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课堂减法九种……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6-2 06:51
标题: 课堂减法九种……
课堂减法九种……
yx
  我比较畏惧太丰满的课堂,令人遗憾并担忧的是,这些充斥在课堂里的,大多是杂质,真正有意义的内容却还相当罕见。因此,课堂需要减法。
  是否可以这样认为:我们减去一样东西,无形中也是一种增值的添加。反过来,添加了一样,或许就能去除与之对立的另一样。
  那么,我们究竟可以做什么样的减法呢?
  1.减少焦急和焦虑。这里的焦急和焦虑包含这样几层意思:一,教师出于对自身和文本的茫然,陷入恐惧;二,教师迫切渴望学生的回答与标准答案温和;三,教师畏惧一切课堂的突发事件,极力地营造一种中庸的氛围。其实,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唯有从容与恬静,才能避免陷入“焦虑”。
  我上高三时候,文科班只剩16个人,但我的地理老师面对我们,讲得依旧风采。说得壮阔点,那和电影《泰坦尼克号》里轮船即将沉没而乐队神情自若很是相像。
  2.减少不节制的冲动和情绪。是的,我们要减少怒火和恐吓,“因为辱骂与恐吓决不是战斗”,更不是教育。教育双方在民事权利上是平等的,教育双方需要倾听与克制。古希腊人固然崇拜酒神,却也崇拜月神,所以他们能狂热与静穆并重。而我们在课堂乃至教学里,更习惯于批评,或者说我们忍不住攻击、指责的冲动。如果说善意的批评是给对方一个进步的阶梯,这样没有诚意的言语只是釜底抽薪。
  或许,有的老师认为,适当的压迫能给学生压力感,但根据美国科学家最新分析,从生理学上看,压力给学生带来的更多的是焦虑,而不是冷静。很多时候,师生的对抗在于教师没有耐心。好教师懂得等待;懂得等待是好教师。记得大学实习时,高中时的一位老师叮嘱我,尽量不在学生面前动情绪,稳定才有威信。
  3.减少上纲上线的规矩。我们太讲究、太追求秩序,结果呢?世界是乱七八糟。其实,粗头乱服也是美的一种。同样的,我们的课堂太讲究秩序,举手、发言、坐下,程序一样。减少这些钳制人性、割裂师生联系的规矩,是“不压抑”乃至张扬师生生命力的第一步。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互相欣赏,互相期待,互相给予成长的机会。
  4.减少技巧性的东西。我们要坚守的原则是:“教育本质上不是技术”。
   这里说的技巧性,一是指课堂的程序和道具。我曾经听过几次幼儿园的课,其中有一节恰好是南京某教师上的。和省内的比较起来,她的道具使用得少,效果却比其他人要好。我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们更习惯于用大量的策略,去套情境,结果似乎容量很大,真正沉淀下来的,却很少。你看现在,有小组合作,还其他七七八八课后的任务,教师上得冒汗,学生听得冒汗。因此,回归课堂的本原尤其重要。而这种回归,是需要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二是指“现代多媒体技术”。 虽然比尔・盖茨认为,技术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关键部分,就我个人的感受,教育可以用技术,却不需要靠技术。然而,事实情况呢?现在很多教师盲目地以课改名义,大量引进新的东西,也大量地删减旧有的东西。结果引进的多数是为了自己快乐逍遥,删减的更多的是因为对课改的把握偏差。于是我们没有迷恋上人的成长,反而是迷恋上技术的发展和引入。张文质老师曾感慨道,现代多媒体技术比传统板书有害得多的地方,就在于它是冰冷的,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生命形态。如果我们的教育简化为冰冷的技术,那么,教育必然将“人”塑造成“产品”。
  5.减少自我陶醉。教育是自我发现和发现自我。很多时候,我们忍不住自我陶醉,陶醉于对课堂的预设,陶醉于对学生的牵引,陶醉于对学生的某种优势。因为这样的陶醉,课堂显得死板而无所谓于生成;学生显得被动而没有活力;师生关系显得僵硬而远离融洽。印象里最深刻的,是大学时候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公然这样对我们挑衅:我敢说我的大方向就是对的,你们的那些小想法算什么。
  6.减少自我隔阂和互相压抑。教育是生命的相遇,张文质老师曾巧妙地把师生间的关系比喻成两滴水相遇后荡漾出的涟漪。这些自我隔阂可能包括,难为情、放不下面子、陷入苦闷……我们必须解放自己,这样才能以“人”的姿态教出“人”。
  7.减少遗忘和忽悠。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答不上学生问的,就敷衍了事;随便遗忘对学生、对自己的承诺,被提及也敷衍了事。如果说教育是对人的成全,那么这种成全必然是真实而真诚的。而另一种遗忘和忽悠则显得富有侵略性,我们可以容忍自己曾经的幼稚,却无法容忍孩子们当下的无所适从。
  8.减少对指标的崇拜。教育是面向一个个具体而真实的、情况基本不同的个人。我们经常恨不得在一节课里授尽所学,而指标一多,完成的方式就近乎野蛮――不时拖课、疯狂布置作业、争相抢课……是的,课堂要实现价值,但我们不妨把“价值”的概念从“目标、要求”上脱离出来,给它一个活泼而绵长的面孔,让它指向利于孩子沉淀的发展和成长。
  9.减少过敏行为。教师的敏感应该是去把握课堂,而不是放在感受其他东西。或者说,教师可以敏锐,但不能过敏。有时候,教师的傻点、呆点,反而能放出天空。因为当下的敏锐,更多的是揪住孩子们的过失和不足,更多的是刻意保持自我的威严。我们的过敏的教育行为使我们的教育对人不对事,我们忘了批评是为了教育,却只认定教育是要用批评。
  当然,我们不仅要从自己身上减少掉消极的,还要从孩子们身上减掉消极的。毕竟,消极的东西并不全然由教师导致,我们需要的是敏锐一点,从容一些,用善意的引导和缓解,让彼此的肩膀找回曾经的轻松。
  http://blog.cersp.com/104094/974677.aspx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