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名人谈吃:吃的社会学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2-2 18:15
标题: 名人谈吃:吃的社会学
名人谈吃:吃的社会学
[url=http://news.iqilu.com/qlzk/sudi/20130521/1538789.shtml#cmt][/url]
[提要]在中国最著名的美食家、老饕沈宏非、蔡澜、殳俏眼中,中国人的社会中,人必须藉着饮食与他人沟通,与社会上人形成生命共同体之感受。饮食不是手段、工具或过程,它就是社会。
  英国前首相麦克米伦说,“自从罐头食品问世以来,要享受饮食文明,只有到中国去,中国文人历来喜欢吃,也喜欢谈论吃,描写吃。”在中国最著名的美食家、老饕沈宏非、蔡澜、殳俏眼中,中国人的社会中,人必须藉着饮食与他人沟通,与社会上人形成生命共同体之感受。饮食不是手段、工具或过程,它就是社会。
  沈宏非与“飨聚”之说:
  不聚众不成饭
  沈宏非,当今最有活力和影响力的食评作家之一,他的专栏包括《南方周末》的“饮食男女”、“写食主义”,《三联生活周刊》的“思想工作”等等。
  在他看来,仅管“飨聚”是个生造词,但是几乎无可争辩的另一个事实是,无论在中国字还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飨”和“聚”却永远都是聚在一起,无法分离的。
  独自进食的美学悲剧性往往意味着“敷衍了事和随便吃点儿”,多半是中餐的材料、割烹以及进食方式使然,还包括餐桌形状这类周边环境。基本上,粒食决定了中餐的集体主义品质,无论是明火或暗火的炊具,无论是本质上还是设计上,都不能顺利炮制出仅供一人享用的米饭。中餐西吃的改革,也只是“体学”套路里从卫生上着力。
  地大物博的饮食,却地不分南北、人不论东西地倾情于火锅,宜聚不宜散的天然性情,由此可见一端。
  单独进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个人与社会暂时隔绝的处境。敦煌社邑文书显示,一个人申请加入某社团组织,条件就是请大伙撮一顿。伯二四九投社人马丑儿状:“鸳鸯失伴,一只孤飞。今见贵社斋集,意乐投入……入社筵局,续当排备。伏乞三官众社等乞此收名入案。不敢不申,伏请处分。”成为会员后所须履行的义务,大部分皆是饭局,无故缺席者受罚,至于罚则,就是请大伙再撮一顿。
  聚众吃喝,不是存心敲竹杠、捉弄freshman,也不是为了解馋,是“接纳某人成为一个群体的进入仪式。中国人的社会中,人必须藉着饮食与他人沟通,与社会上人形成生命共同体之感受。饮食不是手段、工具或过程,它就是社会。”
  大厨蔡澜的饮食文化:
  食堂即祠堂,人心即是大锅饭
  饮食是文化的一种。钱钟书以其一贯的俏皮如是说:烹饪是文化在日常生活里最亲切的表现,西洋各国的语文里文艺鉴赏力和口味是同一个字(taste),并非偶然。
  蔡澜号称香港四大才子,有点搞笑的称呼。不过,蔡澜说吃的文章确实很有趣。文章都很短,而且语言洗练。他总是极力地提倡年轻人“吃”和“旅行”。现在年轻人总说孤独、寂寞。其实他们应该体验买菜、做菜、品菜——把它们慢慢形成一个过程,那非常有趣。在“美食”过程中,没有一个人再说寂寞。美食加做菜,蔡澜甚至被评为香港六大厨师之一,尽管排名第六。
  《蔡澜常去食肆160间》是蔡澜对自己常去的160间餐厅的记录。正如他在本书的序文中所说:“用鲍参翅肚做出来的菜,我并不喜欢,故不常吃。只有最平凡的鸡、牛、猪,才产生千变万化的厨艺。我欣赏的,就是这些最普通,但又是最可口的菜,就算偏僻地区的餐厅,我也会去寻求,把资料记录在这本书中,与各位分享。”在蔡澜看来,享受美食,不需要昂贵奢侈,舌尖美味重在感觉。朴实不花哨,用心制作的一碗面也许正是人间至味。
  在香港,茶餐厅是香港人的“大众食堂”。在蔡澜看到茶餐厅是香港“城市中的祠堂”。美食的意义即在于此,我们吃的更多是记忆,是精神寄托,是文化,中国人的人心人情里我们始终喜欢喧哗鼎沸、热热闹闹的“大锅饭”。
  殳俏:无关饮食,只论关系
  著名美食专栏作家殳俏,八零年代生人,在美食与写作上可是一个老江湖了。已经出版了关于美食的著作《煮妇日记》《人和食物是平等的》《吃,吃的笑》《元气糖》等。
  在她的书中,美食和男女关系、社会关系成为重要特色,颇有些题目令人亲临其境,从杭州一窗碧绿的午后喝白葡萄酒闲吃cheese,到川办那嘈杂的大食堂般的大堂里满口红油;从湖滨28那令人惊艳的改良臭豆腐汤,到北京大董那令人沉迷的地道葱烧海参;从上海一条僻静马路里本帮菜馆大嚼红烧猪肉,到北京铁路旁意餐馆小露台上狂吃牛排鹅肝,算得上是“美食犯罪同伙”了。
  殳俏的写食文字既有年轻的豪气,又有聪明的俏皮,而又带着文化的联想。她说:“那些看上去番茄酱四溅的意大利黑手党电影,不管那茄红色的东西是鲜血,还是真的番茄。当年,意大利人教会了法国人做菜,却没有教会他们的厨师说黄段子,所以法国菜的调味汁都非常冷感,总而言之,不够荤,而意大利人即使做个蔬菜也有腥膻之气,让人觉得非常肉感。意大利菜跟黑手党的精神很像,烟火气十足,很有家庭观念,崇尚不动声色的耀武扬威。”
  殳俏的美食观也是有腥膻之气,烟火气十足,是由美食而引发的感官与联想狂欢。在她看来,豆腐之软,诚如中国人心目中软的最高境界:不攻击,却有抵抗;不争执,却有原则;这样的软,不是瘫软,而是气质上的谦和,心底里的慈悲。豆腐就算煮成羹,舀一勺与米饭同吃,也是润物细无声地钻入了饭粒之间的每一个角落,而不是狼狈地四处流窜,这便是豆腐之以柔克刚:一个自由自在的温和派,代表着中国逻辑的中庸之软。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2-2 21:19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