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河南-《教育时报》推出的[首届河南最具影响力教师评选=候选人物]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0:50
标题: 河南-《教育时报》推出的[首届河南最具影响力教师评选=候选人物]


[候选人物] 姚俊松:品味大教育的幸福
人  物  档  案
    濮阳市第四中学物理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国家级优质课获得者、河南省名师、濮阳市名师、第三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基础教育阶段导师制的研究与探索》《网络时代学习的革命》等多篇文章在《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安阳师范学院学报》等报刊上发表,出版专著《就这样和学生一起幸福》。负责“濮阳名师工作总室”的工作,同时带领姚俊松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培养新人、送课下乡。
姚俊松  
    在对教育的解读、心灵的触摸和成长的感悟中,12个春秋在弹指间流逝,“教书”博大的内涵和“育人”无穷的魅力在脑海中也越来越清晰可现。一路走来,痛并快乐着,辛苦并幸福着。
                       
                                 教育只会把幸福送给懂他的人

    2000年,怀揣着梦想从一个校门迈入另一个校门,角色却在质的跨越中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我爱孩子,更喜欢那些和自己差不了几岁的中学生。于是,我很快成了他们朋友中的核心、嬉戏中的首席。在我几乎就要触摸到教育的幸福的时候,他们的物理成绩却给我开了个不小的玩笑,“全市倒数第一”的尴尬横在我心灵的深处,几乎窒息了我的思考。还好,我用优质课比赛的忙碌冲淡了痛苦的思绪,更用两次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优质课大赛的战绩抵消了学生成绩挫败的耻辱。我懂了,爱学生是需要资本的,没有理性投入的爱,只会让学生在幼稚的嬉戏中陷入放纵的泥潭。
  2005年,我在学期中间接班,以“后娘”的身份跻身班主任行列,角色的转变也点燃了我再次奉献教育的热情。一年下来,成绩虽然摆脱了“温饱线”的挣扎,但距离自己理想中的愿景却还有很长的距离。更让我无法接受的是,学生对我总是敬而远之。为什么自己恨不得将心掏给他们,而他们却依然如此抵触和淡漠?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给了我答案。原来自己爱得专制、爱得强迫、爱得自私、爱得功利。于是我懂了,爱是需要以尊重为前提的,爱应该是对生命良性成长的滋养。我试着用耐心的等待代替冰冷的强加,用关爱的聆听代替单调的训导,在教育的留白处我们用真诚的交流敞开彼此的心扉,我享受到了幸福的力量。
  
                                                     多元发展构建立体式的大教育观


    教育绝不能狭隘地定义为课堂上的讲课与课下的批改作业,教师的技能也绝不只有制作课件和设计教案。我们的眼里不能只有成绩和分数,我们的心中不能只有学科的公式和符号,我们必须树立立体的大教育观,多渠道促进自身的多元发展。
  
  第一,我从才艺方面转移学生崇拜明星的目光。一首歌、一支舞,就可以拉近师生之间心灵的距离。于是我在假期里疯狂地补习娱乐知识。我会善待同学们在联欢会上的每一次邀请,我不会错过学校的每一次大型演出,在认真排练、闪亮登场的震撼中征服学生的心灵。
  第二,我在品读经典中丰富自己的文学修养。我是理科教师,缺少的是文学的底蕴和言辞表达的精当,于是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读书。从最初的强迫到后来的喜欢,再到现在的近乎痴迷,在长时间的阅读与消化之后,我的语言变了,不再只有直截了当的结论,而是增添了引经据典;我的思想变了,不仅有对众多教育弊端的批判,更有在众多大师智慧引导下的建设与开发。
  第三,从广泛的课题研究中深化自己思想的根基。我将教学困难课题化,将育人困惑故事化,在反思与改进中不断突破创新。我借助教育局领导搭建的平台,开展了国家级课题《网络导师导学》的探索与思考。阅读大量的文献,从“导师”到“溯源”,我在深入浅出的思考与尝试中更深刻地感悟着教育的渊源。我还借助名师工作室的平台开展了省级课题《生活物理大课堂》的研究,从学科本原处触发知识的生成点。在长期专注、系统的思考中,我的教育思路被打开,我的知识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第四,从报告交流的争取与珍惜中升华自己的理念。我会很珍惜每一次公开发表观点的机会,在厚积薄发的展示中为自己拥有更多、更大的舞台设置铺垫。我做到了,于是就有了鹤壁市的两次邀请、安阳教师的3次交流和许昌、周口、商丘等地所作的专题报告,于是就有了与东北师范大学等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们的交流。我的报告内容也由“学科教学”“班级管理”扩充到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网络时代教育模式的变革”等,交流的教师群体也由学科教师到班主任和其他学科的教师,再到校长,学段也由原来的中小学延伸到大学。每一次报告交流都是理念的升华,每一次努力展示都是能力的提高。
                         
                                                              在奔跑中靠近规律和梦想

    我喜欢在写作和反思中奔跑,让感悟靠近教育的规律。写作已经成了我教育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每天一篇教育心得,每天一篇教育日记,每天都会有一两千文字进账。每一次外出学习更会在学习心得的记录中用文字肆意畅想,所以就有了2011年年底在东北师范大学接受“国培”的15天5万多字的心得记录,更有了在今年5月北京教育学院6天的进修学习中收获了3万多字的日志与感想。我的第一本书《就这样和学生一起幸福》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而我的第二本书《育人教书的坐标》也已经到了最后的完善阶段。有人说我活得太累,不会享受生活,而我却觉得自己是在享受的心态下向教育规律靠近。
  接下来,我要做的就是在规律的践行中奔跑,让现实靠近心中的梦想。我立志成为能享受教育幸福并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教育家,心灵深处的教育也早已不再是一个局促的平面,而是一个立体的、宏大的、可以储存释放幸福的空间。我愿意在这种多元发展的坚持中突破成长中的一个个瓶颈,更愿意在立体的大教育下共享充满智慧的资源。
  路还长,心飞扬,坚持在路上!


      
  一个真正好的老师应该心中装着满满的故事,他不仅创造自己的故事,还能帮助学生不断创造故事,并愿意珍藏、分享这些精彩故事。我很欣喜地看到,姚俊松老师是一个有故事的老师。他自己的成长故事、他和学生之间的故事,都是那么精彩。他就像一棵生长茂盛的大树,深深扎根于大地,又努力向着天空伸展,枝叶间,挂着许许多多在不断长大的果实。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学院附中教师 孙明霞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2年11月14日1版)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0:51




人物档案       南阳油田实验小学语文教师,河南省名师、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感动南阳的十大人物”提名奖获得者、河南油田十大名师之一、第二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文章《音乐声中的世界》在《小学语文研究》上发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等文章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发表,《教学勇气》读书笔记在《教育时报》上连载数篇。在郑州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等院校作报告多场,指导多名老师参加河南省优质课比赛获一等奖。
刘娟娟
       作为一名教师,我执教的作文课曾在中国教育电视山东台播出,我还参评“感动南阳的十大教育人物”,我的事迹也曾在南阳电视台、南阳油田电视台播出,《教育时报》曾连载过我的读书笔记,这些媒体的宣传产生了不小影响,但下面这些欣慰,更让我难忘。
   欣慰之一:这么多孩子在跟着我学习写话
       受校讯通之邀,我开始撰写指导学生写话的彩信,彩信用户就这样跟着我通过手机彩信指导着孩子写话。用这种方式跟我学习的学生既有河南的,也有内蒙古的,已有1万人以上。一学期之后,在彩信调研中,写话指导栏目又成为最受家长欢迎的彩信内容。为了让更多的家长受益,校讯通编辑又以“跟着刘娟娟老师学写话”为系列专题在首页的专题汇总中做了专栏,一显示在公告栏中,一周就超过了2000次的点击量。编辑还特意把“小鸟妈妈”带着孩子跟我学写话的每一篇都发给我看。看着这对素未谋面的母子在跟着我的指导学习、提高,我无比欣慰。自己的教学能给更多的孩子以影响,这是我做教师的最大快乐。
  我能够连续不断地每周撰写写话指导,这得益于我一直以来进行的“四线一面”创新作文研究。在这项研究中,“迁移创新线”就是对“读写结合”进行专项训练的系列。我和我们学校的教师团队将读写结合的方法总结了10种:仿写、续写、补写、改写、缩写、组写、串联写、评价写、对比写、延展写,并一一在教学中进行尝试。那时候,和我一起研究“四线一面”创新作文的课题组教师每周都要上一节作文课。我经常听大家的课,并带领我们的团队将每册的读写迁移点进行汇总,落实如何在课堂中指导学生运用上述的10种方法提高作文水平。在进行尝试的两年中,我的首届创新作文实验班发表文章100余篇。我的《寻找吸引力》《音乐声中的世界》等作文教学论文也在《小学教学研究》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
     欣慰之二:培训教师的时候大家对我的教学感兴趣了
       2009年获得河南省名师称号后,我应邀到郑州、南阳等地为教师进行过培训,培训的对象既有地市级的骨干教师,也有国培班的教师。每次培训之后,都有学员和我进行交流。有一次我在南阳师范学院承办的国培班讲课,讲完课之后,一部分学员对我的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非常希望能听听我真实的课。一周之后,这些热爱学习的学员朋友就真的来到我们学校听我的课了,而且还把听课后撰写的文章发给我看。我想,自己的教学能够激发学员们的兴趣,这得益于多年来我对课堂教学的研究。除了作文教学专项研究,我也和我们的教学团队研究语文教学的模式。我对语文课堂的追求就是——活力,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课堂。不同时期的课,我对“活力”有不同的诠释。
  上世纪90年代末,以《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为代表,我着力将语文的活力定位在“语言文字的训练”,我构建的“三步训练”教学模式就是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学练结合,提高语文素养。新课程实施后,以《枫桥夜泊》为代表,我着力将语文的活力定位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我构建的“质疑漫谈”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通过学生自己质疑、自主解决、课上合作、课外延伸等形式,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体系。河南油田教育中心启动第二轮课改之后,以《动物过冬》这篇课文为代表,我将语文的活力定位为“自主高效,以生为本”,重视自主预习,重视合作交流,重视课堂展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课堂的宝贵时间交给学生,建立有效的小组学习机制,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师本”淡出舞台,“生本”之花绽放。
   欣慰之三:学生参加自主招生时想起了小时候的一篇作文
       在南阳油田实验小学,我教了两轮完整的班级,其中,第一个毕业班的孩子现在已经上大三了。这些孩子在大学的表现非常出色,不少还因出色而到国外当交流生。很快,华东政法大学的刘迎旭就要到荷兰去做交流生了。刘迎旭在小学的时候就对法律感兴趣。我在组织研究性学习的时候,他带头成立了班级小法院,并以《班级小法院》为题在报纸上发表了他的审案过程。在他准备参加自主招生的材料的时候,他的妈妈特意让我找找是否还保存有那张报纸,后来我找到了。刘迎旭自主招生成绩优异,这个在小学就酷爱法律的孩子如今就读于华东政法大学,圆了童年的梦。现在,他的妈妈还保管着他当“法院院长”的那块执法证据——“惊堂木”。
  这些让我想起我带着孩子们进行的那些研究。小学生会研究吗?小学生会写研究性论文吗?会。来看看我的学生的研究吧:学科领域,学生研究《会睡觉的花》。学生根据自己对小区酢浆草和牵牛花开花时间的研究提出花有“开关”,研究突破此开关的基因,可以让中国创造出“百花迎奥运”的绿色奥运庆典。在《小干部 大干部》的研究中,学生们为了采访到南阳油田的领导,在多次采访未成功的情况下,想办法利用职代会“堵”住了领导,采访成功,并成为新闻在南阳油田电视台播出。教学生6年,想学生60年。以上这些研究性小论文的题目可能永远不会在试卷中出现,但是,在孩子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有这样的体验是非常难得的财富。
  因为自己的研究而影响了这些孩子和家庭,我无比欣慰!

专家评语
       作为一名教师,刘娟娟老师始终用研究者的姿态从教。通过校讯通这一平台,她开设写话指导栏目,并与自己长期坚持的“四线一面”创新作文研究结合起来,给更多的孩子以影响。她追求语文教学的“活力”,引领和带动了更多教师走上专业发展之路。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促成了学生的完善发展。总之,做教学研究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为了更多教师的成长。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2年10月10日1版)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0:53

韩素静:行走,朝向一个目标
人 物 档 案
       濮阳市油田教育中心教研室教研员,河南省名师、河南省骨干教师、濮阳市名师、濮阳市优秀教师、第二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在《教育时报》《班主任》《江苏教育》等报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百余篇。出版专著《与学生一起幸福成长》。成立了韩素静名师工作室,在河南省各地做报告近50场,根据不同层次培训对象的需求做有针对性的报告,在班主任工作、教师专业成长、教学反思等方面促进教师成长。
韩素静  
    20年来,从农村走到县城,从县城走到市里,从教师到教研员,从教育新人到河南省名师,一路走来,有惊有喜,有伤有歌。
  每次应聘,都是挑战;每次选择,都是为了寻找更适合专业成长的路。但是,并非所有的选择都是正确的,当我知道那次选择通往的是另一条路时,我顶着压力努力改变。
  2009年,我被借调到濮阳市高新区教育工作办公室。原因很简单:2006年,我遭遇了一场车祸,留下脑震荡后遗症,工作强度稍大就头疼难忍。2007年冬天,陪伴我走过的不只是53个孩子,还有100多服中药,即使这样,我仍然担任着两个班的语文课和一个班的班主任。后来,头疼升级为低烧,但我仍舍不得离开讲台。一面是每况愈下的身体,一面是生命深处的根。正当我左右为难时,恰巧濮阳市高新区教育工作办公室要人,就把我借调了过去。我总觉得,教育部门的工作应该和教育教学有关,在那里,我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促使自己成长。
  但是,现实挑战了我的想象。很快,我就发现那里的氛围不适合我,继续这样行走,我会距离真正的自己愈来愈远,甚至面目全非。
  于是,我偷偷跑回学校,向领导提出想重返讲台,领导很是欢迎。但当我把决定告诉家人时,却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好在上天没有让我太为难,教研氛围浓厚的濮阳市油田教育中心教研室向我抛出了橄榄枝。在这里,我遇到了教育专家型领导,他们甚至为我量身制订了成长方案。
  从此,我的岗位发生了改变,但工作重心仍然是课堂。为促进自己更好地成长,我给自己定下要求:深入课堂听课,听后必评;评课时,不仅学习对方的优点,还要分析对方的不足;不仅指出不足,还要提出修改性意见;不仅说出来,还要把思考形成文字,通过博客让更多的老师看到。就这样,《千万别丢了钥匙》《课堂要营造合适的场》《守护语文教学的根》《语文课,需动更需静》等40多篇6万多的文字相继产生。这些文字,涉及导课、生字词处理、作者介绍、文本解读、课堂氛围、教师课堂评价语等方面,问题从课堂中来,又在课后得到及时反馈,对教师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2007年,我被濮阳市教育局聘为骨干教师讲师团讲师。第一次接到任务,我很紧张,好在那次有5位教师上课,我是最后一个。前4天,我天天去听课,目的是看学员需要什么。那几天,白天听课,晚上修改自己的方案。第五天,当我的讲座结束时,我听到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就这样,我的语文教学讲座《让文字为人生着色》、班主任讲座《与学生一起成长》、专业成长讲座《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在思考和尝试中成熟起来。
  这一过程,看似是在引领别人,实则是自己的另一条成长途径,因为这个过程迫使自己把平时零散的做法进行梳理归纳,迫使自己思考教育现象背后隐藏的真谛。近几年,我做了50多场讲座,这其中,特别让我感动的是襄城县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自从2009年认识后,3年之内,我接到了4次邀请,我觉得这是对我最大的认可。
  2010年和2011年,我两次被河南师范大学承办的国培班聘为授课教师。2010年,我的讲座唤醒了安阳市刘丽丽老师的成长意识,她开始思考和记录教学中的点点滴滴,陆续在《教育时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发表多篇文章。2011年8月,在濮阳市第七中学做的班主任工作讲座引起李继广老师的共鸣,从此他走上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的教学道路。2012年4月的一天,我在濮阳县柳屯镇第一中学做专业成长报告。当晚,该校的李继才老师在博客中写道:“韩素静老师饱含深情的语言,字字敲在我的心扉……几年前参加濮阳市第23期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就是她给我们讲的课,那次培训唤醒了我,我才知道教育不只是备课、讲课文、改作业,原来还有这样一片充满诗意的天地,教师的生活居然可以如此精彩!此后,我开始关注课堂、思考课堂、阅读课堂,逐步踏上了教研的教育正道……”
  2011年,我的教育教学随笔集《与学生一起幸福成长》出版,这本书也引起广大教师对教育的思考。濮阳市第九中学的李艳星老师阅读后发来短信:“以前我总埋怨学生笨,看了您的文章,我开始问自己:是学生笨还是我没有说明白……” 甘肃省岷县西江镇中心小学专门召开读书汇报会,卢晓丽老师说:“《与学生一起幸福成长》这本书就如春天的细雨、夏天的凉风、秋天的朗月、冬天的暖阳,它使一切变得更加美好。在阅读的过程中,更让我享受到了教育的春天,使我明白,教师就要做一缕春风,唤醒一棵棵幼苗
……”
  听评课、讲座、书籍,都对教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次无意的闲聊,竟也影响了一个人的工作走向。2010年外出学习时,我和南乐县的陈晓娜老师聊起了做班主任的快乐和幸福,对我来说,这只是一次闲谈,但没想到的是,没等学习结束,她竟给校长打电话要求做班主任。后来,校长邀请我去做讲座。竟想不到的是,校长的第一句话就是:“韩老师,你凭几天的闲谈改变了晓娜对工作的态度,说明了你的魅力。

  我非常喜欢李希贵校长提出的“终点思考”,是的,60岁时想到达什么目标,40岁时就要明白应该做什么。有目标的行走让我的方向更明确、脚步更坚定;有目标的行走让我很充实、很快乐,这份快乐不在于是否实现了梦想,而在于追求梦想的过程。回首20年的教育道路,我理直气壮地说:“20年的时光,没有泡白我的理想;20年的行走,我始终朝向一个目标。”

专家评语
  我也曾经捧读过韩素静老师沉甸甸的著作,那里的苦乐悲歌都如同调料一样烹制着我的内心。我甚至常常嗅到一股清香,说不清是来自书本,还是来自我的心灵。喜欢阅读那一个个画面感颇强的故事,因为从故事中我读出了韩老师的为师之乐;也喜欢默默品味那些点滴的思考,思考中我感受到的是韩老师的深刻。我想对韩老师说:你已经站在一个高原之上,高原之上的再次崛起更需要真的力量!祝福你!
                ——特级教师、江苏省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副校长 武凤霞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2年11月28日1版)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0:54

付以华:追梦的蜗牛


      人物档案
  南阳油田教育中心第二小学美术教师,河南省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河南省教育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南阳市“师德先进个人”、南阳油田教育中心“十大名师”。著有《创意的翅膀——多元美术美术视觉艺术教程》,多篇文章在《中国中小学美术》《少儿美术》等刊物上发表。建立了付以华名师教学工作室,通过观摩课、示范课引领和指导了同类学科的研究。
  □ 付以华
  一场雨过后,清晨的空气格外清新润泽。走过楼下的草坪,突然发现草地的边缘竟然爬满了大大小小的蜗牛。一只蜗牛在树叶上慢慢地爬行,树叶的光滑使它爬了一半突然滑了下来,但它没有放弃,慢慢地再次向叶片靠近……看着这只执着爬行的蜗牛,我突然感到我的专业成长正如蜗牛,在“童画”的国度里,踽踽独行。
  带着思考上路
  那一年秋季,18岁的我从师范学校毕业,怀着一份忐忑和向往走出了校门。那时候对我来说,只是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新鲜感,还不理解教师的真正含义。特别是美术学科在当时的大教育环境里一直不被人重视。就这样,带着一种年少的激情,我站上了讲台,走进了孩子们中间。
  沿着固有的教学模式,我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年复一年,日子就如同手中的粉笔从指间流走。当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熟练,当最初的职业新鲜感慢慢退却,我突然有了一种对教育的迷茫。我发觉自己的教学就像学生的画一样,单调且没有一点新意。先前的憧憬变成了一种困惑,内心开始变得有些浮躁。我不知道该怎么走下去,甚至对未来感到悲凉。
  我开始带着疑惑思考,思考着一个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向师长请教,和同行交流。在当时只要有有关少儿美术教育前沿的新书,我便立刻购买下来研读。通过不断的交流、消化、吸收,我的思路豁然开朗起来。
  为了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和美术教育事业,在克服重重困难之后,我如愿考上了中国美术学院。但是,现实的重重困难让我犹豫不决。妻子看到这种情况对我说了一句:“你既然喜欢,那就去吧!”妻子对我的教育事业的理解化为了我在中国美术学院努力学习的动力,我如饥似渴地获取一切能够获取的知识。这段学习经历使我懂得了以一种更专业的课程意识和发展视野去关注孩子一生的发展方向,那是一种高度也是一种宽度。
  当这些努力化为各项荣誉时,是对我的回报,更是对家人的回报。
  打造“童画”王国
  从中国美术学院回来,我开始重新审视美术教育。到底以什么方式促进学生有价值地成长?我开始寻找一个更合适的切入点。我把整个小学和初中学段的美术教材找出来,仔细研究、分析并归纳出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内容的单元整合。课题的衍生使原来点状的知识连贯成一条主线,变得更为厚重。同时,根据地域文化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自编了一些教材。这样的教学内容灵活,教材地域性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将美术课合并成两节大课连起来上,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将课堂作业作为完整的作品去做,形成了一种新的评价方式。
  这种立足课堂教学的方法,无意中开启了我成长的密码。通过不断探索,我最终建立了一种“多元美术文化”课堂教学体系,我将美术教学置于一种多元文化的学习氛围,形成了以文化为主线的“主题性”美术学习思路。它主要包括教学环境的多元、课题设计的多元、教学材料的多元、教学表现的多元、教学方式的多元、教学评价的多元。
  春天,我带着孩子们走进飘着油菜花香的田野;夏天,沙滩成为孩子玩沙雕的乐园;冬天,雪地里我和孩子们一起撒野……这样活动的结果最终让学生以日记画、儿童故事画、文字、童谣诗歌等形式展现出来,化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一首首快乐的歌谣。在我心目中寻找已久的“童画”王国展现在了我的面前。
  当一篇篇论文发表在全国艺术类核心期刊、重点期刊《中国中小学美术》《少儿美术》《少年儿童研究》等上面,1000多幅学生作品在各类比赛中获奖,我从这种教学中体验到了对自己探索和尝试的肯定,学生们也在这种诗意般的“童画”世界里编织出了一个个七彩的梦想。
  品味成长的幸福
  每一个教师的成长都有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每一个教师成长的背后都有让人感动、曲折的故事。但是破解其中的成长密码,不外乎教研、读书、反思、写作这一条主线,而我的成长过程更多时候是一种孤独在伴随着。这种孤独,一方面来自我从教的学校是一所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矿区学校,另一方面来自作为美术学科在学校所面临的尴尬地位。相对闭塞的环境和不被重视的处境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在这种环境中,美术老师的成长需要付出更多。
  我庆幸自己在这种孤独的修炼和内化过程中,没有随波逐流,反而有了更冷静的思考。看着孩子们那一幅幅绚丽多彩、充满奇异想象的图画时,所有的质疑和不理解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那一刻,我真正品尝到了一种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幸福感。
  20多年的教育磨砺,面对所从事的小学美术教育,我深情地感谢那些可爱的孩子,是他们,使我在不惑之年还保留着一份善良纯真。仰望星空,仰望孩子,在“童画”世界,我找到了人生的起点,把“童画”王国一点点建造,并涂抹上梦幻的色彩。一个人一生中能坚持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一直以一种激情去为之追求,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梦还在远方,我知道自己还会继续前行,就像那只蜗牛一样沿着梦的方向永不停歇的歌。
  专家评语
  带着梦想上路,在思考中执着前行。付以华老师以美术教学为平台,在困惑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任凭困难千般,从不改变对理想的追求。他不断建构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他探索和坚持“多元美术”的教学理念,他把学生的多彩生活引入课程和教学,他如痴如醉地营造着他和他的学生们的“童画”王国。理想、思考、执着,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词。
   ——河南省教科所研究员 徐万山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2年9月26日1版)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0:56

