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心理学知识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28 14:15
标题: 心理学知识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心理学知识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郑贵华
[摘要]在班主任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知识,注重对学生认知的正确引导,情感及意志力的培养,对提高教育效果,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并成为教书育人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拟探究具体运用方法。
[关键词]心理学 班主任 认知 情感  意志
        当今,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受到多种思潮的冲击,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信仰缺失、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等各种思想问题滋生。青年学生处在这种环境之中,成长中遭遇的困扰会比以往更多。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怎样能更有效地工作,值得我们探究。我认为,适当地把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是一种有效途径。
        一、善于学习,运用心理教育
        从整体看,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是积极健康的。同时也会表现出一定的“问题行为”,如厌学、暴力、孤立不合群、承受挫折能力差、缺乏生活目标、追求享受、自我中心,依赖性强,人际关系紧张等等。这些问题大多有其心理成因,多源于中学乃至幼年成长时期日积月累的结果。不当的家庭教育,青春期的特定心理特征加上教育缺失,成长过程中的环境挫折加上心理不成熟,学习压力的沉重与竞争的激烈等等都会造成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性格上的缺陷。若仅仅将这些问题归究为思想道德修养问题,只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可能解决问题,但不解决根本问题。班主任老师一方面要管理教育学生,运用规章制度、批评、处罚等权力手段,另一方面还要理解宽容学生,运用心理学的技术和方法会给班主任带来新的工作途径和效果。一个好的教育者,应当会同时使用这两种手段。我认为班主任老师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并运用到工作中,成为学生的"心理指导者"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 引导认知,形成正确判断
       人的认知是一个心理体验、积淀的过程,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社会存在经过人脑的反映加工而形成不同的认知。当今时代信息急剧膨胀,各种思潮纷至沓来,对此,正处在青年期的中职生们生理上已经成熟,心理上尚不成熟。他们情感强烈、丰富而不稳定,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易带片面性,加之自我意识迅速增强,这些因素使得学生们在处理一些重大人生课题,如学习与爱情、自我与他人、现实与理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表现出盲目性和冲动性。造成学生在认知上和行为上出现偏差。加之一些学生由于在成长过程中遭受过挫折,在心理性格上存在缺陷,也容易出现问题。
        班主任应从实际出发,研究学生心理过程,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开展讨论,科学引导,纠正认知偏差,形成正确的判断。      
        三、倾注爱心,培养积极情感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会进一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情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积极的情感对主体有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
        (一)赞美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了解了这些心理学理论,班主任在与学生交往时,要注意遵循上述规律,对学生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关爱,倾注爱心,培养并强化积极情感;少训斥惩罚,多激励表扬;少理性说教,多情感投入。
        教育人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雕刻心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训斥、惩罚,常常会立竿见影。学生不听话时,往往一“骂”即静,一“训”就“乖”。频用此法,表面上制止了学生的不良行为,实质上会带给学生深深的伤害,甚至留下心理障碍。学生可以怕你,但不尊敬你,不信任你,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可见,不当的惩罚常常会伤害学生,使他们丧失前进的勇气和动力,一些人甚至会变成“心理变态者”,青春和前程因此而葬送!
        相反,爱心——充满科学精神的伟大教育之爱,却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爱是最好的教育。爱是一个生命喜欢另一个生命的感觉,爱是给予别人想要的,爱创造出力量。它增强学生自信,激活其潜能,形成直接推动学生进步的巨大动力。这种爱直接表现在:对学生深入细致地了解,真心诚意地关心,充分地尊重和信任,适时地表扬和鼓励,严格地要求,科学地管理。
        事实上,现在的一些学生,一身毛病,令一些老师无法爱得起来,但是换一个角度,多看他的闪光点,再差的人也会有优点。心理学理论有一个皮格马利翁效应——有爱,有关怀,有赞美,石像也能变成人。生活中曾经有多少有血有肉、鲜活的生命在无情的打压下变成了石头,刀枪不入!老师欣赏学生,鼓励学生,赞美是自然和由衷的。赞扬就是一种力量,像是照在人心里的阳光。肯定是自信的源头,否定是自卑的温床,肯定一切可以肯定的,在班主任工作中,试着去爱,哪怕我们开始做的时候有些顾虑,但是在做的过程中,当教师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了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时, 他会朝着你的希望去努力改变的。
        (二)真诚
        人最难拒绝的是真诚,任何人只要付出了真诚,发自内心为别人考虑,一定会打动对方。教师需要用真我与学生互动,可以适度开放自己,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有信任,亲近感。学生需要老师对他的信任,更渴望别人的理解,欣赏。我们不用带着人格面具,居高临下,也不用把自己标榜成永远正确的化身,老师也会有出错的时候,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人,表面上看到的是认错,实际上却因谦逊与真诚赢得了更多的尊重。成功时一个赞许的目光,失败时一个鼓励的眼神,困惑时一次悉心的开导,困难时一个小小的帮助,都会叩开学生情感的心扉,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情感共鸣,实现以情动情,情感互动。
        班主任要学会和善于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因势利导,用教师自身的亲和力、真诚感引导学生情感方向,帮助他们抛弃消极情感,激发他们用健康、稳定、高尚的情感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塑造人生。   
        (三)坚持原则
        宽容不等于放任。什么事先制定好原则,最好是由学生自己制定。约定好再执行。要让学生明白,该遵守的规章制度,校规校纪是一定要遵守的,原则就是高压线,碰不得,原则不能放弃。不能说违反了校规,抽烟打架了教师还只能对你微笑,理解。做错事情,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没有严的爱是纵容,是溺爱;没有爱的严是强制,只有严爱结合,才是真正的大爱。
        (四)有效沟通
        作为班主任,我们每天都在不停地说话,与学生沟通,但有不少说的都是废话,是无效沟通。
         1、想好再说,有把握再说,说了就要有效果。有的人想也不想就说,有的人喜欢说教,讲大道理,而学生会认为你啰嗦,不耐烦,有种被贬低的感觉,其实道理可能谁都懂,他们不需要说教,需要的是引导。你讲得都正确,但是无效。有时老师批评学生喋喋不休,看上去很强势,很厉害,口才好,又显示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实则证明了自己的内心虚弱。我们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做不到的事情预先不要说。
        2、说话的要素
说什么,要有目的。为什么说这个,为什么有这个目的,说了会对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怎样说是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何时说是比较好的时机。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仔细考虑的问题。
        3、说话的方式决定了说话的效果
        以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说他应该听的话。了解情况时多用开放式提问。“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情?”“你希望老师怎样帮助你呢?”引导时多用封闭式提问,“这是校纪所不允许的是吗?”当然使用封闭式提问时注意,只有在你有充分的把握时才用,按照你的意愿走,若不是心服口服,不适合使用。我们不提倡几种说话方式,比如:怀疑式,质问式,转折式,否定式,贴负性标签式,更要禁止几种说话方式,如:侮辱式,强迫式,威胁式,讽刺式。
