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涵泳于诗的“意”与“象”之间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6-2 19:53
标题: 涵泳于诗的“意”与“象”之间
涵泳于诗的“意”与“象”之间
――《再别康桥》课堂印象描述/吴礼明
http://blog.cersp.com/7822463/1322721.aspx
  同学们,这里要讲一点文学史了。中国的诗歌,不是诗就是词或者是小曲什么的,一般比较短小,长的也有,但不是很多。格式比较固定,写起来入场就行了。但到了近代,中国人开始借鉴西方人的诗歌,写起了所谓的新诗了,常常写得很长很长。有学生笑。先是晚清人在诗歌用新词,后来到了五四前后,终于有“我们的朋友”胡适之先生,也就是我们安徽绩溪人,出来写新诗了,他写了一个诗歌集子叫《尝试集》,其中的诗歌当然佳作不多,但具有开创意义。主要是将散文的句子,用我的朋友干国祥的话来说叫“锯”下来,一截一截的,但在当时却有了别样的新鲜。后来,就像今天一样,青年人总是喜欢新的样式,所以青年人学写新诗的便多起来了,赶了时髦了。学生笑。
  继续说,我对现代诗歌没有什么研究,只是凭大体的印象,哪位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找有关的书读读,估计你们没有这个兴趣。学生又笑。我说,在胡适的基础上,后来出现了一大批文学流派,什么创造社啊,新月派啊,湖畔诗人啊,上个世纪二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百花绽放,好不火热呢。仅仅就诗歌形式的发展来说,我们前面所学的戴望舒功劳不小,将现代诗歌做得很精致,他创作的诗歌有了中国古典诗的“魂”,或者说是“神韵”了。在此之前,要提到的两位,一位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多情的种子徐志摩,另一位与他同气的我们都知道的斗士闻一多先生,他们在现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上做了很多事情。好了,就讲到这里。今天我们就来学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我说,我先来读读这首诗。读略。学生有些兴奋,我说你们读吧。于是很有些学生很忘情地读。有摇头晃脑的,有比画着手势的。课堂应该有声音,我也颇有些受其感染了。显然这几节课的引带没有白费。
  略而沉思之后,我说,读就到这里,下面大家来交流一下,要交头接耳,唾沫横溅,方是境界。学生笑。我说,声音大一点,谈谈对这首诗初读之后的感受,或者也可以谈谈你对诗中的一些精彩的句子的喜好与理解,开始吧。于是学生交流。上次来随堂听课的老师说,没有想到几天下来孩子就有这么大的变化,我说,课堂其实就应该是一个“场”,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营造,不是做给谁看的,而是你心中实实在在地有“人”在。闲话休提,看看学生交流得差不多了,便开始进入文本。
  我说,下面请大家谈谈读了这首诗歌后的感受。没有人应声,问了几遍,还是没有应声。想找几个学生起来回答,但还是忍了。我不能像有些老师那样,孩子不说,硬要说点什么。当然,在教师的点名下,学生一般是会说点什么的,但又能够说出什么呢。天知道。这样做难道仅仅是为了满足课堂上的某种需要吗?
