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师慧园论坛》欢迎儿童阅读公益社团“蒲公英悦读小镇”发起人王鹃老师光临!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21:52
标题: 《师慧园论坛》欢迎儿童阅读公益社团“蒲公英悦读小镇”发起人王鹃老师光临!
   
武汉读书明星评选进入网络投票
http://bbs.cnhan.com/thread-19387737-1-1.html

     本报讯(记者余晓春)经过一周角逐,昨日,第二届武汉读书明星征评组委会评选出邓运华、杜诚诚等20名候选人,他们将进入网络投票“冲刺”,争夺10个获奖名额。
  本次武汉读书明星评选采取筛选入围、网上投票、专家评定的方式,根据社会各界推荐和自荐,组委会从参评者中筛选出20名候选人,在长江网公示投票,专家评审团最后评定10名获奖者。
  由本报主办的第二届武汉读书明星征评活动启动以来,激起强烈反响,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各社会团体、单位、个人推荐自荐参评人数达300余人。他们中有90高寿的诗书老人,也有10 岁未出头的书香少年;有军人、公务员,也有企业家、农民工。
  据悉,本次武汉读书明星评出后,市委宣传部将召开全市表彰大会,对10名获奖者颁发奖品,授予奖牌、奖证,同时聘任他们担任“书香江城阅读推广人”。另外10名候选人将获得武汉读书明星提名奖。
  请读者踊跃投票,选出心中的读书明星。长江网投票网址:http://tp.cjn.cn/city/ds/;联系电话:13971374055、85778457。
  第二届“武汉读书明星”20名候选人简介
  (按姓氏拼音排序)
  1、邓运华(男43岁,街道办干部)
  有散文、随笔30多万字见诸于报纸副刊,还有出版长篇小说及中、短篇小说。
  2、杜诚诚(女28岁,社区协理员)
  她左腿高位截肢后,通过读书磨砺意志,担任“盲人电影专场”讲解员。
  3、桂剑雄(男53岁,下岗职工)
  通过不断阅读和学习,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寓言文学创作,并取得一定成就。
  4、黄利华(女44岁,社区残联专干)
  为了方便残疾人,她在社区成立了每月一次的“让我做你的眼睛——读书会”。
  5、黄国涛(男53岁,检察干部)
  他坚持每天挤出2小时读书。在他的倡导下,江汉区检察院建起了“书漂站”、“江检论坛”等阅读交流平台。
  6、柯友宝(男50岁,心理咨询师)
  30多年来坚持阅读,家有各类藏书5000余册。
  7、刘浏(男23岁,作协会员)
  他是一位三级伤残脑瘫患者,通过不懈阅读,实现了作家梦,成为武汉作家协会会员。
  8、李允(男32岁,农民)
  通过读书学技术、搞养殖,勤劳致富,办有自己的“农家书屋”。
  9、李铁桥(男49岁,公司经理)
  从一名初中生,刻苦自学,完成本科全部学业。发起和组织文学爱好者开展多次诗歌朗诵活动。
  10、柳水平(男45岁,中学校长)
  出版教育专著两部,50篇论文在专业期刊上获奖。原创的教学模式被评为“武汉市十佳教学模式”。
  11、卫衍翔(男92岁,老年大学副校长)
  多次参加国际老年学术会议,赴美、德、泰、台、港、澳讲学。
  12、王国林(男27岁,书店经营者)
  2009年创办百草园书店,资助山区孩子们大批图书。
  13、王淑芳(女44岁,小学校长)
  首创“雅行教育”在全国上千所学校推介,出版专著《雅行教育》。
  14、王鹃(女39岁,教育干部)
  发起成立“蒲公英悦读小镇”儿童阅读公益社团,募集善款5万多元援助近百名贫困及流动人口家庭儿童的家庭阅读。




  15、王耀锌(男29岁,检察员)
  创建“阅检察·悦青春”爱智读书沙龙,组织开展多次图书漂流活动。

16、许一兵(男49岁,收藏家)
  收集各类文献书籍近万册, 创立实体网上博物馆系列收藏近万件。出版《收藏抗战》一书。
  17、许思佳(女12岁,小学生)
  曾获武汉市读书知识竞赛一等奖、武汉市优秀学生奖、长江日报“我读我城”小明星。
  18、杨名芳(女45岁,公司职员)
  工作之余,创作发表了近百万字作品。
  19、姚先桥(男工程师)
  32年积累了4000多册各类经典书籍,著有多部专著。
  20、朱凤丽(女39岁,社区干事)
  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创建我市最早的社区读书组织“诗梦轩文学社”和“诗梦文学音画网”网站。






  (原标题:武汉读书明星评选进入网络投票)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21:55
武汉武昌区展评106本儿童原创书

http://edu.qq.com/a/20140421/021518.htm

  昨日,在武昌区蒲公英悦读小镇第二届儿童阅读嘉年华上,106本儿童原创书受到青少年啧啧称赞。





  蒲公英悦读小镇成立于2011年,是由武昌区7位小学校长和区教育局两名干部共同发起的民间公益阅读社团,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此次开展儿童原创书展评,目的是让孩子体验当作家的感觉,在写作过程中产生阅读需求,助力孩子心灵成长。
  106本原创书的体裁有小说、随笔、绘本、日记、诗词;内容有童话故事、抒发成长的烦恼、科幻推理、古诗词等。它们有的是图文并茂的手绘本,有的用作文本装订而成,还有的是用塑料封皮夹着,尽管简单,但展现了孩子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中华路小学五年级学生胡然被誉为学校“大才子”,也是武昌区十大“阅读小达人”之一。他饱读诗书,擅长原创古体诗词,写成了数十首古体诗词,汇编成《古韵悠悠》。昨日现场展评中,他朗诵了自己的诗作《江城子·梦李白》。为考查他的古诗词功底,评委现场出考题—请他背诵苏轼的《江城子》;他稍加思索,流畅地背出。
  经筛选,106本原创书中有58本入围“小朋友现场投票阶段”。最终选出了10本最佳儿童原创书,将在“新书发布会上”推荐给小学生们阅读。
(长江日报)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21:57
武汉举办儿童阅读嘉年华 传统经典提供健康营养2014-04-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日报-看世界

[提要]  图为,武汉市积玉桥小学师生现场书写“快乐阅读,温暖童年,共享幸福”十二个大字巨幅卷轴。为此,武昌区自2010年开始实施“20+20亲近母语行动”,即全区五万小学生每天早上20分钟诵读经典,下午20分钟静心练字。
 
  图为,武汉市积玉桥小学师生现场书写“快乐阅读,温暖童年,共享幸福”十二个大字巨幅卷轴。
  中新网武汉4月20日电 (郑建伟 徐金波)20日,武汉市武昌中华路小学书声朗朗,一年一度的“阅读狂欢节”——第二届儿童阅读嘉年华在此上演,穿着古装的“小李白”、熟读《资治通鉴》的“大才子”、赫赫有名的“家庭图书馆馆长”等小学生依次登场展示传统经典诵读。
  这场由武昌区委宣传部、武昌区教育局联合举办,儿童阅读民间公益社团蒲公英悦读小镇承办的“第二届儿童阅读嘉年华”活动,旨在充分发挥武昌辖区博物馆、图书馆、高校及民间读书组织等社会资源优势,让小学生“品味大师,感受经典”,成为展现少年儿童阅读才华的舞台。
  据武昌区教育局负责人20日介绍,最近一份调研报告指出,2013年的儿童读物畅销书中,带有“魔”“亡灵”“鬼”“魂”“巫”等字眼的书籍高达70%以上。显然儿童需要更多经典的、健康的书籍为他们的精神成长提供均衡健康的营养。因此,选择一本好书既是做好儿童阅读至关重要的环节,又是更好助力孩子心灵成长的必然选择。
  为此,武昌区自2010年开始实施“20+20亲近母语行动”,即全区五万小学生每天早上20分钟诵读经典,下午20分钟静心练字。工程实施3年多来取得明显效果,学生对母语的认同感增强,应用能力得到提高,人文素养明显提升。同时,“20+20”经验被国家教育部面向全国进行推介。
  “昔日唐时面飞金,惜水深浪流阔……”中华路小学胡然同学凭借其创作的这首《江城子·梦李白》,被同学们评为了“阅读小达人”。据家长介绍,他酷爱阅读,熟读了《资治通鉴》等古籍,擅长原创古体诗词。看到他精彩的表现,老艺术家何祚欢先生兴奋地说:“我们的中华诗词艺术后继有人了!”
  据悉,除武昌实施“20+20亲近母语行动”外,武汉江岸等区级教育机构相继编写了《走进中华传统文化学生读本》等书籍,在全市中小学生中掀起了一股品读灿烂悠久中华文化的热潮。(完)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21:58
推动“中国读书十大人物”薛瑞萍老师武昌讲学
武昌区教育局 2013-12-12

