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从电影《送行者》谈教师专业性——一位基层国民小学教师的教育省思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29 16:45
标题: 从电影《送行者》谈教师专业性——一位基层国民小学教师的教育省思
 摘   要:200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送行者》以人生最后的仪式——入殓,谈入殓师的专业对遗属心情抚慰的重要性。相同的,文章以人生面对的第一个专业人士——国民小学教师,来谈教师的专业对学童教养的重要性。本研究从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班级经营能力、学习进修、敬业态度这四向度的省思来研究叙写,并探讨教师专业性的相关问题。该教师利用其教案设计能力、教学技巧、教学评量、班级常规与学习氛围之建立、亲师沟通的技巧、教学进修和教学成长的反思,进而塑立教师专业性图像,让学生敬重、家长认同、行政体系肯定。这在目前教师专业性开始受到社会的疑议时,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议题。
  关键词:教师专业性;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教师敬业精神;班级经营
  作者简介:杨万兴,男,台湾彰化县路上国民小学教师兼总务主任。
  一、信念拥有前途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Charles Dickens(Tale of Two Cities)
  1.逆转胜的职业——送行者
  200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送行者》(亦译《入殓师》,编者注)以人生最后的仪式——入殓,当作紧紧扣住整片剧情的主轴,让全世界的人为之动容。入殓师其实就是帮助过往者“旅行”的送行人。其中除探讨亲子之间的情感传递问题外,也藉由入殓的仪式来展现礼仪师对于死亡和生命的尊重。最让观众注意的是剧中入殓师对往生者的行为举止,对遗属心情抚慰的重要性。所以看完这部片子,最令人感动的是礼仪师对死者的尊重,同时也感受到礼仪师自己对自己职业的尊重。当一个人认真看待自己时,别人也会认真看待他。我们从片中可以看到社长自己乐于当下,也反映出其最珍贵的悯人情操。
  片中男主角大悟原本是位大提琴师,因为剧团解散而失业。在误打误撞的求职过程中,因缘际会变成入殓师。他刚开始有点排斥这份职业,并略带掩饰自己职业的意图。经过许多冲突与转变后,他慢慢接受并尊重自己的这份“工作”。因为他体会到这份工作的艺术性与重要性——礼仪师需要用心地对待每一个曾经精彩存在或平凡度过的往生者。
  近年来礼仪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大幅提升,不再只是要具备能扛棺的苦力条件而已,而要讲求具有丧礼处理的艺术能力并能提供对遗属心理的抚慰咨询能力。相对的,因为他们能让伤痛者走出失落的情绪,所以礼仪业渐渐获得社会大众的尊重。而且过程的艺术美感与哀伤抚慰功能越高,所能获得的报酬越高。这种正向激励,导致从业人员素质越高,其中不乏具有学士或硕士学历者,其地位也逐渐从被排斥,变成越来越受欢迎的职业之一。
  2.“跌停板”的职业——教师
  当代社会对于教师这个专业却有相反的对待趋势,以往天地君亲师的尊崇观念,近年却有不同的氛围产生。以往唯有学业出众者,方能如愿进入师范体系中。教师除了是教育学科专家外,同时也是具备高学历的专业人士。但现今师范院校的联招录取成绩排行逐渐落后,学子不再以师范体系为第一志愿。究其原因,除了因为薪资待遇并非绝佳外,也因近年受少子化影响,教师职缺逐年减少并面临超额压力;即使已考取教师证的年轻人,要谋取永久的正式教职的可能性也在降低。正因如此,教育圈变成一潭死水,人员无法新陈代谢。
  同时,社会大众对教师却有比以往更高的期待,除了知识的传递外,还得满足每一个学生家长的个别需求。如果无法满足或受其肯定,往往会遭受家长的指责、学生的轻蔑或者被媒体围剿。因为,现今社会少子化后,每一位小孩都是宝。认为教师除了要有专业知识与学历外,其言行举止、态度涵养都得有专业人士的态样。教师本身想要从事这份工作,必须要自我认清身负社会的某种期望,而且教师的行为是有规范的。否则,轻易进入教师的行列,往往会有认同上的障碍,轻则适应不良,重者变成不适任教师。
  虽然目前教师的社会地位比一般工作高,但是与其他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建筑师等相较,却又比不上。病人不会轻易在其主治医生面前怀疑其诊治,会尊重医生所下的诊断。但是现今的学校教育,家长虽没有专业教师证照,却人人对教育都有其一套的想法、理念,倘若与其相悖,便竞相提出质疑。探究其因,在于现今教师的专业能力认定不一,导致教师专业地位屡被质疑。是故,目前教师唯有持续学习,树立教师专业形象,让家长肯定自我之专业,并用心经营亲、师、生三方面的关系,方能巩固教师专业地位。所以,教师现今面对这一个快速变迁扰动的社会,应该要有自我反省的能力,以成功应付社会不断的变迁与改革的压力。
