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现代修订版《弟子规》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7-15 12:38
标题: 现代修订版《弟子规》
人之规
现代修订版《弟子规》
【原作】李毓秀 【清代修订】贾存仁
【现代修订】和谐中国网·李耀君

总叙
弟子规 圣贤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亲与子 一起学 家庭睦 天下和

一、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返必面 居有常 业慎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恶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善巧劝 终无怨
亲有疾 即请医 昼夜侍 不肯离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视死者 如视生
孝父母 百善先 仁之本 莫等闲

二、出则悌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须谦恭
路遇长 疾趋礼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车 乘招手 过犹待 目远送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三、谨
朝起早 夜眠适 老易至 惜此时
晨盥漱 理床屋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免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烟酒 烟酒态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躬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人借物 有勿悭

四、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多少 视场合 惟其是 勿巧舌
刻薄语 污秽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是非事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惟德学 惟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五、泛爱众
对众生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服 非言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重 非貌华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勿报怨 报恩长
待从属 身贵端 多关爱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六、亲仁
同是人 类不齐 凡俗众 仁者稀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近 百事坏

七、余力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位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损 即补之
非益书 坏心志 蔽聪明 摒勿视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大陆读经十年回顾 (张利民)
发表时间:2010-05-05

-


十年,光阴如电,一闪而过,人事尽非,万象更新。读经,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教育运动,划出了十年中国文化的心路,道出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声。十年,大陆的读经运动,做为推广的推动者,有多少不可忘怀,又有多少沉浮回忆,有多少精神回响,感慨和交集,任重而道远,或可回首一顾。

    1994年,国学大师牟宗三先生的弟子、台湾台中师范大学王财贵教授,振臂一呼,奔走各地,宣讲儿童读经教育,迅速得到台湾社会的高度响应,未几遍布台湾,风行而过,读经之声遍地可闻,各种文化教育团体莫不热烈响应。

    ICI国际文教基金会引进读经教育

    1997年秋,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请王财贵博士到香港,举行一次公开讲演,讲述读经教育的理念,介绍指导儿童读经的具体做法。1997年6月,天平儿童基础教育中心的主持人陈鸿远律师从国际文教基金会听到介绍后,就开办了第一个“经典文学诵读乐园”课程。天平中心不仅自己开展读经活动,而且逐渐向香港其它教育机构推广。特区政府教育署的总督学在考察了天平中心的读经课程后颇为欣赏,主动向其它学校推介。(见《重整中国文化断层的宏图大业》)

    1997年10月,国际文教基金会邀请王财贵教授前往海南岛,在海南航空总部,进行了第一场大陆的公开读经演讲。

     1998年春天,ICI国际文教基金会正式在大陆推广读经教育,成立国内最早推广机构——武汉大方文教儿童中西文化导读推广中心,以中西文化导读的名义开始了点火播种工作。1998年的暑假,王财贵老师开始在大陆巡回演讲,犹忆在广西的演讲,从桂林到南宁,从南宁连夜赶往柳州,一夜未休息,次日又开讲两场,晚上又赶往玉林,所到之处,惊醒四座,一片哗然,读经,这个名字迅速传播开来,那时的家长,甚至都不敢认为经典是可以读的,更多的认为经典还是有糟粕的,尽管如此,对教育的反省,可以说是从读经打开了国人教育反省的天窗。

    天津是国际文教基金会大陆推广的前沿,也是国内儿童读经的里程碑式的起点,得到时任天津河西区的副区长张俊芳的大力支持。1998年4月,在河西区举行的第一场演讲会就来了30多位校长。区政府选了10所小学、幼儿园作为第一批单位,实验期为三年。一年半后,参加实验的单位增加到14个,参加人数近万人。河西区先后举行了两次儿童导读活动展示会,并邀请台湾读经儿童同台表演。他们还专门编印了《河西区中国古代经典导读实验成果集》。

    1999年,我从四川大学到武汉,负责武汉大方儿童中西文化导读推广中心的各项工作。武汉大方开始全面宣传读经理念,系统挖掘整理经典文化教育的各项领域,涉及中文经典、西方经典、经典音乐与乐教、胎教、儿童礼仪、儿童身心锻炼、儿童开发智能系列教程、师资培训、经典文化讲座等。推广中心一向以低调务实的精神,投入所有的人力和资金,将儿童中国文化导读的火种传播到全国各地,还负责向全国各地开展导读的贫困学校、希望小学赠送导读课本。至2005年始终引领全国读经推广的前沿。同期还有厦门的绍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读经风气推广中心,以及2000年底成立的北京四海儿童经典教育教育中心,成为读经推广的重镇。

     一份重要的报告书

     1998年,国际文教基金会儿童智能开发中心,与华东师大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在师大附属的幼儿园、小学进行实验教学。1999年8月,双方联合进行儿童中国文化导读与潜能开发绩效实验。他们选取上海2所幼儿园和4所小学中的几个班级为实验班级,并选定了平行相关的对照班级。对实验班级实行了两个学期的经典导读训练,分别对他们在识字量、记忆力、注意力、智商和人格等五方面的指针进行实验前后差异、对照班和实验班之间差异的比较和检验,作出研究报告。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儿童中国文化导读活动对于同时提高儿童的识字量、记忆力、注意力和人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最明显的效果是增加识字量。每天诵读15-20分钟的华东师大幼儿园实验班的大班儿童,平均识字比对照班的儿童多129。92个。宝山实验小学二年级实验班的学生比对照班平均多识字289。15个。可以说这些实验已经触及了一个巨大冰山的一角。这份报告书,是对读经运动的推广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实验支持。

   忙碌的播种机——王教授

    1999年起,大方文教、绍南文化正式计划开始邀请王财贵博士到全国各地巡回演讲。每年的假期,成了王老师最忙碌的时候。演讲的行程,可以说是相当的凌乱,一个省几天,一天可以插播几场演讲;往往是东边飞了又飞西边,上午在湖南下午就到四川。王老师就像个永动机式的铁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推进一大步。

    2000年,读经以文化导读的名义在全国各地普遍展开。各地既有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有组织、有计划开展的,也有公立、私立学校自发加入的,还有志愿者自办的大小义务教学班。在武汉、天津、上海、北京、南京、重庆、成都、深圳、广州、济南、淄博、郑州、漯河、南宁、桂林、长沙、株洲、福州、厦门、海口、兰州、乌鲁木齐、沈阳、长春、大连、连云港、昆明、贵州、西安、杭州、温州等地,甚至远到内蒙古的巴盟都有。全国29个省市直接参加读经的少年儿童已达200多万人,受影响的成年人超过700万人。

    2001年7月24日—8月30日,我还记得王老师应邀在北京高教教育培训中心,国家图书馆,佳木斯大学,以及哈尔滨、西安、苏州、上海、玉溪、昆明、贵阳、长沙、武汉、白银、兰州、深圳、顺德等地巡回演讲,大型报告30余场,小型座谈40余次。200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场报告,轰动了教育界文化界,成为日后读经宣讲的经典演讲,号称“一场演讲,百年震撼”,刻录发行达500万张。在王老师的演讲中,不乏上佳之作,可是录制的效果妨碍了广泛传播,深圳沙井的报告也是那么的震撼!

