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一所小学在大数据时代的“云管理”变革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5-1-13 02:10
标题: 一所小学在大数据时代的“云管理”变革
一所小学在大数据时代的“云管理”变革
作者:《中小学管理杂志社》谢凡
(《中小学管理》探索与争鸣专栏·2013/09 28
摘要 :广东深圳南山区后海小学以信息化带动学校发展。无边界的“云管理”:让新媒体应用成为一种学校文化;以生为本的“云课堂”:让新技术成为教与学的有效工具;超越技术的“云理念”:让技术回到教育的幕后。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云计算;云存储;云教育;“云课堂”;“云管理”;“云理念”
有讲稿,不用电脑,手持一个小小的iphone,在手指轻触之间,大屏幕上演示变化着他所讲解的内容—2013年6月17日~18日,在由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研讨会上,承办单位广东深圳南山区后海小学的吴希福校长,展现了一个走在现代教育技术前沿的“现代校长”的新形象。
这是一个海量信息呼啸而来的大数据时代。不管我们接不接受,以移动互联和平板触控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向教育走来,云计算、云存储、云教育、“云课堂”、“云管理”正向我们走来。有人说,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价值观。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影响着世界的各个领域,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中小学校该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变革?后海小学以信息化带动学校实现“幸福教育梦”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一个新视角。
一、无边界的“云管理”:让新媒体应用成为一种学校文化
新技术就在身边,你用与不用,它都在那里。对于吴希福来说,用iphone或ipad演讲是最平常不过的事。在后海小学这所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吴希福希望能将新技术应用的作用发挥到尽可能大。
1.用新技术演绎一个“现代校长”的“云管理”
现在,无论是外出开会参观,还是在学校听课,ipad就是吴希福的“贴身伴侣”。在会议现场,他常常一边听报告,一边在ipad上做记录、拍照、摄像,等报告结束,他不仅完成了一个图文并茂、声像兼备的PPT,而且可以即时将其上传到学校教师的QQ群,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所思所得。有时是一张美图,有时是一个经典视频,有时是一场精彩讲座,有时是一个观点分享……后海小学的教师们时常可以接收到吴希福校长的“现场直播”。在学校听课时,作为特级教师的吴希福不仅用ipad记录对教师的观察和建议,还及时用镜头捕捉师生在课堂上的一个个精彩瞬间,往往是下课铃声刚响,他的评课意见已经发到授课教师的邮箱。小小的ipad如同吴希福的“百宝箱”,那里不仅装着学校发展规划、教师发展策略、课堂改革新措,更是一个开放的、连通世界的窗口……随时随地浏览、下载,时时刻刻记录、共享,这就是吴希福行走在“云端”的“云管理”方式。如今,这种方式也逐渐成为后海小学的师生们习以为常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方式。
2.用“云管理”培育“现代教师”工作与学习的新文化
吴希福以他的“云管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无线网络创设的新型管理方式,改变了教师的工作理念,形成了后海小学教师工作的新文化。“备课时,在互联网上搜索需要的资料,与同事或网友在线讨论课堂设计;做好的课件上传到云盘,随时随地可以打开使用;上课时,当学生有生成的新问题时,马上在教室网络的支持下用PC或平板电脑搜索;课后可以在网上给学生布置作业,学生在线完成或下载完成后上传回云端,教师及时进行网上批改、网上反馈;与家长的沟通方便而及时……”与20年前“小米加步枪”式的装备相比,今天工作方式的巨大变化让后海小学教师张海蓉十分感慨。虽然吴希福对教师将ipad应用于教育教学没有提出硬性要求,但是,教师QQ群、飞信、家校通、微信、微博等新的沟通与学习方式的应用,让教师们切实感受到新媒体的便捷,他们开始自然而然地将其运用到教学管理中。开发新软件、运用新媒体,已经成为后海小学教师的一种时尚。“移动互联技术和平板触控技术必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或学习的普通工具,就像我们现在所用的手机、书本和笔一样。”在学校组织的一项调查中,有教师在问卷中这样写到。现在,所有教师除了使用台式电脑办公外,还可以使用ipad在学校任何一个教室或者功能室开展教育教学活动,50%的学生拥有ipad等平板电脑学习工具。
3.实现无边界管理,形成“现代学校”生活新形态
在吴希福看来,要实现后海人的“幸福教育梦”—“让教师享受幸福教育人生,让学生享受幸福成长经历,让家长享受幸福陪伴过程”,就必须转变学校发展模式,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转变学校管理范式。探索新技术条件下的学校管理新模式,整合现代教育技术软硬件资源,搭建师生和家长合作、交流、分享、研究的平台,建设学习型学校,正是吴希福为后海小学构建的发展目标。近几年,后海小学开始在学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引进新技术。灵活运用信息化工具,已经成为学校解决具体问题、理顺工作流程的重要策略。例如:校办利用“飞鸽传书”软件整合资源,统一调配用车信息;建立“全校群”、“借聘教师群”、“党员学习群”等各类QQ群,畅通与教师的交流……2012年,后海小学又率先搭建了国内领先的无线网络平台,学校的发展与地区的发展、国家的发展,甚至世界的发展实现了无缝对接。