.8
讲师
文艺学
语文教学论
主讲教师、理论研究
孙绍振

1936.6
教授
文艺学
理论研究、教材编写
潘新和

1952.5
教授
写作学
语文教育
理论研究、教材编写
潘苇杭

1981.7
讲师
古代文学
后备教学人员
教学队
伍整体
结构
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
  本课程教学研究团队中主讲教师5人,后备教学人员1人,专门的理论研究与教材编写人员2人。
  一、知识结构:直接教学人员中博士3人(含在读博士1人),硕士学历1人,学士2人,高学历占66%。团队中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专业人员为主,同时文艺学专业的有3人,写作学专业的1人,古代文学专业1人;教授、博导3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改变了传统教材教法专业的知识结构单一、学历、职称层次偏低的状况。
  二、年龄结构:直接教学人员中50岁以上2人,40岁1人,30至35岁2人,30岁以下1人;老中青三结合,且年富力强、中青年教师居多,后继有人。
  三、学缘结构:博士中,首都师范大学1人,四川大学1人,福建师范大学1人;博士后东南大学一人;硕士中福建师范大学1人;学士中福建师范大学3人,北京大学1人。改变了过去基本为本校毕业的单一的学缘结构,非本校的重点综合性大学、重点师范大学培养的人员已占本课程教学团队人员的40%。
  四、师资配置情况:
  1、每届4个教学班,每班60人左右,配备4位主讲教师,团队中其余4人或协助指导实践教学,或专事理论和教材研究,教学和研究力量均比较充足。
  2、实践教学的教育实习,采取大、中学双带队制:每届约20个左右实习队(每队15人左右),每队各配备1位本院的大学带队教师(除本团队人员担任外,其余从本院各主干学科中选派),以及从各实习学校选聘1位中学骨干教师担任带队教师,选聘8位左右语文教师任指导教师;指导力量充足。
  3、总体上,知识、年龄、学缘结构,教学、研究力量配置合理,且富有特色。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一.近五年来,进行有关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立项课题主要有10项:
  (1)设立”练讲指导”课程,福建师大,2005-2006年,经费3千元,赖瑞云为项目主持人;
  (2) 指导师范生上好一节阅读课, 福建师大重点教改项目, 2007-2008,经费3万元,赖瑞云为项目主持人;
  (3)我国文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研究,福建省社科十五规划 ,2001-2003 ,经费8千元,赖瑞云为项目主持人;
  (4)我国东西部文学阅读与文学教育比较研究 ,教育部规划项目 ,2004-2008 ,经费1.5万元,赖瑞云为项目主持人;
  (5)义务教育7-9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教育部重大教材编写项目 ,2002-2007 ,经费150万元,本课程主讲教师赖瑞云等分别为常务副主编、常务编委,本课程理论研究人员孙绍振、潘新和分别为主编、副主编;
  (6)语文课程三维目标整合功能研究,省教育厅A类项目 ,2003-2005 ,经费5千元,赖瑞云为项目主持人。
  (7)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05 年,经费2万元,主讲教师(赖)为项目第二负责人,理论研究人员(潘)为项目主持人,其他主讲教师均为主要成员。
  (8)新课程标准和语文教育教改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项目,2003-2005,经费1万元,理论研究人员潘新和为项目主持人,主讲教师赖等三人分别为项目第二负责人和主要成员。
  (9)本课程三位教授作为主要成员参与文学院组织的教授团队教改项目:《集中优势资源,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10)福建师大文学院立项《实施“1+4”模式教改,提升师范生阅读教学能力》教改项目,本课程为该项目核心教改内容,本课程主讲教师赖瑞云负责组织实施,本课程团队成员为该项目主要完成人,立项经费2001年2万元,2005年追加2万元,2007年追加3万元。