  3.新时代下的小人物——一位基层教师的省思故事
  透过生命的叙事故事的学习,是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新主流。Denzin(1989)认为生命史是对生命的一种记录,是透过彼此间对话或访谈的结果。教师如果能对于自己的生命历程有更深层了解,也会有助于对学生的了解。
  本文的教师职业生涯省思者是小邪(化名)老师, 1990年从一般大学研究所毕业后,在百大上市之集团公司工作6年。因家庭因素须返乡照顾父母,也恰逢1996年“教育部”推行师资多元政策,转行考试进入国民小学师资班就读。实习一年,参加县市教师甄试,高分进入一所百班以上规模的小学,担任基层教师工作。十年导师历练期间,并兼任县市九年一贯教学辅导团辅导员的工作。后因想在教育政策施行上能有所着墨,于是再藉由考试转入国民小学教育行政体系。
  小邪老师虽不是教育本科生毕业,但一直都自我期许能和学生分享其可理解的更深层经验与知识,也相信教师是一种要身心都投入的事业。因此自觉教师应有将自己涵养成通才的决心,所以自我策励、进修,也不忘与同侪相互激励切磋,期盼自己能有效给学生一个更宽广的视野。他认为教师专业不等于教室权威,需藉由自我不断的学习,透过工作领域上的行动研究,进而反思自己的教学盲点,以求更贴近学生的需要。
  本文将从《送行者》这部电影切入,谈礼仪师对自我专业的要求,并参照一个基层教师对自我的自觉。藉由教师对其自我生活历程的反思与叙说,来探索教师专业发展背后的意义,并探讨教师专业对学童教养的重要性,以及可否助益教师自我认同的问题。相信这样的故事叙说,背后所蕴含的隐晦影响是无法用简单量化的科学所能解释的。
  二、教师专业发展
  这是一个最光明的时代,也是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狄更斯(《双城记》)
  教师专业化是时代的趋势,教师建立专业地位更是社会对教师最殷切的期望。教师专业能力的增强及专业地位的建立,是教育品质提升的关键,也是提升自我认同感的一个契机。
  1.向上提升的力量——自愿学习
  Bateson(1994)认为学习会激发自我意念或行为的改变,也就是说人们会因为学习而自我产生某种程度上的一连串变化,而这些变化可能会连结过去与延伸未来。Stenhouse(1975)也认为教师应该具有能透过模块来自我学习、对他人工作的探究和经由教学历程的行动研究,以验证自己的想法,进而主动追求教师专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教师常对学生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教师从师范养成教育毕业后,如果是一位停止学习的教师,他的教法会显呆滞,无法跟上学生学习成长的脉动。近年教育部门一直提倡终身学习,就是这个道理。但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若是一味受政策的外力强迫,也只能收到一时之效;唯有教师自发性的成长学习,以不断的自我成长为志业,不断追求自我实现,方能成为一个有效的教学者。(张德锐,2000)
  中小学教师是否专业人士,近年被广泛讨论着。教师虽在教室里像国王一样,具有教室最高统治权,可以遂行自己的教学理念;但教师同样也被孤立于教室的孤岛中,往往只靠着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在教室里发生的事情,而不愿或不敢向外界提出求救。如果这些事情周而复始地发生,教师将无法明白倾听到学生内心的声音,更可能为了维护其自我尊严,最后只变成一位训诲师。而且,孤立也会导致教师日益保守,失去互相学习与自我成长的动力,逐渐远离学生的内心世界。
  在《送行者》电影中,当大悟不知该如何处理性别认同错乱的往生者时,适时向身旁的社长提出求救。藉由这次的机会,他学到如何以专业态度来实践一场温暖告别。而教师也唯有变成一位自愿的学习者,方能激活类似循环机制,透过外在的支持与协助,成为人师与经师。
  2.基本功——教师专业能力
  “专业”顾名思义是指“从事一项专门技术的职业”,指的是异于一般职业而须具备高度的专门知能。教师、医师、律师都可算是专业人士。越符合所谓专业特征的职业,其所具备的专业化程度越高(杨国赐,1983;Carr-Saunders, 1933)。一般常被谈到的教育专业的特征有专业知能、专业自主、专业成长、专业伦理、专业认同等。初始专业知能的重要性凌驾于其他特征之上,但最终是否具备专业成长与专业伦理才是重点。
  方志华(2002)提出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具有:(1)对知识如何看待;(2)对学生如何看待;(3)对自己如何看待;(4)该如何实践关怀等四种认知、反省与实践的能力。因为身为教育专业人员,要在实践中体现教学的价值;在经师与人师的关系中,教师要成为教育的关怀者,要在关怀中接纳学生,并培养学生也具备关怀的情操。所以教师当然可视为专业人员,但并不代表每位教师都已经具备专业水准与专业地位,而是要朝向教育专家这个目标彼此激励。
