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李英强:在立人师范学堂开学仪式上的讲话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7-16 03:29
标题: =★李英强:在立人师范学堂开学仪式上的讲话
李英强:在立人师范学堂开学仪式上的讲话

【正式演讲前的闲谈】

有人问我立人大学和北大有什么不同,和南方科技大学有什么不同?我说这是一个东西吗?不是一个东西没有办法做比。当2011年我说南方科技大学和立人大学不是一个东西的时候,大家是不能理解的。到了2014年1月前公安局长去当了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时大家就明白,英强你当年说的是对的。

因为你没有看到他的本质,朱清时当年提倡教授治校,学术自由,去行政化,说的多热闹!但当你谈及“去行政化”时,你已经在行政化中间了。立大从来都没有行政力量可以对它造成任何的影响,当然这个机构逐渐长大,需要去官僚化,因为人们可能会慢慢成为他所反对的人。这是一个危险,当你们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做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出来的时候,最大的危险就是成为你自己所反对的人,尤其是在你没有力量继续往前走的时候。鲁迅先生曾经说:“当娜拉出走之后,只有两条路——或是堕落,或是回来。”对于我们而言,在中国做一个自由主义者大概也是如此,如果你不够强大,没有找到一种足够强大的精神资源来支持你的话,你走着走着就会回去了或是堕落了。

堕落有时会被理解成往前走,自以为是解放了,我们用一种反道德来建立一种道德,用一种反自由来建立我们的自由。认为“我跟主流不一样就好了”,你们高举“仁义道德”,那我就是“男盗女娼”,就好像冯小刚、王朔的价值观一样,他们以为反对一个东西就等于成立一个东西。反对一个假恶丑,不能成为一个真善美,这里离“真”还远得很呢!出走之后的路还长着呢!

通往真理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这条路上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有很多人鼓掌,有很多鼓励,有各种鲜花掌声,这些都是没有的。会有很多人讽刺你,打击你,对你说:“你去立人学堂本来就是有病,得治!现在治好了吧?回来了吧?你再也不想搞什么教育创业了吧?!中国的教育就是那么糟。”你的想法全被看做没有意义的。道路是漫长、遥远、惨痛的,你到立人学堂来,不意味着你成为了什么,这段道路里你要对自己有期许,要把这期许转变成一种价值——无论如何我和他们是不一样的。我们今天在座的各位有学堂的同事,也有立人图书馆的同事——我们图书馆的同事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都了解来到立人的哪一个不是理想主义者?个别不是的,一年也不超过一个。你会发现在这路上走的太难了。去年立人年会时我曾经说,来立人你一定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自由人,如果你以前不是或不够自我解放,那现在就要开始自我解放,不要等着立人给你什么。成为自由人的那条路,不是任何人可以给你的,而是你自己扎到生活里去,把你自己活成一个人,活成一个自由的人。当你是这种人的时候,你发现你的格局就打开了,别人再也不能折弯你了。我要对你们先说一点丧气的话,这是一条孤独的路,值得庆幸的是你们已经和原来的生活有一个小的告别,而且还不是一个人。我们今天在学堂的同事有九个人,美国最高法院也不过九人,这九人的堕落直接决定了美国的堕落,这九人向美国民主党妥协时已经背离了他们立国时的宗旨和原则了。今日的美国越来越成为一个“粉红色”的美国,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美国了,就像当年的罗马帝国一样,在无上光荣的同时也在无限的堕落。




【正式的演讲】

自从2007年离开北京开始搞教育,到今年是我自己的最高点。立人师范学堂尝试招收全日制的学生,我一开始确实曾经担心会不会有人对全日制感兴趣。全日制意味着你和原来的工作告别,把你从原来的生活里分别出来。这太难了。去年下半年的时候,在教会里和牧师同工讨论办一个全日制基督教大学,先会开始招基督教教育硕士,学制三年。我一边开会一边想,既然基督教大学可以招到三年的人,那么我们或许可以尝试一下是否可以招到一年的人。

自我2007年开始做立人图书馆,我想我逐渐触摸到了教育比较核心和本质的问题,但我又感觉我自己的力量不够把教育的黑匣子打开。教育在今天真的是每天都在磨折多少人的灵魂,让多少父母和想要做父母的人无比痛苦纠结。有很多人不敢结婚是因为对后面的生活没有信心:没有房子,没有钱,将来孩子上学……你想的还蛮远的。但这就是一个巨大的背景,我们不知道怎么安顿自己小孩的教育问题。

最初我从北京出来做图书馆就有一个朴素的信念——我坚信经典的阅读,读好书,是对一个人的成长有一个关键性的影响,我坚信这一点。当我真正开始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我想既然这个图书馆已经在那里了,怎么让图书馆成为一个教育的场所,不是一个仅仅可以读书的地方。一开始就做了一些设计,比如说放电影啊,读书会啊,要成立义工小组啊,要办冬令营啊、夏令营啊。一开始就已经设计说这个是基于阅读的一套教育的东西。

之后我们越来越看到这个路确实是对的,但是我们花的力气不够。花的力气不够什么意思呢?我们没有人真正扎在阅读,扎在自主教育里面。自主教育、自主学习的那种作用没有把它发挥出来。我们自己都不太懂呢,我们自己都没有把自己扎在那里面——我们只能从自己开始,怎样看到阅读来改变我,怎样看到基于阅读的自主教育让我开始有一个不一样的学习成长;如果你自己都不是基于阅读来自主教育,你怎么去影响其他人?这个是一个很大的困难。但是我们一直在这个方向上往前走。然后在2011年我开始办立人大学,立人大学最早从游学班开始,去年我们开始做研修班,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越来越看到,教育没有那么神秘,教育也没那么难,教育它其实有一些很核心的东西,如果我们触碰到了那个东西的话我们就可以快速的开始,真正进入到那个里面,那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后来我的总结是,教育学其实就是人学,你了解了人,你就了解了教育。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教育它大概是像什么。你大概可以知道一个小孩他长成一个大人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这个过程,但是这个过程里面,发生了一件事情,我们目前把它叫做教育。教育通常的路径是,我们在TA几岁的时候送TA到幼儿园,然后几岁送到小学,然后初中、高中、大学……一个人,在3到18岁的过程里面,或者说长一点吧,22岁吧,一个人最为宝贵的青春,那些年华,你会发现我们都把我们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一个叫做教育的事情上了。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被这个教育定义了。

你会发现有些东西在这个过程里面它没有改变,当然很多东西改变了。比如说你对世界的认识,你对人生一些基本关系的认识——你跟自己的关系,你跟物质的关系,你跟人的关系,你跟宇宙的关系,你和上帝的关系——这些关系在这个过程里面就被定义了,就被改变了,或者说被形成了。请注意,对很多人而言,不是形成了而是被形成了。这个过程里面这个东西,我们叫“教育”。

这个称之为教育的东西,到底有什么力量,用什么方式改变了我们,让我们形成了后面——在我们22岁初成为社会上的一个自主选择自己行动的人的时候,变成那个样子呢?我从立人图书馆,到立人大学这个过程里面,我越来越清楚的看到了,在这一点上,在22岁这一点上,所有的东西都在前面这个过程里面。什么是人——就被这个问题(影响),他不是你多学了一点什么,少学了一点什么,其实不是,关键问题就是这个——什么是人?所有的教育都是从这个问题出发,最根本的问题,最底部的问题就是:什么是人?你回答了什么是人,其实才回应了什么是教育。

我们看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大概2500年前开始,他就成为一个伟大的老师,以至于到后面他被封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就是孔子。孔子对于教育的理解,如果你去读论语的话,你可以读到很多,今天阿信老师也会分享从孔子到朱熹,到论语这一路在中国办教育的过程,尤其是他们办私学的过程。你如果去读《论语》你会发现孔子的教育理想不可谓不伟大,有教无类啊等等很多提法都是非常好的。但是你会发现,好像有问题。这些年来国学的教育已经开始有些复兴了,人们开始想要用原来那些老的教育的方式做教育。那些老的教育方式是什么意思啊?就是小孩从很小的时候,读三字经啊,读千字文啊,读幼学琼林啊,龙文鞭影啊,然后再大一点读古文观止啊,读四书五经啊等等。但是问题是有没有人真正去思考孔子的教育哲学是什么?孔子他对人的理解是什么?因为那个才真正规定了,最后也真正变成了孔子关于教育的解释。

还有一个例子,2000年前在西方,有一个伟大的老师,他原本是一个木匠,是中东巴勒斯坦地区,拿撒勒的一个木匠。30岁的时候,他就出来,先在犹太,然后在加利利这些地方开始讲他对于人的理解。他有一个很小的学校,这个学校只有12个学生,你可以称之为门徒学校。这些学生,无一例外的在他们的老师死了以后都踏上了跟老师同样的路。我们后面的人称他们是殉道者——他的12门徒除了一个犹大全部都是殉道者——整个西方文化的根基就在这个人和他的学生身上。这个人叫耶稣,他对整个的西方文化有这样一种深刻的影响。今天,我、阿信老师,我们都号称是基督徒。基督徒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基督的门徒,基督的学生。基督是谁呢?基督就是耶稣。2000年过去了,还有很多人号称是耶稣的学生,号称要走耶稣所走的那条路。你不能不说他是一个伟大的老师对吧。我且不从宗教的意义上讲他是伟大的救主,他首先是一个伟大的老师,他的教导居然可以让那么多人完全改变自己的生命,核心的就是一个“人”。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或者说以英美为代表的这种西方文化,最核心的分野就在这里:对人的理解。

当然我只是举了两个例子,任何一个教育流派你都可以去追溯到这个层面,它在教育哲学层面对人的理解。比如说很著名的,当前在国内实践比较多的华德福,华德福教育他们早上起来会有晨圈,吃饭之前会有谢饭,什么意思呢?你们几位同学会去华德福参观(时间还不知道,我们会努力给你们争取这个机会,让你们去华德福实地去看),华德福教室里面会有一个被称为神圣角的地方,这里面有些东西是不可以被随意对待的,你需要很郑重的去对待它,好像是这里面要存放一些神秘的东西,为什么要这样呢?然后教室的布置,教室里面放了什么,这个活动怎么安排,它都有一套理论,这一套理论你可以直接追溯到史代纳的“人智学”,但人智学它核心的东西是什么呢?这里我就提示一个核心的要点供大家参考,就是你去看看它对人是怎么理解的。比如说,它为什么认为人是每七年就有一个循环呢?1到7岁,8到14岁,15到21岁,然后它说7岁之前不可以看电视,不可以接触电子产品,不可以怎么怎么样,为什么呢?你不要看它仅仅看它表面的东西,要看它核心的对人的理解,人是什么?

