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如何做好评报工作 [打印本页]

作者: 小学生学习报-社    时间: 2014-3-17 12:29
标题: 如何做好评报工作
如何做好评报工作





  ●  刘汝玲
  开展评报活动,是报社全体采编人员发扬业务民主,切磋技艺,交流经验,互学互促,共同提高的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是提高办报质量的有效途径。下面,结合我们的办报评报的实践和体会谈点粗浅的看法。
  评报的目的、意义与作用
  报社开展业务人员的评报,领导与群众结合的评报,是研究、改进报纸最有效的手段;是采编人员业务学习、学术研究、讨论问题、自我教育的好课堂;是分析报纸存在的问题、肯定进步、找出差距最简便的方法;是开展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教育,领导报纸不断前进的有效手段;更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政治家办报原则的具体体现。它具有三大作用:一是从理论上总结、提高报纸编辑工作的作用;二是从实际操作上检验采编、组版报纸生产过程,使之克服随意性,纳入规范化的作用;三是从思想作风上,具有互相提醒,长短互补、共同提高,发扬民主,开展批评,奋发向上,反骄破满的作用。无论哪张报纸,都应当把评报放在重要的位置,常向各方请教,放手让人们评报,从中汲取不尽的营养和智慧。
  评报的内容与标准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评报应从宏观把握和微观剖析两个方面进行。着重点应放在:
  评报的主题。报纸报道的思想性、指导性、政治性如何?即舆论导向的标准,报纸的方向与思想启迪作用怎样?报纸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路线、方针、政策与思想理论的宣传上做得如何?
  群众性。报纸的可读性、知识性、服务性体现得如何?在反映群众呼声、解剖社会问题、提供有益的知识、指导生活方面,做得怎样?各种报道形式得失如何?
  报纸的地方特色、区域特色如何?报纸的版面,包括编排、标题、版面安排,是否合理、规范、精美;时代气息、时代特色是否浓郁?
  报纸各种新闻体裁的运用,讲不讲规范,新闻的文风如何?新闻照片的数量与质量、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如何?是否处理了好歌颂真善美与揭露假丑恶的关系?
  报纸的改版,新闻专栏、专刊、专版及某些创新之作,其思想价值与艺术美感如何?体现了多少报纸特点与时代特色?对传统与创新关系的处理有无偏颇?
  报纸的印刷质量和纸质如何?报纸的广告编排及视觉效果怎样?等等方面,内容丰富,不一而足。
  对评报的态度
  评报要有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心态,态度端正与否对评报工作的健康开展至关重要。评报肤浅,不痛不痒,虎头蛇尾,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一是认识不到位,责任心不强,不想评;二是当老好人,打不破情面,不敢评;三是工作马虎,自己心虚,怕被评。因此,要搞好评报活动,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评报观,先当学生,后当先生,为了每位业务人员的迅速成熟、成长,为了提高报纸质量和报纸的社会竞争力,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好评报。关键要把握好以下几点:(1)实事求是,一分为二;(2)对事不对人,出以公心;(3)商榷、讨论、同志式的评报,不怕争论,不护短,不溢美、不动气,真理越辩越明,提倡学者风度;(4)既不以势压人,也不老子天下第一。要虚怀若谷,兼收并蓄,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5)领导倡导支持评报,认真组织,鼓励评报,形成良好的业务民主气氛和制度。
  评报的方式和方法
  评报的方式方法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领导带头,搞好引导。评报工作开展得好不好,报社领导的重视与引导是关键。重视程度高、引导力度大,评报活动开展得就好就顺利,否则就有名无实或半途而废。拿我们《滕州日报》为例。由于社党组班子的重视,近年来,评报工作一天也没间断过。社长、总编带头评判评说,从宏观上全面把握和引导;几位副社长、副总编排定日期、挂牌评报;业务部室更是全员参与。每天一上班,评报栏前总是非常热闹,大家各抒己见,或圈或点,畅所欲言,领导的示范和引导为评报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固定阵地,专人负责。评报应有固定的阵地和专门的组织、服务、负责人员,唯此才会有条不紊,忙而不乱。首先,应划出一块固定的阵地,每期报纸一出来,就由总编室工作人员张贴、悬挂于评报栏,听任人们自由发表意见,下午下班之前,再由总编室的同志收集存档;其次,要长期坚持,形成制度,评报才能井然有序,功效彰显。
  3.轮流评报,全员参与。评报工作是一项长期、具体、细致的工作,也是一项牵动面较广、工作量较大的工作。既要全员参与,又要分兵把口、分工负责,仅靠极少数人是难以持久和圆满完成的。社长、总编要按照报社总编室统一排定的评报日期表,带领业务部室人员,按期按时进行评报,即所谓的轮周评报制度。即每周五下午的业务学习时间,轮周评报的牵头人(即当值的领导)必须对一周的报纸作综合的权威的点评,主要包括:文字标点、新闻事实、文稿增删、标题制作、条目排列、字号大小、体裁搭配、配发言论、新闻图片、栏目设置、版面修饰、印刷质量、广告创收等等方面当否。评报中大家都要认真准备,把握重点,理论联系实际,谈经验、谈体会、找问题、提建议。使报社上下形成学习和研讨的良好风气。
  4.社会监督,落到实处。开门办报、群众办报是毛泽东同志对党报提出的要求,如何体现呢?我们认为,搞好群众评报用报和读者评报的专题调查或座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不失为一种好形式。评报实践中,报社可以聘请一些热心评报、关注报纸质量的社会义务审读员、监督员,定期座谈交流,反馈审读评报意见。此外,还可以有计划地开展群众性的评报用报调查和宣传活动,效果也很好。
  5.摆优评好,激励褒奖。把评报与评比好稿、好新闻、好版面等评选有机结合起来,既能有效地调动业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又能迅速提高办报水平。比如,有的报社设立了每半年一次的总编辑提名奖,开展了好消息、好通讯、好评论、好版面、好标题、好广告等“七个好”的评选,促进了办报评报水平的稳步提高。
  评报需要把握的三个环节
  1.从严从细,抓好审读。评报搞得好不好,报纸的审读是个关键。审读的严、细、实,情况掌握得全面,评报就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让人信服;否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顾此失彼。缺少权威,就难以服人。
  2.甄别优劣,搞好奖罚。根据评报情况适当地予以奖罚很有必要。一来激励先进,鞭鞑后进;二来树立正气,形成氛围。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同心协力搞好评报。
  3.重大问题,追究责任。评报活动中,对现在的一类、二类差错要按有关规定严格处罚;对发现的重大差错,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评报工作的健康有序、持久开展,从而才能卓有成效地推进报纸质量的持续稳步提高。     
  (作者单位:滕州日报社)

  来源:青年记者2008年3月下

作者: 小学生学习报-社    时间: 2014-3-17 12:30
 评报是众多报社的一项正常业务活动,它对活跃报社的业务气氛,提高办报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但在有的报社,开展评报活动后反而失去了一种好的业务氛围。何至于此呢?笔者以为从另一方面来评一评评报工作也许能找到症结。
  评报要尽量对事不对人,以稿件为中心。评报人员主事要公正,不能有亲疏之分。如若亲我者,平庸之作不提出批评,疏我者,虽有佳作也不褒扬,那至少是于广泛提倡的创优工作不利。某地市报记者曾写一篇人物通讯,讲述一名镇长的业绩,对人物的赞美达到了相当高度。熟悉该镇长的一名老记者知道其存在以权谋私、作风粗暴等问题,欲在评报栏中与该文作者一辩。他先向评报人员反映此情。却不知与那一名记者关系非同一般的评报人员旋即“通风报信”———“某某要评你的文章失实,不过不要紧,我先在评报栏上赞颂文章风格突出,笔调优美。”不久前,我曾在报上读到一则评报人员自撰的消息,文中为了表示该报社评报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特意写上:“家属也来参加评报”。殊不知家属参加虽具广开言路之理,却也有“叔嫂斗法”之实。
  评报要吸纳新的知识。近年来,新闻采编观念、方式更新加快,使报纸的冲击力、可读性增强。评报要站在一定的高度给采编人员以指导性建议,以使“新闻纸”富有朝气。它客观上要求评报人员不能只限于纸上谈兵或旧瓶装新酒。这就要求评报人员也要与时俱进,具有新观念、新知识,评报要让人服气,受到启示。如果评报人与日渐变化的采编实际脱节,将会产生“难以协调”的矛盾。
  正人先正己。评报人员是新闻队伍中的一部分,职业道德、新闻纪律对之同样有约束力。我曾听某报社采编部室一负责人感叹,自己报社的评报人员是“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盖指评报人员涉足有偿新闻不让于人,却在评报时振振有辞,利用“权力”指责其他记者的所谓有偿新闻。身教重于言传。以上的事例促人思考:如何在为人方面树立评报工作的威信?评报要开阔视野,广泛地吸取同行的经验。展开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使评报工作上台阶,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目前全国报社中坚持评报工作多年的已有不少,相互之间的交流却不够。在某报社,评报工作刚搞了数月,评报人员即自诩为“自己所知的全国惟一把评报工作坚持下来的报社”,岂不可笑?评报工作在大多数报社都正有序进行或进行过,关于评报工作的业务讨论不多,而对此的建议也少。笔者不揣浅陋,草成此文,以期评报工作正常开展,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


作者: 小学生学习报-社    时间: 2014-3-17 12:32
http://lygwc.blog.sohu.com/45150443.html


http://lygwc.blog.sohu.com/45150443.html


http://lygwc.blog.sohu.com/45150443.html





作者: 小学生学习报-社    时间: 2014-3-17 12:32
http://www.sojump.com/jq/509005.aspx



http://www.sojump.com/jq/509005.aspx


http://www.sojump.com/jq/509005.aspx

作者: 小学生学习报-社    时间: 2014-3-17 12:33
http://bbs.wzdsb.net/forum-76-1.html



http://bbs.wzdsb.net/forum-76-1.html


http://bbs.wzdsb.net/forum-76-1.html








作者: 小学生学习报-社    时间: 2014-3-17 12:34
http://bbs.gmw.cn/forum-662-1.html


http://bbs.gmw.cn/forum-662-1.html


http://bbs.gmw.cn/forum-662-1.html

作者: 小学生学习报-社    时间: 2014-3-17 12:34
健全评报制度 提升办报质量 

许若鲲 何伟民
  2001年5月,伴随着第一轮改版,厦门日报社正式推出了“天天评报制度”。经过3年的实践,评报系统已经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架构,那就是由每日领导评报、部门评报和每周以内刊《采编参考》为平台的业务探讨、每月阅评员及聘请读者不定期评报五个部分组成,评报内容每周集结成《评报快讯》和对每周甚至更长周期的报纸运行监控的《采编参考》。
  设计评报架构,主要有三大目的。总编辑李泉佃同志这样说:我们坚持开展评报工作,一是通过它来宏观调控《厦门日报》的舆论导向,党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二是通过它来提高《厦门日报》的办报水平,讲究宣传艺术,只有使报纸有人看,党的方针政策才能贯彻下去,才能体现是党的喉舌;三是通过它来调动采编人员的积极性,评报有批评、有表扬、有建议、有反馈,不仅对提高办报水平有好处,而且对队伍建设有帮助。
  从3年的运行来看,厦门日报的评报工作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
  建立每日评报架构
  厦门日报社的每日评报,主要包括每日的总编辑评报、轮值编委评报、部门轮值评报。这些评报意见先张贴在评报栏,然后每周汇编成《评报快讯》发给领导和各部门。每周一期的《评报快讯》在厦门日报报纸评报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首先,迄今为止已经办了100多期的《评报快讯》,是近年来《厦门日报》报纸发展的全面纪录。从内容上看,有市领导对报纸的批示、指示和评价,总编辑评报, 轮值编委的评报,部门的评报,报社员工的改版建议等等,跨越3年,基本上每天对报纸的评价都不缺,是见证《厦门日报》改版3年来惟一一份全面的文字记录。
  其次,《评报快讯》是引导舆论的导向杆。如果说《厦门日报》是对社会舆论的导向,那么这份《评报快讯》就是对《厦门日报》舆论的导向,舆论导向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每一阶段的重点是什么,存在哪些薄弱环节,工作作风、队伍建设、文风乃至版面字体的选择和颜色的搭配,等等,大大小小、方方面面的问题,都尽在其中。这种导向的作用十分明显,可以说《评报快讯》成为报社领导、部门主任和采编人员必读的内部刊物。如第97期《评报快讯》发下去后,我们发现有两处多行和漏行,马上进行回收重印,没有想到,回收上来的《评报快讯》已有多份多处被阅读者划上各种符号。这个细节充分说明了《评报快讯》受到的重视和对实际采编工作产生的影响。
  三是,《评报快讯》推动形成了人人关心业务、探讨业务、钻研业务和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报社这几年很大的一个变化是学习业务氛围已初步形成,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评报工作功不可没。可以这样说,厦门日报在搬迁新大楼之前,旧楼三楼的评报栏一直是报社人气最旺的地方。每天上午10时左右和下午3时,许多采编人员都会到这里看评报。
  去年10月厦门日报社搬到新大楼后,办公条件变化了,根据报社党委指示,厦门日报新闻研究中心与技术信息中心合作,利用内部网络平台,建立了《评报快讯》的“网络版”,每个记者编辑可以通过桌上人手一台的电脑,浏览评报栏内容,并发表意见。
  现在,厦门日报评报系统还引起了新闻界同行的关注,凡是来报社的兄弟报社领导、同行、读者都会在评报栏前驻足观看。有一次,中国新闻出版报一位副总编来我们报社,对评报工作非常感兴趣,临走时特意要了几期《评报快讯》带回北京。市领导、市委宣传部领导来报社指导工作时,也都会被评报栏所吸引,对评报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在旧楼办公时,市委副书记吴凤章经常利用晚上散步时间到我们评报栏前看评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洪碧玲每次来报社都是先到评报栏看评报,然后再上楼谈其它工作。
  拓展内部监控体系
  2003年,根据报社党委关于“新闻研究应该更贴近一线,服务一线,指导一线”的指示,厦门日报新闻研究中心又创办了一份内刊《采编参考》。与每日评报不同的是,它更多地关注在一周甚至更长时间报纸的运行。它的诞生,是厦门日报完善评报系统的一大举措,与2001年创办的《评报快讯》相映成辉,在加强内部业务交流、提高整体业务素质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这份刊物在经历了初创期的探索后,目前正逐步走向成熟,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栏目和内容特色。其中,《编委手记》和《夜编日记》是《采编参考》的固定栏目,主要由每周轮值编委和夜编主任供稿,就一周之内的工作心得、所遇、所思、所想,写成文字资料,供大家参考。这其中不乏精彩见解,如《细节关乎质量》、《出新才能出彩》以及《记者报题要有推销意识》等等,有真知灼见,对每位采编人员都很有指导作用。
  以形式灵活、涉及面广、短小精准为主要特色的《业务探讨》和《一孔之见》栏目,自创刊以来,共刊发文章30多篇,先后有20多人撰稿,所谈问题涉及采编业务的方方面面。在形成业务探讨的浓烈氛围中,《采编参考》发挥了很好的平台作用。
  此外,对于办报中存在的问题,在这个“论坛”上也能够很好地得到反映,而且,大多都非常认真,有问题有分析,有批评有建议,为改进采编工作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2003年11月,《厦门日报》开设了《服务新闻》版,并重点推出《天气服务》栏目。一方面,这个栏目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实用性很强;另一方面,初次尝试运作这种信息密度大、专业性强的栏目,难免有很多不足之处。后来,同志们就这个栏目在《采编参考》上撰文谈看法,问题提得很准。这些文章重点分析了气象信息的特性及其它报纸的经验,提出做气象服务要“版面更新、信息更全”等中肯建议,对推动这个栏目的完善和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拿今天的《气象服务》栏目与刚创办时的《天气服务》相比,就会发现,现在已经有了很大改观,在实用性和易读性等方面都得到了读者的好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创办的这份内部刊物,在运作思路上更加开阔。为了进一步完善评报体系,使评报工作更扎实、有序、有效地开展下去,厦门日报还聘请了10位对报纸工作比较熟悉的读者作评报员,其中有从事过宣传工作的老同志,也有通讯员以及厦门大学的专业老师。他们以读者的身份和眼光来审视我们的工作,使我们有机会听到来自读者的声音。因此,《采编参考》为他们设置《读者建议》栏目。此外,《采编参考》还把《关注外报》作为一个重点,放眼国内报界在报纸经营特别是报道策划方面的最新成就,集纳成专题,供编辑、记者参考。从实践结果看,的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采编参考》另一个很重要的成效,就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记者、编辑加入业务探讨的行列,不断为这份刊物撰写自己的采访体会。
  一些经验和不足之处
  厦门日报的评报工作3年来能够一直坚持下来,而且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内在的动力是什么呢?有人 说,是因为领导能够带头评报。确实,一年365天,除了外出开会和非常特殊的日子,李泉佃总编辑几年来坚持
  每天对报纸作出点评。一进报社先阅读李总的评报,成了很多记者编辑的习惯性动作。可以说,报社领导已经将评报视为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把评报看作是办好报纸的重要手段、重要途径,并且以制度化来作保障。
  厦门日报的老领导方汉生同志在参加《评报快讯》创办百期座谈会上这样说:这个评报制度非常好,而且能坚持下来。好在哪里?首先,已经成为报社领导统筹报社工作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每天通过评报直接跟大家面对面交流,面对面讨论、指导,非常好、非常有效。
  把评报当成一种领导方法,形成制度,再以制度来引导、强化报社内部的业务探讨氛围,体现了社领导对新闻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几年来,厦门日报建立了编委部门轮流评报制度,每日对新闻产品的质量等级评定制度等,使评报成为大家的一种自觉行动。
  当然,厦门日报评报工作也还存在不足。比如说,还缺社会评价这一块。现在我们的评报局限在行业之内,无法反映出社会和市场的意向。而部门评报也存在着“评好不评差”、“表扬多批评少”和“有批评无建议”等现象,这些问题需要在进一步完善中探讨解决。
  (作者单位:厦门日报社新闻研究中心)


    《新闻战线》 (2004年 第六期)