  Parkay与Stanford(2000)则认为一位专业教师要具备基本的知识与能力,以及有反省与问题解决的能力,得以胜任教育的工作。而教师的基本知识包括:自我与学生的知识(knowledge of self and students)、学科知识(knowledge of subject matter)、教育理论与探究的知识(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theory and research)。教师的基本能力则包括:教学技能(teaching skills and techniques)、人际交往技巧(interpersonal skills)。
  一位专业礼仪师如果只有冰冷的熟练礼俗辞令与操作技术,缺少充满人文关怀的温柔感情,那他终究还只是一位殡葬“土公仔”而已。相同的,如果教师缺乏批判思考的反省能力,终究只是个“教书匠”,永远无法达成专业自主与生涯发展。(欧用生,1996)
  3.外在助力——媒体的使用能力
  Borich(1988)与Zahorik(1986)指出,教师必须清楚明白本身的教育理念,斟酌自己身处的教学环境,追求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与适切性的最大化。也就是说,教师光凭口说得头头是道是不够的,还得善用各种教学媒体与设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能有好的教学效能(吴清山,1997)。
  谢卧龙(1997)也认为教师应利用各种教学技巧、教育理论来教学,以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表达能力,并在教学设计上以学生为中心。“教育部”在2001年的《中小学信息教育蓝图总纲》中,要求教师能运用信息科技融入教学,且应用信息科技时间占教学活动时间的 20 %。当然,信息科技并非万灵丹,它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而已,是在平时教学活动过程中使用数字化的资料,运用信息科技来引起动机,发展活动,综合活动或评量活动。
  而活动多样的教学需要掌握的四种教学行为是:(1)引起并维持学生学习动机;(2)运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及学习活动;(3)使用各种教学媒体;(4)善于各种发问技巧。(张德锐, 2000)
  在教学活动设计上,我们往往需要许多媒材来当作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工具。在科技发达的现在,动画和影片的制作或搜集非常方便。一个小游戏或小影片,往往在教学上有画龙点睛之妙。硬设备除了单枪与笔电的使用外,实物投影机也非常方便。教师透过实物投影直接投射自己的嘴,让学生可以很清楚看到发音部位。或者,直接投射示范之实验操作,可以减少许多行间巡视或讲解的时间,课程的进度就能很容易掌控。
  科技始终来自人性,信息媒体科技的利用,固然可以使教学活动多样化、有趣化,不过仍需适合师生的学习背景、程度,以达到学生学习成效的最大化。教师的教学要懂得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且能够运用自如;除了要使教学方法科学化,也要使教学方法艺术化。也就是说不只是追求教学方化的大量化,重要的是善用科技产品来提升教学的品质。
  4.微妙变化——亲师生的关系
  过去教师对学生的管教皆不会被怀疑其善意与爱心,而且家长还会配合并支持师长的管教。但是,现在教师却要小心谨慎去应对师生的互动,以免造成学生家长对管教的疑虑。有时在教师追求教育目标与教育绩效的同时,在爱之深、责之切的期待下,会有自我情绪控管失调的偶发事件。这时,就往往变成许多社会与媒体的焦点,导致教师怯于管教学生,萌生宁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念头。所以,妥善应对社会变迁所产生的文化与价值冲突与改变,这是当下教师需要积极面对与调适的问题。这时,教师平日的班级经营就显示其重要性。
  想要有效的班级经营,以发挥教学效果,达到教育目标,至少应包括四部分:(1)营造和谐的班级气氛;(2)妥善布置学习情境;(3)建立良好的教室常规和程序;(4)有效运用管教方法。(张德锐,2000)
  综合以上,目前教师面对改革趋势,除了需要更多的知识来提升自我专业知能,以符合学生的个别需求外,在教案编选上也要更多元、更有挑战性,学习活动课程要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背景;在班级经营上要活泼,注重自我发展,但又要不失师生该有本分与分际,以营造温馨的学习氛围;在学生辅导关怀方面要在同理心的大纛下,注重学生的适性发展与个别化教育,链接亲师生三方的良好互动链。
