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研修班]学术主持管季超推荐学员《调研问卷》里的佳作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7-14 20:29
标题: [研修班]学术主持管季超推荐学员《调研问卷》里的佳作
[研修班]学术主持管季超推荐学员《调研问卷》里的佳作




豹獬一小 程永华《我的班级管理妙招》

光谷二初 李勇霞 《用心做教育》

光谷五小 刘慧欢 《让学生的个性‘飞一会儿’》

华科大附小 李志惠 《为孩子打开一扇窗》

华科大附中 胡永鑫 《用好‘班级日志’》

光谷三小 余金凤 《17年的艰辛》

光谷四小 杨丽娟 《从哭闹不止到笑逐颜开》

光谷三小 王萍 《收放之间,魅力无限》

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六个追问

李振村


昨天八位老师的课件就已经发到我的邮箱了,晚上满怀期待的打开邮件,没有看到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因为课件是一个提纲,今天八位老师分别做了具体阐述。

我在几十年的教育媒体生涯中,与全国各地的几百位校长交往过,坦率地说,像高校长这样,如此高度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惜代价,为老师的专业成长创造条件,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的。我发现高校长有一种特别急迫的心情,只要老师愿意发展、愿意成长,只有老师有一点点才华,他都会努力来帮助你成全你。在这样的空间,在这样的团队,不仅仅是这八位老师,所有老师都应该感到一种幸福,应当感受到一种压力,因为高校长是如此迫切的、如此急切的希望大家成长。

一个人的一生有三个人是最重要的,第一个是父母;第二就是你的老师;第三个就是领导。一个好的领导,可以让你的智慧和才华都有一个广阔的发展舞台。我们现在有这样一个发展的舞台,希望每一位老师都能抓住这个机会。

听了这八位的发言,我感觉比较好的有这么三点——

第一,八位老师基本上都有意识地从寻找问题出发,来探寻成长的路径,好几位老师都是着眼于问题分析,所有的问题都是从寻找自己的不足开始;

第二,注重了读书和写作,很多老师都有一个读书和写作的规划,这说明老师们有一个学习和积累的意识,因为教育修养、教育理念、教育能力以及对教育的理解,是一个长期实践和积累的结果,不是一蹴而就的;

第三,在实践层面,每一个老师都在努力寻找突破。

但我感觉还有很多问题。

第一个是分析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普遍有些宽泛和空洞,更像是在做检讨,而且这个检讨好像就是有意识的对着高校长检讨的:这没做好,那没做好……我觉得这是不对的,因为寻找问题一定是切身体会到的问题,一定是自己感觉到“痛”的问题,这才有价值。如果你分析问题,分析劣势,就是一个检讨,甚至说这个检讨就是为了给高校长看的话,那就没有多大价值和意义了。

第二是规划,有相当一部分老师的规划,面面俱到,看不出侧重点在哪,这种面面俱到的规划等于没有规划,因为他更像一个工作计划而非个人的成长规划。

第三,除了少数几位老师以外,很多老师做的陈述更像是一个应付,我不知道这样说,大家会不会觉得不舒服,但是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的。我前几天参加过一个高中校长后备人才库选拔活动,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很多高中副校长、业务骨干讲起话来磕磕绊绊,不善表达。我真的希望这样的欠缺不要出现在北海双语学校,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神采飞扬、侃侃而谈,都应该充满激情,这才是北海的特色,但是今天从你们这些骨干教师身上,也有这样的欠缺,显得准备不足,有点应付了事,我感觉这是需要各位认真反思的。

我想跟这八位老师说,我是真真正正的站在大家的角度来讨论,来思考,我想一起跟大家做这样六个追问,提出六个问题。

追问一:我的教学个性和特色究竟在哪里?我的优势和专长究竟在哪里?

这个世界上,所有成为“家”的人物,不管是在哪个领域,他无一例外都有自己非常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因此,各位老师,你一定要追问一下,你的教学个性和特色在究竟哪里?

今天听这八位老师的汇报,有的老师能看出一些特色,但是大部分不能。我感觉很多老师自己心里也不清楚自己的教学个性和特色究竟是什么。如果我们找不到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我们就会迷失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我们说几个实实在在的例子,我们身边的韩兴娥,在全国小语界已经有很大的名气,为什么?因为她就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她十几年如一日做了一件事,就是改变语文课程结构,拓展阅读面,进行海量阅读,她成功了。另一个例子也是我们身边的,淄博的常丽华,她十几年如一日开展童书阅读,围绕这个主题,每年一个项目,每年一个侧重点,每年结集一本书。例如,有一年她做的项目是“农历天空下的诗词之旅”,她把一年24节气和与24节气相关的诗词都集中起来,每一个节气到来的时候,跟孩子们一起学习跟这个节气相关的诗词,这样让孩子们伴随着大自然的节律学习诗文,非常有创意,非常有特色。第二年再选个角度,但童书阅读的总目标是不变的。我们编辑部朱文君,她上课很好,演讲也好,文笔也好,她调到我们编辑部后,后来在一次会议上上了一节文言课,我感觉很有特色,就建议她:你以后你别的课就不要研究了,就研究这个小古文的教学,研究小古文的课程建设。几年以后,你就是全国小古文教学领域独一无二的专家。她就是这样做的,现在6年过去了,她的小古文教学、小古文课程、小古文的教法已经成为非常成熟的、非常完整的系列,现在已经有很多学校来报名参加这个项目。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可以成就伟大。

我想各位老师今天的会议结束以后,一定要对照自己的发言,反思一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你们的个性和特色,一定要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禀赋和特色的小的切入口,展开研究,你才能走得久远,走得深入,因为事物总是越具体越深入。

追问二:我如何从教学的个性和特色出发,寻找到专业发展的宽广路径?

譬如李红霞老师,你今天讲到“统合语文”,高校长给你提出的这个概念很好,但是我没有从你的介绍中看到你“统合语文”具体是在做什么,那么你如何通过这个“统合语文”把你的个性和特色展现出来?不是光有一个概念就可以的。就像我们讲的大课程意识一样,我们讲每一节课,都是给孩子开一个窗口,让他透过这个小小的窗口对接文化、科学的大世界。我们自己也是一样的,我们必须寻找到自己的个性和特色,然后拓展延伸开去,寻找自己发展的宽广路径。

追问三,:教育写作究竟对我的成功有哪些帮助?

几乎每一个老师都提到高校长让大家写书,如果你们每一个人都把写书看做高校长安排的一个任务,那是很烦的,每天教学这么忙,还要写书,多烦人啊!如此一来,写作就不是你情感的需要,不是你表达的需要,是一种额外附加的任务,那你怎么能写得好?

所以我们现在要追问:教育写作究竟对我的成功有哪些帮助?我坦率的说,到现在你们大多还没有认识到教育写作对专业发展的帮助,很多老师还认为是一种负担,因为你没有进入到自主写作的状态,这样你就感受不到里面的快乐,感受不到教育写作过程中思维品质的提升。

高校长调到北京玉泉小学以后开了一个博客,我经常拜读,我就在想:高校长进入北京,的的确确进入一个新的成长阶段,这个成长阶段非常生动鲜明地体现在他的博客中:他结合北京玉泉学校的情况,结合他的阅读和思考,每天一个小题目,每个小题目有个小案例,每个小案例有个小感悟,一针见血,一剑封喉,创意无限。高校长不是对空冥想,不是愁眉不展,不是“为赋新诗强说愁”,不是有人逼着他写,是他自己有了真切的强烈的要对北京玉泉学校老师和孩子说的话,有些话不便于在大会上讲,怎么办?他就用博客来说。这种写作,发自他情感深处的需要,是他思考的结果,可以有效地推动他不断刷新对教育的认识。

李希贵校长为什么能成为教育家,也跟他的善于写作密不可分,如果没有他的教育专业写作,就没有他的今天。李老师到现在都保持着这个习惯,他的口袋里总是放着小硬卡片,这是我从十几年前认识他就是这样的,我们一起吃饭、一起喝酒,大家都谈得兴高采烈,有的人只关注酒,有的人只关注菜,他关注的是大家随意交谈中零星闪光的智慧语言,如果他感觉谁讲的话有启发,他立马掏出硬卡片,悄悄记下来,一开始还以为他是干什么呢,记录我们的不法言行?后来,他说你们说醉话也有很多闪光语言,我要记下来。回到家以后,他的书房里,各种卡片分门别类,逐一整理,从中吸纳智慧。他每做一个阶段都要写一本书,他绝对不是为了写书而写书,也不是为了约稿而写,他必须有了思考,有了丰富的实践,如此一来,教育写作对他就是一个概括总结,提炼升华,对他的成长促进作用太大了。

我敢说各位教育家候选人还没有体验到这种快乐。我跟李红霞打交道比较多,有时候我就问你最近忙什么,她说很忙呀,我说你都写什么,她说没写。事实上,每位老师的课堂都有很多无穷尽的故事,因为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人就有故事。你不写,就成为过眼烟云,流失了,多可惜啊!你不写,干几十年和干几年是没有区别的。如果写下来,就成了你成长道路上的一块块砖头,无数块的砖头叠加起来,就把你推向一个高峰。

当然这个教育写作一定不能带有太多的功利,带着强烈的功利心去做一件事情,是不可能达到很高的境界的。李希贵老师在这一点就很了不起,他经常拒绝很多出版社和报刊的约稿,他认为不成熟的东西绝对不会往外拿。

当然我还要对今天在座的所有老师说,教育家工程人选不仅仅是这8个人,它的大门是对所有老师打开着的,每一位老师只要你有自己的专业个性和特色,只要体验到了专业发展的乐趣,只要你有追求和想法,你都随时可以进来的。每个生命都是奇迹,我们每个人都有无穷的潜力。我建议各位老师建个博客,把它当成是你们教育专业写作的平台,把每周每天发生在你课堂里,发生在你学生身上的,你的观察,你的思考,随时随地写下来,如此一来就有学生、家长关注你,他们的关注和跟帖,就给你一种无形的驱动力和压力,推动着你往前走。

追问四:专业阅读对我的成长究竟发挥了哪些作用?