各位,当你们介入到教育这个场景里面去,你一直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人是什么?当然在这个问题之下呢,还有两个问题。我和阿信老师讲了以后,我希望请你们今天先来做一个分享,三个问题,第一:你认为人是什么?第二:你认为教育是什么?第三:你认为,在中国的这个现实环境下怎么样做教育?怎么样做一种好的教育?今天你先分享,我们作为资料保存下来,一年之后,你离开的时候,再请你来回答一下这三个问题,你可以自己有一个比较。当然我先说明一点,虽然我是一个基督徒,但是我不打算把我自己所领受的这个信仰,不断的灌输给你们,甚至我也不打算很强烈的去影响你们。我希望你们看到很多,因为在中国,在教育创新的过程里面,每个人要走不一样的路。你走什么路我不知道,但是学堂要帮你做的事情是,让你看到各种可能性,然后你去选择你有可能去走的那条路。

我希望我们在做事之前,能够比较深的进入到对人的思考这个领域。因为这个思考才是真正的将你和其他教育者,将你和新东方、巨人教育或其他补课学校真正区分开来的核心的东西。我不太希望你们的教育创业仅仅是利用今天教育市场的垄断、腐败、僵化的结构去分一杯羹。很多聪明人这么做,很多人看到家长的教育焦虑——孩子在学校里面没学到什么东西,在学校之外给他们补钢琴,补画画,补古筝,游泳等各种东西。这样好不好呢?可能是好的。但真正把你和挣那些快钱,跟垄断者共舞分一杯羹不一样的是——你对教育和人的理解。

所以我希望学堂的学员离开学堂,开始做教育创业的时候,独立做教育的时候,你是有品格的,你是有操守的,你是能够回应当今中国那黏糊糊的,无从定义,无从下手又无从下口的教育问题的。或许有人会说我只是想回应一些我自己的一些小的问题,比如挣点钱,解决小孩的教育问题,这样可不可以?当然可以,但我希望你们不要把自己看得那么低,因为你只想到挣钱的问题,你就陷入了挣钱这个框框,你就被钱定义了。只想到解决你小孩的教育问题,你就被小孩定义了。小孩和钱就成为你的目标和偶像了。那其实你是走不远的,你解决不了这么多,你越是想解决钱的问题越是办不到。你做教育创业取得成功,赚了很多钱,但你依旧没法解决你当初提出的钱的问题。你以为是钱的问题,是小孩的问题,其实不是,是你自己的问题。你之所以被小孩困扰,是因为你自己被对小孩的理解困扰。这么说有点绕,比如说佛教徒决定出家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对他妻子、孩子的理解变了。他可以变得不一样了。就像李叔同,他就如此决绝的离开了,那个离开的核心是什么?就是他对这个东西的理解不一样,但是他们认为他们解脱了,认为解脱了所有的束缚。但是我发现有一个束缚从来没有解脱掉,就是死。这个人还是死了,所以对人来说就是两个基本的问题:一个是生的问题,一个是死的问题。我们很多人被貌似是生的问题困扰着,我们每天怎么生存,怎么生活?实际上是被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你怎么死困扰着。之所以你想象你天天要怎么活着,是因为你不理解死,你不知道死亡对你意味着什么。如果你不知道死亡对你意味着什么,你就不知道生活对你意味着什么,你也就无从理解人是什么,人到底是什么。你也就会把人放在最最纠结,最最纠缠的地方。

当我在做立人图书馆,做到一半的时候,对这个问题就很敏锐,我越来越多地感觉到我摸到了、摸到了对教育问题的理解。那是本质性的东西,核心的东西。我曾经写过一篇很小的文章,题目叫作:《我所知的自由的奥秘,我愿告诉更多人》。其实这篇文章很短,在我的新浪博客里。这个其实是对我前面所做的工作的一个小小总结,我突然发现:我似乎已经明白自由的奥秘是什么,怎么在一个很奇怪、甚至很扭曲、背谬、很荒唐黑暗的时代里面,成为一个自由的人。那我忽然就有一点心得,然后我把这个称之为教育的核心问题。这是教育的核心,你想想,假设教育直接回应了这个问题,教育能够使得一个人不断获得解放和自由,从而奠定他跟这个世界之间的那种相对自由的关系。如果在这个过程里面,实现了这个目标的话,你想想,这个教育将是多么有意思的一件事。

我们再回到我们自己生活,中国教育最大的罪恶莫过损害了人对自由的理解、损害了人追求和实现自己自由的能力。首先是损害你对它的理解,其次让你变得越来越弱,然后结果就是今天你们看到的这种情况。人们以为自由就是,当文章出轨的时候,我们所有人都可以指责他;当乌克兰那边有出现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所有人都可以来骂普京,但也不一定啊,有些人说普京做得好,挺伟大的;当台湾那边太阳花学运发生的时候,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地评论:台湾的学生多幼稚啊、多傻啊,后面有人说台湾的学生多好啊,他们可以拥有自由。这就是我们自己理解的自由——我们谁都可以随便说说。

那个跟你有什么关系呢,你何不试图跟你说一下你自己呢,说一下下你身边的一件事情,你试试看吧,很快你就会发现,你真的有自由吗?在这个事情,在这个时候,你会慢慢地再来发现到底是什么东西让我们和世界之间产生了一种紧张的关系,而这种紧张的关系又使我们不敢面对,我们只敢去调整自己,让我们自己去适应这个世界。我们不敢向这个世界宣告说:我就是我!我可以是一种独立的价值,虽然整个世界都反对我,整个世界都要消灭我,但是我还是在那里。你们即使把我肉体消灭了,我的精神依然在。

有没有这种事情?有人也可能说,他这么说也是虚妄吧,不都是扯淡吗?消灭就消灭了,没有就没有了,肉体都消灭了,你的精神还能存在吗?是我们的受教育过程,已经让我们接受了这个。我们接受了这个之后,我们也就只能够谈谈我们的生活啊,谈一谈油米柴盐啊,最多谈一谈自由民主吧,最了不起,你就谈一谈宪政,谈一谈文化复兴,或者说文化不应该复兴,就谈一谈那个。你没有办法回应生命最核心的那个问题,就是生命价值何在。既然每个人都要死,那么活着有什么价值,生命有什么意义?你没有办法回应这个问题,你也不敢回应这个问题,因为你一旦开始回应这个问题,你就会发现:你就会慢慢的和你原来的那个一贯的理解开始冲突。开始在你的父母、朋友面前变成一个奇怪的人,你还找不到出路。你会很迷茫,后面我怎么办呢?是的,“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有立人学堂的缘故。学堂为何存在?我们说要召集一批教育的创业者,我们说要通过教育创业来推动中国教育的变化。但是,学堂首先是基于我们学员想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不是要救国,因为那个国啊,那个普遍的教育问题,如果假设跟你的生命没有关联,那是没有用的。

我之所以办了立人图书馆,又办了立人大学,又开始做立人学堂,是因为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跟我的生命纠结在一起,就是我怎么样能够帮助我自己和我自己这样的人在中国获得自由。当然在这个过程里面,我后来就发现我自己变了。当我开始针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自己就慢慢地开始变了,也不断地寻找资源,也不断地去回应我生命当中的问题。将来在立人学堂以外,我不会停止在教育上的探索,立人学堂办完之后或许再过两三年,我就要开始办一所大学,办一所教会大学。那会是另外一段旅程……嗯,我甚至今天还没法想象会有多么困难,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历史已经中断了60多年;在整个的中国,不要说大学了,一个学校都非常难办了,一个小学就很难办。大学怎么办呢,我不知道。但是这是我特别关心的、特别喜欢的,因为我自己喜欢这个问题,我想要回应这个问题;因为这首先是我自己的问题,所以才不断不断地往前走。也因此我也常常和我的同事和朋友们分享,其实这个话很实在,但你们可能忽略了这句话,我说在做立人的这个事情当中,收获最大的人就是我。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有另外一个人的收获超过我),我希望将来你们有一个人在这个事情里面有这么大的收获。从2007年到现在,立人图书馆和立人大学的团队里面,很多人来了又去,来了很多很多人,又走了很多人。但很多人满遗憾的事情就是:他们既没有改变立人,也没有让立人改变他们。他离开的时候和他来的时候,多了一样东西就是:他多体验了一段这样的生活,他把他的理想主义的梦想放在一个那么并不理想的环境里面,经历了一些挫折,碰了一些壁,然后后面就回去了。很有一部分人都是这样,蛮遗憾的。我自己走的时间最长,收获最大。我相信在你们当中会有些人有这个感受:一件事情,你投入越多的时候,你越是用心的时候,你的收获会越大。在立人学堂的这个学习里面,各位,也是如此。我们要想去了解人是很难的,非常难的。因为在我们来之前,在我们坐下来之前,对人的理解已经被很多东西包裹了,已经有很多很多东西约束了我们,我们很难去放下那种成见、丢下它重新再来想。我们可以一起来讨论,我们一起来思考,探讨什么是人,什么是教育。这个是蛮难的一件事情,但是这也是立人学堂真正的核心价值所在。

我希望,我自己能够改变,因为我之前太忙了,忙得一塌糊涂。我在前期,在学堂的筹备工作里面投入的时间确实是不够的,但是我希望我在接下来的两三年时间里,我可以投入更多时间,能够跟你们在一起。当然我不跟你们在一起住了,我要回家,我的孩子还小,我的妻子又怀孕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希望比较多的和你们产生碰撞,尽可能多的和你们在一起,一起来探讨什么是人,什么是教育,从中国这个地方出发,我们要做什么样的教育。也许你会问这个会不会离市场太远了?表面看起来,确实如此,你要办别的东西的话或许会很快嬴得市场的认可;但是走这条路,会很不容易。

走这条路,首先你要明白你是来干嘛的。你来干嘛的呢?我这么想了之后,我能干嘛呢?我知道了之后我还能去办之前我提到的那种学校吗?当然可以。但是在这里面更新你对教育的理解、对人的理解,这样的话你才知道你到底在做什么,而不是说这个世界告诉了你好像貌似有个机会或有个空白,你去得到它。你得到它干嘛?你为什么要得到这个机会呢?所以你首先要想清楚你自己关于这些问题的理解,然后你再去做。

然后我想,在这个过程里面比较难的事情是,因为立人学堂本身呢,你们会看到这个,老师虽然很多,但是大部分都不在成都。那么你们怎么样去跟老师建立联系,这是一个困难。第二个是,这里没有特别成形的课程,如果有的话,那我们做的就不是立人学堂了。那是另外一种东西,我们这里没有成形的东西。我们有的是我们对教育的那一种——这个问题我们扭住它不放的那一种决心,我们一定要把这个问题扭住,不放它。然后,你就要去找各种各样的资源,回应这个问题。

我希望你们对这条路,可以多一点思考,同时你基于这种思考,你开始有一种信心。其实我自己就是个半路出家来做教育的人。但是到今天我对教育的理解,在我的视野里面,真正像我们一样开始思考和行动的人还不多。你们,在我的理解里面,我不太把你们理解成我的学生,你们七位,加上池晓,池晓是我第一个的创业伙伴,立人学堂这个事情上的创业伙伴。你们今天来了,来到这里来了,包括两位还没有来的,在我的眼里,都是我做立人学堂这件事情的创业伙伴。池晓之前可能跟大家有沟通过这个事情,我做事有一个很奇怪的做法,做立人大学就是这样——我希望是一起办学,跟学生、跟老师一起办学。那如果不是呢,如果说有人的想法不是这样的,我就是想来学点东西然后回去呢,那也可以的。只不过你的收获会有点小,我的希望就是你把你原来的那些想法稍微调整一下,如果有的话就调整到这个频道,那就是:我们一起来办立人学堂,一起来办这个机构。这个教育机构,你不仅是学生,而且你就是执行人。比如说,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后如果再做招生的话就由你们来做。再一个,这个事情再招什么人,包括这个机构再聘请什么导师,很大程度就由你们说话了。但是这是一个过程,我希望你真正慢慢、慢慢成为这个学堂的创业者。就是我们先是一起来创立立人师范学堂这个机构。然后在学堂这个平台上,我们再去创立各自的东西。也许,施济你在回到南昌后,只不过是在你家里面为了你的小孩创办了一个人的学校。周围邻居和亲戚的小孩也可以送过来,你只不过在你家里,开放了你的客厅,办了一个小小的,像私塾一样的学堂。但是那也是你在回应教育的核心、本质问题。我特别期待在立人学堂这个平台上能出现一批真正的教育家,当然,我并不期待你们每个人都成为教育家。我想说的是,你想成为一个教育创业家,你首先要成为一个教育家。如果你没有成为一个教育家,你做的东西就会像浮云一样。

