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宁成春:工艺之美与书籍设计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5-2-4 00:32
标题: 宁成春:工艺之美与书籍设计
宁成春:工艺之美与书籍设计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的题目叫做“工艺之美与书籍设计”。《工艺之美》是日本学者柳宗悦先生的一篇文章,我就把这篇文章介绍给大家。柳宗悦先生是日本学者,1889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61年逝世。他的一生丰富而充实,他曾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宗教哲学和东方美学的研究,留下了上百万字的论著。他也是一位具有高度才华的美学实践家,能在数年时间内完成常人需要毕生精力才能完成的工作。他以独到的东方人的眼光在日常生活的器物上发现了“出尘超俗的美”,由此创造了“民艺”一词。若是从1926年4月发表《日本民艺美术馆设立趣艺书》算起,日本的民艺运动已有了85年历史。在民艺运动初期,柳宗悦先生与他的同行们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收集了许多优秀民艺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日本民艺馆,并且举办了多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展览,组织优秀的民间工匠师傅进行民艺品的复制、销售,从而使日本社会了解民艺、珍惜民艺,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柳宗悦先生的工艺美学思想是以美的价值为基础,以探求美的奥秘为目标的理论,从根本上来说是源于佛教净土宗的思想。他认为民艺之美是按照宗教原理体现的,是由无名的工人在自然、传统和实用性支持下生产出来的。与佛教的“他力道”思想相符。工艺之美则有着超越个性的普遍意义。并与不二法门的思想相重合。因此无论是日用杂器还是无名工匠的作品,只要感觉到美就是美的,这乃是建立在对美的绝对认知基础上,这样的基础就是实用性。就是说工艺之美是基于实用目的之下的“用具之美”。要符合实用的要求必须注重材料、造型及用途,同时符合这三个条件,并且造型自然、毫无做作时,即符合健康、朴实、谦虚的精神。民艺之美是以此三种精神为前提的,因而才能产生量多价廉又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
下面请大家欣赏一下日本、朝鲜和中国的一些民艺品。这些都是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当中所用的器具,这是无名工匠所做的。这就是柳宗悦先生所说的“民艺品”。
下面我就介绍一下工艺之美,《工艺之美》是柳宗悦先生的一篇重要文章。第一部分,美术以人为中心,工艺以自然为中心。第二部分,工艺之美的法则。第三部分,器物与人的关系。第四部分,民艺工匠的状态。最后是结束语,作为器物书籍、报刊、杂志应该有怎样的特性。之后我选出了一些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
第一,美术以个人为中心,工艺以自然为中心。
今天被称之谓美术的,都是“以人为中心(Homo-centric)” 的产物,但工艺却不是那样的,而且也不是卑下的。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与美术相对的工艺是“以自然为中心(Nature-centric)”的产物。这与宗教是“以神为中心(Theo-centric)”的世界之再现同理。工艺之美是在近代美学中才得到阐释的,若是站在以个性为中心的立场上来看工艺,工艺就会被等闲视之。其实工艺之高明是美术所无法企及的,这才是正确的看法。我就是这样考虑的。
只有民众与美相互交融,美的社会才有可能。皈依自然才能企盼完整的美,遵循秩序才会有真正的自由,继承传统才会得到安泰之美,只有在这样的世界里才能够实现纯正之美,工艺之美是正宗之美,只有如此才能够给当下的美之标准带来一线转机。
我想真理之源在古代的作品中能够找到,但这并不意味着回到过去,而是为了找到跨越时代的本质性法则。回顾不是反复,是对新生的准备。
第二,工艺之美的法则。
枯竭的冬日世界,不久会被春色所覆盖,盛开在大地上的圣洁的莲花是净土之花,而由上天所赠予的、在大地上绽放的花,如今我将其叫做工艺。体现美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的,是工艺的形态,工艺为有趣的日常生活增添了美之色彩,在现实世界中,家居生活离不开工艺。
A,用即是道,工艺的服务品质。
没有与大地相隔离的器物,也没有与人类相分离的器具,这就是在这个世界上为我们服务的生活用品,若是因故离开了用途,器物便会失去生命,如果不堪使用,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在此,器物应当忠顺地为现实世界服务。只有具备了服务之心的器物,才能被称之为器物。失去用途的世界,不是工艺的世界。工艺应当有助于我们,为我们服务而发挥作用。应当在日常生活中为每个人提供服务。为实用服务,才是工艺之根本。
B,所用之体必须结实。工艺之美是健康之美。
工艺之美就是实用之美,所有的美都产生于服务之心。所用之体必须结实,作为日用器具,要经得起恶劣条件下的考验。看到其形态,就能看到结实的、无害的健康之美。因此要选择质地优良和稳定、简朴的造型,若是脆弱的形体就不能发挥其功能。如今的器物多流于美之病态而忽视了实用,所以没有制作出达到实用要求的器物。而服务之心则为器物添加了健康之美,不健全的器物,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器物。工艺之美是健康之美。
C,谦逊、诚实是工艺的美德。
实用之本身已具备忠顺之德。对此绝不能有逆反之情、炫耀之心以及自我之念。好的器物当具有谦逊之美,并具有诚实之德。高傲的风格和恶劣的造型对器物是不适合的,诚实之性和坚固之质,才能保持工艺之美。华而不实和粗制滥造是不慎重的,与实用相悖,亦与工艺之美相背离。
D,简朴、淡雅的形态和色彩是确保美的要素。
真正的服务之躯,应当慎用淫贱之形。需要相应地调整形体,重视对器物表面的工艺处理。奢侈之风不是器物的真正形态,过于华丽则违背实用之本质。比之实用功能,装饰应当是次要的。穿衣首先要考虑合身,穿着过多则难以活动。生活就是要刻意追求简朴之风。良好的器物若是过于华美,就会流于俗套。优良的质地、合适的形态、淡雅的色彩,是确保美的要素,也是耐用的性质之一。当器物失去实用的价值,同时也就失去了美。
器物的工作就是无休止的服务,主要是应付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杂事。不允许懒惰,也不让其空闲。远离用途,结果离美更远。虽然也有一些精心或精致之趣的饰物,最终仍会落入技巧的游戏之中。众所周知,美之缺陷多是由技巧带来的。器物若是不具备健康的素质,就不能适应生活。不能经受贫困和艰难的工作,也不能经受美的考验。制作良好的器物,并不影响美的表现。完成任务时,如同人的正常行为一样,器物也会带来正宗的美。美是由用来体现的,用与美之结合就是工艺,工艺的用之法则就是美的法则,离开其用途,就无法对美进行约束。有着正确用途的器物,也是正宗的美之持有者。
第三,器物与人的关系。
A,触摸器物,亲切之情。
美术越是接近理想就越美,而工艺则是越接近现实越美,越是接近我们越发显示出优柔之美,日复一日的共同生活,产生了不能分离的感情。没有高高在上的位置,而在于平易近人,这种“亲切感”就是工艺之美的感情所在。识器者,必须亲手去触摸,当双手拥抱器物时,就会感受到亲切之情,一旦离开就没有这样的感觉。茶人们利用嘴唇的接触,来体会这样的温情。器物与主人在一起才能见其风情,这样的美越是深厚,离我们的距离就越短。良器给人以爱之诱惑,处于这样的现实世界里,以不净之身与美亲近,是多么神奇。
B,美之器物,陶冶情操。
这里不是严峻、崇高、遥远和需要仰望的世界,而是一个亲密无间的领域。因此,工艺有心将滋润与亲和融入情趣的世界中。品味、情趣、滋润、温馨以及柔和等,都是人们反复用来赞美器物之美的语言。器物以其环境情趣诱人,风韵或雅致,亦是工艺之美德。人们欲入其境,须静心革面才行。各种人均是在其美的世界里遨游。良器能够纯化周围的一切,人们或许尚未感觉到,但工艺之花已在生活的花园里绽放。人们的慌乱心态,也能因此而心平气和。
若是没有器物之美,世界将是一片荒芜,杀心四起。美之器物成就的世界才是宜居的世界。现实世界之所以令人不安,或许是因为器物的不够完美吧。缺少温润,心便枯竭。温润的家庭是不会寒酸的。无情之人,给人的感觉是冷淡的。
C,致用则美,美则生爱,物人相恋。
人是培育器物之母,而器物则是在爱之怀抱里存在。致用则美,美则生爱,让人生爱,人们就更加愿意使用。人与器物始终相互依存,沉浸在温馨之爱中共度时日。用是向主人的奉献,爱是向器物的回赠,只有在两者的交互过程中,才能培育出工艺之美。器之美是对人的奉献,由人们播种、培育,结出爱恋之果。在器物与人的相恋中,产生了工艺之美。
归根到底,生活不能离开土地。然而在这个罪恶横行、苦海无边的世界,尚有少数给人以温暖的访问者;还有一些是自我激励、愉快服务、健康活动、很少给人添麻烦的人‘再有就是在洋溢着鼓舞、安慰、和平、爱情的世界里来迎接我们的人。在这漫长的人生旅途中,若是失去了他们,谁都将无法忍受。行路的手杖上记有“同行二人”的文字,工艺就是漫长旅途的同行者。只有每日都能够同甘共苦,才能安心地傲游在这世界之中。现实世界中的伴侣,就是我所说的工艺。   
D,沉默寂静的性格表现在器物的无我之中。
许多缺少文化的工人幸好没有执著的个性。无名作者对自己的名号并不注重,亦未想到标示于何物之上才合适,如此便是他们的救助之道。在那里能够看到鲜明的地域性和国民性,这些都取决于回归自然之需要和流淌的血液,而非为他们的力量所左右。在此沉默是必然,没有多言之主张。
个性的沉默,我执之放弃,只有如此才是与器物相对应的心。器物之作用并非其本身,也不是亲近的器物之标准。要是器物的个性色彩鲜明,则谁也不会得到朋友。活跃的服务者,绝不囿于自身的执著。器物是共同生活在每一天的伙伴,若有自夸者出现其中,必定会打破平和。只有沉静之器才是佳器。在此能够看到谦逊与顺从之德。如不遵守此德,器将不器。一旦失去此性质,便不能为人所爱。有个性的器物,就不是服务之器物,日常的器物必定是卑下的。圣书上曾经记载“心贫者幸也”。这样的天国使他们受到了约束。同样的福音在工艺的书中也有。以谦虚之心,才能在美的国度里被称为大家。
在固执于我、自寻烦恼的当今,产生了救助器物的想法是理所当然的。佛曰“我空”,只有忘我之境方为净土。器物中无我,证明是可以救助的。能够得到救助之器才是美的作品,而复活于净土者则称之为清魂。