  5.自我增能——教师专业发展
  在电影《送行者》中看到主角从刚开始被社会一般人所歧视,到当事人全然的认同、尊重与感谢,其间的最大转变在于主角处处展现出礼仪师的专业,而专业的展现是透过不断的专业学习。教师想要发展专业知能,就得要先知道何为教师专业发展,知道专业发展的重点与内涵为何,然后,自我检视教学知能与历程,认知到自我发展需要改进之处。(李俊湖,2009)
  《“教育部”试办教师专业发展评鉴实施计划》中提到,教师专业发展评鉴的目的,是要协助教师自我的专业成长,增进教师自我的专业素养,提升自我的教学效能,而不是以教师绩效考核为目的之教师评鉴。其评鉴标准为课程设计与教学、班级经营与辅导、研究发展与进修、敬业精神与态度等四个层面。简茂发等(1997)与张素贞(2007)认为,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包含:(1)教育专业知识:包括教育理论、课程知识、教育方法、教育发展等;(2)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能力、辅导能力、沟通能力和研究能力等;(3)专业态度上则包括专业信念、专业态度与专业责任。所以,“教育部”希望一位教师,除了须具备专业知识和学科知识之外,尚须有专业理念与态度,方能足够胜任教师这项工作。
  Parkay与Standford(1992)认为一位专业教师应具备重要知识和重要技能,并可融合知识与技能的反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Eisner(1998)认为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应扩展教师专业内涵与责任,并应提高教师自我认同感。综此,在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也不宜只是实践书面教学的讲授角色,而应鼓励教师从自我教学历程中发挥自我隐喻(metaphor analysis)的功能,记录其自我省思历程(reflective logs),其中所得的成长经验分享于同侪,建立学习社群,进而建构教师专业认同的愿景图像。
  三、一个精彩的生命故事
  Borich(2007)认为教师应具有所罗门王的智能、弗洛伊德的洞察力、爱因斯坦的知识,以及南丁格尔的奉献力。而本文的反思者——小邪老师,在反思自叙中看到他将教育视为一项良心的事业、一项人性的志业。藉由自我反思,在自我专业成长的同时,也对学生的生涯发展影响极大。
  1.学习进修——他是怎样的教师
  小邪老师自陈求学过程一帆风顺,小学、中学、大学到研究所都是应届就读,硕士毕业后服预官役。硕士毕业时得到他人生的第一个大奖——1990年 “教育部”青年研究发明奖技术发明类研究生甲等。1992年预官退伍后,进入知名上市企业工作6年,后因就职国民中学教职的兄长,前往美国攻读博士因素,需要回到故乡照顾父母而离开远景看好的职缺。离职后考上国民小学师资班,实习一年后参加县市甄选考试,因高分名列前茅,选择离家不到百米的一所规模百班的市区明星小学任教。
  从访谈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小邪老师对自我期许甚高,觉得教师这个工作是项志业,而非只是一项职业。他认为教师教导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时时增长自己的眼界,否则会因为学生越来越见多识广后,自己是否有足够能量来提供学生后续的增能。所以,他积极利用时间进修,在教学的十年生涯中(不含学位之进修),参加网络远距教学修习15学分,实体课程修习22学分,短期课程研习1800小时以上,同事眼中的他是位积极的教师。同僚常说,又不是进修可加薪的学位,何须如此费力修习。但是,小邪老师在研习之后,会把这些讯息或者技能,与校内校外教师分享。因为他深信,透过社群的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方能有效延续与实践。
  小邪老师在第六年的教师生涯后期,惊觉一直从事导师工作的他,若不把自己部分时段短暂抽离忙碌的级务工作,有朝一日自己的思路会变得了无新意。同时,小邪老师也不再满足于只当一位“教室里的好教师”而已。为了求得自我实现,提升自我独立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培养更宽阔的视野,考虑再三后,他决定应征县市教学辅导团兼任辅导员的职务。藉由每周一天公假来作心情转换,并和县内其他教师在教学等方面做经验上的分享。从此,开启小邪老师不同的生活发展历程。他把从其他学校教师身上学到的宝贵经验快速吸收后,焠炼成自己可以发展的教学策略。透过不断的教学观摩、经验分享的教师对话过程,他分享利用交互式教材设计,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经验;他勾画利用moodle平台将教材教案交流,提供不同学校教师教学实务经验的分享,并缩短教师备课压力。他同时加入并鼓励教师一同在亚卓市与花旗银行合作的平台上,开设线上国民小学教师理财课程研习,期待建立一个无界限的E化学习环境。