这个问题换个角度,可以这样问:这一年,究竟有哪本书对我有很强烈的震撼?我感觉有些老师可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大家忙忙碌碌,十分辛苦,无暇读书。

其实,时间是有弹性的,我们无论多忙,大概也忙不过李希贵。他原先在潍坊市做教育局长,一个近千万人口的大地级市,千头万绪,各种会议和应酬之频繁那是无法想象的,但是他依然看了那么多的书。有一次他的下属问他究竟什么时间看书?他举例说,我出差从潍坊到青岛,在路上,一本书可以看个四分之一,到了机场安检等一个小时又看了四分之一,到了出差地,从机场到旅馆又看了四分之一……一本书这样基本上就可以看完。

有一年我请窦桂梅去新疆讲课,她是晚上的飞机,我跟教育局长在机场等,飞机到了,很多人下来,有的在低头赶路,有的左顾右盼,只有一个人一边走一边专注地看书,这个人就是窦桂梅。我说你怎么走路还看书。她说在飞机上没看完,爱不释手,就边走边看了。这就是窦桂梅和我们的差异,这也是她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因。

所以说每个人要想拓开视野,就必须坚持一个月读上一本书,读两本更好。当然,读书不一定要读那种枯燥的,不愿意读的可以放一边,找喜欢读的就是,也不必一定都要读专业的书,其他方面的书都可以读,读书不要有太强的功利性。你只要在不断阅读,就意味着在不断吸纳,如果你一年读10本书,五年50本书,然后你一开口,就跟别人不一样;听讲座,你一听就觉得怎么这么浅。其实读书,不一定要做笔记,要摘抄名人名言,只要你在读,只要你坚持读,你就不知不觉地在吸纳,生命的成长和精神的发育都是不知不觉的。我们编辑部有个小朱,年轻人,很渴望进步,我建议她,你只要能够坚持三年读100本书,你就有了跟任何教育专家对话的资格。当然,这也是对我的自勉,因为目前我也没有做到这一点。我和大家一样要努力,再努力。

追问五:我是不是真的找到了专业偶像,从他的身上究竟吸取和借鉴了哪些元素?

我感觉人是应当有偶像的。任何人在他的专业发展道路上都应该有专业偶像,从他身上接受启迪,接受影响。李希贵,现在是很了不起的教育家,他在成长的道路上也有偶像,例如他在高密四中当校长时的偶像,就是上海建平中学的冯恩洪。高校长偶像就是他的老师李希贵。李虹霞的偶像肯定是她的师傅于永正。

但是,对于偶像不能仅仅崇拜,要研究他、琢磨他,要吃透他。你的师父是于永正,你对他究竟有多少研究,你现在能不能讲出几个十几个师傅的教学案例?能不能立马说出他的教学艺术和特色?只有热爱和崇拜不行,还要研究偶像的言行,研究偶像的教学实践,才能进步得快。

追问六;我是否真的有自信,是否真的想把自己打造成教育家?

这个问题可以换一个角度,也就是说,是我自己的梦想在推动着我在做这一切,还是被高校长逼着在做?我感觉有一些老师都是给高校长逼着在做,而不是发自己的内心有这样的梦想。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自发主动的成长才能持久,才能走得久远。

高校长刚做校长的时候,我跟他交谈,在一个很嘈杂的小酒店,他请我喝酒,我觉得他很有想法,很有激情,我说你一定沿着教育家这条路走,一定要打造最有特色的学校。可是第二天,我到他的学校一看,心里凉了半截,整个校园破破烂烂,尘土飞扬。但就是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经过长达十年的努力,高校长终于成了公认的教育专家。高校长达到今天的高度,有外力推动,但最主要还是他自己的梦想在驱动他,是他自己想做事,有想法。现在,高校长也年过半百了,衣食无忧,也有了知名度,但依然每天坚持读书,写作,思考,为什么?因为他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在召唤着他,鼓舞着他,吸引着他,让他不由自主地往前走。

大家有没有想法,太重要了。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多少名师,都是在梦想的驱动下走向远方。于老师七十岁了,依然在读书、写作,在全国各地奔走讲课,为什么?因为心中有梦想在,有追求在。

所以各位老师一定要认真问自己一个问题,究竟是校长逼着你前进,还是你自己的梦想在推动着你。如果真的是校长在逼着你,我觉得你就抓紧时间退出来。但是如果自己有想法,不甘于庸庸碌碌的这样度过一生,就要从今天开始,从六个追问开始,从反思今天的发言开始,从2011年的规划开始,开始卓越教师的成长之旅。

谢谢大家!


