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信力建:习近平正在改变中国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4-12-28 11:14
标题: 信力建:习近平正在改变中国
习近平正在改变中国

12月22日,令计划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他也成为继周永康、苏荣、徐才厚之后,十八大以来第四位被调查的副国级以上高官。“大老虎”被查,大快人心,舆论普遍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改革力度和决心是坚定的。但事实上,除了反腐,习近平总书记上台后推行的许多改革措施,堪称前所未有。
铁腕反腐
首先,必须明晰铁腕反腐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是:清除腐败淤血,清除害群之马,重新打造一个全新的、干净的、清明的、纯洁的、受到人民衷心拥护的党和政府。
在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十八届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会议时郑重提出“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的论断。该论断不仅响应了十八大前后中共一再强调的反腐决心,而且也正式揭开了在中国沸腾一时的反腐运动。
自十八大以来,中纪委“打老虎”马不停蹄,展现了纪检队伍强悍的战斗力。据统计,截至10月底,18万“老虎”、“苍蝇”一起被打,55名副省部级以上官员被查处。其中,副国级以上官员3人,中央委员3人。查处范围涉及党政军、人大、政协、国企等多个领域,这场“反腐风暴”可谓多点开花。
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组已完成四轮巡视,实现了对省区市巡视的全覆盖,第五轮巡视也已在专项领域展开。回顾前四轮巡视,每一轮都更深入、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仅从巡视语言的变化上就可窥见一斑。与此同时,中央巡视组拿出“专项巡视之剑”,直指中央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今年3月起,分两批对6家单位进行了专项巡视的试点,2014年第三轮巡视更是有史以来首次将13个巡视对象全部纳入专项巡视范围。
反腐最鲜明的两大特点是:退休不是逃过依法审查的“挡箭牌”,高校腐败案查处重拳出击。另一个特点是,加紧海外追缉外逃贪官的步伐。可见,中国正在构建全球反腐的天网,不仅要追逃贪官,也要追缴赃款。内打“老虎”,海外“猎狐”,中国反腐“内外并举”的趋势可谓逐渐明晰,只要反腐的势头延续,政治清明的目标就有望实现。
外交新风
在外交方面,习近平也是建树颇多,真正开启外交新风。在外交上,习近平式外交告别“老朋友外交”,破除“要什么给什么”的外交歪风,以文明大国姿态,参与制定和维护国际公约和规则,参与主导国际秩序的重建,真正走向文明外交。
十八大后,一年半的时间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10次迈出国门,对近30个国家和地区展开访问(其中2次访问俄罗斯)。自去年3月22日首访俄罗斯开始,习近平的足迹已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六个大洲。
习近平主席的外交风格全面而有重点,即构筑全方位外交,同时,在全方位外交中又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重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3月下旬对俄罗斯、非洲三国访问中,俄国属于大国,也属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坦桑尼亚等非洲三国均属于发展中国家,其中的南非也属于新兴工业化国家。习近平主席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和美国的四国出访,前三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墨西哥同时也是新兴工业化国家,而美国则属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的重点国家。在地域上也不偏废,俄国主要属于欧洲国家,也同时属于亚洲国家。非洲三国当然代表了非洲。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则代表了拉丁美洲。美国则代表了北美发达国家。习近平主席的两次访问几乎就囊括了全球的四大地域,当今世界主要类型的国家。不能不说这是全方位外交中精心的考虑和安排。
关于周边国家和区域合作组织的外交理念,在习近平的外交“路线图”中占有大篇幅。在印尼,他提出要建设“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指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和东盟共同体、东亚共同体息息相关;在韩国,他提出要践行正确“义利观”,“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在蒙古,他回应“搭便车”论,欢迎周边国家搭中国发展的列车;在印度,他强调要共创和谐的“亚洲世纪”……
通过习主席在外事活动中一系列的讲话和外交蓝图,可以窥见他在构建国际合作展现的“中国智慧”。
深入改革
习近平式的经济改革与以往不同的是:打破长官意志的经济调控,让市场来主导经济发展思路。调动民营机构的积极性,破除国有企业垄断,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深化改革力度;不以GDP论英雄,让经济重回正常发展状态;落实以人为本的宗旨,使改革符合人民权利所在。
2012年12月7日,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23天的习近平首次离京赴广东考察,发出改革总动员,“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要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有评论指出,习近平此次视察与20年前邓小平南巡遥相呼应,可视为新南巡,表明中国新一轮改革方向呼之欲出。
紧接着,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同时提出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60条”),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纲领性文件。就经济方面来说,《决定》各项政策的逐步细化和具体实施,必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进一步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和障碍,为经济发展增添更大推动力。
1、简政放权