         沟通中不要紧逼,不要强加,而是留有充分余地,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老师可以设计问话的层次,层层深入引导,由学生主动认识问题然后做出回答。

        (五)问题的解决
        我们每天都会遇见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我们有权力去选择如何行动,如何做出反应,并对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
         1、遇事不急。我们常对发生的事情急躁,恨不能问题立刻得到解决,恨不能一个孩子教育过两三次就能改变。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问题的解决需要过程,需要时机,要静下心来理性思考,仔细分析才能有好的对策。恨铁不成钢,恨成不了钢,钢是炼出来的,百炼成钢,先炼我们自己,再炼学生。
        2、愤怒时不做决策
        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情绪上升,理智必然下降。假如我们不知道怎样做时,那最好就什么也不要做。先处理好情绪,再来解决问题。当原因不明或有其他人在场时,都不易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时我们尽可能不对学生冷漠,愤怒和指责。对学生的冷漠,比对学生的直言批评还糟糕。愤怒,是在发泄教师自己的情绪,而不能解决问题。指责,会平衡掉学生犯错后的自责。
       3、重视对方的感受
        我们常常关注的是事件,结果却忽视了学生的个人情感,这丝毫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心理学强调尊重个人此时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学生感受到的,与客观事实是什么样的,这是不同的两件事情,先接纳他的感受,再分析事情。
        凡事都有前因后果,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真相,你看到的未必是真相,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欲得其果,先查其因。班主任应经常检查有无忽视学生的内心需求。如果学生想同你聊聊自己或班级的事情,如果他遇见困难寻求支持时,你感觉到了么?要逐渐养成细心观察学生的习惯,及时捕捉学生微妙的情感变化,抓住教育的最好时机。
         四、砥砺意志,锻造健康人格
        意志是人们自觉克服困难,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品格,是人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独生子女特殊的成长环境决定许多学生在生活出现麻烦、学习遇到困难、人际交往出现障碍时,会产生困惑、迷惘、孤独、自卑等心理,有的人甚至有出走、自杀等极端表现。为此,班主任工作应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努力加强学生意志品质培养。
         (一)利用多种形式,使每个学生认识到意志品质的重要性。如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专栏等介绍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迹,开展“意志与智商哪个更重要”的主题辩论会,进行学生“意志品质自我测试”。“评比身边意志坚强者”等。引导学生形成“意志可以创造奇迹”的共识。
         (二)精心设计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小难题,小挫折,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磨练自己的意志,打造坚韧不拔的性格。
         (三)在班级范围开展系列团体训练活动,检验并综合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在进行挫折教育的时候,可以提示学生一题多解,凡事都有三种以上的解决方法。遇到困难,权衡利弊,练习选择。解决问题之前,问问自己:这件事情的发生有什么好处?若要达到我想要的结果,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总共有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最好?这种方法的具体步骤是什么?何时开始?何时完成?而且,即便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也会不断地产生,但是我们不怕问题,生活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团体训练活动,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性,训练学生处理问题的果敢性,耐挫性。
         需要强调的是,班主任还必须持之以恒地用先进的理念指导学生,用模范事迹鼓舞学生,用自身的人格力量感召学生,使学生追求的目标明确、具体,不断帮助学生打造健康人格。
        总之,教书育人的过程就是一个师生沟通的过程,在心理学知识的帮助下,班主任可以做到正视许多在普通人看来不可理解的不良行为,在严格管理的同时运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学生渡过成长中最困难的时期,帮助他们树立目标,更健康地成长。当然,不但学生们需要成长,教师同样需要成长,教师也需要不断地学习与实践。只有自身健康的教师才能引导教育学生健康成长。而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班主任了解自我、掌握自身的心理发展规律、完善自我意识、塑造自身、化解压力、维护自身心理健康,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1998年):《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2、林崇德(1999年):《教育的智慧》。北京:开明出版社。
3、赵鹏程 (1998年):《教育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美)柯里(2000年):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5、唐伯林 (1999年):《心理咨询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对学生进行积极价值引领的有效方式
2、班集体积极人际关系的建构
3、班级开展积极心育的实践经验
4、应用积极心理学矫正学生问题行为的策略
5、行为规范教育中渗透积极心育的策略
6、班集体的积极情感培养的策略
7、运用积极心理学处理班级随机问题的案例研究(如,狗狗来访)
8、班级生活中的积极情绪管理(如,让学生带着愉快心情回家)
9、积极心理学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10、运用积极暗示策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11、积极心理学在问题学生教育转化中的运用研究。
12、表扬与批评中的积极心理培养
13、班集体建设中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
14、运用角色体验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品质
15、积极心理教育的班级主题活动
16、班主任积极心态的自我培养
17、运用积极心理学优化家校沟通的策略
18、营造班级积极学习心理场
19、培养积极向上、充满生命活力的班集体的叙事
20、幸福班集体建设的策略(如何提升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幸福感)
21、班级评比活动中的消极面及调整策略
22、榜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思考
23、在班级活动中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
24、运用积极心理学优化班级环境的实践
    积极心理学可以运用于学校教育和班级生活的一切方面。其实质是换一个视角看待学生和班级生活,寻求班级生活的积极教育因素。
让心跟爱一起走
——浅谈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什么是班主任?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纽带;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多重的角色定位让班主任肩负着太多的责任和期待,班主任的工作因此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班级纪律,要维护;班级清洁,要督促;班级经费,要收取保管;学生做操,要到场;学生纠纷,要调解;学生情绪不稳定,要及时与其沟通……不知不觉中,一个“累”字悄悄爬上班主任的脸颊,为班主任的工作平添几分苍白和紧张。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这项繁杂的工作变得轻松而愉快起来呢?笔者通过实践发现,在班主任工作中适当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可有效地提升班主任的工作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神效。
一、我的“光环”我做主
这里的“光环”指的是心理学上的“光环效应”。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在别人心目中有较好的形象时,他会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也把其它良好的品质赋予了他。这就是人心理上的一种“光环效应”。俗话所说的“情人眼中出西施”就是这种光环效应的结果。作为一个班主任,不论年龄大小、学历高低、资历深浅,在学生面前都会罩上一层光环。在刚接到一个班级的时候,班主任应充分利用学生在“光环”下产生的敬爱感、信赖感和服从感,及时地组建班级组织、确定班级目标,做好班集体的创建工作。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真正持久有效的“光环”是由班主任的品格、才能、知识、感情、行为、仪表等因素造就的。因此,作为班主任,我们首先要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光环”。