  小邪老师说他在实践Giddens(1991)所叙,教师要有自我反思的计划,进行自我认同,然后建构教师本身的意义。也就是说,教师自己应该知道自我要成为怎样的一个人,然后自己要有什么样的理念,再自我建构有意义的教师人生。(吴慎慎 2003)
  2.敬业态度——他的教学信念
  小邪老师在他的教学部落格上写着他的教育信念:我深信孩子们是一群自由自在的精灵,放肆在这天堂里,适材适性地活出自我。虽然有时蛰伏,但一宿之后,如鹰展翅上腾。我不希望因我们年轻而被别人小看,而要在言语,行为,爱心,信心,清洁上,都做众人的榜样。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快乐地从做中学。不轻易放弃任一孩子,只要他想学,都要尽力给孩子机会。从中,我们看到他秉持“教育是良心工作”的信念,希望自己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心灵捕手”,并做好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桥梁角色的理念。
  小邪老师说他的教学理念,是研究所的指导教师丁大文教授的职场再复制。他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独立个体,正如同20年前身为研究生时,教授给予自己完全的发展空间一样。丁教授不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不断拋出问题让学生反思,经彼此讨论辩证后,由学生自己获得属于他的知识。因此,学生想获得,小邪老师就会竭尽所能地给予,并且给的是能带得走之能力;如果学生没有想要获得答案的动机,他就营造许多不经意的学习情境或就在一旁静静等候学生的苏醒。
  以上信念好像电影《送行者》里的社长对主角大悟的教导方式。当大悟有放弃念头时,他不告诉大悟要如何如何做,而是静静地表现没事的样态。社长以敬重态度的重要性响应他,也告诉他帮每一个人完成最后一件事的心情。大悟从社长的身上,隐隐约约看到自己的未来。小邪老师也是如此希望,他的学生可以藉由他的教导,看到属于自己的未来。
  小邪老师也认为教师的工作是个需要自我认同的工作,教师个人特质会发展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的班级特色。他不认为自己是教室里的国王,因为他深信“国王”一旦疏离了学生,他就不可能是一位好国王——好教师。
  当然,小邪老师有时也会面临工作和他所想要做的事在理念上有冲突的时候,也会产生这样做是否有意义的质疑。但是他还是会尽可能配合,因为他认为事情总要有人做。近年在教学与行政的教育现场,小邪老师兴起想要服务更多学生,想要和更多的教师对话,使自己的教学理念能和更多人分享的念头。基于这原因,他后来决定去报考主任储训甄试,转战行政职。单纯的想法是有更多机会去改革一些不合理的工作或不切实际的杂事,我们期待未来小邪老师有不同的生命叙说。
  3.课堂教学能力——他怎样看自己
  小邪老师在受教过程一直是乖乖牌的学生,但是他却不认为小学阶段要有井然有序的制度。他认为有时略带一点“吵闹”的讨论方式,可能更能有效学习。因为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比秩序的维持更显重要。
  小邪老师认为进修研习能带给自己正向的力量,除了提升自己专业素质外,还能转换心情,揣摩授课者与学习者的角色差异,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技巧。但他认为如果研习进修是带来负向的影响,例如厌烦、无奈时,这就不能算是学习而是压迫折磨,反而会有反效果。
  小邪老师是位省思型的教师,也就是说他会常常反省自己在教学方法上是否适切与成功。因为一位教师是否教学有效,不单要对教材内容有深刻理解,也要从学生的表现,来了解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Borich, 2007)。虽然教师一开始成为教师的前因际遇可能不尽相同,教师的生涯也略有不同,但是都要在与同事协调、学生互动、家长联系的各环节上,呈现自己的专业表现。因此,需要开放自己的心灵,以积极学习的心情与感同身受的同理心来待人接物。
  Eisner(1998)认为教师经验的扩展会打开教师的视野,教师再将这视野带进教室,学生会从中得到更多更高层次的增能。小邪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探索,2001学年度亚卓镇班级网页建置比赛特优;第四十四、四十六届县内科展国民小学数学组佳作和应用科学组优等:2003年神脑基金会第二届原乡踏查“地方产业及生活组”“‘全国’佳作奖”和2004年十大金站;第一届“亚卓主题造村赛”自然生态村佳作和地方关怀村第三名;小蕃班第一、二届幸福班级入围,2004年世界国际赛网界博览会地方企业与组织类银奖……也由于如此,小邪老师获得自己教书的第一个大奖——2005年彰化县特殊优良教师,得到自我与他人的肯定。