  2013年11月30日,在区教育局的大力扶持下,由公益社团蒲公英悦读小镇邀请安徽省合肥市优秀教师、“中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薛瑞萍老师作客武昌,对全区小学语文教研员、教学副校长及部分学校教师进行专题文化讲座。武昌区教育局局长王兴文、副局长陈芳应邀参加了此次活动。
  讲座在水果湖一小报告厅举行,由武昌区傅家坡小学校长罗宏文主持。上午,薛老师围绕“做适宜儿童的经典诵读”的主题,从日有所诵、班级图书、我爱吟诵、每周讲述四个方面,介绍了儿童阅读课程化的经验,并通过讲读故事、介绍案例、播放视频等方式传递出亲近母语应该以儿童为本位,服务儿童;要尊重、满足儿童对于“形象”、“韵律”的需求,以及“三个七年决定孩子一生”的教育理念。下午,围绕着“吟诵培养完整的人”的主题,薛老师从音韵学的角度,向大家详细讲解了古体诗、近体诗的格律及吟诵方法,并用十余首诗让大家当场练习,掌握基本规律。讲座临近结束,薛老师还就“经典诵读的知识背景”、“吟诵教学与常规教学的互补”、“如何对待学困生”等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整整一天的讲座,薛瑞萍老师始终饱含着激情,站着授课,与老师们进行着热烈而密集的互动。她对传统教育的热爱和坚守、对母语吟诵的投入和享受,以及她浑身散发出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自信和幸福,深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此次活动,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师文化素养、拓宽“亲近母语”教育教学视野、进一步深化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工程、持续推进“20+20”亲近母语行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22:00
武汉小学生乐享“阅读狂欢节” 蒲公英悦读小镇受追捧
2014年04月20日
来源:荆楚网

荆楚网消息(记者孙永军 通讯员郑建伟)“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舞台上,武昌余家头小学80多名小学生和教师代表正在深情朗诵《明月春风》;伴随着朗朗诵读声,积玉桥小学师生现场书写“快乐阅读,温暖童年,共享幸福”十二个大字巨幅卷轴。4月20日,武汉市武昌区蒲公英悦读小镇第二届儿童阅读嘉年华在中华路小学举行,中小学生现场展示了武昌区“20+20亲近母语行动”的成果。


原标题:武汉小学生乐享“阅读狂欢节” 蒲公英悦读小镇受追捧

武昌区蒲公英悦读小镇第二届儿童阅读嘉年华在中华路小学举行
积玉桥小学师生现场书写“快乐阅读,温暖童年,共享幸福”十二个大字巨幅卷轴
荆楚网消息(记者孙永军 通讯员郑建伟)“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舞台上,武昌余家头小学80多名小学生和教师代表正在深情朗诵《明月春风》;伴随着朗朗诵读声,积玉桥小学师生现场书写“快乐阅读,温暖童年,共享幸福”十二个大字巨幅卷轴。4月20日,武汉市武昌区蒲公英悦读小镇第二届儿童阅读嘉年华在中华路小学举行,中小学生现场展示了武昌区“20+20亲近母语行动”的成果。
“20+20亲近母语行动”是自2010年开始进行的一项提升学生母语认同感,提高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感的工程。武昌区五万小学生每天早上20分钟诵读经典,下午20分钟静心练字。工程实施3年多来取得明显效果,学生对母语的认同感增强,应用能力得到提高,人文素养明显提升。“20+20”经验被教育部以专题简报的方式向全国推介。
“昔日唐时面飞金,惜水深浪流阔……”穿着古装的“小李白”正在声情并茂朗诵《江城子·梦李白》,这是由参加“阅读小达人”决赛的中华路小学的胡然同学创作的,“小李白”是他的助演小伙伴。被同学誉为“大才子”的胡然,饱读诗书,酷爱历史,擅长原创古体诗词。看到他精彩的表现,老艺术家何祚欢先生兴奋地说:“我们的中华诗词艺术后继有人了!” 当天,共有11位选手参加决赛,胡然等同学被评为“阅读小达人”。
“儿童原创书”展评作品《Star Dream》
“儿童原创书”展评作品《古韵悠悠》
一本本风格迥异的原创作品引来小读者及家长细细品读
本次活动还首次设立“儿童原创书”展评。《狐狸的烦恼》、《奇妙的心理学》、《古韵悠悠》……一本本风格迥异的原创作品展示着“小作家”们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猜书名、讲故事、对诗等各具特色的“儿童悦读游艺会”让孩子们流连忘返。活动现场还以互动方式推荐了14本好书和3份杂志,即有经典绘本《图书馆狮子》,也有经典文学作品《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小王子》、《最幸福小说》系列。 活动对2013年度的读书小明星、书香家庭和优秀义工进行了表彰,武昌区的读书小明星和书香家庭、社区义工、大学生志愿者等500余人参加了会议。
据活动策划人介绍,儿童阅读嘉年华每年举办一届,一般安排在3至4月份,将努力办成展示武昌区家庭亲子阅读成果的平台,办成展现少年儿童阅读才华的舞台,办成孩子们一年一度的“阅读狂欢节”。2014年,蒲公英悦读小镇计划举行4场亲子阅读大师讲坛,10次亲子主题分享会,创办3个社区悦读小站,并在一批儿童阅读研究基地校中开始尝试“阅读进课堂”深耕研究。
据了解,本次活动也是2014年武昌区读书之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年,武昌区在读书之城创建活动中,以“品味大师,感受经典”为主题,充分发挥辖区博物馆、图书馆、高校及民间读书组织等社会资源优势,开展全民阅读月读书活动,共同打造书香武昌。 同时,发挥辖区高校优势,打造武昌特色读书品牌——“大学生创意读书节”。省图书馆、文华书城、周南文化沙龙等社会资源和民间读书组织通过一周一活动,定期开办长江讲坛,吸引读书爱好者的参与。武昌区通过发挥社会组织和民间读书组织的作用,激发市民的读书热情,努力探索全民阅读模式由行政主导向民间自发的转变,营造人人爱读书的氛围。
蒲公英悦读小镇愿望墙
小读者们在愿望墙上许下心愿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22:02
四美塘小学:蒲公英悦读小镇四美塘社区小站成立了 时间:2013-11-11             
2013年11月10日上午9:30,由武昌区四美塘小学、杨园街四十八栋社区、蒲公英悦读小镇义工们一起筹备的蒲公英悦读小镇四美塘小学四十八栋社区小站揭牌仪式隆重举行。
此次活动非常荣幸的邀请到武昌区委宣传部调研员孙志翔、杨园街党工委副书记江万信,蒲公英悦读小镇发起人王鹃、王芳科长,以及蒲公英悦读小镇镇长罗洪文、蒙燕、晏慧纯、夏艳蓉、王成高、胡佐云等校长,蒲公英悦读小站义工总站长湖北工业大学彭琨和大学生义工。部分四美塘小学家长、学生代表也参加了此次揭牌仪式。
揭牌仪式上,蒲公英悦读小镇四美塘小学四十八栋社区小站站长陈老师首先介绍了小站的具体情况,以及开展的各项有益于孩子们的读书活动。接着,杨园街四十八栋社区负责人张书记、书香家庭的家长代表以及大学生义工代表进行了发言,表达了他们对于蒲公英阅读小镇的喜爱。
活动现场,蒲公英悦读小镇四美塘小学的小读者们还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课本剧表演和好书推荐秀,并展示了她们自己设计排版的“蒲公英善思悦读报”,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得到了到场领导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活动最后,领导们参观了孩子们的各项活动,区委宣传部孙处长也对四美塘小站的工作做出了肯定并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22:06
傅家坡小学:举办“蒲公英小镇儿童悦读推广点灯会”
武昌区傅家坡小学 2012-04-09

  2012年3月25日上午,以武昌区傅家坡小学为主会场,举办了“蒲公英小镇儿童悦读推广点灯会”。
  这次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参加会议的有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少年儿童文学作家董宏猷老师;武汉市教育局基教处刘世芳副处长;市新华书店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鲁昭先生;新儒公司叶传发董事长;长江传媒集团数字出版有限公司网站运营部主管陈诚先生;区宣传部马进副部长;团区委陈书记、任书记;区教育局党委许惠根书记;陈芳副局长教育局、教研中心的各位领导专家莅临活动现场。武昌区部分学校校长及几十位一线骨干教师、来自于傅家坡小学的四十多位学生和家长也参加了活动。
  蒲公英悦读小镇是在武昌区教育局支持下成立的武昌儿童悦读志愿者社团。此次儿童悦读点灯会,旨在向学生家长倡议:每晚睡前亲子共读10分钟以上,每学期共读一本好书,每月带孩子逛一次书店,让读书成为儿童的好习惯。
  傅家坡小学的徐静老师呈现了一节“好书推荐课”,课末,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董宏猷与上课的学生进行了互动,孩子们向“大胡子叔叔”提出了很多问题。董宏猷先生还向与会老师做了一场生动感人的报告,并对今年的楚才作文竞赛作品进行了点评“今年的楚才作文参赛作品,整体水平非常不错,学生的命题作文能力明显提高。”
  傅家坡小学、中华路小学、回民小学、八铺街小学、四美塘小学已经加入蒲公英悦读小镇,未来武昌近5万小学生及其家庭都有望加入。该小镇发起人王鹃表示,希望武昌小学生随时都能读到好书,人人都爱读书,每个家庭都有条件读书,让阅读成为终身习惯。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22:07
武昌区2013年“读书之城”建设启动仪式暨首届蒲公英悦读嘉年华活动在昙华林隆重举行
武昌区教育局 2013-03-29