    2002年以后王老师的暑假演讲,几乎成为惯例,邀请单位已经从民间上升到政府教育机构,可以说是走到哪里“抢”到哪里,如果评选教育明星,或者是最受欢迎的演讲家、教育家的话,王教授当之无愧。

    读经初期的政府推动——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组织扶助农村贫困失学儿童的“希望工程”而闻名于世。“希望工程”经过近十年的历程,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原先的目标大致已经达到,需要提出更高的战略目标。此时,南怀瑾先生向徐永光先生推荐儿童读经活动。1996年十月间,王老师到上海,为希望工程学校校长培训班,主讲了两个上午计八个小时的:经典之美与文化传承--即:如何教导儿童读经。

    当时青基会主任徐永光及陈越光两位先生率领几位干部从北京来,参加听讲。他们原先已在香港拜访南怀瑾先生时,受了南老师的鼓励,听了演讲,更为激动,第一天晩上进餐时,两位先生即笃定表示:此事攸关中华民族前途,非做不可,非成功不可。并表示其单位所辅导的希望工程学校在短短几年间己建校五千所,只此五千所,即有近五百万学生。他们将立即甄择一百所有意愿的先做试点,然后在十年间推行到所有学校去,预计将有一百万儿童接受经典教育。

    但他们决定不用“读经”这个名称,而且选书也不照经典全文。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质疑,让事情较为单纯,所以选编经史子集诸短篇名作为教本,并定名为: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

    1997年实验了一年,1998年证实大有成效。1998年6月,“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激活。组委会向全国青少年提出“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的口号,确定以“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背熟,终生受益”的方针指导儿童读经。他们原先指定的计划,是开展10年,组织全国的100万孩子参加,但活动一开展,发展速度大大超出预料。最初是学校的热情比教育主管部门高;家长的热情比老师高;农村学校的热情比城市学校高。后来,各地的学生、家长、教师和地方政府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这项工程。并扩及全国其他非希望工程学校。成为大陆推动读经教育甚为有力的政府单位。

   1998年9月28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ICI国际文教基金会、澳门中华教育总会,台湾由薇阁学校主导,华山书院协办,有二十余位小朋友及家长参加,在北京共同举办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四地少年文化交流活动”。1999年春节,在北京音乐厅举办10场“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北京8所小学的500名孩子与艺术家同台表演,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党和国家领导人***等欣赏了朗诵会,对儿童古诗文诵读的成果予以充分肯定。2000年12月,“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全国组委会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举行表彰大会,16个省区的50个单位和150名个人获得表彰。读经活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社会影响越来越大。至2004年12月,已经在全国30个省市的5000多所学校的430万儿童开展起来,己远远超过了原先十年100万的预期(若加上社会其他团体,这那时全大陆己有将近一千万儿童接受了读经教育。)。他们的标语“读千古美文,作少年君子”,己传遍全世界。但是,随着持续升温的读经热潮,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影响及相对地位不断下降。

     海外华人读经热潮

    儿童读经活动,不仅在中国内陆及港澳台推展,而且波及到东南亚、北美、欧洲的华人社会。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荷兰的中文学校都开展了儿童读经活动。马来西亚的儿童读经是从1998年底开始推动的。王财贵博士的演讲,引发当地华人社区留意儿童读经活动,他们还专门组织儿童读经考察团到台湾取经,马六甲文教基金会理事长钟积成老师,是马来读经运动的积极推动者。1998年7月,王财贵博士到美国举行专题演讲,带动了美国的读经活动。美东中文学校协会会长童振邦极力将活动推广到所属六州的中文学校,德州、加州等地区也都先后加入。许多家长亲眼见到小孩朗诵《大学》、《老子》、《论语》都相当惊喜。这些家长也就自觉地成为推广核心。许多人在家自组小班,朗诵经典。1999年5月29日,在波士顿举行的美东中文学校年会上,数十名儿童搭乘巴士赴现场做朗诵示范表演,使儿童读经的影响在美国进一步扩大。美国还成立了“世界儿童智能开发基金会”,希望发展到英文及其它语文的经典导读,同时争取各项文化及国际组织的认同,以便推广到西方文化圈。

    据不完全统计,海外只要有华人的国家都有人参与读经,最关切的甚至有国家行为的以东亚和东南亚为甚,如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西方则有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阿根廷、墨西哥、澳洲、新西兰、英国、卢森堡等。法国、日本等国的重要媒体也有过报道。此外,海内外的学术机构,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工商学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台湾台中师范学院、哈佛大学等海内外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也积极介入了儿童经典诵读活动的推广。读经在世界华人圈,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真如王老师说的:“凡是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儿童在读经。”

   读经推广的民间草根

   读经最初的播种,少不了千千万万的热心人士,在今日的报章张,也许我们根本见不到他们的名字,可是他们是读经推广的大义精神所现,也只能就我的回忆叙述,也希望见证过这段历史的同仁能够记录他们的事迹。

    许竹如——深圳第一批推动读经的前辈,他说:“我们是两手抓,一手提着钱袋子,一手提着脑袋”,印刷购买了大量读经宣传资料和教材发到全国,因为这个是文化救亡的活动,有人反对经典就可以来砍我,我是个不怕牺牲自我完成经典的人。他的儿子,也是第一个大胆辍学回家读经的。

    吴量光——台湾了凡学会负责人,每年在台湾募款到大陆印刷大量读经资料赠送,开始是在厦门成立“中华文化研习会”,以人生四阶段的教育理念推动读经,后来转而支持武汉大方,全国第一片的《弟子规》、《三字经》,就是经吴先生支持制作,经由武汉大方广泛发行。吴先生还对第一批的读经课本拼音校对做了大量工作,武汉大方、绍南文化的读经底本基本由吴先生完成基本的工作,他所创立的繁简黑白标注法,也被大陆读经课本通用。

    郝永军——佳木斯铁路工人,他把自己的所积蓄都拿来做读经推广,买房子的钱,娶媳妇的钱,全部义务捐给了读经事业,他依然是那么的乐观。

    王福玲——哈尔滨退休教师,推广读经以义为利,自己买课本送城市送乡村,十年如一日,多少进多少出,无价的服务感动了东北。

    刘建茹——烟台SOS儿童村妈妈,十年的心血全部给了读经,给了儿童村没有父母的孩子,记录的日记叫“妈妈日记”,感动了很多人,她是最有教学经验的妈妈,是读经第一儿童村妈妈。

    苟华健——成都读经推动第一人,自创“问心斋”,为王教授的精神所感动,“为教育立心”为情怀,从文化开读经理念,为推广读经,辞去经理职务,几近于一个人的文化苦旅。成都自贡地区开展读经的叫唐定春,至今已日蒸其上。

    王敬东——山东平原小巨人经典学校校长,听闻了王教授的读经理念,王先生当下就放弃了仕途,全身心投入读经的推广和教学,他的学校,是全国第一所经典学校,成立于2000年9月。历经磨砺,不改其志,山东读经的推广,王敬东是一面东风。

    惠军、贾正懿——贵阳读经的两个主力,出钱出力,四处奔波,演讲办学送经典到农村,撑起贵州的一片天地。读经广布后,贾遁入空门,令人磋叹!