毛广文:我成长,我快乐

人物档案
       开封高中物理教师,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河南省名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研室教学研究中心组成员。以课题研究等教科研形式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使学校初步形成了科研型校园氛围。《专家伴读——新课程同步学案(物理必修1)》《专家指导:物理必修2》等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大象出版社出版。

毛广文
       在开封高中任教的十余年中,我担任班主任多年,并连续多年送毕业班,历任学校备课组组长、教研组组长、师资培训处副主任。
  回想十几年的从教历程,反思从教过程中的得失,感悟颇多,总结两点,分享如下:
  
向课堂要质量,做一名学生认可的教师
       教师的工作很平凡,但是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却实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参加工作伊始,为了得到学生的认可,我刻苦钻研,并跟着老教师一节不落地听了三年课,对知识结构有了完整、系统的了解;做了三年题,力争做到学生问不倒;借助年轻的优势,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使师生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加强辅导,关心每一个学生……经过师生共同努力,我们班成绩优异,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认可。
  当送完毕业班再次回到高一时,我感到,要想得到学生的认可,更要让他们喜欢,就必须形成自己的风格。针对学生对物理的畏难情绪,我将物理课以“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幽默风趣、拓展迁移”的定位进行讲授。例如在讲解知识联系实际的题目时,从网络上找到相关材料使学生易于理解;引入流行的“潮语”,让学生感到物理也一样生动。在讲解利用闭合线圈在多个磁场中的移动来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时候,我用的潮语“穿越”引发了学生会心的微笑;由动量中的反冲拓展到鹞式战斗机的起降,激发了武器爱好者的兴趣,顺便再介绍一部电影《真实的谎言》给他们,一瞬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在讲解原子物理时,涉及到物理学史,我的评书式讲解让学生听得有滋有味;在讲解核外电子绕核旋转时的能量关系时引导学生思考人造地球卫星的相关知识……短短的几句话,看到的是学生恍然大悟的表情,心中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当然,课堂的熟练驾驭是需要长期积淀。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我精心设计板书,针对每一节课都要经历书写教案、排列提纲、设计板书的步骤,保证每堂课结束的时候黑板上留下的是一份完整的学习笔记。以至于学生上课不用看表,仅根据板书的进度就能把握时间。
  一个老师,真正留在学生心中的还是魅力。多少年后,学生最先想到的可能不是你教了他们哪些物理知识,但是会马上说出这个老师的风格。因此我们要充分地利用课堂,向45分钟要质量。在课堂这个舞台上,通过我们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潜移默化地产生着影响,引领学生。
  
扎扎实实积累是成长的砖瓦
       记得刚刚工作时,老教师告诉我们:“你们是果园中的一批新树苗,都想快点长成大树,享受更多阳光,但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记住,大树总是先把根往深处扎,扎得越深,汲取的营养越多,长得也就越快、越高大!”言语不多,但寓意深刻。
  处处留心皆学问。我在工作中慢慢养成了积累素材的习惯,从早先的卡片摘抄,到建立博客,再到微博的开通,积累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当然获取信息的机会也越来越多。积累的东西多了,在教学中不免时不时也有一些灵感的火花绽放,随手记下,加以研究拓展,就形成了一篇文章的初稿,再加以补充和完善,就形成了自己的文章。接着,我尝试着投稿,一次次、一篇篇,不知不觉间已有十余篇文章发表在《物理教师》《物理通报》《教育前沿》等刊物上。
  随着多媒体的普及,我买了摄像机和数码相机,并掌握了操作和视频编辑技术。作为班主任,在学生举行活动时拍一些照片和视频,编辑整理后在班会上播放给学生们看。每当孩子们看到自己成为主角时,那个兴奋劲就甭提了。多年后我把当初的视频传到网上时,孩子们在QQ群里传疯了,纷纷留言:“看到那时的我好青涩呀!”“美好的回忆!”……这个爱好还帮了我自己一个大忙。2007年当我接到参加河南省劳动技能大赛通知的时候,离比赛报名截止时间只剩3天了。课不难,关键是需要交录像课光盘。我马上决定借助两台摄像机,一台自动拍全景,一台由同事帮助拍特写镜头。我在两台摄像机前一气呵成把课上完,然后花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把两盘录像编辑完成。没想到的是,最后我获得了河南省劳动技能竞赛特等奖。此时此刻的我,对“艺不压身”这句古语有了更加深切的体验。
  作为教师,我们很少有力挽狂澜的机会,主要是在工作的点点滴滴中辛勤耕耘。就似一颗颗小小的水珠,尽管它们能借助太阳光折射出七彩光芒,但仍微不足道,只有融入大海,才能更长久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对于我来说,这大海就是我所深深热爱的教育大舞台。

专家评语
       毛广文老师的课堂教学发展呈现出“学生认可—学生喜欢—自成风格”三个台阶。支撑这个台阶的,是他对物理学科特点的把握、对学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智慧和教学能力。
  毛老师还很“潮”:他掌握了录像和视频编辑技术,他会在物理课堂上“穿越”,他会把物理学史讲得像“评书”一般……而这一切,都源自他对教育的热爱,对教学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
                                                             ——全国中语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中语会理事长 孟素琴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2年9月19日1版)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0:57


刘本举:撑起一片教育蓝天

人物档案       濮阳市第一高中生物教师,河南省“555人才工程”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文明教师、 人民教育出版社培训专家、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指导专家、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发表教育教学文章100多篇,其中在《生物学通报》《生物学教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35篇。主编、参编教育教学用书19本。先后在河南、山西、辽宁等省份作报告20多场。
刘本举
       2010年7月17日,从登上“第三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颁奖台的那一刻起,我就有了一种压力。期望实至名归、更上一层楼的想法,让我意识到肩负的责任之重。
   春风风人及时雨
       从踏上三尺讲台开始,18年的时光如水一般蒸发、消散,我也在易逝的韶光中走向成熟。
  我的成长可以用三个阶段来概括:“兴趣课堂、能力课堂,继之升华为生命化课堂。”从最初的单纯注重兴趣培养,到注重能力培养,构建多元、灵动的教学过程,再到注重平等、体现尊重、民主的生命化课堂,一路走来,有苦涩、有困惑,也有收获的幸福、成长的快乐。
  我曾经认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可是,5年前,学生的一封信让我猛然醒悟:原来,教育并非仅仅是兴趣的培养、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与人为善、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考试分数在一些地区的教育评价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明显不够。“我们不能改变天气,但却可以撑起一把伞”,山东的孙明霞老师的话引发了我强烈的共鸣。当个体不能改变大环境时,我们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上撑起一把伞,为孩子们遮风挡雨。
  从此,我不但筹谋“教书”,更注重思考“育人”。我开始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记录自己的反思与感悟。一篇篇观点新颖、见解独到的博文“登录”博客,如《课堂上我们的关注点能再多些吗》《一节课后我这样反思》等。我对当前教育的反思,引起了《教育时报》编辑的注意,于是这些文章陆续刊登在《教育时报》上,引起了更多的关注。2010年,我荣获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2012年,我通过了河南省名师的答辩。
   智慧启迪显真章
       天气固然不能改变,但我为什么不尝试通过自己的影响,让更多老师撑起一把伞,为更多的学生撑起一片蓝天?
  用讲座,主动传播新思想。近3年,我被邀请在省内外教育教学会议上作专题讲座20多场。在“生命化教育”信念的支撑下,在大会上我与老师们探讨如何把尊重、平等和民主融入课堂,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不管有多忙,对老师的来函,我总是很认真地回复:  
  山西省吕梁市马慧芳老师:您的报告让我深受启发,像您那样教学才是真正的教育,才算成功。我深知自己的不足,赶紧努力。怎样才能做到像您那样进行教学?能把课件发给我一份吗?
  回复:建议您多思考、多记录。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的丰富和智力的提高,还应该有情感的润泽、人格的完善。您可以把课件中“建构生命化课堂”的部分多看看,让我们以宽容和平等培育孩子们的宽容和平等,以向上、向善的心态培育孩子们同样的心态。
  有位老师听完报告后写了一篇博客短文:《会里场景——小城大专家》。
  河南省新课程培训会上,濮阳市的刘本举老师为全省高一、高二的老师作了两场同样的报告,我认真听了两遍,却仍意犹未尽。他的报告充满了对教育教学的思考和探索,新颖且富有启发,不仅符合新课程探究学习的理念,并且从关注生命的角度反思教育教学行为,让人耳目一新。报告刚结束,老师们一拥而上把他包围起来,交流心得,索要课件,那种羡慕和敬意顿时成了会场的焦点。看来小地方也能成就大专家!
  发论文,引来广泛关注。至今我发表的教育教学论文有100多篇,其中在国家级核心期刊《生物学通报》《生物学教学》上发表了35篇。很多老师读了文章后和我联系,一起探讨课堂教学。以下是广东中山纪念中学邓过房老师的一篇博客短文。
  今天看了几篇刘本举老师的教学设计,他的设计思路,真让我羡慕。我也曾按照新课改的理念设计课堂,看了刘老师的教学案例后,真让我惭愧,我突然感觉到自己在知识、思想方面的匮乏。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够达到他这样的程度,潇洒自如,真是一种享受。学习,我需要的是不停的学习。谢谢刘老师给我的鞭策和压力,虽然我们并不认识。
  有些老师把自己的文章发来,让我提修改建议。对于同行的信任,我不敢懈怠,常常通过邮件鼓励老师慢慢理解“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体会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积极情感的迫切性。我相信,这样的交流会让他们意识到为孩子们撑起一把伞的重要性。
  办论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1+1教育网有我的博客,同时我还加盟了夏献平老师主持的“内质网生物教学互动平台”,这个平台已会聚了全国各地有专业成长愿望的生物教师1500余人。
  网友叶绿体说:刘老师这样探究教学方法,的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但是这样做太浪费时间,课堂效率低会直接影响成绩!
  回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优秀的思维习惯,是学科教育的主要目的。如果学生走出校门仍能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有能力参与相关社会问题的讨论、听证甚至决策,那么,我们就达到把学科教育融入“人的培养”之中的目的了。这才是教育的真义。难道培养了兴趣就不是成绩吗?这种成绩比单纯的分数更有意义。
  这样的交流试图让单纯为了分数的“伪教育”甚至“反教育”回归教育的本原。即使没有立竿见影,哪怕能够让孩子们少受一点点伤害,我的这些做法就是有价值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许,未来的道路上没有玫瑰和地毯,但我会义无反顾、不屈不挠地走下去。为了孩子们,也为了我心爱的教育。

专家评语
       当今的高中教学可以说是被高考“挟持”,但刘本举老师却能在被“挟持”中为学生撑起一片蓝天。他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更重视学科教学中“人的培养”,让学生走出校门后仍能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这是最令人敬佩也是值得所有同行学习的。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学院附中教师孙明霞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2年9月26日1版)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1:12

陈伟华:在阅读、记录、交流中成长


人物档案       舞阳县辛安镇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河南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漯河市师德先进个人、第四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文章《紫槐树》在《读者》校园版上发表,《纸上征战》一文在《中学生阅读》中考版上发表。2010年1月参加舞阳县初中反思型教师共同体,其间多次在研讨中作课、作报告。
陈伟华        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我之所以能够在专业发展中不断超越自己,取得一些成绩,那是因为我在工作中,一直坚持阅读、记录教育生活、重视和同行交流。阅读、记录、交流在悄然间改变了我自己。在阅读、记录、交流中,我守望着教育的美好未来。


  阅读: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我1996年参加工作,先在一所农村小学教书,两年后被调到一所农村中学教书。这16年间,我一直在不断提高自己。我的原始学历是中师,被人戏称为“小师范”。我自知学历低、起点低,在小学教学的两年,我一直努力读书,充实自己。小学放学早,晚上的时间全是自己的。当时我一个人住在学校里,住的房子没有电,晚上我就燃起蜡烛,如饥似渴地看书。阅读之余我开始坚持记日记,思考各种问题。想起那段时光,心里就很温暖。正是这两年,阅读让我由一只毛毛虫羽化成蝶。
  后来,乡里中学缺老师,我被调进了中学。刚开始,我很不适应那种紧张的节奏。繁忙的工作之余,我仍坚持着阅读,书香伴我成长。阅读让我体验到教育的幸福,让我及时了解到语文教学的前沿:我先后研究了钱梦龙的导读法、赵谦祥的绿色语文、窦桂梅的主题教学法、韩军的新语文教育等。阅读让我寻找到了专业成长的自信与动力,让我在忙碌中逐渐沉静下来。
  我的读书爱好自然熏陶了学生,学生们都自称是快乐的小书虫。我倾尽所能,为学生筹集了几百部优秀图书,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每逢星期五,学生们都会涌到我的小屋里借书。我给学生留的作业就是阅读。这样做起来很烦琐,但我乐此不疲。这区区百十本图书对城市学生不算什么,但对农村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迷人的世界。一名学生来信说:“与您一起时,每一周可以学一首诗、一支歌,一个月可以看一次电影,可以借书,可以出游,这是我在别的任何时候都不曾有的。这一切东西,是我寻觅用武之地的助推器。”读得多了,自然想到了记录。
                                                        记录:专业成长的原动力
       农村教师忙碌而辛苦,教师专业成长缺乏原动力,很难体会到职业的幸福感。正当我的专业发展遇到瓶颈时,2008年3月25日,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班主任日记《心灵写诗》,受到很大启发。从那天起,我开始坚持写教育手记。我的这些记录不仅见证着我的思考和过往,更记录了我的酸甜苦辣。
  工作以来,我写了200多万字的日记、教育手记、教育童话等。这些文字,比较完整地记录了我工作16年来思想成长的历程。在这些记录中,我比较看重给学生写的书信和教育童话。从2006年我带毕业班开始,我给学生写了210封书信,有30多万字。为了配合书信,我会在信中附上一篇教育童话。去年我创作教育童话30篇,6万多字。这些童话是为了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创作的,带有鲜明的教育色彩。有些问题,我无法给学生讲清楚,我就用童话将问题呈现出来,然后寄寓一些新意,这种沟通方式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这些记录改变了学生,也促使我不断成长。
                                                        交流:专业成长的导航仪
       作为一线教师,不能单干,要将自己记录的教育心得,与更多同人交流。我们遇到的每一位教育界名师都是我们成长的导航仪,能为我们的专业发展指引方向。为了向更多的同人学习,我加入了舞阳县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受益匪浅。
  为了激励更多的教师读书、进行教研,今年年初舞阳县教研室将我的事迹上报给了教育时报社。3月21日的《教育时报·课改导刊》一版以《陈伟华:总有未来能让我守望》为题,刊登了记者代修鹏对我进行的采访文章。文章是用访谈形式写的,里面没有任何荣誉的列举,只有我们农村教师的心声和对教育未来的美好期待。我看了之后,觉得自己与其他参评的教师相差甚远。一些优秀教师拥有国家级、省级等多项荣誉,而我则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农村中学教师。
  等到4月份公布结果,我竟然名列榜首。报上还刊登有著名教育专家余映潮、赵谦祥、闫学对我的评价。尤其让我感动的是余映潮老师的评语:“守望中有坚持,也有期盼。陈老师守护着语文教学的家园,守护着自己喜欢读书的精神,守护着农村的孩子们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领地——这就是一位献身于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师的真善美。”
  在参加“第四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颁奖典礼时,我站在发言席上紧张得语无伦次。我知道这份荣誉是专家对农村教师坚守教学第一线的褒奖,我仅仅是一个代表而已。这尊奖杯是属于所有默默坚守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的。在这样的活动中,我接触到许许多多专家和名师,与他们的交流中,我也在慢慢成长着。
  只要我们能够长期坚持阅读、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珍惜每一次与同行之间的沟通、交流,我们就一定能够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教师,我们就一定能够过上一种幸福、润泽的教育生活!
专家评语
       阅读知识,记录生活,分享经验。陈伟华老师以这样清晰而朴素的教育生活谱写着他丰富而华丽的人生篇章——读书让他更加自信,记录帮他思考创新,交流为他展示未来,眼、手、口的“专业化”利用成就了他的教育智慧和专业力量,让他的学生们享受着快乐和惬意的教育时光。愿更多的教师拥有这样清晰而丰富的华丽人生。
   ——河南省教科所研究员 徐万山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2年10月31日1版)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1:14

李慧香:请与我一路同行


人物档案       长垣县第一中学初中部语文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百佳语文教师、河南省名师、首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不容忽视的教师之魅》《以成长的姿态行走在路上》等多篇文章在《河南教研》《教育时报》《中学教学参考》等上发表。出版专著两部:《中学生文学辞典》《享受新课改》。牵头成立了长垣县李慧香名师工作室,多次参加名师示范课、名师送教下乡活动。
李慧香
       每次登上讲台,总觉得教室里有春天。这种幸福感,是驱使我不断成长的动力源泉。
  读书伴我成长刚毕业的头几年,我喜欢模仿学生时代的语文老师上课,送给学生一些闪光的语句:一首诗、一句格言,希望在学生心里培育出真善美的花朵。每个寒暑假都把孩子交给婆婆,静下心来对教材精心研读、细致揣摩,写出一本本厚厚的备课详案。没课时,就带着学习的心态发掘身边的“金矿”,认真听课,详细记录,生怕漏掉一个环节,然后带着收获在课堂上实践。  
  读书是最好的备课。从文学期刊到中外名著,从语文本体性著作到教育教学论著,我一路行走一路阅读。教学和班级管理的事情多,我就用统筹的方法。读书成了我生活中的必修课,每当读到精彩处就随手批注,新鲜的、有价值的材料随时记录。摘抄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读书心得、精彩片段;剪贴本上贴满励志文章、前沿教育理论。正是这种细嚼慢咽、含英咀华激活了课堂、丰富了人生,为我的教育教学滋养了底气和灵气,我作报告时才能信手拈来,公开课上才能挥洒自如。  
  忘不了首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颁奖会上,高万祥老师送给我的一句话:“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书中,认识了那么多伟大的灵魂,结识了那么多智慧的生命,知识的小溪不断汇入思想的江河,我的成长也有了加速度。就像作家余华说的那样,“我对于经典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他们带走。我小心翼翼地牵着他们的衣角,模仿着他们的步伐,那是温暖的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他们把我带走又让我一个人回来,当我回来之后才发现,我已经永远和他们在一起了。”
  学习赵忠祥的稳健、刘璐的激情、毕福剑的幽默、崔永元的机智,通过读人锤炼着教学语言。
                                                                    课堂历练人生
       起初我总是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喜欢把课文从头到尾抚摸一遍。后来开始追求“语文教学简约化”,在读和写中,牵着孩子的手走过岁月、走过风雨,感悟生活、感悟真善美。以读促写,以写带读,想方设法让学生读个够。早晨练读,把课文读准、读熟;课堂上展示朗读:个人读、小组读、演读、接龙读,读出激情、读出感悟、读出语感。我努力让学生品文本中的精华,赏经典中的精彩,再进行仿写,仿内容、仿修辞,写感悟,由小片段到整篇,让美点在纸上、心上留痕。学生还通过写日记迁移情绪,升华感情,完善自我。我用心批改每一篇日记,给每个学生希望。学生也就有了一种不吐不快的欲望,表达能力潜滋暗长。我不敢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升入理想的学校,但良好的读写习惯会使他们受益终生;我不苛求学生将来一定出人头地,但我希望他是一个有温度的、和谐发展的人。  
  除了读写,我逐渐摸索出语文教学的其他路径:预设主问题和各环节之间的过渡语,寻找小而巧的切入点等。各级领导到学校调研,兄弟学校来访,更鞭策我把每一节课都当成公开课来上。课堂上,交流思想,碰撞思维,生成智慧,其乐无穷。我在执教公开课的过程中,有成功,有遗憾,更有收获。新乡市名师、河南省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百佳语文教师等荣誉纷至沓来,使我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2008年11月5日《教育时报》以《李慧香,在乡土气息里成长》为题进行报道,让我感受到了做乡村教师的幸福。2011年第1期《写作》杂志的《名师讲坛》栏目、2012年1月2日《学子读写》的《名师风采》栏目对我作专题介绍,我更觉得应该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刘良华教授、田玉博士等专家听了我的课后这样评价:“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流畅感,善于倾听学生,课堂活而不乱。”无论是课堂打磨,还是教后反思,无论是教学模式建构,还是教学艺术的雕琢,都加快了我专业发展的步伐。能帮助别人成功,才是真正的幸运和成功,带着这个理念,我积极参加名师带徒活动、送教下乡活动、听评课活动,带动了更多教师的专业成长。
                                                                        培训磨砺思想
       农村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越来越多,但一些指令性培训与教师实际需求相脱节,导致受训教师积极性不高。作为“国培计划”专家组成员、市县骨干教师培训组成员,我针对农村课改现状对教师进行培训,如作了《校本小课题问题研究》《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做幸福的班主任》等专题报告。培训后,我与老师及时交流,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每次和老师们对话,都使我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并针对教师的需求,以案例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不断丰富优化培训内容。每次培训结束,都激起老师们读书、写作、研究小课题的热情。我建议老师们在做中研,在研中做,学期末整理出成果。我也时时磨砺自己的思想,培训过程也是我不断成长的过程。 
  处在专业发展瓶颈期的我,不断提醒自己:要认真读书,潜心教研,不断充实与更新培训内容。我对每堂课的得失及时记录,把对教材的新见解写成感悟,捕捉教育细节写成随笔,发至博客与大家共享,百篇文章在《写作》《语文教学通讯》《教育时报》等20余种报刊上发表。  
  教师专业发展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回首来时路,我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前路漫漫,有行走欲望的老师,如果你走在我的前面,我会追随你;如果你走在我的后面,我来带领你;请你走在我身边,我想与你同行。

