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剑气合一,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7-4 22:17
标题: 剑气合一,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
剑气合一,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王崧舟
浙江教育学院卢真金教授提出语文教学的模型:等腰三角形,底边是基础边,1~3年可以达到基础边的要求;一条边叫理论边(气),另一条边叫做实践边(剑),三角形的高就是剑气合一。大部分教师走剑路,绝少部分走气路。而走剑气合一的更少。从三角形的底边到三角形的顶点,走高是最近的。我个人认为我是走了剑气合一的成长道路。
人的成长就像一条河,我取一瓢水,就能看出一个人各种各样的特征。冰心、梁晓声都曾把生命比喻成河。人对待生命的认识有两种状态:渐进式状态和突变式状态。渐进式状态就是人对成长浑然不知,是无意识的。另一种状态是突变式。有几种情况:一、生了一场大病,突然遭遇变故,会对人生进行思考。(有名的青蛙实验)鲁迅“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己对命运的把握还能进行。
一、从安身到立命
分析自己的成长经历,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大概五年左右为一段。
1.第一阶段:崭露头角
1984年诸暨师范毕业,分配到县城最好的小学,但是教美术、音乐、体育、劳动、自然、数学。1985年,浙江省举行首届教坛新秀的评比,第一次上语文课,在镇里得了第一名,县里又是第一名,绍兴市成为第二名,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绍兴市教坛新秀,二年后到绍兴最好的小学做教导主任。二年后到县城的中心小学做副校长。少年得志,平步青云。这一阶段主要靠机遇。在当时我不算个例。基本功非常扎实,接受新思想的意识特别强烈。我在上虞拿第一名,用的就是当时流行的“中心突破法”,接受新思想的意识特别强烈。
2.第二阶段:孤独沉潜
查阅自己的档案,发现自己几乎没有任何建树。第一,没有上过任何公开课,第二,没有任何荣誉,第三,没有任何外出培训、交流的机会,我非常郁闷。同时,祸不单行,九四年大病一场,除夕夜我一个人躺在病房里,身后是龙山上的坟墓,感觉生命太脆弱。而且有一两年,我有弃教从政、弃教从商的念头。但是后来回想,这一阶段,我没有停止前进,除了有一些挫折和一些困顿之外,我看了大量的书,听了大量的课。我觉得主要靠个人的志趣。我的性格总体上比较内向、孤独,所以从小喜欢看书,在这五年中我看了大量的书,什么书都看。首先看哲学类的书、宗教类的书,接触了佛学;然后是美学类的书,老三论、新三论;甚至还看算命的书,如奇门遁甲等等,在当地还算出了一些小小的名气,看各种各样的书。第二就是大量的听课,一个学期听课数量不少于200节课,我一边听课、一边思考,一边就把听课的感受、反思随手记下,基本上上完之后就能交流,基本功也就在这时候打下。这个过程是精神能量是大部分积淀、膨胀的过程。
3.第三阶段,一鸣惊人
1996年,突然有人想起我,以我个人的名义,举办了王崧舟语文教学艺术展。我对自己有一个要求,把每一节课当做公开课来上。1998年,第六届特级教师评选,一个星期时间填表、准备、上报,为了凑数把我上报了,我自己也没有抱任何希望。结果真评下来了,第一次体会到受宠若惊,我成了最年轻的特级教师,那年我32岁。1998年11月,浙大西湖之秋把那一年评上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老师,召集起来上展示课,那一次上的《万里长城》一炮而红,一鸣惊人。现在回想,这一阶段,主要靠第一,机遇、志趣,但是在专业成长方面最有影响的是自己的才情,追求完美,颠覆不合理、不舒服的,但是要有新的东西拿出来填充进去。我把自己所有的课看做是自己的一件作品,《万里长城》一个月内改了不下8次,第一次和第八次完全是判若两人。
4.开创流派