    马文仲——河南农村读经义塾第一人,作为一个残疾人,在农村推广读经,义务教学,恐怕也就往来他一个人,他的事迹,在台湾被拍成20集电视连续剧。

    李梦琳——上海女企业家,读经十年的各种初期活动,她支持了近1/3的经费,没有她,就没有读经的全国性平台。

    郑军——江苏江阴辅延中心小学教师,将读经引入学校、读经申请成语文课题的重要先锋,没有他,也就没有了民间读经会议。

    左玉琦——天津最早开办读经班的推广人,获得天津领导的支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吴震东——温州的骨科大夫,是早期最为积极的推动人物。

    贺益德——湖南娄底师范教师,贺氏家塾创办人,他结合古人的私塾教学经验,总结了读经教育的方法,使得背诵经典有了扎实的功底,他的文章《家学旺,国学兴》负有盛名。

    其他早期推广人物,都是以奉献精神,支撑了读经推广的一片天地,如:河南淇县王密生,河北行唐傅路江,湖北宜昌艾惠,沈阳周芳,内蒙古锡林浩特刘建成,兰州大学梁一仁,太原张宝通,山西应县吴海峰,甘肃白银张乾栋,河南新密张怀洲,漯河李玉琴,淄博高绪利,云南大学曾小英,洙洲潇童,衡阳陈容初,长沙理工大学谢玉光,西安方波,柳州黄学敏,重庆魏寿忠、王诗繁,新乡葛淑芳,浙江瑞安项锦敏,江苏太昌王燕等等。

     读经的全国会议

     2002年6月8-9号,江苏江阴辅延中心小学,申报江苏省十五重点立项科研课题——“新世纪国学启蒙教育研究”,项目负责人郑军老师,建议把立项会办成第一届全国读经交流大会,经协商联络后,由武汉大方出面组织,在中华孔子学会郭齐家教授的支持下,三方共同在江阴召开了全国读经第一次大会,与会者300余人,上海李梦琳组织了3大巴士人员参会,北大一耽学堂的逄飞参加了本次会议,得到各地读经人士的支持。2001年9月,该立项得到批复,这是第一个读经课题的立项,郑军老师把红头文件复制了500份,发到武汉大方,再发往全国各地,于是,读经,有了第一份红头文件,在那时,红头文件推国学,可以是各地推广读经的令牌了。

    2003年起,武汉大方获得湖南理工大学谢玉光老师协助,将全国读经会议放在湖南中华文化学院召开,学院副院长刘孝听顶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全力支持武汉大方的每次会议,读经推广者多属民间有心人士,大家也都非常感谢刘院长的义气。湖南可以说是读经发展的策源地。同时期9月,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委员会与北京四海经典导读中心在山东曲阜举办“首界华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友谊赛”。月底,央视4套“中国报道”专题报道对王财贵教授、郭齐家教授的采访。

     2004年7月,武汉大方召集召开第三届全球经典教育交流大会,到会专家20余位,参会人员500多人,大会氛围热烈非常,南怀瑾先生发来贺电,并委派弟子李真吾、美国人包卓立演讲;到会的还有台湾政要谢启大,以及海外华人代表等。会议引起巨大反响的是阳明书院山长蒋庆先生的报告,开辟了读经与儒家教育的议题,同年底,蒋庆先生的12册《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在社会上引起一片读经争议,从平面媒体蔓延到网络争论,其参与人数之多、讨论话题之集中、观点交锋之犀利,为近年来国内文化领域所少有(《中国归来》康晓光),蒋庆先生成为大陆读经运动的一面旗帜。《南方周末》就读经问题整版报道,争议非常激烈;在《南方周末》之前,2002年武汉《长江日报》周末版,每周就有一次关于读经的正反辩论,持续数月,武汉大方并未回应,不了了之。2004年,净空老法师弟子成立海口孝廉国学中心,其弟子蔡礼旭先生开始在海口义务培训读全国经教师,后在北京设立大方广公益网站,随后净空老法师在安徽卢江建立《弟子规》教育基地,为读经运动,大加推动力度。是年,“读经运动”成为2004年最大文化事件。

     2005年,在长沙的全国读经会议,历时7天,由王财贵教授亲自主持,召开“首届读经宣导员及教师培训”,王老师的百问千答,从那时起就成了会议常曲。

     2006年,国际文教基金会十年读经点火工作完成,全国读经交流会由湖南中华文化学院继续承办,武汉大方工作结束。是年,教育部规定全国中小学每学期加入30个课时儒家知识。时厦门绍南迁至上海,开办孟母堂私塾。

     2007年,“孟母堂事件”成为读经教育的分水岭,成为现代私塾取得公平教育权利的著名事件,该事件的最终的处理结果,显示了国家对传统经典的重视程度,这个是前所未有的。

    2008年了,读经教育推广十年,成绩斐然,全国上下,读经典几已成为时尚,中央各大部委、各级县政府都很重视经典学习,然而,这是我们推广的读经教育的结局吗?回顾与反思,我们还有更多的路。

    读经运动的灵魂人物

   1995年由九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了一个名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的提案(016提案)。这九位老人是赵朴初先生,冰心前辈,曹禺先生,夏衍先生,叶至善先生,启功先生,吴冷西先生,陈荒煤先生,张志公先生。

    焦急万分的老人接着大声疾呼:“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罪人、民族罪人……”,挽救的办法是尽快建立幼年古典学校。

    九位老人认为,仅就师资而言,目前能担负起古典学科教学工作的人已经不多了,而且大多年逾花甲、甚至更老。马上采取行动,还可集中一部分力量勉强对付,再过十年八年,恐怕这样的古典专科学校,想办也办不起来了。

    然而,要找到一条传乘文化的教育之路是不容易的,必须在教育方法上有所突破,王财贵教授是读经运动的灵魂人物,他的一句“六字真言”“小朋友,跟我读”,一语解纷,使得近百年的教育沉疴得以改善,原本使人敬畏的几乎要打入保护圈的传统文化,在这样简单的方式下,如此轻松简单的就可以学习了,学的简单,老师教也简单,简单到老师只要有信心,只要会拼音,就可以教孩子读经,甚至以CD做老师。中国的教育,语文当成数学教,断送了几代国人的精神慧命,成为全盘西化的顽固堡垒,就被王教授这一句六字真言,轻松念破,石破天惊。也是这一句话,承担了多少文化继承,反复思量的智慧之言。

    我常听人说,我教孩子读经,是在王教授之先的,这样的言论,听多以后,初以为比王老师见识远大,后是不太相信了,没有王教授捅破这层窗户纸,有谁能够提出如此简单而深刻的教育理念。

    读经教育,深入浅出,符合人性,整合东西方教育思想,可谓是西方人匪夷所思,东方人妄自菲薄。王教授在这个问题上的洞见,恐怕不是一般学术研究所能虚心理解,这些都是有深刻的文化智慧和承担勇气。十年读经教育的成效,几乎不用去整理成果,反对者置疑者,只要敢去实践,也逐渐变成了支持者。

      2007年,在青城,听闻王教授“读经教育学”的阐述,甚为深刻,当今的世界,横行天下的教育理念没有一个中国人自己的教育学体系,中国文化,要输出世界,靠功利的教育体系恐怕难有人才出现,中国要出现世界级人才,必须有自己的东方教育体系,教育,这个让人无以言述的话题,是不是要点良心,要点灵魂,为中华未来负责任啊!

    一个国家富裕不可敬,没有文化可耻。教育,你没有教会我们的国民基本的价值观;教育,你成了少数精英阶层的私立职业化标志;教育,你塑造了多少没有精神没有灵魂的工具;教育,你是何等的媚俗;教育,不传道,不育人,不关心实践能力,不关人们的精神死活,不负责人格的塑造,不注重人文关怀的精神;教育,难道就是产业化的赚钱之路;教育,我要怎么样消费你,给你多少钱能培养一个圣贤;教育,你是如何的铲平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民族自信,你是如何的异化我们的民族啊!教育,已经不是教育本身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呼唤教育的灵魂,是要为教育立心,必须建立中国人自己的东方教育体系!读经,是基石!

