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华德福教育=资料集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11
标题: 华德福教育=资料集
关于华德福教育哲学背景的讨论黄晓星
最近,有人在争论华德福教育的“宗教色彩”问题,我希望凑热闹来了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宗教。什么是宗教?至今仍是一个热烈争论而没有一致答案的问题,任何一个宗教学家的回答都难以取得学界的共识。所以许多宗教学论著干脆把这个问题抛开,仅仅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撰写。由于多数宗教学著作描述的对象都是已被公认的宗教,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天主教和印度教等,所以这些著作的合理性一般不会遭到责难
因此,回答什么是宗教?就是要给宗教下定义。然而定义一个对象之难几乎是人所共知的。因为任何一个对象,都处于许多相互关系之中,人们可以从这些关系的每一种出发,来揭示该对象的本质。如果在定义中再加上主观的好恶等感情色彩,那么,对于同一对象所做出的定义,就会出现无法克服的歧异甚至抵牾。由于宗教在各种社会存在中的特殊状况,要取得一个信教者和不信教者都能接受的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如果你说华德福教育有“宗教色彩”,就等于你把某些活动特征定义为宗教之后,把华德福教育中的活动跟这些活动特征相提并论。我认为这样的结论下地太草率,毕竟什么是宗教至今在学术和宗教界都仍是一个热烈争论而没有一致答案的问题
   

其次,已被公认的所有宗教都有自己的戒律、教义、教条、仪式、活动特征和宗教组织,从这几点看来,华德福教育却没有自己的戒律、教义、教条、仪式、活动特征和组织形式,跟已被公认的宗教也有相似的地方。
再说,就算“什么是宗教?”有确切的答案,也应该说华德福教育有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天主教或印度教中,“某某宗教色彩”,而不能说简单地说华德福教育有“宗教色彩”。因为,不同的宗教,它的仪式和活动特征差别太大了。在美国的华德福学校里,学生来自各种宗教生活非常保守的家庭,但是,无论是什么宗教家庭,他们非常清楚地接受了华德福学校的所有仪式和基督教中的节日庆典,而没有跟他们保守的宗教生活有什么冲突,如我女儿上学的Green Meadow Waldorf school ,犹太教的家庭也参加学校圣诞节的活动,而学校为犹太教的hanaka放假,那么,为什么有人说华德福教育有“宗教色彩”呢?
我认为有人说华德福教育有“宗教色彩”正常的现象,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凭自己的认识和感觉来判断一个自己接受到的新事物,而不是人人都要象学究那样刨根问底去论证。人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时,也不象新闻发言人那样一定要为公众负责,更不相政客那样要政治正确。但是,对于有思想的人并不是这样,我就不会随便去接受一个普通人甚至权威人士,凭他自己的认识和感觉来判断的事物。
其实,在言论自由的社会里,任何事物都会被人做出各种判断和假设,任何事情往往有正反和多样化的结论,而且任何已经盖棺定论的东西,随时都会被质疑甚至提出一些听起来非常荒诞的论调,如,有人提出911事件是美国政府自己导演的事件,只是为了找借口打伊拉克和阿富汗。我们生活在各种资讯泛滥的时代,要不断地学独立思考和提高判断能力,否则,我们就被外面的世界淹没掉。关于耶稣的生平有太多不同的本版了,无论如何,信耶稣的人还是信耶稣,不信耶稣的人还是不信耶稣,你对这些也许不感兴趣,因为跟你没关系,但是,如果跟你有关系的是事,比喻现在你的孩之就在华德福学校,那么你必须做出独立的判断。 这就是华德福教育的目标的--“护送孩子迈向自由之旅”。成人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做独立思考和判断,才能达到心灵的自由。(注:也许很多人认为自己能做到独立思考和判断,我另写一篇文章来论述。)
我们是否能发展出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跟所接受到的教育有关。中国的教育中没有宗教教育,也没有信仰教育;对于什么是宗教,什么是信仰,从来就没有摆在台面讨论过。学生被教育成为无神论者,可是,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做一个无神论者,只是被告知无神伦是对的。当我们知道无神论并是全对的时候,就去寻求宗教,毕竟我们还是生活在一个宗教自由的国家。很多人找到自己信的之后,就成为一个有神论者了。那么,如果有人声称是个有神论者,但是又没有信什么宗教。对于接受“不唯心就唯物,不唯物就唯心,也就是说不黑就白,不白就黑”的教育长大的人,不好理解。
说到这里应该有答案了。我们不知道很多人有信仰,未必有宗教,也就是说他们信仰超越物质世界的东西。所谓超越物质世界的东西也就是平时描绘的虚无缥缈的神、或上天、或上帝,不过,为了不跟大家公认的宗教混淆,不承认自己有什么宗教而已,但是,有某种信仰。同时,有人声称自己信什么宗教,是什么教徒,并不代表什么。有没有宗教或信仰是一回事,在生活种如何用自己的信仰或宗教指导自己生活是另一回事。信教的人(无论什么教)都应知道宗教中的戒律、教规、教条和教义,很多人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包括一些神职人员),虽然参加和行使宗教的仪式,或宗教活动,但是,有些人并不遵循他们的戒律、教规、教条和教义,也很少去做该宗教鼓励的对他人有益的工作,这样的话只能说有宗教,并非有信仰。
   
很多声称自己为无神论者,也申明没有什么宗教,但是,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却把他们信仰体现出来。例如: 跟那些因为宗教原因吃素或不吃猪肉一样,有人因为要保护环境而吃素,也有人因为要保护环境而不开车(当然是指有车不开的人)他们生活的行为受到自己相信的东西指导,可以说是有了指导生后行为的--信仰。换句话说,保护环境已经成了自己的信仰。那么,如果他们把保护环境的生活行为立下自己的戒律、教规、教条和教义,同时,也有象宗教组织那样举行仪式和类宗教组织形式,那么,他们也许会称自己为信仰的环保为宗教了。
华德福教育的理念是要把孩子的自由天性和个人独特的智慧释放出来,让他们用自己的学习步骤学习,自己成长的步骤来成长。希望他们将来能贡献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智慧,并能创造更美好和谐的社会和生活。因此,华德福老师尽可能让他们必须要体验过美好的童年,善的、美的和真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坚信这种理念的老师,要从教学和学校生活中,努力体现出善的、美的和真的东西。
其实,任何宗教的核心都是让人在生活中体现出善的、美的和真的东西,如果有人体验到华德福教育和华德福学校中有善的、美的和真的东西,就说他们有宗教色彩,那就太不理解宗教了。
当有人问到我是否有什么宗教信仰,我会反问;“你是问宗教或信仰?宗教和信仰成为两个问题了。”我的答案是“我有信仰,但是,目前没有宗教。”很久以来,绝大多数有宗教的人都是有信仰,因此,人家会问有什么宗教信仰。可现在,很多有信仰的人未必有宗教,有宗教的人未必有信仰。或者,在个人生活中,宗教归宗教,信仰归信仰。
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很多声称自己是无神论者或唯物主义者,但是,很多时候把物质“神化”了,如相信通过努力创业,事业将会有成功,或坚信能赚到自己心目中认可的数量的钱才够,才有安全感。实际上,达到自己愿望的人毕竟是少数,很多人一辈子所追求的“成功”和“足够的钱”,跟宗教中描绘的神或上帝那样,可以感知它的存在,可就是触及不到它,常常跟它有过失臂之交。到最后认输了的时候才知道:原来那个“成功”和“足够的钱”是自己根据周围的信息和自己的想像创造出来的“神”给自己拜。这个“神”也象北斗星那样,在遥不可及的地方,指引自己在职场、商海或仕途中颠簸一生,时而有方向,时而又失去方向。人的生活不可能没有信仰,只是不承认自己的信仰而已,一旦有了信仰都是唯心主义者,无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本质都是一个唯心主义者。
信仰也象北斗星那样,在遥不可及的地方,只有那些要远航的人去关注它,并希望它的指引而不迷失方向,那些“近海操作”的人知道北斗星的作用,也会忽略它的存在。只追求宗教,而忽略信仰的人,宗教对他们的作用就象鸦片(这是毛主席的话。)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13
华德福和蒙台梭利的比较
Barbara Shell



                               吴蓓  译







这篇文章涉及到华德福和蒙台梭利教育哲学方面的一些对比,是基于我30年的教师生涯(华德福学校和公立学校),基于我个人在蒙台梭利学校的观察,以及和蒙台梭利老师一起参加的学习班。



首先我想强调即使在同一个教育哲学体系内,由于老师个人风格和理解的不同,班级和班级之间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主要讨论形成对比的一些领域。在这两种教育哲学中,都对儿童充满着极大的尊重和崇敬,我把关注点放在这几个方面:游戏和想象、社会性发展、玩具、结构和秩序。



华德福哲学把游戏(Play 也可翻译为玩耍)看作是幼儿的学习过程和激发想象力的过程,游戏富有生机,是老师作用于孩子的一个完整部分。老师还把讲故事和想象力溶入课程中。



蒙台梭利哲学认为,年幼的孩子还不能清楚地区分现实与想象,涉及到想象的活动应该推迟到孩子在现实中打稳了基础之后。蒙台梭利班的孩子,他们的任务和活动是具有现实性的。蒙台梭利说儿童对玩具的喜爱是一种错误,如果没有与大小、数字相联系的智力兴趣,孩子不会真正长久的对玩具感兴趣。



华德福教育认为玩具能够帮助孩子重新感受从现实中来的体验,这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越是简朴的玩具,越具有开放性,教育作用越大,因为它越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在华德福幼儿园里,有许多从桦树树干上锯下的圆木头,有海边的贝壳,有用于服装或盖房子的长条丝绸或棉布,特别是有柔软的布娃娃,他们的脸上点缀着最简单的特征,为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留下丰富的想象。



蒙台梭利教育中,幼儿通过操作来学习阅读和算术。每一种操作材料供有步骤的使用,最终达到一个特定的学习概念,如不能想象为城堡围墙的数棒。蒙台梭利教室是一个开放的教室,有许多孩子可以从事准备好的活动,大部分活动,孩子以自己的速度独自进行,每一位孩子在一块小毛毯上做着与别人不同的事。只有当孩子提出要求,才能得到老师的帮助。在不干扰别的孩子学习的情况下,人际交往才能发生,如老师帮助孩子去学习一项新的任务,或等着另一位孩子完成手中的学习用具。



华德福哲学强调孩子逐渐学习怎样成为一名社会中的人。孩子在社交方面的成长和我们做的任何其它事一样重要,教师要帮助孩子发展良好的社会行为,通过一起做活动,唱歌或游戏培养集体意识,在分歧中帮助孩子学会让步、合作。



蒙台梭利教室里,孩子可以随心所欲走动,一天的活动不分学习、休息或游戏,孩子分为几个混合年龄组,3至6岁、6至9岁,9至12岁,各为一组,孩子们自由选择他们的活动,以个人化的方式进行。在蒙台梭利教育中,保护儿童的选择是一个重要原则。而对艺术不太强调,艺术和音乐活动取决于教师的能力和兴趣。



相比之下,华德福教育认为孩子是在节奏中茁壮成长,如大自然中的日夜交替、四季轮回。有时候大家作为一个集体共同参加活动,有时候和小朋友一起玩,或一个人自己玩。还有做手工、画画、做面包的时候,有表演故事,做手指游戏,或者看木偶戏的时候。在孩子们的游戏和活动中,老师观察孩子的特点,设计出能让不同个性的孩子相互平衡、和谐互助的集体活动。
老师围绕四季的变化开展节日活动,来自大自然的力量结合到艺术活动中,利用故事、唱歌、儿童诗等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想象力。



在孩子的世界里他渴望节奏和秩序,华德福和蒙台梭利都认识到这点,但赋予的解释不同,两者都认为物质环境需要一种潜在的秩序,以便孩子能有安全感。蒙台梭利教育强调在现实的基础上,让孩子摆脱想象。华德福教育则利用自然的材料,如石头、贝壳、木块、手工制作的玩具、小精灵、简朴的娃娃、木头雕刻的动物等,加强孩子的想象世界。



皮尔斯(Joseph Chilton Pearce)在《奇妙的儿童》一书中写道:







“用想象的素材填满概念的缺口,忽视所有的差异,这是孩子游戏的本质。重要的原则是:表面上是游戏,实质上是学习。儿童的精神(mind)运作在概念性大脑部分(the basic conceptual brain set)而不改变它。 游戏的现实就像成年人的现实,既不是世界,也不是精神大脑(mind-brain),而是这两者的结合。孩子的智力是在想象自己与世界的转化中发展起来的。这方面极其引人入胜。他的意识沉浸在想象中,现实成了游戏,对孩子而言,时间总是现在,地点总是这里,行动的总是我,他还没有能力具备成人关于想象和真实世界的观念。他只知道一个世界,他所置身的游戏就是真实的世界,他不是在生活中做游戏,而是游戏就是生活。”







皮亚杰(Jean Piaget)表示:







“对孩子来说,游戏和现实不是对立的。在这两种情况中,信以为真都是武断的,没有什么逻辑理由。孩子把自己玩的游戏看作现实,就像他把现实看作愿意和成人一起玩的游戏,我们必须承认孩子的游戏构成了一个自治的现实,而孩子对‘真正’的现实理解,他的真实感低于我们成年人。”







蒙台梭利把孩子的大脑看作像海绵一样可以吸收知识和经验。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挑战智力的任务,结果你就得到一个受过教育的孩子。



在华德福教育中没有唯智力的推动。我们活跃和丰富孩子健康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孩子自身拥有这种能力。当孩子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他的潜能就像一朵花的花瓣渐渐开放。



在华德福幼儿园,我们不追求早熟的“学习之花”,这种“花”也许被许多人赏识。我们宁可放弃这种快速的满足,而关注孩子最大的利益,保护他的童年,我们期待孩子们将来成长为健康完整的人。











2003年8月18日 翻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14
跟朋友们分享一下去年以来在北京举办的华德福活动的一些图片。
这是2008年1月举办的小学冬令营的照片:
孩子们画湿水彩

做面点


孩子们的作品


孩子们的作业


黑板画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14
华德福学校给孩子什么?偶然的机会,搜索到国外论坛上有关讨论华德福学校和主流学校的帖子,原来在选择很自由、出路不唯一、大学生不稀奇的国外,同样有N多的关于主流教育和华德福教育、蒙特梭利教育之间的争论和另家长头疼的选择。
一位华德福家长(不是老师也不是专家)对华德福教育有一番比较完整的叙述,大意如下,有些翻译未必很确切(有兴趣的去看原文:http://members.essentialbaby.com.au/index.php?s=35e7e6f71aa02edc8576e82ff0a93b2f&showtopic=122905&hl=Steiner&st=10):
基本上,华德福教育不主张竞争,提倡以孩子为主导的学习方式--通过实践来教育--尤其对于还不能阅读的低龄孩子。
当小小孩模仿你做任何事情,这就是他们学习的方式,而不是通过抽象的方法如黑板和书本来学习。
“学习”籍由孩子自己逐步发展而来的能力来完成,而不是依据某些抽象的标准来评定他们“应该”到什么程度了。
一个例子就是,华德福学校里孩子不是通过抽象的方式或者单门课程来学习数学或木工,他们会在老师的帮助下,为学校设计并建筑一个凉亭。他们必须去计算和丈量材料、寻找材料、计算出角位(如八角凉亭),所需的水泥量等等,然后通过团队协作建造它....
同样,孩子们通过实际地学习事物生长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尊重他们所拥有的一切。他们为花园准备土肥、翻土、播种、浇水、除草、施肥...直到收获水果或蔬菜。然后学习如何收摘、做成食物,最后吃掉它们。他们知道了为此所花费的时间和努力,于是会尊重万物,很少浪费,并且懂得感激。对于手工制的玩具也是如此,他们看到做的过程中所花的努力,会更爱护它们(其他孩子则习惯于获得和“拥有”东西、弄破了从商店再买一个新的就可以了)。
规则是通过“肯定”来建立并维持的。大人解释并示范给孩子“可以”做什么,而不是仅仅告诉他们“不可以”做什么。如果你总是告诉他们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而同时不告诉他们“可以”做什么,一定会让人相当沮丧。
孩子们学会为他们自己思考,如何选择,他们才更可能选择正确的事情。他们也学习为他人着想,接纳其他年幼和年长的孩子。
华德福强调天然的有机的玩具、食物和衣服,尊重自然,尊重彼此,欣赏我们已拥有的,而不是我们希望拥有(未得到)的。
华德福强调维护孩子的“天真”,不要把成人的概念和期望强加于孩子。
不鼓励看电视(并不仅仅是斯坦纳支持这一点)。
我们学校每天有它的“颜色”,譬如星期一是浅蓝和紫色,星期二是红色。孩子们尽可能穿这些颜色--纯色比带有品牌名称、LOGO或图案或数字的更好。于是孩子们选择穿着舒服的款式。关于服装方面的竞争就少了--比如我要耐克或者芭比牌的,孩子们不会花费太多精力在这上面。
在幼儿园里,致力于提供和家里差不多的环境,让孩子们从事大人每天做的事情并且从中学习,如烤面包、缝纫、做简单的玩具、花园/菜园工作、绘画、建小房子等等--一定有个成人在旁边一起工作或者在需要时能提供帮助,当然和孩子交谈、交流信息/观点和感受也非常重要。
在我们学校,所有事情都是基于自愿的--如园艺、清扫、做玩具、准备/布置教室(最近我们建了一个新教室,完全靠志愿者和捐赠的材料)。每个人都乐于帮助他人,真是一种美好的感觉,这就是团体精神,孩子们也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譬如假期过后突然就有间新教室了(象普通学校那样)--他们亲眼看到那要付出多少劳动与合作。
在我们幼儿园,小的孩子(如3岁多)每周上2个半天,再大一些上4个半天,更大的(5岁多)上4个全天。因此早上大小孩子一起度过,而到下午就只有大孩子了。
Brook(注:作者的大孩子,5岁多)的班上有15个孩子,但下午就只有5个--每个班最多只有15个孩子。有一个老师,一个助手。
我很多次听到一年级的大学生(注:作者本人很年轻,正在大学读书),哀叹、抱怨或者困扰着:他们现在必须为自己而思考。因为他们在主流学校的高中,所有事情都已经为他们安排好了。
说到我的孩子和同龄其他孩子(包括公立学校但大多数是私立学校的孩子)的区别:主流学校的孩子非常重视竞争--谁有什么,谁做这个做得更好,谁看起来更漂亮,谁有最好的午餐盒,等等等--而且不仅仅是孩子在比。他们很强调物质拥有,这是我不太喜欢的一点。
我以为孩子都这样,不过Brook似乎并不留意这些,她更愿意接受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我看到主流学校对自尊的极大伤害。
我们也不是绝对的斯坦纳,我们有时也看电视或者做这样那样不华德福的事情,不过我希望给孩子提供一个学校。因为孩子们在学校里度过那么长的时间。孩子们有大把时间来了解世界上“不好”的东西--现在,把他们的童年给他们,让他们成长为自信、快乐的孩子,我相信他们会更好在地处理以后成长路上遇到的问题,而不是在小小年纪就得对付“所有事情”。
我的孩子们在斯坦纳学校学到了什么呢?他们都是很自信的孩子,会为自己思考,同情他人,尊重自然,尊重人与人的差异,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譬如当你做了某事,他们会说:你伤害我的感情了。而不是说“我恨你!”),会和其他孩子或者成人谈判,学会了基本的烹饪和生活技能,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是相对他们的年龄来说的)。
他们都很乐意助人。他们不是完美的孩子,但是我真的看到他们学到的东西有了收获,而且没有什么是我不喜欢的。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15
华德福教育概述一、华德福教育简介
1.   德福教育的创始人 Rudolf Steiner
鲁道夫。史坦纳1861年出生于当时属于奥地利的Kraljevec,1925年去世于瑞士的Dornach。史坦纳是华德福教育的创始人,他不但是个坚持理念的教育学家,也是一个作家、哲学家、人智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他融合了东方神秘宗教及西方的基督教,而独创出一个被他称为「人智学」的哲学派别。「人智学」探讨的是人的本质,人与宇宙及世界互动的关系,「人智学」不只被当成教育理念在华德福教育机构实践,目前也被运用在建筑、医学(人智学医学)、药学(自然顺势疗法)及农业(有机互动农业)上。
2. 华德福教育的发展与现况
华德福学校是一种实现「人智学」理念的教育机构,目的在于依照每位孩子的个别特质与年龄成展需求施教,以引导其成为一个身、心、灵完全自由与成熟的人。史坦纳于1919年在德国的Stuttgart成立了第一所从一年级贯穿到十三年级的华德福学校,自此华德福学校除了在德国之外,也在全世界各地被设立,目前全世界约有770家华德福学校。第一家华德福幼儿园是史坦纳去世一年后才在Stuttgart成立,是他的一位学生Elisabeth von Grunelius遵循他生前的愿望而建立的,目前在全球共有1500家幼儿园,分布在五大洲的52个国家。此外,史坦纳「人智学」观点及华德福的教育理念与实务也被运用在特殊教育上,1924年第一个教育特殊儿童的华德福机构成立于柏林,二次大战期间有所谓的Camphill运动,这个运动是以建立自给自足的小区,让特殊需求者有就学、就职及居住的机会为目标,Camphill机构透过「人智学」对人本质的认识来诊断有特殊需求者的状况,并以教育方式或工作方式和及满足其个别需求的方式来治疗他们。目前在欧洲就有将近350个Camphill组织,而全球也有50个国家有Camphill组织。

二、华德福教育的理论依据
工业时代里科技急速发展,科学家使用精密仪器,研究人体的奥秘,然而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人被当成一种可分解的研究物质,而无法用仪器测量出的「人的本性」却完全不被科学家重视,「人智学」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来,它想以科学方法探究并解释人的心灵及本性。史坦纳认为「人智学」并不是一种学说,它只是要唤醒人们,不要被眼睛看得见的外在物质世界所迷惑,而应当去追求物质世界以外的、心灵及精神层面的世界。「人智学」包含了两个重要观点,「人的知识」及「人的经验」。
史坦纳透过「人智学」尝试着解释「人」是什么?在「人智学」的观点里人是由三种要素组合而成:精神、心灵及身体,而它们又分属于三个系统:神经(->感觉)系统、韵律系统及肢体(->新陈代谢)系统,这三个系统又分别由三个身体部分(头、心及四肢)控制,也分别掌控三种心灵的功能(思考、感觉及意愿)(参照图一)。
「人智学」又把我们在这个世上的身体分成四种:物质的身体(Physischer Leib)、生命之身体或称以太之身体(Aetherischer Leib)、感觉之身体或称光体之身体(Astralischer Leib)及我之身体(Ich-Leib)。这四种身体以循序的方式由内往外、由下往上发展,每个身体充分的发展是下一个更高层次身体发展趋于完善的基础(参照图二)。
依据他对「人」的理解史坦纳发展出了循序渐进的教育理论,经过他对人类发展的观察,他认为人的生命是以七年为周期的方式发展着,利用这个观点配合他提出的四个身体,一个人在21岁时便是一个全人,一个拥有身、心、灵和谐的自由人。华德福的教育理论就架构于「七岁周期」的观点上,根据孩子在每个周期中的特色及发展状况给予正确的教育方式(表一)。若太早或太晚给予孩子们那段时期需要的教育,均会影响他们日后更高层身体的发展。





七的周期
身体的诞生 发展特征教育的原则
0岁以前 物质的身体矿物(没有知觉)             -        -
  0-7岁生命的生体 意志支持新陈代谢及四肢的发展(腹腔及四肢之发展)植物(可见的成长及消失)身体的发展:*(四肢)运动神经发展*语言发展*换牙*体型的改变*做幼儿榜样*提供适合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幼儿模仿机会
  7-14岁感觉的身体 感觉支持韵律系统的发展(胸腔的呼吸及血液循环)动物(有喜乐及疼痛的感觉)心灵的发展:*习惯的发展*良心的发展*个性的发展*气质的发展 *提供孩子值得景仰或信赖的权威(者)*使孩子有跟随的机会
  14-21岁我的身体 思想支持大脑神经的发展(脑部的发展)人(有道德性、有独立思考及判断能力、有自由的生命)(精神)我的发展:*意志力的形成*独自判断能力的发展*与孩子做心灵沟通*启发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16
从主流教育和非主流教育谈起
  黄晓星
  2000年初,我被邀请到国内某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给研究生上课,课题是跨文化教育,实际内容应是教育哲学。为了很好地衔接我将要讲的内容,让学生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他们很快就罗列了一大串的教育家,从中孔子、韩愈、朱熹、张伯伶、蔡元培、陶行知到外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卢梭、裴斯泰洛、赫尔巴特、夸美纽斯、杜威、凯兴斯泰纳,并简要地陈述些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听完之后,我提出了一些问题:在这些教育思家当中,那些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得到实践?其教育思想对主流教育的影响如何?哪些教育思想依然以非主流教育的形式存在?他们对我把教育分为主流教育和非主流教育感到困惑。
  当时我无法引用某位权威人士"标准的概念"来说明什么是主流教育和非主流教育,概念化的教育不能表达我将要表达的内容,于是,我根据英文mainstream education(主流教育)形象化解释。教育思想就如长江,从通天河到金沙江是长江的主流(mainstream),而汇合入金沙江的雅龙江,嘉陵江,乌江,大渡河和汉水组成了长江的支流(非主流)。现行的主流教育是坚持着师范大学和教育部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实践着相同的或相似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或行使统一的教育方针政策等公立和私立教育,主流教育是相对于其他奉行其他的教育理念和目的,实践着不同的或独特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的私立学校、实验学校、教会学校或国际学校等等各类非主流教育,占了大多数而形成了主流教育。
  非主流教育从英文的alternative education翻过来是意译,alternative直译意思是可"供选择的,另一类的,或其他的"。其实,汉语用"非主流教育"来统称这类"可供选择的,另一类的,或其他的"教育是非常恰当的。主流教育之所以成为主流教育,并非是代表着国家的或大众的教育目的而成为主流教育,而是相对于其他的或另一类的独立教育,这类公立和私立学校占大部分而成为主流教育。从通天河到金沙江之所以是主流并非因为它是长江的源头,而是因为它相对于雅龙江,嘉陵江,乌江等河的流量大而被称为主流。
  在中国,很长的时间以来,教育实际上只是政治和行政的延伸,主流教育和主流政治意识一样,已经不存在着其他支流现象。学生对国外的多样化教育思想和一些基本概念感到困惑,已经是正常的事了,因为,学术遇到跟主流意识形态冲突时,为了国情需要而避开一些基本的概念。教育思想要符合主流意识,教育家只能去解释领导人的教育讲话,或教育政策。"从教育要为阶级斗争服务,电脑要从娃娃抓起,到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无不体现出教育思想的行政化。因此,现在的教育几乎不存在着主流教育和非主流教育之分。
  教育思想以单一化存在,跟政治和思想控制分不开,而政治的排他性决定了教育思想的单一性。从教育历史看,教育一直都被统治者控制,教育都以单一的思想存在,并为政治和行政服务。教育思想以单一化存在应从追溯到秦始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发动了焚书坑儒,他销毁其他诸国的思想和文化遗产之后,把儒家思想掐头去尾而立为国教,后来,再由各个皇朝通过科举制来发扬光大,保证了儒家教育思想的纯洁和统一性,一直都以单一的政治制度和教育思想延续到了今天。现代的教育继承了单一的思想和吸收了国外考试的精髓―――标准化答案,绝对排除了任何教育思想的出现,形成了今天只有主流教育的事实。
  由于教育被视为思想统治的工具之一,长期以来,教育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教育为政治和行政服务并非中国特色。在西方社会里,教育一直都被教会掌握着,为教庭和教会服务。在政教不分或政教合一的政府,教育当然也是为政治和宗教服务。教会和政府闹分离成了欧洲革命的导火线,教育成了被争夺的对象。在与教会争夺教育权斗争中,查理曼大帝(742-814)谋取了国家教育开了先河。在英格兰,阿尔弗雷德(871-899)效仿查理曼进行教育改革,其教育改革的目的是要把教会教育发展为国家教育。1794年,《普鲁士法典》明确规定了教育由国教指导,学校和大学是国家机构,所有学校完全置于国家的控制之下,教师由国家指派。普鲁士在1806年耶拿战役失败后,教育部门把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列为必修课,教育理论家象费希特那样不断强调培养热爱日尔曼精神和热爱德国文。1866年普鲁士战胜奥地利,1871年打败法国,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成为荣耀的工具,并在教育中疯狂地推行,导致到"第三帝国"疯狂的纳粹主义。西方教育思想家发现从教会到政府控制教育,并把教育置于国家机器和精神统治的路走到了尽头,从普鲁士到纳粹德国的教育中进行反思,于是诞生了教育思想的多元化和自由化的思潮。
  
  西方很早以前都已经存在者言论、思想和学术自由,思想多元化等社会环境,因此,西方教育学300多年的历史也是对教育不断进行改革的历史,西方的多元化教育本应该得到的长足的发展才对,但是,有史以来的教育改革,并不是或不完全是建立在"孩子是谁"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一种功利主义的目标上,这个目标是经济和技术发展,新的统治者经济和技术发展代替了教会和政府。
  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提出了教育的唯一目的是造就人,不是政治人,也不是社会人,而仅仅是人。如何造就人,他主张"返回自然",而在这条"返回森林"的道路上,孩子要靠成人用手领着。卢梭的教育思想虽然给教育思想界打开了一个死结,为教育思想多元化开辟了道路,但是卢梭仍然没有把儿童看作一个独立的精神个体,让这个精神个体进驻入人的本身,来完成这个精神个体在肉体物质生命的历程。
  只有把教育跟孩子的精神个体联系起来,教育才可谓进入了实际阶段了,因为教育不仅仅为了配合人的本身成长,还要配合人的灵魂和精神发展。孩子不仅仅是一个小孩,而是,一个还未成全的未来精神个体。教育是让孩子发现人类的精神资源,帮助每个精神个体去认识、学习、了解并掌握自己的精神个体、身体条件、生活环境、文化遗传和使命等特质,才能在"返回森林"的途中,找到自我和自己的使命而"返回自然"。由于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精神个体,因此,孩子不是靠成人"领"着探索自我,只有在多元化的精神途径下,凭着人内在自由的心灵去寻找通往精神世界的道路而"返回自然"。
  由于回答"孩子是谁"这个基本问题的答案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流派,不同的教育流派就如雅龙江,嘉陵江,乌江,大渡河和汉水等支流那样注入了长江。流水潺潺,百川到海是自然在"返回自然"的途上。不同的河流(Streams),从不同的源头出发,经过了各种崎岖和山脉,奔向精神的故乡――大海。水象征着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个体,各种流派的教育思想象征着河流,人类的思想和精神就如河流那样,各个精神个体在多元化的环境下,才能找到适合的途径,最终达到其精神的家园。
  在注入了长江的河流中,有流量大的江河,也有流量小的小川,其中有清淳的水,也有污浊的水。如果为了防止一些污水流入长江,人为地把其它所有的支流和小川都堵塞了,就是违反了最基本的自然规律。如果政府或教会不让各种流派的教育和思想存在,也是违背了基本的人类的自然法则,因为,人的思想就如滔滔不绝的河水,任何人也堵不住,更消灭不了。如果教育家所倡导的教育不能就"孩子是谁"为基础,他们建立起来的所谓教育理论就如开凿运河那样,河床里虽然也有流动着的水,但水的源头是从其它河流和山川来的。这种缺乏精神源头的教育,充其量只能算是技术操作,而不是教育流派。这里指的教育流派,都应当是有精神源头的教育。
  世界各国的大学和教育部所倡导的主流教育,多数都是"开凿运河"的教育,"开凿运河"教育的特点是追求效益和实用,而不关心是否正确,英文用"it works"来归纳。在主流教育中,人的灵魂和精神世界被认为是教育不可触摸的地方,所有关于精神生活的领域,不是用娱乐的方式打发,就是归入宗教领域,甚至,放在一起贴上"神秘主义","迷信","新人类"或"邪教"等标签。现代社会,可以说,科学技术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了,可是教育界对人的灵魂和精神世界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心理学层面,而且心理学也进行技术化和数字化发展。
  目前的工业化模式的教育生产就用经济模式来经营。工业化的教育生产要求必需在成本低,效率高,利润回报,教育产品要符合标准的,而且在社会上必需要有市场。在教育中,人的灵魂和精神得不到相应的教育和成长,在生活中表现出千奇百怪的形式也不足为奇,如滥用毒品,暴力倾向,精神压抑,沉醉于物质,性和本能欲望等等。其实是人的灵魂和精神不能在教育中发展,人的精神就屈服于身体和情感的支配,人们就尽一切方法应用高超技术和知识为低级的七情六欲和物欲服务。
  如果教育考虑到人的灵魂和精神成长需求,并给予正确的精神粮食,滋润精神个体发展。那么教育就应围绕着什么是正确的精神粮食进行,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精神产品。学校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基地,首先是一个人性的地方,人是灵魂和精神之源。每个精神个体都不同,精神产品没有一个标准和市场的限制,因此,教育没有市场游戏规则,社会上可以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精神和灵魂生产车间(学校),而不会面临被济出市场的危机。人类即需要更多的灵魂工程师在学校工作,而不是教师匠。投资于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也许得不到直接的利润回报,但是人类社会处处都得益,教育应当是我耕耘,你收获的产业。
  在中国,沉闷和单一的教育思想环境持续到二十世纪,直到在五四运动中才爆发出来。五四运动不但启蒙了中国人的思想,也代表了中国的个体意识开始诞生。由于只有社会环境允许多元化思想存在的条件下,教育思想才能多元化,蔡元培和胡适等人针对了八股文提倡新文化运动,相继提出了教育思想的多元化,五四的思想启蒙运动给教育带来了希望。但是,目前,政治依然在影响着教育,教育理念多元化仍然是一个梦。
  如果哪一天通天河到金沙江的流量不比大渡河或雅龙江,嘉陵江,乌江等河的流量大,通天河和金沙江就不再是长江的主流了。不知道从通天河到金沙江是否永远是长江的主流,但是,现在代表着主流思想的教育,有可能成为非主流思想,相反,某些非主流思想也有可能成为主流教育。由非主流教育发展到主流教育,与非主流思想到主流思想那样的发展过程一样。历史上有不少"成功"的例子,通过象秦始皇焚书坑儒那样,暴力手段可以达到,可以象共产主义的教育运动那样,纳入政治运动来达到目的,可以通过十字军东征那样,挑着上帝的的旗帜,迫使别人放弃自己的信仰教育,也可以象好莱乌和大众传媒那样在强大的经济后盾的推动下传播。但是这都不是思想的自然发展,不符合教育之道。
  为什么某些原来属于非主流的教育或思想能得到强大的宗教、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支持,而发展成为主流教育或思想呢?答案很简单,在宗教、经济、政治和军事领域中权力人物知道教育和思想的重要性,用尽一切可行的方法来达到控制教育,通过教育来达到宗教、经济、政治和军事服务的目的。学校要得到教育部的财政支持,就得执行教育政策,教会学校要发展也是要实现教会的信仰,大公司在各级学校和研究员设立的奖学金和提供资助,目的就跟明显了。那么,非主流教育发展到主流教育的如何发展才是健康的呢?(这是后话)
  如果长江只是从通天河到金沙江这条主流河流,而没有金沙江,雅龙江,嘉陵江,乌江,大渡河和汉水的汇合,长江就不能浩浩荡荡地穿越东西,成为中国最长的河流,并哺育着中华儿女几千年。如果先秦文化不是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局面,也许就没有灿烂的中华古文明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18
根据年级的

课表安排





作者:Rudolf Steiner

德文编辑:Caroline von Heydebrand

中文编辑:潘定富、Eckart Loewe(卢安克)

翻译:Eckart Loewe(卢安克)

原文:《Vom Lehrplan der freien Waldorfschule

翻译来源:Verlag Freies Geistesleben出版社

ISBN: 3-7725-0200-8





中文翻译只是德文原文的一部分。在编辑的时候不只把原文缩短,也把一些适合西方的不适合中国的名字改掉。将来还需要根据中国情况找一些具体的内容。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18
前信

一个学校叫不叫华德福学校不重要,而且华德福教育也没有一种能判断是不是正规华德福学校的标准。世界上很多实行了华德福教育的学校并不叫华德福学校。华德福教育的学校也没有一种标准的课表,在这里写的只是一种帮助发挥自己特点的例子。

华德福教育都是要看一个班具体的学生有什么需要。这里要看的是,哪一门课和一门课哪一些内容根据学生天性的本质和发展最适合哪一种年级。知道这一些东西,我们才能给学生一些根据他们年级让他们又感兴趣、又容易理解、又不产生副作用的课程。其实,课程的内容跟中国普通学校课程的内容一样。不同的只是教育方法、年级课程的安排、哪一些内容跟哪一些内容联起来成为一门课等。这样,素质教育也不是分开的一门课,而是经过把一些课题的内容跟艺术的创造联系培养学生素质的。

一个课表不能固定下来,也是因为它还要适应不同国家的文化、一个学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和学校具有的老师的不同情况。所以可以说,这个课表一点也没有完成。缺少的是根据中国、根据学生和老师需要的。这需要每一个实行华德福教育的老师根据中国法律、经过研究他的学生和他自己的特点来完成的。但是,华德福教育强调的不是加一些新的上课的内容,而是根据年级的新安排。

介绍课表之前还需要说:华德福学校除了一些小说和参考书以外都没有课本。学生需要的课本都是他们自己写和创造的,而且写课本就是学生的作业。

“主要课”都是早上第一跟第二节课合起来上的,而且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都由于同一个老师上的。每三个星期只上“主要课”的一门课,过三个星期才换一门。这些主要课在所有年级都每个星期上12节课。

这个课表包括一种新的课,就是“称韵律舞”(每个星期12节课)。“称韵律舞”有一点像太极拳,可是没有固定的方法,而是根据音乐的节奏或者诗歌韵律的方法。“称韵律舞”有两种,一种是治病作用的,另一种有表达艺术的作用。普通学生要学的是表达艺术的,而且称韵律舞跟体育不同的是和艺术感觉、和灵魂的联系。从1年级到12年级,每个年级上的“称韵律舞”课在这个表上不要特别的说明,将来要分开说明。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18
小学第一年级:

画画和画图(主要课)

画主要是由颜色组成的,图主要是由线组成的。学生要分开体验到这些不同的艺术特点,要感觉到不同颜色的“合作”和“矛盾”,也要经过身体动作来感觉到线条形态的样子,有直线,也有曲线组成的形态。画不是为了模仿什么,也不是为了像什么,只是为了颜色或者形态。

写字(主要课)

学生要慢慢地从画图来发展字(象形字和动词),因为字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学写字要像人类发展字一样学(经过古代的状态)。为了避免学生成熟得太早,都要从艺术上的理解来到智力上的理解、从身体的动作来到脑筋的动作、从画图来到写字和念字。在一年级只要能写出来一些老师给他说的字。学习都是从意义经过画画来到写的字,将来再来念。

学生在一年级还不要练习念书,只要认识字,把听见的写下来,并不把写下来的念出来。)

普通话(主要课)

让学生说普通话是经过给学生说故事、再让学生重复这个故事培养的。老师不要忘记,地方语言比普通话更具有语言感,普通话比方言更清楚。讲的故事当然也要具有一些精神上深奥的道理,也就是经过比喻来培养道德感和性格。跟学生说诗的时候,诗重要的是艺术上的声音和节奏。

(另外要把不同方面的东西联起来。比如学生唱歌时就会得到元音和辅音区别的感觉,所以唱歌对普通话的练习也会有帮助。)

地理或者家乡(主要课)

地理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更有意识地跟自己家乡的环境接触。老师要经过环境中不同物产的特点或者性格让学生了解到家乡的环境,因为学生还是经过这些物产的特性来接受外界的。

数学(主要课)

数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到加、减、乘和除。一个学生学数学的方法会影响他思考的方法。所以很重要的是,要从整体理解到部分。比如几加几是从得到的结果来理解的,然后才考虑这是经过几加几得到的,或者算几乘几的时候,先有一个结果,然后才考虑这个结果是经过几乘几得到的。这样,学生学习思考的方法是从看整个一件事情来看事情的部分。而且,这样也能避免太自私的思考方式。另外,所有有节奏的身体动作都能帮助计算。

英文(每个星期6节课)

在一年级学外语主要是利用模仿的才能。学生只要多说英文,经过重复老师的话和活动来感受英文的语言节奏、声音本质和气氛。主要是背一些诗等等。有可能也谈几句话。先要说,几年后才理解它详细的意思,只要让他们知道大概的内容是说什么的。可是还不要学语法,因为一至三年级只是一种给学生感觉上的、给将来准备的基础。

音乐(每个星期2节课)

平常情况,接受音乐能够陶醉学生的感受、能让他们乱起来。音乐课的目的是把这些感受改成一种稳定的心理感受。学生要意识到不同乐曲在心理会起的感觉,哪一些乐曲引起一种合作美好的感觉,哪一些引起一种有矛盾的感觉。节奏也要一样地经过听和唱来感受。另外,学生也要学会最简单的乐器,可是还不要让他们学像小提琴这么复杂的乐器。

手工课(每个星期2节课)

学生在这年级只要学编结,因为经过编结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意识,另外能发挥学生的精神。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19
小学第二年级

第二年级的课题基本上和第一年级的课题一样,只是要加强学生越来越有活力地进入美术、音乐和语言的艺术表达,经过艺术来理解世界。

写字、普通话和念书(主要课)

从写正规的字慢慢发展到手写稿。也要多念印刷的书。另外要让学生用几句话描写大自然的景物。在给学生讲故事和让他们重复的讲的时候,这年级的故事要说明一些动物及动物的特点,因为这年级的学生在意识上对环境不能区分对待、还是关系特别亲密的、特别能理解经过动物的故事表达人的不同心情和性格。再加一些传说。

语法(主要课)

跟普通话联起来的是语法的基础。这是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经过动手、经过活动,学生能感受动词的特点、又能培养意志。感受形容词的感觉是比较安静的,所以形容词能培养感觉。名词是最抽象的,所以经过思考来理解名词才合适。语法是有意识地说平常没有意识的、也是将来要出现的自我意识的萌芽。

数学(主要课)

继续一年级的算法,只把数字范围扩大一些。尽可能地不要写,都要在头里面算得出来。另外要利用数学培养记忆力,就是说,学生理解算法之后就让他背整个乘法表。有节奏的动作会帮助培养记忆力(换牙直至性成熟是能培养记忆力的时候)。

手工课(每个星期2节课)

除了编结以外也要学钩织,而且钩织做出来的产品要先在纸上设计之后,再根据自己的设计来做。

(音乐(每个星期3节课)和英文没有变化)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19
小学第三年级

写字、普通话和念书(主要课)

写字的时候从普通的字再发展到书法。再让学生继续发展把听到的或者见过的写下来。练习普通话的时候,特别注意不同声调。少说明、多练习、感受最美的语感。选的诗从这年级开始也需要意思上的美丽,因为学生根据天性的本质开始用心去感受。老师和学生讲的故事是要从最早以前、文化刚出现留下来的传说。

语法(主要课)

除了不同种词以外还要学句子的不同部分和符号的关系。

专业课(主要课)

学生要学他们每天接触的环境是怎么形成的,比如房子是怎么建起来的、水泥是怎么做的、菜是怎么种的、怎么加肥料和其他不同专业方面的内容。学生要发现人、动物和植物是怎样互相依赖的,要发现大自然美好的合作。学生要做一些实际的东西,比如建房子、做模型或者设计图,也开始准备将来要写的营业报告和信。

数学(主要课)

要开始把数学题跟生活的一些实际情况联系,比如跟专业课的任务。

音乐(每个星期3节课)

除了多唱歌以外要开始学五线谱。

体育(每个星期1节课)

体育跟称韵律舞不同,称韵律舞注重呼吸的气流传到血流动里面去,可是体育注重血流动到肌肉里面去。体育是为了让身体强壮起来、为了身体的灵活,而且对付地球吸引力的时候,经过体育还能锻炼意志。这样,体育课在这年级还不要有打球,而是在有障碍的环境中的障碍比赛(包括爬的)和有节奏的动作等等。

(手工课和英文没有变化)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19
小学第四年级

画画跟画图(主要课)

一到三年级的时候,画画和构思还是模仿老师画的,而且只是为了颜色或者形态的感觉而画。从四年级开始再也不是模仿,而是根据学生自己的想象力来创造的。另外,现在开始利用画画和画图表达课题上的一些东西,也利用它表达一些环境中的东西,要画得很像。

语文(主要课)

现在再也不用听故事和重复地讲故事。现在要写各种各样的信,包括营业信。语法方面特别要注意时间的过程、要注意“先”、“后”及其他的联词的用法。语文课本的内容要古代时候留下来的传说,特别是英雄的故事。

地理或者家乡(主要课)

地理不再只是了解环境。在这个时候,地理要跟家乡的历史联起来,比如人们什么时候开始种果子树,或者人们什么时候建一条路,这个乡镇怎么发展成城市等等。地理也要是家乡附近的真正的地理(比如山的来源)。

自然学(主要课)

自然学再也不是用想象力和道德感来理解动物等,而是客观的研究,因为这年级的学生已经得到了客观地看一件事的才能。先来研究人,后再来研究除了人之外的动物。学动物的时候,都把不同的动物跟人比较。这样让学生发现人具有所有动物的特点(包括性格),而且人能控制这些自己的特点,跟其他动物不一样。

数学(主要课)

数学课的内容要进入分数和小数。

英文(每个星期6节课)

一边开始英文的语法,一边开始利用一些文章,不再用诗。语法是经过学生随便想出来的例子练习的。然后开始写英文,把语法规律写下来,不要把例子写下来。另外开始学动词的不同时态,也开始翻译大概的意思,不要翻译每一个词。

音乐(每个星期3节课)

现在音乐再也不是为了听和唱,而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音乐的技术,让学生适应音乐技术的需要。学生除了继续学五线谱以外,还要做一些简单的节奏和乐曲气氛方面的实验和练习两组合唱。另外让他们听一些有价值的音乐。

手工课(每个星期2节课)

要学的是很准的缝制的不同的方法,做一些实用品。在缝制之前设计自己的作品的时候,特别要考虑一些实用的功能。

体育(每个星期1节课)

主要使用的是各种体育器材,比如梯子、绳子、鞍马和不同的能爬的东西或者障碍的工具。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21


小学第五年级

语文(主要课)

重视的是:被动句和直接说的,在“”号里面写的话。经过这种语法要分得很清楚自己的看法和别人的看法、自己看见的和别人看见说的。另外要继续写信,而且课本内容要有介绍比较早的高级文化朝代的传说。

历史(主要课)

五年级之前历史主要是经过传说中的人物理解的。从这个年级开始,要重视不同时代的本质、不同文化的整个情况。不过,还是经过艺术的象征来让学生有感觉地了解当时的时代。从一些最早的高级文化的朝代开始介绍历史。

地理(主要课)

这年级的内容要是看亚洲的地质情况等等。再看亚洲的经济怎么根据地理情况发展、经济怎么把不同地方联系。再看不同地方的人在地理环境下以及与地理环境有关的经济条件下怎么生活、怎么受苦、而作出来的大事,让学生同情不同民族的生活。

自然学(主要课)

要学比较少见的动物,也要学进化比较接近植物的动物。然后开始学植物。学生要了解不同的植物、动物和人是怎么合作的,是怎么互相依赖的。另外,为了满足这年级出现的对所有特殊现象的兴趣,学生要了解到一个植物不同部分(果、叶子、树干、根等)在怎样的土地、怎样的地方(南方还是北方)等的条件下的特殊发展会是怎么样的。

数学(主要课)

继续学分数和小数。

英文(每个星期6节课)

继续学不同词的不同变化以及在句子里面的状态。

音乐(每个星期2节课)

在理论上和感觉上要了解不同的乐调(比如C-Dur等)。继续练习两组或者三组合唱。

画画(主要课)

继续画一些没有形态、只由颜色组成的画,感受颜色艺术上的合作与矛盾。这些一直持续到初中一年级。

手工课(每个星期1节课)

要做的作品是布做的或者编结的玩具、娃娃或者可爱的动物。

(体育(每个星期2节课)没有变化)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22
小学第六年级

语文(主要课)

在语文方面学生要区分事实与可能性发生的,就是注意什么是“假如”说出来的事。这样,才能避免将来的一种分不清事实还是乱想的思维方式或者社会。这一些是在写营业报告和工作报告要用得上的。课本要谈到不同洲不同民族的内容。

历史(主要课)

要学的朝代应该是一个发明新技术比较先进的(比如发明火药和瓷器的时代)、政治管理方法也比较完整的、也可能变成腐败的。而且这样一个朝代对历史上后边的时代有怎么样的影响。

地理(主要课)

继续看其他洲的地理情况,而且介绍其他洲是从他们的气候来开始理解的,包括天空的一些状况。地理是跟艺术联系的,因为地图的理解经过画地图的过程。

自然学(主要课)

先继续了解植物,然后再看矿物。学矿物又是跟地理一起学的。了解了一个山脉表面上的之后才要了解山脉地下的矿物。

物理(主要课)