一开始没有这种意识。后来发现自己课堂成长的轨迹是把自己的课堂推向艺术的极致。以2004年《一夜的工作》为代表。总理的事迹、形象离学生距离非常大。文本有一些先天的缺陷,但是没有办法改变。之所以选这篇课文是被一首歌感动,被戴玉强《你是这样的人》感动。效果非常好。从那一年开始,我发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基本成型,提出了“诗意语文”的教学流派。有了这种自觉的担当后,自己对语文的研究更为理性,更加自觉。审美化和艺术化的艺术取向来选择教学内容,后来就选了《二泉映月》和《长相思》。把自己的生命融入课程开发中,这样你对课程才会有更为深刻的解读,来自于你对自己的重新发现。课上到最后不是一种约束,而应该是一种解放。在开创流派阶段,最重要的是使命。我的天命就是三个字“教语文”。我对语文写过一段话“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你会有一种职业的使命,以出世的情怀做入世的事情。这就是一个从安身到立命的过程;不断寻找、建构自己精神家园的过程,精神家园不是一个名字,而是一个动词,永远是一个过程。这个寻找、建构的过程就叫精神家园。党人生进入这样一个境界时,安身、立命就没有任何问题。
二、坐而论道与面壁参禅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似乎剑宗、气宗都有,剑气合一是一种状态,是一种实践的理性。这里介绍一下自己在剑宗方面是如何提升的。
现在有很多青年才俊,在纸上谈兵头头是道,但是一旦要他面对学生走进课堂,就不行了,原因出现在哪里?最近看了一本书《李卓吾重评西游记》发现以前读《西游记》都白读了,是一部引人悟道的小说。孙悟空的名号:美猴王、孙悟空、弼马温、齐天大圣、行者、斗战胜佛,两两分类,一共三组,第一组:美猴王、弼马温(修行的起点:心猿意马);第二组:孙悟空、孙行者;齐天大圣、斗战胜佛。
方法:
第一招:实录还原法。
看实录,写下他的教学设计,再把其他部分舍去,看他的主心骨。
第二招:情景填空法。
让某些情景突然中断,把上课的老师置换成自己,自己设想教学的环节。于永正老师上《新型玻璃》,一个环节,要求学生不看书,来介绍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学生顺利说出来了。于老师追问,你能不能把刚才的回答变得更简单一些。学生第一反应,很疑惑,第二反应,想做下去了。这时,看实录就卡住,看录像也卡住,你来想一想你会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应对。这就叫情景填空。设想完了,以后再看于老师的处理。于:孩子你别坐下去,我看你有这个能力。孩子沉默了四、五秒,开口:一共描写了五种玻璃,它们分别是XXXX……再次打住,情景填空,自己设想如何应对。这是一种基于真实的情景的基本修炼,这就是一种创造。在看于老师怎么做。于老师:说得好,说得妙!妙就妙在“分别在”这三个字。孩子,如果刚才你坐下了,你就失去了一次展示的机会,这样的机会不多啊!这真是大师级的应对!足以看出一个教师的教育学修养。给了我震惊之感!
第三招,微格解剖法。
微格是行为的最小单位,足以作为研究的对象。曾有人诟病《诗意语文》,太玄乎,就像空中阁楼。我认为,首先,悬没什么不好,现在的老师就是太实,会把语文教“实”,会失去生命力。所有美妙的东西都是玄思冥想而来的。第二,其实诗意语文并不悬。诗意语文中有大量技术,有大量微格。比如有一种技术叫做“复沓回环”和“层递”的技术,如果用这样的技术来设计课堂,那么层层递进,十分有效。再比如说“多元互动”。语文课中的指名朗读,但很少有人去研究课堂中的“指名朗读”,如何应对时一个非常有学问的研究对象。我曾经为老师们提供过三十几种应对方法,每一种背后都有应对技术和一种理念。越简单的东西背后蕴藏着越多的教育理念。
第四招,课感积淀法。
课感就是一种对课堂教学情境的直觉的、有效的反应。比如我上《二泉映月》,听完乐曲后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受。有孩子说我感觉它很美妙。我当时应对:你能从悲伤和难过中体会到美妙,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第一,巧妙地保护了孩子的心情;第二,巧妙地将不同孩子的感受整合在一起;第三,创设住了一种非常好的课堂情境。可感怎么积淀,要靠教师有意识地琢磨课堂教学情境,要积累大量的课像。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以语文教育为核心。课像积淀得越多,越能炉火纯青。
三、无墙便是门。
强调要破除技术层面上的东西,要破格。气宗更多的意味着破格,修炼内功。同样的招式,内功不够则不能发挥出足够的功效。怎样练内功?