我不知道你们的情况,所以我特别期望待在阿信分享完之后听听你们的分享。三个问题:你们对人的理解,你们对教育的理解,你们对在当前中国怎么做好的教育的理解。

我之前没有展开讲我的理解,我想先听听你们的。立人学堂的核心就是要回应这三个问题:什么是人,什么是教育,在中国怎么做好的教育。对这三个问题的回应是个过程,立人学堂整个一年都要回应这三个问题。最后,你可能形成各种产品,办了各种机构,做了各种项目,赚了各种钱,我非常希望你们很快的就有一些成长。

有一些非常现实的成长路径,比如说,我们的学堂导师中有一些人是需要学术助手的。你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快速跟进。还有一些导师,本身就在教育创业的路上,需要创业伙伴。比如张良老师,他周四会来,他之前就和我说,他希望能在学堂学员中找到伙伴可以负责在重庆的业务。你们如果之前对张良老师有了解的话,就知道他做的教育创新在中国是很有意思的。还有邱建生老师,他是做乡建的,目前核心目标是做社区大学,以他所在的机构为平台推广社区大学。社区大学是很需要校长的,每个地方都需要有人独当一面的做事。如果你们对社区教育、平民教育、社区大学感兴趣的话,可以和他连接。还有其他老师也是,比如郭初阳老师,他走的越读馆那条路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他也是需要人的,需要伙伴。当然还有立人,立人图书馆和立人大学都是很需要人的。你对教育、对人有理解之后,你到了任何一个环境,不论乡村还是城市,不论贫困还是富裕,你都可以因地制宜的去开展活动,因地制宜的去开展项目,因地制宜的去教育当地的青少年,甚至是青年之外的一般群体。

我想说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可能性是很多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你们每个人是否能得到真正的成长,是否有收获,是否对这三个问题提出自己的回应,取决于:第一,你是否在这里?你如果身在曹营心在汉,一边在这一边心里想着别的可能,别的可能是指和体制妥协,和世界讲和,跟他们去打成一片,你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注定没有任何意义,即使你挣到了钱,那也像浮云一样没有意义,我想说的是,你真正回应这个世界的方式是成为你自己,成为那个真正好的你。所以第一个问题是你在这里吗?只有你在这里,你才可以真正和在这里的其他人一起互动、交流、碰撞,在这种碰撞中我们产生新的东西也好,还是说确认一些本来我们已经理解的价值也好。

第二个问题是,你跟其他的伙伴是朋友吗?我希望你们9个人能成为真正的好朋友,这个期望很奇怪,这是很私人的事情,为什么我们要成为朋友,我们不成为朋友就不能一起学习吗?不,在立人师范学堂,这不只是学习问题,它也是生活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彼此敞开自己的生命,接纳其他人,我们不能认同,接受,乃至欣赏你身边的伙伴,你就没法一起创业,没法一起向前走。我举个例子给你们,我有一次听王怡牧师证道,他说我最好的朋友就是我们教会的王华生牧师,我必须把他当作最好的朋友。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感觉很奇怪,为什么呢?为什么教会就两个牧师,必须是好朋友?因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教会就会分裂,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这个教会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教会。对于学堂来说是类似的,如果你们连朋友都不能成为,那学堂就注定是乌合之众,短暂的聚合而已,那么怎么成为朋友呢?怎么从陌生人会成为朋友呢?我想无非就是两点,一是敞开,把你自己的生命敞开。你想想,这些人其实跟你类似的,在这里不是追求名和利,不是追求很奇怪的东西,在这里他要追求相对纯粹的目标,至少在这段时间,我们要在一起寻找教育这个问题的答案。那么敞开吧,把你的生命向别人敞开。第二就是接纳,无论这个人和你有多么不一样,接纳他,先从欣赏他的地方开始,表达你的欣赏。当然,交流中还需要碰撞,我不是说无原则的,这个人很多东西我都不认同,英强你好多东西我都不认同,现在是不是就要认同了?不是,不是要你都认同他说讲的,不是,而是你要敞开自己,比如你不认同,那就把你怎么不认同用一种和平的方式提出来,我对你所讲的,有些想法,有些做法还不太认同,我觉得有些问题,讲出来,这叫敞开。接纳的意思是即使我不认同,不理解,我不排斥你,不会说这个人应该开除,说我们马上开个会把这个人开除吧,他不对,他和我们的气质都不吻合,他不符合立人的气质。如果说在立人图书馆的志愿者里面出现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们是要在一起朝夕相处,要一起创业,一起面对那么多问题,如果没有相互的接纳,不可想象。

我之前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这些,稍微总结一下前面所说的:

立人学堂从今天开始。像写历史一样,我们不是说要追求历史和我们的联系,但是要有一种历史的眼光。今天立人师范学堂在这里开学,它就是一个新的开始,你们脑子中有什么异象吗?立人学堂在这里开学了,有什么感觉吗?我不知道你们有什么感觉,脑子中想到了什么。我今天早晨在来的路上,我想到了很多,我想到了亚伯兰离开吾珥,离开本地本族,离开父家,往迦南出发,我想到了这个。我也想到了摩西带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我也想到了很多,要开始了,你在一片黑暗之中,一片混沌之中要开始了。我们要开始一种新的认识了,这个地方已经离开教育很多年了,中国人已经离开教育很多年了,我可以这么讲,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我们已经很久没有真正去思考教育问题了。我们开始了,有一群人要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回应这个问题。用什么,用行动,用生命,因为如果我们只是发个宣言,录个视频剪辑一下发出去,然后英强宣布立人学堂开始,我们要开始回应中国教育问题了……不,这个是没有意义的。真正有意义的是你真正开始,一群人,7个,9个,乃至十几个人开始回应这个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开始了。回应什么问题,三个问题:什么是人,什么是教育,如何在中国做好的教育,这是学堂始终要回应的三个问题。我们回应的方式是什么?我们回应的方式是一群人聚在一起创业,先创业,这个创业意味着把立人师范学堂作为一个创业机构,我们怎么样把它先做起来,把这个平台先搭起来,在这个平台的基础上帮助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平台上开始探索,这是一种本质性的,真正革命性的探索。我们在立人师范学堂所做的工作,将来可以祝福到中国千千万万的家庭,千千万万的父母,千千万万的儿童,这是我的期待。回到我们生活本身,我们要从彼此的敞开和接纳开始,我们要真正开始构建学习共同体和生活共同体,我希望我们能真正开始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既然已经来到成都了,成都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我四年前(2010年夏天)来过一次成都之后,后来就念念不忘,2012年就搬家到成都。我现在不说成都有什么特别的,我希望你们能慢慢的感受,体会成都的特别。我希望成都的这种特别能祝福到你们每一位,让你们每一位在这里的生活和学习都是丰满的,都是有质量的,都是真正有意思的,大家这段的时间都是有收获的,谢谢大家!

