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唐山:1979英语热重归中国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5-1-1 16:15
标题: 唐山:1979英语热重归中国
唐山:1979英语热重归中国
来源:《南方教育时报》2014年11月28日作者:唐山

虽然当时上海理发馆里挤满了要烫发的妇女,百货商店新式服装一拿出来便卖光,可各路媒体却措辞严厉:“如果我们忽视这种超自由化的倾向,它很快会变成时代的潮流,中国的现代化将会落空。”


  1979年,美籍华人作家董鼎山回到大陆,在北京烤鸭店,四人的全鸭席仅花了12元人民币,在普通餐馆,回锅肉、糖醋鱼加砂锅豆腐只要4元6角,但座位难得,一看到空凳子就要迅速抢过来,再挤进坐满人的桌边。这一年,可口可乐重回北京街头,售价4角。美国摄影师们品出其中意味,他们抓拍下中国人喝可乐的照片,意思是:这一回,中国真的在走向世界。
  这一年,中国走向世界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1月28日,正逢农历大年初一,应美国总统吉米•卡特邀请,邓小平赴美访问。
  飞机从北京起飞,到上海加油,意外地遇到风雨天气,第一次降落未能成功,几分钟后,飞机终于平稳落下,现场人们欢呼一片,而邓小平“倚着座椅,半闭着眼睛,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到达美国时,飞雪漫天。在邓小平与卡特首次会谈开场时,邓小平突然从兜里掏出香烟,问:“美国国会有没有通过一条会谈时禁止吸烟的法律?”卡特一愣,但迅速说:“只要我还担任总统,他们就不会通过这样的法律,因为我所在的(佐治亚)州就种了大量烟叶。”二人共进行了5次会谈,邓小平对卡特说:“我们不害怕你们的思想意识,你们也不必害怕我们的。”
  在美国,邓小平坦率、亲切的作风赢得普通民众好感,一度形成“邓旋风”。翻译冀朝铸曾对比周恩来和邓小平,他说懂英文的周总理非常细致,“翻错半个字,他也要更正过来,要跟我说”,“邓小平根本不管,你爱怎么翻就怎么翻”。
  邓小平访美展现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以及向世界学习的态度。
  变革尚需闯过两道关
  但,任何变革皆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挣脱传统势力的重重束缚。
  正如董鼎山看到的那样,虽然当时上海理发馆里挤满了要烫发的妇女,百货商店新式服装一拿出来便卖光,可各路媒体却措辞严厉:“如果我们忽视这种超自由化的倾向,它很快会变成时代的潮流,中国的现代化将会落空。”并称,中国要学资本主义的生产和管理技术,但决不仿效它的腐朽生活方式。所谓“腐朽生活方式”,无非是牛仔裤、流行音乐、男士蓄须或留长发,以及女裤前装拉链。
  得知北京正筹备开可口可乐工厂时,某老领导质疑道:“中国的汽水就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吗?不能满足外国人的需要吗?非要喝可口可乐?简直是卖国主义。”
  除了观念上的阻力,还有工具上的困境,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不懂外语,不具备国际交流能力,在相当长的时期,外语教学被涂抹上政治色彩,其阴影仍徘徊在人们心中。
  奇葩英语搞晕外国人
  近代以来,西风东渐,外语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各口岸,均形成了学习外语的风尚,比如清末十三行的首富伍秉鉴就能用“汉化英语”与英美客商交流,北方恰克图也有“一条舌头没饭吃,两条舌头混饭吃,三条舌头有饭吃”之说。
  可在庙堂层面,外语却被长期忽视,直到1900年,翻译国外资料仍以西方传教士口述、中方人员润色为主,在对外谈判中,误译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确立外语教学以英语为主,掀起第一次“英语热”。此后军阀割据,各方国际背景不同,使外语教学走向多元化,但英语始终占据主流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政策“一边倒”,俄语替代英语成为主流,1954 年,教育部通知初中不再设英语课,已开设的一律停止,教师改教俄语或其他课程。后在周恩来的坚持下,英语教学有所回暖。此后不久,因中苏交恶,俄语教学亦陷入停滞中。
  1969年,英语又重新写入课程表,当年7月出版的山东省中学试用课本英语第二册书本上,标明“专供复课闹革命使用”。
