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从莫言成小语考题说开去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6-5 12:39
标题: 从莫言成小语考题说开去
从莫言成小语考题说开去                    文|luwhs
一张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照片,附着的问题是“他是谁?写下你想和他说得话。(3分)”这是某小学五年级的一道题,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一道题,是因为这班孩子所用教材的第21课就是《诺贝尔》,说得是诺贝尔不畏艰险发明固体炸药的经历,但因炸药用在了战争上,于是将其财产设立了诺贝尔奖的事情,而适逢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感觉“大多数老师都会讲过莫言”,于是便有了这样的一道题。
命题的初衷是什么?“他是谁?”是为了让孩子们认识莫言?记住莫言?亦或是引导孩子用语文的眼睛去看待生活,而不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确切的说,应该是“两眼不看习外事,一心只为分更高”……不然,不会有这样的一道题,依稀记得小时、初中时学历史时,在考试时,会把某位伟人的照片或是事迹的图片印在试卷上,也来上这样的两问“你认识他吗?说 说他的事迹?……”“图片当中记录的是什么事?这件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如南昌起义、如李白……
“写下你想和他说得话。”更多是从“写作”“口语交际”的角度出发的。此问的初衷又是什么?要考核的又是什么?亦或是要让孩子们对他说些什么?
“言为心声”,对于此题,我们需要得到一个或者是一些怎样的回答?
正如帖子当中所列举的这些回答:“他是邓小平爷爷。我想对邓小平爷爷说,邓小平爷爷,你真了不起,收复了澳门、香港,并制定了一国两制。您虽然逝世了,但您的形象一直活在我们心中。”也有学生写道:“他是周立波,他能说会道……”也有学生写:“他是赵本山,我想对他说我对您的技艺是十分惊叹,可是我觉得您在蛇年春晚排练退出让我十分惋惜。”
我们如何去评判?
如果孩子的第一问对了,第二问呢?也许因为那则“雪化了,变成……”的批评声还在我们的耳边回响,于是我们不再去追求这样或那样的标准,那是否就意味着只要孩子们写上就给分,写上就对呢?
应该给,因为我们问得就是“写下你想和他说得话。”孩子们在后面所写的话的,肯定不是你想的,不是我想的,更不是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想的,这些话就是孩子们心里所想的。
此外,还有一则新闻,那就是“莫言受聘北师大教授”1月22日,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受聘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聘任仪式在北师大举行。
北师大校长董奇为莫言颁发聘书,并赠送了由学校精心制作的莫言在读期间珍贵档案的纪念品。莫言于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合办的作家研究生班,并获文艺学硕士学位。”
是不是每一位的莫言的同学都可以获此“殊荣”?谁又将成为下一位“莫言”?
在今年的这帮五年级的孩子当中,是否就有这种可能呢?
作家莫言的相片入小语题,是否就是命题的与时俱时?是否就是命题的灵活?是否还是有其他的呢?
其背后所折射出来的又是什么呢?
此举带给孩子们的又将是什么呢?
榜样?崇拜?膜拜?追星?奋斗?……
……
无论是命题人、做题人,还是观题人,都需要我们慎思!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