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由美国母语教材想到的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6-7 00:34
标题: 由美国母语教材想到的
“罗马”在哪里?
                   ——由美国母语教材想到的
                                    

                                    山东省鱼台县教研室
  
李明哲

(本文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4年第3期)

市教研室来我县开展“名师送教  同课异构”的支教活动。市名师和我县一教师执教的是同一篇课文。可是,“同”的只是课文篇目,“异”的却不仅是教学方法,还有教学内容。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教学方法不同很正常,但如果教学内容也不同,那就意味着“通”的已经不是课程目标这一“罗马”了。语文课的“同课异构”,“同课”应该是同“教什么”,“异构”应该是异“怎么教”。“同课”不存在,“异构”自然也就无从说起了。
《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2期刊发了刘均卓老师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例。课例中,刘老师抓住“摹状词”,很好地把握住了解读文本的关键——语文教学最本质的东西——语言。不可否认,刘老师对教学内容的大胆取舍,的确称得上是独辟蹊径。但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定篇,题目、结构、写法、主题等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就该丢掉吗?
在百度搜索“背影教学设计”,页面显示“找到相关结果约557000个”。我浏览了其中的100个,教学内容都不相同,有些甚至大相径庭。毫不夸张地说,简直就是同一篇课文一百个教师就有一百种教学内容。这难道不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吗?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语文教学出现这种乱象的呢?
一是语文学科特殊的性质。首先,“语文”是课程名称,是作为一门课程存在的。我们知道,有物理学、生物学、文学……却没有“语文学”。“语文”,在英语中也没有对应的词汇。其次,其他学科都有相对严谨的知识体系,并有确定的教学内容——有什么就教什么,语文学科则不同,教材中的文本只是教学的素材,课文内容并不是真正的教学内容。
二是《语文课程课标》和《教师教学用书》的缺陷。《语文课程课标》没有确切地告诉教师语文该教什么,《教师教学用书》也没有告诉教师具体的文本该教什么。《语文课程课标》作为指导性的文件,只有笼统的能力目标而没有明确具体的“指导意见”。《教师教学用书》则大多是对文本的阐释,而没有提出“教什么”的参考意见,哪怕是笼统的。即使是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颁布的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还是提了点要求,说了点原则,仍然没有拿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语文教学的课程内容自然没法不随意。可是,美国的母语教科书,却让我们感觉语文也是有固定的知识体系与教学内容的,美国学生缺一节英语课,就会跟缺一节数学课一样,要跟上全班的进度就有困难了。
    《美国语文》(马浩岚编译,同心出版社)在“教什么”上作了毫不含糊的指令。
    其中,练习系统分为“问题指南”和“作品累积”两个部分,都是围绕课文进行的听说读写练习,还有各种语文活动,内容非常丰富。比如,《“有趣的故事”》一课的练习系统共1400多字,有21道题。其中,“作品累积”部分设置的问题如下:
    ■点子库
    写作
    1.活动者的列表  艾库维阿诺的自传对奴隶贸易的终结作出了贡献。制作一个当今社会所面临问题的列表,并给出人们应当如何教育,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2.社论  想象你是一名1789年的美国报社记者,当时艾库维阿诺的《有趣的故事》刚刚上市。作为一名主张废除奴隶制的废奴主义者,请写一篇社论作为对该书的反响。
    3.角色脚本  作为重现《有趣的故事》的导演,描述艾库维阿诺这一角色。包括他的优点和弱点,以便演员能够再现这一形象。
    项目
    1.因特网调研  类似Amnesty International的组织致力于唤醒人们对世界范围内不平等的意识。利用因特网或图书馆了解Amnesty International及其发表的宗旨。将你的调查结果在班里作一个报告。(技术链接)
    2.电影海报  设计一个好莱坞版《有趣的故事》的海报。为了适合银幕观众,你需要重新命名这一作品。
    ■微型文写作
    博物馆布告
    为了教育今天的观众,类似底特律非洲美国历史博物馆这样的机构正在举行展现19世纪奴隶贸易文献记录的展览。设想你被邀请写一篇序言,并且这篇序言将出现在展览开始处一幅大的布告上。要求阐明奴隶贸易中事件的顺序,从非洲人在他们家乡被俘获开始,到非洲人在美洲被拍卖成为奴隶为止。
    (后面是写作指导。笔者略。)
    由上述内容可知,《美国语文》的练习系统对“教什么”已经作出具体详实的规定,而且问题的设计还充满创新意识,极富启发性。
    再看人教版《语文》《竹影》的课后“研讨与练习”:
    一  通读全文,概况课文内容。
    二  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那些描写最生动?为什么?
    三△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想一想,你是否也是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
    我们的语文教材,课文后的习题大多在三道左右,内容单薄,且不说视域狭隘,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清晰完善的课程内容。
    再从教参看中美两国在教学内容确定方面的差异。
    美国著名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Isaac Asimov(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Dial Versus Digital》(《针盘对数码》),加州的教师用书要求教师教给学生以下一些内容:
    目标:
     1.分析,评估以及鉴赏描述性的非文学作品。
     2.把资讯以表格的形式组织起来,作为下面的用途:澄清文章的内容;明暸文章内容的结构;质疑作者的态度、动机和目的。
    阅读教学:
    1.复习“说明文”(Expository essay)的定义、种类和要素。
    2.阅读技巧的教学:
    ◇如何评估一篇说明文:非常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作者写的东西是基于事实还是自己的观点。学生首先要能够分清什么叫“事实”,什么叫“观点”,然后通过分析文章,看看哪些部分作者用事实说话,哪些部分用观点来代替事实。而观点的产生是否基于事实,有没有事实支持等。