1.仪表形象。仪表是人的心灵的外在表现,是人的情感的外露,因此,和学生第一次见面,必须衣着得体,举止大方,神情端庄,态度和善。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使学生见了有亲近感。这一“光环”可打开沟通师生思想的大门,为顺利做好班级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2.语言形象。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活动的工具。语言的运用,关系到交际活动的成功与否。因此,班主任面对学生讲话,尤其是第一次讲话,必须针对所讲的内容,对所运用的语言仔细推敲,反复提炼,要做到通俗易懂、言简意赅,从而使他们信服、佩服。这样,学生才能听而有行,行而有规,班主任才能更好地开展班级工作。
3.行为形象。育人一靠言传,二靠身教,身教重于言传。班主任要做好班级工作,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就必须时时处处注重自身的行为表现。例如,班里组织劳动,班主任不仅要当好指挥员,更要当好战斗员,要说在前,干在先,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带动学生。如果班主任不能处处以身作则,他就无法赢得学生的信任。一个称职的班主任不仅要做履行教师职业道德的模范,而且要做遵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表率,注重自身的行为形象。
4.教学形象。教学是培养教育学生的主渠道和主战场。班主任的教学水平是取得学生尊重、信任的极为重要的因素。所以,班主任必须教好课,特别是上好第一课。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备好课;在讲课中,既要恰当发挥自己的才智,又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做到师生互动。讲课成功,学生们就会尊重你,信服你,这样就能为做好班级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班主任良好的个人形象一旦确立以后,它就能在学生中产生强烈的“光环效应”,学生“亲其师”则“信其道”,班主任再抓住时机开展班级工作,就能获得更多的认可和支持,“顺手”就是这样炼成的。
二、别忘了快递“金香蕉”
这里的“金香蕉”指的是“金香蕉效应”。它来源于IBM公司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天,一个年轻人走进IBM公司创始人汤姆·瓦特森的办公室,告诉他自已取得了一项了不起的成绩,瓦特森十分高兴,想好好奖励一下这个小伙子,结果找遍办公桌抽屉,也只找到一只香蕉,他就把这只金黄色的香蕉作为奖品给了小伙子。从此,“金香蕉”成为IBM公司员工取得成绩的象征。“金香蕉效应”即源于此,其遵循的原则是,奖励不在多,要重在及时。虽然“奖”额有限,但“奖”价无限。
“金香蕉效应”给我们班主任工作的启示是:班主任要肯定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和成绩,“奖励”一定要在第一时间送达。这里的“奖励”可以是一句赞扬的话,一张奖状,也可以是一个拥抱,一下亲吻,甚至是一个点头微笑。班主任的“奖励”,可以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激发他们前进的动力。小学生对班主任的赞许或表扬,一般都是非常在意的,因为这表明了班主任对他的认可,表明了他在集体中的价值,同时也是他自身价值的体现。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应炼就一双“火眼金睛”,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要善于发现,及时地为正在进步的学生送去暖心的“春风”,激发学生对生活、对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之不断进步。
三、在“置换”面前主动出击
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喜好憎恶,有时尽管不直接表露,但仍会通过间接形式表现出来。心理学称之为“置换”。班主任懂得了置换原理,就可以通过观其言,察其行,从学生置换的言行中,洞察其内心的变化。如有学生突然不交作业,上课不专心,就应该考虑到该生是否学习有困难或对教师有意见;平时很和气的学生突然与他人争吵斗殴,或许是因为生活、学习、家庭中出现了不如意的事情;有的学生不喜欢上学,应想到他在班级中是否缺少关怀与友情;坐前排的学生,一反常态要换到后排,是否对同桌或教师有意见……学生的这些外在表现形式,是内心一系列矛盾冲突的一种“置换”表现。班主任了解了置换原理,就可以增强预见性,防患于未然,取得班级工作的主动。
教育家乌申斯基就曾经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他正确地指出了了解学生和教育学生的关系,即了解学生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班主任要想取得教育的成功,就离不开对学生情况的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有效的教育措施都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的了解和预见上面的。懂得了“置换”的原理,班主任能够从学生的言行举止中洞悉学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隐藏的原因,从而大大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减少工作的盲目性、主观性和片面性。同时,只有及时了解到学生各方面的变化情况,才能做到及早发现学生中不良倾向和错误苗头,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把教育工作做在前头,防患于未然。
四、班级因“参与”而精彩
“参与”是民主管理的有效方法。“参与”能让学生体验到当家作主的自豪感,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是一种态度,心理学上态度形成和改变的两个过程对“参与”有很大的影响,这就是“同化——内化”理论。同化与内化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尔曼提出的态度形成和改变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同化是自觉地使不相同的事物逐渐变成相近或相同;内化则是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及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一个人态度形成的过程是从同化到内化的过程,经过内化形成的态度属于个体内在接受的固定的难以改变的。班主任将班级计划交给大家讨论后再执行,发动学生献计献策,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个过程看似冗长,实际上通过参与讨论,学生会感到班主任对他们的信任尊重,会显得通情达理,积极拥护集体决议。学生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正悄悄地发生变化,从“服从—→同化—→内化”,“参与”的激情就是这样被激发的。由此可见,在班级管理中,像班干部的任免、班级活动的组织实施、三好学生的评选等,班主任都应让学生参与决策。这是民主之需,也是心理之需。只要珍惜“参与效应”,班主任的意图计划才能得以顺利贯彻执行,班级管理目标才能圆满实现。《管子·七法》中所说的“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习也,谓之化。”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五、“代位刺激”显神奇
在人际交往中,要建立联系并使联系成功,其重要技巧是“尽可能方便地为人接受”。有人说,夸赞女士,不如夸赞她的宝贝;奉承小姐,不如赞赏她的宠物。实际上,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上“尽可能方便地为人接受”的“代位刺激”。女士的宝贝、小姐的宠物,是其自身扩大的一部分,是她们自身的一种“替代”。刺激这些扩大了的“局部”,就可以达到刺激全面的目的。班主任在工作时,如果能充分利用“代位刺激”激励学生,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怎样利用“代位刺激”来激励学生呢?这要求班主任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肯定与赞赏。字写得好、作业整洁、对人和气、尊重师长、办事认真、衣饰得体、爱好广泛、有一技之长……这些都是学生身上的闪光之处,都可以视作学生自我的替代、扩大。班主任的赞扬和肯定,会让学生感到自我价值的存在,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这在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尤其值得尝试。班主任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后进生身上细小的优点,不断地给予他们肯定与赞扬,让这些后进的学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从而鼓起自信的风帆,向着好的方面前进。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一文中指出“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他甚至还指出“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要让心理学成为教师实际工作中的指南。”所以,作为班主任,我们需要自觉地学习一些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地运用心理学原理来开展工作,这样可以使我们的班级工作少走弯路,减少失误,克服盲目性,提升效率。每一个当班主任的教师都懂得要去爱,在爱的路旅途上,班主任如果能与心理学一路同行,那么你的心情也会因此而明亮起来,轻松与愉悦的工作,就在不远的前方向你招手。
                                         (奚涵玉)



心理学原理在班级工作中的应用
(班主任培训讲座底稿)
今天,我想从三方面与在座各位交流:
一、愧在初为班主任
二、如何当好班主任?班主任应该有怎样的素质与情怀?
