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吴良:无言教学随笔专帖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0:35
标题: 吴良:无言教学随笔专帖
孩子,我看到你眼里的光芒

孩子的眼睛总能传递出某些有价值的信息。为人师者若能及时捕捉这些信息并加以利用,定会给孩子的进步与发展带来益处。最近,从两个孩子的目光里,我收获了一份惊喜。


一个是男孩。听说刚入学的时候,他在学前班的老师就跟他一年级的老师说:这孩子没太大希望,应该让学校把他列入“编外”,也就是考试时不计入班级总分。


最初接班的时候,没觉得这孩子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无非是习惯差一点儿,字难认一点儿,考试成绩不怎么样,仅此而已。他的优点也很明显,尊敬老师,热心公益,爱劳动,大多数时候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在我的课上从不捣乱。我对他总的印象不坏,但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这么看。


班主任姚老师跟我讲过一件事,有段时间他的座位被安排的讲桌旁边,上课的时候他竟用小剪刀把讲桌正面钻出了一个直径两公分的洞。当被问到为什么这么做时,他的回答竟然是:上课时他不小心把自己的钱掉进了讲桌正面的裂缝中,他之所以破坏公物完全是为了拿回自己的钱。听罢,我惊异万分。这孩子整天坐在教室里都干了些什么呀?从钱掉进裂缝到钻洞取钱,这得多耽搁时间呀!据我推测,从钱掉进去的那一刻开始,这孩子把心思全用在找钱上面了,至于听课呀、学习呀,肯定是顾不上的。为这事儿姚老师还专门让他请了家长,当我事后找他求证时,他对我微微一笑,笑容里带着一丝难以言状的羞涩……


班上同学对他褒贬不一,总的看大致是贬多褒少。我曾私下里问过几个同学,他们说这个小家伙爱打架,经常向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举起拳头。不过,这样的情形我从未亲眼目睹过,只记得有两次看到他跟别的男孩子纠缠在一起,最终都因为看到我在场而停手了。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同学们谈的情况大致属实,二是他能因为我在场而主动停手,说明他在乎我这个老师。


在我跟这孩子最初的交往过程中,从他的眼睛里我读到最多的信息是:我不行。潜台词大概还有“我学习不行”“我纪律不行”“我考试不行”“我写字不行”“我写作文不行”等等。这些信息让我不忍心再去打击他,于是换了另一种方式——把他当成班上普通的孩子看待,并时刻让他感觉到老师始终在关注他,关注他的优点,关注他的进步。


渐渐地,他与我目光相遇时,我看到的是一种渴望的目光,这渴望里又包含着敬意、真诚、自信以及更多我描述不出来的东西。过去,那双眼睛是暗淡无光的。如今,它经常会闪烁光芒。这光芒给我许多力量。


另一个是女孩。我对她的感情在经历了热情关注、信心不足、冷漠疏远几个阶段后,最重归于平平淡淡。“平平淡淡”的含义不是爱理不理,也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盲目表扬,只在该表扬的时候坚决表扬,该批评的时候毫不掩饰的批评。还有一点我觉得特别重要,就是给这样的孩子时间,让他们慢慢的、一点一点的修正和完善自己。


结果没有任何悬念。自从那次我在班上表扬她酷爱读书,读过的一些书甚至是我一直以来就想读而没读的之后,她的目光也发生了渐变,开始从木然向渴望、向自信过渡。我知道一旦一个孩子的眼睛里闪烁出这样的光芒,这个孩子身上必将有奇迹诞生。


无论如何,我都坚信这一点。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0:36
自觉



进入五年级以来,我最关注的事情莫过于引导孩子们学会自觉。



开学第一天,我就告诉他们,从五年级开始我们将把自觉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力来强化培养。学习上要自觉,生活中要自觉,要学会在无人提醒和监督的情况下,主动学习、主动遵守纪律、主动安排好自己每天的生活。讲这番话的时候,我的底气严重不足,不知道会有几个孩子能真正听得懂听得进并且做得到做得好。但说还是要说的,孩子们进入小学高年级就应该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他们也具备了向更高目标攀登的基本条件。



如今半个学期过去了,孩子们是不是变得自觉了呢?实事求是的说,跟过去相比自觉性略有提高,但距离我对他们的期待还差得很远。好在我从来不喜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做事,尽管效果不明显,但我从不放松对他们自觉性方面的要求。孩子们看我死命地盯着这件事不放,只好多少给我点儿面子,心不甘情不愿地配合着……



在跟他们“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最大的进步是逐渐变得通情达理了。只要你跟他们把道理讲清楚,且你说的道理是对的,是为他们着想的,他们会试着接受。五年级之前,跟他们讲道理基本无效,无论你多么苦口婆心全都白费。比如,过去多次要求他们做事专注,晨诵时间就用心晨诵,唱歌时间就好好唱歌,课间就开开心心地玩,但每次晨诵都有一小撮人不那么用心的,下午课前一支歌的情形就更凄惨了,那歌被他们唱得真叫个“半死不活”。这学期提了要求之后,效果大不一样,自觉参与、精力集中的孩子一下子多了起来。当然,这个结果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冒出来的,而是通过一次次提醒、一遍遍纠正、一回回强调慢慢儿的、一点点儿的实现的。



我们班是全年级出了名的“活跃派”,想让他们乖乖听话比登天都难,不用点儿特殊手段肯定不行。开学一个多月后,我开始在班上实行了一套“警告制度”:课堂上每出现一次不自觉行为,就提出一次警告,累计警告三次,当天的家庭作业将增加一项。如果情况比较严重,可以直接提出二级警告或三级警告;如果警告之后有改过表现,随时可能降低警告级别直至取消。这招儿的确不太光明磊落,孩子们起初个个怨声载道,但实行了几次后,他们发现教室里安静多了,老师讲课、同学发言都比以前听得清楚了,而且即便受罚也没有增加太多的作业,不过只是多写几行字而已,并未出现任何灾难性后果。于是,没用多久大家便默认了这个警告制度。



最近这段时间,由于“警告制度”的威慑力,课堂上风平浪静了许多。每当噪音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会有人悄悄提醒身边的同学安静下来,教室里很快便会恢复平静。有时我甚至会刻意走出教室,到孩子们看不到的地方待一两分钟再回来,想不到安静仍在。于是,“警告”的范围随之拓展到课前准备、读写姿势、眼保健操等等诸多领域,剑锋所指无不披靡,记忆中还从没发生过如此立竿见影的事情。



不知道“警告”的威力还能持续多久,但孩子们的确在变的“自觉”起来。当然,此“自觉”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自觉,孩子们仍有屈服于压力的念头,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内驱力尚待进一步激发与调动。对此,我是清楚的。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0:36
《慈母情深》课堂观察

上午第二节开讲第18课《慈母情深》。我走进教室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在读课文了。就在我一只脚踏进教室之前的那一刻,读书声迅即响起,而在此之前那里一片混乱。这跟我要求他们自觉学习有关,由此看孩子们并不真正理解自觉地涵义。没办法,只能慢慢来。

