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舒晋瑜的本事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6-21 07:15
标题: 舒晋瑜的本事
舒晋瑜的
本事                                                                                                                    韩石山

    舒晋瑜小姐出了本书,承蒙不弃,送我一册。隔下几百公里,胳臂轻轻一扬,落在了我斑驳的书桌上。拜快递之赐也。
    书名极具气势,《说吧,从头说起——舒晋瑜文学访谈录》。素净的封面,淡雅的点缀,很自然地,让人想到作者那白净而略带羞怯的容颜。

人的职业与性情,很少有完全契合的。工地上搬砖的,一看就是个农民工,逮住的窃贼,越看越像个败类。如此契合者,少之又少,不是这头高了,就是那头低了。我办过几年刊物,下台后有人说这说那,其不相称,就像一个种山药蛋的老农民,忽地成了盗御马的窦尔敦。晋瑜是《中华读书报》的编辑,堪称身居要津,手执文衡,可我什么时候见了,都觉得像个父兄进城打工,独自留守家园的小妹。
看过全书才知道,昏花了的不是双眼,而是心眼。晋瑜,这楚楚的弱女子,绝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乃是个有大本事的人。
什么本事,又有多大,借用差不多五十年前那个特殊时期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将真面目隐藏起来而示人以假象”。先举个不相干的例子。多年前在北京,我,谢泳,还有晋瑜,在三联韬奋中心会齐后,去参加一个宴会,那是我第一次识荆。看她那单薄的身材,心想多半是挤地铁挤下的,便尽量装作随意地说,这回我们打车吧不坐地铁了。晋瑜友善地一笑,指着旁边一辆白色小车,说上车吧咱们一起走。那一刻我恨死了我自己,北京的水有多深又不是不知道,怎么见了个小姑娘就全忘了。
既是访谈录,看看采访对象是何等角色,就知道本事的大小了。
不用翻书,腰封上有现成的话:“历时十五年绵密追问,采访十六位顶级作家”。啊啊,顶级且十六位之多。
扳着指头数吧:全国作协的领班,诺贝尔奖的得主,为王的阿蒙,不老的苏童,迟家的子建,贾府的平凹,堪称元勋的少功,写过最长的长篇的张玮,等等等等,不多不少,正是一十六位。据我这文坛老戍卒的判断,这十六位里,很有几位,我敢开玩笑的,绝不是什么善茬子,你夸他和蔼可亲他也认,只是他真的和蔼可亲了仍是好怕怕。小报小刊,别说一睹尊容了,连项背怕都要踮起脚尖去看——还不一定能看到。
“说吧,”舒声曼语。
“从头说起。”更舒更曼的一个提示。
奇迹发生了。
上面说过的这些文坛大腕们,像被施了魔法似的,不管是真的面对晋瑜的容颜,还是面对着多少千米之外,手提电脑翻起的盖子,男士们惊喜地发现,对面的这个女孩子,此时此刻,竟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一吐积愫的佳人(最佳人选之缩略),女士们恍惚间以为,对面的这个女孩子,就是年轻时的自己,还有什么比自己跟自己说话,更能敞开心扉,喋喋个不休呢?
于是,有的说了自己初入文坛的青涩。
莫言的处女作,是在一个叫《莲池》的刊物上发表的。苏童上大学时,意识到自己的写作能力,苦恼的是没有一个刊物发表作品给以佐证。三十几年前,王安忆在北京参加了文学讲习所(后来改名为鲁迅文学院)的学习,一天在教室里写东西,遇到一个字不会写,转身问陈世旭:“兔崽子的崽字怎么写?”越过几排桌椅,远处的莫伸插嘴说:“安忆也要用这样粗鲁的字吗?”
有的说了心头的纠结。
限于篇幅,仅举一例。为了不走样,照录原文。韩少功说:“我不赞成王蒙先生的有些看法,但一直尊敬他,甚至崇拜他。他在回忆录中说我否定王朔,那是他记错了。我主持《天涯》杂志,还以头条位置发表过王朔的文章,一直欣赏他的才华,只是说他杀伤力很强,但建设性不够。90年代那一段,我明确反对过拜金主义,反对过市场崇拜和资本崇拜,包括医疗、教育的市场化和土地的私有化,至今也不觉得有改变观点的必要。有人说我是‘新左’,我不在乎。但一直庆幸有多种声音,而且希望有更高质量的反对者,这是避免自己封闭和僵化的必要条件。”
更多的,还是说了自己写作的秘笈。
苏童的写作,一直有种神秘性。他认为,题材并不重要。普通人只有两只手,一个有野心的作家要尽量长出第三只手——利用你拥有的生活信息创造第三只手。如果有能力写自己不擅长的,才是好作家。王安忆这些年,声望越来越高,你以为她是信笔成文吗?错,她最深的体验是:“我落笔很慎重,尽量不让自己受挫,受挫就等于白费,自信心会下降。长时间写作特别需要自信,所以我非常谨慎。”这或许是她获得一连串成功的不二法门。然而,几乎所的的写作者,最该警惕的,还应当是韩少功这样的告诫:“中国作家千万不能吹牛,即便你打过仗、住过牢、下过乡、失过恋,也不一定是经验资源的富翁。倒是应该经常警惕一下:自己的经验记忆是怎么形成的?是不是被流行偏见悄悄篡改了?是不是自欺欺人的假货?”
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若遇上个会看的,这本书倒真是个写作经验的万宝全呢。
我说的大本事,不是这个。这个,对彼此来说,不过像时下最火的相声《满腹经纶》里,苗阜先生对着王声先生,叫了声“御弟哥哥”那样的轻松。
晋瑜的大本事,在她整合文字的功夫。不管是面对面的采访,还是列了提纲,作家一一回答,最终成为文章,均出自晋瑜的手笔。有人会说,访谈文章,太容易了。不,应当是太不容易了。不说写了,光说说吧,这些作家里,有几位我是打过交道的,其口才实在不敢恭维,有的嗫嗫诺诺,半天说成一个顺畅的句子,有的倒是能说,枝枝蔓蔓不知会跑到哪儿去。若不加整合而各行其是,整本书必然成了个大杂烩。看的过程中,我就留意到这个问题,在某页的空白处写了这样一句话:“我相信,这些访谈,都是晋瑜写的。作者再会说,也说不成文章,文章肯定是写文章的人写出来的。”
整合,一靠掌控,二靠文字,说到底,是全靠文字。
晋瑜的文字,一如她的模样,也一如她的为人。娴静,诚朴,清爽自然。这样的文字,最宜于叙说。如此一来,全书不再是作家们的“说吧,从头说起”,而是晋瑜自己的“听吧,我给你说。”
                                    2014年4月4日于潺湲室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