  2013年3月24日上午,古朴清雅的昙华林街书香四溢,由武昌区委宣传部、区文体局、区教育局主办,蒲公英悦读小镇、粮道街党工委承办的武昌区2013年“读书之城”建设启动仪式暨首届蒲公英悦读嘉年华活动在昙华林隆重举行。武昌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朱向梅、区人大副主任邹琴、武昌区副区长许启彤、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肖永高、湖北省作协副主席、儿童文学作家董宏猷、武汉市粹城国学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伯安、长江传媒集团数字传媒公司副总经理范正田、武汉市广电十佳节目主持人新月姐姐及教育局全体班子成员、粮道街班子成员、武昌区各委办局、各街道负责人出席了本次活动。
  武昌区2013年“读书之城”建设启动仪式首先由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朱向梅致辞,她介绍了武昌区积极响应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文化五城”之“读书之城”建设的号召,把“读书之城”工作作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建设“文化武昌”的重要抓手。她希望读书成为武昌人的风尚,更多的人把阅读带来的正能量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随后,武昌区副区长许启彤宣读了“读书之城”建设表彰决定,武汉大学图书馆、湖北大学图书馆等28个2012年度“武昌区创建读书之城优秀组织单位”及蒲公英悦读小镇等“十佳”民间读书组织受到表彰。
  蒲公英悦读小镇是在武昌区教育局开展“20+20”亲近母语工程项目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的母语素养,倡导全社会共同关心教育事业的新形态,于 2011年12月25日,由武昌区小学教育工作者发起创立,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的民间公益阅读社团。该组织在成立一周年之际,特举行了首届嘉年华活动。在蒲公英悦读小镇的年度评比中,评出了中华路小学李渔同学等92位悦读小明星、武汉小学四(2)班等19个书香班级、昙华林小学张澄宇家庭等26个书香家庭、黄鹤楼学校朱滢颖老师等35名优秀教师义工以及20名优秀家长义工、11位优秀大学生志愿者、9个最佳爱心单位、8个最佳阅读项目。蒲公英悦读小镇学术顾问之一,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大胡子叔叔---儿童文学作家董宏猷为获奖代表颁奖,并和与会者分享了阅读体会,将写有“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自由而宁静的阅读”书法作品赠送给蒲公英悦读小镇。
  在嘉年华活动的昙华林小学会场,蒲公英悦读小镇会员校的孩子们表演了充满童趣的节目,《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找春娃》、《好想去看海》和诗朗诵《望庐山瀑布》、《木兰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展示了他们一年来的阅读成果,精彩的表演引来台下学生、家长及嘉宾们的阵阵欢笑。
  本次活动还设立了9个爱心认捐包,旨在倡导社会各界人士进一步关注儿童阅读生活,特别是对武昌区贫困家庭孩子进行阅读捐赠,努力让武昌的孩子们人人爱读书,随时读好书,个个会读书。活动现场,武昌区教育局、武汉新华书店、武汉新儒公司等单位现场认捐,观众们对他们的善举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歌声与微笑》的乐曲声中,庆祝活动结束,孩子们来到昙华林街参加阅读嘉年华游艺活动。游艺活动由蒲公英悦读小镇的大学生志愿者们组织,他们开展了为山区孩子募捐的“童画•童心”义卖活动,还组织了悦读猜猜猜、英语角、书画竞技、好书发布、“愿望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项目,文化古街昙华林成了热爱阅读的孩子们的乐园。
  下午,首届蒲公英悦读嘉年华活动还延续到了汉街文华书城,武汉市广电十佳节目主持人新月姐姐作客书城,一场主题为“悦读越快乐”的亲子阅读讲座,深受孩子家长们的欢迎。
  此次活动是创建书香武昌的一次盛会,是蒲公英悦读小镇的阅读展示会,更是武昌读书、爱书人的一次交流会。让“读书”成为武汉最美丽的一道风景,武昌人将不懈努力!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22:10
阅读温暖童年 蒲公英悦读小镇举办第二届阅读嘉年华
2014-04-21
    华夏经纬网
  
“第二届儿童阅读嘉年华”开场表演
武汉市文联副主席何祚欢
    新华网湖北频道4月20日电(陈思宏) 2014年4月20日,正值谷雨,武昌区中华路小学却洋溢着春光,满溢着书香,流淌着暖意。由武昌区委宣传部、武昌区教育局联合举办,儿童阅读民间公益社团蒲公英悦读小镇承办的“第二届儿童阅读嘉年华”活动如期举行。本次活动以“阅读温暖童年”为主题,分为“年度颁奖庆典”、“首届阅读小达人决赛”、“首届儿童原创书展评”、“儿童阅读游艺会”、“儿童阅读大师讲坛”等五大板块。武汉市文联副主席何祚欢、金话筒主持人新月姐姐等著名嘉宾应邀出席。
    据活动策划人介绍,儿童阅读嘉年华每年举办一届,一般安排在每年的3-4月份,是在春天这个最美好的季节一次儿童阅读的约会。他们希望能把每年一届的嘉年华办成展示武昌区家庭亲子阅读成果的平台,展现少年儿童阅读才华的舞台,办成孩子们一年一度的“阅读狂欢节”。
    “20+20亲近母语行动”成果惊艳全场
    活动伊始,余家头小学80多名小学生和教师代表进行了诵读展示,所诵篇目均来自武昌区小学生的晨诵读本《书声朗朗》。孩子们充满朝气、饱含深情的诵读充分展现了少年儿童蓬勃向上的精气神;而在压轴部分,伴随着小镇发起人深情的朗诵,积玉桥师生同台现场书写“快乐阅读,温暖童年,共享幸福”十二个大字巨幅卷轴作品震撼全场,充分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示了学生成长的成果。
    “20+20亲近母语行动”是武昌区自2010年开始进行的一项提升学生母语认同感,提高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感的工程。全区五万小学生每天早上20分钟诵读经典,下午20分钟静心练字。工程实施3年多来举得明显效果,学生对母语的认同感增强,应用能力得到提高,人文素养明显提升。“20+20”经验被教育部以专题简报的方式向全国推介。
    嘉年华庆典上的“阅读小达人”
    嘉年华庆典是每年的重头戏,不仅要表彰阅读明星与优秀志愿者,答谢各界人士关爱,在今年又创意了举办了首届“寻找阅读小达人”活动,旨在展示少年儿童的阅读才华、提高阅读兴趣、引导孩子把书读“活”,提高综合素养。经过校园海选,小镇的每所会员校推出1名阅读小达人,21位小选手经严格复赛产生11位选手,在嘉年华这一天决赛中一展风采。来自回民小学二年级的刘骐鸣小朋友,是一位地道的“恐龙专家”,他一上台就如数家珍地介绍了各种恐龙。他天真大方的表现,充满童趣的表达逗乐了全场。让子赫是武大一附小三年级的孩子。她被称为“家庭图书馆馆长”。她不仅自己酷爱读书才华出众,还创建了一个家庭迷你图书馆,把家里的图书进行分类管理,对同学们开放借阅。小小年纪十分难得地养成了爱惜图书、管理图书的习惯,给广大青少年做出了示范。每一位阅读小达人都展示了自己通过阅读增长的才华,让与会的成年人和孩子们都深深感受到阅读的美好,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同时进一步体会到爱读书不能读死书,要把好书读“活”,增强孩子的才干,提高综合素养才是目的。
“首届阅读小达人决赛”颁奖
“第二届儿童阅读嘉年华”嘉宾及工作人员合影
    充满创意的“儿童原创书”展评
    走进中华路小学一楼的两间教室,不禁眼前一亮。教室被布置成一个十分专业的书展,104本书被郑重地展示出来,每本书旁边都心贴上了介绍标签,并放置着孩子自制的纸工小花篮,花篮里有或多或少的“小花朵”。这是什么作家的大作在这里展出呢?让人没想到的是,这里展出的,竟全部是来自武昌区小学生们的原创书。
    一年级小朋友杨嘉恩和父母合作创作的绘本《梦想种子》,讲述了一个孩子种下一粒小种子,收获一棵梦想树的故事,充满童趣的画面和孩子一笔一画写下的故事令大家忍俊不禁。
    四美塘小学的孩子们根据自己校园生活中的一个真实故事写成了中篇小说《玻璃花》,据小作者们介绍,为了创作这本书,大家每天一起讨论,分头撰写,忙得不亦乐乎。
    “儿童原创书展评”也是今年蒲公英悦读小镇策划的一个重要的阅读推广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组织儿童“写书”活动,让孩子体验当作家的感觉,在写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产生阅读的需求,促进孩子们研究性阅读。据小镇负责人介绍,此次收到104本原创书作品,通过初步筛选,入围作品有58本,小镇邀请董宏猷等专业作家现场评审,并请与会小朋友进行现场投票,综合两方面成绩,最终选出了10本最佳儿童原创书。这些书将经过进一步修改后,召开正式的“新书发布会”。
    不一样的“儿童悦读游艺会”
    蒲公英悦读小镇的服务宗旨之一就是:促进孩子快乐阅读。顺应孩子们喜欢游戏的天性,嘉年华活动中每年的保留节目就是“儿童悦读游艺会”,让孩子每年赶一次“阅读庙会”。
    今年的游艺会一共有9个游戏项目,猜书名、讲故事、对诗等各具特色的阅读游戏让孩子们流连忘返,他们的小手上攥着一份“游艺集星卡”,每做完一个游戏,就获得一颗阅读星,根据星星的数量再兑奖。孩子们穿梭在游艺点和兑奖点之间,乐此不疲。传统的游艺形式与阅读相结合,让孩子们在玩中读,在快乐中体验阅读的魅力。整个游艺会从上午8点半开始,一直到11点半结束,每个游艺点都挤满了小朋友,笑声、朗读声此起彼伏,现场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把好书带给孩子
    今年嘉年华格外亮丽的环节应该是“好书推荐”。小镇请到了著名儿童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获得者“新月姐姐”,现场举行了一次“新月读书会”,以互动方式推荐了14本好书和3份杂志。其中有经典绘本,如《图书馆狮子》;有经典文学作品如《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小王子》,也有新书《最幸福小说》系列;同时还推荐了一部分哲学绘本书和科普书籍,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里能读到最值得一读的书,更好助力孩子的心灵成长。
    嘉年华活动上对2013年度的读书小明星、书香家庭和优秀义工进行了表彰。会上还发布了2013年亲子阅读调研结果,提示全社会应该更加关注不同家庭不同的亲子阅读需求,应该提供更多的亲子阅读培训,为孩子提供更多公益性的阅读场所。活动安排紧凑有序,充满创意,洋溢着童趣,其间“蒲公英愿望墙”上,孩子和家长书写下关于自己的梦想,放飞新一年的希望。而在会场内四处行走的“蒲公英花仙子”们随时把糖果送给每一个与会的小朋友,更为活动增添了童话般的浪漫气息。
    蒲公英悦读小镇成立于2011年12月,是由武昌区7位小学校长和区教育局小学教育科2位科长共同发起的民间公益组织,小镇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走进校园、走进家庭、走进社区,开辟更多的公益阅读场所,让孩子在“家门口”也能享受优质的公益阅读服务。小镇成立以来,举行大型阅读点灯会达10余次,中小型亲子阅读分享会和家长培训会达到20余次,嘉年华1次,小镇还在4个社区创建了悦读小站,今年还将不断增加。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22:11
蒲公英悦读小镇2013-02-05