第四,民艺工匠的状态。
A,无心之美,顺其自然。
器物上所体现的美是无心之美。那么,何谓美?美如何产生?缺少文化的艺人们会去思索这些问题吗?一旦如此,器物又是何种性质呢?似乎没有一个现成的答案。然而,在此却积累起悠久的传统、久经验证的经验以及沉默的事实。他们在制作时对此并没有认识,他们不需要这样的认识,也不具备认识的能力,但却有制作、使用美器的资格。
众所周知,只有不认识美、又不满足现状者,才能比较容易地得到自由之美,才能有多种多样地变化。才会自由自在地创造,这些都是因其无尽之美德而产生的。智慧之道不是他们的教育之道,只有他们不做作的自然之心,才能将其引导至大千世界中去。对此他们毫无认识,所以他们能够得到救助。他们由于缺乏文化,故能纯朴地接受自然。因此,自然也利用其卓越的智慧,自始至终守护着他们。由于他们无自我救助之力,所以自然增强了救助他们的意志。
B,意识的作用和智慧的加工是美的天敌。
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实改变了这个世界的意识。知识的超越,或许已经抹杀了工艺之美。知识者若是失去信仰,那么,高智慧在美的世界里也是一种罪过。培育智慧并非恶意,但是,最高智慧在自然大智面前是何等无力,高智者是否是幼稚的智慧?多数人并不想让自然之手来进行救助,而应当以自身之力,去夺自然之业。若是制作的作品中美的因素较少,或许是良心背叛自然的报应。因此,必须领悟到意识的作用和智慧的加工是美的天敌。夸大自己,炫耀智慧,在神的面前就是小人,被叫做愚蠢者。
优秀的古典作品,是自然和纯朴的,是任何地方都能制作的器物。美是自然之美,而非造作之美,并且能够长久保持。正常之美对自然是忠实和顺从的。只有顺从自然者,才能接受自然之爱。只有放弃小我,才能在自然中呈现大我。
C,恪守传统,把握方向。
工艺之美是传统之美。只有恪守传统,才能把握工艺的发展方向。如此能见到在全部传统中积累的美,能够带来令人惊奇的喜悦。以漆器为例,在其身后如果没有悠久的传统,就不会有令人惊叹的技术。而支撑着漆艺存在的,是传统的力量。众所周知,人人都有自由,然而对于我们来讲,取得自由就意味着打破传统,只能是传统所允许的自由。自由的反抗与解脱只不过是经验,只是在没有拘束的场合才行,比之个性,传统更能体现自由的奇迹,我们相信天外有天。经历了这样的皈依,才能有所领悟,发现真正的自我。工艺之美给予了我们种种教益。
下面我们讲讲书籍,书籍也是器物,所以应该有以上我讲的品格和美德。往往我们以前都是注重了美术,而且没有从书里工艺部分的感觉去思考。下面做一个总结,我认为书籍同样应该有如下这16个字:实用、结实、健康、谦逊、诚实、亲切、温馨、淡雅。
我们都是做书籍设计的,为什么要做书籍设计?这个动机大家要思考,你为什么要做设计?为了名、为了利、为了获奖?所以一定要在这方面想清楚,我做的这份工作。三联书店有一个社讯叫做“竭诚为读者服务”。刚才的文章提到,大家应该有无我的状态,要为了把书做好,把文本精神体现出来,你要完全地按照这种想法把自己放下,而认真地做工作。在这个状态下才能做好。如果你有很多的杂念、想法,这就会干扰你把这个事情做好。
往往你想把它做美,反而不美。如果你认真地按照自然规律、设计规律去做,你所做的东西反而倒美的。所以这个境界,我记得柳宗悦先生,他的语言很深奥,就是我们要讽刺地去体会,作为一种器物来说,一个书籍的形态,作为给人服务的一种器物来说,你应该给它赋予怎样的品质?你不要强加给它,不要强加给读者。
下面给大家做一个展览。(展示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尽力熟悉文本,采用各种渠道,例如跟编辑沟通、跟作者沟通、看书、看资料,尽量要把你所设计的东西搞透,感觉把它全头变成你的感受,变成自己对书的理解,你有这个感动才能产生情感。而我们就要带着这种情感,就像民间的工匠一样,他对生活有情感,把情感表达在器物上。而我们应该利用对文本的情感、感受,给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昨天李老师和汪老师所讲的,运用设计语言表达感情的方法。
但是在表达过程当中还有一点需要你控制,不要过分,也就是说适可而止,恰到好处,把握分寸。书籍设计这个平台绝对不是你个人的平台,不是要表达你个人,而是表达文本,主要以文本精神进行体现和表达,当然这个感受是你个人得感受,但是你通过文本给你的感受再进行表达,这样才能引起读者和编辑的共鸣。
作为书、报纸、杂志来说,它的版式很重要。版式设计也一定要体现它的秩序之美,要有网格设计,通过网格设计来体现你自己的想法。网格,是不同的内容、不同的作品,就要设计不同的网格。没有限制就不会有自由。网格给你一种限制,但是在网格之中你要求变化,这样的变化才不会乱。
昨天晚上跟你们谈的时候就提到深圳的一个杂志,网格就运用的还不到位。大家都很想学网格,网格怎么学呢?我告诉大家一个比较简单的办法,你本可以找到一些国外、国内的好杂志、好报章,你自己去把它的网格分析出来。很多好的设计,你不注意就看不到它的网格。但是你耐心地分析,你会把它基本的网格分析出来,然后再进行比较,学会运用。所以做版式设计一定要运用网格。昨天有个编辑说“时间很快。”就是因为时间快,需要你快速完成,所以要有网格。这个网格是在电脑里做好的,同时你也要有纸质的,你要思考的时候要离开电脑,而在纸上进行思考和画,这样做了网格之后,然后很快地制作,实际上是很节约时间的。
我做的所有的图文书都是有网格的,并且是我自己亲手画版式。我的操作人员在电脑里都有网格,他的网格跟我画的版式网格是相同的,我可以缩小打出来。当然了首先是要根据文本内容设定网格,然后把图片和文字都作为版式设计的元素,这个元素就像打搭积木一样有比例的,这样你在纸上分类,看了文章之后就知道图插在什么地方,标示出来。文本最原始的是长条样,你用A3纸打出来,这样就有行数,网格上也有数字,譬如说一面有两张图,这两张图必须跟着这个文字在这一面上出现,那么这一面出现就有多少文字、多少图,图放什么地方文字放多少,这个不能在电脑上做,因为一改动前面后面都乱套,所以必须在纸上计算,什么样的图重要就放大,什么样的图次要就放小,这个关系要在纸上画出来。其实在纸上画很容易,不好可以马上擦掉,这样在这一章节你会把图、文安排好。而且安排好还可以摊在地上看整个的结构对不对。
1993年我曾经到法兰克福,而且到了汉堡,当时我就去一家杂志社参观。一个年龄很大的设计者,他在他的墙上就把杂志的眉页缩得比较小,只有1/4大,他把上一期已经出版的贴到墙上,全部贴到墙上。而这边是他新的设计。就是说他做了之后来整体看。像一本书摊开来看它的结构关系。
那我们做图文书更应该这样。如果完全在电脑上操作,就看不到整体。所以必须要先设计,在纸上动手,在纸上设计好然后再去操作。这时操作同时可以有10个人帮你操作,因为页码都是定的,每个人负责多少面,一下就能出来。当然思考是由你一个人思考,设计。所以设计在纸上做。
我曾经做过一个很棘手的工作。国家给了赞助80万,结果这边单位迟迟出不来。所以就赶紧找到我希望我能帮忙。特别紧,一共只有45天的时间。他还没有拍板,稿子给我到出到印出来只有45天。就问我怎么办。我就请他们的同仁过来连轴转。我做的时候旁边就有两个操作员在做。很快。我先跟他们讨论好,跟编辑讨论好书的要求、章节分配,每章图片文字都分配好,我们就一章一章的做。有的章节一定要赶到缩码(音)结束,但是在电脑上不好做,一改前面后面就变了。这样就没有一个整体的判断。所以一定要整体来做,在纸上做。尽量的要在设计当中,包括封面设计也是一样,在设计时要原理电脑而是动手去思考、表达。思考好、表达好再上电脑。
三联书店有一个工作人员,清华大学美院毕业的,在三联书店工作了四年,他曾经在英国学执笔设计。我问他的感受。他说国外学生动手能力特别强。而且老师给他们布置的作业不太重视最后的结构,而是重视过程。平常让他们准备好多本子,让他们每天记录,每天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思考了什么都要记到本子上,包括你设计一件东西,从开始怎么设计、怎么想法都要记录在本子上。这个记录过程一定要有,要体现出来。所以他们教的是方法。
所以我们设计时,一定要自己想好了。研究好文本,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怎么表达?需要在纸上自己思考,怎么设计去想,然后放到电脑上把它制作出来。电脑只是一个工具,是帮你制作的一个工具。
(PPT)这是三联书店的一些封面设计。这是阿智(音)设计的。他跟柳宗悦说的很符合。把书作为为人服务的器物。所以他所采用的一些设计手段,我们可以看到是非常的心平气和的、不张扬的。他非常爱说,而他做书的时候,一个字体的大小、放在什么位置是要经过反复考虑的,是要经过反复比较的,甚至有的改到三四十次,最终确定这个字多大才合适。也就是说这书整体空间的感觉,我们应该多去关心他的书,多去看和比较。他为清华大学出版社做的《穿墙故事》我看过,很厚的一本书,价格定的很低。但是每页他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包括版权业,整体来做,做得非常到位。我希望大家找来这本书,找来他的这些作品,来反复地揣摩、比较。真正的设计就是在这里,不是在于装饰多么张扬。也就是说,书本身应该是什么情调就应该是什么情调,是文本的情调,而不是设计者自己的爱好“我想表达我自己、我想出个彩。”这不对。设计书的目的一定要搞清楚。好多人为了得奖做书,反而得不了奖。
下面请朱赢椿老师来讲他的设计故事。我想他也是做到这种“无我”的境界。完全投入到文本当中体现出,他是具有诚实并对读者服务的一种精神。
再有我看到张立宪的《读库》,我觉得这是在编辑上是一个革命,在设计方面他是很本质地理解了柳宗悦的思想。书有两种,一个是美术的,一个是工艺的。他把美术的东西降到最低,但是它对工艺要求非常严格。他选纸而且排字、字的行距大小、材料、精装书什么纸版合适不翘大量地去跟工厂沟通,所以保证了书的品质。之所以影响巨大,也是得到了读者们的认可。他从五六年前开始做,当时正好是我们书特别花哨、特别张扬的时期,现在慢慢地大家都清楚了,怎么做书大家也越来越趋于安稳了,认为应该找到书的本质。所以我希望大家朝这方面努力。千万不要为了卖钱,骗读者的,也就是说设计师不能为赚钱商业行为忽悠,不要作为他们的帮凶。我希望大家能够比较深刻地思考这个问题。谢谢大家!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5-2-4 00:34
朱赢椿:书籍设计的克制与约束

南京书衣坊工作室设计总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艺术总监朱赢椿   