教师成长:到底为谁而成长   本文转载自编辑《 教师成长:到底为谁而成长 》




在与几位年轻的做教师的朋友聊天的时候,发现他们常常为教师成长而忧愁,忧的不是怎样去发展,愁的不是寻找成长的路径,而是为学校基于加快教师成长的种种政策、措施、活动而发愁。
在新课程背景下,在教育发展的重大历史拐点,各级各学校纷纷开展了诸如各类培训研修、校本教研、观课议课、磨课洗课等活动,采取了诸如“走出去,请进来”、加强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评价、结对子等措施,旨在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这本来无可厚非,而且对于提升教师整体水平、提高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但为什么有不少的老师还怨声载道、满腹牢骚、被动应付呢?有的学校大搞形式主义,习惯搞运动,做表面文章,今天写笔记,明天造材料,教师成长的“好经”被某些不负责、不动脑的领导念歪了,这在现实中是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积极性不高、发展欲望不强是可以理解的。毋庸置疑,也有不少的教师,天生就是被动型的,天生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有的存在本能的严重的“逆反”心理,凡是学校要求他做的,他都能找出不少的毛病和问题,凡是学校提倡的,他都毫不迟疑地怀疑这是学校的“计谋”,首先想到的是学校要得什么好处。有的老师就直言不讳地给我说,什么教师成长,什么专业化发展,还不都是为了给学校贴金?还不都是为了学生?还冠冕堂皇地让我去受“折磨”!
这样的老师真的是客观存在!
教师的发展与成长,对学校的长远发展,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肯定是极其有利的。但为此就拒绝学校、社会为教师发展、进步、成功搭建的舞台吗?就怀疑学校、社会是功利主义吗?难道对个人的前途、命运就没有裨益吗?我们的工作单单是为了校长、局长吗?是为了张三、李四等学生吗?
我旗帜鲜明地坚定地认为:工作首先是为了自己!教师成长照样首先也是为了教师自己!
《你在为谁工作》(陈凯元著)中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杰克在一家贸易公司工作了一年,由于不满意自己的工作,他愤愤地对朋友说:“我在公司里的工资是最低的,而且老板也不把我放在眼里,如果再这样下去,有一天我要给老板拍桌子,然后辞职不干了。”
“你对那家贸易公司的业务都弄清楚了吗?对于做国际贸易的窍门完全弄懂了吗?”他的朋友问道。
“没有!”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建议你先冷静下来,认认真真地对待工作,好好地把他们的一切贸易技巧、商业文书和公司组织完全搞通,甚至包括如何书写合同等具体事务都弄懂了之后,再一走了之,这样做岂不是既出了气,又有许多收获吗?”
杰克听从了朋友的建议,一改往日的拖沓习惯,抱着“复仇”的想法,认认真真地工作起来,甚至下班后,还留在办公室研究商业文书的写法。
一年之后,那位朋友见到了他。
“你现在大概都学会了,可以跟老板拍桌子不干了吧?”
“可是我发现近半年来,老板对我刮目相看,最近更是委以重任了,又升职,又加薪,说实话现在我已经成为公司的红人了!”
“这是我早就料到的!”他的朋友笑着说:“当初你的老板不重视你,是因为你的工作不认真,又不努力学习;而后你痛下苦功,担当的任务多了,能力也就强了,当然会令老板刮目相看。”
我们大概也都知道,过去有个手艺较高的工匠,为东家做了多年的工,为东家造了很多的房子。但工匠很是忿忿不平,因为他认为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得到的报酬却有限,盖了那么多房子,却没有自己的一间,打算给东家盖完最后一栋就另谋高就。于是,他带着牢骚,带着不情愿,带着糟糕透顶的心情,应付着盖完了房子。等到完成了,东家却将房子送给了他。原来竟是房东为了感激这个任劳任怨的工匠而为他建造的。
这两个故事分明在告诉我们,工作其实是为了我们自己!
同样,学校想方设法花票子、搭台子、铺路子、找门子、压担子,也正是为了教师的长足发展和尽快成长。
有人会说,我们成长是为了什么?成长的过程,实际上是知识充实、经验积累、思想丰盈、智慧生成的过程,是专业知识倍增、专业精神铸就、专业信念坚定、专业意识增强、专业能力提升、专业素养养育的过程,成长就意味着你的飞跃,就意味着你的成功。有人会追问,发展了,飞跃了,成功了,那又为了什么?实现了人的发展的新的飞跃,就能赢得领导的肯定、同事的赞誉、学生的爱戴,就能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就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还要说,即便是这样,还不照样是为了学校、为了学生?那么,我敢说,这种人基本上也就无可救药了,我可断定,这样的人干什么也不会干好,对他而言,无论干什么,无论干到什么程度,一辈子也是不会品尝到职业幸福的,因为他始终认为工作是为了别人,始终认为是别人对他有所企图,就是始终不承认是为了他自己,这种人也就无需为他的成长费神了。
我以为,做好一件事情,大抵要求解七个问题。
一是“为何”,就是要清楚“做什么”,解决目标问题。目标是方向。只有认识到位,理解清楚,才能明确方向,把握准确,才能用全心、倾全力。教师发展,首要的是使教师自身得到发展,挖掘潜质,提升品位。
二是“何为”,就是“为什么做”,解决目的问题。只有从心灵深处认识清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之所在,才能产生“真切”而“迫切”的需求,才能调动内在的积极性和旺盛的活力,才能持久地做下去。
三是“想为”,就是“想做”,解决动力的问题。只有打心眼里想着去发展,想着去提高,才能滋生强烈的发展欲望,才能去想方设法地寻求发展的方法、策略和路径,才能激活自己的思维,而且这种“想做”的欲望越强烈,干劲越足,办法越多,意志越坚,行动越快捷,改变越显著。
四是“能为”,就是有能力去做,解决能力的问题。教师成长,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谁都能走上专业化发展道路的,还要有发展的能力。发展的能力从哪里来?它来自于读书,来自于思考,来自于实践,来自于团队的互助。
五是“会为”,就是有办法去做,解决的是方法问题。无论是课堂的打磨,还是行为的改变,无论是教学的反思,还是细节的研讨,无论是教学模式建构,还是教学艺术的探索,这每项内容的实施、每个目标的达成,都需要讲求方式和方法,而这些课题本身又都是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方法。
六是“乐为”,就是开心地去做,解决的是态度的问题。乐观的人,会把成长中的困难和问题当作挑战和机遇,而悲观的人,常常把日常工作也会看做一种痛苦的煎熬,就像登山遇雨,有的认为是倒霉和糟糕的事情,自然影响了登山的心情,对他而言,此行徒增烦恼;而有的人认为是难得的景致和难得的体验,对他来说,登山变成了享受,自然收获多多。
七是“为好”,就是“做好”,解决的是成效的问题。对于专业化发展,善为、乐为的人,肯定会有克服种种困难的勇气,会在不断地坚持中,广泛汲取,大胆尝试,会在不断地探索中,注重反思,研究完善,最终实现既定目标。
教师发展,不是任何人在如何情况下都可以进行的,它同样意味着一种神圣的使命和责任,一种特殊的情怀。你能否得到成长,还看你是否坚信,成长其实首先是为了你自己!


教师专业发展:“觉悟”与“正道”
来源: 《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3期 作者: 胡定荣
                          
摘 要:教师的专业发展应从关注教师专业知识增长和行动反思转向促进教师专业觉悟和专业修行。教师的专业觉悟指教师通过观察和体悟来领悟教育的真谛,发现教学兴废之道,从而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获得教育成功体验和职业幸福;教师的专业修行有八道,即“触—受—问—设—验—识—述—度”;教师的专业修行需要“善知识”的引领。
关键词:专业觉悟;专业修行;教师专业发展