第一招,文本细读法。
这是近两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我是第一个在小语界提出文本细读的人。直面文本,深入、细致、细微、细腻地品读、斟酌、细参。在我看来,教师备课的第一位的应该是直面文本,要有更多的精力来直面文本,细细咀嚼,细细品味。写法决定读法,读法决定教法。写法读法决定了,教法自然决定了,磨刀不误砍柴工。我现在带徒弟,就是让他们一个月写一次文本细读,读孙少正写的《文本细读》,曹明海主编《语文教师解释学》,能帮助老师掌握文本细读的原理和方法。
如《登鹳雀楼》,为什么太阳下山的“红日”变成了“白日”呢?第二,“黄河入海流”,鹳雀楼在江西,黄河入海口在山东,王之涣看不见,为什么要想象?又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你信吗?李白在黄金水道的长江,应该看见的是百舸争流,为什么会只看见“孤帆”呢?是情感的逻辑,“我的眼里只有你”。文本解读,不放过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
第二招:案例借鉴法。
不要被案例牵着鼻子走。学会对案例进行鉴赏。价值才能转乾坤,要分析案例执行者和案例评析者的价值取向。
第三招:主题研究法。
主题是一块吸铁石。曾经研究过“感悟”,一旦确定了主题,花了三个月实践收集了一百多万字的素材。结果发现许多笑话:许多老师把感悟与体验混为一谈;也有老师把感悟和理解混为一谈。自己也发现了许多问题。
第四招:叙事反思法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这里的学习是反思和超越。这个方法对于一线的老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写三年反思笔记,三年后一定成为名师。”应该有用。《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一个细节,将要结束时,我设计让学生反复读第七段。提了一个问题,在战友眼中,邱少云是什么?石头。它和邱少云有什么共同点?一动不动,不发出声响。我话锋一转,但是你们不要忘记,邱少云他不是石头,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啊,然后播放视频剪辑。面对这样一位伟大的战士你想对他说什么?前四位都在夸奖他,第五位学生说:“邱少云你真是个傻瓜。”,我第一反应,一愣,第二反应,“你才是傻瓜,坐下!”然后就灰溜溜地回家了。回家后反思,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化解?第三天,终于想出了方法,要“思之又思”。后来又碰到了同样的情况,我问他“孩子,你是不是不希望邱少云死?”孩子拼命点头。“我也有和你一样,你很善良,希望活着。这个念头不光你有、我有,邱少云也有。(寻找共同点,充分肯定,稳住阵脚)但是孩子们你们再仔细地听一听,这是一定还有另外一种声音在告诉邱少云、在提醒邱少云,听到的孩子举手(求同存异)。(等到三分之一的孩子举手,我请孩子说。)”
教学智慧在不断的思索中得来,受伤的地方生长思想,唯一能依靠的是自己的反思、超越。
四、剑不异气,气不异剑。
第一重境界: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自然的境界,物我不分的境界)
看课堂只是看课堂,看语文知识语文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物我两分)
会让自家的生命四分五裂,不断外求,心灵会越走越远。
第三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自由、解脱后的物我统一)
第一、二重境界的老师来说,上课只是上课,课堂是一种束缚。《秦始皇兵马俑》最后,老师提问:“看到这么壮观的兵马俑,你最想感谢的是谁?”“秦始皇”、“发现兵马俑的农民”、“作者”、“古代劳动人民”中间过程之艰辛。在这里,课对老师来说是一种折磨,或在“下一刻”。如果剑气合一,那么你会享受当下
“活在当下”,是一个参与者。
一个人只有深深觉着是,生命才能全然敞开,才能率性自在,才能不断获得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才能真正进入内在的澄明之境。
这样一种境界,便是诗意人生的境界。
    人充满劳绩,但我们依然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