演讲时间:2014年4月7日

记录:朱辰、张毅、翟猛、屠屠、伟恒

校对:伟恒

英强校阅于2014年7月13日


谁言世间再无晏阳初?——“立人乡村图书馆”的志愿者
李英强   阿信
  立人乡村图书馆:一个乡村教育行动。由李英强、杨民道、张大军、余世存、张守礼、薛野等人于2007年9月在北京发起。
         ⊙2007年12月17日,立人乡村图书馆第一分馆--黄侃图书馆开馆。
         ⊙2008年7月16日,立人乡村图书馆第二分馆--张国栋图书馆开馆。
         ⊙2009年3月23日,立人乡村图书馆第三分馆--唐仲容图书馆开馆。
         ⊙2009年5月11日,立人乡村图书馆第四分馆--晏阳初图书馆开馆。
         ⊙立人乡村图书馆第五分馆--孙世祥图书馆正在筹建中,拟于2010年2月底3月初开馆。
  李英强,1979年出生,湖北蕲春县青石镇人,2001年毕业于南京邮电学院,后在中国联通济南分公司工作至2003年9月。2004年9月进入北京大学学习,2006年取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在京期间,曾任《新青年·权衡》杂志编辑部主任、传知行社会经济研究所理事等。现为立人乡村图书馆执行理事之一。
  阿信,《育儿周刊》编辑、记者,《用生命爱中国--柏格理传》一书作者。
  阿信:英强兄,我知道你受晏阳初的影响,这几年一直在中国农村办图书馆。我们首先从这个问题开始,你是什么时候知道晏阳初的?
  李英强(以下简称李):2003年9月,网友“糊涂的旁观者”在天涯社区的关天茶舍,发动大家去河北定县翟城村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实地参观,那时我刚到北京。国庆长假期间,我就和一大群人去了那里。记得一进门,迎面就是晏阳初的塑像,精瘦、慈祥的一个老人。
  晏阳初是一个中国人。世界上有很多人用自己的一生专注地只做一件事,而且做得很彻底。这种人往往对整个世界都有广泛的影响。他们大多数是外国人,而晏阳初是一个中国人。他所做的事情吸引了我。
  后来我读到吴相湘的《晏阳初传》②,对晏阳初有了更多的了解。晏阳初不仅是一个能做事的人,而且是一个会思考的人。他有很强的直接把握问题本质的能力。
  晏阳初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那个环境下开始做事情。那个时候中国的核心问题是独立和富强。如何实现独立和富强?很多人认识不一样。有的人认为帝国主义是个大问题;有的人认为军阀割据是个大问题;有的人认为中国军力不强是个大问题。但是晏阳初对中国的认识和很多人不一样。他说:
  “中国今日最急需的,不是练兵、不是办学、不是开矿,也不是再革命,我们全国上下人民所急需的,就是革心。把那自私自利的烂心革去,换一个公心。
  “有新心而后有新人,有新人而后有新社会,有新社会而后有新国家。”
  他发现阻碍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是人民的“愚、穷、弱、私”问题。我觉得这是很综合的一个认识。这个认识看起来虽然很简单,但是很合用、很透彻。
  我觉得,今天,人的问题,“愚、穷、弱、私”的问题,依然是制约中国发展的大问题。晏阳初影响我,使得我对做其他事情渐渐缺乏兴趣。我希望我的工作能够直面人的问题。
  2004年,我在北京大学读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读研期间,我做了一些土地制度方面的理论研究。2006年研究生毕业,在一次不太成功的媒体工作之后,我和几个朋友成立了一个民间的公益研究机构--传知行社会经济研究所,研究中国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问题。我主要做税收研究和教育研究。按说税收也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问题比较大,比较关键的一个问题。在这之前国内研究税收的人的深度我觉得是不够的,有很多空白的地方。当时觉得有很多地方可以深入。
  做税收研究有意义吗?很有意义。但是税收问题和晏阳初刻在我心里的人的问题还是有点隔膜。我研究了一段时间,到最后发现还是空谈,和做其他研究一样,我还是没有办法把自己的想法落到实处。
  我自认是一个比较务实的人。虽然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是我是一个比较务实的理想主义者。我不喜欢空谈,喜欢做一些实际的事情。
  我们生活的年代和晏阳初那个年代已经很远。而且经过改良、民族主义、革命、抵御外敌、文化革命、经济改革、对外开放……但今天制约中国发展的依然还是人心。贪污腐败、假冒伪劣、教育失败,根子都在“人心”,制度是“人心”的表现。
  既然中国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的问题,我希望我所做的工作能够直接指向这个问题。立人图书馆是这个尝试的开始。
  阿信:立人乡村图书馆是怎么做起来的?
  李:立人乡村图书馆一开始是在传知行研究所的框架里面做的。最早我想到这个项目,就写好项目的规划书,在北京到处找人谈。谈些什么呢?
  一、你觉得中国现在最需要解决,也可以部分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教育。好。
  二、那么,你觉得乡村图书馆能否为改变中国教育的现状做一些有益的工作吗?能。好。
  三、那么,你觉得可行的话,你准备怎么支持呢?
  余世存、薛野和张守礼是最早的支持者,是立人乡村图书馆理事会的第一批理事。
  我是怎么打动他们的?
  我说我们要“及物”。“及物”--就是不空谈,做些实际的东西,你要接触到你所谈问题的本身。我们看到整个中国教育,整个乡村教育已经论为彻底的反教育。就是这个教育本身没有教人做人,而是教人做非人;不是教人爱学习,而是让学生越来越不爱学习;不是教人诚实,而是教人怎样说假话,虚伪和世故……因此,我们可做的事情很多。
  立人图书馆为什么要从农村教育开始?因为农村教育显然是一个重灾区。农村教育不仅沦为反教育,而且还面临着经济资源极其缺乏的问题,面临着视野极其狭窄的问题,面临着人力资源极其短缺的问题……问题真的是太多了。
  余世存、张守礼和我都出自农村,薛野虽不算是农村人,他也在农村地区生活过,对农村还是有许多的了解和同情。而且最重要的,他们都想做点实事。另外,还有许多朋友支持帮助。立人图书馆从一开始,并一直都是在朋友的帮助下,才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助我者非为助我一己之事,大多是为了共同的教育理想,这些人我既铭感在心,也引为同道,希望能在未来长久地走下去。
  阿信:能否更具体地谈谈晏阳初对你事业的影响?
  李:我们所做的“立人”工作,我认为和晏阳初当初所做的工作在性质上是相似的。只不过他要回答他那个时代的问题,我们也要回答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
  我们的时代给我们这些读过书的人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去回应这些问题?
  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晏阳初的思考方式和工作作风,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用行动慢慢去探索,去辨别内涵、路径、解决方案等。需要一边去思考,一边去行动。
  在立人乡村图书馆的工作手册里面,第一篇就是:“我们怎么样认识今天的乡村?”
  今天农村表面看起来大家日子都改善了,过得好起来了。但是你可以看到农村的那种精神的空虚,那种社会的“空心化”,那种整个的被动和麻木,比晏阳初那个时候可能更为强烈。
  晏阳初当年的平民教育,主要内容是帮助农民识字和扫盲。今天,扫盲似乎不是一个什么问题,不识字的人已经很少了。但问题是,人们真的就“认识”那些字了吗?人们就真的有文化了吗?
  人们认字是为了理解这个世界。那么人们认识字以后是怎样来理解这个世界的呢?他们又跟这个世界建立了一个怎么样的关系呢?
  今天,“愚昧”依然是一个大问题。愚昧是“人心”的蒙昧。因为我们的教育,人们无法处理好自己和金钱、自然、他人、世界之间的良好关系。人们跟世界建立的这个联系是扭曲的,导致今天物质化、功利化和道德虚无化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
  针对中国今天应试教育压抑人格发展,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的景象,我们立人图书馆着重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公民意识。
  阿信:你们怎么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公民意识?
  李:我们把图书馆作为平台,有意识地在当地开展一些和目前应试教育不一样的东西,比如作文比赛。我们每一年都会搞作文比赛,2009年举行的是第三届,四个分馆加起来参加初赛的学生有6000左右,其中500多人参加了复赛。
  我们的作文比赛比较特别。首先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比如我们出过这样一个题目:
  张三和李四两家的责任田相邻。有一条小河先流经张三家的地,又流经李四家的地。有一天,张三把自己田里的河水截断了,蓄起了一个鱼塘。李四的庄稼没有水浇灌,很快就要枯萎了。他找到张三,让他把小河恢复原来的样子。张三说:“河水流经的是我家的地,我在自己的地上建鱼塘,这都是我的自由!你没有权利干涉我的事。”老实的李四觉得张三说的也有道理,一时间哑口无言。如果你处在李四的位置上:
   1)如果你觉得张三的话有道理,你会怎么在现有的状况下解决庄稼缺水的问题?
   2)如果你觉得张三的话没道理,你会怎么反驳他?
  请以李四的口吻回答上述问题中的一个。可以设想张三对李四的回答,以使得对话完整。也可以设想题目没有给出的其他情况。
  在参赛手册中我们明确告诉学生“立人”的作文和应试作文的区别:
  第一,要说真话,要有自己真实的思考,要写自己身边的东西。杜绝假话、空话、大话、套话。
  第二,出作文题目的时候我们也会引导学生。比如这样一个题目“描述一段真实的情感经历”,我们会提醒学生:在很多时候你可能有一种很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或者让你心动,或者让你失落,请你真实地记录你的这一次情感经历。
  接着我们会告诉学生,我们为什么会出这个题目:让你真实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于一件事情有着怎样的反应。真实地表达情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基本能力,所以你不妨就从写这篇作文开始。我们不要求你写长篇大论,只要是真实的就行。
  这一次作文比赛我们出了20个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也可以20个题目一个都不选,而另写自己想写的东西。
  阿信:“立人”开展这个作文比赛的目的是什么呢?
  李:一、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培养对于不同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和思考的能力;
  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说到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我们一开始就有一套思路。我们以晏阳初为榜样,用教育的力量发展社会团结的力量,启发学生的自觉,训练自治的能力,培养奉公守法的精神。
  我们所指的公民,是一个在社会里面健康正常的人。何谓健康正常呢?对此我们又有一套理解,比如说健康正常有十项指标:
  第一,有爱的能力;
  第二,身体健康;
  第三,有交流的能力;
  第四,有学习的能力;
  第五,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六,有应对挫折解脱烦恼的能力;
  第七,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第八,稳定自洽的价值观;
  第九,有自我认知的能力;
  第十,能明辨是非善恶,能保守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我们“立人”做些什么呢?
  第一,我们通过开展放电影、读书会等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外部世界,开阔眼界和心胸。
  第二,我们通过开展远足活动、球类比赛等活动告诉学生不只是读书很重要,身体健康、有丰富的兴趣爱好本身就是很好的。
  第三,我们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想象力的科普、科幻、童话故事。我们也会重点推荐一些能够帮助学生在长大后成为国家有用公民的图书。
  第四,我们每个图书馆都会有义工小组和读书会,而且让学生实行民主管理,自己选举,自己定规则,自己去运作。
  义工小组的运作是比较成熟的,从日常的借书、还书、打扫卫生,或者组织一些小的活动都是让学生自己来管理。让学生自己拿主意,怎样干比较好?怎样提高图书的利用率?怎样发展更多的读者?这些大部分都是义工小组自己在做。
  义工小组选出来的组长有可能我们的管理员并不喜欢,但是我们依然让他干,因为是他们自己民主选出来的。如果选出来的组长确实不合格,也可以罢免。但是罢免是有程序的。不能说你觉得这个人不行,你就不要他了,你得按程序来。所以我们就对学生进行了罗伯特议事规则③的培训。公民开会应该怎么开?我们通过让学生管理图书馆把这些东西就贯穿在里面了。
  第五,是邀请访问学者去图书馆做演讲和交流。这方面我们做得不是太好。我们请了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清华大学的李楯教授,语文出版社的编辑朱春玲,中国社科院的王浩博士,中央教科所的程方平教授去第一分馆做过访问学者;请了中央青年政治学院的王东成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戴莉博士去第二分馆做过访问学者;我们的理事张守礼去第三分馆做过访问学者;语文出版社的编辑高全军,中国社科院的李娜博士去第四分馆做过访问学者。当然我们还会请其它的学者去,学者们影响的是谁?他不仅影响学生,而且还要影响老师。
  阿信:图书馆开始做的时候,你当时有没有想过,你会亲自下农村?
  李:我们最早的思路是每个人都到自己的老家去做一个图书馆,当时的想法真的很简单。但当我动手做的时候,才发现实际上是要自己去做的。为什么?因为我发现我们一开始就已经把“立人”的目标定得很高了。很多有这个素质的人他不愿意去,没有这个素质的人他去了也没用。
  而且我感到如果我自己呆在有空调的办公室里面,就没有办法去动员别人。所以我想我只能先把自己给动员起来。
  我必须要说的是,其实推动我去农村的一个很重要的力量来自于我的妻子。我的妻子新月是一个很聪明,但也很敏感的女孩子。她也是从农村出来的,我们认识之前她在西安待了三年,我们一起在北京生活了三年。可是她不喜欢城市里忙碌却空虚、压抑的生活,力主我们离开北京,到乡村生活。
  从2007年9月起,我们已经在湖北、河南、四川建成四个分馆:黄侃图书馆,张国栋图书馆,唐仲容图书馆,晏阳初图书馆。
  我们夫妻在乡村两年多以来的生活,比在北京要好多了,好得太多了。虽然有许多酸甜苦辣,坎坷曲折,欢喜落寞……我们有很长时间生活在四川巴中的晏阳初图书馆。深秋时分,巴中南江的红叶,比北京香山的红叶还要美丽动人。
  巴中乡下没有音乐会,可是夜晚来临,你会在墨汁一般的黑夜中听田野里青蛙的合唱,此起彼伏。
  有时巴山夜雨,我们俩人手牵手出去。踩着路上的泥泞,看雨点连成线抽打庄稼,体味生命中绽放的美。
  我们时时心心相依,和这个世界相隔几步之遥。
  心静了,在哪里生活都是一样。
  阿信:那你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李:我最大的困难就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从哪里来。有一段时间,我曾经非常苦恼。
  那么,我想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想找一个思想比较成熟的人,他能够教别人怎么样去做公民的一个人。那么这个人首先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具有公民思想、公民意识和公民行为的一个人。
  中国本身像这样的人就太少太少,这样的人又怎么会和我们一起来干这样的事情呢?怎么可能加盟一个像我这么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创办的、看上去平平无奇的草根机构呢?他尽可以去做那些轰轰烈烈、具有伟大意义的事情,收入高、成效快、有面子的事情。
  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素质的人和我同行,我就感觉做“立人图书馆”没有意思。因为我们的目标显然不是只做一个简单的图书馆。
  那段时间,我常常反问自己:为什么放下税收研究这样有可能推动全国制度性变革的“大事”不做,跑到乡下来办图书馆?我的目的仅仅是想送一些书给乡下人看吗?乡下人为什么要看书呢?看书以后又能怎么样呢?
  如果连我自己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的话,那我有什么资格吸引别人来从事这个工作?我做这个事情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时我再看《晏阳初传》,才发现晏阳初不仅仅是一位教育家,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作为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他决心一生帮助贫苦百姓,发誓一生不升官、不发财,带着老婆孩子生活在河北定县农村,他的两个女儿,群英、华英都是在乡下长大的。受他影响,有40多个留洋博士和他一样,“博士下乡”,抛弃荣华富贵,立志帮助中国农民,摆脱“愚、穷、弱、私”,为建设美好中国努力。
  晏阳初做平民教育运动很艰难,正如他提到的:“好些著名的运动,一年预算就是成千上万。我们苦极了,沿门托钵,入不敷出,但还是干下去。”④
  我很羡慕晏阳初,因为在艰难中,他有信仰支撑他。《晏阳初传》中说:
  工作之余,他会听一些圣歌的唱片,还会唱一些圣歌。晏阳初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人,是对神满有信心的一个人。
  书中谈到一个细节:菲律宾乡村建设学院一度出现财务困难,负责人就给晏博士报告说发不出工资来了。晏博士告诉他要耐心地等待。结果第二天就有人捐助了一笔资金。这笔资金并不是晏阳初操作运作的。
  菲律宾的这个负责人很羞愧。因为他说自己也是一个基督徒,但在晏博士面前完全显得是一个小信的人,对神的信心真的是太小了。
  通过阅读书中这些小小的细节,我慢慢认识到:一个真正信靠上帝的人,能够活出怎样丰盛的生命,能够吸引多少志同道合的人和自己一起同工。
  就是在做“立人”图书馆的过程中,在面临最大困难的时刻,我成为一个基督徒。
  阿信:我一直也在想,当年晏阳初能够动员那么多从美国回来的博士下乡,你觉得现代的知识分子和那个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差距在哪里呢?
  李:素质差得太远了。我们把顶尖的人跟顶尖的人比比就知道了。晏阳初那样的人现在根本就没有。有杂志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世间再无晏阳初》。没有晏阳初,连晏阳初的同事陈筑山、傅葆琛、冯锐⑤那样的人,今天也没有!
  这是立人图书馆今天的困境,也是今天整个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
  当我们说到“立人”的时候,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国找不到合格的立人者。
  今天,中国知识分子已经变得无比油滑和聪明。不像我们的先哲那样“钻死胡同”,已经学会钻营和虚伪,把问题推向体制和其他原因,避而不谈自身的问题。
  但是,任何时代的体制都有它的缺点。在晏阳初那个时代,军阀割据、战乱不断、政府腐败、人民饥寒交迫……但晏阳初他们秉持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德和基督信仰:出淤泥而不染,和而不同,慎独修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做时代的光与盐。
  这位美国耶鲁大学博士,举世闻名的国际平民教育之父,一生都没有属于自己的房产,年迈时借住在自己女儿家中。
  还有蔡元培、张伯苓、马相伯、梅贻琦、陶行知、陈鹤琴、黄炎培……这些人或两袖清风,或毁家办学,那样的担当、那样的胸襟、那样的情怀,使得那样的时代令人感慨、令人向往。
  如今,这些传统到哪里去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有那样的识见与作为者能有几人?
  我们图书馆有一个专职义工明年要去美国读书。一次我和他讲:“你如果读完博士回来,还能回到立人图书馆,我们就可以骄傲地说我们是在真正效法我们的前辈。”
  阿信:巴中晏阳初图书馆的学生里面有人知道晏阳初吗?知道他们的家乡有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吗?
  李:知道晏阳初的人不多。我们在图书馆里有晏阳初生平事迹图片展。学生们看了以后很惊奇:原来我们这个地方出过这么伟大的世界级伟人。
  我们计划下一步和当地学校合作,开设一门校本课程或地方课程,名字就叫“晏阳初与巴中”。课程分为三个年级:
  初一:晏阳初故乡巴中的历史、人文、地理、环境;
  初二:晏阳初的思想、实践和生平事迹;
  初三:学习晏阳初先生,做一个世界公民。
  阿信:我觉得你说的世界公民的问题,也是我去年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我当时在写《用生命爱中国--柏格理传》⑥的时候就一直有这样的疑虑。
  比如说你的父母辛苦地把你培养到北大硕士毕业,然后你跑到非洲去,你一辈子就和非洲土人生活在一起,一天到晚破破烂烂,也没能去资助家乡。等到你有一天死的时候却像柏格理那样变成了那里百姓的救星,那么你家乡的人会怎么看待你呢?
  李:至少在中国,人们不会认为这样的人是一个成功的人,还可能认为你是个不孝之子,因为你没有光宗耀祖。
  这个牵扯到中国儒家思想的问题。儒家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但在这里,“四海”指的是中华民族这个范围。儒家思想是建立在家族和血缘基础上的。所以在中国很少有世界性的伟人,而晏阳初恰好就是一个世界性的伟人。
  晏阳初是中国历史上很少有的世界性公民。1947年,晏阳初觉得平民教育运动在中国成功了,可是他不满足,他还要在世界范围内推广。1985年,晏阳初已经92岁,他在成都校友欢迎会上还说:
  “治国的哲学八个字,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平天下还要再加上四个字:‘天下一家’……
  “现在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还是穷的。我们不揣冒昧,不分种族,要负起天下一家的使命。所以不仅在中国工作,还要跑到外国,到菲律宾、南美和非洲去工作,因时、因人、因地去做适合其国情的四大教育工作,去开发第三世界的民力,共享治国的甘苦。”⑦
  阿信:晏阳初真正是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人。他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中华民族的血液里面本来是没有这个东西的。不知你是否认同我的这个看法?
  李:我认同你的这个结论,但是我认为这个不成为障碍。没有世界公民,没关系!那就从我们开始做吧!如果我是的话,那我们不就又多了一个吗?你是的话,那就又多了一个!
  我自己其实也是中国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从小都是“好学生”,从所谓的“名牌大学”毕业,被这个教育体制本身惯出了一身的毛病。虽不至于“五谷不分”,但也是“四体不勤”。一直还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骄傲和自以为是,总以为自己很聪明,什么事情都能想得清楚,搞得定。
  做此工作愈久,愈知道自己的浅薄、虚妄、浮躁;愈知道“爱人如己”是多么不易;也愈知道要战胜这世界,是多么艰难的事情。
  我很喜欢立人图书馆这个工作。我做图书馆,不仅没有后悔,反而是很感恩。这个工作能让我的生活、工作与理想合一,从一种言行不一的危险中摆脱出来。
  我的前方有一盏明灯,他就是晏阳初。他在92岁高龄时还说自己感觉就像29岁的年轻人一样。他这样激励后学如我,也鼓舞他自己:
  我们是躬行实践的人,不是坐而谈,起而不行;我们是坐而谈,起而行,言必信,行必果。
  【注】:
  ①晏阳初(1890-1990),四川巴中人。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和国际平民教育运动之父。1943年和爱因斯坦、杜威、莱特兄弟等人一起膺选“现代具有革命性贡献的10个世界伟人”。
   ②《晏阳初传》,全名《晏阳初传--为全球乡村改造奋斗60年》,吴相湘著,岳麓书社出版。
  ③罗伯特议事规则:是美国最广受承认的议事规范,被广泛地运用于政府、企业、NGO的议事活动之中。“罗伯特议事规则”蕴涵着丰富的理念:法治、民主、权利保护、权力制衡、程序正当、自由与制约、效率与公平,等等。
  ④选自《晏阳初1985年在成都校友欢迎会上的讲话》,《晏阳初文集》300页。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
  ⑤以上三人均是海外留学归国专家,晏阳初开展平民教育运动时的同事。
  ⑥《用生命爱中国--柏格理传》,大象出版社出版。
  ⑦选自《晏阳初1985年在成都校友欢迎会上的讲话》,《晏阳初文集》305页。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