趁孩子们读课文的空儿,我把课题写在黑板上,然后在教室里巡视,书都得实在不怎么好,只是在读而已,几乎没有感情色彩。在心里叹了口气,听他们把课文读完,然后请大家书空课题两遍,紧接着把第一个问题抛给全班同学:“读了这篇课文,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无价的。”赵淑瑞第一个发言。

“母爱很伟大,母爱是无边无际的。”五、六个孩子相继谈了自己的看法。第一大组的孩子在这个阶段表现得较为沉闷,于是我走到他们中间并用语言诱导鼓动之,很快便有了王子豪、尚相尧的发言。

“同学们说的真好!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无私的。在《慈母情深》这篇课文里,母爱是具体的,是能够看得到、听得到的,是能够用手触摸得到的,你相信吗?”我话锋一转,把孩子们的视线牵引到了课文之中。

剩下的时间里,我们共同走进课文,抓住关键词语深入感悟洋溢于全篇课文的慈母深情:

“七八十台缝纫机发生的噪音震耳欲聋。”是触动孩子们敏感神经的第一个句子。他们说,这句话写出了母亲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条件差。他们说,这么差的环境条件,说明母亲很不容易。他们说……

很快,大家陆续找出了藏在课文深处的关键词句:“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我……要钱……”“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每发现一个这样的词句,我们便不约而同地停下来,反复品读反复思考,充分体会充分表达,我发现孩子们的感悟能力很轻易地就被激发了出来。“我要钱”一句中的两个省略号,让他们深切体验到作者当时的矛盾、犹豫和于心不忍;文末的那个“凑”字,反映了家庭经济状况的窘迫,也正因为如此那一元五角钱才显得弥足珍贵,让作者刻骨铭心的自然还有那份浸满艰辛、历久弥新的关于母爱的记忆。

就整堂课而言,它并不热闹,有些时候还显得特别安静、特别冷清,不过我喜欢这样的情形,因为安静和冷清背后涌动着的很可能是孩子们灵动的思考。教会孩子冷静、深入地思考问题,不也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吗?

今天的课堂上,我用一半目光看孩子,另一半目光盯自己。我发现很可能在此之前孩子们的智慧被我低估了,同时也发现通往有效课堂的路并不那么好走,首先需要做好“预习”的是教师。刚刚打开博客,看到“听雨轩”老师的评论“祝贺你的成功。值得推广。”,深感惭愧。我只是刚刚开始,离成功还远呢。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0:36
《泪洒读书课》

上午去参加了第三届教育技能大赛,没能上课。下午的这节课早就跟孩子们约好要上读书课。

中午坐在办公室思考了很久,考虑这次读书课的内容安排。向孩子们推介《特蕾莎修女》这本书、这个人是一个选择。这是昨天才从当当网买回的一本人物传记。上次去洛阳听高万祥、刘铁芳两位专家提到特蕾莎修女这个名字,以及一本叫做《仁爱一生》的书,始终没找到,最终选了这一本。看了一部分,感觉不错但对孩子们来说故事性不太强,我担心他们不感兴趣。思来想去,最终决定为他们读沈石溪《再被狐狸骗一次》中的《瞎眼狐清窝》一文。

之所以选择它,是联系到第六单元“父母的爱”这个主题,希望孩子能换一种角度来认识和理解来自长辈的爱。下周就要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正好可以提前来一次拓展。

没有音乐伴奏,没有环境布置,教室里静悄悄的,除了我时高时低的朗读声,再听不到其他动静。当读到红狐蝴蝶斑一家与巨蜥遭遇后的惨状时,我的鼻子酸酸的,我看到孩子们的眼睛都瞪得圆圆的,表情里透着震惊和惋惜;读到蝴蝶斑不近人情地将惟一能照顾她的孩子黑鼻子推出窝巢时,孩子们的脸上写满不解,我知道他们想说,把这个孩子赶走谁来照顾你呀?读到后来黑鼻子把自己捉来的仓鼠送到母亲蝴蝶斑面前,蝴蝶斑把已经吃进嘴里的仓鼠吐出来并咬伤自己孩子的耳朵,用这种方式迫使黑鼻子完成清窝的段落时,我听到台下传来轻微的“唏”声,孩子们被蝴蝶斑不可思议的行为惹火了,他们气愤,他们同情,他们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读到几天后蝴蝶斑凄惨的死去,她高昂着头望着儿子远去的方向,她的面前放着四只仓鼠,她为了让自己的孩子黑鼻子能长大成人,能独当一面,能走自己的人生道路,她至死都没动儿子为他准备的食物时,我梗咽了,久久说不出话来,眼泪顺在脸颊流下来。我不敢抬头看班上的孩子们,我听到他们当中有抽泣声传出来,教室里异常寂静,除了抽泣声,再听不到任何杂音。

等我抬起头看他们的时候,孩子们一脸的悲戚,我们目光相对了好一会儿,就那样相互看着不说话、不做任何事。我想说这是只有文字才可能具有的力量,只有文字才可能产生的震撼。蝴蝶斑的死,是一种高贵。她对孩子近乎残忍的爱,能让所有的灵魂都为之震颤。

全文共10页,读了大约25分钟。剩下的时间留给孩子自由阅读,我则在教室里检查本周的阅读笔记。张峻翔把自己刚买的《星空》(几米)递给我,说要借给我读。王子豪把他读完了的《狼王》也递到了我的手上。我把这些举动看作孩子发给我的一个信号:

老师,我要跟着你读更多的书……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0:37
双休日 读书时

这个双休日没有太多杂事儿,便安排读书。读几米《星空》、胡发云《如焉》和毕淑敏《女心理师》,两天下来有点头晕脑胀,但又觉特别充实。

《星空》的主人、我的学生张峻翔说,老师,这本书我有点儿看不懂。翻开它的时候,我也有着某种担心,倒不是怕看不懂,是担心其中有没有不太适合10岁孩子的内容。读完之后,所有顾虑烟消云散,并弄清了我的孩子们读不懂的原因——除了作者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之外,最大的可能是他们距离孤独症儿童有点遥远。读这本立意深刻、彩色偏暗、叙事简洁、跳跃性较强的图画书,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孤独小女孩儿封闭着的内心世界。她的世界,有纯净美好的一面,有不被人理解的一面,还有坚定执著的一面。而她眼里的世界,却是杂乱无章、难以理解、不可理喻的,墙壁上的父母照片显得怪异之极,他们的头是用白布包着的,暗示出生活在工业时代的成人巨大的生存压力和浮躁的心态,还特别暗示了父母对于孩子的忽视。另一幅挂在墙上的人物画像(也许是照片)脸部在画着一个大大的绿苹果,我想这是几米从孩子的角度刻意安排的。对书中两个孤独的孩子来说,唯一美好的是女孩儿童年记忆中的那片森林、那座小木屋、那扇和爷爷一起沐浴阳光的窗以及森林尽头的那片湖、那只小船,和在湖中心欣赏到的那片星空。于是,小女孩儿带上刚转来的跟她一样孤独的小男孩儿逃离了纷乱嘈杂的世界,逃向森林、湖水,躺在小船里仰望星空,跳入湖水让身体融入星星在水中的倒影中。那情景真的好美好美,但美好的心境沉淀下来,余下的尽是对孩子们现实生存环境、生存状态的无奈。