专家评语
       那一长串的文章题目,记录的不仅仅是你的勤奋;那一节节成功的课堂,留下的也不仅仅是你的精彩。文字中包含着思考,课堂上留下的是智慧,这思考、这智慧让我们看到了你绽放的骨气——虽然只是一朵微小的苔花,却也像牡丹一样为这世界留下自己的一缕芬芳。李慧香老师,既然能上课、善思考,何不着意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扬起自己的旗帜?
     ——特级教师、江苏省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副校长 武凤霞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2年10月17日1版)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1:16


库亚鸽:唱一曲《长相思》

人物档案       襄城县库庄乡第一初中语文教师,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教育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英特尔未来教育优秀成果评选全国一等奖获得者、第三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合编有《英特尔教学成果集》《成长的足迹》。《语文新课改不可走入虚无》《有一种疼痛叫成长》《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文本》等在各种报刊上发表。在许昌周边县市的教学研讨会及河南省语文教学研讨会等场合作报告50多场。
库亚鸽
       回望十几年的专业发展历程,回想自己对教育的执着追求,所有的经历和感慨,实在是“浅情人不知”的一曲《长相思》——
       求索:山重重,水重重
       山重重,水重重。心向光明西复东,行行重行行。  
  我一直有个憧憬——成为有思想的教育家。  
  当我满腔热情地站在小学讲台上和学生谈美人鱼、小王子时,他们一脸茫然,原来农村学生根本就没有课外阅读。于是,我找来《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经典童书,给学生讲故事、读诗歌,教他们编故事、办手抄报……学生们都快乐地跟家长说“库老师的课像电影一样”。 
  襄城县库庄乡第一初中以教风好、学风正、教育质量高而声名远播,来到这个学校工作后,我老老实实地查资料、读教参,小心翼翼地上每一节课、改每一本作业。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成绩优异,我也年年被评为优秀教师,屡受表彰。一年、两年、五年……循规蹈矩、精确无比的教学生活开始使我感到疲倦,感到厌烦。我的思想在哪里?我的创造在哪里?  
  就在我痛苦彷徨的时候,新一轮的课改开始了,一次次的新课程培训在别人看来是难耐的折磨,我却觉得正是这猛烈的“头脑风暴”唤醒了我成长的渴望。2008年,我加入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项目“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以下简称网师),开始了近乎疯狂的专业阅读。从语文本体知识到教育教学理论,从儿童心理学到中外哲学,我每年的专业阅读量都接近200万字,每年的专业写作有十几万字(已成随笔集《成长的足迹》)。我终于看到了更远处的一丝光明。  
  求索是一生的旅途,无论山几重水几重,永远向着明亮的那方,行行重行行。  
  思想:深花枝,浅花枝
      深花枝,浅花枝。深浅花枝风高低,花开终有时。  
  网师有这样一种说法:要使教育达到更高的境界,就必须将心理学、哲学、教育学打通,进而融入自己的教育实践,形成自己的思想。打通谈何容易?我在思考,并在实践中验证着自己的思考——我带领学生走进了新教育实验,营造书香班级,师生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用“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使学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开发校本课程,拓展教学内容,自主设计了《四季如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热爱生命》等晨诵课程。我把这些课程资源推荐给周边县市的教师,被许昌市语文教研员叶世慧称赞为“非常珍贵的教学资源”。 
  为了贯彻“大语文”理念,我带领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八年级下学期学过《科学之光》单元后,我组织了“创建我们的海底家园”活动,鼓励学生在科学的基础上大胆幻想,创建未来的海底家园。这一活动获得河南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大赛一等奖、英特尔教学应用成果评比全国一等奖,被编入《英特尔教育成果集》。河南省中语会理事长孟素琴老师在评课时说:“库老师能进行这个创造性的探索,首先打动我们的是她的创新精神……希望我们每个老师都向库老师学习,充分利用、整合身边的资源,使我们的教学迈上新的台阶。”  
  为使教学迈上新的台阶,身为教研组长的我带领学校语文教师扎扎实实搞教研,并认真组织集体备课、观课议课、同课异构,指导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从省级课题《运用英特尔理念创新农村语文教学》,到国家级课题《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探究任务设计的研究》,我认识到,不能盲从权威,也不能模仿名师,要用实践验证源于自己思想的东西。
  思想是一株幼芽,我不停地浇灌,期待它花满枝头。
  歌唱:长相思,长相思
      长相思,长相思。心曲依依诉与伊,莫道歌者痴。  
  传说中有一种鸟,它一旦离巢去找荆棘树,就要找到才罢休。它把自己钉在最尖最长的刺上,婉转啼鸣,直到耗尽生命……我想教育就是我的荆棘树,我要耗尽生命唱出对她的皈依与痴情。  
  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河南省班主任培训培训者、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讲师、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当诸多荣誉纷至沓来时,人们便渴望聆听光彩背后传出的声音。于是,我把自己钉在荆棘树上,开始歌唱。从襄城县到周边县市,再到省级研讨会,从语文教学到班级管理,再到师德修养,一节节示范课、一场场报告、一次次讲座,我唱出了对教育的无限热爱。  
  2011年许昌市骨干教师培训时,我以“做个幸福的教师”为主题,阐发了我对教师职业的理解。我讲“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讲“愿景引领、文化熏陶、真爱感化”的治班经验,讲坚持不懈的阅读、写作、反思……讲座一结束,我便被“包围”起来,除了询问教育教学问题,更有老师一定要把孩子从长葛、从鄢陵、从禹州等地送到库庄一中上学,他们“一定要让孩子跟着库老师享受成长的幸福”。  
  看着自己用三年心血写成的教育随笔集《成长的足迹》,读着《英特尔教育成果集》,回放自己讲座的录音录像,我在想:我的声音还很稚嫩,我的歌喉难免喑哑,但我会不停地求索、更深地思考、真诚地歌唱。
  最后,我还要唱一曲《长相思》献给我未来的教育岁月:
  长相思,长相思。经冬历夏争朝夕。桃李长相惜。
      长相思,长相思。为伊憔悴为伊痴。不求人尽知。

专家评语
       “带领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库亚鸽老师的追求。每年的专业阅读量都接近200万字,每年的专业写作有十几万字,试想,不管是谁,只要有这样的付出,怎么可能没有收获?库老师参加了一个宏伟的工程——新教育实验,一个有专家引领的团队给了她强有力的专业支撑。长期大量阅读和实践探索,是每一位优秀教师成长必备的两大要素。库老师生命的光辉绽放在教师职业的讲台上,她在歌唱,她被幸福笼罩。
   ——全国中语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中语会理事长 孟素琴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2年10月24日1版)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1:17

申宣成:梦想,带我远行


       河南省教研室教研员,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河南省优秀教师、首届全国优秀教育硕士。《表现性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填补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博士学位论文中的空白,《中学语文》2012年第4期有专文推介。先后在河南、江苏、浙江等多个省份作课改报告70余场,内容涉及“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策略”“学校管理”“语文综合性学习”等多个专题。

申宣成

我的名师梦
       1988年初夏的一个夜晚,民权师范学校的校园里空旷静谧、凉风习习,我和一个要好的同学在那用水泥板制成的乒乓球台上盘膝而坐,海阔天空地聊着。星海夜空之下,我向挚友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实习的场景,踌躇满志地勾画着自己的教师梦。面对我的激情“演讲”,好友却笑而不答。他似乎在问:你的梦想到底有多少能量,能持续多长时间,又能把你带到哪里?  
  一个月之后,我们这群18岁的“大孩子”与母校洒泪而别,踏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我主动要求回到了那所实习的学校,开始了自己的“梦想之旅”。  
  为了带好自己的班级,我几乎整天和孩子们“泡”在一起——背课文、办板报、玩游戏,日复一日,乐此不疲。有时,我甚至会傻傻地想:为什么要有周末呢?现在看来,当时的想法虽然幼稚,但那种对工作的激情与专注,却值得永久珍惜。  
  为了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我如饥似渴地研读文学作品和教育论著。烈日炎炎的夏日,别人在树下消暑打牌,我却独自趴在书桌上,大汗淋漓地查资料、爬格子,不知不觉间,胳膊上的汗水已经将稿纸浸湿。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艺,我主动向老教师学习,积极参加听课讨论,研究案例,为我所用。听说哪里组织了语文教学研究的会议,即便是自费我也要参加。  
  梦想的炽热与执着,让我在单调贫乏的物质生活中体验到了精神的从容与淡定、生命的自足与充盈。到1997年时,我已经在专业报刊上发表了数十篇文章,在各级教学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奖,并荣获商丘地区(现在的商丘市)“首届十佳教师”称号。1998年,正好是我参加工作的第10个年头,这一年,我通过公开竞聘,成为民权县程庄镇第一中学校长。
  

我的大学梦
       就在我竞聘成为校长的同时,我妹妹收到了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的硕士入学通知书。送她到北京读书时,走在风景如画的大学校园里,我脑子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妹妹也是中师毕业,她能考上硕士,我难道就不行吗?更为重要的是,我清楚地知道,面对即将到来的琐碎的学校管理工作,如果我不自加压力,很快就会被事务性的工作所淹没。而在我看来,专业是一个教师的立身之本,是最最不能丢掉的东西。于是,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新的10年计划:3年内完成中文本科自考,10年内获得硕士学位,圆自己的大学梦。  
  本科自学和考研时,我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英语。因为我读中师时,学校不开英语课,初中的那点儿底子在间隔了十多年之后,早忘得差不多了。于是,我从零做起,开始了刻苦的自学。即便是出差时,我也要带上英语教材和收音机,坚持学习。  
  为了在繁重的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中挤出自学的时间,我发明了“口袋法”和“剪刀法”。“口袋法”就是在口袋里装上一本书,在工作的间隙里随时翻看。有了这个大口袋,那些时间的“边角料”,都被我收集了起来;“剪刀法”则是将学习和工作的时间一分为二,每天早晨8点以前和晚上9点以后,是我集中学习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我尽量不让工作和家务干扰自己。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我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录取,脱产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2005年,我顺利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并获得了“全国首届优秀教育硕士”称号;2006年,我被破格调任民权县实验中学校长。在更为繁重的学校管理工作中,我仍未放弃专业学习,2008年,我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师从崔允漷教授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  
  从1998年到2008年,整整又是10年。我怀揣着自己的大学梦,从北京到上海,一路远行,体验着迥然不同的教育风景。由此我深信:人生的礼花一旦被梦想的火炬点燃,它小小的身体就会腾空而起,绽放出连你自己都意想不到的精彩和美丽!
  

我的研究梦
       与硕士时所攻读的专业型学位不同,在报考华东师范大学时,我选择了攻读学术型博士学位。这就要求我必须实现两个转型:一是从实践到理论的研究转型;二是从校长到学生的身份转型。常言道“人过四十不学艺”,对于已经37岁的我来说,完成这两大转型的确算是不小的挑战。曾经多少次,我独自伫立于丽娃河畔第17舍那间简朴的学生宿舍里,面对窗外淅沥的薄雨和清亮的香樟,静静地思考: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我到底又能做些什么?那时,我才真正意识到:找到生命的“核心”,收归生命的本位,其实是需要终生探寻的问题。  
  最终,我把自己定位于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行者”:立足教学一线,谋求课堂的改善。自此,我又有了一个课堂研究的梦想,即用10年的时间,观课评课,总结梳理,从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出发,归纳出一些基本的课堂教学的技术范型。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首先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入手,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所幸的是,这样的研究思路得到了学术同行的认可。2011年,我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在盲审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今年6月份,经过学校的评选推荐,我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了参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资格,这对于“半路出家”的我来说,实属难得。它让我再次想起了那句老话:  
  梦想有多大,你就能走多远。

       一个人的梦想到底有多少能量?申宣成老师不太常规的教育生涯诠释了梦想是怎样照进现实的。从中师毕业生,到优秀语文教师,到中学校长,到硕士博士,再到省级教研员……在这个过程中,有痛苦的自我否定,有孤独的执着追寻。这个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穿行的“行者”,他的教育人生注定要绽放出精彩和美丽!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肖川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2年9月19日1版)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1:19
胡静:纵使路有千万里



      人物档案
  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数学教师,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年会”研讨课一等奖获得者、河南省首届百千万工程骨干教师、河南省第四届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安阳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第三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例谈如何实施有效提问》《我要成为最佳的我》等文章在《小学教学》《教育时报》《科学导报》等报刊上发表。多次为河南省国培研修班学员、安阳市骨干教师等作报告、作课。
  □ 胡静
  参加教学工作22年的我曾经历过3个工作单位,分别是农村小学、县实验小学、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回顾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可以概括为以下3个阶段。
  历练,为成长插上双翼
  在同龄人中,也许是因为勤奋,我一直很幸运。参加工作的第一个5年便分别在校、乡、县优质课大赛上以第一名告捷,使得自己虽然在乡村小学任教,但在县城也小有名气。我难忘自己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把自费订阅的《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教学》当成自备的教科书随身携带,随处阅读;难忘自己把做家务的空隙时间和上下班路上的时间都当成了试讲的时间,正是这些磨炼为自己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参加工作的第二个5年,我参加了市、省优质课大赛,成了我们县代表安阳市参加省优质课大赛的第一人。难忘参加市、省优质课大赛前,自己每天早上7点进校,月上梢头还不回家,白天,除正常的工作,还一遍遍地设计参赛教案,千万次地翻阅资料,写出改了又改的上百页手稿,晚上,整夜整夜地制作教具、幻灯片。这些历练,都为自己教学上的游刃有余奠定了基础。
  2011年12月,我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读懂中小学数学学习过程的方法研究’课题年会”上作现场观摩课,赢得专家的一致好评,获得了一等奖。
  智慧,让课堂变得灵动
  2005年,经招聘我来到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这里,到处飞扬着智慧,有着像呼吸一样自如的研究氛围:“读书分享会”“主题漫谈”“主体策略研讨会”……身处这样一片沃土,我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将何去何从。带着“大道”的教育理念,依托学校开展的小课题研究,我又开始静下心来研究自己的课堂。这次,我把着眼点放在了学生身上。
  面对低年级的孩子,我以培养他们的听课习惯为切入点,并把对他们的要求编成了便于理解的儿歌:“铃声一响快进课堂,学习用品摆放桌上……”“我要发出响亮而干脆的声音,我要亮出明亮的眼神……”低年级教学注重让学生在玩中学,体悟课堂生活的乐趣,于是“对山歌”“穿上轮滑鞋”“小问号搬家”等一个个使孩子们乐于参与的数学游戏课成了我们师生共创的智慧结晶。美丽拼图展、制作钟表模型展、口算明星墙、口算运动会,也都成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数学活动。这些也为我积累了写作的灵感,如由此而写的教学心得《复习课上的“开心词典”》一文就在《小学教学》刊发。
  到了中高年级后,为了让学生通过看书学会自主学习,我又创出了“预习六步法”,“解决问题五步法”“自学路线图”等也相继产生。在“向高效的课堂要质量”的过程中,我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在“名师、学科带头人引领课”“全国小学生主体性发展课堂教学策略研讨会”“北京校长团参观我校”等一系列活动中,我成功完成了接待课、示范课、观摩课等任务。一篇篇生动、鲜活的案例《例谈如何实施有效提问》《镜子与微笑》等也相继在一些教学刊物上发表。
  研究,在思考后再次起航
  “大道”的校园弥漫着书香的味道,洋溢着研究的气息。沐浴在“大道”文化里,我不断地用研究的目光、发展的思路看待工作和学习。我常常思考:把课堂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我们做到了吗?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还是老师展示的地方?在2011年的全国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时,教授们也曾这样追问。我把对问题的思考引向了深入,重新审视着自己的教学,开始了又一轮的潜心研究。读李希贵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我思考:我们的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我自己又能做些什么?读华应龙的《我就是数学》,我思考:教师的教育智慧从何而来?读刘可钦的《教育其实很美》,我思考:课堂之美,美在哪里?
  正是这些思考,促使我又开始尝试新的教学改革,并找到了一个新的增长点——向开放的课堂要效率,改变原来反响极好的教学风格,从自我表演的“独角戏”台上慢慢隐退,让学生当主角,推动课堂有实质性的进展与突破。
  教学中我发现:课堂上爱说、善说,学习能力强的孩子成了课堂的主角。怎样均衡孩子们的发展?为此,我着手为孩子们编写了一套适合其年龄特点的、有指导性的、趣味性强的“小小预习卡”,不仅让学生逐步掌握一套自主学习的方法,还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想表达、愿交流的欲望。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讨论、交流、展示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又该怎样取舍?经过审视、思考,我发现书上的许多内容划分细、分步散、呈现碎。能不能通过知识点之间的合并来整合教材、打通教学、缩短课时量?比如把1000以内数的认识、10000以内数的认识合并讲,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对比讲……我又开始了新的尝试与探索。
  在实践中,在思考中,在与同伴携手并进中,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确信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开放必将有新的突破。为了使孩子们得到更好、更健康的发展,我会一直走在教科研的大道上,纵使前方的路有千万里,我也会朝着教育大道向前去。
  专 家 评 语
  纵使路有千万里,义无反顾向前行。胡静老师用坚毅为专业成长插上翅膀,用智慧让课堂充满灵动,用研究让行动更有力量。她广泛阅读,用学习改变现状;她关注学生,用观察带动思考;她注重行动,用探索提升境界。她一直行走在教科研的大道上。学习、思考、行动、研究,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行为方式和职业状态。
                                 ——河南省教科所研究员 徐万山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2年11月14日1版)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1:20
张硕果:请让我为你织一张网