学校与国家超算深圳中心建立了友好关系,借助其云计算系统,开辟了学校云存储的新领域。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学校管理从半金字塔式的层级管理走向无边界的扁平化管理;各种鲜活、丰富的优质资源,为学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带来了学校管理的变革。比如:在教务管理中,学校不仅实现了快捷高效的课务管理、实时更新的学籍管理和真实可控的课堂管理,还实现了教师资源管理信息化、质量监测和评估信息化。新媒体的介入,也使学校德育呈现了一种新形态。在每年举行的“校园六节”(英语节、科技节、阅读节、体育节、艺术节、跳蚤节)上,学生利用新技术参与各项活动;校园小记者们改用ipad报道校园新闻;在校园文明礼仪抓拍行动中,全体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学生们拍摄的“学文明·弃陋习”的精彩瞬间,都会发送到每个班级的信息平台上,供全校学生学习。学校德育由原来的说教式变成人人参与、人人监督,环境更加开放,真正实现了无边界德育。新技术中的很多功能也成为颇具特色的班级管理工具。比如:利用QQ群和博客等构建班集体建设、管理和教育平台;有效利用博客分类及链接功能,与其他班级形成互动;利用QQ群召开网络家长会,进行话题式讨论,等等。此外,学校还充分利用ipad的照相、录像功能,让学生拍摄学习、生活中的感人场面,拍摄各个节日活动的照片,制作成长记录册等。
在数字文化的浸润下,师生的校园生活不断发生改变。学校为全体教师配备了ipad,并且开发研制了平板电脑移动终端教学应用网站,无线网络覆盖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教师、学生、家长可以随时随地在校园里登录校园网和各种学习平台,浏览和下载相关学习内容;学校一楼大厅安装的138寸触摸式液晶显示屏与互联网接轨 ,师生可以随时浏览各种资料和信息。平板电脑还给学校的社团活动带来了新的活力,ipad乐队、ipad绘画、ipad绘本创编、ipad书法等社团相继成立,不仅内容多元,而且工具多元、形式多元。
“课堂文化具有后现代色彩,校本教研体现‘电脑新文化’,社团活动呈现多元化趋势,国际教育开启常态化进程,部门工作走向‘云管理’时代。”教科室主任王一飞这样总结新技术为学校带来的变化。
二、以生为本的“云课堂”:让新技术成为教与学的有效工具
1.ipad进课堂:“云课堂”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研讨会当天,在后海小学语文教师齐胜男所展示的一节ipad实验班的阅读课上,参会的校长和教师们与上课的孩子们一样兴致盎然。在这节课上,齐胜男通过指导一(1)班的学生阅读绘本《一只想当爸爸的熊》,引导孩子们学会发现文字与画面所蕴含的美。课堂上,孩子们不仅读绘本、与小组成员分享阅读体会,还独立创作属于自己的绘本故事,并且即时发布在自己的微博(ipad实验班的学生每人都有一个学习微博)上,实现了即时反馈、及时交流。2012年9月,后海小学开始开设以无线网络为平台、ipad为工具的实验班。学校希望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构建以生为本的“云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最大范围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强大的信息技术和空前丰富的网络数据库资源,使“云课堂”不再只是一个概念。学校搭建了一整套自主的云存储服务器,每个ipad上都安装了用于云存储和分享的“网盘精灵”,学生和教师都能在其中建立一个单独的存储空间,每位教师制作的课件、习题、教案等,都能在第一时间上传到服务器,全校师生都能在第一时间下载所需要的资源。数学教师赵向勇在ipad辅助教学实践中,鼓励和指导孩子们利用云存储技术和ipad的应用软件学习数学,不但使学习过程充满乐趣和创意,而且学习成果更是可圈可点。这些一年级的孩子在ipad上制作绘本、编写题目、写数学日记等,创作了大量的数学创意作业,目前,班级云盘里已经汇集了八个文件夹200多份学生作品,有《动物地图》系列、《进位故事》系列、《自编应用题》系列 、《数学故事精选》系列 、《数学绘本》系列 、《竖 式口诀 》系列、《身边的数学》系列等。
ipad进入英语课堂后,学生可以在家里录制自己朗读和吟唱的视频,上传到“网盘精灵”,让教师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ipad也给美术教学带来了新的力量,其丰富多彩的绘图工具和齐全的功能,可以使画面产生奇妙变幻的艺术效果,在吸引学生学习的同时,也激发孩子们创作了大量的美术作品。ipad的应用也使学生的阅读方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目前,学校收集了上百册用于平板电脑阅读的电子图书和儿童绘本,学生可以实现融合式阅读、互动式阅读,以及随时随地无缝隙阅读。
2012年4月19日挂牌的“线上线下图书馆”,更是将学校的实体图书馆搬到了网络上,为师生提供免费借阅、送书和还书服务。在“云课堂”这一新的教与学的模式下,课堂情境的创设更加生动,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学生学习的宽度和广度也不再受教师和同伴知识水平的局限,个体的学习需要更容易得到满足,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2.实用、够用、好用:立足实际,建设信息化移动