大家上午好!刚才因为设备的问题时间有点后延,我想如果有可能我会尽快地把速度稍微放快一点。在以往的讲座里面更多地讲到的是创意设计灵感的发现以及日常设计当中的技巧。今天其实我来的时候就想这个题目,我想对于这么多从事专业工朋友们来讲,我想我们不妨去谈一谈“书籍设计的克制与约束”。为什么要谈这个问呢?其实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今年在9、10月份在深圳和宁老师刚好在一起,我听了他今天讲的柳宗悦的观点,其实跟我考虑的问题非常吻合。我很痛苦的状态是点子太多。可能说获奖也很好,但是做了十多年的设计者如果不反思这个问题是有问题的。
首先我们看一下,我在日常生活当中各种客户在我耳朵边说的最多的话。大家可以看一下。(PPT)“书卖一张皮”、“跳出来”、“一秒钟效应”、“冲击力”、“刺激”、“大气”、“霸气”、“眼球经济”,他们觉得这样可以抓住读者眼球,可能有这么一个效应,但是绝不仅仅是这些。书和一个罐头包装最大的差别是,罐头吃完之后就扔到垃圾桶了,而书买回来是伴随自己一生的东西,这些东西仅仅是占有书籍设计中的一小部分。所以说这样的话我听了以后,以前我喜欢在这方面找一些设计感觉,纵观自己前几年设计的书,很多确实是“跳出来”、“一秒钟效应”、“冲击力”全都有了。但是现在看看,真是一个大问题。
(PPT)我去南京凤凰书城看了一下,现在什么书最好卖?进了书店以后,左边是马云、乔布斯,各种各样的炒股的或者郎咸平什么的,右边一堆就是怎么样治病的。一进书店两边就是这样,一边叫你拼命赚钱,一边叫你拼命治病。包括机场也是。(PPT)这就在我们南京最大的书城所看到的。我的客户经常带我来看,看看人家这些书。求一眼就能看到,看过而且让你眼球很刺激的感觉。有些书还是不错的,像《张居正评传》,本来是一本比较好的书,但是会做成这样。(PPT),左边都是这样的书。
我不知道这里有没有咱们设计师设计的啊,我就是想拍下来给大家看一下。现在出版社的客户很多把这个作为封面设计的标准。像我做的这本书《利维坦》,就没有这样做。我之前在南京高铁车站买了两本书,内容非常好,我第一件事情把书的封面全部撕掉了。当着收银员的面撕掉。她说“你干什么?”我说“我花钱买的,你管我干什么啊!”我就把封面撕掉了,因为这个封面的纸太硬。而且封面设计太花哨、字太大。我在车上看书,不想让人家知道我看什么书。有人会有这个心里的。就是不愿意这样子。然后我就把封面撕掉,就看到扉页,扉页的纸就很柔软。这样撕掉之后只留扉页感觉非常好。
(PPT)像这样的书,有可能就会被我撕掉。像这样的书拿在火车上,他自己都不好意思,觉得很难受。所以我就想,有时候我们听到最多的是,“发行上说吧。”出版社很多的朋友都这样,“发行上说吧”,就是发行内容左右了这个东西,导致中国设计这几年遭遇了很大的毁灭性的打击。很多书是以这样的设计方式在做销售。
现在有钱了,我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工艺。比如说打孔。我看到一本书叫《一个女人的诗史》,打孔了以后,塑封不错,塑封起来可以。可是撕掉之后这半边就翘起来。放在书架上一抽,再放上去,再拿出来,这个就没有办法了。这个工艺花钱还不便宜。(PPT)这是湖南的一本书,这上面的小辣椒也是,很容易翻角。就是这样的一种状况。这个又烫金又烫银,最后导致这个书钱花了以后没有讨到好处。整个“盛世”两个字就被吃掉了。其实这是一本很好的书,设计的也很好,而在书店里就是这个样子。(PPT)这个感觉不错,但是书成这样了。书是有实用功能的,不是挂在墙上给我们看,它需要不断地翻和抚摸,结果还没有卖出去就变成这样子。本来设计非常好,也是在书架上就是这样了。这就是里三层外三层。
我个人不得不说,我在书店里真的很挠头。对着很多书很痛苦。很多书不错,但是被很多设计师葬送掉了。读者会对这样的封面有反感情绪。刚才我们看三联书店的书,做的温文尔雅一定会对读者兴趣有影响。这是孩子们在书店里看书,他们在这里第一时间接受中国平面设计的启蒙,因为孩子们看书最早应该接触的是书店,一看应该是这样的。
回望以前,古代的设计,几百年前的设计,我们去看,它没有工艺,没有复杂的材料,就是一个天地很宽阔的,用宣纸印刷。看起来让你心理非常舒服。那个时候都是非常有规矩的。(PPT)这还是一个中英文排版的民国时期的书,有竖排的中文还有横排的英文。这个东西拿到现在来看,为什么还是那么耐看呢?而现在我们手段这么丰富,为什么做出来的东西越来越难看!这就是非常简洁的排版、干净的设计。哪怕实在没有想法,就两个字,好好的摆一摆都要比那样挖空心思来得好。
像以前的小说(PPT),刚才我们看到的也有小说,为什么差别这么大!这也是一本小说。那个时候就有字体设计了。现在我们电脑里面字体很多很多。人家那个时候没有电脑,照样把字体设计的非常有现代感。
这是一个手绘的封面(PPT),这是最简单不过的传统排版方式。
现在我们做一个对比,从古代到近代、到现代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为什么我们的设计语言会走到这样?作为一个主流的风格是我们刚才看到的,是大家认可的觉得比较成功的,带有商业气息的设计。因为我们太把书当成广告。我们要克制什么呢?要克制自己的点子。我们知道设计师点子非常多,但是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幅美术作品,越理想化越好,你可以充分地发挥想象,海报或者大的绘画作品,可以。书是什么东西?书是作者写出来的文字,要经过设计师的设计传递到读者的手上,你要克制什么?克制自己有破坏性毁灭的想法。你是在为文字做设计,文字是什么性质的,是诗歌、科技、散文等等,你受这个约束,而不是脱离这个东西漫无边际地做,这是离理想越近但离现实越远。所以还是要回到现实当中来。
我个人的状况是设计思路越来越多,每天想的东西比以前越来越多,元素少,不敢往上面加东西。一本书要磨很长时间,担惊受怕,胆子小了。年轻的时候没有这个想法,可能不害怕。但是做了十多年之后发现这个问题不得不停下来思考。工作量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小,我对作者的文字怀有敬畏心理。当然也一些反面教材。
有很多读者给我写信,之前我做了一些有创意的书,他们也给我写邮件。“书籍设计师常常增加很多没用的东西,这样炫耀自己,让人心烦。”刚才看了打孔,就是一种设计技巧的炫耀,这样的东西让人心烦。
“这个世界本就嘈杂,可又些书却给这个世界又增添了噪音,使这个世界更烦嚣,干脆合上书,关了灯,洗洗早点睡觉!”这就是说有些书的设计,可能人家上班一天想拿本好书看看,但是看了装帧设计就有一种抵触情绪,这就是设计师带来的一个负面性的东西。
“有些书看起来好,读起来累。”这就是作为读者来讲,他看一本书是瞬间阅读,很快地翻。像评奖很快的评奖,评委在很短时间内来定。我们有没有考虑读者买回去书,慢慢读它的过程吗?可能没有这样的体会,所以设计师应该在这个问题上进行考虑。
我的书《不裁》在2007年时引起了设计界的关注。这本书当时是2007年设计的,它是针对与博客上的文字怎么样来做一本书。所以它是博客上的文字。按理讲可以不出成书,直接在博客上读就可以了,但是作者很希望把它做成书。我就想既然把它做个设计,我想能不能做一个变化,比如说做成互动式的设计。当时做完之后,各大媒体本采访我让我讲讲理念。当时觉得挺高兴。但是再回过头看的时候,其实是有问题的。有多少人读过这本书?很多人没有读过。现在谈论最多的是什么?是设计。我本人成了最大受益人,这是设计师的不幸、作者的悲哀。很可怕。虽然这本书获奖了,但很可怕。我觉得对不起作者,作者被遗忘了,而我站在最前面。这就是你这个设计师怎么样对待别人的东西。还好他是一个不知名的作者,我的设计帮他有一点点提升。如果是一个大家的东西,如果大家还这样夸赞我,那真是更大的悲哀。
下面我们再探讨一个问题,设计师与我执。到底这个书是谁的书?这书一定不是设计师个人的书。它是作者著作的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书、设计者设计的书、印刷厂印刷制作的书、书店出售的书、读者购买阅读或收藏的书。从头至尾的过程设计师是重要,但不是从头到尾最重要的。你要把个人痕迹非常明确强加在书上,让每个环节受你左右,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当然设计师如果把自己隐形地藏在这个过程里面那是很高明的。隐在后面,读者感觉不到你,但感觉书很舒服而感觉不到你这个人,那就成功了。设计师要有一个观念,设计师应该把自己换位思考就可以了。
设计师与我执,这个“我”是做设计的时候很难以去掉的东西,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展现自己的个性、彰显自己的特点。所以设计时有时候这个东西挺可怕的。我们社会可能对有个性的东西给予很多褒扬或者夸赞,但是其实在这里面“我”,刚才宁老师讲“无我”,这对我后面的后序非常用,也就是说“我”如何体现。有时候抓住自我时时不放,像刚才讲的打孔就是这样。设计师如果这样,他会跟编辑、作者这样讲“我的想法是这样的……”、“我认为……”。凭什么你认为啊?设计师经常说“我觉得不能改,不能动我的东西”。当然年轻的设计师可能谈得都多,像宁老师都是在谈别人的作品,像我现在还是这样,其实放下设计做设计真的很难,但是一旦放下了就会很轻松很自然。
下面我们再看一本我自己个人亲自造成的一个书籍被毁灭掉的案例。就是过多的想法使文字被伤害、阅读被阻碍。有一本书叫《逝者如渡渡》,非常好。里面带有手绘插图的一个随笔的东西。作者是我的好朋友,但是他要求我一定要有想法,否则朋友就没得做。当时我就想“好!一定要有想法!”这本书封面由四个封面组成的,要想把这个书的名字读清楚了,得翻四次才可以读清楚。(PPT)前面特意把书做得很旧,像从灰煤堆里拿出来的一样。还有这个毛边,这里做成像被人踩过的一样,为了表示有经典感觉,还找法文放在边上好象外国书很经典,其实写的文字是什么我都不知道。书的名字叫《逝者如渡渡》,我不想让读者一眼看到,第一眼看到“逝”,再翻一页是“者”,再翻一页是“如”,最后一页才是“渡渡”。当时想得非常多。
当我到书店里面发现问题很大。就是我想得太多。当时充满着一种激情。当时去书店,一堆书堆在地上,就是右上角这张照片(PPT),我进来的时候,真的以为是谁在我书上踩过一样。当时有点冒汗了。前面是牛皮纸,书还没翻两天呢,边都卷起来了。后来实在没有办法用腰封塑料纸把它装起来,才勉强把这个事情过去。这个事情对我内心的击打非常厉害。人家花了好几年写的东西,在我手里就被完成这个样子。所以我也不忌讳讲这些东西。所以说设计师的创意非常危险,弄不好就会把它搞掉。
书籍是不是真的需要那么多创意?我告诉大家我个人的体会,书籍设计一定要有创意。没有创意就很平淡,一杯水当然好喝,当然从头到尾一直喝这样一杯水可能会枯燥,应该有点味道,当然不说把辣椒、酱油、糖全都放里面,那样就不好了。所以偏甜就偏甜、偏酸就偏酸一点。咱们选择一到两个就够了。
有时候我们为了把书设计的非常雅致,看起来很清秀。这是读者写的“因为字小,版面很雅致,可让不让人读了?你们设计师完整读过自己设计的书吗?”这是读者写来的,他很厉害。现在设计师很少把自己排的书从头到尾看一遍。像宁老师他们当时手工过来的会这样。但是现在我们用电脑很难做到这点。
还有读者写到“噱头这玩意儿可要当心!”我觉得这些都是读者对我最大的爱护。所以非常感谢他们!