作者: 小学生学习报-社    时间: 2014-3-17 12:35
http://www.why.com.cn/epublish/other/node23660/node23776/userobject7ai177499.html


http://www.why.com.cn/epublish/other/node23660/node23776/userobject7ai177499.html

http://www.why.com.cn/epublish/other/node23660/node23776/userobject7ai177499.html

作者: 小学生学习报-社    时间: 2014-3-17 12:36
http://www.fangjj.com/zixun/jingjiangxinwen/40233.html
http://www.fangjj.com/zixun/jingjiangxinwen/40233.html
作者: 小学生学习报-社    时间: 2014-3-17 12:37
边防警察报832期到853期评报会记录
点:中国边防警察报社
主持人:于 雷
参加人:报刊社编辑、实习编辑
记录人:张 诚
容:832期到853期评报
杂志编辑部主任于雷:
上个月去山东总队出差,使我重新认识了我们的评报评刊会。山东总队宣传干事刘连胜说,我是一期不落的必看,每次的会议记录可以指引宣传工作的方向。烟台支队的政治处主任曲凌辉说,评报评刊的内容是开展宣传工作难得的好教材,每一期他们都转载到内部公安网上,供政工宣传干事学习。我举的这两个例子没有一点水份,可见全国对我们评报评刊会议内容的重视。
首先让我们聆听报纸各位老师两个月以来的报纸编辑要点、工作心得体会,以及重点文章的精彩点评,希望各位学员专心听、认真记、用心悟,加以消化应用,从中找寻写稿的灵感、从中吸收写作的营养,从中掌握宣传报道的方向,从中感受编辑工作的辛劳。
报纸编辑部主任兼一版责任编辑杨林:
这段时间,从5月下旬到6月中旬,我出差20多天,一版差不多有2/3都是卜利中编的。他又搞网络又编报纸,推出了多篇精品佳作,制作了多个精美版面,在此我特向他表示敬意和感谢。此次评报会,我就不具体对某篇稿件做点评了,而是针对一些存在问题,谈一谈个人的见解:
一、如何避免差错
这段时间的报纸,出现了一些差错,有些差错影响还不小,很多人专门指出。比如6月12日第843期的头版头条傅宏裕政委在井冈山领导干部读书班作专题讲座的文章《怎样当好一名总队主官》,里面多了个英文字母b。因此稿意义重大、关注度高,很快就引起了读者反映。网络版上,也不知什么原因,多篇文章出现了整句、整行的遗漏现象。现在通过网络阅读报纸的人还少,一些人发现问题后都会马上指出,我回到报社一看,网络错了但报纸版面上没错,才松了口气。
这些差错,只要稍加注意,按程序工作,是完全能够避免的。如何才能避免差错出现在版面上,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每篇稿子排上版面后,至少要看3遍,排版时在电脑上浏览一遍,打出大样后通读两遍。重点稿子、特别是涉及到领导活动的稿子更要多看几遍,特别要注意人名、职务、时间、地点、数字等关键字眼。
2、编辑校对工作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每个版面的编辑校对工作应该在拷贝到拼版主机之前就已完成,有十足的把握之后,才能拼版。不能在拼版主机上进行繁杂的编校工作,否则就会形成实习编辑一窝蜂地围在拼版主机前忙碌的混乱现象,这样容易忙中出错,而且一个人老占着主机,让其他人上不了手,耽误了大家的时间。
3、版面最后的核红、修改工作最好由责任编辑完成。这一点,我是有着深刻教训的。创刊初期,我编发了一篇某支队帮助驻地脱贫致富的稿子,里面有个重要内容,这个支队为驻地某贫困村捐款86000元,一位实习编辑提出能否改为8.6万元,我说行,就放心地让他去改,可他忘了加上“万”字,成了捐款8.6元,出了个大洋相。编辑工作如作嫁衣,只能把稿子修改得更好、质量更高,不能原稿没问题,反而经过编辑的修改却出了差错,这样的差错对于报纸的权威性、公信力损害是很大的,可以说是编辑工作的耻辱,应该细之又细、慎之又慎,坚决予以杜绝。
4、不能完全依赖“黑马”软件,得自己做出科学判断、准确处理。“黑马”软件确实对于查找差错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检查出的问题也不一定准确,不能机械地完全按照它指出的问题去修改,也不能主观臆断,凭个人经验办事,得加以科学的判断,最好多问问同事、多查查字典,再作出正确的修改。
二、如何突出主业
最近,报纸特别是一版,围绕中心、突出主业方面坚持得不够好,有所松懈。这一问题,有近期相关来稿较少的客观因素,也有思想上重视不够的主观原因。
我们的报纸创刊以来,就在王总的倡导下,响亮地提出了“坚持主要版面宣传主业的原则不偏离,坚持以评报形式为载体的素质训练不间断,坚持加大言论力度的势头不减弱,坚持报纸抓标题、杂志抓封面的重点不放松,坚持高标准的质量管理不降低”的工作方针。对于主要版面宣传主业的原则,王总多次强调,并且专门撰文加以论述,“围绕中心转、紧跟中心走”,重要版面要坚持报道部队中心工作,可以说是天天讲,期期都这样要求。对此,特别是针对各位实习编辑存在的认识误区,我谈一下个人的见解。
1、正确认识中心工作和主业。什么是公安边防部队的中心工作和主业,如果真不知道,可以在网上搜索,百度、搜狗一下立即就会有相关答案,百度搜索的回答是这样的:公安边防部队,是一支隶属于公安部边防局(正军级单位)的一支武装力量,在各省设立边防总队(正师级单位),主要担负边防武装警戒、巡逻,保护边防设施、界碑,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在边防的各个口岸机场负责边防检查,缉私、缉毒、缉枪、打击偷渡等工作。他们既是军队,又是警察。公安边防部队同一般的部队一样训练、考核,不同于一般部队的就是他们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网上还专门补充了这么一句:只要你是金子,就肯定会有发展的。如果需要再具体一点,那就是我们当前正在开展的爱民固边战略、提高边检服务水平、海上执法、“三项建设”等工作。所以咱们报纸的主要版面也就是第一版,应该就是紧紧围绕这些工作选稿用稿、展开报道,让人一看版面,就能够强烈感受到编辑意图,是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和突出体现主业的。
2、正确判断稿件价值。我发现有的实习编辑向各个版面投稿时,不善于研究版面和判断稿件价值,把一些本来应该投往其他版面的稿件投到了一版,而可以在一版刊用的稿件,却投往了其他版面。究其原因,还是对部队的中心工作认识不深,围绕主业加强宣传报道的意识不强。存在误以为一版就是要发大单位、名记者、表面很风光的重大活动的稿件。在此得专门指出,新闻稿件的价值,是否突出主业,完全取决于新闻事实和稿件内容本身,与单位无关,没有一版就是专门发部局和总队级单位稿件这样的规定,相反的是,我们的头版头条、报眼、倒头条等显要位置,经常刊发的都是支队、派出所、中队等基层单位的稿件;与作者无关,没有一版就是专门刊发本报记者稿件这样的规定,相反的是,跟其他版面一样,都重视和在乎发现和培养新人,渴望刊发作者的处女作;与活动隆重、风光与否无关,没有本单位领导很重视、活动很隆重很风光的报道就要上一版这样的规定,关键还是要看这篇报道的内容是否和部队中心工作紧密相关,是否反映、宣传的是主业。像刚刚出版的这期报纸,一条某总队举行纪念建党89周年暨先进事迹报告会的稿件就被撤下,当时作者与编辑联系,称他们总队领导很重视此事,要求予以关照。此稿为何被撤下,原因一是时效性差,此事发生在6月29日,距出报当日已整整一周;二是反映的不是主业,如果是主业,要找新的新闻由头就会很容易,因为主业是我们部队每天都在进行的工作,但这件事情不是。实际上像这样领导重视,表面很风光很隆重的活动,其实是部队很寻常很普通的工作,能够发条简讯就是很大的照顾了。
二版责任编辑袁金龙:
近期的二版,主要围绕主题教育、党建和爱民固边开展,就来稿看,报道员们似乎进入了一个瓶颈阶段,来稿很多,却都是浮在面上、就事论事的,好稿、有深度的不多。特别要提到的是,大家对节日很重视,都组织了一些活动,但内容雷同,缺乏新意。像端午节,都是警民包粽子、上外轮送粽子的;“七一”建党节,大多都是参观纪念馆、面对党旗宣誓的,没有关于党建工作的深层次报道,甚至连先进党组织、优秀党员的通讯报道都没见两篇。这类内容重复的稿件在我们的来稿里占了很大比重。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版面有限,周期也较日报长,所以选稿时一般都是先到先上,兼顾上稿少的单位,希望作者们能理解,不要老觉得“都是一样的内容,我的照片比他的拍得还好,为什么用他的不用我的。”所以,我希望大家在过节时,一是可以及早策划活动,为节日营造氛围,过节当天再发稿就很难上了;二是花点心思,把活动策划得独特一点,把文章写得生动一点,题材可以更丰富一些,不要只拍图片,毕竟报纸上每个版只能用两到三张图片,而文字稿可以有十多篇;三是要有主业意识,多采写那些部队建设、业务工作方面的稿件,节日、纪念日最好选择那些与我们部队有关的,不要为了上稿不管什么日子都组织活动;四是要把握报纸的出报规律,什么时候该投什么稿要心中有数,这也是为什么实习的同志上稿多的原因之一。
接着我谈谈如何防止差错的问题。安防工作的一条经验是,越是平稳、安定、无事之时,越容易出问题。办报工作也一样,一帆风顺之时就得更加小心谨慎。那什么时候要特别小心、防止出现差错呢?一是忙时。忙中容易出错,特别是临近要出报时临时换稿,一不留神就出现错字、漏字;二是累时。一项工作拖得时间太长会产生疲惫厌倦心理,这种时候就会犯错;三是松时。精力无法集中,也就发现不了错误。我们常说,“搞编辑工作如履薄冰”,所以时时处处都得小心,防差纠错的弦时刻都不能松。
三版责任编辑姜梅:
感觉近段时间有点乱,最近的稿件量多、质差,好的稿件不多,消息稿多,通讯稿少。有时候在选稿的过程中,甚至会发愁没有好的头条可以用,稿件扎堆,这种情况呢偏重某些单位。实习的同志不是说你们感觉稿件投出来没法用,不是没法用而是你们根本不了解每个版面的情况,有些版面有些内容的稿子是很缺的,你们一定要自己主动去看,十几个总队在这,一定要协调各自的总队,不要让稿件扎堆。
至于这段时间版面出错呢,我觉得首先我们要检讨的是责任心不强,但是我觉得可能不光是责任心不强的一个问题。我反思了一下,其它版面我不知道,我的版面上出现的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乱了流程,如果一个报纸的流程乱了以后、程序错了,那么有些东西就没有办法掌控。我记得有一星期我们出报,因为报纸推后,好像连着几天都在出报,这种情况大概有三次,还有好几次是版面不正常,换了版面,在这种时候呢,往往报纸就容易出错。因为正常出报时间,我们编辑如履薄冰,精神高度集中,可是一推后,精神放松下来,再集中注意力就没有那么好了。有一次我恍惚到什么程度,报纸出完之后我回到家里,开门找不到钥匙,结果第二天我爱人发现钥匙在门口的自行车上挂着。就是说人到了一种极度疲惫的状况,就会恍惚,所以说在这种时候呢,报纸往往就容易出错。上次出错,本来已经校对的很干净了,想着应该没有问题的时候,人越是会放松的时候,结果往往就出了问题。问题出在我看过的版和最后打出来的版出现了不一样的地方。那么这个地方是谁加上去的,怎么加上去的,最后也找不着主了,这就说明流程错了。我一直在强调,编辑看过的东西或者是领导看过的东西改的时候,一定要按照我们白纸黑字写上去的改,如果没写,要改一定要再问一下编辑。我当时找出那个版面,我看的时候没有加这行字,到最后打印出来时就加了这行字,所以说这就是乱了流程。
我们一直在说一定要坚持核红,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每一期每一个版出来的时候包括最后打印出来的大样,包括领导签完字要改的东西,到最后到印刷厂,每一遍都要跟前一遍对比,核红是最重要的。有时候版面一多,时间拖的久的话呢,核红的情况就不是很好。其实很多时候大家都看到了,发现有问题了,像昨天那期报纸,我改的那个“汛”和“讯”,一核红就出来了,这就是说我们每一个环节都要很认真,这样把每个环节都做好,就可以尽量减少报纸的差错。
四版责任编辑黄伊霖:
近段时间部队的重大任务、重要工作多,新闻视觉版在这一阶段也比较集中。仅6月份13期报纸中,就有8期是图片版,正常版面较少,但尽量保证了几个版面的充足和平衡。
下面讲一下这一个多月的编版感受:
一是要提前谋划。最近重大节日、纪念日比较多,比如六一儿童节、端午节、国际禁毒日、七一建党节等等,但是很多同志的来稿都是“慢半拍”,很多稿子都是在节日过后才收到。要么是策划的活动时间是节日当天,要么活动搞完几天后才发来稿子,结果就成了过时的稿子,没法用。我们出报纸一般都是提前出的,报头日期是6月1日的话,这份报纸最迟也是5月30日就要出版印刷了,所以这就需要作者多用心,站在编辑的角度去想问题,及时地、有针对性地投稿。
但要注意的一点是提前谋划并不是说事情没发生就先写稿,记得4月底,有个同志给我投来两个小稿子,写的是某某单位开展五四纪念活动的,日期写的是5月4日,当时我就觉得很神奇,今天才4月30日,怎么就能报道5月份的事情呢?她的解释是这个活动一定会开展,只是怕等活动真的开展完再投稿会来不及。事情没发生就写稿,这就是无中生有,就成了假新闻了。你可以在五四前夕开展活动,但你不能在活动开展前夕就投稿。我们写稿、用稿一定要是真实发生了的事情。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还是有很多基层官兵对新闻的真实性不太重视,没有这种意识。
二是要注意找角度。最近有几篇小稿子都觉得值得一读,其中一篇是“消失的见面语”,从办理业务的办证员的角度切入,以往办证员见面都习惯性地问一句:“今天谁值班?”然而现在边检提服,检查员办证的速度和效率整体上有了提高,谁值班都一样。从这句见面语的消失来体现边检办事效率的提高、边检服务水平的提高,以小见大,生动活泼。
三是要注意找新闻点。这个新闻点不是简单地明天端午节,大家扎堆发包粽子的照片,后天七一,大家全都去宣誓。全国边防大大小小那么多单位,全都在包粽子、宣誓,但一期报纸能发几张同类型的照片呢?这样上稿率自然不高。
过节的活动自然要宣传,但我们更要善于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我们的边防的中心工作联系起来,和我们日常工作联系起来。比如第839期一线风采上“你的心事我来听——福建莆田千名务工者迎来“心灵直通车”,当时富士康集团连续发生跳楼事件,全国轰动,全国总工会在5月29日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工作的意见》,特别强调要加强对青年职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使广大职工有尊严地生活,实现体面劳动。这个支队东庄边防派出所的辖区也有很多大型企业和外来务工人员。在这个大背景下,这个支队就采写了这篇稿子。这些外来务工员心理疏导不及时,很容易引发社会问题,影响稳定。这也是我们边防辖区维稳工作的一部分。这个所与地方企业合作,专门为这些务工者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相信富士康事件全国都知道,现在不少派出所都有心理咨询室,为务工者提供心理咨询的不在少数,但大家是否有这个敏感性,把两者联系起来呢?
四是发现了一些新鲜的题材——“检查员小Q系列漫画”。这副漫画是内蒙古二连边防检查站检查员根据自己身边的故事创作的。这副带点幽默的小漫画我放在月末的文化生活版上刊发,效果不错,实习生都说挺有意思的。其实我们很多基层官兵都是多才多艺的,在此我要呼吁大家有这方面特长和爱好的官兵多动手多投稿,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版面丰富、活跃起来。
五是注意图片版的图片质量。最近一个月,密集的图片版给我和排版人员带来很大的压力。关于图片版的编排、图片的选择,我还在学习当中,下一步要多看看别的报纸的图片版,从中寻找规律、寻找灵感,进一步提高图片版的美观度。在这里再讲一下图片版的投稿问题。在编排当中,我们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图片太雷同,既想要排一个版,但图片的类型、动作又太过雷同,没注意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等相搭配,可选择性不多;比如图片太小,有的单位投了十几张照片,但有一半以上是1M以下的,甚至还有几张是四、五十K。这样的图片如果很有新闻价值,排一个图片新闻可能还勉强可以,但图片版的编排思想之一就是图片该大则大,该小则小,有的图片需要裁减,有的图片需要放大,几十K的图片放大以后是很模糊的,根本没法处理。图片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印刷质量和版面的美观程度,希望以后投图片,尤其是图片版的图片尽量要大,至少要在1M以上。
杂志编辑部主任于雷:
现在我汇报一下第六、第七期杂志的出版情况和编辑得失。第六期、第七期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是比较顺利的,杂志从外到内的质量也是有所提高的,这得益于杂志编辑部上下同心协力、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得益于十几位实习学员热情约稿写稿、献计献策的鼎力支持,得益于部队几名大家写手热情赐稿的大力相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从宏观上看,六七两期杂志体现了封面主题的鲜明性、内文内容的针对性和落实东莞会议精神的贴近性。现在我从三个方面向各位领导汇报:
