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史良君: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22 11:57
标题: 史良君: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
史良君: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


  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在中国史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毛泽东非常看重这本书。据毛泽东的护士孟锦云回忆,毛泽东的床头总是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毛泽东将《资治通鉴》读了17遍。

  在《资治通鉴》第一篇《周纪一》中写了这样的一个故事。魏文侯派将军乐羊攻打中山国,攻克之后,魏文侯把中山国封给自己的儿子魏击。魏文侯问手下的群臣:“我是怎样的君主?”很多人都“聪明”地回答说:“您是仁德的君主!”大臣任座却说:“国君您得了中山国,不用来封您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算什么仁德君主!”魏文侯勃然大怒,任座则气呼呼地跑了出去。接着,魏文侯以同样的问题询问另一个大臣翟璜(zhái huáng)。假如你是翟璜,你该如何回答呢?

  显然这个本来似乎不应该是问题的问题在这个时候成了一个棘手的大问题。魏文侯让大家评论他,原本是想听到赞扬的话,言外之意是我把中山国都打下来了,功劳应该不小吧,似乎正确的回答应该是正面的回答。其实在当时的魏文侯的心目中,这是一个表面上的问题,可实质上根本就不是问题,这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歌功颂德是理所当然的不二回答。可任座却出乎意料地给他泼了盆冷水,批评之言还有理有据,驳得魏文侯无言以对,为了掩盖自己的失态,只能大怒以图搅混局面从而解脱自己。在这种君臣关系陷于强烈矛盾冲突的尴尬局面下,如果你是翟璜,你是实话实说呢,还是歌功颂德呢,若是前者则会与任座一样得罪君主甚至没有好下场,若是后者则会被正直的大臣瞧不起甚至以为你阿谀奉承,不是得罪威严的君主就是得罪正直的大臣,此时的你是否也会感到因矛盾冲突却束手无策的沉重心理压力呢?且看历史的描述。

  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听到这样的评价非常高兴,当然君主也不是好糊弄的,因此进一步质问他:“你何以知道?”翟璜回答说:“臣下我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于是我知道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大喜,派翟璜去把任座追回来,还亲自下殿堂去迎接任座,奉任座为上客。

  翟璜不想惹恼魏文侯冒犯君主的尊严,又想肯定大臣任座的正直,还想化解君主与大臣之间的紧张矛盾关系,于是就在君臣关系上巧设玄机,把君主的仁德与大臣的正直的相互关系作为因果关系而揭示出来,提出了只有君主仁德大臣才正直的非凡见解,言外之意,如果君主不仁德,大臣就不敢正直。他以任座说话正直来反证魏文侯的仁德,乐得魏文侯高兴接受,也维护了任座的正直,还将两者的距离拉得更近了。这就是“一箭三雕”。 由此可见一斑,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博大精深。

  翟璜在应对君臣之间突发性的矛盾危机时展现出来的聪明与智慧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光芒,令人骄傲与自豪;在这个过程中也充分展现了君主魏文侯的仁德和大臣任座的正直,古人的风采熠熠生辉。

  翟璜的智慧之处在于将原本分裂开来的矛盾对立双方统一起来,他将君主的仁德与大臣的正直统一起来使得矛盾对立双方形成完整的矛盾对立统一体,通过大臣的正直来彰显君主的仁德,通过君主的仁德来彰显大臣的正直,这样一来,矛盾双方均通过对立面而达到彰显自己的真实目的,君主的仁德和大臣的正直都通过对方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矛盾双方相得益彰。

  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精髓无它,正就是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法真理。辩证法真理是生命之源泉。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辩证法真理的基础上,所以中国传统文化虽历经磨难,却依然生生不息,光彩夺目,就象一棵千年古树,到现在仍然生机盎然,枝繁叶茂。

