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沐齋:日记,网络和民工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27 18:40
标题: 沐齋:日记,网络和民工
日记,网络和民工


  今天在西外大街上,买了一个咖啡色皮的日记本,纸是古色的,看着摸着都很舒服。已经好久没有手写日记的习惯了,真有点叫人怀念。

  我总觉得日记是重温逝去时光的最好方式,记日记这一过程本身也充满了怀旧和最朴素的文化色彩。只不过,似乎那都是上个年代的事。现代人有几个记日记的?生产队爱学习爱劳动的好社员和为四化努力奋斗的理想青年,经常在透过开满槐花的月光下,趴在书本上在窗前和床边孜孜不倦地有滋有味地恳读、一边记着日记。这情景真让人陶醉,让人一下子就很温暖地感动着。

  我小时候就开始写日记,还编故事,配插图,一直延续到初中。而那段时光确实是我生命里最积极最健康的日子。可惜这些日记本都随时间长河雨打风吹去,到了高中,我还在写日记,留下了,却多是忧郁黯淡的基调,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纯属青春期正常现象。大学时代总共记了三本日记,一年一本,全是大学生活的人和事,包括第一场恋情。写得还不算太勤,但是大学毕业后,我总共凑起来也只记了一本日记。讲故事越来越少,发牢骚放厥词越来越多。可见在社会现实与人生理想的激烈碰撞下,走向成熟的年轻人心理素质是不太稳定的,需要缓压器。而日记正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和出口。

  这么多年不写日记了,我的情绪怎么发泄?还好(或者说真倒霉)有网络。大多数人(只要他想表达或者想发骚)这些年来都是通过网络里的BBS,BLOG来遣怀,来倾诉的,它们也就堂而皇之地成为老日记本的替代品。可是网络并非现实,BLOG也不是日记本。它们所营造的那份虚拟的幻想空间,终于让人真假难辨,甚至把想象当成了实在。于是悲剧从此上演。

  前些天无意走进一家2元店,店很大,门口的喇叭自动喊个不停,内容无非是什么厂家直销产品大减价,一律两元不买你可别后悔之类的。里面人头攒动,进去才发现,都是农民工。这些民工挑选商品时都很仔细,很有兴味,拿起洗发水和花露水等生活物品左看右看。然而我注意到,更多的人在精心地选择那些“奢侈品”:有些蹲在地上挑选音乐CD,有的比量着毛笔,还有些就是在购买普通装的日记本。价钱都是2元,但是这些东西意味不同:文化和精神商品体现着民工们不同的诉求,因而他们的价值和意义也完全不同。我当时就很感动。民工也写日记吗?我于是又想起电视台曾经播出过一部某打工仔竟然在城市打工之余写出一本小说的记录片,可信性有多少我并没追究,但是我知道的一个事实是:他们渴求文化,渴求精神食粮,和我们一样。

  民工也有感慨,也有人生的喜怒与忧伤。为什么不能采取和我们同样的方式去倾泄、去排遣、去表达呢?我记得这样的画面:在北京西客站的天桥上,几个民工围成圈蹲在地摊前,选购廉价的过期刊物。他们那渴望阅读的眼神我至今难忘,因为那个眼神和我求学时的眼神没有多少不同,或许还更加纯粹。于是我愿意相信,电视台的故事是真的。我也相信,写日记的民工并不希奇。或者,反倒是跨越了新世纪的我们,将大把的时间消磨在电脑前的知识人,游荡在网络中的我们,不再用真实的手捏起钢笔写下一篇篇日记的我们,丧失了书写日记,让心灵直接流淌在纸上的纯真喜悦和哀而不伤的情愫。

  自然,层面是个客观存在。这不构成我今天购买日记本的动机和理由。正巧傍晚在线遇见一位《知音》的编辑。她听了朋友对我的狂吹,于是和我约稿,我就说为了银子我想写,但是可能无法满足你的要求。她说你看过《知音》没?我如实说压根没看过。她追问是不是不屑于看?我说每个媒介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在这个时刻我是真诚的,我想到了那些挑选和阅读《知音》的农民兄弟们。可是编辑有点恼羞成怒了,她再也经受不起我漫不经心的答复和无所事事的态度,一闪下线踪迹无。

  我忽然想起了一部新影片,它的主角是个蹬三轮的准民工,它的片名叫《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为了解决现代人共有的浮躁,看来这个日记我是非写不可了。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