  我说,大家看看诗歌的注脚的地方。大家看,有了一点兴趣。我说,诗歌写在什么地方?学生说在“中国海”。我问,“中国海”在什么地方啊?学生说不知道。我说,所谓“中国海”者,是说航船到了中国的海域,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张草图,然后说,中国的海域自北向南,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大家看看,船从哪里到中国海的?有学生说可能从南边吧。我说是的,大体上都走这一路。从英国出发,可以有两条路,一条往南经过好望角,到印度洋,再经东南亚,过马六甲海峡进到中国的南海,另一条是……,学生说从地中海,过苏伊士运河,进印度洋,然后是相同的路径到中国南海。我说,大家看看从英国出发经过那么大的一个弯子,再折回中国海,甚至快要到中国本土的时候,“才”写了这首诗歌,说明了什么?或者说这里有什么问题呢?学生说,路途挺遥远的。我说是这样的,从此离开英国的时候是可以写的,为什么要等到开到自己的本土的时候才写呢?有学生说,“我瞎说啊,可能是快到自己的国家的时候,才想起来的吧”。我说,高中学生了,不能用“瞎说”这样的字眼,换成“我以为”,或者“我认为”怎么样?她说好。我说你坐下。然后我再问了一遍,有学生说,可能是到了中国海,有了很多的感触吧。我说究竟可能是一种怎样的感触呢?他说,“具体我也不知道,感觉当时中国挺黑暗的”。我说,“你所讲的有道理”,那为什么感到中国黑暗了,就写出这首诗歌呢?学生说不知道。
  我让他坐下,然后对全体学生说,我们换一个角度,先不说这些,我来问一下,班上有哪些同学会写诗歌呢?众人涌动,都指向了翟同学。我说,翟同学你起来说说可以吧。他站了起来,就是在前次被我夸奖“丈夫柔情”的那位,他说一种情况是心中突然想写,灵感来了,另一种情况是受了什么刺激,也会写出诗来的。我说很好,还有没有哪位同学是写过诗歌的?坐在窗子底下的一名叫施航的同学站了起来。我问他写诗的体会。他说他一般是晚上写。我又问他具体情由,他说晚上安静,空气里有一丝惨淡的东西。我说那你写出的诗歌一定有点伤感了。他说是的,有时回忆同学,有时是想到某一件往事。我说,诗人所说的话就是不一样啊。
  然后,我对着众人说,你们看看诗人徐志摩为什么到了中国海之后写出了这首诗呢?有学生说是灵感的突然到来,很想写便写了。我说有道理,徐是率性诗人,挥手而出,有你所说的那种风度。又有学生说,他肯定是到了中国海,离中国近了,马上感到中国的黑暗而怀念起英国康桥来。我说,康桥在徐的心中可能是怎样的?他说应该是很美好的。我说,何以见得?他说,从诗歌中所写的情况来看,应该是非常美好的。我说可以做这样的理解,不过我还想问你,徐的散文或其他诗歌你读过没有?他说没有。我问其他同学读过没有,都说没有读过。我说,大家要补补了,现在没有读没关系,以后还不知道就不好说了,是吧。众喧哗。我说,在《我所知道的康桥》等散文里,徐的笔下是星光,是水声,是近村的晚钟,是优美、宁静而和谐的,甚至带着些神秘,而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他的性灵之中,你们想想,这对徐来说康桥意味着什么?学生说,真美啊。有学生说简直是天堂了。我说,是啊,在徐的心目中,康桥是一块“圣洁”的土地啊。说罢,将“圣洁”二字写在了黑板上。所以说,那里又如何不使他魂牵梦绕呢?这首诗上完了,我还要给你们读读徐的散文呢。众生兴奋,不表。“面对沉沉黑暗的中国,诗人是心情是沉重的,对康桥自然是充满着深切怀念的,”我说,“所以说,刺激的说法不能没有道理的。”
  “但我想,可能性更大的一种是,你们看看,从英国到中国的航程有多远……”学生比画着。我说在这期间,一个人1922年在那里学习的人,事隔6年之后再去那里,然后又离开了,你们想想,会……?学生说,会有很多话要说,会有很多事要做,我说,这一切诗歌里都没有写,而一直到中国海上的时候诗才写出来,确实值得思索的。那么长的路程,几个月啊,会有多少的事情在他心中熟稔了多少回呢,他想写,但他一直没有写,那里的一草一木对他来说是最熟悉也不过了,但他就是什么都不写。一直到了中国海上的时候,终于像个孩子一样,当然很绅士地,将一腔倾泄而出。