“封面纸用的好硬,昨天我的手被书页划伤了,不过书的内容还好,没舍得扔!”这就是说我们在用纸的过程当中,我们用纸的时候,到底选择什么样的东西对设计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除了哗众取宠的颜色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考量的。要创意但不要太过。
下面一个问题就是“合与适”,这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观点,“合”就是这个东西各个方面做得非常协调、非常美,非常极致。那么“适”是要平和、恰当、舒服。光只有其中之一是不行的,所以得要把这两者融合到一起。
首先我们动机要美,但是要在舒适、恰当基础上谈,不能把书的功能扔掉来泛泛地谈美。书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设计范畴,所以我个人的体会是,怎么让“合”与“适”融合起来呢?就是自然美。如果我们设计不做作,很自然,那应该是美一种很高的境界。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略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我们听音乐也是这样、吃东西也一样。像做设计的时候,我们想把各种各样的创意放到里面就不好。把书做到这种这样子,老子的思想现在完全可以用得到书籍的设计当中。庄子也讲过“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则道之不载也。”机心有时候会让你把一些东西做的不自然。现在我们有很多材料,往往就会产生很多机心。而在古代就靠手工,就没有机心。很尽心地做设计能让这个东西符合自然之道才是我们要留意的。
以前我总是把书籍设计做的非常富有创意力、有冲击力。但是我想对书籍而言,过不如不及。为什么呢?有时候想多了还不如不要想。我们不要想太多东西,就把文字排好了,放在白纸上,可能比做个花边、多个色块更成功。如果没有太好的想法时,没有能力就不要那样做。如果把读者的长久阅读感受淡化,而强调一种瞬间刺激,可能真的会让读者分心。
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在留影的时候,有旁人走进照相机镜头里面,你一定会说“让一让”或者等他过去。那么在做书的设计时也是这样,有时候我们在书版面里面放了太多装饰真的会影响读者的阅读,所以我们要在做设计时需要认真考虑。一种内在的自然的本质美。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这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状态。所以当我们需要一种手法时就用一种手法。如果用两个和多个,每个手法都不能达到最佳,书籍设计的适当与否,不在于有多少心思,而是在于舍弃的勇气。我们现在的设计师是,这个也不舍得丢那个也不舍得丢,过多的强加反而适得其反的。
2010年的时候我接到了《傅雷家书》的设计,当时出版社就说要做一本不一样的《傅雷家书》,这本是我设计的(PPT)。当时我真的是挖空了心思,首先是做大小开本,前面是傅聪写给傅雷的书信,用短的开本。后面是傅雷写给傅聪的信,用长的开本表达了父子之间儿子对于父亲的尊重。当时是这个想法,出版社很高兴,说这个和别人不一样。
它的装订方式是在脊背上用无纺布。在书的侧面上是大小开本的对比。放在桌子上的时候可以感到书的设计是有个性的,是很特别的。但是看起来好看,可是读起来不太方便。这个非常不利于收藏。像这个书要是从书架上掉到地上,就容易坏掉。当时就是过于强调形式,做完之后对傅雷先生非常内疚。但是好在对内容没有太大的动手。当时出版社说要有个性,不过我没同意。就是把他的家书用内容排版方式排版出来。现在来看大小开本看起来有新意,但是用起来真的不太方便。它非常不利于收藏。所以大家以后在做这样的装订方式时,尽量不要选择这种方法,因为这真的不是非常牢固。
可以说刺激眼球,我做到了。但是看时很不方便。从设计角度上讲是有设计语言,设计元素也不多,但是由于开本形态创新导致收藏方面给读者带来了难度。
后来我做另外一本诗集《阵雨》,我想“这次一定不要再走那条路了,要做一个极简的东西。”就想用一个工艺表达,大家都知道UV,是一个很烂的东西。但是我们能不能把很烂东西做的很舒服?我想,这个书就用一个UV看能不能达到效果,便于生产又节约成本,价格还不高。
我做了一个尝试。把“阵雨”字做成斜排,然后“阵雨”里面的点子拎出来,和UV的小雨点弄到一起,把UV做成透明的,好象雨帘一样。而且书翻起来很有手感。这个雨帘老远看它是白的,近看它是半透明的,书上又有湿湿滑滑的。这就是用一个工艺来做的。像这个书根本都不需要跟单。书拿到手之后,我说“就是它”。为什么一定要搞的那么复杂呢,其实有时候就是四两拨千斤,这个状态是最好的。其实就在白纸上U一下也会很好看。
一切为了阅读的愉悦和舒适,贴心的设计,倍加呵护读者的感受。从去年开始我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了。这是一本海绵做成的书(PPT),我只用了一块海绵和绿颜色,其他再也不多想。这是一个小散文,讲日本吃的文化,叫《元气糖》,这个作者是一个时尚的80后,文字也很好玩,所以不能做得严肃。所以我是想把这本书做的可爱、清新。这个书抓到手上就像剥糖纸一样,它的侧面也是很简单的,绿颜色的设计。但是字体设计是用小圆点做成的,脊背上也是这样的设计。冬天抓在手上特别舒服、非常暖和。这个书上市一星期就脱销,并且加印了三次。因为读者喜欢。里面它花哨吗?不花哨。中间我做了像夹心饼干的设计,在里边上偶尔会有小气泡,和封面的圆形形成呼应。因为这是一本小清新的书,不必要做得太严肃。这本书就是让读者怎么很舒服的看它,而内心又觉得有一种亲切感。其实不是说所有创意都给拍死,而是用最恰当的力量,这样恰恰比用十个创新力量来得更大。
有个美国读者拿到书就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一个是饿的时候可以想象成饼干吃;累的时候可以当枕头用;和男朋友吵架的时候可以打他的头,很软,解恨了也不会让他很疼。而且这个内容设计也很简单。偶尔一章里面有边缘的绿色。非常好玩。
下面我们再看另外两本书,是我从旧书摊上找到的旧书。我特别喜欢日本的《浮世绘》。怎么样把这种旧书的感觉做成让人看了以后有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还有书对人的服帖,读书时忘了书,沉浸于阅读的审美愉悦中。做这个书设计时,我想一定不能有太多点。读者翻书的时候就是书,于是我就把旧书重新改装了以后,把它图片弄出来,找了朋友提了字,韩字,扉页也是韩字。前面序言是竖排式的。正文也很简单。左边是我一个朋友写的小短文。这个书看起来,要让它摆成什么形状就是什么形状。有时候我们看书,看缝隙的时候要用手按住,而这个书就找了最软的纸,它可以非常轻松的随着人的动作而改变形状。手一松又会变成自然下垂。很多书就做不到这一点。就是做成像水性一样的书,跟人服帖,有那种舒适。
下面我们继续看读者的意见,“书名设计太大,太俗,在地铁里看书好扎眼,让人不自在。想把封面撕掉。”“经常上当,站起着翻翻还过瘾,可坐下来读很难,眼睛吃不消。”“书里文字以外的东西很讨厌,有时候一页两页还好,可每页都是相同的东西,在阅读的时候总是挑衅我的余光,恨不能找个扫帚来。”这就是我们怎么样对待书籍设计里的装饰元素。
下面我们要讲“显与隐”。刚才我们讲的是注重显性的东西,而重要的还有一个隐性的东西。现在可能我们很多设计师忽略了一点。我们知道有的书非常有气势,大气庄重,但是有没有想到气息呢?书卷气息恰恰是我们所忽略的,我们太重视气势而忽略了隐性的东西就是气息。还有我们太注意实在的东西而忽略空灵。封面堆得很满很满,用大的字,而有时候空的话让读者更有兴趣,可是我们不敢空。这也是显与隐的关系。
法顶禅师有句话,“话说得少,愚昧也变成智慧,忍住信口开河的冲动,常常不是因为没有说出口而后悔,反而是说出口后而更加后悔。”做设计师也是这样,所以做书籍设计我们要三思而后行。我知道很多设计师不怕。昨天我一个学生跟我讲,他一天可以做五个封面。其实他们就是现在不考虑这个后果。
我们知道有时候阳光普照大地固然很美,一目了然,但是我们有没有体会月影朦胧时的含蓄之美呢!比如说我们看到万花齐放的感觉非常炫耀、明快,但是我们有没有想到一枝梅花、一朵梅花是什么样呢?甚至是一朵都没有是什么样呢。更有想象力,比如说这样的影子打到墙上,到底是黄梅还是红梅呢?更有想象力。而一开始万花齐放,就没有想象力,就是花。而当我们看到这个影子的时候,恰恰是一种对内心的那种很挠心的舒适感。而现在都是万花齐放的状态,不注意月影朦胧的状态。
这张照片是下雪以后我拍下门口有猫的脚印。这同样给过造成无限的想象,我特别想知道,这只猫是黑猫还是白猫、还是黑白相间的猫呢。多有意思。如果一只猫坐在我这,我拍下来就没有意思。同样书籍设计也是一样,话不要说得太满,要让人家有想象。比如说我们看到这个图片(PPT)会想这黑暗下面到底是什么呢。可以想象很多。但清楚地给大家看,实际上就是这么回事儿(PPT)。出版社所要求的让读者明白你要说的是什么,固然有道理。但是我们看这样也很有意思啊(PPT),可能有只猫在里面,或者有个美女坐在里面等着开灯。而我们常常把隐性的东西忽略了。
《光阴》(PPT)这就是如何用很少的成本达到好玩的效果,而又让人觉得有点新境。这是讲24节气的书。春分、夏至等等慢慢地被都市人遗忘了。我做的时候就想不能做得很土。把它干干净净地做出来会是什么样子呢。于是中间做了一个月亮环形山,这个书做得稍微有点质感,做了一个凹凸。下面的金色的代表太阳,因为光阴就是太阳、月亮公转自转形成的节气。那么这样稍微一改变观念就让书有了亮点。首先我把线换掉了,换成四种颜色的线,这个不增加成本。机器一开动红色、白色的线是一样的。我们跟人家讲我们自己买线,我们自己放在机器上,你开动机器就可以了。然后在书的中间有四种不温不火的线代表着春夏秋冬。这样读者一看感觉涌现着一种感动,感觉还挺照顾小细节的。读的时候其实并不张扬。设计师的造诣就在这里,而不是在封面上大喊大叫,而是这种隐隐约约的造诣让读者感动。
这个线稍微偏到外面一点,白白的书拿到手,可以看到这四根线,这是货真价实的,正好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这个书用这个点子就可以了。这样质感、品相也挺好。所以说点子不能多。