     数理读经的提出

    王教授就数学问题提出数理读经的观念,大可不是一时读经热头,心血来潮。一个人对世界的观察,大体分为对内在世界的认识,和对外在世界的认知。内在的认识形成智慧,这原本就是语文的基本功能;对外在世界的认知,原本就是数学的思维,你不可以用数字来评价内心智慧的感受,但是有了内心的智慧,再去认知外在的世界是很容易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先培养起内在智慧的学问,等到真有了智慧的体验,有这样高度的理解,再去学习数学是很容易的,所以学习好语文,数学是可以自学的,有了高度的智慧,才可以开发出高明的数学家,也才是中国科技进步的原动力,所以现在的数学,是教不出来大人才的。

    数理读经的观念,在未来十年是要大力推广的,它可以影响中国科学的进步。

    快乐读经与老实读经
     2002年前后,台北读经协会,有推广快乐读经法,认为孩子在快乐游戏中读经才是解决读经枯燥的唯一办法,这个方法后来传到大陆,一时从者甚众,幼儿园老师纷纷仿效,读经学校认为这是一剂良方。但是很快就发现,与其让孩子在快乐游戏中读经,不如让孩子在游戏中蒙特索利,原来,游戏快乐和读经是两回事,原来,游戏的快乐和读经的快乐是两回事。类似的就好象卡通的读经课本和简单大字黑字的读经课本效果差别太大。

    游戏的快乐是外放的,读经的快乐是内蕴的,一个人内心的喜悦快乐是永远无法通过游戏来体现的,而内心的喜悦是永恒的,游戏的快乐是发泄的。

    一些家长时常问我,怎么教孩子读经,我说,很简单,就四个字,王老师说的“老实读经”,“那枯燥怎么办”,“那就枯燥的读下去,哪一天他体会到枯燥的快乐,那是他真开始读经了”,这个就是读经的魅力。一个没有经过如此简单而重复的学习过程的人,起码他是没有深刻的自省能力的,也谈不上读进古人的智慧去,没有专注力的自省,所谓人才都是浮云,这个能力是要“大量读经”养成的。一般的孩子也要一到两年才能养成这个能力,所以读经的全体制推广,我不抱希望,最多增加一点知识;半体制的读经,我也认为费力不讨好,上贴不到应试,下贴不到读经能力的养成,上下空费劲,读经所培养成的学习能力,无须用什么八大智能来衡量,这个学习能力是现行的教育体制永远也教不出来的能力;全日制读经,一定大行其道,如果孩子大了,就教小孩子,教小孩子不如教胎儿,教胎儿不如请妈妈养成这个能力。

    读经前五年,很多学者为表示自己的主见,非要弄个讲经式的读经,认为孩子一定要理解才能教下去,以区别于只读不求理解的理论,其演说足动人心,似乎有理,几年下来,他依然去解他的经,儿童依然去读自己的经,儿童与他了不相干。哎呀!真是能讲的不能教,能教的不用讲,费一大圈,教学两不相长。由此,不得不佩服王财贵教授果真是贵啊。

    读经与经典音乐
    1998年的时候,在成都购书中心蹲书架,发现一本破旧的关于音乐与儿童潜能开发的书,是华中科技大学的沈建军教授写的。来武汉后随即前去拜访了沈教授,沈教授很高兴,给我们介绍了他的课前音乐教育法,就是挑选符合右脑波段的音乐在上课前5分钟,让学生听,结果发现学生很快就安静下来了,情绪可以控制了。后来沈教授用当时流行的左右脑的名词把这种方法推广发扬,介绍给一些音乐人,其中就包括台湾的陈教授,陈教授就在台湾把它发扬光大成为一个音乐教育方法。沈教授把这个教授介绍给我,后来陈教授来上海推广,我去上海拜见了他,希望把这个音乐的方法介绍到读经音乐教育中。但是听了陈教授的几场演讲后,我发现他严重歧视中国音乐和中国文化。回到武汉,与沈教授沟通,沈老也是一直不赞同陈先生轻视中国音乐的做法。后来邀请陈教授来武汉演讲,包括到武汉音乐学院,更是遭到很多人反对,我与沈教授多次劝说陈先生,无奈愈劝愈反,无可调和。当时已经在读经教育中推广他的爱和乐了,这些分歧使得我们重新反省读经的音乐教育。如果只要右脑音乐的脑波,那就直接用电波刺激好了,何必音乐,既然音乐,就不可缺少音乐的经典文化内涵,就如读经的内涵,脑波的刺激成就不了大人才,音乐的文化内涵的经典性才是第一选择,即使论脑波,中国的古琴恐怕是最右脑的音乐了,这个是用脑科学解释简直就是糟蹋古琴,经典、耐听最重要的是文化表现,就是经典音乐。最后我们转而推广古琴音乐,98年我就在川大陈兵教授那里接触到古琴,后来在推广过程中帮助南京古琴家老桐先生出版了他的《琴道》,在全国读经会议上请他演奏古琴,结果大受欢迎;2003年的,我们在武汉召开了可以说是最大的古琴雅集,中州派琴家丁承运夫妇,同台演奏琴瑟和鸣“神人畅”,这是世界首次大型的琴瑟和鸣演奏,我们邀请了武汉所有大学的音乐爱好者和读经家长,有近400人的雅集,鸦雀无声,古琴的魅力震撼了所有的人,沈建军、涂又光教授非常感动,他们说,这个才是中国音乐的精神。艺而无进乎道,不可以作为经典音乐推广的,起码不是最好的选择,后期西安德音的《国乐启蒙》弥补了这个缺憾!我始终认为,音乐的启蒙,与读经相比,虽然没有经的重要,但是选择好的音乐,是中国文化乐教的一个体现,音乐的美,不在旋律,在于心灵和境界,孔子、荀子对音乐的论述足够我们反省的了。一个时代的经典音乐,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水准,游太古,觐伏羲,除了国故精华,又有什么可以入耳?

    乡村私塾的建立

     2004年的时候,我们就读经教育这个问题,反思乡村私塾的建立问题,当时拜访马文仲先生的时候,就请马老师写过几篇乡村经典文化建设的几篇文章,后来在会议上有所提倡,只是可惜无法继续下去。乡村文化建设,建立乡村私塾乃至于山居私塾是最好的选择。乡村,原本就有这支撑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道德观念,民风民俗,奠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蕴,一个社会良好的道德素养,人生价值观,更大的沉淀者是乡村,如今的乡村,就如同城市的一个小角落,容垢有余,自净无力。08年4月初河南密生先生,邀请参加第一届中国乡村私塾会议,很受感动,我们看到了读经的广大田野。今时的乡村,已经不是原来那个生息长养的农村了,传统文化荡然无存,西方的、城市的腐朽的垃圾观念四处吞噬着原本淳朴的乡民。切不说现实,其实文化的长养我始终认为不可能在城市中培养出大人才的,中国的乡村,在过去的意义上是农耕时代的影象,没有了乡村,哪里有生我养我的家乡。文化意义上的乡村,是中国传统的文化长养的“田地”,现在这块田地荒芜了,文化,难道靠建筑在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中生养出来?我想,文化的土壤依然在乡村,失去了乡村文化这个田地,文化的大厦将倾,国之将倾。从梁溯溟到陶行知,他们是真有远见的文化大师,教育家,乡村私塾,是中国社会民族文化自信自醒的标志,没有了乡村的文化建设,我们是文化沙漠,用什么来养活华夏民族?

