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数学教师杨玉翠:连语文老师都是她的“粉丝”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5-2-1 22:26
标题: 数学教师杨玉翠:连语文老师都是她的“粉丝”
数学教师杨玉翠:连语文老师都是她的“粉丝”



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家
  一直以来,在很多人眼里,数学,似乎都是“枯燥”的代名词。   数学课,似乎就是背不完的公式、概念、定理,做不完的练习题和试卷。
  但走进杨玉翠的课堂,你会发现:她的课,让学生痴迷。这里面流淌的是思维的力量,是学生品尝到学习成就感后对学习自发的渴求!
  信不信,这也是数学课
  杨玉翠的数学课改实验,似乎已经“跳出了数学”。
  譬如她的“数学阅读课”。
  杨玉翠认为,学会阅读,并不只是语文课的任务,要让学生会学、学好数学,同样需要训练孩子的阅读能力。上课伊始,杨玉翠首先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会读书吗?”
  “会!”
  “会读数学书吗?”
  “太会了!”
  孩子们开始怀疑,怎么杨老师会问如此简单的问题?
  “好,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85页,看谁读得又好又快!”
  1 分钟左右的时间,全班学生迫不及待地合上课本。
  “同学们读得真快!谁能告诉大家,这一页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全班学生面面相觑,没有一个能够说出来。
  “好,请翻开书,再看一遍,这次看谁读得又好又快!”
  大约两分钟后,同学们陆续合上了书。
  “第二句话是什么?”
  又是面面相觑,仍然没有一人能回答出来。
  “老师再给你们5 分钟,这次看谁读得认真?”
  有了前面两次的教训,这次全班同学读得都很认真。等他们读完后,杨玉翠又问:“谁知道这一页一共有几句话?”
  学生又傻眼了。
  “现在,你想说点什么?”
  “我觉得这页书看起来简单,其实要真正读懂还真难!”
  “我觉得如果要真正读懂这个知识,我得读100 遍!”
  “我得读三天。”
  此时,杨玉翠知道,出示课题的时机到了。“的确,要真正读懂数学书看起来容易,其实很难。今天我们专门研究‘怎样阅读数学书’,我们一起来学习!”
  接下来,杨玉翠开始以课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数学书,并逐步帮助学生梳理出如下读书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看清题目,初步感知所学知识。
  第二个层次:细读,画出重点词语。
  第三个层次:进一步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学会学习的方法。
  第四个层次:深入思考,提出问题,整理思路,讲出学习过程。
  最后,杨玉翠出示了两个提示:
  1. 从重点的地方发现问题,从不明白、难于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
  2. 整理你的思路,把你学到的知识讲给同桌听听。
  ……
  这是一节令很多语文教师都感到“开眼”的数学阅读课。每位听课者,无不与孩子们一起沉浸在了一种润泽的气息里,直到下课铃声响起,才惊觉时间之流逝。
  杨玉翠深知,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全方位训练的过程。在内容上,她遵循“低起点、小坡度、分层次”的原则,一开始,先让学生读一小节,如上面“三角形的内角和”;再让学生读一个单元,如“多边形的面积”;再后来,她就让学生读一个领域的内容,如“位置与方向”。慢慢地,最后学生能读数学教材目录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如果一个教师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就会把这种思想、方法时时刻刻渗透到自己平时的教学中,久而久之,学生提问题的能力自然会增强。”杨玉翠认为,学生不会问,是因为教师不会问,所以首先教师要有问题意识。
  第一步,教师要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即能促使学生思考的问题。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引导孩子提出问题,如此不断总结,不断渗透,就可以促使孩子形成问的习惯。她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去寻找:哪些地方需要提出问题?哪些问题需要当堂解决?那些问题需要延续或拖延?哪些是重点难点?
  为此,每节课杨玉翠都会给自己布置一个任务,把本课要解决的重难点尽量用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预设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以便课堂上应付自如。
  如让学生编制乘法口诀,她会准备如下问题:×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每一句的第一个字是什么?第二个呢?最后一个呢?每句口诀的含义是什么?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这些问题,如果有的关键问题学生没提出来,老师再提出来。
  不久前,杨玉翠带领二年级的孩子们学习《乘除混合运算》这一课。课本上出示了一个情境图,学生很容易算出,要想解决一共需要多少节车厢,必须先算一共有多少人,所以先算3×8=24(人),再算24÷4=6(个),合起来就是3×8÷4=24÷4=6(个)。
  杨玉翠先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有个学生说:“乘除法混在一起,谁在前面先算谁。”
  师:“是吗?其他同学有没有疑问?”学生陷入了沉思,一会儿,有个学生问:“为什么谁在前面先算谁?”
  一生答:“因为要先算需要多少节车厢,必须先算一共有多少人。”
  另一学生质疑:“如果没有这个情景,只是一个算式呢?为什么要谁在前面先算谁?”
  师:“是呀,其他同学有没有这个疑问?”
  这时,有个学生改变了主意:“我觉得只是从这一个题中就得出‘谁在前面先算谁’的结论,太草率了。”
  师:“那怎么得出结论才不草率呢?”
  这个学生说:“得多举例子进行验证。”
  于是,孩子们开始分组举例进行研究。
  令杨玉翠惊讶的是,孩子们竟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乘除法混合运算,乘法在前面的,先算谁都行,除法在前面的只能谁在前面先算谁——要知道,这是到六年级才会接触到的知识点!
  ……
  综观这节课,最精彩的莫过于贯穿其间的那条丝丝相扣的问题“链”,在不经意间就帮助疏通和理顺了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视野。
  就像解决问题有策略一样,提问题也有提问题的策略,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题的策略。
  除了在课堂上一点一滴的渗透,杨玉翠还反复告诉学生:“问题在哪儿?——在你不理解、不会的地方!在你出错的地方!在新旧知识连接的地方!”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提问题的不容易,她引导学生逐渐懂得了必须沉下心来读书百遍、深入思考,同时也要善于寻找规律、也就是共性的东西。
  比如凡是计算课,重点研究的是什么,凡是空间与图形的知识重点,要研究什么?等等。在如此引导下,她的学生每节课都会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的时候,学生就提出了如下六个问题:
  (1)如果要算25×123 可以这样算吗?(拓展到多个数相加)
  (2)减法行吗?比如:25×8=25×(10-2)。(拓展到减法)
  (3)如果一个因数中间有0 行吗?比如37×102。(拓展到特殊因数)
  (4)多个数相乘行吗? 比如34 × 12 ×(100+2)。
  (5)可以写成除法吗?(大胆猜想到除法)
  (6)可不可以写成25 ×(10 + 5-3)的形式?(拓展到加、减混合运算)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是人具备思维能力。而透过这些问题可以看出,杨玉翠的学生思维之开阔,思考之深广,足以令人惊叹!
  数学变得“好玩”的奥妙
  杨玉翠一直致力于让枯燥的数学变得好玩起来。
  但她知道,没有课堂之外的一番“功夫”,没有真正把教材“吃”到心里,就不会有课堂上的“好玩”。换言之,课堂的精彩源于学生的精彩,但在学生“学得精彩”的背后,其实是源于教师课前“备得精彩”。
  那么,怎样研究学生?
  从“数学教学”到“数学教育”
  “正像吴正宪老师说的那样:一个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数学教育?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理性的精神,一种完善人格的教育过程!”
  这也是杨玉翠一直信奉并笃行的教育信条。
  的确,实施数学教改实验走过的这6 年,也是杨玉翠从数学教学逐步走向数学教育的6 年。
  她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蜕变?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