一是封面更加贴近社会时势,增强了杂志的吸引力。王总在东莞会议上再次强调“报纸抓标题、杂志抓封面”,使我们对封面怀有一种深深地敬畏,选择什么样的官兵作为封面人物,是我们一直苦苦寻找的焦点,每次拍封面时,如何拍,到底以何种姿势展现出美的一面,更是我们苦苦思索的问题。以致于我每次出差到部队都左顾右盼,眼睛放光,到处寻找帅哥靓女,其实我是为杂志寻找美丽的封面。六七两期杂志的封面运作是非常成功的。在第六期,为了配合维和部队凯旋,我们积极联系云南边防总队,选择了维和队员代表李吉向维和队旗敬礼的形象作为封面,背景衬以海地的战火硝烟;在第七期,为了配合七一建党节,我们采用了深圳特检站新入党的女战士林少娜入党宣誓的形象作为封面,背景衬以群体边防官兵在党旗下集体宣誓。这两期封面主题鲜明、呼应策划,或凝重刚毅或青春靓丽,再加上印刷质量过关,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产生了非常好的推介宣传效应。
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是:选封面和选对象一样,必须慎之又慎,决不能凑和,选对了赏心悦目,选错了用也不是,不用也不是,心里疙疙瘩瘩、无所适从。
二是策划更加贴近边防工作,增强了杂志的影响力。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两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特别策划”栏目运作得比较全面、立体、灵活、有趣。在第六期,在维和部队凯旋前一个月,我们就和宣传官施金东取得联系,达成了从集体、个人、家庭三个方面来写稿,稿子从海地发来后,我们重新进行了组合,分成“凯旋回望、祖国您好、英雄风采、坚强后盾”四个版块推出,并在每个版块前添加了导语,全方位、立体式、多层面展现了维和部队的功绩、维和英雄的故事、维和家庭的奉献。为了进一步增强效果,我们专门邀请湖北边防部队的书法家尹景荣题写了主标题“和平使者,中国骄傲”,刚劲有力,呼之欲出,既活跃了版面,又深化了主题。第七期“特别策划”的创意来自于和实习学员李俊修的一次闲聊,既然是边防,边防之最又是什么?经过衡量,我们分别选取了祖国的东西南北中几个有代表性的边防单位并提前两个月进行约稿,从地理位置、工作成绩等方面进行了反映,还特别制作了朗朗上口的七字标题,像“曙光初照的地方、晚霞消失的时候”,这个策划鲜明地突出了特、新、奇等特点,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增强了杂志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再看一下这两期的“重点关注”栏目。在第六期我们策划了“荡涤毒尘固边关”的缉毒专题,专门联系部局宣传处干事程均约写了关于缉毒的综合性大稿,联系云南、广西、新疆等几个毒品大省撰写了缉毒专稿,有点有面,呼应了6﹒26国际禁毒日。永远在路上专题,刊载了最后一个获得荣誉称号的单位——西藏帕里边防派出所,至第六期止,我们对公安边防部队获得荣誉称号的6个先进典型全部盘点回顾完毕,特别拟写了“在路上,我们汲取奋进的力量”的编后语,寄希望于先进典型道路没有尽头,奋斗没有止境,永远在路上;寄希望于我们公安边防部队在典型的感召下,奋发向上、开拓进取,昂首阔步在光明的大路上。为了呼应六一儿童节,我们在第六期还策划了边防官兵关爱辖区困难儿童的“恰似春雨润童心”专题;为了呼应父亲节,我们策划了关于父女情感的“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专题。为了呼应七一建党节,我们结合部局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在第七期策划了“党旗飘飘,辉映边防”专题,并且把重点关注、百家讲坛、老兵说事、封面故事四个栏目用党建这根线有意地串起来,形成了党建全面工作集中反映、优秀党员发表爱党心声、党委书记传授党性素养、老党员甘当普通一兵践行党员先进性、新党员丹心向党书写奉献新篇章的一个党建系列,显得内容非常丰满和厚实。
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公安边防部队这个广阔天地里,不是缺失策划的内容,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缺少创意的灵感。同一个主题的策划看似年年岁岁花相似,但只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变换角度,改变侧重,就能达到岁岁年年各不同。再一个就是,杂志的每一个栏目不是割裂开来的,是相互关联的,栏目与栏目之间以及栏目本身都大有文章可做。
三是话题更加贴近基层读者,增强了杂志的感染力。为了贯彻落实好东莞会议三贴近精神,我们在第六期用五个页码刊载了群言群策量化考核专题,在第七期用五个页码刊载了“互联网利弊大家说”专题,特别是“互联网利弊大家说”专题的刊出,正是在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修订发布之际,205条专门对互联网的应用进行了规定,正是国家第一次发表《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之时,所以这个专题既呼应了社会大形势,又吻合了部队小环境。下一步,我们还要对官兵非常关心的无偿加班问题、官兵婚恋问题、战士入学入党的问题等分别进行调研讨论,提高官兵参与杂志热门话题的积极性,让官兵真正喜欢和接纳杂志,让杂志真正成为基层官兵发表所思所想的平台,真正成为官兵的良师益友。
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是:做活做好“热门话题”这个栏目是做到三贴近的有效途径。做到三贴近并不难,关键是找准部队发生的焦点、官兵关注的热点。下一步拟发动实习学员全面梳理查找部队的热门话题。
当然,六七两期也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比如,稿件内容还不够精短,有的稿件篇幅长达6页,图片的裁剪、小标题的变化还存在缺陷,杂志全体人员还存在工作拖拉、责任心不够的问题等等,还需要不断地总结和剖析,更需要注意改进和加强。在此,也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和关注指教。
另外,还有几个小问题在这里和实习学员交流一下。一是要会写稿。也就是说,要研究杂志的各个栏目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写稿。比如字数问题,每个栏目要求的字数是不一样的,要求字数少的栏目你投了个长篇,这样给编辑老师带来负担,首先他从心理上就有些不快。要主动给自己添麻烦,写了一篇得意之作,可以再辛苦一下添加一个编者按或者编后语之类,起到推助加码的作用,编辑审起稿来,也格外看重,因为他省事了。
二是要会选择栏目。目前杂志有32个栏目,每个栏目的来稿数量是不平衡的,也就是说,有的栏目很热门,有的栏目很冷门,如“普通一兵”栏目,来稿非常多,都往一堆挤,很难被选上,如果变换一下写作方法,即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述主人公如何如何,专投“民警手记”栏目就容易被选上。
三是要会获取信息。与杂志编辑部一墙之隔,路途不远,要多去看一下,看看杂志当前正在组什么稿;多去听一下编辑老师正在谈论策划什么专题;多上中国边防警察网看一下杂志编辑部又发布了什么用稿信息,然后把获取的信息传递到本人所在单位,和他们一起有的放矢地组稿写稿。
汇报完毕,谢谢各位。
网络编辑部主任卜利中:
报社领导:
6月12日,《边防警察报》一版发生文字事故,我作为当期责任编辑,负有全部责任。现检讨如下:
一、事情经过
6月12日,报纸版样经领导签字后,即将拷贝发片。在黑马机校、编辑互校后,我发现头版头条《怎样当好一名总队主官》第一段文字稍有些密,于是作了放松字距地调整,放出一行。同时,对第二段作了压缩字距地调整,收缩一行。在此过程中,无意中碰了计算机的键盘,在段中文字中多加了一个英文字母“b”,直至印刷后一直未发现,造成重大责任事故。
二、深刻教训
(一)责任心不强。报社领导一再强调,签完版后的任何改动,都要仔细核对,马虎不得。但我改动完之后,没有检查核对。
(二)工作标准低。对于编版工作,自觉不自觉有临时思想,工作标准低,以不出错为原则。实践证明,标准低就是要出错误。
(三)工作习惯不科学。一般来说,最后发片前,我都要对着电脑屏幕把版上的稿件通读一遍。但由于电脑屏幕分辨率的原因,对小写字母、标点符号等显示不够明显。
三、思想认识
头版头条出现文字差错,且稿件是部局首长的讲话,对报社影响不好。领导在版样签字之后,作为一版责任编辑,改动文字却没有仔细核对,应该承担全部责任。为此造成的影响,我深刻自责,同时请求报社给予我处分和处罚,以警醒自己,提醒他人。
实习编辑鲁君豪:
我们实习生在校对的时候没有搞清楚校对流程,致使校对过程中没有区分主次,常常是初稿校对不仔细,大样校对瞎忙活,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作为实习生要学会角色转变。在初次校对的时候,要把自己当做助理编辑,咬文嚼字,逐字逐句的认真把关,带着疑问去看稿、改稿,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在确保文章逻辑正确、语言流畅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措辞,争取为文章锦上添花;校对大样的过程中,我们要把自己当做读者,从阅读的角度出发,只要不影响读者阅读和文章意思地表达,可改可不改的文字不改,不能过于教条、咬文嚼字,要知道,此时每个细小的改动都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错误,这一点,我们有过前车之鉴。
另一方面,我们要把握整体和细节的关系,校对过程中要坚持从整体到细节,最后再到整体的校对流程,校对不仅要看文章有没有错别字,更要从整个版面的高度去把握,尤其到了拼版的时候,对大样的校对要从整体出发,在做好核红的同时重点点校文章标题、作者姓名、出报日期、期次以及栏标是否正确,避免“一目了然”的错误发生。
报刊社社长兼总编辑王超杰:
先说杂志。于雷主任到杂志工作以后,杂志变化很大,特别是今年刊物每期主题都很鲜明,内容也很集中,版面美化和印刷质量都有明显提高。特别是稿件编的比过去好,很难挑出毛病来,想找点问题不是那么好找了,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如果说还有哪些弱项,先说一点就是美术编辑对于色彩的运用方面还有改进的空间。我外出拍了一些很普通的图片,让张副总稍作处理、调了一下色彩,这个图片档次一下就提高了很多。比如我从飞机窗口对着下面照了一张,张副总将色彩一处理,一张《大地春韵》就诞生了,整张照片一下就变得风景如画、非常壮观。我从这里想到,杂志既然是全彩印刷,那么对于色彩的运用上就要很讲究,充分发挥其彩色优势,希望杂志在这方面作进一步探索。什么事情只要停滞不前,那就没有发展了,所以要有这样一种精神,勇于探索,向更高的目标去奋斗。
今年半年已经过去了,很快在七月份就要和发行局签定“一报一刊”发行合同,时间过的很快,很仓促。听了于雷关于杂志下一步的想法,我觉得挺好,有创新,尤其是讲的那几个栏目,很有针对性,和部队很贴近,我们的刊物,她的生命力,就在于是不是和读者贴近。当然我们杂志没有完全市场化,如果是完全市场化,不贴近读者就没有人去买你的杂志,所以说贴近是报刊杂志生命的源泉。
杂志就讲这么多,下面讲讲报纸。今年总体来说,大家是在一种内心比较浮躁的情况下走过这半年,由于地址没定,是去北京还是不去北京,上级一会同意买办公楼一会不同意买,我觉得这个对我们报社的思想造成了不稳定,大家内心比较浮躁,做什么事情精力都不够集中,尽管去年我们大家都在装修房子,要编稿子,还要管孩子,也没有出现今年这样的差错,那么今年这种心情浮躁的情况是不是应该平静一下?报社搬迁与否,部局肯定会考虑到我们的实际情况,我们只能静下心来,把自己手中的工作做好。心情的浮躁是一种不负责任,是与职业精神格格不入的一种表现。最近的连续差错问题,我深层次的思考了一下,可能跟这方面有关。有个资料,叫《报纸政治错误例举》,我看了。《九江日报》把江泽民印成了“江怪民”,新华社曾把胡锦涛见外宾的标题写成了“胡锦铸”,《山西日报》把邓小平捐款写成了“损款”,《人民公安报》也曾错把杨尚昆写成“杨尚屁”。我们决不能因别人出过错就可以原谅自己,虽然只是在稿件中多出个字母,职务写错了,也发了更正,我们要知道,小洞不补、大洞受苦的道理。我们要出现上面提到的那种大错误,编辑你就不要干了,我也干不了了,我们这小小的船很容易就翻了。我们修定《编校质量管理规定》,非常有必要。过去处罚不疼不痒,现在要“打”你一次让你疼的记得住忘不了。没什么意见我们就按照这个执行。分了三个层次处罚:一般性差错、重大差错、特别重大差错,我想一定要给深刻的教训,这要和我们的利益挂钩,这上面写了一般性差错300元、重大差错500元、特别重大差错1000元,我觉得不行,这个还是不疼不痒,要一般性差错1000元、重大差错2000元、特别重大差错3000元,当然我看还要有奖励,奖励的数字要大于这个惩处的数字,这也是花钱买“平安”吗。我们国家对于办刊办报文字都有规定,差错率要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但我们这个报纸的标准应该高于这个标准,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我们不能再出错了。当然,逻辑上的差错也不能出,前两期报纸有一篇稿件,开始的主标题是《首次违法不开“罚单”》,我觉得这个标题就有问题,经不起推敲,逻辑上站不住。违法有轻有重,重的可以杀头。但这里没界定是重是轻。那是不是重的也不开“罚单”。所以找差错包括两个方面。文字上的错误和逻辑上的差错,我们一定都不能有,杂志也一样,谁出错处理谁,这一点必须坚定不移,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我们报纸新闻的时效性还存在一些问题。昨天我审报时,看到6月30日一个总队纪念建党89周年活动的一个稿子,到7月6日才见报。那是不是太晚了。这类活动很普遍,各总队都要举行,支队也举行,包括派出所也可以。这么一个新闻价值不高的新闻,要拖六七天,你说这个稿子能不能发?我觉得没有必要发了。《一线快报》案件类的新闻,时效性可以差一点,但是如果超过一个星期的话,就暂时别发。有些稿件当时没有抓住,或者因为其他的原因不能发稿,那怎么办?寻找新的由头。为什么过去我们一直强调一版上要用电头,就是从外在表现上体现新闻的及时性,通过电头表现出来,那么我们一张报纸很少有用电头的时候,时效性可能就会很差,所以我们发稿最好要有几条当天新闻,包括我们的二版还有其他的版面也要讲究新闻时效性,不要登出来的稿子都是旧闻,要琢磨,怎么样引导我们的作者提高新闻的时效性,这是新闻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
第三,谈一下爱民固边和提高边检服务水平的报道。这两个方面的报道最近缺少一点分量,我们要做一些引导和策划。这个策划是新闻报道的策划。而不是仅从字面上理解的新闻策划,新闻它是不能策划的,你策划那不就是假报道了,就像刚刚黄编辑讲的那个稿子,时间还没到呢,他把稿子都写出来了,这就是假报道。事情还没有发生,稿子就出来了,而且还投到报社来了,没投到报社这个可以理解,就是说今天领导安排了,可能要发生这个事情,搞这项活动,我先打个草稿,这个可以,但你不能投到报社来啊,事情都还没有发生你就“策划”出稿子来了,那你就是一个假报道。新闻策划全称是新闻报道的策划,我们不能理解偏了。爱民固边和提高边检服务水平的报道,近来数量不足,质量也不高,两项中心工作的报道很多年了,素材上有重复现象,写作上有畏难情绪,那么我们要避免重复,就要创新,寻找新的角度,写出深度才行。部局不是下发了一系列文件,要求把爱民固边模范村建设提升为党委政府行为,公安部边防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民警兼任村官工作的意见》,我们的编辑要把这个精神吃透,报道的时候就容易和上级的精神保持一致,选择素材上要新,写作手法上也要新,现在很多的都是“纪实”、“记事”、“二三事”等等,能不能创造一些新的写作手法。对爱民固边和提高边检服务水平的报道还是要进一步加强,增加不是说把过去的翻出来继续报道,而是在创建方面要有一些新意,现在是模范市模范县模范乡,在这方面做做文章,我们以前讲的都是模范村,范围很小,现在范围扩大了,在模范市模范县模范乡这方面目前反映的还比较少,各单位有好的做法好的经验,我们要向这方面的报道做些帮扶和倾斜。要新开三个栏目:一个叫“党政领导看边防”,以专访文体刊发,可发一版或“两个专版”;二是“记者走村寨”,要求作者以实际体验、现场目击、跟随调查、直接对话为主要采访手段;三是“与困难儿童手拉手”,要求附有困难儿童手写体一句话和一幅照片。
第四,讲一下网络的问题。网络一直是我既关注重视也比较头疼的事,年前我就提出了成立网络编辑部,就目前的任务来看,三个人应该也差不多了,今天一看我们的局域网,里面的信息还是去年的。这个网留还是撤,我们先把这个前提确定了。如果不撤那就要更新、要办好,外网的内容同时放在内网,有什么难吗?所以我想你们该加班的时候还是要加班,要把任务完成好,要把目标确定下来,打个攻坚战,我对网络期望很高但是失望也很多,网络上的事情我基本上都是支持的,花那么多钱,但工作滞后,网络要像报纸一样来办,网络编辑部不是一个网络技术部,网络编辑部要发布新闻,内容上要多,那容量就要大,可以放一些视频上去,能不能搞一个手机摄影大赛,要和读者互动。要想些点子,如去年底搞的十大新闻的评选,效果就不错。七一、八一了,搞点什么活动,要有些新的动作。网络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功能,从宏观上来讲,网络是一个阅读信息的平台,阅读包括我们的报纸杂志,包括我们全国边防部队的重大新闻,包括视频,包括特约摄影师的作品,这个我们可以给他发稿授权,网络上要做到有严肃的内容,也要有娱乐方面的东西。此外,它还是一个编读交流互动的平台,要有互动有交流,同时也是读者发言、监督、展示风采的平台。我们的报纸出了差错,要让我们的读者挑,有些差错我们看到了,有些我们没有看到,让读者监督一下有好处,可以督促我们的报纸杂志不要出问题,我们不要怕别人批评,就是尖锐一些,也没关系,谁没有错,不要怕别人提意见,不要怕人家给你挑出毛病来。