  电影中的主角大悟,也在一连串的入殓仪式中渐渐完成对自我的肯定,妻子也肯定他的坚持,进而完成了与过往的父亲最后一场美丽且无悔的送行。小邪老师认为在一连串的获奖背后,是他对自己许多教学理想的成功实践。从他的叙说中得知,他在藉由带领学生从事社区探究教学和科学展览的研究过程中,成功地培养了学生带得走的能力,也在其中养成了学生“做中学”的学习态度。
  4.班级经营能力——他与学生的互动
  Newman(2000)指出,当自我朝向高层次发展时,教师会正增强自己对教育的理念和教育的实践力。教师教学时若能环顾学生上课的状态,并适时与学生眼神交会,可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态度,因为学生会有被重视与注意的感觉。所以,一个有效的教学过程,班级学习氛围的重视,能有效地导引学生学习向心力的集中。
  班级经营,许多学者专家都有其方法,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熟悉的默契。它能有效地处理在班级发生的事务,在提高教学成效的同时,也达成教育的目标。吴清山(1990)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使用恰当的方法,用以激发学生自我要求的潜能,必能营建良好的班级氛围,进而使学生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参与有许多策略,蔡文荣(2007)提出了开放式讨论、反应卡、小组讨论、投票、学习伙伴、抽问法、专家小组讨论、鱼缸讨论法、游戏、点下一个发言这十大策略。的确,善于使用发问技巧,可以适时变化教学步骤,提高学生学习的成效。
  小邪老师分享他的经验,要让许多原本害羞内向的学生,后来变成勇于分享自我观念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等待觉醒与营造环境。另外,他奖赏勇于上课举手发言的学生,会不厌其烦地讲解,甚至使用数种不同的解题策略。相对的,上课不懂装懂的学生,往往会以额外的罚抄当作处罚。几次过后,学生当有学习上问题时,会渐渐懂得要发出求救讯号。如同电影中的大悟遇到男扮女装的遗体时,在不知如何处理的同时,懂得向社长请求帮助。小邪老师说这是为了要让学生知道以后遇到问题时,要懂得发出讯息让别人可以协助,而不要自我封闭,否则反而会有令人遗憾的事发生。现在,以往教过的学生,偶尔还会和他分享自己的文学创作或是心情点滴。
  四、精彩的电影必有续集
  叙说故事有着某种自省的功能,同时在藉由生命的故事了解他人的生活观中,也能型塑一种自我理念建立的历程。故事是建构理解与洞悉的基础,能提供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求知方式,来掌握意义的丰富性和韵味。(欧用生,2004)叙说故事的价值就是透过生命故事的自我省查,来检视个人专业的历程,进而促进自我的专业发展。
  小邪老师在他的教师生涯中,有几次遇到教育问题时让自己觉得很无助,对教育生态感到失望。他选择的不是离开教师职务,而是迎向问题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企图透过权力的获得——主任或校长的行政权,来实践他的教育理念。因为他知道,若选择离开,无奈还是存在,问题并没有被解决。他期待在教育理想的实践上,能尽一份心力。
  在故事叙说中,小邪老师从原本单纯的自我发展需求,逐渐变成教师专业发展。原本只是在实践自我教学理念,却在实践的过程中,找到自我认同,并证明教师有其专业地位。或许“教育部”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评鉴的过程中,可先透过类似教师自我认同的生命故事叙说,将教师的成就与远景,纳入每一个教师的生涯规划中。使教师对其教学能力之不足或自我精进,不再是教育政策的催逼,而是打从内心的渴望与殷切需求。
  每一位教师都有其不同于别人的生命历程,各有着令人激叹的故事发生。本文藉由一位基层国民小学教师的故事叙说,以激发更多的教师来叙说自己的故事。藉由每一个教师的故事,增强初任或现任教师对教师这项工作的认同感。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只是提供知识的经师而已,还是引导他未来人生的人师。
  我们相信,美丽动人的故事在每一个地方都正在上演着。正如本文的省思者小邪老师一样,藉由兼任行政职的机会,继续上演着令人激赏的故事。如果,我们遇到,别忘了给予祝福。同时,也给予你我身旁正上演每一个精彩生命故事的教师,给予掌声与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德锐.发展性教学辅导系统-理论与实务[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