开始学物理的时候,也是经过艺术来学物理理论的过程。所以开始从音乐来学声音波的状况。声音学也包括人的嗓子。另外从画画的艺术来到光学,可是在这年级还不包括人的眼睛。再来学温度学、磁铁和电。都要自己从现象来找出一些规律。

数学(主要课)

开始学利息和百分率,再加上一些简单的代数学。

几何(主要课)

几何是从以前画过的形态发展出来的。不过现在要在逻辑上了解以前画过的形态。

制图(主要课)

在制图课上要设计出来的是比较简单的透视图和透视图里面的光和影子。除了让学生多画,还要让他们感觉到在一个设计品中能得到技术与美丽的合作。

英文(每个星期4节课)

开始念比较容易的课本,来看不同表达方法特殊的印象,包括一些成语。做一些转换句型的练习,或者让学生重复的讲他们听过的课文。翻译的时候只要把英文翻译成中文,不要相反的。还要学与英文有关的文化和民族的东西。

音乐(每个星期2节课)

除了继续本来的以外还要学和享受小调的乐调。

手工课(每个星期1节课)

要自己设计之后,再根据设计做出来,而且做出来的作品是鞋子或者其他功能和舒服感都比较重要的。

手工课(每个星期2节课,和农业课轮换):

在第二门手工课要用木头做一些简单的、实用的、能动的玩具。学生经过操作,要感觉到作品能集实用功能和美丽于一体。

体育(每个星期2节课)

体育再也不是玩,而是很重视标准动作的练习、控制自己身体一切的动作。现在也可以开始练包括支撑的动作,开始掷标枪、棒跳高和棒跳远。

农业课(每个星期2节课,和手工课轮换)

农业课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到需要出多少力气、耐心和关心,才能得到吃的。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22
初中第一年级

语文(主要课)

这年级经过学习和比较不同的感觉(比如愿望、感到意外等等)怎样经过不同的语法结构表现出来。写的作文要能表现自然现象的特征。课本还是不同洲不同民族的内容。另外继续写营业报告和营业信。再让每一个学生每一年在全班面前说他自己准备的课题。

历史(主要课)

学的时代已经从15世纪至17世纪的开头。可能需要特别看西方国家,因为很重要的是看当时人民发现新的洲,并掠夺新发现的洲,抓人来卖等等,再发明了很多自然科学的东西,把整个世界的生活和追求转变。

地理(主要课)

继续看天空的状况(这个时候还不是宇宙)、再开始看不同洲的不同文化和宗教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也看宗教和已经看过的经济情况的互相作用。

自然学(主要课)

前边学过人、动物、植物和矿物。现在再看人,特别是看人的饮食与健康的关系。这个时候,学生刚到了能理解健康卫生的知识,但还没有到很自私地看健康问题的年龄。

物理(主要课)

继续学声音学、光学、温度学、磁铁和电。另外学习一些机械物理,比如杠杆、加上轴的轮子、滑轮组、斜面积、滚筒等等。

化学(主要课)

化学是从烧火开始的,来烧各种各样的材料来理解材料经过化学的转变。然后经过这些实验知识、物理和地理课的知识来看工厂和交通的情况。

数学(主要课)

这年级要学平方米、立方米、平方根和立方根,再学负数和方程式。题目都是与实际生活情况有关的。

几何(主要课)

继续一直学到a平方+b平方=c平方的规律。

制图(主要课)

很准地设计和画出不同固体穿过和盖的情况等透视效果图。这样不只能让学生感觉到技术与美感在一个设计品得到体现,画这样图的过程也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英文(每个星期4节课)

主要是看小说,来看一些表达的方式和特点。同时看讲英语的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不要翻译个别的词,只要让学生重复地讲看过的英文小说的内容。再让每一个学生每一年在全班面前用英文说他自己写和背诵的报告。

音乐(每个星期2节课)

练习两组、三组或者四组合唱,有时也可以加几个同学的乐器。除了名歌曲以外也要唱一些古典的音乐。同时经过让学生创造音乐来继续学音乐的理论。经过欣赏一些有价值的音乐来感觉不同音乐家及其音乐的特点。

手工课(每个星期2节课)

要根据自己设计并做成一件衣服。在这个年级只能用手来缝合。再学一些布料方面的知识。

手工课(每个星期2节课,和农业课轮换):

继续用木材上的课。

体育(每个星期2节课)

除了继续本来的以外,开始不同的球赛,只是不要踢足球。

(农业课没有变化)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23
初中第二年级

语文(主要课)

要看的课文是比较长的散文、诗、史诗或者戏剧。经过学习这些和对作家生活背景的讨论了解到祖国伟大的哲学家和他们给后世文化带来的影响。另外继续写营业信和报告。

表演剧:(每天下午几个学生)

全班来排比较长的、几个小时的表演剧,最后给全学校和外来的观众表演。表演剧不只包括表演,也包括设计舞台背景、安排工作等等的任务。

历史(主要课)

历史课要继续到现代的时代,因为一个人性成熟的时候,他也要了解人类在现在之前历史上发生的一切。所以历史课上要了解科学发明出来的技术怎样改变了世界的文化、生活和造成了一些什么新的可能(比如在经济或者战争方面)。

地理(主要课)

继续了解不同民族的宗教和文化对于他们生活、经济等的影响。

自然学(主要课)

继续学人,因为人包括自然出现的所有特点。人的不同器官工作的方式区别很大,可是它们合作得很好。在一个人生病的时候是怎样与人体、怎样与灵魂的心理状态有关,都要了解到。另外,还看骨头和肌肉的机械装置,也看眼睛的结构。

物理(主要课)

六年级和初一年级的学习内容要跟一些实用的设备联起来。还学一些水力学、空气流通起浮力的(比如翅膀)和气象学。

化学(主要课)

学生要了解化学过程对于生产过程的意义,再了解有机的物质,比如淀粉、糖、蛋白质和脂肪对于人饮食健康的意义。

数学(主要课)

继续学简单的代数和以前学过的内容,在实际的任务上来练习。

几何(主要课)

从平方米和立方米的算法开始后,再开始学立方体表面的面积和几何学的坐标。

制图(主要课)

继续以前学习的内容,并把它提高到艺术上的表达。

画画(主要课)

现在开始画一些实际的固体或者环境来表现光和颜色。

英文(每个星期4节课)

除了继续本来的以外,还要加一些有诗意的和有诗的节奏的英文。另外要完成动词不同时态的学习。

手工课(每个星期2节课)

继续缝合根据自己设计的衣服,可是现在用机器来缝。

手工课(每个星期2节课,和农业课轮换):

用木头做一些特别锻炼想象力、动手能力和耐心的作品。

体育(每个星期2节课)

继续以前的内容,而且棒跳高和棒跳远要从各种各样的障碍跳过去。另外继续不同的球赛。

农业课(每个星期2节课,和手工课轮换)

学生在同一个田地种的菜是经过三年的节奏轮换的。所以在这年级就完成所有要做的工作,也完成农业课。

(音乐没有变化)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23
初中第三年级

语文(主要课)

继续看和讨论中国文化伟大的哲学家的作品,再让学生写这方面的文章,特别地注意道德上的美丽和幽默。

艺术课(主要课)

学生理解到自然都能用抽象的物理规律来说明的时候,艺术需要成为学生抽象说明的调节剂。学生要经过不同时代的艺术来理解不同时代、经过不同地方的艺术来理解不同的地方。学生要理解不同时代的对于美丽的不同感觉和不同时代表示不同心理问题的不同方式。所以也可以说,这些课是艺术历史和心理历史课。

历史(主要课)

历史上再重复整个20世纪发生的事情。可是上课的方式跟以前在初二年级不一样:现在不只要看发生的事情,还要看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而且一件事情跟前边发生的事情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上是怎么有关系的。比如人民的意识范畴最近扩大了、不同民族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分得很清楚了等等,都是一种时代的本质。

地理(主要课)

学喜玛拉雅山的状况之后,在学全世界的不同山脉和山脉有可能的组成过程、为什么会正好在这些地方出现这些山脉等。同时存在的不同科学理论都要学。

自然学(主要课)

继续学人。

物理(主要课)

温度学继续到涡轮机(发动机)的了解,而且声音学继续学,直到了解电话。再学一些我们能看见的星星的状态和为了研究它需要的光学。

化学(主要课)

继续学有机的物质。

数学(主要课)

继续代数,比如有一个未知数的立方方程式的解法、有几个未知数的方程式、括号里面有复杂数字的分解等等的练习思考然后实践它们。还要画(还不要算出来)数学上的曲线。

制图(每个星期12节课)

开始用画图机设计一些复杂结构的工业品或者抽象理论现象的制图。

英文(每个星期4节课)

主要是朗读英文小说,经过西方民族文化和有关的小说来了解西方的生活方式。为了理解英文的意思要让学生用英文讨论小说的内容,让学生表达对小说的看法。复习已学过的语法。

音乐(每个星期2节课)

几个年级的学生一起来合唱,几个学乐器的学生用乐器来给合唱伴奏。另外经过感受、讨论和自己创作音乐作品理解到不同时代对于音乐的不同美感和音乐的历史。而且学乐器的同学能给大家表演他们学会的。

手工课(每个星期1节课)

根据自己的设计来作出很多不同方面的作品,比如作业本、衣服、广告板、篮子和家里面刚好需要的东西。

手工课(每个星期2节课):

一个学期用木材做一些简单的家具,另一个学期又用黄泥做一些艺术品。

体育(每个星期2节课)

除了打球赛以外做一些中国特殊的运动(比如太极拳)。

农业课(一年两个星期)

学生经过几个星期在农村的生活,体验做农活。这个时候,学生还能学管理田地和管果树的方式和养动物的技术。这些课分成理论和做实践两部分,侧重实践的部分。

电脑课(每个星期1节课)

学生要使用电脑学一些DOS的基础、电脑的结构和基本的用法。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23
高中第一年级

语文(主要课)

在这年级学生会发现,人类文化发展的问题也是他们个人心理发展的问题。所以学生经过认识人类的发展也能理解自己。在这个时候就看一些自己民族很早以前的不同时代的不同文化,特别是当时的作文,最好研究古代原文。这样可以发现,比如以前属于民族灵魂的爱怎样发展成个人自愿的爱、传说中的民族精神怎样发展成个人的精神。从语言文化的发展也可以了解到民族的发展。这又是跟历史联系的。

艺术(主要课)

这个年级的艺术是诗和文章中的艺术、是有节奏和没有节奏的艺术。要看的是,一个作家和一个哲学家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心境和思维)表达心理的东西。在这个课上,学生要经过多练、多说和感受语言的魅力。这样,语言不只是一种交流工具,而是有自己的本质,比如南方和北方各有特点。同时,这种本质能表达不同生活方式。

历史(主要课)

再看最早到比较早的朝代的高级文化。人们依赖气候和地理状况的关系是这些课的基础。比如看一个民族从北方搬到南方,或者从山区搬到平原经过了一些怎么样的变化。

地理(主要课)

要了解到地球的整个物理状态和形成过程。同时存在的不同科学理论都要学。

自然学(主要课)

现在学人体的器官和器官的功能是怎样与心理状态联系的。再来看世界的不同人种。另外看矿物和矿物能结晶的情况,再把它跟地理情况联系。比如看石灰的时候,要看石灰的钙化过程在整个地球的作用、在人体和动物身体里不同的作用:人体需要避免过多的钙化过程。看金属的时候,要看金属在人体里的作用、化学反应、地理与金属形成的关系等。

化学(主要课)

要学的内容是酸、碱和不同盐在人体、动物和植物里的作用。要了解的是,这三种有矛盾的物质在整个自然过程中都会合作。

物理(主要课)

学的是基本力学、机械装置和机器。学引力可以斜向天空抛物质,发现和证明是跟数学上的抛物线一样的原理。

数学(主要课)

要学的是制图上和数学上的顺序,比如log sin tan cosin cotan和他们不同的用途。再学电脑只有“开”和“关”这两种状态的计算方式(数码技术)。

制图(每个星期12节课)

继续以前的,再画一些有透过的形态的工业设计品。

英文(每个星期4节课)

练习个人说或者集体说一些有节奏的诗。再来根据学生自己的一些兴趣用英文谈话和写文章,注意语言的节奏和表达方式。

手工课(每个星期1节课)

除了继续本来的以外,现在只要做一些实用的作品,而且学生的设计要完全适应和表达这个实用功能和将来作品的使用环境。

手工课(每个星期2节课):

用金属材料做一些根据自己设计的作品。开始在冷的状态下变形,然后是经过加热融化锤炼变形。

技术课(每个星期12节课)

经过技术课要让学生了解到工业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学生经过比较简单的工作,比如纺纱和织布来了解生产的过程,然后到工厂去看。再学联合材料的生产方法。

测绘(一年两个星期)

全班经过两个星期在大自然的活动学测绘。

急救课(每个星期1节课)

学生要了解受伤和练习急救的不同做法。

电脑课(每个星期1节课)

学生要使用电脑学一些DOS的基础、电脑的结构和基本的用法。

(音乐和体育没有变化)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24
高中第二年级

语文和历史(主要课)

在这些课要了解亚洲语文的历史文化过程。主要看的作品是像《西游记》的那种作文。除了了解整个传说以外,最好还要看原文的最重要的部分。然后,老师跟学生讨论传说的意义与现代人们的关系,来看故事上的哪些人能代表现代文化中的哪些现象,让学生自己判断。然后把《西游记》同新时代的作品比较,来看道德是与什么联系的,来看第19/20世纪怎么是以前所有时代的结果,最近的文化为了表面上的效果怎么丢失深深的内涵等。

艺术课(主要课)

这年级艺术课的内容跟前边两个年级的一样,可是看法不同:现在要研究和比较最近人类精神文明发展中眼睛看见的艺术的发展与耳朵听见的艺术的发展怎么表现出来。这样也能让学生发现,重视不同感觉器官的两种追求自己生活的方式(请参考有关书籍),也能让学生经过例子找到美感的教育手段。这样也要把北方民族和南方民族的艺术比较、要看西方和东方对于生活的不同看法在艺术上怎样表现出来、哪个文艺把不同的合起来。再看合起来的在第19世纪怎么又分成物质主义和浪漫主义等。

地理(主要课)

学一些测绘和画地图的投影方法。

自然学(主要课)

学的是植物学及细胞学。学细胞的时候要把细胞的单位跟宇宙中的一个单位比较,发现细胞的规律也是宇宙中的规律、细胞中的过程也是宇宙发展的过程。学植物的时候特别要看一个植物的生长过程是怎样和土地、宇宙有关的。

化学(主要课)

学生要经过酸、碱和盐了解整个化学。不要把有机物和无机物分开看,也不要从元素来看,而是要从一种化学过程来看。比如硫也能看成“自然硫化过程”停止下来得到的状态。

物理(主要课)

学的是比较新的技术,比如电子功能、X射线和放射线。

数学(主要课)

除了继续以前的和在实际任务上练习高级的代数以外,还要学天文学和天文导航学上的数学。

制图(每个星期12节课)

画比以前更复杂的透视设计图,并加上影子的设计。

英文(每个星期4节课)

学生要看经典的戏剧的剧本,包括Shakespeare(莎士比亚)的表演剧,并表演其中的部分。继续以前的内容。

手工课(每个星期2节课)

根据自己的设计生产用于包装的产品、小本子和书。

手工课(每个星期1节课):

可能继续用黄泥做一些艺术品。

技术和政治课(每个星期2节课,再加三个星期的实习)

学的是现代能量管理、能量管理对社会、经济和机器设计的作用。访问工厂、用三个星期在工厂实习。第二个学期学社会管理的一些因素,比如人大制度、法律、保险等。

(音乐和体育没有变化)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24
高中第三年级

语文(主要课)

学生要经过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例文,学习完整的中国作文历史。学生一边得到对于整个作文历史发展的概况、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过程,一边得到一种生活导向资料。

艺术(主要课)

先学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学生能发现和了解到,每一个艺术文化的发展过程都是从象征的、经过完美正统的到富有浪漫色彩的。建筑历史上的知识要包括现代技术给设计带来的众多独特的发展机会和单调规范的事实。然后看各种艺术对于人类发展的意义和引导人类思想的作用。这样,艺术是维持并促使社会健康发展密不可分的、也是创造不可分开的部分。要让学生理解自己不同的心理现象和做法怎样经过艺术达到和谐。全班去研究古典的建筑,去外面写生。

历史(主要课)

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历史演变过程的道理、原因和深刻的意义。先比较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文化,看这个文化是完成的还是提前停止的。比如美国文化是没有开头的、中国整体文化是没有最后结果和结束的(停止在一个不变的状态)。比如希腊有古时代、伟大文化的中世纪和新世纪三个阶段。最后让学生来看,我们为什么要经过这样的历史,和将来会有怎样的继续呢?

自然学(主要课)

除了植物学以外还要看动物学。学生要了解到人不同器官的特殊强烈的发展是怎样在不同的动物表现出来的。学生要经过科学研究发现的是,每一种动物类型都是人一种器官的单调的发展,而且如果把人一种器官的丰富的特点单独发展,就得到一种动物类型。

化学(主要课)

经过例子让学生了解到,人体里面的化学过程和人体以外自然环境中的化学过程不一样。学化学在工业上的用途和对于发达工业社会的意义。

物理(主要课)

要学的是高级光学,就是光的组成、光的物质、光的速度、颜色是怎么出现的等等。再学发达的物理学怎样影响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

数学(主要课)

学生要把不同种数学方法总结起来。代数和立方的分析几何也要联起来。看一些数学的证明方法。

制图(每个星期1节课)

制作的透视图要和实际看到的完全一样的(眼前直直的墙壁会出现曲圆的形态)。学会在建筑设计上使用画透视图的方法。

英文(每个星期4节课)

学生要了解外语经过不同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且这样的发展是怎样表达一个民族的灵魂。让学生参考现代的英文小说和用英文写关于小说的文章。

学生自己的任务(学生自己来安排)

每一个学生要选他自己一个人或者两个人要完成的任务,在一年以内把它完成。任务包括选目标、计划、找资料和材料、实现和答辩。

社会课(一年三个星期)

学生为了了解社会的困难要在医院、在老人院或者在残疾人院实习三个星期。每个星期一次回学校做报告。

(音乐、体育和手工课没有变化)

准备高考

不想参加高考的学生就学到高中第三年级。只有学生想参加高考,他们还要上第13年的课,专门准备考试一年。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27
值得推广!老外用如此方法抚慰灾区儿童(组图)刚看到这画面是不是以为自己进错门了?没有声泪俱下的讲述,没有“你放声哭吧”的引导,也没有刻板的说教。一群在四川灾区的老外志愿者竟用游戏的方式来开导和抚慰灾区儿童。这种方式好是否值得推广?


这些外国志愿者们正在与龙门山脉中央的安县茶坪乡小学的孩子们做游戏。

学生们回不了山上的学校了,但这个下午的游戏课却很丰富。 瑞典志愿者Jessine和三个伙伴从成都赶来,带领孩子们做了好多“从来没有做过的游戏!”

“这几个老师太有趣了,我们到昆明后就这样玩。”“好好玩啊,谢谢叔叔们!”“我也可以来一个,嘟噜噜—耶!哈哈哈哈!”

这种在非洲和美洲很流行的创痛后游戏,让我在感动之后陷入了感慨。灾民们的心理创伤,除了物质上的保障以安抚,还多么需要能够“发自内心的快乐”啊!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28
故事的真相
  当夜幕降下的时候,白天的景象就退开了,把一切都还原到一个点。孩子躺在床上对你说:“妈妈,给我讲个故事。”这时,你觉不觉得她好像是在说:“妈妈,给我讲一讲人生?”
  孩子继续用她对生命的爱满足地回味:“妈妈,后来,白雪公主醒来了吗?”当我们看着她的时候,是不是感到“白雪公主的醒来”对她是多么重要的一刻。
  你真的看到事情的真相了吗?你确定你进入了故事的本质中?如果“是”,你就知道卡通的性感妖艳的白雪公主就好是传说中吸走人的意识的妖,她迷惑人们在表面的刺激中满足,却丢失白雪公主最深处的心。她和她看似双生,一个是“真”,另一个却是“假”。
  请你用你细腻的灵心来让小孩进入故事吧。
  “在很早很早以前......”是的,你此时的声音被“爱”充满温柔,你高贵的精神回到了那个没有时间、没有地点、没有空间、没有发生过事情的地方。“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像雪一样白的公主.....”像雪一样白,感受到了吗?你的心,你此时讲故事的心。每一个声音和文字都被赋予了一个精神。现在你看见这些围绕着你亮晶晶的力量了吗?是!就是这样,你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神奇的地方,陌生吗?你从来没有来过,可是,这不是说它不真实、不存在。这就是童话的世界,一个完全可以进入、畅游的世界。绝对是你精神中绝对真实的世界。
  把你的担心和顾虑放下来吧,这只是你疲惫的心的习惯。把你外在的形态忘记吧,属于你的表情、动作、声音都通通把它们扔掉。相信你感受到的,你只要轻轻地带着孩子们、感受着他们。
  故事结束了,就在这里停下来。要发生的让它自己去发生,我们要做的是休息和忘却。而精神中真理的力量却不因休息和忘却而减弱,就像孩子在成长中每一次淡忘的遇见一样:那朵小小的菊花、那片飘飘的枫叶、那个放屁的甲壳虫、那个路人的亲善、那个老师的抚摸、那一天妈妈讲的故事.....
  教育活动中故事作为手段
  在理解了“故事的真相”以后,我们就可以来看看在教育活动中故事作为手段:
  写故事与讲故事的区别: 讲故事的人,面对的是听众,而在写故事的时候,是面对自己。而听故事时,我们依赖讲故事的人,也就是说,是讲故事的人让故事活起来。而在通过书阅读故事时,是读者自己与写书的作者的联系,他感受到的更多是自己。所以,7岁之前的没有与环境断开的小孩更适合听故事,而9岁之后意识到自己的小孩更适合自己看书。看书的过程就是感受自己和发挥意识的过程。
  为了这个,让讲故事的人能同感作者的故事,为了,讲故事的人能自由的表达故事,所以,写出来的故事中的语言,是方便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往灵心中再造出影像和感受。然后,再通过这些灵心中再造出的印象和感受来自由发挥地讲故事。
  这种适合利用眼睛来接受故事的写作方式,并不适合利用耳朵来接受故事。可见,写故事和讲故事是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
  写故事的人没有通过精神在物质中、物质在精神中的观察和体验,就很难把精神具体化,也就很难适合小孩。要不就是说教,要不就是表面。如果,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才算读懂了童话。现代人已经失去了写童话的能力,一方面是语言的变异,语言只是为了意识的交流,甚至只是越来越快捷和提供方便的符号。大部分人感觉不到语言里的精神属性,感觉不到它如同音乐进入灵心深处的力量。因此,也感觉不到精神世界对我们说的话。
  故事中的邪恶
魔鬼的故事就不适合0-7岁的小孩,这时的小孩根据他们天性的特点,他们常常被真、善、美的真实世界所吸引和陶醉。“魔鬼”对于完美的世界来说是没有的。“魔鬼”是人心的“自我”,这对于8岁以后的小孩可以有一点,然后随着年龄的长大,越来越多一些。否则,“魔鬼”在小孩没有准备好认识“它”的时候,就进入小孩的灵心,就会带来破坏的力量。有的妈妈也告诉我,小小孩看见可怕的画面就会哭起来,而那些“自我意识”刚进入身体的小孩,“魔鬼”就好像是他们自己的一部份,他们往往非常渴望自己就是“魔鬼”,也要扮演“魔鬼”,利用“魔鬼”。这时,要让“魔鬼”从他们灵心消失掉,迎接“天使”神圣的力量,这样,他们刚刚发现的“自我”才会更强大,发展成人性的自我,而对于“人”的理解,又会带来教育的不同做法。这也算是人生中第一次“魔鬼”与“天使”的较量。
  有人可能觉得正好使小孩通过故事中表现的真理,引导小孩追求真、善、美。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过,对于0-7岁的小孩不是通过邪恶与神圣的斗争来认识的,而是通过模仿。
  斗争所带来的意识适合9岁以后“意识”自然出现的小孩,更适合青少年。在这时期,我们理解小孩也要在“丑”的“天使”那里长大,那么就需要教师发挥比丑恶更大的美的精神力量。或者说创造更强的文化。否则,意识带来的痛苦太强,人们就会没有力量。
    声音(灵心)与气氛
  如果教师利用表情、说话的声音,比如,模仿各种角色等等,来吸引小孩的话,看上去,小孩被吸引了,其实,小孩接受的已经不是故事的最深处的范围。但是,不是说,我们不利用表情、说话的声音,比如,模仿各种角色等等。而是,讲故事的人要灵感到不同的节奏、气氛、真理并用整个我来含蓄的传达出来。我们是在讲故事,而不是在表演。
  而故事结束后,要马上让孩子进入画画,只有在这样的做梦状态中,才适合创造。
  故事与绘画
  孩子们画出来的,也正好是他们感兴趣的,没有印象的部分,也说明不适合小孩。(但也有可能是表达的方面,使小孩没有兴趣。)所以,故事并没有完,在观察完孩子们接受和创作的过程后,才能完善故事。
  而色彩就是故事中发挥的气氛。画出的形像是对故事人物及物质世界内在的接受。这就是画(艺术)要对人产生的力量。
  而在刚开始有一定意识感受灵心范围的小孩,如果没有受“死”的画的影响,那么他们更能直觉得表现本质中的特点。虽然,普遍人们会觉得他画得甚么都不是。
  所以,你也可以观察孩子的画来检验你讲的故事,有没有把孩子带到精神地带。其实,这是你在写故事时有没有自己被感动、在讲故事时有没有感觉到精神作为中心,你与小孩的连接时就因该清楚地知道的。而老师要做的就是让“我”传达出精神世界通过“我”要表达的世界。要让精神中的力量握住孩子的手。
  请不要误会的是:“要让精神中的力量握住孩子的手”是一个比喻。事实上是,当我在清楚的感受到这个事实时,我在一本名为《适合人类的教育》这本书上,看到这样的文字:......在这个过程中,头只能发挥物质的“反射”功能,胸腹部能发挥物质和灵心感情的功能,而四肢则能发挥物质、灵心和接受精神的功能。能接受外界精神的四肢最不像动物,因为它们是从“给”和“接受”的功能形成的。可是人的头是从动物中发展出来的。学校培养的头的智力才能没有包括接受精神的......我就知道我了解到的不是来源于我的想像。
    故事作为手段在活动中要作的分析
  在孩子经历了昨天的活动过后,再通过在睡眠中自由的灵心与精神世界的交流,孩子就获得了一种不单是在物质范围内得到的印象。就好象在白天经历了太多印象之后,我们就想睡觉,在醒来的时候,就有了一种自由的认识的能力。
  如果,在孩子正在感受或者感受过后,就分析,孩子就会很累。因为,感受是往灵心内的,而分析是要进入生活的。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就让小孩感觉不到安全。即使小孩在当时会参与分析很热烈,那么,越热烈,就意味着把完整的灵心中的感受越表面化越不能发挥将来要根据这些感受进入生活的做法。
  而故事结束后,要马上让孩子进入画画,只有在这样的做梦状态中,才适合创造。
  所以,即使是在第二天的分析,教师也要注意,什么是要保护的灵心中的种子,这颗种子是要在经历生活过后,在将来发芽的,而不是现在。什么是现在应该让小孩发挥意识的,重要的是,这个得到意识的过程是不是有足够的感受作为基础,这样获得的意识才能使小孩有做事的意志。
  例如,问孩子:你们最喜欢“探寻之谷”(故事中的一个片断)里那些人?他们回答:光明。接着问:你喜欢他什么?“她是太阳的孩子”“她有法力”“她帮助别人”“她身上有7色的彩虹”......这样就够了,如果,继续分析说:7色的彩虹象征着什么,什么。那么这道彩虹就失去了灵心中的美和精神中的神秘的力量。
  也许最糟糕的是问:你们认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我们应该向谁学习?等等,让小孩去发挥判断。而判断引起的偏见,是建立在这些连老师也说明不了的对错关系上的。
    休息和忘却
  简单带来安宁,除了故事本身中的精神真理带给孩子灵性中的满足以外,因为简单带来的安宁也让小孩满足,并使得他们无意识地慢慢欣赏美好的那个真正的自己。
 在活动结束后歌唱与故事有连接的歌,就可以让小孩在一定的连接中(有道理中)作部分的断开,这样就让小孩得到休息和释放。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29
地震故事与儿童辅导进阶--说一个治疗性的隐喻故事

白色逗点心理生活工作室 王理书老师

九二一震灾心理辅导种子培训课程

教育部教育部学生辅导支持中心

 故事的迷人与动人,人人都体验过。而今天,我们要看穿故事,把眼光放在故事的后面到底,故事的后面藏些什么呢?

先听一个故事:「有一只小兔子,躺在森林的地上。周围有很多很多只兔子跑来跑去,只有这只兔子心情不好,在地上滚来滚去。小兔子不喜欢在这里,他想要去别的地方玩。小兔子在地上滚来滚去的时候,手指头突然摸到地上有一个小洞,洞里有一颗种子。小兔子就把这颗种子种在泥土里;很神奇的,种子就开始长出来了。地上冒出一颗植物,开始不停的长高,不停的长高。小兔子趴在地上看着植物长高,植物越长越高,好高好高。小兔子就跳上去,抱着植物,植物就把小兔子给带到上面去了。到了天空高高的地方,终于停下来,停在一个大房子的门口。小兔子走进去,原来是巨人的家。巨人妈妈看到小兔子很喜欢他。巨人妈妈想和小兔子玩,但却不知道怎么和他玩。后来小兔子的耳朵碰到巨人妈妈的鼻孔,巨人妈妈就打了个呵欠,「哈秋-」小兔子就飞了出去,飞到窗口,有一朵云来载走小兔子,把小兔子送到家里。小兔子好想念他的妈妈,赶快去找妈妈玩。」

这是个很平凡的故事,也许也不怎么动听。但重要的是:这是个「治疗性的隐喻故事」,为一个不肯待在奶奶家,因为奶奶家都是大人不好玩,想要到外公家找表哥表弟玩的4 岁小男孩说的故事。这个小男孩吵着要离开,但大人没办法如他所愿,小男孩因为心情不好就躺到地上。于是,小男孩的姑姑蹲着看着躺在地上的男孩说了这故事给他听。当故事说到一半的时候,小男孩已经坐在椅子上,等故事说完了,小男孩站起来和大人们玩在一起,忘了方才吵着要离开的事情。

这事怎么发生?小兔子的故事里藏了什么玄机?一个治疗性的隐喻故事,有两个基本条件:

1.     隐喻故事要与案主的世界成一种对称的「同态体」。案主世界里的元素和过程,都能在隐喻故事里找到对应的脉络。

2.    隐喻故事里,要先同步同理案主的世界,同时,并为案主找到一条出路。

我们来看看隐喻故事与男孩世界的同态体对称性。

隐喻故事

案主世界


    有一只小兔子,躺在森林的地上。
    周围有很多很多只兔子跑来跑去,只有这只兔子心情不好,在地上滚来滚去。
    小兔子不喜欢在这里,他想要去别的地方玩。
    小兔子在地上滚来滚去的时候,手指头突然摸到地上有一个小洞,洞里有一颗种子。
    小兔子就把这颗种子种在泥土里;很神奇的,种子就开始长出来了。地上冒出一颗植物,开始不停的长高,不停的长高。
    小兔子趴在地上看着植物长高,植物越长越高,趴着就看不到了。小兔子就抬起头来继续看,直到脖子酸了。小兔子就坐了起来,植物越长越高,好高好高。
    小兔子就跳上去,抱着植物,植物就把小兔子给带到上面去了。到了天空高高的地方,终于停下来,停在一个大房子的门口。小兔子走进去,原来是巨人的家。
    巨人妈妈看到小兔子很喜欢他。巨人妈妈想和小兔子玩,但却不知道怎么和他玩。
  • 后来小兔子的耳朵碰到巨人妈妈的鼻孔,巨人妈妈就打了个呵欠,「哈啾-」小兔子就飞了出去,飞到窗口,有一朵云来载走小兔子,把小兔子送到家里。小兔子好想念他的妈妈,赶快去找妈妈玩。「再也没什么比在妈妈身边好了」


    小男孩躺在地上。
    周围有大人走来走去,男孩心情不好,心情起伏不定。男孩想去别的地方玩。
  • 突然有人在说故事,故事越说越好听。

 

 


    运用暗示的方式,让男孩从地上坐起来。男孩因为听故事而坐起来。
  • 跳开了情绪,进入大人的家。

 


    大人喜欢你,却不知怎么跟你玩。
  • 想念妈妈,赶快找妈妈。「有妈妈在身边真好。」

 

 

故事本身吸引了男孩的注意力,原先因为愿望被阻挠的烦躁被同理而抚平;而想要玩的心情也在故事里被满足。我们可以说「故事绕过男孩的心理抗拒,直接与男孩的潜意识沟通」。于是小男孩的抗拒没了,专心的听大人说「话」。表面上在听故事,而潜意识接收到的却是隐藏在故事背后的讯息。所谓「meta-story 」的东西。所以,故事本身就是一种沟通的工具,让说与听的管道更顺畅。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29
所以,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一个治疗性的隐喻故事,有哪些地方是我们可以停留的呢?

一、隐喻故事治疗的缘起

隐喻,是一种古老的沟通工具。古时候的臣子用隐喻故事对皇帝鉴言,圣经上,佛经上,也处处是隐喻的说法。所以,隐喻可以说是人类古老的智慧之一。(部分省略)
二、听故事的疗效

单纯的说故事。只是单纯的说故事,不做任何其它的事情,让故事自己进入听故事者的内心里发酵,孩子会自行建构出他自己的故事世界。在建构的过程中,若故事本身契合听故事者的遭遇,孩子内在的图像,甚至有时只是任何一个小点的契合,都有可能让听故事的人:

1.     一个窗口,一把钥匙,打开郁结的心房:促使聆听者碰触到自己的情绪,让情绪得已有宣泄的时机。彷佛是一扇窗,打开了,让孩子的心也得以打开;彷佛很温柔的手,触碰到被遗落的孤寂角落,让心变柔软,而有了被疼惜的机会。

2.    一个朋友:使聆听者感受到被同理,不孤单。

彷佛一个朋友,有相同的遭遇。彷佛人与人的界线突然模糊了,共同听故事的人有着与故事中人相同的心情。或者故事中的角色就进入听者的世界,成为心里的一个朋友。

3.    一瓶老酒:朋友不见,有时话不投机,但酒一落喉,却可以畅所欲言。隐喻故事促成说故事人与聆听者之间沟通的媒介。藉由故事本身的讨论而扩展平日说话的广度与深度。

4.    一盏灯:像一盏灯一样,照亮了平日难以触及的心灵暗处,突破了思维的惯性,增加了思考的方向与弹性。

5.    当头棒喝:有时又像禅宗的棒喝,听完故事,在脑子空明的剎那,对困境有了新的顿悟(insight) 。

6.    一张痊愈的地图:像一张地图一般,故事中人走出困境的内在历程,提供给孩子一张自己走出困境的心灵地图。这样的地图,可能透过以下不同的途径来产生改变。

·         改变信念(believes,价值观,对世界的相信……)

·         改变身体运作的习惯。(M. Erikson就曾经说一个捕手如何控制手部肌肉的故事,而让听故事的孩子,潜意识里学会控制自己的膀胱肌肉,而不再尿床。)

·         改变自我认同。

·         ……

三、为什么会有效?

为什么会有疗效?这样的问题就像在问,心理治疗为何会有疗效一样的复杂。基本上,我们假设心理治疗是有效的。而隐喻故事治疗,只是配合各种心理治疗的方法的其中一个有效的工具。因此,我们可以说,隐喻故事可以增添心理治疗的效果。隐喻故事基本上是一种沟通的形式,透过说故事来沟通。透过说故事来和案主建立关系,透过说故事来和案主的潜意识说话,透过说故事来将治疗理念传达给案主,透过说故事来告诉案主也许你可以怎么作,透过说故事来改变案主内在的心里结构。只要是用语言的部分,隐喻故事就可以结合到各种心理治疗的技术,因为,说故事是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部分省略)
五、故事在什么地方发生疗效

有时候,故事说给一个人听;而有很多时候,故事说给一群人听。在什么时候,谁来听故事,故事会对如何对人产生影响呢?听完故事又会发生什么事?我们来听个故事试试看。

在森林的深处,很深的地方。那是要走在一条幽静的小径,穿越了层层绿色的森林,从阳光灿烂到阳光温柔,从热热的外头到幽静的里面。如果你走在这样的小径,你会听到风吹的声音,鸟叫的声音,甚至是淙淙的流水声。就在这森林的深处,住着一个老鞋匠,老鞋匠住在这里有一阵子了。年轻的时候,鞋匠是住在森林外头的,做长途旅行的人会来像他订做鞋子,而这么多年来。老鞋匠越来越知道他要的是什么?随着时间的过去,老鞋匠也越往森林的深处居住了。「要做出一双适合一个人的好鞋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是老鞋匠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老鞋匠总喜欢对着小徒弟说:「要知道怎么样的鞋最适合一个人是要等待的,等待灵光乍现的那一剎那,才会知道选用哪一种皮。等到皮革选好了,还没有,要挑个黄道吉日,要等待适当的阳光把皮革晒得刚刚好。还要量很多次脚样,中午很热的时候,走路走到脚微微胀大的时候,还有晚上冰凉的露水让脚收缩的时候。把这么多的脚的样子通通一起考虑了,才知道怎么样式最适合这个人的好鞋了。你要知道,一双好鞋是要陪着这个人爬越千山万水,走过他人生的每一步路的。」小徒弟听的呆呆的,也不太懂。小徒弟心急的是:「可是,师父。有人没鞋穿啊!他急着要有双鞋好走下一段路。但师父你说灵感还没到,他只好光着脚走了。前面的路有碎石头,他的脚痛又没鞋穿可怎么办?」小徒弟的着急感化不了老师父的安定。老师父依然坚持他的原则,这可是他半辈子偕将领悟出来的道理。

小徒弟说服不了老师父。就决定到森林的外头,看看人家是怎样有一双好鞋的。小徒弟遇到的第一个旅人,有一双很棒的鞋。「这双鞋啊!陪我从山的那一头走过来,中间经过滚烫的柏油路,涉过冰冷的溪水,还有很滑的泥泞地;但是,这双鞋都陪我走过了。现在,我们一起到这风光明媚的森林里游览一下。」「那你的鞋怎么做出来的呢?」小徒弟急着问他。「做出来?没有啊!我的鞋子是在鞋店里买的。看一眼就知道这鞋属于我,我也属于这双鞋。」说完,旅人就进入森林里去了。「买鞋?」小徒弟搔搔脑袋,他怎么样也想不到买来的鞋可以这么好。隔几天,小徒弟又遇到另一个旅人。他背了好大的行囊,向小徒弟讨水喝。「这位大哥,你的鞋看起来很不一样,好穿吗?」「当然好穿,这双鞋啊!全世界大概找不到第二双了。它可是陪了我走大辈子的路。为什么全世界只有这一双你知道吗?因为最初的时候,它只是一张软皮。那时候我没鞋穿,临时就拿了一张皮,包在脚上用皮绳子绑了起来就上路了。后来,穿不舒服的时候,我就自己剪裁,拿起针线来自己缝。穿一阵子后,又觉得不太合适,我又加了衬底,又做了鞋带。唉呀!故事很长说不完。总之,一路上,我有什么新的需要我就自己来嘛!看到别人有好的样子,我也就添加进去。所以你看,这鞋虽穿了半辈子,却还是跟新的一样。」小徒弟这回总算大开眼界,原来,好鞋也可以这样来的。就在小徒弟打算到森林里跟师父辩论的时候。又来了一群人,他们在谈论一件奇怪的事情。原来,他们在山的那一头遇到了不用穿鞋子的人。那些人光着脚丫子在各种地面上健步如飞,爬山、下海、耕种、跳舞。「不用穿鞋子啊!那怎么可能呢?脚不会磨破,不会烫脚吗?」小徒弟的好奇心全打开了。「他们说,这也不是天生就能这样,是要磨练的。重点是要相信,不穿鞋也能过日子。久而久之,经过各种磨练,苦是苦了些,但也就会练就一双好脚皮,脚本身就是最好的鞋了。」这真的是匪夷所思,不穿鞋也能这么好啊!

于是小徒弟又来到森林的深处,准备跟老师父说故事。小徒弟口沫横飞的说了他遇到的三种人,好鞋不全是像师父您这样坚持才能有的。师父听了小徒弟的故事,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眼睛转了转,陷入了沈思。

感觉一下,听完这个故事,您的内在发生了什么事?这故事曾经说给不同的两个人听,两个人面临的是不同的困境,但都在这个故事有了很深的领悟。我亲爱的读者,你呢?

听故事的第一人,35岁,心中正困扰着,妈妈老是提相亲的事情,真不知如何与母亲沟通。主角心目中找对象的方式是自然而然相识、相恋而结连理,对于安排好的相亲本身有抗拒。听完这故事之后,主角领悟到,「原来也有鞋店啊!」对于寻找对象的方法有了突破性的接纳。听故事的第二人,33岁。正在为「要赶紧找一个合适我的心理治疗学派,就像一双鞋一样,专属于我的。但现在好像连皮在哪里都不知道」。这主角听了故事以后,在心理上开始接纳,刚开始即使不穿鞋,或暂时穿一双不一定是永久的鞋也不错。同样的故事怎么会对拥有不同困扰的二个不同主角产生疗效呢?我们藉由分析故事脉络,可以得到一些了解。

隐喻故事

故事脉络


    在森林的深处,……甚至是淙淙的流水声。
    就在……住着一个老鞋匠……年轻的时候,……,而这么多年来。老鞋匠越来越知道他要的是什么?随着时间的过去,老鞋匠也越往森林的深处居住了。
    「要……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是要等待的,……
    小徒弟心急……,小徒弟的着急感化不了老师父的安定。老师父依然坚持他的原则,……
    小徒弟……决定到森林的外头,看看人家是怎样有一双好鞋的。
    小徒弟遇到的第一个旅人,……「买鞋?」
    另一个旅人……临时就拿了一张皮,包在脚上……
    又来了一群人……不用穿鞋子啊……
  • ……听父听了小徒弟的故事,……陷入了沈思。


    用冥想的语气与形式说话,让听故事的人静下来。
  • 静思,重视内心最深处的声音。

 

  • ……不是随便就有的


    ……急与不急的冲突(冲突可以是内在可以是外在)
  • 参考一下别人的意见,开阔视野


    ……可以用买的……
    ……可以由不适合调整到适合……
    ……甚至可以不用穿鞋……
  • ……沈思,扩充你的内在视野……

在听故事人的心目中,「鞋子」本身到底隐喻什么,就看听故事的人当时他的内在最关心的是什么而定。听故事人的内在心理状况,决定了故事的脉络如何配合他的内在世界而产生连结。也就是说,若听故事人当时没什么内在状况,听完这故事也就没什么特别的领会,只是单纯听了个故事而已。若在说故事前,先引发听故事人的内在状况,在内在困境被引发的当下(不一定要立刻),说一个同态体的故事给当事人听,潜意识就会筛选想要听的,会根据故事的结构与形式,在内在找到一同态体对应的状态,透过故事,内在状态也有了些重新架构与改变。

我们再来深入看看这故事的脉络。这故事里包含了很多种「二元对立」的线索。属于一种「内在冲突整合」或是「内在价值澄清」的故事。二元对立的元素如下:

固执,坚定,有一理想的老师父 VS 心急,开放学习,不确定的小徒弟

         森林的深处 VS 森林的外头

      鞋一定要用订做的 VS 可以用买的

 鞋一定是做到合适了才穿上脚 VS 鞋可以边穿边修改

        人一定要穿鞋 VS 也有人不穿鞋,只是要有一段适应的苦日子

这样元素组合的故事,用来解决冲突:「内在冲突」或是「人际冲突」,在面临「人生选择」(即鞋子的隐喻)这件事上,有许多可能性都会是很好的。这故事也可以用来促进沟通,内在坚持与外在社会是可以沟通的;内心深处的坚持很重要,但听听别人的声音也不错。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30
幼兒的居家生活與規律(一)[轉載]



幼兒的居家生活與規律(一) Marjorie Thyer/林玉珠翻譯/賴瓊如整理
節奏  

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節奏,例如:白天、晚上是一個節奏;一天一天是一個節奏;一個月一個月是一個節奏;一年一年也是一個節奏;甚至從生到死也是一個節奏。在幼稚園裡有一定的節奏,孩子在固定的節奏中會感到放鬆,也會比較健康,因為在固定節奏的生活裡,孩子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接下來他可以做什麼,如此孩子才能安心的做事及遊戲,如果孩子不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可以做什麼,他會變得緊張。  

節奏與呼吸有關,因為有呼吸,所以我們活著。剛出生的孩子是沒有節奏的,他們的呼吸是混亂的,甚至我們在照顧新生兒時,必須經常去注意他們的呼吸,以避免其停止呼吸。幼稚園的節奏是一進一出,一呼一吸非兩極化的全呼或全吸,全呼的節奏會讓孩子非常興奮;全吸的節奏會很慢很慢,會慢到讓孩子想睡覺,一進一出的呼吸節奏是中庸的,較健康的,所以幼稚園有吸入及呼出的節奏。呼與吸的比例是1:4,而穩定的呼吸節奏要到12歲才會完成,所以,此階段最重要要做的事是在孩子的周圍預備節奏,「幫助孩子進入節奏中,而不是要求孩子要有完美的節奏。」  

幼兒階段,“呼”的節奏對孩子是最重要的。所謂呼的節奏在幼兒階段即是遊戲,不一定要出去外面,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約一個小時)可以自由的工作。而“吸”的時間要短,例如:坐下來聽故事,大約只要10~15分鐘就夠了。有些新生剛上學時,因為尚未習慣幼稚園的節奏,他會覺得不舒服、不習慣,所以不好好的坐下來吃午餐或睡覺,他會吵鬧,哭著不來上學,但是一個月後,孩子的身體進入學校的節奏,一切就會進入狀況。在幼稚園中,有時候來園較久的孩子玩得過久了,他們會問老師:「時間不是到了嗎?」「今天是水彩畫畫天嗎?」「日文老師怎麼還沒來?」因為孩子的身體知道時間到了,他們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他們也已經想要做了。孩子知道時間不是用頭或看錶,而是身體自己知道的。  

幼兒在頭七年,並不像大人是已經發展的意識,他們的意識和大人是不同的,所以才叫做童年。孩子的意識在童年是夢幻的,就像是做夢的感覺,一會兒有,一會兒沒有,不是醒覺的感覺。有節奏的生活讓孩子保有夢幻,如果一下子突然改變作息及規律,會打斷孩子夢幻的意識。幼稚園的節奏是一個接著一個,孩子很清楚的,我們不輕易打斷孩子的節奏,亦即要保護孩子的夢幻意識。  

在家裡孩子也需要像在學校一樣有清楚的、有順序的節奏,有的孩子早起,有的孩子則需要睡得比較久,每個孩子的狀況不同,為了幫助孩子健康的成長,我們必須順著孩子的節奏安排生活,而非要求孩子適應大人的節奏及生活,也就是要過「孩子的生活」,只要幾年的時間,我們就可以看出節奏對孩子的影響,如果能夠為孩子營造良好的生活節奏,必能增進良好的親子關係。  

所謂好的節奏即剛剛所提到的「過孩子的生活」,不是要孩子來適應大人的生活,如此孩子成長後的問題會比較少。每個人也都需要有節奏的生活,每天下班回家,大家都累了,回到家有一定的活動,大家一起吃飯、玩一點遊戲、洗澡、說故事、睡覺,一定的時間做一定的事,每天都一樣,孩子會覺得這些事很普通,很平常,所以要幫助孩子,父母最重要的要幫助孩子找出適當的節奏,何時吃飯、何時睡覺……,給孩子一個安定、安靜、溫暖的節奏,而不是今天去這裡,明天去那裡,一次又一次,孩子會覺得很緊張。良好的節奏生活會讓孩子感到舒服、安定、溫暖、有安全感。  

早上,大家都很匆忙,父母要上班,孩子要上學,所以更需要節奏。孩子一直都需要時間,孩子醒來需要時間,他很難像大人一樣說走就走、孩子吃早餐需要時間、孩子穿衣服需要時間、孩子上車需要時間…,所以,我們必須給孩子充裕的時間,為孩子預備好節奏,而不是把孩子匆忙的趕上車,讓孩子在車上吃早餐,這也許對大人還好,但是對孩子一定不好。

居家生活(在家如何過好的節奏生活)

建議父母在家可以和孩子一起做的事,這也是節奏的一部分:  

1.每天晚上為孩子“說”故事  

    在幼稚園裡,我們每天為孩子說故事,故事中有很多圖象,這些圖象都在我們心中,所以,當我們說故事時,圖象自然就會建構在孩子心裡,這不僅幫助孩子的圖象思考能力,又可以增進親子關係。大部分孩子的故事時間大約10分鐘左右即可,大一點的孩子則可以增加故事的長度,有時甚至分段完成,讓孩子對明天有期望也是一件好事。  

也許父母沒有時間可以學習很多新故事,但是有一個故事是所有孩子都會喜歡的,那就是父母自己或祖父母的故事、小時候的故事、過節慶或放假的故事,孩子會非常喜歡聽,因為這些都是我們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歷史的一部分,他們會很喜歡知道父母、祖父母也曾經是孩子。  

孩子常喜歡同一個故事一遍又一遍的聽,最後常都是大人因為要唸很多次已經失去耐*、不喜歡了,可是孩子還是很喜歡。當孩子要求一遍又一遍的聽時,我們應該試著體諒,這是孩子的內在需求。故事就像食物,食物在滋養我們的身體,而故事在餵養我們的靈*,故事就是我們心靈的食物。父母每晚和孩子在一起,除了可以知道孩子喜歡的故事類型外,更重要的是「陪伴」孩子的過程。  

Marjorie老師曾經有一個學生,當時7歲,是小一的年紀,有一天,孩子的父母到學校找老師,說他們的孩子每天都要求聽同一個故事,父母就輪流說故事,爸爸說完換媽媽說,父母己經覺得很厭煩,可是孩子還是不停的要求,父母問是否要繼續說給孩子聽?  