  有学生说,老师你所说的可能吗?我说,我也不知道,这可能只是一种想象了,不过,诗歌中也许会有答案吧。我说,我们还是读读诗。于是学生读。然后我说,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节,我向来看中“第一节”,觉得里面有很多含量呢。哪位来读读,要很抒情地读来。有学生读: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我说,“轻轻的”你再读一下,哎咦,这样就好了,不过我还想知道这“轻轻”二字可能还很有意味吧?学生说,“轻轻的”有轻飘飘的感觉。我说,是吗?又问了其他的学生,大家都说是这样的。我说,“轻飘飘的感觉”可能有点儿,不过不是很浓。这样吧,我们换个说法,你们是不是在“轻飘飘”下用这个词呢,我很想知道你们平时都是怎样运用这个词的。有学生说手里拿着很心爱的东西的时候,要“轻轻的”。我说,还有呢?比如说爸爸妈妈都睡了,你要到他们的房间去拿一本书,这时你会……,有学生说,“我会轻轻地进去,拿了之后再轻轻地出来”。我说这很好,说明此时的心情是很小心,因为……,学生说,怕打扰了父母。我说很好啊,看看在诗中是什么意思?诗人说“我轻轻的来”,他来到哪里啊?学生说他的“康桥”。我问,“康桥”是什么地方啊?学生有的笑了。我说,不要笑,你们说是什么地方。学生回答,不表。我说,这“轻轻的”里有理解,尊重,或者说是呵护;不过,我觉得这样说味道还不足呢。“轻轻地”、“轻轻地”,有的学生念念有词,在比画思索着。
  我说,大家看看,还有什么意味呢?一个人,当他来到阔别多年的自己所神往的地方,不是几个月,也不是几天,比如说你们,离开了你们生你养你的地方,忽然踏上了那里,一般会……?有学生马上说,激动,兴奋呢。我说,岂只是激动,甚至还怕要发狂,是吧?学生笑。我说,这就对了,这是人情里本来该有的内容,可是,大家看看诗里是怎么说的,或者说有没有这种发狂的东西?学生说没有。我说怎么就没有了?那么多情的人难道说此时变得很无情了不是?有学生说,老师,我感到是诗人在“忍”。我说,是啊,你这一体会好啊,这叫“克制”。说罢,写在了黑板上。我说,诗人为什么要“忍”,或者说“克制”呢?学生说应该还是在尊重、呵护他心中那块神圣而圣洁的康桥。我说,这就对了。大家再来读读。于是众人读,不提。
  我说,“轻轻的招手”,是干什么?学生说是告别。又有学生说可以见出很潇洒。我说你说很潇洒很好,这才叫绅士的风度,将激动、发狂的心隐在心里,而手上只是“轻轻地”挥着,大家体会一下。学生笑。我说,怕不容易做到吧。我们很多人真正到了那个份儿上可能还要放声痛哭呢。“那‘作别西天的云彩’怎么说?”我又问,“为什么是与‘西天的云彩’作别呢?”有学生说,云彩很美丽。我说,应该是很美丽的,那为什么说是西天的云彩呢?学生说,那还要问,雨后的彩虹。我说你能够确定是雨后吗?学生摇头。又问,什么时候能见到西天的云彩?有学生说是傍晚。我说应该是这样的,而且诗歌的下节就说到这方面的情形。
   “这里,就来了问题了,”我说,“可能我们同学难以感知这‘傍晚’究竟意味着什么。”学生问,傍晚还有说法吗?我说有说法,还记得前面在上《沁园春•长沙》的时候我说到的中国“文化基因”吗?学生说,好像你说过。我说,我一定说过的,这“傍晚”或叫“黄昏”,也是中国传统里的一个很典型的基因。我说,你们初中的时候学过《天净纱•秋思》不是,“夕阳西下……”,学生接着说“断肠人在天涯”。我说是的,这肠断天涯,必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最浓。又如你们初中还了鲁迅的《滕野……》,学生说《滕野先生》。我说是的,还记得吗,鲁迅在文中说他不知怎的,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哪名目呢,“日暮里”和“水户”。