从理论上讲,教师职业是专业,每个教师都应该成为专家型教师。从事实上看,成千上万的教师经过多年的努力,却鲜有成为教学有方、带班有道、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好、在教育教学的某一领域有深刻研究和认识的专家型教师。
为什么教师专业发展的高期待,换来的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低效果?难道说多数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目标?如果不是,为什么只有少数教师能成为专家型教师,多数教师却不能成为专家型教师?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无效的原因的认识,国内学者从教师内外部作了分析。有的认为是教师自身缺乏专业意识、专业能力和专业行为。叫有的认为是教师外部的行政主导专业发展体制导致了教师失去了专业发展的权利和动力。[1]对于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从外部主导的教师专业发展转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自觉,[3][4]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等。但是,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何种专业意识和专业行为,是否有一般或共同的专业发展途径,目前的研究还缺乏可操作和共识的观点。
笔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不完全是教师个性化努力的产物,存在共性或一般规律;多数教师之所以不能够实现专业发展,是因为缺乏“正念”“正道”和“正确的指引”。基于对优秀教师成长经验的总结分析,[5]笔者认为,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有“专业觉悟”“修行正道”和“善知识”的指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正念:“专业觉悟”
教师专业的发展是在专业发展动力推动下进行的。对于教师职业为什么要实现专业发展的问题,以往的认识主要是从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较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出发,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是提高行业的质量标准,赢得社会尊重。在这种观念驱动下,教育行政部门把提高教师的知识和学历水平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教师个人往往把提高学历和评职称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而一旦教师的职称和学历达到了标准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多数教师往往就会失去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我们认为,要使多数教师具有专业发展的动力,必须转变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观和动力观,使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每一个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在动力追求。
从教师职业的内在矛盾来看,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习或引起学生变化的活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多数教师每天起早睡晚,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成人成才,而多数学生却没有在自己的努力下健康成长。对此,多数教师百思不得其解、百试不得其果,没有体会到教师职业成功的快乐,有的甚至对教师职业产生了倦怠或麻木。对于这一矛盾或痛苦的事实,多数教师没有找到真谛,往往把造成教学痛苦的根源归之于学生不领情和不懂事,没有觉悟到造成苦果的根本原因正是在于自身的意识与行为,没有及时地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做出恰当的调整,以至于在不知不觉、不明不白和痛苦的煎熬中度过了自己漫长的教学生涯。
从教师职业的内在矛盾出发,每一个教师都需要离苦得乐,求得解脱。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用各种知识技能去填充教师的大脑和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与痛苦,而是帮助教师追求教师职业的幸福。因此,我们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应从追求专业知识增长转向促进教师专业觉悟。
所谓觉悟,指通过观察、体悟来领悟真理,离苦得乐,获得人生的解脱。所谓教师专业觉悟,就是教师通过观察和体悟来领悟教育的真谛,发现教学兴废之道,从而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获得教育成功的体验和职业幸福。
教师的专业觉悟有以下特征:(1)以“得道”与“解脱”为目的。“得道”就是发现教育教学的因果关系和获得有效教育教学之道,“解脱”就是摆脱教学失效带来的紧张、焦虑和痛苦,体验教育教学成功的幸福与快乐。(2)以“情”“理”为内容。教师专业觉悟的内容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有效教育教学的知识与道理。(3)以“己”“他”为对象。教师的觉悟,首先,是教师自己觉悟,把自己掌握明白的学习道理教给学生,这就是“觉己”。其次,是觉悟了的教师帮助未觉悟的同行教师觉悟,通过自己的觉悟带动更多的同行觉悟,这就是“觉他”。(4)以教师自身的思考和行动为方式。教师的专业觉悟是对自己教学实践和观念的正确体会,它是教师自己生命体验的结果。它解决的是教师的切肤之痛,获得的是切己之知。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正途:修行正道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的认识,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基于对教师自身教学实践的观察反思(或称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国内外的研究者还总结出了行动研究从界定问题—设计干预方案—实施干预—评价效果的循环步骤。照理说,循此步骤,多数教师应该可以得“道”。但是,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量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观而不察,见而不识,百试不得其果,百思不得其解。这说明,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正确道路还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通过对优秀教师成长过程的考察,我们认为,教师专业觉悟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八个阶段。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教师专业修行的“正道”。
(一)“触”
教师的专业知识从教师的专业实践中来,教师的专业实践就是和学生打交道。教师在和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首先得接触学生,产生各种触觉。因此,教师和学生的接触是教师获得专业认识,走向专业觉悟的开始。
教师的专业接触是指教师全身心地接触全体学生,走进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和全体学生进行身心的双向交流。
教师全身心地接触学生,意味着教师要动用自己的眼、耳、鼻、身、意等去接触学生。例如,教师用眼接触学生,就会产生视觉;用耳去接触学生,就会产生听觉;用意识去接触学生,就会产生知觉;等等。全面地接触学生,就会获得丰富的感觉,就会对学生产生具体、丰富和生动的印象。
优秀的教师往往通过和学生的视线接触,观察到学生的迷茫,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观察到学生的专注、欣喜、愉悦之情,从而体会到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教学成功的快乐;观察到学生在听讲中烦躁不安,从而觉察到教学的单调和枯燥,进而调整教学活动方式与内容,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特级教师李吉林在谈到和学生的接触时说道,学生的眼睛是“会说话的眼睛,是好奇,是求知,是灵性,是多情,是纯真,那里面蕴藏着娇嫩的宝贝,那是不能忽略,不能挫伤,不能压抑的”。[6]特级教师俞正强在谈到自己转化学困生的经历时指出,一旦学习困难的学生和你有了视线的接触,眼睛发亮,这就是你走向教学成功的开始。[7]
优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俯身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和方式的真实感受,发现学生学习失效或有效的真正原因,从而对症下药,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
教师接触全体学生,可以帮助教师获得对学生差异性的认识,领悟到因材施教的道理与快乐。特级教师于漪在谈到自己的专业成长时指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教师要练就一副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潜力。她自己正是通过对一本本书的认真阅读,一点点学习、领悟,逐步懂得为师之道,并品尝到其中无穷的乐趣。[8]
由此来看,教师专业的修行需从修“触”入手,变不接触、部分接触学生为全面接触全体学生,获得丰富的教学感性认识。
(二)“受”
所谓“受”,指承受动作的结果,产生反应和感受。教师运用眼、耳、鼻、身、意去接触学生,发出动作,必然会受到反作用,在教师的身体和心理上产生反应,形成感受。这种感受,可能是成功和愉快的,也可能是失败和痛苦的。优秀教师会对教学感受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或者因为学生的成长与成功而兴奋;或者因为学生的不领会、不领情而食不甘味、坐卧不安。正是对教学接触活动结果的强烈情绪反应,教师有了惊诧、惊奇、惊喜或惊悸之情,就驱动和迫使教师去探寻成功的奥秘和痛苦的解脱之道,走上了“悟道”的路程。特级教师钱梦龙在反思自己教师专业成长经历时指出,正是由于他对自己在短短的四年内快速成为优秀语文教师的成功体验使他走上了语文教学研究的道路。[9]特级教师薛法根在反思自己专业成长经历时谈到,正是由于自己的作文公开课上砸了,使他走上了探寻成功的作文教学之道的路程。[10]
由此来看,教师的专业修行需要修“受”,只有让自己的教学感受丰富起来,产生了酸甜苦辣各种感受,才会对教学现象有所觉察和区分。
(三)“问”
所谓“问”,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引起的结果发生疑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做作业,但是,偏偏有一些同学不做或不交作业,这是为什么?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听讲,但是,结果发现,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学业成绩提不高,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学业成绩却始终保持良好,这又是为什么?
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可以分为是什么的事实问题、为什么的原因问题以及怎么做的对策问题。譬如说,教师观察到学生不交作业的现象,这就需要从事实上弄清楚有多少学生不交作业、这些学生都是哪些学生(成绩好的同学还是成绩差的同学,男生还是女生等等)、这些学生是偶尔不交作业还是经常不交作业,从原因上分析到底为什么不交作业,然后寻找让这些学生自觉交作业的对策。
优秀教师不仅仅只是感受到了学生学习结果的差异,还对学生差异的具体表现、成因和对策提出疑问。如特级教师李明新在谈到他的专业成长经历时指出,他所在的北京小学一直倡导教师要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把研究、解决问题作为质量的生长点,要求教师“带着课题走进教室”。他在作文教学中观察到学生害怕写作文,不愿意写作文,于是,他就把调动学生作文兴趣、提高作文能力作为研究的课题。[1l]
由此来看,教师的专业修行需要修“问”,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疑问或困惑,才会驱动教师不满足教学现状,寻求教学改变,而只有教学改变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设”
所谓“设”,就是对教师自身教学中产生的问题的原因做出假设,依据理论和事实依据,提出预想的改进方案。