     读经教育未来的目标——建立东方教育体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虽说记诵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但是,没有经典的底蕴,一切文化建设,国家强盛无从谈起,教育,不能再抛弃传统,打倒先师,“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文化既教育,教育即文化,面对着这个世界,教育,你应该怎样作出历史的抉择!应该为中国的教育树立灵魂了。
                                                                转贴自:儒教复兴论坛

   杨万霖教授语录


★把“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写进“地球村”的《村歌》的话,全村人一定会通得过,当然也会有人反对,不过只有一个人——希特勒。

★《弟子规》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变成一道心理流程,提供给儿童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法则:“将加人”是起点;“先问己”,设身处地;假如“己不欲”,那就马上停止——“即速已”,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以心比心”、“以心换心”,也叫“换位思考”。在这一点上《弟子规》是儒家精华通往儿童心田的一道有贡献的小桥。

★ “人格驯化,头脑僵化,脊梁骨缺钙,膝盖骨发达”,《弟子规》的负面作用正在牵着儿童走这条路。

★《弟子规》可以培养出“老实听话”、有一定道德水准的“谦谦君子”,同时却在扼杀未来的革新家、科学家!




                对话《弟子规》
              ——访谈杨万霖教授  


【中华少儿读经网按语】

谁都没料到21世纪的中国,清朝秀才撰写的《弟子规》会风靡大江南北。海口市一家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本学期只领到一本《弟子规》和一本笔记本,每天把大多数时间花在学习《弟子规》上。许多小学把《弟子规》引进课堂。《羊城晚报》报道:东莞市一家传媒公司开出18万的年薪聘请一名客户总监,对应聘者的要求第一条就是“熟背《弟子规》”。
《弟子规》走红,全社会瞩目。本网站特意通过网上语音电话访谈了著名国学教育专家杨万霖先生,探讨《弟子规》的价值与其局限性。以下是访谈记录,已经杨先生过目,特此发表。


孙通远(中华少儿读经网 首席策划)
杨万霖(国学教育专家)

孙:杨先生,自从您推出“少儿快乐学国学教育法”以来,引起广泛关注。不少从事读经教育的人,感到耳目一新,认为您开出了一条新路。但是不少人看了相关报道以及您在网上发表的文章,发觉您从来没提到过如何教《弟子规》。您不认为《弟子规》也是国学的一部分吗?您怎样评价《弟子规》?


一、《弟子规》最经典的两句话


杨:感谢关注。我的确不教《弟子规》,只是在教《孩子学孔子一百言》的时候,偶尔引用《弟子规》一两句,用来参证孔子的话。我认为《弟子规》是引申《论语》而编撰的一部“清代小学生守则”。《论语》是源头,《弟子规》是下游,水到了下游,受到人为“污染”很厉害。《弟子规》有的内容表达了孔子思想精华,有的背离了孔子原意,背离得很远,很糟糕的东西也有。
孙:请您先谈谈《弟子规》的精华是哪些好吗?也就是说,直到今天还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杨:我最欣赏《弟子规》中“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它传递了孔子的“泛爱众” ,朗朗上口,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蓝天之下,大地之上,对所有的人都应该爱,所有的人也都需要爱。在表达上“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比“四海之内皆兄弟”还有气度,令人感到胸襟博大,在这一点上《弟子规》代表了儒学精华。在其要义上可以与佛家、基督的基本理念比肩,时至今日它仍然有现实意义。大量事实证明,我们这个时代太需要平等、博爱、人道了。
我曾经想,各个国家有国歌,现在不是常用“地球村”这个概念吗?如果把“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写进“地球村”的《村歌》的话,全村人一定通得过,当然也会有人反对,不过也只有一个人。
孙:那是谁?
杨:希特勒。
孙:呵呵,妙喻。但是《弟子规》的精华仅是这一例吗?
杨:当然还有。联合国大厦里有一幅壁画,是用25000块赛克镶嵌而成的,设计的思路是表达各国人民都认同的主题,壁画的题目后来叫“黄金法则”。我在讲课中,把它称为“人类第一箴言”,上面用英文写着: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 译成中文就是 “你想人家怎样对待你, 你也要怎样对待别人”。
其实这一思想孔子老早就提出来了,孔子表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作者:60.219.148.*
2007-12-17 17:02 回复此发言  

3
热门话题:儿童读经的入口堪喜堪忧——对话《弟子规》
孙:“勿擅为”与“司马光砸缸”是一对矛盾的命题。但那只是个例呀。
杨:你说得不错,司马光这件事是个例。可是看看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扼杀人的独立意志可是整体性的呀。单说婚姻制度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命运,《孔雀东南飞》“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红楼梦》为什么赚得无数男男女女的眼泪,那是从贾宝玉、林黛玉的悲剧中看到了自己的命运;《家》《春》《秋》三部曲是什么?都是封建家长以无上权威制造的一幕幕悲剧。虽说都是家庭内部冲突,其实都是当时社会“吃人”制度的写照。
一切听命于父母,不越雷池半步,是“子道”的核心内容。当已经“居有常,业无变”的成人了,还提出“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足见“勿擅为”是终生训条,不仅针对孩提时代,一日为人子,终身“勿擅为”。儿女当上了父母,再用“子道”钳制子女,一代一代往下传。你能说中国社会发展缓慢,愚懦人格普遍,和“苟擅为,子道亏” 这种戒律无关吗?


四、《弟子规》的要害


孙:您认为《弟子规》的要害在哪里?
杨:《弟子规》全力打造“尊长”的权威地位,而见不到“长幼”之间的人格平等。封建社会“家国同构”,“君父一体”。在国,全民服从一个皇上;在家,全家服从辈分最高的长者。洪秀全自称“天父”,既扮演万民之上的“天”,还要充当亿兆子民的“父”,足见“皇权”“父权” 是稳固封建社会孪生的两大基石。家庭作为社会单元,灌输给孩子的理念,往往是社会制度的折射。《弟子规》正是适应了清朝那个末代王朝的政治体制、文化土壤,它在家门之内训练儿童敬孝尊长,旨在走出家门效忠朝廷。所以《弟子规》规定孩子“话说多,不如少”。“话说多,不如少”是很难为孩子的,从礼仪方面来说,强调多听大人说话,尽量少插嘴,或许是有道理。但作为一种人生训条来规范儿童,则是窒息了孩子天真、率直、活泼的天性,把儿童驯化为 “听话”“顺从”的“乖乖仔”。说“驯化”这个词儿可能不受听,因为“驯”字是专门用于动物的,但是你只要注意《弟子规》的最后一句:“圣与贤,可驯致”,“可驯致”就是通过“驯化”而“致”嘛。
作为源头《论语》里孔子的不少思想,还是满清新活泼的,孔子期待“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鼓励门人弟子“当仁不让于师” ;他不满意颜回唯唯诺诺不提不同意见,叹息“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悦” ;在教学上,他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如果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些极可宝贵的思想,在《弟子规》里统统没有了,非但没有了,《弟子规》反而用一顶“紧箍咒”把孩子“套牢”——“对尊长,勿见(现)能”。中国是盛产以下这类格言的国度:“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话到舌尖留半句,未可全抛一片心”“言多有失,话多贾祸”“人怕出名猪怕壮” “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 “夹着尾巴做人”“自大一点就是‘臭’”“人前显能,难得善终”等等等等,连同“对尊长,勿见(现)能”在内,无一不是阻碍思想自由、禁锢创造精神的无形枷锁。
中国封建教育的恶果,可以归结为四句话:“人格驯化,头脑僵化,脊梁骨缺钙,膝盖骨发达”,《弟子规》的负面作用正在牵着儿童走这条路。微观一点说,《弟子规》可以培养出“老实听话”、有一定道德水准的“谦谦君子”,同时却在扼杀未来的革新家、科学家!