這個孩子瘦瘦高高的,他的體格是全班最高大、最強壯的,看起來應該會是一個很好的領導者,可是實際上,這個孩子非常安靜、不安,只因為他長得高大,班上其他人就期望他能當領導者,而實際上他又不是這類型的孩子,所以產生了極大的壓力。另外,他在家中排行老大,父母亦要求他要做許多事幫助弟弟妹妹,因此,這個孩子有來自家裡及班級裡的雙重壓力。  

老師問父母這個孩子每天要聽的故事是什麼?是「一次打死六個」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個裁縫師,人長得小小的,他每天都會拿著小小的針做裁縫,而且做得一手好裁縫。有一天,裁縫師在做裁縫時,旁邊放著一罐果醬,有許多蒼蠅停在上面,他拿起蒼蠅拍一拍,結果一次就打死了六隻,裁縫師覺得自己很勇敢,於是決定為自己做一條皮帶,並在上面繡著“一次打死六個”,然後他決定要帶著皮帶走出世界,大家看了他的皮帶,都覺得裁縫師一定是一個很強壯的人,後來他遇見了大巨人、動物及一些人,最後他發現,如果每次都要用強壯來解決問題是不可能的,所以,人必須用頭腦,而裁縫師證明了自己就是一個很有頭腦的人,他真是太了不起了。  

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孩子和這個故事的關係,他從故事中學到不能用強壯來解決問題時,就用頭腦來解決,所以,老師請父母繼續為孩子說這個故事,一直到這個孩子把故事完全消化、吸收進去為止,後來這個孩子成年後成為一名律師。  

孩子喜歡不同類型的故事,幽默的、唸謠的…,有時候,孩子們喜歡一個故事,單純的只因為那是「你」說的。  

孩子會長大,老師仍鼓勵父母繼續為孩子說故事,因為,即使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自己讀故事書,但是他們沒辦法全然了解故事的真義,所以仍然需要大人的協助,如此可幫助孩子從中得到完整的圖象,進而了解整個故事。當我們說故事時,大人會自然地把自己完整的經驗加入;孩子自己讀時,他們只會一行一行讀,當遇到不會的字或不懂的意思、概念就跳過,所以,孩子自己讀時,絕對不是完整的故事。華德福老師在孩子高中時還說故事給孩子聽,這時老師如果講述古典故事,孩子就能完整了解整個故事,甚至可以引導孩子進入更高的教育層面。  

2.讀詩  

    孩子喜歡詩裡好笑、好玩的聲音,他們喜歡玩聲音,所以,有韻律的詩,孩子會很喜歡。  

3.自由遊戲  

幼稚園中很重要的二件事:遊戲、故事,我們要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可以自由遊戲;故事在鼓勵孩子想像力的發展,所以我們要幫助孩子在家裡也可以像在學校一樣,能夠玩得好、玩得健康。

0-7歲孩子的學習是透過身體的模仿,而非語言的理解,我們可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教他們讀書、寫字,教任何我們想要他們做的事,因為孩子愛我們,他們會盡最大可能滿足我們的要求,滿足我們要他們做的事,但這些學習成果都是假象,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如果讓孩子自由、順*的發展,讓他們做自己,他們就會一直遊戲、遊戲、再遊戲。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只要有東西,就可以一直玩,我們不需要給孩子精緻的玩具,越精緻、昂貴的玩具對孩子而言越是沒有用的玩具,因為這一類玩具多有固定的玩法,玩法有限,孩子很快就玩溺了,接著他們就會開始拆解玩具,拆了之後就裝不回去,然後玩具就壞了。  

孩子的意識發展是跟著周圍的環境走的,不管是在室內或室外,不是頭腦或智力來做決定,孩子一入校園,看到一根棍子便玩起棍子,把棍子當馬騎;接著看到石頭,放下棍子撿起石頭玩,最後也忘了他還在玩棍子……,所以,一直是環境在引導孩子,環境抓住孩子,環境中有任何東西吸引他們,他們的焦點就跟著轉移。  

我們要了解,孩子是透過「做中學」的,他們做任何事會本能地不斷反覆,例如:小嬰兒要站起來,試了一次又一次,跌倒了再爬起來。孩子的學習,都是透過不斷練習才成功的。  

小嬰兒出生時,他們的身體看起來似乎已經發展完整,但事實上仍然有許多未完成的,孩子的眼睛要到8歲才會發展完成,肝要到12歲才發展完成,其他像腎或許多器官還要更大才會發展完成,身體發展健康與否就決定在生命的頭7年,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幫助孩子有最大發展的可能。  

另一方面,如何發展孩子健康的感官也很重要,孩子出生時,感官便向世界開展,孩子如何經驗這個世界,與他的感官發展有很大的關係。  

我們鼓勵父母在家裡可以預備這些玩具給孩子:  

1.去樹林、公園或海邊玩時,搜集東西給孩子,例如:石頭、木頭、貝殼等,把這些大自然的素材給孩子,他們就會很自然的去玩。  

2.娃娃:不給孩子硬的、塑膠的娃娃,要給孩子柔軟、溫暖、沒有表情的娃娃,沒有表情的娃娃給孩子想像的空間。  

3.舊衣服:一些不穿的舊衣服,可以讓孩子拿來玩。  

在紐西蘭,有些人家裡很漂亮,有很好的沙發、很漂亮的裝飾、很好的裝璜,還有美麗的房間,但是這樣就沒有地方給孩子玩,因為要保持美麗。但是實際上,孩子是需要遊戲的,而且特別需要在大人腳邊玩,不要一直說:「你去,你去房間玩。」孩子離開大人就不會真正的玩,他們喜歡在大人的身邊遊戲。  

我曾經在一個孩子房間裡看到,地毯是一個圖案、床單是一個圖案、窗帘、牆壁各有不同的圖案,如此一來,我們如何期待孩子可以安定、安靜、和平的睡覺?台灣是世界上有名的塑膠城市,我們要避免這樣的東西給孩子,免得孩子無法有好的感覺、好的看見,如果形體是很不自然的,例如:誇張的表情、失真的玩具,孩子吸收到的就是不自然、不細緻的印象。在紐西蘭,我告訴朋友們,在台灣有些幼稚園裡都是塑膠草皮、塑膠樹、塑膠玩具…,他們都覺得難以置信。    

童年很短暫,需要自由的發展,多帶孩子到戶外動一動、跳一跳是好的。現代孩子多住在高樓,出門就坐車或摩托車,很少有走路的機會,有的話也只有走幾步路,我每天都走路到學校,走路回家,走路做很多事,透過自己的身體完成很多事情。在世界各國,今天和過去的經驗很不一樣,我們可以清楚看到20年前、20年後孩子的能力差別非常非常大,我們要正視這些狀況,才能幫助孩子。我們要讓孩子有光著腳在草地上行走的經驗,感受土地、露水…;我們要讓孩子有爬樹的經驗,這是與人工的爬梯不同的,因為爬梯有一定的形狀,不是正方形就是長方形,爬樹更具挑戰*,因為每棵樹都不一樣。  

我小時候的家,房子外面有圍籬,圍籬頂端尖尖的,我非常喜歡走在圍籬尖端,在上面練習平衡,一直到現在我仍然記得那平衡的感覺。人要成為一個平衡的人,必須要先得到身體的平衡,如果身體不能平衡,內在其實是很難平衡的。

在台灣,週一至週五大家都很忙,到了週末就想放鬆、休息,所以帶孩子去公園、去露營、接近大自然成為很多人最後才會想做的事。我要再一次慎重的提醒父母:0-7歲的孩子需要充分的動、爬、跳,如果他們可以充分地動、爬、跳,他們就能更自由的進入語言表達、思想表達。我們希望孩子可以成為一個成熟且思想自由的人,不是讓孩子坐在電視機前看電視,而是要讓孩子有很多動、爬、跳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大人要陪著孩子一起去做,這些生活上的改變是非常值得的!

問題一:老師剛提到孩子會一遍又一遍的要求聽同一個故事,可是我的孩子都對我說:「媽媽,講別的,不要每次都講這個。」她已經4歲了,這是正常的現象嗎?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有的孩子要更多一點,有的要更少一點。我曾經跟一位家長做入學前的面談,我告訴家長,學校裡同一個故事要重覆聽三週,這個媽媽說:「不行,我的孩子一個晚上就要聽6個故事了。」最後,這個媽媽讓孩子來上學了。一年結束後,媽媽告訴我:「我們現在一個晚上只要一個故事就夠了。」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已進入學校的節奏裡。重覆說同一個故事是要讓孩子可以消化,真正吸收整個故事,當然有些孩子會更快消化,所以,不需要將這件事情看得那麼嚴重。  

問題二:如果已經講完一個故事,孩子又要求另一個故事,是否要迎合孩子呢?  

    一個晚上給孩子一個故事是很好的原則。常常孩子要求一個又一個故事是因為還不想睡,想引起大人的注意,父母這時候只需要給孩子溫暖的擁抱,告訴孩子夢裡的小天使已經在等他,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期待明天的故事。  

問題三:我的孩子現年4歲,另外我還有一個小嬰兒,可是4歲的孩子表現出急欲認知的渴望,例如:看到桌上的醬油瓶,就會指著字問我:「媽媽,這是不是醬油?」以前有給孩子學英文,可是現在沒有了,畫畫時,她會在房子上畫門牌,寫號碼,也會寫英文,孩子有強烈的認知欲望,我該如何面對較恰當?  

從典型的情況來看,老大出生時,只有一個孩子,所以,整個世界就是天堂,因為父母都愛他,所有的注意力都在他身上,當老二出生時,不管父母如何照顧老大,老大仍會覺得被推出天堂,所以,不管老大做的任何事無非只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要父母關心。  

每個孩子都需要特別的時間單獨和大人在一起,也許是父母,也許是祖父母,如此他才會感受到大人是和他在一起的,如果有2~3個孩子一起和  

大人花長時間在一起,孩子仍然不會感受到父母是和他在一起的。不僅人智學如此討論,心理學亦如此,所以,「品質時間」很重要,並不是要很長的時間,重要的是要花時間跟孩子在一起,一天10分鐘就夠了,這段時間裡,是一對一,不受任何干擾的,即使是電話鈴響,當然,我們也不能告訴孩子:「現在就是你的品質時間。」  

一個孩子很容易,也不急,如果有二、三個孩子時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因為每個孩子都需要有單獨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但是夫妻只有二個。比較容易的方式是孩子睡覺時間不同,小的孩子比較早睡,大一點的孩子比較晚睡,然後一個一個輪流陪伴,但是,說易行難。或者有些孩子早起,那父母就早起,總之,找出一週的時間表,努力從中找出10分鐘給孩子。品質時間要每天規律,不要有時早上,有時晚上;也不要今天十點,明天八點,如此沒有規律,孩子會不知道他可以做什麼。  

規律生活的建立也需要一段時間,剛開始品質時間時,孩子會很興奮,他可能會叫、會鬧,主要想引起父母的注意。慢慢的孩子的身體就會感受到這個規律,知道這個時間可以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然後,不好的行為、吵鬧就會消失。  

知易行難,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有些父母一開始很熱,我們都可以看到孩子很快樂,可是有時我們的生活很容易受到影響,例如:去爺爺奶奶家或是某人生病,然後就忘了品質時間,最後就漸漸不做了,等到孩子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又變得攻擊,問題又出現時,才又想起品質時間。不過,只要再重新開始做就好了,但是一定要去做,特別是有好幾個孩子的家庭更需要。  

我有一些經驗,在有好多個孩子的家庭裡,常常中間的孩子最容易被忽略,大的孩子會被要求去做一些事情,而小的孩子因為還小也會倍受重視,除非中間的孩子偶爾也能做做壞事或大叫一下,否則很容易受到忽略,特別是安靜的中間孩子最需要品質時間。  

品質時間要做什麼隨孩子的需求而定,也許一個孩子想要父母為他讀故事;另一個孩子想要父母陪他玩玩具;另一個孩子只想和父母說說話,享受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我有一個孫女,每天,我都和她一起洗澡,我孫女就會在這時候玩玩她的小鴨鴨,這段時間就是我和孫女的品質時間。品質時間重要的不是時間的長短,而是孩子跟父母在一起的感覺。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31
小种子华德福幼儿园老师手记夏天再见(9//1-9/5)
徐孟利
夏天国王离去,火精灵远离大地
秋精灵悄悄来访,
随着一场一场的秋雨,一场一场的秋雨
轻轻的落到地上,
住在石头底下的蟋蟀,在草丛里跳跳跳跳,
然后摩擦着它的翅膀,发出唧唧唧 唧唧唧的声音
和天上一闪一闪的小星星一起歌唱秋天来到

    在八月底结束了为期三周的幼小混龄夏令营后,小种子幼儿家园的秋学期正式开始了,九月一日来的第一天,放了一个暑假,有的没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们刚回到园里,感到有些生疏,几个从夏令营就在这里的小朋友有点奇怪的一直问几个小学的哥哥姐姐呢?怎么没来呢?我说他们都回学校去上学了。他们点点头,就去玩了,大概心头也感到了一些新学期开始的成员变化。头一周如我所料的,得要花一些力气重新建立起孩子规律的生活与节奏。

    幼儿园里在过去几个月里陆续来了几位有兴趣参与未来北京華德福创校工作的朋友,我琢磨着如何让这些有志朝向华德福教育成长的朋友们,能够找到可以结合自身兴趣与专长,并对华德福教育在北京的发展能有贡献所长的地方。并逐一的和他们一起沟通与工作,现在我们已经有一个小小的幼儿园教师读书会在每周五的晚上进行着,还有针对自认”五音不全”的老师,我还帮他们”正音”,因为我发现幼儿园老师唱歌不准实在对孩子影响太大了,孩子们将完全的模仿,就这样,是一个崭新的工作团队的开始。

    新的老师进入与新学期孩子们几乎全数返回幼儿园就读,带给我很大的激励,这俨然已经是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幼儿园了—虽然我一直都还是要保守的宣称这只是几家不愿意上一般幼儿园的孩子们的游戏团体!但看着孩子们每天自在开展他们的创造性游戏、自信从事艺术课程的活动,认真的聆听与模仿新的晨圈与故事内容,并认真的协助老师打扫与切水果、修剪植栽等工作,热心的在用早点心与午饭时为同学们发碗、发杯子服务,在户外游戏时能畅快的奔跑与攀爬,就让我觉得这些孩子就比我之前所见的北京所谓很”高档”的幼儿园的孩子,只能按照老师的示范去做一些”工作”,在狭小的院子里跟着吵嚷的CD音乐跳舞摆动,要更真实的接近孩子的本质太多了!

    因为好几位新老师的投入,让我们有机会可以更细致的去规划每一个月的课程,也令人振奋不已,过去因为一个人工作,在备课部分总是觉得力不从心,还好从前在台湾师训期间已经累积不少晨圈与故事的内容,倒也还算够用,只是这次暑期返台进班观摩时,又看到更多老师原创的晨圈与故事内容,不免令我这从学生时代就喜爱文学创作的人,感到实在十分羡慕,所以也决定更进一步的要和这些老师一起备课与创作,包括和外语专长的卢老师带入英文部分的圆圈活动。果然人多力量大,开学的第一周,我和赵老师就分工合作,我负责创作中秋的晨圈,赵老师就将自己创作的”小青蛙找朋友”故事粉墨登场,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当老师们开启丰富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去设计课程,并以和谐互助的团队气氛一起工作时,就会有很好的能量互动产生,可想见这个新学期的课程内容必然将会更丰富多采。

    在和新老师一起工作的部分,因为这些对华德福教育有兴趣的老师们都非常温和善良,故我也一直提醒他们要注意给孩子适当的界线,以便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与规范,许多人误以为华德福教育是全然的开放与自由,教师必须非常依顺孩子的天性,然就我在台湾华德福幼儿园观察所见,已有十年已上华德福教育实践经验的慈心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态度都是非常严谨凝肃的,也因此,孩子们很清楚老师的界线与尺度,在自由游戏时,会自己度量拿捏分寸,不至于玩得太疯而制造过多的混乱,收玩具时也极有条理次序,孩子们用餐的礼仪及次序也非常被要求,但在应该和孩子保持生活互动时,老师的态度又是非常的温暖,可谓”恩威并施”吧,让我非常印象深刻。

    在实际的落实方面,我也有些心得,对于孩子而言,有技巧的给予界线是很重要的,而越界之后的处理的部分,也往往是很大的挑战,既不能伤了师生和气,又必须要能让孩子行为修正,我一般不太针对个人的行为强化,只是会大范围的提醒孩子们,吃饭时小脚要放在地上,小屁股坐在椅子上,小肚子靠在桌旁,这时候脚放在椅子上,或是站着的孩子就会自动修正,等待每个孩子都做到之后,我们才开始唱谢饭歌与用餐,几天下来,孩子们都可以做得很好,更让我感受到华德福幼儿园老师要用很稳定的生命体,去贯彻良好的生活节奏与日常生活习惯对孩子的影响。

    在严谨的生活节奏与规范中,也提醒新老师们要对混龄班不同年纪的孩子给予不同的理解,以保持与孩子有效的沟通,如三岁的孩子仍然相当梦幻,当他们在自由游戏时,开始乱丢玩具时,大人必须理解三岁的孩子尚无法集中专注力于一样游戏上太久,所以会有不知道要玩甚么的内在混乱情况,老师们就学习如何以富有想象力的故事语言,引导孩子顺利转入下一个情境游戏中,而四、五岁以上的孩子意识比较清醒,有时容易一时想象力枯竭而不知道要玩甚么,而开始带头捣蛋或三两个坐在角落聊天,老师们就邀请他们来参与大人的工作,如种植物、手工、清理环境等,让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转换心情,或是在观看别的孩子游戏的过程,找到下一个游戏的灵感。总之华德福教育在幼儿园阶段强调让孩子在教室中全然自主的找到自己的每日在保育室中要做的事情,乍看之下没甚么,但是对孩子而言,却有着重大的意义,因为这意味着这个孩子将发展出一种”自主安排生活”的能力,他们必须在能与周遭人事物和谐互动的条件下,将他们身体当中的能量用于去从事恰当的游戏或工作。

    由于建园之初的几个家长都是非常认同华德福教育理念的,所以在家校配合上也让老师们省心很多,家长们多能配合在家中不看电视与自己为孩子提供天然玩具,少玩攻击性玩具、多到户外亲近自然等非常重要的观念,所以孩子们几乎在自主游戏时都能成功的开展出丰富童真的创造性游戏内容,往往令人非常感动!

    我想当华德福幼儿园教师真是件挺养人的工作,带着幼小的孩子唱季节的歌曲与念诗、说故事来经历春夏秋冬也真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情,2008年秋天新学期的开始,看着为孩子工作的园丁老师们都认真的学习与准备开展着每一天幼儿园的工作,孩子们也能充满活力的度过每一天,就觉得很珍惜这样老师与孩子相聚一堂的缘份,衷心祝福这颗座落在北京朝阳区的小种子能够在地得到更多的养分与关注,好顺利的发展茁壮,有一天能向上延伸,变成未来的华德福小学!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31
华德福教育、人智学兴趣小组(摘自“豆瓣网”)
http://www.douban.com/group/waldorf/?action=join
华德福教育的创办者是奥地利教育家鲁道夫·史代纳(1861-1925),他以自己的“人智学”为理论基础,于1919年在德国创立第一所华德福学校,历经80多年的发展,如今华德福教育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非宗教的教育活动,华德福学校遍布各大洲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的国家。

他认为教育应建立在对人的本质、人与宇宙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围绕着人、社会和宇宙的和谐发展而进行,在教育过程中,把每一个人都作为一个独立的精神统一体来看待。
他说:“现代物质科学是化整为零的科学……只能给予人们局部的真理。人类的心灵深处是复杂多样的,不能用物质科学中符合逻辑的概念来解释人,只能通过艺术性的方法来领悟和从精神科学中去探索,有心灵精神的科学应该是寻求知识、艺术创造、信仰奉献与内心的和谐。”

“孩子在不当的教育体制下,孩子的学校和家庭生活都得不到幸福,他们的思考模式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追求的目标是家庭、老师或社会给予的,生活的目标不是追求快乐,而是完成家庭、老师或社会给予的任务,孩子不能成长为自己。”教育的目的不是给孩子填塞知识,而是唤醒他们来自灵魂和内在的某些能力,最终成为有独立精神的会思考、能实践的自由人!

华德福教育,简单地说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儿童身、心、灵,注重精神整体健康和谐发展的全人教育。课程设置是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意识发展,针对意志、感觉和思考,对儿童的身、心、灵、精神进行整体平衡教育,并结合儿童与生俱来的智慧和独特的个性本质,进行深层意识教育,协助儿童的智慧生成,最终达到具有超越物质、欲望和情感的洞察力与判断力,实现自我,找到自我的定位和人生方向。

华德福教育资源网
精神科学与人智学(中文版)资源网
http://www.jiaoyu.org/(中文)
4H教育机构华德福书籍邮购处
http://www.4hedu.com/(中文)
鲁道夫.史代纳图书网
http://www.steinerbooks.org/(英文)
鲁道夫.史代纳在线图书
http://www.rsarchive.org/eLib/(英文)
捍卫史代纳网
http://www.rudolfsteinerweb.com/(英文)
鲁道夫.史代纳网
http://www.defendingsteiner.com/(英文)
音语舞网页
http://web.ukonline.co.uk/eurythmy.wm/
http://www.anthromedia.com/home/art/eurythmy/introduction_to_eurythmy/
歌德堂
http://www.monkeybrains.net/~eightize/SCWHS/pages/p48-49.html
华德福家庭学校
http://www.waldorfinthehome.org/(英文)

各地华德福实验园
成都华德福学校
http://www.waldorfchina.org/
北京枫丹华德福理念幼儿园
http://blog.sina.com.cn/waldorfkids
琉璃光(台湾华德福):
www.lapislazuli.org
小树林儿童之家
http://blog.sina.com.cn/xsletzj
深圳龙华梅花山庄小松树儿童之家
http://blog.sina.com.cn/77xiaozhu
广西东兰隘洞中学实验班
http://blog.voc.com.cn/sp1/shiyanban/


华德福教育研究者博客
卢安克的博客
http://luanke.jiaoyu.org/
萧望野的山村灵性学校
http://na_mei.tianyablog.com/
吴蓓老师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waldorfbj
曾柏良博客
http://blog.nnsky.com/blog_1383.html

相关网站
小巫论坛
http://www.weewitch.com.cn/index.asp?boardid=30&page=1
园之友
http://www.foo.ngo.cn/
山沟网(板烈学生的生活环境):
www.shangou.net
自然之友
http://old.fon.org.cn/enl/content.php?id=82#jieshao
大自然儿童教育
http://www.dzrjy.com/
志愿者的复新理想
http://www.douban.com/group/36053/
绿土地社区
http://www.greencommune.org/
华德福教育步廊阁
http://blog.sina.com.cn/greenriver

相关博客
蒙令华
http://blog.daqi.com/catalog/654/2144/index.html
韦天钰
http://blog.daqi.com/weitianyu/
赖效莹
http://lmusic126.blog.hexun.com/
耿超
http://hi.baidu.com/efarm
广西志愿者日志
http://sony1978115.blog.163.com/
思如花语
http://blog.nnsky.com/blog_11514.html

宗教哲学专家博客
辨喜专家王志成博客
http://chinasaa.blogchina.com/index.html

腾讯讨论华德福教育(1)的群组号(已满):1448654
腾讯讨论华德福教育(2)的群组号(已满):36227208
腾讯讨论华德福教育(3)的群组号((已满):14457120
腾讯讨论华德福教育(4)的群组号(新建):52613539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32
人智学智学是鲁道夫·史代纳创立的一门精神科学,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的智慧、人类以及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研究人智学是探索通往精神领域的知识途径,通过研究人智学可以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人类的精神存在,物质世界与宇宙的现象。研究人智学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完全开放的胸襟,既不盲从也不随意拒绝,当人的内心有所需求,这种知识和智慧就会涌现,并可以依内心世界的需求来调节,直至获得精神世界共鸣。
  
   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人们对教会和教庭非常失望,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新的醒悟,很多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和精神研究者对基督文明进行反思,他们对人们逐渐远离教会表示关注,并大声呼叫上帝死了。于是,他们开始思考和探索人在上帝死了之后应该如何活着,在思考和探索中寻求新的精神生活方式。当时哲学家和科学家都认为自然科学只能研究物质世界,而任何涉及到精神生活的研究只能是宗教信仰,而没有科学可言。
   奥地利科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鲁道夫史代纳(Rudolf Steiner)对人的精神活动做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精神领域,并创立了特别的精神科学(Spiritual Science,称为人智学(Anthroposophy)。研究人智学是探索通往精神领域的途径,人智学研究对象是人的智慧、人类以及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人智学可以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人类精神的存在,物质世界与宇宙的现象。研究人智学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完全开放的胸襟,既不盲从也不随意拒绝,当人的内心有所需求,这种知识和智慧就会涌现,并可以以内心世界的需求来调节,直至获得与精神世界的共鸣。
   史代纳认为大约从1413年开始,人类的意识已经发展到了第五个文化纪元The Fifth epoch(注:在人智学中,史代纳根据人类的意识发展来划分历史发展阶段,一种意识发展的阶段称为文化纪元,大约2900年为一个文化纪元)。在这第五个纪元里,个体意识已经觉醒,每一个人都可以独立地发展自己的精神生活,并有能力通过自己的修炼而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因此,人的精神自由和独立,成为精神发展的首要条件。这种意义的自由和独立是超越个人情感、血缘、地缘、政治、文化与宗教信仰的影响和限制的,而精神自由和独立是必须通过适当的教育和自我改造来达成,华德福教育体系就是建立在人智学这样的理论基础上。
  
   史代纳对人类的智慧和人的意识发展做了深入研究,从而得出关于人的身、心、灵和精神发展的独特认识,他对人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华德福教育的理论基础。史代纳发现了人的意识是阶段性的发展,七年为一个周期。华德福教育就是配合人的意识发展规律,阶段性针对意识来设置教学内容,让人的身体、生命体、灵魂体和精神体都得到迎合和发展,因为人的自我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身体、生命体、灵魂体和精神体都扮演不同的角色。针对人的深层意识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成长为自己,最终才能达到具有超越物质、欲望和情感的洞察与判断力,结合与生俱来的智慧和本质达成自我,最终找到自我的定位和人生方向。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32

华德福教师的必备素质

斯坦纳博士(华德福教育创始人)/文    卢安克/译



  在Waldorf的理念中,当作老师的3个动机规律是:被感动和感谢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世界,意识到小孩成为我们要解开的精神秘密。以爱的方式发挥的教育方法,使小孩自然地靠我们的生活去教育自己,使我们不用影响他现在还在生长中的、以后要出现的自由。(1.以感谢的方式接受;2.以爱发挥的教育方法;3.让孩子的思想自由地发挥。)

爱心

  在我们的Waldorf学校,我们很重视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不重视他能掌握什么技术或者知识。老师不仅要爱学生,也要爱自己的教育方法,不过,不是因为方法是他自己的,而是因为方法让小孩形成了什么。爱小孩是不够的,要爱的是自己的事业。而这种爱就是精神科学的研究会引起的,因为它会让我们发现奥秘的教育关系。

敏锐的观察力

  Waldorf学校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那就是,让孩子的身体健康成长、让孩子的灵心自由活力地发挥、让孩子的精神变清楚并获得认识。将来的人为了解决社会问题需要的,也是健康强壮的身体、自由的灵心和清醒的精神。为了能达到这个教学目标,老师们必须能完全看清楚他学生的,包括身体、灵心和精神的整个结构和它们的过程,使老师们能判断出学生的健康状况。只有老师做得到这一点,又能让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联系到灵心的发展和让它们和谐,老师才能确定哪个学生需要哪一种教育上的做法。

超强的学习能力
  首先,“我们的教育任务与人类过去给自己找的教育任务是不一样的。”人智学理论对于我们都是全新的一个理论,是与我们所受的教育不一样的,我们无法利用我们的经验。这就要求老师有颗开放的心;时刻准备好学习的心来面对挑战。

明白什么是“权威”

  在小孩换牙、自己的牙齿代替他本来遗传得到的牙齿时,小孩的特点就已经不像感觉器官一样去接受外界,而更具有了灵心的特点。他接受的也更是环境过程中包含的情感。这时,小孩需要依靠权威。7至13岁的小孩也还不能听出我们话中的判断。如果强制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听出我们句子中的判断,我们就过早地发挥了他以后才要发挥的。这个年龄段的小孩以他的特点要求的是:他要能相信我们,要能感到:“老师告诉我的事,是他根据自己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能说的。对我来说,他是我与宇宙之间的调解人和介绍人。”只有感到自己要成为小孩能尊敬的权威,我们才能成为7至13岁小孩的老师。

  所以,我们在Waldorf学校里认为,教育问题主要是一个什么人才能当“老师”的问题:具有怎样特点的老师,才能帮助小孩联系到宇宙的规律?

  本来爱行动并爱接受的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变成了什么呢?到了7岁的小孩变成了有灵心特点的。14岁之前还不是具有精神特点的,他还不重视逻辑的思考和智力;如果在14岁之前重视精神的逻辑思考特点,他的灵心就会过早地固定下来。7至13岁的小孩根据他的特点要重视的更是灵心范围(特点)的情感和有爱心的老师,不是逻辑和证据。如果他学的东西能包含性情和心灵的特点,那就很好。这个年龄中,老师这个人本身比什么逻辑都重要。所以,Waldorf学校的老师要以具有爱心的艺术表演和具有艺术的爱心让小孩接触到一切。知道每一个发展时期的特点和属于它的需要,是教育最基本的基础。

  7至13岁的小孩还不要靠智力去学习。他们不会听、也不会根据逻辑去分析从老师那里听到的话。他无意识地接受的,是在他的灵心中对身体的形成能起作用的,就像灵感一样。只有了解小孩无意识的灵感并与它合作,我们才能教育7至13岁的小孩。所以,老师们除了直觉的认识能力以外,还需要灵感的认识。

  一个7至13岁的小孩,他需要的是权威和能相信的例子。因为我能成为小孩与宇宙之间的联系人,他就相信了我教他的一件事,可是他在这个年龄段其实并不理解。假如这个小孩只能接受能理解的事,他在学校为了以后的生活能准备的确实太少了。有可能在这个孩子已经35岁时,他突然感觉到他现在理解的跟8岁时接受过(当时并不理解)的存在的某种关系。小时候,因为他的灵心尊敬权威而去接受,现在他就突然理解了。这样的感觉,就是一种生活的力量。在教育小孩的时候,我们要想得到30年后的这种力量。

自信

  华德福学校只有教学大纲,没有教科书。这给老师留下了很大的发挥空间。所以老师一定要自信,爱自己;爱自己的教学方法。每个老师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安排学习的过程。

谦卑之心

  老师都不可能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每个班都会有一些学生将来要变得比老师更聪明。如果在教育这些能变得比自己更聪明的学生时只用一些自己能理解的内容,我们就限制了这些学生的发展。老师们需要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自己没有的才能。就是说,要尊敬孩子心中的、老师自己无法理解的东西。在培养这些心中存在的东西时,老师不要以为学生出现的才能是他从我们这里得到的像。我们不要说:老师们要给学生这种或者那种知识和技能。要的是对于小孩精神的尊敬(不是对于他脾气的尊敬)。这种精神不能是老师来建立,只能是自己发展的。老师能做的,只是把阻碍精神发展的因素拿走,把引起发展的因素拿来。精神是根据周围的生活过程和方式发展的,而这个生活过程和方式是老师来安排和发挥的。老师不能发挥他自己的脾气,而要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去教育并让小孩同情地在老师的生活中发挥小孩自己的生活。老师不能追求把学生变成自己的像。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他们在心里不要受到老师和前一代人引起的任何后果。

  如果一个老师想:“小孩的聪明是隐藏的,我的笨是看出来的,我从跟小孩一起的学习才能聪明起来”,小孩就能接受得很多。第一种老师能代表智力不参与环境而造成的作用,第二种老师能代表自己虽然没有直觉能力,可是同样能接受到精神力量而造成的作用。第二种老师是与精神合作的。靠智力故意为小孩创造比喻的老师造出的只是事实的像,可是像是被动的,它不能起作用。精神本身是一种创造的力量。为了接受精神的、能起作用的力量,我们需要找到创造的(艺术的)手段。

  教育者就像园丁一样,他不能自己提供生长的力量,而只能避免阻碍植物自己要发挥的力量,就是提供条件。这样,学生当然也能发挥一些老师自己没有的才能,而且学生的身体不需要形成老师心中东西的像。

开放之心

  我们需要培养出的,是那种一碰到新事物马上就能把自己的情感和判断根据它改变的人。这样的人才不会自私和封闭,才会开放、与他人合作改变世界。老师当然首先应该有颗开放之心:时刻准备着接受全新理念、全新的教学方法;接纳各种类型的同事和学生。

艺术气质

  老师把所有课程像整体一样从孩子的特点和需要发展出来,这是很重要的。如果有一个专门教体育、所以不会了解每一个小孩的老师根据同样的模式教育所有的小孩,这是很可怕的。体育课应该是从教室里发现的特点和缺点发展出来的。所以,在Waldorf学校的低年级,我们只让一个老师来上一个班所有对培养人应该有作用的课。我们对老师艺术才能和献身精神的要求很高,可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善人类。学生与老师之间需要一种艺术的关系。这样,老师以直觉和本能的一种方式就会做到学生的个性所需。 如果要成为这个年龄段的老师,我们就需要以艺术的手段介绍所有的课程内容(不仅是艺术课的内容)。所有课程(包括所有门课),都要让小孩自由地和和谐地发挥他的节奏系统。


[size=+0]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34
为什么我是一名华德福老师作者 Rebecah Freeling


                             译者      












    米茜今天第二次无故猛击另一个孩子。那个孩子哭喊到:我什么也没做!我就是从旁边走




过!我把米茜抱在我的腿上,坐在一个摇椅中,同时另一位老师去安慰受伤的孩子。大约一分




钟时间,我什么话也没说,我试图感受米茜的感受,寻找一种进入她内心的途径。很显然,内心




有某种东西使她烦躁不安,引发她的习惯(chronic)行为。毫无疑问这种行为必须停止,最重要




的问题是这种行为是什么?米茜需要什么?






我闭上眼睛,哼一首熟悉的曲调,让米茜和我安静下来。然后,我内心浮现出一个问题要


问:米茜,当你想这么做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你内心觉得它像什么?她耸耸肩。我闭上眼睛,继续哼一首熟悉的曲调,让米茜和我安静下来。然后,我内心浮现同样的问题:米茜,当你想这么做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你内心觉得它像什么?她还是耸耸肩。我闭上眼睛,还是哼熟悉的曲调,让米茜和我安静下来。然后,我内心再次浮现出一个问题:米茜,当你想这么做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你内心觉得它像什么?她仍然耸耸肩。





它像火一样吗?



不!



它像瀑布一样吗?



不!



它像一阵狂风?



是!” 我高兴得要跳起来。我们发现了一条通道。我提出建议:好吧,米茜。我想帮助你。我知道你不想伤害其他孩子。(她一个劲地点头,当然,她不想伤害他们!)当那阵狂风吹来,让它把你吹到我这里来,我会抱着你,直到它从你身上吹走。






     米茜同意了,充满着感激。我整天密切关注她,当狂风好像要吹来了,我*近她,让她容


易找到我。一周后,她越来越熟练地辨认出狂风来临的征兆,找我帮助。每当这时,我放下
正在做的一切,抱着她。攻击行为减少了,米茜更容易和别人交往。做为一名老师,我感到


巨大的满足,这就是教的含义——帮助孩子去理解自己,并照顾自己,培养他们对世上一切的自然的爱。这就是为什么我是一名华德福老师。





     如果基于我先前的经验和学习,我会罚米茜不准再玩了。如果攻击行为继续发生,我就


不让她做她想做的事情,或做一个奖励图表,来跟踪她的进步,我会以为米茜需要外在的
动力来学会控制她的行为。同样,我会和她谈论她的感受,挨打的每个孩子会听到,他们
也会告诉她,他们的感受。做这些事情时,我总是感觉不舒服。正是在Detroit,在Lora Valsi
的指导下 ,我参加华德福师资培训的时期,我找到了原因。





     华德福教育关于孩子有某些假设,其中一些是:





孩子热爱这个世界,热爱世上一切的人。


孩子是善的。


孩子需要慢慢地成熟。


孩子通常意识不到他们的行为怎样影响了别人。


孩子几乎不能够描述他们的感受。






孩子对精神世界有鲜明的记忆和联系。


孩子模仿周围成人的心情和意愿(intention)。





     米茜不愿伤害其他的孩子,我从这个假设出发,使我寻找攻击行为的深层原因。我理解


米茜,她可能意识不到她的行为,不能向我描述为什么打人,这促使我寻找接近她的途径,


寻找能与她交流的方式。正是在这种寻找过程中,我们真正地发现孩子,与他们最高级的自


我相遇。最高级的自我在成人和孩子身上呈现的一样多。我正是想和这个高级自我交流。高级自我隐含着愿望、计划、希望和恐惧,它经由人的身体来到物质世界,人的身体是有许多局限性的。持有这种观点,我就不可能罚她禁止玩耍,或用奖励图来改变她的行为。如果我有耐心、勇气,能够心平气和地和她在一起,如果我愿意抛开固有的想法,我就能了解到孩子身上的某种活生生的东西。

华德福教师培训的大部分内容是集中于了解自己。为什么我想要教?我生命的深远意义是


什么?关于精神世界我是怎么想的?我和精神世界的关系是什么?然后,我学会观察孩子


。他是怎么走路的?他的头是什么样子的?他是怎么坐的?他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参与某些任


务和活动?这种观察使我的感受更加敏锐,在工作中,给予我很多的指导。为了满足孩


子们此时此刻的需要,每天、每周、每年,课程重新被创造,引导他们迈向最高的善。





      我还学会了实践技能:做面包、湿水彩画、针线活、织毛线、编织、唱歌、讲故事、
清洁、做饭、粘土造型。我学会了怎样创编一个课程,在运动与静止、工作与游戏、喧闹和


安静、个体与群体之间平衡。我学会了怎样通过针线活、搭房子、听故事为将来的读书做


好准备。我学会通过做面包、做饭、搭房子、唱歌为将来的数学做好准备。我明白了我有


成为一名老师的能力,通过有规律的安详时间思考我照管的孩子们,把我自己和他们


的精神世界的最高意愿联系起来,我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我是一名新的华德福老师,正因此,我保持着我的理想。我的希望是这种理想成熟


到变成知识和智慧。我遇到的华德福老师和教过我的华德福老师给予我大部分的知识。孩
子们的祝福让我拥有智慧。





      这就是为什么我是一名华德福老师。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34
物有时——记华德福幼儿园迎接春天的庆典

公益小书房:艾斯苔尔


万物皆有时,春天,大地苏醒,绿色又回归到我们的身边。我们人自然是生活在时间,季节和视点的变化之中的。在华德福的早期教育里面,自然和大地的韵律,生命的周期是所有的核心。


在课程结束的时候,也是墨尔本春天要到来的时刻,这里的华德福幼儿园,举行了一场迎接春天的庆典活动。我们很幸运的,也被邀请参加。


一同来墨尔本学习的,除了一个台湾男孩,其他人全部都是华德福的老师,而我之前,是从来没有见到过华德福的任何庆典活动的,所以这次能参加,心里十分好奇,不知道华德福的庆典,是什么样的呢?


巧得很,不知是不是到了澳洲的“谷雨”,一早上一直下着小雨。按照要求,我们每个人都拿柳条和花朵编了简易的花环,戴在头上。穿过树林来到学校的操场上。说起来,这个华德福学校,就是一个笼罩在树林中的乐园,特别是学校的操场,面积非常庞大,而且绿草茵茵,十分开阔。我们到的很早,只看到几个一身白衣宛若天使的幼儿园老师分散的站在草地上。渐渐地,家长们领着自己的孩子们也到了,每个人都带着五彩缤纷的花环,比较之下,我们的就太简陋了。我们在操场上,围成一个巨大的圆圈,圆圈中央是一个藤椅,下面洒落了很多花瓣。


我正在心里琢磨,不知道那椅子是派什么用场的时候,只听得一阵悠扬的笛声传来,我惊奇的抬头望去,只见从远方,一个仙子携笛翩翩而来。当然,其实这也是幼儿园的老师,她的衣着很简单,长发散落在肩膀上,也同样戴着一个花环,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有一种纯净清澈的感觉,让人难忘。随着笛声而来的,是春神,春神的扮演者是给我们上音韵舞的老师,所有音韵舞的老师都有一种特别的气质。春神一身娇嫩的花瓣色,手提花篮,和着笛声把朵朵花瓣洒向大地。洒过花瓣,春神坐上了藤椅,庆典开始了。


这时候,幼儿园老师开始领着人群,整个圆圈开始缓缓的移动,边走,边唱着春天的歌曲。“春天到了,妈妈扫除……”在歌曲结束以后,这时,一个妈妈推着坐在轮椅上的男孩子,慢慢的走到圆圈中央,和另一个老师一起,各擎着一个长满绿叶的树枝的一端组成春的大门。这时圆圈断开,各站一边,一边各出一个家庭或者一个人,开始双双的牵手跳着轻快的舞步,穿过春的大门。


这样美到极至的景,人,根本没有办法用贫乏的语言表达出来,除非身临其境,否则无法体会万中之一。到春神翩翩起舞的时候,我就只觉得头皮发麻,浑身一阵颤栗,真幸福啊。


除了春天的庆典,华德福的教育体系里面,一年四季都有相应的庆典活动。比如刚刚过去的冬至。在英国的华德福教师马丁洛森说:“我认为,今日的任务之一是创造节日的新文化。对于脱离文化根源和宗教传统的这一代人,传统的形式已经变得空洞和商业化。”的确如此,现在流行在国内的节日,除了传统的春节,最声势浩大的莫过于圣诞节,情人节这样的洋节日。其实更多是商家的促销活动,背后空洞无物。在华德福的观念里,对本民族自己的东西是最重视的,我们的老师海伦曾经说过,在孩子小的时候,也就是前七年的生活里,没有必要庆祝名目繁多的节日,只需要那些最传统的节日即可。


周而复始的节日是一种循环,是一种仪式。一年年的重复出现,提醒我们还有一些事情是永恒不变的,是高于日常生活的。节日的庆祝,是循环往复的生活节奏里很重要的一环。而节奏感,是华德福教育中非常强调的。孩子们首先需要一个健康的外部环境节奏,比如在孩子年幼的时候,不要经常搬家,频繁更换住所等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内在节奏保持健康。


对孩子们来说,家长最重要的是给他们安排一种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方式,让孩子们在七岁之前有一个充满安全感的生活。下面,我给大家提几条建议,父母可以在家里和孩子们一起感受四季的变化,让孩子们获得一整年的节奏感。这样,对孩子们的内心生活建立起一种深层的,但是也因此更有力量的健康基础是非常有益的。


最简单易行的,莫过于在家中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自然角,来反映四季的变迁。最好是一个角落,两边都有墙壁。餐桌的中央也可以摆放一些反映四季变化的摆设。而且,父母也可以让孩子们参与到自然角的创意和采集中来。


用一块鲜艳的布铺在桌子上,注意根据时令的不同更换。比如冬天要用深蓝色,春天用绿色或者黄色,秋天用红褐色,夏天用橙色或者红色。布可以选用丝绸或者手工染色的薄棉布,总之一定要选用天然的材料。


至于自然角的内容,是可以根据想象力随意发挥的,关键是要从这小小的自然角上,感受到四季明显的变化。比如春天,可以选择迎春花,发芽的各种种子,长满绿叶或者开花的树枝。我参观了澳洲几家幼儿园的布置,也参观过国内一些华德福幼儿园,如果在找不到一些材料的情况下,可以首选包括石头,水晶体,贝壳在内的一些自然材质的东西。另外还可以手工制作一些布娃娃,放在纵横交错的树枝中间。


除了在室内可以进行的自然角,还可以进行全家的集体散步,最好能有几个经常去的地方,除了让孩子有安全感以外,还可以让孩子对同一个地方,四季不同的变化有很明显的体会。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35
你的脚步最为重要在你的生命中,什么活动最为重要呢?是考试及格、拥有汽车或房子,还是在工作上获得升迁呢?有那么多考试及格的人,有那么多购有汽车洋房的人,有那么多获得升迁的人,但这一切却无法让他们拥有平和、喜悦及幸福。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去开发平和、喜悦、幸福的宝藏,然后与他人或所有众生共同分享这份宝藏。为了拥有平和及喜悦,你必须在你的每一步之中能真正成功地拥有平和。你的脚步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它们决定了一切。让我燃着馨香,合掌祈求你们的成就。

步步微风起

  有一处禅修中心,在通往行禅道路的入口处,立着一块大石头,上面刻着“步步微风起”。这是多么壮阔、多么美妙啊!正是这清新的微风吹灭了你生死轮回中的烦扰恼热,并为你带来生命的喜悦、自由、和平和解脱之体验。亲爱的朋友,难道你不想以这样的方式行走在我们的世界中吗?

要解脱需觉知

  我们的生命被忧悲苦恼所系缚,我们也想要摆脱它们。但是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踏出坚稳、平静的步伐,踏出勇敢的步伐。要觉照并且意坚志强清楚觉知忧悲苦忧之沉重,对于放下这些重负所下之决心要坚强。问问自己:“为何要在自己的肩上放置这些重负呢?”要明白你确实肩负着忧悲苦恼的重担,同时要对自己慈悲。当你看到自己正朝向忧悲苦恼的一端而去的时候,要感觉到这份慈悲。要了解忧悲苦恼是无法帮你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障碍你的平和与喜乐。

  有了这样的觉知,接着要下定决心让忧悲苦恼消失。只要你想要,你便能做到,一如脱去雨衣、甩掉上面的雨滴一样。

这世间就是净土

  我确信告诉你一个秘密将不致冒犯佛陀或上帝。这个秘密就是:如果你能以平和、无忧无虑的脚步行走于这世间,那么对你而言,你将无须到所谓的净土或天堂上去。这其中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娑婆与净土都是来自于心。当你处于平和、喜悦与自在之中,娑婆就变成了净土,而实际上你哪儿也不用去。能够这样,纵使我有神通力,我也无须去用它。

这世间已包含着净土所有的华妙庄严

  要获得内心的平和、喜悦与自在,你必须学会如何放下那些使你不快乐的忧悲苦恼。首先,你应知道,你期盼在佛土中能找到的所有华妙庄严,这世间都已经含摄了。只是因为我们被忧悲苦恼所掩蔽,以致于我们总是无法看见它们。

  我总认为我喜欢这个世间尤胜于净土,因为我喜欢这世间所呈现的,如柠檬树、橘子树、香蕉树、松树、杏树及柳树。有人会说,净土里有美妙的莲池、七宝树及黄金所铺的路,还有很多很多天界的鸟。但我并不很喜欢这些。我宁可不走铺着金银的道路,即使像这世间嵌着大理石的道路我都不喜欢走。两旁有着青翠草皮的泥路才是我所爱好的,我喜爱碎石与落叶覆盖着大地,我也喜爱矮树、溪流、竹篱及船筏。

  当我还是个小沙弥时,我告诉我的师父说:“净土上如果没有柠檬树,那我也不要去”,师父笑着摇摇头。或许他认为我是个顽执的少年吧!然而他并没有说我是对的还是错的,后来当我了知这世间和净土都是由心所造时,我是多么高兴啊!因为我知道,净土上在四周布满泥路及绿草的地方同样也生长着柠檬树及杨桃树。我知道只要我清醒地保持正念,自在地步行,我便能找到我的净土。这就是我为何无一日不行禅的原因啊!