“水户”,文中说是因为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带着强烈的民族情感在里头,那“日暮里”怎么讲?学生说不知道。我说,书里也没有写,但是,大家想想鲁迅先生为什么记得那名目?学生还是说不知道。我说,“日暮里”是什么意思?学生仍说不知,我再问照字面的意思是……,学生说“傍晚”。我说是这样的。这“傍晚”或“黄昏”,对于今天的中国人可以没有什么感觉,但对鲁迅也好,徐志摩他们那个时代的人来说,从心理上与传统比今天要近得多呢。中国传统农耕社会里讲究“日出……”,学生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说很好,确实是这样的,长期下来便形成了稳定的心理品质了,以至于那些外出的游子也好,办事之人也好,身居异地,每每都会引发归家的思念,尤其是在黄昏的时候。这方面,我们以后还要讲到的,暂且到这里。再回到课文中来,诗人说“作别西天的云彩”,怎么讲?学生说,那该多痛苦啊,这时候与眷恋的康桥离别,该是怎样的不可想象。我说是这样的,但诗人将痛苦隐在了心里,而化为漂亮、潇洒的抒情,在我们目前绘出了怎样的一幅美丽的画卷啊。
   “其他地方,我想听听大家的声音。”我说。有学生说我很喜欢河畔的金柳。我问他喜欢在哪里,她说那是夕阳下的柳,我说好啊,一切都镀上了一层金色了,绚丽啊。我再问她“是夕阳中的新娘”怎么讲?她说是比喻。我说,这我知道,为什么要用“新娘”作比呢?她说新娘子很美。我说是这样的,但还不够,你要知道,我说眼前是一幅画,不也是可以的。有学生说,还是新娘美。我说,那是为什么呢?他说我也说不清。我说你说不清不要紧,要紧的是你说出了感觉。这种感觉是很好的。至少新娘是鲜活的,是不是?学生笑。我说,还不够呢,你们想想为什么要用新娘作比呢?学生说不知道。我说,你们再想想,那谁是“新郎”呢?马上有人说是诗人。我说这很隐蔽,一般人看不出来的。好了,这里的意思很浅白了,我说,用新婚夫妇作比,其……,学生齐声说“难舍难分”。我说是啊,没有比这更使人依依不舍的了,也更痛苦万分的了。古代诗词里有很多这样的描写,以后再说罢。所以,诗人说“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另外,我上次说过,这“柳”在中国文化基因里还有什么意思?有学生说记得老师是讲“留恋”的意思。我说对了,这便是很古典的意象,但现在大家已经看不出了。
  好了,哪位同学再说说,或者我们接下节来说说,大家来读读如何,我说。学生读: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我问“油油的”是什么意思?有学生说很茂盛,很繁密。我说是的,确实是这样的,但还有很滋润的意思,我觉得这滋润很好。但是我又很疑惑,“油油”是形容“招摇”的,这样解释不是很好,后来回家查了一下字典,正应了我的疑虑,解释为“水的流动的样子”更好些。而另一个班的学生正说了此意,所以后来便夸奖了她一顿。且按下不表。我说,“招摇”是什么意思?有学生说是招手再见的意思。我说是吗?其他学生说好像不像。我说大家能不能造个句子,或组一个词?部分学生随即说“招摇过市”。我说“招摇过市”是什么词?学生说是贬义词。那“招摇”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说,说不好,感觉有点炫耀。我说很好,就是要炫耀,就是要显露,就是要招你的眼,就是要勾住你的魂。众笑。我说,是不是太有意思了?众笑。我说,确实,康桥哪里都多情呢,不过,还有点其他的意思,想听大家说说。有学生小声说,那还能有什么意思?我说,你们再想想。大家摇头。我说,如果我们在那里,当然不是说在水里,生活的感觉如何?学生说自在。我说就是这种,所以诗人说“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过我还期望有学生能够说出点什么,又不能再挖掘了,挖多了学生会生厌的。但在另一个班,有名学生对我说,读“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里感觉徐诗人在逃避现实,我当时很吃惊,问他如何想的,他说诗人不敢面对黑暗沉沉的中国现实,而是将自己放置在一个回忆之中,很能说明问题。我夸奖了他,感到在高一而能够有此想,实属难得。不表。
