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参阅件]:理发店的民间记忆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20 10:42
标题: [参阅件]:理发店的民间记忆
理发店的民间记忆来源:山东商报作者:醉心客 2010-09-30








最近,省城市民姜女士想做一个自己年轻时候流行的蘑菇头,但问了街头上的好多美发店后发现,这些店虽然店面装潢都很花哨,发型师的级别也很丰富,但却做不出来当时的感觉,这让姜女士禁不住感慨,“跟二十年前比,济南的理发店变化太大了。”
事实上,建国61年来济南的美发行业却是变化不小,从最早的剃头匠、私营理发店,到国营理发店,到后来的个人发廊,再到如今遍布大街小巷的造型机构,记者近日采访了普通市民和从业者,他们眼中济南理发店的变迁仿佛一部断代史。
进理发店是
少数人的奢侈
家住省城市中区的李先生今年85岁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时,正是20多岁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对于当时理发店的印象特别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济南理发的地方不多,也不像现在这样装扮得花里胡哨,就叫理发店,都很简陋,店里只有两面镜子和几把椅子,工具就是手推、剪刀和剃刀。有的国营店相对来说规模大些,可能有当时属于比较先进的设备电烫机。”
不过李先生表示,因为当时生活水平的限制,大部分人进理发店的目的就是单纯的剪短而已。“当时发型也很简单,男士是三七分或者平头,女孩子就是如出一辙的麻花辫,或者是齐耳短发。理一次发要花两三毛钱,大部分是头发长了自己在家剪剪就好了。碰上讲究的,去国营理发店剪个头发,就算是相当奢侈了。”
据李先生回忆,那时候的理发店玻璃是半透明的,店面不大,排着几张磨盘椅,磨盘椅还可以放倒,“方便给客人刮胡子。”椅子正对面的墙上一般就是长方形的大镜子,镜子下面是又窄又长的桌面,放着剃刀等理发用具。理发师傅以年长的人居多,当然也有年轻人,不过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人,理发师傅肯定是穿着一身白大褂,擦头发的毛巾和围在身上的布也是白色的。
“那时候最主要的业务就是用传统的理发技艺剪发。”回忆起上世纪60年代的理发店,年近60岁的姜女士表示,当时自己只有十来岁,印象中大街上很少有理发店,“当时跟爸妈住在厂区里,只有一家理发店,全是职工在里面服务,理发都是免费,不过理发师傅会的也只是剪短。”
时间再往回倒转,给李先生留下深刻印象的,反倒是挑着挑子走街串巷的剃头匠。“最早的是流动作业的剃头匠,挑着剃头担走街串巷,担子上一头是长方形的凳子,下面有抽屉,放着布、刀、剪子等工具,另外一头则是小炉灶,放着脸盆、毛巾,走到哪家都可以剃头。建国之后,剃头挑子少了,一般不走街串巷,而是在相对固定的地方,像我们这些人经常去请剃头匠剪个平头。”
紧跟港台剧
流行换发型
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今年57岁的谢女士表示,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当时人们思想都很朴素,没有发型的概念,女孩子不是两条大辫子,就是齐耳短发,平时很少能进理发店,“哪像现在这样,今天是短的,明天接成长的,今天刚拉直,明天就烫成了卷,头发的颜色也是经常换。”
到了80年代,谢女士年近30岁,大街上开始流行烫头发,她也赶时髦,去理发店烫了一次“菜花头”,“当时烫一次头发花十块钱,还觉得很贵,就跟女同事相约自己买药水,让木匠师傅做木棍,自己在家烫。”不过当时的烫发就只是把头发弄卷,没有造型可言,上世纪80年代大街上经常能看到顶着满头发卷的人。
谢女士表示,最初理发店几乎是男人的世界,女孩子很少进,后来爱美的时髦女子也开始进店洗头、修剪、做烫头发。上世纪80年代的济南,几乎都是国营理发店,随着港台剧的热播,赶时髦的男士也开始流行分头,很多人去理发店后,就会要求剪个郭富城那样的分头,厚厚的头发分到两边,“那一阵上街,感觉满大街的男士都是郭富城头。”女士除了菜花头、大波浪等烫发,后来还流行起林青霞那样的披肩发,“那时候开始有发型的概念了,电视剧里流行什么发型,我们就做什么发型,我好多年轻一些的同事还拿着当时的电影海报去理发店,要求理发师傅做出海报上的发型。”
谢女士表示,当时不管男女,理发就认中国、奇美这些国营理发店,“这些店里理发人员的技艺、理发工具在当时而言可都是一流的。”去理发厅剪发,也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我当时花八块钱,在奇美剪了一个蘑菇头,自己觉得特别美。”因为理发店都是国营的,数量不是太多,每次去理发都得排队,尤其是过年的时候,如果想早点理上发甚至得走后门。
私人发廊
崭露头角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国营理发店逐渐势弱,一些个人开的理发店崭露头角,不过这时候,理发店、理发厅这些名字就落伍了,取而代之的是“发廊”、“美发厅”等更新潮的名字。