《如焉@SARS.COME》是一本书,一个人,又是整本书想要表达的一个意象。2006年这本书曾在文化、思想界轰动一时,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以我的能力和水平,很难给出什么具体且有深度的评价,只是觉得主人公学上网的经历,跟我、跟许多人有着相似之处:从欣喜到炽热,最终归于平静。这让我联想到了博客,如今很多人都有过开博的经历,往往最初的时候热血奔腾,一有空就写,却往往不能坚持下去,最终半途而废,使起初花团锦簇的、流光溢彩的网上家园,变得荒草连天、满目凄凉。前两天在校讯通博客首页读到了《他养着一个博客》一文,深感有理。写博不应抱太多功利目的,它需要的草根情怀,需要的是一份常人不一定能理解的淡泊宁静心态。岁月最能试炼一个博客的价值高低,因为坚持意味着某种近于崇高的人格特质,意味着源自灵魂深处的责任意识……

整个周日上午和下午的两三个小时,都在网上读毕淑敏《女心理师》,是那种一目十行的方式。没有想象的艰涩难懂,反倒觉得过于浅了一点,更像是文艺小说。阅读中,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笔触,近于白描的人物刻画,跳跃起伏的叙事结构,吸引着我的视线。但这本书跟我的阅读预期有着巨大落差,倒不是因为小说情节缺乏悬念,人物性格不够鲜明,主要是觉得主人公贺顿不能算是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小说中有对其工作过程的描写,但看不出任何专业色彩,也没有看到被咨询者有什么太大好转。贺顿本人的人生经历、处事风格,给我的感觉很不好,有点格格不入。没上网看别人对这本书的评价,我的个人评价是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读性均较有限。或许是我眼拙。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0:37
《进入角色,读出感觉》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是训练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绝好素材。因为巴迪父母的语气对比鲜明,而这个鲜明的对比又跟全文表达的主旨密切相关。因此,我决定拿出一大块儿时间用于文中的人物对话练习。

课文第一段,当母亲看到巴迪写的第一首诗时,兴奋地嚷道:“巴迪,这的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这句话的朗读要点在于抓住“兴奋”这一人物的特定情绪,读出怀疑、惊喜、激动、兴奋的感觉来。孩子们齐声朗读了两遍,都没读出我期待的感觉来,似乎怎么也进入不了角色,找不到“兴奋”的感觉。对此,我采取的对策是范读。由我来将巴迪母亲的话读出来,让孩子们倾听并体会,发现自己的差距,然后再读。效果明显改善,但仍不是我所期待的。可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只好往下进行。

5至15自然段,着重写父亲回家看到巴迪那首诗的反映以及评价。尽管有了第一自然段的示范性指导,尽管在读这部分内容之前,我反复跟孩子们强调要体会不同人物的特点,从表情、语气、音色等方面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感觉来,但孩子们仍习惯性地把人物对话读得风平浪静,让我很是无奈。这次采取的策略有点变化:先请两名同学分别读巴迪父母的话,其他同学则朗读旁白,效果不怎么理想。因为两个做示范的孩子都有点放不开,完全没有入戏的感觉。这招儿不行,立即换另外一招儿:让孩子们自告奋勇,结果只有赵淑瑞一个人举手,时间不等人,当即决定由我和她联手完成这一轮示范朗读。第一遍我读“父亲”她读“母亲”,小姑娘的朗读让我眼前一亮,不愧是班上的朗读高手,的确出手不凡。看到班上的孩子们有点儿感觉来,我来了一个乘胜追击,把我们俩的角色调个个再读,我刻意把“母亲”的表情、音调放大了一些,为的是给孩子们造成视听上的冲击。果然,这次示范后效果出奇的好,孩子们读出来的感觉明显不一样。

趁着这股子热乎劲儿,我临时调整了教学设计,把剩下的时间都交给他们读这部分课文。考虑到时间因素,读了两遍之后,索性把旁白一概略去,只读人物对话。孩子们读得热火朝天,他们终于找到了文中的人物角色感,读出了课文应有的味道。至此,我才长长舒了一口气。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失误很多。其中最大的败笔在指导策略的确定上。以第一自然为例,教师采取了“示范—模仿”的指导策略,事实证明这条路走不通,学生并未通过我的范读得到有益的启示,读出应有的效果。这一教学行为应视为无效。整个过程中,学生基本处于模仿和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主体参与,很难奏效。如果换一种思路,把句子呈现给学生之后,先用“怎样才能读好母亲的话?”“如果你是巴迪的母亲,你会怎么对巴迪说?”“要读好这段话,应注意重点读好哪些词?”等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深入到文字之中去寻觅人物的特质,进而找到有感情朗读的钥匙。如果效果不够好,教师再相机进行示范,因为学生已经经历了独立思考的过程,此时的示范会显得更贴近学生、更有效。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0:37
《教孩子学会宠辱不惊》

学完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总觉得有些东西讲得不够透彻,孩子们的认识远远没有提升到正确对待表扬和批评的高度。说实话,让他们达到这样一个认识高度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下午作文课,先用了20分钟时间进一步挖掘课文内涵。我设计了几个小问题,试图把孩子们引向文本纵深:
第一问:巴迪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爱,这两种爱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形式?孩子们很快就给出了答案:母亲通过鼓励的方式表达了对巴迪的爱,父亲则通过批评的方式来表达。
第二问:假如巴迪的父母采用相同的方式来爱巴迪,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问题一出,原本安静的教室一下子便炸开了锅,看来这个问题触发了孩子们思考的引擎。大家比较一致的第一反应是“那肯定不行” ,我于是追问“为什么不行?如果真的出现了这种局面会怎么样?”孩子们的思路逐渐开始明晰起来,他们发现,虽然表扬和鼓励能让人充满自信,批评能让人发现并改正错误,但是如果表扬和鼓励太多很容易让一个人骄傲自满、目中无人,批评太多呢,又容易让人变得自卑、遇事缺乏勇气。大家最终的结论是:表扬和批评同等重要,谁也离不开谁。该表扬的时候就要表扬,该批评时要坚决批评。
第三问:在现实生活中,你是怎样对待表扬和批评的?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的想法有没有发生什么改变?两个孩子起身发言,晋永琪谈的比较理性,讲了今后面对表扬和批评自己会怎么做。姚远讲到了参加足球训练被教练表扬和批评时的感受,谈到今后再遇到类似情况会怎么做时,他说:“如果以后教练表扬我某个动作完成得好,我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沾沾自喜,我会告诉自己要继续努力,越做越好;如果教练批评我,我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垂头丧气,或者生教练的气,我会刻苦练习,努力做好”。

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我引出了本次习作的主题:写一篇微型议论文,表达自己对表扬和批评的看法。

半个小时之后,陆续有孩子完成了习作。对班上所有的孩子来说,写议论文都是破天荒的头一回,从收上来的几篇看,相当一部分孩子依然按照记叙文的写法,把刚才讨论的情形描述了一番,最后谈了几句自己的看法。少数孩子写得倒是有些议论文的“气象”,又是摆事实又是讲道理,很有点“高谈阔论”的架势。但不管怎样,我都觉得这次习作富有生活气息和思辨色彩,先引发学生思考,继而组织讨论,紧接着趁热打铁进入习作环节。至于习作要求,我想不必太过苛求。比如我告诉孩子们要写议论文,但不需要教给他们常规意义上的议论文写作格式和要领,我想“论点”“论据”“论证”等专业术语即便给孩子们讲,他们也会听天书一样摸不着头脑。既然如此索性不做任何提示,你认为议论文什么样就怎么写,重要的是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不正是课程标准中,对习作的基本要求吗?