人物档案
       焦作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2010年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河南省中小学教育教学专家、中原课改名师、焦作市十大科技创新人才、焦作市拔尖人才、市管专家。《焦作新教育,让梦想开出花来》等多篇文章在《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小学管理》等报刊发表。著有《诗意童年》并由文心出版社出版。她带领的团队影响了焦作的教育,带动了当地一大批教师的专业成长。先后应邀赴北京、新疆、湖北、江苏、浙江等地作报告近百场。
张硕果
       生命是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成长更是一辈子的事情。我对自己说,做一只织网的“夏洛”吧,创造别人生命中的奇迹,也为自己的生命创造奇迹。  
   优质课让我“被名师” 
       和大多数年轻的名师一样,我自己的专业成长,源于一节省级优质课。1997年,一节精心打磨的省级优质课,成为我专业成长的重要起点。凭借一纸证书,我在普通教师中脱颖而出,成为同行公认的“名师”。而在此之前,教育于我只是生活中的一条平行线。
  优质课之后,更多的竞赛、评选接踵而至,而我似乎也成了最好的人选。2000年,在几番“过关斩将”之后,我入选河南省中小学百名教育教学专家,先后赴河南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进修。为期一年的脱产培训让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头脑风暴。钟启泉、张华、多元智能、建构主义……顶级的课程专家和全新的教育理论带我走进了一个陌生的领域。借助这次培训,我进入了生命中第一个专业阅读的高峰期,不过当时选购的大部分都是课程理论书籍,和自己的实践还存在着一段真空地带。由于不知道自己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反而陷入了更深的焦虑。
  2003年,我考取了教育硕士,又一次重返大学校园,开始了一种自觉自愿的修炼,这是自己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的一次刻意规划。读书、听课、查阅资料、作规范的学术论文……系统的学习,让自己有了相对丰厚的学术基础和较高的阅读视野。但修炼的目的究竟何在,对我来说仍是茫然。如何从现实中突围,如何突破自我,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一次次回到自己内心,不断追问自己: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渴望认识未知的自己,却总是无法看清楚。这一切在2007年得到了彻底改变。
   一次美丽的邂逅
       2007年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灵山——新教育贵州支教行动。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这次和新教育的美丽邂逅会如此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的教育生命。在这个号称“魔鬼团队”的集体中,每天都会经历一次次的头脑风暴,关于生命、关于教育、关于课程、关于课堂……我的教育生命被彻底激活。疯狂的阅读和写作让我进入了专业成长的快速生长期。  
  “把自己打碎,像土粒一样地打碎,这也许是泥土成为花朵的唯一可能。”在贵州的那段日子,我真正理解了干国祥老师这句话的含义。怀抱着对成长的强烈渴望,曾为高中历史教师的我毅然走上了小学二年级的讲台,在一首首美妙的童谣中,在一个个精美的绘本中,我和孩子们分享着童年的味道,感受着新教育儿童课程的魅力。这次的经历让我确信,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突破自己就意味着最大的成长。
  贵州回来之后,我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新教育儿童阅读推广的道路。让每一个与我相遇的孩子因我而幸福,让每一个与我相遇的老师因我而成长,用自己的行动去真正影响和改变一部分人的生活,成为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的最大期许。  
   寻找“尺码相同”的人
       一所学校接一所学校,一场报告接一场报告,我开始用美好事物的力量唤醒老师们心底沉睡的激情。一部分“尺码相同” 的老师开始慢慢汇聚在我的身边,形成了我们最初的团队。为了更好地凝聚团队力量,引领老师成长,2009年我策划成立了“润德屋”书友会,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帮助老师们寻找属于自己的“根本”书籍。与此同时,作为一个自觉的儿童阅读推广人,我也开始进一步反思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阅读指向也日渐明晰。我开始大量有针对性地阅读皮亚杰、阿德勒、梅子涵、彭懿等人的著作,在阅读中打磨属于自己的专业成长“武器”。
  此时的教育,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坚持把自己的生命与智慧,与那些具体的教室、课程、老师紧紧联系在一起,把最美好的课程源源不断地带到他们面前,生怕错过了那些成长中的孩子。我开始关注教室里的每一个故事,关注着每一位老师的悲喜。几年时间,我和团队成员走遍了焦作的11个县、市、区,从改变一个老师开始改变一间教室,从改变一个孩子开始改变一个家庭,从改变自己开始改变周遭的世界。2012年5月,在我们的精心准备和焦作师专的大力支持下,新教育系列课程走进了大学校园。这是我们赠给那些即将踏上讲台的师范毕业生的最好礼物。
  2010年,我有幸入选《中国教育报》评选的“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我深知,这个荣誉不仅属于我,更属于我的团队,在我的身后还有那么多躬耕在教育田野中的农人。
  “张老师,您好!我是修武二实小的程新梅。我在校讯通上写了几篇数学童话故事连载,请您指导”。  “张老师好!我是湖北随县的包小红。我和老公现在正在开往焦作的火车上,此行目的有二:一是拜您为师,二是学习焦作新教育……”  手机里有很多类似的短信,有团队成员的,也有外地的来访者。我们彼此驯养,相互编织,就像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笔下的小王子和那朵玫瑰一样,在彼此的编织中印证着自己这一段生命的存在。
专家评语
       非常欣赏张硕果老师的这句话:“一个孩子遇见了怎样的老师,就遇上了怎样的教育,我愿意从改变一个教师开始改变一间教室……”是的,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是微弱的,但也可以像一个小宇宙一样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改变靠近自己的人。张老师做到了,用自己的执着和热爱,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影响了那些靠近她的儿童和老师。真希望教育界多一些张硕果,那样,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生命更加灿烂。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学院附中教师孙明霞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2年10月31日1版)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1:22

常作印:与团队共同成长
人 物 档 案
       安阳市曙光学校语文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河南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河南省名师、河南省五一劳奖动章获得者、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获得省级以上教科研成果奖20多项,发表文章200多篇,出版《不做庸师》等专著6部。应邀到全国20多个省市做报告100多场,被媒体誉为“教改新势力的代表人物,本土教育变革的领跑者”。
常作印  
    马克思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者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我非常认同。任何人都不是一座封闭的孤岛,也绝非自给自足的庄园;只有与尺码相同的人互为风景,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更多帮助,才能让自己做得更好、走得更远。
  还记得2005年冬天,一个飘雪的周末,我和安阳市文峰区教研室的教研员柳文生、我校的王安濮两位老师怅然走在雪地上,六行歪歪的脚印,只是书写了“迷惘”两个大字。
  “我们能不能搞一个类似协助组的工作室,用深度的反思走出实践的困顿?”在街边那个昏暗的小酒馆里,这个提议,让我们三个冲动的年轻人拥抱在了一起。
  于是,我的第一个教师专业发展团队——“三剑客工作室”,在那个风雪之夜诞生了。没有仪式,有的只是一种期盼走出困顿的渴望。我们约定,三人联手闯世界,用脚走路,用脑思考,努力做学生思想的点灯人,用热情去拥抱真正的教育,用生命去开辟属于我们自己的教育绿洲。
  我们立足教育、立足学生、立足学科、立足问题,彼此温暖和鼓励,每次凑到一起都有谈不完的话题。没想到的是,“三剑客”在网络上一开始就赢得了众多同人的支持,我们在教育在线网站建立的那个主题帖格外火爆,在不长的时间内点击的次数就超过了2万。事实上,网络不但点燃了我的教育激情,也更坚定了我追求卓越的梦想。
  由于论坛主题帖的查找存在不便,2007年我又在网易开设了自己的教育博客“诗意的河流”,被许多家长、学生和老师誉为“教育百宝箱”。目前访问量已突破400万次。
  “三剑客工作室”和个人博客的成功运作,更加坚定了我组建更大规模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信心。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与一批有追求的老师成立了“明师共同体”,率先在全省开设了第一个教师专业成长博客圈——“明师工作室”,省外也有100多位老师参与其中。刚开始,有人质疑我们是不是写错了最关键的一个字,把“名”写成了“明”。我总是耐心地解答:“明师,即明理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我们不期望自己成为平常人们所理解的‘名师’,但也决不容忍荒废时光、虚掷生命。所以,我们要做一个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的‘明师’。
  “明师共同体”成立后,以“共读共写共生活”为切入点。成员们一起品味孔子、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杜威、佐藤学、帕克·帕尔默等中外教育大家的教诲,每个成员内在精神的分子结构也一点一滴地发生着改变。共同体经常进行的网络研讨,不断润泽着每一个成员的心灵,丰富着每一个成员的内涵,也催生着每一个成员的智慧。我们把这种研讨称为“神仙会”,在不断切磋碰撞中,每一个成员都在开花结果。

  安阳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蒋新海老师更是把我们团队的模式进一步拓展,筹建了“洹语在线”网站,我应邀成为版主。2006年9月,蒋新海老师专门安排我为全市语文教师做专业成长报告。那场报告被一些老师誉为“安阳教育界的一场思想风暴”,激发了一大批教师的专业成长梦想。自此,安阳市教师开博和专业写作蔚然成风。
  优秀是卓越的大敌。在与姚文俊、张万祥、高万祥、张文质、刘铁芳、刘肖、孟素琴、原绿色、蒋新海等专家交流时,他们都希望我能走得更远。站在行业的最前沿,放眼全国,引领更多的教师快速成长起来,每次想到这里我都诚惶诚恐,因为我非常清楚自己的短板。
  2012年2月,为了团结散落在各地的教育“个体户”,我与原绿色、柳文生、汪重阳、徐文祥、杨风利等朋友相继成立了“追梦教师沙龙”和“绿色教育发展研究会”,并建立了QQ群,以一种大家都愿意自觉遵守的心灵契约,召唤、集合河南乃至全国有追求有梦想的教师,以求得心灵的共同温暖、思想的共同成熟、专业的共同进步。追梦团队成立伊始,我就盛情邀请全国著名专家和名师的加入,比如:刘铁芳、张文质、凌宗伟、武凤霞、郑学志、魏智渊、吴法源、姜广平、丁卫军、王开东、茅卫东等,他们的到来不但大大提升了研讨的质量,更为一线教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追梦团队建立不到一个月,成员就发展到200人,每一次主题研讨,都成为全体成员的热切期待。
  近些年来,作为“队长”之一的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日益充实和强大。我每次提醒成员读书、思考、写作时,其实也是在提醒自己:“身为队长好意思不读、不思、不写吗?自己做不好怎么好意思提醒别人?”每一次,只有在自己努力地读了思了写了,才敢督促团队成员。其实正是这种压力,成为我读书不止、笔耕不辍、探索不息的动力,先后获得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第一名,省教学技能竞赛特等奖第一名,省名师选拔中学组第一名。我先后发表文章200多篇,出版专著6册,荣登《教师博览》《新语文学习》封面人物,事迹先后被《教育时报》等12家媒体重点报道,还应邀到20多个省市做报告100多场。
  回想起那些跋涉的日子,有无语凝噎的痛楚,有纵意江山的快活,更有刀光剑影的争论,更多的是与团队成员默默地相互扶持,就这样一路走来,还要一路走下去,至于我们的草根团队能走多远,不得而知。但我坚信:“上了路,就天天走,总会遇到隆重的庆典!”

专家评语
  中学教师,学者风范。名师常作印不仅自己“以行进的方式活着,以思考的姿态前行”,致力于构建精彩与高效的语文课堂,而且以多种方式成立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室,与同行分享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智慧,影响和带动着省内外众多教师共同成长。他的专业发展目前也许只是个例,却代表着广大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我们期待着像他一样的学者型教师群的出现。
                                     ——河南省教科所研究员 徐万山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2年11月28日1版)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1:23

谷宪民:教育,是不老的爱情


人物档案       濮阳县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国家级优秀班主任、河南省特级教师、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名师、河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获得者。任副主编的“自主体验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丛书2009年由红旗出版社出版;任编委的《春天的脚步》2010年由红旗出版社出版。《化作春雨润无声》《升职后的失落》《永远在长大》等文章在《河南日报》《德育报》等报刊上发表。
谷宪民
       教育,一直是我最亲密的爱。细算起来,这爱,是从学生时期就存于心的。因为崇敬干了一辈子教育的父亲,我选择了教育,至今,与教育相伴多年,爱的初衷丝毫未减,且爱得更甚。
  初登讲台的日子,我在乡初中教语文并任班主任。这是全校纪律最差的班级,我心里有一点怯怯的感觉,但是脑海中却闪动着一句话:“送给别人最珍贵的礼物是一个良好的榜样。”我想,就让我这个初登讲台的老师验证一下榜样的力量吧!于是,我精心设计了开场白:同学们!我姓谷,叫谷舟。这是我的笔名。可能有的同学认为只有像作家那样的名人才会有笔名,普通人怎么会有笔名呢?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有笔名,只要你愿意。愿我这叶小舟能在知识的海洋里为你导航。在日后的学习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都会和你共同面对。但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我们平时要遵守纪律,有事一定要请假,不能擅自离开班级。说到这里,我故意问大家:“咱班有多少人?” “64人。”学生异口同声。我说:“不对,是65人,还有我,我有事外出时也要向大家请假,让班长批示。”
  教师的语言可以讲究艺术,但最有效的教育是行动的引领。要求学生遵守的,我都努力做到,甚至比他们做得还要好。在爱的关怀下,他们慢慢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在榜样的引领下,他们渐渐学会了做人与做事。成功源于爱,没有真爱,就没有工作细节的自然妥帖。
  1995年,我来到濮阳县第二实验小学工作。面对小学教育,爱,依然是我最大的底气。
  对于自己的小学教学经历,我总结了一句话:做任何事情,热爱都是最好的姿态。爱,让我的教学生活在朴素中多了一份恬淡与轻松,多了一份理解与宽容,多了一份幽默与灵动。我的课吸引着学生,呼唤着童心,课堂,成为我与学生一起营造幸福的地方。
  2006年夏,我从一名语文教师成为教务主任。在很多人眼里,升职是一件快乐的事。可是,我却因此失去了最爱的一线教学工作与钟爱的班主任工作。那段日子,我的教育生活陷入从未有过的落寞状态。我用阅读填充自己的生活,通过写作来沉淀自己的思想。我对学生、对课堂的爱,也因此变得更为深沉。
  2008年,为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县里提出了城乡联合办学的做法。我校与白堽乡一中小学部联合办学,需要教师去任教。听到这个消息,我高兴极了。经过再三申请,校长终于同意我去乡里。我心中的爱终于在一所乡村学校找到了落点。在那里,我与老师们一起成功举办了全校第一次大型朗诵会,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家长会,举行了学校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体操比赛。我们还成立了文学社,创办了校刊。在县教育局领导的支持和引领下,我建立了全县第一家名师工作室,多次为乡里的老师作教育教学报告。但是,我并没有把工作局限在这个范围内,工作间隙,我与当地中心校的教研员多次骑自行车到各个村小学去听课,与老师们一起研讨交流,用最朴素的方式给了乡村教育最真实的关怀。那段日子是充实而幸福的。
  在白堽的日子里,《濮阳日报》两次报道我在乡村任教的经历,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到我任教的学校采访,树人网与大河教育网的网友在当时河南教育报刊社总编辑唐泽仓的带领下到我任教的学校参观,并送去教育报刊。我的乡村教育生活也因此增添了一份财富。
  2009年3月29日,我与树人网相遇,并用一叶小舟这个名字在网上注册。刚到树人网的时候,网站管理员郭文辉老师教我怎样发帖、回帖,怎样编辑页面,怎样与别人交流。因为郭老师与众多网友的帮助、引领与信任,在短短的两个月内,我从普通网友成为版主,又成为网站管理员助理。网络学习激活了我的创新思维,网络平台是我专业成长的精神家园。
  在树人网安家之后,与网友的论坛交流,是我每日的必修课。白天没时间,我就晚上看帖、回帖,好多网友都亲眼见证过我在树人的“子夜守候”。在阅读交流的过程中,我渐渐感觉到自己的提升,与此同时,我也介绍身边的同人加入树人网。网络学习还增强了我的研讨意识,让我的专业成长有了质的飞跃。
  因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的需要,我于2009年9月回到濮阳县第二实验小学。学校就是我的家,这里有引领我进行研究的领导,有助我成长的教育团队。县教育局领导与李香菊校长还引领我们编著了“自主体验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丛书——《花开的声音》《春天的脚步》,两本书均由红旗出版社正式出版。自主体验教学法获得了国家、省、市教研成果奖,书中所阐述的理念和方法,在全县进行了大面积推广与应用。在实践研究中,我也有了自己的收获:多篇文章先后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并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河南省特级教师、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名师。
  “一个真正热爱教育的人,教育,就像他一生不老的爱情。”这是我随笔中的一句话。细想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活,自己拥有的最珍贵的东西就是这份“不老的爱情”。

专家评语
       她因为崇敬干了一辈子教育的父亲而选择教师这一职业。一句“一个真正热爱教育的人,教育,就像他一生不老的爱情”道出了她做教师的最大底气和她所表现出来的最好姿态。为了乡村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她还主动回到农村学校任教。一路走来,谷宪民老师赋予自身专业发展鲜活的生命状态,并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实现自身的教育理想与信念。学校和学生都需要这样的教师,相信她会做得更加出色!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肖川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2年10月24日1版)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1:24

徐文祥:在沉静中坚守信仰
人物档案
    安阳市南关小学语文教师,安阳市骨干教师、中央教科所“十一五”课题论文一等奖获得者、河南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小学语文需要大量散文》《关于课堂教学减负增效的讨论》《课堂讨论,切莫让教师缺席》等发表在《中国教育报》《河南教育》等报刊上。编著及参编书籍有《汉字中国》《文化常识宝典》等。
徐文祥  
    2006年重新走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时,我的心开始沉静。在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深入思考的同时,我真正开始了对教育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让读书改变人生

    溯游追寻伊人影,不伫水边望苍茫。重返杏坛育桃李,日夜发奋著文章。陋室夜深万卷书,白首不悔生前忙。
  ——徐文祥《古风》节选
读书,是学习、消化、吸收的一个过程,是一种能量转换的过程。
  深刻的思想可以引领人有更大的进步。近年来,我完成了从阅读操作层面的书籍到阅读思想性书籍的过渡。我阅读杜威、亨利·亚当斯、斯宾塞、苏霍姆林斯基、洛克以及陶行知、夏丏尊等国内外教育家的书籍,学习他们伟大的思想,以他们的文字对照自己的实践。我在读书中不再是单纯地看他们怎么做,而是思考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思想引领下,才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他们的思想超越了他们所处的时代,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的阅读,更像是在寻找自己精神成长的引路人。
  只有自己在完成教师自我塑造的同时,才有可能去影响他人。我深知,学习是一生的事,成长是自己的事。2010年年底,我在参加教育时报社组织的“河南教师读书会”优秀读书会员座谈会时做出了一个决定:潜心十年去读书。同时,我不断以自己的行为带动更多的教师读书。2011年暑假,我应安阳市教师培训中心和多所学校的邀请,为老师们做了《读书与教育人生》的专题讲座,使不少青年教师从此打开了专业阅读之门。
  从2012年开始,我实施了另一个读书推广计划——儿童文学专题系列推荐研究,截至目前已经做了8个专题。通过系统的推广,阅读已经成为不少学生的日常习惯。

                          让课堂回归自然
    铁肩道义文章妙,苍鹰志在青云巅。漫漫征程道难尽,浊世丛中寻桃源。
  ——徐文祥《古风》节选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因此,课堂教学应成为教师最主要的研究方向。十年来,我不断追问、反思自己的课堂。2010年,在取得了省优质课、多项国家级与省级课题研究一等奖等成绩之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实践和思考,并做出了一个决定:积极实践探索,让课堂回归扎实、朴素的自然状态。
  多年来,我每学期都坚持做两节研究公开课,剥去华丽的包装,追求“清水出芙蓉”的境界。每到下课时,我都会在“语文大课堂,快乐在延长”的口号中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我还研究名师,并拜于永正老师为师。在名师思想引领下,在实践中,我不断完善自己“天然语文课堂”的想法。两年来,我执教的《轻叩诗歌的大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分别在安阳市骨干教师培训研讨活动和安阳市文峰区首届教师素养与课堂技艺观摩活动上作为成果进行了汇报。
  在自己成长的同时,我也在影响和帮助周围的教师实现专业成长。2011年,我应安阳县教师进修学校邀请,根据自己多年的六年级教学经历,结合课例实践对相关教材进行了解读,此后又以《教师如何听课评课》为题,用专题讲座的形式,把自己的“天然语文课堂”理念与教师们进行了交流。这些都是我对多年课堂教学思考的总结,更是自我思想的系统提升。
  我多次在市、区名师送课和优质课活动中辅导青年教师上课,积极帮助他们分析研讨教材,争取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努力还语文课堂一个“标致的素颜”。
  
                         让教室奠基人生

    柴门长虚设,寒窗勤苦吟。秉笔绘桃李,只为四季春。
  ——徐文祥《感作》之一
    在教室里深远地影响学生才是教师的根本职责。从教以来,我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我开发了评析《水浒传》、古诗词赏析、硬笔书法、社会实践活动、儿童文学专题推荐等一系列特色课程,同时在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方面也逐渐形成了系统的架构。2009年,我取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能从更专业的角度去研究青少年成长和家校共育问题。
  2011年,我主动请缨从一年级带起,开始扎实探索自己构思已久的6年树人计划。这将是我系统了解儿童发展、打造教育教学特色、在实践中促进师生生命成长的6年。我同样会在毕业时和前五届学生一样,系统化地完成自己“大语文十个一”课程体系架构:一个教师是灵魂引领者,一群孩子是独立思想者;一节语文课是望远镜,一套日记是个人成长史;一手好字是永驻的容颜,一部扎实的经典背诵是童子功;一本古今诗词积累是枪支弹药,一柜子图书是智慧的钥匙;一系列活动是学习的探险,一间教室是自我的展示厅。
  我时刻关注着孩子的心灵和行为,和他们一起做游戏,一起疯狂背书,熟悉了他们的“秘密语言”,思想得到了升华。我整理了自己多年的班级管理成果,今年8月、9月,在安阳、洛阳、郑州等地做了题为《道法自然,敬畏生命》的主题报告。
  沉静下来,回到读书,回到课堂,回到教室,回到平凡朴素的教育生活之中,是我坚定的教育信念。
专家评语
    作为30位候选教师中的唯一的一位“80后”,徐文祥老师带着激情和信仰在教育路上努力前行。他的内心始终保持着沉静,并在沉静中坚守自己的教育信仰,真正踏上了教育教学的探究之路。在探究的过程中,他用读书引领自身的精神成长,引领学生的成长;立足课堂教学,还语文教学“清水出芙蓉”的天然本色;把功夫下在教室里,实施6年树人计划,给孩子们幸福的教育生活。徐老师已经沉下去了并坚守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一定能够带着教育硕果游上来!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肖川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2年11月21日1版)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1:25