教育自救,此其时也——在厦门“担当者教育双周沙龙”的演讲

自2013年开始,我到很多地方讲这八个字——“教育自救,此其时也”。我经常用同一个题目去不同的地方讲,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呢,我是希望跟大家分享从民间的角度做教育的一些心得和反思,另外一方面,我是真的希望能够团结更多的朋友来一起做教育这个事情。因为现在教育的糟糕程度其实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我们都是这个糟糕教育制度下的产品。

这次来厦门呢,还有一点特别之处,因为我最近刚开始做立人师范学堂的招生,然后我说要来厦门有些人就会问我说是不是要来巡回招生了。刚才我听到有几个朋友,也是你们担当者的核心志愿者,都是大四的啊,心里暗想:大四的,蛮好的,是我们招生的对象啊。可是呢你们都被北师大招走了。这个我得先负责任地说一句,北师大…千万不要指望北师大。北师大虽然是个有牌子的学校,但是显然它是教不来教育的。很坦率地讲,那些个专家学者是教不来教育的。讲这个话可能有点奇怪。中国凡是以师范为名的学校基本上都是不懂教育的,他们教的是教书,培养的是一批以教书为职业的人。

中国教育的秘密

但是,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挺土的,有了小孩以后,我常常会被我的小孩更新掉对教育的理解。当然从我自己的成长经历里面,我也常常发现,我以前很胆大的那些理解其实是对的,就是我跟你们在座的各位年纪差不多的时候,我那个时候或者更早就发现中国教育的一个秘密。中国教育的秘密是什么呢?那就是它从小学到大学不断不断地把人整残、整傻、整疯,出来以后你会发现你自己对这个世界无能为力,你会发现你只能是顺着这个世界所谓的一些法则求得一个生存,而且生存是如此之艰难,所谓房奴啊,车奴啊,各种奴,你会发现,你在还没有成为人之前你就做了奴隶,还不等别人来奴役你你就自己把自己奴役了,很奇怪,这是我们教育伟大的成功之处,也是它伟大的失败之处,我们都是这个教育的产品。所以我讲的这个题目叫教育自救——从你自己开始,当你发现你自己被整惨了,已经被带到沟里去了,你要想办法自己爬上来。别指望忽然有一天政策变了,教育部撤消了,高考制度改革了,农村学校教育制度都变了,指望那个是没有用的。

一百年前,1905年,那个时候发生了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儿,就是废除了科举制。你知道科举制表面上废除了,但是实际上在今天,“新科举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新科举制”比以前更疯狂的地方是——它不像范进中举那么难,范进中举那个时候,科举真正有使阶层流动的作用,也就是“寒门”是可以出“贵子”的。真正社会底层的人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成为所谓的“人上人”,所谓的“统治者”,所谓的“劳心者”。但是,我们今天的“新科举制”实际上大大地放水,就是说,他发现了一个秘密,从大概99年的时候,“新科举制”一直在改革,改革的主要方式就是——扩招。扩招实际上是一个挺关键的原因,这些年来,为什么大学越来越不像大学呢,跟扩招是直接相关的。当然,不是说不扩招的大学就是好大学,不是这样的。不扩招的时候,大学只是更像传统的科举制度。它选拔出来一些人,这些人就直接成为统治者,直接成为精英阶层。但是呢一旦放水,即使你进了“211”进了“985”,你出来了也未必是精英。这些年来越来越赤裸裸地变成了——如果你没有关系,如果你爹不是李刚,如果你出生于一个平民子弟,你想在现在的社会上混得好,几乎不可能。路越来越窄,这种阶层流动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同时,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就是三四十岁的人,70年代的人,80年代的人,开始成为父母之后,大家越来越有教育的焦虑。这个焦虑是什么呢?很多人结了婚之后不敢生孩子。我从美琴这边发现一个很特别的逆潮流的案例,她一毕业就结婚,一结婚就生小孩,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很有勇气的做法。我们现在社会上一种极大的焦虑就是:你生一个小孩你怎么办啊?一个婴儿,要长大,很多关啊:食品安全——你吃奶粉他长结石…就算这些关都过了,好吧,到上学的年龄怎么办?把孩子送哪儿?不要说小学啊,连幼儿园都能把你搞死了。你从小孩上幼儿园起就想,要上个好的幼儿园,避免他到时候上不了好的小学,上不了好的小学上不了好的初中,上不了好的初中又上不了好的高中……等等等等,那是什么?那是一种新的阶级思维,在我们当中慢慢慢慢地固化。我们发现我们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脑袋削尖想要成为统治阶级、主流意识的一个部分。那主流意识是什么?它值得我们追求吗?它好吗?我们现在很多人在教育过程中已经失去了思考能力,也失去了反思能力,只是让自己匍匐前进,把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和价值抛到九霄云外,只是活着而已,这是很可悲的。这真的是很可悲的事情。