最起码孩子们通过思考、讨论、习作等过程,对如何正确对待表扬和批评会有一个相对客观、相对辩证的认识。这应该算是一次宠辱不惊的专题教育吧?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0:38
《当孩子们不把你当老师》

在古代,师道尊严备受推崇。老师就是老师,理应受到学生的尊崇;学生就是学生,必须无条件地听命于老师。个人认为,从现代人的角度看古人的做法确有极端之嫌。而今人呢,似乎又跑到了另一个极端,不怎么把老师当回事儿,据说大学里学生跟年轻教师“称兄道弟”的都有。不是我死脑筋,更不是老封建,非得把师道尊严再搬出来供奉着,而是想把这个问题翻来覆去想想清楚。毕竟师生关系是校园里顶顶重要的关系之一。

说到师生关系,我们挂在嘴边的一个说法是“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其中的关键词大致有这么几个:民主、平等、和谐。但对这么一个说法,不同的老师有着不同的理解。比如民主,有的老师会把民主理解为放纵,课上课下都愿意由着学生的性子来,在学生面前没有任何“架子”可言,通俗地说就是那种“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的情况;还有老师则把适当放权给学生理解为民主,比如推选班干部、决定升旗手人选、评选三好生等,遇到大事还是由老师全权代理,很多事情是在学生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做了决定;第三种情况是老师充分授权给学生,凡是能让学生做主的事情就放手让他们去做,即使出了错也没关系,大家集体想办法商量解决,教师只是以普通成员的身份参与其中,不设“前进路标”,不搞“友情提示”,魏书生就是这样一位老师。再如平等,大致也应该有这么几种现实形态:有的老师嘴上说师生平等,行动上却处处体现着不平等,在他们看来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无论是学识、阅历等任何一方面,老师和学生实质上存在着能力、水平上的不平等,而且也不可能平等;有的老师追求一种形式上的平等,课间跟学生一起做游戏,不分彼此地跟学生开玩笑,可一旦到了课堂上老师便不自觉地站到了“权威”地位山,不容许学生违背自己的意志,不接受学生的“独特表现”;还有的老师则在内心深处把学生看成跟自己地位平等的人,他们不喜欢在学生面前标榜自己如何提倡师生平等,他们也会在课间跟学生打成一片,也会跟学生无拘无束地谈天说地,即便到了严肃的课堂之上,他们依然喜欢站在学生们中间,倾听他们同时也让学生倾听自己。这样的老师,学生通常对他们没有畏惧感,师生之间也没有距离感,在各自的心里,对方就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对象。

联想到自己,我不太想对号入座,因为我的座位肯定不在最佳点上。只是有一点我挺得意,那就是班上的大多数孩子还是挺喜欢我这个老师的。不是有专家说过嘛,“学生喜欢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扪心自问,我对学生算不上很民主,有时候还专制的可以,平等方面做得还算可以,但也决不完美。最近几天,我越来越明显的感觉到孩子们不把我当回事儿了。在校园里见到我,叫我什么的都有,“吴老儿”“老吴”“老大”都是他们称呼我的方式,恭恭敬敬叫我“吴老师”的人正逐渐减少;课堂上如果我和颜悦色地要他们读课文,读出来的声音一定是缺滋少味的,让人不忍卒听,除非我做出要生气的表情,他们才收起一脸的不在乎,声情并茂地读开来。

按理说被学生喜欢是件幸福的事,可我在幸福的同时也不得不思考另一个严肃的问题,当孩子们不把你当老师时,你该怎么办?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0:39
《全都喜欢上》

金子美玲的诗出现在了今早的晨诵上,就是这首《全都喜欢上》,孩子们很喜欢。我,也一样喜欢。

金子美玲(1903-1930),活跃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日本童谣诗人。她出生于日本山口县大津郡仙崎村,她在诗中用儿童最自然的状态来体验、感觉这个世界。金子美玲很小就在继父的书店里做工,坐拥书城,成天埋头读书,不久开始尝试创作童诗。她的作品洋溢着绚丽的幻想,语言晶莹剔透,被当时的日本诗坛誉为“巨星”,被当时著名诗人西条八十称为“童谣诗的彗星”。然而金子命运坎坷只活了26年,死后作品也被人遗忘。直到60年代儿童文学研究者矢崎节夫在《日本童谣集》里读到金子美玲的一首诗,心灵被深深震撼,开始寻找她。十六年过去了,终于找到美玲的弟弟,获得三本手抄遗稿,共计诗作512首,其中发表过的近90首。1984年,三卷《金子美玲全集》问世,从此作为“心灵的粮食”,被许多人静静赏读。

《全都喜欢上》,就像是一个孩子面对世界诉说着自己的所思所想。“我好想喜欢上啊/这个那个所有的东西/比如葱还有西红柿还有鱼/我都想一样不剩地全都喜欢上/因为家里的菜,全都是/妈妈亲手做的……”读着这样的句子,我甚至觉得诗人金子美玲根本就是个孩子,她的语言,她的思维,宛若一个有着挑食习惯但又不愿让妈妈失望的小孩儿,带着一丝执拗、一份无奈以及一颗善良淳朴的心。如此“孩子气”的作品,我的这些孩子们怎么可能不喜欢?连他们的老师——我,都开始着迷于她天真稚气的诗行啦。

然而,这并非金子美玲的全部。她还有更了不起的地方,不信你看:“我好想喜欢上啊/这个那个所有的一切/比如医生比如乌鸦/我都想一个不剩地喜欢上/因为世界的全部/都是上天创造的。”读到此处,你有没有从中嗅出一点儿哲学的味道,尤其是最后两句,视野是何等开阔,思考又是何等深邃。如果我是儿童,我可能并不能全部弄懂这两句话的含义,但至少我会想,我应该喜欢世界上所有的东西,包括自己并不喜欢的那一部分。

我一直认为诗歌的美从来都是藏在文字之外的,金子美玲的诗部分印证了我的想法:她的诗文字充满了儿童所喜欢的美,但更美的东西存在于文字之外、思想之中。

我告诉孩子们,金子美玲这个名字以后会陆陆续续、反反复复地出现在我们的晨诵中。我为他们准备了《星星与蒲公英》、《千屈菜》、《向着明亮那方》等“精神早餐”,就等着他们尽情享用啦!