张洁:做心灵的守望者


人物档案       洛阳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全国高中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获得者、河南省优秀辅导教师、洛阳市优秀教师、洛阳市优秀班主任、洛阳市新长征突击手、洛阳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第三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论文《呼唤人文精神的复兴》等发表在《语文周报》上,教学论文《漫谈诗歌教学》发表在《学习周报》上。多次在洛阳市区及周边县市的教学研讨中作报告。
张洁
       回首自己12年的教学历程,一路上跌跌撞撞,但内心始终坚信教书育人关乎学生的心灵与前途、赋予学生梦想与希望是何其重要。12年的时光中,我努力在教学中传递并践行真、善、美,希望学生可以与自己一起找到自己灵魂深处的“一片星空”。 
   用“真”态度做教师
       所谓“真”,在我看来就是简单的真实与朴素的真诚。在教学中,虚伪与掩饰都是可笑的,不能有直指内心的坦白,学生也无法在学习生活中了解自己、了解社会。
  2000年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了洛阳外国语学校。我接手的班级是普通班,虽然学生非常顽皮,不听话,但自己从没有放弃的想法,因为我知道是太久的“被放弃”,才使得这些孩子忘记了“真实”。所以我知道只有自己坚持,学生才可以理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教学中,我所推行的管理制度自己一定会做到。真诚的态度成为打开我与学生沟通交流大门的钥匙。
  真诚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治学态度。不能还原教学内容以真实,便无法真正理解文本传递的真谛与情感。
  记得讲授《再别康桥》这首诗时,我从不避讳讲述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人的爱情故事,甚至讲述三位女性各自的情感生活,与学生展开探讨徐志摩的爱情故事。看似离题万里,的确是在娓娓讲述与各执己见中让学生充分了解徐志摩饱满而多向的情感。那一刻,也是我们师生与徐志摩先生隔空交流、产生共鸣的时刻。
  通过12年的教学,我认为要做一个好老师、一个优秀的老师,首先必须是一个真诚的老师。也许有时显得有些天真和理想,但是这的确是一个老师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给予学生最全面的“善”  
       所谓“善”,在我看来就是给予学生全面的社会认知。让学生全面地去认识社会、了解世界,看似过于直接与袒露,但是这会使学生更有包容与理解的善性。
  教学初始,我便开始向学生推荐书籍,鼓励学生阅读。我还在班里组建了书屋,人人拿出一本书,利用自习时间展开阅读。曾经我用一个月的时间阅读了余华先生的《活着》。余华先生的笔下再现了中国半个世纪的动荡历程,人物经历曲折坎坷,读过之后令人唏嘘不已。我在将此书读给学生的过程中,我知道他们不仅仅被故事的曲折跌宕所吸引,更受到自己内心情绪的牵引。同时,我把自己喜欢阅读的杂志《生活》《书库》等推荐给学生。这里有传统的观念,也有先锋的意识,能让学生了解世界、了解生活、了解人生。
  在教学之余,我还向学生推荐各类电影作品,比如关乎生态与人性的《可可西里》、革新教育理念的《死亡诗社》、励志作品《阿甘正传》等。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我引导学生进行“文化铺垫”的一种方式。高中阶段是一个学生开始形成自我意识、自我价值观的阶段,他们更需要了解社会、了解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鼓励学生进行个人创作,记录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内心。也许就是这些因素的促成,我在学校带领学生组建了守望文学社。到现在为止,该文学社已走过了11年的风雨历程,组织编写的《守望者》报纸已经是学校的校报了。
  12年,最为令我感叹的是,我看到学生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不再是毛头小子、憨丫头,而是肩负使命感、充满理性与感性、抱有梦想、理解他人、勇敢互助的青年人。我想这是一种成长的表现,更是一种善性的体现。
   把“美”充分融入教学实践
       所谓“美”,在我看来就是去观察世界,接触世界,并与之融合。寻找世界的美好与动人,去体察万千山水的独特与灵秀,需要的不仅是读万卷书,更需要行万里路。
  每一年的春天或秋天,我都会和学生一起,或去大学校园,走进大学教室,走进课堂,让学生去体会大学生活别样的色彩,或走进自然,走到水边,来到山中,一同分享沿途的风景和人情。秋天,我让大家将自己喜欢的格言写在飘落的黄叶上赠给同学,在共同生活、学习的日子里,这成为大家彼此鼓励、同舟共济的“心灵鸡汤”。
  同时,我组织学生装点教室,放手让他们去做,让他们从中体会到学校也是一个家。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开始领悟生活的真谛与人生的意义。我将自己对语文学科、学生、生活的热情传递于大家。我只想用这些告诉学生生活在别处,美就在身边。
  在我看来,这些做法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文化可以给人智慧,理想可以给人力量。定格当下的语文教育,也许所缺乏的恰恰是这种做法。
  在12年的时间里,我坚守着“守望者”的角色;在12年的时间里,我形成了一种富有“真、善、美”的教学理念;在12年的时间里,我传递着人生的“真、善、灵之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以守望者的姿态,聆听每一个成长者的心声,传递“真、善、美”,传递生命的真谛,寻觅属于自己的那一片璀璨星空。

专家评语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定是一个很好的守望者——守望着学生知识能力的积累,守望着学生心灵的洁净与多彩,守望着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如细流成河。真善美的教育理念带给孩子们的是语文的优雅和从容,张老师教室里的孩子们是幸福的。我想,张老师最大的成功应该是在追求诗意的同时,让孩子们的知识体系得到完善。
  ——特级教师、江苏省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副校长 武凤霞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2年10月31日1版)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1:26

侯长缨:寻找卓越的自己
人 物 档 案
    濮阳市油田第一小学语文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河南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中原油田教育中心优秀人才、首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所带班级荣获全国新教育“十佳教室”奖。近百篇文章在《教育时报》《小学语文教学通讯》等报刊上发表,个人成长故事曾被收录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30位优秀教师的案例》《发生在教育在线的故事》等报刊上。在河南、山东、四川、浙江等地作新教育报告数十次。
侯长缨  
    挥动长剑,披荆斩棘,只为有一天与那个卓越的自己相遇。

寻  觅

1989年,18岁的我,怀揣着“做一个好老师”的美好愿望走上了讲台。但现实和理想相距很远很远,摸索了十几年后,我仍然感觉眼前迷茫。
  我曾经疯狂地学习和模仿魏书生老师的班级管理做法,我想找到一种一劳永逸的班级管理办法,但却忽略了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应该因势利导。
  理想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好老师的标准又是什么呢?2003年,网络为我的专业成长打开了一扇窗。
  当我在网上偶遇《爱心与教育》的作者李镇西后,才发现原来教师可以这么幸福地做。我常常向李老师真诚请教,并以他为榜样开始写教育日记,从此,生活充实而快乐起来。
  2004年,我第一次走出校门参加了新教育的年会。当网友们一起聊自己读过什么书时,我才发现自己读过的书真是少得可怜。当网友因为我是版主而向我请教时,我真是羞得无地自容。我要读书!这是我回来后发自心底的呐喊!从那时起,每日阅读成了我必修的功课。我无法统计自己这些年读了多少书,但我知道这几年的读书总量一定是前十年的好几倍。
  为了让教室里的每一个生命更精彩,我开始锁定一些优秀的小学老师进行跟踪学习。先是“看云”,然后是“芷眉”,跟着他们的脚步,我带的那一届孩子阅读了很多经典书籍。
  
                                                                          上  路

    很庆幸的是,新教育“毛虫与蝴蝶”阶梯阅读实验在干国祥、魏智渊和马玲老师的引领下展开了比较系统的探索。全国有很多教师毛虫主动加入了这样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实验队伍。
  2007年,我新接手一年级“毛虫班”,正式参加了新教育“毛虫与蝴蝶”阶梯阅读实验。新教育提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读共写,共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在实验前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带领这届学生踏上一条幸福路。
  一年级时班里有学生69人,第一学期教室里无多媒体设备,我们仍坚持进行晨诵课程和读写绘课程。孩子们在诗歌的熏陶下也开始诗意地表达生活和情感了,看着孩子们的进步飞快,我感到了由衷的欣慰。二年级后,学生逐渐升至74人,我们开始一同踏上一个个课程之旅:种植课程、生活课程、晨诵课程、整本书共读课程……就在这样的行走中,我们感觉每一天的日子都是浪漫、快乐和充实的。二年级的暑假,我们班还意外获得了“新教育十佳教室”的称号。
  
                                           挣    扎


    到了三年级,各科知识的难度陡然增加,有些孩子突然感觉到学习上的不适应,做事也开始缺乏自信。
  怎样让孩子们的生命开出自信之花呢?我想到了排练童话剧。因为童话剧课程的综合性强,能给有不同特长的孩子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当时,我还没看到有哪个新教育老师敢带这么多学生开展这个课程。没有太多经验可借鉴,我内心还是充满恐惧和犹豫的,一直没敢开工。请教了马玲老师后,她的鼓励和支持让我终于敢于纵身一跃。
  四年级一开学,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后,我带领74个小毛虫踏上了排练童话剧之旅。
  挑战开始了!孩子们自己编写剧本、制作道具、设计服装、竞选演员……这一个又一个的挑战没有难倒孩子们,反而让他们的内心更强大。在这个旅程中,许许多多的孩子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成长。
  2011年1月27日下午,全班74人全都参加的《人鸦》童话剧在舞台上成功绽放! “顺着嘴巴的方向飞行!”孩子们用自己一个学期的努力唤醒了《人鸦》中的经典语句。没想到的是,《人鸦》童话剧竟然获得了河南省首届戏剧节一等奖。
  如果没有这个课程,没有这一路的挣扎,我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自己还有当导演的潜质呢。很多事情我大都是第一次尝试。在这样的行走中,我越来越多地发现了自己的潜力。
  执着从四年级下学期开始,历经一年时间,我们踏上了“在农历的天空下——古诗词之旅”课程之旅。为了开展好这一课程,假期里,我几乎都泡在了经典的古诗词解读方面的书籍里。《唐宋词十七讲》《古老的回声》《人间词话》……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又是一番挣扎。
  利用业余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在四、五年级又勇敢踏上《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和《青鸟》童话剧自导自演的旅程。
  五年级,我们又开始探索经济课程——真人版大富翁游戏。开展“走进苏轼”晨诵小课程时,我带孩子们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后,配合着班级经济课程中孩子们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他们更能理解苏轼的豁达与乐观了。
  2012年5月19日,也是一个让我们终生难忘的日子。由教育时报社和濮阳市油田教育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河南课改先锋公益论坛,特别安排我们班在濮阳市中原文化宫进行了羽化成蝶——毛虫实验班的毕业汇报演出。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准备,孩子们在这个舞台上汇报了5年来新教育实验的成果。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多名老师一同分享了毛虫班的精彩演出。5年的小学生活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遭遇”新教育,见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人和事并参与其中,体味着生活的丰富多彩,见证着生命成长的奇迹,这真是我的幸运!
  2012年7月,孩子们毕业了,我被评为新教育首届“完美教室缔造者”。但我深深知道,我离自己心中真正的“完美教室缔造者”还差得很远,这只是个美好的朝向。就让自己朝着这个伟大的目标继续向前走吧,直到和那个卓越的自己相遇。

专 家 评 语
  “快乐小荷”——我喜欢这样称呼侯长缨老师。因为,她真的就像一朵洁净淡雅的荷花悄悄绽放在教室里、学校中和教育在线这一方广阔的平台上。带着几十个毛毛虫成长为蝴蝶,是多么富有诗意的行程,但这种诗意的蜕变是要有勤奋和执着打底的,侯长缨老师那上百万字的手记真实记录了奇迹发生的过程。对这个过程,我满怀好奇,心存向往。
                ——特级教师、江苏省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副校长 武凤霞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2年11月14日1版)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1:28

浮利古:以书为灯,以书为生
人物档案
       郑州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全国中学语文优秀教师、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暨观摩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老师,您到底爱谁?》《立起来,人物更丰满》《文化论著研读课堂教学问题及对策》等发表在《教师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报刊上。著作及合著有《〈论语〉教学指导》《“专家伴读”新课程同步学案语文》等。受聘为河南省教研室高中语文中心教研组成员。
浮利古
    我,以教书为职业,以读书为爱好,视书如生命。在不少人看来,我挺优秀,但我从不敢如此认为,我只不过是一个以读书为生、以教书为业的书生而已!
  2009年,河南省教研室的孟素琴老师主持的课题《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和方法》开题。我发言道:“我是一个没有多大本事的人。除了教书,就是读书,不时写一些和教书有关的小文章。”说起来,这大概就是我的专业成长之路上最主要的内容。
  
  1994年8月,我专科毕业后回到新乡,登上了母校的讲台。和本科毕业的老师相比,我清楚自己读书少、底子薄。学校的岳修全老师说:“语文老师要多读书。语文老师要当一个杂家。”我脸红了,心虚了。于是,我抱走了学校阅览室里落了灰尘的专业杂志,借来了学校图书馆里有些发黄的专业书籍。我还从每月110元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订了《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和《语文报》。我要读书!
  一本又一本的读书笔记摆在了案头。我由摘抄走向思考,由思考走向实践,然后再不断读书、思考、实践。当时的新乡市教研室副主任姜东瑞老师说:“教而不研则罔,研而不教则殆。”读书,思考,再思考,再运用,用之后再读,这不正是姜老师所说的教而且研吗?
  岳老师告诉我:“要写教学反思,写教学后记,天天都要写。写得意之处,思得意之因。写失意之点,求突破之途。”得意之处,可以总结;失意之处,却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我开始用研究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育生活,把教育问题转换成教研课题,进行专题研究。4年来,我撰写了15万字的教育叙事,19万字的教学反思;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报》等报刊发表文章多篇;参与编写了省教研室开发的新课程系列丛书;开通了三个博客(第一个重在谈教育,第二个重在谈语文,第三个重在谈读书),发表博文300多篇。
  孟素琴老师告诉我:要有计划地读书,要读专业书。对《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中学语文教学百年史话》《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我即语文》《解读语文》这些书,我或借来读,或买来读。在字里行间,我且读且记且思,为的就是“懂道理”。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荣生教授说,专业就是知道“为什么”。所以我认为,专业就是“懂道理”,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做,知道自己这样做为什么是正确的,知道自己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有了结果以后自己下一步又该怎么做。
  基于这样的理念,在参加全国大赛时,我和省教研室的孟素琴老师、丁亚宏老师反复琢磨我要参赛的《汉家寨》。她们的示范和指点让我多年的积累得到了升华。后来,一位专家在评课时称赞我对文本的解读深刻到位,引导学生自然得法。我很高兴自己的成长,但我知道我应该感谢的人很多,应该感谢的书很多。全国一等奖的结果倒是个“副产品”,主要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怎样“懂道理”,更体悟到了如何让其他语文老师也能够慢慢“懂道理”。2011年,我应邀为新疆的高中语文老师做了题为《努力走新高考语文备考的专业之路》的讲座,从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科规律、尊重学生发展的层面和老师们进行了交流,让更多的人分享了我的收获。
  学校教学研究指导组成立后,我忝列其中,和老师们一起,备课,听课,上课,交流,研讨,读书,再备课……新课改了,选修课怎么上?我以文化论著研读为突破口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后来我又对相关材料进行了整理,写成论文《文化论著研读课堂教学问题及对策》,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针对高中写作课的无序与低效,我主持申报了省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议论文写作论证操作系统的研究》。“要研讨大家都可能存在的、通过研讨能提高大家的问题……集体备课恐怕不仅仅是集思广益,更能够引发深入集中的思考。”王荣生教授如是说。慢慢地,我所在的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和专题研讨活动都有了更为明显的专业进展。如果说我起到了一点作用的话,那就是我推荐给老师们阅读的书籍和对书中理念的运用使然。我读书,胸有明灯;我思考,心明眼亮;我研究,优化创新;我总结,交流提升。
  有时候感到很忙,也很累,但是,我知道我是谁。“教师一定要做一个职业读书人。”郑州市教育局局长毛杰多次这样讲。每每利用自习辅导的间隙读读书,我倒也感到很有趣。教书,读书,写作……单调吗?也许。但在我看来,其生机与活力就在于那潜滋暗长的专业水准在缩短着与梦想的距离。教学实践是一本大书,读之不尽。引领、指导我的前辈与同人又何尝不是一本本读之不尽的大书?教书,读书,书生而已!
专家评语
    语文是一种快乐的分享:分享优美的文学,分享精彩的生命,分享丰厚的文化。因为语文拥有世间最美妙的圣物:文字。因为语文教师拥有陪伴一生的最亲爱的伙伴:书籍。语文教师最幸福的生存方式便是读写人生。没有精神世界的丰富也就没有真正的人生幸福……教书,读书,写作……教书,读书,书生而已!浮利古老师选择并拥有了这样的生活方式,正在从优秀走向卓越,正在从快乐走向幸福。祝贺你!也感谢你让我们分享了幸福!
                        ——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中语会副会长高万祥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2年11月21日1版)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1:29

武艳艳:没有终点的追求


人物档案    洛阳市高新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首届河南省名师、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河南省优秀班主任、洛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首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文章《与新课改一路同行》在《河南名师(中学卷)》上发表,《一辈子学做老师》等文章在《教育时报》上发表。近年来,在黑龙江省鹤岗市、辽宁省沈阳市、洛阳市、范县等地作课和作培训报告30多场。
武艳艳  

    “武老师,久闻您的大名,但你还是年轻得出乎我的意料。”邀请我作课的老师说。“艳艳,你获得了那么多荣誉,别的老师可能一辈子也得不到,歇歇吧。”同事善意地提醒我。“孩子,别太累了,注意身体。”父母细心地叮嘱我。宁静的夜晚,柔和的灯光下,我细细地抚摩着各种荣誉证书,不禁想起自己13年的从教之路:10年中学,3年小学,一直教语文兼任班主任。我反问自己:你是名师吗?你名于何处?区区13年的教龄与兢兢业业几十载的前辈相比,相差太远!无论对于教育事业,还是对于语文教学,我都只是刚刚跨入门槛,只是行走到了对事业与专业追求的一个新起点上。成长,才刚刚开始!
                                            和时间赛跑
  和时间赛跑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在自己拥有的时间里快跑几步。尽管那几步很小很小,作用却很大很大!
                                                    ——《和时间赛跑》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一位同事告诉我:“小武,你是老师们眼中公认的第一。”“啥第一?”我疑惑不解地问。“走路速度第一呗,腰挺得板儿直,风风火火,简直是一溜儿小跑,大家都说,将来咱学校要是出个有名气的人,那就是你!”我不好意思地笑了。想想确实是,一直到今天,我走路的速度也丝毫没有慢下来,这应该是生命的一种姿态吧。13年26个学期,每当写工作计划,我总是详细列举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并提出努力的方向,争取做到精益求精;写工作总结时,我的结束语总是“我会一如既往地努力下去,向着心中美丽的教育家之梦”。13年来,我满怀激情地跑,有目标,不急,不缓,欣赏着沿途的风景,累并快乐着。
  2003年,我还在一所偏远的农村中学任教。有一次讲《空城计》,我想给孩子们放一放电视剧里的片段,没想到校长知道后亲自把电视搬到我们班里,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至今让我铭刻于心的话:“艳艳,今年咱县被定为新课改省级实验区,我们学校的新课改可全都靠你了啊!”似乎是在跟我商量,语气中又带着深深的期盼,我明白了这句话的分量。从此,我以优质课为突破口,从镇第一名到县第一名,到市第一名,到全省、全国一等奖,冲出去了,眼前真的是另一片天空!同年,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我牵头成立了学校的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开展读书会、教师沙龙等活动,率先在全校每周给学生上一节读书课,我也因此被同事称为“年轻人的精神领袖”。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每当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走一步,再走一步》
  当我在初中语文教师这个岗位上干得“风生水起”时,我头顶“首届河南省名师”的光环来到了市区的一所小学,现实给我上了一课。市教研室的老师在听了我精心准备的《钓鱼的启示》一课后,给我的点评是:个人素质非常棒,但中学的痕迹太浓。
  痛定思痛,我找到了症结:如果再对昔日的成功念念不忘,那成功的背后必然是失败。我痛下决心:扎根小学,做出个样子。于是,30岁,我这名小学语文战线上的“新兵”重新回到起点,主动申请从低年级教起,从研读新课标开始,并把每个学段要完成的任务分解到每册书、每个单元、每篇课文。同时,我不断调整自己的教法、教态等,以一种亲切和蔼的方式与孩子们对话,而不是冷静理性的方式。渐渐地,老师们再听我的课时,一致认为:“中学老师教小学,能教得更好!
  苍天眷顾有心人。就在我30岁这一年的5月底,我参加了河南省的说课大赛,我改动了八稿之后的《语言的魅力》令评委动情落泪,取得下午半场的第一名,真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啊!