《唐诗百首》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伤害。这本书是著名的作家,也可以说是企业家冯唐先生做的。为了做这本书我们曾经在南京、北京进行了多次交流。当时我们就说,这个诗不能联排。有很多诗都是联排,但是我不要这样。我想这边有一些空白,这边有一点点诗就可以了。顶多有一点点的小装饰,不要有太多东西。但我这样做的时候,被认为是设计工作的乏味和偷懒。
这本书封面设计非常简单。这个书叫《唐诗百首》,我把“冯”这个字往前摆了一下,这样一看正好是冯唐。然后在上面甩了几滴墨,就搞定了。然后大量的空白。出版社提出了异议,受不了,甚为这个白一定要用有颜色的纸。我说不要,因为我们是印精装,纸已经很好了,为什么要用油墨把它盖住呢。因为这样纸就没有用了。所以封面就很简单。就是一个颜色的印刷,没有用其他色彩。其实它在书店里面很跳的。
因为这些诗有的长有的短,我就大量地留了想象的空间,比如左边是诗,右边画了一点点小图象,因为害怕读者觉得太恐怕,也害怕出版社觉得没有个性,所以找了一个朋友画了一些小的水墨。他的诗非常的极简,诗是极简主义的,那么我的设计也要走极简主义。我要跟着他的文字走。但是就在这本书做完以后交给出版社,要去结帐的时候,出版社不干了。说因为是按照P算钱的。算了以后一看,出版社说白色的都扣掉。我当时就在想,我把这个移过来不就赚钱了嘛,我为什么放在右边。可是出版社不管。当时我想为了让这本书能够再下去,我说扣就扣吧。但是冯唐先生对我还是比较尊重的,偷偷地把钱补给了我。但是就在这之后,出版社说设计费不给,我们也不用。他把白页全部抽掉,这是什么概念呢?整个就乱套了。我就给作者写了信,我说真的非常绝望,绝望之极。因为白页全部被抽掉了。我就问出版社,为什么这样。他们说没关系,书卖得很好,都卖掉了。他们觉得白页抽掉之后书的成本可以下来,但是对于一本诗集来讲,真正喜欢的人,高5块其实没有关系。
就这个事情来讲,我觉得装帧非常累。这个白我花了非常多时间想,但出版社可能会觉得,你有毛病啊,一片白有什么可想的。就是这个小墨点到底在什么位置,其实很需要好好地体会,读他的诗来体会。但是出版社觉得你是偷懒、是来骗钱的。后来这里署名我,但是我说你是侵权,因为不是我的设计,你只拿了我一半的设计,现在变成我的名字,我不承认。最后准备加印又用我的原方案。何苦呢!我敢讲第二版做完一定会比第一版卖得更好。出版社急功近利,非常可怕。这本书是我非常伤感的一本书!
《蜗牛慢吞吞》,这是我自己的绘本,我不怕。我自己的书可以不做广告,可以做得低调。就是低调的封面设计,需要读者慢慢走近去抚摸倾听,内文没有夸张和喧哗,字体纤弱,淡定而优雅。为什么我要把这本书做成这样?因为它是讲蜗牛的。
所以我在这本书的设计风格上非常的简单。没有大量的文字,里面的图是我自己画的,用极简手法,大量的留白。我花了一年多时间画出来的。这是蚂蜂和蜗牛。(PPT)我自己能做主就不会考虑到太多的出版商利益和要求。封面也很难,当时就想怎么做呢。后来我就做白本书,让蜗牛在上面爬,蜗牛怕过的印子扫描上去,这就是封面设计,非常简单。我想自然一点的设计就是我这样的设计。蜗牛爬到哪就到哪。它前面的颜色是透明的,这也是UV做的。书拿在手上很简单。做的时候,出版社说这个书到书店看不到字啊,后来我想做腰封,但是读者很讨厌,后来我自己发明了一个腰封,它是印在塑封上的。透明的,撕掉塑封以后这个字就没有了。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自己做的,所以也能表达我的想法。我就不相信,低调的东西就没人喜欢嘛!上市一个月基本都卖掉了。而且日文版和韩文版也卖得很好。我想如果我们做的大喊大叫、夸张、热闹的不得了,日本、韩国他们要吗?他们不要的。所以我舍弃了大喊大叫而得到了这些,真是太好了。
我们再看读者的意见,“有时候图片的排版总是阻碍我的阅读,而且有些图根本没有必要,是为了好看,还是凑页码?”“有些书让人眼睛想逃离,虽然内容还不错,杂乱无章的堆砌文字,东一块西一块,一点不顺畅,就像一个懒汉的卧室下不了脚”“书的内容很清新,版面却让我透不过气”。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出版社急功近利,把书排的很满很紧凑,其实这种方法都是极不人性的做法。我在想,要把书的空间做得流动起来。   
法顶禅师说,“我们经常把东西填满到溢出来,却不考虑将其清空。单纯与简朴是沉默的世界,却是空寂与圆满的世界,是空阔与充盈的世界。留白与空间之所以美,就是因为它很单纯。”
《欢乐颂与沉思颂》,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版画和诗集结合的一本书。所以我说要克制傲慢自大炫技偏执的设计。每一个页面就是一个空间,多余物的省略、简洁的元素,柔和的纸张,均匀的墨色,达到身体的舒适和满足心灵的需求。不是苍白和平乏。书的封面也是很简单。就是用了比较好的材质,做了一个烫金。前面的扉页用黄色和黑色两色相间,表示沉思与欢乐的对比。这里面没有太多设计,因为版画太好了,诗歌太美了,所以我不多做设计。我把字体、字号、字距、行距做好,把纸选好,我的任务就完成了。那么读者要看什么?旁边加个花边吗?要看色块吗?统统多余。
《蚁呓》这是2008年做的。我希望阅读书籍,就是在流动的空间徜徉,从这一页到下一页,要营造一个舒适而干净的阅读空间,不仅仅是视觉。这本书是讲蚂蚁的,我的封面是更奇特。在日常翻阅中使读者连贯的阅读,并留有空间思考,清除多余的视觉元素。抛弃世俗和瞬间刺激的欲望,平淡而味不寡。平淡不能寡味。这个书封面是白色的,有五只蚂蚁在上面爬。
当读者看到这五只小蚂蚁的时候,会觉得非常生动。在书的缝中间两只蚂蚁在打架,有时候两只蚂蚁爬在人民币上玩耍,有时候只有一只蚂蚁在阳光下,因为这是讲一只蚂蚁从洞里爬出来正好阳光照射,蚂蚁非常害怕,他没见过这么亮的东西。所以我把纸底色全部清掉,就是苍茫白白的一片,然后一只蚂蚁孤独的在页面上爬行。这是一只蚂蚁死了之后,四只蚂蚁抬它的尸体。
正因为留了大量的空白才能够让读者视觉非常注意力集中地看这个画面。这是蚂蚁打架的场景,第一页、第二页、第三页打起来了,这就是画面用黑白对比来传达一种节奏。读者不要看其他东西,就这一个就够了。这是蚂蚁和知了的对话。这是蚂蚁在人脚缝生存的那种侥幸心理。这是一只蚂蚁在鸡的腿下,这非常危险,因为鸡一低头就把它吃掉了。这是冬天以后很多虫子死亡,两只蚂蚁在这爬行。这本书我获得了2008年“世界最美的书”。当时刚出版的时候遭到很多读者的诟病,就是这本书80%都是空白,只有两千字,这不是坑人嘛。但是我当时想,书为什么要排满?为什么不能留一点空间给读者?让他们思考、让他们写一点思考和感想在里面。所以这本书在韩国上市也受到了读者的好评。
我觉得东方国家,虽然有的是恨死日本人了,觉得他们很讨厌。但是他们的审美品位绝对比我们高。我们把爱国的观念放到一边,看看他们的审美品位,我们就知道是有很大差距,几十年的差距。
最后是一个小蚂蚁从书的角上消失了。这本书封面大家也可以看到,就有五个蚂蚁。这样的书难道就不行吗!当时做完以后放到书店里,我冒充读者去看,看看读者有什么反映。当时一个小孩子看到书上面有蚂蚁就跳起来说“妈妈这书上有蚂蚁!”用嘴吹、用手赶,他就感觉真的一样。对于我来讲,远远比很大的字,这是什么书,谁推荐的有意义的多。读者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动。平面的,立体的,静止的,流动的,慢镜头的电影,叙事的连贯性。就是我想做这本书的初衷。
我们再看字体的设计,“书里用这么多变化的字体,丰富了,活泼了,却眼花缭乱了。”“有些本身很好看的纸为什么非要印刷难看的颜色,真可惜,单单打上标题也比现在的好看。”“有些书被塑封,看起来还行,可打开时,却让人失望,要么翻不开,要么翻开了,却散页了。要么勉强可以翻,可非得用左手按着,看书好累。”装订的时候我们怎么去选择纸张,怎么选择这些东西。所以说对字纸的敬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首先要有敬畏,还要有怜惜,才能把纸用对用好。
书籍设计师的敬畏心理,只有清空才能听到文字的声音,减少不必要的,只保留必须的,单纯与简朴,有时候一张无字白纸虽然是无声的,却令人难以忘怀。设计师对文字的谦逊让人尊敬。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问题。
我们知道古代雕版、木活字、铅字的排版,制约很大,却规矩可靠。可是现代字库丰富多样,方便快捷,却暗含潜在的危险,因为太过自由的选择,要么失控,要么无所适从。字体太多了,电脑一拉就换过来了。而古人的字是有规矩可言,它不会乱。而我们现在,这个规矩没有的时候就乱掉了。像一些讨厌的字不断地出现在各大书籍里面,很难看。字体越来越多,用脑越来越少,因为字体多了我们眼花撩乱根本不去比对了。所以这是一个潜在的危险。
文字是有声音的,字体字号不同,声音也有不同。像鲁迅书籍字体就是自己设计的。都比我们刚才看到电脑字体来得有个性、来得有情绪。
纸也是这样。纸张是有情绪的,我们要耐心体会,不是随便地去用纸。纸本身就是设计元素,选对则事半功倍。我刚才讲的就是这个问题,用了好的纸就不要再打洞、挖孔、印颜色。好的艺术纸有纹理、质感、触摸感,就是设计元素,不要把这个东西浪费掉。
装帧材料选择上,我们看到古人讲审曲面势。要感悟材料的外在形态和内在的性能,纸的色泽、纹理,纸丝走向、吸墨程度作出准确的估计和判断。物尽其用。不把纸的性能了解好,印出来也不行。你想要这个效果用那种纸,达到的效果是反的。这也是个问题。
工艺和材料上要有互补。《考工记》讲“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我这个书就有吃亏(PPT),这本书在南方非常好。到了北京,气侯干燥、就会有变形。其实这点张立宪就有很多的感受。确实它有一种南北差异,尤其是硬精装。
有时候我在想能不能把手法做到极简,就做了一个书叫《没有脸的诗集》。封面就是内容、内容就是封面。除了字和纸就是字和纸,环保节用,精炼适宜。
这本书就是没有封面的诗集。在我这个诗集封面的时候找不到好的创意,我说干脆不要封面了,作者很差异。我们不要叫做谁谁的诗歌,而是叫《没有脸的诗集》,大家可以看到正文就是第一页,字体一样大,正文字和标题字也是一样的。这个书当时做完之后也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欢。
《洁白的丰碑》也是傅雷先生另外的一本书。我也是用极简单的手法。洁白的纸,沉稳的蓝,坚定的银,细等线的字。构成书籍洁净素雅的整体气息,在这里任何装饰的元素皆显多余。设计师要做的就是克制、再克制。这个封面就是很庄重的,有一点小小的雨点。