三、心理学原理在班级工作中的应用
一、愧在初为班主任
  一直以来,我自认为在做班主任的四年中,是有责任心、有激情、有爱心的、是问心无愧的,并引以为荣。但是现在,我认为对于班主任这一项事业来说,仅仅凭激情、凭责任心、甚至仅仅有爱也是不够的。现在回忆起那四年中,我对学生的所谓的“爱”都觉得很惭愧。有很多时候我在想:如果我对那个跟我说谎,说“作业落在家里了”的学生,用另外一种方法—— 暂且相信他的作业是落在家里了。给他机会在第二天把作业带来,而不是当时打车跟他回幸福乡的家里去取作业,当面揭穿他的谎言的话,或许会对他会更加有利。也许他会从此找到自尊或自信,也许第二天他会把未写完的作业写完,交到我的手中……也许……虽然这些只是推测,虽然那个学生是从小学就从不写作业的孩子,虽然我明知这些假设不大可能,我还是觉得很多时候,教育确实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我们的确可以在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中改进我们的教育,但这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如果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就会感到,每一个学生只享有一次中学时代的教育,而我们的教育的失误给具体的某一位学生或某一届学生带来的不良后果,将是很难弥补的----如果这种失误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那么,这种伤害很可能将伴随他的一生。
  对于任何一个教育者来说,其教育失误是难以避免的,也是可以原谅的。经验不足啊、工作粗心啊、方法简单啊、褒贬失当啊等等……但是,最不能原谅的教育失误,便是对学生的心灵的伤害。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时认为,自我教育的前提是自我尊重,他这样谆谆告诫年轻的教育者:“自我尊重取决于什么?怎么培养?年轻的朋友,请记住,这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因为在要摘掉这朵玫瑰花时,不可抖掉着那闪耀着小太阳的透明的露珠。要培养自尊心,只能用温柔细致的教育手段。自尊心是不能容许采用粗鲁的、‘强有力的’、‘凭意志的’手段的”。
  我也多次在我失误之后,这样原谅自己,也这样对学生进行解释,“我是真诚地爱学生,我是一片好心啊!”但是,无论我们平时对学生有如何深厚的感情储备,无论我们过去在学生心目中有多高的威望,也不管我们以前对学生进行了多少“行之有效”的教育,只要我们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心灵——也许是一记耳光,也许是一句辱骂,甚至也许只是一个鄙视的眼神——那么,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我批评学生时,有时不注意措词,激愤之中往往尖酸刻薄。从教育手段来讲,可以说教育的艺术就是语言的艺术,但我的语言常常成了刺向学生心灵的刀子!
  每当我自以为“雄辩”、自以为“尖锐”、自以为“辛辣”的时候,学生的面部表情满不在乎而心灵却在哭泣。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可能已经习惯于我的嘲讽而无动于衷了,所谓“哀莫大于心死”——这更是我教育的悲哀!
  由于武断和主观偏见,我不止一次冤枉我的学生。说起来,好像冤枉学生是难免的而且往往是偶然的,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一下,我就会发现,我冤枉的学生,往往是那些“后进学生”。科任老师给我反映课堂纪律不好,我首先想到的是某些有“前科”的学生……不能说,我的这些想法没有一点道理,但如此定势思维,我冤枉一些我心目中的“后进学生”就是必然的了。结果,被冤枉的学生心灵痛苦不说,他们还会在思想上、感情上和我对立起来,以后我所有的“苦口婆心”都是白搭!
  教育成功的诀窍之一,就是永远不让学生对他自己感到绝望。但我也曾多次在激愤中说出一些让学生感到绝望的话:“我永远不会相信你了”“看来你是教不好的了!”“这是最后一次原谅你了!下次再犯,你就别来上学了!”“我没有你这个学生!”“你不是我们班的学生!”……当学生本来是非常尊敬的并且是在真诚地帮助他的老师说出这些话的时候,这些话无疑会击碎他内心深处“想做好学生”的美好愿望。一个学生真正的堕落,有时候恰恰是我们教育者的“绝情”开始的。
  因此,我用我教育的失误真诚地告诫同行们:永远不要对学生扬起你的拳头;永远不要用刻薄的语言对你的学生说话;宁可让学生欺骗十次,也不要冤枉学生一次;无论你的教育遇到了多么大的困难,都千万不要对学生说“你是不可救药的”。
二、如何当好班主任?班主任应该有怎样的素质与情怀?
在这里引用李镇西老师的一句话:班主任老师要有“三心”,做“三家”。
(一)“三心”即童心、爱心、责任心
1、童心:保持童心与学生一起参加各类兴趣活动,这本来就是一种浪漫的情怀,也是走进学生,获取学生信任的有效途径。适当组织课外活动或户外活动(当然,安全问题是需要时刻挂在心上的)等。保持一种童心,也使我们本身的生活更加精彩,收获的也不仅仅是教育本身。
2、爱心:师生之间的相互依恋,这是教育者爱的体现。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这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所有的学生都是爱老师的,关键是你能否感受到爱。正如世界上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光。当然,爱不等于教育的全部,但教育不能没有爱。爱不等于迁就学生更不等于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纪律的。”
  拿一个后进生问题来说,班主任和科任都头痛,最常见的方法就是重复的批评、斥责,加之赶出教室,最好退学,不要到我班上来。李镇西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觉得很值得深思:“不要把后进生当成头痛的事,而要把他们当成课题去研究,与其去研究那几个有限的市级、省级、国家级题,不如去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其实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就是在做研究型的教学,就是在做实际的课题。”
3、责任心:教师是民主教育的实践者,为国家培养现代公民,而非“臣民”。
  民主的核心是对“人”的尊重,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思想、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人权、创造力等等,同时教会学生尊重他人。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体现在人的每一个行为之中的。作为教师,每一个行为都是一个课程,是活教材,对学生都会产生影响。例如①大扫除时,与其高高在上的指手划脚,不如与学生一起动手,亲自指导学生实践。这样学生更易接受,效率会更高。②见到学生不良行为应及时制止,如果总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久而久之,会威信尽失。③师生问候时要积极主动问候、回应,经常有老师走路时想心事,学生问候都没觉察到。本是无心之举,但是学生会认为老师高高在上,无视、漠视学生的问候。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老师不回应学生的问候这很正常,因为你是老师吗,他走向社会之后,也将看上不看下,漠视弱势群体。所以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具体在细节中,言传身教非常重要。
(二)“三个家”即追求做个教育专家,追求做个思想家,追求做一个心理学家
1、追求做个专家
  优秀的班主任首先应该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必须有出色而且得受学生欢迎的教学艺术,除此之外,还要有教学以外的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一些特之长。例如:教物理的老师,又是一个动手能力强,能修电器和照明线路或科技制作的能力;教生物的教师,还能知识许多中草药并知道疗虫蛇伤等;教语文的老师,每一句话都充满文学气息上他的课对学生来说就是享受。还能研究唐诗宋词又十分有文采,常与学生沟通交流与学生交笔友等;数学老师,解题速度超级快,还会教学生一些速记、速算的方法;英语老师除标准的美式发音,上课吸引人之外,还会教学生唱很多学生熟悉的旋律优美的英文歌曲;化学老师除较强的业务能力外,还会利用专业知识为学生作魔术表演等。都会深受学生的欢迎。另外,读书与写作,是普通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
2、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一个思想家
  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在既踏实做好每一件具体教育工作的同时,还应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同时能不断关心、思考着社会发展与学生教育的相互影响力。甚至当今思想理论界的热门讨论、国际、国内时事等都能使他想到自己的教育,并联系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去。
3、心理学家,用心灵赢得心灵。
  真正有效的教育工作应该是针对学生个性的教育,这必然要求教师具备发现、发挥、发展学生独特个性的技巧与艺术,所以班主任教师应拥有良好的心理学修养,善于走进中学生的心灵之中,敏锐地感受学生的心理变化,与他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用心灵赢得学生的心灵。赞可夫在《与教师的谈话》一书中说“对于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而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表现熟视无睹,他就很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学习心理学,能使教师看到自己心理上的一些盲点和误区,纠正自己的一些认知偏差和不足,使自己的内在人格得到很好的提升。