国王的印玺

  选一条好路来练习行禅,比如沿着河畔、在公园里、在屋顶的平台上、在树林中或沿着一道竹篱,这些地方都很理想,但并非绝对必须。我知道,有许多人在劳改营里,甚至在监狱的牢笼中练习行禅。

  如果路不太粗劣或太陡,那是最好不过的。调慢步伐并专注于你的脚步,清楚地觉知其中的每一个动作。以尊贵、平静与安适的心情向前行走。你踩在地上的每一个印记都要了了分明。要像佛陀那样行走,亦如在国王所颁布的诏书上盖上印玺一样,清晰、沉稳地置放你的每一个脚步。

  诏书会给人们带来幸福或者不幸。它既能给人们带来恩宠,同样也能摧残人们的生命。你的脚步也是如此。如果你的脚步是平和的,那么你的世界也将拥有平和,而且只要你能踏出第一个平和的脚步,你就可以踏出第二步,乃至一百零八个平和的脚步。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36
台湾磊川华德福实验小学的课程设置表華德福教育的課程結構從「宇宙」的觀念而來,我們以「天父與地母」;以「文明與自然」;以「時間與空間」;以「歷史與地理」交織鋪陳課程的主要內容;並刻意對應兒童從夢幻到醒覺,從感性到理性,從圖像到符號,逐漸進入真實世界的成長與發展過程(Querido, 1995)。
  
  課程領域:
  
  國語:童話、神話、寓言、傳奇、世界文學等
  
  數學:算數與幾何
  
  外語:英、日語
  
  生活:生活環境與自然、園藝、農耕、建築
  
  藝術:形線畫、優律思美、體操、音樂、歌德水彩、雕塑、戲劇
  
  手工:棒鉤針編織、木工、金工
  
  歷史:世界文明史
  
  科學:地理、天文、氣象、物理及生命科學
  
  在華德福學校裡,實務和藝術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實務工作和藝術對於生活的成就預備是非常重要的。每一個課程,老師都會儘可能的以豐富的想像、實際的操作及藝術的方式呈現;孩子們也都以各種藝術的方式紀錄所學。
  
  
  我們學校的教師群根據對兒童的研究,深入的觀察與了解,設計出適合兒童並強健兒童發展的統整課程:
  ★一年級
  國語:故事、詩與歌、對話練習、寫字、閱讀 。
  數學:數字本質、心算、四則運算。
  自然:以故事介紹身邊的植物、校園環境、宇宙起源神話等。
  外語:以歌唱、遊戲、摺紙、簡單會話等方式學習英、日、母語。
  音樂:歌唱、節奏、五音木笛、舞蹈。
  藝術:水彩畫、蠟筆畫、蜜蠟雕塑、舞蹈、編織、線繩、烹飪、形線畫。
  體育:散步、遊戲、爬山、游泳、舞蹈。
  
  ★二年級
  國語:說故事、畫圖、寫作、朗誦、寫字、閱讀、對話練習。
  數學:心算、乘法表(12*12)、四則應用練習、幾何初探、認識四則與金錢。
  自然:以故事介紹環境、植物、動物及生態,練習描述與紀錄。
  外語:以歌唱、遊戲、摺紙、口語練習、簡單會話等方式學習英、日、母語。
  音樂:歌唱、五音木笛吹奏、節奏、舞蹈。
  藝術:水彩畫、蠟筆畫、編織、蜜蠟雕塑。
  體育:爬山、團體遊戲、散步、游泳、舞蹈。
  生活與道德:生活與道德故事。
  故事:寓言、聖人故事、神話、傳奇。
  
  ★三年級
  國語:寫作、描述或重述故事、閱讀、會話、朗誦、文法、語法、句法、標點符號。
  數學:重量、測量、四則運算的應用。
  自然:農耕、園藝、房屋建築、與大自然有直接關係的生 產工作。
  外語:以歌唱、唸謠、故事、遊戲、摺紙、簡單會話等方式學習英、日、母語。
  音樂:歌唱、七音木笛吹奏、識譜、小提琴演奏。
  藝術:水彩畫、蠟筆畫、編織、縫工、其他型式的繪畫練習。
  手工:實用物品製作。
  體育:爬山、舞蹈、散步、游泳、團體遊戲。
  生活與道德:傳記故事。
  
  ★四年級
  國語:文法規則、書信寫作、大綱及摘要、演說練習。
  數學:心算、位數(億)、分數、因數、手繪幾何;重量、容量、面積、體積、時間等。
  科學:觀察、動物與人類。
  本地史、地:地圖製作 北歐神話。
  生活:種植、飼養動物。
  體育:爬山、團體遊戲、舞蹈、游泳。
  藝術:水彩畫、蠟筆畫、形線畫、書法、黏土塑形、小提琴、七音笛、十字繡。
  生活與道德:生活與道德之故事。
  外語:以歌唱、唸謠、故事、遊戲、簡單會話等方式學習英、日、母語。
  
  ★五年級
  語文:1.書信 2.古文明傳說。
  歷史:從古文明開始,以藝術形式,整體感覺並了解不同時代特質及其文化本質。
  地理:以情感出發,了解台灣地質、經濟與地方的關係;不同民族人類如何生活其間。
  自然:從稀有動物及類植物的動物開始,以滿足兒童對「特殊」現象的興趣;探討植物、動物和人如何互相倚賴、合作。植物、果實、葉子、樹幹和樹根與土地、南/北地方條件的關係與特殊發展。
  數學:繼續深入分數和小數。
  外語:詞類變化以及句構。
  音樂:從樂理及感受上瞭解不同的樂調;兩部、三部的合唱。
  畫畫:繼續沒有形態、只有顏色的畫,感受顏色藝術上的合作與矛盾直到七年級。
  手工:四支棒針運用-襪子。
  體育:同去年。但五年級是骨骼成長期,因此,原本自然的身體活動變得不自然,變得不知如何活動或使用身體。
  科學:有意識的學習力學,身體的生長也幫助他們更了解力學。
  
  ★六年級
  語文:
  1.區分「事實」和「可能」;注意「假如」,以避免虛實不清。並應用於工作報告上。
  2.不同洲與民族的內涵。
  歷史:發明指南針、陶器等技術的時代;方法特殊、完整的政治管理;朝代對歷史及後代的影響。
  地理:
  1.繼續其他洲的地理,從氣候開始理解,包含天空的現象。
  2.連結地理與藝術,以畫地圖的過程理解地圖。
  自然:
  1.了解植物,再了解礦物;礦物連結地理,可與地理一起學習。
  2.先了解山脈表面,再了解山脈下的礦物。
  物理:藝術與規則;從現象入物理;從音樂入聲波;從畫圖入光學;及溫度、磁鐵、電。
  數學:利息和百分率,以及簡單的代數。
  幾何:形線畫一路發展過來,現在要以邏輯的方式理解過去畫過的形線畫
  製圖:設計簡單透視圖及透視圖內的光和影;多畫,使作品有技術與美學的合作感。
  外語:讀本、造成不同印象的特殊語言表達方法、成語、句型轉換、朗讀、外翻中、學習與該外語有關的民族和文化。
  音樂:小調音樂。
  手工:1.立體作品,如鞋子、襪子等具功能且舒適感的作品;先設計、再依設計製作。
  2:簡單、實用、能動,具功能和美感的「木工」玩具。
  體育:練習標準動作、掌控自己身體的動作;支撐動作、擲標槍、跳遠、跳高等。
  實務課:在以上的課程中,體驗人需要如何付出力氣、耐心和關心才能獲得衣食。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37
温暖,力量与自由-人智学医生的健康建议亲爱的朋友:
   新的一年就要开始了,我们在过去的一年里过的非常开心,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更加健康、快乐。
   我们很高兴在新的一年快要开始的时候,将这篇文章发给你,这篇文章是一个人智学的医生写的,我们很感谢薛蓓将这篇文章翻译成中文,我们希望这篇文章会帮助你多了解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时的一些事情。
   今年我们还要和别的老师一起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因为我们觉得这样做是对中国的孩子最大的帮助。
   最后祝福你新年里的每一天都开心顺利。
   天明 Tammy Hughes
  
  
  温暖,力量与自由
  
  M. Kelly Sutton MD
  
  
  当我在告诉家长们怎样让孩子健康时,我的建议一点也不像医生,总是像个老奶奶。我说:“穿得暖和点”,“早餐要吃好”,“早点睡”,“让身体和感冒作战(别吃药)”。这些话看似简单,但每一条都是金科玉律。
  
  
  温暖
  
  温暖和四大自然元素中的“火”相关。其它三种元素是:地”“风”和“水”,这三种元素很容易被边界限制。而温暖却总能穿越边界。这一点也不奇怪,就像你对孩子的爱一样,那种温暖的情感或者说情感的火焰,任何东西都无法阻隔它的传递(这也是你们为什么会读这篇文章的原因)。
  
  从这个角度讲,人的身体需要一个保护层,来维持自身最适宜的温度:大约37摄氏度,否则,人体的热量会向外散发,体温会越来越低。我们可以从物理学的能量守衡原理或者仅从常识就可以理解这一点,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我们呆在一个21度的房间里,而我们又没有穿衣服,我们的体温就会从37度降到21度。如果我们让房间的温度升至和体温一样高,我们呼吸道的黏膜就会被烤干,所以我们只能穿上衣服来保暖。
  
  健康人的体温在37度上下,有节奏地轻微变化,早晨体温略高,而晚上稍低。身体为了对抗寒冷,会消耗自身的能量,也就是说,寒冷会对身体造成压力。请经常用你温暖的手去摸一摸孩子的手指和脚尖,如果你的手是冷的,请先让它暖起来。然后再摸摸孩子身体的其他部分:前胸,后背,肚子,前额,胸口。要确保孩子的手指脚尖和身体最温暖的部分一样暖和。如果情况不然,那么此时孩子的身体正在消耗能量对抗寒冷,如果你能给孩子穿上暖和的衣服,让他们手脚暖和起来,将会大有裨益。我们身体的生存机制是把血液从身体末梢带走,从而保证身体主要器官,比如心脏,肺,肝脏,和肾脏等的供血量。
  
  寒冷会让孩子过度兴奋,因为孩子想要身体暖和起来。暖和的衣服会让孩子们安静下来,进入集体活动,专注地学习。
  
  对有些孩子而言,受凉甚至会让他们消瘦。我曾经见过一位住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New Hampshire)的瘦瘦的孩子,他的妈妈给他穿上羊毛内衣后的两周里,他的体重增加了2磅。孩子们还会因受凉而流鼻涕。寒冷甚至会引起身体更大程度的免疫抑制。传统整体医学有句名言:“皮肤是疾病发生的最好地方”。如果皮肤冷,身体和细菌的对抗就不会在皮肤上发生,血液会带着细菌进入更深层的部分:器官之中,而身体与病菌之战就带入器官内。这也就是为什么普通的病症,如感冒和水痘,却会引起并发症的重要原因。当我还在医学院学习时,我读内科学的教科书,发现那些患有水痘引发脑炎的病人,往往身体上很少有水痘。炎症没有伤害皮肤,却给内部器官带来很大的伤害。所以,保持皮肤温暖,就能让身体和病菌之战停留在皮肤上,从而保护身体。我曾经听一位德国的儿科医生建议患有麻疹孩子的父母:用一块干毛巾反复擦孩子的小腿肚子,直到腿肚子发红为止。这种让皮肤发热的方法,可以让血液更多地循环到表面,从而让身体和病毒的战争在身体的外部和下部发生,远离重要器官。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并且经常关注孩子手脚的温度,即是与身体这样的特性相适应。这样做,我们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还能在疾病发生时,防止并发症。
  
  温暖感是新生儿最早拥有的感觉,此外还有嗅觉、味觉和听觉。但儿童要到9岁才能真正感受温度的高低。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房间里的大孩子和成人要穿鞋子和衣服的时候,两三岁的孩子却赤裸着在房间里跑来跑去。在新罕布什尔州的5月底,几个幼儿园的孩子冲进湖水里,而几个三年级的孩子瞪着他们,好像在说:“你们出问题了吗?!”
  
  所以,作为父母要自己决定孩子需要穿什么样的衣服,穿多少。千万不要问孩子:“你想穿什么衣服?”对小孩子来说,在成人面前作决定会让他们害怕,你可以等孩子大一些再问这样的问题。然而,在我们的文化中,问孩子想要什么,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我曾经陷入这样的情景不可自拔。我总是问我五岁的儿子想穿什么T-恤,他却看着我说:“我不知道,你才是妈妈呀。”实际上,孩子们经常教我们本该我们做到的事情。请真正成为孩子的妈妈和爸爸,由你们来决定不同的天气孩子该穿什么,并且很肯定地对他们说:“这是你的内裤和内衣,这是你的裤子和上衣。穿上吧,穿上它们,你一天都会过得很开心”。你的权威会给孩子安全感。他们的力量来自于你给他们的规范。所以,成为一个充满力量,内在觉察,温和善良的权威,让孩子值得模仿。
  
  还有一个问题,当孩子手脚冰冷的时候,我们给孩子穿什么呢?我在新罕布什尔州(New Hampshire,美国)遵循的原则是:让孩子穿三层上衣,其中一层塞进裤子,而裤子穿两层。有一层要像第二皮肤一样紧紧贴着身体,而不是松松垮垮。就是说有一层衣服要么是长的内衣裤,要么是紧身衣,至少也要有件汗衫。如果孩子出汗了,就脱下一层。如果孩子手脚不暖和,就换上更暖和的衣服。天然材质的衣服能让皮肤很好地呼吸,如:棉,丝和毛。而绒毛材质和人工合成的衣料却不透气,当我们多穿了这样的衣服时,身体的热量将无法散发。棉质的衣服既能让身体散热也可以保温。丝质的衣服保暖性更佳,丝毛胜之,而羊毛衣物最暖和。
  在下面的这些网站可以订购孩子的长内衣:
  www.waldorfearlychildhood.org
  www.danishwool.com
  www.ecomall.com
  www.waldorfshop.net
  
  如果你有一个刚出生的宝宝(这种做法也适用于所有年纪的孩子),你想给她穿上羊毛材质的保暖服,但是你订购的婴儿尺寸的衣服还没到的话,你可以另想办法。找一双成人穿的羊毛袜,穿在宝宝的脚上,这双袜子的长度要一直能套到孩子的大腿上。然后给宝宝穿上一件给两三岁孩子的羊毛内衣,再卷起袖子,让宝宝的身体可以透气。这样,宝宝的羊毛保暖服就做好了。
  
  还有一个可借鉴的图景是:狐狸和兔子冬天的毛发要比夏天厚。我们没有绒毛,但是我们的帽子,手套,袜子就像我们的绒毛一样,我们要穿上它,才能像兔子和狐狸一样在冬天到户外活动。穿上合适的衣服,我们才能灵动自由地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穿上长的内衣裤,可以让我们少穿些臃肿的外衣,这样我们在户外运动时才会更灵活。
  
  现在你知道该做什么,并且对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威感到自信,这是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可事情没这么简单。因为同时孩子也在发展自己的意志,孩子对所有父母说的话都会说“不!!”,包括怎样穿衣服,这让孩子感觉很美妙。面对这样的情况,需要技巧,智慧和果断——书里所说的所有成年人的品质。不要贸然行动,等待,观察,估计再计划怎样做才会对孩子有益处。小女孩可能需要穿时尚的(暖和)紧身衣或者你看到某些芭蕾舞者也穿过的紧身裤,你可以告诉女儿,只有腿上穿暖和了,跳舞才会好看。一个精力充沛总想当战士的四岁男孩可能需要穿上很炫(又暖和)的海盗服,系上绑腿和腰带,你可以在给他穿这些衣服的时候,讲一讲海盗怎样站立和走路。而两岁的孩子,给他穿衣服可能需要玩个抓人游戏,当他开心地被抓住后,你可以把他放在暖和的衣服上,并且在穿衣服时亲切地爱抚他。还有的孩子需要你告诉他,只有穿上这样的衣服,他们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否则会有不同的后果。还有,你说到就要做到。比如,你说要穿长内衣才能出去滑雪,当孩子做不到时你还是让他们去玩雪橇而不是呆在家里,那么你出于爱的承诺就会很难贯彻下去。孩子的想法是前后一致的,虽然他们意识不到这一点。除非你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来执行自己的决定,否则不要说自己做不到的话。你要说话算话,不管是立规矩还是承诺自己的爱。
  但是也没有必要给孩子穿得太多。如果你生活在7月的美国南亚利桑那州,你就没必要坚持让孩子穿三层上衣,两层裤子。任何时候,当你想要决定孩子该穿多少衣服时,请感受孩子手指和脚尖的温度,而不是绝对地套用某个规则。
  
  早餐
  
  总的说来,早餐要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俗语云:早餐像国王,中餐像王子,晚餐像乞丐。早餐吃蛋白质类的食物可以稳定一天的血糖水平,而午餐蛋白质类的食物却没有这样的功效。错过早餐,就错过了一天中血糖稳定的机会。而稳定的血糖水平会让人一天中有更好的人际合作,更好的耐力,更好的情绪和更好的判断力。如果你知道这些,你还会让孩子错过早餐吗?当孩子们有情绪问题或者身体状态不好的时候,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他早餐吃好了吗?”
  
  早餐食物可以选择:任何蛋类,松软干酪馅的薄饼,含蛋白粉(最好不是大豆蛋白)的奶昔,烤乳酪三明治,夹干酪的肉饼,鸡块,鱼片,墨西哥玉米煎饼,红椒等。总之,不要循规蹈矩,任何类型的蛋白质食物都可以放在早餐桌上,不必拘泥常规。早餐永远不会吃得过饱,因为蛋白质和脂肪在早晨代谢得比一天中任何时候都快。而且过了早晨,身体也很难消化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所以千万别吃丰盛的晚餐,无法消化完的食物会留在肚子里,影响第二天早餐的胃口。对成人来说,千万不要在早餐前喝咖啡,咖啡会影响食欲。而早餐,我们需要一个好胃口。
  
  有时候,丰盛的早餐需要父母的很多心力。我曾经成功地让青春期的儿子们吃下丰盛的早餐,因为我对他们说只有吃了早餐,我才会开车送他们去上学。我们住的地方离学校有四个街区之远。他们会抱怨,然后吃早餐,之后我开车送他们上学。当我的孩子们更大些时,他们可以自己开车上学了,但是上学的路程更远了。有时他们起晚了,早餐会吃得很少。我只是说“尽量吃”。我觉得让他们知道我的要求很重要,但是我信任孩子们。没有任何规则能替代个人当下的判断,而且对大孩子来说,家庭规则要有更灵活的空间,他们会从生活和自己的感受中学习。当你在选择方法时,出于爱,并且相信自己的直觉。还有我们肯定不能指望睡眼惺忪的孩子自己做早餐,这是为人父母每天的功课——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为孩子做好早餐。
  
  补品
  
  有一种营养补充剂对所有人都很重要。科学研究表明:omega-3不饱和脂肪酸对我们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极其有益。而美国人的饮食却富含不健康的omega-6不饱和脂肪酸,它会引起发炎和低omega-3水平。富含omega-3的食物有:亚麻籽(成人每天要吃一茶匙,要鲜榨)。如果你是O型血,吃亚麻籽就很好。但如果你是其它血型,你可以吃Nordic Naturals 公司出产的北极深海鳕鱼肝油(成人用量不限,上小学的孩子每天要吃一茶匙以上)。
  
  我们的食物越是精加工,我们就越需要补充矿物质,另外繁忙生活带来的压力,饮酒与喝咖啡都会让我们身体消耗更多维生素B。两三岁的孩子往往好几个月都不想吃蔬菜,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补充多维维生素-矿物质复合营养素。总的说来,我还是建议以食补的方式促进健康,因为天然食物蕴含着生命力和一些微营养物质,这是人工合成营养品不含有的。
  
  研究发现:特别的病症往往需要特别的营养素,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使用人工合成的药物,这样可以得到足够的身体所需的某种维生素或矿物质。还有,病人对维生素的需求,也会有个体差异。但是现代医学往往建立在对人群试验的统计结果之上,对每一个个体生理生化状态的精细研究还有待关注。因此,父母对自己孩子的观察和直觉往往能带给孩子最大程度的福祉,而科学研究可能要花几十年的时间才能证明我们的一些直觉(经验)是对的。父母要用一些补品,只要不是每天大剂量地服用,也都是安全的。如果要大剂量用补品,就需要向专业人士咨询。
  
  休息与节奏
  
  机器与环境是隔离的,他们的工作与停止和环境无关。而生命体却会有节律地在活动与休息,吸入和呼出之间转换,这样的节奏都和太阳光线的强弱紧密相联。所有的华德福幼儿园老师都会有意识地在孩子专注的活动之后,安排自由玩耍或者户外活动。这样孩子们一天的活动就会和谐愉悦,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孩子的创造力,但又不会过于疲惫而生病。
  
  我们的生理活动往往与阳光的节律相关,比如:光明和黑暗的节律。即使我们昼夜颠倒地生活,我们身体里的酶和荷尔蒙的分泌依然遵循固有的昼夜规律。更长时间的节奏如:一个月,一年,一生的节奏,同样存在,人们正在越来越多地探索和了解它们。
  
  如果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我们身体工作的方式同步的话,我们就会很健康。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任务就是长大和学习,他们需要规律的睡眠,休息以及饮食时间。虽然阳光会随着季节的更替有轻微的变化,我们也不必太严格,但总的说来,一天中要有几个时间点就像大海边的锚一样固定不变,比如早餐时间和晚上入睡时间。从我的经验来看,这两个时间是一天节律中最重要的。
  
  午夜之前的睡眠时间最能恢复体力。对成年人来说,晚上9点以前睡8小时的效果远远超过从午夜开始睡8小时。孩子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不同年龄的孩子,睡眠时间的长短不同,不同的孩子也会不同。但小孩子需要更早入睡。睡得好的孩子往往会自己醒来,并且心情愉快。如果孩子很难唤醒,并且总是睡眼惺忪,那么晚上睡觉的时间就要提前,直到这种状况改善为止。对青少年来说,晚上睡觉的时间会推迟些,他们平均每天睡眠时间在9小时15分左右。这是因为中学生一般课业较重,早晨也要起得更早。
  
  用薰衣草精油按摩,在睡衣上洒些香水,泡个澡,每天睡前都这么做,形成规律,这对在睡眠时间还很兴奋的孩子有帮助。
  
  对很小的孩子,就培养按时入睡的习惯是非常好的,这种有规律的放松,会让他们睡得很好,并且安全渡过睡眠分离。入睡的整个过程包括:泡澡,按摩,盖好被子,祈祷,说“晚安,我爱你,明天见”并吻别。小孩子的生命世界是等级分明的,在他们纯真的眼睛中,父母是最有力量和全能的,此外还有神或者更高的力量,天使以及守护天使。这些对孩子感受这个世界的秩序以及建立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来说非常重要。稍后,等他们经历9岁转变期,感受自己和父母分离时,早年这些神或者更高存在的精神体,天使,守护天使保护和引导他的形象以及良好的睡眠会帮助孩子顺利地渡过这一时期。
  
  为了让我们早些入睡,我们可以吃些清淡的晚餐。极少量蛋白质或者完全素食,会帮助我们早些入睡。记住:我们要给早餐留下好胃口,而早餐才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所以最好不要在晚上吃得太饱。热牛奶是很好的睡眠催化剂,碳水化合物也是能帮助入眠的食物。但是蛋白质,脂肪,盐,咖啡因类的食物却让我们更清醒。
  
  如果在早晨,一个孩子已经睡足了,却很难唤醒,就可以在冷水中放些迷迭香浴露,用毛巾沾湿,洗洗孩子的前额和面颊。迷迭香的香气可以让人精神振奋。同时给予孩子正向的语言,如:“早上好?昨晚那只知更鸟在你的窗外做什么呢?我已经做好了美味的早餐,起来吧,太阳出来了。今天真是太美了!”这样的话,就像在生病的时候吃药一样管用。
  
  一些人称孩子出生以后的前三个月是“第四个孕期”,这是因为虽然孩子已经孕育成熟,离开母体,但在这一段时间里,孩子的身体会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所有一切都是突然来临:出生伊始,血液就按新的路径循环,呼吸也开始了;此时,光明与黑暗,不再是在妈妈的子宫和肚子里微弱的感觉,而是那么鲜明;内在的吮吸本能让孩子喝到了第一口母乳。节奏对新生儿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那么多的感觉和功能一下子全出现了。在建立婴儿生活节奏上,有两种极端:严格的时间表和只要需要就给予。对孩子来说,我们要帮助他们渡过最初的混沌无序,进入一个中庸的安排:有节奏但会根据需要改变。如果孩子病了,或者在长牙期,又如在成长的某个阶段,我们就不用严格地依循原有的节奏。有些婴儿会建立自己的节奏,有些又需要我们的帮助。通常,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月,我们可以观察孩子吃和睡的时间点;然后渐渐地过渡到对孩子和整个家庭最健康的节奏;始终让孩子对白天的时间安排保持觉知,并且建立早睡早起的习惯。家里的床是很有用的,尤其当孩子生病了,你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孩子。最好能有不止一位成人轮换陪伴孩子入睡,这样会带给孩子更多安全感。我们可以设想这样的图景,如果总是某位成人陪伴孩子入睡,比如是“妈妈”,孩子可能会把规律作息带来的安全感和妈妈联系在一起。而且孩子可能会觉得“如果妈妈不在,我就没法自己睡”。
  孩子们会把大人的行为看成神的意旨,所以我们要时常省思自己的习惯言行,这样才能给予孩子力量,建立他们对世界的安全感。
  
  
  普通感冒,常见小儿病症
  
  我们要有意识的注意到:急性病对孩子来说,是免疫系统的操练,而不是破怀,它反而会加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用非干预(non-suppressive)的方式治疗。为了让我们的身体发挥最大的潜力和急性病作战,我们能做的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保暖,休息和清洁。再外加一些顺势疗法的低活性药物,你就可以帮助身体完成这项重要的免疫任务,而不是去压制症状。照顾病人的成人也是有力量的药物。病人往往会注意照顾他的家人,此时看护者的心中应当是平静而且正向的。我们不要给病人的感官太多负担,如:噪声和其它刺激。本文最后有一个清单,上面有针对常见急性病我最喜欢用的一些配方。(Tammy给我的文章中未见)
  
  
  儿童发展
  
  所有这些报告都支持一个观点,就是人类的身体上有一个看不见摸不着,无意识地给我们带来健康的部分,就像植物的生命力一样,在人智学的医学中,我们称之为:以太体或者说生命体。生命体又像我们的银行户头,我们不断提取生命力用于:成长,学习以及稍后的工作。虽然我们看不见生命体,但它会在我们的身体上展现为:活力,康复力,能量,以及忍耐力等等。在奶牛的身上,我们也能看到这种植物性的工作:它几乎完全是一个消化代谢的机体,咀嚼,产奶,静坐,行走还有静卧。在这里,没有决断,没有高度发达的感官,一个神奇的植物性的存在。对孩子而言,他们的工作就是成长并且在合适的年龄学习合适的东西。如果我们可以给予孩子足够的温暖,营养,休息,节奏,免疫练习(针对普通急性病,身体可以承受的),孩子的身体就会得到最好的发展,并且为一生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与人类植物性相反的另一方面,是意识的层面。家长(或者老师)在这个层面和孩子做的工作就是:不要让孩子过早做决定,这样会让他们不必要地从健康户头里提取生命力。做判断,分析,和逻辑的思考是高瞻远瞩的鹰的特性,鹰具有捕食者的机智,决断和高度发达的感受力,它是天空之王。
  
  作为1-7岁孩子的父母,你们应该是奶牛特性的保护者。此时奠定的植物性的生命体,将会让孩子受用一生。孩子们内在的生理成长,会让他们舞动四肢,并以此探索世界。孩子们时刻都在模仿,他们模仿爸爸坐着看报纸的样子,或者,坚持妈妈在桌子边要坐在自己的右手旁,就像孩子经历过的某个仪式上那样。孩子的这些生理活动反映在大脑中是一串串图景,没有逻辑。因此孩子们喜欢睡前故事是讲出来而不是读出来,并且一遍遍地重复,直到每一个喜爱的细节都记住了。而且你会发现,要回答孩子的问题,图景式的答案要比分析式的解释更受孩子欢迎。还有,如果孩子要询问成人化的讯息,这样的问题最好回避。但你还是可以经常这样对孩子说:“你的小脑袋真有趣,总是会问这么多美妙的问题,把泰迪熊放在你旁边去睡午觉吧(吃午餐)。”孩子问了,而你充满爱意并适度地回应她就可以了。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看到一个独立个体的火苗在闪烁,它在等待自我的全然展现。你的智慧在于维护孩子每日生活的稳定,节奏,饮食和睡眠,从而建造生命体的力量,并为以后发展鹰的特性打下基础。这需要信任和耐心,让孩子慢慢展现她自己成长的节奏,而不是过早地把青少年和成人的特性带入到孩子的生活。对于总是寻找变化和刺激的成人来说,这样的生活似乎令人厌倦。但是你的牺牲是值得赞美的,为人父母是世界上最难的工作,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父母发展不同层面无私的契机。
  
  当孩子能够发自内心地尊敬值得信赖的权威,他们的心灵和感觉向这个世界的自身的美敞开时,他们的心灵就到了7~14岁的阶段。此时,孩子们所需要的就不止是植物性的支持了,他们还需要如狮子心脏般强大的勇气和力量,如果我们能为孩子讲述这样的故事,能够让孩子沉浸在真正的艺术表现活动中,那么我们就把道德的萌芽以及道德追寻的美与力量,带给了孩子。此时,孩子们会从他们的生命体里汲取更多的能量。这个阶段,孩子们很少生病,它是童年时光中最谐和的日子。
  
  然而随着孩子长大,新的变化出现了,通常他们上8年级的时候,会忽然变成精明的小律师一般,时常不耐烦地白一眼养育他们至今的父母。孩子内在像捕食者鹰一般的特性一览无余。那个挥舞手足,探索世界,总是心满意足的小宝宝不见了,那个就在你眼皮下长大,甜美可人的乖孩子不见了。此时,孩子的智性呈现,他们用近似挑剔的态度分析的第一个对象就是他们的父母。正是在青春期,孩子们要发展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让智性尖锐的力量掌控狂暴的荷尔蒙吧。14-21岁,孩子的自我进一步彰显,我们要培养孩子做决断的能力并且为今后的独立做准备。此时,我们要尊重他们的隐私。让孩子们从自己行为的自然结果中学习,帮助他们发展内在的自律。
  
  对孩子的教育就像人类历史的进程一样,有好几个阶段。幼儿园孩子的老师要像一位慈爱的君主,充满亲情之爱的权威。小学的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崇敬权威,他们愿意将自己的所需所能融合到群体之中。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就要给予他们民主。父母和孩子之间要通过有建构性的沟通和明白事情的自然结果,让孩子了解家庭这个小社会里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
  
  孩子在不同的年纪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孩子身上会有不同的线索以及对前一个阶段的回应。我所描述的各个发展阶段孩子的行为会因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以及文化等不同而有差异。当前,我们的文化总是要把成人世界的信息强加给孩子,比如:计算机和智商测验也成为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成人的决定也成为孩子每天谈话的内容。在每个年纪的孩子周围,都充满了性感的服饰和性信息的媒体。对父母来说,要把这些过早成熟化的影响降到最低,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过早地开发孩子智力以及过早让孩子接触到性,都会把他们从生命体的世界中拔出,而那个世界才是孩子们的家园。孩子们在思考或者应对这些时,会消耗他们的生命力,消弱身体的成长和发展。
  
  
  
  
  
  
  
  今日的世界中,我们往往是三口之家,祖母一般不和孩子在一起。儿科医生和家庭医生往往取代了先前照顾生病的孩子的祖母的角色。但是这种角色的转换把一些普通的问题都医疗化了,我们一遇到问题就去寻求药物的帮助,在这条路上我们走得很远。我希望我的工作可以重新唤醒人们对于身体本身能力的信念,并且拓宽科学的视角,让我们可以从科学的角度理解为什么我们的信念是有道理的,让我们重新和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治疗力量联结,当我们能感受到它时,这种力量就会加强;让我们带着这种信念去照顾孩子,人类精神的力量就会呈现。
  
  
  
  
  
  
  
  
  
  作者简介:
  萨顿医生曾接受系统的传统医学培训,有数十年从业经验。目前,她在实践并教授人智学医学。详情请见: http://www.raphaelmedicine.com/
  
  英文全文:
  http://tidewaterschool.blogspot.com/2008/12/warmth-strength-and-freedom-by-m.html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38
华德福:可以想见的幸福
    
    读到《读写月报新教育》第8期的时候,我仰天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做牵引。看着看着,两颗不争气的泪水从眼角流下来,流进耳朵里。我不知道旁边的病友有没有看见,赶紧擦干,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
    这一期的封面标题叫做《这是好的教育吗?——走近华德福学校》。我想这还有什么可以质疑的吗?如果这不是好的教育,哪里还有什么好的教育呢?或者说,这是我盼望多年,而从来不曾梦想到过的教育境界。又或者,我本身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我绝不敢奢望居然会有这样一种教育思想和模式的存在,这是超出我这样一个主流体制内部的教师的全部想象力的。作为一个教师,我也尝试做一些和当前的教育模式格格不入的事情,主要意图是培养孩子们的公民意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由意志。主要的方式,就是看一些蕴含了普世价值的,培养人的爱与同情的电影和书籍。可是一傅众咻,我个人的努力的并不能改变多数孩子们的追求和价值观,我不能给他们带来额外的幸福,让他们生长出追求自由的力量。多数时候我觉得很无力。
    尤其是,当我自己的孩子来到世界,当他茁壮成长,而终有一天要进入社会主义幼儿园的时候,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可是我不曾梦想到,确实有这么一种教育,有这么一群人,能抱着无限的善意,来看待人的成长。所以,当我看到华德福的课堂实例,看到他们的教育理念,看到郁宁远、黄晓星他们筚路蓝缕的建设华德福第一所学校,内心的感慨无以明之。于是,我被华德福老师那种真诚的善意,那种将人作为人的敬畏,感动了。这是我第一次被教育所感动。在此之前,你或许可以想像,我们也曾经可能在课堂上做蛋糕,但是你不能想像,华德福学校的做蛋糕,是一件蓄意为之的教育事件,里面包含了全部的华德福的教育思想。对孩子的爱,对生命的尊重,全部的词汇不足以我用来形容这种成人对孩童世界的细心呵护,以及华德福对孩童世界本身逻辑的尊重。
    在我看来,之所以华德福不诞生在中国而诞生在基督教国家,乃是因为他们的宗教情怀里,有一种对人的生命的敬畏之情。因为他们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的恩宠。所以我了解为什么他们爱孩子,但不是溺爱,因为这个孩子,不是父母的私产,他是属于上帝的,最终他将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这种宗教背景,我猜是华德福教育理念不可忽视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根源。跟西方的政治制度一样,宗教是一切基石的基石。
    而我从吴蓓身上也看到这样一种东西。我不知道她有什么样的宗教信仰,但我看到她对教育确实有一种近乎宗教情怀的虔诚。之前,我喜欢吴蓓翻译的甘地,《圣雄箴言录》和《圣雄修身录》,一段时间我一直放在床头,我知道,我现在还没有愿力成为这样的人,但甘地、特雷沙修女,乃至史怀泽,让我晓得,在我们的世俗生活之上,尚有超越的可能,尚有彼岸世界的存在。所以,即便我不能投身到华德福,即便我的孩子不能进入华德福学习,我也感到幸福,因为,我有了一个可以眺望的参照。
    
    并且,华德福乃是在一个有着民主传统的国度里才能诞生的一种教育模式。因为,华德福追求的是每个个体的平等,都享有上帝赋予的发展的权利。因此,华德福才这样以培养孩子的自由意志为重,才这样注重发挥他们的潜能。也就是说,受教育,是为了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均等的发展的机会,为了孩子们能更好发挥他们各自的能力。因此,在华德福里,才没有我们习见的好生和差生的区别。当一个孩子富于攻击性而喜欢去攻击别人时,老师会抱着他,知道那只是心里面起了一阵狂风。所以,华德福里面你看不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诅咒,你也看不到牺牲今天的幸福去换取明天的虚拟的幸福的许诺,因为,在华德福里,每一天,都是充满了欢乐和进步的一天。
    这里我想回应一下某些对华德福教育的质疑,有一些不了解华德福的朋友,认为华德福是一个世外桃源,可是,孩子们,中国的孩子们,总有一天要回到中国这个社会,弱肉强食,尔虞我诈,那么,华德福出来的孩子,还能适应这个中国式的生存环境吗?我想说的是,首先,如果你想把你的孩子培养成弱肉强食尔虞我诈,那么,请你把你的孩子送进社会主义小学,让他学会在告密中慢慢长大。当然,也有社会主义学校培养了异类的。其次,华德福当然不是世外桃源,华德福用爱的方式,用游戏的方式,最终将培养出更富有创造力的人类。这已经有足够的数据可以证明。
    
    因为,华德福也是对之前的教育模式不断反思的一种结果。吴蓓翻译的《面向创造性和人性的教育》一文中所说,那种将人作为工具的教育模式,恰好在事实上不能发挥人的潜能。所以,就像哈耶克对于社会主义的谬误的批判一样,哈耶克认为他批判社会主义不单是一种价值判断,更是基于一种事实判断。华德福也一样,华德福之所以将人的创造性看得重于一切,之所以要让孩子们的童年漫长起来,一方面固然基于一种对孩子的属灵的神圣属性的敬畏,另一方面,也基于这样一种事实的科研结果,即,过早的开发孩童的智力,甚至是一种对孩子本身的伤害。而这,恰恰是我们目前中小学疯狂的在做的,7岁的时候,逼着他去理解10岁才能理解的东西,这不是戕害又是什么?
    
    感谢李玉龙、小狐、吴文冰,让我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这是这本杂志今年以来最好的一个专题。也感谢黄晓星和吴蓓,以及所有华德福的老师,他们是爱的思想传播者,是爱的教育的实践者,是两者的完美结合。他们叫我知道尚有教育的星空可以仰望。
    感谢首次向我推荐《解放孩子的潜能》的网友shukehebeita。
    
    《读写月报•新教育》2008年第8期
    马丁•洛森《解放孩子的潜能》吴蓓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38
我眼中的华德福教育人

                                                                     谢  逸   

前序:这篇文章写于2001年的美国纽约。文章中的主人公现在已经脚踏实地地实践着各自的华德福教育梦想了。可以说,这篇小文,记录着他们在展开中国华德福教育征程前的一丝心路历程。而作为他们的朋友,我很欣喜,能够在当时及时地以笔墨记录着这份宝贵的友情和思想火花的碰撞。

朋友夫妻俩

        我的朋友黄晓星和张俐是一对夫妇,他们一共有三个孩子,两男一女。大女儿在中国出生,出生后不久黄晓星就到英国爱默生学院修习华德福教育;二儿子在英国出生,出生后不久黄晓星回国到一所高校试教华德福;三儿子在美国出生,在他明年能说话的时候,这对夫妇恐怕已经回到中国创办第一所华德福幼儿园了。所以,这三个孩子的到来和成长,其实也就是夫妻俩自身在华德福教育的领域中学习和发展的历程。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位在欧美系统学习华德福教育理念的人,黄晓星总是陆续地收到不少国内人士共同办学的邀请。在给朋友的一封回信中,他这样写到:“我的办学计划是在城市边缘,办一所规模非常小的学校。不是针对哪些人群来办学,也没有贵族和平民之分;而是给那些追求理想教育的家长提供选择学校的机会。如果他们也有兴趣学习和成长,他们就可加入我们的社群。那里也许没有您想像的学校“必备”的设施,如电脑室,琴室,体育馆,礼堂等。也许就是一栋农民的小洋楼,一个前庭和一个后院,一个教室也许就是十个,八个孩子,看来简陋。可是我们将来的学校必备的爱心,温馨,快乐,自由,民主,尊严,关怀等,一个不漏。我们办学的目标不是快速膨胀,并在全国各地办连锁,在这十年八年间,改变中国的社会。我们是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希望把要做的事情做好。”
         能够用平静的语言写出这一番创业的想法,其实个中历程充满了挣扎和犹疑。俐说,寒假回国探亲,亲戚朋友们不停地向她发问,为什么不申请绿卡,不在美国赚美元,不让孩子看电视,不给小孩子报名参加许多学习班。她发现自己有时根本就无从解释这么多“为什么“,所以最后只能笑着沉默。想到将来她既激动又沉重。她担心的并非去建设一个学校,而是应对学校之外的人与事。可是,忧心的事儿说了一堆,她还是用这样的话来做总结:”虽然我不能说华德福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但是我相信我们未来给予孩子们的,是一种值得拥有的教育。”
         和几乎所有的人一样,这对夫妇有着多多少少不可避免的烦忧:柴米油盐,锅碗瓢盆,求学求业,养老抚幼。他们在个性和能力上也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女人的唠叨,男人的固执。总之,把他们放到人群里,倘若不相识,你绝不会一眼认出他们来。但是对于我,这是两个可爱而珍贵的朋友。在不容易的生活中,人智学理论和华德福教育思想帮助他们想清楚了一些问题。虽然还有不少惶惑,可他们已经认定了几个简单的道理,开始从犹豫徘徊的人生状态,转而为越来越明晰坚定的生活态度。信念带来力量,力量带来舍弃。最后,他们呈现给世人的,是一种明白的选择。对于他们,这种选择并非阶段性,而是终身性的。
        说起来很轻松,这夫妻俩走的路,就是学习,思考,想清楚,行动。但是,从生活的辗转中过来的人,都知道这是多么的不容易。每个人心里面大概都怀着两重梦想:现实需求的满足,和未来人生的托付。很多人大部分生命的精力,往往都耗在了第一个梦想中。而督促儿女们,去实现第二个目标。因此,能够完成一个终身性的选择,其实是同时去奋斗这两个梦想。一定会更辛苦,但心里的感受也一定更美好。
         这一家子两天时间来普林斯顿的家庭农场做客,抱了两大箱食物来。不仅备足了自己的口粮,连朋友们几天后的饭菜都管了。黄做饭又快又好吃,俐则事无巨细都考虑得很周详。他们一岁多的老三,刚刚学会走路,兴奋得整天闲不住,啪蹋蹋地练腿脚。两个大孩子往往只在吃饭和闹矛盾的时候跑到父母跟前来,其他时间处在天生天养的状态,玩着无穷无尽的游戏折腾着有限的空间。看着这一大家子人忙忙碌碌热热闹闹的样子,我的心里也不由得溢满了暖意。

伏羲宁远

         黄晓星把华德福教育介绍给郁宁远,郁宁远又把它介绍给我。
         第一次和宁远认识是1999年的冬天。那时他把自己埋在北京中关村的一个小小的办公室,屋子里从天到地都是他十年来采集的中国童谣。那一年,他偶然知道比利时的诗人们1976年发起了一个世界儿歌日,因此便兴致勃勃地要在中国做一个这样的节日。
         不经意间,我成了他世界儿歌日的主持人。并且此后连续两年在春天来临的日子,我们都会和许多孩子们在儿歌中相遇。接着黄晓星要带他到夏威夷参加世界人智学大会。第一次签证被拒后,他竟在一个星期之内成了应对签证的行家里手。第二次顺利通过后,他成了我的签证咨询员。2001年夏天,我们又在美国的春之谷社区相逢。时光流转到现在,2003年,他成了普林斯顿华德福学校的中文教师,我们,还是在一起,以及许多其他的朋友们。
         郁宁远可以说是在这所学校里第一次开设中文课程的亚裔老师。这也是美国的华德福学校第一次把中文纳入第二外语教学。他的压力是相当大的。他要给全校两百多名共八个年级学生上难度和内容各不相同的中文。这只不过是其总工作量的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是和学校里的其他教师们紧密配合与交流,共同备课和监督彼此课程的进度与质量;最后三分之一是与学生家长的交流。
         在一个学期之内,宁远需要和学校里的每一个教师都在随机分配的小组里交流过。同时他还有自己的教学导师。这位导师是在宁远到位以前,全校老师共同商议,在推举和自愿的原则上选出来的。宁远这个学期的导师叫Peter。其实Peter不仅仅要在教学理论和时间过程中帮助和指点宁远,同时也必须以平等的身份积极配合宁远的教学活动。因此,这种导师兼伙伴制度会促使一位新教师迅速进入华德福教学状态,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性。宁远跟我们开玩笑地说:“这下子,想偷懒都没办法了。”
        其实,朋友们都知道,宁远最担心的并不是教学质量的问题,他一定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师长。他的头等挑战应该是和同事与家长的交流。并不是说他的英文水平不够,而是他特有的“伏羲式”思维与行事模式会让初相识的人揣摩好一阵子。比如说,宁远有手机,但十有九次打过去都是留言。他跟电脑没感觉,所以email上一定找不到他;他不喜欢汽车,因此扛着自行车从纽约城来到普林斯顿。他会在你没有准备的时候打个电话说在你的楼下,或者在你期待着和他见面的时候遥无踪影一个月。他有着随时随地触发的灵感和主意,但几分钟过后大部分的想法都会随风而逝。他可以随地而卧,随餐而食,赚钱的最大动力就是能够买几本好书。因此,我们都觉得宁远似乎还生活在伏羲的时代,一个似乎与当代社会绝缘的时空状态,专心地进行着跟自我和他所尊重的神明的对话。可是,不知道伏羲的美国人,喜欢一切都讲清楚说明白的美国人,怎么能够理解宁远呢?
        担心归担心,宁远袒露的更是从容。文化的距离虽然会造成交流的张力,但亦会生成别样的尊敬和活力。正因为宁远的气质中散发着一种古老中国的沉宁和逍遥,所以他教给美国孩子的自然会是一种融会了古今的中国语言。正因为他的胸中沉淀着数千年故国的故事和道理,所以他与同事们之间会无形中达成一种伏羲和耶稣式的对话。他已经有着足够的东方文化底蕴来支撑,走进一块心地开放的西方教育沃土。在这片土地上,他准备栽下的是一颗颗开始了解东方文明的种子。
        写到这,忽然瞥见宁远的书架上有一本《中国古代蒙学精粹》,翻开来,目录上写着:“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治家格言,增广贤文,女儿经。。。”我知道,这是宁远备课不可或缺的材料,而其中的大多数内容我还没有好好读过。此时外面深夜的蛙声与虫鸣响成一片,不由得我的心情也沉静下来,正是补补先人文章的时候。


围炉三人:宁远、张俐、黄晓星谈华德福教育
     
        华德福是一种理想,不仅是一种教育理想,更是一种生活乃至人生的理想。作为全球最大的独立教育运动,华德福的独立性体现在其将学校、家庭、社区全部有效地融为一体。宁远说:“我曾经认为华德福学校很没有个性和创造性,到哪里都几乎一个样子。可是,现在我明白了,他们必须要,或者说他们已经自然地选择以同样的方式生活了。这已经成为他们存在的自然方式了。”俐说:“我们称把孩子送到华德福学校的家庭为‘华德福家庭’。走进这样的家里,你可以看到差不多一样的玩具,以及小孩子屋子里的装饰品。尤其在孩子的屋子里你是不太可能找到电视的。昨天我们从纽约开车到普林斯顿来,我说,只要看到那种不规则形状的牌子,就一定是华德福学校所在地了。果然如是。”
        黄说,华德福学校最大的、也是最有效的支持一定来自于家长。任何房地厂商、大老板等等,都会基于本身发展的需要有条件地和你合作。这种不是从同一个出发点引发的期待,往往会限制华德福教育者的自由意愿和行事能力,导致最后的不欢而散。只有愿意把孩子送到华德福学校的家长,才会真正以关爱和负责的态度,参与到学校每一步的发展中。他说有一位来自延安的家长,辞了职,专门带着孩子,到广西寻求卢安克,然后一路北上参加北京的华德福培训班。这样的家长怎么可能不会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发展中?
        什么样的孩子才适合接受华德福的教育呢?郁宁远说:“是那些和华德福有缘的孩子。”华德福教育的重点一定不仅仅放在智力的训练上,它强调的是身、心、灵的全部感受,包括在数学、物理、化学这样的科目中应用这种原则。华德福的课堂教育主张的是一张一弛。理想的课堂气氛紧凑但不紧张,不依赖刺激学生思维感官的方式给他们拼命填料,会给够学生对于知识的消化时间。同时,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尤其是12年级 (约17-18岁)的学生,要从开学起就准备自己的毕业论文项目。整整一年的时间,这些孩子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于自己感兴趣并选定的主题进行系统和细致的研究,毕业时每个人会有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进行报告。比如,春之谷的芳草地华德福学校毕业生,选择了各种各样有趣的主题。有的研究埃及文化,有的研究建筑,还有的竟然研究阿拉伯的肚皮舞。但因为他们在足够长的时间里充分钻研同时也享受着研究的乐趣,所以最后的报告往往条目清晰,有理有据,并且情趣盎然。
        至于从华德福毕业的学生是不是能上象哈佛这一类的名牌大学,俐说了最近一篇调查报告的结果:在一些有名的大学攻读的华德福毕业生,被教授们评论为“不是最聪明的学生,但往往是最有思考能力的学生”。华德福学校的特色在于幼儿园和小学,它的高中部分在知识摄取方面显得有些力度不够。但能不能和要不要上名校,那是学生们自己的选择。关键是,上名校并不是华德福教育培养人的最高宗旨。它最看重的是培养出一个全面发展的、健康的、热爱生活的,并充满活力、思想能力和建设力的人。这样的人,或许看上去很普通,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可能也很一般,但这样的人在社会中会像一颗颗散发出温暖和光的种子,成为整个社会逐渐改善和进步的力量。
        另外,从华德福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教育体系的比较而论,俐觉得,孔子教育理论的核心和华德福教育是极其类似的,除了一点:孔子不注重体力劳动。创始人Rudolf Steinar是德国人,所以在其人智学以及所派生的华德福教育学中,运用了许多基督教的思想。但是这种思想基本上属于拿来主义,并不表示华德福教育隶属于基督教。中国数千年来有许多伟大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如今依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同时,中国民间许许多多朴素的人们,包括贤惠的母亲,勤劳的老农,聪敏的商贩,其实他们都是华德福教育活生生的实践。不过,这些身上充满了闪光精神的人或许还处在无意识的行动状态,而华德福教育则是一种觉醒的行动。