  众所周知,小学的工作非常琐碎,我又身兼几项工作。我们德高望重的刘校长说:“艳艳,不是非得让你去管谁,而是要你去影响我们这个团队,老师们都来学习你的激情、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和对事业的执着,这是最重要的!”我理解,校长是在勉励我,要像茶叶一样,使自己在沸腾的生活中自由舒展、丰盈、滋养,沸水变成了清茶,散发缕缕清香,同时给周围的环境好的感染和影响。
                                             在山的那边
  在山的那边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在山的那边》
  从幼时到如今的而立之年,我常常与别人谈起自己的理想,那就是——做一名好老师!正像哲学家仰望天空、教徒仰望教堂一样,我也时时在心里仰望自己这个神圣天职的星空,始终以一种敬重、虔诚的心灵对待教育,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正如煲一道味道鲜美的浓汤,炖数小时才能炖出好味道,教师工作也一样,把它当成神圣的事业认认真真做下去,做出味道来了,才知道其中的好滋味。
  几年来,我真正把阅读、思考、写作、研究作为生活常态,到各地参加学习培训,阅读名师的思想录、教学设计、教学语录、专著,一直保持着奔跑的姿态。有一次在杭州听窦桂梅老师讲《我的爸爸叫焦尼》一课时,同事不经意地问我:“艳艳,你能上出这样的课吗?”我愣了一下,于是知道了自己下一步的奋斗目标。
  宋人张载的《咏芭蕉》一诗中这样写道:“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心养新德,长随新叶起新知。”思考成长的历程,我才刚刚起步,头等重要的是孜孜不倦地学习,向语文老前辈学,向同行学,向学生学,向书本学,向社会学,向实践学,养新德、起新知,在教育之路上坚定地行走!
专家评语
    一个中原名师正在古老的黄河之滨崛起!一个未来的教育家正在她辛勤耕耘的田野上成长!“让生命成为一架云梯,一直延伸到梦想成真的那一刻。”武老师的难能可贵,不在于她的成果和荣誉,而在于她的年轻和热情:同事眼中公认的走路速度第一;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跋涉;从初中到小学的华丽转身。最耀眼亮丽和令人羡慕的,正是她的诗意情怀和积极进取的生命活力!
                               ——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中语会副会长高万祥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2年11月7日1版)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1:30


何丹龙:做对教育有影响的教师



人物档案       郑州市第96中学生物教师,河南省特级教师、河南省名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骨干教师、第二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蚕是否可以不吃桑叶》等多篇文章在核心期刊《生物学教学》等上面发表,出版著作《迷恋成长》《呵护心灵》《成长的足迹》《生物天地》等。到各地学校、社区作教育科研、心理健康教育、家教方法等方面的报告、讲座数十场。
□ 何丹龙
       回首20年的教师生涯,我是一个追梦者,不甘平庸,追求卓越,力求做一个能为教育留下点什么、无愧于教师称号的人。
                                                                   立足学科教学
       “课比天大”,用优质的课堂吸引学生。课堂教学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我教过的学生中,有不少上大学时选择了生物专业,他们说这得益于我当年对他们的生物学启蒙,使他们爱上了这门学科,并以此确定了学业和职业方向。以课堂为主阵地,让学生爱上生物课,变厌学为愿学,变苦学为乐学,以“课比天大”为准则,凭自己的激情和踏实本分的教学探索,我在学科教学中站稳了脚跟。经过层层选拔,取得了郑州市名师、河南省名师和特级教师的称号。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用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作为生物教师,我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带学生制作教具、学具,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组活动,把兴趣组活动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使不少学生成了生物科技爱好者,取得了优异成绩。2000年,我辅导的学生宋晓楠获全国环保科普征文特等奖。2007年,我辅导的学生获得了河南省生物奥赛一等奖。今年我辅导的三位学生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都被保送上了重点高校,我也被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郑州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授予“十佳科技辅导员”称号。
  “亲其师,信其道”,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呵护学生。教师的特长往往会成为学生崇拜的索引。我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学生面前,我是心理专家,能洞悉学生的心理变化,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学生乐意和我接触,把我当成朋友,连父母都不愿告诉的悄悄话都愿意跟我说,就连课间10分钟也总有学生以“背书”为借口,想和我多呆一会。
  “言传身教”,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追求卓越,完善自我。学生眼中的我处于重重光环的笼罩下,各种荣誉不胜枚举,形成了巨大的晕轮效应。学生对我言听计从,喜欢上这门课就顺理成章了。我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态度——恪守诺言、有诺必践、一丝不苟、率先垂范,也成为学生效法的做人准则。

倾心班级管理
       我喜欢当班主任。十多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我特别注重构建立体的德育模式,加强学校和家庭、社会的联系,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推行“班干部轮换制”,成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干部。我在构建良好班风、促进差班转化、进行思想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探索学生的自我管理等方面都作了大胆的尝试。所带班级班风正、学风浓、师生关系融洽,多次被评为“郑州市文明班级”。  
影响身边教师
       教师的成长需要群体效应、同伴互助,需要专业引领,更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我就是在教育战线上艰难跋涉的典型个案:一个在偏僻山村出生、受教育的孩子,从小对教师就有一种崇敬感,做教师后,抱着对教育的满腔热情,从村里走到镇上、县城、省城,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省级名师。这个经历给有渴望与追求的年轻教育同行提供了借鉴。我也经常用我的教育经历勉励老师们坚持不懈、孜孜以求。在开诚布公的谈心之后,有的老师不再徘徊,有的老师重新振作,有的老师动力更足,有更多的老师脱颖而出,奉献于教育事业。
  我经常开培训班、讲座,筹备读书会、教育科研培训会;应聘名师工作室的指导专家,发挥名师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和老师们一同开发校本教材,走特色教育之路;给许多学校的老师作心理健康讲座,缓解老师们的压力,帮大家走出职业倦怠。
  占领教育的制高点从任课教师到教研组长,从教研组长到教导主任,再到副校长,一路走来,每个阶段我都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影响了一批批学生、老师和学校。学校的管理首先是理念的管理,然后是制度的管理。我不断学习,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及时捕捉教育的契机,占领教育的制高点,脚踏实地地逐步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几次经历令我终生难忘:1994年,在一次德育工作会议上的交流材料《把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吹响了那个时期班级管理的号角,让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喜欢上了班主任工作,成就了一批有思想、有灵魂的老师;1996年,《德育报》的头版头条发表了我的《理解和信任:维系师生关系的纽带》一文,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我的《分数岂能成为末位淘汰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为教师维权鼓与呼,尽到了一个教育人的社会责任。
  任政教主任期间,我设计的《悠悠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系列感恩教育活动,评选“十佳学生”“十大孝星”等活动,使人文教育深入人心,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共鸣。
  我是捧着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一步一步地学当班主任的。我深知专业引领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就把自己的教育案例随时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于博大处求精深,给更多在教育战线摸索的人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我会进一步团结更多有共同志向的同行,共铸教育之魂。
专家评语
       教师工作的主要任务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在知识的传递中带给学生怎样的影响,留给学生多少终生受用的东西。何丹龙老师正是一位给学生积极、正向影响的人。他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让学生爱上生物、爱上学习、爱上科学,不仅影响了学生的专业走向,也促进了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心理健康,同时也带动了那些靠近、走近他的同行,让更多老师走出职业倦怠、享受教育幸福。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学院附中教师 孙明霞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2年10月17日1版)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1:32

代昆鹏:那片看守心灵月亮的树林


人物档案       虞城县春来高中语文教师,“中华杯”全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首届全国国学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商丘市学科拔尖教师。在《河南教育》《教育时报》等报刊上发表多篇文章。与王自成老师、浮利古老师在教育在线网站组建“语文教育三人行”。多次指导本校青年教师参加商丘市优质课比赛并获奖。
代昆鹏
       多年前,初入教坛的我朝着语文教育熟练技术工人的目标冲刺,孜孜以求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浑然不知正背离着语文真正的方向。15年光阴匆匆溜走,看着电脑里30万字羞于示人的教学反思,看着盖着大红印章的厚厚一摞证书,看着十几篇见诸报刊并小有反响的文章,已近不惑之年的我却有了诸多困惑。
   思考语文教育的真正内涵
       让学生取得好成绩并不是太难的事,难的是让他们真正喜欢语文,理解语文的内涵,传承语文所负载的文明。在身边有人踌躇满志准备用可操作的“程序”来提高成绩、应对高考时,我的思考开始转向更深层的问题:语文教育真正的精神内涵到底是什么?
  《礼记》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想,这应该是最好的注解。
  钱理群先生在《现代教师读本·总序》中说:“我们的教育必须是‘立人的教育’,于是,就有了‘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高素质的现代中国人’的目标与要求……教师这个职业,其出发点与归宿都应该是‘学生的健康、健全成长’。”
  我们应该怎么理解“立人”和“学生的健康、健全成长”?难道“立人”就是只要高分?难道“学生的健康、健全成长”就是单单指他们考上大学而不管他们的道德素质如何?稍有头脑者,就会明白正确答案应该是什么。
  其实,探索之路并非坦荡如砥,我也有过担心:万一人文教育给学生的考试成绩带来了负面影响,我该如何面对学生?2007年7月,在第四届“中华杯”全国语文教学大赛上获得一等奖后,这种感觉更加真切,我没有激动,而是陷入了更深的思考:获奖仅说明教学水平有了一些提高,但并非完全实现了自己的教育理想,那么,下面的路该怎么走?中学语文名师、特级教师孟素琴发现了我的困惑,她告诫我:一个好老师,必先教学生做人,再教他们成才。孟老师的话让我渐渐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路。
   在通向光明的道路上前行
       2009年7月的一天,我有机会和特级教师高万祥共同参加一个活动。在陪他去拜谒范仲淹墓的路上,高老师提醒我:语文教育与其他各个学科的最大区别便在于其深厚的人文积淀,我们一旦让语文退回到绝对实用型课程,本就有些忽视德育的教育又会走向何方?
  当天,我又听了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作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的报告。他提到教师的四种积极心态: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我觉得这也应该是我们教育学生的方向。
  我在心里发誓,坚决不能因自己在成绩上的追求而让学生丢弃自我、迷失方向、放逐良知,成为危害社会的人。我告诉学生:成功不外两点,一是做事,二是做人。做人不成功,成功是暂时的;做人成功,不成功也是暂时的。要做事,先做人。我努力引导学生成为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所说的那种“兴趣丰富、人格完整、头脑健全的通识公民、思辨型公民”。
  我让学生看美国一所私立学校校长给老师的一封信:“我怀疑教育。我的请求是:希望你们帮助学生做一个有人性的人。阅读、写作、数学等学科,只有在用来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得更有人性时,才显得重要。”
  当观看“感动中国”潸然泪下时,当学生读《论语》露出会心微笑时,当他们高声朗诵“腹有诗书气自华”时,我知道,人性之美已深深扎根于他们心中,他们的心灵已被唤醒。
  我的学生,正在和我一起慢慢成长。
  2010年4月,我应邀参加在成都举行的首届国学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便把自己近几年的反思展示在了《从苏轼到苏东坡》这一课堂上。不是深入品读某一首诗词感受他的才华,而是结合他在黄州的人生经历走进他的心灵。我想让学生了解,一个人,要勇于自省,能知行合一。成都特级教师王炳荣评价说:这节课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兼有国学的深度和语文的厚度。课堂设计的一切都是为了成就学生、滋养学生的心灵。
  用心灵滋养心灵的结果是,近几年每逢佳节我的手机短信便爆满;常有学生从天南海北打来电话,汇报自己的成绩;每天回复学生的邮件已成为甜蜜的“负担”。学生告诉我,是语文点燃了他们的希望。我很欣慰,我的理想正慢慢变成现实。
  但我知道,要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肩负起育人成才、传承文明的使命,不仅要自己坚守,还应当有志同道合者结伴同行。学校的很多同事和我一起“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结合校情和学情,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购买全国课堂教学比赛视频进行观摩、座谈、研讨;阅读教育论著,写读书心得,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深受学生爱戴。
  海内存知己。通过讲课,我还结识了很多外地朋友。如深圳的王自成,石家庄的荆曌慧,郑州的浮利古、贾会彬等。我们经常一起研讨教学、读书写作,语文已经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我相信,我不再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学生心灵月亮的树,我的身边已蔚然成林。

专家评语
      身在高中,处于分数至上的激流漩涡里,代老师没有被吞没。对语文的责任、对优质课堂的追寻、对学生未来的那份担当让他从单纯关注分数转变为看护学生内心,这种转变不是单纯的线路更改、风格转化,而是教育境界的提升。期盼代老师探寻出一条路径,热爱与理性融合、人格与学识统一,把学生送往他们所能抵达的远方。
   ——特级教师、江苏省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副校长 武凤霞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2年9月26日1版)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1:34

常亚歌:教育,需要一种慢的坚持
人物档案
       济源市教育局师训科教研员,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专家。《阅读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需的四项“修炼”》《青年教师成长的误区与对策》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中小学培训》等报刊上。2006年创建了研修茶座博客,2007年升级为网站,运行6年来注册近万人。2009年启动了“名师培养工程”,面向一线教师持续推进。今年春天,启动了“书房计划”,把教师阅读引向深入。
常亚歌
    不久前,我无意中看到一段报道崔永元采访作家刘震云的文字。采访中,刘先生说了两句影响自己一生的格言。一句是“对于既不聪明也不笨的人,一生最好只做一件事”,另一句是“在做事的时候,要比别人慢一些”。我很认同这两句话,这也很像我10年来工作的写照。我就是一个平凡之人,不聪明,也不太笨,只是在不长的10年中,慢慢做了些有点价值的小事情。
  我来济源市教育局工作之前曾做过5年的中学教师。那时我的工资不到500元,还要供弟弟上学。在与朋友赴洛阳自费拜师学艺时,为了省钱,我们是骑摩托车去的,有几次因为路滑,还差点发生意外。现在回想起来好像做梦一样。当我2002年到了新的工作岗位——济源市教育局师训科时,就暗自有个“妄想”:要与教师一起找到一条享受学习的路径来。
  2002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教材培训开始了。当时的培训条件很优越,一切费用均由出版社来承担。数千名教师被教材专家们进行了风暴式的培训。但当教师们再拿起课本走进课堂时,却发现自己仍然面临着许多无法破解的难题。面对这种现实,我打算利用网络建一个平台,把这些问题放在网上集中“晒”一下。经过准备,我在2006年4月23日在新浪网开通了一个名为“研修茶座”的博客,2007年3月又把这个博客升级为“研修茶座”博客网站。网站一建好,在短短20多天时间内,注册人数便超过6000人,约占全市当时教师总数的95%。另有全国20多个省市的教师也在“研修茶座”上安家落户。至此,这个网站可谓立足济源、面向全国的教育类专业博客网站了。
  我在构思这个网站之初曾经有一个梦想——我要改变济源教师的上网习惯,让他们在写作中找到职业的自信,体会到“发表”文章的快乐。其实,教师成长的最大动力就是源于他们的自信,而自信最为重要的标志就是敢于表达、善于表达。
  为了表达,梨林镇东坡小学50多岁的商国庆老师毫不犹豫地花5000多元钱自费购买电脑上网写博。为了表达,下冶镇中心校的吴晓老师在郑州听课期间,深夜泡在网吧里,在一群打游戏的孩子中间尽情书写听课感受。我确实不知道这些教师中了什么“魔”,但他们更让我坚信了一个朴实的道理:每一位教师都是愿意成长的,只是他们缺乏一条适合的路径罢了。
  其实,“研修茶座”只是解决了教师表达平台的问题,并不能从本质上提升教师的写作质量。因为写作是一个对外部信息吸纳、梳理和吐新的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品质的阅读将起着决定性作用。更重要的是,这种有品质的阅读不仅能让教师在阅读中发现自我,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基于这种思考,我在2007年12月把“研修茶座”的运行管理交给教研室,之后便开始了自己的阅读实践活动。我建立了自己的书房,静心攻读早已选定的教育专著,提升自己。一番充分准备之后,2008年春,我找来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组建了“济源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试图通过“解剖麻雀”的方式,对当前教师的阅读现状进行一次调查。
  我们团队主要做两件事。一是读书:我们把阿莫纳什维利的《无分数教育三部曲》作为共读书目,每两周集中交流研读一次。二是上课:我们选择语文课本上的选读文章作为研课文本,每两周研课一次,且同步录像。这样的活动坚持了近一年。我深切地感到专业阅读对教师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们无法找到万金油式的培训内容对全体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况且对课堂教学现场的把控与引导取决于教师,而这种能力则源于他们对教育真理的理解和贯通,因此,要提高教师的个人能力,最有效的或许就是通过阅读活动来帮助他们对理念和行动进行自我修正。
  于是,我带着“济源名师成长工作室”的50名教师,用了100周的时间,以每周批注一条《给教师的建议》的方式,完成了两年的阅读“长征”。在这个漫长的阅读过程中,在我们的带领下,全市800名骨干教师慢慢跟进,6000多名任课教师也以校本研修的方式参与阅读交流活动。2012年5月14日,《中国教育报》对我们这种慢的阅读实践活动做了题为《阅读,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专题报道。
  变化缓慢,但终归是变化着的。在前不久的河南省第五届名师选拔活动中,我们选派了9名教师。他们坚定、自信,选拔中笔试和答辩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最终全部入选。而我本人6年1010篇教育博文的坚持、40多篇省级报刊上文章的发表、8篇核心期刊的收获也似乎证明了一个朴实的观点:教育,需要一种慢的坚持。
专家评语
  教育是慢的艺术。常亚歌老师在进行着慢的坚持。在这种坚持下,“研修茶座”博客升级为网站;在这种坚持下,“济源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和“济源名师成长工作室”把读书进行到底。他们每周批注一条《给教师的建议》,坚持了100周的时间。而常老师自己博客上1010篇的教育博文,更是另一种坚持的见证。常老师不是自己一个人在坚持,他带领着、影响着济源市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我想说:在一群人里,我们需要有一个走在前面的人。
                  ——全国中语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中语会理事长孟素琴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2年11月21日1版)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1:35


范通战:理性地坚守,不断地超越


人物档案       武陟县实验中学语文教师,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焦作市中小学幼儿园名师、焦作市首届科研型教师、首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先后荣获4项省级课题成果奖,《课堂教学必须确立的十种意识》在《教育时报·课改导刊》连载10期,在《中国教育报》《师道》等报刊上发表文章200余篇,出版专著《小窗微明》《心花从这里开始灿烂》。在武陟县及周边县市作报告30多场。
范通战

    2011年12月,武陟县实验中学提交的《归真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成果论文荣获焦作市提高教育质量十大科研成果奖。当我代表学校接过那面烫金的奖匾时,我的心笑了:“这些年的坚守,终于看到了希望!
  谈起我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活动式训练课型,离不开归真教育——我是在对活动式训练课型与归真教育的长期理性坚守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1992年到武陟县实验中学工作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探求教育教学的本真和艺术。1994年,我有幸听了陈钟梁老师的公开课《中国石拱桥》。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深深地触动了我:陈老师请学生到黑板上画出赵州桥大拱、小拱的相对位置。一时间,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很快,学生分清了“两肩”与“两边”、“两端” 与“两旁”等词的区别,体会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从那以后,“活动”二字便在我的心中扎了根。1995年秋,当我读到《论语》中“非也,予一以贯之”这句话时,心头蓦然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是的,用“活动”一以贯之,“活动”是教育教学的智慧之花!从此,活动式训练课型与我正式缔结了不解之缘。
  我开始关注“活动”、研究“活动”,开始有目的地向教育大家汲取智慧,从苏霍姆林斯基、巴班斯基到赫尔巴特、杜威,从孔子、孟子、荀子到蔡元培、叶圣陶、徐特立,从钱梦龙、魏书生到姚竹青、宁鸿彬……在我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生命之花开始灿烂绽放,智慧之果开始溢蜜流芳。从1994年开始,到2004年活动式训练课型获得河南省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0年间,活动式训练课型伴着我走上了专业发展的健康之路。
  凡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1998年秋,我初步完成了《活动式训练课型概述》一文。当我踌躇满志地拿着近万字的文稿到县教研室请教的时候,却被王增明主任用一句话堵了回来:“这个东西,作为一个课题可以继续研究,但目前仍很不成熟,若只有一些理论,没有一个固定模式的话,不利于推广。”听到这一串冷冰冰的话时,我真想和他大吵一顿——模式,模式,中国的孩子就是让一系列的模式给教死了!然而,我第一次对自己的探索失去了信心。但是,对活动式训练课型的挚爱,最终却让我无法放手。
  凡事朝向深处探究的时候,许多问题就会跟着暴露出来。后来,活动式训练课型的确遇到了不易推广的问题。这时候,我才开始体会到王增明主任结语的睿智。从此,我收起年轻的骄气和傲气,开始重新在现当代先进的教育思想群落中广采博取、含英咀华。启发式教学、情境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在“活动”的联结下,慢慢地融入了我的课堂,其合理的机能开始在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中潜滋暗长,我的思路也愈发明晰起来。于是,20余篇从不同角度深入阐述活动式训练课型的文章相继被写出来,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2004年,活动式训练课型如愿荣获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这段经历使我认识到,在成长的路上,尤其是当我们遭遇不被理解和不被支持时,最需要做的就是理性地坚守,走一步,再走一步。从2003年开始,我以“活动”为主题撰写的一系列文章,开始在《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等报刊上频频发表。2006年,我与班内43位学生的心灵通信,以《心花从这里开始灿烂》为题结集出版。伴之而来的,还有一系列荣誉:焦作市首届科研型教师、焦作市中小学幼儿园名师、河南省骨干教师……成长无止境,超越方为高。2007年,在活动式训练课型的基础上,我提出了归真教育的理念,并积极付诸实践。天道酬勤,2009年,我被评为首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并成为“2009年河南十大教育新闻人物”候选人。还是在2009年,我遭遇了在业务副校长竞聘中的意外失败。很多同事为我惋惜,不少朋友劝我要“融入社会”。在结果公布的第二天,我选择了带着女儿去登山。站在云台山山顶,看千峰万壑,抚荡胸层云,观潭下碧波,赏峡中流水,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事业发展走向。为灿烂生命奠基,为幸福生活铺路,做真教师,行真教育,育真人才——做一个归真教育的播火者,将成为我毕生事业的核心追求!
  从小我中走出来,我完成了又一次的精神蜕变。我开始把全副身心投入到归真教育的实践与推广中。在张欣校长的大力支持下, 2010年年底,武陟县实验中学全面启动归真教育。两年来,我先后义务为学校撰写了16余万字的《归真教育简明讲稿》及相关资料,为教师连续作了6场系列专题讲座,策划、举办了4届归真教育论坛,组织开展了4次归真课堂大型展示课活动,专题评课60余节……同时,在焦作市人民中学、焦作市解放区幸福街小学以及武陟县10多个乡镇、焦作师专义务开展教师专业发展讲学活动20余场。
  在归真教育思想的引领下,武陟县实验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令我倍感欣慰的是,在实践中,归真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也日益丰满起来,“一个核心思想,六大基本理念,一种基础课型,五大主题行动,多元层次考核”的基本架构,就是两年来武陟县实验中学整个教育团队的智慧结晶。
  2012年9月,《在归真教育实践中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被武陟县教育局推荐立项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我的眼前,又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图画……
专家评语
      “为灿烂生命奠基,为幸福生活铺路,做真教师,行真教育,育真人才——做一个归真教育的播火者”这句话道出了范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核心追求。归真教育能走到今天,离不开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离不开他对先进教育思想的广采博取,更离不开他持之以恒的实践。祝愿范老师能在实践归真教育的道路上不断超越自我,同时将美好教育理想的火种带给更多老师!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肖川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21171版)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1:36