  为突出“外语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国家建设和人民事业服务”,当时的外语教学出现了许多另类词汇,如ever-red sun(不落的红太阳)、running dog (走狗)、the great leap forward(大跃进)等。
  不会ABCDE的接班人
  1973年夏,河北省唐河县马振扶(又称马振抚)中学的一起学生自杀事件轰动全国。
  7月10日下午,该中学英语考试,学生张玉勤在尚未答完的卷子上写道:“我是中国的人,何必去学外国文,不会ABCDE,也能当好革命的接班人,接好革命的班,还能埋葬帝修反。”最终她只考了6分。
  第二天,刚上任几个月的班主任杨天成要求张玉勤在全班做检查,并当众挖苦道:“你写的这个诗可把人木(近于今天网络语言中的雷)死了。”“你有两条路,一是在班内做检查,二是在考卷上加上‘伟大诗人张玉勤,马振扶公社付岗人’。”并让全班同学把这首诗背下来。
  张玉勤一气之下,选择了自杀,最后学校赔了100元钱,得到张玉勤父母的谅解。
  1974年1月,江青从一份简报上得知此事,1月19日,谢静宜、迟群来到马振扶公社,进行了3天调研,并走访受害者家庭。
  2月2日,以“推行修正主义教育路线,逼死人命”的罪名,杨天成和校长罗长奇被逮捕,杨天成先后被批斗了14次,在地方干部的斡旋下,两人最终被判处2年徒刑,但实际服刑和强制劳动时间超过两年。
  外语老师多灾多难的年代
  马振扶事件与1973年的张铁生事件、黄帅事件恰好形成呼应关系,因此被无限放大,发展成一场运动。
  仅在唐河县,就“有30多人被定为所谓‘罗、杨式人物’,有125人的言论被列入《右倾翻案风言论集》受到批判;260人受到组织处理;34人被戴帽;220个学校的革委会正副主任被撤换;全县20个公社教办室有17个被撤换、改组;41个学校党支部负责人被撤职、降职、调离”“南阳全区共有700余人受撤职、开除处分,40人被逮捕入狱”。
  张玉勤被追认为“革命小将”“优秀共青团员”,政府还拨专款为她修了“革命烈士墓”,并立了碑,碑文是“胸怀朝阳战恶浪,敢把青春献给党”,该墓甚大,用水泥浇筑,周围栽上松树。
由于全国各地来瞻仰张玉勤墓的人太多,唐河县专门修了一条通向墓地的公路。张玉勤的一个哥哥被推荐上了大学,她的父亲成了学校的贫农代表,张玉琴的诗也被改造成:“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学ABC,能做接班人,接好革命班,埋葬帝修反。”  国际英语外语教师协会中国分会会长包天仁教授曾说:“1973年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河南‘马振扶事件’,‘四人帮’抓住这件事大做文章。许多学校把外语课砍掉了,外语教师被迫改行。可见在那个年代,我们外语老师是多么多灾多难!”
  邓小平第一次说英语
  1979年3月19日,中共中央批准教育部党组的建议,决定撤销1974年转发的《河南省唐河县马振扶公社中学情况简报》。指出各地类似马振扶中学的冤案,都应平反昭雪。
  决定指出,这两个文件(另一个是1971年8月13日中央转发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在教育战线危害极大,流毒很深,撤销后意味着从根本上清除掉了从“文化大革命”以来禁锢教育界和知识分子的“紧箍咒”,解放了全国范围内的上千万知识分子……
  罗长奇和杨天成被平反后,县里安排他们在县城工作,但两人均要求回到马振扶中学,此后不久,该中学成为地区“百佳学校”,罗长奇也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农村优秀教师,杨天成教的英语课优秀率达85%,及格率达96%,他的4个子女都选择了教师职业。
  张玉勤的坟后来被搬迁,成了一个不起眼的小坟头,墓碑亦被砸碎。
  1983年,邓小平在给景山中学题字时,写道“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外语教学从此走上发展的高速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杨天成说:“你看看现在有恁多外语补习班,老师的地位和待遇都提高了,振奋人心啦。”
  1986年,邓小平接见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告别时,他首次用英语说:“Good-bye。”现场翻译高志航没反应过来,以为是温伯格说的,忙附到邓小平的耳边翻译道:再见。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