  班主任工作复杂、艰辛,同时也充满学问和乐趣。作为一名班主任,当学生以期待的目光望着你的时候,当学生把纯洁的心扉向你敞开的时候,当你和学生一同喜怒哀乐的时候,这时你能体会到,在学校里,只有当班主任才能感受到当教师的平凡而伟大、艰辛而光荣。班主任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只有认真揣摩学生的心理,把握学生的心理,才能把学生工作做深、做透、做好。因此,班主任要学习并运用心理学知识,用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艺术性和预见性。工作中有意识地应用心理学原理于班主任工作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心理学原理在班级工作中的应用
一、巧用“光环效应”   
  一般来说,人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这类现象叫光环效应也叫晕轮效应。
  一个班主任,不论年龄大小、资历深浅、学历高低,在学生面前都会罩上一层光环。班主任应充分利用学生对光环产生的敬爱感、信赖感和服从感,搞好班主任工作。班主任的光环,不是刻意制造的。它是由班主任的品格、才能、知识、感情、行为、仪表等因素造就的。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是学生的表率楷模,事无巨细,都应着意检点。衣履不整、邻里不睦、酗酒滋事、粗言秽语、办事不公等等,都会有损光环,为教育工作带来潜在的恶劣影响。学生往往喜欢模仿班主任的谈吐、字迹、服饰,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对班主任所教学科入迷地学习等等。因此,班主任要充分运用光环效应搞好班级工作。此效应也同样可以用于处理科任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
二、活用“金香蕉效应”      
  某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解决了重大技术难题,老板欲对其奖赏,恰身边无物,便顺手将身旁一只香蕉递给对方,以示嘉奖。“金香蕉效应”即源于此,其遵循的原则是,奖励不在多,要重在及时。虽然“奖”额有限,但“奖”价无限。  班主任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成绩,都要及时奖励,以示对其肯定和重视。班主任的鼓励,可以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学生对班主任的赞许或表扬,一般都是非常在意的,因为这体现出班主任对学生的关怀爱护,表示出对学生价值的认可。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应不吝啬赞语,激发学生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使之不断进步。班主任在班级活动中,凡设奖的,应及时兑现。那怕是一纸奖状、一张贺卡,学生都会感到成功的喜悦。班主任应顺其自然,抓住机遇,尽量满足学生对荣誉的渴求。学生的成绩、优点,都要及时肯定,推荐、宣传。活用“金香蕉效应”,是搞好班级工作的一个秘诀。  
三、重视“置换效应”     
  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喜好憎恶,有时尽管不直接表露,但仍会通过间接形式表现出来。心理学谓之“置换”。
班主任懂得了置换原理,就可以通过观其言,察其行,从学生置换的言行中,洞察其内心的变化。如其生突然不交作业,上课不专心,应考虑到该生学习有困难或对教师有意见;平时很和气的学生突然与他人争吵斗殴,或许是生活、学习、家庭有不如意的地方;有的学生出走,应想到该生在家庭、班级中缺少关怀友情;坐前排的学生,一反常态要换到后排,是否对同桌或教师有意见……。
  学生的这些外在表现形式,是内心一系列矛盾冲突的一种“置换”表现。班主任熟悉了置换原理,就可以增强预见性,防患于未然,取得班级工作的主动。
四、珍惜“参与效应”   
  “参与”是民主管理的有效方法。“参与”让学生体验到当家作主的自豪感,这就能够发挥主人翁精神,提高工作学习的积极性。 班主任班级计划交给大家讨论后再执行,发动学生献计献策,提合理化建议,能大大地调动其积极性。通过参与讨论,学生会感到班主任对他们的信任尊重。因此,会显得通情达理,积极拥护集体决议。学生的态度就会遵从“服从—→同化—→内化”的过程变化。班干部的任免、班级活动的组织实施、三好学生的评选等,都应让学生参与决策。这是民主之需,也是心理之需。只要珍惜“参与效应”,班主任的意图计划才能得以顺利贯彻执行,班级管理目标也就能圆满实现。这也就是为什么体育特长生,在开运动会或参加比赛并取得喜人成绩之后会有好一阵子变得很顺从、很合作、很爱集体、很有上进心的直接原因。  
五、牢记“代位刺激”      
  在人际交往中,要建立联系并使联系成功,其重要技巧是“尽可能方便地为人接受”。有人言,夸赞女士,不如夸赞她的宝贝;奉承小姐,不如赞赏她的宠物。实际上,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上的“尽可能方便地为人接受”的“代位刺激”。女士的宝贝、小姐的宠物,是其自身扩大的一部分,是她们自身的一种“替代”。刺激这些扩大了的“局部”,就可以达到刺激全面的目的。班主任在工作中,充分利用“代位刺激”激励学生,可以收到立竿见影之效。学生的字写得好、作业整洁、对人和气、尊重师长、办事认真、衣饰得体、爱好广泛、一技之长等等,都可以视作学生自我的替代、扩大。对其真诚地给予赞扬和肯定,学生会感到自我价值的存在,因此会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要牢记“代位刺激”,并充分应用。比如:现在6.2班的劳动委员就是一个非常细心、非常任劳任怨、非常有集体荣誉感的女孩子,虽然一般这样的学生成绩都不是很好。但是,如果充分肯定她的优点和长处,并真诚地给予赞扬和肯定在同学中逐渐树立她的威信和她的自信心,不久的将来她一定会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六、把握“首因效应”      
  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的影响。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又称近因效应。根据首因效应,个人依据近期表现作出评价,而淡忘前期表现。作为班主任,可对学生讲清此原理,提醒他们注重期末和毕业时自身的表现,约束言行,不得功亏一匮;尤其告诫学生要把自我表现与鉴定、升学、就业等实际联系起来,不可因一念之差而将一期、一年或几年苦心塑造的个人形象毁损。个人如此,班级也一样。期末年终,班集体的纪律、学习、卫生、团结等,都要靠全班学生自觉维护。利用“首因效应”让学生明白站好最后一班岗,某种角度讲远胜过平日的“苦心经营”。班主任工作中注意了这一点,可以大大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班主任自觉学习,应用心理学原理,可以使班级工作少走弯路,减少失误,克服盲目性。当然,在实践中,班主任工作并无定法,若定要比着箍箍去套鸡蛋,无异于刻舟求剑。古人云“时不与法俱在”。工作中,我们只有遵循时变法亦变的原则,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七、掌握“增减效应”
心理加减法 ---先抑后扬
(1)在食堂打饭,食堂师傅往你碗里打一满勺菜,觉得给多了,马上又从碗中往外拨出一点,这时你心里老大不高兴,暗骂师傅小气;反过来,如果师傅先往你碗里打一小勺,再往碗里添加一点儿,这时你心中充满谢意。其实,两种情况下你得到的菜总量一样,心理感觉却不相同。
  这就是奇妙的心理加减法,它不是数学中的加减法,严格的服从可逆原则,3+1不一定等于5-1。人的心理总有那么 一种倾向,习惯得到,而不习惯失去,这并非是所谓的自私,这只是千百年来人们为适应生存而沉淀的一种文化。就象一个英语的笑话:一个吝啬鬼掉入水中,大呼“救命”,来了一人过来援助,对他说:“Please give me your hand!”此人一听要给(give)自己的手,死活不肯,后来援助的人只好改成“Please take my hand.”吝啬鬼此时听到的是“take”才接受。
  我和儿子在家,我有很多家务活不想下,可他总是缠着我要下棋,我就说:“好那就下一盘吧。”他说:“两盘?”我心里窃喜。不然就会一直下个不停,这岂不是一举两得吗?既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又没耽误我手中的活儿。
(2)心理加减法对教育的启示:先抑后扬,先夺后予。
  鲁迅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那时白话文之得以通行,就因为有废掉中国字而用罗马字母的议论的缘故。”   
  布置作业时先给学生比平时多的题目,等学生有所反应的时候,装出让步的姿态说:“那这样吧,你们可以选做里面的一些题目。”这样,学生不仅不会埋怨作业比较多,反而感觉是老师理解他们的学习压力,作业的效率也没有降低。
  比如对于网瘾,先提出终止接触电脑的要求,反应强烈后,可以装作勉强让步,同意周末玩儿,但不能通宵,然后逐步取消。
  但批评要掌握分寸,使批评能被学生所接受。要在批评中给予学生改正错误的希望,使他相信自己能够按照教师的指导一步一步地完善自己。如果批评学生过频或过重,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让学生丧失了自信,进而破罐子破摔。因此,我们在批评时要做到恰到好处,让受教育者看到希望,找到路标。
  我们在写学生评价时,时难免要将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都要诉说一番,可往往是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很不理想的评价的方法。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这或许会增强评价的效果:当你评价学生时可以先说学生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八、把握禁果效应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一)亚当夏娃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禁果效应可以引申到处理异性交往过密,也就是常说的早恋现象。你越说早恋有害,他就越是想去尝试,所以对待早恋有如下建议:
1、对待早恋,决不能把男女同学的亲密关系定义为早恋。不会脱离集体,心理压力也小一些。否则,会假戏真做。
2、旁敲侧击。可以经常从各种杂志上找一些有针对性的文章读给学生听。例如:曾经读过《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学会放弃》《如果有可能,老师为你做媒》等文章。让学生在听读中理解,在听读中思考,在听读中自我疏导。
3、平等谈话。如果你承认他们的情感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那么才有可能打开他们心中的那扇窗,才有可能进一步去引导。找他们谈话时不是要他们承认什么,或保证什么。而是给他们提一些建议,讲一讲责任,帮助他们正确地成长。至于脚下的路还得靠他们自己去走。
4、要允许学生逐渐转化,增强集体的凝聚力。不能希望一两次谈话,就能起到质的飞跃。而是要多关心多帮助,逐渐把他们拉回集体中来。
5、距离产生美,这句话实在不假。我曾经用过一个很冒险的招数——把传说中的“一对”特意调到一起,坐同桌。结果没过多久“谣言”不攻自破,因为他们的个性还不太成熟,原来离得远对对方还不太了解,只是“水中月”、“镜中花”的互有好感。现在离得近了,开始还觉得很美可是互相熟识之后,对对方的戒备之心逐渐淡化,越来越不加掩饰。同时也对对方的缺点和特性了如指掌,矛盾越来越多,关系越来越淡化,最后回归集体。
  当然,教育无定法,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金油”,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处理问题。
(二)启示:不要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人为地增加它对学生的吸引力;我们只可以积极地利用禁果效应,把学生不喜欢而又有价值的事情人为地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利用禁果效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次上新课前,教师故弄玄虚地说:“同学们,我这里有一道题,本想让你们做一做,可是连我都没有办法做出来,看来你们就更难了。”好几个学生请求道:“教师,让我们看看这道题吧。”教师装出无可奈何的样子把题写在黑板上。全班同学都忙碌起来。不一会很多学生就做出来了。教师故意装作甘拜下风的样子说:“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比老师聪明,看来这节新课你们自己肯定自学就会,有没有信心?”同学们齐声回答:“有!”学生们兴趣盎然,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涨。
  利用禁果效应还可以改善师生关系。一位后进生和班主任关系紧张,他认为班主任对他有成见,认定班主任那本从不离手的工作手册上记录了他的一笔笔“黑帐”。一天,教师故意将工作手册“忘”在讲台上。他很是好奇,就偷看了工作手册,却发现教师在手册里记下了自己许多的闪光点。
  总之,防止孩子的逆反心理要运用科学教育的方法,让科学民主的沟通架起代际之间的心灵之桥。
九、给学生留点“空白”——超限效应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一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
  教师在任何方面都应注意“度”,如果“过度”就会产生“超限效应”,如果“不及”又达不到既定目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掌握好“火候”、“分寸”、“尺度”,只有这样,才能“恰到好处”,才能避免“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的超限效应。
  当向学生或者孩子讲述某个知识、道理以及布置作业时,在时间以及任务数量上要注意不要超过学生可接受的限度,否则不仅达不到教育的初衷,而且会适得其反。
  再比如我从来也没有上来讲过什么讲座,今天坐在前面大家会觉得很稀奇,于是就很专注的听。可是讲了半天还是大家原来学过和用过的知识,于是大家就开始溜号。并盼望着讲座早一些结束,可是我讲了半天还没有结束,接下来的结果就会有一部分老师开始离开;有另一部分老师很给面子,没走,但也没听---睡着了;另一部分老师开始焦虑----怎么还不结束?!为了避免以上现象的发生,我就会采取措施,把它们消灭在萌芽之中,所以我得采取措施----今天的讲座到此结束!感谢大家能耐着性子从头听到现在!感谢大家没有听从思想的支配离开会场!再次感谢大家!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28 14:20
陈虹,1995年开始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编审,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曾主持教育部重大调研项目“我国六省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及“我国十省市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状况调查”;常年赴美参加心理学图书版权贸易合作、访学、讲学及开展课题研究。曾赴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就中美传媒领域交流与合作进行讲学,赴得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Texes)就美国二代中国移民家庭教育进行讲学,完成了休斯敦大学 (University of Houston)社会心理学院委托开展的“中美心理教育比较研究”。欲更多了解,详情点击:http://www.pantao108.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760

    一、积极语言HAPPY模式的提出。
    首先,我想说说昨天话题中关于《表扬与批评妙结合 享班级管理之幸福》的讨论,讨论中提到,“采取批评中带有表扬,表扬中带有批评。批评中的表扬能给人带来希望;表扬中的批评能给人带来警醒!”这话说得很好。
    由此也引发了我的思考:师生关系到底应该怎样才好?师生之间应该有一种怎样的语言模式,才能促进彼此的良好沟通?如果有这样一种积极的语言模式,将会激发出如下心理功能:1.协调认知,有助于师生彼此在思想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认同,建立起富有凝聚力和效能的师生关系;2.协调情感,可以增进师生之间情感上的相互包容与依恋,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3.协调行动,由于积极语言更多地是指向未来,指向希望,指向目标。所以,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获得有关行动的必要知识,清楚地认识到为何行动,怎样行动,何时行动,行动要取得什么结果等,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调控自身行为。在此基础上,同时也在对积极心理学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过程中,在美国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彼特森的建议下,我们提出了适合中国基础教育的、本土的积极心理学应用思路——积极语言的HAPPY模式。
    “HAPPY”,众所周知,意为“幸福”,这个模式旨在能通过语言来引发彼此之间的快乐体验、积极情绪、幸福感受,促进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引导人生幸福。
    二、积极语言HAPPY模式的思路与解释。
    1.HAPPY语言的思路:积极语言→积极情绪→积极人际→积极人格→积极社会支持→幸福、和谐、阳光的人。
    2. HAPPY语言的解释:


积极语言HAPPY模式解释.jpg (64.28 KB, 下载次数: 15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5-3 10:01 上传




    “HAPPY”实际是由五个英文字母组合而成,即英文原意的解释。每个字母代表一个英文,即:“HAPPY”由H(Hoped-for预想,期望)+ A(Action行动)+ P(Process过程)+ P((to the) Point关键点)+ Y(Yield产品,收益)构成。
    呵呵,这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字游戏,易于记忆、容易被人喜欢,略懂一点英文的都知道这个词。“幸福”被地球人都喜欢哈。这个语言模式有个核心假设,即:积极的语言能为自己,也能为他人带来愉快体验和愉快情绪。积极语言关注的核心是普通人到底说什么样的话,如何说话,能够有利于引导自己或他人关注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发现和激励他人的优势和潜能,促进积极的人际关系,让生活更幸福,享受健康快乐人生。
    三、积极语言积极语言HAPPY模式应用中的主要目的。
    下面我用文字把上面的表略解释一下,即我们怎样应用这个表中谈到的内容。应用中主要的目的是:1.教师以期望学生某项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H:Hoped-for)。2.激励和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标志性积极品质或期待形成的积极品质,具体指导和全力支持学生去做标志性的或学生期望的那些积极品质界定的行为(品质行为),并增加学生对这些行为能力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同时,增强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自身行为的目标和意义的认识。促使学生的改变过程即是教师和学生积极语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激活积极语言,使学生动起来(A:Action)。
    四、积极语言HAPPY模式的语言层次和实践运用
    【案例】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控力?