作者: 小学生学习报-社    时间: 2014-3-17 12:37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111/15/700339_13260807.shtm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111/15/700339_13260807.shtm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111/15/700339_13260807.shtml

作者: 小学生学习报-社    时间: 2014-3-17 12:38
读报与评报
  这样的文章有“嚼头”———评《如何用“先进文化”熏陶人》   ●邓绍斌 李毅刚   读罢军报6月30日《周末文化》版刊发的《如何用“先进文化”熏陶人》一文,顿感清风拂面,令人耳目一新。该文以富有诗意和充满哲理的语言,对军营文化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使以往一般的新闻述评式文章变成了一篇生动形象、优美鲜活、寓意深刻的散文,让人在美的享受中得到深刻的启示,引起了内心的共鸣。   一、引古述今,文学特色鲜明。全文用了“润物细无声”、“‘情’为德之先”、“乘美以游心”、“浓淡总相宜”四条名言美句为小标题,借古人之口,发今人之心声,内涵深刻、意味悠长。同时,作者还把军营文化的功能作用和开展文化活动的诸多思路进行了梳理,呈于读者面前,有叙述、有抒情、有感慨、有评论,给人留下了思索和想像的广阔空间,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耐读性,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和很强的表达能力。   二、巧借意象,写作手法独到。述评难写,尤其是对宽泛、纷繁的军营文化进行全面的提炼概括和描述,使之浑然一体、脉络相连,对为文者而言更为不易。作者巧借意象,把漫漫历史长河中熔铸、积淀的军旅文化寓于“军鼓”这一意象之上,就实论虚,夹叙夹议,以拟人化、口语化的写作手法,把对新时期军营文化的思考和认识串联成篇,从而使全文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三、议论风生,行文简洁明快。全文以部队日常活动中经常开展的各种文化娱乐项目如唱军歌、举行退伍仪式等为切入点,以小见大,以点映面,紧扣军营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蕴含的时代主题,阐明了充分发挥军营文化对广大官兵的教化、感化和美化等诸多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不但“叙其然”,并进一步“论其所以然”,言简意赅,说理透彻。   一首无声的歌———评图片报道《一个士兵镜头中的母亲》   ●龚怡   《一个士兵镜头中的母亲》(刊解放军报6月26日三版),从拍摄者的角度讲,其构思是新颖、独特的,从编辑角度讲是大胆的创新,用了半个版来讲述一位母亲的故事。如用整版,在视觉上的效果可能更好。   以往有关军人母亲克服家庭困难、支持孩子参军的文字报道在报上屡见不鲜,写作手法大同小异。而本报道的作者跳出这一平常报道形式,用自己的“第三只眼”来展示一位纯朴农家妇女的拥军情怀,这一视角很独特,也很精彩,视觉上拉近了读者的距离,内容上更打动了读者的心。   照片的艺术性与真实性融为一体。题头那幅扛麦子的照片,用了一些拍摄技巧,将朴实无华的母亲拍得如此美丽。作者和母亲的合影,儿子稚嫩骄傲的笑容和母亲那张沧桑而又坚强的面容本身就蕴含了许多的故事,母亲的面容就是一本读不完的书。照片没有丝毫摆拍的痕迹,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   每个军人身后都有一个母亲,尽管她们有着不同的身份和地位,会以不同的方式给予孩子物质、精神上的关爱,而那种精神上的爱更是至高无尚的。   笔者为照片的作者和编辑给予读者这一形式的作品而钦佩他们的慧眼,更为军报在循序渐进的新闻改革中的变化而欣喜,因为她与读者心与心的距离越来越近,给予读者的精神食粮越来越具人情味,正是因为她的朴实、真实而愈加耐人寻味。   《娘,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标题制作很有力度,在整版起到了点睛之效。   一点建议:如能将《一个士兵镜头中的母亲》改为《一个士兵眼中的母亲》是否更好一些?因为镜头是摄影者的第三只眼。   官兵喜爱《神州广角》   ●蔡宝鑫 孔令杰   《解放军报》时事周刊《神州广角》专版因其内容的新鲜,形式的新颖,深受基层广大官兵的青睐。它展示给读者一个更新、更深、更高、更宽的知识窗口,内容既严肃又活泼。其主要特点有五:   一、新闻性、政策性融为一体。该专版首先重点刊登一些具有较强时事性的新闻,让读者及时了解和掌握近期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以及我国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和方针。近期开辟的“关注西部开发”征文,一期一个话题,一次一个角度,从不同侧面为西部大开发或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或指明发展方向。《为四川构筑双赢平台》一文告诉读者,西部具有雄厚的资源优势,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技术,从而更有利于西部资源开发。《走马内蒙古看开发》则展现了早期开发西部的人们的可歌可泣的精神,为后人树立了榜样。读后,振奋人心,鼓舞斗志。   二、前瞻性、知识性引人入胜。该栏目瞄准社会前沿动态,紧跟时代步伐和脉搏,与社会同呼吸,紧紧围绕国内外的焦点、热点问题进行报道。报道的问题既有读者点题,回答读者关注的问题,拉近了读者与军报的距离,缩短了军营与社会的间隔;又有热点问题透视,分析报道当前社会上一些热门话题,给世人以解惑、以帮助。读后给人启迪,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三、严肃性、活泼性相得益彰。该专版既有关注国家长远计划建设的重大新闻事实,又有和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事件,话题严肃而不呆板,内容新颖但不猎奇,既不失军报的风格,又具有报纸周末版的韵味。   四、综合性、趣味性吸引读者。该专版图文并茂,版式新颖,既有本报记者采写的和据新华社电传的稿件,又有来自五湖四海、大江南北、军营内外的自发来稿,内容广泛,包罗万象,点多面广。既有当前“西部大开发”焦点问题报道的“重型炸弹”,又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精短新闻报道,信息量大,知识面宽,可读性强。   五、军味、民味有机结合。军报是军队的报纸,是中央军委的喉舌,因其具有的特殊性,而“军味”十足。该专版又不拘泥这一定势,让具有“民味”的稿件登上具有“军味”的“大雅之堂”,成为官兵了解社会、了解世界的窗口和阵地,成为联系军地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基层官兵百看不厌的好专版。   不能低估战士的觉悟———读《干部遇到困难战士能不能帮助?》   ●刘进瑜 尹亮君 顾晓亮   读了军报7月5日《读者之友》版刊登的《干部遇到困难战士能不能帮助?》一文,我们很有感触。   首先,这篇文章反映出了新时期官兵关系中的一个新问题。济南军区某团领导就这一问题开展一场讨论,引发一场思想碰撞,收到一个好的结果,深化了一个大道理,使官兵进一步理解了尊干爱兵的真谛。这一讨论和结果,很有普遍意义。   其次,经过这一场讨论和思想碰撞,也使一些思想落后于战士的基层干部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低估战士的觉悟,低估了,思想就会落后于群众,其结果,官兵关系很难得到进一步加强,部队建设也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武警8644部队读报评报活动坚持经常扎实有效   武警8644部队曾是总政通报表彰的读书育人先进单位。近年来,他们适应新形势要求,拓展活动范围,充分利用读报评报这一活动形式,引导官兵在学用中拓宽视野,关心政治,增长见识,有效地促进了部队建设。   这个部队历来重视报刊的订阅和管理使用工作,尤其对军报更是钟爱有加。他们坚持每年按标准将军报订到班,为每个班排统一制作报架,每个连队都设有阅报橱窗、评报栏。每天报纸一到,连队干部和读报骨干首先过目,结合本连官兵的思想实际找出有针对性的文章,圈画重点,旁加提示,督导班排组织好学习。他们还在官兵中广泛开展“读报评报用报”活动,坚持团每月、营每周组织一次评报征文竞赛,发动官兵联系实际积极撰写评报文章,以广播、演讲、展评等形式进行宣传和交流。与此同时,他们还引导官兵注重用军报中宣扬的先进典型事迹和经验,指导和改进工作。   (王占林、王希运)

作者: 小学生学习报-社    时间: 2014-3-17 12:39
一年了,真心感谢评报员2012-01-06来源: 今晚报(天津) 本报讯 2011年读者评报活动评选“十佳小组负责人”、“百佳评报员”、“百名鼓励奖”、“十名挑错奖”结果日前揭晓。本次评选获奖人员,是根据评报员在2011年评报活动中反馈信息的数量、质量及信息采用量等综合因素为依据进行的评选。为鼓励广大评报员进一步做好评报工作,对全年未得过任何奖项,且基本达到评报要求的评报员给予纪念奖(电话通知领奖)。
请以下获奖评报员于2012年1月7日13:30持本人有效身份证到今晚传媒新厦0310会议室参加颁奖大会(南京路358号),联系电话:27509564。 (陈媛媛)
十佳小组负责人:石海泉、习津、宋香荣、林赴朝、张致呈、张立津、王英、梁祺、张纹、刘德华
百佳评报员:陈波、陈一茜、冯连英、高强、李侠、刘宝新、刘爱军、刘桂英、马春林、齐建全、石琴、孙捷、王开义、王学致、魏建华、吴锦洪、夏凯、袁树慧、张俊伟、周德文、安慧淑、薄永助、陈亚东、程虹、从士忱、崔长顺、达式东、杜鹏、樊冠群、方继祥、冯昱、高宝岩、高仑、高瑛、郭立久、韩文杰、侯凤年、黄留柱、纪国材、贾凯、蒋如铎、靳书华、景九龄、景忠效、李厚生、李淑惠、李文、李蕴华、李仲森、连维新、梁忠和、廖秋宁、刘鸿宝、刘静蓉、刘天禄、刘学成、刘芝欣、吕津国、吕泽、马明翠、马云霞、毛永昶、孟庆振、宁书和、齐志恒、任素琴、沈金堃、石振儒、时广泽、孙福源、孙纪申、汤君正、陶德惠、王广杰、王建国、王力力、王倩、王守训、王英、王增年、武伟文、徐维龙、徐秀普、许树楹、杨晓东、杨义伍、尹晶、尹云霞、于百揆、袁洪瑢、翟孝媛、张德禄、张殿芳、张惠萍、张建玺、张建忠、张黔生、张秀云、赵卫国、庄辰


百名鼓励奖:安学健、王淑芳、王艳红、杨菲菲、于常海、崔秋萍、姜文豹、石淑英、徐葆华、侯进、李进昌、刘惠敏、苗延培、孙广文、姚广顺、昝云山、赵冠贤、范玲、冯旭阳、郭存酉、佟雅晨、郑世梅、王玉成、崔连元、李连泉、王云海、高俊洁、刘宝祥、蔡淑琴、冯万敏、高安妮、罗红冰、孙振兴、邓健、韩咏昕、梁万华、沈庆华、汤文莉、杨育欣、安学宇、李凤仪、王玉孚、徐克静、李中正、王建忠、徐博、刘钟如、孙璋慧、张家和、李静、孙丽华、杨军、岳东升、王淑慧、李威、李喜旺、王凯、韩尚英、赵伯勋、韩湛、李骁、刘刚、邵秀芝、王彦、刘宝光、李礼、刘昌泗、王殿芙、杜淑君、张新德、李敏、苏玉华、张义健、吴忠起、韩建田、李占英、陈娟、杨德、程维洪、邢军、王萍、高卫平、崔振祥、刘惠青、武书惠、范立旺、陈忠常、王金钰、马春生、姜文彬、王桂荣、常丽华、杨淑坤、张济明、麻金晓、王金钊、曲延敏、王东盈、韩超英、及力
十名挑错奖:袁洪瑢、李文、李厚生、石海泉、张纹、张建玺、宋香荣、贾凯、庄辰、孙福源
(本文来源:今晚网-今晚报)


作者: 小学生学习报-社    时间: 2014-3-17 12:40
我为报社评报 报纸为我导航

2013年06月14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呼秀珍
我和中国教育报的情缘始于1994年的教师节。
记得那年9月,我与陕西延长县下西渠小学教师王思明,代表陕西45万名教师应邀到北京参加第十届教师节的庆祝活动。在京期间,中国教育报的记者来到我们住的京丰宾馆,亲手为应邀进京的50位模范教师每人送了几份中国教育报。回到学校后,我又陆续收到报社寄来的“特约评报员”聘请函、聘请证书,以及1995年全年的评报表12张。从此,我和中国教育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2007年年底,我一共担任了13年评报员。
我一直在教学第一线,长期以来都是带两个班的语文课,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年级组长,担子很重。但13年来,无论工作多么忙、人有多么累,评报工作我从未落过一个月或晚寄过一次。一年12张评报表,13年就是156张,张张按时寄出。
虽然我评报的水平不是很高,但总是尽我所能地将选出的好文章、好摄影、好专版、好周刊反复比较;虽然我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但我尽量扩大视野、放宽眼界,站在“中国教育”这个高地去考量;虽然我的字算不上漂亮,但我笔笔清晰、字字工整,没有一处涂改。因为,在我眼里,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在我心里,这是一份很神圣的责任。
在评报的同时,我了解了全国乃至国外教育发展的形势,学习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感人至深的模范教师事迹……不知不觉中,我觉得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技艺日臻成熟,管理班级的办法更多了,能力更强了。我曾在一份评报表上写道:“报纸为我指航向,我为报社评报忙,报纸激励我前进,道不尽的感激情。”
2002年12月,我收到报社邀请我继续担任2003年评报工作的通知,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评报工作很烦琐,给各位老师带来很多不便,但还是要提出一些要求……随信附一份样板,可以参照。”看到这里,我心中一喜!这下可好了,可以看看别人是怎么评的了。可是当我看到随信寄来的样板时,却惊呆了——居然是我填写的2002年11月的评报表!我心里很清楚,要说评报水平,自己还要不断提高。不过,能得到报社的肯定,我还是挺高兴的!
13年来,报社先后有5位负责评报工作的同志与我联系,通过一张张评报表,我与他们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96年,我和爱人去北京看望当兵的女儿,其间,专程去报社拜访了我的第一位评报联系人张景胜,并在报社门前合影留念,照片至今我还保存着。
2002年,我的评报联系人张鹰同志来咸阳出差时,也专程到学校来看我。当时,我们就在办公室交谈了大约半小时,也没招待他喝杯茶或吃顿饭。这真是:记者读者相遇时,虽不相识却相知。
13年来,我剪贴、保存下来的那些宝贵资料至今仍然在用。我用基础教育、理论、视点等栏目的资料来培训我校的青年教师,使他们迅速成长;我用校园心理、青春热线、健康快车等资料来提高自己,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用魏书生、李吉林等全国著名教师的事迹时时鞭策自己。因为,我也要成为他们那样的好教师,无愧于人民教师的称号!
(作者为陕西省咸阳道北中学教师)



作者: 小学生学习报-社    时间: 2014-3-17 12:41

读者评报意见与建议
——摘编自《华东新闻》第六次“读者评报月”来信暨读者调查问卷


    保持优势  办出风格
    希望《华东新闻》继续保持优势,发扬优势,办出大报风格。我认为,贵报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站得高”,能高瞻远瞩,把握全局。二是“贴得近”,紧贴华东地区百姓生活,有特有的地域优势。发挥好这两条优势,《华东新闻》必将赢得更多的读者。
    浙江省临安市委办公室  唐小辉

    发扬长处  不断创新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一直是我们枣庄市委党校教职工最爱读的第一大报。报道的真实性、权威性、严肃性与可读性,始终是这张大报的优势与强项。希望继续保持,发扬长处。与此同时,希望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和读者的新需求,不断探索新路子,总结新经验,拿出新办法。要敢于“标新立异”,与时代潮流共同前进。
    山东省枣庄市委党校  许叔道

    关注通讯员的成长
    对那些投稿较多,并有一定写作能力的通讯员,《华东新闻》的领导和编采人员应多加指导和鼓励。我省有一个农民作者,刚开始向人民日报《今日谈》栏目投稿时,稿件一点也不符合要求。人民日报评论部的于宁老师(于宁同志现为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兼华东分社社长———编者注)见其投稿较多,且文笔流畅,就主动去信给予指导。在于宁老师的鼓励下,这位作者很快提高了写作水平,经常有稿件见于《今日谈》栏目。建议华东分社的编采人员经常鼓励和指导通讯员,帮助他们写好来自基层的鲜活稿件。
    山东省惠民县人大办公室  张洪民

    多深入基层联系群众
    记者要走出报社、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掌握第一手的材料,反映广大群众的心声和要求,尽量少转载和摘登其它报纸的新闻。希望《华东新闻》更上一层楼。
    安徽省桐城市西大街18号  尹昌文

    处理好5个关系
    建议《华东新闻》要处理好以下5个关系:
    一是破与立的关系。要用正面典型引导读者,也要有适当的争论,从根本上讲要立足于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二是“上”与“下”的关系。要将中央精神与地方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对于广大读者关心的问题,要及时捕捉和把握,敢于接触和反映。三是经验性与典型性的关系。要多树立华东地区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给人以激励。四是长与短的关系。有些文章篇幅过长,有无病呻吟之感。应当长则长,能短则短。五是机关与基层的关系。应鼓励基层的干部群众结合自己的工作,注重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江苏省盐城市城区司法局  王厚祥

    我的6条建议
    一、重点经营好《华东新闻》的头条,多刊登有质量、有品位、有影响的稿件,可以把精辟且具指导性的言论文章或比较重要的读者来信放在头条。
    二、多报道华东地区企业在管理、人才使用等方面的经验。
    三、拓展“综合新闻”报道面。
    四、重视报道“农业、农村、农民”。
    五、增加文化、文艺类报道。
    六、倡导办名栏目,出名记者、名编辑。
    安徽省阜阳市工商银行  储继喜

    杜绝关系稿
    不管谁的稿件,有质量才给“通行证”。对拉关系送稿的,报社要严肃批评,决不通融,维护好党报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上海市宝林路500号  黄甘霖

    舆论监督  敢做敢当
    《华东新闻》的舆论监督报道有深度、有力度,尤其是图片报道,信息量大、内容丰富、视觉冲击力强,令人震撼。华东分社编辑部敢于进行舆论监督,并真心实意地支持基层通讯员进行舆论监督,令人敬佩。
    退役军人  左文

    舆论监督要一抓到底
    对于需要加以舆论监督的热点、焦点问题,应当采取“一猛子扎下去”的劲头,加大火力,一抓到底。
    福建省仙游县文化局  徐美英

    坚持开门办报
    每隔半月或一月,在版面上留出一定位置,刊登读者的意见和建议,使编者、作者和读者有一个长期沟通、交流的场所。同时,可以出台一些奖励措施,鼓励为报纸纠错或是意见被采纳的读者,让各方都来关心和支持《华东新闻》。
    安徽省阜阳市工商银行营业部  郭晓梅

    建议开辟科技栏目
    21世纪是科技创新的世纪,高科技的人才资本,是综合国力中的重要资本。建议《华东新闻》开辟科技类的栏目,报道高科技的研究、发展及科技界的新人新事。
    江苏省阜宁县劳动局  路贵庭

    不要忘记残疾朋友
    我是一名残疾人工作者。目前,我国有6000万名残疾人,他们是最困难、最特殊的一群人,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建议贵报设立专栏,宣传党和国家对残疾人的方针、政策;宣传残疾人自强自立的先进典型,激励更多的残疾人战胜病魔、面向新生活。
    山东省海阳市残联  纪悦科

    请标明责任编辑的电话
    为了加强报社与通讯员的沟通,建议《华东新闻》各版、各栏在标明责任编辑的同时,注明他们的联系电话,便于读者、作者直接与编辑联系。
    南昌市烟草专卖局  刘光明

    关注社会老龄化
    我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华东是老年人比较集中的地区,无论对我国的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建议《华东新闻》设立有关人口老龄化的栏目,多做一些专题报道。相信这也是绝大多数老年读者所期盼的。
    山东省武城县卫生局  姜洪龄

