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语文学习如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10-19 08:12
标题: 语文学习如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语文学习如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高考语文向何处去(上)
魏勇

  最近,北京市出台了新高考的方案,2016年开始,语文由150分提高到180分。这意味着语文学科地位进一步上升,这是否意味着语文考试的方向也会有相应的调整呢?根据有关部门的说法,语文考试的内容方向会有一定变化:“语文学科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充分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注重考查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发挥语文学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
  说到独立思考,我想起在网上读到的一篇美国SAT考试的满分作文。SAT考试是美国学术潜能测试的别名,美国高中生在申请大学时,大多需要提供这个成绩,相当于中国的高考。这篇作文,按照中国标准肯定不能得满分,因为它没写完。一篇没有完成的作文,按照高考作文“结构完整”的评分标准,别说得满分,很可能连高分都得不了。
  这篇“不合情理”的满分作文写了什么?它对民主就应该是多数人做主的看法提出了质疑,因为民主也可能造就多数人对少数人的迫害或者伤害,并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论据。文章所涉及的问题,在当今美国乃至世界具有很大争议,一个高中生敢于涉足这个领域,并能够有理有据、清晰准确表达与主流认识不同的看法——质疑民主的缺陷,体现出的不仅是勇气,更是高人一等的见识。作文无结尾之“瑕”,掩饰不住有创见之“瑜”。
  耶鲁大学校长莱文先生说:“对学生来说,就是要对任何事情都提出质疑,不管是你从这个学校的老师,还是从同学那里学到的,或者是你从书上读到的。第二点是学习,虽然你应该先提问题,但是你需要学习读书,得到更多的信息来回答这些问题,努力学习。最后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学会如何独立的思考。”
  为了检测学生是否具备进入大学学习的潜质,在SAT作文试题中,获得满分的评分标准之一是:“有效而富有洞察力地发展作者自己的观点,表现出杰出的批判性思维,清晰地使用恰当的事例、推理,以及其他证据证明自己的立场。”
  如果我们预设思想的禁区,“不准这样想”,“不准那样讲”,那么,就很难有真正的独立思考。什么是独立思考?我以为,它是一种在没有任何思想禁区前提下的思维素养,这种思维素养包括以下特点:抓住中心思想和议题;判断论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判断推理的质量和逻辑的一致性;察觉出那些已经明说或未明说的偏见、立场、意图、假设及观点;从多种角度考察合理性;在更大的背景中检查适用性;评定事物的价值和意义;预测可能的后果等。语文高考是语文教学的指挥棒,以考定教是教学客观现状,而语文教学之所以一再被诟病,显然,跟语文考试内容和导向有直接的关系。
  过去,语文考试常被指变态。比如,作者本人阅读了自己的作品后回答“作者的意图是什么”的问题也会答错,作家考语文不及格等等,语文考试沦为坊间的笑料。其实,这样的指责不都是公平的。固然试题中的填空、选择等客观题型有改进的余地,但不应该从根本上否定阅读理解文本作者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一类题型存在的必要性。毕竟,通过阅读考查学生在逻辑分析、推理判断等方面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聪明”的标准,也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体现。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推理能力、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则是学生必备的阅读技能。
  那么,语文考试中的阅读题问题出在哪里呢?首先是设问过于琐碎和刁钻,一道选择题可能让语文组的老师做出四个不同的选项,这属于命题水平的问题,是可以改善和提高的。而阅读理解题型中真正难以改变的,是命题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考查。阅读能力,既包括对作品的深度解读,也包括对其批判性的思考。但我们的阅读题,极力回避批判性阅读,把阅读题局限在了玩味意境、推敲语句的狭小格局中。
  在批判性阅读能力的考查方面,国外的考试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例如,2011年AP英语综合性阅读题。该题围绕“本土膳食主义”,提供了7篇阅读材料,分别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和领域去阐述人们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其中还有一组经调查得到的食品消费供应链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表。学生在处理这些纷繁复杂的阅读材料时,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并且能对材料背后的假定与观点加以分析、理解,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素材,论证自己的观点。