  我顿了顿,接着问学生还有谁能够说说。这时有一名学生自己站了起来说,老师,读诗的第六节感到很特别。我说,你读读看。他读: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然后我让他谈谈他的感受。他说整个感到有些凄凉。我说是有点。我问还有没有,他说没有了。我又问他“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怎么理解?或者怎么用口语来说?他说笙箫吹出的音有些悲伤,至于这两句怎么说,他说不知道。再问其他人,也都感到不解。我说,不能放歌,只能吹出笙箫的哀音了,但又不能发出声音,只在心里吹出。那么,其原因还在哪里去寻找?学生说跟前面第一节的“轻轻”差不多。我说很好,而且那夏虫也是多么善解人意呢,而康桥又是多么善解人意呢,不,是悲伤,无声的悲伤,为谁啊?学生说为诗人。我说,诗歌到这里,一个整体的康桥才浮出了水面,其实处处都是说话,但我们只见诗人在诉说,而哪里又有谁不认为诗人与康桥他们是在互诉衷肠呢?
  又有学生说,“榆荫下的一潭”一节有诗意。我让他说,他说明明是“清泉”,说不是清泉,还要说更美的彩虹,其实清泉已经很美了。我说很好,那“榆荫”是什么意思,学生说大的榆树成阴,我说是的,整个画面是不是非常的美呢。学生说,整个从前面到这里都像画。我说是这样的,这里我需要跟你讲文学里的术语,像“柳”,“潭”等叫“意象”,而形成的整个画面我们叫它“意境”。我还想问你们的是,什么被“揉碎在浮藻间”了?学生说是“天上的虹”,那倒影,散在浮藻间,到处都光彩闪耀云云。我说很好,但“彩虹似的梦”怎么说,与前课《雨巷》里的“像梦一样的/像梦一样的凄惘迷茫”里所说的“梦”是不是一样的?学生说,不一样,前面的梦感到很美好,而后面的感到很迷茫。我说是不一样,前者给人的是美好的,理想的,烂漫的,而后者给人的是虚幻的,就像你们现在这样,做彩色的梦很多是不是,但渐渐长大的时候,色彩会渐渐地淡褪的,你们觉得人生怎样啊?学生笑,说不知道。我说不知道不要紧,但这里的“梦”说是烂漫的,是不是真的是在做梦呢?学生说是美好的事。我说是什么事,学生说是美好的往事。我说,这就对了。
  然后我说,我们来看看诗人的“痴”。大凡真正的诗人都很“痴”,那才叫真情性,想说“喝酒的时候说某某性情中人,全是胡说”,但咽了下去,怕学生觉得搞笑。学生说在哪里,我说在那里,在那“寻梦”里,那里的画面是不是很美啊,“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学生品味,不提。我问学生“放歌”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放录音或CD什么的,学生笑,说不是,放开喉咙唱。我说是这样的,但这样说不好吧,我们叫它“纵情地歌唱”如何,似乎诗歌的高潮就在这里。
  又说,但还有一点需要向大家讲一下,前面说“夕阳中的新娘”,到第六节里说“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大家能不能发现一点什么?学生在思索,然后有一名学生说,应该是时间吧。我说时间什么呢?学生说时间在变化,写了整个从傍晚到夜里的情形。我说很好,那么长的时间都沉浸在其中,情不能不说是深了。这里还需要一个巨大的调整,因为比较复杂,又与大家所说没有多大的关系,这里就省略不说罢。我说,我们看最后一节。学生读,不表。
  我问,大家发现了什么没有?学生说与开头有点不一样。有学生说“挥手”与“挥一挥衣袖”,“作别西天的云彩”与“不带走一片云彩”等等不一样。我说,这里需要挖掘的东西很多,就留着课后思考吧。不表。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