    抓住年轻读者
    如何抓住年轻读者,我认为是《华东新闻》应当重视的问题。像20—35岁这个年龄段的读者,正处于求知或创业期,风华正茂,渴求知识,渴望突破。建议增设一些创业信息、创业人物传记之类的栏目。
    福建省建阳市黄坑镇圹头村  叶榕栋

    平衡城乡报道
    《华东新闻》应进一步扩大信息量,适应华东地区广大城乡读者的阅读需求。建议增加对华东周边地区市场的商品信息的报道,介绍各地的名特优产品,为农民销售和城乡居民购买提供便利。
    江苏省徐州市四中教育印刷厂  杨忆津

    也讲讲失败的教训
    生活中失败的企业总比成功的多。学习成功的经验,往往会因为各种条件的制约,一时难以奏效。但是,失败的教训完全可以而且应当记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竞争将更为激烈。建议《华东新闻》关注失败,研究失败,开设类似《引以为戒》的专栏,由编辑记者与广大读者一起研究,广泛参与,将自己身边的失败案例加以总结,从另一个角度探讨成功的足迹。
    江苏省江阴市银铃集团公司  王春来

    《双周话题》预告时间应提前
    《双周话题》栏目为读者提供了参与的机会,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成为《华东新闻》的一个亮点。但是,《双周话题》每次预告的时间比较仓促,建议增加预告的提前量,一来可以使读者有充分的时间参与,二来也能提高这个栏目的质量。
    安徽省霍邱县龙潭中心小学  刘家宝

    加大图片报道力度
    《华东新闻》突出图片报道的做法值得肯定,这也是吸引广大读者阅读的重要原因。建议进一步加大图片报道的力度,最好每期在第十三版刊登不少于两幅的图片。对时效性强、有强烈震撼力的图片可放大处理。好的图片往往能起到“一图抵千言”的效果。
    江苏省如东农场办公室  张益滨

    在广告设计上下功夫
    美观、实用、真实的广告,同样会让读者有所收益。建议《华东新闻》在广告设计上多下功夫,做到创意新颖、图案精美,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江苏省建湖县颜单镇文化路11号  张德春

    《大众服务》贵在服务
    今年初开辟的《大众服务》栏目,贴近百姓生活,紧跟热点问题解疑释惑,为读者提供便利,使我们深受其益。其中,关于“房屋合同面积与实测面积差异”一期的解答,为我单位与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购楼纠纷案提供了借鉴,我单位及时搜集有关材料,向法院提供了佐证材料。
    希望《大众服务》今后能更加坚持走“大众路线”,提供权威而又正确的咨询服务。建议提供相关部门的咨询电话,让读者对自己所关心的问题作进一步了解。
    青岛船舶检验局  姜云霄

    看“台湾消息”盼祖国统一
    《华东新闻》的“台湾消息”栏目办得好,我们都很爱看。大家都非常关心宝岛台湾,盼望祖国早日统一,想多了解一些台湾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情况。建议《华东新闻》多给予这个栏目一些篇幅,报道的领域也要进一步拓宽。
    福建省三明钢铁公司职教中心  宋榕徽

    《华东写真》有看头
    《华东写真》图文并茂。如10月8日的专题报道《海岛三朵爱情花》,讲述戴家三姐妹分别嫁给三位军人的故事,图文结合,融政治性、思想性、可读性、趣味性于一炉,很有看头。对他们的故事,还可以继续跟踪报道。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读者  郑普顺

    《传媒点睛》言简意赅
    我最爱看《华东新闻》的“传媒点睛”栏目。它主题鲜明、文字简短、可读性较强。所登稿件经过编辑的筛选改编,把数百字、上千字的稿件压缩到几十个字、最多百把字的短新闻,真正是“点睛之作”,言简意赅。
    安徽省全椒县石沛镇政府  周友贵

    情有独钟《百家谈》
    我坚持读《华东新闻》,是从被“七嘴八舌”栏目所吸引开始的。我对“百家谈”版情有独钟,每期都细心保存,精心阅读,从中受益良多。今年以来,我已有《学校不是“收容站”》、《少设特定的“月”“节”》等几篇稿件在“七嘴八舌”栏目发表。《华东新闻》作为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大报,能不拒小溪,发表社会各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抨击,实在是难能可贵。该版的“双周话题”评论读者关心的话题,拉近了报纸与现实生活、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可读性。其它栏目如“可圈可点”、“新事评说”等,都独具特色,办出了高水平、高质量。
    山东省临朐一中  马玉顺

    《“九五”点击》耐读
    连续读了6年的《华东新闻》,感到她年年都有令人叫绝的“主打精品”,尤其是一些系列报道和述评,时效强、挖掘深、分量重,很耐读,能回味。
    今年《华东新闻》推出的《“九五”点击》新栏目,连续刊发了8篇述评。它们构思新颖,文字生动,涉及面广。版面设计有新意,特别是对图片的处理,很有创新意识。这组述评每篇都配有短小精悍的言论,可以说是述评中的述评,可谓“点睛”之笔。
    江苏省东台市煤球厂  汪志良
    (戴燕敏  整理)
    《人民日报 . 华东新闻》 (2000年12月15日第四版)

作者: 小学生学习报-社    时间: 2014-3-17 12:44
热心读者纷纷评报
上图为:5月26日,市民在长沙市芙蓉中路一报刊亭前阅读当日的湖南日报。
实习记者 赵持 摄
《湖南日报》办报质量怎样?读者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近日,本报通过天天与读者打交道的湖南日报发行公司一线发行员,了解到了不少来自读者层面的宝贵声音,现综合如下:
读报心得
唐铖是长沙一家拍卖行的董事长,该行每年都订有《湖南日报》。他坦承,他订报的目的就是为了及时掌握省内重要政策走向和经济动态,以便寻找商机。
长沙读者张运成自1996年退休至今,每年都订了《湖南日报》。他说,看《湖南日报》成了他每天的需要,对他的帮助很大。他最喜欢看的是国内和省内的大事和有关党的方针政策,以及群众最关心的热点新闻。
指点不足
被调查的都是《湖南日报》的热心读者,一路走来,对《湖南日报》的成长进步看在眼里,对《湖南日报》的不足也点滴在心。
长沙读者张运成说,《湖南日报》报道省会长沙市的消息太少,特别是有关长沙市重大建设项目、重大事件等报道少,而相反,体育报道篇幅较多。
长沙热电厂的蒋俊伟认为,湖南日报版面太少,政策性新闻多,社会新闻少。
长沙市芙蓉区解放路街道办事处读者陈哲告诉记者,《湖南日报》一些重大新闻、突发事件的连续报道不详细,缺少深度剖析。某些专业性很强的报道,能否用更容易看懂的方式来报道。副刊版面少了,让人赏心悦目的文章少了。体育报道不全面,像足球、篮球等一些大众喜爱的赛事,详细报道少了点。
建言献策
读者朋友在指出不足的同时,纷纷为进一步办好《湖南日报》建言献策。
读者陈哲说,作为党报,除了政策的发布、解读,国际国内时政、经济报道外,应该变革创新,办得更丰富多彩。
长沙市侯家塘街道的杨宇希望《湖南日报》能更多地关注民生问题,如住房、就业等问题,这样广大读者更容易接受。
长沙读者彭拥军建议,《湖南日报》市、州新闻也应更多地关注民生。周末两天的版面太少,可适当增加一些读者喜欢的专刊。
岳阳市南湖风景区招商局办公室负责人杨晨牧建议,增加深度报道,加强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岳阳十四中教师张航舰建议,加强舆论监督报道。
读者陈谷梁认为,广告要尽量压缩些,多了影响读者的兴趣,也影响报纸本身的声誉。排版要更讲究些,多研究和学习《人民日报》的排版,使版面看起来更舒服些。
本报记者 王胜红


作者: 小学生学习报-社    时间: 2014-3-17 12:44
评报有好多类型:    一,让读者评。优点:能提高读者的积极性,并且显示了报纸贴近读者的企图。缺点:真正有水平的读者不多(我的意思是频繁评报的读者之中),往往不久这样的评报就会变成挑错会(这个字错了,哪个标点用的不对拉),而且记者或编辑对这样的意见并不会太过于相信。
    二,让专家评。优点:权威性能得到保证。缺点:因为是专家,所以在职的时候一般不太可能,只能是退下来的老同志,可退下来后就和实践脱了节,而新闻是每日俱新的事业,用迟滞的理论如何指导现实的工作?况且,请也不是白请,还得付银子的。
    三,让新闻院校的研究生评。优点:理论过关,因为是学生,还可以无偿或少偿。缺点:还没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学得再好与实践还差得远,而且新闻又是一个极讲究实践的学问,否则也不会在长时间内说新闻无学了。何况,这对一份报纸的地理位置要求较严,你必须在大城市,因为至少得有一所或几所大学,而且还得有研究生,一般的本科生就更评不了了。
    四,让社内人评。优点:有专业背景,切全实际,能评到点子上。缺点:没法评,熟人熟脸的,开完评报会还活不活呀。
    五,找一些固定的读者评。这些读者是选择出来的。优点:其专业水准一般能得到保证,前期一般较好。但到了后期,随着评报员知识的老化,以及和报社员工的熟悉,其质量就开始得不到保证。
    六,……(方家再补充吧)
    就自己了解的情况,大多报社的评报就是上面几种了,但都各有优缺点。
    以我们这个报纸的具体条件来看,怎样才更合理呢?我想了好长时间,想到了一个不太成熟的方案,大家可以讨论。
    充分利用网络,在报社网络上开个评报空间。可以分成两块:
    一是实名制的。刚开始时可以硬性要求每人每周发几篇评报稿,要求是评自己的稿件或版面。用实名制是为了好统计。
    二是匿名的,主要是评别人的稿,这个可以不做要求。
    这个方案的优点:可以培养大家评报的自觉性,因为有自评稿的要求嘛,刚开始难点,时间长了形成习惯了就好。而且报社内部人员评报,可以保证与实践的联系性和质量,而且匿名评别人的稿件或版面,更能给一个无话不谈的安全感。另一个副效应就是,这个圈圈建好了,完全可以是一个最佳的培训场所,新手们无所适从,看评报吧,效果肯定相当的好。
    缺点:一是硬件层面的,因为现在的报社大多出于安全考虑其内部网与因特网采用了物理分隔,所以直接拷贝网络论坛的方式有点不现实,但完全可以在内部局域网中建立,这从技术上并不困难。二是人员的积极性,这需要宣传,这里面有技巧的。

作者: 小学生学习报-社    时间: 2014-3-17 12:45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2466263847_0_1.html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2466263847_0_1.html

作者: 小学生学习报-社    时间: 2014-3-17 12:46
关于招聘兼职评报员的启事
2012-05-08
 来源: 梅州日报  



  “开门办报”战略,密切报纸与广大读者、热心作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和联系,提高办报质量,梅州日报社现面向社会招聘兼职评报员10名,不设行业、年龄、学历限制。
  一、评报员条件:
  &nbsp1、热爱梅州,长期订阅《梅州日报》;
  &nbsp2、具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和较高的文化水平;
  &nbsp3、每月能抽出7至10天时间(具体时段由本报统筹协调)对当日报纸做评价(包括:推选出您喜欢的文章或照片、版面设计、版面内容或专栏;提出您认为应改进的文章或照片、版面设计、版面内容或专栏;您认为近期应关注的热门话题等等),并将评价内容在当天下午3时前反馈给本报(通过电子邮件或直接送至本报社委办);
  &nbsp4、从事过新闻或相关工作者优先。
  二、评报员待遇:
  &nbsp1、担任兼职评报员期间,可获赠《梅州日报》一份;
  &nbsp2、年底评选优秀评报员,对表现优秀的同志发给奖金,并在报纸上刊登优秀评报员名单。
  三、报名时间:
  即日起至2012年5月30日。
  四、报名方式:
  请将姓名、年龄、性别、职业、联系电话及个人简历、应聘《梅州日报》评报员的理由等基本情况发至邮箱mzrbswb@163.com,邮件主题统一设置为“评报员”;咨询电话:2278888。
  本报将根据报名情况确定聘用对象,试用期为两个月,试用合格则发给聘书,聘期为一年。梅州日报社2012年5月6日


作者: 小学生学习报-社    时间: 2014-3-17 12:47
http://roll.sohu.com/20130108/n362725581.shtml


