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批作文别那么“惜墨如金”,行吗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9 11:10
标题: 批作文别那么“惜墨如金”,行吗
批作文别那么“惜墨如金”,行吗
                             日期:2011-10-24 作者:苏军 来源:文汇报





               
       小田念初一,是语文课代表,喜欢写作文,每次老师布置了题目,她都很认真地写,也很期待看到老师的批改和评语。不过,小田总有点失望,因为老师常常“惜墨如金”:“我最近写了两篇作文,前一篇写秋游,老师的评语就5个字‘主题不集中’;后一篇写国庆长假中的一个小镜头,老师提醒‘材料组合不精到’,这些话我觉得有道理,但仔细一想,又不知道自己具体的毛病在哪里、怎么纠正才好……”
   
       小田的“困惑”,许多中小学生都有。作文评语不但过分“简约”,还颇多空泛的套话,在语文教学中可算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不过,不少老师教几个班,几十个学生的作文要一篇篇精批细改,也确实吃不消。
   
       对此,语文特级教师肖家芸说:“作文批改大有必要改进,评语理应尽可能具体、细致,对学生有指导性;至于这么做工作量太大,完全可以想办法解决。”
   
        6个字的作文评语“范本”
   
     “重作文出题,轻作文批改”,这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普遍现状。一位小学老师坦率承认:“我考虑比较多的确实是如何出好作文题目,买了不少参考书,还经常上网搜索资料;但如何批作文,真还想得不多。”
   
       想得少,就会跟着“许多人都这么做”的套路走,写些空疏、公式化的评语,诸如“中心不突出”、  “论据不充分”、“论证不够有力”等等。现在网上有“作文评语集萃”,列出了一组全都是6个字的评语“范本”:“文字尚称通顺”、“文字尚能达意”、“文字流畅达意”;“词意文雅优美”、“词意真挚感人”、“词简意明贴切”等等,总计上百条。这应该视作一种讽刺和提醒,但据说有的老师在批改作文时居然拿来用,那就是更大的讽刺了。
   
       一名初二女生说,在她的作文簿上,老师批语最多的正是“6个字的”。另一名中学生说:“我已经知道老师批改作文的套路,随便我怎么写,评语就是那几句话,好没意思!”作文评语抽象化、概念化,让学生看了摸不着头脑,当然失去了作文批改的意义。
   
       不少语文老师强调,作文批改一定要用心,这是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方法。首先要具体。比如一名学生描写田径赛:“枪声一响,运动员们飞一般地在跑道上驰骋起来……”这句话中,“驰骋”一词用得不当,老师在旁边写上批语:“请你结合刚刚复习到的辨析并修改病句的知识思考一下,‘驰骋’一词用得恰当吗?怎样修改才好呢?”结果,学生不但在作文本上更正了这个病句,以后写作时碰上拿不定主意的用词,也不是先写了再说,转而认真琢磨、翻辞典、找同学或老师请教,渐渐提高了词语的驾驭能力……可见,别小看了评语的“影响力”!
   
      请学生对老师的评语写评语
   
       当然,要让老师对所有学生的每一次作文都一篇不漏地精批细改,也确实负担太重。因此,有的老师想出了“轮批”的办法,每次挑一部分“精加工”,再从中选出“案例”在课堂上讲解,让其他同学对照自己的作文取长补短,效果不错。
   
       还有不少作文批改的新形式,比如自批、互批。自批,是让学生自己给自己的作文写评语,在正文之后,总结此次写作时自己的进步和文中的亮点,这既是自我肯定与激励,更对提高作文能力有益,也是老师了解学生对作文认识程度的一种新途径。互评,是同学相互找对方作文的优缺点,学人之长,也以他人的不足提醒自己,这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又是一种有价值的作文训练——写作文,并不是作文训练的唯一办法。
   
      更有老师正在尝试,请学生对自己的评语写评语:既然老师的评语也是一家之言,那就该允许学生对评语发表意见。这种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可以进行多个回合,使作文教学克服“单向性”,好处自不待言。
   
      本报记者  苏军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3-19 11:11
评语三忌
毛荣富

某刊物有我之“评改作文”专栏,为此,他们每月都会发几篇习作过来,其后都附有批语。令我惊诧的是,教师批语中存在的问题似比学生作文中的还要多,还要严重,从中可以窥见当下作文评语之不良倾向,故提出评语“三忌”。
一忌取悦学生。一篇找不到亮点的作文,教师居然批道:“你的写作才华令我赞叹,未来的文坛之星正冉冉升起”;明明是基本功尚未过关,评语却说是“完美的作文,精彩的构思”;文辞华美不实,却夸学生“你的语言已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庸俗的讨好、无原则的吹捧,用于对待上司,尚且令人鄙夷,更何况是用来取悦学生;整个教育品格的下降,由此可见矣。看到此等评语,不懂事的孩子会盲目自信,有头脑的则未必会高兴,等到他们懂事之后,则定会把此事当作笑谈。这只能使年幼无知的孩子产生错觉,甚至误入歧途。这是教师人格的自我矮化,非人格独立心态健康之教师所愿为也。能够赢得学生认可和敬重的,只有要靠教师的学识和人格魅力。
二忌陈词滥调。教师辛辛苦苦写的评语,学生往往看一眼就扔下了。这也难怪呀,你的评语,翻来倒去就那么几个名词术语,空泛乏味,了无新意,有谁爱看?有这样一则堪称经典的批语,——某生喜在作文中用“而”字,该用不该用的地方都用“而”,于是教师批道:“当而不而,不而而而,而今而后,而已而已。”评语共十六字,却连用了九个“而”字,表面看来仿佛也在滥用“而”字,却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幽默风趣而又击中要害。请问,这样的批语怎能不吸引学生?
三忌思想缺失。许多批语只是着眼于作文的方法和技巧,而少有从思想内容上的点拨引导。认识有偏差的,却未能指出;犯有知识性错误的,却未能予以纠正;明明存在着心理毛病的,也未能加以疏导。其实,作文批语,更应看作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
记得我读初中时,作文结尾总爱揭示一番“意义”,记一次劳动,要讲到对思想改造的意义,记一次春游,也要加一句“啊,我爱祖国的美丽和伟大”。我的语文老师吴子佩有次在批语中写了一首诗:“不必刻意寻‘意义’,写出‘意思’乃本事。若要文章有意思,平常事中觅意趣。”这首关于“意义”和“意思”的小诗,一下子点醒了我,且使我受用终生。老师讲的已经不仅是作文,也是一种人生哲理啊。“意义”和“意思”虽一字之差,内涵却大异。一个能把世俗生活过得有意思、写得有意思的人,一定是懂得生活真谛、有着审美趣味的人。
有人说,语文教师写评语,应当是信手拈来,皆成佳句。喜欢写作的我也常喜欢在批语中“露一手”。某生在《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一文中,大讲要飞往祖国和世界各地。我在文后只批了这样一句话:“翅膀说:‘许多人都渴望我长在他们的肉体上,很少有人希望我长在他们的心灵上。难怪古往今来,很少人懂得,什么叫做真正的飞翔。’”
行文至此,忽然想起清代郑板桥的一句诗:“瘙痒不着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我们语文教师是否也可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呢?                               (原载10月号《语文学习》)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