为何要教育自救

我今天讲“教育自救”就是——无论你年纪多大…当然有人会说不对,可能70岁以上的人,会稍微好一点。今天年龄70岁以上、80岁以上的人,他们完成教育的时间是在1949年以前,或者说,1951年以前,可能不大存在这个问题。所以他们会在今天被称为大师,无论男还是女。资中筠,大师;茅于轼,大师…等等,这些人都是在民国时期完成教育的。你发现没有?民国之后,几乎再没有出现过什么大师。但也有人说,年纪大了才叫大师,但是他真正的学问、思想、人品对社会的这种影响力,是无可比拟的。这些大师死了以后怎么办呢?死一个就少一个。像周有光这样的人,一百多岁了,现在大家天天都巴不得他讲点什么,周先生你给我们讲点什么吧,给我们开示一下吧…这很可悲的,你也是个人呀!周先生现在一百多岁他很糊涂了,你为什么还等着他跟你说点什么?南怀瑾临死之前多少弟子都巴望着他讲点什么东西,他要讲点什么东西那就不得了了——其实他已经糊涂得要命了!这是整个几十年来的教育极大的失败!当然不止是说这几十年失败,在此前,在科举制的时候其实人就是被这种教育体制压抑的、贬低的、很可怜的存在。我今天的这个题目不是针对某一种人的,我对年纪稍大的人往往有一种同情,因为他们被洗脑比我们洗得更惨。像你们90后甚至接近00后的人可能还好一点,但是也更可悲的是你们被导向一种强大的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在我们那个年代来说,好歹还有点理想主义,好歹还有点不怕死的精神,好歹还不那么想要富贵,“富贵于我如浮云”,真的,我们这一代人还有点这种精神。到了你们这一代,在同学中你要是用的还是直板手机,你简直觉得自己活不下去了。甚至说如果还有买不起手机买不起电脑的,那你真的不用活了。不是你本来就是这样的,而是被教成这样的。谁教你的?不止是学校老师在教你,整个社会,电视、媒体,办演唱会的歌手…我想你们很多人都对春节晚会不屑一顾了吧?为什么不屑一顾呢?因为它赤裸裸嘛!但是不那么赤裸裸的呢?有点隐蔽的呢?每一天这个社会都在教你,教育是无所不在的!中山路上那个“黄则和花生汤”,它也在教育你。它说你看,你连喝一碗花生汤都困难,你还是个人吗?你还有尊严吗?人的尊严是从这里来的吗?你在中山路上很多东西吃不起,你没有消费几十上百块钱你觉得没意思!这是一个人本来应该有的感觉吗?各位90后00后,承担了许多这样的压力。你们现在已经很难从这种东西里跳脱出来,但是对于我们(70后)来说更难的是什么呢?更难的是成为一个人,成为一个个体。我们这一代人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如果不以天下为己任,你觉得这个人没意思。你觉得这个人格局很小,这种人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社会担当,这种人,跟他玩什么?没什么好玩的。但是,麻烦的是,这种使命感恰恰把我们洗脑,把我们变成一种精神上的残废人、一种可怜的存在。那种理想主义恰恰是不尊重弱者的差异性,不尊重每个人的个性,不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我们那个时代的人要努力摆脱的是这种东西。但是你们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了。

所以教育问题不是个小问题,教育问题是个极大的问题。教育问题绝不只是说乡村小孩上不了学。梁晓燕老师为了真正了解中国的乡村教育,曾经花了一年的时间到广西的板烈小学支教。我从不做支教这种事情。我推荐给大家一篇文章,《教育沉疴已久,支教需要更新》。“支教”这个支字,你看这个字你就知道这个事有多歪了。什么叫支啊?支农啊,支边啊,你们去查查这些词是怎么来的。这是一种集体主义价值观很鲜明的体现。从大局出发,觉得老少边穷的地方很可怜,我们应该从资源富裕的地方转移资源给他们。但是,这是真正的问题吗?农民真正是需要你去支援的吗?农民比你活得惨吗?当然,如果他惨的话,为什么惨?是因为他穷吗?是因为他缺钱吗?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如果我们不思考的话,我们会以很正确的名义做了帮凶。这是很悲哀的。有的时候你觉得自己做得挺好的,很有爱心啊。爱心若没有正确的方向,我相信那些希特勒的先锋队,很多人对他们的德意志是无比热爱的,他们相信自己做的事情真的是太对了。他们为整个人类做的贡献,把犹太人这么低贱的 、可悲的、愚蠢的存在消灭掉,这是为整个人类做贡献。洗脑已经被洗到这个程度了!

为什么我们讲“教育自救”呢?——我们要想去帮别人前,要先帮自己。如果你想对教育砍一刀,你得先把自己砍了。因为你就是那个教育生下来的蛋。崔健有首歌叫《红旗下的蛋》,你们可能意识不强,因为你们的红旗的颜色已经变成粉红色了。粉红色的资本主义,混合着权贵的、“封建”的社会主义,生下来你们这一群年轻的、迷惘的青年。所以,如果说你不从自己这里反省教育的话,你想要去改变教育,让教育里的各种问题得到缓解,很多时候我说得不客气一点,你徒然地浪费了你的青春。等到你年纪大了的时候,五六十岁了,你发现你年轻时候做的事情,除了让自己收获了悔恨之外,什么也没有。这个社会很残酷的,其实很多人白活了,你看,从49年之后,很多人活得真是太悲惨了。很多人说,这一生就从来没做对过。这个社会很可怕的是,当你想要做对的时候,你会发现你要受到惩罚,当你像一个人一样做出选择的时候你要受到惩罚,你就会被边缘化,而且,你随时可能会被剥削。我的很多朋友已经被捉起来了。我今天没有被捉起来是因为我不像他们那样勇敢,而不是因为我比他们聪明,不是因为我绕过了那个风险。像许志永这样的人,北大博士,我和他相识十年,2003年的时候他在北京做人大代表的竞选我就认识了他,那一年他参与三博士上书废除那个时候他们也确实用这个机会站出来,参与了公共生活,这非常好。你看这些人,都是非常温和非常好的人,但是只是因为他比较勇敢,他很多次被打很多次被威胁也很多次被带走但他依然不怕,他继续往前走,现在走到监狱里去了。

当我跟你在讲这些的时候,你觉得我好像在讲一个故事一样,但是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你们如果不了解这一些,你们要去做教育,那真是一个很可笑的事情。因为你连什么是真实都不知道,何谈教育?教育首先指向的就是人,教育这个工作是跟人相关的。当然我们经常听说,教育是跟人的灵魂相关的,甚至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自负是很可怕的。你的灵魂变成了做工程的对象,你去想想,在哪里剪一剪哪里砍一砍你就变样了,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如果你都没有认识到人在这个真实的处境中是怎么样的,何谈教育?比如说当你想要去农村,想要去帮助农村人,你首先想想农村人怎么了?农村人怎么样?当然首先你得认识自己,如果你连自己都不认识,却想去帮助人,说实话那会是很茫然的一件事,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教育败坏到非自救不可了

我讲得很沉痛,不讲废话。很多人觉得我奇怪,看到立人的工作宗旨和工作方式就觉得很奇怪,你想做公民教育,但你做图书馆干嘛?我当时说,这话不用我说嘛,说这个就没意思了。因为你想想你还能做什么呢?你说做公民教育,难道你去社区教育人倒垃圾要分类、地上不要弄狗屎吗?这叫公民教育吗?如果你认为这就是公民教育的话,那这个世界上任何一种人哪怕是原始人也会有他们的秩序,也不能随便在人家门口拉狗屎啊。到今天这个时代,你以为到社区做这些工作就是做教育的话,那绝对不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地方,你们作为年轻人,当然我们作为年纪大的人也是一样的:你们的孩子怎么办?你要让他毁一遭然后再自我修复吗?送幼儿园?跟人家去挤小学?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要不我们几个人合伙写篇文章,呼吁一下这个“择校制”太差,不行,不能搞择校制?“择校制”是个很表面很表面的东西,只要教育制度不变,择校制怎么可能改得了呢?它是不可能的。因为稀有的资源在那里,它的价值在那里,总归人们就会想办法去抢夺啊。在这种所谓的好学校里面,一个学校里的一个入校名额值40万,你再怎么说它不值,那也没用。你说我们摇号?摇号那也摇不到啊,你会发现在摇号之前人家已经分配完了,让你们摇呗。或者你说我们就近入学?你会发现就近的那些人都是他们的人,他们都已经住那儿了。你说你也住那儿?好,他们拆迁,你怎么办?拆迁盖新楼你买得起吗?3万块钱一个平方,你买得起吗?但人家一买买一层。在这个当中,资源本身是有价格的,你希望通过一个很愉快的分配制度来改善,是没有用的。大的制度没有变,你想通过这种方式去改变,是没用的。

那怎么办?我的解决方案非常简单,就是教育自救嘛。我有一个孩子我自个儿教,当然我不是说所有人都能把自己的孩子教了,而是我们民间社会,把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解决了。我为什么要默认教育是政府才能解决的事呢?这不是很奇怪的吗?这恰恰是洗脑的成果。教育为什么成为了政府的义务呢?教育成为政府的义务不过才一两百年的历史。如果你往前追溯的话,以前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教育本来就是,私塾啊,家庭学校啊…上不起学没关系,不用自卑,不用觉着上不了学我就惨了,但是今天你会发现,你千方百计地得到了小孩上学的资格,克服了上学的困难,可是,坐教室里被洗脑了。