http://roll.sohu.com/20130108/n362725581.shtml


http://roll.sohu.com/20130108/n362725581.shtml

作者: 小学生学习报-社    时间: 2014-3-17 12:48
人民日报(永联村杯)读者评报问卷
2011年02月21日
来源:人民日报



△请将此答题卡沿虚线剪下回寄,复印有效
一、读者评报
(一)“2010读者最喜爱的新闻作品”评选
以下是此次参选的新闻作品共100篇,请选出您最喜爱的作品,将问卷填写区中相应的代码涂成黑色(最多选20篇,多涂无效)
消 息
001. 中国经济率先回升对世界 意义重大(3月5日3版)
002. 179小时,王家岭见证生命奇迹(4月5日1版)
003. 新一轮援疆大幕开启
(5月17日1版)
004. 南沙守礁官兵可以打手机啦(7月14日1版)
005. 安徽基本药物全部零差率(9月12日1版)
006. 贵阳:听证会打破“必涨”怪圈 出租车起步价降了两元(11月2日6版)
007. 深圳最有影响力十大观念评出(11月8日4版)
通 讯
008. “小处方医生”王争艳(1月5日9版)
009. “中国暖流”温暖世界(1月7日1版)
010. 南京军区某部六连上士班长何祥美 一个能打赢的兵(1月25日1版)
011. “谷歌事件”,陈腐偏见的恶性发作——国际视野中的美国“互联网外交”(1月26日23版)
012. 万里江山万里情(2月1日1版)
013. “中国特色”的生动诠释(2月3日1版)
014. 花样滑冰双人滑赛场 中国选手独领风骚——有一种美,化作永恒(2月17日4版)
015. 人民观察:新生代农民工调查:开放在大都市的山菊花(上)、寻找属于自己的家(下)(2月22日、23日1版)
016. 面对双重考验的北京答卷(2月25日1版)
017. 孩子入园真不易(2月25日17版)
018. 关注流动儿童课桌:求学梦,在困境中前行(上)、“花朵”何时不飘荡(下)(3月1日、2日12版)
019. “透明”乡政府 花钱全公开(3月16日11版)
020. 首尾分离三百载 隔海相望六十年 《富春山居图》长离分 情何堪(3月25日12版)
021. 丰田汽车该不该“同损同赔”(4月15日18版)
022. 同人民在一起——胡锦涛主席获悉中国青海“4·14”玉树严重地震发生之后(4月17日1版)
023. 在一起,人民有了主心骨——青海玉树地震大救援纪实(4月20日1版)
024. 书香中国——读书日谈读书(4月20日20版)
025. 双轨用工何时休(5月6日17版)
026. 在台湾,他们这样考大学(5月7日19版)
027. 曼谷街头绷紧神经(5月18日3版)
028. 张悟本究竟是个什么人(5月27日13版)
029. 世乒赛团体赛决赛负于新加坡队 中国女乒怎么了(6月2日14版)
030. 钱从哪里来 人往哪里去 民生怎么办 粮食怎么保——河南求解四道难题(6月3日5版)
031. 为鹈鹕洗去油污(6月10日16版)
032. “非洲在所有人心中”——南非世界杯开幕式侧记(6月12日8版)
033. 少些故里之争,多些精神传承(6月21日12版)
034. 杂技,精彩转身之后还缺什么(7月2日17版)
035. 镇江千年粮仓遭遇“强拆”(7月12日12版)
036. 追问紫金矿业污染事件(7月14日9版)
037. 暗访:“买发票”(7月20日19版)
038. 政协委员把脉问诊 城市建筑缘何“短命”(7月28日20版)
039. 马尔加拉山坠机事故发生之后——阴雨中的救援 怀念中的哀思(7月29日21版)
040. 耗资8000万 客运站“空关”(8月5日9版)
041. 走近“中产”:“中产”的日子不轻松(上)、“中产”的未来在哪里(下)(9月9日、16日18版)
042. 向上流动的路怎样才畅通(9月16日17版)
043. 新时期的道德模范——郭明义(9月19日1 版)
044. 长假加班 工资咋算(9月21日2版)
045. 我有一个城市梦——走近新生代农民工(10月14日17版)
046. 一名公务员的“最感人日记”(10月18日11版)
047. “夜郎”能否助新晃脱贫(10月25日12版)
048. 廉署的咖啡什么味儿(11月2日11版)
049.江苏给力“文化强省”(11月10日1版)
050. 质疑《20世纪美术作品国家档案》(11月14日8版)
051. 希望田野上的斑斓画卷——探寻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11月18日1版)
052. 跑出13秒09 实现亚运会三连冠 刘翔:我还有上升空间(11月25日9版)
053. “乞力马扎罗”奔驰在坦赞铁路上(11月25日23版)
054. 灾难来临,如何逃生?(12月1日19版)
055. 土地财政不可持续(12月27日17版)
系列报道与专题报道
056. “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系列述评:“领导干部谨防‘小圈子’”等5篇(1月5日、12日、19日、26日18版、2月2日14版)
057. “关注农村基层民主”系列报道:“亿万农民的‘增量民主’”等4篇(1月6日13版、1月13日、20日、27日17版)
058. 厦门马拉松作弊事件追踪报道18篇(1月20—2月1日14版)
059. “集众智 求共识——教育规划纲要大家谈”系列报道:“基础教育的未来什么样”等7篇(3月2日5版、3日9版、4日、6日11版、16日5版、26日17版、23日5版)
060. “中国在世界眼中”系列报道3篇(3月16—18日23版)
061. “拍卖人行道”系列报道:“人行道竟成拍卖品”等3篇(5月13日、14日9版、18日16版)
062. “社会财富怎么分”系列报道:“查查垄断行业的‘血亲’”等5篇(5月17日、24日、31日、6月7日18版)
063. “养生热的冷思考”系列报道:“谁制造了‘养生明星’”等4篇(5月20日、27日、6月3日19版)
064. “楼市冷眼看”系列报道:“刚性需求会支撑高房价吗”等4篇(5月20日、27日、6月3日、10日17版)
065.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系列报道:“文化产业 朝阳气象”等5篇(8月2日、4日、5日、6日、10日1版)
066.“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系列报道:“科学家为什么想当官”等3篇(8月2日、9日、16日20版)
067. “关注网络侵权”系列报道“网络时代个人隐私何处安放”等5篇:(8月11日、18日、25日、9月8日、15日18版)
068. “垄断行业收费问题”系列报道:“垄断行业乱收费之‘巧取豪夺’”等3篇(9月7日、21日、28日19版)
069. 为文化娱乐三辩、再为文化娱乐辩(10月14日、28日24版)
070.“关注弱势群体”系列报道:“谁是弱势群体”等4篇(11月11日、18日17版)
071. 人民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联合评出2010国际十大新闻(12月31日22—23版)
评论理论
072. 迎接奋发有为的二〇一〇年——元旦献词(1月1日1版)
073. 央企不该当“地王”(3月18日17版)
074.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系列专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认识问题”等13篇(3月23日—9月8日7版)
075. 任理轩文章: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重点——论经济结构调整(4月7日7版)
076. 国纪平文章:中国故事,世界的故事(4月29日3版)
077. 靠“薪”更靠“心”(6月18日4版)
078. 别让菜价贵在“最后一公里”(6月30日1版)
079. 任理轩文章:积极培育健康的国民心态(7月12日7版)
080. “打错门”错在暴力维稳(7月23日9版)
081. 监管为何总在出事后(8月4日10版)
082. 智者华盛顿(8月6日23版)
083. 没有奇迹只有努力(8月13日5版)
084. 让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关于保障党员主体地位的研究综述(8月19日7版)
085. 金价缘何一路飙升(9月17日22版)
086. 领导干部要有敬畏之心(10月11日4版)
087. 值得警思的“强拆论”(10月14日9版)
088. 走入政治歧途的和平奖(10月17日3版)
089. 言论出版自由应以法律为准绳(10月21日7版)
090. 毛泽东同志关于以谦虚之心学习历史的名言(11月8日7版)
091. 文学的责任(11月9日24版)
092. 表妹为啥不想“上楼”(11月15日17版)
093. 人没了,发展还有什么意义(11月29日17版)
094. 文化的春天在哪里(11月30日24版)
095. 任理轩文章: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12月6日7版)
096. 任仲平文章:让变革为我们赢得历史的机遇——写在两个五年规划交替之际(12月10日1版)
097. 领导干部该如何面对“二姨夫猜想”(12月27日15版)
098. 国纪平文章:中国的机遇,世界的机遇(12月31日3版)
报告文学
099. 闪着泪光的事业——和谐号:“中国创造”的加速度(6月11日14—15版)
100. 仰视你,北大荒(9月3日22—23版)
(二)“2010读者最喜爱的栏目”评选
以下是此次参选的栏目共30个,请选出您最喜爱的栏目,将问卷填写区中相应的代码涂成黑色(最多选5个,多涂无效)
101.社论·本报评论员(要闻版)
102.今日谈(要闻1版)
103人民观察(要闻1版)
104.政策解读(要闻2版)
105.国际论坛(要闻3版)
106.人民论坛(要闻4版)
107.身边的感动(要闻6版)
108.思想纵横(理论版)
109.热点追踪(理论版)
110.人民时评(视点版)
111.热点解读·调查(视点版)
112.感言(经济版)
113.声音(政治版)
114.文化博客(文化版)
115.民生观(社会版)
116.体坛圆桌(体育版)
117.倾听(纵横版)
118.经济茶座(经济周刊)
119.红船观澜(党建周刊)
120.公民论坛(读者来信)
121.民生视线(民生周刊)
122.健康之道(健康时空)
123.文化脉动(文教周刊)
124.八一之声(军事周刊)
125.国际视点(国际新闻版)
126.第一现场(国际新闻版)
127.五洲茶亭(国际副刊)
128.金台随感(副刊)
129.心香一瓣(副刊)
130.话说新农村(新农村周刊)
(三)“2010读者最喜爱的版面”评选
请根据您的喜爱程度,在问卷填写区中为2010年人民日报各版面打分。[5]为“非常喜欢”;[4]为“比较喜欢”;[3]为“说不准”;[2]为“不太喜欢”;[1]为“不喜欢”。
二、阅读习惯调查
为更好了解人民日报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我们设计了如下问题。请根据您自身情况,将问卷填写区中相应的选项代码涂成黑色,个别题目需要您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横线上(请全部填写,勿遗漏)
01.您平时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最多可选3项): 
[1]报纸 [2]广播 [3]电视 [4]杂志 [5]网络 [6]手机 [7]其他
02.您阅读人民日报的频率是(单选):
[1]几乎不读 [2]偶尔阅读
[3]经常阅读 [4]每天都读
03.您是否阅读了上周五(2月18日)的人民日报?(单选)
[1]读了 [2]没读
04.您阅读人民日报的历史已经有(单选):
[1]6个月以内
[2]6—12个月(含12个月)
[3]1—3年(含3年)
[4]3—5年(含5年)
[5]5—10年(含10年)
[6]10年以上
[7]我很少阅读
05.您阅读人民日报的途径主要是(单选):
[1]个人订阅
[2]单位订阅
[3]报摊购买
[4]阅报栏
[5]其他
06.您平时平均每天用于阅读人民日报的时间(单选):
[1]半小时以内
[2]半小时至1小时
[3]1小时以上
07 您拿到人民日报后,通常会阅读(单选):
[1] 几乎所有的版面
[2] 大部分的版面
[3] 一半左右的版面
[4] 少部分的版面
[5] 个别的版面
08.您阅读人民日报时,通常是(单选):
[1]先看标题,如果感兴趣就往下看
[2]挑喜欢的版面或栏目看
[3]从头到尾仔细看
[4]无固定的阅读习惯
09.在阅读人民日报时,您希望看到更多的(单选):
[1]快捷短小的消息
[2]深度报道与分析
[3]新闻评论
[4]新闻图片
[5]其他
10.您对人民日报内容的总体评价(单选):
[1]满意   [2]比较满意
[3]说不清  [4]不太满意
[5]不满意
11.您认为人民日报最应改进的方面包括(最多可选3项):
[1]提高时效性
[2]提高贴近性
[3]增加独家报道
[4]加强深度报道
[5]提高评论水平
[6]改进标题制作
[7]提高图片质量
[8]美化版式设计
[9]其他
12.您认为下列哪些词语最能描述人民日报(最多可选3项):
[1]大气 [2]高端 [3]深度
[4]权威 [5]准确 [6]实力
[7]主流 [8]其它(请注明)
13.您阅读人民日报主要目的是(最多可选3项):
[1]获取新闻
[2]了解政策
[3]提高素养
[4]教学研究
[5]增长知识
[6]学习写作
[7]消遣娱乐
[8]其他
14.您认为阅读人民日报对工作或学习有无帮助:
[1]帮助很大
[2]帮助比较大
[3]说不清
[4]帮助不太大
[5]没帮助
15.您是否上网阅读新闻?(单选)
[1]是 [2]否
16.您如阅读网上新闻,经常选择的网站是(最多可选3项):
[1]人民网 [2]新华网 [3]央视网 [4]新浪新闻 [5]搜狐新闻 [6]网易新闻 [7]腾讯新闻 [8]凤凰网 [9]中新网 [10]中华网 [11]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
17.您登录人民网的频率是(单选):
[1]每天 [2]经常
[3]偶尔 [4]从不
18.您对人民日报有哪些意见和建议(可另附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人情况
以下资料仅供我们进行读者研究时参考,不会向任何第三方泄露。请根据您自身情况,将问卷填写区中相应的选项代码涂成黑色,个别题目需要您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横线上(请全部填写,勿遗漏)
01.出生年份:(  )
02.性别:[1]男 [2]女
03.学历:
[1]小学及以下
[2]初中
[3]中专/职高/技校/高中
[4]大专
[5]本科
[6]硕士及以上
04.您的个人每月总收入属于以下哪一组:
[1]1000元及以下
[2]1000—1999元
[3]2000—2999元
[4]3000—4999元
[5]5000—6999元
[6]7000—8999元
[7]9000元及以上
05.您的职业或身份:
[1]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
[2]行政、事业单位职工
[3]国有、集体企业负责人
[4]国有、集体企业职工
[5]教师、科研人员
[6]军人、武警、警察
[7]私企或外企管理人员/职员
[8]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主
[9]工人
[10]农林牧渔生产人员 
[11]高等院校学生
[12]小学、初中、中专、高中学生
[13]离退休人员
[14]自由职业
[15]无业
[16]其他
06.日常居住地是:
[1]农村   [2]乡镇
[3]县级城市 [4]地级城市
[5]省会城市 [6]直辖市
一、读者评报
(一)“2010读者最喜爱的新闻作品”评选
以下是此次参选的新闻作品共100篇,请选出您最喜爱的作品,将问卷填写区中相应的代码涂成黑色(最多选20篇,多涂无效)
消 息
001. 中国经济率先回升对世界 意义重大(3月5日3版)
002. 179小时,王家岭见证生命奇迹(4月5日1版)
003. 新一轮援疆大幕开启
(5月17日1版)
004. 南沙守礁官兵可以打手机啦(7月14日1版)
005. 安徽基本药物全部零差率(9月12日1版)
006. 贵阳:听证会打破“必涨”怪圈 出租车起步价降了两元(11月2日6版)
007. 深圳最有影响力十大观念评出(11月8日4版)
通 讯
008. “小处方医生”王争艳(1月5日9版)
009. “中国暖流”温暖世界(1月7日1版)
010. 南京军区某部六连上士班长何祥美 一个能打赢的兵(1月25日1版)
011. “谷歌事件”,陈腐偏见的恶性发作——国际视野中的美国“互联网外交”(1月26日23版)
012. 万里江山万里情(2月1日1版)
013. “中国特色”的生动诠释(2月3日1版)
014. 花样滑冰双人滑赛场 中国选手独领风骚——有一种美,化作永恒(2月17日4版)
015. 人民观察:新生代农民工调查:开放在大都市的山菊花(上)、寻找属于自己的家(下)(2月22日、23日1版)
016. 面对双重考验的北京答卷(2月25日1版)
017. 孩子入园真不易(2月25日17版)
018. 关注流动儿童课桌:求学梦,在困境中前行(上)、“花朵”何时不飘荡(下)(3月1日、2日12版)
019. “透明”乡政府 花钱全公开(3月16日11版)
020. 首尾分离三百载 隔海相望六十年 《富春山居图》长离分 情何堪(3月25日12版)
021. 丰田汽车该不该“同损同赔”(4月15日18版)
022. 同人民在一起——胡锦涛主席获悉中国青海“4·14”玉树严重地震发生之后(4月17日1版)
023. 在一起,人民有了主心骨——青海玉树地震大救援纪实(4月20日1版)
024. 书香中国——读书日谈读书(4月20日20版)
025. 双轨用工何时休(5月6日17版)
026. 在台湾,他们这样考大学(5月7日19版)
027. 曼谷街头绷紧神经(5月18日3版)
028. 张悟本究竟是个什么人(5月27日13版)
029. 世乒赛团体赛决赛负于新加坡队 中国女乒怎么了(6月2日14版)
030. 钱从哪里来 人往哪里去 民生怎么办 粮食怎么保——河南求解四道难题(6月3日5版)
031. 为鹈鹕洗去油污(6月10日16版)
032. “非洲在所有人心中”——南非世界杯开幕式侧记(6月12日8版)
033. 少些故里之争,多些精神传承(6月21日12版)
034. 杂技,精彩转身之后还缺什么(7月2日17版)
035. 镇江千年粮仓遭遇“强拆”(7月12日12版)
036. 追问紫金矿业污染事件(7月14日9版)
037. 暗访:“买发票”(7月20日19版)
038. 政协委员把脉问诊 城市建筑缘何“短命”(7月28日20版)
039. 马尔加拉山坠机事故发生之后——阴雨中的救援 怀念中的哀思(7月29日21版)
040. 耗资8000万 客运站“空关”(8月5日9版)
041. 走近“中产”:“中产”的日子不轻松(上)、“中产”的未来在哪里(下)(9月9日、16日18版)
042. 向上流动的路怎样才畅通(9月16日17版)
043. 新时期的道德模范——郭明义(9月19日1 版)
044. 长假加班 工资咋算(9月21日2版)
045. 我有一个城市梦——走近新生代农民工(10月14日17版)
046. 一名公务员的“最感人日记”(10月18日11版)
047. “夜郎”能否助新晃脱贫(10月25日12版)
048. 廉署的咖啡什么味儿(11月2日11版)
049.江苏给力“文化强省”(11月10日1版)
050. 质疑《20世纪美术作品国家档案》(11月14日8版)
051. 希望田野上的斑斓画卷——探寻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11月18日1版)
052. 跑出13秒09 实现亚运会三连冠 刘翔:我还有上升空间(11月25日9版)
053. “乞力马扎罗”奔驰在坦赞铁路上(11月25日23版)
054. 灾难来临,如何逃生?(12月1日19版)
055. 土地财政不可持续(12月27日17版)
系列报道与专题报道
056. “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系列述评:“领导干部谨防‘小圈子’”等5篇(1月5日、12日、19日、26日18版、2月2日14版)
057. “关注农村基层民主”系列报道:“亿万农民的‘增量民主’”等4篇(1月6日13版、1月13日、20日、27日17版)
058. 厦门马拉松作弊事件追踪报道18篇(1月20—2月1日14版)
059. “集众智 求共识——教育规划纲要大家谈”系列报道:“基础教育的未来什么样”等7篇(3月2日5版、3日9版、4日、6日11版、16日5版、26日17版、23日5版)
060. “中国在世界眼中”系列报道3篇(3月16—18日23版)
061. “拍卖人行道”系列报道:“人行道竟成拍卖品”等3篇(5月13日、14日9版、18日16版)
062. “社会财富怎么分”系列报道:“查查垄断行业的‘血亲’”等5篇(5月17日、24日、31日、6月7日18版)
063. “养生热的冷思考”系列报道:“谁制造了‘养生明星’”等4篇(5月20日、27日、6月3日19版)
064. “楼市冷眼看”系列报道:“刚性需求会支撑高房价吗”等4篇(5月20日、27日、6月3日、10日17版)
065.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系列报道:“文化产业 朝阳气象”等5篇(8月2日、4日、5日、6日、10日1版)
066.“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系列报道:“科学家为什么想当官”等3篇(8月2日、9日、16日20版)
067. “关注网络侵权”系列报道“网络时代个人隐私何处安放”等5篇:(8月11日、18日、25日、9月8日、15日18版)
068. “垄断行业收费问题”系列报道:“垄断行业乱收费之‘巧取豪夺’”等3篇(9月7日、21日、28日19版)
069. 为文化娱乐三辩、再为文化娱乐辩(10月14日、28日24版)
070.“关注弱势群体”系列报道:“谁是弱势群体”等4篇(11月11日、18日17版)
071. 人民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联合评出2010国际十大新闻(12月31日22—23版)
评论理论
072. 迎接奋发有为的二〇一〇年——元旦献词(1月1日1版)
073. 央企不该当“地王”(3月18日17版)
074.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系列专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认识问题”等13篇(3月23日—9月8日7版)
075. 任理轩文章: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重点——论经济结构调整(4月7日7版)
076. 国纪平文章:中国故事,世界的故事(4月29日3版)
077. 靠“薪”更靠“心”(6月18日4版)
078. 别让菜价贵在“最后一公里”(6月30日1版)
079. 任理轩文章:积极培育健康的国民心态(7月12日7版)
080. “打错门”错在暴力维稳(7月23日9版)
081. 监管为何总在出事后(8月4日10版)
082. 智者华盛顿(8月6日23版)
083. 没有奇迹只有努力(8月13日5版)
084. 让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关于保障党员主体地位的研究综述(8月19日7版)
085. 金价缘何一路飙升(9月17日22版)
086. 领导干部要有敬畏之心(10月11日4版)
087. 值得警思的“强拆论”(10月14日9版)
088. 走入政治歧途的和平奖(10月17日3版)
089. 言论出版自由应以法律为准绳(10月21日7版)
090. 毛泽东同志关于以谦虚之心学习历史的名言(11月8日7版)
091. 文学的责任(11月9日24版)
092. 表妹为啥不想“上楼”(11月15日17版)
093. 人没了,发展还有什么意义(11月29日17版)
094. 文化的春天在哪里(11月30日24版)
095. 任理轩文章: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12月6日7版)
096. 任仲平文章:让变革为我们赢得历史的机遇——写在两个五年规划交替之际(12月10日1版)
097. 领导干部该如何面对“二姨夫猜想”(12月27日15版)
098. 国纪平文章:中国的机遇,世界的机遇(12月31日3版)
报告文学
099. 闪着泪光的事业——和谐号:“中国创造”的加速度(6月11日14—15版)
100. 仰视你,北大荒(9月3日22—23版)
(二)“2010读者最喜爱的栏目”评选
以下是此次参选的栏目共30个,请选出您最喜爱的栏目,将问卷填写区中相应的代码涂成黑色(最多选5个,多涂无效)
101.社论·本报评论员(要闻版)
102.今日谈(要闻1版)
103人民观察(要闻1版)
104.政策解读(要闻2版)
105.国际论坛(要闻3版)
106.人民论坛(要闻4版)
107.身边的感动(要闻6版)
108.思想纵横(理论版)
109.热点追踪(理论版)
110.人民时评(视点版)
111.热点解读·调查(视点版)
112.感言(经济版)
113.声音(政治版)
114.文化博客(文化版)
115.民生观(社会版)
116.体坛圆桌(体育版)
117.倾听(纵横版)
118.经济茶座(经济周刊)
119.红船观澜(党建周刊)
120.公民论坛(读者来信)
121.民生视线(民生周刊)
122.健康之道(健康时空)
123.文化脉动(文教周刊)
124.八一之声(军事周刊)
125.国际视点(国际新闻版)
126.第一现场(国际新闻版)
127.五洲茶亭(国际副刊)
128.金台随感(副刊)
129.心香一瓣(副刊)
130.话说新农村(新农村周刊)
(三)“2010读者最喜爱的版面”评选
请根据您的喜爱程度,在问卷填写区中为2010年人民日报各版面打分。[5]为“非常喜欢”;[4]为“比较喜欢”;[3]为“说不准”;[2]为“不太喜欢”;[1]为“不喜欢”。
二、阅读习惯调查
为更好了解人民日报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我们设计了如下问题。请根据您自身情况,将问卷填写区中相应的选项代码涂成黑色,个别题目需要您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横线上(请全部填写,勿遗漏)
01.您平时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最多可选3项): 
[1]报纸 [2]广播 [3]电视 [4]杂志 [5]网络 [6]手机 [7]其他
02.您阅读人民日报的频率是(单选):
[1]几乎不读 [2]偶尔阅读
[3]经常阅读 [4]每天都读
03.您是否阅读了上周五(2月18日)的人民日报?(单选)
[1]读了 [2]没读
04.您阅读人民日报的历史已经有(单选):
[1]6个月以内
[2]6—12个月(含12个月)
[3]1—3年(含3年)
[4]3—5年(含5年)
[5]5—10年(含10年)
[6]10年以上
[7]我很少阅读
05.您阅读人民日报的途径主要是(单选):
[1]个人订阅
[2]单位订阅
[3]报摊购买
[4]阅报栏
[5]其他
06.您平时平均每天用于阅读人民日报的时间(单选):
[1]半小时以内
[2]半小时至1小时
[3]1小时以上
07 您拿到人民日报后,通常会阅读(单选):
[1] 几乎所有的版面
[2] 大部分的版面
[3] 一半左右的版面
[4] 少部分的版面
[5] 个别的版面
08.您阅读人民日报时,通常是(单选):
[1]先看标题,如果感兴趣就往下看
[2]挑喜欢的版面或栏目看
[3]从头到尾仔细看
[4]无固定的阅读习惯
09.在阅读人民日报时,您希望看到更多的(单选):
[1]快捷短小的消息
[2]深度报道与分析
[3]新闻评论
[4]新闻图片
[5]其他
10.您对人民日报内容的总体评价(单选):
[1]满意   [2]比较满意
[3]说不清  [4]不太满意
[5]不满意
11.您认为人民日报最应改进的方面包括(最多可选3项):
[1]提高时效性
[2]提高贴近性
[3]增加独家报道
[4]加强深度报道
[5]提高评论水平
[6]改进标题制作
[7]提高图片质量
[8]美化版式设计
[9]其他
12.您认为下列哪些词语最能描述人民日报(最多可选3项):
[1]大气 [2]高端 [3]深度
[4]权威 [5]准确 [6]实力
[7]主流 [8]其它(请注明)
13.您阅读人民日报主要目的是(最多可选3项):
[1]获取新闻
[2]了解政策
[3]提高素养
[4]教学研究
[5]增长知识
[6]学习写作
[7]消遣娱乐
[8]其他
14.您认为阅读人民日报对工作或学习有无帮助:
[1]帮助很大
[2]帮助比较大
[3]说不清
[4]帮助不太大
[5]没帮助
15.您是否上网阅读新闻?(单选)
[1]是 [2]否
16.您如阅读网上新闻,经常选择的网站是(最多可选3项):
[1]人民网 [2]新华网 [3]央视网 [4]新浪新闻 [5]搜狐新闻 [6]网易新闻 [7]腾讯新闻 [8]凤凰网 [9]中新网 [10]中华网 [11]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
17.您登录人民网的频率是(单选):
[1]每天 [2]经常
[3]偶尔 [4]从不
18.您对人民日报有哪些意见和建议(可另附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人情况
以下资料仅供我们进行读者研究时参考,不会向任何第三方泄露。请根据您自身情况,将问卷填写区中相应的选项代码涂成黑色,个别题目需要您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横线上(请全部填写,勿遗漏)
01.出生年份:(  )
02.性别:[1]男 [2]女
03.学历:
[1]小学及以下
[2]初中
[3]中专/职高/技校/高中
[4]大专
[5]本科
[6]硕士及以上
04.您的个人每月总收入属于以下哪一组:
[1]1000元及以下
[2]1000—1999元
[3]2000—2999元
[4]3000—4999元
[5]5000—6999元
[6]7000—8999元
[7]9000元及以上
05.您的职业或身份:
[1]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
[2]行政、事业单位职工
[3]国有、集体企业负责人
[4]国有、集体企业职工
[5]教师、科研人员
[6]军人、武警、警察
[7]私企或外企管理人员/职员
[8]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主
[9]工人
[10]农林牧渔生产人员 
[11]高等院校学生
[12]小学、初中、中专、高中学生
[13]离退休人员
[14]自由职业
[15]无业
[16]其他
06.日常居住地是:
[1]农村   [2]乡镇
[3]县级城市 [4]地级城市
[5]省会城市 [6]直辖市