普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往往会把原因简单地归之于学生学习态度有问题,而不愿意从自身找原因,不会主动提出改进方案。如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到学生不感兴趣,就提出学生不感兴趣我怎么办的问题,期待有高人指点。优秀教师则会基于自己的体悟,大胆提出假设,寻找解决办法。如特级教师李吉林观察到呆板、单调、低效的语文教学使学生流露出黯然神伤的表情,使她不由得产生焦虑之情,进而使她产生了如何才能使学生喜欢语文、学好语文的疑问,困惑中,她受外语情景教学法的启示,大胆提出通过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学习语文,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设想,由此走上情境教学研究之路。[12]特级教师李明新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发现学生不愿意写作文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把作文和生活割裂开来,认为写作文就是写做好事、英勇救人等。于是,他提出了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人手,使学生逐步消除怕作文的心理,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设想。[13].
由此来看,教师的专业修行需要修“设”,教师只有针对教学中的疑问提出假设,对教学现象的因果关系做出分析,才能获得教学知识。
(五)“验”
所谓“验”,就是对自己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来观察学生的反应,验证和体悟教学因果关系。在验证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记录预想的结果是否发生;要有对比和适当的控制,保证因果关系的可靠性;验证要多次反复进行,通过重复验证,避免“偶然道”,求得“必然道”。
有些教师遇到教学问题时,往往不愿意尝试改变。即使尝试,也是偶尔和随意尝试。一旦尝试不见效,便很容易放弃教学改进的努力。优秀教师则会基于自己提出的假设大胆实践和持续探索。如特级教师钱梦龙在20世纪70年代末为了验证他提出的学生自主阅读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假设,在他所执教的两个平行班开始了对比实验,实验班以学生自学、交流、讨论为主,适当辅以教师指导;对照班则完全由教师讲授,学生的任务只是听取和记住。每次对比实验以后,他都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对两班学生就学过的同一篇课文、用同一套试题进行测试。经过三年的反复实验,验证了他原先假设的因果联系。[14]李吉林老师为了验证情境创设对于语文学习的效果,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进行了长达28年的探索。先是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片断语言训练,发现有效果。接着,又在作文教学引入情境,为学生提供作文题材,也取得好的效果。紧接着,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看它对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的效果。发现情境教学对学生语言、作文和审美能力有效果后,李吉林老师又进一步验证教学情境创设对学生整体发展的效果。
由此来看,教师的专业修行需要修“验”,一只有教师不断亲身的实践验证,才会有教学的不断创新和真切的体悟。
(六)“识”
所谓“识”,指教师对自己通过实验得到的经验加以提炼形成正确的识见或见解。见解就是见识和解脱。识见就是通过自己亲身的实验观察,发现和掌握教学规律,懂得教学兴废之道。解脱就是教师摆脱教学的紧张和焦虑,离苦得乐。教师解脱的关键或前提在于有没有形成正确的识见。教师的正确的识见不能和经验得到的结果画等号。
普通教师对教学现象的认识往往停留在经验认识阶段,把自身的教学经验绝对化,看不到自身教学经验的局限性。他们或许知道教学经验需要提炼,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要提炼,提炼什么和怎么提炼。
为什么要对教学经验进行提炼?因为教学经验受具体的时空条件限制,具有偶然性、片面性和主观性,没有揭示真正的因果关系,不是可靠的知识,单纯靠经验来进行教学,可能会误导自己和他人。因此,教学经验需要通过提炼来发现真正的因果关系,找到有之必然的条件,提高教师专业的胜任感和成就感。
提炼教学经验的什么?教学经验提炼就是对教学设想中的因果关系进行具体分析,揭示因果之间的具体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如李吉林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发现情境教学对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等方面的发展都有显著效果。她便从因果两方面进行了提炼。从因的方面提炼,她概括出促进学生发展的情境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四个特点,归纳出情境的五种类型:“实体情境”“模拟情境”“想象情境”“推理情境”“语表情境”,总结出“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六种途径。[15]从果的方面提炼,她总结出情境教学对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和道德发展都能起到好的作用,思维方面具体表现在学生思维准确性、形象性、逻辑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从因果联系方面提炼,就是要揭示二者之间起作用的过程与条件。李吉林老师概括出了情境教学之所以能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四条原理:暗示诱导原理、情感驱动原理、角色转换原理和心理场整合原理。[16]
教学经验怎么提炼?提炼因果关系的过程、方法和条件是什么?因果关系的提炼需要提炼者自身具备理论思维能力,同时,需要研究者借助于外部的相关理论知识来解释教学因果关系。如李吉林老师在概括情境教学的原理的过程中,既立足经验事实分析概括情境教学的特征,又带着问题从中国古代文论、现代心理学和脑科学的进展中去寻找情境促进学生的发展的依据及心理和神经生理机制。
由此来看,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修“识”和修“炼”。
(七)“述”
所谓“述”,指教师把自己觉悟的知识通过语言文字表述或表达出来。教师只有通过“述”才能使自己个人得到的知识转化为教师群体的公共知识,使自己更加明道,使同行能够闻道。有些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不愿意写教学文章,害怕写文章,优秀教师则充分认识到表述自己教学思想的重要性,不辞辛苦地提高自己的表述能力。如李吉林老师在自己的教学职业生涯中撰写了大量的著作和论文,这些论文和著作很多得了奖。但是,李吉林老师谈到她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奖,而是觉得通过写可以把零乱的思路、浅表的认识变得条理化,清晰和深刻。她认为教师撰写文章的过程是积累和总结经验的过程,也是一个特殊的“业务进修”过程。[17]
由此来看,教师的专业修行需要修“述”,提高表达自己教学思想、教学见解的能力,使自己悟到的教学道理通过言说得以彰显,照亮自己和他人的专业发展路程。
(八)“度”
所谓“度”,指教师自己获得教育教学见解后,不满足于自己得道,进而产生了帮助同行教师得道并渡过教学难关的念头,做到“度己”与“度他”的统一。教师通过帮助同行教师,使自己悟到的见解在更大范围得到验证和提炼,获得更大的普遍性,从而走向专业的成熟与自信。有些教师害怕同行超过自己,往往不愿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优秀教师则在自己觉悟后积极帮助同行教师,在帮助同行教师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专业发展和专业自信。如钱梦龙老师在构建了语文导读法后,虽然一些人对他的导读法提出质疑,但他在发展自己的教学思想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自信,因为他的教学思想经过了无数人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李吉林老师在构建了情境教学体系后,创建情境教育研究所,培养大量的优秀的同行教师,使得她的情境教学思想由一所学校走向全国乃至国外。
以上是对教师专业修行过程的总体概括,教师专业修行的过程不是一次完成和一劳永逸的过程,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教师永远在专业修行的路上。因此,教师不必患得患失,担心通过修行悟到的东西如何保住,而是需要通过不断的试验使自己悟到的东西得到不断的印证和丰富,最终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正引:善知识的引领
强调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专业修行的结果,并不意味着否认外部力量的引领作用。教师的专业觉悟有的是通过自身修行获得,这可称之为“自觉”或“悟道”,有的是在专家、师傅的引领或同行的帮助下获得,这可称之为“引觉”或“闻道”。事实上,多数优秀教师的专业觉悟过程都体现了“自觉”和“引觉”的统一。如钱梦龙老师在提出语文教学自主阅读与学生发展课题时就受到了当时的教改实践的影响;[18]李吉林老师之所以能够提出语文情境教学法,她自称是受到了外语教师蒋兆一提供的外语教学情景教学法信息的影响,[19]。后来,李吉林老师又提出情境教学与学生整体发展关系的课题和创建情境教学理论体系,她自称是受到了教育理论专家杜殿坤教授的影响。[20]
那么,为什么大量的教师专业引领却没有产生良好的效果,有的甚至遭到教师的排斥?外部的引领如何才能起作用?从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经历来看,我们认为,教师的专业修行的引领要起作用需要具备四个方面的条件:(1)教师专业修行者有主动发展的愿望和困惑,带着问题求教于同行或专家。李吉林老师为什么能抓住外语情景教学法的信息?正如她所说,因为她一直在思考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机会偏爱有准备的头脑。[21](2)专业引领者需要具备引领能力。教师专业引领者必须在引领的方面有所觉悟。(3)教师专业引领需要结合教师专业修行的过程来进行,引导教师观察现象、丰富教学感受、澄清教学问题、明确假设、实施验证、形成见解、表达观点和运用推广教学思想。(4)教师专业引领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教师专业觉悟是教师内部自身努力和外部的制度安排、专业引领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关键是教师自身的努力,外部的制度安排和专业引领只是助力,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最终要靠教师自己去走。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从关注教师专业知识的提高转向促进教师的专业觉悟教师专业觉悟是教师通过观察和体悟来领悟教育的真谛,发现教学兴废之道,从而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获得教育成功体验和职业幸福。教师的专业觉悟以“得道”与“解脱”为目的;以“情”“理”为内容;以“己”“他”为对象;以教师自身的思考和行动为方式。教师专业觉悟需要经过专业的修行,即“触一受一问一设一验一识一述一度”。教师的专业修行需要“善知识”的引领。
我们假定,只要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发正念、走正道和经过善知识的指引,就一定能获得教育成功体验和职业幸福。我们认为,上述观点的确立有助于消除教师专业发展的宿命论和偶然论,提高广大教师专业成长的信心。我们希望上述观点能够得到广大同行和中小学教师的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贾群生.专业性教师行为分析:教师研究的新视野[J].教育研究,2009(12).
[2]黄耀红,周庆元.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反思与理念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07(7).
[3]汪明帅.从“被发展”到自主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挑战与可能对策[J].教师教育研究,2011(4).
[4]舒志定.论教师的专业自觉[J].教师教育研究,2007(6).
[5]胡定荣.影响优秀教师成长的因素[J].教师教育研究,2006(4).
[6][17]李吉林.长大了的儿童[J].人民教育,2003(17).
[7]俞正强.教学应该发生在恰当的地方——对学困生问题20年思考与感悟[J].人民教育,2009(11).
[8]于漪.思念[J].人民教育,2003(6).
[9][14][18]钱梦龙.草根式研究:基层教师的成才之道——以我的语文教学研究为例[J].福建教育(中学版),2011(7).
[10]薛法根.教育的幸福[J].人民教育,2003(18).
[11][13]李明新.没有终点的追求[J].人民教育,2007(17).
[12][19][20][21]李吉林.情景教育的诗篇[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5][16]李吉林.为儿童学习探索30年[J].全球教育展望,2008(6).