我的一点想法

        和华德福教育结缘首先是因为有这样一群朋友们。和这些朋友交往首先觉得他们善良而有趣,而且一开始便有一种油然而升的信任。然后,才一点点注意到他们的生活和苦恼,最后则进入到思想的交流与理想的分享这一步。无论从能力、思想度和影响力上,我都见识过比他们高强得多的人。但是,这些朋友带给我的,是独有的放松、快乐和困难中心照不宣的相助。
        一个教育家曾说过,做教育的人是需要一些理想主义的。不管培养的是实用型还是研究型人才,教育者倾注在受教育者身上的,多少都有一些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梦想。华德福教育者尤其如此。黄晓星总结说,华德福教育的中心思想是真、善、美的人生。它倡导学生间的非竞争性,强调人皆有艺术的潜质,坚持学校管理的全体教师参与制,主张学校、家庭、社区的一体化,鼓励个性的发展并兼顾团队的配合。这些,无不烙印着人类理想的色彩。可贵的是,将近八十年来,这颗理想主义的星星火以其坚韧徐缓,燃起了八百多所全世界的华德福学校。只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一所还没有。
        所以我的这些朋友们觉得要去尝试一下。他们也知道自己还没有完全准备好,但是行动的愿力已经开始催促。有时我想,在中国我们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朋友们觉得自己够格了吗?然而,永远的计划终究无法检验真知,做才是一把秤。
        翻阅中西教育史书,人物与思想浩若星辰。但每一个特定的时代,一般都会有一些主导思想和流派,以及通常的做法。在当代,华德福教育会自然地被划归为非主流。然而,因为它带来的是一种理想的气息,所以愿意相识的人们会对它投以深切的希望。这种希望有时也会成为压力。因为,没有一种教育能够适合所有人的需求,也没有一种教育能够满足一个人的所有需求。
        在中国,有一个叫卢安克的德国小伙子,从欧洲的华德福学校毕业后,一闷头扎到中国贫困的农村义务教习英语,并从事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于是许多媒体和人士都开始了热切和持久的关注,觉得卢安克用奉献的精神在改造中国农村教育。但卢安克自己是不是真的有这么“伟大”的想法呢?他的这种做法和他家庭的支持,以及欧洲文化中理想人格的影响有什么千丝万缕的关系呢。黄晓星说,华德福学校毕业的学生有的到非洲,有的到城市的平民区去教书,并非个别现象。他们或许并不一定带着拯救世人的大悲愿,只是简简单单踏踏实实地去做一些自己喜欢而觉得有意义的事情罢了。
        因此,我想即便将来在中国真的有了自己的华德福学校,那也要以平常心来看待。多给一些不予评判的空间让其先能按照创办人自己的风格和能力开展起来。与此同时,积极的交流和支持不可或缺。中国强大的文化内涵和数千年生生不息的各派教育思想是华德福学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但同时,这种强势文化也会成为很大的禁锢力,让一些自由和新颖的思想难以勃然而发。华德福教育,像任何一种教育思想一样,有着自己难以突破的局限性。在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经济和社会状况下,只能适合某一种或某几种人。也正因为如此,我会更怀着极大的好奇和希翼,来等待第一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家长和学生的出现。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39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克里希那穆提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问过自己受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上学?为什么要学习各种科目?为什么参加考试,和同学比得分高低?所谓的教育究竟含有什么意义?它涵盖了什么?这实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不只是为学生质疑这个问题,同时也跟父母、老师以及所有热爱地球的人们,共同来探究这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通过竞争来受教育?难道受教育只是为了通过几项考试,得到一份工作?还是为我们在年轻时奠定基础,以便了解人生的整个过程?获得一份工作来维持生计是必要的,然而这就是一切了吗?难道我们受教育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显然,生命并不只是一份工作和职业而已,生命是极为广阔而深奥的,它是一个伟大的谜,在这个浩瀚的领域中,我们更有幸生为人类。如果我们活着只是为了谋生,我们就失去了生命的整个重点。去了解生命本身,比只是准备考试、精通数学、物理或其他科目要重要多了。
  所以,不论我们是老师还是学生,我们是否应该扪心自问为何教育他人或受教?生命到底是什么?难道生命不奇妙吗?飞鸟、花朵、翠木、蓝天、星辰、河流、游鱼……这一切都是生命。生命是贫穷的、富足的;生命是群体、种族、国家之间永不停歇的战役;生命是静思冥想;生命是所谓的宗教;同时它也是心灵中微妙的、隐藏的东西,包括羡妒、野心、激情、恐惧、成就及忧虑等等。这所有的一切以及更多的事物都是生命,然而我们通常只准备了解生命的一个小角落。
  我们通过一些考试,找到一份工作,结婚,生子,然后就越活越像一部机器。我们依然对生命恐惧、焦虑,因此帮助我们了解人生的整个过程,难道不是教育的目的?还是,教育只为我们谋职或找一份最好的工作而奠基?
  我们长大成人以后会怎么样?你是否问过自己长大以后想做什么?最大的可能是你会结婚,在你还没有搞清楚自己的定位时,可能你已经是父亲或母亲了,然后你会被一份工作绑住,或是被厨房绑住,你就在这其中渐渐衰萎。这难道就是你所有的生命了吗?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你应不应该问自己?如果你有一个富裕的家庭,那么你已经确定自己将来会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因为你的父亲也许会提供你一份舒适的工作,或者你可能在婚姻中获得很多财富,但是你仍然会腐败、枯竭。你看见这点了吗?
  显然,除非教育能帮助你了解广大生命的所有精微面——它惊人的美、它的哀愁及欢乐,否则教育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你也许会得到学位,得到一连串的头衔,得到非常好的工作,然后呢?如果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你的头脑变得迟钝、衰竭、愚蠢,那么生命的目的又是什么?所以当你年轻时,你是不是应该弄清楚生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教育的真正意义,难道不是培养你的智慧,借着它找出所有问题的答案?你知道智慧是什么吗?它是一种无限的包容力,允许你自由地思想;没有恐惧,没有公式,然后你才能发现什么是真实的、正确的事物。
  但是如果你有恐惧,你永远也不可能有智慧。任何形式的野心,不论是精神的或是物质的,都导致焦虑及恐惧。野心不能带来清明、简单而直接的心智,所以是不可能有智慧的。
  当你年轻时,生活在一个没有恐惧的环境里是非常重要的。大部分的人在年纪渐长时,都变得有所恐惧。我们对生活恐惧,怕失去工作,怕传统,怕邻居,怕丈夫或妻子的批评,怕死亡。大半的人都有不同形式的恐惧;一旦有了恐惧,便失去了智慧。我们是否可能在年轻时,便生活在无惧的气氛中,不只去做我们喜爱的事,更能了解生命的整个过程?
  生命真是美极了,它不是我们制造出的这些丑恶。惟独当你对所有的事物革新之后,你才能欣赏到它的丰富、深度及可爱。革新组织化的宗教、传统和现今败坏的社会,然后以人本的立场来探究什么是真理(不是去模仿而是去探究),这才是教育。
  服从社会、父母及老师的教导是很容易的,那是安全又容易的生存之道,不过那并不是生活,因为在其中存有恐惧、腐败及死亡。活着就是去探索什么是真相,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做得到,或是当你的内心拥有永不停歇的革新时。
  但是你从没有被鼓励去做这件事,没有人告诉你要发问,去探索上帝究竟是什么,如果你开始反叛,你将和所有的错误对立。你的父母及社会要你过得安全,你自己也想过得安全。安全的生活通常代表的是模仿,所以是活在恐惧中。显然,教育的意义应该是帮助我们活得自由无惧,不是吗?创造出没有恐惧的气氛,需要你和你的老师共同进行许多的思考。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创造没有恐惧的气氛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我们必须创造它,因为这个世界已经陷在无止境的战争中,它已经被追求权力的政客误导,它充斥着律师、警察、军人以及互相抢夺地位的野心男女。还有一些所谓的圣人、宗教的教主以及他们的追随者,他们也想在今生或来世得到权力、地位。
  这是一个疯狂的、完全混乱的世界,每个人都在和别人作对,极力想达到一个安全的位置,一个有权势或享福的位置。这个世界被冲突的信念、阶级意识、不同的国家主义、各种形式的愚蠢及残酷所分割,而这就是你要学着去适应的世界。你被鼓励去适应这个悲惨的社会,你的父母要你这么做,你自己也想这么做。
  然而,教育的意义只是帮助你顺应这个败坏的社会制度吗?还是要给你自由,一种全然的自由,来让你成长并创造一个不同的社会,一个新世界?我们必须拥有这份自由,不是在未来,而是现在,否则我们将被彻底消灭。我们必须立刻创造出自由的气氛,你可以在其中生活并且探索什么是真相,然后你会变得有智慧、有能力面对及了解这个世界,而不只是顺服它。因为在你的心底深处,你是不断在革新的,也只有那些不断革新的人,才会发现什么是真理,那些服从与跟随传统的人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不停探索、不停观察、不停学习,你才会发现真理、上帝或爱。如果你的心中有恐惧,你就不能探索、观察、学习,不能深入地察觉。所以,教育的意义很显然就是消除外在及内在破坏人类思想、关系及爱的那份恐惧。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40
我们需要怎样的学校摘自《一生的学习》(克里希那穆提著,张南星译)
惟有当我们了解了人生的深刻意义,这时才会有真正的教育。然而要了解人生,则心灵必须明智地将自己从滋生恐惧与附和顺从的要求报偿的欲望中解脱。如果我们把孩子视为私人的财产,如果将他们视为我们卑微自我的延续,或实现我们野心的工具,则我们建造的是一个没有爱却有追逐自我利益的环境和社会结构。
  
    正确的教育所关心的是个人的自由,惟有个人的自由,才能带来与整体、人群的真正合作。然而,这种自由并非借着追逐自己的扩展和成功而能获得。自由起于自我认识,也就是当心灵超越了因渴望自我安全而制造出来的种种障碍时。
  教育的任务,在帮助每一个人发现这些心理上的障碍,而非仅将新的行为模式、新的思考形式,强加在他的身上。这种强迫的灌输永远无法唤醒智慧、创造性的了解,只是进一步把个人加以限制。显然,这种情形正发生于世界各地,这就是为何我们的问题层出不穷、延续不绝的原因。
  惟有当我们了解了人生的深刻意义,这时才会有真正的教育。然而要了解人生,则心灵必须明智地将自己从滋生恐惧与附和顺从的要求报偿的欲望中解脱。如果我们把孩子视为私人的财产,如果将他们视为我们卑微自我的延续,或实现我们野心的工具,则我们建造的是一个没有爱却有追逐自我利益的环境和社会结构。
  一所在名利上成功的学校,通常不是一所教育中心。一所广大、兴盛的学府,将千百个儿童聚集在一起受教育,凭它的壮观和成绩可能制造出银行职员、超级销售员、企业家、各种委员,或一些在技术上胜任的肤浅人群;然而,有希望的只是完整的个人——而惟有小学校才有助于造就这种完整的个人。因此,只收容数目有限的男女学生,并且拥有正确教育者的学校,远比在大学校里从事最新颖的教育方法来得重要。
  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的困难与混乱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以为必须从事规模宏大的教育。大部分人都希望有壮观校舍的大学校——虽然这种学校并非正确的教育中心,因为我们意欲改变或影响所谓的群众。
  然而,谁是群众呢?你和我。让我们不要沉溺于这种想法:群众也必须受到正确的教育。这种对群众的考虑,是一种逃避即刻行动的方式。如果我们由眼前的事物着手,在我们与孩子、朋友、邻人的关系中觉察到我们自己,则正确的教育便会普及各处。我们在外界家庭与朋友的世界中的行动,将会产生影响和效果。
  在我们的一切关系中,充分地觉察到我们自己后,便会开始发觉到至今仍茫然无知,却存在于我们自身中的混乱与束缚。对它们有所觉察后,我们才能了解它们,并加以解决。如果缺乏这项觉察以及自我认识,则任何教育方面或其他方面的改革只会导致更深的对立与不幸。
  建造气派的学校,而聘请的老师只依据某项方法,对他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加警觉与观察,如此只会鼓励学生聚集知识、发展能力,依照某种模式作机械式思考的习惯。然而,这些都无法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在警觉而深思的教育者手中,方法可能有其有限的用途,却无法造就智慧。不过,奇怪的是,像“方法”、“制度”这种字眼,却对我们十分重要。符号象征取代了真实的事物,而对此种情形我们毫不见怪,因为真实的事物使人不安,它的影子却使人舒适。
  任何有基本价值的东西,都是无法借着集体教育来完成的,需要对每一个孩子的个别困难、脾气、能力加以仔细研究、了解。明白这一点的人,如果真心地想要了解孩子,想要帮助他们,便应该集合起来,创办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将在孩子的生活中产生重大的意义,因为它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而有智慧的人。创办这样的学校,并不需等到拥有足够的资金,每个人都可在家庭中做一个真正的教师,而机会将会落到那些具有无限热忱的人身上。
  爱自己的孩子以及四周所接触的孩子,而因此充满真诚的那些人,可以在他家附近或在他自己的家里成立这种正确的学校。然后,所需的金钱就会有了着落——这是最不需要考虑的一项。要维持一所施行正确教育的小学校,在经济上当然是有困难的,然而,它并不需要依赖庞大的银行存款。除非有爱与了解,否则金钱必然导致腐败与堕落。如果,这真是一所值得卖力的学校,则它所需的援助是可以获得解决的。只要对孩子有爱,任何事情都是办得到的。
  一旦我们最关心的是学校,则孩子便不受重视了。正确的教育者关心的是个人,而非学生的数量;这样的教育者会发觉,他可以开设一所为某些父母所支持而意义重大的学校。然而,教师必须具有火一般的热忱,如果他毫不起劲,则他的学校也就和其他学校没有什么两样了。
  如果父母真正爱他们的子女,他们会制定法律或使用其他方法以创建小型学校,任用正确的教育者。他们不会因为小学校的费用昂贵或正确教育者的难以寻觅,而踌躇不前。
  不过,他们应该明白,与此有利害关系的各方面,政府和有组织的宗教都将不可避免地反对他们,因为这种学校是革命性的。真正的革命,并非暴力的革命;真正的革命,在于培养完整而有智慧的人,这些人借着他们自己的生活,逐渐使社会产生根本的改变。
  然而,最重要的是这种学校里的教师都必须是自动前来的,而非受到劝服或委托。因为,自发地从世俗的事物中解脱,才是教育的惟一正确基础。如果教师们希望互相帮助,并且帮助学生了解正确的价值,那么在他们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必须随时有敏锐的警觉。
  一个人生活在一所小学校里,很容易忘记学校之外还有一个世界,那儿的冲突、毁灭与不幸正与日俱增。那世界与我们并无隔离。相反,它是我们的一部分,因为我们造成了它现在这副样子。因此,如果我们要在社会结构中产生基本上的改变,正确的教育是第一步。
  惟有正确的教育,才能为我们的问题和不幸,提供持久的解决方法,而非意识形态、领导人物或经济上的改革。要明白这项事实的真理,无需智力上或情绪上的说服或狡诈的论证。
  如果在施行正确教育的学校中,其教职员的核心人物专心致力于教育,而且充满活力,它则会吸收其他有同样目标的人,而那些没有兴趣的人立刻会感到自己不适宜此项工作。如果核心人物肯定了此教育的意义,而且机敏细心,那些毫不关心的外围份子便会枯萎而至脱离;然而,如果核心人物并不关心,则整个团体将犹疑不定,萎靡不振。
  核心人物不能只由校长一人组成。只系于一人的热忱与兴趣,必定会日渐衰微而最终消失。此种兴趣是肤浅的、轻浮的,没有价值,因为它能被转向,而屈从于他人一时的兴致与幻想。如果校长控制一切,自由与合作的精神则显然是无法存在的。一个个性强烈的人可以建立一所第一流的学校,然而,恐惧和屈从便不知不觉地产生,结果是其他的教师成了随从附和的人。
  这样的团体无法产生自由与了解。教师不能受校长的控制,而校长不能掌握一切责任。相反,每个教师都应该对一切负责。如果有兴趣的只是几个人,其他人的漠视和对立将阻碍整个效果,造成互相矛盾的现象。
  也许有人怀疑,没有一个中心权威,如何能经营一所学校?然而,没有人能够确知详情,因为这种学校从没有人试办过。显然,在一群真正的教育者中,权威的问题永远不会发生。当大家都为了自由和智慧而努力,相互间的合作则在各方面都是可行的。那些不曾深入而持久地致力于正确教育工作的人,也许觉得没有中心权威是一项不可行的理论,然而,当一个人全心致力于正确教育时,他并不需要被他人催逼、指挥或控制。有智慧的老师在使用他们的能力时是富于弹性的;他们努力于个人的自由,善于调节,施行对整个学校有益的事。真挚的兴趣是构成能力的起点,而兴趣与能力均因实行而获得增强。
  如果一个人对于顺从的心理因素没有加以了解,那么仅仅决意于不顺从权威,则只会造成混乱。这种混乱并非由于缺乏权威,而是对正确的教育没有深入且共同的兴趣。如果有真正的兴趣,则每一个教师对于经营学校的种种需求,会时时加以明智的适应。在任何关系中,摩擦和误解是难免的。然而,如果没有共同的兴趣,缺少那份维系大家的友爱之情,这些误解和摩擦便会渲染夸大了。
  施行正确教育的学校中,教师之间的合作是没有界限的。全体教师应该经常集会,讨论学校的各项问题。一旦大家同意了某项行动,在执行上便不会有困难。如果大多数人的决议未获某个教师同意,则可以在下次集会中再加以讨论。
  教师不应惧怕校长,校长也不应畏惧于年长的教师。惟有众人都感到绝对平等,那么衷心的赞同才有可能。重要的是,这种平等的感觉必须普遍存在于正确教育的学校中,因为,惟有优越感和劣等感不存在时,才能有真正的合作。如果有相互间的信任,则任何的困难和误解不会被搁置一旁而已,而是加以面对解决,因而恢复了相互间的信赖。
  如果教师们不把教育视为自己真正的天职,并且对此感到兴趣,他们之间必会发生妒嫉与对立,而枉费精力于细枝末节以及毫无益处的争吵上。相反,如果对于建造正确的教育具有火热的兴趣,则一时的激愤或表面上的不和,都会很快消除。于是渲染得过重的细节,便显出它原有的比例,人们会明白私人之间的摩擦与对立是无益的,具有毁灭性的。借着会谈与讨论,人们发现到“什么”是对的,而非“谁”是对的。
  为了共同的意图而工作的人们,应该随时把困难和误解讨论明白,这有助于澄清一个人思想上的混淆。如果兴趣一致,那么教师之间也会有坦诚和友爱,他们之间便不会产生对立。然而,如果缺乏了这种兴趣,虽然为了共同的利益在表面上大家合作,冲突与敌意还是永远存在的。
  当然,教师之间的摩擦可能有其他的原因。甲教师可能因工作过度,乙教师可能因私人或家庭上的烦恼,另一些人可能对自己所做的事不太感兴趣。这些问题可以在教师集会中加以讨论解决,因为共同的兴趣助长了合作。如果少数人包办一切,而其他人无所事事,这样是做不出什么大事的。
  平等地分配工作,可使每一个人都获有闲暇,而每个人都必须要有一段闲暇的时间。一个过度劳累的教师对他自己及他人都会成为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过于紧张,他便易于倦怠,没有生气,而如果他做的事使他不感兴趣,则情形更严重。如果在体力上或智力上不停地工作,那么将难以消除疲劳。然而这项闲暇的问题,可以在大家都可能接受的友善方式下加以解决。
  休闲的方式因人而异。有些人对他们的工作十分感兴趣,所以工作本身便成了休闲。由兴趣所产生的行动,譬如说研究,是一种松弛身心的方式。另有一些人的休闲则可能是远离他人,孤独自处。
  倘若教育者要有一些自己的时间,则他只能负责能力足以胜任的少数学生。如果教师因学生数目众多而难以应付,则教师与学生之间便不可能有直接而深入的关系。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说明为何必须设立小学校。在一间教室里,学生的数目要有限度,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如此,教育者才能充分注意到每一个学生。当学生过多,教师无法顾及每一个学生时,惩罚和奖赏就成了强制施行纪律的一种便利方式。
  正确的教育,不能像制造机器似地大量生产。要研究每一个孩子,需要耐心、细心和智慧。要观察一个孩子的兴趣、能力、性情,了解他的困难,考虑到他所受的遗传和父母的影响,而非仅仅把孩子归于某种类别——这一切都需要机敏而富于弹性的心,不被任何的制度或偏见所拘束。这需要技巧和强烈的兴趣,最重要的是慈爱的心;而要培养教育者具备这些品质,是我们今日的一项课题。
  个人自由与理智的精神,必须一直迷漫于整个学校里。这是无法靠运气而产生的,在偶然的机会里才提出“自由”或“理智”的字眼,没有多大意义。
  尤其重要的是,学生与教师必须定时集会,以讨论有关整个团体幸福的各项事物。一种学生会议必须建立起来,其中有教师出席,这项会议可以解决纪律、卫生、餐饮等等一切的问题,而且,对于任性、漫不经心或固执的学生可以给予开导。
  学生要由他们自己推选出一些同学,负责执行决策,并且帮忙各项的管理。毕竟,在学校中的自治,是为将来生活上的自治作准备。如果孩子在学校学会慎重地、无私地、理智地讨论日常生活上的问题,等他长大后,便能冷静而有效地面临生活上更大且更复杂的考验。学校方面应该鼓励学生相互了解每个人的困难、特性、心情和脾气。如此,当他长大以后,在与别人的关系中,他们将会更体谅他人,更具有耐心。
  在孩子所学习的种种课程中,也同样地要重视这种自由与理智的精神。如果学生要成为有创造力的人,而非只是一个机器人,那么,不可鼓励他盲从于公式或结论。即使学习科学的课程时,教师也应该对学生说明道理,帮助学生明了整个问题,使学生运用他们自己的判断力。
  然而关于“指导”的问题呢?是否任何指导都不该施予呢?这问题的答案在于“指导”究竟指的是什么意思。如果教师的心中已消除了一切的恐惧和支配欲,那么他便能帮助学生有创造性的了解和自由。然而,如果教师心中有意或无意地想将学生引向某一个特定的目标,则显然他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指导一个人走向某一个特定的目标——不论这个目标是自己制定的或由他人强迫灌输的——即损害了他的创造力。
  如果教育者关怀的是个人的自由,而非他自己的成见,则他会鼓舞孩子去了解他本身的环境、性情、宗教和家庭的背景,以及这一切可能加诸他身上的种种影响和结果,借此使孩子发现了自由。如果教师的心中有爱和自由,那么他便会注意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和困难而去帮助他;学生便不会成为只按照方法和公式操作的机器人,而是永远警觉、留意、自动自发的人。
  正确的教育也应该帮助学生发现他最感兴趣的事物。如果学生没有找出他真正的天职,他会觉得虚度了一生。他在做着不乐意的事情时,会有受挫的心情。如果他想成为艺术家,却做了公司的职员,他将牢骚满腹,抑郁寡欢地度过一生。因此,每个人都必须寻找出他所愿意从事的行业,并且看看它是否值得。一个男孩子可能想成为一个军人,然而在他走上这条路之前,应该帮助他明白:军人对于整个人类是否有益。
  正确的教育应该帮助学生不仅去发展他的能力,还要了解他自己的最主要兴趣。处在一个被战争、毁灭和不幸所摧残的世界中,一个人必须有能力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造就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建立一个和平、开明的社会,其责任主要系于教育者身上,而且为了达到这种社会的转变,平心而论,教育者可以效力之处是非常大的。正确的教育,并不依赖政府的规定或某种特殊制度的方法;它取决于我们的手中——父母和教师的手中。
  如果父母真正关怀他们的孩子,他们便会建造一个新的社会。然而大部分的父母根本就不关心孩子,因此他们也就没有时间去顾及这件最迫切的问题。他们有时间用在赚钱、娱乐、仪式、崇拜之上,却无暇去考虑什么才是孩子所需要的正确教育。这项事实,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去面对它。对这项事实,可能意味着必须放弃他们的娱乐与消遣,而他们当然不愿意这么做。因此,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去,那儿的教师也不比他们更关心孩子。为什么他要关心?对他来说,教育只是一项职业,一种赚钱的方法而已。
  我们所建造的这个世界,如果洞视它的内幕,你会发现它是如此肤浅、虚伪、丑陋;然而我们却在布幕上装饰着,希望事情会突然好转。不幸的是,大部分人也许除了赚钱、夺取权力或追求性的刺激外,对生活没有多大的追求。他们不愿意面对生活上的其他复杂问题,因此,孩子长大后,也就和他们的父母一样不是一个成熟完整的人,不断地在自己内心以及外在的世界中产生冲突。
  我们毫不踌躇地说:我们爱孩子。然而,当我们接受了目前的社会环境,当我们不想在这个使人毁灭的社会中促成根本的改变,这时,我们的心中有爱存在吗?而只要我们期望专家来教育我们的孩子,这种混乱和不幸将持续不停,因为专家所关心的只是部分,而非整体,因此他们自己也是不完整的。
  教育在今日受到了轻视,而非一项最荣耀且责任至大的工作,大部分的教育者也将它视为例行公事。他们只是传授知识,并不真正关心人的完整与智慧;而一个只传授知识,却任由世界在其四周崩溃的人,并不是个教育者。
  教育者并不只是一个传授知识的人。他是一个指向智慧、指向真理的人。真理远比教师重要。真理的寻求便是宗教。而真理不属于任何国家,不属于任何教条,在任何的庙宇、教堂、寺院中都无法寻到它。如果缺乏对真理的寻求,则社会很快便腐化了。要创造一个新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是一个真正的教师。也就是说,我们身兼学生和老师,我们必须教育我们自己。
  如果要建造一个新的社会秩序,则那些只为谋生而从事教育的人显然是不能当教师的。将教育视为一种谋生的工具,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剥削孩子。在一个开明的社会里,教师不必关心它自身的利益,他的生活所需均由当地社会供给。
  真正的教师,并不是一个建立庞大教育机构的人,也不是政客的工具,他不被某种理想、某种信仰或某个国家所束缚。真正的教师是一个内心充实的人,因此他为自己毫无所求。他没有野心,不追求任何形式的权力,他不利用教育作为获取地位、权威的手段,因此,他能免于社会的压制以及政府的操纵。这样的教师在一个开化的文明中,占着首要的地位,因为真正的文化并非建基于工程师或专家,而是教育者的身上。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41
学习的目的转自共生小书院博客
选自《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克里希那穆提著,叶文可译)
只有当你的心不被偏见束缚时,它才能发现真相。


    你有兴趣了解什么是学习吗?你到学校就是去学习的,不是吗?那么什么是学习?你有没有想过?你如何学、为何学、学到的又是些什么?学习的深层含义究竟是什么?
  你必须学习读书、写字,念各种不同的科目,为了准备谋生而学得一技之长。当我们谈到学习时,我们所指的包括以上的一切,然而大部分的人就在此停住了。一旦我们通过考试,并且谋得一官半职以后,我们就把学习完全忘光了。
  但是学习到底有无止境?我们总说从书本上学来的和从经验中学来的是两回事,这种看法正确吗?譬如从书本中,我们学到别人在科学上的见解,然后我们就自己做实验,并且从这些见解中继续学习。同时我们也从经验中学习,至少这是我们自己认定的。但是我们如果想彻底明白生命中不可思议的奥秘,去弄清楚什么是神或真理,我们就一定要有自由;然而通过经验,我们可能自由地研究和学习吗?
  你有没有思考过经验是什么?它是不是面对挑战而产生的反应?面对挑战而产生的反应就是经验。你能从经验中学习吗?当你遇到挑战或刺激时,你是根据自己的限制,根据自己所受的教育、文化、宗教、社会以及经济的背景而反应的。遇到挑战时,你是根据自己的宗教背景来反应的。然而如果你不从自己的背景中抽离,那么在你面对任何挑战时的反应,都只能加强或减轻你原有的背景。因此你从来没有真正自由地探索、发现和了解什么是真理或神。趣了解什么是学习吗?你到学校就是去学习的
  所以经验并不能使我们的心智得到自由,通过经验的学习,只是根据个人原有的局限所造出来的新模式而已。我想,了解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当我们年长后,会愈来愈执着自己的经验,希望依照这种方式来学,但是我们的学习都是由自己的背景所指挥的,这意味着,通过经验的学习是永远得不到自由的,我们只是稍稍减轻了原有的局限而已。
  我们通常所指的学习是不断去适应、抗拒和压抑的过程;我们不是学着去避免一些事物,就是学着去获得一些事物。然而是否有种境界,在其中我们的心不是学习的工具,而只是单纯地存在,你能了解这个差别吗?只要我们处在求取或逃避的状态,我们的心就必须学习,在这种学习中,永远都有很大的压力和抗拒。为了学习,你就必须专注,不是吗?那么什么是专注呢?
  你有没有注意过如果你专注在一件事情上,你会怎么样?如果有人规定你读一本你不想读的书或是你想读的书,你都必须抗拒或排除其他的事情。你抗拒自己想望向窗外,或是想和其他人说话的欲望,来使自己专心。所以这种专注的过程总是很费力的,不是吗?在这种专注中,总是存在着为了想获得什么而学习的动机、诱因和努力。我们的人生就是由这一连串的努力所组成的,这其实是充满压力的学习过程。
  如果我们能在完全没有压力、没有野心也不堆积知识的情况下学习,我们的心智不就能学得更深入、更迅速吗?然后它会变成一个能去探索和发现什么是真理、美与神的好工具了。其实就是你不再屈服于任何权威了,不管他是属于学术、社会、宗教、文化或任何局限之中的权威。
  你知道的,只有当你的心不被偏见束缚时,它才能发现真相,在这个发现真相的过程中,你的心是不累积的,不是吗?一旦你开始累积自己的经验或学习到的东西,它就会使你的心智停滞,阻止你向前进展。
  在探索真相的过程中,你的心每天都在淘汰旧有的,它永远都是清新的,不被昨日的经验所污染。真理是活生生的,它不是静止的,一颗想发现真理的心也必须是活生生的,不被偏见或经验拖累。只有在这种自在的状态中,真理才能展现。
  这一切从语言的层面来说也许是困难的,但是如果你用心去感受,就不难了解了。我们若想探索生命的奥秘,我们的心就必须自由;你一旦学会了某些东西,而又把这些东西当做进一步学习的基础,那么你的心就不自由了,你就失去了探索的精神。

  问:我们为什么很快就忘掉了那些好不容易学会的东西?
  克:你是不是因为被当时的情况所逼而去学的?假如你想成为律师,而你所读的是数学及物理,那么你很快就会把数学及物理忘掉。如果你是因为某个诱因而去学习的,你是否能真的学会任何东西?如果你希望通过考试,谋得一份工作或结婚,你也会专注地学,一旦你通过了考试,很快就把自己所学的忘光了,不是吗?
  如果学习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一旦你达到自己预计的目标,就会把手段忘记了,显然,这根本就不是学习。因此,只有在没有任何动机和诱因的状况下,你才会为了爱而学习,也只有这种学习才是真的学习。
  问:“进步”这个字眼的真义是什么?
  克:就像大部分人一样,你们都有理想,不是吗?然而这个理想并不是真实的、实际的东西。理想是你们认为“应该”的境界,它是存在于未来的。我现在想说的是:把理想忘掉,而去觉察你的本来面目,不要追求你认为“应该”有的样子,而要了解“真实”的自己。了解真实的自己,比追寻理想中的自己要重要多了。为什么?因为在了解自我中会开始自然的转换过程。反之,如果你想把自己改变成理想的形象,这其中是没有任何变化可言的,只不过是包装改变了而已。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愚钝的,而想把这份愚钝改变成智慧,也就是你“应该”有的样子,这其实就是愚蠢的行为,那是没有意义的,不真实的,那只是在追求自我的投射,延迟对于“真我”的了解罢了。只要你想把自己的愚钝改变成别的东西,你就依旧是愚钝的。但是如果你对自己说:“我知道我很笨,而我很想了解愚笨是什么,因此我必须进入愚笨之中,观察它是如何产生的。”在这种深入的探索中,就会产生根本上的转化。
  “进步”这个字眼的真义是什么?世上是否有所谓“进步”这样东西?你看见牛车以一小时两英里的速度前进,而飞机却以一小时六百英里的速度飞行。这是进步,不是吗?还有科技上的进步,譬如更好的通讯方法、更优良的促进健康的方法等等。但是世上是否还有其他形式的进步?有没有意味着穿越时间的心灵上的提升,也就是心理上的进步?心灵层面的进步是不是真的属于心灵的实相,还是意识层面的幻象?时,它才能发现真相。   &n
  你知道,提出基本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不幸,我们通常都用非常简单的答案去回答这些基本的问题。我们认为简单的答案就是解答,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必须提出最基本的问题,并且让问题自己去运作,让问题在我们的心中产生作用,来发现事实的真相。
  进步暗示着时间性,不是吗?毕竟我们花费了几世纪的时间,才从牛车时代进步到喷气式飞机时代。我们现在以为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式,通过时间来找到神或实相。我们活在这里,以为神活在彼岸,或是在很遥远的地方,为了弥补这段距离与空间,我们认为必须靠时间来达到目的。但是神或实相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自己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本没有一个定点的活动可以开始。但是为了心理上的安全感,我们却紧紧抓住一个观念,认为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定点,连实相都是固定的,然而这只是一个幻象,而不是真实的。一旦我们需要在时间中让心灵演化,这种行为就已经不是属灵的了,因为真理是与时间无关的。
  陷入时间的心智会需要时间来找到实相,但是实相是超越时间的,它没有定点。心智,不论它是属于有意识或无意识层面的,都必须从它的累积物中解脱,也只有如此才能找到实相或神。
  问:我走近鸟儿时,它们为何都飞开了?著,叶文可译)只有当你的心不被偏见束缚
  克:如果你走近鸟儿,它们都不飞开,那该有多好!如果你能摸它们,对它们友善,那该有多么可爱!但是你知道,我们人类是十分残酷的,我们把鸟儿杀死,折磨它们,我们用网子捕捉它们,然后放在鸟笼里。想想看,一只可爱的鹦鹉被关在鸟笼里,每天黄昏,它都呼唤着它的伴侣,眼睁睁地看着其他的鸟儿飞过广阔的天空。我们是如此对待鸟儿的,所以当我们靠近它们的时候,它们怎么可能不害怕?
  但是如果你安静地坐在一个孤单的角落里,非常的平静、非常的温柔,你很快就会发现有鸟儿来到你的身边,它们在你的附近飞舞,你可以观察到它们敏捷的动作,它们纤巧的爪子,以及它们极为强韧美妙的羽毛。但是你必须有极大的耐心才能办得到,也就是说,你必须有很大的爱,同时,你必须没有恐惧。动物可以感觉出我们心中的恐惧,只要它们感受到了,就会同样生起恐惧而逃离。所以了解我们自己是非常重要的。时,它才能发现真相。   &n
  你可以试着在树下非常安静地坐着,可是不要只坐二三分钟,因为鸟儿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对你习惯。你要每天到这棵树下安静地坐着,很快的,你会感觉到身边的每样东西都是活的。你会看见小草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鸟儿们不停地跳跃着,蛇身上散发奇美的光泽。或者一只高挂天空的风筝,静静地享受着微风的抚慰。但是要想欣赏并且感受这份喜悦,你必须有宁静的内在。
  问:选自《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克里希那穆提你和我的差别在什么地方?
  克:你和我有任何基本上的差异吗?也许你的肤色很白,而我却相当黑,也许你非常聪明,知识比我渊博。或许我可能是住在乡下的人,而你却走遍了全世界。很明显,这个世界确实有不同的形式、语言、知识、礼节、传统和文化等等。但是不论我们是婆罗门或是非婆罗门,不论我们是美国人、俄国人、日本人、中国人或是其他国家的人,难道我们之间没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吗?我们都有恐惧,我们都要追求安全感,我们都希望被爱,我们都需要吃东西以及追求快乐。但是表面上的不同破坏了我们的觉察力,使我们忽略了人类之间的相似之处。如果能了解,并且超越这些共同的人性,才会带来极大的爱及关怀。时,它才能发现真相。   &n
  很不幸,我们大部分的人都被这些表面上的不同所局限了,被不同的种族、文化、信仰所分裂。信仰是诅咒,它使人分裂,并且制造对立。只有超越所有的信仰,超越所有的不同点及相同点,我们才能得到自由,才会发现什么是真理与实相。
  问:当我吸烟时,老师为何不高兴?
  克:也许他已经告诉你许多次,希望你不要抽烟,因为抽烟对小男孩没有什么好处,可是你不听他的劝告而继续抽烟,因为你喜欢香烟的味道,所以老师就对你不高兴了。然而“你自己”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你认为这么年轻的人是否应该养成抽烟的习惯,或者其他任何习惯?如果在你这个年龄,你的身体已经习惯于抽烟,这意味着你已经变成了香烟的奴隶,这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吗?抽烟对年长的人来说,可能还算好,不过它是否有好处还是件极令人怀疑的事。很不幸的是,年长的人已经给自己找到各种作为习惯的奴隶的借口。
  但是你们这些仍然非常年轻、非常不成熟,处于青春期,还在成长的孩子,你们为什么要习惯于某些事情或是养成任何习惯?这些习惯只会使你们变得不敏感。你们一旦对某些事情养成习惯,就开始陷入习惯的模式,你们的心就变得迟钝而不再敏感了,它会失去那种能够发现什么是神、美和爱的感受力。
  问:趣了解什么是学习吗?你到学校就是去学习的人为何猎捕老虎?
  克:他们为了杀戮时的快感而杀。我们都做过这种轻率的事,譬如把苍蝇的翅膀扯下来,看看会有什么结果。我们说别人的闲话,或是苛责于人,我们为了果腹而杀,我们为了所谓的和平而杀,我们为了国家或理想而杀。因此我们的本性是十分残酷的,不是吗?但是如果我们能了解这一点,并且把残酷放到一边,那么看着老虎从我们身边走过,就变成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了。有一天黄昏,我和几位友人在孟买附近游玩,有一位朋友开车带我们进入森林,去看一只被人发现在附近出没的老虎。在回程中,我们的车子正在转弯时,忽然间,这只老虎就在路中间出现了。它黄黑相间,毛色光亮,身形精瘦,拖着长长的尾巴,看来真是一只可爱的动物,充满了优雅与力量。我们关掉了车灯,它就咆哮着向我们走过来,它走得很近几乎碰到车子。这真是一个美妙的景象,如果一个人能不带枪来观察这类的动物,那就更有意思了,这其中有着极大的美感。趣了解什么是学习吗?你到学校就是去学习的
  问:我们为何背负着哀伤?著,叶文可译)只有当你的心不被偏见束缚
  克:我们把哀伤视为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用哀伤创造了许多哲学。我们给哀伤找理由,还认为要想找到神就必须苦修。但是我的看法却完全相反,我认为所以会有哀伤,是因为人类对待彼此过于残酷。同时,人生中有太多的事情是无解的,因此我们感到痛苦,包括死亡、失业、看见穷人的悲惨生活等等。我们对这一切都不了解,所以我们备受折磨,而一个愈敏感的人,就愈觉得痛苦。
  然而我们不但没有去设法了解这些事情,反而给哀伤找了各种理由。我们不努力把这个腐化的社会制度革新以及突破,反而被动地适应它。我们如果想要脱离哀伤,就必须祛除伤害他人的欲望,同时也必须祛除做好事的欲望,因为所谓的“好事”,也还是在我们的局限下的产物。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41
如何将“人智学”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并使其发扬转载自共生小书院博客
爱是什么?爱是自由与自由之间的和谐。
                                                           ——泰戈尔


  华德福学校是一种实现“人智学”理念的教育机构,目的在于依照每位孩子的个别特质与年龄成长需求施教,以引导其成为一个身、心、灵完全自由与成熟的人。如果对“人智学”缺乏深入理解,而只是将西方国家华德福学校已有的课程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如学汉字、古琴、太极拳之类)做简单的嫁接,作为师资养成的准备是远远不够的。

  史代纳创校的唯一目标是“人的教育”,更准确地讲,是“全人教育”。史代纳依据其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发展出了循序渐进的教育理论——经过他对人类发展的观察,他认为人的生命是以七年为周期的方式发展着,利用这个观点配合他提出的四个“身体”,一个人在21岁时便是一个全人,一个拥有身、心、灵和谐的自由人。

  那么,我们现在可以提一个问题:“人智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可能有人会毫不迟疑地回答:“人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呗。

  其实不然,“人智学”与东西方历史中各位智者(强调一下,这里的“智者”是指真正的开悟者,如佛陀、基督、老子等先圣,而非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提倡的“生命之学”研究对象是一致的,不是研究“人”、“事”、“物”本身,而是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命个体不同层面的关系(身、心、灵之间的关系,用史代纳的界分而言,是四个“身体”之间的关系)。

  因此,首先我们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人智学”的研究对象是“关系”,而不是“人”本身。用中国的老话来说,就是“究天人之际”,“际”指的就是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有三大主流,道家、儒家、佛家,都是研究关系的,但各有侧重,道家偏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偏重人与人的关系,佛家偏重人内在不同层面的关系(层层超越,最后连桶底也要脱落)。——这样说未必准确,只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实际上每家都自成体系,既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佛家是外来的,但为何在印度衰微了,却能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生根?

  无论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中国文化的总根子是《易经》。《易经》更是研究关系的,它是研究在这个婆娑世界里时间和空间转移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天地开阖,由阴阳二气互相作用而成金、木、水、火、土五行,“行”指的就是运动。通俗地讲,《易经》就是《变经》,是试图准确把握运动之中人、事、物之间关系的伟大智慧。《易经》的智慧认为,这个世界万事万物都在变化运动之中,死而复生,循环往复,所谓生生不息之道。在这样积极乐观的中国文化土壤中,佛家的种子才可能生根发芽。佛家最核心的洞见可以用四个字概括——“缘起性空”,所以“缘起”,就是说这个世界的任何事物包括人都是因缘合和而成,也就是说究其本质就是“关系”二字;但佛家更指出,在这个婆娑世界里万物虽然生生不息、丰富多彩,但因其本质是“关系”,而“关系”是无常的,故其本性是“空性”。佛陀这个了不起的发现补了中国文化的缺,在佛家来到中国之前,中国人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生死爱欲,周而复始,佛家的大智慧给这个封闭的蛋磕破了一个孔,透出了一束光亮,给中国人指出了一条究竟解脱之道:所谓三千大千世界,不想在这个婆娑世界继续游戏完全是可能的。

  总体而言,中国人的“生命智慧学”是入世的、贵生的、包容的,史代纳创建的“人类智慧学”容易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生根。这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

  “人智学”将补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教育传统的哪个缺?

  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教育传统有没有缺陷?是否需要“人智学”来补这个缺?

  我不敢说中国先圣们的智慧有疏漏,但可以肯定地说,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生命智慧与这个时代的中国人之间是没有接通的。这两者之间的障碍是什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障碍?今天我们将如何去打通这个障碍?