http://zt.cjn.cn/zt2013/dszc/sjsyh/201302/t2211895.htm


   
点击查看高清原图

  2011年12月25日,由武昌区教育局小教科工作人员和7所小学校长共同发起创立,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的民间公益阅读社团——蒲公英悦读小镇正式成立了。蒲公英的花语是“停不了的爱”,于是,小镇确立了自己的宣言——“停不了的阅读,停不了的爱”。
    一年来,小镇义工们努力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为儿童阅读提供更好的平台,期待着以读书为载体,创建一个全社会共同关心教育事业的新形态。小镇通过“点亮三盏灯”来传播阅读之爱,即:点亮班级悦读之灯、点亮家庭悦读之灯、点亮社区悦读之灯。通过公益性的悦读点灯行动传播阅读理念、推广优秀书目、指导亲子阅读、辅助贫困儿童阅读、建设社区悦读小站,努力开辟更多的公益儿童阅读场所。小镇义工们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积极地行走着,大家身体力行地去做每一件事情:举办阅读点灯会、招募义工、发展会员、建设网站、力行助贫……梦想的雏形就在行走间一点一点变得清晰起来。
    悦读点灯会,点亮心灵,点亮希望。
    阅读是快乐的,孩子的阅读更应该是纯真喜悦的。小镇采取“悦读点灯会”的方式传播爱与阅读的种子,即通过零距离面对面的讲座、交流、分享、实践,让参与的人群感受到阅读的温暖,体验阅读的魅力,唤醒内心对阅读的渴望,解除一些阅读困惑,学习一些阅读方法。
    短短一年时间,小镇义工们倾力协作,一共举办了四次大型悦读点灯会,并逐渐摸索出点灯会的基本内容模式,包括:阅读推广课、亲子阅读讲座、儿童阅读互动现场、专家答疑等等。
    在首届悦读点灯会上,小镇发起人深情朗诵《小镇宣言》令在场100多师生家长无不动容;在第二次悦读点灯会上,小镇学术顾问湖北省作协副主席董宏猷先生讲述他的新作品《栀子花开》背后的故事,并通过分析楚才杯作文竞赛赛况来解读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给与会者莫大启示;在第三次悦读点灯会上,小镇与武汉电台品味936栏目积极合作,成功举办了“父母孩子一起读”大型阅读推广讲座,盛邀著名阅读推广人、教育家朱永新先生和儿童作家童喜喜现场讲座,为来自全市的600多教师、学生、家长讲述儿童阅读的故事,并现场答疑解惑;在第四次悦读点灯会上,小镇义工组织会员学校捐赠图书1000多本,其中来自武汉小学的小义工张乐添同学捐出自己10岁礼金中的一千元购书,他“希望带给每一个同学更好的读书环境”。带着小镇的悦读之爱,大家来到地处武昌南缘的堤前街小学,蒲公英小义工们走进每一间教室,给孩子们讲绘本故事,传递爱阅读的种子,家长义工开设了一场精彩的亲子阅读讲座,而老师们则流连在阅读推广课堂上,兴致盎然。
   这样的一次次点灯会,汇集成一幅多么美丽的阅读画卷,小镇义工如提着灯笼的点灯人,走到哪里,就用阅读点亮一盏盏心灯,用阅读照亮了心灵希望。
   社区悦读小站,让儿童闲暇时光满溢书香。
   让孩子的闲暇满溢书香!小镇义工们提出一个大胆设想,在武昌地域内的每一个社区为孩子们创建免费的社区悦读小站,让孩子们休息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可以读好书。
   2012年4月,小镇的第一个悦读小站——八铺街悦读小站正式成立了。小站由大学生义工代表担任站长,采取学校、社区共同扶持管理,大学生为主体实施管理的方式提供服务。小站每周六上午半天向八铺街社区开放,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到小站免费借阅图书,还有大学生们给大家讲故事,做游戏。小站成立以来,大学生义工们倾注了大量心血,作为站长的湖北工业大学二年级学生彭焜同学,积极组织大学生报名、培训,并负责全部日常管理工作,已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带着激情与活力,他们还拓展延伸出外籍大学生进小站,贫困学生“一帮一”项目。迄今为止,小站已免费向1000多人次的小朋友提供阅读服务。
    八铺街小站的故事受到了社会各界关注,多家媒体予以报道,联想集团公司知悉此事,主动找到八铺街小学,为蒲公英儿童悦读事业无偿捐助3台电脑;武昌民营经管部捐赠台灯60个,书桌10套;惠普公司捐赠字典100本,台灯100个等。目前,小镇还有四美塘小站和黄鹤楼小站正在试运行。
   点亮社区之灯,让社区悦读小站成为孩子课余生活的栖息地,自由阅读的小窝。
   班级-家庭悦读行动,让每一朵蒲公英因悦读而飞行。
   蒲公英悦读小镇的成立,激发了广大小学教师和家长对于阅读的进一步关注,大家积极开展班级悦读行动和亲子阅读行动,让孩子们享受更美好的阅读生活。
   四美塘小学、武汉小学的故事爸妈进课堂,让父母走进教室,坚持轮流给孩子们讲故事,读绘本,读小说;
   中华路小学的海量阅读进课堂,让更多的好书走进语文课堂,让孩子在课堂上也能走进阅读的大世界;
   回民小学的阅读推广交流课,让孩子们有机会看书、说书、聊书,成为爱书之人,读书之人……
   小镇发起的逛书店活动,请家长每次出门带本书,每月带孩子逛一次书店;睡前十分钟亲子阅读活动,享受一段美好温馨的亲子时光……
   目前,孩子们的各种阅读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小镇正着力探索有效的儿童阅读推广行动项目,让小小的蒲公英点亮悦读之灯展翅飞行吧!
    倏忽间,三百多个日日夜夜转眼即逝,回首一年,蒲公英悦读小镇的建设如火如荼,每一位义工都不曾虚度,小镇网站正式投入使用,十所小学加入了会员单位,一百多名教师、家长成为核心会员,湖工大、华师大、武大等两百多名大学生加入义工团队,蒲公英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扶持下茁壮长大。
    武昌区委宣传部、武昌团区委、武汉市教育局、武昌区教育局都给予小镇高度认可与大力支持;湖北省作协副主席,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董宏猷先生等专家应邀成为小镇义务学术顾问;武昌团区委、武汉市新华书店、武汉新儒公司、北斗童书馆、联想集团、湖北省银行培训中心等爱心单位向小镇捐助各类童书、物资价值五万多元……
    回首小镇成长的三百多个日日夜夜,大家领悟着建设“读书之城”、“书香武昌”的任重道远;感受着全社会共同关心教育事业的力量与成效;体验着推动儿童阅读公益事业的魅力与责任。小镇义工们更加坚信小镇建设之初的信念:
    “如果我们拥有一个启程的清晨,梦境就会变成现实。我们带着蒲公英小小的火种出行,经过一个个窗户,走过一条条街道,哪里黑暗,就在哪里点上一盏灯。我们不停地启程,不停地去寻找黑暗的地方,有一天,当我们回头,一定会看到小镇的万家灯火,好多个孩子的生命,就会因为这盏点亮的悦读之灯,更加的温暖和智慧,那就是我们的爱。”
    蒲公英悦读小镇的义工们期待着悦读之灯真正照亮每一个教室、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区,一直照亮到每一个人的心里,照亮每个人的一生。那么,未来的大武汉,一定会因为阅读更加美丽;未来的武汉人,一定会因为阅读而更富魅力!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22:13
蒲公英悦读小镇  
    由武昌区教育局小教科工作人员和7所小学校长共同发起创立的民间公益社团,社团以推广儿童阅读为己任,努力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为儿童阅读提供更好的平台,期待以阅读为载体,创建一个全社会共同关心教育事业的新形态。
    以“停不了的阅读,停不了的爱”为社团理念,通过公益性的“悦读点灯行动”传播阅读理念。着力于点亮三盏灯:校园悦读之灯、家庭悦读之灯、社区儿童悦读之灯,并积极对贫困家庭开展阅读援助。
为每一个儿童提供公平的、丰富的、优质的、适合的阅读资源,力求满足不同的阅读需求,搭建更好的阅读平台,让天资、家庭条件、学习能力各异的孩子都能读到好书,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
    武昌乃至武汉的青少年,目前主要以武昌小学生及其家庭为服务对象,依据社团发展状况,逐步拓展服务地域(武汉三镇)及年龄段,目前受益人群已达到五千余人次。小镇聘请董宏猷先生等省内文化名流为学术顾问,并多次参与电台、电视台、报刊的阅读分享活动。社团成立一年,举行大型公益悦读点灯会4次,筹集各类赠书、赠物等价值5万余元,受益家长、教师及学生达到五千余人次。正式成立了第一个社区悦读小站——八铺街悦读小站,以大学生义工200余人投入其中坚持活动,公益服务人次达2000余人。2013年元月26日,第二个社区悦读小站——百瑞景悦读小站落户中南路街百瑞景社区,正式挂牌。
    小镇成立一年来,得到广大学校、教师、家长和社区的积极响应,八铺街悦读小站受到社区居民的喜爱认可,市委宣传部、区委宣传部等上级部门对小镇建设予以充分肯定,小镇曾作为武汉市民间书友会代表在全市“读书之城”启动仪式上宣言。小镇得到武昌区教育局、武昌团区委、武汉市新华书店、湖北省银行培训中心、武汉新儒公司等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大力支持。
    小镇受到江城各大媒体关注,武汉晚报、长江商报、楚天读书报、武汉教育电视台及各大网站均报道了小镇的相关活动,目前在全市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本社团在儿童阅读推广方面所倡导的理念受到广大武汉民众、尤其是儿童们的亲近和喜爱;探索形成的点灯会、社区小站等阅读推广方式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义工群为社团增强了创造的活力,使本社团更显蓬勃生机。社团以阅读为媒介,努力联通家庭、社区、学校,让大学生与小学生交朋友,让小学生能生活在、行走在一个书香之城,与经典相伴,与智者对话,让武汉的孩子能浸润在书海中美丽成长。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22:15
楚天金报讯 图为:董宏猷和小学生们交心谈心(通讯员郭永华摄)