二.获得的研究成果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获奖教学成果
  1.依托上述第(10)项教改(“1+4”模式教改),获2009年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并获2008年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依托上述第(9)项教改(教授团队),获2005年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本团队三位教授为主要完成人。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实践环节
  1.依托上述10项教学改革、教学研究课题,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费时最多、效率最低的阅读教学,成功进行了本课程最富特色的教学改革--引入文艺学改造阅读教学讲授体系,创设“模拟讲课”实践教学环节。
  上述10项教学研究项目的主要目的就是探讨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和文学教育效果的途径。本课程负责人赖瑞云主要承担的就是上述全部研究项目的阅读教学部分。我们的研究表明:一要将文艺学的阅读理论、细读分析理论引入语文学科,二要将当代教育学重视真实问题和自主体验等理念引入语文教学,三是要有扎实的中文专业的作品分析知识,并将以上三点凝结为师范生上好一节节语文课的实践操作模式。这些研究为本课程进行的“模拟讲课”特色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实践依据。
  2. 依托上述第(5)(4)(6)(10)项目(即编写中学教材、文学阅读与文学教育比较研究、三维目标整合研究、“1+4”模式课改),为本课程教学和模拟讲课建立了一大批鲜活案例。并与一批中学特级教师紧密合作,系统、深入对中学语文教材、教学进行了应用研究和亲身实践,主编、出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全套6册课本以及全部的教参、教辅资料30册总计近700万字,相关的中学课文作品分析著作《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名作细读》(孙绍振)等5部,并深入中、西部7个省的实验区听取了数百次的语文课,为本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上千例鲜活的中学课文分析实例和中学教学案例。
(三)理论研究成果:
  依托上述10项教学改革、教学研究课题,对近几年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新课改进行了积极研究,本课程教学人员和理论研究人员近五年来出版的著作有《课程标准解读(语文卷)》(赖瑞云、林富明)、《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孙绍振)、《对话语文》(孙绍振)、《语文表现与存在(上、下)》(潘新和)《语文:审视与前瞻》(潘新和)《语文:回望与沉思》(潘新和)《语文高考:反思与重构》(潘新和)等8部,仅发表在《文艺理论研究》《文学遗产》《语文学习》《语文建设》《课程教材教法》《中学语文教学》《人民教育》、人大复印资料、福建师大学报、中国教育报、文汇报、中华读书报、文艺报等国家级和全国性核心期刊、报刊上的关于语文课改、语文教学的论文就有95篇,发表在其他省级刊物上的论文132篇,为本课程教学提供了前沿理论成果。
(四)教材改革:出版了本课程第二、第三代高质量的教材
  1.依托上述第(3)项目(我国文学教育历史与现状研究),对我国近百年的语文教材,特别是其中的阅读教材、阅读教学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研究,2003年出版《混沌阅读》专著一部(赖瑞云),获省社科三等奖,为本课程的教材建设提供了历史资源。
  2.依托上述第(7)(8)(3)项目(即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新课标语文教改研究、文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研究),2005年出版本课程第二代教材《新课程语文教学论》(潘新和为主编,赖瑞云为第一副主编,本课程其他成员为编委,为高等教育出版社经教育部同意立项的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项目,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使本课程有了基础教育新课改条件下自己主编的新一代教材。
  3.依托上述10项教学改革、教学研究课题,重新改写本课程教案,形成了既富操作性又富前沿理论含量的的新颖独特的教学体系,并于2008年5月出版本课程第三代新教材《语文课程理论与应用》(赖瑞云主编,林富明、冯直康、伍明春为编委,32万字)。
师资培养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1.学历提升和理论提高
  青年教师冯直康即将攻读文学阅读与文学教育博士学位,由赖瑞云教授和潘新和教授共同指导。青年教师伍明春攻读文艺学阅读理论方向博士,已从首都师大毕业。青年教师雷文学从川大文艺学博士毕业,并正在东南大学做古代文论的博士后研究。另一位后备教学人员潘苇杭正在攻读博士。今年五、六月还计划引进北师大语文教育史与教学论博士1人。本课程理论研究人员孙绍振指导青年教师冯直康完成了硕士论文,又以国家重点学科重大课题当代散文三十年研究的课题组方式,正在指导首都师大博士毕业的青年教师伍明春和另外一位后备教学人员进修细读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2.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
  (1)上述3-3所列的10项课题所有青年教师均参与研究。
  (2)从2004年开始,文学院每年给予青年教师1500元的学术研究经费。从2004年开始,参与孙绍振主编的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的青年教师每年给予5000元研究经费。
  (3)青年教师每年至少一次参加全国性有关学术会议;至少两次参加本省语文学会举办的学术活动。
  (4)要求青年教师每年至少发表3篇论文,均参与本团队主编的各种教材著述。近几年四位青年已发表了数十篇论文,编写出版的文稿上百万字。
3.加强实践锻炼
  (1)每位青年教师每年均担任教育实习带队教师,驻点到实习学校2个月,指导15人左右的师范生,学院补贴3000-4000元。
  (2)每位青年教师均兼任一个教学班的班主任,学院每学期补贴500元。
  (3)每位青年教师每年均两次以上到甘肃等7省初中语文教材实验区开展课改培训、教材培训、教学调研、听课评课,每次由教材编委会补贴1000元。
4.提高教学能力
  在教学上给青年教师压重担,要求他们独立主讲本门课程。冯直康从2003年开始已独立主讲,另两位博士到校第二学期已经担负起了主讲任务。三位青年教师教学效果优良,学生评价在87-91分之间。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