  古人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国先圣们苦口婆心,道理讲了许多,但这些生命智慧都躺在故纸堆里,今天的中国人大多认不得其本来面目了,就算有少数人“知”道,但不去付诸实践,只满足于满腹经纶、高谈阔论。因此,国人最大的障碍是过于聪明机巧,不肯老老实实去身体力行。所以,阳明先生说:知而不行,未知也!(道理似乎都明白,但不肯去实干,终究还是不明白啊。)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怨不得共产党,也怨不得近代挨了西方列强的打,实际上也是千年人心所造之共业:古代圣贤构建“礼教”这个维系社会秩序的制度文明,追求“天长地久”从而达到一个超稳定系统,其成效是明显的,罗马帝国消亡了,蒙古帝国消亡了,独中国能延续文明;但其积弊也是深重的,“天地不交,万物不通也”(《易经·否卦》),长久的闭塞不通,中央越发集权,基层散沙一盘,事物不能生长,社会不再前进。《易经》在其卦辞中有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洞察:万物闭塞,不在别处,就在我们的心里。

  《序卦》言:“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于同人。”意思是说,长久的闭塞不通,闭关锁国,终有一天会打破,不是内力,便是外力,这种打破,让上下分隔的国人,一夜之间梦醒,于是阶层、上下不那么重要,共同的安危压倒一切。这个时代的中国人是幸运的,因为“否极泰来”,新一轮的文明正在开展。而“文明以健,中正而应”,需要知行合一的君子才能通达天下人的心志,才能有可能实现“和而不同”的社会新秩序,但今天的国人须明白,这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历史的新画卷才刚刚掀开一角。

  这个时代呼唤身、心、灵和谐的自由人,而这样一代新人(刚健中正之君子)的出现需要“全人教育”。何为君子?孔子说,不知道天命的人不算是君子。“人智学”要想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真正扎根,所有参与者(研究者、推广者、教师和家长们)必须知道这个天命,首先使自己转化为一个内在和平的人,而不是为自己的孩子去寻找一种听上去时髦的教育方法。

(写于5月菲律宾亚洲人智学会议之前)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42
真正面对生命的呼唤转自共生小书院博客

选自《步向内心安宁》(和平朝圣者著,雷久南、严世芬译)

    当我谈这些寻求内在安宁的步骤时,我是以整体的构想来说的,至于步骤的多少并没有固定,它们可增可减,只是方便解说这个题目的方式而已。重要的是,这些步骤没有一定的次序,一个人的第一步,也许是另一个人的最后一步,所以你可以从最容易的步骤开始,当你走了几步之后,接下来的步子会更容易走。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互相分享心得。你们之中,也许没有人会像我这样步行朝圣,而我也不打算激发你们步行朝圣的意愿,但从生活中寻获和谐的经验是可以彼此分享的。我猜想当你听到我所提供的这些步骤时,你或许会认出有些是你已经走过的。
    首先我要提出我自己必经的一些准备,第一个准备工作是对生命持有正确的态度。要面对生命,不要逃避,不要追求虚荣,停留在生活表面的泡沫幻影之中。如今有上百万的人选择这种生活方式,他们永远无法找到任何有意义的事物。只有愿意正直、果决去面对生命,并深入生命精髓的人,才可以找到它的实体和真理,这正是我们现在所要做的事。
    当生命中出现困难与考验时,最重要的是在于如何抱持有意义的态度来面对它。如果你能看到问题的全貌,如果你知道整个故事的始未,你就会觉醒到生命中没有一个困难不具有它存在的意义,没有一个考验不能有助于内心的成长。当你看清楚这点,就会发现困难其实是机会的另一个面貌。反之,如你不能勇敢面对问题时,就只好漂流过一生,内心得不到成长。只有依寻高智慧的光来解决问题时,我们才能获得内在的成长。共同的问题需要大家共同来解决,只要有一个人逃避他份内的责任,就没有人能获得内心真正的平静。所以像解除世界武装和促进世界和平这些共同的问题,需要每个人一起来解决。让我们共同来思考这些问题,来谈论这些问题,并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

相信什么就全力以赴

    第二个准备工作是调整我们的生活,使它与宇宙的法则协调一致。造物主不仅创造了宇宙万物和有情众生,也同时创造了运行万物众生的法则。在物质界和精神界都靠这些法则来管制人类的行为。我们如果能了解它,使生活行为与这些法则相互和谐,我们的生活就会和谐。如果我们不遵行它,就会给自己带来困难,而成为自己最坏的敌人,如果是出于无知导致的不和谐,或许会使我们受一些苦,但如果是明知故犯,那会受很大的苦。我认出这些法规都是大家耳熟能详、深信不疑的,仅需我们去彻底实践而已。
    所以我开始忙于一个有趣且有意义的计划,就是去实践所有我所相信的善事。我并没有妄想自己能一次全部做到,但如果我做了明知不该做的事,我会立刻停止,并设法尽快将它舍弃。这是一种比较容易的方法,如果拖拖拉拉,慢慢停止,那将是漫长又痛苦的。同时我如果没有去做该做的事,就会忙着去做它。通常都要花上好一段时间去生活,才能将信仰落实,这当然是可能的。但现在只要我相信什么,就会全力以赴,将它在生活中实践出来,否则就显得毫无意义。当我跟随已有的最高的智能之光时,我发现其它的光也都能给予我,一旦实践已有的光,就能接纳其它更多的光!
    这方法对谁都一样适用,而这些正是我们可以共同研讨的。但第三个准备工作则是每个人所特有的,因为每一个人在宇宙生命的图案中都有他特定的位置与角色。如果你还不清楚自己的角色,我建议你试着以接纳的心从寂静中去寻求。我以往是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漫步,保持静默与开放接纳的态度,美好的灵感就会源源不绝的涌现。你会逐步去做一些你认为该做的善事,即使在开始时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你已开始在扮演宇宙生命图案中属于你自已的角色。在你生命中,这成为你最重要的事,其它世俗人出于习惯所追求的名利,完全是表面的、肤浅的,对你来说,已经微不足道。
    有些人明知这些,却不去奉行,这是很可悲的。我记得有一次当我走在高速公路旁时,有位开了一部高级车子的男士停下来对我说:“能实践自己的使命是多么好的事情啊!”我回答他说:“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做自己觉得是对的事情。”他接着告诉我他真正想做的事,而那正是一件极需要去做的好事。我听了之后,也跟着兴奋起来,想必他已经在着手进行,我说:“那真是好极了!现在进行得如何呢?”他居然回答我说:“唉!我没办法做!因为那样的事情是赚不到什么钱!”我永远忘不了他是多么的不开心。但是你知道,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都在用错误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我们用金钱和物质来衡量,但这些并不能带给他快乐和自在。如果你已知道却仍无法做到,你确实是会感到非常不快乐的。

觉得自己不缺什么

    还有第四个准备工作,那就是将生活简单化,使得内在和外在的幸福、精神和物质的幸福,从你的生活中取得和谐。这对我来说相当容易。就在我将生命贡献于利益他人服务众生之后,我觉得只要世上还有人得不到他基本的需求时,我就无法再去接受超过需要之外的任何东西。这使我将生活所需降到最低的水平,我起先以为这样做会有困难,会受一些苦,但我显然是估计错误。现在我所拥有的尽是身上穿的和袋里装的,我不觉得自已缺少什么,对我而言,我所想要的和我所必要的是完全相同,所以你不可能给我任何我不需要的东西。
    我发现这样一个伟大的真理──“不需要的财产只会成为多余的负担”。我倒不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需要是一样的,你的需要很可能比我大许多,好比你有个家庭,为了孩子,你当然需要有个稳定的家庭中心。但我的确知道,任何超出基本需求的财产,都很可能成为你将来的负担。
    简化的生活为我带来极大的自由空间,在我开始感受到这种自由之后,我发现内在和外在的幸福生活充满和谐。为了个人的生活,也为了整个社会的生活,我必需在此特别提出这种和谐的重要性。如今这个世界正处在一个极度不和谐的状态,人们完全着重于物质生活的发展,以致于当核子能被发现的时候,我们会将它放在炸弹里,用它来杀人致命,这是因为我们内在的健康远不及外在的幸福。将来正确的研究方向应该放在内在灵性的追求,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我们把两者带到谐调点,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善于利用已经开发的外在幸福资源。

净化身体、净化意念

    除了以上四个准备工作之外,我发现还有一些净化自己的工作要做。第一个最简单易行,那就是身体的净化。这与生活习惯有关:你吃的明智吗?是为了活着而吃吗?我认识一些人是为吃而活着的。你知道什么该停下来不吃而适时断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需要知道。同时你有明智的睡眠习惯吗?我尽量早睡以便有充足的睡眠。你是否吸收足够的阳光和新鲜空气?多运动与大自然常接触?你也许会想这应该是人们第一个愿意去做的,但以我的经验发现人们往往到最后才去做它,因为这牵涉到将坏习惯戒除,这正是我们紧抓着不肯放的。
    第二个净化是意念的净化,它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如果你知道意念的威力有多么大,就永远不会让不好的念头兴起。当它是正面时,会对善念产生极大的影响,而当它是负面时,也的确会使人致病。
    我记起一位六十五岁的男士,当初刚认识他时,他有慢性病的迹象。从跟他的谈话中我也可以感觉到在他生命中曾有过甚深的怨恨,只是初步看不出来而已。他和妻子及成长的儿女都相处甚欢,在小区里也和朋友们有谈有笑,但内心的怨恨依然存在,我发觉他怨恨的对象居然是早已死去的父亲,因为他父亲教育了他的兄弟,却没有教育他。一旦他能将怨恨从心中释放,久经的慢性病逐渐消除而终于痊愈。
    如果你对任何人有半点怨恨之心或任何不好的念头,就必须尽快将它去除。因为这些念头只会伤害你自己,对别人产生不了作用。有句话说:“恨,会伤害怀恨之人,而不是被恨的对象。”光是去做正确的事,说该说的话是不够的,你必须还要有正念,这样生命才能达到和谐之境。

净化欲望、净化动机

    第三个净化是欲望的净化。你贪求些什么?是否想要新衣服、生活享受、新家具或新车?如果你能知道并扮演起在整个生命构图中属于你的角色时,就能够要什么有什么,使欲望与生活一致。当你想到这些时,难道还会有其它事比它更值得去追求吗?
    第四个净化是动机的净化。你做任何事情的动机是什么?如果纯粹只是贪心、自私或对自我荣耀的希求,我会建议你别去做那些事,做任何事,不要出于这样偏狭的动机。但这并不容易做到,因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可能有混合的动机在内,好的、坏的都混为一谈。好像商场上的生意人,他的动机未必崇高,但仍混杂有想要照顾自已家庭的动机,以及可能为他的小区谋福利的动机。
    您假如是要寻找内心安宁,那您的动机就必须是付出,是以服务为宗旨的,它必须是给予而不是获得。我认识一位很好的建筑师,很显然建筑他相当在行,是他的正业,但是他的动机略有偏差,他只想赚更多的钱,超越别人的地位。他卖命地工作到身体不支而生病,就在那个时候我遇到了他。我让他为别人做一些小小的服务,跟他谈为别人服务所能换来的喜悦和满足,我知道一旦他体会到服务的喜悦之后,将无法再回到纯粹自利的生活方式,那以后我们保持通信约一段时间,在我朝圣第三年时,路过他住的城镇顺道去拜访他,他完全换了一个人,几乎都认不得他了!不过他仍是建筑师,他正在策划一个方案并跟我说:“你瞧,我之所以要这样来设计,是为了要配合他们的预算,然后再造在他们的土地上,便它看起来很不错!”他的动机是为了服务他所策划方案的人。他变得光彩夺目改头换面。他的妻子说他如今事业蒸蒸日上,因为连远地的人都来请他设计房子。
    我遇到某些人,必须靠换新工作来改变他的生活,但我也遇到更多人,仅将动机改变,纯粹利益别人,就能使生活得到改善。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43
《教育的艺术》,Roy Wilkinson著,于振民译

最好的老师是一个成熟的人,学历的重要性远低于真心地了解孩子和对待孩子的态度。--作者

第四章 学校的结构和组织

孩子的本质可以告诉我们要教些什么、什么时候去教、如何教,以及如何组织学校。
各个学校本质上是不同的,我们也不会建议他们应该一致。每个学校因他的地域性,因他的学生、老师、工作人员的不同,都会有所差异。然而,就像是不同的人仍有一些共同的特省,不同的学校也会有些共同之处。
这一章会谈到如何教、教什么,和何时教。我们的目的是试图去由前几章所谈的内容来得到关于学校结构的合理结论。
我们曾提到孩子发展的三个明显阶段:0-6岁、7-14岁和14岁以上,因此,将学校的结构以这三个年龄层分为三个教学阶段应该是很自然的结果。
幼儿学校(The Infant School),也可以成为托儿所或幼稚园。适当的年龄应该在四、五岁到六岁,在学校中应该依年龄大小分为两个年级。
中等学校(The Middle School),包括了六到十四岁的小孩,其中分为八个年级。
高等学校(The Upper School),适当的年龄是十四、五岁到离开教育的年龄。就教育上而言,四年应该较适当。

幼儿学校

我们说过,较小的孩子特别容易受环境影响。有人会认为,幼儿并不会觉察他的周遭环境,这是事实。在相当的程度上他并不会意识到环境的变化。但无论如何,根据观察显示:环境对小孩子有很大的影响。然而什么样的环境是适合他们的呢?
有我们过去的经验中我们很清楚,就算是成人,都会被环境影响—在某些颜色的屋子中,我们会觉得不舒服;我们会讨厌某些噪音;老板或同僚有时会让我们感到焦虑不安,在这样的环境下无益身心,也无法发挥我们的能力。我们渴望一个愉悦的、和谐的环境。但是身为成人,我们的确也能调适自己去适应一些不舒服的环境。
一个愉悦、快乐、和谐的环境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必要的。怎样才是正确的居家环境并不是我在这里想要处理的问题,我们要讨论的是学校环境。学校的环境一定要细心设计,教室要能让人感到愉快、有一些艺术气息,并放置一些适合的玩具和教材。最好的老师是一个成熟的人,学历的重要性远低于真心地了解孩子和对待孩子的态度。温暖的性情是更重要的,但这并不是指多愁善感。耐心和智慧也是需要的,这些特质较容易由已到达成熟年龄的人身上找到。在古老的年代中,小孩子长聚集在老祖母身边,年轻人无疑得有强盛的活力、意愿、热忱和能力,但老人的生活历练却是最好的教育资源。

中等学校

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最需要指导。他需要别人来引导他,提供他建议,需要权威。有人会说,这样做干扰了小孩独立性的发展,提出这个意见的人并没有观察过孩子的发展。独立和渴望自主的确是这个阶段孩子的需求,但是,孩子没有判断的基础和足够的经验,因此期待着成人的权威。我们常听到孩子讥讽这个老师没办法维持秩序,赞美那个老师很能带动他们,纵然他们自己通常并不会表现得如此积极。这个阶段的小孩很容易浮躁、定不下心,他的安定感和安全感就得由某个能替他们指引方向的人来提供。我们要澄清的是,我们并不是在宣扬一种严苛、无情、半军队式的体制,我们指的权威同时包含了肯定与和善,执行者在不同的知识领域行使同样的权威。孩子仍然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这样的整体性由同一个人所表达出来的,这个人代表了这个世界。
这个基本的需求可以藉由孩子和一个老师在学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得到满足。在有些学校中,课程的安排喜欢让小孩由一个教室转到另一个教室,或者是由一个老师转到另一个老师。知识的传达接收或是其他的工作都是在极端片段不连贯的状况下进行的,并且在这样焦躁的教学气氛下令人相当不安,也缺乏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很少老师有时间来和孩子做适当的接触。一个专科教师可能要教全校二十个班级,平均每班三十人,他就要教六百个学生。再加上现在各校如此高的转职率,他可能只带这些学生一个学期或一年。在这样的状况下,有谁能够和孩子做到足够的接触呢?他可能甚至连这些孩子的名字都记不住。这些孩子不断地有不同的老师来传递他们不同的专科知识,然而由于老师们一闪即逝,孩子和老师难以建立些许的人际关系。但这趋势孩子天性上的需求阿!
最适合的安排是每个班级提供以为专任老师,他不只是挂名的,而是的话相当多的时间和这个班级的孩子相处。甚至是维持孩子六到十四岁整个阶段都和他们在一起。可能遭遇的问题是,有的孩子和这位老师并不是很合得来,这并不难解决,可以让孩子转到另一个班级或甚至转学。事实上,任何一位称职的老师都应该努力去克服这个问题。依照这样的做法,这位老师就能和特定的学生保持密切的关系,对他们特别关心,成为他们的指导者、哲学家和朋友。更重要的是,孩子有一个能够代表主要“成人世界”的人,这样的安排也能提供他们安全感与踏实感,他们感受到有些人对他们特别在意、挂念。
前面提过孩子视世界为一整体,因此所有的科目都应该由这个班级的专任老师来掌握。主要的科目可能包含了英文、数学、地理、历史和基础科学,如果一个人能够掌握这些学科,他便能协调这些课程的安排,教学可以更经济,例如地理和历史两种课的内容就经常重复。在现在的学校中,有多少科学老师知道历史课正在教些什么呢?如果在同一个时段教工业革命和蒸汽引擎方程式又是多明智的决定啊!
若由同一个老师来教这些主要的科目,长时间下来,小孩子将可以省掉不断由某个老师转换到另一个老师所造成的教学方法和态度的各种改变。有人会反对地说,“改变”对于培养有弹性的心智有帮助,这是对的,但是在十四岁以前小孩子需要稳定性来帮助他们建立基础,这无法由不断地改变来做到。事实上,依我们的作法在实际的教学状况仍然会有一些变异,虽然主要的老师教所有主要的科目,仍然还是会有其他的老师教外国语言、体育、工艺和其他课程。
有人会更进一步地质疑,一个老师是没有办法胜任所有的科目的。这个说法的有效性是站在目前所招募的老师并没有受过适当的训练。教师的训练在英国以往是两年,现在增加到三年。若有必要,为什么不再延长呢?好的教育将会获得无尽的回馈!
由一个老师长时间来教许多科目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他不会变得陈腐而毫无生气。想象一个老师对同一个年龄的学生教同一个科目三十年,他要重复同样的东西多少次?不断地重复说同样的内容他会有多疲倦?相反的,以我们的作法,一个老师必须维持他的心智活跃和敏锐—这对学生们也会有最大的好处。
在目前我们的中等教育课程安排下,学生要面临太多太频繁的教师、科目不断地更换,这会造成什么结果呢?让我们想象坐着汽车观赏风景,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多的事物,但是没有时间去了解和吸收它们。如果一个印象太快接着另一个出现,就会变得很肤浅。若小孩子真的要学习,他需要时间来消化。他的心智需要时间去穿透一个主题。早上一个小时的学习需要下午两个小时来吸收,而且至少必须在大脑活跃的情况下学习。因此越重要的智力工作要越先进行。小孩和老师在早上特别有精神,而到了下午,尤其是还在消化美味的学校午餐时,就不像早上那么有精神,很明显的,如果有上午班和下午班,就必然有不同的活动安排。
最近的研究显示学习效率如何在一天之内变化。如果学校在九点开始上课,那么效率最高的时间大约在十到十一点,然后开始下降。大约到一、两点降到最低点。再上升到三点,接着下降。
很明显的,智育的科目应该安排在早上,而艺术、工艺和活动等课程安排在下午。一天的顺序应该这样:有意识的学习(conscious learning),然后接着一些较机械式、不需要太积极思考的练习,再接着是一些活动。在实际制作课程表时难免会遭遇一些困难,但这不应该是让我们放弃去找出最好安排的理由。
一个可能的困难是,测验显示小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超过二十分钟。这并不是事实,如果一个小孩子觉得很无趣,他的注意力早在十分钟前就溜掉了。但是任何一个主题都可以用非常有趣的方式来教学,可以用许多不同的观点来教它。例如让老师来讲课、让同学来描写、来举例、做适当的活动等等。用一句现在老掉牙的话来形容这样的做法--小孩子必须参与其中。
如果可以有较长的时间,老师就能够让班级达到适当的气氛。让我们考虑一下小孩上学的状况,特别是那些住在城市中的孩子。他们在上学的过程中,可能要经过很长的路途。他们闪避过紊乱的交通,并且刚暴露在各种刺激和令人激动的感官讯息下。他们会有心情安定下来学习么?老师在真正上课之前,可能得做一些准备工作来让他们恢复秩序并平静下来,这要花一些时间。朝会如果不是混杂着一些宗教仪式、警告和训诫的话,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较好的方式是在班上稍微聊聊天、唱唱歌、朗诵吟诗,或者是放一些对这个班级而言较熟悉温馨的音乐。
同样的,基于时间上的需求,一个主题不但应该在每一天中教相当长的时间,也应该持续数周,这样子较能深入以及专心。
针对这个问题可能有这样的反对意见:如果我们集中时段对某一学科持续地学习,那么原先所学习的内容在这个学科又再次被提起之前,可能大部分都已经遗忘了。我们会反问那么在现在一般的教学状况下学生还记得多少?专家告诉我们,只有2%。有一些东西是必须每天练习的,例如拼字和运算表,并且只要一天花几分钟他们就牢牢地被记在心中了。但是享受历史和地理这样的科目,的确就有很多内容会被遗忘。
就算是有遗忘,我们仍可论证出很好的主张。每个人都需要时间来消化,再吃过一餐后要经过几个小时食物才能被身体吸收。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例如这本书是我间间断断写下来的,在我暂停下来的时候,就算我没有在思考书的内容,新的想法也会自动加入。小孩子的学习也是如此,在接受了教育后,他们可能变得很满足,并发生了改变,这样是很健康的。虽然教学的内容由他们的意识中溜走了,但是他们并没有流失,他们正在被大脑消化和吸收。只要稍加刺激,这些内容能够就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被回忆起来。因此在教学告一段落后,或者是在期末、年底时做一次总复习或许是很好的点子。
孩子活在规律之中,婴儿规律地饮食和睡眠。这样的规律常被认为是最健康的。我们知道规律破坏了有多难受,小孩比成人更容易受到季节和天气的影响。一般老师并没有对这些变化加以控制,但是都知道在夏天比冬天难以维持秩序,到了暴风雨时教室内更弥漫了一种奇怪的情绪。因此为什么我们不根据孩子所处状况,来规划他们每日的活动,以平衡这些干扰的影响,并满足孩子规律活动的需要?也就是说,就前面所提出的方式来安排时间表,让孩子规律地在每天同样的时间做同样的事。
实施情形可能如下,每天有一个半到两个小时的主要课程,在主要课程后来点放松的事,例如音乐、唱歌、放录音带、宗教或说故事等等,接着是语言课程或者是习作。下午就是实际的活动:体育、游戏或运动。课程的长度常常是一个争论。除了主要课程之外,每隔四十五分钟的课应该相当理想。有一些课可能需要两堂一起上,例如艺术课
上学时间的长短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时间多并不一定就好。将主要科目协调起来让同一个老师来教可以省下一些时间。要提供较好的主要科目教学,需要老师有较扎实的准备,因此他应该使用较少的时间来教学。要让孩子能学到一些真实的东西,呆在学校的时间少一点比较有益。至少让她们少坐在学校的板凳上,那对孩子而言并不是个相当自然的环境。在这一点上参考德国的模式可能不错,在德国,低年级的学生只要读上午班,每天只有三到四小时的课,也没有人会说德国的学生比我们(英国)学得少。
课程的时间表大致可安排如下,除了主要的科目外,其他的科目都是每天更换。而主要科目每三到四周更换一次。
时间
课程
900—1100
主要科目:英文、数学、地理、历史、科学等等
1100--1145
音乐演奏、唱歌、音乐欣赏、宗教、故事等
1145—1230
法语、德语或其他语言、习作
1230—1400
休息
1400—1530
手工艺、陶艺、运动、远足等

如果年纪较小的孩子呆在学校的时间较少,那么可以把下午的活动整合到早上来做。相反的,如果有必要的话,较大的学生可以延长每天的时数。在不是所有学生都全天上课的情况下,自然会有许多实施上的困难,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不表达真正的理想状况的意见--依孩子的学习发展状况而安排上课时数。
家庭作业常常是个纠结不清的问题。显然地,较大的学生可以要求他较多的作业。家庭作业的规定常令人反感,理想上应该做到引发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快乐地做作业,甚至主动要求要做作业。
由一个老师教大部分的科目长达八年的困难,在前面提过。这里要澄清一点,班级老师并不负责所有科目,而是负责主要的科目,而专科老师负责他们的专门科目,教这些科目的专科老师可以在高等学校教学。因为到了高等学校,班级老师的安排就不适用。
十四岁以上
这个年纪的小孩开始摆脱控制码他们可能之前就已经作过尝试,但是这是最后一次努力,也是大人颂凯、甚至丢弃绑在小孩身上缰绳的时候。成长中的青少年开始觉得他们像成人,开始觉得他们有分量,开始认同他们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并且开始藐视权威。他们的心灵开始朝各个方向发展。他们现在不只是要答案,他们还要求观念和解释。只有他认同的专家能胜任这些要求,能让他满意。然而到目前为止,人的要素对他们而言还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老师的人格。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专家来提供深入正确的知识。当然,老师的人格也是帮助成长的要素。
其他教学所应注意的因素仍适用于此年龄的青少年(如时间的安排)。主要的课程应持续数周以维持学习的深度,智育的课程应安排在早上,活动尽量安排的后面
目前还没有叫肯定的参考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年级应该开始就学,什么年级应该离开学校。我们前面提过,开始正视教育的时间大约在六到七岁,但是仍然有一些非教育因素会影响入学年龄和离校年龄。就人类的本质而言,这些年龄是可以预先决定的吗?
儿童早年是属于家庭和母亲的。孩子和母亲天性上的无形联系应小心地保留着。过了一段日子,大约是三到四岁的时候,孩子将会感到足够安全而开始向外探索。到了四岁孩子开始需要社会关系,此刻就是他进入托儿所或幼稚园的时候。或许只呆个上午。在幼儿园呆个两年,接着进入正式的学校。有一些孩子可能到了五岁还没准备好上学,那么稍加说服应是适当的,但千万不要强迫他。
随着经济状况的转变以及年轻人的需求,离开学校的年龄越来越晚。思考和判断的力量要到了十四岁才开始萌生,因此甚至十六岁进入社会都嫌早。在青少年概念思考功能被唤醒后,他需要时间来吸收世界文化、世界历史和世界各方面的发展。它也需要时间来试验、发展它自己的力量--处在一种部分受保护和接受指导的状态。这样一来,他进入世界的着陆过程就较为渐进而安稳。四年的过渡时期应该不算太长,因此十八岁应该是离开学校的合理年龄
有人会反对地说,依现在的状况来看,有许多学生并没有从较长期的教育中获益,甚至有不少学生排斥它。这个反驳没什么道理,他只是更强调了现行教育方法的失败。大约在十四岁时,就有许多学生排斥上学,理由很简单,在他们小时候接受了错误的教育。藉由早年生动的想象,他们的兴趣和心智应该会被唤醒、被激发。或许这本书的一些意见,将可作为“十四岁厌学症”的药方。
也有人争辩说,并非所有的年轻人都有心念书,因此对于将来要工作的学生而言,十八岁才离开学校太晚了点,对于这个问题解决的方法是结合实习工作和学校生活。并不是像现在有些学校在放学之后或正课之外的实习课程,而是把工作场带到学校来。在十六岁的时候,年轻人倾向于什么性质的活动已经很清楚了,到了这个年纪之后,让所有的学生都接受基本的文化教育,但是也为他们安排一些实用性质的课程,包括使他们能获得一些必要的执照或合格证书的课程,诸如木工、机械、水电工等等,以及其他一些适合女生的课程。
很自然的,这会产生一些管理上的问题。但是不管教育的理念为何,我们最后一定要能都配合管理的可能性,否则就反其道而行了。
这样安排的实际可行性已经由纽伦堡的施坦纳学校所证实。在这里所有的高年级学生在早上的第一件事都是参与基本的文化课程,然后他们分开,要继续走学术的同学一边,要做实际工作的在另一边。这个学校可以同时提供进入大学前的教育,以及实际工作训练以让他们得到合格证照。
由考试来引导教育的愚蠢已经广被认同。如果要有考试,那应该给予它的教育价值。在这方面也可以参考德国的例子。在汉诺威市学校可以制定他们自己的教学大纲,他们的考试由学校的老师和政府的考试委员共同制订。在汉堡也有类似的状况,学校可以由老师决定教任何他们认为有教育价值的东西,而不只是帮助学生通过考试。
总结
不用多说,任何人为的隔离都是有伤害性的。孩子是社会的一部分,在学校不应有任何阶级存在。博士的小孩、名人的小孩、劳工的小孩都应该坐在一起,互相给予和接受,如果孩子被社会性地隔离,那么社会问题就永远无法解决。在夏威夷的一个多种族学校,那儿并没有强烈的宗族歧视,各种种族的孩子们混在一起高兴地玩耍。州政府官员可能是欧洲血统,教育部长是日本人,州长是犹太人或中国人--这是一块快乐和谐的社区。
唯有确认“人”的本性才能解决社会问题,在此我要鼓吹和平和博爱。人并非完全平等,由同一个班级出来的学生,有人可能成为首相,有人可能成为工匠。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贡献社会,并且都有权利取得他们所需的文化遗产
社会中总有差异的,我们要混合各个社会阶层的目的并不是一种起头的平等主意。而是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我们都应该以“人”的价值来对待他们
同样的,男女应该合校,我并不想反驳生理上的差异、心理上的差异和智力上的差异,每个生命是独特的。一般而言,女孩对于宗教和艺术有较好的领会,男孩可能对于物质的食物较能了解。但是,就是这样的差异让他们在一起互相激荡而产生了丰硕的果实。
老师的组成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应该有男老师也应该有女老师,这样学生们才能由不同的性别得到益处。
各个年纪的学生都应该呆在同一个学校,这样做能让他们得到很大的好处。我们的行政人员曾经估算过孩子更换学校的损失吗?或许让年纪相仿的学生在同一个学校较容易管理。但是让年幼的学生看到年长的学生的行为,同时让他们预先看到未来的情形,让年长的学生也能回顾他们从前走过的路,这是相当好的。
若有需要的话,应该在学校中设置智障班。当代有一些教育运动试图推动这个想法。设置一些特别的班级来提供给特别的学生,尽可能地让天资较差,甚至心理失调的学生呆在一般的学校中。最好的状况是,这些较迟缓的学生能够每隔一段时间,在一个班级接受一些特别的教育或指导,然后再回到他的班级。
现在很多小孩子有一些心理问题的困扰,因此如果能在学校中有个医生是好的。最好的状况是能够有老师精通心理学或精神科学,也就是他是身为学校中的一员,他能够每天在学校中和学生们相处,并且随时待命。
校长和教职员的关系又如何呢?我们设立学校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儿童,老师就好像是在学校中的父母,被期待着像父母一样的照顾学生。这是一个法定的责任,一切的忠诚在孩子身上,不为了别人
我们需要的是教师以共同合作的方式来取代校长的角色,也就是每个人都对学校和学生负责。这不是说每个人什么事都做,也不是说没有人做事,而是指所有的人共同委任一位老师作为主席来主持会议。他来作为所有教职员的代表,并且对大家经常性地讨论组织、行政、教学方法及个别的学生问题。
因此所有的老师都参与其中,她们会觉得这是他们的学校,并且相互支持。如此一来,像一般学校互相竞争着向上争取权利的情形将会消失,这里只有相同的付出与相同的工作,并且有稳定的师资。
学校的建筑和教师的外观相当重要。在人类早期的建筑以美为第一要素,像是希腊的神殿、哥德式的教堂。当代的建筑则是以实用性为主,他们或许不至于令人感到厌恶,但是如果我们连一幢建筑是学校或工厂都分辨不出的话又如何呢?环境对于任何人都有影响力的,尤其是小孩子。优雅的学校建筑有形塑孩童气质的影响力。就像人类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环境要素,小孩子需要温暖、爱、兴趣与引导,这些是老师应该提供的气氛。同样是环境,为什么建筑部设计得让孩子们喜爱,而要盖得像一堆方块呢?
至于教室,学生们在里面坐上那么长的时间,当然更应该是个美丽的空间。或许可以让艺术家来做规则,包括桌椅、色彩、黑板的位置等等的设计,让教室成为令人感觉亲切的空间
总而言之,在组织方面许多重要的地方要注意:包括:三个主要的年龄阶层、集中主要科目、一天的韵律、动脑的工作要在早上进行、新的主管委任方式,还有建筑和主要的环境都要有艺术气息。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45
萧望野汉字教学笔记之一: 


  关于字的律动时的诗歌
  山重,白云轻轻
  山高,青水低低
  山不转,云在转
  山不动,水常流
  (这个,孩子们非常喜欢,也许你们也可以跟学生试一试。)
  
  
关于字的集体律动的形态(以后再放)
  
  
关于字的故事
  在前一星期关于水字的故事里,我想让学生感受生命感
  在山字的故事中,我想让学生感受到意志。这是通过讲非常穷的两兄弟离家出走,去寻找宝贝的故事。山的后面是什么呢?他们怀着好奇和崇敬的心走过了第一座山后,发现,又是一座山。这让他们感觉到气馁和失望,而且,夜晚的来临,让他们害怕,他们点燃了象征勇敢和力量的火,当火燃起来时,就赶跑了他们的恐怖的幻想。在故事里,就要这样来传达:那个手臂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要来抓住他们的魔手,见了火光以后,就成了一棵被风吹来又吹去的大树。在这些现实与童话之间,让孩子自己去想象,我们就不要点破它说:魔手原来是一棵被风吹来又吹去的大树。
  
后来,在夜里一只象征希望和信心的白色的鸟儿,在他们的梦里出现,因为鸟儿太美了,他们忍不住想要去抚摸它,结果,他们手里握到的是一根树枝似的拐杖。这根拐杖就是意志。这根拐杖帮助他们对付了好多的困难。最后的结局是,他们走完了三座山后,结果,山还是那样的山,但是,他们已经不再是那样的小小的人。他们决定留下来,在这里盖房子生活。当他们早上醒来时,手里握着的拐杖,变成了一把锄头,而当他们用锄头在山谷里开荒的时候,泉水就喷涌而出。泉水流过的地方,花繁簇拥,粮草丰盛,动物奔走相告。
  
  
  

学生的作品(用绿色来自由画山。虽然,我们这里有许多石头山,但还是用绿色来表达。)
  
  

学生的作品(从画里面抽象出字)
  
  
课后回顾:每个星期的节奏都是一样的,只是在第五天,也就是最后一天,在律动和故事后,我们做了一个星期的断开工作。我们用油画棒来设计以为主题的课本的封底。我发现用宣纸可以很好的发挥色彩的效果,任何材质的色彩笔或水彩颜料都有很好的效果,而且折叠起来,就可以成为每个星期的课本。
  而学生由于在每节课都能欣赏到前一节课的结果,所以,他们就越来越在乎他在这节课所发挥的,带来结果的过程。
  这个星期的故事,发挥得很好,因为,我让我的方式越来越适应他们。而学生也开始感受故事,有时,还进入故事很深的地方。虽然,只是一点点,这也给我带来还要继续发挥兴趣和创造力写故事和讲故事的信心。
  这里的大部分小孩好像害怕或者说不习惯这种需要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要靠情感的流动才能倾听的方式上。听故事的时候,就是情感往内的得越深,自我就越安宁。这对于他们习惯了一直处于出的状态的小孩,这样的体验,他们的确是太难受了。我们会问:难道他们安静的上别的老师的课,不也是吸入吗?但,他们最最缺少的是一种更大的、更往内的吸入体验,就是。可以想象,他自己一个人,突然安静下来,心里是空空的,他就要找事情做。又可以想象,他自己一个人,突然安静下来,心里是空空的,而他的世界又不断地涌出来印象,比如,动画片、以图片为主的书、广告、玩具等等,他就觉得这些印象可以让他满足。一种是太空,一种是太满,但都是没有精神自我感的。
  理解了这一点,也帮助我多一些信心。我需要客观一点,就是要努力接近真相吧。越接近真相,才会让人越有信心。不可能是相反的,而我们大部分的时候,却真是搞反了的。而事实(真实)与真相又是多么的不同?我希望我以后,即要看清事物的事实,真实的现象,另外,更要集中意念于背后的真相,虽然,在开始的时候,我们不愿意去面对它,但后来,却给我们带来解脱和方向。
  其实,对于我将来要在上课时讲故事时,最重要的要做到的就是:不能有丝毫的离开,要把完全的出去,在教室里,把每个小孩都抓回来
  
  
附录:萧望野汉字教学笔记之一:

第一认识大自然及物质环境的汉字
  
  
适合7-8岁的小孩
  
  
现在,我已经开始以更加具体的做法,实现汉字在教学活动中。我想以一下的教学方案作为每天跟心智已经可以学习汉字的学生上课,在这本书《汉字与精神发展》的最前边的基础理论的文章中,我把小学阶段的学生分为7-8岁学习认识大自然的汉字及汉语开始,9-10岁学习灵心范围、表达情感及部分发展意识所需的汉字及汉语。11-13岁学习思考及发展意识的汉字及汉语。
  
所以以下的研究先是征对7-9岁的学生的。
  
  
关于这个字:  
  
  
节奏:第一天,去室外感受(注:非观察,9岁后才是观察。)
  ↓
  
回室内用水彩表达(让孩子自由表达,请参看:《灵性教育研究》中关于水彩的灵动这些文章。并且,在孩子还没有无意识的从生活中的感受来画水彩之前,我不会先讲故事,以免孩子受故事的影响,而大于环境对自身的影响。可见,被水泥代替的城市,在教育上有多难?!)
  ↓
  
律动和故事(见:①②③
  (以的质性音的文学、诗歌作品为感受的基础。)
  ↓
  
唱歌结束(见:
  (需要以一种和课程内容有关(如果,无关,又会让学生感到没有方向。)但又要与课程内容作断开的方式,这样才让学生感觉到结束和放松。最好,就以一种仪式的方式,在每天课程结束的时候,以仪式感受来结束。还要给学生一种出的畅快。因为,前一个环节是,所以,以一种表达崇敬感的方式来歌唱与课程精神(不是内容)有关的歌,作为仪式来结束,是最理想的方式。)
  
  
  
第二天, 律动
  (本来,学生在昨天的感受和睡眠后,第二天,最开始做第二步的模仿汉字的发展过程,也是有了分析的成分,是最理想的。可是,在上课之前,学生却需要先发挥的愿望。所以,把本来放在第二步的律动放在了第一步。
  幸好,第二步的模仿汉字的发展过程,只是有了分析的成分,但还不是分析,最多的还是体验和感受,如果,是思考的分析,这样感受后,马上分析,就会让学生累,和消耗他们的生命力。并把感受后要用时间和睡眠后内化的过程变成一种浮在外在的印象,因此,不可能也不因该在画完水彩画和听完故事后,马上进行分析。)
  ↓
  
模仿汉字的发展过程和模仿练习这个字。
  (从学生头天画的水彩画中找到汉字的反展雏形,有朋友喜欢用别人的画来作这部分工作,我觉得,不如用学生自己的画,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创造汉字的过程。)
  ↓
  
唱歌结束
  
  
第三天, 律动和故事
  (重复,但又要有变化。)
  ↓
  
用毛笔及蓝色的水彩练习
   (有朋友觉得毛笔字包括中国画有线画的特点,而最好是让学生从点开始,工具也要用帮助表达和以带来的塑造想象的工具才好。他们还觉得中国画的墨色,也不适合孩子的灵心感受。我觉得,关键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画中国画,以及毛笔字。我想,以后来详细写关于这方面的文章。)
  ↓
  
唱歌结束
  
  
第四天, 律动和故事
  (重复,但又要有变化。)
  ↓
  
用彩色铅笔练习字。
  ↓
  
唱歌结束
  
  
第五天, 律动和故事
  (重复,但又要有变化。)
  ↓
  
用毛笔及蓝色的水彩练习字。
  ↓
  
唱歌结束
  
  
在这一个星期中,我们只认识了这一个字,不过,在随着学生的心智和身体的发展,就可以在一个星期里加入更多的字和汉语。
  
  
关于字的律动时的诗歌
  的质性音的文学、诗歌作品为感受的基础。几个重要的元素:
  a.质性音的表达。就是学生可以通过感受发音的气氛来感受这个音自己的个性和气
  质。它是一种引来普遍感受和具有客观性的。比如,“shui(水)音和流动的意境。又比如,“hai(海)的音和宽广的意境。还有叮咚”“”“” “这些音境的关系。
  b.节奏。包括音的节奏,动作的节奏,整个集体律动的节奏。还有属于这个字的形态里的节奏。要让学生感受两极的动作。比如,轻和重、慢和快、急和稳。宽和窄、高和低、分离与团聚等等。
  c.与自然真理的结合,并发展感觉灵心的特质。比如,在水流的不同阶段的特质与学生成长的特质和个性。
  d.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和情感。比如,青青、绿绿、红红、蓝蓝这些客观又引来情感的描述。
  e.在语法上要稳定。这里所说的语法上的稳定,并不是说要追求语言结构的模式,而是由于小孩在7岁以后就出现与环境的分离感。这种,语言上的完整和稳定就让小孩越独立于环境。这种与环境的分离带来的作为他自己个体的出现,需要通过语言来帮助他们实现。我们就不能说:宝宝饿饿奶奶。
  f.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轻松、幽默和有趣。
  j.精神意义和崇敬感。这当然是老师的精神要发挥的。
  
  
请感受:
  “
  
青青的水,轻轻的流。
   流呀、流呀、流呀。
   叮咚、叮咚、叮咚,
   流进了小川里。
   绿绿的水,急急的流。
   流呀、流呀、流呀。
   哗哗哗!哗哗哗!
   流进了大河里。
   红红的水,慢慢的流。
   摇呀、摇呀、摇呀。
   流进了大海里
   蓝蓝的水、滚滚的浪。
   啪!啪!啪!
   青青的水,轻轻的流。
   流呀、流呀、流呀。
   叮咚、叮咚、叮咚。
  
  
关于字的集体律动的形态
  平衡、循环、生命力,这也包函了属于这个字的形态里的灵心感受及发音的灵心感受。因为孩子整个人都包含了这些音的特质,所以,我们要让小孩以整个人来学习


 当我想到用以上的这些理解来设计图形式,就自然的出现了这个图形,然后,我就笑了起来,不过,学生不会觉得好笑。看来,形态里包含的内涵,它有着真理的一致性,所以,对于真理的认识,本来就不是发明,而是发现。 
  
关于字的故事
  通过雨滴经历的从小溪到小川然后到大河,后来进入大海,最后,由于太阳的照射,又回到天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想让小孩感受生命感,那是通过孩子对水的张力的同感达到的。因为他们的成长规律与水的流动的生命力及形态是能让他们产生同感的。
  在故事中,每次雨滴进入下一个旅程的阶段时,都会使小雨滴有回家的感受,最后,它还是又回到了天上。在故事中,我表达的是一种朝圣一般的回家体验。
  现在,我还不想把故事在这里写下来,是因为,故事有点长,我把它分成了在一个星期里每次上课,讲一部分。而我面对的学生还不是能完全听懂我讲什么,所以,为了他们我用了最简单又不断重复的话。我觉得如果是在城市,别人可以把这个主题的故事讲得更加优美和丰富。
  
  
每天结束时的歌
   我手握一支笔
   美在我眼中发光
   笔就在纸上播下一粒粒种子
  
  
我手握一支笔
   善在我心中流淌
   笔就在纸上让种子生根发芽
  
  
我手握一支笔
   真在我思我行中
   笔就在纸上使种子开花结果
  
   

学生的作品(用蓝色来自由表达,最左边的水字图形的,是练习字后,学习阴文表达方式。)
  

学生的作品(从画里面抽象出字)


课后回顾:本来,我是用一年级的学生,可是一年级还有4-5岁的小孩,再加上,他们几乎完全听不懂我所说的话,我不得不从二年级开始。其实这里的小孩的心智要比城市的小孩慢,而上学又早,他们上二年级其实也就7岁。所以,对我们这里来说,跟二年级的学生做活动也是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只是,可惜,他们已经认识了好多汉字,如果,从来都不认识,而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开始有多好。
  
  
现在,我已经放弃了非常重要的两个步骤。如果有条件,就不要放弃。第一个是,第一天在室外感受与字相关的环境。因为,全班有38个学生,就我一个不会使用他们语言的老师来管理这些小孩,在室外做活动这个做法就太冒险了。不过,他们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所以,这一步,其实对于城市的小孩才更加重要。
  
  
另外,放弃了做关于字的集体律动的形态,因为,我们的教室太小了,就只能在操场上做。这样,我的音的质感就很快被外界吸走了,无法穿进他们的感受。也让学生很难感觉到我,我就无法引导他们。也让我和学生没有交流和理解。双方都很。有时,又有大人在旁边看,我就无法发挥去表达音质的力量和动作。我还做不到为了学生让自我消失。
  
  
后来,在教室做,音的质量就有了好的感染力。只是,都是在课桌的面前做,没有了集体的律动的变换。学生没有机会形成一个整体的感受,也没有机会一个一个的接触和面对的体验。当然也无法感觉到字的整体流动、起伏和你在我中,我在你中的交溶——分离——交溶。还有韵藏在其中的美和平衡的力量,及精神体验。也失去了用整个人去学习的机会。这,让我们的活动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美
  
  
如果有一个可以用来做活动的多功能室,又多一个长期的,不会与学生分离陪伴他们长大的助手老师该多好。这让我想起有人也问我说:我在我们学校只能做付课的老师,要面对那么多现实问题,我怎样才能实现(一种教育体系)教育?我觉得好无力。其实,我都没有想过要去实现教育,我也没有教育的教师资格证书。但是,我要为了我的学生去做老师。而不是为了某个教育体系的理想去做教育。这样,我就能接受所有不怎么理想的现实。也让我变得稳定和有力量。
  
  
不过,后来,学生教会了我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更好的发挥学生的感受。那就是,他们的热情,就好像这首诗里所描述的那样,小河急急的流淌,这就是在描写他们,他们也对此发挥同感,所以,表达急急的流呀,哗哗哗的时候,他们就高兴的到了他们想去的地方。结果,他们在接下来的中,也非常的静。这让我想到,我们也可以在教室里在课桌之间流动和接触。虽然,没有原方案好,但,我也满意了。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46
如何面對孩子的情緒問題 ----- 華德福講座筆記主講:蕭志暉老師(子芽兒親子成長空間負責人)
主辦:板橋華德福聚會 
筆記:
Coni Kim

  今天的主題是如何面對孩子的情緒問題。記得上次有一位爸爸來參加,但這次沒有看到有爸爸來;其實在幼兒的教育上,媽媽固然是很重要的角色,但是爸爸其實也很重要,如果爸爸的理念可以配合,那就會事半功倍,相反的,若沒有爸爸的支持,媽媽一定會很辛苦。


先讓大家提問題,自己的孩子有哪些情緒問題讓你困擾的?

一、
孩子三歲,一定要按照既定的行為模式進行,如果有一個程序沒有照著做,就會拗脾氣,要求一定要再做一次才肯罷休。

二、
兩歲九個月,幫玩偶取名字,結果媽媽聽到名字笑出來,就不開心一直哭。

三、
三歲半,喜歡唱反調,所以媽媽的方法就是講反話讓她去做,但久了變成孩子都知道媽媽會講反話,就等媽媽講反話了才要做,甚至有時會識破不做。

四、
快三歲,一定要陪著她重覆玩某些遊戲,而且玩的時間會很久,如果不陪她玩到她覺得可以了,就根本都不能離開去做事。

五、
一歲半,拗脾氣時會躺在地上說『我不要!』,而且會打媽媽。

  孩子有起床氣,睡覺會鬧很久才睡,媽媽都陪睡的请舉手。好像現場大部分都有這樣的情況,但沒辦法,這是我們的東方文化,習慣媽媽都會陪著孩子,普遍造成孩子都太依賴媽媽。這我們後面再來講。

  剛剛有媽媽提到的,一定要固定的生活模式、遊戲,只要一個細節不同就無法接受,還有另一個被笑會很難過的孩子,這都是屬於比較敏感的孩子。幼兒有對內在的敏感跟對外在的敏感,這個時期的孩子是透過身體在感覺外界的。

  一定要固定的生活模式、遊戲的,是屬於對內在比較敏感的孩子,不那麼警覺外在的環境,要特別提醒的是,這種固定模式時期一定要陪他渡過去,如果沒有跨過去,有機率可能會變自閉,國外有這樣的研究結果,只是順帶一提。對別人的感覺非常敏感的,就是對外在比較敏感的孩子,其實孩子應該是要由內往外發展的,像這樣對外在比較敏感的,以後長大比較可能會有深層的情緒問題,需要注意。對於這樣比較敏感的孩子,重覆及規律的生活,可以提供其安全感,不要有過度的、太大的轉變,這樣他們的情緒也會比較穩定的发展。

  有時候我們不需要太過於擔心孩子哭這件事,然後因為擔心、害怕孩子哭,很多事就輕易的跟孩子妥協。哭只是一種表象,那其實是一種往內的力量,感覺不舒服或是孤獨的時候會哭;相反的,笑是往外的力量,是敞開心接受外在的。只是大人會知道克制,哭及笑都有程度,會知道什麼時候該停止不要再繼續哭或笑了,但是小孩子還不知道控制,所以可能會哭到無法停止,而且有可能越哭越傷心,所以我們應該要去幫助孩子轉移情緒。小朋友都是處於現在式(孩子们活在当下,而我们大人呢常常活在记忆当中),如果是暫時性的情緒,那很容易轉移,但如果轉移不了,那就要去了解到孩子情緒的本質,找出原因才能很好的處理。

  生活規律是為了要提供孩子安全感,如此身體才會強壯。通常會看到,敏感的孩子都比較瘦弱。幼兒期是身體進入人世後,發展的基礎,非常的重要。媽媽的身體也要強壯,才能夠照顧好孩子,否則有時候孩子生病,熬夜照顧,媽媽如果不夠強壯就先垮了,根本不用談照顧了。不過有些媽媽真的比較強壯,是因為幼兒期就奠定了好的基礎。人剛出生時,身體是媽媽給的,透過臍帶,由血液提供養份給孩子,滋養他的身體,就像打點滴一樣,直接將養份注入到身體裡。而早產兒,因為身體還不夠完整,所以比較虛弱。

  上次的講座中有提到,規律的生活節奏指的是程序而不是按本操課,因為我們的孩子還沒有時間概念,只能按照規律的生活節奏,他們不像大人,大人是有彈性的,如果今天要出門但時間已經來不及了,我們會判斷選擇跳過一些事情然後趕快出門,但是孩子沒有彈性,所以不能跳過任一個步驟。

  起床氣,現在的孩子普遍都有,其實根本的原因是因為睡眠不足,身體根本還沒有準備好要起床。要注意的是,我們睡眠時是在建構、修復身體,因為醒覺的時候,我們活動,能量就會轉移到身體的各個地方,所以沒辦法做建構、修復的動作。等一下會針對睡眠這個部份來仔細說明。

  有很多孩子都很瘦小,主要就是睡眠不足,但營養當然也是原因之一,尤其是現在有很多外食族,營養攝取都是不平衡的。而遊戲跟吃飯絕對不能混在一起,吃飯時就好好的吃,遊戲時就專心的遊戲。現在很多父母都很寵孩子,理由是希望孩子可以一直很快樂,所以他們要怎樣就讓他們去,但是我們要知道,孩子不可能永遠一直快樂,因為有快樂就會有悲傷,這是必然的。而且我們人,有時候如果某種情緒衝過頭,過一陣子就有相反的情緒會返回來。

  要掌握慢慢的、平緩的節奏,起床及入睡都是。早上讓孩子慢慢的醒覺過來,有足夠的時間讓身體準備好;而睡覺前的活動安排,不能還讓孩子太興奮。那白天的活動量要夠,夠累了自然就會睡的沉。晚上的睡眠品質比白天的午睡重要,就像銀行一樣,晚上我們的身體是在存錢,白天是在花錢。白天的活動也是要小小的充電一下,就是午休時間,因為如果體力都耗光了,身體覺得不舒服,情緒自然也會下降。有些人會問,到底需不需要午睡,其實要視小孩的狀況而定,不過午睡一到兩個小時是OK的,不要睡太久不然晚上就會睡不著。

  晚餐吃清淡一點,蛋白質要少,基本上肉類的東西,盡量在下午三點前吃,過了這時間就不要吃了,因為我們肝的運作時間,是從半夜三點到隔天下午三點,剛好十二個鐘頭。

  睡覺睡的好,不是時間長短的問題,而是時辰,因為晚上的十二點到一點,也就是中國人說的子時,這段時間是身體修復機能最好的時候,用這段最好修復的時間休息,效率才高,身體機能才會好。這段時間有充分的休息,到了半夜三點的時候,肝的功能才有辦法正常的啟動。

  有媽媽說,孩子以前給奶媽帶的時候都會午睡,可是現在自己帶就都不睡。那是媽媽的問題,不是孩子的問題,因為孩子不會知道這些,是不是媽媽自己不夠堅持,沒有照時辰節奏走,孩子不睡就跟孩子妥協。

  孩子若身體好,就會比較好帶。情緒很大部份受控在他的身體。現在這個階段,你跟孩子說教太多,孩子根本聽不懂,但他們會接收到父母的情緒,像焦慮、緊張、生氣等。

  拗脾氣還有一個原因是能量快速下降。不要說孩子了,大人也是一樣,如果已經很累了,孩子還一直哭、鬧,那我們脾氣就來了,就會覺得『我已經很累了,你還哭!』,所以孩子也一樣,真的很累了,就不舒服,情緒當然就差了。

  我們要照著地球運行的時辰節奏,那麼早上起床就是在太陽升起的時間,大概是六點到八點,慢慢的讓孩子清醒。所以孩子晚上睡覺的時間,最好就是在晚上八點到隔天早上六點,剛好十個小時,而午睡可以兩個小時,總共就是十二個小時。但這當然也是要視孩子的狀況而定,有些孩子需要更長的睡眠時間,但要注意的是,要晚上加長,而不是白天。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晚上的睡眠,午睡只是讓孩子稍微休息一下,讓能量不要掉的太快。

  有媽媽提到,通常會響在晚餐的時間,讓全家人能聚一下,但是爸爸回來的時間都是差不多七點多,這樣根本沒辦法讓孩子那麼早就睡。可是整體看起來,應該是孩子的規律要優先於跟爸爸的相處,而且如果要相處,假日就可以陪孩子了,這時候爸爸的工作就出來了。(有另一位媽媽建議:可以改成早餐的時間聚。晚上大家都早點睡,就可以早點起床,在早餐的時候全家聚一聚)

  我們寧願早點睡,早點起來,正常來說大人可以的話,能在晚上十點睡是最好的。到了晚上其實累了,要也只能做些不需要用腦的工作,根本沒辦法做什麼重要的事,而且用應該休息的時間來用電腦,對身體的傷害很大,因為肝的功能沒辦法在三點起來工作,毒素都無法代謝,久了身體就會中毒。人在二十五歲以後,修復機能又會下降,更是需要早點睡。

  照顧幼兒的媽媽,十點睡是最好的,最晚也一定要在十二點前就要睡。但有些媽媽會覺得,需要有時間能做自己的事情,這很正常也是需要的,因為有時候媽媽對家庭、孩子的奉獻透支了,都沒有自己的時間,情緒就會不容易控制,也會造成孩子的情緒不穩定。那孩子如果早點睡,媽媽就可以有自己的時間了,若孩子八點就睡,那到十點也還有兩個小時可以用。規律的生活可以改善孩子70~80%的情緒問題。

  再談到飲食的部份,太多的糖,會讓人躁動、過度刺激神經、刺激思考,這對孩子是不好的,因為我們還不需要孩子動腦,孩子的腦袋跟我們的不一樣,所以我們不該給太多零食,如果真的要,也要等國小以後才讓孩子吃零食。可以用其他的食物替代,像水果就OK,因為果糖比較不甜,其實很適合拿來代替零食。糖果對孩子來說,是會有上癮症狀的,很像吸毒一樣,會一直討。父母自己不給之外,也要拒絕其他人的好意,像阿公、阿嬤,都會想拿糖果逗孩子開心,父母就要委婉的拒絕。

  外食的人要注意加糖的問題。因為外面烹調加的一定都是比較不好的糖。還有含反式脂肪酸及去菁化的食物,都盡量不要吃。應該給孩子的是一些較粗纖維的食物,这些有機食物會鍛鍊他們的咀嚼能力與消化系統。果汁與水果,寧願給孩子吃水果。另外像蜂蜜,因為已經分解過了的食物,根本不需要消化,那是適合老人的食物,因為老人消化系統下降,蜂蜜非常好吸收。但對孩子來說,除非生病,不然平常盡量不給。因為孩子的消化系統正在發展,要吃較粗的食物,蜂蜜太好吸收了,沒有機會訓練他們的消化系統,讓消化系統工作,這樣以後長大了,就會容易過敏、生病(有报告显示蜂蜜会促使孩子早熟)。

  母乳是過渡期的食物,因為那是藉由媽媽的消化系統,吸收並分泌出的食物,溫和而且又有抗體,是孩子一出生,消化系統還不是非常完整,這個過渡期的食物。到了半歲開始,適量的食物就要慢慢進來了;一歲以後,其實母乳變成是情緒依賴的來源,就像安撫奶嘴一樣。但孩子自我內在對應外在的能力,是需要學習的,情緒也需要學習。如果過度依賴,就沒機會學習,等於剝奪了孩子這方面學習的機會。通常,在母系社會的原始部落或是大家族裡,餵乳的時間會加長,因為要加強孩子與母親之間的關係更緊密。但其實這對孩子發展獨立是阻礙。

  所以,如何有好的情緒,其實回過頭,就是規律的生活與營養,要建構強健的身體,讓孩子有安全感,才是最根本的。孩子的依賴,像有些孩子很大了還需要奶嘴、吸手指頭,這些問題都是因為沒有安全感。另外,如果孩子晚上睡覺會磨牙,那可能是消化系統有問題,可能有長蟲,因為這些蟲都是半夜活動,孩子睡覺時不舒服,睡的不安穩,就會磨牙。 接下來请大家提問題。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47
:我教的小學低年級班上,有學生還會吸手指頭,通常是在緊張時,像考試前才會。

:現在越來越多孩子這樣,通常是比較敏感的孩子,這些孩子,自己的內在無法去轉化情緒,沒有自己面對外在的能量,只好藉由吸手指來化解這樣的情緒。要解決必須要找出真正造成情緒的原因,而非解決表徵。



:活動力消耗的部份,是在家裡就好,還是一定要帶出去公園或是哪裡呢?