2013年10月23日,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习近平表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离不开两只手,一只是政府看得见的手,一只是市场无形的手,关键是处理好两只手之间的关系。要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有限政府。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该管好的事情,把那些自己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还权于社会,还权于企业。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国企改革乃至整个经济改革提供了动力源泉。民营企业对国有企业有着很大的影响,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两者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
2、习近平经济学
“习近平经济学”包括四大支柱:
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习近平首次离京视察表示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到三中全会《决定》建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可以看出习近平要全面领导中国的经济改革。
去水分式增长:中国含“水分”的GDP问题讨论历来已久,习近平在多处场合表示,要调整中国经济增长结构,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取消部分县GDP考核机制,强调了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性。
调结构:强调调整中国经济结构的重要性,他表示,不能只注重短期的经济增长,中国现在的经济增长率是主动调整的结果。我们可以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不这么做。
区域经济带动整体:丝绸经济带是习近平中亚之行提出来的,丝绸经济带的作用是以区域经济带动中国经济整体的发展,同时展现中国对外开放合作的体现。
3、经济新常态
习近平说:“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他认为有几个主要特点: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他进一步指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包括:
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就要为创新拓宽道路,就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就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可见,提出新常态,以及对宏观政策要稳、要有定力的强调,表明中国领导人对形势有科学而清晰的判断,有远超出经济的更全面深刻的意涵。
4、自贸区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利的重要平台,我们不能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要做参与者、引领者。
十年来,中国已签署自贸协定12个,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中国与东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冰岛、新西兰和瑞士等的自贸协定,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以及中国大陆与台湾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这其中,与瑞士、冰岛的自贸协定今年均已陆续签订,同瑞士之间的自贸协定,是中国首度同欧洲大陆和世界经济20强国家达成此类协定。
目前,正在谈判的自贸协定6个,涉及22个国家。分别是我国与韩国、海湾合作委员会(包括沙特、阿联酋、阿曼、科威特、卡塔尔、巴林六国)、澳大利亚和挪威的自贸谈判,以及中日韩自贸区和《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自由贸易区的开放,将给中国走向世界打开更多的窗户。
依法治国
习近平强调,我们党是执政党,坚持依法执政,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作用。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要带头严格执法,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执法者必须忠实于法律。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坚决惩治腐败现象,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习近平指出:“我们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
其实,在2013年,中国司法公开已经超越了庭审公开,正朝着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三大领域公开迈进。2013年11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司法公开工作推进会,明确建立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三大公开平台,以公开促公信,倒逼法院公正司法。这是对2013年全国法院一系列推动司法公开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也成为司法公开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新起点。近期也有多个错假冤案的平反,使人们真正感受到“迟来的正义”,恢复对法治的信心。
重构文化
百年树人,教育关乎一个国家的上百年上千年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关心教育事业,是检验领导人高瞻远瞩的标准之一。其中,习近平提出社会主义价值观、支持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关心教育事业是其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
对于重建中华民族价值观,习近平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
对于发展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要努力让每个适龄儿童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都能实现个人的梦想和追求。
对于振兴中国传统文化,习近平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
综上可见,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改革、思想都深具智慧,有系统性的全盘考虑。在转型时期,改革符合人心所向,如果改革能够成功,变革者必将永垂青史。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