教学环境随着ipad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其应用于教学,并且开展了ipad进课堂的教学实验与研究。后海小学立足学校实际,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ipad教学所需的各种功能。学校后勤主任兼信息技术组组长林文峰介绍了这套软硬件环境的解决方案。在硬件方面,首先是结合学校现有的网络条件,建立ipad教学无线网络环境,实现无线网络在班级与校园公共区域的覆盖,使学生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其次是充分利用原有的投影仪,结合Apple TV进行教学投影,使教师和学生可以在教室的任意一个角落进行移动展示。在进行Apple TV安装时,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比如:普通投影仪可以通过一个专门的转接头连接到Apple TV,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设备,实现ipad画面与声音的同步呈现。再次是建立适合ipad操作的内外网网络存储系统。教师转存课件、布置作业,学生提交作业,师生间进行文件的分享存储,都离不开网络存储系统。后海小学选择WebDav(即“网盘精灵”)进行云存储,实现了内外网文件的共享与存储。接下来是对教学软件进行选择与安装。后海小学的做法是,由任课教师提前做好规划,选定本学期所需要的教学软件,包括应用、电子图书、音频、视频、图片素材等,由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期初统一下载,同步到所有师生的ipad中。学期中间如果有需要添加的课件、素材、电子书等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存储系统由学生自行下载。学校统一对学生的ipad设置访问限制,以屏蔽学生安装游戏和误删软件,过滤不良信息,保障正常教学有序进行。现在,直接通过ipad中的软件,制作课件与开发电子书,已经成为后海小学教师的必修课。
三、超越技术的“云理念”:让技术回到教育的幕后
1. 玩具VS工具:以有效的管理规范新技术的应用
“没有ipad也一样可以学习,但是既然身边有了这么方便的学习工具,为什么不把它的学习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呢?”在这样一个大数据时代,再去争论要不要使用平板电脑和智能终端似乎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毕竟这一代学生是这个移动互联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从一出生就被无线网络和智能终端所包围。
在把ipad引入教学之前,很多教师对这个电子产品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很多人都认为,ipad仅仅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工具,只能用来听歌、看电影、玩游戏。随着ipad在教育教学与管理中的应用,教师们对这个教学伙伴有了崭新的认识。作为一种教与学的辅助性工具,ipad开始走进越来越多的课堂。
家长们在欢迎这种新型学习方式的同时,也难免有不同的想法。部分家长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怕影响孩子的视力;二是怕孩子上课时用它玩;三是担心传统教学中好的传承被忽视,如阅读习惯、书写习惯的养成等。对此,吴希福有他的思考。ipad应用于教学,并不是让教师无休止地使用和依赖新技术,而是将它作为教学工具和手段的一种补充,就像之前允许学生带字典、词典上课一样,今天也可以允许他们带着“资源库”、“云盘”来上学。在课堂教学中,精讲、交流、读写、讨论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ipad只是在自由创作、小组合作或拓展查阅资料时才使用,它可以满足不同孩子个性化的需要。同时,学校采用了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对学生使用ipad的时间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保护孩子的视力,同时提高他们的专注力和学习效率。此外,教师在使用新技术进行教学管理时,还要对网络上的内容进行严格的筛选、过滤,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
工具的运用是否得当,完全取决于用它的人:用ipad娱乐,它就是玩具;用它学习,它就是一个好的学习工具;用它辅助教学,它就是一个有用的教学工具。现代教育技术能否对学校管理、师生发展、教与学的变革等起到推动作用,关键在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
2.技术退隐:融合进而深度变革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
当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校的应用走过了学习对象、教学辅助、认知工具的阶段,融合,进而深度变革教育教学与学校管理,就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方向。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授李臣之介绍了技术融入课程的模式,同时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全新且最有效的方式。他强调,在技术融入课程的过程中,有两点必须引起教育界的重视,一是让技术退到教学生活的背后,二是注重情感与人际交往。 “技术不仅仅是技能,也是一种素养”,基于研讨会现场关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讨论,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院长陈锁明教授介绍了21世纪对教师在技术层面的要求,其中重要的一点即是:“将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中”。他引用了这样一句话来提醒校长和教师们,“在教育领域,技术绝不是仅仅用于完成现有的模式和方法,而是要推动技术时代的教育革新。”要真正超越技术,即“解决技术对人的奴役的根本途径在于技术和人的精神的融合,即创造新的秩序、范式与文化”。希望融入了新技术的教育能够真正为每个孩子的幸福成长奠基。
(编辑 沙培宁)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