宋君:成长路上,与智慧相伴
人物档案
       郑州市金水区实验小学数学教师,河南省首届名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第二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就是给予孩子未来》一文收录在《阅读的力量》一书中,《“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新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外作业设计的研究与探索》《错误,重要的课程资源》等发表在《河南教研》《教育时报》等报刊上。2011年成立宋君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并充分发挥了工作室的引领带动作用。
宋君
       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言,最关键的阶段是自我否定后的超越。而作为有17年教龄的我,正好处在这个阶段,面对需要完善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教学思想,要在不断否定中追求卓越,在不断完善中成长并超越自我。
  自2008年以来,我再次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规划自我的教育人生。如何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发展得更快、更好?我一直在探索着、前行着。梳理17年的教学,我的专业成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博览群书中感悟智慧
       智慧型教师是爱读书的教师。通过大量阅读,我的人生境界和教书育人的境界得到了提升,我读懂了教育和学生,开始用心关注课堂上的细节,尝试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尝试记录自己心灵的轨迹和成长的足迹。读书,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让我不断对照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读书,让我在书籍中汲取营养,在反思、借鉴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读书,拓宽了我人生的宽度,改变了我的教学方式,让我在平等、对话、交流的氛围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作为教师,我们需要阅读,在阅读中不断追求自身的专业成长。我开始尝试进行深度阅读,在阅读中深度思考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对工作、对生活都充满了自信,我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始终充满激情。我越来越觉得自己需要读书,每天阅读一小时,我要持之以恒,相信它会为我带来丰盈的人生!  
                                                           在不断思考中找寻智慧
       教师,往往都追求自我的专业成长,都渴望迅速成长起来,展示自我的个性和自我的思考。
  记得在参加郑州市第三届名师选拔时,我提前两天得知课题是《圆的认识》。由于不能提前见学生,不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我决定选择上一节常态的课,上一节朴实的课。我是这样开始我的新课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圆的知识。关于圆,你都知道些什么?”我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我接着问学生:“关于圆,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我根据孩子们的思路说:“这节课,我们就围绕黑板上的问题进行研究,同学们提出的其他问题我们先存在数学银行中,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进一步研究。这节课,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圆的世界。”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如果我们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们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在学习新课之始,我引导学生说出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找准教学的起点,为新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这样的设计朴实、简单,这样进行课堂教学让教学回归朴实,这种简单其实蕴涵着不简单,朴实中彰显着智慧。  
                                                             在团队发展中积淀智慧
       2011年,以我名字命名的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启动。在名师工作室,我和老师们一起学习、研修、成长,我们分享彼此的智慧,分享智慧互动带来的快乐,以团队的名义一起成长。在这个团队中,我们都是专业的引领者,也都是默默的成长者,我们在彼此的成长中分享成长过程中的快乐和幸福。
  名师工作室先后举行了读书沙龙、美文共享、读后感交流、教学问题研讨、课堂观摩等活动。我们在不断的交流、思考中迸发教育的智慧,不断超越自我。名师工作室还开展了“我与专家一起做研究”活动以及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正是这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名师工作室的号召力不断扩大,每次活动都会吸引许多数学教师积极参与互动和研讨,也使名师工作室在不断的行走中扩大着影响。
  名师工作室倡导学术的自由和争辩,让每个人真正在思考中沉淀学术价值和思想,在思考中追求自我的教育主张、锤炼教学真谛、汇聚教育智慧。
  名师工作室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平等对话、交流的场所,为我们碰撞智慧的火花、生成新的教学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名师工作室已成为学术思想很活跃的地方,我们在这里分享思考的快乐,分享思想的魅力。
  正是有了这些动力和思考,才让我有了太多的感触: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育出智慧的学生,只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培育出智慧的学生。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回归教育,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追寻有智慧的教育,成就师生的智慧人生。
专家评语
       他是名师,是高手,也是一位教育哲人。因为哲学便是关于爱与智慧的或者说是让人爱上智慧的学问,因为他的教学工作、他的专业成长、他的教育人生,都离不开“智慧”二字。宋君老师的智慧在于,他以研究为工作方式,以工作为研究内容。因此,他在教科研中收获着自己的幸福和优秀。教师劳动的真正价值和快乐,正在于这是一种创作而不是劳作。教师只有在创造性的劳动中,才能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获得真正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中语会副会长 高万祥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2年10月24日1版)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1:37

杨万欣:痴情催开幸福花

人物档案
       洛宁县第一实验中学语文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河南省特级教师、第五届全国“语通杯”“十佳教改新星”、全国优秀实验教师、河南省中小学师德先进个人。科研论文《语文教学艺术理论研究》入选《语文教学艺术研究实验》一书等,发表文章20多篇。为广大一线教师、校长作报告60多场。指导身边教师积极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结题5项,在进行中的实验还有多项。
□ 杨万欣
       一腔热血,两袖轻尘,三尺讲台……近三十载的教育痴情,演绎着我平凡而又厚重的教学人生。
   我的理想不是梦
       1983年师范学校毕业后,我回到了家乡,初为人师的兴奋后是清水般的平淡,初登讲台的神圣后是小草般的平凡。“当一个好教师吧!”望着穷山区孩子们渴求知识的双眼,我的良心经常对自己发出这样的呐喊。但从登上讲台的那一天起,我就常感心虚,因为我一直偏爱的是理科,教语文可以说是严重“缺钙”。于是,我就在勤奋自励中自我修炼、充实提高。视野的开阔、知识的丰富,使我富于思考和探索。
  为什么一些学生们怕学语文?为什么课堂气氛总是那么沉闷?在童心童趣的滋润下,在激情与信念的火花里,我用反思和行动构建着自己的理想教育之梦。从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入手,1990年我大胆地开设了阅读课,把名著阅读、美文阅读引入课堂,使阅读成为师生的一种生存方式;从改变语文学习的方式入手,1992年开始我让《芳草地》《紫藤萝》《晨曦》等手抄报在教室内散发着诱人的芳香;从砥砺学生的意志入手,1994年起每天一句名言、一个成语,我让数百句名言和《成语接龙,百花联珠》印在了学生的心上;从教师的角色转换入手,2001年开始我大胆地采取了师生换位的做法,从“地心说”转向“日心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胆尝试让学习小组“承包”课文,学生们自主研读、合作探究、热切交流,一个个充满自信地登上讲台,痛痛快快地过把“教师”瘾。
  刘佳等4名同学在导学《白杨礼赞》一课时,分工合作,从课文的导入到写作背景的介绍,从课文的配乐朗读到“师生”的互动交流,都极富新意。上课不久,刘佳神秘兮兮地说:“读,非常重要。我们要读出问题、读出感受。希望同学们就自读的情况质疑问难,我这儿有重奖:凡提出问题者,一次奖糖果两块;回答问题者,一次奖糖果4块。机会多多,幸运多多哟!开始!”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书声琅琅,同学们在惊喜中异常兴奋。问题一个个提出来了,回答问题的手一只只高高举起来了。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部形象的不平凡、内在精神的不平凡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早已在生生互动中流入心田,而平时不认真学习语文的几个同学,这节课也表现得特别积极和认真,自然他们得到的糖果也最多。下课铃响了,我带着从未有过的激动走上讲台说:“下课了,大家吃糖吧,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因为语文课就应该是甜美的!”
  就这样,一节课一节课地实践,我用痴情和汗水描绘着属于自己的教育梦想。
   碧海深处有珍奇
       怎样才能让课堂开放而有活力?怎样才能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体验中露一手?2001年10月,我赴福建师范大学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头脑风暴”荡涤了自己心中的许多困惑。和杜威、陶行知对话,感受生活教育、沐浴民主春风;同卢梭、苏霍姆林斯基谈心,倾听他们的建议、学习他们的经验。钱梦龙、孙绍振、巢宗祺、余文森等专家的教诲,给自己走进新课程注入了不竭的原动力。我积极地投入到课程改革的洪流之中,努力践行新课标、新理念。数十万言的教学日记记录着我的思考和努力、创新和探索。让学生上公开课也是我从教20多年来的大胆探索。
  学生党芳导学《威尼斯商人》一课时,听课的本来只限本校语文组12位教师,可结果县语文教研员以及其他学校的语文教师代表共40多人都参加了听课。党芳同学运用音乐《命运》导入课文,抓住剧本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步步设疑,让同学们在争辩讨论中学习,并设计了非常精美的板书,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最后她又以音乐《命运》回应开头,并指着板书总结道:“夏洛克要法律给他公正,鲍西亚根据法律给了他公正,并给了安东尼奥以公正。而这一切靠的都是智慧,他用自己的智慧改变了安东尼奥的命运。希望我们也要用知识武装自己,用智慧改变自己的命运,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正当这时,下课铃响了,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党芳同学十分激动,我也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当有人询问:“你这是专门为听课而设计的课堂吧?平时上课也是这样吗?”县语文教研员张老师回答很干脆:“杨老师平时上课也是这样,甚至比这还要好,气氛还要活跃!”的确是这样,每上一节课,我总是会尝试着用多种方法努力让课堂教学回归对话、立足互动,如演课本剧、“答记者问”、“读书一得”汇报会、“佳作有约”欣赏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我总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我总是彰显充满浓烈“语文味”的教学特色。近30个春秋,尝尽了难言的青涩,经历了无数的酸楚,我用痴情和智慧换来了一年年的稻海麦浪。
  “碧海深处有珍奇”,这是2001年钱梦龙老师为我题写的一句赠言。正是在这教书育人的碧波荡漾中,我有着向往珍奇的情趣,拥有发现珍奇的欢愉,也享受着创造珍奇的幸福。
  学路漫漫,教海无涯,对教育的热爱永远在我胸腔汩汩奔流。我在教育的碧海蓝天中探寻,虽只捡拾到些许智慧的贝壳,撷取了点滴思索的果实,却意外收获了太多的荣誉与光环。我深知课堂教学是自己的根,教书育人是自己的魂。我要做一名有梦想的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潜心躬行终不悔,灯火阑珊再回首。
专家评语
       教师是一种学习的专业,是一种不断学习的专业。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教师职业下的定义,杨老师用近30年的教育生涯生动地演绎着这一世纪名言。学习精神是一名优秀教师最重要的人格素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应该是所有教师共同的人生格言。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告诉我们,杨老师最强大的力量和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正是他的学习精神!
     ——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中语会副会长高万祥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2年10月10日1版)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1:38

周枫琳:幸福,满满的


人物档案       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全国中学语文优秀教师、河南省特级教师、河南省名师、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十佳班主任。参编著作《阅读改变人生》。《永远的追随者》等文章在《中学语文教学》《河南教育》等报刊发表。2010年,在中央电视台中学生频道作作文教学专题讲座12讲。多次到全国各地作课、作报告。她指导的青年教师多人次在全国、省、市等各级课堂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
周枫琳  
    成长的每一个十字路口,总有师长、智者、朋友伴我前行。
  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新乡市的教研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的。1988年,市教研室组织我们到北京八十中听宁鸿彬老师讲课。隆冬季节,挤上火车,我们连座位都找不到,在火车的走道里站了整整一夜。第二天一大早,赶到宁老师的课堂里听他讲《谁是最可爱的人》,“前线、路上、后方,对敌恨、对友爱、对国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听宁老师讲课,一夜的疲惫顿消。那时候,我认为宁老师把《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讲到了极致,不可能再有人超越他了。七八年过去了,程翔老师到新乡讲学,也讲《谁是最可爱的人》,心里很是为他捏了一把汗。没想到程老师以读带讲,用卷舌音读一个“烧”字,一下子把文章的感情推到了高潮,大礼堂里掌声四起。
  如醍醐灌顶,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了什么叫“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1999年,国家开始招收教育硕士。那年寒假,丢下幼小的孩子,我只身来到西北师大。教室里只有我一个外省人,还是个女的。当有人得知我来自河南时,满教室的目光齐刷刷地聚集在我的身上,很多人不解地冲我直摇头。望着教室墙壁上挂着的条幅“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我心里一片凄然。上课了,一位胖胖的老师走进课堂。他讲心理学,但他讲得最动人的却是他自身的经历。他说,在北大读研究生的时候,他跨学科选修计算机,因为这一门功课,当年,他没有拿到北大最高的奖学金。但也正因为这一选择,让他比别人多了10年的时间。当计算机开始普及的时候,懂心理学的不懂计算机,懂计算机的不懂心理学,而他却在这一方面有了颇多的收获。
  老师的话让我心里暖暖的,我知道了,一个人要有长远的目光,要有终生的追求。
  2008年,我被评为特级教师。也是这一年,通过推荐、答辩、演讲,我又被评为河南省十佳班主任,并代表河南省在全国第十七届中小学班主任年会上发言。在别人看来,我达到了事业的鼎盛期。而那个时候,却是我思想上最苦闷的日子。因为,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尤其是班主任工作更是进入了“高原期”。我在一篇文章里写道:“工作的前10年,我靠体力和热情工作,随后的5年,我凭着感觉工作,而现在几乎是靠着惯性在向前滑行……”我不知道怎样才能突破专业发展的“瓶颈期”。
  快过年了,我到北京参加一个课题的年会,公交车上突然接到高万祥老师的电话,说《教育时报》约我和他一起做一期关于专业成长的“对话”。后来的日子里,高老师常常给我发来一些温馨的短信,好像我就是他多年前就结识的朋友。我跟高老师讲了我的困惑,高老师热情地鼓励我:“要想继续攀登下去,非得多读书不可。
  更幸福的是,那一年的寒假,又突然接到张万祥老师的电话,他看到我在《河南教育》上发的一篇文章,便约我给他主编的万千教育丛书《班主任其实很好当》撰写稿子。这样,张万祥老师又成了我倾诉苦衷的另一位忠实的“听众”。

  那段时间,张老师给我发了一封又一封电子邮件,鼓励我要有勇气走出困境。张老师说:“现在,你遇到了困境,很苦闷,很焦虑,但你一定要信心十足,要相信自己是优秀的、是摧不垮的。要相信,凡是优秀的人,都会遭遇种种磨难,这是规律。不要气馁,不要低头,甚至不要渴求他人的同情。要自强,要振作,要用事实再次证明你是出类拔萃的。再用10年的时间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吧。
  在我最苦闷的日子里,两个“万祥”老师鼓励我沉下心来,多读书,要给自己留点时间去梦想、去充电,以全新的自我迎接未来的每一天。

  从两位老师身上我还看到了一种更可贵的品质——一位成熟的教师一定要有开放的心态。回首自己20多年所走过的路,也正是开放的心态让我结识了一大批朋友。
  几年前,偶然的机会让我结识了辉县市的赵彬渊校长、郜运安校长,拍石头中学、百泉镇中心学校、裕河中学、孟庄中学的老师们,我把自己当成他们手下的编外教师,不要任何报酬,他们随叫我随到。《做孩子们喜欢的班主任》《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每一次讲座我都把那些乡村学校当成自己的学校。
  2010年,我被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作文学习策略与教学评价体系创建研究》总课题组聘为教研员,跟着课题组的田玉老师到江苏、四川、北京、福建等地作课、交流经验、听课、议课,我被课题组评为“优秀教研员”“全国优秀实验教师”。让我收获更大的是,今天,我自己的学生每个星期最期盼的事是上作文课,孩子们感到上作文课像过节一样快乐。
  多年来,我一直被新乡市教研室中语组聘为专家组成员,常常参加新乡市的听评课活动。同时,作为学校的语文教研组组长、名师工作室的首席指导教师,我坚持开展教育教学专题讲座、举行读书沙龙活动。每学期,我都要听近百节课。一位又一位,我培训过的学员,在全国、省、市等各种教育教学竞赛活动中,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优异成绩:省直四校联合作课比赛第一名、新乡市优质课第一名、河南省优质课第一名……我的成长早已成了我们的成长。
  成长的路上,有师长、智者、朋友相伴,我感到,幸福,满满的。


专家评语
    周枫琳老师从教20多年来,在三个方面协调发展。读书,她抄写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课堂教学,她孜孜以求,在40分钟的有限时间里进行无限的探索;班主任,她获得了河南省“十佳班主任”的荣誉称号。我多次听她的示范课和专题报告,看到讲台上她的生命在发光。但我知道,讲台下的周枫琳付出了太多太多……要“给学生一个精神支点”的周枫琳,她的精神追求永远在前方!
                  ——全国中语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中语会理事长孟素琴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2年11月7日1版)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1:40

李小建:守望这片原野


人物档案       郑州市二七区樱桃沟小学科学教师,河南省科学示范课一等奖获得者、郑州市优秀教师、省教学设计一等奖获得者、郑州市小学科学中心教研组成员。2010年,主持课题《“洋思”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顺利结题,研究报告被评为郑州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11年,《让管理为教师成长搭台》被省教育厅评为教育干部培训科研成果一等奖。
李小建
       从农家走来,回农村奋斗,37年青葱岁月挥洒在乡村的沃野上,浸润在泥土里。从偏居一隅的农村小学,到首都的高等学府,从三尺讲台上的传道授业,到与专家同行的分享交流,从普通教师到省级骨干教师,尽管斗转星移,我的理想却历久弥坚,那就是:让农村的孩子同样过上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
                                                                  成长的动力源于学习
       1994年,师范一毕业我就参加了自学考试,那是真正的“自学”——读遍了教材列举的所有参考资料,还涉猎了大量的相关书目,做读书笔记,写读书感受,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然后作进一步的反思并改进。初出茅庐的我工作顺风顺水,颇受学生、同事的好评。  
  从大专到本科自考,这是一段整整11年的艰苦历程。11年里,我坚持身不离讲台——给孩子们上课,当好一名教师;心不离职务——对学校的发展负责,当好一名管理者;手不离书本——抓紧一切空闲时间读书,当好一名学生。尽管学校离家只有1.5公里,我却经常吃住在校,一天将近15个小时、所有的体力和精力全部分配给了这三个角色。个中滋味可谓酸甜苦辣,但这段经历培养了我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学习习惯、丰富的专业技能、强烈的时间观念以及冷静的处事风格。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段经历让我在面对后来的挑战和困难时有了接纳的勇气和包容的胸怀。
                                                                 坚守的动机来自一句话
       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在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任教。其间也曾迷茫过,尤其是刚毕业的那段日子。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扑面而来的崭新信息、农村教育现实的贫穷落后,在大脑中时时纠缠在一起,展望理想之余想到的却往往是工作中的灰色记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在宁夏支教的上海知青夏志远的事迹,深深被他一句“这里更需要我”打动。越是优秀的老师越容易被城市的好学校聘走,越优秀的老师到城市的学校后专业发展越快。可是,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侯寨人,连自己都不愿意为家乡的父老作些努力,这里还能靠谁?为此,虽然农村工作条件差,教学、办学常常会遇到各种城里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我一直在努力坚持。
  教育是百年大计,急功近利只能让工作更加浮躁,让教育“竭泽而渔”。坚守教育理想,要一步一个脚印。我认为,一个真正的教育人永远都不能远离课堂。参加工作十几年来,我始终坚持任课。为了系统了解学科教学体系,从初中物理,到小学自然,再到今天的科学课,我完成了所有年级的课堂教学。这种坚持,也给其他老师树立了榜样,让老师们时刻感受到,我们的战场在课堂,上好每一节课就是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就是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负责。
  教育是一门科学,必须遵循规律,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和马虎。我教的是科学课,也教过语文、数学,农村教育的现状决定了一个好教师必须是一个多面手。不论担任哪一个学科的教学,研究课程标准、挖掘教材、精心备课、写工作反思、做课题研究,以科学的精神和专业的态度对待每一节课,是教师的职业底线。源于这份认真、这份坚持,我连续两届被评为区骨干教师,先后被确定为市、省农村骨干教师。辅导学生的科技创新作品多次获得各级奖励,执教的展示课先后荣获区、省优质课一等奖,2010年作为二七区唯一一名科学教师参加郑州市名师评选。  
  教育应该是一方生机勃勃的池塘,养护得当池塘自会孕育出一个生态和谐的世界。其实日常教育是简单的事:让孩子们读好书、说好话、写好字、健好体、扫好地——大道至简。如果我们心中有目标,尽心尽力,10年、20年坚持做好这些简单的事情,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自然会得到彰显。

科学课滋养办学思想
       我在职业生涯中一直在努力做一件事情:确立学校办学特色的文化,制订学校文化建设规划,实施文化育人。出于对孩子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守护,对孩子未来的展望和期待,在充分论证学校发展的优势、不足、机遇、挑战的基础上,我提出了“构建生态化教育平台,为孩子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主张。我们认为,学校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人与物质环境、人与人、自然与人文之间的相互影响,都需要实现一种生态平衡。学校的教育生态文化体现为“多样共生、平衡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体现为“简约、低碳、活力、全员参与”的学校发展理念,体现为“自然 健康 和谐”的文化外显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们确立了“建设自然和谐、多样共生的生态校园,构建双主参与、生命在场的生态课堂,开展体验感悟、自主养成的生态德育,完善重在服务、富于引领激励的生态管理制度”的发展路径。这样的发展理念得到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河南省教科所、河南大学等多位专家的肯定和鼓励。
  “幼苗茁壮园丁喜,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燥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在我心中,乡亲子弟就是那一棵棵幼苗,我愿做那“晚眠早起”的园丁,静静守望着这一片原野。
专家评语
       “这里更需要我”这句话既表明了岗位选择,更体现着责任担当。李小建老师扎根农村10多年,坚持身不离讲台、心不离职务、手不离书本。他信念不移,初衷不改,孜孜以求,严谨治学,以至诚大爱守望着家乡教育的千秋伟业,用不断探索书写了小学教师的专业辉煌。责任、坚守、探索,愿更多的教师与农村孩子一起享受人生的幸福。
   ——河南省教科所研究员 徐万山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2年10月17日1版)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1:41