尽管这个学期的晨诵一直进行得不太顺畅,但值得自豪的是晨诵内容多为经典诗人的经典作品。我们用了大约三周就完成了学校规定的用于全学期诵读的十五首古典诗词,此外孩子们还接触了顾城、狄金森、斯蒂文森、金波等中外著名诗人的经典作品。今天,他们还结交了另一位了不起的诗人——金子美玲。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0:39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随笔

两个课时顺利地完成了《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学习,干脆利索,一点也不拖泥带水。这种感觉真好。

第一课时一上来就处理生字词语,有了之前的预习,这个过程变得简单起来,先让孩子们把各自划的词语读了一遍,发现个别生字组成的词语划的不够统一,比如“葛振林”的“葛”是生字,有的同学划的是“葛振林”而有的同学则组了“姓葛”一词,让这样的情况,往往需要统一一下,于是全班统一组“姓葛”。像这样的生字还有几个,也都一一做了统一。再读的时候,声音就整齐多了。然后给孩子两三分钟时间在课桌上书空写词语,笔画较多的可以多些几遍,接下来课本一合开始书空听写。并非听写所有的词语,我选了大约十个词,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想引导孩子们在学习生字词语这个环节注意力尽可能集中。这次处理生字词语所用的时间被控制在了10分钟之内,为下一步学习课文留出了较为充裕的时间。

为了让孩子们迅速理清课文的脉络,我先安排他们看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二题,这道题是围绕课文主要内容设计的一个填空题:“接受任务 —(    )—(   )—(    )— 跳下悬崖”。进入课文学习环节后,我先让他们找到记述“接受任务”的段落(第1自然段),再找出“跳下悬崖”的段落(第6至9自然段),这样就把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两部分给区分出来了,然后再把中间的部分划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用一个四字词组来概括其主要内容。具体实施的步骤是:首先朗读第一自然段,简要说说六班的五位战士在什么情况下接受的任务,任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答案就在课文当中,之所以用问题的方式呈现,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弄清事情的起因。读到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尝试概括段意,在说出段意的基础上,把它提炼成四字词语,我建议他们这个四字词语尽量从本段课文里产生,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学生不自己动脑筋思考,直接把参考书上的答案搬出来,他们最终给出的答案是“引敌上山”。《教材全解》上的答案是“诱敌上山”,虽然这个答案更精准,但我坚持采用孩子们“原创”的那个,理由很简单,这是他们独立思考的结晶。接下来围绕这段课文中对五个人物动作、表情的描写,让他们做了简单的讨论,孩子们从这些细节描写中感受到了五壮士对敌人的仇恨。整段课文前后一共读了三遍,朗读的总体效果一般。这可能是大家对课文的时代背景理解不深所致,对这种情况我一时还想不出什么好的解决办法。进行到这里,我特意看了一下时间,离下课还有10分钟。

第三自然段的四字词语提炼进行得特别顺利,孩子们一下子就从课文最后一句中找到了“引上绝路”一词。我只在这里稍稍做了引申,把“五壮士可不可以不这么做,他们为什么最终决定要这么做?”这个问题抛给了他们。这是为学习下文作铺垫,让孩子们对五壮士奋不顾身的英勇行为先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下课铃响起的时候,前三个自然段的学习刚好结束。剩下的两部分内容,我有把握用一个课时完成。

第二课时一开始,先安排读上节课学过的课文前三段,第一段效果非常好,第二段次之,读到第三段的时候就有些松松垮垮的感觉了。毕竟已经是上午的第四节课了,孩子们累了。可我还是把自己的感觉毫无保留地对他们直言相告,我希望他们能了解我的感受:“听大家读第一段是一种享受,读到第二段时觉得还行,等到了第三段我有一种遭罪感”,孩子们听罢笑得前仰后合。等我要他们读下面的课文时,效果好多了。

第四、五两个自然段是连在一起读的,我发现孩子们对人物语言很有感觉,读得激情豪迈,很符合人物性格和课文情景,因此在点评时特意夸奖了一番。有指向性、针对性的夸奖确实比盲目吹捧来得有效,整节课里凡是人物语言他们都读得像模像样,特别是最后一段五壮士英勇跳崖时高呼的两句口号,真真让他们读出了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味道。读的到位了,理解上自然不会有太大的困难。“痛击敌人”部分着重让孩子们体会了子弹打光后五壮士用石头对付敌人的情景,还穿插介绍了关于最后那颗手榴弹课文描述的跟电影中的区别,他们听得津津有味。之前看过这部电影的刘昶也在一边不停地为我补充影片中的某些细节,还有几个孩子拿出了《社会》课本,其中也有介绍狼牙山五壮士的图片和文字,看来他们是越来越会学习了。

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是全文的高潮,也是要求背诵的文段。先组织齐读了一遍,然后安排自由读三遍,最后又齐读一遍,前后共读了五遍,大部分孩子已经达到了熟读的水平,课下再稍稍花点时间就能背诵下来。剩下的时间不多了,简单对做了小结便转入了课后思考练习的处理,大约用了10分钟的时间。最后那道选做题是要求搜集跟课文有关的资料,我告诉孩子们说,这项任务应该在预习阶段就完成的,不过现在做也来得及。结果下午路晗星就把打印出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递到了我的手上。我立即将这些资料展示到了黑板上,相信今后孩子们会愈加重视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称不上完美,现在想来大有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之嫌,无论是文本挖掘的深度还是对课文思想内容、写作手法的探讨,都存在不少漏洞。但有一点值得肯定,就是做到了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两节课下来,孩子们至少把课文读了四遍以上。大量的时间被用来读书了,我讲的自然就少,孩子们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自然就多。这样做至少比老师满堂讲对孩子有益。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0:39
遭遇长诗

从昨天开始,晨诵的内容被圈定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上,是顾城的一首长诗。全诗共10节79行,对孩子们来说这是个挑战。

从当初仅有短短几行、寥寥数十字的童谣、短诗,到十几行的现代诗歌,再到《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孩子们不断接受着挑战的洗礼。或许是教语文太久了,潜意识里我总希望他们能把每天晨诵的内容一字不漏地背诵下来。要是以往的那些小诗,倒没什么好担心的,只晨诵的10分钟里就能轻松搞定,即便第一天没熟练掌握,但经过几天的复习,轻松拿下也不成任何问题。前两天遇到《绝妙的游戏》那首诗时,我开始有了些挫折感,因为诗句太长、文字密度过大,孩子们读了好几遍都没有感觉,仅达到了熟读的程度,距离背诵还有相当差距。回想当初背诵学校布置的十五首古诗词,刚开始他们也是没有任何头绪,背着后面的前面的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经过两周左右的强化复习,如今已然将那十五首诗词背得滚瓜烂熟。对付《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这样的“大块头”,我看也只能用“分割包围、个个击破”的战术,每天安排两节或三节内容作为诵读重点,争取每天都能突破一点,第二天在巩固胜利果实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新的内容,如此循环往复,估计一周左右的时间就能把这块“硬骨头”给啃下来。我想好了,等孩子们能把这首79行的长诗从头到尾顺顺畅畅地诵读下来,我一定得好好夸奖犒劳他们一番。好让他们对长诗、长文的掌握拥有足够的信心。呵呵,我了解我的这些孩子们,我知道我的目标一定能实现,我甚至已经开始想象他们得到夸奖犒劳后兴奋的表情。