作者: 小学生学习报-社    时间: 2014-3-17 12:57
本帖最后由 小学生学习报-社 于 2014-3-17 13:46 编辑

有奖评新闻


来源:北京日报
  有些媒体常爱把一些无关宏旨的阿猫、阿狗的小事加以炒作形成一种“热”,大家费心关注一阵后,才大呼上当。其实现在电视、广播有一种“热”却很少有人“炒”,我于其中受惠颇多,这里忍不住要说几句表达对操作者的感谢。我说的是近年来,兴起于电视、广播的“读报热”。

  据我所知,内地的“读报热”始于凤凰台的杨锦麟先生的“有报天天读,新闻点点评”。杨先生这个节目在大陆收视率非常高,有时朋友们聚在一起,也常议论这个节目。

杨先生读报特点是信息量大,兼有评论。正像有学者所言:杨的点评有杂文风格,幽默含蓄,有趣有味,令人浮想联翩。特别是他最后的总结,往往用一两个字,概括全篇,并用意思不同、甚至相对立的成语阐释这个字,然后甩下一句话:“你想去吧!”因为这个节目受到欢迎,常常被地方台插播广告,使得杨先生特别气愤,读报有暇,就加以声讨。不过还好,北京的听众没有受到插播广告之苦。

  自凤凰台的“有报天天读”一火,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纷纷上读报节目,体现出市场竞争的劲头。我看到的除中央台之外,还有北京台和上海台。总的说来,其水平目前还很难与凤凰台比肩,但也各有特色,其中以中央台二套的“马斌读报”给我留得印象较深。

  “马斌读报”标榜的是“新闻天天发生,各有视角不同”。这个读报与新闻联播的最大区别就是偏重于软调新闻,换句话说也就是有趣的新闻、带有娱乐性的新闻,人们很爱看,也自有其优势。有一次马斌读一个二年级小学生因为上课打瞌睡给老师写的检查。老师要求检查要写到二百字,这可真苦了孩子。他在检查中反复说,老师我困了,上课才睡觉,可是老师我真的写不了二百字的检查呀。他反复地检查,反复地说“可是,老师我真的写不了二百字的检查呀”!其实这早已超过二百字。比太史公司马迁评论屈原《离骚》时所说的“一篇之中,三致意焉”,犹有过之。每念及此,哑然失笑。

  中央台二套的新闻还有个看点就是带有个性的新闻,就是他们播报短新闻中的“最”,如“最没面子的辩解”之类。这是选择当天带有些“荒诞性”的、有个性的新闻,以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

  在过去的一个时期里,读报曾是政治学习的一部分。“文革”中,每天都有政治学习,每周有一天的政治学习就是读报。记得当年我在农村劳动时,地头休息是政治学习时间。农村的政治学习除了批斗会外就是读报。凤凰台的杨锦麟先生在读报之余,还回忆起他在福建插队时,就提着大喇叭给社员读报。这些读报给人们留下的记忆就是宏大与严肃。

  现在,读报的目的不仅仅是政治学习的需要了,更多的是一种娱乐化的倾向。因此,有人对娱乐性新闻啧有烦言。我以为,这是个误会。因为动员型社会出现以前,读报本来就是娱乐业的一种。新闻的产生,并成为一个行业就与人们对于娱乐的需求有关。

  上世纪九十年代有部电视连续剧《甄三》,其中在展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三不管”江湖艺人群像时,有个门旗似的招子,上面大书“杨瞎话读报”。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以赚钱为目的的读报了。如一些以天津市井生活为题材的小说里有时写到“杨瞎话”和他的“读报”。林希小说《一杠一花》中说他是“说书的,没有一定的段子,他说时局,说社会新闻,说天下奇谈,说直奉战争,说北洋政府,说洪宪皇帝,还说世界大战;瞎话杨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开口就说天下事,能把人说得瞠目结舌。当然瞎话杨说的事,一多半是瞎话,瞎话杨说书,先说大好形势,这和我们后来说书不一样,我们是先说坎坷曲折,最后才说光明尾巴。”“瞎话杨得先把好话说在前边,留到最后再说,听书的爷没有那么大的功夫,听得不耐烦了,一抬屁股走了,回到局子之后,一道令,就把你的书场封了,说你给当局栽赃。这时,你说后边留着包袱呢,马上就要说你的好话了,可是,他说没有那么大的功夫等你,先封了你的书场再说。所以瞎话杨做活的时候,要开篇定板”。他的读报也形成一种风格。张仲小说《舍哥儿》中主人公梅二先生进了报馆一《津门三日刊》“有三角地杨瞎话讲报的味儿”。天津还有一句歇后语:“杨瞎话读报——信口开河”。

  不过我不是学传媒学的,这里妄言新闻也有娱乐功能,以请教新闻界的朋友。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邓小平同志的报刊情缘:曾经主编《红星》报(图)
时间:2009-03-17 08:51   来源:人民网


1987年4月,邓小平在读报。(资料图片)

    报刊发展与国家事业及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一辈子活在新闻中的邓小平,在其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亲自参与创办和主编过多种报刊,长期关注报刊业的发展,并热心为报刊题写报头刊头,和报刊结下了不解之缘。

    先后编辑《少年》、《赤光》

    邓小平第一次创办报刊,是在上世纪20年代初留法勤工俭学时期。1920年夏,邓小平从重庆留法预备学校毕业,怀着满腔的救国热忱,和八九十位同学一起乘轮船赴法,于10月抵达法国马赛。那时邓小平刚满16岁,在同学中年纪最小。

    在周恩来、赵世炎等人影响下,邓小平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参加各种政治宣传活动。1922年,他加入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简称“少共”。1921年春,周恩来、赵世炎等在法国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并与旅德的小组合组为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下辖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作者注)。他坚持白天做工,晚上搞党团工作。他在巴耶支部担任宣传干事,曾接受支部的命令与傅烈共同为华工编印工人旬报。1922年8月1日,“少共”机关刊物《少年》月刊创刊,担负起传播共产主义理论、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团结广大旅欧青年的重任。

    该刊第8期后改为双月刊,蜡板油印。刊物创办不久,邓小平就来到位于巴黎意大利广场附近的戈德鲁瓦大街17号的编辑部,成为其中最年轻的一名成员。这是他直接参加革命工作的开端。

    邓小平最初从事蜡板刻写和印刷、装订方面的工作。他每天离开工厂后经常来不及换下工装就匆忙赶到编辑部,在昏暗的灯光下紧张地伏案工作起来。当时担任刊物领导和主要撰稿人的是周恩来,先后参加编辑部工作的还有李富春、傅钟、李大章等人。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挤在旅馆狭小的房间里,马不停蹄地开会、讨论、写稿、刻写、油印、装订。工作起来常常通宵达旦,彻夜不眠。蔡畅曾回忆说:“《少年》刊物是轮流编辑,邓小平、李大章同志刻蜡板,李富春同志发行。”

    邓小平小时候刻苦认真的习字与参加这项革命工作的神圣感和责任感,使他刻写蜡板时总是一丝不苟,不仅字体工整匀称,美观大方,而且油印、装订工作也完成得十分干净利落。每期刊物出来后,大家对此都赞不绝口,不约而同地将“油印博士”这顶桂冠戴在了他的头上。这既是对他那隽秀漂亮字体的赞誉,更是对他认真负责、严谨敬业的高度肯定。

     1923年,“少共”改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邓小平直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工作,从此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1924年下半年,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成为青年团旅欧总支部的领导成员。这年2月1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组织将《少年》改办为《赤光》半月刊,由偏重理论宣传转而紧密结合国内革命的实际,侧重揭露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军阀相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黑暗现实。其现实性和战斗性都得到了明显增强。经过此前一年多时间革命斗争生活的洗礼,邓小平在《赤光》编辑部内不仅刻写、油印和装订等老本行干得更加得心应手,而且还同周恩来、李富春、蔡畅等在刊物上撰写了大量文章。

    青春焕发的邓小平对《赤光》杂志满腔热情、十分投入。他办刊态度更加认真踏实,技术精湛,刻印的刊物装帧简雅,字体秀挺,版面清晰,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和赞许。期间,他曾以“希贤”或其他化名写过许多充满激情的战斗檄文发表于《赤光》上,如《请看反革命的青年党之大肆捏造》、《请看国际帝国主义之阴谋》和《请看〈先声周报〉之第四批造谣的新闻》等文章,他的笔触尖锐、泼辣,富有强烈的战斗性。20岁的邓小平在刻印着一篇篇激扬文字的同时,也写下了自己人生履历的重要一页:在《赤光》主编周恩来的领导和影响下,耳濡目染,邓小平坚定了自己一生的革命追求和道路。在编辑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赤光》办得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文章短小精悍,切中时弊,在勤工俭学学生和华工、华人中具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我们奋斗的先锋”和“旅法华人的明星”。这其中无疑有着邓小平这个“油印博士”的一份功劳。邓小平以手中的蜡板、钢笔做匕首、做投枪,在《少年》、《赤光》这个阵地上,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进行着英勇无畏的斗争。

    邓小平先后编辑《少年》、《赤光》及留法的经历,为他日后成长为一名伟大的职业革命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一次在特殊环境下办报,对邓小平由一个爱国青年成长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主编《红星》报

    邓小平的第二次办报是上世纪30年代初在江西中央苏区工作时期,他担任了中央级铅印报纸《红星》报的主编。这次主编《红星》报,不仅使他熟悉了军报、党报的全部业务流程,而且更让他切身感受到了报刊宣传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的机关报,1931年12月11日在江西瑞金创刊。铅印4开,初定为5日刊,实际为不定期刊,有时增出《号外》。到1933年5月,该报已出版35期。这时,报社遇到了困难,已连续出版了好几期油印报。邓小平接任主编后,从1933年8月6日起恢复铅印,并重新编排报纸序号,到1934年9月25日止,共出新版报纸67期。从1934年10月长征开始至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前,该报在长征途中又出版了七八期油印报,均由邓小平主持编印。

    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邓小平把《红星》报办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从未中断,被称为“红军党的工作指导员”。该报先后开设了“社论”、“论文”、“要闻”、“专电”、“消息”、“前线通讯”、“党的生活”、“新的工作方法”、“扩大红军”、“红星号召”、“响应红星号召”、“红军生活”、“红军家信”、“红军纪律”、“军事测验”、“群众工作”、“自我批评”、“卫生常识”、“铁锤”、“诗歌”、“漫画”以及“山歌”、“红军歌曲”、“俱乐部”、“小玩意”等20余个栏目。从邓小平接任主编起,该报还首次增出32开本的《红星附刊》,系统介绍苏联红军的政治工作经验,大量报道红军的各项工作及经验。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红星》报内容充实、通俗生动、文图并茂,报纸面貌焕然一新。当时,报社人手极少,从组稿、选稿、编辑、印刷到各种新闻、文章的撰写,都由他亲力亲为。邓小平任主编期间,有近一半的社论由他亲笔撰写,并先后发表了他所写的《猛烈扩大红军》、《与忽视政治教育的倾向作无情的斗争》、《五次战役中我们的胜利》、《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政治的最高点》、《用我们的铁拳消灭蒋介石主力争取反攻的全部胜利!》等文章。报上醒目的木刻标题字体俊秀有力,多出自邓小平的手笔。还有许多没有署名的消息、新闻、报道乃至重要的文章等,也都出自他的笔下。

    邓小平主编《红星》报,真正做到了把《红星》报作为传达和宣传党和红军政策的喉舌与阵地。《红星》报经常刊登中央及军委指示、文件、领导人的文章,以及大量消息、战况报道,使其真正成为革命战争中一只有力的喇叭。经常在《红星》报上发表文章的领导人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洛甫、王稼祥、李维汉、罗荣桓、聂荣臻、陈云、杨尚昆、贺昌、左权等,很多文章是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决议和命令,具有强烈的指导性。

    邓小平还经常采用“红星号召”和“响应红星号召”专栏,报道和反映红军贯彻执行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各项决议的情况,以发挥《红星》报政治指导员的作用。在“红星号召”栏中,经常发出执行三大纪律、扩大红军、为战争捐款、购买公债、写红色家信等号召,并把指战员响应号召的实际行动,在“响应红星号召”栏内充分地反映出来。1935年9月出版的第8期《红星》报,有《给红星号召以响亮的回答》这样一则消息:“为彻底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我们愿意将存在中央政府的1932年的2元钱公谷费全数捐给战争,并希望全体红军一致响应‘红星号召’。”接着,《红星》报又刊登了一位名叫李学俊的伤员给毛泽东的一封信,内容是汇报自己病情恶化,请求不领政府发的公谷费,自愿捐给战争。这两条消息刊登后,全军上下很快形成了一个节省经费开支、努力支援前线的群众运动。

    邓小平把《红星》报办出自己的特色,使之真正成为战士的良师益友。他凭借长期搞政治工作的丰富经验,以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生动朴素的文字风格,对《红星》报从形式到内容进行了改革。他在《红星》报上先后开设了许多知识性栏目。如“列宁室”是指导革命理论学习的专栏;“法厅”则是宣传革命的法律知识,报道受军法处罚的案件,这也是我党我军最早的法制宣传;文艺副刊“俱乐部”则有“客家山歌”、“红军歌曲”、“猜谜语”等。《红星》报由于栏目众多,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深受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的欢迎。例如,该报于1933年10月第9期发表了一首后方群众写给前线红军的客家山歌:“一双草鞋一片心,难为后方姐妹们;穿上草鞋跑得快,红军哥,赶快冲上南昌城……”接着,该报第15期作为应和,又发表了前线红军战士写给后方姐妹的山歌:“多谢姐妹一片心,百万草鞋送我们;穿上草鞋打胜仗,同志妹,缴枪十万谢你们……”以如此形式鼓舞士气,激动人心。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人们称《红星》报是“一面大镜子”、“一架大无线电台”、“党和红军工作的指导员”和“红军俱乐部”。