:要看在家裡,能允許孩子玩到什麼程度。有些華德福幼兒園,是可以讓孩子把桌椅搬過來、翻過去,還跳上跳下,在安全的情況下讓他們自由的玩,孩子是本能的需要去做這些事情,這樣搬來搬去、翻來翻去,跳上去還要保持平衡,如果玩到這樣是很耗體力的,如果在家可以這樣,那當然也不一定要出去。不過對孩子而言,出去玩是他們的工作時間,但最好是在上午,要在能量最強的時段,如果是在能量下降的時段活動,就會有斷電狀態,常會看到很多孩子出去玩,玩到精疲力盡一上車就睡著了,那就是斷電了。孩子活動的需求要充分滿足,但情緒的部分不要讓他們太興奮,否則晚上會睡不好,容易做惡夢。


:兩個孩子,大的三歲半,小的十個多月,會爭寵。

:年紀近的孩子,難免會有這種情形,再加上現在的母親比較有時間陪著孩子,當然爭寵就會比較明顯,像以前的母親就沒那麼多時間陪孩子玩,孩子自己就會一起玩。

  這裡要特別提到,媽媽的責任不是陪孩子玩,這樣會變成孩子的玩伴跟服務他的僕人,是比孩子低等級受孩子控制的,媽媽應該要安排生活的時間步驟,態度也很重要,要堅定,如果妳的主控權交出去,孩子就變成主人了。現在有很多機器很方便,像掃地機器人,對媽媽來說很方便,但其實對孩子沒有太大的幫助,因為他們看不到媽媽工作,只看到媽媽陪他玩。媽媽忙碌才是正確的,空閒的時間也可以打打毛線之類的,那也可以是工作。

  孩子在玩的時候媽媽不要介入太多,因為大人陪玩是在縮減孩子的創造力,像華德福的幼稚園,老師一定不會陪孩子玩,因為老師是一個大人的典範,會在旁邊打毛線、切水果,該集合的時候就吹笛子、呼口號,孩子自然就會照著做,絕對不是去陪孩子玩。所以大家在家裡也要建立媽媽的典範,而不是變孩子的玩伴,陪孩子不代表一定要跟他玩,大人是在旁陪伴、協助,而不是主動干預。讓孩子自然主動的模仿,才會學習好的,因為他們會挑好的模仿,但若大人主動干預,就有可能會學到壞的。孩子會完全看到妳忙碌的做家事並模仿妳的樣子,妳如果介入過度,孩子就不會主動發展。就像畫畫,孩子畫的時候,大人一直在旁邊畫給他看,那孩子就會把筆交給你畫,因為他們自己還做不好,就會挑給做的好的人做,所以大人要掌握慢慢後退的原則,適時的讓孩子自己發揮,我們只要確認有沒有給孩子好的榜樣就好了。


:讓孩子分房睡要怎麼進行?

:還是要循序漸進。可以先在大床旁邊加個小床,等孩子OK了,變成小床放在房間比較遠的位置,也OK了,就可以佈置一個小房間,然後慢慢跟孩子溝通,讓他可以接受進入自己的房間睡覺。當然偶爾還是允許他跑過來找你一起睡的,像做惡夢之類的。

        像國外很早就會讓孩子跟父母分房睡,通常1~2歲就會有自己的房間,開始自己睡,父母都是進去說故事、陪孩子一下,然後就會退出來,讓孩子自己睡。我們要知道,其實孩子是會越陪越沒有安全感的,因為沒機會讓他長大,就像大人也一樣,如果太安逸了就會不想去改變。所以媽媽一直陪著,孩子當然也就不會長大,就會延長幼兒期的狀態。所以我們要看有沒有幫助孩子逐步的成長。



:老二剛滿一歲,比較敏感,一放到娃娃車上,就會哭的非常嚴重,根本沒辦法去做事。

:做事的時候可以鋪一條布在旁邊,讓他在旁邊看著妳。可以先從比較不重要的事情開始訓練,像從打毛線的時候開始,讓他在旁邊,慢慢習慣變成只要看的到媽媽就OK。


:女兒快兩歲,在家就一直吵著要人抱,不知道到底是沒有安全感還是怎樣。

:越这样抱,越不容易滿足孩子的安全感,反而很可能会養成依賴,安全感是內在的。媽媽越穩定,孩子也越有安全感。孩子無聊的時候就會要人抱,因為被抱著很舒服,可以試著給她工作,讓她幫忙。

總結

        前面有提到,規律的生活與營養,可以解決孩子80%的情緒問題,那剩下20%的情緒,是孩子學習外在的現象,要維持好的20%很難,是需要時間的,媽媽要學唱歌、吹笛子、做手工,培養美的鑑賞力,把家裡佈置的很漂亮等,是需要很多時間鍛鍊後才做的好的,所以我們要先顧好那80%,不要把重點都放在那20%,因為這樣是本末倒置。過度的要讓孩子有安全感,其實常常是媽媽自己沒有安全感。大人要慢慢的撤退,每年撤10~20%,孩子就會越來越長大。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47
:我教的小學低年級班上,有學生還會吸手指頭,通常是在緊張時,像考試前才會。

:現在越來越多孩子這樣,通常是比較敏感的孩子,這些孩子,自己的內在無法去轉化情緒,沒有自己面對外在的能量,只好藉由吸手指來化解這樣的情緒。要解決必須要找出真正造成情緒的原因,而非解決表徵。



:活動力消耗的部份,是在家裡就好,還是一定要帶出去公園或是哪裡呢?

:要看在家裡,能允許孩子玩到什麼程度。有些華德福幼兒園,是可以讓孩子把桌椅搬過來、翻過去,還跳上跳下,在安全的情況下讓他們自由的玩,孩子是本能的需要去做這些事情,這樣搬來搬去、翻來翻去,跳上去還要保持平衡,如果玩到這樣是很耗體力的,如果在家可以這樣,那當然也不一定要出去。不過對孩子而言,出去玩是他們的工作時間,但最好是在上午,要在能量最強的時段,如果是在能量下降的時段活動,就會有斷電狀態,常會看到很多孩子出去玩,玩到精疲力盡一上車就睡著了,那就是斷電了。孩子活動的需求要充分滿足,但情緒的部分不要讓他們太興奮,否則晚上會睡不好,容易做惡夢。


:兩個孩子,大的三歲半,小的十個多月,會爭寵。

:年紀近的孩子,難免會有這種情形,再加上現在的母親比較有時間陪著孩子,當然爭寵就會比較明顯,像以前的母親就沒那麼多時間陪孩子玩,孩子自己就會一起玩。

  這裡要特別提到,媽媽的責任不是陪孩子玩,這樣會變成孩子的玩伴跟服務他的僕人,是比孩子低等級受孩子控制的,媽媽應該要安排生活的時間步驟,態度也很重要,要堅定,如果妳的主控權交出去,孩子就變成主人了。現在有很多機器很方便,像掃地機器人,對媽媽來說很方便,但其實對孩子沒有太大的幫助,因為他們看不到媽媽工作,只看到媽媽陪他玩。媽媽忙碌才是正確的,空閒的時間也可以打打毛線之類的,那也可以是工作。

  孩子在玩的時候媽媽不要介入太多,因為大人陪玩是在縮減孩子的創造力,像華德福的幼稚園,老師一定不會陪孩子玩,因為老師是一個大人的典範,會在旁邊打毛線、切水果,該集合的時候就吹笛子、呼口號,孩子自然就會照著做,絕對不是去陪孩子玩。所以大家在家裡也要建立媽媽的典範,而不是變孩子的玩伴,陪孩子不代表一定要跟他玩,大人是在旁陪伴、協助,而不是主動干預。讓孩子自然主動的模仿,才會學習好的,因為他們會挑好的模仿,但若大人主動干預,就有可能會學到壞的。孩子會完全看到妳忙碌的做家事並模仿妳的樣子,妳如果介入過度,孩子就不會主動發展。就像畫畫,孩子畫的時候,大人一直在旁邊畫給他看,那孩子就會把筆交給你畫,因為他們自己還做不好,就會挑給做的好的人做,所以大人要掌握慢慢後退的原則,適時的讓孩子自己發揮,我們只要確認有沒有給孩子好的榜樣就好了。


:讓孩子分房睡要怎麼進行?

:還是要循序漸進。可以先在大床旁邊加個小床,等孩子OK了,變成小床放在房間比較遠的位置,也OK了,就可以佈置一個小房間,然後慢慢跟孩子溝通,讓他可以接受進入自己的房間睡覺。當然偶爾還是允許他跑過來找你一起睡的,像做惡夢之類的。

        像國外很早就會讓孩子跟父母分房睡,通常1~2歲就會有自己的房間,開始自己睡,父母都是進去說故事、陪孩子一下,然後就會退出來,讓孩子自己睡。我們要知道,其實孩子是會越陪越沒有安全感的,因為沒機會讓他長大,就像大人也一樣,如果太安逸了就會不想去改變。所以媽媽一直陪著,孩子當然也就不會長大,就會延長幼兒期的狀態。所以我們要看有沒有幫助孩子逐步的成長。



:老二剛滿一歲,比較敏感,一放到娃娃車上,就會哭的非常嚴重,根本沒辦法去做事。

:做事的時候可以鋪一條布在旁邊,讓他在旁邊看著妳。可以先從比較不重要的事情開始訓練,像從打毛線的時候開始,讓他在旁邊,慢慢習慣變成只要看的到媽媽就OK。


:女兒快兩歲,在家就一直吵著要人抱,不知道到底是沒有安全感還是怎樣。

:越这样抱,越不容易滿足孩子的安全感,反而很可能会養成依賴,安全感是內在的。媽媽越穩定,孩子也越有安全感。孩子無聊的時候就會要人抱,因為被抱著很舒服,可以試著給她工作,讓她幫忙。

總結

        前面有提到,規律的生活與營養,可以解決孩子80%的情緒問題,那剩下20%的情緒,是孩子學習外在的現象,要維持好的20%很難,是需要時間的,媽媽要學唱歌、吹笛子、做手工,培養美的鑑賞力,把家裡佈置的很漂亮等,是需要很多時間鍛鍊後才做的好的,所以我們要先顧好那80%,不要把重點都放在那20%,因為這樣是本末倒置。過度的要讓孩子有安全感,其實常常是媽媽自己沒有安全感。大人要慢慢的撤退,每年撤10~20%,孩子就會越來越長大。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48
《童年的王国》

——丹麦华德福学校参观记



作者:叶子



几年前,刚参加完胡因梦老师的工作坊,听当时尚在立品工作的章俊大哥介绍,得知华德福教育。但因为那时的自己完全沉浸在自我的问题中,没有后续跟进去了解更多有关华德福的教育理念,但华德福三个字因章俊大哥的极力赞赏推荐,而印在我的脑子里。

到丹麦后,有幸经佳佳介绍,认识了这边一所华德福学校(steinerskolen-kvistgård)的高年级负责人Lasse,向他的学校申请能否参观他们的课堂教学。第一次去学校和Lasse会面,就赶了不少的路。这所华德福学校坐落在哥本哈根市最北部的一个小镇,虽然当地交通发达,但从市区坐火车去那,路程也得一个多小时。因为崇尚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大多数华德福学校都会办在郊区。火车沿途都是大草地和牛羊群,已经远离城市的感觉,但便利的交通又把城市和郊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Lasse正在开始学中文,自驾车上还放着学中文的CD,问他为何要学中文,这么难的语言,他说自己对中国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此话不假,第一次会面,我便十分惊诧于他对中国社会现状以及文化的了解和关注。在谈到东西方不同的时间观念时,他一再地强调,身为西方人,他已深深地感悟到西方的直线式时间观及思维,是没有出路的。提醒我不要盲目地跟随西方,不要丢弃东方人圆形(“轮回”)的思维观。(想起几年前和好友志刚及佳佳浅涉过这个问题,前一年和基督徒Sophia学习《圣经》,也大致了解了这种东西方不同的时间思维所引发的在各个领域的诸多差异。)

最有意思的是,Lasse告诉我,每天上课前,老师们都要先集合,做一下简单的冥想,他们经常会一起念诵佛经中的经典语句。因为当时我对华德福创始人Rudolf Steiner缺乏了解,不知道他本人自小便有天眼通,而他更是对东方的佛教、《易经》和老子有过深入的学习。但我的疑惑来了,我说北欧受基督教影响很深,一神崇拜深入很多人的观念中,人们动不动就为谁是宇宙至高统治者而争论不休,你们又如何能心平气和地接纳东方尤其是佛教的思想?Lasse说学校里的老师们,各有不同的宗教背景,但大家都能放下宗教间的隔阂,和平相处,因为在灵性的终极层面上,大家是共通的。

Lasse为我安排去不同的年级段听课,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级,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类似我们高中的十二年级,另外学校里还有幼儿园和学前班(Kindergarten Class)。第一天的正式参观,是去的三年级。

早上8点整,除了幼儿园和学前班之外,所有年段的老师和学生,都集中到礼堂里,大家一起唱两首歌,歌曲大多关于大自然,两首歌曲中间,则有一个班级的同学(大概中年级大小的孩子)念诵祈祷词(其实不是宗教仪式上的那种祈祷词,内容大多和自然、爱、友谊有关。因为不通丹麦语,便没有深究了。)唱完歌,集合便结束了,大家分班级回各自的教室,其中没有所谓的校长,没有训话。(低中高三个年段各有一个负责人,凡事要三人商量统一想法,没有绝对权力的一个管理者)那个场合完全靠歌声和歌词所传达的精神涵义在凝聚所有的人。前两个年级的孩子们还比较游离在外,带班老师要时不时地对个别同学提醒或管理一下。

三年级的带班老师是个中年男士,进教室前,我正注意教室外那个给孩子们挂衣服和鞋帽的休息间,那老师就喊我先进教室,而所有的学生都被他拦在门外,我有点纳闷,他让我站到他身边,然后孩子们一个个进来,原来学生和老师要握手道早安,我是客人,学生和老师握手后,也得和我握手道安,若哪个学生忽略了,老师便提醒,和我握手后才让进去。那时,感觉老师不严厉,但是有潜在的能让学生们服的权威感。

开始正式上课后,学生们都站起来,双手交叉搭肩,念他们的祈祷词。(关于为何要这样双手在胸前交叉搭肩,我之后问过另一个老师,她回答说这是华德福学校里孩子们祈祷时的特殊手势,能让孩子们无形中感觉到自我的存在,又有和宇宙同在的感觉。我自己做了一下,最主要的是安全感。)接着,老师开始点名,和我们的点名没啥区别,我也便没怎么在意,中途老师突然叫了我一下,原来他点名时,希望我能看被点的孩子,认识他们的每一个人。我照做,才发现那些被点名的孩子,应答后大多会看我一下,我想他们这个年纪,有着被他人所认识和接纳的渴望。

之后的课程,几乎就是在音乐中度过的,先是老师带着孩子们唱歌,有时坐着,有时站起来,手脚比划。Steiner在《童年的王国》之讲座中曾说道:“当孩子唱歌时,他们本身就是一件乐器,当你站在教室内,孩子面前教他们音乐或唱歌时你一定要有这种清明的感觉!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件乐器,他们在歌声中会内在的领受到一种幸福的感觉。”老师请我给孩子们唱首歌,我脑子蹦出来的就是《让我们荡起双桨》,给孩子们唱歌容易放松,只要真诚地投入,他们会瞪大了眼睛,好像在听从另一个世界飘荡而来的歌声,而他们的专注,又会引发唱歌者的更加投入,真的很有意思,歌声能连接遥远和陌生的灵魂。

然后,大家拿出竖笛,一起吹,要求个别演绎时,孩子们都很活跃,纷纷举手想要表演。(后来才知道,低年级的学生每人都有竖笛,根据Steiner的研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呼吸和神经系统是互相运作的。吹竖笛就是最好的呼吸锻炼方式。)课间休息时,老师给孩子们发李子吃,他们自己也带着一些坚果、胡萝卜等蔬果。有些孩子还特别提醒老师,把李子先给我,他们不仅关注自我被外界的接纳程度,更是学着关心外界和他人。

后半堂课孩子们强烈要求我给他们每人的名字写出中文字。他们每人拿出一张图画纸,在上面写上自己的丹麦语名字,然后排队拿给我,我就根据发音,把名字直译成中文。他们很兴奋,有了自己的中文名字后,又继续排队,写上父母祖父祖母的名字,再拿来给我译。大概埋头写了将近一个小时,他们才满意了,最后就是星星、月亮和太阳,他们也很想知道中文字是怎么写的。

和之后几次参观其它年段比较之后,我才发现三年级这个时候的孩子们,真的是很特殊,因为他们在我看来,似乎正两只脚踩在一个跷跷板上,一头是自我,另一头是外面的世界。他们开始对自我有了明确的意识,又将脚轻轻地伸入了外界,跷跷板恰好处在比较平衡的状态。我带了一个相机,想随便拍拍,但只要拿起相机给某个孩子拍照,旁边必有其他孩子冲进镜头,如果我给几个孩子拍摄,那全班的同学会在两秒中这个眨眼的功夫,爬上桌子或坐或站,集合成一个和谐的集体姿势,一起进入镜头。他们这种快速地组成集体的能力,令我笑不拢嘴,也暗中感到惊叹。最后要离别时,他们又一个个排队,让我给他们拍单人照,有些关系亲密的同学,则是三三两两的一起拍。挺奇怪的是,所有这些,我们之间都没有明确的话语沟通,自自然然也就完成了,而他们不论集合还是排队拍单人照,都是井然有序,他们彼此之间也未见半点的商量,这种和谐真是漂亮。

十点和孩子们握手道别后,我被带去参观另一个课堂。我跟着一个老师走,事先并不知道他是音乐老师,路上只是闲聊。走到一个大建筑门口,见一个套着宽松的绿色戏服(像古希腊戏服风格)的女老师,自我介绍后,得知她叫Aneete,是这所学校里教Eurythmy(音语舞或韵律舞)的老师。惭愧当时对华德福知之甚少,也不知道Eurythmy是啥课程,只能站在一旁看着了。但脑子毫无先入为主的观念,反倒观察得更仔细。

过了一会,一年级的学生们就在三个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排练厅。和班级里的主课一样,Aneete站在门口,和他们一一握手,她还尽力叫出了每个孩子的名字。然后老师给学生们换上戏服和软底鞋,音乐老师在排练厅内弹起钢琴,Aneete便跳着有节律的舞步,将孩子们带入了排练室,他们就像一群跟在母鸡后头的欢乐小鸡,排着队在室内或紧或松地绕了几圈,然后围成一个大圆圈。在我没有任何有关韵律舞知识背景的状况下,我看到的课堂携舞蹈、体操、音乐、诗歌和故事为一体。和之后观看了Aneete给其他年级的学生上完课经过比较后,发现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Aneete编排韵律舞的章法有所不同。比如对于一年级,就偏重于建立孩子们个体和大集体的关系,其中有个细节就是在圆圈中相对的两个孩子,展开手臂迎接太阳的姿势,在圈外绕着大家横向跳跃,一圈后各自回到自己的位置,然后依次轮着一对对的孩子做相同的动作。而到了三年级的课上,则不仅有个体和集体的关系这一环设计,还精微到个体和身边的同学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双双做小圆圈运动。

学前班的孩子来上Eurythmy课时,Aneete特别要求我也穿上戏服,参与他们的活动。如果我能听懂丹麦语,这堂课肯定能上得更加精彩。她用说童话故事的方式,带领着这群小孩子去想象中的大山里,去拜访小精灵。

等到她给六年级(步入青春期)的学生们上课前,Aneete特别提醒我,课上不要再拍照了,因为这个年纪的孩子特别敏感,内心已经有很多的感受,听她的语气,似乎我的闪光灯和咔嚓声,会惊吓到一群小兔子。我也就特别小心翼翼了。等到那班孩子进来,发现有些已经发育地接近成人,而有些则还很稚气。他们确实不像低年级的小朋友,见到我会围上来打招呼,看着我乐呵呵地笑。六年级的学生轻轻地与人打过招呼,就管自己换衣服和鞋子去了,但暗中又对人保持着很浓的兴趣。有个高个子小伙子,略带羞涩地主动过来和我握手打招呼,打开话题就问到了中国的电影还有其他一些东西,很绅士地既想和人建立连接又保护着内在的一部分矜持。六年级的课,没有了音乐老师,Aneete用两根小木棍,敲打出有节奏的韵律声,而学生们三个人一组,站成三角形,在做着很简单又需要保持专注力的动作,就是木棍声一响起,其中一个学生就按着老师敲打的节奏,迈向三角中另一个角的同学,然后依次轮换着做这个动作。有意思的是,青春期难以管教的少男少女们,在做这么简单的互相配合的动作时,都不厌其烦,而且专注。我想,这和Eurythmy以音乐节奏和动作,引发孩子们身心灵整体协调配合的功能很有关系,也和他们从小便接受这样的训练和滋养有关。

Aneete以前是个舞者,后来接触了Eurythmy后,便专攻这个,转向了华德福的儿童教育。Aneete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和解释,为了让我更好的理解韵律舞,她专门表演了一段。Eurythmy是Steiner和其夫人共同创造的,欧美的每个字母,都有一个专门的动作来表达,但为何用某个动作去表达某个字母,也不是胡乱想出来的。就好像Lasse曾经说到的,他在做某个动作时,每回都会感觉身体里有股很强烈的感受在翻滚,我没学过Eurythmy,我猜测欧美人的祖先在创造语言时,不同于中国人的象形字,他们更多是结合大自然引发的身体感受以及自身的情绪感受,来发明某个字母,在原型上他们更注重发音,而这些动作似乎是进一步将这些情绪和能量给形体化地表达出来。Aneete曾要我在黑板上写下太阳、月亮的发音,她根据发音以舞蹈动作来表达中国字中的日、月。虽然Eurythmy源于西方人的语言,但在人类身心灵的共同探索上,定有其不分东西方的相同本质。

第二天我去的是一年级的课堂,学生比较多,大概有三十来个,一共有三个老师,一个主班老师,另两个是助教。带一年级比较辛苦,让他们排队进教室就花了老师很多的时间,主班老师站在门口的凳子上,唱着歌凝聚他们容易分散的注意力,然后学生们才一一和老师握手进教室。我所观察的这个年级孩子们,似乎处在自我和环境混沌于一块的模糊状态,班级里除了一个小男孩对我十分好奇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是他的哥哥是三年级学生,前一天我到过他们班级,他回家后和弟弟说起了那些中国字)其他孩子们说不清是在神游呢,还是沉浸于某种混沌。老师经常要提高声量和大幅度的动作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点名时,老师便用唱歌的方式来唱出每个孩子的名字,好像在呼唤每个神游在外的精灵们回归到身体里,回到教室中。

给我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一个环节,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文字的方法。老师在黑板上写着几个单词,这堂课似乎和“T”有关,孩子们并没有被告知每个单词的含义,而是每人拿到图画本,用彩色蜡笔在白纸上摹写这些单词,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他们喜爱的颜色。

班里大多数的孩子都能跟随老师的节奏,但有那么两三个“另类”小朋友,有个小男孩一直在喊叫或者哭泣,一个助教从始至终一直坐在他身边,可以说是抱着他上完课,那孩子似乎体内有很大的能量要冲出身体,在老师的怀抱中挣扎、想要挣脱束缚。那老师经常在他耳旁软言慰语,帮助他安定下来,等到他狂力挣脱时,老师又会有威严、果断的另一面呈现。还有一个亚裔小男孩,就坐在我侧前方,所以我看他看得比较仔细。他属于精力旺盛,特别野,和老师的步伐逆反走的孩子。孩子们都在摹写黑板上的单词时,他则在纸上乱涂乱画,一边还在自言自语。画出来的都是类似于战神或野兽的图像,他让我想起野性十足的印第安人。但他还好,能坐下来,不像前一个男孩,一直试图逃离课堂。这几个比较叛逆的孩子让我想起上学时被老师斥之为坏孩子的同学们,每个班级几乎都有那么几个不太听话的男孩,因为不好管教,老师容易将他们轻易地归类于坏学生群体,久而久之,他们也就真的成了“坏分子”。观察了那个亚裔男孩,发现他们天性中本有一些更野更另类,也可以说更想挣脱而出的能量。直接地管教和试图驯服,是主流教育惯用的方法,但结果往往造成老师对学生的失望,和学生对老师的仇视。

亚裔男孩在课堂中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空间,虽然主班老师经过他身边时,也告诉他现在要做的是摹写单词,但并没有强迫他要如何,老师走后,他仍旧画他的战神并时不时地发出战斗式的呐喊声。可是,对于所有的孩子,最神奇的时刻,最能令每个孩子凝神于一处的,便是老师在课堂末尾,点上蜡烛开始讲故事。虽然我听不懂故事的内容,但教室里突然降临的安静,夹杂着故事惊心动魄的氛围,令人惊叹。

课后,孩子们都会被“赶出”教室,甚至可以说带着“强迫性”地放孩子们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主班老师匆匆地拿出带来的食物,说要赶紧补充一下能量,面对越小的孩子,老师要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清明的觉察和关注,越是艰难的事。

我问到学字这个环节,她说这些单词来自于前一堂课她给孩子们讲的故事中(丹麦古老神话),都和某个字母有关,(这次是“T”)。她说这个时候的孩子,不需要知道每个单词是什么意思,用画画的方式摹写,就好像电影的画面能进入他们的记忆中。这又让我想起Steiner曾经说到的:“读与写一定要以整体性的方式来教他们。老师一定要有这种灵魂之乳的观念来教育这些刚入学的孩子。儿童在此时有幻想,这个幻想的国度要靠老师来建造,这项工程就是所谓的灵魂之乳”。想象力给与儿童生命及动力,我相信。

很多的家长包括学校,都早早地要孩子学字,学的越早,记得越多,便被称赞为聪明的孩子,但大人们都过早过于焦虑地开发了孩子的大脑和智识,却忽略了这个年纪的孩子,更需要获得的心识或者说灵性的滋养。真正能伴随孩子们一生的,是那口心灵之井中的水源,而不是井上的砖台能搭建地多高多漂亮。

我从二年级的带班老师Kirte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比她丰富的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她方法背后的创造力和浓厚的教学兴趣。早上8点去礼堂集合唱歌之前,低年级的孩子们都会先到教室门口的大树下先集中,Kirte的学生们,很多都跑到她跟前,和她握手道早安,看的出来,这些孩子们很喜欢这个老师。唱歌完毕后,Kirte说她要先带孩子们出去跑一圈,我愿不愿意跟着随我。整个学校,只有她牵着两个孩子的手,后边跟着一溜的孩子,绕着空场地跑,他们跑得很尽兴。之后她告诉我,这样是想让孩子们进入教室学习之前,先适当地疏泄到身上一些多余的能量,进了教室后能更好的让心静下来。

Kirte的课堂很精彩很活跃,感觉时间过的飞速。我能回忆起来的几个环节,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她经常让孩子们上来参与。首先,是她让学生两两上来,坐在凳子上,或轮流单独讲述或一起讨论或求助下边的同学,去回忆、讲述前一堂课时老师讲过的故事。Kirte说让孩子回忆和重新讲述听过的故事,能帮助他们更好的“忘记”,也就是在心底放下情节,存留故事所传达的精神。还有一个活动细节,看似很简单,但孩子们很喜欢,我看着似乎在无形中锻炼孩子的感知能力,以及对他人的观察能力。先是一个被选中的学生背对其他的同学,站在黑板前捂住眼睛,然后Kirte选中另一个学生,他/她轻轻地走到捂住眼睛的同学身后,对着他的耳朵发出一个声音,可正常可假声,让他猜测背后站着的是谁。课上,孩子们也练习吹竖笛,共同吹奏后,学生们纷纷举手要上台表演,被选中的学生上到讲台后,站到一张很高的椅子上吹奏,既要勇敢又要细致。

Kirte把数学课上的像大合唱和玩游戏。每一组的同学轮流配合念数字,从小往大的数,以不同的某个数为间隔,比如,1,5,10.。。。100;或者2,4,8,16,32.。。。。;或者1,5,10,15,20,25.。。。。等等。他们反应很快,集体配合的也很协调,我在心里用丹麦语默念这些数字,跟不上他们的速度。除了集体操作外,Kirte也让两个学生一双,上台来互拍手掌念数字。另外,每个学生都备了一种沙瓶,其实就是装蛋糕粉的小盒子里,装了一些沙子,然后把小瓶子放到腿上的袜子里,孩子们站着,跺脚发出沙瓶的节律来配合数数。Kirte还给每个孩子发五彩缤纷的小沙袋,用手、脚、头、肩膀等身体各个部位来配合抛沙袋,去练习数数。给身体和头脑协调运作的机会。

课堂的末尾,Kirte以开火车来结束。先是选出一个学生,唱着某首歌,在同学中间穿梭,想参与开火车的同学都举着手,这个学生拍了谁的手,那个同学就接到他后头,搭着肩继续在同学中穿梭,火车头那个孩子继续选择同学,不断地接到火车后边。一堂课在“隆隆”的火车声中,载着孩子们暂告段落。

每个教室的前方,都布置有四季桌,新季节来临时,老师和学生一起从大自然中采摘果实和花草,装饰四季桌,除此之外,还有神话传说或宗教故事中的圣像,最可爱的则是一些用棉布或毛线手工制作的小精灵,有点像蓝精灵,尖尖的帽子和矮矮的身材。我问Kirte这种形象的来历,她说这就是Steiner提到的地精,有点像人,生活在地下,偶尔会探出地面观察人类的生活,有些孩子能看见他们。她有个儿子便能看见地精,还曾经和他们玩耍。早就听说有些小孩天生有阴阳眼,也许看见地精也是某些孩子天赋的本能,只是长大后受大脑思考的局限,反而散失了这些功能。

后半堂课上,孩子们要求问我一些关于中国的问题。问题五花八门,有关于阴阳的,有关于霍元甲的,有关于男孩女孩中文是怎么写的,有关于中国人喜欢吃什么的,当然也问到了令我极其尴尬的问题,就是中国人为何要吃穿山甲和活吃猴脑。还要我在黑板上写从1到10的中文字,他们对于完全不同语系的中国字都很有兴趣,似乎这些象形文字能给与他们截然不同的想象世界。

以艺术手法来教授基础课程,是华德福的最大特征,每个老师都设法将语言、数学等课程编排的富于趣味,音乐、节奏和色彩是低年级老师常用到的方法。四年级的学生学习英文时,老师手里拿着一根木棍,在地板上敲击出声音,孩子们手搭前方同学的肩膀,连成一条长龙,脚踩地板配合老师的节奏声,绕着教室念诵英文诗歌。抑扬顿挫的节拍更衬托出诗歌的美,他们行走的姿态让我想起《诗经》中的古人们劳作时唱着诗歌的情景。

学习加减乘除时,老师在黑板上画上加、减、乘、除号,然后在桌上摆上一个铁盒,让一个同学上来用尺子敲打铁盒,底下的孩子们必须仔细听他敲了几下,记住这个数,然后台上的同学转身用尺子指黑板上的某个算符,再继续敲打铁盒,他可以自由选择用哪些算符以及用几次,台上和台下的孩子都得在心里算出敲打铁盒和加减乘除后的总数,最后台下的孩子举手应答,看默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学数学时人用的是左脑,但华德福老师善于以游戏、音乐等各式各样形象化的方式,调动孩子们的专注力和兴趣。

四年级的学生还在学德语,教的比较简单,课时很短。老师带着孩子手舞足蹈地一边比划手脚,一边背诵一些词语。而另一半的时间,只是让孩子们给自己的练习本标上每页的页数。竖笛课,是由Eurythmy课的伴乐老师教的,但课上没听到半点音乐声,他在黑板上画格子,用不同的颜色标注不同节奏的音符,红色是长音,黄色其次,然后是蓝色,最短音则由绿色表示。他最后跟我解释说,就好像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性格的人一样,红色很热烈,但同时也就比较性急,而绿色很平和,心平气和的人自然就不会风风火火了。不同艺术门类互相配合地教授,我想也是老师们在采用的方法。

四年级的学生,男生和女生的差异开始明显了。女生似乎更乐于和人接触(也许因为我是女的,女孩子们更愿意接近我),男生则更倾向于大自然(不是绝对化的结论)。课上,坐在我附近的第一排女孩,饶有兴致地用手比划为我解释老师讲课的一些细节,上半堂课结束时,她问我能否继续坐在她边上,我点头答应了。我在楼下碰到班上的另两个女孩,用丹麦语问我待会是否还要参与她们的德语课,我听了半天才明白什么意思,我说还会去听,她们就很开心,其中一个女孩进教室时,要我课上坐她边上,我还未答应,她便跑去帮我搬椅子到她的座位边上,我只能笑着向之前答应过的那个女孩道歉。围着我说话的都是女孩,我听不懂时,她们便放慢速度地说。最后我在她们每人的纸上写下几个中文字:中国、龙、功夫、爱、心。

所有的课程结束时,第一排那个小女孩过来与我道别,我正问音乐老师问题,那女孩很可人地抱了抱我,那种温暖和心灵的亲近,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语言不太通时,人们善于用眼神,纯净的孩子们从别人的眼睛中能读到最真实的内容,我们骗不了孩子的心。

参观幼儿园是我主动向Lasse要求的。幼儿园不在校园里,而是在离学校大概十几分钟路程的麦田边上,更接近原始的大自然。一座二层楼的老房子里,共有四个班级,孩子的年龄从3岁到5岁。班级不按年龄大小分,而是将这三个年龄段的孩子放在一起。幼儿园的教室更像是一个家,每个班级稍大一些的房间有厨房和孩子们的座椅,里屋则是专门用于讲故事的,墙壁上安着几块木板,用树枝和石头还有自己手工做的小人儿,布置成像是戏剧中的某段场景。幼儿园里有种令人感到安全和温馨的魔力,就像到了点着蜡烛的地精们所待的地下小山洞,小朋友们围在火堆旁听故事、互相取暖。

9点开始上课时,孩子们集合到里屋,大家围坐在地板上,听老师讲故事。故事开讲前,老师选一个孩子到中间点上蜡烛。华德福学校中故事的难易选择,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和心理特征而定。越小的孩子越喜欢听动物的故事。故事讲完后,大家站起来,手拉手唱歌。期间,老师选择某个孩子,随着歌声走到圆圈中间,让她玩类似于找朋友的游戏。(之后和老师交流,她们一般鼓励特别敏感和内向的孩子参与其中)。

接着,孩子们被套上小围裙,到外间去做面包,幼儿园的老师大多用唱歌的方式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的注意力回到集体劳作中去。每个孩子按自己的想象,把面包揉成不同的形象,然后放到烤箱的烤盘中,旁边注上名字,等到下午回家时,他们会带着自己做的面包回家。做面包是每周星期五小朋友要做的事,其他几天,有Eurythmy课、水彩画课、一起出游到森林里玩和做简单食物的劳动课。

做完面包大概十点半,孩子们出去玩耍的时间到了,华德福幼儿园的孩子们有大量的时间是和大自然呆在一起的。幼儿园外头有一大片空地,旁边就是树林,外围有铁丝网,保护孩子独自玩耍时不会走丢。空地上有一些木头搭建的木屋,很简朴,木屋外有木头栅栏。有一些孩子拿着水桶在刷洗木屋,还有几个小女孩抱着栅栏在上面侧走,有些孩子成群结队的走在原木上,有些则在沙地里玩,更多的则是走进树林里,他们各有各喜欢的玩法。做面包时,我正好坐在一个班上最敏感和内向的小女孩旁边,到了外头,她就去爬栅栏,看自己走的稳稳当当,就叫我看她走的多好,这种小小的冒险活动,似乎正是她胆怯的内心在鼓励自己去勇敢地面对外边看似凶险的世界。

孩子们见我手里拿着相机,就跑过来问能不能让他们试试,我答应了,教他们怎么拍。相机在不同的孩子手里传递,一些在等待的孩子都会不停地问我或者正在拍摄的同伴,下一个能不能轮到她了?没有一个人去抢别人手里的相机,或者长时间地占有相机。虽然他们都想多按几下快门,但拍完几张便会很不舍地递给旁边在等待的同伴,然后继续排队等一会,再拿到相机过把瘾。我一直保留着孩子们拍摄的那些和大人们眼睛里不同世界投影的照片。

接近十二点时,楼里的铃声响了,孩子们陆陆续续回到教室,大家边唱歌边坐好,老师分给他们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午饭。其中一个老师告诉我,七岁之前的孩子不被鼓励吃肉,粗粮、水果和植物的根茎更有利于他们身体和大脑的发育。那个最内向敏感的小女孩手里抓着一把她采摘的小紫花,她从中分出一些递给我,轻轻地说了声“Værsgo”(给!),眼睛亮亮的,看着令人心疼又喜悦。

午饭后,大家又进入里屋,坐在地上听故事。这回老师在地上摆了一个小礼堂,拿出很多她们自己手工制作的毛绒小动物,边讲故事边排演给孩子们看。儿童不理解大人们脑袋里的道理,充满想象力的故事能滋养他们的心灵,也是他们了解世界的桥梁。

听完故事后,孩子们又回到大自然中去了。我向招待我的那位女老师讨教如何制作那些小娃娃,她很细致耐心地教我做,不知不觉中地上已经摊满了布料、毛线等,她还送了我一双毛线针、毛线和一头针织的小猫(据说孩子们特别喜欢这种猫)。那几天交往的所有的华德福老师,都热心而真诚,许多都只是一面之交,感谢之语都来不及说,却在我心里播种下了温暖而绵长的记忆。

之后,我去学前班里观摩了一天(孩子的年龄是6岁和7岁)。带班老师胖胖的,我记不住她的名字,姑且称她为胖妈妈。她是德国人,二十几年前在德国办过一所华德福学校,几年前来到丹麦当幼儿园老师。我在路上再次遇到Kirte时,她称赞胖妈妈是个很“强悍”,对孩子很有办法的好老师。和小学老师比起来,幼儿园老师看似不动用很多“章法”,不用创造很多花样来引导孩子,但她们对孩子的觉察和有智慧的爱护,可能就暗藏在某种“无为”中。比如我去的那一天,有一个小男孩老想和我玩,来去Eurythmy课的路上,都主动牵我的手,回来后要我和他一起坐着吃饭。胖妈妈特意把他安排到另一桌上,她说他今天要我给与他的关爱太多了,也许针对孩子们这种要特别受关注和爱的需要,老师时常要给与平衡。家里的孩子(尤其独生子),容易被一家人溺爱,造成情感上长时间的依赖心理,正是由于父母不懂得该“断爱”时该断则断。

吃过午饭后,胖妈妈让一个小男孩站起来,一个个地邀请在座的每个孩子(尽力叫出对方的名字),手拉手地站到他的身边。我以为这是每次饭后例行的活动,她向我解释,他是刚来的孩子,以这样的方式能帮他记住班上其他孩子的名字,也让刚来的他更好地融入集体。每个孩子包括我和老师都被邀请出来后,大家手拉手进戏剧室,大家围坐在地上,听老师讲故事。这种时刻总是孩子们最聚精会神、最安静之时。故事讲完后,助教挑选出两个孩子陪她一起去厨房整理和洗刷饭后餐具。剩下的孩子们和老师玩一个小游戏,就是让每个孩子到老师跟前,老师唱着歌将手指按在孩子的头顶上,让他们猜数字(放几根手指上去)。我想这也太容易了吧?后来胖妈妈让我也尝试一下,根本就太难猜了,我小看了孩子们。胖妈妈说,这种小游戏会很多,有意无意中让孩子用身体或想象来感受自己,以及自己和他人、整个团体的关系。

在室内的自由活动时间,孩子们都很喜欢玩一种原木的积木,就是一种长方条,每块都一摸一样的很简朴的积木。就是想让他们在玩木头时,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而不是掉到大人设计出来的玩具迷宫里。他们在地上能很自如地摆出各种各样的形状,很多是我根本想不到的。有几个孩子围着一个亚裔小女孩,在她身体周围一圈搭建城墙。小女孩一动不动地站在中间,墙搭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孩子参与进来,我也添砖加瓦,围墙很快就搭起来了,小孩的头也看不见时,外边的孩子们拼命地叫里头那个孩子的名字,问她感觉如何?大家各个都兴奋得不得了。与此同时,比较安静和内向的有那么三四个小女孩,坐在教室的另一边,哼着歌在画音符。

华德福的孩子们,看似平凡,但他们内心的开放程度和互助互爱精神,要比主流教育(尤其是竞争模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强很多。记起了曾经的一个小插曲,上完二年级的eurythmy课后,我找不到脱在衣帽间的鞋子,那时孩子们都已经回教室了。我问Anetee,是不是哪个孩子和我在玩捉迷藏,把鞋子给藏起来了。她说他们不会这样,一定是哪个学生以为我的鞋子是自己同学遗忘在那,帮着拿回教室了。他们被教着要彼此互相帮助和关爱。她带我去二年级的教室,我的鞋子果然被某个同学拿去放在教室外的衣帽间了,他以为是某个同学的。

下午的户外活动时间,胖妈妈带我去室外,我问她,她教了二十多年的华德福,毕业后的学生现在都在干嘛?她说,和其他人一样该干嘛干嘛。只不过,他们不像大部分人那样,一会干那,一会干这,灵魂漂泊不定,不知道自己是谁,到底来世间干什么来的?我想,家庭和教育能让一个孩子学会如何滋养自己的灵魂,怀着安实的勇敢之心在这世间生活,那便是孩子最大的福分。

她还谈到,现在不论哪个国家,学校和家长都提早和提量地让孩子们学习语言和数字,生怕他们会被竞争所淘汰。但在华德福,幼儿园和学前班的孩子们,基本上不学文字和数字等进入思维的知识。故事、音乐、色彩和动手是构成他们主要学校生活的内容。父母要克服自己的恐惧感,要充分相信自己孩子本具自有的天分和特质,才能接受华德福这种舍弃竞争,看似“放养”的教育方式。

和Lasee第一天会面,他就介绍过,华德福学校的早上,是孩子们学习知识的时间,也就是运用脑袋思考的时刻,但课堂上融合音乐等艺术化的手法,让孩子的心灵也参与其中。下午则要动手做手工活,低年级的学生做简易的比较可爱的手工,比如针织娃娃和动物。高年级的同学做书本、做陶艺、打铁等等,一切的安排根据他们每个年龄不同的心智特点。

学校里有个下午活动室,低年级的孩子们可以来这里干他们喜欢的事,比如下棋、画画、写字、织毛衣等。我注意到学校里有好几个非白人小孩,我在想他们的父母在异国他乡谋生,本就不易,还能自己出钱(丹麦上主流学校是免费的)把他们送到华德福学校,令人惊叹。临近四点下课时间时,一年级那个看似印第安人的亚裔小男孩,突然跑过来跟我握手道别,这个平时很调皮捣蛋的男孩,此时却特别的绅士、有礼貌。来接他回家的是一个丹麦白人男子,他身边还跟着两个更小的亚裔孩子。接着,又来了一个丹麦女人,她是来接自己的养女,早上我在学前班里遇到的长的特别清秀和聪慧的亚裔小女孩,那妈妈见我正好坐在一旁玩积木,就问我从哪里来。可能她见我长着和她的养女相似的面孔而感到好奇吧?