我常常说,我很为我们乡村的父母感到悲哀。我说,如果你们知道你们在外面辛辛苦苦打拼,风餐露宿挣的那些钱,你以为为了你的孩子好,让他上学,你知道他学来干嘛吗?你真的了解吗?你打了个电话,问了他孩子你好吗?他说我好啊,钱寄来了吗?你说寄来了,孩子说那就好。没寄钱的时候孩子还不高兴,寄钱了他才觉得还可以。那是教育吗?那是作为父母的人吗?如果你真的知道你的孩子在学校受到怎样的对待,他像小畜牲一样被关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面,这个空间是个原始的丛林世界。所以,你会发现从小学开始,那些寄宿制学校里面就存在同伴之间的相互欺凌。那种心思比较坏的、体格比较好的小孩,很快就会发现他的市场。他马上就组织三五个同学,组成一个小小帮派。我老家湖北,跟xx是同乡,他父亲是我小学一年级的老师,我们那地方啊,经济不算最穷的,但是整个教育的败坏和冷漠是很严重的。小孩在学校是学习吗?他学什么?今天上午还有一个伙伴跟我在聊,他说有一些支教组织,他们的志愿者回来跟他们交流,说那乡村的初中,初一的时候,八九个班,初二就五六个,到了初三,四个班,到初三毕业的时候,其实只有两个班的学生在那了。而且整个学校在干嘛?你们年龄都不大,可能都还有印象,你们的初中,大部分同学是不是后来都没上大学?初中生,高中生,他们每天学习那么紧,一天到晚考试、读书,哪有时间啊?其实,你看到的只是表面的东西,你看到的一天到晚做作业的小孩只是极小一部分,尤其是愿意做作业的,极少极少。其他人在干嘛?他们一天到晚都在那发呆,所以他读到初中毕业了,那些简单的小学数学他都不会。不信你现在去检测,基本上都是这样。他根本就没心思在你讲的东西上,因为他没有兴趣嘛!这个社会这么丰富,日新月异,每一天,他都想着他那没有上过任何学的爸爸干活一天挣两三百块钱,这小孩想赶紧长大了好出去挣钱,他想:关在这里我好可怜!然后我又没有钱,还经常有人敲诈我,动不动老师又要收钱,收钱我又要问爸爸要钱,爸爸就骂我“总是只知道要钱,你还知道什么?成绩一塌糊涂考了几分!”但是你想,他在学校能干嘛?如果你们去乡村支教,你会发现两种人,一种小孩呢,很认可你去教他,他会主动参与进来,还有一种呢,特别被动,“来我们讨论一下”,谁要讨论?没人要讨论。他们会想:你说吧,让我们做什么?但是你会发现,一旦你跟他们深入地交流之后,他把你当朋友了,他的话就特别多,特别愿意跟你交流,各种事情都跟你干,非常能干。但是在他的老师的眼里,这个小孩狗屎不如。这小孩成绩特别差,什么都不会,英语考几分,数学考几分…但是,他真有那么差吗?只不过是他在现在的教育体制里被贴了这个标签。从小就被认为狗屎不如,这样的人,上了小学初中,毕业,或许再上个中专、技校…就送到富士康。各位,富士康还算好的啊,有很多人老是盯着他,所以他很多地方还做得不错,还有些改善的可能,那更多更黑的地方呢?更多更黑暗的地方,是我们所不知道也未曾了解过的。中国社会底层的黑暗,你如果去看一眼,你会浑身发抖,发现这是个非人的世界。前几天看到写东莞的一篇文章,写东莞的工人、小姐和乞丐。我读完那篇文章被吓到了,太恐怖了。我们今天已经通过应试教育这个体制把自己变成一个“成功”的人,所以你基本上不会过上那种生活。我们生活在两个中国,他们的中国和你们的中国是不一样的,你们的中国是GDP每年8%的增长,30年来一直保持稳步发展,2020年或2030年GDP总值要赶上美国…你看到的就是这样的中国。你拼命想要挤进去的,就是在那个钢筋水泥的楼里面得到一张办公桌,混到一碗饭吃。你想过为什么吗?为什么我那么费劲才能混到一碗饭吃?

教育自救,要从你自己开始,从你自己开始要回应这个问题——教育到底是什么?目标是什么?读了那么多年书,整个教育过程里你到底学到了什么?它教给你什么?它教给你的这些东西到底哪些是真理,哪些是谬误?有没有真理?你要问一下这里面有没有真理,需要你去想。

以前很多人问我,你好勇敢啊,你在城市里生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放弃呢?你北大研究生毕业,为什么要做这种公益的事情呢?我说你以为我放弃了啊,我只是选择了一个更好的。原本在北京的那种生活,那种所谓的白领生活,有什么意思呢?每天重复的生活,有意思在哪里呢?只不过在跟别人的比较上,你钱多一点,你比别人更有面子,但是,除了这些以外,到底还有什么意义呢?没有。所以我们这个社会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要得精神病,而且有一种精神的癌症叫抑郁症。很多人得抑郁症,为什么?因为他活着,但不知道他为什么活着。他每天生活但不知道他为什么生活。他失去了生活下去的理由,所以他潜意识在造反,你不应该这样活,你错了!活着有那么难吗?如果你真的只是要吃一碗饭,有那么难吗?如果你看到工地上的人一天干两三百块钱,你肯定会想,有什么难的?而且现在招工都招不到。我说那我们这大学毕业怎么不能去啊?不行的话擦皮鞋也可以啊,擦一双两块钱,一天擦二十双,四十块,回家了。其实不止,今天中午我听说鼓浪屿有一个老人家,在那边卖水。从一月到三月,卖了四十万。哇!这可能吗?是真的吗?你试过吗?当然我不是说你们都要去卖水,你们不要去工作了…那么多人卖水那谁来买水呢。我想说的是,这个社会里面我想其实有太多东西可学,但是在你们所受的教育里面,它只教会你们毕业后应该有一份白领工作。如果不是白领的话,你会觉得这大学它哪算大学呢?

教育没有那么神秘

所以我想,教育自救首先指向我们自己,其次,涉及我们小孩。你说怎么办?我们自己把小孩教了,有何不可?教育没那么神秘,不要轻信某些专家的瞎扯,说这都是专业人士才能教的。我简单举个例子,大家想一想,任何一个正常人(当然不包括智力受到损伤的人),90%以上的人,他生下来之后到他能说话的那时候,有人教他吗?我请问一下,有没有人教他?你们会说话是因为你们爸爸妈妈天天教你说:“你,”你就跟着说:“你。”是这样的吗?从来不是。“这个是杯子,来,跟我说,杯-子!今天认真练,不学会不让你吃奶!”可能吗?我女儿两岁,我发现她什么都会说,好奇怪啊!她跟我讲故事,她还会画画,我女儿画画画得比我好多了。她拿出一张纸,开始画,黑黑的,两个,一看就是眼睛对吧。然后又画了两竖,她说这就是脚,然后,她还在下面画两道横的,她说这是鞋。然后旁边又画个大的,中间画个小的,她说这是爸爸,这是妈妈,这是宝宝。爸爸妈妈和宝宝。嘿,我说我从来没教她,她就会了。有一天她忽然对认字感兴趣了,她就问我爸爸这是什么字,我说人,她说是立人吗?我说是,立人。她说:“呵呵,我喜欢立人!”她每次看到我看书的时候,她看到里面有人字,她就问我说爸爸这是什么字,她考我呢。我说这是人字,她说,爸爸是人,妈妈是人,宝宝也是人。你能想象吗?一个两岁的小孩她怎么学会的?我没有教他。包括数数,我发现她自己会数数了。她数12345678910111213…19,14!我也没纠正。确实,她数到13,就跳到19,然后又回到14,你说她为什么跳到19,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但我也懒得去纠正她。她自己学会的,我也懒得去教她。如果我教她的话,我在上楼梯的时候我会跟她说,来我们一起数一下,马上就到了,12345…人家学习就是这样呢?你说这不是教育吗?那教育是什么呢?学习是什么呢?这其实就是同一个词,一个词的两面。所谓的教育其实就是学习。那我们从这个事情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教育是什么呢?教育是在某种环境里面,学习的主体被一种兴趣驱动,然后学会了某个东西。这个过程我们把它叫做教育。你会开始去思考,这到底是什么样的环境,让这孩子去学习的呢?这不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吗?

就从这个角度,世界上产生过很多教育的流派,各种分支。柏拉图一个流派,蒙台梭利一个流派,华德福一个流派…但是其实他们都是在试着回应这个问题——教育到底是什么?等人家回答出这个问题,我们拿答案来抄一遍。“哇,华德福好牛啊!好了不起好神秘啊!华德福一百年历史啊!”各位,100年那也是人办的啊!他到底有什么了不起?他到底发现了教育的什么秘密?我想我们每一个人回到自己成长的历程里面去想,教育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是怎么样学会这东西的?我们会在里面发现很多秘密。所以我说,在我们的学校里面,做的那个事情,它很多时候不是教育,是反教育,是教育的反义词。学校破坏掉了它恰恰应该提供的那个环境。一个像我女儿这样的小孩,如果送到幼儿园,那就毁了。为什么呢?一个老师,跟小孩讲:“小朋友们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画画!”小朋友们很高兴:“哈!画画!”“来,每人发张纸,拿支笔,”然后,那张图片出来:“今天要画一只鸭子!鸭子呢,这个嘴是这样的,身子是这样的,要涂成这个颜色…”然后我女儿呢,假设画的不是这个样子,她画的鸭子是大头,小小的身子,没有尾巴,她说这是鸭子。然后老师说:“这是什么鸭子!你少胡话!”从此以后她再也不会画画了。很多时候,我们常常是被某个老师一句话就毁掉了。有时候你在语文课上看小说,你们班主任看见了,把你叫起来:“你,给我站起来!不知廉耻!你爸爸妈妈把你送到学校…”你会发现,把你打击得那门课你再也不想上了。本来对于语文你是很有逻辑的,你写作文干什么都可以,但你语文成绩很差。我觉得很奇怪的是,在中国竟然有孩子学不会语文!竟然有孩子学不会自己说的话!一定是被学校毁了而不是教了。我想说的是各位,教育没有那么神秘,没有那么可怕,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自己出发去探索,从我们自身的成长,从人类的成长经验里面去学习。当然,还有很多经典值得我们去学习,值得我们去回应,去拿来参考我们所研究的这些问题。蒙台梭利走的那条路,他为什么那么重视教育的这个侧面?他重视了会怎么样?比如说我们《窗边的小豆豆》里面的小林校长非常好,他到底好在哪儿?他到底哪儿做对了?他做对的这些东西是否一定要放在学校里面做?

教育自救的浪潮正在兴起

尤其在今天,我女儿现在会写字了,会认字了,她会认父亲的父。我有一次写给她,她就说:“这是父,我们在天上的父!”哦?她还会背很长的一段:“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父的,直到永远。阿门!”两岁,你能想象吗?我们很多大人都背不会这一段,但是一个两岁半的孩子会。所以我说你们得早点结婚早点生小孩,不要害怕,不要担心以后怎么办,我已发现这个社会正涌起一股教育自救的潮流。各种人开始自己办教育,最简单的一种方式就是把自己的小孩从学校里面带出来,放在家里自己教。当然,这需要很大的决心。要很多妈妈或爸爸放弃自己的事业,要把自己的小孩的教育当作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来做。但是这个值不值呢?每个人自己衡量。中国已经有几千个人在这么做了,我是说仅仅放在家里自己教的,更多的放在各种学堂、私塾的,不算。光是完全放在自己家里教的,最保守的估计也有几千个人。

我有一个朋友叫徐雪金,他是在家上学联盟的发起人。你们有兴趣可以登陆那个网站,发现现在很多人在家上学。在家上学在美国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教育体系了,有好多套教材。在家上学联盟的网站上,比较活跃的可以统计的就有一千八百多个人。我跟徐雪金有好几年的联系,他一看我做图书馆就说你这是帮助民间教育做基础设施的啊。你想,假设有一个图书馆是向所有人开放的,所有人都很方便,而且这些图书馆的藏书是为这些人服务的。你想想,教育不就变得简单多了吗?因为你手边有很多资源。假设又有很多人来办各种公共的游泳馆、田径馆,我们完全可以把学校的各种功能社会化。一九七几年,有一个叫伊里奇的人写了一本书叫《非学校化社会》,里面就讲到未来的教育事业不是以学校的方式进行,当时引起了教育界的轰动,很多人觉得他这个想法很激进,可是在今天看来,在整个互联网普及到今天这个程度以后,我们再来看,没那么激进,没什么了不起的。因为我已经认识很多人,他们的小孩就从来没有上过学。也许有人会说这些都是个例,其实不是,很多人都这样做。很多人现在都已经好大了,甚至上大学了读博士了工作了,没有问题,但是,在中国确实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

当然中国的教育决不是办几个私塾的问题,决不是弄几个“在家上学”的问题,中国的教育自救还包括要办大学。否则的话小孩在家上完初中上完高中怎么办呢?还是没地方去,还是得送到大学里去洗脑,上毛概。虽然你们不以为然。我有时跟一些大学生朋友交流,他们就说李老师你说得太严重了,那些课我们都不在意的,我们根本就不把它当回事,我们都逃课,我们根本就不上,但是我说我问你一个问题吧,请问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他说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啊,物质的本质是运动啊,运动是变化的啊。我说除了这个答案呢,从你自己的角度来说说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他说不出来。你知道吗?当有一个东西占据你思维的空间的时候,即使你排斥它也没有用,因为你只知道这种存在。世界不是物质的,像我这种人,基督徒,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你觉得好可怕啊,从小老师教的不是这样。你明明知道老师教的不对,可是你说,除了老师教的,还有什么东西是对的呢?你不知道还有另外一种可能。也许你跟别人说李英强说的不一样,可是李英强说的只是李英强说的,你自己要有自己的思考。怎么样才有可能得到你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呢?这需要你来问你自己。所以我刚才说,不要小看学校里面的各种课程,它没那么简单。