  金报讯 记者赵莉 实习生罗森 通讯员叶壮报道:25日,“蒲公英悦读小镇”儿童阅读推广点灯会在武昌傅家坡小学举行。这个由武昌区教师们自发成立的公益性社团,向家长们发出了亲子读书的倡议。我省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董宏猷和武昌区的部分教育专家,对当下学生只读作文书等功利现象表示了担忧。

  去年7月,武昌区几名志同道合的小学教师自发地成立了“薄公英悦读小镇”社团,旨在推广阅读。如今,“悦读小镇”在傅家坡小学、中华路小学、回民小学、四美塘小学和八铺街小学开设了“悦读小店”,更多的教师、家长参与到阅读推广中。

  傅家坡小学校长罗宏文说,一个热爱读书的民族才会充满智慧和希望,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电子媒体的发展,读书的习惯正在消失,“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当你们引导孩子把阅读当作生活的一部分时,孩子便拥有了无法估量的人生财富!”

  悦读小镇成员、武昌区教育局小教科科长王鹃称,很多家长只让孩子读作文书,看到孩子读课外书便要求摘抄好词好句,“这种功利化的阅读应该摒弃,阅读应该是让孩子们感受自由和轻松,从而发自内心地热爱阅读。”蒲公英的花语是“停不了的爱”,王鹃相信只要更多的人参与阅读,求知的氛围会更加浓郁。

  昨日的活动中,我省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董宏猷透露,近期他接触了不少小学生的作文,其中充斥着大量穿越、宫斗、魔幻的内容,写自己身边人和事、以真情动人的作文越来越少了,对此他表示忧心,“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写自己最热爱最熟悉的生活,这也是最好写的素材啊,孩子们干吗不写呢?”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22:21
“书香江城——大美武汉”读书节23日启幕2014-04-24 中国文明网武汉站 