(PPT)当我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是有敬畏感的,我真的不敢乱设计。他盯着我的时候“你小子要乱动我跟你没完。”真的很怕。这是傅雷先生的照片。
这里面的设计都很简单。这本书对我个人来讲是对傅雷先生最好的感谢。最后一张是他和太太在门口对年轻人说的一句话,首先表达了我对这两位先生的尊重,也阐述了他们对年轻人的期望。最后封面极其简单。
这是用最朴素、最有力的牛皮纸来做的。不用其他东西我们看看能不能做好。首先用了木刻手法。看看作者是怎么搞作品的,然后把他的气息移加到封面上,全部是手工刻出来的文字。手工刻出来的扉页。手工刻出来的前言。全部用手工刻,把其他东西都省略掉。那这本书做出来以后,非常有个性。但是又和书的内容非常匹配。只用一个黑,只用一个凹凸就做完了。
如果我们没有条件印刷怎么办!这本书没有人出钱还要印出来,这是一本慈善的书叫《不哭》,我们用旧纸、回收纸印的。书的封面用很旧的包装纸来做。找了一些要倒闭的印刷厂来印,用废纸旧机器来印的,恰恰反映的情绪非常的好。这是旧的机器,这个书做完之后,就在太阳下面慢慢晾晒。九种纸张印在里面。
再用一种很差的纸张能不能做成一本怀旧的书?这是打包用的纸来做的。封面用圆珠笔画的字。正文用圆珠笔手写,扫描。这个看不到电脑字,全部是手工的痕迹。
克制是很难的事情,我自己很克制,但我有时候实在克制不了,就做这个试验。这本书是《设计诗》,让创意之泉,在克制和约束管道中奔流,廉价的纸,单纯的字,得以最大限度的展现生活中的会心一笑。我就想能不能做一本用极其简朴的材料来做。然后封面也很简单,诗歌我是用设计的语言写诗。比如这是讲一颗流星从天空划过的时候,一只野狗站在地平线上被流星划过的时候惊了一下,立在那看星空的感觉。这是一个照镜子的我,一首诗。这是蜜蜂撞到窗户上的时候,一边撞一边前途光明、没有出路。一边撞一边在那嗡嗡地叫。撞到晚上有气无力的时候落在窗台上。
不用一个图,只用一个文字来表达,我想能不能做到。这是汤太咸了再淡一点,就一句话,汤太咸了再淡一点。最后水倒多了,汤太淡了,再咸一点。我是用渐变来表达诗歌。
这是一只要寻找自由的鱼。鱼每天希望寻找自由,然后有一天去寻找自由,鱼跳出来之后肚子朝上死掉了,才发现这是只适合鸟的自由而不适合鱼的自由。
这是一个孩子在花园里找花,蝴蝶飞到花里,他才发现原来有只蝴蝶藏在花里。
这是我诗的最后一首,当你读完这句话的时候,你的生命少了一秒。当你读完这首诗的时候,你的生命少了十秒。当你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你的生命少了好多秒。不要惋惜、不要懊恼,过去已过去,未来还未来,现在最好。
克制为了寻找更合适的表达,约束为了让文本得到最大的保护,让设计轻松自然一点,放下设计做设计。谢谢大家!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5-2-4 00:35
吕敬人:书戏—阅读与被阅读
清华美院教授、书籍装帧艺委会主任 吕敬人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书戏—阅读与被阅读”。题目有一点怪,我想通过我的解读,跟大家一起交流对于今天的设计的认识。
在开始前,我还是要播一段我经常要播放的短片。因为我想回顾一下中国上一个世纪的一百年。今天的中国书籍艺术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我们的前辈,离不开我们过去的传统文化,离不开为中国书籍艺术而付出辛劳的人。这一段历史我想跟大家一起分享。这个片子是我在2004年的首届中国书籍设计国际论坛时播放的短片。时光很快,转眼又过了近十年,片子有一点老,质量不是特别好,请大家包涵。
我想把上个世纪一百年分为春夏秋冬,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以辛亥革命以后新五四的新文化运动,带来了许多知识界对新政府腐败以及旧文化的反思,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化人,他们投入到中国的文化革命中去。以鲁迅为首的文学家带动了一大批中国年轻一代的版画家、艺术家、装帧家,他们共同进行书籍艺术的创作。那个时候涌现了很多非常优秀的书籍艺术家。鲁迅自己是文学家,他亲历亲为,不仅写书,也设计了很多今天来看还是非常经典的著作。我称之为那个时候有很多很多优秀的书籍艺术家吸纳了世界各国的艺术风格,产生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今天我们再看民国时候的作品,不亚于今天非常繁盛的、丰厚的、多彩的艺术书籍世界。我们称之为它是炎热的夏天。
夏天过后,那就是秋天。秋天是一个结蒴果的时候。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政府非常重视书籍的出版和新闻工作,很多很多的艺术家都从事书籍的出版、插图、封面设计等等。我们今天来看,很多当时的艺术家们,现在称之为大师的全是投入到书籍艺术设计中去,比如说黄州、董彦、刘海硕、黄永玉等等,都有很多经典的著作。那时候我称之为是硕果累累的秋天。
秋天过后是冬天,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国一片红,所有的书基本上都是红色的。有限的也有一些文学创作,样板戏等等。那个时代称之为冬天。因为那个时候许多的设计家,许多的出版人,全部被下放到乡下劳动改造。那个时候中国的书籍艺术进入了冰点。
冬去春来,中国真正的书籍艺术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以后。春天到来了,很多的艺术家发挥了智慧。有的艺术家走出去,同时我们还请进来,很多优秀的新的观念改变了中国书籍设计的许多想法,更多的年轻设计师投入到书籍艺术的工作中来。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可以说中国的出版业有了很大的进展。中国的书籍设计也同样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分几个方面来讲。第一,他们为阅读创造诗意的美。我们不能忘记很多前辈,尽管在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观念的局限下,不能像今天这么自如地发挥自己。但是,他们仍然用他们的智慧,用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创作出一本又一本经典的著作。
我下面介绍几位是需要我们牢记的一些前辈们。曹辛之,他是革命者,因为他是从延安过来的。早期参加革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进入出版界,他是中国第一届的书籍装帧艺委会的主任,他是位诗人、篆刻家、书法家,也是装帧家,做了很多优秀的著作,比如解放区的时候为丁玲做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从今天来看,他们的文字非常讲究,因为当时没有电脑,全部是手书写。现在看来,有许多的设计师,包括我在内,从修养方面和艺术的造诣方面,还有能力方面,都不如他们。
邱陵,是建立中国书籍教育的第一人,也是出版了中国最早的一本中国装帧史,邱老师是一个教育家,同时也是设计家,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红旗飘飘》是七十年代末我到中国青年出版社以后,请他为我们出版社做设计的。我非常喜欢这部作品。当时的《红旗飘飘》比较陈旧,但他用绘画的形式把红旗和火焰,和这种革命的意味融合在一起,简洁又富于动态。《邱陵装帧艺术》概括了其从事一生的装帧艺术生涯,同时集中了很多书籍装帧理论的研究。
还有一位是目前还健在的90岁高龄的张慈中老师。他从上海解放以前就从事出版工作,解放以后就到了北京的人民出版社。由于他对专业的专注以及他非常擅长于书籍艺术的装帧、字体的设计、绘画等等,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位大腕。很不幸,他被打成右派,但还是留在了北京。当时他做了很多著名的著作,很多人都能知道,《毛泽东选集》《马克思画传》等等。由于当时他是右派,不能留下自己的名字,是以集体的名字写的。现在他在总结自己的作品。我们书籍设计第三期专门介绍他。过完春节,我们将为张慈中老师举办个人展览。
还有一位值得尊敬的出版人,他是人民出版社三联书店总经理、人民出版社的编辑,他长期做出版工作。但是,他喜欢设计,热爱设计,也培养了很多优秀的设计家。他自己从事了很多的艺术创作,在前几年出了一本书,他的名字叫叶雨。意思就是我不是专业的,我是业余的,但他的作品还是非常经典。
值得我们怀念的一位去世的,年纪并不是很大,第二届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的主任张守义先生。他以高度概括凝练的笔法塑造了大批中外优秀的文学人物,他的插图影响了很多年轻的画家,也培养和影响了很多年轻的设计师。非常不幸的是得病去世了。
要列举的中国著名的艺术家是很多很多的,我在这里不能一一地介绍。
改革开放为中国的书籍艺术发展和进步创造了观念更新的机会,也为中国的设计师提供了施展创意的舞台。
2004年,我们举办了第六届书籍设计艺术展,它把改革开放以后的作品进行了集中和展示。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书籍设计面貌。同时在那一年举办了第一届国际书籍设计家论坛,邀请了15位国际的书籍设计家到中国来演讲。他们崭新的设计理念、全新的设计思路给我们的设计界带来很生动的内容,至今很多理念也影响现在的很多设计师。
2004年在香港举办了翻开两岸四地的展览。翻开是书的本质,那就是书籍的本质,也是阅读。还有一个翻开就是真正地翻开了我们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两岸四地书籍教育家的交流。这是我做的一本书叫《翻开》。
2009年中国书籍设计家展览在法兰克福展出,第一次那么集中地介绍中国当代书籍设计。在法兰克福,在欧洲,也是第一次那么集中地把中国的设计面貌展示给西方,让西方人了解中国设计。
2006年、2007年举办了40人邀请展,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展出。
