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阅读的偏见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12-26 22:58
标题: 阅读的偏见
阅读的偏见
作者:郭震海 来源: 《今晚报》2014年12月10日

  
  写下这个题目,想到十五年前一件趣事儿。1999年有则新闻说,一个游手好闲的陕西户县农民,数月之内“脱胎换骨”,署名为贾平凹、陈忠实、莫言等,天女散花般向各大报刊疯狂投稿,稿件竟奇迹般地见诸报端,稿费也源源不断涌来。
  当时,我看了新闻后,顿觉荒唐。十五年过去了,现在再回头来看这则新闻,感觉这样的事情发生,似乎也属情理之中。
  天下文章本无模式,也无定数。如散文一定要“形散”而“神聚”吗?非也,或许还有更好的写法,只是没有发现。何为好文,何为坏文,但凡积极向上,语句通顺,段落清晰皆可成文。当然也确实有很多精品力作,不过这等好事并非信手拈来那般简单,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神来”之事,就拿鲁迅的作品而言,也并非篇篇皆精品。用贾平凹先生的话说:“如果文章是千古的事,并不是谁要怎么写就怎么写的,它是一段故事,属天地早有了的,只是有没有夙命可得到。”
  曹雪芹一生奉献了一部《石头记》,还是“烂尾工程”,这丝毫不影响他名存青史。其实,平凡的生活,还是平凡的文章多一些,一个作家一生可以写很多,但真正能留得下几篇(部),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就很不简单。倘若一落笔就可写“浑然天成”般好文,不说我等这些文学界之“票友”,就拿莫言、贾平凹等舞台上的“名角儿”也不可做到。许多时候,凡名家就是好文的概念,只是我们在阅读上存在着偏见。
  对于阅读的偏见,多诱发于外界干扰。我曾做过试验,选出某作家一篇平常小文,现场发给多位文友阅读,之前先抛自己的观点,说此文结构独特,语言创新,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妙文。然后,等文友们现场读完,几乎没有悬念,个个频频点头,齐声赞叹。如果在一篇文章写得尚可的前提下,别人强烈推荐去读和自己去读,效果会完全不同。如带着欣赏的心态去读,会越读越感觉妙,如带着挑剔的心态去读,会越读越感觉一般。
  对某位作家的文章,如果在一片叫好声中,很多读者不知不觉就会被“感染”,当然前提是文章尚可。这让我想到了王小波,他生前想出本书很难,逝后突然就火了。《南方周末》有篇文章说:“小波逝后,他的文集成为畅销不衰的出版神话。而在他生前,每一本书的出炉却都需要费尽唇舌,并且还要面临被改头换面的危险。”一位编辑回忆说,之前真没有感觉王小波的文章好,后来都说好,就仔细读了下去,确实好。难道是生前和死后的王小波不是同一个人吗?不是,这就是阅读上的偏见。
  《当代》杂志社副主编周昌义,回忆当年到西安组稿,接到路遥写的《平凡的世界》书稿,他感觉一点都不好。他写道:“拿着路遥的手稿回到招待所,趴在床上,兴致勃勃拜读。读着读着,兴致没了。没错,就是《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三十多万字。还没来得及感动,就读不下去了。不奇怪,我感觉就是啰嗦,那故事一点悬念也没有,一点意外也没有,全都在自己的意料之中,实在很难往下看。”他自作主张,很轻松就做了退稿处理,导致《平凡的世界》火了之后,他所在的人民出版社,不得不出高价把版权买到手,现在还时常重印。周昌义写道:“《平凡的世界》的长销,就不可能是文坛什么人两肋插刀的结果,而只能是它本身的力量决定的。一部作品,颠沛流离,二十年以后还在走好,没有力量能行吗?我承认不承认,事实就摆在那儿。”其实,这并不是周昌义没有眼光,而是阅读的偏差。
  什么是好文章,什么是坏文章,排除一些灵感突发的“神来”之作,只要用心去写,尽心尽力了的就是好文章,至于发出之后会如何,就由它去吧。真正的好文章需要一个沉淀的过程,就如射出去的子弹,需要飞一会儿。相信岁月的烟尘是舍不得将真正好文章湮没的。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