孩子们快被自己的父母接光时,几天前在一年级班里认识的一位助教女老师走了进来,我们寒暄了几句,才知道坐在旁边下棋的两个看似印度裔的小男孩,是她收养的孩子。我没有多问,想起以前在街上和公车站碰到的好几个丹麦妇女,身边所跟着的或脑残或兔唇的亚裔孩子们,我心里几乎已明了她们之间的关系,只是暗自感叹,她们看起来对此无丝毫觉得是在做一件很了不起之事的感觉,一切是那么平常。而她们也只不过是穿着普通的衣服,神情自然而安详。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49
华德福本土化研究活动通知



为探索西方的华德福教育如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2009年9月成立华德福本土化研究小组,每周在吴蓓老师家进行读书和分享。至今我们学习了斯坦纳的《童年的王国》、《人智学启迪下的儿童教育》、《童话的诗学》,分享了中国民间故事、格林童话、非洲童话、俄罗斯童话等,还分享了参与成都华德福培训后的收获,开设了豆瓣网上的华德福本土化研究小组。

由于吴蓓老师家里的场地有限,研究小组的活动只是口耳相传,没有对外公开。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学习、分享中,我们改变了活动地址。

相关事宜如下:

一,           时间

每周三上午的9点半至11点半。

从3月3日上午开始,3月17日由于华德福培训,暂停一次。如果没有特别通知,每周三上午正常举行。

二,           通常的流程   

        9:30-9:40      颂词  唱歌

        9:40-10:30     学习斯坦纳的著作  

        10:30-11:30    故事分享、参与培训课程等分享

           11:30        结束

三,           斯坦纳著作的学习内容以及方式

近期学习卢安克翻译的《孩子的力量》。每次有一人自愿承担下一次的主讲,谈谈所学的斯坦纳文章的主要意思,分享感悟、收获、困惑等,其他参与者补充。

四,           故事分享

每位参与者选择一个童话故事讲述并分析。比如某个故事有互相友爱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克服困难、勇敢、机智(弱小战胜强大)、幽默有趣(好玩、好笑)、五行(与金木水火土有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孝敬父母和老人、隐喻社会的不公正等等,以及和大自然有关的故事。

   参与者也可以分享给孩子讲故事的经历。

五,           费用

每人每次20元。请自备茶杯。

六,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路甲一号 万泉河万泉小学南侧 小红楼榜样学习中心 三楼(万泉新新家园中大堂对面)  地址咨询电话:62153598

乘地铁10号线苏州街站下,往西走到妇产医院,过稻香园桥左转到万柳东路。或者10号线巴沟站下,往东走7-8分钟,右转至万柳东路。
驾车路线:

1.走西三环过万泉庄桥出口-稻香园桥下掉头进入万柳东路前行300米路东

2.走西四环第44出口(或上万泉河桥出口)-万泉庄路-过稻香园桥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50
公益讲座:华德福教育的根基
主讲人:Sven Bergvall
时间:201045 1430-1630

华德福教育是基于鲁道夫•史坦纳的人智学理论,以儿童为出发点,注重儿童身、心、灵和精神整体健康和发展的全人教育。华德福的课程设置是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意识发展,针对意志、感觉和思考,对身、心、灵和精神进行整体平衡教育,并结合儿童独特的个性,协助儿童的智慧生成。华德福教育作为独立教育运动,迄今已经发展了八十多年,目前在欧洲的发展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在北美、南美和南太平洋区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在近十几年里,华德福教育也在亚太地区生根发芽。中国的第一所华德福学校于2005年在成都建立。根据德国华德福教育友好基金会2000年的统计,全球有876所华德福学校,2000多所华德福幼儿园,300矫正教育和社会治疗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充分肯定和推荐了华德福教育,其中一些华德福学校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的国际教育网络联合学校计划的成员。
讲师介绍:Sven Bergvall 在瑞典的华德福学校任教二十余年,教授8-12年级的学生物理和数学。曾是瑞典南部地区五年制华德福师资培训项目的培训教师和负责人。2008年以来,开始参与主持在北京地区举办的华德福小学师资培训。
请提前发邮件报名,以便为您预留座位。邮件请发:caihongqiao2010@gmail.com
邮件中请注明参加人的姓名,手机号,和参加活动的名称
咨询电话:150 100 62646
地点:东城区西堂子胡同33号,北京女青年会培训学校
地点提示:位于王府井繁华商业区内一座幽静的四合院,古柏、枣树,含苞待放的玉兰花,古朴典雅的教室,安静自然的院落,让你的身心静下来,尽情享受华德福的滋养。
地铁5号线 “灯市口”站,出C口,或乘110、116、684、813路至“米市大街”站,路西,西堂子胡同走到头即是;乘103、104、803、814路至“新东安市场”站,北门对面(台湾饭店后身、乐天银泰百货东侧)即是。
地址垂询:6525 3369 / 6525 7712
温馨提示】
1.本次活动场地为北京女青年会培训学校,文物保护单位,请大家爱护活动场地的环境,遵守秩序。院内有其他人上课,请勿大声喧哗。
2. 本次活动为成人活动,  请带孩子参加。
3.课堂上请勿接听电话,并请保持您的电话处于静音状态或关机
接下来的活动:北京华德福小学师资暨家长培训 第二期
时间:2010年4月6日至20日
本次培训内容将充分涵盖从华德福学校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各方面的教学内容,培训的日程安排继承了华德福师资培训的传统,早上以理论讲座为主,下午以艺术活动为主。丰富的艺术活动体验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华德福学校的教学手段,同时也是敏锐感觉,提升自我的必经之道,并帮助学员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吸收和内化。
详情请见彩虹桥博客:http://blog.sina.com.cn/caihongqiao2010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52
华德福儿童早期教育的本质
作者/苏珊·霍华德

    华德福的早期教育有“大纲”吗?那些特别的活动----譬如线偶戏、湿润水彩画等是华德福教育课程所要求的吗?一些特定的材料和室内布置----譬如彩绘的的色彩柔和的墙壁、手工制作的玩具、各种天然的材料和蜂蜡彩笔等,是否就是华德福设置的本质因素呢?是什么使华德福的早期教育成为名副其实的“华德福教育”呢?鲁道夫?史坦纳博士在多个场合曾经阐述过教育和儿童早期教育的本质,他的阐述清晰地展现了他所认为的本质:
     “从本质上来讲,对任何阶段而言,没有任何一种教育能与自我教育相比,这一理论已在人智学里被深刻的认可,它是指通过对周而复始的人世生活的进行精神探索所获得有意识的知识。所有教育都是自我教育的教育。作为教师,我们能做的仅仅是为儿童的自我教育提供一个环境,我们要给与儿童的最好的环境是:以我们自身作为桥梁,是儿童能遵循各自的命运来进行自我教育,这是教师对儿童应有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只能通过对这一事实的不断成长的意识培养而来。”(鲁道夫·史坦纳《儿童不断变化的意识》)
    因此,儿童早期教育的本质因素实际上是教育者本身,她塑造和影响着儿童的环境,她不仅是通过各种布置、活动以及一天的节奏来,最重要的是教师个人的特质以及她与外界的关系,包括她与儿童、幼儿园里的其他成人、家长和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以及自然界的各种生命活动之间的联系。这些特质,包括外在和内在的态度和表现,渗透在儿童早期教育的设置之中并深刻地影响着儿童,而她们是通过模仿过程来吸收这一切的。这些童年经历的后果会在儿童成长的后期通过其身体素质、行为倾向以及对待生活中的机遇和挑战的态度上表现出来。
    由此可见,儿童早期教育是要求着成年人具有一个持续的自我教育过程,如果我们再次问道:是什么使华德福课程成为名副其实的“华德福”呢?或许我们不应过多地从特别的活动、节律、材料或者是室内装饰中去寻找答案,而应该更多的倾向于通过这些外部的因素把教师的内在的特质、态度、能力和意图和谐地表现出来,这一切将在目前和今后对儿童的成长产生健康的影响。
     对于我们这些承诺在华德福早期教育道路上的人,不论是教师还是指导者,也许应该积极地提问:这些有利于儿童成长的本质特性是如何存在于我们的班级中,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的内在练习当中的呢?
鲁道夫·史坦纳多次提到过的有利于儿童早期教育的本质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爱与温暖
2.  对环境的关注与对感觉的培养
3.  具有创造性与艺术性的体验
4.  值得儿童模仿的有意义的成年人行为
5.  自由的、充满想象力的玩耍
6.  对童年的成长力的保护
7.  感恩、敬畏和好奇心
8.  快乐、幽默和幸福
9.  成年人是在内在发展的道路上

    下面我们将简要地阐述这些品质和相关的问题,以及激发我们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对话。

爱与温暖
    充满爱和温暖的氛围,周围都是一些可以模仿的好榜样,这就是适合儿童成长的环境。(鲁道夫·史坦纳《儿童的教育》)
    爱和温暖,对于早期教育来说,比任何课程都更利于建立儿童成长的基础,这些特质都通过成年人与儿童之间态度、儿童对待其他人的行为方式预计在幼儿园里成年人之间社会关系等表现出来。换言之,它们形成了早期儿童教育的社会性群体。当鲁道夫·史坦纳访问第一所华德福学校时,总是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而广为人知,这个问题就是:“你爱你的老师吗?”
    作为华德福早期儿童教育的教师,我们要扪心自问的问题有:
1.爱与温暖存在于我们的气氛当中吗?
2.它们是如何通过成年人与儿童之间的相互态度来表达的?
3.它们是如何能通过儿童之间的行为方式来表达的?
4.照看儿童的成年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如何?
    不仅仅是在班级里,同样非常重要的是这种爱与温暖是否也在教室外面的员工中体现,家长以至于整个社区中呈现:
1. 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
2. 幼儿教师群体之间,学校里的其他员工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解决冲突
3. 儿童是否生活在一个充满着爱与温暖的社区当中

对环境的关注与对感觉的培养
     “幼儿园老师最根本的任务是给儿童创造一个‘合适的物质环境’,这个‘物质环境’必须是在儿童的想象力范围内能被理解的,它不仅包括了儿童通过物质感觉感知道的一切,而且还包括了他们所处的环境中多除此昂的一切现象,他们通过自己的感觉能力观察到这些外部物质世界的现象并影响他们的内心力量。这一切包括儿童所目睹的所有的道德和不道德的、有意义和无意义的行为。”(鲁道夫·史坦纳《儿童的教育》)
    早期学习与儿童的物质神态和感觉经验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儿童周围的物质环境,无论是室内的或者是户外的,都应该是能够为儿童主动的自我教育提供有益的、丰富多样的机会的。通过综合各种元素以及引导他们进入一个有意义的、可理解的、和谐的秩序,成人给低龄儿童营造的环境必须是一个他们能理解、感受和能活跃意志的。这一环境为儿童的各种感觉的庭院发展提供了基础。儿童在无意识中体验着爱、关怀和意图,以及通过教室的布置和各种各样材料等这些“外在”的东西所表达出来的意识。这些内在的品质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了一个道德的基础,这个环境就是丰富心灵和滋养的。
    成年人不仅创造空间环境,同时也有实践环境,同时通过节奏和重复创造出一个充满爱意和活力但有序的“呼吸”,通过这个健康的呼吸过程,儿童在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获得了安全感和自信心。这里我们要提的问题是:
1.在儿童早期教育的课程里是具备了有序、关怀、透明和有意义这些特点?外在的设置和各种材料所展现的是什么?
2. 儿童所处的环境是都能是其有各种的机会在触摸、自我运动、平衡和生命感等方面得到滋养?
3. 每天的所有活动是否按时间顺序贯穿成一个健康的流程,而且在整个的流程当中,所有的转换都是金可能地做到了无痕迹
4. 在进行更多内心的聆听感受的同时,是否也同样有机会让儿童进行更多的生动的。愉悦的身体活动?而且是否包括了大组、小组以及个体的活动?

具有创造性的、艺术的体验
    “......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最根本的是能够发掘工作中的真正的美的元素,把一种美的特质带进我们的任务当中......如果我们能够带来这种美的元素,那么,我们就开始接近儿童天性中所表现出来的东西。”(鲁道夫·史坦纳《现代教育的艺术》)
    在儿童早期教育的课堂上,教育的艺术就是生活的艺术,教师就像一个艺术家,她能感知和联系儿童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她是每天、每周意志每个季节的节奏的“编曲人”和“编舞者”,在教室的“安排”下,儿童得以在他们的生命构造中自由地呼吸。同时,教师通过一些活动,让儿童有充分的艺术体验,这些活动包括:唱歌、乐器演奏、身体的运动与姿态(包括节奏游戏和韵律舞)、演讲与语言练习(包括童谣、诗歌和故事)、泥塑、湿润水彩绘画与素描、木偶和线偶戏等。
    在这里,我们要问的问题是:
1.  艺术是以何种形式存在于幼儿园、教师和孩子们的生活当中?
2.  时间的有节奏的流动时如何形成的?
3.  教师是如何将家务活动和各种工作过程巧妙地、艺术地练习在一起?
4.  教师的创造力和艺术化的经验是如何通过幼儿园的各种装饰和玩具呈现出来?
5.  儿童的玩耍是否通过其形象化的描述、其社会关系的表现和其过程表现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艺术性?
6.  教师对待不同孩子的方式是否可行并富有想象性力?哪一种想象能力贯穿于她的工作中?
7.  教师是否一直致力于自身的创造性和艺术性的培养?她是否不断地努力加深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体验?

可供幼儿模仿的成年人有意义的行为
    幼儿园老师的任务就是编排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各种实践活动,使其适宜于儿童在玩耍中模仿......儿童在幼儿园里的活动必须源自于生活本身,而不是来自成年人用理性化的知识“构造”出来。幼儿园最重要的工作是使孩子们有机会直接模仿生活本身。(鲁道夫·史坦纳《儿童成长中的意识》)
    儿童并不通过指令或警告来学习,他们的学习来自模仿......如果儿童周围的环境有适当的光线和色彩,将有助于他们视力的发展,同时,如果儿童能在他们的周围环境中看到一些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那么在他们的大脑和血液循环系统里,就能为构建一个健康的道德打下一个物质的基础。(鲁道夫·史坦纳《儿童的教育》)
    真实的、有意义的、有目的且适合儿童需要的工作,是那些依照儿童本质的、天生的需求,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的活动。因此,教师不应该“构想”和设计儿童的活动和教学计划,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她自己的有意义的工作上,通过在教室这个“家”里的各种活动的字样每一天和不同季节的生活,这些活动包括:烹饪、烘焙、园艺、洗衣和清洁、对环境中的各种玩具、材料的创出性使用和整理以及对儿童的身体的照顾。
    这样就能创造出一个自由的环境和氛围,使每个孩子的个性都能被唤醒,这并不意味着儿童只是简单地重复外在的来自成人的行为,而是让他们去体验内在的行为态度,包括了投入、关注、决心、注意力和成人的创造精神。在这之后,每个孩子就会通过创造性的、自由的玩耍以及积极的运动,按照个体的内在需要和能力自由地扮演符合他们自己身份的各种艺术角色。
    在这里,我们的关注的问题是:
1. 成年人的有意义的行为是如何贯穿于室内和户外的小组活动之中?
2. 教师或其他照看儿童的成人是否表里如一地充满热忱,艺术化地对待生活和工作?
3. 在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中,教师是否展示出相关的艺术性?
4.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否真正地有意义和目的性?是否具体适宜于儿童掌握的逻辑秩序?
5. 儿童是否通过他们的玩耍来模仿成人的工作?(这里所关注的并不是教师的外在行为,而更重要的是她工作时的内在态度)
6. 儿童在他们玩耍中表现出什么样的特质?

自由的、充满想象力的玩耍
     “在儿童的玩耍中,我们只能提供一个教育的环境。儿童在玩耍中所获得的教益根本地来源于其自身的活动,这些活动的本身并没有固定的规则可循。玩耍的真正教育价值来自于我们对规则、规律以及各种教育理论的忽视,让儿童自由发展,不受束缚。”(鲁道夫·史坦纳《人智学背景下的自我教育》)
    同时,还有一个貌似相关的表述:
    “在玩耍中给与一定指引是感觉教育的根本任务,被喻为是一种适合人类的教育的艺术......一个儿童早期教育工作者不须锻炼自己的观察力,反正自己的艺术眼光,通过观察每个儿童的玩耍,发掘他们的独特性。”(摘自鲁道夫·史坦纳在1921年2月24日发表于荷兰Utrecht的未经翻译的演讲)
    幼儿通过玩耍来学习,他们的玩耍完全是以一种独立的方式进行,斌不受制于他们的心灵和精神的独特的结构,也不受制于他们对于所处的外部世界的独特体验。同时,每个孩子独特的玩耍方式也许会给他/她的“命运”是如何与一个成年人相连的。
    教师的任务是如何创造一个环境,尽可能地使儿童进行健康的玩耍,这个环境包括周围的物质环境、教室的装饰和各种玩具;同时还包括了教师所控制的各种环境因素:活动的社会环境和社会交往、内在的、精神上的思想、目的和想象力。
    关于儿童在幼儿园里的玩耍,我们要关注的问题是:
1.儿童玩耍的质量和持续性如何?玩耍是否是主动的、活跃的、健康的和具有创造性的?儿童的玩耍是否是自发的、高度投入的?同时具有社会性和独立性?
2.在幼儿园中自有玩耍的主题和呈现形式如何?
3.玩具是否给提高创造力、社会交往和身体的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多样的、无限的可能?
4.有没有充足的机会进行广泛的的户外活动?与室内活动相比,儿童在户外活动有什么区别?户外活动和室内活动的时间如何分配?

对儿童的成长力的保护
     “虽然对于每个人来说,在其日后的生活中,保持完全的清醒状态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就孩子而言,在他们的童年的早期时代,应该允许他们的想象力尽量长时间地处于一种平和的、做梦一般的状态,因为,如我们能让他们的器官以这种非智力的方式成长,那么在他们以后的生活中,他们的治疗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以适应现在社会的需要。”(鲁道夫·史坦纳《现代教育的艺术》)
    儿童的这种活跃的、白日梦一般的意识状态必须在其童年时代的早期得到肆意的发展,这就是说,教师要尽可能避免使用口头的指令,而通过她的态度和行为给孩子一个模仿的榜样,通过熟悉的节奏和活动给孩子一个环境减少对口头指令的依赖,故事、歌曲和游戏中各种简单的、原始的比喻给与儿童一些“可消化”的体验,并不需要他们在智力上的判断和解释。
    这部分的问题是:
1.  教师的氛围是否有助于培养儿童充满想象力的、仍然处于沉睡状态的意识?
2.  儿童是否完全沉浸在玩耍当中而不需要承认的语言的命令和指引?
3.  玩耍的过程是否连贯还是会被打断?
4.  小组活动当中是否普遍存在“团队意识”,是否做到给孩子们提供多种的选择,让他们轮流选择玩具、而非对个别孩子单独地给与特权?
5.  是否通过每天的节奏和顺序来引领孩子的生活?孩子是否需要询问接下来要做什么?
6.  教师是否通过自身的活动邀请孩子参与如圆圈活动、手指游戏?还观察等待以判断孩子们是否“准备”妥当?又或者是教师需要用语言来解释接下来的活动?

感恩、敬畏和好奇心
    儿童只有通过目睹成人在获得来自别人慷慨的给与时流露的感恩之情以及如何表达这种感受时,感恩的心态才会自然而然地在他们的心中形成。如果一个孩子说“谢谢”时时自然而然的,不是为了回应别人的期望,而仅仅是模仿时,那么这一切的发生将使儿童的终身获益良多。因此,一种对整个世界的广泛的包容的感恩之心会得到成长,这对感恩的心态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鲁道夫·史坦纳《儿童不断变化的意识》)
    有了这种早期的对这位的一切充满感恩之情的体验,深深地蕴藏在每一个儿童内心深处的爱的种子就开始在尘世间萌芽了。
    如果我们能在生命的开始阶段就在儿童的周围营造出一种感恩的氛围,那么,由此引发的对世界,对整个宇宙、对自己能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感恩之情以及丰富的、温暖的、真诚的感觉就油然而生......包括了:正直、诚实和真挚等等。(鲁道夫·?史坦纳《儿童不断变化的意识》)
    这是使儿童把以下各种品质培养成能力的基础,包括了:深刻的、亲密的爱、长的以后对承诺的信守、奉献和忠诚、真诚地赞美他人、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宗教信仰的虔诚以及自觉地全身心投入到整个世界的服务之中。
    这里我们要注意的问题是:
1. 感恩、敬畏和好奇心是如何存在于幼儿园生活中的?
2. 它们是否来自成人和儿童的自然地表达?
3. 它们是否是自发的、真诚的和愉悦的?

快乐、幽默和幸福
    蕴涵于儿童身上的和存在于周围环境中的快乐对于塑造儿童的身体各个器官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这要求教师本身是快乐的,而且最重要的是教师的真诚、自然地爱,这种无条件的爱带着温暖流入了儿童成长的物质环境中,或者我们可以说它“孵化”出儿童身体的各个器官。(鲁道夫·史坦纳《儿童的教育》)
    如果你整天板着面孔,有意让孩子觉得你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这会伤害那孩子一生,你的教学计划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什么样的一个人。(鲁道夫·史坦纳《童年的王国》)
    这部分我们的问题是:
1.  幸福和快乐是否存在于儿童群体里面和他们的教师身上?
2.  老师在努力保持幽默感、快乐和“真挚、自然的爱”的方面的认真和严谨程度如何?
3.  教室里是否有快乐和大家都开怀大笑的时刻?幽默感是怎么存在于孩子们和成年人当中的?

成年看护者本身的内在发展方向
    对于换牙前的幼儿来讲,教师本身的为人师最为重要的。(鲁道夫·史坦纳《教育的本质》)
    对于一个觉醒的儿童早期教育工作者来说,她的灵魂深处会产生以下的一些感觉:我现在对这一个孩子所做的一切,讲影响到他整个成年的过程,通过何种教育方法和教学原则能使他掌握各种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内心建立起来的深深的责任感以及我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和我们的生活的方式。(鲁道夫·史坦纳“当今世界的教育”1920.06.10)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儿童早期的精神环境:存在于幼儿教师身上的思想、态度和想象力,这个隐藏于教师外部行为背后的无形的领域对儿童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
    这一精神环境包括了对一下观点的认识:儿童诗一个“身体、心灵和精神”组成的三元体,他通过对地球生命的不断重复而达到进化和发展。这一认识是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和儿童和教师之间的关系理论基础。
    因此,除以上面我们提到的问题以外,我们还要注意的问题是:
1. 一个教室在自我成长和成为一个儿童早期教育工作者的过程中个人的内在发展如何?
2. 幼儿教师如何基于精神的基础培养她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3. 幼儿教师如何与同事合作,营造一个精神的环境,推动和加深对儿童和人类发展的研究?
4. 教师是否努力工作,使她所照看的儿童不因她的个人生活未决事项而受影响?
5. 教师是否充满慈爱和道德正直?她的内心和外在行为是否体现了健康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她是否努力使自己成为值得孩子模仿的对象?
6. 教师是否爱孩子?她是否致力于与家长。同事和整个社区建立一种健康的、互相关怀的关系?她是否热爱自然以及儿童身上体现出来的世界?
7. 在个人成长的旅途中,教师如何看待她与自己的过往、现在和将来的关系?

结语
     因此,本文所称的所谓“本质”是从自然地角度来定性的,最重要的是它们不是通过“最佳的实践方式”来塑造一个人,相反,它们是通过阐述内在品质来使教师赵忠培养儿童的健康发展。这些内在的品质可以有各种的表现形式,这些表现形式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格特征的儿童群体、不同课程的特征(如幼儿园、儿童游戏中心、特别托管课程等)以及不同的时间环境(如城市或乡村、家庭、学校或托幼中心等)而不同。
     华德福的早期儿童教育采用了许多不同的实际操作方式,如节奏和节日庆典、各种玩耍的材料、歌曲、故事,甚至教室墙壁的颜色、教师的穿着或点心的菜单等等,这一切或许会被误认为就是这种教育的“本质”,这样的结果会导致一些令人莫名其妙甚至混乱的现象的产生:一张“冬天国王”的自然时间表会出现在一个热带地区幼儿园的“冬天”,或者是黄头发、粉红皮肤的玩具娃娃出现在一个学生全是黑头发、棕色皮肤的学校和人文环境当中等。这些现象暴露了一种教条的、不切实际的倾向以及仅从外表去生搬硬套。
    与这种教条、僵化的做法相反的是另一个极端,人们会把华德福教育赋予每个教师对其所负担的早期儿童教育课程的实际操作形式的决定权误解成教师可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或风格来随意决定该做什么,这样一来,又产生另一种危险的倾向,那就是儿童发展的客观需要没有得到足够地重视。
    这两种极端的做法对儿童的成长都是有害的。作为一个华德福儿童早期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地努力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条恰当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适合人的成长的道路。
   鲁道夫·史坦纳博士曾经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给第一个华德福幼儿园的教师伊丽莎白·格林丽尼斯一些建议,以下选自其中的一段摘录:观察孩子,积极地思考,跟随自己的直觉,超越模仿。
    今天,作为华德福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我们面临着不断地保持着创新的挑战,我们要主动地去观察我们所的孩子,用我们的思想去引领他们,努力地寻求有意识的艺术化的工作方式去给他们创造一些有助于他们的发展的经历。我们对这一工作的热爱让我们对自我教育和在社区里进行改革的重要性保持清醒的认识,我们对儿童和人类发展的不断地研究,我们自身的艺术和思考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人智学指导我们的工作以及我们独立工作或与他人合作等等,这一切都是华德福儿童早期教育实践的本质因素。在此,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在这个旅程中我们并不孤独,我们会彼此相遇而相互支持,这些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同伴的支持,使我们能够迈向自身的不断发展,迈向华德福教育所追寻的文明。

作者介绍:
    苏珊·霍华德,北美华德福教育协会(WECAN)协调员,国际史坦纳/华德福儿童早期教育协会(IASWECE);联络小组成员,美国日侨学院(Sunbridge College)儿童早期教育业余课程负责人,同时她还是北美华德福教育协会Mentoring Task Force的成员之一。本文选自即将出版的Mentoring Task Force的会刊。

本文转自:http://www.sunny-yard.com/viewthread.php?tid=1121

近期华德福幼儿教育工作坊
“给孩子一个受保护的童年”: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1658a50100mdbd.html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54
华德福教育中文书籍(最新书单)以下书单为最新书单(2008年6月24日更新),一些国内出版的书籍和光盘都缺货。
主要的华德福教育书籍都已经到货,请参看下面的清单和书籍介绍(摘录原书所附介绍或其他公开途径的介绍,仅供参考。有兴趣的可以来手工会和读书会阅读)。
需要购买的请e-mail到waldorfbj@sina.com
序号
书名
单位
单价
1
《教育的艺术》
67.00
2
《善、美、真的学校》
67.00
3
《日本华德福幼稚园》
73.00
4
《彩绘童年》
77.00
5
《幼儿的工作与游戏》
80.00
6
《探看幼儿的涂画世界》
100.00
7
《我来了》
83.00
8
《人智学启迪下的儿童教育》
33.00
9
《迈向自由的教育》
300.00
10
《让孩子与数学真实相遇》
117.00
1-10均为台版书
12
《是什麽给我力量》缺货
3.00
13
《与孩子的天性合作》缺货
18.00
14
《迈向个性的教育》缺货
14.80
15
《我在英格兰学师范》缺货
19.80
16
《教育之道》缺货
30.00
17
解放孩子的潜能
19.00
18
《自由地学习》
13.00
19
《学校是一段旅程》
15.00

注:如一次性购买一套台版书(序号1~9)可以有九折优惠。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54
台湾版的书籍

教育的艺术-华德福教育入门书

洛伊.威尔金森著,余振民 译          光佑出版社      

清楚的厘清现在教育现场的问题与迷思从讨论今日的教育教育的目的进而探究教育的主体究竟应该在0-7/7-14/14-21各阶段应该如何被教育才能在最恰当的时机开展孩子的学习与成长能量。适合对现行教育问题深思已久却仍感迷惘的朋友阅读。

你期盼你的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是否从“全人”的角度来思考该给孩子们什么样的教育呢?本书出版后,即获得英国著名杂志《Time Education Supplement》推荐,并喻为“黑暗中的光明”。

本书是作者透过对现今教育的省思,唤醒关心教育的学者、实务工作着及家长,一起了解华德福教育,让成长的潜能得以在生命的过程中获得满足,其内涵来自对孩子精神本质的了解,相信应依儿童的本质和敏感的心灵,用非常家庭的方法去教导孩子发现自己、了解别人并互重互爱。


善、美、真的学校-华德福教育入门书

洛伊.威尔金森著,郑鼎耀 译       光佑出版社

实务的把华德福教育十二年一贯,从幼儿园阶段教孩子”善”,至小学阶段以”美”教育孩子,到中学阶段教孩子实事求是的”真”的过程,并在各年段如何配合孩子身心发展与四种气质,以艺术融入各领域教学的方式,配合恰当的主副课程穿插安排,带领孩子从情感出发去学习与认知的过程,适合想了解华德福教育,喜爱艺术,并有兴趣尝试以艺术方式带领孩子各科学习的老师或家长参考阅读。


日本华德福幼稚园

桥弘子 著,刘禧琴等译,光佑出版社

实务地说明华德福幼稚园一天的作息流程,并详细地解释课程之间的呼吸节奏之转换道理,当中有实际的手指谣与生日故事活动.....等等,适合想深入研究华德福幼儿园运作的老师和家长阅读。

本书将华德福幼儿园的一天,从时间分配、空间规划、活动内涵到实施方法等方面之理念与做法,一一地予以阐述,并从很多具体例子简明地介绍依循史代纳认知学思想的幼儿教育实践历程,对于想了解华德福幼稚园创办理念与教学模式的尼无疑是一本绝佳的入门书。


彩绘童年--华德福学校的水彩教学

Muller Brunhild 著,余若君译,光佑出版社

特别针对华德福的湿水彩教育做介绍,举诸多的例子说明孩子们透过湿水彩与色彩真实相遇之美好,和心灵满足的经验,也有许多教师可以实际引导孩子进入色彩联想的诗歌,非常适合想自己带领孩子充分感受色彩相遇美好经验的老师和家长阅读。

你知道色彩会说话吗?你知道孩子们透过童话故事也能体会不同的色彩,并籍此与色彩建立起深厚且亲密的关系吗?一本让你的水彩课更生动活泼的指南书,让您和孩子共享图画世界的欢乐时光!

本书乃基于实用性考量,根据歌德的色彩理论一书发展而来,不但说明了色彩的特质与内涵,更是孩子学习水彩绘画的指导手册。为了帮助孩子与色彩建立更亲密的关系,本书以许多幼儿的水彩画为例,说明如何透过故事、歌谣,和大自然的四季风情,让孩子和色彩对话、游戏,并重新赋予色彩的生命力。


幼儿的工作与游戏--德国华德福幼稚园教学实务

光佑出版社

实务地说明孩子0-7岁成长三阶段的发展,并特别针对学前发展重点--“意志力的培养、自由游戏和模仿大人工作这些事情作详细说明,适合想研究华德福教育如何落实于学前孩子的每日生活的老师和家长阅读。

本书已经遍布全球,销售量超过二百五十万本!

对幼儿来说,“游戏”既是“工作”也是“生活”。游戏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增强身体肌肉的发展,培养良好的习惯与意志力!这本书对零到七岁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园内的教学方式,以及幼教师如何为孩子塑造适当的学习空间等,均做了深入浅出的精辟阐述。


探看幼儿的涂画世界

Srauss Michaela 著,余若君译,光佑出版社

两代从事华德福美术教育的父女,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大量搜集儿童画,发现幼儿期的涂鸦与人类文明演进中原始壁画之间的相似,深入探究到涂鸦与孩子本身身心灵发展之关联,并归纳各阶段发展的典型,适合想了解华德福教育之幼儿美术观点的老师和家长阅读。

你了解孩子的画中话吗?孩子成长的秘密都在画里一览无遗,你看到了?本书提供你解读幼童涂鸦、线画、涂色的密码。在人智学的崭新观念下,让我们全心全意、谦虚地经由对人类完整存在体的认识来接近孩子的绘画世界。

本书主要是从人智学华德福教育体系之中心思想出发,来探讨幼儿在绘画方面持续性的发展过程,有别于一般儿童研究的是,本书剖析了人类幼儿时期经过身心灵发展和入世之过程,是每一位关心孩子成长的师长,特别是绘画方面,绝佳的参考资料。


我来了—人类智慧学理念下的婴幼儿保育

Joan Salter著,余振民,柯胜文翻译 光佑出版社

本书以鲁道夫.史代纳所提出灵性科学的观点为基础,描绘出具体的幼儿照顾大纲,为父母亲、家人以及所有关心幼儿照顾的人士提供了实用的建议。

作者探究了怀孕、出生、婴儿期、幼儿期,直到青少年期,述及躯体与灵性之间融合的过程、健康人格的形成、营养、穿衣、环境、玩具与学习、免疫与身体健康,以及技能与思考能力的获得。令人惊讶的是,她对于成长过程细节的关注,在幼儿保育领域可说是经验丰富且十分专业的。


人智学启迪下的儿童教育

鲁道夫.史代纳 著,光佑出版社

这本薄薄的书,是由华德福教育创始人史代纳的讲演稿整理而成。非常深入地以人智学的理论谈论儿童教育,适合想从教育哲学理念深入了解华德福教育的人阅读。


迈向自由的教育(精)-全球华德福教育报告        光佑出版社

大部头的书是完整介绍华德福教育从创始人史代纳到人智哲学理念概述到各阶段孩子状态与华德福教育方式及自幼儿园至高中各种课程细节图文并茂的介绍适合想一览华德福教育十二年一贯全貌的老师或家长参考阅读。

这是一本完整介绍全球性华德福教育的经典之作,25年来被译成数十国语言版本,畅销欧、美、日等地,以世界宏观的角度来介绍华德福学校的创立,及其教育基础、课程与管理,从幼稚园至中学的实务经验与其国际性华德福教育运动的推动,影响力遍及全球教育界!

本书日文版荣登1997年日本畅销书。


让孩子和数学真实相遇.(需要预订的请邮件联系)

华德福学校一-八年级数学课程   刘云英译     洪叶出版社

特别介绍华德福教育非常具有特色的数学教学方式—让孩子感受数学的韵律与美,帮助家长或老师用全然不同以往的观点看待孩子学习数学的这件事,适合想帮助孩子用更深入体会数学本质方式学习数学的老师或家长阅读。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01:55
国内出版的书籍:




适合人类的教育
   
(内部材料)



作者:史代纳(Rudolf Steiner),翻译:卢安克
   
从身体、灵心和精神的三个观点来看人和人的教育(基础教材)。这里只总结最基本的内容。2000年直接从德文翻译。




孩子成长的力量



作者:史代纳(Rudolf Steiner),翻译:卢安克
   
比较全面的对于WALDORF教育的基础介绍。2004年直接从德文翻译。




是什么给我力量



卢安克教育研究爱好者已这本书来介绍他在一个村级小学的经历、学习和实践。他不仅生活在农村,他不仅跟学生创造教育活动。他的追求还让他离开本来熟悉的生活,让他离开安全但模式化的思维范围并解放了他的未来。



这本书同样也会帮你发现人中隐藏的力量和如何把它解放出来。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打破这个秘密并理解这本书。但如果你能,你就要面对一种选择,选择现实的还是真理的生活。选好之后,你就要面对一个人物,通过所有的行为都表现出你的选择。




与孩子的天性合作:一位德国青年在中国的教育梦



卢安克
  

   



本书里介绍的华德福教育,一种与孩子的天性合作的教育,值得你好好地思考是否适合你的孩子。它除了智力的教育外,还强调人的躯体、感情、意志和精神都进入教育体系。它要求基础教育让艺术、体育和高级手工进入和支持理论课;它不提倡学生用课本而是要求自己写自己的课本。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任Federico Mayor的话说就是:“把每一个儿童当作独立的个人来看待,在相互依赖中建立关系并且允许孩子们去发现、发挥、并正确地加强孩子们的能力和潜能。”这种教育,将使你的孩子身、心意三方面都得到培育,使他们成为毅力、感情和思想三重健全的人才。




迈向个性的教育:
   
一位留英美学者解读华德福教育



黄晓星
  




华德福教育中的个性化教育是指针对儿童的独特个性,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发挥其特长、优化其缺点,使他的个性得到人文和艺术的内化。这种教育即可深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能让孩子体会到知识的真正内涵。在这个内化的过程中,让儿童的涵养、个性、气质、习惯和精神展现出他的真人性。



作为国内第一所华德福学校的创办人之一,留英、美学者黄晓星,这本《迈向个性的教育》是一本能让人发现自己的书,因为书中介绍的华德福教育是一种能让人发现自己的教育,《迈向个性的教育》能让人真正地体悟到华德福教育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人本化,你会因此而得出一个结论,华德福教育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我在英格兰学师范:华德福教育亲历记



李泽武
  




成都华德福学校的创办人之一,李泽武老师19岁与教育结缘,在中国西部某乡村小学从教12年,之后到英国爱默生学院接受为期两年的教师培训。在这期间,李先生游历欧洲,到德国、瑞士的华德福学校进行教学交流;毕业前在英国的两所华德福学校学习,并圆满完成实习任务。这一切,让他感悟甚多、习惯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本书记录了英国华德福教师培训的情况,向读者展现了国外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教法、实习等新颖而独特的内容。作者用优美深情的文字记载了他利用暑期游历欧洲的见闻,参观瑞士、德国华德福学校的感悟,实习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本书实为国内师范院校师生、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人士及研究中西文化人士的优秀读本。




教育之道—成都华德福学校两周年特辑



这是一本介绍华德福教育的文集,包含国外专家的文章、成都华德福老师的文章、成都华德福教育实践活动的介绍等等,有助于初学者由理论到实践地了解华德福教育。




Waldorf 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日内瓦国际教育大会巡展资料一览



四川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收集的文章集合了许多专家从不同教育阐述和理解的华德福教育,涉及到华德福教育的方方面面。




自由的学习--华德福早期教育



()Lynne Oldfield 著,李泽武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本书指出在现今社会与教育环境转变之下,孩子的所遭遇的困境,并深入浅出的介绍华德福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务,与世界各地华德福幼儿教育发展的概貌。



在华德福幼儿园里,老师和家长们相信孩子的早期学习有着深远的意义,孩子应当充分享受他们的孩童时代,而不是让其匆匆流走。《自由地学习》一书主要探讨了如下问题:幼儿园怎样使孩子健康发展?什么是"以活动为基础的学习"?孩子怎样通过模仿和节律学习?为何创造性游戏如此重要?为什么滋养孩子的感官非常重要?孩子该在什么时候上学?等等。书中对华德福早期教育原则和方法做了独特的介绍,通过各种故事、真知灼见、鲜活的观察和描绘,凝聚了全球范围内诸多幼儿园的经验。这是一本对父母、教育者和学生都极有启发意义的书。




学校是一段旅程--华德福教师手记



()Torin M. Finser 著,吴蓓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作者(目前是华德福教师培训导师,美国各华德福学校的教学顾问)带着一个华德福班级从一年级升到八年级的历程,再现了这段丰富多彩而又充满启迪的教学生活。作者用亲切流畅的语言和轻松幽默的风格,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对华德福学校的课堂教学也做了引人入胜的介绍。本书既是写给父母们的,也是写给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书中介绍的许多教学范例,可以帮助读者理解鲁道夫.斯坦纳(史代纳)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它非常适合作为华德福教育入门读本。




解放孩子的潜能--华德福父母指南


()Martyn Rawson 著,吴蓓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做父母是很不容易的,而如今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现代社会的紧张生活也给孩子带来越来越多的压力。本书从孩子的整体成长和所需教育两个方面,帮助父母了解和支持孩子。书中讨论了鹤洋一些问题:如何从错误中学习,走路、说话和游戏,节奏对儿童的重要性,男孩和女孩的差异,该在何时上学,家长和老师的关系,如何面对复杂的社会,青春期问题等。作者告诉我们,父母只有用恰当的方式来滋养、培育和启蒙孩子,创造出最佳的成长环境,才能让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6-2 05:38
参观香港华德学校上午校――深港课堂之简单比较
悠然南山
  活动简介:
  2007年1月5日,在南方少有的寒冷冬日里,我和全校40名老师一起到我们的秭妹学校――香港华德学校上午校进行教学交流活动。(因为香港是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地少人多。一个校舍同时要承担两所学校的教育,上午时间属于一个学校,下午时间属于另一个学校。)
  交流活动分两天进行,第一天是两所学校各派一名老师上一节中文课,课后两校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研讨。第二天安排我们参加华德学校的“[锦绣中华万花筒]全方位学习活动嘉年华”。
  活动简录一        
  深港两地的课堂
  镜头一:香港老师课堂
  华德学校上午校的陈老师先给大家上了一节一年级小朋友的课文《为什么》。这是一篇很有趣味的关乎孩子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现象,表达了一个孩子发现生命中的神奇。非常适合孩子阅读。
  为什么
  起床时,我精神这么好,为什么晚上就累了?
  上学前,我吃得饱饱的,为什么现在肚子咕古咕叫?
  昨晚我洗过澡,今天打完球,为什么婶子变得这么臭?
  功课早上才交了给老师,为什么下午又有了?
  我们看到陈老师发给我们的教材内容前面简单地写着本节课的两个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2、透过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联想力。
  上课伊始,陈老师没有直接进入课文的学习,而是从孩子面对的新课堂环境开始关切,微笑着问小朋友今天见到这么多客人来到课堂紧不紧张。没想到小朋友们说不紧张。可见小朋友们的率真和可爱,不会为陌生人群的到来感到紧张,这样的生命该是在一种自然生态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所以有着这样良好的心理素质。
  接着陈老师开始和同学们复习昨天学过的生字词,齐读与个别读相结合,遇到发音不准的小朋友陈老师并不直接指他的错误,而是巧妙地自己随机范读。(香港的小孩子学习普通话真是不容易,因为粤方言和普通话相去甚远,孩子们学起来有个比较艰难的转换过程。很多发音我们听起来都很不标准。但是老师没有表现出一点焦急和不耐,一直是心平气和地带着孩子们读课文。一遍又一遍,设计多样化的互相读激发孩子的兴趣。
  请看教师设计的几个层次的读。
  1、教师示范读课文
  2、请学生自己大声念给自己听
  3、选择一个朋友两人互相听对方读
  4、师生一起合作读
  一遍又一遍的读书中孩子们多次巩固生字的发音,且慢慢了解课文的内容。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有几个动人的细节值得回味
  细节一:有个孩子读“起床”发音很不标准,老师非常有耐心地指导,请他反复读几遍,都没有实质的改变,但是老师没有半点不耐。而是一直微笑地看着孩子。其他的孩子发出笑声,老师及时告诉孩子不要嘲笑他人。
  细节二:老师在让孩子们读书时,非常关注每个孩子的状态。走到每个孩子的身边去倾听他们的读书,并给予单独的帮助.老师真诚的倾听和关注给了孩子读书的勇气。
  接下来老师组织孩子讨论课文中的现象,请孩子试着去解释这些现象。
  再接着请问孩子们在生活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小组讨论并写在一张事先准备好的小纸片上:         为什么      
  我注意观察了孩子们在小组讨论时的学习状态,基本上都能围绕主题进行对话交流。合作很和谐。这是目前我们在课堂上最困惑的问题,孩子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小组学习习惯,只要是小组学习基本是混乱不堪,往往成为孩子们自由言说的时间。主题的讨论很难深入很难集中。
  五分钟的小组讨论后,老师请各小组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的结果。
  1.上星期,我剪了指甲,为什么现在又长长了?
  2. 以前我不懂说话,为什么现在会说话了?
  3.以前我没有戴眼镜,为什么现在要戴眼镜?
  4.以前我是小小的,为什么现在长大了?
  5.今天早上是晴天,为什么现在下雨了?
  看着这些充满童真的话语,谁能不更加爱这些可爱的小生命?谁能不敬佩老师精心培育的辛劳?孩子们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护航人――教师,在课堂上对孩子的教育启蒙将会影响孩子一生的生命质量。
  课堂上对孩子于细微处的生命浸润远远剩过了传授知识本身。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引导孩子去发现,去思考,去表达,去认识自己,启迪孩子的智慧,润泽孩子的生命。
  如果用惯常的评课标准去评价这一节课,教师使用了什么先进的教学方式,采用了哪些有趣的教学活动,课堂师生的互动交流如何?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发言是否积极?等等这么多标准一一去评论,很难说清楚是否都落实了,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节非常朴实自然的"师生生命在场"的课.
  镜头二:深圳老师的课堂
  接下来,我们学校年轻漂亮的吕老师为华德学校上午校的一年级小朋友上了一节《小小的船》。这是一篇每个中国人而熟能详的课文。作者叶圣套陶先生以孩子的口吻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无穷想象。
                       小小的船
          弯弯的月儿小小船,
          小小的船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吕老师合着优美的音乐朗读把孩子们带进了美丽的星空。教师运用情景教学的理念体现在每个细微处.有个孩子听着听着情不自禁地鼓掌了。(多么真切的生命感动呀,孩子完全被陶醉了并且由衷地表到了自己的喜悦和赞赏。我们的孩子是否也有这样由衷表达喜好的能力?)
  随着课堂的深入,年轻的吕老师明显地感到孩子和自己的教学不够默契,她的激情没有感染这帮小家伙,课堂上更多的时候是老师在拼命启发,教师显得非常累.可是却得不到孩子的呼应。这样的时候最是考验一个教师教育智慧的时刻。必须能够随时关注到孩子此时的生命状态然后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同时这也让我想起之前思考过的一个问题,让老师去教一群自己不熟悉的孩子这样的做法本身是值得反思的。因为备课除了备教材外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只有了解了学生的需求和现状,才能设计适合孩子学习的方式,这才是以生为本。所以吕老师在课堂上出现这样的情况是非常正常的情理之中的事。从孩子的反映也充分体现出两地的教育理念存在很大的不同.
  几点认识
  结合这两节课和之前在美国课堂.新加坡的课堂所看所想,反思目前我国课堂和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有以下几点认识:
  1、香港的语文教材更倾向孩子的生活。教育更关注孩子自身的生活,认识自己,认识身边的事物,注重引发孩子的思考。内地的语文教材更重视文学性,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有时候有点空中楼阁的飘渺,对于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有限的孩子想象有时候无从入手。
  2、课堂上香港教师,新加坡教师更多地关注每个孩子的学习状态。课堂是每个孩子的,不是那些积极主动的少数人的课堂,教师会关注到那些不积极的内向的沉默者,“你们都在我的视线里”,课堂就不会成为少数人活跃的场所。我们的课堂也许是因为学生多,关注不过来,所以发言的机会往往只给了那些天性活泼大胆的孩子,而一些胆小害羞的孩子因为没有自信不敢举起小手,老师也没有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帮助,久而久之,他们在课堂上就成为了一群旁观者“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样对个体缺少关注,是对他们生命的漠视,自然他们也成为课堂上冷漠的一群。我们可能很少能去想想作为教育者如何去帮助和温暖他们,以生命的情怀去浸润他们,因为缺少关注,缺少温暖,得到的鼓励也越少,生命的成长遭遇了最大的伤害,在如此环境下成长的生命很难有温暖的情怀去对他人。回过来想那些老师眼中的课堂积极分子,因为出色的表现,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更多的鼓励,自然就会更加优秀。如此一来,造成了“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极度不平衡现象。
  属于每个孩子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课堂不是少数人展示才华的表演场,是每个生命彼此交融彼此温暖的充满爱的地方。
  3、香港课堂上的师生都是处于一种很自然的生命状态。课堂即孩子生活的场所.在这里和在别的地方不会有太大的区别。教师和学生都比较放松.而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往往是一种非自然的生命状态。本来很热情的教师到了课堂必须板着脸面对学生才可以建立所谓的威信,而那些课下活泼可爱的学生到了课堂一个个正襟危坐,不能随意说笑,不能随意表达自己的喜好,课堂上的师生时常处于一种紧张的对立场景,彼此都是一种非自然情态的生命.教师总是试图控制学生,学生又因为生命成长的特殊时期不经意就有了一种反控制的行为。师生关系不能和谐友好。永远不能逃脱控制与反控制的局面。老师需要高声呵斥,学生也是大声喧哗,老师燥,学生燥,一个字"燥"..很难有一种平和的心态.
  4、也许是对孩子生命成长的节律有更深的了解,香港老师的课堂有了对孩子更多的等待,当孩子的发音不准时不是急于要他马上学会,而是给了更多的帮助和等待。我们的教师往往对孩子缺少必要的耐心,不懂得等待。没有想到孩子是有差距的,这个孩子能学会另一个孩子不一定也能马上学会,因为他们是如此不同的生命个体。因此由于对孩子生命成长的不够了解就会带来对孩子期望的求全求同,对有差异的孩子缺少善意的等待和温暖的帮助。反尔有了更多的责难和批评,也许面对孩子不能及时掌握某些知识时给予必要的鼓励和等待远比严格的要求有效的多。这时候是最需要老师以爱心去呵护需要更多关注的生命。
  “教育是母性的:温柔、耐心、期待、激励。” 我想时刻提醒自己记住这一点.
  一点花絮:
  课后两校教师进行教学研讨.由本校校长主持.一开始,华德学校的老师很积极地开始交流自己对课堂的认识,虽然说的不是很有条理,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条一条地综述,但是教师把自己对课堂最感性最真切的感受及时和大家分享,他们说起来没有顾虑,显得很自然大方.很真诚.
  眼看发言的都是华德学校的老师,而我们学校的老师都坐在那里静静地不发言.我校的校长急了,开始点名让我们的老师说了.
  从两地的教师表现也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培养出的人的差异.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几乎很少有激励人自主自动去发展的,大部分人缺乏一种自信,缺乏自由本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欲望,只要有可能宁可选择沉默,这是最安全的一种方式.人们之间缺乏说话的安全感,害怕自己说的不好,担心自己的话语会得罪了他人,总之说一句话顾虑的是前前后后,最后几乎失去了表达的意义了.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成长的老师,如何能不再让我们的孩子步我们的后尘?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备注:以上对两地课堂的对比认识不仅限于本次的两节课,一些认识是建基于近年来对中西方课堂文化的思考.不妥之处敬请同行批判。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