  23日是第19届“世界读书日”,“书香江城——大美武汉”读书节开幕式在硚口区江城壹号文化创意产业园举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述永出席活动,并为第二届“武汉读书明星”获奖者颁发“书香江城阅读推广人”聘书。
  开幕式上,由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产生的第二届“武汉读书明星”诞生,10位读者明星与10位“提名奖”获得者接受表彰。市委宣传部、硚口区委、武汉出版集团、长报集团、市文联等单位领导,及上一届“武汉读书明星”代表陈红梅、蒋莉,本土作家赵瑞泰、徐世立、徐力等,为获奖者颁发奖证、奖品,并赠送《武汉2049》、《武汉印象》、《葛健豪和她的儿女们》等书籍。
  他们酷爱阅读、善读善用,他们的故事让大武汉流淌出一缕缕书香。他们是第二届“武汉读书明星”。
  她给盲人讲电影,他上了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
  杜诚诚,一个28岁的阳光女孩,2007年通过考试成为青山区新沟桥街蒋家墩社区的残疾人协理员。2009年,一场病魔突袭,她左腿高位截肢。杜诚诚没有倒下,她变得更坚强了。2010年,蒋家墩社区设立了盲人电影院,她主动要求担任“盲人电影专场”讲解员。讲解前,她要将电影看三四遍,写下上万字的讲稿,再用自己的声音为盲人讲解电影中的画面场景、人物表情、人物动作,让盲人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坐在影院看电影。
  她说:“我不是天使,但我拥有天堂;我没有神灯,但我手捧希望。我会一直通过阅读,关心和帮助残疾人朋友,让残疾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2014年2月14日,江苏卫视《最强大脑》播出了华中师大文化街百草园书店店主王国林的挑战节目。节目中,王国林顺利背出了从3000本书中随机抽取的10本书的作者、出版社和价格,成为武汉地区的“最强大脑”。他坦言:“我参加《最强大脑》节目的初衷,是为了能唤起大家对读书和实体书店的关注。”
  近年实体书店不景气,王国林想要关闭书店,却收到以前资助过大批图书的山区孩子们寄来的相册。这本相册让他意识到山区孩子们对书籍的渴望,更让他认识到书店以及书的更深意义。他决定将书店继续经营下去,而且还要越办越好。
  许思佳,蔡甸区第四小学六(1)班班长,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广博的知识。她每周六或周日必须去一次图书馆看书,一蹲就是四五个小时,30本书两周就看完了。2014年3月,她被评为长江日报“我读我城”的小明星。专家评价她:少年多读书,老大无伤悲。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是可爱的。
  他通过读书创造了财富,她通过读书不被迷惑
  一个农民养殖专业户,一年产值突破1亿元,带动养殖专业户300余户,央视7套节目组专程从北京赶来为他拍摄专题片……他是谁?他是东西湖区32岁的养殖农民李允。
  2000年从部队退伍后的李允决定自主创业,结果养殖鳜鱼失败。2008年,他走进大队“农家书屋”翻开一本《湖北渔业科技入户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小册子,学起了养殖黄颡鱼,当年就取得成功。从此他读书一发不可收,还办起了自己的“农家书屋”。
  他回忆:“那一年养殖失败,亏损30余万元,全家一贫如洗。是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是书本给了我财富。”
  53岁的江汉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黄国涛,原本学工科,通过自学考取了律师资格。历经3年苦读,他又完成在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博士课程研修班的学习。他坚持每天挤出一小时为自己“充电”。在他的倡导下,江汉区检察院建起了“书漂站”、“江检论坛”、“检察理论研讨小组”。他出版法制学术专着多部,论文《反渎职侵权工作指导与参考》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收录,还受邀担任两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
  邓运华是黄陂区前川街道办事处农服中心干部。他读亚伦·卡尔的《这书能让你戒烟》,成功戒掉20多年的烟瘾。读书圆了他的文学梦,使他成为了武汉作协签约作家。
  杨名芳,网名叫烟子。网友们读她的作品如痴如醉,竟然不知道她的真名叫什么。小时候,当教师的父亲让她与书结下不解之缘。上世纪90年代初,她选择了摆摊卖旧书,发觉唯有与书打交道才身心快乐,得心应手。后来,她干脆开了书店,经营了10年,读了10年中外经典,从此开始文学生涯,工作之余发表了《问谁火里种青莲》、《月半弯》、《江湖淤痕》等近百万字作品。近年加入“爱上层楼”读书会后,她用自己的阅读感觉,为书友们解读中外名着,影响了一批文学爱好者。她有一句读书名言:读书不是没有疑惑,而是读后不被迷惑。
  她散播儿童“蒲公英悦读小镇”,他是爱上层楼读书会秘书长
  专家评委这样评价王鹃:把书的种子播在了孩子们的心田上,将读书引入日常生活,改变了身边人的生活和命运。
  王鹃是武昌区教育局的一名干部,多年来关注儿童阅读问题。2011年12月,她与7位校长共同发起成立“蒲公英悦读小镇”儿童阅读公益社团。3年来,她以“停不了的阅读,停不了的爱”为宣言,以小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着力于传播儿童阅读理念。“蒲公英悦读小镇”现已拥有13所核心会员校,大学生、教师、家长义工200多名,募集善款5万多元,援助近百名贫困家庭儿童的阅读。
  柯友宝是新华医院一位心理咨询师。30多年来,他坚持阅读,收藏各类图书近万册。在“爱上层楼”读书会QQ群和长江网读书会版区,他与书友聊书、荐书,被书友们选为“爱上层楼”读书会联谊会秘书长。本次专家评审团评委晓苏点赞:“他把书变成了‘爱上层楼’的云梯。通过读书不仅改变了自己,还影响带动了他人,提升了他的人生品格。”
  朱凤丽,2004年进入硚口区韩家墩街简易社区任干事。她从小热爱读书,现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2013年创建诗梦轩文学社和“诗梦文学音画网”网站。她参与发起组织成立的简易社区诗梦轩文学社是我市最早的社区基层读书组织。她说:“读书能将一个女人变得更美丽。书籍是女人最好的美容品和营养品。”(长江日报记者余晓春 通讯员李文文)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22:56
┏〓〓┓ ┏〓〓┓┏〓〓┓ ┏〓〓┓
┃祝福┃ ┃朋友┃┃健康┃ ┃幸福┃
┗〓〓┛ ┗〓〓┛┗〓〓┛ ┗〓〓┛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31 23:00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120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120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120
《师慧园论坛》创办人管季超
向王鹃老师和“蒲公英悦读小镇”朋友们致敬!!


管季超联系方式
免长话费服务电话:400-027-8105,
移动电话:13971958105,
邮箱:
xnjyw123@163.com
QQ号:1309586706/349808152,
QQ群号:291179970,
微信号:jszywz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6-1 03:45
在知识共享网络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来源:《教育发展研究》2013年20期 作者:石 艳

内容摘要:现代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本质而言是基于社会参与网络中的一种知识共享过程。知识共享是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和知识需求者的教师在专业发展的共同关注下,通过各种交换形式和传播途径,与其他教师进行知识共同分享的动态过程。从本质上而言,教师知识共享网络是一种社会参与网络,教师的知识共享行为是网络中的社会行动。教师知识的“嵌入性”特点、知识共享的阶段性特征、以抽象性信任为基础的网络的关系性维度以及以教师社会行动为网络的结构性维度共同构成了教师共享网络,并决定其运行的效率。然而,教师共享网络的形成并不是没有障碍的,其组成和运行需要一定的条件作为保障。

关键词:知识共享网络;知识共享;教师专业发展;抽象性信任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现代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本质而言是基于社会参与网络中的一种知识共享过程。知识共享是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和知识需求者的教师在专业发展的共同关注下,通过各种交换形式和传播途径,与其他教师进行知识共同分享的动态过程。从本质上而言,教师知识共享网络是一种社会参与网络,教师的知识共享行为是网络中的社会行动。教师知识的“嵌入性”特点、知识共享的阶段性特征、以抽象性信任为基础的网络的关系性维度以及以教师社会行动为网络的结构性维度共同构成了教师共享网络,并决定其运行的效率。然而,教师共享网络的形成并不是没有障碍的,其组成和运行需要一定的条件作为保障。
  关 键 词:知识共享网络 知识共享 教师专业发展 抽象性信任
    作者简介:石艳,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长春 130024
  社会是什么?一百多年的社会学流变过程中,不同立场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从社会互动的角度而言,社会即是一个互动的网络。网络由节点和关系所组成,“点”(nodes)是各个社会行动者,“边”是行动者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任何共同体的集体活动的达成都需要社会行动者参与社会网络,付诸社会行动以达成。教师群体作为社会行动者的共同体,其交互知识的行动关系构成了教师的知识共享网络。正如巴特勒(Butler)所指出的:“教师学习教学的过程以及教师专业知识的建构首先是一种社会性的交往和对话活动,教师不是在‘真空中建构知识,他们的知识、信念、态度和技巧是在社会文化情境中形成的’。”[1]在现代教育空间中,每个教师都存在专业发展的需要,但是教师个体知识获取渠道的单一性使得他们往往无法个体化地完成目标,而必须依靠与他人的互动来共享知识和资源,以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
  现代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本质上而言是基于社会参与网络中的一种知识共享过程。教师个体处于教师组织之中,其社会网络状况直接决定了知识共享的可能性以及知识共享过程的有效性。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基于教师的正式组织,如学校的关系制度与结构,但是基于专业发展的教师的目的性互动并不都能在正式组织内完成。因此,知识如何有效地组合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变得日益重要。
  一、教师知识共享网络的内涵
  “合理的经济秩序问题之所以有这么一个独特的性质,是因为我们所必须利用的关于各种具体情况的知识,从未以集中的或完整的形式存在,而只是以不全面而且时常矛盾的形式为各自独立的个人所掌握。”哈耶克曾经在《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中以上面这段话来说明知识的交换和共享对于一个合理的经济秩序建立的重要性。由此,知识管理、知识交易和知识共享成为经济学进而成为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共同问题。
  (一)知识共享
  目前,学术界对于知识共享的概念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学者认为把知识分享看做是知识转化为明晰知识,然后聚集分散的明晰知识,并使这些知识传达到其他使用者的过程。[2]有学者认为,所谓知识共享是指知识在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转移,是知识拥有者将其本身的知识外化、提供出来,而知识需求者通过各种沟通方式与知识提供者互动以获得知识的过程。可以说,知识共享从本质而言就是一种知识的流动与交互过程,“共”即是将个体知识通过渠道上升为可以互动和交换的网络中的资本,而“享”就是不同个体的知识为其他组织成员所分享和利用,以完成并促进组织内个体的发展。
  (二)审视知识共享的两个不同视角
  从不同学科背景而言,知识共享可以被放置在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中加以审视。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即是知识市场视角和知识社区视角。以知识市场的视角来看待知识共享行为,是将知识共享看作是以市场为基础的交换过程。吉(Gee, W. B)和凯姆(Kim, Y. G)认为知识共享的发生是受个人的自我理性所驱使的。只有在其收益超过成本时,知识共享才会发生。[3]但以知识市场的视角去研究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网络是有问题的,因为教师之间的知识互动并不等同于知识交易。也就是说,在教师社会参与网络内,教师的知识共享实际上并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活动过程。在更多的时候,教师的知识共享可以被作为一种社会过程来研究,甚至有时候其社会属性可能会超越其经济性质。
  以知识社区的视角去研究知识共享行为,就是不再把知识共享看成是一种以市场和收益为基础的理性交易,而是将其看作是个人关系和承诺上的社会行为,是以信任关系为基础,在知识主体间形成的共同关注。此时,知识共享的动机是一种相互之间拥有的信任文化,甚至可以是完全利他的行为。鉴于教师的知识互动很少具有经济上的收益性,所以教师知识共享更应该从知识社区的视角加以审视。因此可以说,教师的知识共享是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和知识需求者,在专业发展的共同关注下,通过各种交换形式和传播途径,与其他教师进行知识分享的动态过程。而教师知识共享网络就是以教师知识互动为载体的社会参与网络,教师的知识共享是其社会参与网络中的社会行动。
  二、教师知识共享网络的构成要素
  教师的知识共享网络是一种以知识互动为载体的社会网络维度。社会网络的形成,其基本构成要素是结点与连接结点的“关系”。知识共享网络中的结点是教师个体,但教师作为独立个体并不能成为社会参与网络中的结点,其必要条件是教师是作为社会参与网络之中的有目的性指向的“行动者”。行动者通过知识的交互而产生相互的联结,由此构成教师的知识共享网络。
  教师知识交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是教师超越知识的“利己主义”而成为知识点的提供者、分享者和管理者。知识经济社会中的“知识就是力量”使得众多教师都深信知识拥有的多少与自己的教学业绩和专业发展的前景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在学校中,随处可见拒绝知识分享的“知识利己主义者”。他们深信,凭借自己拥有的而别人没有的知识,就是拥有了在学校中立足生存以及专业晋升的砝码,在职称评定等教师业绩考核中可以占有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基于知识带来的利益的考虑,他们不愿意将知识分享给他人。因此,使教师成为“知识共享者”,必须基于教师的分享意愿,而教师的分享意愿是由教师知识的特点与知识共享的阶段性特征所决定的。作为个体的教师具有了知识共享的意愿之后,也需要共享的渠道与平台,由此组成了基本的“关系”,而关系是由教师互动的知识的性质与组织结构以及互动关系的联结性构成的。因此,要建构教师知识共享网络,需要考虑的是教育专业知识的特点、知识共享的阶段性特征、网络的关系性维度以及网络的结构性维度等四个关键性的构成要素。教师知识网络形成条件模型如下图所示:
 