2003年中国上海新闻出版局主办了中国书籍评选,邀请了世界各地的设计家做评审,审视中国当代设计。
非常高兴的是在莱比锡评奖的时候我们都得到了“世界最美的书”的称号,也为中国的书籍设计界争光,同时给我们增加了自信,让我们知道中国的书籍设计能够为国家争得荣誉。同时也能够让中国知道中国书籍设计的进步。
2008年,著名的设计杂志《idea》全本介绍了中国的书籍设计。这也是它第一次介绍中国的书籍设计,也是第一次这么集中地把中国的书籍设计面貌展现给我们的同行。
2009年,第七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在国家大剧院展出。这次正好是世界平面设计大会在北京举行。世界各国的设计家们都浏览了中国的当代书籍设计,给他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也出版了论文集和作品集。
最近一年,我们陆续地在雅昌艺术馆举办了各种各样的展览。通过这种展览进行交流互动,能够让更多的年轻设计师和出版人了解中国当代的书籍设计。比如在3月份,我们举办的华彩书乡。当时来了很多获奖者,也来了很多同行,他们对中国的书籍设计走向世界做出了非常好的评价。
4月份,我们又为宁成春老师举行了46年的书籍设计回顾展,宁老师进行了精彩演讲。他的绘画、采风,还有很多艺术插图都聚集在一起,回顾了由活字时代到胶印时代的过程,作为设计师所需要拥有的素质。与会的很多人都受到很大的感触和冲击。
接着我们又举办了书籍妙语,又举办了民国最美的图书展叫“故纸温暖”,那个时代的书真的让我们浏览往返。今天的手段进步了,但我们的艺术、审美到底有多大的进步,值得我们反思。
在10月份,又举办了书韵华风,这是中国与荷兰一起举办的书籍设计家论坛。
上个月,我们又举办了全国10所大学的书籍设计教育的学生作品展。10所大学的学生们把书籍设计拿过来,真的是让你耳目一新。那些崭新的观念和出人意表的设计,给今天的很多出版人提了一个醒。未来的书籍走向何方,我们如何面对电子载体的挑战,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正在展出的是《承道工巧》,展示了工坊的很多传统意味的书籍艺术,这个展览要到春节以后才结束。其中有很多手工书来展示中国书籍艺术,继承中国书卷气息。
从今年开始我们要出版《中国书籍设计》这本杂志。是季刊,每三个月出一本,里面也聚集了大量的信息,有理论的探讨,也有作家的采访,也有新设计师的介绍,还有最新的书籍理念等等。现在已经出了三期,第四期正在进行之中,马上也要和大家见面。这是我们艺委会在中国青年出版社支持下完成的,里面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没有正式作为一本杂志来出版,它还是书。大家有需要可以和中国青年出版社联系,也可以和我们艺委会联系购买。
当今是一个信息时代,载体越来越多元化。多元化的时代让我们设计师由装帧到书籍设计概念有一个转换的思考。今天我提出这个概念,未必能够得到很多人的赞同。但我希望我自己的观点能够和大家进行交流。
在1996年,我和在座的宁成春老师和吴勇老师、朱虹老师,在三联书店举办了“书籍设计四人说”展览,当时我们提出了书籍设计的想法。我们认为装帧是书籍设计中不可欠缺的一个重要步骤,但不是全部。书籍设计应该包容更多。在这本书里提出了我们自己的观点。我个人认为滞后的装帧观念阻碍中国书籍艺术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而无力面对新生代读者的需求和时代的挑战。因为封面不是阅读的唯一,书衣打扮不是设计的全部,装帧是书籍设计的一个阶段,书籍整体设计创造内在的美。两者之间缺一不可,不能光靠一张好看的脸就传递最好的阅读书籍。
一个好封面就好比一张脸,东方的医学都会看相,看相的面部连着内脏器官,你知道内脏健康状况,就通过这张脸。但一本书不是光靠一张脸,是通过一张纸的折叠、折叠、再折叠,经过四折就变成32K的一本书。书一折再一折,变成一贴,一个印章,每个印章一贴一贴联系在一起用线缝上,贴上书皮,就做成了一本装帧的书。但光有皮还不行,还有信息,不光是卷轴装、线装、蝴蝶装,都是信息向电一样流动在每个页面上。它不是静止的信息,它是流动的。它像一个海洋,每一滴水就是一个原子,它像一部电影,每一格都是一个信息。它像人生的一个过程,从出生到青年、老年,到死亡。它是一个宇宙,把所有的人类智慧聚集在一本书里。
一本书不是一张表面的脸,延展你的身躯内脏,好看的脸未必就是一个好的身体。只有一个好的内脏,有好的身体,有好的精神,才能体现在脸上。所以书籍是一个生命体。但今天我们在业内有一个误区,我们业内的人认为书只是一个文字传递的载体,设计为其装扮一张漂亮的脸,吸引人的眼球就可以。与书的内容相比,没有多少价值可言。所以我们的价值非常低,稿费也没有多少。还有的编辑认为为书卖一张皮,封面设计就是获取效益的唯一,哗众取宠,表里不一,过于强调外在打扮,忽略书籍整体力量,为了降低成本,会苛刻内容的成本,比如说照片质量、制版的质量、纸张的质量、印刷的质量、内在结构的设计投入的质量。往往跟你联系的时候说刘老师,给我做一张漂亮的封皮,吸引人的眼球,让人家掏钱来买书,这是他唯一的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封面不是唯一,但封面又代表着内涵的聚集。所以设计封面有两种表现形式。有人说没有设计的设计才是设计,有人说设计就是信息的会聚。但我觉得设计有很多方法,也有很多语言。一种是主题的凝聚,也就是把高度概括的内容进行视觉化,把它的核心体现在封面上。像这些设计,它的简洁的设计方法。但同时它还是内容的聚集箱、储存箱,是复合设计,可以把信息会合在一起,有很多信息可以从封面上了解到浏览的内容。所以书没有固定的模式,根据它的内容来设计信息。
书的本意是将信息汇集、编排、装订成册,传播大众。一本理想的书应该体现和谐对比之美。和谐为读者创造精神需求的空间,对比则是创造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最重要的还为你插上想象力的翅膀。一本好书,爱不释手。一本好书,余味无穷。一本好书能够让你久久收藏在书房里。所以,书为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什么是最美的书?到底怎么评价一本好书?世界最美的书评委会主席乌塔女士说书籍设计不只图封面好看,而是整体概念的完整。一本好书不在于设计的新颖,更在于书的内容的编排与整体关系的贴切。更重要的是要十分清晰地读到内容。设计的目的是什么?是阅读。阅读的目的当然是设计师的责任。我们说一本好书不是靠外表的打扮,更在于内容和设计的关系的贴切。她说每一本书的结构是设计首先考虑的起点,书的结构不是外在结构,是指的信息结构。设计观念要从后面预想的结果往前推,不是说前面的书已经排完了,然后做一个封皮和装帧就可以,而是应该一开始就介入书籍的结构中去,当你拿到文本就开始和作者、编辑讨论,讨论这本书的结构、视觉化的表现,最后以怎样的形态面对读者。所以要设立清晰的系统。从功能阅读来说到内容诗意的表达,均有完整的思考。从这一点讲,不只为书创造一件漂亮的外衣,只为创造有趣的阅读。
书籍设计的第一部分是装帧,第二部分是文字、图像、空间节奏的平面二维概念的版面设计,第三是编辑设计。编辑设计不仅仅是文编的责任,作为视觉设计者,我们有责任用视觉的观念进行设计。
数码科技时代迎来了传播多元的时代,今天我们不光是看书,我们还看电影,我们还看电子书,我们还看很多多媒体的内容。时代改变了很多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当然,多媒体大量信息的涌现,就像这个装置一样,信息的垃圾越来越多。同时,手段的新颖,加上今天这个浮躁的社会,网络也造成了大量的负面影响,比如说大量的信息的复制、同质化的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在设计领域不鼓励创新、不鼓励标新立异,设计师使用相同的软件创造出同质化的产品,甚至连电脑的操作都成了平面设计。所以我们今天说你只要会电脑,基本上一张图一条字就是设计。为此,我们大量雷同的书存在于书架上。为此有大量抄袭的书出现在书架上。
这是我早期做的一本书。还有一本是《诗探索》,这本书跟我的几乎是一模一样,下面的2009符号基本是一模一样。前不久我做了《中国的记忆》,有一个作者让我照着这本书来做,这本书叫《检察生涯》。这本书还是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的,是维系法律的出版社。这种现象让我们感觉到今天社会的浮躁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警示。
同时,大量信息的复制,卖不出去,多少心力、财力和自然资源被浪费。在这样的情况下,书有怎样的价值?这是非常著名的书《查理十字街84号》,这是非常动人的书,全世界都在阅读的一本书。同时在八十年代又拍了一部电影叫《查理街14路84号》,这是我在教学中的第一天必须要看的一部电影。里面讲到让人静下心来品位的爱书人进行心灵交往的故事。它让我们走进令人神往,浮想联翩的美妙书境。满书架皮面旧书散发着像桐油、像石蜡的香气,爱书的人像迷恋天上的月亮,只是我们迷恋的是纸月亮。十九世纪藏书家喜欢的书是三本,两本贴上比亚兹莱设计的藏书票,一本书用来保鲜,第三本才外借。
直接在书页上提签,不仅对我而言,对未来的书主都增加了无可估算的价值,我喜欢扉页上的提签,页面上写满字迹的旧书,我爱极了心有灵犀的共读。
著名的作家福楼拜说他爱书的气味,书的形状,书的标题,他爱手抄本,是爱手抄本陈旧无法识别的日期,抄本里怪异难解的歌德体。
作为几千年书卷文化留下的传统阅读,相信它还有生命力,我们要修筑书籍阅读温和的人生。
第二,阅读与被阅读。书籍设计是一种交流,信息时代的到来,什么是信息?信息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是人类设计创造文字的原始动机。书籍载体为阅读提供了演绎多彩信息的剧场。所以我说书是信息载体表演的剧场。
我们知道我们的象形文字,信息的来源的信是人和言,人说话就是传递信息,这是人类最原始信息传递的方法。东巴人把各种说话的形态书写成如此生动的文字。一个人说话是自说自话,交流就必须是对话,东巴人又创造了对话互相交流的文字。自从有了文字和纸张、印刷术,我们有了书籍。有了书籍才产生这种阅读的概念。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和对方说话,和对方阅读,这是与天说话。东巴人为了感恩上苍所赋予的粮食,他们把天上所有的文字都写出来,来记事上天恩赐给他们的东西。