继上个学期与金波、张秋生、狄金森、泰戈尔等中外诗人陆续相识相知,这个学期尤其是从现在开始到寒假前的这段时间里,我准备把顾城和金子美玲隆重介绍给孩子们。顾城的诗朦胧中透着深邃,意象清晰鲜明,意境纯净遥远,或许孩子们一下子并不能全都读懂,但诵读上不会有任何大的障碍,那些词句很少有冷僻的,反倒是处处都充溢着儿童化的语言,蕴藏着某种神奇的亲和力。金子美玲的诗则更贴近儿童的世界,儿童的立场、儿童的思考、儿童的话语方式,她的诗能让孩子们感受到母性的温暖,同时更是一种熨帖的心灵滋润。

这就足够了,再不需要任何理由。我将带孩子们走近他们,聆听、诵读、感悟……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0:40
《我是希特勒》

刘昶开始了对我的“复仇”行动。

上个月写了一篇《怪怪的他》贴在博客上,从教师的角度把我感知到的刘昶全方位介绍了一番。出于对当事人的尊重,文中隐去了刘昶的大名。博文发出后不久,刘昶妈妈看到后发表了如下评论:“ 吴老师总结的太好了,哈O(∩_∩)O哈哈~”。第二天刘昶也留下了一行脚印在评论栏中:“ 行,我没话说了”。现在看来,这句评论的真正含义是:“行,咱们走着瞧”。上午一位同事来我办公室借东西,无意间提到了刘昶最近的一篇博文,说是写我的,而且把我写成了“希特勒”,于是迅速在同事的提示下到校讯通博客上搜索“穿越作业”的博客,果然一个刺眼的标题摆着眼前——我们班的希特勒。

好小子,竟敢说我是希特勒,把我跟独裁主义者、种族主义者、杀人魔王相提并论,我到底犯了多大的罪过呀?细读他的大作,我忍不住笑出了声。《我们的希特勒》共三段,先把班上的几位任课老师介绍了一番,说我和郑老师虽然学校领导但照样管不了他们,姚老师则属于“姜还是老的辣”把班上的同学教训的服服帖帖,不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刘昶竟喊出了孙中山先生那句振聋发聩的口号:“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号召大家跟“老师集团”对抗到底。援引一句文中的原话,请看他们是何等“嚣张”:一个说话的倒下,会有千百个说话的站起来!读到此处,我又好气又好笑,这分明是毫无掩饰的分庭抗礼。可这嬉笑怒骂、辛辣讽刺的行文风格亏他运用到了如此炉火纯青的地步。这小子真是鬼机灵,气煞我也,笑煞我也。

如果说第一段还牵扯到了别的老师,第二段可就是只针对我一个人的了。他把我煞费苦心想出来的课堂纪律整顿良策说成是法西斯主义。我不就是为了让孩子们能认真听课提出了“三级警告制度”嘛,而且三次警告之后才会采取并不严厉的处罚措施,最多也就是多些半张作业,竟被他如此“污蔑”,真是好没面子,呵呵。更严重的是,我的处处小心竟被这小子说成滥用权力,然后一脸委屈地对我进行毫不留情的“控诉”,好像真的蒙受了巨大的不白之冤。最后,这小子公然“叫嚣”:白写这么多作业,我要学习孙中山,领导起义!顺便套用《狼牙山五壮士》里的台词:打倒吴老师作业主义,中国少先队万岁!!!!!这真是气死我也,笑死我也。

呼,好累,写完那么多作业,还写了这篇博文。我为什么要用这个信纸?看好了,这些字是作业,上面躺的是我!!!        
为了让大家了解全貌我把原文最后一段全部贴了出来,没经过著作权人同意,不知道刘昶会不会再来找我算账。管不了那么多了。文中说的信纸,我会在本篇博文中使用。对于文中“申诉”的内容,这里不做任何辩解,因为事实从来不需要任何无谓的辩解。

被自己的学生说成是希特勒,似乎是件很丢面子的事。但我不这么看,气归气,笑归笑,心里还是有种说不出的自豪。因为我的那位同事对我说:“你们班的这个刘昶了不得,是个人才!”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0:40
《区  别》

昨天读高万祥老师《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对书中的两句话印象深刻。一句是“‘上帝赐予人类两样东西——希望和梦想,来减轻人类的苦难遭遇。’不读书,不读点诗歌的人,是无缘享用这两样礼物的。”另一句是“有人说,看一个人是不是有志向有出息,或者说,人和人的区别主要看两点:一是他交怎样的朋友;二是他的业余时间怎样安排,怎样度过。”

第一句话我在下午的作文课上,直接“卖”给了孩子们。这么做不能说没有一点私心,我是想让孩子们一如既往地把晨诵和午读进行到底。我期盼着他们能够通过阅读保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希望和梦想,期盼着他们能够藉着希望和梦想读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好人生、好未来。孩子们似懂非懂的看着我把这个句子念完,他们没有给我任何回馈,或许他们觉得这句话讲到的事情正是他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情,没什么大不了的,继续做下去就是了;再或者他们试着把自己每天的晨诵午读生活跟希望、梦想联系起来,但怎么也找不出二者之间的关联,可我仍固执地认为而是是从看到这句话的那一刻就如此固执地认为:必须把这句话告诉孩子们!

第二句话我更愿意留给自己。不少人问我,你每天除了读书、上课、写博之外,还干点什么?每当这个问题摆在面前,我都深感回答的难度极大。是啊,除了大家说的这些,我都干过些什么呢?似乎再没有什么能让我其乐陶陶、浑然忘我了。仔细想想也不尽然,最近一个时期出于健康的考虑,还是多少改变了一些生活陋习的,比如熬夜就比过去少多了,一般晚上十二点之前就能主动去休息,又如参加的应酬少了,即使去参加也基本能控制尽量少饮酒,有时干脆滴酒不沾,再如一般情况下做事不再像前些年那般“拼命”了,这跟不努力有本质区别,主要是把健康作为代价实在过于昂贵了。如果说业余时间还愿意做点别的事儿的话,我更希望是能够轻轻松松地看几部自己喜欢的电影,听点能让自己静下来的音乐,或者在双休日的早上美美地睡上一个懒觉。这些其实一点都不难实现,可我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总觉得看电影、听音乐之类的事情只能是一点杂事儿都没有的情况下,才能去做的事情,所以即便有点散碎的时间,我也拿它处理杂事儿了。不过,电影还是看过一些、音乐也是听过一些的,懒觉也睡过但不多。

至于结交的人,很多时候不以我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我有我的原则。首先是把工作上的交往跟私人交往区分开,尊敬上级领导,平等对待同事,处理事务尽量不独断专行,尽量避免情绪化;其次生活中的朋友有一些,但决不泛滥,相互之间不牵涉利益关系,更多的是心心相印、相互温暖和支撑;还有一群应该说是一大群精神上的师友,有的从未谋面,有的通过手机短息或QQ保持联系,有的偶尔能见上一面,大家天各一方却又心灵相通,他们就是近几年通过书籍、网络、教育博客、QQ职业交流群结识的那些挚友。他们热爱教育,拥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追求,执著和坚韧是他们共同的性格,热情和宽容是他们共同的美德,他们渊博,他们睿智,他们深刻,他们谦逊,他们是火,他们是灯,他们是树,他们是我精神上的依靠。肖川、张文质、刘良华、许锡良、李希贵、朱永新、程红兵、王晓春、窦桂梅、于永正、梅子涵、徐冬梅、薛瑞萍、干国祥、马玲、魏智渊、张南峭、张硕果、武凤霞、王钢、炉中煤、童心、阳光、莫言、倚窗听雨……我敬重并仰慕他们,在内心的最深处他们是永远的朋友。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0:40
我怎么可能指望所有孩子都听我的?