  (一)教师专业知识:从“外在性”到“嵌入性”的转变
  知识本身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对于教师知识的研究也一直是沿着多维度、多路向的认识论以及方法论的角度出发的。无论秉承什么样的教师知识观,现在已经不能如知识认识论的初期,将教师知识看作是一种知识主体(教师)和知识客体(知识)分离的“结果”,而应是基于教育教学情境,通过教师的实践反思和建构,将教师的内隐知识外显化,并通过再建构和再反思实现不断发展。因此,现代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不可能局限于外显知识的增加,而更多的是基于不同情境的知识的探索与重组。从教师知识共享网络来看,共享知识的特点也不再是教师既有的外显的知识,教师之间交互的更多是基于学科知识的,在环境中成长并反思学科教学知识、学科课程知识、学生发展与管理策略的知识以及教育背景与理念的知识等等,而这些知识是深深嵌入地域、环境和学校组织之中的。
  (二)知识共享的阶段性特征:从“利用知识”到“探索知识”的过渡
  教师知识共享网络的本质就是教师作为网络中的结点,通过各种知识共享的渠道,把个体所拥有的个人知识转化为网络中的共享知识,并被网络中的其他结点共享和利用的过程。知识共享必然会带来知识的增加,而增加既表现为量的增长,又表现为质的跃迁。知识量的增长即通过教师之间知识的互动,使得网络内拥有的知识得以在数量上增加,而质的跃迁则是指知识被共享之后,其“嵌入性”得以提升,甚至改变原有的知识类型和性质,实现一种“新知”的产生。
  教师知识共享网络如果想顺利形成,教师作为网络中的结点,就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量上的增长,更要以探索知识为目的性指向。一般的知识共享网络的阶段性特征可以分为利用知识(exploitation)和探索知识(exploration)。[4]利用知识注重量的增长,而探索知识则注重于知识的嵌入、吸收和转化,也就是质的跃迁。教师知识共享的这两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每一个认同教师专业发展愿景的教师都具有反思、探索并交互性再生知识的主动意愿。
  (三)知识共享网络的结构性要素:教师知识互动的个体角色与互动结构
  网络组织构成的基本要素是结点及其相互联结,既独立又相互依存的不同结点之间的相互联结关系便构成了网络。教师无疑是教师知识共享网络中的结点,其知识互动的强度和密度构成了知识共享网络的结构性要素。教师能够相互联结,其基本原因是教师并不是单独存在于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而是社会参与网络中的“行动者”。
  1.教师知识互动过程中的个体角色
  教师作为社会参与网络中的行动者,其社会行动是分析教师在知识共享网络中的实践逻辑的基本单位。对于社会行动的分析始于20世纪初的社会学家韦伯。韦伯认为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对原因和结果做出因果说明的科学。[5]在其著作《经济与社会》中,他论述了社会行动的意涵,所谓“行动”乃牵涉到行动中的个人给予自身行为的主观意义。行动之所以成为“社会”行动,在于其主观意义往往顾及他人的行为,并由其自身行动的历程中得到引导。从行动的指向性的角度对教师在知识共享网络中的行动加以分类,可以分为指向自身的行动和指向他人的社会行动。比如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知识增长都是教师指向自身的行动,但必须要认识到的是,作为参与网络中的一员,教师的社会行动才是知识共享的“主体部分”。
  教师在知识共享网络中的目的性互动的动机主要出于维持或者获得知识资源。依照相互拥有的资源在数量、类型和质量上的相似程度,可以将教师的目的性互动分为同质性互动与异质性互动。同质性互动是指互动双方的资源在数量、类型和质量上都是同质的。比如同一所学校同一个教研组的两位教师拥有相似的学历背景与教学经验,共同交流对于某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而异质性互动是指在教师的社会参与网络中,互动双方在结构中的位置、互动的资源在数量、类型和质量上都有较大的差异。如在同一所学校中,在“师徒制”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下,一个特级教师与自己“徒弟”的互动。在学校的场域中,同质性的互动居于教师目的性互动中的主体地位。
  2.知识共享的互动结构
  教师个体处于教师组织之内,其共享网络的节点互动状况直接决定了知识共享的可能性以及知识互动链条的有效性。教师基于发展的互动虽然可以在正式组织内获得制度保障,但更为广泛的互动和成长取决于教师之间抽象性信任关系而形成的社会网络。非正式组织内的教师目的性互动,鉴于其资本的异质性和网络的延展性,会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与契机。因此,知识共享网络中互动的强度与频度、知识的类型与数量、与成员之间共享的基础与意愿,决定了教师成长的“知识链”的结构维度和关系维度,共同构成了支撑教师专业成长的知识共享网络的可能性与有效性。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6-1 03:46
(四)知识共享网络的关系性要素:以抽象性信任为基础的联结性  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是一种动态连续的过程。在社会资本建立初期,教师之间并不是十分了解,通过对于互动成果的衡量和计算,完成了初步的知识分享。如果互动的强度为教师带来了知识分享上的收获,互动的频度在一定时间内逐步上升,互动双方的教师又都付出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则教师知识链在教师之间知识共享的共同意愿下得以形成。这是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超越了局限的深度信任和简单的利益计算而产生了抽象性信任,由此成员之间形成相互依赖合作成长的“共同体”。
  1.教师社会资本与信任文化的构建
  教师在学校甚至在教育场域中的发展,需要良好的互动性文化。在教师的目的性互动中,教师作为行动者,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本来强化共同行动目标,促进信任的产生,从而通过集体性行动获得组织内更为有利的行动条件。在社会参与网络中,互动和信任是资本得以发挥作用的前提性条件。布迪厄曾经指出:“社会资本是现实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与拥有或多或少制度化的共同熟识或认可的关系网络有关,换言之,与一个群体中的成员身份有关。它从集体拥有的角度为每个成员提供支持,在这个词汇的意义上,它是为其成员提供任用的‘信任状’”。[6]帕特南也曾经在其成名作《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中如此定义社会资本:“在一个继承了大量社会资本的共同体内,资源的合作更容易出现,这些社会资本包括互惠的规范和公民参与的网络。这里所说的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某种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7]由此可见,信任作为社会资本的一种存在特征,广泛地存在于社会共同体之中。
  教师在社会参与网络中互动,需要维持和获得社会资本,而社会资本的建构需要以广泛的信任为基础。每一位教师都有发展的需要,但是“原子式”知识的有限性和个人思维的限度都使得个体无法获得最佳发展。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必须依靠他人的合作来共享知识、智慧与资源。教师知识分享的前提是信任性关系的产生。信任的发生和存在依赖于行动发生的特定的社会场域。信任在社会互动的框架中产生,既受心理影响,也受社会系统影响。[8]信任不再单纯是一个心理机制或者道德问题,而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形式,人们根据是否存在信任关系做出如何互动的行动决策,信任影响着教师在知识共享网络中的行动选择。
  2.学校内知识共享网络中的抽象性信任
  中国社会关系中的信任类型经历从深度信任到信任丧失到再建构的过程。所谓深度信任,是指在熟人社会中,基于血缘、地缘、学缘等连接关系所组成的共同体中,成员之间由紧密而封闭的关系所产生的信任。而在熟人社会被打破之后,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得松散、不定型,这样的社会弱关系为现代社会的整合奠定了强大的基础。肯尼斯·纽顿在《社会资本与现代欧洲民主发展》一文中明确地指出了抽象性信任与深度信任和浅度信任的不同。[9]“深度信任”存在于小型的面对面共同体中,是涂尔干所论述的“机械团结”的基本组成部分。机械团结是由通常来自同一宗族、等级、种群或具有本地共同体渊源的人们在广泛的日常接触中产生的,群体的“闭合”性导致了深度信任的产生。在托克维尔所论述的正式化的志愿组织中信任是以弱关系为基础的,也称之为浅度信任。浅度信任是普遍化的,它同时覆盖了相互之间的公民信任和对政治的公民信任。而抽象性信任不同于以上两者,它既不同于建立在机械团结基础上的日常互动中的“深度信任”,也不同于建立于工业社会中相互交叠的组织内部的“浅度信任”,而是一种建立在“想象的共同体”中的“系统信任”。肯尼斯·纽顿之所以强调抽象信任,是因为现代的、流动的、时时变化的社会带来的非人格化、复杂性的、破碎性的社会关系,使得深度信任与浅度信任都变得日益困难。