感悟教师专业化成长  

本文转载自shengge《感悟教师专业化成长》



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那么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而教师的职业如果不被社会尊重,那么这个社会的教育大厦就会倒塌。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有关教育与教学的问题,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与师资培养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
当前的课程改革呼唤着教师专业化成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既是一种认识状态,又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个奋斗过程,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直接影响着课改的成败、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未来。
★★★学习、思考、实践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本途径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老师要想给未来培养出优秀人才,那么老师要学的,要思的,要做的事情还很多,需要通过学习新知来充实自己,反思自己,总结自己,提升自己。老师的学习成长途径是阅读,听课,同科老师之间的探讨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古训充分的说明了学习、思考、实践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把学到的东西,思考之后通过实践,在教学中学以致用,来指导我们的实际操作。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又产生新问题,促进我们去思考,去学习,应该说学习、思考、实践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本途径。
★★★理想、激情、毅力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精神动力
教师应该拥有一种职业理想即专业化发展的抱负,而激情就源自于理想。任何一名老师,都可以平凡,但不可甘于平庸,不甘于失败,这些都来自老师心中的一份豪情壮志。要想做好一名合格老师,就该在理想的引领下,在激情的驱动下,认真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嫁接经验,弥补不足,反思提高,即使在实践的道路上,碰到坎坷,险阻,只要理想还在,那激情就会燃烧。
每一个成功的教师,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束缚和压力,都会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迷茫、困惑,徘徊,犹豫,甚至放弃。我们学校坐落于城郊结合地带,又是与少数民族杂居地区,教育工作更需谨慎细致。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再加上坚持到底的毅力和勇气作支撑,我们的工作就会有很大改进,追求成功。
★★★环境、活动、努力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外在因素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和谐的氛围中才能健康成长。同时,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也离不开活动,只有在活动中,才能找到自己专业化成长的方向。像听评课活动,集体备课,说课对抗赛,举办优质课评选,专家学者的报告,外出学习等等,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老师们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支持,共同成长,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合作,愉快,和谐的环境中,自己辛勤付出,不断努力,快速成长,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师专业化成长回归于人的本质探索
成长无止境,作为一名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做一个家长,学生都满意的老师。工作中,不需着眼于人的发展,追问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用自己热爱生命的激情、饱满的文化涵养,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的成长,才真正教给学生一些有用的东西。老师应该是一个有梦的人,因为树就不会拒绝生长,而且,枝繁叶茂的梦想永远具有诱惑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将不停的思索,彰显自己的个性魅力,不断的实践,重建专业生活,重塑专业自我,用理性思考的深度,引领教师专业化探索的高度。追求成长,止于至善!