五、“饥不择食”可能造成 “饮鸩止渴”


孙:您这样提出问题,一定会遭遇推行《弟子规》的许多朋友的反对,也许使他们心情受到伤害。
杨:明辨《弟子规》,与具体推广《弟子规》的人,不是一回事,是两个问题。
当前掀起《弟子规》学习热,是因为全社会道德水准整体下降,危及儿童,哪个家长不犯愁?一时又没有可替代的道德教化读本,面对巨大的“真空”怎么办?于是“饥不择食”“慌不择路”,把《弟子规》拿来先教着再说,况且里面还有好东西,前面我已经说了其中有些还是宝贵的“普世价值”呢。这种用心是好的,态度是积极的,一腔热忱为了当代为了后人,这本没有错。但由于缺少分辨与选择, “欲速则不达”,难免造成 “饮鸩止渴”。
作者:60.219.148.*
2007-12-17 17:02 回复此发言  

4
热门话题:儿童读经的入口堪喜堪忧——对话《弟子规》
孙:您用了“饮鸩止渴”这个词儿,作为一家负责任的网站,我还是要请您再次明确指出这个“鸩”,具体到《弟子规》上究竟有哪些,它们都在哪里?
杨:大家可以看嘛,“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劝谏父母以致遭“挞”(鞭抽棍打),遭“挞”怎么办?哭着号着跟随,心里还要不生怨。父母打孩子且不说在西方要吃官司,就是在中国也是触犯“未成年人保护法”呀,即便在两千五百年前也是不道义的。
《孔子家语•卷第四》记载了鼎鼎有名的孝子、后来《孝经》的撰述人曾参的故事:曾子耘瓜,误斩其根,父怒,以杖击其背,曾子倒在地下不省人事,过了很久,曾子才苏醒过来,立刻换上一脸笑容去见父亲:“刚才儿子得罪了父亲大人,您用力指教我,没有伤着我的身体。”之后回到自己的房间,装作没事的样子,弹琴唱歌,以表示身体没被打坏。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震怒,告诉弟子:“小曾再来找我,不准他进来。古时候舜的父亲责打舜,如果轻轻地打,舜就接受,要是严厉的打,舜就逃开,他使父亲不失作父亲的慈爱,自己也不失作儿子的孝顺。你们看这个曾参,用身体接近暴怒的父亲,任其责打,死也不避,如果自己身亡,那就把父亲陷于不义的境地,这不是更不孝吗!” 曾子闻后,到孔子那里谢罪,“参罪大矣!”从这个故事不难看出,孔子主张“父慈子孝”,谴责父亲暴打孩子为“不义”,孔子还为孩子支招“小棰则待,大杖则逃”,孔子是保护儿童身心权益的。
《弟子规》是怎么做的呢? 滥用权力“挞”的人不受规范,“被挞者”反而被套上“规范”:皮肉受“挞”,继续跟随,还要内心“无怨”。人类有这样“受虐”的癖好吗?编撰《弟子规》的两位秀才把“孝”扭曲到不近人情的地步,唯一的解释:他们是从“忠君”的角度出发,训练儿童从小“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以便于长大了很自然地转入 “武死战,文死谏”、效忠皇帝永不变的社会轨道。这不能不使人想起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时至21世纪了,凭什么还要让儿童接受“愚奴”的脚色,并且还要做得无怨无怒?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智”,对圣贤以外的书一律封闭摒弃,一概斥为“异端邪说”,只有“圣贤书”是唯一可读之物,这是一种“文化专制”。人“偏食”是不会健壮的,圣贤可以崇敬,但不要排斥其他文明。中国的长期落后,就是和这种“独尊”某术“定于一尊”、排斥多元文化的思想钳制有关。


六、目前应该怎么办


孙:您说的或许非常有道理,但是《弟子规》是当前儿童学国学的热门读物,立即刹车?把它重新束之高阁?
杨:那倒不必。中国的事情,要么“连孩子带洗澡水一起泼掉”,要么“连营养带糟粕一起吞下去”。
何必一定整本的背诵《弟子规》?前不久我拜读了骆承烈教授的《改良<三字经>》、《改良<弟子规>》《删减<增广贤文>》。就拿《改良<弟子规>》来说,一方面保留了其中精华,一方面删削了其中的封建意识,也删去了许多不合时宜、孩子难以做到的繁文缛节(如“过犹待,百步余”等等)。
可以借助《弟子规》给孩子一块学道德兼识字的空间,但是原本照搬《弟子规》和全套的《四书五经》,让孩子们昏天黑地的背背背,实非善策。
全社会都在呼吁给在校学生“减负”,儿童国学教育是否也该在内容上减减负呢?
我相信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孙:谢谢,谢谢您的谈话。
作者:60.219.148.*
2007-12-17 17:02 回复此发言  

5
回复:热门话题:儿童读经的入口堪喜堪忧——对话《弟子规》
转自大方广的一篇文章

《孔子故事系列》之六

曾子受杖

【原文】: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晳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晳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晳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

【白话易解】:

曾子,名参,字子舆,是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人,从小就很孝敬父母,以其孝行而著称乡里。

一天,曾参与父亲曾晳一同在瓜地里劳作,曾参稍不留神,斩断了瓜苗的根,曾晳看到孩子不知爱惜物力,做事不谨慎,举起手上的大杖就向曾参的背部打去。

曾参见父亲因自己做错事而生气,心里很惭愧,也不逃避,就跪在地上受罚,可身体承受不住,便晕倒在地,不省人事,过了很久才慢慢苏醒过来。

曾参刚睁开眼睛,就想到了父亲。为让父亲安心,他欢欢喜喜地爬了起来,整理好衣冠,恭恭敬敬地走到父亲面前行礼,向父亲问道:「父亲大人,刚才孩儿犯了大错,使得父亲费了很大的力气来教育我,不知您的身体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吧?」
问候完父亲,父亲见曾参似乎没有什么大碍,稍放了心,曾参于是退回了房间,拿出琴开始高声弹唱起来,他希望欢快的音乐与歌声能传到父亲的耳中,让父亲更加确认自己的身体无恙,可以安心。

听到的人都很敬佩曾参对父亲的孝顺,可当孔子听说了此事后,反而不高兴,对门下的弟子们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

弟子们有些奇怪。曾参知道后,内心很是惶恐不安,老师如此生气,一定是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仔细检点反省,却又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于是,就请了其他同学去向老师请教。

孔夫子此时便向前来请教的弟子说道:「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从前,有一位瞽瞍,他有一个孩子名叫舜。舜在侍奉他父亲的时候非常尽心,每当瞽瞍需要舜时,舜都能及时地侍奉在侧;但当瞽瞍要杀他的时候,却没有一次能找到他。当是小的棍棒,能承受的就等着受罚;可如果是大的棍棒时,就应该先避开。这样,瞽瞍就没有犯下为父不慈的罪过,既保全了父亲的名声,舜也极尽自己孝子的本分。而如今,曾参侍奉他的父亲,却不知爱惜自己的身体,轻弃生命直接去承受父亲的暴怒,就算死也不回避。倘若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么?哪有比这更不孝的呢?你难道不是天子的子民吗?杀了天子子民的人,他的罪该又怎么样呢?」

弟子们听了老师的开导后恍然大悟,当曾参听到了夫子这些话后,也一下子醒悟过来,感叹地说:「我犯的错,真是太大了啊!」于是就很诚恳地去向孔夫子拜谢并悔过。


--------------------------------------------------------------------------------

《曾子受杖》读后感

《弟子规》说:「父母责,须顺承。」父亲责打,看来应该承受;父亲内心对孩子的爱是非常深的,可是如果一时气恼下手重了,就很可能伤了孩子的身体,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弟子规》又说:「身有伤,贻亲忧。」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才算是尽到了孝道?原来,几千年前,孔老夫子和弟子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曾子与父亲锄地,不小心锄断了苗,父亲生气用大棒子打他,做儿子的安然承受,也是出于一片孝心,哪知被打得昏死过去。可是曾子苏醒来的第一件事情是慰问父亲,然后唱歌,借以告诉父母自己身体没事,为的是让父母安心。
作者:敏_而好学