这个念头不是奢望,完全属于空想范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一个称职的老师也许能走进大多数孩子的内心世界,但要保证百分之百进入恐怕不太容易实现。

昨天办公区的路由器出了故障,今天一天都没上网,晚上回到家打开博客,看到昔日的好友乐乐作了妈妈之后重返岗位并在新浪博客上跟我打招呼,很高兴。那是湖南长沙一位很有思想、充满活力的好老师,家长和孩子们都很喜欢她。又去我的得意弟子刘昶的博客瞥了一眼,果然有收获,昨天赶上“零作业”,所以有时间写了篇博文,题目是什么我刚才没记住,大致意思是如果我认为自己不是希特勒,就应该拿出不是的证据来,否则我就是希特勒。

看来这小子是真的跟我拧上了。凭心而论,刘昶在文章里提到的很多现象都是客观事实,他以为我不知道每天都有几个孩子是不完成甚至不写作业的,他以为我不知道课代表替我给全班留作业时会专门少留一点儿,他以为我不知道采取“警告”制度后难免会有“遵纪守法”的孩子蒙受不白之冤,他以为很多事情的真相是我不知道,我就知道每天上自己的语文课,每天“毫无人性”地留语文作业,而且还经常会因为课堂纪律或别的什么问题把原本只有半页的作业增加到一页或一页以上……可是刘昶没有看到事情的另外一面:就算这一切我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也不代表我能一下子找出所有问题的解决办法,就算我想出了一些办法,也不见得它们就能完全奏效。就拿“警告”制度来说,它效果最好的时段,也不过是短短两周。两周之后,孩子们没了新鲜感,任你再严厉的制度我都不会放在心上。就拿平时不怎么把学习当回事儿的那几个孩子来说,我知道他们没写完作业,但也仅仅是没写完作业而已,又不是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坏事,最严厉的处罚也就是批评一下勒令把作业补出来,有时还可能再来点惩罚性的练习作业,对于那些学习态度、作业习惯存在诸多问题的孩子来说,这类所谓的“处罚”根本算不了什么,“我就是不写,你又能拿我怎么样?”我有时甚至不得不承认自己身为老师的低能,面对一些孩子,我的教育措施竟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当然,我可以换上一幅魔鬼的面孔,让教室里的每个孩子都噤若寒蝉,但那终究不是个办法。于是,我告诫自己:关于孩子的任何问题,在没有找到妥当的解决办法之前,千万不能轻举妄动,最低限度是不能伤到任何一个孩子的自尊,不能损及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过于严厉的批评和过于苛刻的惩罚,都可能使这些想法化为泡影,因此我宁愿放慢脚步,去观察去思考去找方法,也不愿伤到班上任何一个孩子。即便有像刘昶这样不理解我所作所为的孩子存在,我也决不轻易放弃这个原则。

刘昶很可爱,也很天真。他天真地认为我这个老师应当世事洞明,无所不能。我喜欢这样的天真,因为它会促使我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有朝一日真的能找出解决所有孩子的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尽管这想法本身就很天真,但它具有正面积极的意义,有点像童话故事里的情节,可我愿意相信童话。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0:41
这些必修课你都上过吗?

从高万祥老师手中,我拿过一张课程表,上面列出了优秀教师成长历程中的九门必修课程。它们分别是:读书修身、自我反思、教育科研、大爱厚生、积极写作、锻炼口才、注重细节、家校合作、追寻快乐。做教师久了,很可能出现只记得怎样给别人上课,却忘了自己也需要做回学生适当地上上别人的课。高万祥老师的《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一书,让我找回了“作学生”的感觉。

两年前的暑假读高老师《我的教育苦旅》,曾写下两万多字的读后感,当时最鲜明的感受是高老师的书很好读。文字的质朴纯熟自不必说,我更想用“温润”这个字眼来描述自己阅读时的感受。从每一页文字的背后,我都能切实地感受到一种热度,宛如刚从寒冷的街头进到暖气房里的感觉,翻开封面便能迅即产生一种被暖暖围住的心理体验,进而整个人都被融化在了他的文字深处。很多时候,我会不由自主地将目光从书页上挪开,静静地思索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让高老师对教育事业、教师职业如此钟情,使他的教育诉说总是饱含深情、热力四射,让读者一次次产生心灵的撼动?终于,我找到答案。只有深爱教育并热切希望中国教育早日强大起来的真正的教育行动家才会拥有如此的情怀和魅力。在我们面前,他是老师更像一位父亲,他用慈祥恳切的声音告诉你教育是什么,教师意味着什么……

“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在第一堂必修课上,高老师在谈到读书修身时着重强调了这一点。“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挚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本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结合自己多年来读书和引领本校教师读书的经验,高老师推荐教师阅读五大类书籍:一是以《论语》为代表的哲学著作;二是以苏霍姆林斯基著作为代表的教育学著作;三是《仁爱一生》和人物传记;四是小说;五是诗歌。针对很多老师提出没时间读书的问题,高老师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其实我认为关键是想不想读。请想一想,你的晚上呢?双休日呢?”

在高老师的“自我反思”课上,我懂得了教师作为知识分子,最可贵和最本质的人格特质是社会担当,也就是社会责任。教师,应该成为这样的人:能够用自己的专业为社会服务,能够超越个人和小团体私利对社会和国家民族给予真诚关注,能够时时关照自己脚下的路又常常抬头仰望天空,能够认真思考生命意义并积极追求精神高尚,能够面对世俗洁身自好或面对权贵敢于坚持真理……要做到这一切,最根本的方法是自我反思。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站在教育发展的立场、站在知识分子的立场、站在教师的立场,时时关注和思考国家、社会及教育,处处反省自己作为教师的社会良知和教育担当。

“一个优秀的教师和普通教师最大的区别应该是有没有科研的追求和能力。”在“教育科研”课上,高老师介绍了个人的成长经历,讲述了自己从“特色教师”发展成为“特级教师”的教改历程,介绍了南开首任校长张伯苓倡导的人生教育和人格教育,还以较为宏大的篇幅介绍了朱永新和他倡导的新教育实验。在介绍后两者时,高老师又重点讲了自己是如何带领老师们学习和实践两位教育先行者的教育思想的。由此,不难找到高老师积极推行“人格教育”、“人文教育”、“构筑理想课堂”以及“聆听窗外声音”等教育创见的渊源。教育是做的哲学,“教师的生命价值只有在科研实践中才能充分实现”。高老师的这堂课让我牢牢记住了这一点……

高老师的“九堂必修课”可谓堂堂精彩。“大爱厚生”课让我懂了众多教育方法中“爱的教育是最强大和最伟大的一种”;“积极写作”一课既强调了教师写作的意义以及写什么、如何写的问题,又态度鲜明地指出“一定要鼓励学生写日记”,高老师说,“抓日记写作的教师功德无量”;“锻炼口才”“注重细节”“家校合作”“追求快乐”等必修课程,也都体现了明晰的教育指向,其中列举了高老师本人和诸多教育名家、一线教师的生动案例,这样的课保证奋战在教育前沿的广大教师听不烦、听不厌,越听越爱听。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0:41
自从教室里有了大屏幕

昨天上午,把厂家放在学校会议室的那台65吋宽屏交互式教学一体机抬进了我的教室,可把孩子们兴奋坏啦!如果不是局领导希望把这些设备放在真正的教学环境中实际运用一下,我们也没考虑过弄到教室里来用。现在获准使用了,反倒有点心虚:究竟该咋用呢?