引文来源http://www.177liuxue.cn/info/2010-4/85354.html


论核心教育知识及其特征
来源: 《教育发展研究》2013年10期 作者: 龙宝新
要:核心教育知识是教育实践中通用性与迁移力较强、教师使用频繁且富有效能、在专业社群中认同度高的教育知识,是在教育知识体系中占据核心位置的理论概念与实践知识的统称。从内涵上看,它是教育领域中的通用知识、成长型知识,是教师工作取向型的知识,是在教师身上现实运转的行动性知识。核心教育知识的六个关键特征是:必需性、阶段性、层级性、主题性、多效性与统领性。
关键词:核心教育知识;内涵;特征
  
在对“教育知识”的理解上,学者常常持有两种基本见解,即“关于教育的知识”与“教育中的知识”,本文重点谈及的是前者,即“关于教育的知识”,或“关于如何教的知识”。在人类教育长河中,不仅学习者的学习内容——“教育中的知识”需要精选,而且教师教育的内容——“关于教育的知识”也需要精选,否则,教师教育体系便会变得臃肿,过度的教师教育也会不期而至。换个角度看,教育知识绝非教师用以解决一切教育难题的灵丹妙药,其功能是有限的:它能给教育者提供一种思考问题的思路与角度,却不能决定、安排教育领域内的一切事物;它能引导教师选择一种理智、合理、稳妥的应对教育情境的行事方式,却不能在教育圈层内为所欲为、唯我独尊;它能为教师提供一把打开未知教育世界的钥匙,却不能模塑、设计、规划教师的未来教育生活世界……因之,教育实践中真正能用到的“好”教育知识毕竟是有限的,那种悉数尽收的教育知识观必将危及整个教师教育机体的合法性。我们认为:摈弃那种拿来主义式的教育知识观,将教育知识大厦中的高理智含量、高实践价值、高教育效能、高迁移能力的知识成分,即核心教育知识析取出来,使之成为教师专业学习的焦点对象,是教育工作者在新教育时代应坚持的科学态度。正如有学者所言,“作为人类教育知识最高形式的‘教育学’,其体系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应该是相对固定的,然而,教育知识相对固定的‘形’至今仍是模糊的”。[1]所以,探讨并确定核心教育知识,消减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垃圾教育知识”,给教师教育体系“瘦身消肿”,是促使当代教师教育走向优质高效的必然选择。
核心教育知识的内涵剖析
如果说主导教师专业实践的教育知识是一座大厦,那么核心教育知识便构成了这座大厦的基座、内核与主体。核心教育知识是整个人类教育知识链条上的关键一环,是关联整个教育知识系统的主线、骨干与经脉。客观地讲,教育知识体系是无形、无边、流转的,谁也无法获知教育知识体系的全貌、全图,我们所言及的教育知识体系一定程度上都是学者主观把握的产物,它不一定真有其形。现实中,只存在主观意义上的教育知识系统,或言之,顶多只存在学者梳理出来的“教育知识体系图示”。核心教育知识特指这一无形教育知识体系中存在的那些相对稳定、持续再生、教师必备、工作必需的那些教育知识,是教育实践者的教育理论修养中不可或缺的知识构成。进言之,所谓“核心教育知识”,就是在教育实践中通用性、迁移力较强,为教师所频繁使用且富有效能,在专业社群中认同度较高的教育知识,是新教师在从教前必须掌握的教育知识,是在教育知识体系中占据中心位置的教育观念理论、实践知识等的统称。正是这部分知识才构成了教师教育特别是教师职前教育课程的理想内容,才是构筑高效教师教育的科学依据。应该说,一旦教师具备了这些教育知识,就能够比较顺利地形成看待教育问题的专业眼光,生成教育行动的专业实践策略,面对教育情境做出专业化的教育反应。
具体而言,“核心教育知识”的内涵体现在:
1.核心教育知识是教育领域中的通用知识
如上所言,稳定可见的教育知识形态是罕见的,存在的只是不断变动、动态流转的教育知识体系,因此,核心教育知识是相关教育实践领域中的通用教育知识,是教育知识体系中那些变动相对缓慢的基础教育知识,是一般教育领域中经常会被提及的高频次教育知识。这些教育知识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与教师专业共同体中的常识或常规,成为新教师进入教师行业之前必备的基础知识。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被使用的频率决定着教育知识的实际价值,决定了某一教育知识在整个教育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使用频率是判断具体教育知识是否属于核心教育知识的关键指标之一。通用教育知识是教师在所有教育领域中使用到的教育知识的交集与公共成分,是教师在各具体教育领域之间实现灵活转换与自由流动的桥梁与跳板,是教师适应一切教育领域内工作的认识基石。教师在接受专业学习之前,只是确定了未来工作的大致方向——成为某一学科的教师,至于其走向专业成熟的具体道路与方向如何,在其身上最终会形成哪些优势专业领域。例如,是在教学方法上突出还是在教学理念上卓异,是在教学结构设计上成功还是在教学风格上成名,是在课堂教学上出彩还是在教学管理上出色等等,这是一个生成的过程,不是新教师的教育意愿所能完全控制的。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教师的工作环境、成长机遇、工作对象等偶然因素最终决定着教师的具体专业发展方向。一个教师最终会成长为哪一类教师,任何教师教育者都无法提前预知,也无法对教师的未来专业发展进行强制性规划,毕竟他们不是教育领域中的“先知”。教师的优势专业能力始终处在形成与涌现之中,我们最多只能对之做一个粗略预计与判断:一般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都会用到的公共教育知识在其未来教师专业发展中肯定是有用的。所以,只有这部分作为教师必定需要的通用教育知识才是我们所言的“核心教育知识”,才是教师需要学习的教育知识内容。教师教育者引导新教师学习这些教育知识绝对不会做无用功。
2.核心教育知识是教育实践中的成长型知识
“通用教育知识”的概念是从核心教育知识的统摄水平角度来说的,这种教育知识是否具有增生力、生发力构成了核心教育知识的另一评量标准,毕竟对教师发展最有意义的不是“死基础知识”,而是有活性、可膨胀的自我扩展性教育知识。核心教育知识一定是具有超强实践结合力、内在扩展力、自我增殖力的教育知识,一定是具有可持续发展力的教育知识,这就是核心教育知识的成长性特征。正如有研究者所言,“在很大程度上,知识的接受和应用者本身就在每日创造着新的知识。换言之,一线教师也是教育新知的创造者。”[2]在此意义上,教授核心教育知识的宗旨是给一线教师提供高屋建瓴的一个知识生产起点。从类型上看,教育知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经成为民众熟识的大众教育知识,即所谓“社会的教育知识”,[3]这一教育知识具有一定的惰性与保守性,无法融入一些批评性意见与创造性歧见,故属于一种不具有衍生力的教育知识;一类是介于教育创见与大众教育熟识之间的中间层知识,即在一定时代刚刚被教育界认可的教育知识。这些知识具有一定的活性,一旦它们被运用到教育实践情景中去,就会启动教师的思考,进而生发出一些新的教育见解,这就是成长型教育知识。这类教育知识的最大特点是可增殖性、可衍生性,即成长性,具有“一带多”的潜在优势。教师在习得教育知识之后,他们能够在这些知识的媒介下形成对教育情景的新认识、新思维、新策略,推动教师对教育问题的创造性应对能力的提升。这些知识就是核心教育知识。显然,尽管核心教育知识的首要属性是通用性,但过度“通用”的教育知识,如民间教育常识、大众教育哲学等并不能成为核心教育知识,这是因为这些教育知识的生产性已经非常弱了。在教育知识群落中,核心教育知识主要表现为一些专业圈子中公认的教育理论知识以及有效的教育做法和教育观念。这些教育知识的科学性虽然没有得到最终确证,但它们能够为教师科学教育行动策略的形成提供认识启示与智慧资源库。或言之,在教师迈向专业成熟的过程中,这些教育知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垫脚石与桥梁,是教师教育认识、教育创意形成的酵素和媒介。
3.核心教育知识是教师工作取向型的知识
理论是完美的,实践是有缺陷的,核心教育知识的根本价值立场不是追求完美,而是追求实效。在教师所应拥有的教育知识系统中有一个整合中心,即实际从教需要,核心教育知识是一切有助于教师“学会教学”的教育知识总汇。教育知识只有“与实际体验者具有同构性”并“与教育实践者的‘消费’结合起来”[4]时才具有实质意义。现实中,教育知识的取舍、组织与调配往往有两条主线:其一是基于教育理论逻辑的知识主线,其二是基于教师工作需要的知识主线。客观地讲,依托前一主线组织的知识系统是教育学知识,而依托后一主线组织的知识系统则是教育知识。在此意义上,核心教育知识不是“教育理论领域”意义上的核心,而更多是“教师工作领域”意义上的核心,是教师从教需要的一切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组成的知识群落、知识总体,是“各个领域学科形态的知识在个体的教育活动中被综合起来,或者说,当这些知识用在个人的教育活动中时,才构成了教育知识。[5]当然,教师工作取向的核心教育知识并非只包括教师工作需要的实践性教育知识、技艺性知识、经验型知识,还包括那些有助于教师教育素养提升的教育理论知识、观念性认识、哲理性知识,这两种教育知识尽管与教育实践间的亲缘性与可转化性水平是有差异的:教育理论知识与教师的教育素养密切相关,但对教育实践不具有直接可利用性,它以决定教师看待具体教育问题、教育现象的一般眼光与视野的方式间接参与教师对教育问题的解决,增进教师的教育潜力;教育实践知识以直接为教师教育工作提供认识图式、行动策略的方式参与着教师对教育问题的解决与行动,增进着教师的教育实力。客观上讲,两种教育知识都是教师专业发展所必需的,它们能否够格称“核心教育知识”,完全取决于其服务于教师教育工作的情况,取决于知识本身对教师工作的实际贡献力,而非单单看其教育知识类型,即归属于教育理论知识还是教育实践知识。那些纯粹的无法与教育实践产生关联与化合的教育理论知识,以及那些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一看即懂的教育知识,无论如何都不能被归入核心教育知识范畴,因为这些知识对教师而言不具有学习价值和衍生价值。
4.核心教育知识是教师身上现实运转的行动性知识
其实,在教育实践中存在两种意义上的“核心教育知识”:一是教育学知识体系中的核心教育知识;二是教育实践领域中的核心教育知识。相对而言,前一核心教育知识的前身是逻辑严谨、系统完善、结构有序的教育理论知识,其形成是教育专家筛选的结果,它的轴心是由基本教育概念按照逻辑法则链接而成的“学科基本结构”(布鲁纳);后一核心教育知识的前身是复杂多变、与时倶进、开放生成的教育实践知识,它的形成是教育行业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围绕“教育工作如何顺利展开”这一主题而组织起来的实用教育知识,其轴心是一系列教育行动图式按照教育问题或教育工作事项链接而成的工作方式。在教育学知识体系意义上,“核心教育知识”本质上是基本教育概念的组装与推演,是教育思想者的“脑中之轮”旋转、运思的结果,藉此生成的教育认识扩充的是人的教育视域、教育眼界,拓宽的是人的主观教育世界,改变的是人的教育素养,它是人们认识教育世界的一种符号化、抽象化产品;核心教育知识关注的是狭义的“教育知识”,即在教育实践中真实运转、与教师的教育行动合二为一的行动性教育知识。尽管教师专业发展也需要教育理论知识,但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各个教育实践领域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最需要的核心教育知识类型与内容,故后一意义上的“核心教育知识”正是我们所言的“核心教育知识”,而前一意义上的教育知识只有一部分且须经过转化才能进入核心教育知识的范畴。正如有学者所言,“教育知识是有关教育过程的知识,提供一种可操作性的图景,而教育学知识是一种论理知识,提供的是一种思维,一种视界,一种价值观。”[6]核心教育知识不是漂浮在教育实践洪流之上的一层“油”,不是给教师“镀金”的饰品,而是真实地参与教师教育生活世界建构的实在构成要素。无论这些教育知识是参与了教师形成认识教育问题的眼光,还是参与了教师情景化教育行动方式的生成,它们都是在成熟教师身上真实运转的知识,都是融入到教师的教育生活世界内部的教育知识。这才是核心教育知识不同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根本差异所在。
上述所言的“核心教育知识”真的存在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分化整合是任何实践领域知识发展的自然规律与辩证法,教育知识的发展亦是如此。对教育学科而言,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沟通、化合,进而产生边缘知识,是学科间互摄共生、领域间汇流交生的必然结果。但无论知识如何“杂交”,它们都是在学科边缘或领域夹缝地带发生的,都是以坚守各个学科领域的“硬核”一核心知识为存在前提的。譬如,以哲学为例,尽管哲学的分支在增加,人类的哲学认识在增长,但物质与意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关于智慧与意义的知识等始终是哲学领域的核心知识。应该说,任何学科知识在发展中始终存在着两种相辅相成的倾向,即离心化倾向与向心化倾向。前者促使本学科在汲取其他学科知识的营养中不断壮大,后者促使本学科在强根固本中日益强大。显然,向心化倾向是促使某一学科领域核心知识形成的原动力。正是在向心化力量的推动下,教育领域中的核心教育知识最终会在实践中形成。譬如,教学的常规、师生关系知识、教师自我发展知识、基本学科教学法等,都已经成为任何教育学教材无法回避的内容板块,它们正是核心教育知识的现实表现。
核心教育知识的关键特征
核心教育知识之所以被冠之以“核心”的称谓,是因为它具有一些普通教育知识所不具备的关键特征。正是这些关键特性的存在,才使得它从教育知识群落中“脱颖而出”,成为对教师专业发展来说具有高营养、高效能、高价值的教育知识类型。总而观之,核心教育知识的关键特征主要有六个,即必需性、阶段性、层级性、主题性、多效性与统领性。
1.必需性:教师专业成长的“营养品”