     1934年2月初,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来到瑞金的叶坪,为红军烈士纪念塔举行揭幕典礼仪式。典礼结束后,周恩来和前来参加典礼的邓小平谈了话。临别时,周恩来送了一盏马灯给邓小平,供他晚上写文章编报纸用。对于周恩来的赠物,邓小平十分珍惜,特地找来红洋漆,用笔在马灯油壶的底部写下了“1934年邓小平用”几个字。这盏马灯经历了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如今已成为邓小平创办《红星》报的历史见证和珍贵的革命文物。

     1934年10月,邓小平与《红星》报随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在艰苦卓绝的万里征途中,边行军边作战边办报。他总是用扁担挑着铁皮箱,一到宿营地支起箱子就立即投入工作之中。长征途中的邓小平大部分时间在和报纸打交道。多年后,女儿好奇地问起他长征时都做了些什么,他答以铿锵简明的三个字:“跟着走。”跟着走,跟党走。一路编着《红星》报的邓小平就这样经过二万五千里征程的洗礼,坚定不移地走到遵义,走出绝境,走向陕北,走向胜利。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邓小平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秘书长,从此,依依不舍地告别他倾注许多心血的《红星》报,跟随毛泽东走上了新的革命征程,结束了他的办报生涯。

    关注与指导报刊工作

    邓小平一向认为,报刊宣传是一种重要的领导方法。他成为党和军队的高层领导人以后,即便没有亲手创办和主编报刊,但在繁忙的党务军务工作中,也不忘关注报刊新闻业的发展,或领导创办新的报刊,或指导报刊的宣传,并不时为报刊撰写稿件。

    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出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主持政治部日常工作。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月,他对新闻宣传十分关注,提出要最大可能地加强随军记者的力量,要“大大地加强对外宣传工作,要通过文艺作品、报告文学、新闻通讯、摄影、绘画等,把我们真实的战斗生活反映到国际上去,流传到华侨中去,传播到大后方去”。

    邓小平还在总政出版的《前线》周刊发表了《动员新兵及新兵政治工作》等文章。八路军总政治部的机关刊物《八路军军政杂志》出版后,他也为该刊撰写重要军政著述。1940年7月,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出版的《前线月刊》创刊,他曾是该刊的编委之一。1943年10月,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全面主持晋冀鲁豫边区的党政工作,该地区的报刊事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比较重要的报纸有《新华日报》华北版(及太南版、太行版、太岳版等)、《晋冀豫日报》、《冀鲁豫日报》、《中国人报》、《战场周报》等,而各机关、团体、专区、县发行的小型报纸种类就更多,总计约有四五十种。刊物方面,数量也有三四十种之多。

    邓小平不仅经常关注报刊的宣传工作,而且还在延安的《解放日报》、《解放》周刊、《八路军军政杂志》,晋冀鲁豫的《新华日报》华北版、《党的生活》、《抗日战场》、《战斗》和重庆的《新华日报》、《群众》周刊等报刊,发表了《在敌后方的两个战线》、《悼丁思林同志》、《党与抗日民主政权》、《庆祝刘伯承同志五十寿辰》、《五年来对敌斗争的概略总结与今后对敌斗争的方针》、《八路军坚持华北抗战》、《太行区的经济建设》等文章。

    在1947年率军转战大别山期间,部队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时,邓小平指出,越是艰苦的时候越不能丢弃宣传工作。他认为宣传工作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工作,是团结大多数民众在我党我军周围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武装人民思想的主要手段。“广泛使用一切宣传武器(宣传队,剧团,部队指战员的宣传,政府出布告,开大会,开座谈会,演讲会,画展等等),宣传我们的主张和政策,驳斥敌人的造谣和欺骗,可以占领思想阵地,安定民心,造成新区的新气象”。

    在解放战争的决胜阶段,邓小平与刘伯承率部南下,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相继解放了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并迅速出版南京《新华日报》、上海《解放日报》等。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直接领导筹划了西南地区特别是四川省党报的出版。1949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西南局在湖南常德成立,邓小平出任第一书记。他将毛泽东主席题写的《新华日报》报头,交给筹办西南局机关报的人员,并指示他们随军向重庆前进。11月30日,重庆解放。12月10日,西南《新华日报》与读者见面。12月底,为稳定物价,他指示《新华日报》每天都要公布重庆的折实单位,让广大群众知道油、盐、米的牌价。他不仅对报社工作做过多次指示,还亲自审阅修改报纸的重要言论,也审阅修改过不少记者的稿件。他在审阅会议新闻稿时,经常勾掉自己的讲话内容,并说“新闻要短些”。

     1950年5月16日,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的报告中,邓小平曾详细阐述了新闻编辑出版工作的重要性、性质和任务以及如何办好报纸等问题,这是他的一篇有关新闻出版工作的著名讲话。他指出:“出报纸、办广播、出刊物和小册子,而又能做到密切联系实际,紧密结合中心任务,这在贯彻实现领导意图上,就比其他方法更有效、更广泛,作用大得多。”他认为报刊宣传由于辐射范围广泛而具有特别的效力,“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领导同志要学会拿笔杆。开会是一种领导方法,是必需的,但到会的人总是少数,即使做个大报告,也只有几百人听。个别谈话也是一种领导方法,但只能是‘个别’。实现领导最广泛的方法是用笔杆子。用笔写出来传播就广,而且经过写,思想就提炼了,比较周密”。针对部分领导人不重视新闻工作的情况,邓小平指出,办好报纸,关键在领导重视:“办好报纸有三个条件,结合实际、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三条离开了领导也搞不好,报纸就没有力量,容易变成‘有闻必录’……”他鼓励说,“《新华日报》最近有进步”。强调“办好报纸的前提在领导”,提倡领导同志亲自给报纸写文章,并身体力行。同年10月1日,他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开国一年在西南》的短文,回顾总结一年来的工作。

     1953年,邓小平调往中央工作,成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之一。在日理万机的同时,他每天要看很多报纸,并参与审阅《人民日报》的重要社论。在六七十年代,他两次被打倒,又两次崛起,看报纸成为他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

     1977年邓小平第二次复出后,成为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与报纸的关系更为密切。1977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著名文章。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章,得到了邓小平的明确支持。文章写道:“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原则”,邓小平多次批评“两个凡是”的观点,支持报纸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借助于影响力极大、极具权威性的中央党报上的这篇不朽之作,邓小平掀起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与实践波涛,思想的大解放催生了改革开放的大变化。

    之后,邓小平还多次强调“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要求“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在以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中,在1989年初夏发生政治风波的关键时刻,他都非常关注报刊宣传。他对报刊宣传的指示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欣然为报刊题词

    邓小平重视和关心报刊新闻工作,还体现在他欣然为众多报刊题词上。邓小平为报纸题写报头,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他大规模地题写报头,是在他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80年代和90年代初。他题写的报头之多,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中,仅次于毛泽东。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新创办的一批中央级的全国性报纸的报头,几乎都是他题写的。他还为上海、天津、山西、山东、安徽、海南等省、市地方报纸题写过报头。一些大学的校报,也借用他题写的校名作报头。他题写的这些报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报业兴旺发达的象征。

    邓小平最早题写的报头,是他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时在四川题写的《新自贡报》和《重庆日报》。《新自贡报》1951年3月3日创刊,是解放后西南最早出版的一家市委机关报。他题写的这一报头,一直到1958年10月1日该报改名为《自贡日报》止,使用了7年多时间。现今的《自贡日报》报头,仍是根据邓小平手迹略经修合而成。1951年5月1日,中共川东区党委机关报《川东报》在重庆创刊,邓小平为该报题词:“报纸要做到真正成为加强领导和联系群众的工具”。7月1日,他再次为该报题词,勉励大家“永远跟着毛主席走”。他也为西南《新华日报》多次题词。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正式通车,他当即挥毫为该报题词“庆祝成渝铁路全线通车”。

     1952年8月5日,中共重庆市委机关报《重庆日报》创刊。他亲笔题写了“发展生产,交流城乡,是城市工作的中心任务”的题词。耐人寻味的是,邓小平为《重庆日报》题写的报头,就像他的人生一样,也经历了多次磨难。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邓小平被打倒,随即12月22日该报头也被砸烂禁用;1975年初邓小平复出,4月18日该报头随之启用;1976年“四人帮”借“反击右倾翻案风”再次打倒邓小平,2月19日该报头又被砸掉;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再次复出,该报头也于1978年3月1日再次恢复。小小报头,紧随题写人的命运一起沉浮,屡经大难而后生,也堪称报界之奇迹。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邓小平更是愉快地接受各方之请,挥毫精心书写了大量报头。从1983年起的10年间,他几乎年年都要为报纸题写报头。当年4月6日,《人民政协报》在北京创刊,它的报头就由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邓小平题写。7月7日,《中国教育报》创刊,它的报头也由一贯重视教育的邓小平题写。1984年,他为天津《今晚报》、《经济日报》、《中国妇女报》、《农民日报》、上海《青年报》、《学生计算机世界》和山西长治的《太行日报》等题写了报头。提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他,曾两次为科技报纸题写报头:1986年1月1日创刊的《中国科技报》、1987年1月1日出版的《科技日报》。1987年,他为《金融时报》和山东《齐鲁晚报》题写了报头。1988年,他为《海南日报》、《黄山日报》、《中国体育报》、《中国人口报》、《中国老年报》及《济南日报》等6家报纸题写了报头。1989年,他为《中国专利报》、《中国海洋报》题写了报头。1990年,他又先后为《经济参考报》、《中国初中生报》题写了报头。1991年,他为《火箭兵报》、《检察日报》题写了报头。1994年来临之前,邓小平为即将出版的《中国改革报》题写了最后一个报头。

    邓小平也为我国不少刊物题写了刊头,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国之友》、《求是》、《党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等。此外,他还为一些报纸的创刊、复刊写过纪念题词,先后书写过“人民日报四十周年”、“大众日报五十年”、“文汇报五十年”、“祝贺香港文汇报创刊四十周年”、“贺大公报在港复刊四十周年”、“法制日报十周年”等题词。1988年3月5日,《新华日报》总馆旧址纪念碑奠基,邓小平挥毫为其题写了碑名。

    从邓小平那一份份充满激情的题词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对报刊新闻工作独特的钟爱情怀,可以赏阅到这位历史伟人非凡的风雨历程,品味到他令人肃然起敬的崇高的精神世界。(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ra=&_dsign=e0c464de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ra=&_dsign=e0c464de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ra=&_dsign=e0c464de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93&extra=&page=1&_dsign=22d63eae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93&extra=&page=1&_dsign=22d63eae
评报:是各类报纸出版工作流程中的一环!





http://zgjypl.haotui.com/bbs.php
《中国教育评论网》:中国教育书报刊网站专业评论网。


作者: 管季超工作室    时间: 2014-3-17 13:05





探索网络时代-报网互动-新范式
通过[基地]校师/生/家长及时获得读者读报感受/评报意见
传播学术信息,搭建[编者-读者-作者]交流立交桥
办最好的学生报纸
做最有眼光的读者和作者
豫鄂连线,精彩无限。。。。。。


山西《语文报》总编蔡智敏先生题赠《教师之友网》







山西《语文报-小学版》主编吴殿魁先生题贺《教师之友网》

http://www.docin.com/p-5
http://www.docin.com/p-5336332.html336332.html


作者: 小学生学习报-社    时间: 2014-3-17 14:11
报纸的历史2009/2/25/来源:慧聪印刷网
    早在距今2000年前,中国就出现过类似的文书抄本。它是当时的官府用以抄发皇帝谕旨和臣僚奏议等文件及有关政治情况的刊物,称为《邸报》。它具有报刊的某些特点。可认为是最早形式的“政府公报”。原藏于敦煌莫高窟的唐代《进奏院状》,是中国已知的最早的一份手抄邸报,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
    使用印刷术印报大约出现在1450年的欧洲。报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经历的报纸出现在1493年,是罗马当时印制的第一份报纸。当时的报纸并非天天出版,只是在有新的消息时才临时刊印。     1609年,索恩在德国出版了《艾维苏事务报》,每周出版一次,这是世界上最早定期出版的报纸。不久,报纸便在欧洲流行起来,消息报道的来源一般都依赖于联系广泛的商人。     日报首次发行于1650年,是德国人蒂莫特里茨出版的。虽然只发行了3个月左右,但却是世界上第一份日报。     报纸指以刊载新闻和新闻评论为主,通常散页印刷,不装订、没有封面的纸质出版物。有固定名称,面向公众,定期、连续发行。现在多数报纸每日出版一次或数次,也有每周出版几次或每周出版一次的。这种意义上的报纸只出现在现代社会,古代社会的“报纸”或不是纸质的,或不是印刷的,或非定期、连续发行,一定意义上也不是面向公众的。     现代报纸的直接起源是德国15世纪开始出现的印刷新闻纸(单张单条的新闻传单)。一般把1615年创刊的《法兰克福新闻》视为第一张“真正的”报纸,因为该报有固定名称、每周定期出版一次、每张纸上印有数条而不是单条新闻(但是该报是单面印刷)。“报纸”的英文一词(Newspaper)最早出现于1665年英国第一家报纸《牛津公报》上。1650年在德国莱比锡出现最早的日报《新到新闻》,但是日报成为报纸的主角,是在18世纪以后。日报的普及,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新闻业得以成熟,因为日报的连续出版,对信息的采集和发送、印刷技术、新闻人员的素质和管理人员的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初期的报纸和杂志是混同的,有新闻,也有各种杂文和文学作品,简单地装订成册。对于这个时期的报纸和杂志,通常笼统地称“报刊”,英国、法国、中国早期的“报刊”概念,便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英国和法国从18世纪起,报纸与杂志开始明显地分离,中国在本土出现现代“报刊”后约二十年,报纸和杂志的分野得到明确。     报纸可以作为商品,也可以作为政治斗争的宣传品。历史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报纸大多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官报时期、党报时期和商业报纸时期。在官报时期,报纸对于封建王权来说.主要是政治斗争的宣传品,但对于特许经营报纸的出版商来说,它是一种通过出售而获利的商品。党报时期,相当多的报纸从属于各个政党或派别,为各自的利益作宣传,但也存在较大的有明显政治倾向的商业性报纸。19世纪中叶,美国、英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多数报纸,每份报纸的价格便宜到只是本国货币的最小单位(美分、便士)。当报纸面向下层公众之时,它们开始最大限度地争取公众,以赢利为主要目的。于是,党报时期结束,进入了商业报纸时期。     为了最大限度地扩大发行量,报纸除了刊登新闻和强化新闻的平民化外,越来越多地增加了娱乐方面的内容。


作者: 小学生学习报-社    时间: 2014-3-17 14:12
在与电子媒介的竞争中,报纸新闻的深度报道得到更大的重视。     大众化报纸逐渐在报纸总体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但是,以中上层公众为读者对象的所谓“高级报纸”也逐渐稳定下来,于是形成大众化报纸、“高级报纸”各自的生存空间。前者发行量巨大,获利较多,后者发行量有限,但在影响舆论和赢得声誉方面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情形较为明显的国家,例如英国、德国;而另一些国家,这种分野并不很清晰,例如美国、法国、日本。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9 23:09
教授游景区挑出490处错误 惊动成都市市长    逛仿古景区,绝大多数游客是去看风景,但对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刘兴均教授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却是去 “挑刺儿”。一年来,他在锦里、宽窄巷子、平乐古镇等仿古景区,共纠出490个繁简字转换或书写格式的错误之处。成都市市长葛红林亲自作出批示,要求相关部门对错别字进行整改。

  “发”和“發”意思完全两样

  “发”和“發”有什么区别?大多数人认为只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不同,但在刘兴均看来,则截然不同。他说,在仿古街区,“发”的繁体字不时被人们用错。

  刘兴均举例说,在洛带古镇湖广会馆的展厅里,一件银制发饰的标版说明文字中,却把“髮饰”错写成了“發饰”。而这种情况在文殊坊文殊院街7号成都国学馆关于儒婚的介绍文字中也同样出现。“整篇儒婚的介绍都是采用繁体字,但是却在‘结发’和‘剪发’的描述中,把‘髮’都错写为‘發"。

  刘兴均解释,简体字的“发”对应有出发、发展和头发两种意思,“但一旦要使用繁体字,则必须要根据不同意思使用不同的字。在古汉语中,‘發’代表出发、发展、发财的意思。而与头发之意相对应的则应是‘髮"。

  仿古景区不仅繁体字用错,简体字也有错。刘兴均说,在洛带古镇老街下等213号的小吃店牌匾中,店铺误将鲁迅的“迅”错写成“讯”。“不仅如此,书写格式出现基本常识错误也是较常见的。”在古文中,行文写匾均是由右至左,落款在左。而在宽窄巷子等仿古景区,刘兴均却发现不少“随性”地书写格式,“比如宽巷子22号的‘見山書局’,牌匾文字均为繁体字,应按照古文书写格式由右至左。但却偏偏采用了由左至右的错误格式。”

  五镇四区一年纠错490处

  “我教的是《古文观止》这门古汉语,可能是职业习惯,我受不了错别字,特别是在有历史气息背景的仿古景区。”说起为何会对仿古景区的错误用字如此紧张,刘兴均说,自己是一次无意当中被错别字给刺激了。

  原来,一年多前,刘兴均陪同一位外地来的汉语言教授游玩古镇,“结果这位‘较真儿’的老师一圈逛下来,评价道,‘本来是看风景,结果看了一堆错别字。"刘兴均内心很汗颜。

  2009年年底,刘兴均向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申报了成都仿古文化街区社会用字的课题立项,并于去年3月被批准立项。经过近一年的时间,他逛遍了平乐、黄龙溪、洛带、街子、安仁等五大古镇和锦里、宽窄巷了、琴台故径、文殊坊等四大仿古区,一共纠出490处繁简字错用、误用或书写格式有误之处。

  刘兴均和崔雪梅共同参与的这项“纠错”课题很快引起成都市政府的重视,葛红林市长亲自作出批示。随后,成都市政府要求繁、简字用错、书写格式有误的490处所涉及的区(市)县及相关部门要对错别字进行整改。

  来源:天府早报/记者:郑其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5-28 12:37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