  当然,君主仁德并不必然导致大臣正直,大臣正直并不必然表明君主仁德。用矛盾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观点分析君主与大臣之间的关系共有四种:君主仁德、大臣正直;君主仁德、大臣不正直;君主不仁德、大臣正直;君主不仁德、大臣不正直。即便大臣正直,如若君主不仁德,结果也可能很糟糕,如纣王无德,比干剖心,就是血的历史事实。若从数学概率的角度来说,君主仁德、大臣正直这种最佳组合出现的机会,占四分之一强,然而纵观人类历史,这种最佳组合却是非常罕见的,贞观之治期间的君臣关系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杰出代表。

  《贞观政要》是著名的贞观之治的翔实记录。吴兢撰此书,是为“垂世立教”,“义在惩劝”。它成为后世清明政治的蓝本以及后人批评腐败政治的武器。

  《贞观政要》记载了李唐政权建立后,李世民和魏征等人讨论如何汲取历史教训,励精图治,巩固政权的思想和史实。他们鉴于隋二世而亡的教训,提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重民思想,制定偃革兴文,布德施惠,居安思危,务实求治的施政方针,由天下大乱达到了天下大治。

  《君道》篇列全书首卷之首,这是全书的总纲,基本内容讲为君之道,认为“社稷安危,国家治乱,在于一人而已”,有道明君治理国家就能安定兴盛,无道昏君统治天下则必动乱危亡,“有道明君”的典型是唐太宗,“无道昏君”的代表是隋炀帝。书中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为君之道的教训:

  一是把握创业与守成的关系。创业历险,固然艰难,但创业后要居安思危,安而能惧,方可持久。对于君临天下的帝王来说,创业难,守成其实更难,更应如履薄冰,小心谨慎。雄才大略、一统六国、得意忘形、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就因没有认识这个道理而未能经受住历史考验,功亏一篑,晚节不保,弄得身败名裂,成为历史教训。

  创业是进攻,守成是退守,只知攻不知守,只知进不知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随机灵活转变攻防角色,乃兵家与治国之大忌。进攻只要集中优势兵力,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即可奏效,而守成则是建立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生命防御体系,需要面面俱到,处处小心,就象形成人体的皮肤覆盖整个身体一样,若有一处不周全就会受到细菌病毒等攻击入侵而患大病。

  创业在本质上是破坏与毁灭,就象打破镜子,摧毁房子,破坏生态自然,毁灭生命世界,守成在本质上是生成与创造,就象破镜重圆,建设房子,形成生态自然,创造生命世界,两者孰难孰易,显而易见,岂可相提并论?

  《孙子兵法》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只有能够先自立于不败之地,形成“金刚不坏之体”,方可谈得上进攻杀敌,建功立业,愚蠢的人却从不自我修身,只求冒险投机以图偶然取胜,这就是竹篮打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防御是自我生命体系的完整而严密的建设,要求达到滴水不漏的境界,这是第一位的事情,是自我努力可以做到的,而进攻则是因为敌人的生命防御体系建设不完整或不严密而引起的,这是第二位的事情,是建立在敌人的漏洞基础上的。如若敌人的生命防御体系也是彻底完整而严密的,那我们就没有任何进攻的可能性,那样的敌人就是不可战胜的敌人。

  由此可知,百战百胜者,并非真正的善战者,真正的善战者乃是建立在自我生命防御体系完整而严密的基础上,永远不给敌人以战胜自我的机会,永远处于不败之地,这才是真正的善战者。

  其实彻底完整而严密的自我生命防御体系,不是别的,正就是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法真理本身,只有真理才是永远不可战胜的。

  二是正确处理君民关系。明君应常思古训“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能“竭泽而渔”,逼使百姓起来造反,相反,要时刻了解百姓的生活困难并想方设法加以真实解决,从而获得百姓的真心支持,巩固君主的统治地位,使社会长治久安。

  三是正确对待君臣关系。君如头脑,臣如四肢,要密切配合,而不是相互提防,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作为最高决策者的皇帝应虚心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充分了解“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且要诱导臣下敢于谏诤,以避免决策错误。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意思是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难免会犯片面性的错误。唐太宗曾经问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从魏征劝太宗的话演变而来。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