“在教育知识的诸种价值中,教育的应用价值应该是最为根本的。”[7]核心教育知识的首要价值在于其对教师专业发展而言的“高营养性”,它是教师专业发展最急需的基本教育知识形式。核心教育知识的“必需性”有两重含义:其一,它是一名成熟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中最为重要的知识构成。教师一旦获得了这些教育知识,他的专业认识与专业行为方式会在短期内发生飞跃与聚变,他的专业素养会获得全面改观,他的工作绩效可能迅速走向卓异、显赫;其二,它是一种成长型教师最为缺乏的教育知识类型。对成长型教师而言,正是因为缺乏,它才显得“必需”。尽管新教师具备了这些知识不能保证他立刻成长为优秀教师,但它却能引导教师步入一条成就名师的高速通道,为其指出奋斗的方向与行动的途径。对教师而言,核心教育知识起着指路搭桥的作用:一旦教师走上这条便捷之路,就可能减少探索的曲折与风险,并在短期内达到一般教师的专业水准。所以,核心教育知识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智慧营养与策略库存,是教师在未来教育工作中的备选项与发展资源。这些知识一旦在教育实践中与教师个人及其工作情景相结合,教师就可能迅速找到专业增长点,实现工作方式与思维方式的转轨飞跃。而那些一般教育知识对教师专业发展而言则难以达到这种功效,因为这些教育知识涉及的是教育实践领域的边缘问题而非核心问题,处置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日常问题而非专业问题,故它们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起到的只是辅助、补充、次要作用,难以在短期内激发教师的专业潜能,实现教师专业实力剧增的功效。显然,一般教育知识的学习不能为教师发展提供较为丰富的智慧营养供给。故此,核心教育知识一定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高营养品,是对教师工作与成长具有特效力的知识类型,只有它才可能满足教师在成长中对知识信息资源的渴求。
2.阶段性:不同成长阶段的核心教育知识差异
显然,在不同专业发展阶段上,教师所需要或拥有的核心教育知识结构状况应该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质、量、度三个方面。
在性质上,教师在不同成长阶段对核心教育知识类型的需求是有所变化的。教师入职前需要的核 心知识类型主要是职业准备性知识,如基础教育理论认识、学校生活常识、专业发展常识及一般程序性教育知识;入职初期,教师最需要的核心知识类型是教学常规知识、教育经验知识、教育策略知识、教育案例知识;在专业成熟期,教师最需要的是个体教育哲学知识、教育研究知识、教育创造知识等。
在数量上,在整个专业发展生涯中,教师对外来核心教育知识总量的需求一直处于不断减弱的态 势:在职业准备期,核心教育知识是新教师认识教育活动、理解教育现象的唯一依托,是新教师建构教育素养、形成专业视野、走进教育生活世界的基本途径,是教师预备专业化的物质前提;在入职期,准教师身处教育实践中,在教育经验、体验、情景的参与下,核心教育知识进入“知识——经验”的交互生长期,它被稀释、被消化、被补充、被拓展,最终成为关联、整合教师的感性教育认识与教育经验系统的一条主轴,教育知识与教育经验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两条腿”,教师对现成核心教育知识的需求量开始下降;在职业成熟期,教师对现成核心教育知识的需求量最少,在该阶段许多新教育知识被创造,并成为教师个性化地认识教育世界的主要依托。
在程度上,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的核心教育知识饱和度是有起伏的:在职业准备期,新教师对核心教育知识吸收达到饱和状态的标志是他们对教育学专家认定的完整教育知识体系内的全部概念、理论、规则、技能等达到了全部同化、吃透掌握的水平;在入职初期,教师的核心教育知识饱和度走向两极分化:一方面,新教师身上会出现核心教育知识暂时“过剩”现象,这是因为并非所有教师在职前时期习得的核心教育知识都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找到相应的用武之地,这就导致大量核心教育知识的相对“过剩”,进而被闲置起来,显得教育理论知识饱和了,而教师工作实践急需的操作性、经验性教育知识却供给不足,他们对实践性教育知识的需求较为强烈;在职业成熟期,随着教师专业实践领域的拓宽与深入,上述“两极”现象逐渐消失,同时,由于原有核心教育知识迅速老化,教师在核心教育知识上表现出来的“不饱和”现象日益明显。
3.层级性:核心教育知识的圈层分布
“核心”常常是与“领域”相对而言的。应该说,每一个实践领域都会有一个核心;教育实践领域不同,其所指涉的“核心教育知识”内涵也就不同。教育实践也有类似的圈层结构,不同教育实践圈层上都分布着不同的核心教育知识,它构成了我们言说教育知识的重要背景。在教育实践中,教育实践的圈层有大有小,从而使核心教育知识的分布呈现出层级性特征。譬如,各个层次的教育人员,如教育管理人员、一线教师、教辅人员等都需要的核心教育知识是普通核心教育知识,一线从教的专业教师所需要的核心教育知识是专业核心教育知识;所有教育领域都会涉及的教育知识构成了公共核心教育知识;特定学科教学领域涉及的教育知识构成了局域核心教育知识;教师各个发展阶段都需要的核心教育知识形成了行业核心教育知识;在特定发展阶段才需要的核心教育知识则是阶段核心教育知识,等等。这样,核心教育知识就有层次地分布在大小不同的教育实践领域中。
在此,我们把核心教育知识的层级作了梳理,它大致包括以下各层级:(图略)
由上图可见,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教育知识分布在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待发展的不同领 域与不同层面上。一般而言,这些核心教育知识中,公共性较强的教育知识具有一定的基础性与广泛适应性,它构成了下一层级核心教育知识的形成根基与生长土壤,而较为专业、具体的核心教育知识对教育实践而言则具有直接可用性与较强操作性。所以,在特定教师发展阶段,教师最需要学习的是阶段性、局域性、专业性的核心教育知识,而非通识性的核心教育知识。对教师发展而言,行业核心教育知识、公共核心教育知识、普通核心教育知识只是教师学习的辅助内容,这些内容完全可以在日常教育生活中去自然习得,无需专业化的教师学习环节来完成。
4.主题性:一线贯通的教育知识
教育理论即便是达到了尽善尽美的水平,也难以在教育实践中找到与其完全对应的工作对象,毕 竟教育实践是不完美的,对每一个具体教育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组织一系列教育理论来应对。现实地看,教育理论是为教育实践而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理论是按一定的尺寸和模样给教育实践做衣服。相反地,教育理论是在对教育现实批判的基础上表达‘教育应该是X’。[8]因之,面对特定教育实践问题而言,教育理论永远是被组织者、被选项,教育实践才是组织者、主导者,教育实践问题构成了用以组织教育理论、教育实践艺能的主题。核心教育知识就是基于实践问题需要而对教育理论选择、组装的结果,而非教育理论知识本身。
因之,核心教育知识的基本出发点是强化教育知识的实用主义价值立场,弱化普适主义的素养论 立场,以教师工作活动领域为主题,重筑教育知识的结构与系统。与之相应,核心教育知识的基本组织单位是教师的教育生活主题,而非以教育概念为元素的教育观念;教师相对完整的教育生活单元构成了核心教育知识的聚焦点,抽象的教育命题退居次要地位。这些教育知识发端于教育情景中的教育问题,它们是围绕真实教育问题的解决而被整合、聚合、综合在一起的,甚至有些教育学知识也会被“卷进去”,但这些教育知识的真实构成单位是教师的一个完整教育行动、一个完整的教育生活主题,它的别名就是主题性教育知识。核心教育知识的习得对教师而言绝非一种中看不中用的“装饰品”、“花架子”,而是能够帮助教师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理智武器与智慧库存,它们是能与教师的教育生活形式胶合在一起,并不断丰富人们解决教育难题的策略与图式的高效教育知识。
从这一角度来看,核心教育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提升教师的教育素养,更重要的,它是增强教师对教育问题的解释力、应变力与变革力的有力工具。进言之,如果以教育观念为元素、以知识逻辑为主线、以理论体系为形体来组织核心教育知识,这些教育知识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距离”会被拉大,其与教育实践间的结合力会下降,进而难以对新教师“学会教书”产生真正裨益,难以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产生现实效力。核心教育知识必须是主题性教育知识而非概念性教育知识,必须是基于现实教育生活的需要而从人类教育知识总体中析取出来的有用的教育知识、教育事理,而非在形形色色的哲学原理支撑下推演出来的深邃教育道理、教育哲理。正是如此,对教育生活单元进行划分,以教师的教育生活主题为组织单位,据此构建核心教育知识的基本模块,形成教育知识的呈现主线,是核心教育知识课程化的基本思路。
5.多效性:对教师走向专业成熟不断生效的教育知识
“效”是核心教育知识的基本立足点。强调释放教育知识对变革教师的教育实践的效力,体现教育知识引领、优化、变革教师的教育实践的效应,是核心教育知识探寻的基本价值诉求。当然,核心教育知识毕竟仍旧归属于“知识”的范畴与领域,任何“教育知识”都是一种间接经验,都是教育工作者认识教育生活的智慧结晶,这就决定了它不单单是要给从教者提供一种具体“做法”、一种行动“范例”,而是要告诉教师一种变革教育世界、优化教育实践的思路、想法。这是教育知识作为“知识”身份的本性使然。或言之,教师只要善于利用这些思路、想法,并用自己的教育经验、教育行动去践行它、发展它,就可能产生预期的多样化教育效能。所以,一种教育知识到底会和哪些教育情境、哪些教育主体、哪些教育事物相结合,会产生怎样的实际教育效能,恐怕教育知识的发现者也无从得知。因此,在核心教育知识上,我们言及的“教育效能”不仅指单一意义上的可以即刻显现、直接感知的“显效"、“短效”,它还包括那些无法直接感知、瞬间实现的“隐效”、“长效”,这些效果、效能合而为一就是核心教育知识的“多效性”特征。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核心教育知识效能的彰显必定需要一个过程,它对教师专业成长的生效是慢慢实现的,需要教师耐心地等待。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知识渐渐与教育实践相“磨合”、相“融合”,变得与教育实践的需要日渐吻合,最终为教师的教育实践变革产生强大推动力与作用力,由此,教育知识的“隐效”、“长效”最终走向现实。作为一种有鲜明价值取向的知识形态,一种以服务于教师专业成长为直接目的的知识类型,教育知识必须对教师眼下的专业发展产生促进与推动,必须对教师“学会从教”这一直接受教育目的提供帮助,进而对教师发展产生“显效"、“短效”,让教师顺利进入教育实践领域,学会如何去扮演教师的形象,履行教师的职责。否则,这种教育知识就难以激起教师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最终走上一条远离教师发展需要的“不归之途”。在教育效能这一点上,核心教育知识必须追求“显效”、“短效”与“隐效”、“长效”二者兼顾、兼求的思路,努力将核心教育知识服务于教师的长远发展与当下发展、提升教师的未来竞争力与现实竞争力,切实实现教师专业成长力与专业实力的同步增长。
6.统领性:教育领域中的横断教育知识
作为教育知识体系的内核,核心教育知识一定是具有较强外向延伸力与统摄力的知识,是能够跨 越时代、跨越地域、跨越主体的超能教育知识。只有这样,教师对它的学习才可能“一次学习、终身受益”,才可能让教育知识成为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共同财富。
核心教育知识的统领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这种教育知识的思想内核是具有较强生发力与再生力,是可以实现跨时代、跨时空传递的人类教育认识精髓。就如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论”、杜威的“教育生活论”那样,它的思想内核得到了数代教育工作者的认同与坚守,成为一种生命力超强、划时代的教育理念。可以说,只有这种教育知识才有资格入选“核心教育知识”阵营。
其二,这种教育知识与各类教育情景的结合力强,能够实现跨时空、跨领域的运用,并为教师对各种教育情景的解释提供稳妥有效的行动立场。譬如,学习作为教学的根本理念,能够引导教师对任何教育情景的解释都站在“关注学生的学习效能”这一立场上,从而有助于教师作出更为妥当的教育决策。
其三,这种教育知识能够成为引领一个教育时代的专业共识,统领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头脑” 的旗帜。譬如,“学生是一个具有自我建构能力的主体”这一观念,几乎成为当代教育实践者认识学生的基本共识,能够成为全体教师应对一切教育问题的公共立场。
正是由于核心教育知识具有统领各教育时代、各教育情景与各教育主体的专业领导力,才使它成 为新教师学习者学习的对象。知识的统率力既是我们判断核心教育知识的尺度,又是核心教育知识具有潜在广泛价值的原因所在。显然,新教师只有习得了这些“关键知识”,才可能保证自己的教育理念与认识在一段时期内、在相关工作领域中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形成实际教育工作能力与教学问题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庆昌.论教育知识发展的实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6).
[2]吴岩,樊平军.教育知识转化的现状研究[J].教育研究,2007(5).
[3]刘庆昌.教育知识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30.
[4]郭三娟.从教育知识实在化看教育知识应具备的素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6).
[5]朱小蔓,严开宏.论个人化教育知识及其建构[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9(4).
[6]吴原,郭军.教育知识与教育学知识[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2).
[7]刘庆昌.论教育知识的实在化[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2).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7-14 20:33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261&extra=page%3D1&_dsign=7d99e712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261&extra=page%3D1&_dsign=7d99e712
7月16--21日:在成都;

7月21日--28日:在杭州。

》8月初返鄂即录入上传!!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