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小议“读出风的感觉”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6-2 06:47
标题: 小议“读出风的感觉”
小议“读出风的感觉”
细水长流
  近段时间经常听课,发现在众多老师的课堂上,出现频率最多的一句话是:“读出××的感觉。”诚然,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多形式、多渠道地训练朗读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何指导学生读书却是很值得思考的。
  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从哪儿来的?愚以为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读书。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的方法指导更显得尤为重要了。
  读书的形式可以多样,有大声朗读、小声读、默读、分角色读、比赛读等等,但读书的要求和目的却不尽相同。比如在一位老师执教的《风》时,分别出现了四次集体读书。第一次要求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目的是为了解决生字的读音;第二次在检查学生任读生字后,让学生再读课文,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找出不认识的字,目的是把句子读通顺;第三次在检查学生读了文中出现的词语和长句子后,让学生再次读课文,要求比刚才读得更好,一会儿进行比赛,目的是鼓励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第四次在检查学生分自然段读完课文后,让学生默读读课文,画出文中写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句子,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从教学程序来看,老师安排的四次朗读体现了不同的训练要求,目的明确,效果也很明显。
  按照这样的构想,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来读(第五次读)。如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将更加深化,学生的语感也逐步得到了提高。遗憾的是老师在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的第五读处理得不够精当。学生依次找出了文中描写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句子。一个学生说:“赵小艺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老师肯定了他的答案后说:“她说‘我能’时,是什么语气?”另一个学生脱口而出,“是自信的语气。”老师当即让这个学生再读书中的这个句子,要求,“读出自信的语气。”学生读完后,老师接着问:“从哪儿看出有风?”学生回答:“旗子在空中飘着。”老师说:“对。是哪个词?”“飘。”老师马上提出要求,“谁能再读读这句话,要读出有风的感觉。”一个学生站起来读完了,老师评价说:“还有谁能比他读得更好,读出风的感觉。”连续三个学生读了这句话后,老师又让全班学生齐读课文。可是在听了这么多学生的朗读后,我感觉到学生并没有体会到这个句子中,作者用“旗子在空中飘着”表现“有风”的巧妙之处。所以,学生看起来读了很多遍,但对这句话的体会不够,读得不到位。尤其是学生个别读时,可以明显听出学生的停顿有问题,一词一停顿,在有标点的地方却没有读出停顿,而且在读的过程中感受不到语音的起伏变化,语气的轻重缓急。就这样的读,遍数再多也收效甚微,学生对作者遣词用句的精妙之处还是体味不出,语感的培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愚以为,让学生“读出有风的感觉”,不如让学生在读的时候,静心品味,感受语言文字带来的感觉,学生在用心感悟,自然能读出语言文字蕴含的感觉,那绝不仅仅是“有风”而已,还有“风拂面,旗招展”的美了。
  指导学生读书应从“读对、读顺、读深”三个方面入手,但真正难做到的是“读深”,在读懂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读出作者的感情,读出自己的感悟。如果能让学生读得有感情,读得有感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不再是一件难事。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