2007-12-17 22:27 回复此发言  

6
回复:热门话题:儿童读经的入口堪喜堪忧——对话《弟子规》

老师每天教导弟子们要如何提升道德学问,君子百行以孝为先,作为学生的曾子听从老师的教诲「父母责,须顺承」。不要说责骂了,就是被大杖责打都安然承受,如此依教奉行,应该是让老师满意的学生了吧?可是当曾子去向老师请安、汇报情况时,老师居然连门都没有让他进。

原来真正的孝道,不只是表面的「顺」,更主要的是要善于体察父母的心,能够不使父母的德行受损。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的「孝顺」的含义,是顺父母的性德。而当父母有过失的时候,就要婉言相劝,正如《弟子规》中所教诲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如果父母正在气头上,就要见机行事,顺势而为;如果事关重大那就「号泣随,挞无怨」。

唐太宗李世民一次出征前,就预知必败无疑,而且向父亲李渊进谏,父亲不听,执意出兵,再要进言父亲动怒,还可能被杀头。他们是两军交战,必有死伤,事情迫在眉睫,怎么办?决不能置将士们的生命于不顾。于是,第二天早上,在出征前,唐太宗在父亲的帐前跪着大哭不止,整装待发的李渊一下子被触动了,冷静思索后没有出兵,后来证明唐太宗的劝谏是正确的。

试想,唐太宗随顺了父亲会怎样?表面上是孝顺,但结果会是伤亡惨重,影响士气,甚至影响安邦定国的大业,让父亲的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哪里还有孝道可言呢?可见,孝道不是盲目的随顺,而是需要智慧的。

夫子至圣,与天地合其德,删述六经,这些人生智慧自然通达,但他对学生的教育,还是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始,而且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更注重实际生活的具体表现。学生的一言一行都放在为师者的心上,要把所学落在实处,所谓「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而圣人处理事情遵循的原则是:「不论一身,而论天下;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现行,而论流弊。」如果孔老夫子赞叹曾子的话,以后孔门之中可能会发生什么?当时的人会学到什么?说不定日后真有任凭父母一时气愤,责打自己而丧了性命的事情发生,而使自己的父亲在余生中承受无尽的丧子之痛,还要背负不仁不义的恶名,何孝之有?

文字写到这里,脑际中出现几个熟悉的镜头。

想起小时候,惹母亲生气,母亲怒而作势要打,然后我拔腿就跑,母亲在后面,声音很高地追着训斥……可是很奇怪,母亲追上的时候却很少。而哥哥和妹妹气了妈妈的时候,妈妈的手都落到他们身上好几下了,他们还在那里不动,害得妈妈越打越生气,又多打几下。母亲常常说哥哥和妹妹很傻,脾气倔。所以我这个一见情势不妙就「逃命」的孩子,还比较受母亲喜爱。母亲常常笑着说:「哎,这孩子的脑子灵光,腿脚也快,一般打不到她,不像别的孩子打了都跑不动。」

小时候不懂,也不会想的那么多,总以为是自己跑得快,也因此暗自窃喜过,还因为觉得自己的腿脚快,自信地多参加了几场运动会。

几十年后,自己做了母亲,才明白哪里是跑得快打不到,分明是母亲不舍得呀!当五岁的女儿淘气,自己忍不住想要打女儿,巴掌举起来,心里又不想打下去的时候,口里高声喊着「我今天非打你不行!」行动上却故意慢上半拍,然后女儿趁机溜出门,到小伙伴家去了,自己就假装追不上的样子,又去干别的了。这个时候,就彻底理解了几十年前,母亲对我的那个心境,天下父母的心啊。

然后自己还常常觉得这个样子没有彻底解决问题,下次孩子会不会还犯错呀,要吓唬她一下。就等事情过了,很认真地对孩子讲:「刚才妈妈没你跑得快,没有追上你,下次要是被妈妈抓住,一定会打你屁股!」然后看着女儿怕怕的样子,觉得她可能以后不会犯了,才放得下心来。母亲如何忍心真打自己的孩子,巴不得有个借口不打;真的打了,也是巴掌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万不得已才落到儿女的身上。

「养不教,父之过」,孩子犯了错,为人父母的怎能不管呢?所以一代又一代,母亲们演着同样的戏。

父母对孩子的心千古同理,曾子父亲作为孔夫子的门生,他决不会为发泄情绪重责儿子,而是想的如何教诲孩子,记得爱惜物力,提升自己的德行。因为圣贤人历来把「爱惜物力」当作是重要的德行。
作者:敏_而好学


2007-12-17 22:27 回复此发言  

7
回复:热门话题:儿童读经的入口堪喜堪忧——对话《弟子规》

孔老夫子,作为一代圣人,一生致力于教学,他的学生遍天下,所谓「三千徒众立,七十二贤人」,他十五岁志于学,早已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夫子怎么能够不理解天下父母的存心呢?所以才会有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圣贤人是演给我们看的啊。

这个故事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到一点,假如曾子不是一个善于反省的人,夫子会不会那样对待他?犯了错误,有自己反思的机会,以后会更加警醒。如果换成别的人,夫子会如何?如果是直率的弟子,夫子就会直接跟他讲,就不会绕这个弯了,如果绕弯的话,很可能达不到这个效果。但是曾子就不同了,作为孔门弟子,以孝著称,后世尊为「宗圣」,反省能力非常强,甚至达到每日「三省」其身的境界。夫子知道如果不让曾子进门,他一定会提起观照,反求诸己,认真查找自己有不足,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我们学习圣贤经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要活学活用,这个「活」,是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还要想的深远。当然这是需要长期学习和生活的积累才可以达到。

一个故事,流传了几千年,大家可能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们不能不由衷地钦佩夫子的教育智慧。夫子「因材施教」,倡导终生的「仁」教育,是以孝道为根本的,所以学生有了过失,正是教育弟子们的好时机。

这是别开生面的一课,一定会让曾子及弟子们印象深刻。通过这个故事,使门下弟子和几千年后的我们懂得,孝养父母不仅仅是养父母之身,更要养父母之心,全父母之德。

附:

宗圣至孝

曾子名叫曾参,鲁国人,和父亲曾皙一起,同为孔门弟子,他虽然天资鲁钝,但事亲至孝,日三省其身,悟一贯之道,被后世尊称为宗圣。

曾子十几岁就跟着孔老夫子学习,比孔老夫子小几十岁,嫡传孔门心法,孔老夫子的孙子,名叫子思,是曾子的弟子。

撰著《大学》和《孝经》,曾子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最大的一个德行是孝,中国二十四孝里第一个被称为大孝的是舜王,而接下来就是曾子。

曾子临终前,召集门人弟子说了下面一段话:「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这段话的意思,是曾子在生命快要结束的时候,嘱咐弟子们抬起他的脚和手来看,表示他的身体未尝毁伤,就像《诗经》里说的「战战兢兢」,像前面有深渊和薄冰一样的小心谨慎,说明他平时是那样小心地保护身体,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最后这句「而今而后,吾知免夫!」是说曾子力行孝道,平素功夫就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敢有一时疏忽,直到面临身死,才敢说一个「免」字。免就是终生没有损伤孝道,这是曾子对弟子最切实的身教。