上午第四节课,在鲁磊老师帮助下连好了笔记本电脑和教学一体机,本来安排讲第24课《最后一分钟》的第二课时,先让孩子们把课文读了一遍,然后问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有什么问题没有,得到的回答是“没有”。怎么可能没有问题呢,上节课除了处理生字词语、把课文读了几遍之外并没有怎么展开讲课文呀?于是,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了“‘最后一分钟’具体指什么时间?课文是怎样介绍昔日香港的?香港回归祖国说明了什么?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大家对问题的解答看,大多数同学对课文确有了一定的理解。考虑到这原本就是略读课文,就又留了些时间让孩子们再把课文读上两三遍,便结束了这个教学内容的学习。此时离下课还有些时间,看着孩子们眼巴巴地盯着一体机在看,我的手心儿也直痒痒,巴不得赶快试试这个新设备。我们双方一拍即合,我迅速把移动硬盘连接上,打开了其中的装有绘本资料的文件夹,随着页面的呈现,孩子们被眼前所见的一切给震住了。超大的屏幕、清晰的字体、伴着优美的音乐,简直太完美了。我一边演示,一边在教室的不同位置查看使用效果,感觉的确比以往使用的大屏幕电视机和液晶投影机好很多,坐在后排的孩子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听得真真切切。存在的不足是,下面配置的柜子过低,后排的同学有时看不到屏幕的全貌,不得不直起身子、伸长脖子看。所以下午预备前专门找了电教中心的鲁磊老师换掉了原来的柜子,把一体机临时放在了两张并在一起的会议桌上。

下午辅导课,安排讲练习册。这次我借来了学校的实物展示台,把自己的练习册往上面一放,影像立即通过屏幕呈现了出来,孩子们又是一惊,台下的惊叹声此起彼伏。说真的,在课堂上用展台我也是头一遭,没太多经验。讲练习册的时候,我侧重于借助展台结合题目强调解题的要点,比如容易出错的地方会特别指出来,容易写错的字会专门范写一下。同时,还注意把孩子们做好的题目通过展台展示出来,这在过去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孩子们觉得新鲜,我则认为这种手段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在大有益处。

今天早上的语文课,使用了一体机的书写功能,感觉比较好用,特别是书写之后还可以将需要强调的内容用鲜艳的颜色圈点出来突出显示,起到了很好的强化作用。下午预备前,让孩子们对着屏幕上的电子幻灯朗读长诗《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声音极为整齐,这是因为大家把注意力都集中了起来。作文课之前,先讲了一个绘本《爱德华的奇妙之旅》,有画面有背景音乐,再配上我的朗读,孩子们很快便进入了故事的情境之中。让我不由感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确好。不过随之而来的还有巨大的压力,要把这套设备真正用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任课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大大提高了。课前必须充分备课,把所需的教学资源事先收集整理好,再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随时调用,否则不仅无法教学效率,反而会出现延误教学进程、降低教学效果的可怕局面。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0:41
室外晨诵第一遭



周二那天就跟孩子们约好了,周五的晨诵在教室外面走廊圆弧处进行。内容也定下来了——顾城诗作《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就是那首10节79行共600多字的长诗。



刚接触这首诗的时候,孩子们都认为诗太长了,要想背下来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因此他们多少有一点畏难情绪。以我的经验,只要合理安排,每天背一个片段,一个星期完全可以搞定。所以,我和他们一起按照每天两节的进度稳步推进,周四的时候只剩下最后四节,来了个“风卷残云”一次性地予以歼灭。为了确保第二天早上晨诵的效果,中午利用课前一支歌的时间,组织了一次预演,效果还不错,80%以上的孩子能达到基本会背的水平。这下我的心里有了底,原定计划不变。



周五进教室就发现很多孩子捧着晨诵本做着最后的准备,看来这些小家伙也担心在其他班同学面前出丑,纷纷采取“临阵磨枪”的策略。为了保证有充裕的晨诵时间,预备前五分钟我就安排孩子们按照体育课列队方式在教室外排队,大家熙熙攘攘了好一会儿才渐次找好了各自的位置,人群也开始安静下来。从小家伙们的表情看,多少有些紧张,毕竟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在我们队列的后面不时会有其他班的老师和同学走过,他们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们,那一刻我的心里有一点点得意:五四班的孩子终于迈出了室外晨诵的第一步,这在全校是个创举呢!



开启诗我选择了孩子们最熟悉的《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和《爱读书的树叶》。为的是帮助孩子们舒缓紧张的情绪,为接下来诵读《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做好准备。开启诗很快就读完了,我用目光跟孩子们交流,从他们的眼中我看到了越来越多的自信,我知道可以开始了。于是清清嗓子为他们领诵,“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顾城,一、二!”整齐的诵读声迅即在走廊上回响起来,读前两节的时候,孩子们的声音里还略微有点儿羞涩的成分,但随着诵读的深入,羞涩感渐渐消亡,取而代之地是洪亮的、充满儿童气息的朗诵。我看到自信的微笑在他们脸上洋溢,我听到自信的声音在走廊上、在教学楼激荡。正值全校晨诵的时段,隔壁班级的同学纷纷从教室里探出脑袋朝我们张望过来,部分值日的同学索性停下手中的扫帚边看边议论着什么,姚老师也几次从三班教室走出来远远地看着我们,六班的同学在结束了本班晨诵后成群地跑出教室来“看热闹”……这一切我的孩子们也都看在眼里。结束晨诵回班后,我立即组织了讨论,要大家对刚才的晨诵展示发表各自见解。有的孩子说,声音不够大,没有达到老师希望的让全校同学都听到的目标;也有孩子说,个别同学晨诵的时候不太专心,有做小动作的现象;还有孩子说,其他班的老师和同学都在盯着我们看,如果下次再有这样的机会,我们得表现得更好一些,否则老师和同学们会嘲笑我们的……



听着孩子们的议论纷纷,我在心里笑了。至少安排这次室外晨诵的目的基本达到了。同样是晨诵,只不过是从室内转到室外,却让孩子们收获了一份自信和一份自豪感。我想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一定会更加热爱晨诵。我跟他们相约,只要天气允许,今后每周五都可以考虑到室外去晨诵,把一周来晨诵的内容做一次集中展示。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0:43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51&pid=1347&page=1&_dsign=6e289947&extra=#pid1347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51&pid=1347&page=1&_dsign=6e289947&extra=#pid1347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