方女士在洪家楼附近开着一家小理发店,她是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理发行业的,当时在国营理发店当学徒,后来慢慢到小工,学了几年之后终于出师,不过到了上世纪90年代,国营的理发店生意慢慢少了,大街上多的是效仿温州等地的私人发廊,方女士也在家附近的生活区开了一家个体理发店,名字改成了发廊。
这个年代,人们对发型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早些年发型不分老小,都是一样的剪法。”到了90年代,济南的美发行业受到南方一些城市的影响,人们对发型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大家都喜欢新发型,与之前的整齐划一相比,发型也做得越来越大胆,当时郭富城头还挺流行,垫高的奔头更受欢迎。”方女士说,90年代流行的发型,是从香港传过来的,大小发廊很少会自己创新,都是模仿广州、深圳等地的时尚发型。
方女士说,当时自己虽然有发型的概念,但是没有设计发型的概念,“我学习新发型,都是通过看电影电视,电影里哪个人的发型漂亮,我就自己琢磨,然后实践,再定型。”除了烫发,与今天相比,当时理发也很简单,不太追求层次感,女士最流行的就是蘑菇头,男士不是平头、就是分头。”
不过在此之前,济南人还都是黑头发,“就像广告里说的, 人人都喜欢一头乌黑亮丽的秀发。”可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突然开始流行染发,仿佛一夜之间,大街上出现了不少五颜六色的头发,也逐渐开始流行把头发烫的又直又挺的离子烫。“发廊不再是简单的理发,当时好多发廊的业务分成理发、烫发、染发三种。”
理发店摇身一变
成形象设计机构
21世纪
到了21世纪,济南大街上老式的发廊、美发厅越来越少,各样的美发店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此前相关部门有过统计,济南市美容美发店共有1400多家,有的繁华商业街上有十家理发店都不夸张,而且名字也不叫理发店了,改叫美发机构、造型空间、工作室,或者是烫染中心。
于理发店的改变,姜女士有切身感受,她表示,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国营理发店,还有九十年代的私人发廊相比,这些叫做造型中心的店硬件设施确实洋气,而且环境舒适,服务也很周到,“哪怕需要做几个小时的头发,也没那么无聊,有杂志看,有些理发店还有便携的DVD电影看来解闷。”
店里的业务不再是单纯的理发,采访中记者也看到,目前济南大街小巷的美发沙龙、造型机构都有烫发、染发、直发、护理等项目,而且商家还推出了贵宾卡、会员卡、积分卡等名目。
很多人进理发店不再是单纯的修剪头发,而是为了装饰自己,这时候的济南街头,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满头卷或者清汤挂面,而是什么样的发型都能看到,比如很多理发店仅烫发一项,就有空气烫、陶瓷烫等好几种。与此同时,进一次理发店的成本也高了。“小时候剪个头发才几块钱,现在动不动就三十五十,随便进一家理发店,连染带烫,至少一两百块钱。”前几天,30岁的李园刚去朝山街一家店找顶级发型师剪发,花了90块钱,尽管价格比较贵,但她自己觉得花的挺值。
小乔已经在济南的美发行业工作了7年时间,他觉得现在的人进理发店,不是单纯因为头发长了要修剪一下,而是为了让发型成为个人形象的点缀,彰显个性,让自己在众多人中脱颖而出。小乔觉得,现在的发型师早已不是单纯的理发匠,而是形象设计造型师,“我们会帮助顾客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型,帮他们提升气质。”
发型师队伍
男性居多
最早的剃头匠,都是男人,那时候女人很少抛头露面,更别说走街串巷给人理发了。到了国营理发店大行其道的时候,理发店有男理发师,也有了女理发师。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私人理发店,女性成了主角,而且经常是店主一人干了所有的活,逢年过节忙的时候,都要排队等候。
现在的形象设计机构,动辄十来个人,大部分发型师都是男性,很难看到女发型师的身影。而且分级别, 一般级别高的,剪发的价格也高,而且需要提前预约。
你去哪儿剪发?
尚可(23岁):我一般都在时尚的造型机构做发型,不管是剪头发还是染烫,而且固定一家的一个发型师,我觉得老的理发店师傅经验丰富,理发技术也确实不错,但是做出来的发型略显土气,而且那些店的环境也简陋,不舒适。
李庆丰(34岁):我小时候都是家人自己给我理发,技术不好,理发的工具也差,每次剪个头发都把我弄得生疼。自从工作之后,都是去单位或者家附近的理发店剪头发,一直是平头也没什么太多要求。
崔鹏(40岁):虽然大街上时尚造型机构越来越多,但每次去了不是忽悠我染发就是忽悠我办卡,让人很不舒服,而且总是理不出适合我的发型,我还是钟情于小区门口的一家小理发店,店主既是理发师也是洗头工。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