  教师知识共享网络既不同于以往的熟人社会,又因为其特殊的教育性和组织性,而不同于志愿者组织,因此要建立网络合作文化,需要建立一种抽象性的信任。学校空间中教师之间的社会关系存在于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每一次知识互动之中。知识互动越频繁,就越需要一种信任文化来减少互动的复杂性,并使得区域内的教育组织得以运转并发展。公开课、集体备课、校本教研、合作性学习等都要求教师之间存在一种信任文化,这种信任文化是以同样的价值观或准则为前提的。教师之间信任度的高低决定了合作可能性的大小。合作性的互动可以促进教师之间对彼此专业能力的相互了解,并激发进一步向理想前行的状态。教师信任如果仅仅基于一种对于共同体成员(因为某些地缘、血缘、学缘)的熟悉,或是仅仅作为公民角色的判定,那么这种深度信任是有局限而且不利于共同体发展的,而浅度信任因为没有与专业结合也是不稳定的。因此,教师合作性文化的基础应该是基于专业的系统性的抽象性信任。抽象性信任文化,代表着教师之间只要对于专业性有所了解,对于专业道德有所判定,就可以消除互动中的复杂性判断,在自私的利己与互惠性的利他中而自然选择后者。
  3.跨学校的抽象性信任文化的断裂与重组
  如果说,抽象性信任文化在学校内部通过与人际关系网络的结合而产生,那么跨学校的抽象性信任就要跨越“深度信任”。在以现代信息加工渠道为基础的跨学校教师知识共享网络,如果仍然借助面对面的认同,知识互动就受到了局限。在教师组织内,知识并不存在于单个教师自身,而是存在于教师与其他教师发生互动关系的过程中。当某种资源稀缺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互动来获取。而教师组织内如果都是“利己”主义者,互动就不可能形成,知识共享网络也就无从建立。目前中国整体社会抽象性信任的缺乏使得学校教师群体中并不是一种合作性文化,由于考核与评价体系的导向,跨学校的教师之间并不愿意相互交换所拥有的知识,由此形成了小群体、封闭性的社会资本网络。也就是说,教师知识共享群体只限于自己的学校,甚至限于自己的科目组,对于其他学校的教师并没有形成互动性的社会联系。这种互动性缺乏的原因除了共享平台没有很好地建立之外,也是因为许多教师都乐于关心和获取对于自己有利的资源,而不愿意以自己的利益为代价做出交换和付出。教师们之间并不存在抽象性信任,仿佛一旦付出,回报就存在相当的风险。这种丧失了抽象性信任的教师文化使得教师们往往固守自身的学术与经验的王国,而不愿意形成更大范围内的共享体系。
  若要逻辑重组教师的社会资本体系,首先需要培养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意愿。教师之间如果只是认为将自己的经验与知识与其他人分享,就是在无形之间培养自己的竞争对手,那么他们的目的性互动只能是基于利己的。以抽象性信任为基础的互动的形成,需要以互惠作为目的性互动的指向和基础。互惠和利益交换不同,当互动一方或者社会资本优势一方在目的性互动的过程中,构成一种互惠的责任和义务,这种责任和义务就形成回报体系,但这种回报不是即时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和社会资本网络体系的建立获得的长期效益。互惠是以抽象性信任为基础,互惠的方向也不局限于行动者双方,而应该扩大到一个更大的社会网络之中,形成一种以普惠为基础的知识共享网络。教师只有基于这种普惠的意识和意愿,才能建立起多点多面的社会网络,并在目的性互动中拥有更多的资源。其次,教师之间要形成重组社会知识共享网络的渠道和平台。一些研究表明,教师之间存在交往障碍,其工作的繁重性和紧张程度使得他们很少有空闲时间与人交往。很多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一个人备课,一个人与家长沟通,一个人“困难”地自我成长。有的教师存在分享资源的意愿,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但却苦于没有交往的平台和场所。于是,一些学校的教师利用博客、QQ群、聊天区、集体交流平台等方式共享知识、信息与经验,扩大自身的知识交往范围,并借此形成跨学校的知识共享网络。
  三、教师知识共享网络的保障机制
  (一)非强制性合作
  教师知识共享网络如果是基于学校内部的,要避免围绕行政人员的意图、兴趣进行“合作”;如果教师知识共享网络是学校间的,要避免由教育行政部门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强制性“合作”。这种强制性合作会使教师丧失在共享网络中互动的积极性和长远的专业发展利益。知识社区的形成在于帮助教师在知识互动过程中发现知识的自我效力以及由于知识创造带来的满足感。
  (二)形成促进知识共享行为的激励机制
  1.学校内部的激励机制
  如果教师知识共享网络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是建立在学校内部组织基础上,若不从学校的角度加以推动,则教师的知识共享很难建立起一个长效的机制。因此,教师的知识共享需要学校组织以外部动力机制作为保障,包括教师评价制度、教师奖惩机制和教师的工作量计算制度。建立奖酬和绩效管理系统,有助于形成知识共享网络初级阶段的制度保障。在知识利用阶段,知识量的增长可以直接带来共享的收益,而这种收益如果以学校管理系统为保障,可以直接呈现出学校内部知识共享的有效性。例如,很多学校根据已有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状况,以“结对子”的方式建立知识共享渠道,学校管理层如果把这一知识分享的工作纳入教师的奖酬以及绩效考核系统中,鼓励更多专业性强的教师共享知识,鼓励更多的新教师将个体纳入学校知识共享,则会使知识共享网络节点中位于不同结点的教师不断获得知识共享的成就感,提升共享活动的意愿。
  2.跨学校群体的激励机制
  前文已经指出,教师共享网络的形成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之内,跨学校群体的教师共享网络虽然更多依靠教师间的共享意愿,但是教师成长中的激励机制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保障机制。跨学校的教师知识共享需要共同发展的愿景作为激励,而共同发展的愿景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
  (三)建立知识共享网络的互动规范
  基于知识社区建立的教师知识共享如果没有网络规范,那么知识共享行为就没有约束机制,长期的、稳定性的互动就会受到制约。教师知识共享网络群体规范的基础是建立在个体内在情感和价值观基础上的共同发展信念。如果有个体违反这样的共同发展信念,一味地吸取知识,而不进行共享,则可以通过个体内疚感的形成和第三方机制加以约束。在知识共享网络的规范影响下,组织成员形成专业发展的共同体,成员之间自我激励做“正确的事”,而当没有做或者没有贡献的时候,成员就会有负疚感。在教师知识共享中,对不合作行为的有效识别并给予惩罚是保障组织规范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教师作为共享成员自发地关注普遍合作性参与的执行,对于在群体中产生的不参与合作的识别信息,应该得到共享成员的排斥。这种排斥可以从反面促使教师改进个体行为,促使其适应群体规范,展开合作行为。
  在教师知识共享网络中,教师作为网络中的“行动者”,通过知识互动将个体知识共享为网络资源,进而通过其他知识资源的获得完成专业发展。教师知识共享网络的建立,并不是“自然”、“自发”就可以形成并长期运作的,其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加以保障。只有教育场域中所有成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管理层成员、教师个体都形成了专业发展的共同愿景,这种愿景才能指引教师知识共享网络得以形成并运作,进而促进网络内所有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Butler D L, Lauscher H N, Sandra J S, Beckingham B. Collaboration and Self-regulation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J]. Teacher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4, 20(5): 435-455.
  [2]Volker Mahnke. The Economies of Knowledge Sharing: Production and Organization Cost Considerations[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8, (11): 22-49.
  [3]Gee W. Band Kim, Y G. Breaking the Myths of Rewards: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Attitudes about Knowledge Sharing[J].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15(2): 14-21.
  [4]Osterloh M & Weibel A. Social Dilemmas in Explorative Knowledge Work[J]. Work Paper, 2004.
  [5][美]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香港:华夏出版社,1999.35.[6]Bourdieu P. The Form of Social Capital,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M]. Greenwood Press, 1986.248.
  [7][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95.
  [8][德]尼克拉斯·卢曼.信任[M].瞿铁鹏,李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4.
  [9][英]肯尼斯·纽顿.社会资本与现代欧洲民主发展[A]//李惠斌,杨学东.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9.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