    前天咱们这群里有个老师提交了一个案例,谈到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控力。那么,谈到自控力,如果我们继续问那位老师:自控力指什么?做到怎样的程度就算有自控力了?哪些行为说明学生自控力形成了?
    1.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直到恰当的时机;2.自觉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3.有纪律,自觉规范自己的感觉与行为,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觉遵循道德规范,注重礼仪。
    这个自控力的方向,大家都看到了,非常好。但到了学生那里,做起来却有些难度。因为这些是一些品质的目标,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上时,学生有些不知所措。比如要“有纪律”,自觉规范自己的感觉与行为。做到这个,很难。怎么办呢?但积极心理学家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和参考的行为框架,我给老师提交上来:
1.如果我想要某件东西,我可以等待。
2.即使我很愤怒的时候,我还是可以控制自己。
3.今天能做的事,不会留到明天。
4.即使现在不能做一些事,我还是可以等待。
5.在某些场合,即使我想说某些话,我还是可以控制自己不说。
6.学校或家中的一些我该做的事情,我总是按时完成。
7. 很少或不发脾气。
    也就是说,当我们希望孩子们能有自控力的时候,就最好不说“你要守纪律”,而是对应上面的内容,选择相应的行为。但是不用孩子们在一个情境中全部做到以上的行为,可选择性地去实践。
    这些我们希望学生做到的行为,需要转换成我们的语言去说。这个在说的过程中,就要求我们更多地去说“如何做”,而不说“你这不好,那不好”。
    积极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在自己的水平上体验成功,消除因挫折而引起的行为问题。而反复遭受失败的学生会把许多事都看成是烦闷、挫折、疲惫和不愉快的,他们会选择逃避这些不愉快,其中包括逃避学习、不守纪律、不爱护公物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逃避不愉快的刺激也是一种强化,所以,教师的语言如果让学生感受到总是处在失败之中,就是强化了学生的不愉快体验,进而强化了学生逃避挫折和失败的需求,学生会变得更不愿意学习、更不守纪律,甚至破坏公物等。由此说明,教师语言层次的不同水平会对学生有不同影响。
   【案例】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老师评价语的调查结果。
    去年,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调查,即:老师说什么话,你就会喜欢这个老师?你最怕老师说什么话,为什么?结果发现85%的孩子们都说“最怕老师说你太令我失望了!”。学生们最喜欢老师说的话是:我相信你!而并是“你最棒”,“最棒!”太少了。孩子们说“最棒只有一个”,而老师们相信我,我感到有希望。希望是我的动力,而“最棒”不一定是动力,相反会让我们更多的压力。有些话,居然是学校、班级到处听到的话,却是学生很不喜欢的话。
    给大家发一个从学生中调查上来的语言层次。

积极语言HAPPY层次(周1).JPG (56 KB, 下载次数: 13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5-3 10:01 上传




    大家看,“总说”中的话,我们每天都在对孩子们说吗?一天中,“我同意”了几次学生的建议、发言、行为、想法?和学生说了几次“我欣赏你的XXXX”、“我尊重你们的做法和思路”、“我真期待你们能够成为我引以为自豪的学生”……而这些都是学生们期待已久的语言。这些话其实很简单,它就存在我们的字典中。“总说”,能很好地激励和引导学生向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不但肯定了学生,而且对学生的未来提出了方向性的建议。试试吧,明天就说给孩子们听,好吗?“不说”的语言,更重要一些。因为这些是学生已经听得麻木的话,他们听了和没听一样。
    现在,大家都知道要去赞美孩子们,而我们今天把“赞美”更加可操作化,把有关的词汇告诉大家。这些词汇来源于可爱的孩子们。也就是说,光说赞美学生还不够,更好的是知道用什么词赞美。
    “总说”,是对未来有引导,让学生产生更多信心。“多说”,是肯定现在,对眼前有指导,让孩子当时感受到愉快。“少说”,不是不能说,而是最好改为从负向说转化从正面说。
   【案例】父母指导小女孩玩ipad的智力游戏
    这里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如一个孩子想玩ipad。小女孩JANE(简)在家里玩ipad中的一个小智力游戏,叫做分割图形,即把图形划分成几个面积相等的小图形。一开始,JANE很有兴趣。随着难度增加,她成功的概率越来越低。此时,爸爸就说她:你为什么不看清楚了?你觉得这样行吗?你这样不完美。你这样不对。这几句话都没有意义,都是“NO”语言。这些话可以说,但说出来会让听的人不知所措。爸爸说了几次之后,孩子不愿意玩了,动笔之前要看她爸爸,犹豫半天,好不容易落笔了,又会挨说。于是孩子噘着嘴说不玩了(孩子是爱学习的、是有好奇心的、是想把事情做好的,但来自于外界压力(爸爸的不满意)和来自于内心的冲突(想做怕挨说)而放弃努力。爸爸说她没有常性,不动脑子(仍是“NO”语言)。这些语言代表了爸爸的一种不快的心情,而没有对孩子如何做的引导。
    那么,怎样会好些呢?如何让孩子树立信心?