  此外,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能够引发出学生对社会和生活的各种思考,促使他们养成对现象的观察力和对问题的敏锐度。而综合性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倾听多种声音,有助于他们养成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立足事实与证据解决问题,以及规范引用文献的良好习惯。
  这样的阅读题已经远远超越了我们语文教学的视野,以至于我们把这样的题目看作非语文。于是,我们的教学和考试就像弃妇一样,抱着发黄的“语文味儿”照片顾影自怜。
  (作者为北京十一学校中学历史特级教师)
  来源:《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1月12日   02 版)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10-19 08:12
教会学生如何讲理——高考语文向何处去(下)
魏勇
  我曾经辅导过一名高三学生的作文,他平时作文全班垫底,60分的作文他只能得到30多分,经过两三次辅导后,他的作文能得50来分,高考语文成绩大幅提升。我有什么灵丹妙药吗?说穿了其实很简单,只有两招。
  第一招,背诵万能开头和结尾。譬如:生命有时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无奈,但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信念是巍巍大厦的栋梁,没有它,就只是一堆散乱的砖瓦;信念是滔滔大江的河床,没有它,就只有一片泛滥的波浪;信念是熊熊烈火的引星,没有它,就只有一把冰冷的柴把;信念是远洋巨轮的主机,没有它,就只剩下瘫痪的巨架。
  考试时,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来一段万能开头,最后来一段万能结尾,只要根据作文题目把主语置换一下,“生命”和“信念”置换成“信任”、“诚实”、“友谊”等作文主题。
  第二招,背诵多用途作文材料,即稍加改头换面就可使用的材料,以使作文“言之有物”。
  这就是中国的作文考试。由于把握住了作文的评价标准,语文老师往往引导学生写美文,即语言流畅巧妙,转承启合自如、铺陈华丽却空洞无物的文章。于是,记叙文成了撒谎的比赛,在“一件难忘的事”中,无数人都搀扶了一个老奶奶过马路或者拾金不昧;散文则是煽情的比赛,一分感动可以发酵成十分,无病呻吟是这类作文的典型特点;议论文则成了侃大山的比赛,天南海北无边无际瞎侃一气。
  有时,高考作文题目就在鼓励学生瞎侃,比如,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完成一篇自命题作文;人之常情;面对第一次,不要轻易说“不”之类。议论文本来是培养学生说理的,而高考议论文更像是在神侃,于是,思维不严谨、逻辑不清晰成了中国学生的作文通病。
  论证式写作应该考查学生的说理能力, 观点表达以及以充分的论据论证的能力,它应该包含以下几个原则:
  1.客观性原则。持客观、中立的立场,不带感情色彩,不加主观评判的原则和表达方式。以规范的方法提供事实,按照事实的重要程度来组织文字。
  2.真实性原则。作文一般都会给一些材料,我们目前作文给的材料多是典故、故事、现象描述或对命题展开阐述,缺少来自现实生活的一手资料。
  3.开放原则。自由开放对创新和人的幸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的高考作文题,也在这些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不再死板地要求学生一定要持某种特定的立场,但我认为开放程度还不够,预设的“立场”依然局限学生的思维和表达。
  4.说服力原则。这是一个总的原则,即不管你使用什么写作手法,最终目标是要提供有说服力的表达。评价作文好坏不应该只关注其观点是否主流正确,而应该关注其看法是否独到,是否有足够论据支撑,是否有说服力。
  说服力原则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对于学生的未来生活很重要,更在于和谐稳定的社会只能由讲理的公民造就,不可能由“愤青”组成。在培养学生讲理方面,美国真的是从娃娃抓起。美国公立学校的教育中,公共说理教育的准备从小学一年级就已经开始了。比如,《加州公立学校幼儿园至12年级阅读和语言艺术(教学)纲要》中小学一年级就要求,“简单说理和叙述段落中的主要观点”;在高中低段,说理写作除了讲究形式逻辑, 还要讲究结构逻辑, 能够预先估计和避免读者可能会有的误解。而到了高中高段, 说理评估对象是公共文件如政府的文告、政策说明、政党文献, 公共服务部门的宗旨、规章、条例、商贸、招聘信息等一切发表了的东西,只要议及公共话题, 都是公共文本, 也都必须接受公众的说理评估。
  下面是美国的作文考题:每一个成就是否会带来新的挑战?接受群体的价值观,可以使人们免于对他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负责吗? 鼓励不一致和不同意见的群体,是否比不鼓励那样做的群体运行得更好?
  如果将中美两国的作文题加以比较,即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差别。当然,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我们不一定要照搬,但至少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发,比如用说理代替说教。
  我以为,高考作文改革,不单单涉及到培养学生怎么进行健康表达的问题,更涉及到未来社会的走向。从根本上来说,作文的评价标准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要告别羸弱而暴戾、敏感而虚伪的气质,就应该从培养健康、理性的表达开始。
  来源:《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1月14日   02 版)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