    ◇鉴赏一篇说明文的方法:复习从前学过的鉴赏方法和步骤。在这一课里面,要教学生如何判断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题,以及对意图和主题的表达是否贴切高效。学会“预测”作者要给出什么事实来证明他写的东西;还要学会“联系”个人的经验或经历,跟作者的表达进行对照。
    3.分析课文:
    作家在写说明文的时候,通常会选择一种“结构”,也就是安排资讯的方式,以更好地服务于他写的文章的目的。在本课文中,作者使用的结构叫“因果关系结构”(cause-and-effect structure)。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先提出了一个结果:转盘式的钟表渐趋没落,然后进一步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和可能的影响。学生必须能使用一个图形分析器来分析这篇文章的因果结构是如何达成的。
    4.文学评论的教学:
    问学生:阿西莫夫在这篇文章里面使用的词汇和写作方式,是否适合于普通大众。让学生举出词语的例子,并举出同义词来证明阿西莫夫是如何让不懂科学的大众都可以明白他文章的内容。
    语法教学:
    1.在说明文和论文中使用代词“我们”,跟在一般文章中使用代词“我们”有什么不同?向学生指出这点。
    2.名词当形容词用:教导学生在英语中,什么时候名词可以当形容词用的。在课文里面找出例子并让学生体会这样使用可以达到怎样的目的。
    写作教学:
    1.学生要学会如何用事实来支持或者证明自己的观点。
    2.让学生模仿因果关系的结构来写简单的说明文,比如怎样换汽车的轮胎,怎样开学校锁柜的密码锁等。留意写作的动机,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以及使用清晰的表达方式。
    口语教学:
    让学生准备一份题目去访问他们的祖父、祖母,让老人说说从前的钟表是如何的。访问的目的和报告的目的都必须事先得到老师的审核通过。
    (因文字较多,下面的四项具体内容略。)
    学生的课外研究:   
    历史背景:
    作者介绍:
    艺术联系:
    ——摘自美国McDougal Littell公司出版的课本The Language of Literature。
    这是加州十年级(相当于国内高一)的课程,虽然内容有相当大的难度,也极富挑战性,但教师要做的事情却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由此可见,美国教师用书的编者很有主心骨,哪些语文素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不会迁就难度而降低对学生的要求。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也选了阿西莫夫的说明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因为年级不同,我们不从难度上去比较。这一课,人教版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编排了“课文研讨”“练习说明”“教学建议”和“有关资料”等内容。其中,“教学建议”的内容如下:
    一、这两篇短文是本单元内容较深的课文,它的突出特点是以论证为主,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见解新颖。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可参照“整体把握”和“有关资料”部分内容,解析学生的疑问,纠正他们理解上的偏差。也可以补充一些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
    三、本课中涉及的一些知识,如地质变迁、动物化石、南极气候、小行星等,学生多少都有一些了解。教学时,不必在这些方面讲解过多,以免偏离了中心。
    四、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总结一下这两篇短文的语言特点,如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等,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语段摘录下来。
    比较中美母语教育,值得国内语文教育研究者参考和借鉴的是:美国的母语教育,课程内容比较全面明确,具体到每一篇课文的重要语文知识和技能,教科书和教师用书里都写得很清楚,并且要求教师务必让学生掌握。
    对比国外的母语教育,在课程内容层面我们的要求则比较笼统或模糊,缺乏科学的知识体系——国外是“有章可循”,我们基本上属于“没谱”——什么学段该教学生什么,只有一个很笼统的模糊规定,而且这些规定只是任务指标,不是工作流程。至于如何达到目标,按什么步骤实施,需要用怎样的具体课程内容来支撑,都是教师自己的事。正是因为我国的语文课程没有完善的知识体系,所以即使是特别优秀的教师,教学课文时如果刚好没有想起必须教给学生的某一方面的知识,学生也就学不到了。如果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要求,教师自然会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显然,如果不能确立合宜的课程内容,只是在教学方法上翻新,根本不能解决我国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使用同一本教科书教学,面对学情类似的学生,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应该一致——至少要大致趋同,但从我国当下的语文教学来看,大部分教师都不知道“罗马”在哪里,结果即使是教学同一篇课文,课程目标也大都不同,以至于教学内容五花八门——“我能教什么就教什么”,“我愿教什么就教什么”,“我想教什么就教什么”。
毋容置疑,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的随意确定,显然不利于语文教学整体效益的提高。目前,在一线语文教师无法保证教学内容合宜和有效的情况下,《语文课程标准》急需制订一个不会产生“一千个语文教师,就有一千个‘语文课程标准’”的真正客观的“标准”。当然,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共有18本语文教科书,《语文课程标准》也不可能把每一篇课文具体“教什么”这么庞大的内容都一一写进去,但每册的教科书和教师用书则可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结合具体的课文,系统地编制出更具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的“练习系统”和“教学建议”。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线教师不能完全依赖课程专家,可以参考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母语课程知识体系,并结合自己的情况,自觉地独立开发每一篇课文的课程内容。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