李鋆:千淘万漉结硕果


人物档案       信阳市第十中学英语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优秀研究员”、教育部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国家教师科研基金教学贡献奖”和“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科研进步奖”获得者。文章《从央视“百家讲坛”看英语授课语言技巧》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著有《英语易混词快乐学习法》等多部著作。在各地作报告多场,主持和参与多项科研课题。
李鋆
       学校同事们都称我是研究型、学者型教师,对此我总是淡淡一笑:搞研究是我的嗜好,我的初衷是为了改进教和学,是为了探索出一条有一定创意和独特风格的教学路子。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10年的辛勤探索,我的英语“双快”教学法日渐成熟,日臻完善。
     求索“双快英语教学法”
要提高教学成绩,是靠加班加点给学生补课、布置大量作业,还是尽可能探索出一种能够让学生在快速、快乐中学英语的教学法呢?智者的选择无疑是后者。于是我把自己的研究定位于“双快英语教学法”,即让学生在快速、快乐中学习英语。于是我义无反顾地开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
  在紧密联系教师教学需求、以教学实践经验为资源、以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解决为中心的理念下,我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重点招标资助课题《教学方法与英语学习成效》之子课题《初中英语词汇学习方法的比较与研究》,并使之与我在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研修阶段参加的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相似教育论与教师教育》之子课题有机结合起来,力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有所创新。
  经导师组物色,我成为唯一一名在洛阳师范学院为首届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相似诱导”教学法示范课的教师。之后,我潜心钻研由钱学森先生指导、张光鉴先生研创并赠送给我的《相似论》专著,并找到其与教材的最佳结合点开展实用性专题研究。
   虽千淘万漉,终硕果累累
       我常说:搞研究就得专注、投入。多少个双休日,成了我搞研究的“黄金时段”;多少次挑灯夜战,我脸上瘦了一圈又一圈,但我无怨无悔。我注重学生对词汇教学模式的满意程度的跟踪调查,当堂抽查词汇教学的效果,通过综合测试获得效果反馈的数据积累,成为教学与测试研究的有心人。
  我认真研读了《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组织问卷调查并研究统计结果。还对在同样条件下学习、其他情况也基本相仿的同班同学而成绩分布却达几个标准差的典型学生进行了个案研究,为“不同的学法导致不同的效果”这一研究假设提供了鲜活的样本佐证。研究成果《初中英语词汇70字“相似诱导”特色教学法》发表在全国综合教育类核心期刊《教学与管理》上;《英语新教材词汇记忆方法研究》发表于《中小学教材教学》并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我在教学中发现,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一种不可忽视和低估的因素,是其学习的内容中存在着大量因表面相似而导致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和考点。于是我把对教材中这方面的研究与每年全国各地100余套中考试题的研究有机结合,总结归纳出《面面俱到英语语法易错点》,由例及类,以点带面,帮助学生练就“火眼金睛”,增强识别能力,从而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
  辛勤的劳动换来了充分的认可。近年来,我先后应邀赴沈阳、洛阳在全国性课题研讨会上作专题学术报告。2006年12月,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教育部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的表彰,荣获“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科研进步奖”“国家教师科研基金教学贡献奖”,并且是唯一一名同时获得这两项奖的教师。我的教研成果被中国网、中国广播网、《大河报》《教育时报》等媒体报道。
   教研结合,引领教师成长
       我认为,教学中同样存在着“节能降耗”“绿色环保”的问题。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触类旁通,在易混易错中相似比较,在幽默风趣中学习知识,进而转化为运用能力,这就是我的“英语快速快乐教学法”的主旨和精髓。今年教师节前夕,我的《英语教学语言艺术》专著已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发行。
  教研乃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成果也绝非空穴来风。在十几年的一线教学中,我逐渐养成了记录教学随笔的习惯,每有点滴成功或学生出现典型错误时,总不忘留下几笔。课堂教学是我的灵感之源,我为每一次灵感迸发的瞬间而激动。
  我认为,能教、会研、善写,能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一个教师的价值。教师在课题实施中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和工作量,要远比备一节课或写一篇经验总结性的论文多得多,但是值得。因为从事课题研究足以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与能力,是教师难得的宝贵阅历。只要有虔诚的心态、务实的精神、扎实的过程和稳健的步履,就能使以研促教、科研兴教成为现实。
  我的研究成果被学校同行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应用,并已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师生中有非常好的口碑。大家由于从课题研究中切身受益,因此由原来的对课题研究不感兴趣或认识不到位,变成了今天踊跃参与课题研究并以此为乐为荣。
  从事教科研,个中甘苦惟自知,可谓苦中有乐,苦尽甘来。辛苦并快乐着,是我的生存状态。目前我又担当起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教师幸福感问题研究》。我们将通过对有幸福感的教师的真实案例的研究,找出其中具有导向性、代表性、启示性的因素,借以示范、带动、引领教师成长为有幸福感的教师,使教师成为快乐一族、阳光一族,在教书育人的工作岗位上再创佳绩。

专家评语
      李鋆老师是一位爱学习、爱研究的老师。他学习“相似理论”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他运用“探究——发现”式的教学策略,他选取典型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尤为可贵的是,他重视“写”,积十年之功,所写论文和参编著作己相当可观。李老师的成长,让我们看到了一名教师进步的两个关键:自觉运用教育理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阅读——思考——实践——反思”的螺旋式上升。
   ——全国中语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中语会理事长 孟素琴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2年10月10日1版)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1:42

丁保先:同走语文复兴之路


人物档案       郑州市纬五路第一小学语文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中小学骨干教师、郑州市第四届“十大杰出女性”。科研项目《加强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省教科所的评审,并得以推广。《挺起胸来你比谁都高》《珍视来自生活的写作机遇》等刊发在《河南教育》《小学青年教师》上。多次在省、市、区教科研工作会上作报告,使众多教师、学生、家长受益。
丁保先
       从懵懂探索到坚定执着,从青葱岁月到知非之年,一路走来,“真语文、大语文”散发着迷人的芳香,像一面旗帜,引领着我和大家前行。和学生一起成长,和家长随时分享,和同伴相互鼓励,我们携手在语文学习的大舞台上用理想和责任、用才情和爱心演绎着一幕幕未完待续的活剧……30年教育征程路漫漫,30年桃李芬芳香满园,30年求真实践意志坚,30年有您共舞不孤单。  

求思路,让翅膀不再隐形
      “洗尽铅华呈素姿,返璞归真为语文。”工作30年来,我的从教之路也印证着轰轰烈烈的语文教改之路。在参加工作伊始,面对现状,我也曾彻夜不眠,辗转反侧。在思索与彷徨中,我扪心自问:为什么我对工作全情投入,一丝不苟地批改作文,一字不落地讲解课文,收效却甚微?为什么一些著名的作家甚至没有上过学,而他们的作品却力透纸背、名闻天下?在不断进行对比与求索之后,我终于明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内涵;在和同事们的讨论碰撞中,我悟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看过无数节于永正、魏书生、贾志敏这些语文大家的示范课后,我有醍醐灌顶之感。是啊,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语文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才能修炼出课堂之外的真功夫,才能上出鲜活的语文课来,引领孩子们凭借丰富的生活素材、浩瀚的阅读积累、扎实的习作训练,提高语文素养,慢慢写出生动的文章。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思索的过程中,我找到了前行的方向,我仿佛看到美丽的语文之花在求真、求实的路上绽放。在这条路上,并不是我一个人孤独前行。我看到,前面飘扬着语文大家引领的旗帜,身边有志同道合的同伴,身后有英姿勃发的后起之秀。为了那洗尽铅华的真语文,我们每个人都在奋力挥动着翅膀!  
找方法,让语文返璞归真
从事语文教学30年,我在不断摸索、实践和反思的过程中,与孩子们一起成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体系和训练方法。
  我的学生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毕业,一般每个学生的平均阅读量有2000万字,一些学生甚至达到了4000万字,远远超出新课标规定的400万字的要求。因此,我教的孩子们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超过了同龄学生,成绩也每每在各级语文能力测试中名列前茅。经常在我上完公开课后,听课教师惊讶于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是如此之高。有的同事开玩笑说:“老丁,你们班可以叫中文系了!”也有的老师悻悻而归:“老丁那一套,谁也学不来!”其实不是这样的。在长期的摸索实践中,我认为不仅在于做得有多好,更在于做得有多久。实践也证明,心有多大,舞台就会有多大,方法永远比困难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成长史。“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孩子伴随着阅读在慢慢成长,弥漫着书香,他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因此,为孩子们推荐好书就成了我最先应尽的责任。
  我一般教中高年级。根据所教班级的阅读现状,我会精心设计4年或2年的阶梯式阅读计划,然后再具体到每个学期、每个假期、每个月、每一周。以五、六年级的2年阅读计划为例吧。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我先从动物系列作品入手,采用批注理解、听写好词、撰写读后感、课堂讨论的方式,把孩子们引领到有效阅读当中。孩子们从中年级升入高年级,从无意识的随意性阅读到任务型阅读是一次化蛹成蝶的过程。“痛并收获着”是这个阶段孩子们和家长们的共同感受。“在水中学会游泳”是我坚信的理念。孩子们在经历了这个过程之后,阅读能力都会呈现质的飞跃。
  随着孩子们阅读能力的阶梯式提高,名著被一步步请入课堂。讲《水浒传》评《三国演义》,为校园文学续写、改写,为儿童文学写人物分析、编著绘本,为科普读物设计问题,语文课堂俨然成了孩子们的百家讲坛,堂堂呈现百家争鸣的鲜活状态。
  阅读和习作是一对孪生姐妹。在大量深层次的阅读训练中,孩子们得益于名家的习作手法,学会了捕捉生活素材的本领,更领悟了巴金老人“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而是因为我有爱”的人生态度。在每周3篇随笔的磨砺中,在一学期60篇文章的积淀里,很多孩子练就了“下笔如有神”的真功夫。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一路走来,家长团是我最强有力的支持者。他们自发成立了家长委员会,认真督促、检查孩子们的背诵情况。孩子们在小学毕业之前就能熟背十几万字的古今中外美文。是家长的无私奉献和真诚付出成就了这些幸运的、拥有一身真功夫的孩子。
  一路走来,孩子们是我最大的感动,是我执着前行的动力。看到他们绽放的笑脸,看到他们求知的大眼,看到他们的坚持,看到他们完成了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我想说:“为了你们做什么我都心甘情愿,是你们成就了丁老师。”一路走来,同伴们的给予是对我最大的安慰:那疲惫时递过来的一杯水,那收获时的一声赞美,那并肩战斗时手足情深的默契,永远是我“累并快乐着”的幸福源泉!
  “每颗露珠都会闪光,每片绿叶都渴望飞翔。”让语文在生活中长出翅膀,让真实在磨砺中激情飞扬。在语文的复兴之路上,让我们携起手来行走。路,会越走越宽广。

专家评语
      读丁保先老师的文字,我为她的人文语文、道德语文、真实语文、有用语文而感动。我一直以为,对于语文而言,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最伟大的方法。丁老师精心设计和组织各年级的阶梯式阅读行动,每周3篇随笔,一学期60篇作文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语文洗尽铅华,为了让语文成为学生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也为了让语文,更是让民族走上复兴之路。  
                                                                           ——
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中语会副会长  高万祥
(原载《教育时报·课改导刊》2012年9月19日1版)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2:01
《教育时报》简介   《教育时报》创刊于1987年1月,由河南省教育厅主管,河南教育报刊社主办,是河南省唯一的教育专业报。她立足教育,面向社会,立足河南,面向全国,集新闻性、专业性、指导性与贴近性于一体,在业内具有广泛影响,蝉联三届"河南省十佳报纸",连续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报纸"。
  《教育时报》对开四版,彩色印刷,全国发行,每周二、三、五、六出版。周二、周五的两张报纸以刊发教育新闻为主,周三为《课改导刊》,周六为《管理周刊》。
  《教育时报》将"做中原教育崛起的发言人"作为办报宗旨,致力于关注教育大政方针,提供专业权威资讯,报道各地最新动态,打造行业交流平台。目前开设有《三日谈》《时报论坛》《视点》《人生》《文化》等栏目,连续举办"河南教育名片评选""河南十大教育新闻暨新闻人物评选"等行业盛典。
  《课改导刊》以"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为发展定位,以"成就新型教师"为己任,是国内第一份为新课程改革导航的专业周刊。《课改导刊》从榜样角度引领课改,从理念层面助推成长,从操作层面服务课堂,从专业阅读夯实根基,被专家誉为"开启课改之门的钥匙"。
  《管理周刊》以"校长和班主任的新智囊"为发展定位,为目标读者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增值服务。增值服务一:品牌学校影响力推广;增值服务二:学校变革咨询与会诊;增值服务三:班主任专业发展指导;增值服务四:新管理沙龙系列活动。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2:02

左:《教育时报》首席编辑代修鹏;右:本站管季超。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5 12:03


http://www.jszywz.com/forum-311-1.html

http://www.jszywz.com/forum-311-1.html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8 19:06
三年来,最震撼我的一场报告
——常作印老师报告随感
原上草
经常在网上、报刊上拜读我省知名的教改专家常作印老师的文章,经常到外省开会听网友谈论河南教育者的“思想者”——“阿常”(常作印老师网名),内心里充满了骄傲!谁说河南没有优秀的名师?常老师就是典型的代表!
但一直没有机会现场聆听他的演讲。前几日,听县教育局的同志说,近期将邀请他来为我县教师作报告,我兴奋的期待着。
12月28日上午8点半报告会准时开始,在零下几度的会场,常老师的报告却句句像玉石击水,催人警醒奋进。虽然天气寒冷,但三个多小时的报告,没有一个人说话和走动,热烈的掌声一次次地响起。做在后排角落里的我,感觉听这样的报告真的是心灵的洗涤,精神的升华。感谢常老师!是您让我明白:教师这一职业可以做得这么幸福!
常老师教育的成功来自他超越常人的人生境界,他对社会、人生、事业的看法是相当积极的,所以他才能有那么多富有智慧的理念。即使让许多老师头大的问题,在他的“理论”中也会给你带来许多“阳光”的答案。
比如如何看待教师成长这个问题,他的论述就相当精彩:“一个没有专业素养的老师,会把天才培养成庸才,而那是对人类文明的最大的犯罪。……中国的大多数教师却在培养学生成长的同时忽视了自己的进德修业。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幸事;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超越,我看则是教育的悲哀。我们很平凡,但是我们的学生需要优秀的老师。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但是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不思进取。”
常老师不仅是一位有信念的教师,还是一位有办法的老师。他的许多教学办法从学生实际出发,即简单又有效,当然这是以坚持为前提的。比如他提出的“高效课堂16字决”—— 解放、民主、高效、分层。我在课上作了试验,效果还挺好。再比如:他提出的教师课堂教学的“16字真言”:“勾引”(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引领学生健康快乐的发展)、点拨(点透疑惑,拨乱反正)、分工、授权。教师课堂语言的“3字妙决”:少、精、准。课堂的“三度”“四明确”等等,都非常实用。
常老师给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他在报告中反复强调的:“发展是自己的事情,一定要学会自己培养自己。”他的振聋发聩的言论一次次即同我的神经,不断使我惊醒:
“我们都是文化上没有长大的孩子!我们正在制造这一批批文化侏儒!”听了让不少老师落泪。
“思想贫困比经济贫困、知识贫困都更可怕。想成长,首先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喉咙说话,用自己的文字书写。不要老是用自己的实践去为别的教育家的思想做论据,要有自己的思想。”
“不学习是等死,照抄是找死,只有经验而没有思想只能安乐死。”
“努力使方法丰富起来,努力使思想丰富起来。”
“没有包打天下的单一技术,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我们每个教师完全可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本来我们都是白天鹅,但由于做惯了丑小鸭,已经不相信自己还能够飞翔;本来我们都是千里马,但由于长期习惯于拉磨,不相信自己还能奔跑起来。”
常老师的报告最震撼我的是“网络与搜商”部分,他说:
“网络是个引领教师成长的好地方,是最便宜、最实在的教师培训基地。”“如果条件允许,一定要买来电脑,哪怕是二手的,一定要引来网线,有了这根网线,你通往外面世界的通道就始终是畅通的。无论在多么贫困落后的地区,你都能够保持与世界的交流,能够寻找到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优秀、最智慧的头脑进行交流。”
常老师的报告句句说在我的心坎上。回去我就买了电脑,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开始尝试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改革。
谢谢您!常老师——我的精神引领者!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8 19:15
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 河南省教育厅
关于2013“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评选结果公示的通知
  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重点扩权县(市)教育局,各高等学校,各省属中等职业学校,厅直属各单位:
  根据《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2013“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评选活动的通知》(教思政〔2013〕862号)要求,各地、各学校、各部门高度重视,认真组织,严格按参评条件、范围和评选程序向河南省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推荐候选人员。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程序组织评选出教育系统2013“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现将评选结果(见附件)予以公示,自2014年1日21日至2014年1月27日,公示期为7天。
  对评选结果如有异议,可在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向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其中提出异议的单位,须在异议材料上加盖本单位公章,并写明联系人姓名、通讯地址和电话;提出异议的个人,须在异议材料上签署本人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并写明本人的工作单位、通讯地址和电话。否则,不予受理。
  邮政编码:450018
  邮件地址:郑州市金水区正光路11号省教育厅思政处
  电子邮箱:liushuwei@haedu.gov.cn
  监督电话:0371-69691950
  联系人:刘书伟

  附件:2013“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评选结果
  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 河南省教育厅
  2014年1月14日

  附  件
  2013“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评选结果
  邢二朋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生
  高  云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副院长
  谢宇慧  周口市郸城县第一高级中学学生
  孙锦峰  郑州大学辅导员
  刘存才  新乡市延津县第一高级中学退休教师
  白  冰  开封高中教师
  芮天和  平顶山市宝丰县肖旗乡初级中学教师
  贺霄杰  洛阳市第二十六中学教师
  胡永杰  漯河市源汇区博爱学校校长
  吴建平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生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20 16:32
老兵新传:寻找影响力教师的核心品质
      在阅读前12位最具影响力教师候选人的材料时,我一直试图从字里行间寻找出存在于他们之中共同的核心品质。
      核心品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灵魂。是的,教育需要有激情,但激情除了忘我的、满腔活力的投入之外,其背后还会产生理想破灭后的困顿、浮躁与落魄;教育教学需要一定的技术、经验、模式,但当我们的专业发展走到了一定的水平之后,等待我们的有可能是方向上的迷失所带来的职业怠倦;教育需要敬业精神,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可谓铺天盖地,但面对分数、荣誉、公众评价等方面的重压,我们往往会为了成全自己的名分,而以牺牲儿童的身心健康为惨重代价;教育需要理性、理想,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所谓的理性、理想是建立在对专家、上司、甚至是理论的无意识认同之中。一边阅读着最具影响力教师候选人的材料,我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影响力教师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有很多,但哪些是他们最为核心的品质呢?在深入的思考中我终于发现,最具影响力教师有两个方面的核心品质不可或缺:一是对教育要有高度的信仰,二是必须具备强烈的自我意识。
      信仰指的是影响力教师的一种非理性追求。这种非理性追求表现在:在当前经济生活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物欲横流时期,他们不为外在的诱惑所迷惑产生对职业的信心缺失,他们无条件相信教育是一项造福人类,成全生命的伟大事业,从不怀疑教师的人格品质、文化积淀、思想张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所形成的巨大影响。为了达成自己的愿景,他们甘心守望教育,坚持用行动的力量拒绝纷沓而至的众多诱惑。为了人类的福祉,为了他们手下几十名儿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他们很少考虑个人的付出是否值得,很少顾及个人的荣辱得失。有了这种非理性的信仰,申宣成老师从18岁就“开始了自己的‘梦想之旅’”,发出了“梦想有多大,你就能走多远”的豪言壮语;代昆鹏老师在行走的道路上提出了“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梦想”的行动纲领……信仰是每一位教师的终极追求,它带给我们的是永远在路上的生命感觉。有信仰的教师在成长的道路上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迈出的成长步伐是坚实的,成长的心态是平和的,前行的目标是可视的;有了信仰,我们就不会患得患失而显露出的是从容,我们的胸怀就会变得博大而不至于在繁忙、琐碎中产生生命懈怠。我们有理由这么认为,最具影响力教师候选人所产生的影响力,首先来自于对教育的那种坚定的信仰力。教育者对教育的信仰,从来不问为什么,当教育者没有了信仰,也许会给学生带来好的考试成绩,但正像付以华老师所说的那样,“当常规的教学模式逐渐成熟,当最初的职业新鲜感慢慢退却,”就会对教育产生迷茫,内心就会开始变得浮躁,“甚至对未来感到悲凉。”有了信仰,才会“撑起一片教育蓝天”(刘本举),才会“看守心灵月亮的树林”(代昆鹏),才会“我成长,我快乐”(毛广文)。没有信仰的教师不可能形成持久的影响力。
      自我意识是最具影响力教师候选人的第二个核心品质。咋看起来,自我意识与教育信仰是一对对立的概念,其实它们二者是对立的统一。教育信仰强调的是对教育职业的无条件认同,而自我意识强调的则是行走方式、方向上的生命形态。作为一名为生命奠基的教育者,我们需要而且必须具有极强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意味着,教育者必须是一名善于汲取人类文明成果的人,因为这样的教师知道,人的生命既是一个奇迹,又充满着无限的未知。不从书中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就无法对生命进行最好的引领。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鞭策着自己不敢在行走的道路上稍有懈怠。自我意识意味着教育者必须对自己在教育征途中的行走方向、方法、过程有着独立的判断,独立的思考,坚定不移地走最适合自己的路,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张。具备了自我意识,我们面对名师、名家会以谦恭的姿态学习他们的思想、经验,但绝不会全盘接纳,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背离教育规律的强势指令,他会变通而绝不会阿谀迎合。有自我意识的教师不会为大多数人的看法、做法所牵随,而是善于倾听来自自然的启示、内心的呼唤,生命良知的感召。正是有了这种良好的自我意识,李小建老师结合教育必须遵守的规律,提出了“构建生态化教育平台,为了孩子幸福人生奠基”的教学主张,”何丹龙老师“特别注重构建主题的教学模式,加强学校和家庭、社会的联系,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李鋆老师在英语教学中研究出了“相似诱导”的特色教学。有影响力教师都有独立的教学主张,但他们的成长路径、思维方式会千差万别,但正是这些千差万别,才使得他们成为了真正的自己,从而影响了我们对教育的态度,拓宽了我们对教育的理解,突破了我们对教育的认知局限。假如这些有影响力教师只是上级、专家面前中规中矩的附庸,假如他们是“大多数”之中的追随者,也就是说,假如他们没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可以预见,他们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可能会很卖力,但他们不会成为有影响力教师。而且他们甚至影响不到自己。
      一名教师需要大量的优良品质,我之所以从前十二名教师中竭力寻找他们的核心品质,是因为教育者所有的优良品质,都应该是从坚定的信仰和强烈的自我意识中生发出来的。这句话所得也许有点绝对,但对我却形成了最大的影响。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