立人图书馆、立人大学和立人师范学堂是教育自救的一系列实践

我们再回到主题,教育自救,此其时也。不只是我们要来对我们自己来开始自我教育,我们不仅要关心我们小孩的教育,不仅要关心他小时候的教育,我们还要关心他上大学。可是上大学又碰到问题了,我们不是做民间教育吗?那老师呢?你说的那种教育的教育者呢?从事这个教育行业的人呢?我开始探索基于图书馆的教育。基于图书馆可以做什么教育呢?基于阅读的自主教育和开放教育。一个人学会阅读以后,就是学会学习,当然我说的这个阅读是一种宽泛的阅读,并不只限于读书。其实读书是一个很基本的东西,包括怎么样去获得各种外界的信息,包括怎么样听人讲话,这都是阅读啊。都是你接受的信息,由你怎么样加工怎么样反思怎么样成为你自己的东西,怎么样又排除掉一部分,这个过程就是学习能力的一个基本内容。因为人在没有学会阅读之前是不会学习的。所以很多人你别看他上了初中上了高中,可是实际上他是不会学习的。当然我希望你们不是啊。很多人一旦大学毕业以后就再也不读书了。是因为他觉得“我学习得已经很够了还要让我学吗不要让我学了”,可是他从来都没有学会学习。因为没有学会阅读就没有学会学习,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有时我鼓励一些中学生说,应试教育没那么可怕啊,在学校的时间都是你的,你的生命也是你自己的,你的生命就是你的时间嘛!你每一分每一秒怎么过,都是你对你自己生命的掌控,在这一秒这一分,你是用来打瞌睡呢,还是用来读书或者思考问题呢?当然,我们知道,在学校读书或者思考问题都是不被鼓励,甚至是会被打击的。《肖申克的救赎》片头里,书里藏着一把锤子;阅读就是那个锤子,那个锤子可以来帮助你,把那个厚厚的墙壁凿开,你自己凿出一个墙洞出来。各位,铜墙铁壁啊,鲁迅先生呐喊了很多年,就那么一把小锤子,你把它凿穿了,就逃出去了,就获得了自由。“有一种鸟儿,它的每一片羽翼上,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任何的笼子都关不住它。”如果你是这样的人,你最应该做的就是阅读。当然你可能会说,阅读有那么神奇吗?你说办几个图书角他们就有锤子了吗?当然不是。在阅读里的成长过程,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首先,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发现大多数人不喜欢阅读。电视、网络、游戏,比阅读要有意思多了,好玩多了。那为什么要阅读呢?因为阅读里面带着思考。阅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很重要的方式。当然这里的阅读指的是书本阅读,而其他的阅读方式比如说看电视,它这种图像化的方式当时刺激了你大脑的某个部分,就像你们听我来讲,你会觉得很受刺激,从来没有人这么讲过,你会想:这个人讲的还是蛮反动的哦,讲得有点另类,也许有道理,但是你会感觉不靠谱,因为做不了嘛。过了三天之后,你可能都忘了。有没有一个叫李英强的人来过厦门讲过教育自救?没有印象。为什么?因为你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那个事情跟你没有关系,李英强这个人跟你的生命毫无关系。这么多本书,你随便拿出一本书来,你真正读进去,你就会推开通往精神世界的一扇门。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如果你说你没读过什么书,那你就是真正的loser,你什么都不是。你就只是这个世界的快餐文化里的填充品而已,你就从来都不是你自己。很可悲的,你就是那么一个快餐文化的填充品。

刚刚我们说图书馆,基于阅读的自主教育和开放教育,开放教育这就跟网络联系在一起了。后来,我就开始办立人大学,为什么呢?因为我发现中国大学太糟糕了。我办立人大学的时候刚刚好,南方科技大学刚好也是那个时候办起来。有人就问我说,请你把立人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做个对比,你认为它们有什么相似性?我说没有,而且我认为南方科技大学不那么值得关注,你们不要那么关注他。我觉得立人大学从“基因”上来说比它优越多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南方科技大学是深圳市政府出资的,肯定是不靠谱的。所以你会看到它派了个公安局的局长书记去做校长。你说看到觉得很震惊,我说你有什么好震惊的,它的逻辑就是这样,它本来就应该这样。当它以一种很温和的方式在那里,朱清时在那做校长,你就觉得还有希望吗?我当时就对朱清时没有指望,他做不了,他推动不了教育改革,那你说,李英强,你来推动教育改革?我说,我不推动教育改革,我做教育啊,我推动教育改革干什么?我做一个真正的教育在那里,不需要改革。当很多人开始对教育有理解,有选择的时候,那个东西自己就垮掉了。就好像今天乡村中学孩子的辍学率已经证明了这个教育体制是不能长久的,小孩啊,贫困阶层的人用脚投票,我就不读了嘛。读了这个毫无意义,坐在那里学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什么“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最优越的”,学这个跟我的生命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我不只是学这些,我还要学数学,学英语,你学英语的时候,你觉得英语跟你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英语跟你的生活没有关系,你学得会吗?你学那么多年英语,为什么学不会?因为你从来都不知道这英语跟你有什么关系啊。

所以各位,我说教育自救这个事情,首先是需要干的,其次是可以干的,我从我自己短短几年的经历来看,慢慢发现,缺乏做教育的人,所以我今天开始,要办一个新的机构,叫做“立人师范学堂”。这个立人师范学堂致力于培养独立的、民间的教育实践者、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创业者。教育市场多大啊!你想,一旦教育自救成为一种潮流,家长们纷纷开始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一种教育方式的时候,将会形成一个多么大的市场!目前他们没有选择啊。厦门人就没有选择,因为整个厦门几百万人,也许会有那么几所民间自办学校,但是你要知道,这个量级相差特别大。这是个接近于零的市场。

教育自救,从自毁三观开始

你别看学校现在垄断,那么强大,一旦市场开放,学校分分钟就崩溃了,毫无意义。那些教了几十年的老师在真正的教育面前——请原谅我这么说有点不敬啊——他就像一个白痴,什么都不会。因为他自己都不能学会教育。我不是说这些人人品有问题,我们都是这一整套教育制度的牺牲者,这一整套制度已经把我们都限定成这个样子了。有人说这是我们的宿命,不是!这不是宿命!你还有可能,当然,不是说一切皆有可能,而是说你还有可能。你还可以从今天开始从自己身上开始反思,把自己吃的那些狼奶吐出来。我们整个人安身立命的所有东西都是从那个教育里面来的,我们关于这个世界关于整个社会关于我自己这整个理解,现在已经形成了,怎么办?那就是一个“毁三观造三观”的过程。“三观尽毁”是你人生的开始。如果说你的三观还没有毁掉,那就说明你的三观还没有开始。你们的人生还在一个框框里,那已经没有什么可能了。你最多也就是混个什么公司的白领,公司的副总,过了十年之后可能因为你很勤快升为了行政副总,成为了业务副总,这也到头了。你对整个生活的理解就都是别人教给你的。

我不客气地讲,这不只是中国的问题,不只是中国教育是这样,美国教育也这样啊。不过美国教育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是,它在公立学校之外还有好多私立学校,这就是它的好处,但是美国的公立学校一样糟糕。如果把美国的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加起来,其实也不过怎么样。为什么呢?因为它不过是造了一个“美国梦”。美国人的那种中产阶级的肥胖的、度假的、买好房子的物质主义的美国梦,其实是美国人今天走向衰落的很重要的原因。美国现在已经日薄西山了。它虽然很强大,像罗马帝国一样,曾经很辉煌很厉害,控制了整个20世纪的世界,但是它崩溃起来很快。因为它内在的精神已经变质了。它已经变成了一种物质主义的、实用主义的金色的美国梦。当然跟金色的美国梦对应的是我们粉红色的中国梦。希望你们在这个大梦里面,能够有所觉醒,能够真正察觉到你作为一个人的活着的意义。你为了什么而活?你不去回应这个问题你就很难回应什么是教育。

今天就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英强校阅于2014年7月14日

(为方便阅读起见,加了几个小标题。非常感谢担当者志愿者的整理。)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7-30 08:30
加入立人图书馆的十本必读书2013年4月第一版


1、理解当下
    立人并不存在于世外桃源,正相反,我们处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要和社会发生最紧密的接触。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都正在经历着不可逆转的巨大变化。对这一巨变有所认识能帮助我们在历史的洪流中理解立人的定位,明晰自己的使命。
    必读书目: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杨小凯:《百年中国经济笔记》
邓晓芒:《在张力中思索》
推荐书目: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乔治·穆勒:《论自由》
约翰·洛克:《政府论》
乔治·奥威尔:《1984》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杜赞奇:《文化·权力·国家》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
高华:《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
杨继绳:《墓碑》
马立诚:《当代中国八种思潮》
利昂·P·马拉达特:《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
托马斯·索维尔:《诡辩与真相:经济学入门》
2、理解教育
    教育者必须回答这三个问题:孩子是什么样的?我们希望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具体怎么做?让我们看看教育家们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吧。
    必读书目:
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推荐书目:
卢梭:《爱弥儿:论教育》
阿莫纳什维利:《孩子们,你们好!》
亚米契斯:《爱的教育》
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
丁东、夏中义编:《大学人文读本》
易社强:《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艾伦·麦克法兰:《启蒙之所 智识之源》
弗里德里希·包尔生:《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
3、理解立人
    只有火焰才能点亮火种,只有自由人才能培养出自由人。要克服困难投入立人的工作,要成为优秀的教育者,我们自己首先要在精神上成人。
    必读书目:
德鲁克:《旁观者》
吴相湘:《晏阳初传》
推荐书目:
史怀泽:《敬畏生命》
胡适:《容忍与自由:胡适读本》
汉娜·阿伦特:《黑暗时代的人们》
甘地:《甘地自传》
马丁·路德·金:《马丁·路德·金自传》
曼德拉:《漫漫自由路·曼德拉自传》
赵越胜:《燃灯者》
C.S.Lewis:《返璞归真》
殷海光:《殷海光书信集》
顾准:《顾准文集》
哈维尔:《哈维尔文集》
赵越胜:《燃灯者》
约翰·伍德:《离开微软 改变世界》
王明珂:《华夏边缘》
费孝通:《乡土中国》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晏阳初:《告语人民》
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
4、理解阅读
    立人的基础平台是图书馆,立人的基础工作是阅读推广。
    必读书目:
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
推荐书目:
《打造儿童阅读环境》
《阅读的力量》
5、团队协作与自我管理
作为知识工作者,立人的每个人都是管理者,我们如何让自己的工作更高效?立人是一个组织,而不是一群个人的散漫组合,我们如何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必读书目:
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
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推荐书目:
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德鲁克:《非营利组织的管理》
戴维·伯恩斯坦:《如何改变世界》
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
艾森·拉塞尔:《麦肯锡方法》
【说明:1、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必读书目”,请参考2012年的博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73584f1e0100zsna.html
2、王一夏、贺飞辉、郝伟恒、郑林允、张旭、丁书奇等立人同仁参与了书目的讨论。】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