  [2]杨国赐.社会变迁与教育危机[M].台北:百科文化,1983.
  [3]方志华.关怀伦理学观点下的教师专业素养[J].教育研究信息,2002,(10):2.
  [4]欧用生.教师专业成长[M].台北:师大书苑,1996.
  [5]谢卧龙.优良教师特质之德怀术分析[J].教育研究信息,1997,5(3):14-28.
  [6]欧用生.校长的课程领导与专业成长[J].研习信息,2004,21(1):60-70.
  [7]李俊湖.教师评鉴与专业发展[J].研习信息,2009,26(5).
  [8]“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鉴网[EB/OL].“教育部”/教研会/电子公告。2009-10-3.http://140.111.34.34/moe/index.php.
  [9]简茂发,李虎雄,黄长司等.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教育研究信息,1997,5(3):1-13.
  [10]张素贞.教师专业发展评鉴试办推动策略[EB/OL].台北县新店市双城国民小学/行政处室/校长blog.2009-10-2.http://www.tcsps.tpc.edu.tw/blog/download.php?id=67.
  [11]吴慎慎.教师专业认同与终身学习:生命史叙说研究[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研究所博士论文,2003.
  [12]吴清山.班级经营[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0.
  [13]蔡文荣.活化教学的锦囊妙计[M].台北:学富出版社,2007.
  [14]Borich, G. D.有效教学法[M].郝永威等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7.
  [15]Denzin, N. K.解释性互动论[M].张君玫译.台北:弘智出版社,1989.
  [16]Bateson, M. C. Peripheral vision: Learning along the way. [M].NY: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94.
  [17]Borich, G. D.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M].Columbus OH: Charles, E. Merrill. 1988.
  [18]Carr-Saunders, A. M & Wilson, P. A. The Professions[M]. London: Frank Cass, 1933,vii, 536p.
  [19]Eisner, E. The Enlightened Eye: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the Enhancement of Educational Practice[M]. Prentice Hall: New Jersey,1998.
  [20]Giddens.Theory of Structuration: A Critical Appreciation[M]. London: Routledge,1991.
  [21]Newman, C. S. Seed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pre-service eachers: A study of their dreams and goal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0, 33(2), pp.123-217.
  [22]Parkay, F. W., & Stanford, B. H.Becoming a teacher[M]. Boston, Mass: Allyn and Bacon.2000.
  [23]Stenhouse, D.L.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M].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 Books.1975.
  [24]Zahorik, J. A. Let’s be realistic about flexibility in teaching[M].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6,44(2), 50-51.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