    接着妈妈开始陪她。妈妈说:宝贝继续玩(培养孩子坚持性),我相信你可以完成的。妈妈让JANE从简单的开始。当题目变难,JANE不会做时,妈妈说:试试看(引导孩子即使觉得有困难或怕被挨说等各种原因不想完成,该完成的事情(工作)还是会完成),我相信你(“总说”层次),你试试(“多说”层次)。妈妈继续说:你只有自己动手做了(相信孩子做事都会尽力),才会知道答案对不对。(“总说”层次)没有人第一次就可以完成全部的任务,都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之后才总结经验的(即使失败了,我们也不会放弃的)。于是JANE画了第一笔。然后她犹豫了,很怕第二笔画错。妈妈接着说;第一笔画得不错,在画第二笔前,你可以先自己用手比划比划,想好了再画(引导孩子一旦订下了各种(锻炼或学习)计划,养成坚决执行的习惯)。尽量画均匀,画不好没关系,至少长了经验,大不了重新再来一次(引导孩子慢慢变得十分有耐心)。
这里面都是从正面说话,说的话和孩子爸爸说得一样多,但哪种话更有用呢?爸爸说的时候更平静,还是妈妈说的时候更平静?孩子听哪种话时,更能够听得进去?
    孩子听了以后不再犹豫,自己比划了几下,然后动手接着画。这次她虽然没有得到最高分,但是她又笑了,主动做后面更难的图形(孩子已经意识到,虽然任务有些困难,但也不会放弃),而且小女孩JANE最后说:我自己画,谁也不是一开始就能全画好,自己试试,慢慢就会了。(促使孩子养成坚持做功课(做事),直到做完为止的习惯,而且经常尝试,会让孩子形成说话算数的好习惯。
    这里面,孩子后来“主动做了”,而且对于促进孩子主动尝试的动机很有帮助。人只有发自自己内心的动机时,才会自发地努力和尝试,而且也才能体会其中的乐趣。
    【案例】成人生活中HAPPY语言的妙处
    其实成人也一样。我再给大家讲一个特别有趣的例子,是一对过了更年期的夫妻,也是刚过完更看期。由于女老师和我们一起做积极语言的建构、调查和实验,她回家和她老公说话时,比过去积极多了,她老公前些日子说“我老婆怎么了,越变越可爱了,原来我怎么没发现呢”。我问那个女老师,你都说什么了,让你老公刮目相看。她说,我就叫他时改为“大帅哥”。另外,他一帮我做了什么,比如帮我拿了东西,我就说:你这么有眼里件,比咱儿子还强。他知道我特别喜欢我儿子,而且过去我老说他,你比儿子差远了。可现在,我一说他比儿子强,他就高兴得不得了。其实,我们两个都没变化,我就是夸了他几句。同志们,积极的话在哪里都有用。
    说远了,我们说说上面这个重要的三角型图。积极心理学,大家都已经了解了,旨在研究正常人的积极方面,同时,也关注负面的东西,而且用于治疗人的心理疾病。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框架是:人首先如何产生积极情绪,就会引导形成积极的人格,然后更容易建立起积极和社会支持系统,而很多学者都在思考,到底什么能引发你的积极情绪呢?
    比如学校有很多的心理活动课,也有很多各种样形式,但如果不会这些活动形式,或不知道心理活动课的这些活动形式,难道就不能让人产生积极情绪了吗?
   【案例】教师对不及时收作业的评价教育
    再给大家举个特别实在的例子,看是不是发生在我们身边。早自习收作业时,是不是有的老师会说:“今天第三组作业又没收齐,在这里我就不点名批评了,但个别同学要注意,不要因为你而影响全组的作业率。另外,在这里,我要提醒组长,你有责任提醒组内同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全组没收齐作业,你有责任,希望你以后起到组长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段话有几点很好,如:没有点名批评学生,指出学生的不足,提醒组长的责任。在过去,我们会认为,这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事实上,她也一定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这段话中,“第三组作业没收齐”,“个别同学影响了全组的作业率”,“组长没能在规定时间内收齐作业”,是教师所希望看到的行为吗?答案显然“不是”。
    那么大家会说,不是教师所要强化的行为。那为什么还要说呢?因为教师认为这些行为不正确,应该被制止。教师说出来的目的是希望制止这些行为的发生。那么,教师认为正确的、所希望看到的行为是什么?答案是:每个组的作业都收齐了,没人影响作业收齐率,组长非常胜任工作。
    把目的搞清楚了,我们再来分析,要达到制止学生,一定要用那种方式吗?答案是:不一定。
    好,道理搞清楚了,我们就知道如何说更好了。要想促进或引导学生这些正向行为的发生,教师的语言模式就不要去强化那些不希望学生发生的行为,可以说成:作业上交情况较好,个别学生如果在做作业时有困难,或家里临时出现了问题而未完成,可以请教老师给予讲解或找组长帮忙解决,明天各组不但能够争取在规定时间前上交,组长最好先检查一下小组同学的作业情况。
    这里只有一句话(“作业上交情况较好”)略有点表扬的意思,其它的话并没有表扬,都是客观地说,希望孩子们如何做,是向着未来予以引导。强化没用的东西(如你们又没交作业,组长,你又没负起责任,等等),不如强化我们希望的东西。
    这段语言表述既表达了对学生的正向期望(上交作业),又表达了对学生的理解(学生未完成作业可能是有原因的),还能让学生感到安全感(如果我有困难,老师或同学会乐于帮助我),同时,还表达了对学生的信任(组长是有能力的,是能够承担责任的),最后,还引导学生向新的技能延伸,对未来提出要求(不但继续在规定时间内上交,而且还将做到事先做好检查工作)。
    一系列积极的语言,可以刺激学生愉快的体验,而愉快体验本身就能够维持学生的行为,影响学生的动机,帮助学生塑造信念。
    总之,对想要的行为进行正向强化是教育的关键,如果教师能够通过积极语言强化学生的每一个小成功,即通过小步反馈帮助学生达到目标,这位教师就是一位成功的“语言塑造师”——用语言塑造学生的大师。
这样看来,并不是表扬就好,而是让每句话都有意义,这更重要。
    小结:有人可能会提出,学生不会全是我们预想、期望的那样。但是,在我看来,学生就是我们预想、期望的那样。因为,我们预想、期望的是学生的总体,我们对总体的期望就是学生都向着这些好的品质发展,而每一个个体一定是不同的,这个个体可能这些品质表现突出些,显现成优势,其他品质相对不突出。另一些个体可能其他品质突出些,成为优势,同时,也会有不突出的品质。教师在对学生的积极的预想和期望指导下,会产生对学生的积极语言和行为,会促进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促进产生积极行为,达成积极幸福人生。

    还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图表,方便大家记忆积极语言模式的功能和作用。

QQ时用:积极语言元认知图.jpg (23.35 KB, 下载次数: 15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5-3 10:01 上传




    这是积极语言的元认知框图,通过语言实践,引导人的积极心理活动、积极情绪体验,能够有助于产生积极的人际关系,促进人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
    师生在积极语言互动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的言语,能够获得积极的心理活动、积极的心理成长,以及相关知识;同时,伴随积极的认知活动,学生可以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另外,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的正向引导,能够积极监控自己的认知活动,并采取相应策略进行调节,以期建构起积极的人际关系,实现所期望的积极心理品质目标,形成积极的元认知监控系统。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