《弟子规》说:「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圣贤人临终一念想的都不是自己,而是老师的教诲和对父母的孝道,真是做到了「大孝终身慕父母。」 曾子之德、之孝,可见一斑,他用一生的行谊成就了一代宗圣的美名,所谓「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宗圣曾子的孝道,真是做到了极致。
“读经热”:《弟子规》适合今天的孩子吗?2011年04月21日
来源:河南日报



核心提示:自去年钱文忠教授在央视10套百家讲坛讲解《弟子规》以来,伴随着《弟子规》热的出现,争议也从未间断。曾有教育部门试图禁止全文诵读《弟子规》,但收效令人怀疑。
中小学生“读经热”如何规范?眼下,这已经成为一个政府部门和有关方面必须面对的问题。
各地诵读《弟子规》热度不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而学文。”1月22日下午,周口市第二届“过大年、谢父母”感恩教育活动启动仪式以诵读《弟子规》开场。
这样的场面,只是各地热捧《弟子规》、诵读《弟子规》的一个缩影。自2010年钱文忠在央视10套百家讲坛讲解《弟子规》以来,原本很少有人提及的一本清代少儿启蒙读物,转眼成为很多中小学校和单位热捧的香饽饽。
据媒体报道,北京不少学校组织学生集体背诵《弟子规》,有的小学学生不背《弟子规》就不让进校门。2010年6月份,山西省太原市教育局曾经挑选6所学校作为首批试点,开始普及《弟子规》教育,有关方面并计划在30所学校将开《弟子规》班,从30所学校中选出300个班大约15000人,全班配增《弟子规》书籍。
2010年秋季开学时,河北一所技工学校让每位新生订阅《弟子规》,部分学生不理解,认为此举有强制售书之嫌。而校方则表示,订阅《弟子规》是为了推广国学,从道德上启蒙学生。
各地组织《弟子规》主题大型活动,更是风起云涌、此起彼伏。东莞一家传媒公司开出18万的年薪聘请客户总监,其招聘海报对应聘者要求第一条就是“熟背《弟子规》”,该公司的“文化优势”就是规定员工必须日日晨读《弟子规》。
全国各地都在推广着这本清代少儿启蒙读物——在陕西,某报纸连续做了一千多期《弟子规》解说;在广东省潮州市枫溪区,一个20多万员工的矿业集团,党委发文件要求全员学习《弟子规》;在郑州,以《弟子规》为内容的壁画绘上了街头;有些小学或者夏令营将《弟子规》作为辅助教材,要求孩子们背诵,徐州甚至有小学在入学考试中提出“对家长和新生在《弟子规》的背诵及践行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测试,未能通过的,恕不接待”……
钱文忠讲解《弟子规》引争议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之一,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其内容取自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即“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概述简介,以精练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
2010年7月,中央电视台10套百家讲坛栏目由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开讲《弟子规》,《弟子规》很快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争议也一直不断。
诗人、文化学者叶匡政认为,《弟子规》之所以大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简明易行。顾名思义,《弟子规》讲的就是为人子弟的规矩,有点类似我们现在的《学生守则》,就是把孔子的一些观念,落实为人的具体行为。既然是规矩,不免生硬,无论理解与否,都得照着执行。这既是《弟子规》的优势,也是它的缺陷。
《弟子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误读,丢失了儒家中很多珍贵的情怀和常识。《弟子规》倒是能教出老实听话的孩子,但却很难培养一个孩子健全的人格。钱文忠虽然用历史故事避开了《弟子规》训诫式的教育方法,但因为在解读中缺少这类对儒家思想的澄清,不能不说是他解读《弟子规》的一个遗憾。把《弟子规》当做历史文献读一读,或许没什么坏处,但不能当做儒家经典来信奉,那只会造成对儒家思想的误解。
民革中央原顾问张克明也反对追捧《弟子规》:“现在全国各地都在让孩子背诵《弟子规》,殊不知《弟子规》是借用孔子做门面,其实是那些卖写书人、出书人各自的私货。”
张克明认为,《弟子规》距今已有300多年,讲的是古代传统的家训、家规、家教,是按神权、君权时代的需要编写的,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青年人的需要。他举例说,《弟子规》“孝则”中说:“亲有疾,药先尝。”可是,这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建设新社会,必须有胸怀大志的英才,‘弟子规式’的畏首畏尾、胸无大志,是绝对行不通的,请问现在那些大肆吹捧《弟子规》的人,是否真的相信《弟子规》那一套?”
山东曾禁止全文诵读《弟子规》
就在《弟子规》大受公众追捧之际,山东省教育厅曾下发《关于规范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和专题教育活动内容的通知》。其中提到,一些中小学开展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时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对诵读活动的内容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引起社会和家长的强烈关注。为此,要求中小学要认真甄别和筛选优秀传统文化,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作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
“我们的初衷针对学校的教学行为,目的是强化中小学的课程意识,不能随意给学生推荐传统读物。”山东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关延平解释说,传统文化作品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随便拿来就用,比如《弟子规》《三字经》中就有宣扬宿命论、顺民思想等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悖的,必须加以扬弃,不能不加选择地灌输给中小学生。但一些学校和老师出于个人爱好,就引导学生背诵一些传统读物,这对学生成长不利。关延平也表示,教育部门的禁令只针对学校,家长让孩子诵读的行为属于自愿行为。
不过,山东省教育部门的做法也招致了一些非议。山东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涂可国说,《三字经》、《弟子规》、《神童诗》都是明清以来重要的启蒙读物,在道德劝诫、历史文化知识普及、传统语文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中小学生一开始不明白其内涵,久而久之就能起到文化熏陶和思想润泽的作用。
“必须承认,这些文章中的确有强调繁文缛节、牺牲个性、男尊女卑等消极落后的内容,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符合的意识形态,我们必须批判地继承。”涂可国说,“但是,我还是主张全文背诵,这些作品是顺畅、完整的整体,不应该断章取义。为了让学生正确地理解,需要老师进行讲解和指导。把不好的东西告诉学生,这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鉴别能力。”
中小学生“读经热”如何规范
一些教育界人士表示,山东省教育部门的做法引起关注,也反映出当前中小学生“读经热”的确存在乱象。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唐汉卫说,中小学生诵读古代传统经典文本,首先要解决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但现在这一问题没有一个明确规范的说法,各地一窝蜂地搞,结果变了味,出版商为了渔利,出现了许多粗制滥造、内容混乱的读物。一些学校大肆推销各种版本的经典读物,背后也有利益驱动,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山东省诸城市实验中学校长李庆平说,当前低龄孩子中的“读经热”过于泛滥,其实家长和一些学校的功利性目的大于对思想精神内涵的考虑,家长的目的是让孩子多认字、要听话,而学校则是为了打造学校品牌,多卖书,忽略了对经典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引导,这一现象应该引起重视,需要权威部门组织专家进行深入研究和规范。
一些教育界人士表示,规范“读经热”,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仅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从根本上还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的文化环境。有20多年教龄的湖北黄冈市高中语文教师周洁认为,对孩子价值观的影响关键不在于所读的文本本身,而是外界的引导,我教了20多年书,没见过学生因为学了《孔雀东南飞》就自杀殉情,也没见过学生学孔乙己去图书馆偷书的。“孩子的价值观是由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在社会道德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学生易受不良思想影响,更应该追问社会环境和我们的教育方式,而不是教材本身。”
有关专家表示,中小学生“读经热”已经到了必须进行规范的时候了,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有所作为而不能听之任之。(本报综合报道)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