我们还和大地说话,陕北的腰鼓,踩着纷扬的黄土。还与水对话,有很多节日,它还附有含义,就是纪念爱国诗人。我们还和火对话,火是人类进步非常重要的元素,同时还富有很多的节日。有了火,还有光,光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我们还把光作为艺术形式,比如说皮影戏,它就是一种对话。我们心中还有很多神,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道教等等,每个人有自己的信仰,我们和佛进行对话。
同时,我们还和许多物质的东西对话,比如说声音,人类创造了声音。我们和色彩对话,视觉表达最重要的是色彩。所以我们时时又和色彩对话。因为有了书,还有文字。有了信息,才创造文字。所以我们还和文字对话。中国的文字又有它的表现艺术,我们的书法、篆刻,我们一直在和文字对话。
因为是字面的载体,我们当然要和纸对话。纸的凭感、表情、性格是不同的,也是信息的对话。我们还和历史对话,忘记历史等于背叛,我们时时在阅读人文、历史、社会等等。
最根本的当然就是人和人对话。我们做书不是什么设计,所谓设计手段,更重要的是和人对话。我们的设计目的就是和人对话。
我们小时候有个游戏叫玩花绳,就是一根绳子由两个人挑,挑出来各种各样,就是和人对话。我和谁对话?当然和对方对话。翻花绳就是一种交流,一根花绳,一种文本。挑花绳的人就是作者、设计师、编辑、出版人、印制人,对象是谁?就是对话。我们在舞台上演戏,演员不是自说自话,必须与观众对话。读书更是这样,读书就是和对方交流,和对方对话。
当我们在做视频展的时候,我用了书戏这个词,在书卷的舞台上来进行演出。我是这么认为的,戏就是一个表演艺术,是由演员按照剧本来表演它的内涵,陈述它的故事。作为设计师来说,我们也是一个演员,也是一个导演,也是一个剧作者。所以我们根据文本来注入我们自己的设计语言和语法,来表达你的设计观念,传递更多的更好的信息。戏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好玩。所有好的戏一定是有趣、有益。好玩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有一颗童心,用永不满足的心进行创造和设计,这是工作的姿态,也是一种精神。
我们在为阅读而设计,我们每次设计的开始就考虑到读者。所以我们会设定很多的内容,比如书的开本是怎样的形态、怎样的装订方法,是卷轴装、平装、线装、传统装。我们还选择不同的纸张,它的机理。还有它的传统。我们还运用当代的模式来进行新的诠释。还可以把传统和现代结合在一起。
同时还可以认识到读者也是在设计,也就是我们的书也是被阅读。比如说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书被夹上书签、书带,甚至贴上不干胶作为记号。同时我们还有一个习惯,叫写眉批,可能在空白的地方留下自己的文字。我们还会包书皮,小学一发课本就要包书皮,就是一种创作。包上书皮,好看的花纹,写上一个文字,画上一张小图,读者也在设计。当然,时光是最好的阅读者,卷起的页角、破损的封面。阅读是相互的,阅读对方的同时自己也在被阅读。
第三,书戏,让读者走进阅读的剧场。这是一出京剧,当我接到《美丽的京剧》的时候,要了解如何真正地引入一出戏。中国的京剧是国剧,中国的京剧有悠久的历史。京剧的特点是通过唱念做打,生旦净末丑的角色来表现中国虚拟的艺术世界。通过生旦净末丑的标志,内页用了舞台服装的综合纹样设计,内页随着剧情的进入,色彩的变化,产生了有节奏的变化。比如进入剧场就是红色,因为一进剧场,戏牌子就是红色。同时把生旦净末丑的每个人最精彩的动作和眼神放在每个章节当中。同时它的解说文字用了《良友画报》上戏曲的广告做基本模式。票友一看这就是京剧的味道。最后,戏的结束,红色慢慢退去,白色慢慢出现,人们要退出剧场,最后是白封面出现,来到了剧场的外面。最后的结束就是版权页,我希望这个版权就像戏场的说明书,拿着这个说明书带回家。这个版权里面有丰富的信息。一般来说版权页是不许设计的,但我还是做了设计。希望像一出戏的结束,让戏单带回家里去慢慢品位。
京剧是“角”的艺术,虽然以剧本为依托,但更重要是演员的表演。同样一出戏,同样贵妃醉酒,我相信四大名旦,他们演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因为他演绎了不同的表演语言和语法。设计师也是一个“角”,不要小看自己。
一本书就是一个戏剧。这是做的梅兰芳的一本书,当时拿到书的时候是没有一张图的。我想梅兰芳不仅是一个表演艺术家,他也是社会活动家。所以我认为梅兰芳一生有两个舞台,一个是他的戏剧舞台,一个是他的生活舞台。戏剧舞台有很多的角色,生活舞台他有很多精彩的表演。他在日本鬼子入侵的时候拒绝演出,他和很多艺术家交流,卓别林、托尔斯泰、周总理等等。在翻阅过程中,两个舞台展现出两个不同的角色。在以后的四大名旦全用这种形式。
书籍不是静止的装饰,是读者在翻阅过程中与之沟通,并产生互动。书能够成为驾驭时空的能动的生命体。时间和空间,我们不是做平面设计,不是做简单的包装,是在做信息传递的时空的驾驭。
第四,天时、地气、材美、工巧,构筑美的书籍建筑。书是一个六面体,不是平面,是立体的。我们在做书的时候要处处考虑时间和空间之间的关系,我曾经做过一本书,如何体现它的内涵,首先考虑扇子的文化根源。中国讲究文人用扇子,他们讲究琴棋书画。文人离不开扇子,扇子是文人雅士的符号。中国的扇子有悠久的历史,还延展了很长的历史,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演变过程。同时,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扇子。所以扇子又成为了戏剧表演非常重要的主题,比如说《桃花扇》《牡丹亭》。同时,扇子是一种道具,通过扇子,人和人之间交流,谈爱情、谈故事。扇子是物化的,我们要了解扇子。在策划这本书的时候和作者一起考虑不做一本扇子艺术,我们做一本扇子整体的艺术。所谓整体,从取材到工艺的完整陈述。从材料的选择,如何砍竹、做扇骨、扇面,最后艺术家通过绘画、书法,在扇面上演义自己的舞台。最后做成一套书,是五本。扇子还是用传统的形式,但里面的信息结构是很现代的。通过纸张的文字、图像、空间的处理、长短页、翻页、隔页、透页等等,做了很多书籍设计的语言表达。用外在含套结束。书口上是竹子的意味,定口上是梅兰竹菊。
第五,美书,为读者创造想象的空间。一本好书不是给你一个漂亮的脸蛋和刺激的画面。当我接到要做一本介绍茶艺的书时,我觉得中国的茶文化之丰富、之高雅,应该重新考虑这本书的设计。我重新处理,用简约简朴的手段处理,里面更运用了设计、文字、图像和空间。为了表达茶艺的气氛,我在书的内页印上了茶叶的叶片。因为通过半透明的纸张机理渗透出的油墨,体现在文字之中。
这是最近做的一本书叫《剪纸的故事》。这本书是我看到一个非常优秀的剪纸艺术家呈现的剪纸作品,重新进行编制,编成剪纸的故事,让作者进行文字的撰写。同时用了书籍翻阅的语言来陈述这样一个有趣的阅读。里面的线用彩色的线,因为剪纸用各种彩色的线。里面的文本是游走着许多有趣的剪纸动物。为了表现剪纸一刀剪下去产生很多断口,让人们体会剪纸的概念,这本书里面还有两张很大的薄薄的剪纸来呈现剪纸的原汁原味。
书的语言,通过设计传递了新的信息。书籍设计就是要引导人们按感性思维的抽象和逻辑形式排列秩序阅读信息,建立文字和图象的关系。阅读与触摸的联想,物质与精神的互动。
作为设计师,我们不仅仅会画画就可以,会写几个字就可以,或者会电脑就行,是不可以的,是不行的,是不符合今天的书籍设计的要求的。书籍设计还包含另外三个艺术门类特征的创作活动。第一个就是我们眼睛能看到的空间表现的造型艺术。造型艺术包括建筑、绘画、雕塑。第二是耳朵能听见的时间表现的音调艺术,音乐、诗歌。同时还有在空间和时间中表现的意态艺术,就是舞蹈和戏剧。作为设计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装饰美术的概念。
第六,阅读传统不是历史的遗物,时代正在开创美的新的阅读。这是我曾经做的善本再做的一本书叫《永乐大典》。当我看到这本书很惊讶,太美了。我们都知道西方的黄金比例。当我看《永乐大典》的时候,它的空间、文字排列都是那么舒服。当我在分析的时候,我发现它也符合很多科学的道理,比如说它的版心,它的版心是216×345。我们知道黄金比例是0.618,《永乐大典》是0.621。同时我再分析它的文字、行距,文字是按八段十六行二十八字比四的倍率,我用三毫米的格子划分。著名的设计家安尚秀老师曾经说传统不支持过去的遗物,它是每个时代里最好的东西。在历史的潮流的研磨中释放光芒,传承至今。只要传统,能留到今天的东西,我们千万不要疏忽,它一定是最宝贵的东西。在我做的书当中,尽可能学习传统,创造一些带有中国传统概念的书籍。
中国的审美有怎样的特点?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这样说“悦目初不在色,盈耳初不在声”。它是慢慢的渗透到你的脑海当中,艺术的境界不只体现在有形的造物之中,也可尽览内在的蕴涵。
但是,继承传统不是抄袭,不是复制,也不是山寨。中国元素运用与否无关成败,而设计当中广收并蓄,古今中外的概念传递出文本的语境才为上品。
江南的小镇、苏州的园林,著名的设计家贝律铭先生在卢浮宫建起了现代的金字塔。他在他的家乡苏州建起了苏州园林博物馆。他把现代和传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种结构主义的建筑,融入了江南苏州审美,它的内部装饰也是中国园林的一步一景。走一步就能看到一个景色。
所以说东方和西方,传统与现代,两者并不矛盾。它应该是融合的,不能顾此失彼。所以我们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两者之间都应该非常好地融合在一起。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做了一些既有传统概念,又富有现代读者能够喜欢的书籍设计。
第七,编辑设计,创造美的阅读。什么叫编辑设计?编辑设计的介入是固有装帧概念的最大区别。是装帧前应该具有的设计的意识,是深入解读文本,并注入看法的沟通过程。也就是说当我拿到文本以后,并不是直接在做装帧,我在做编辑,我在理解信息,如何驾驭用视觉传达的观点来看待一个文本。是提升文本阅读传达的重要一步。编辑设计不是替代责任编辑的工作,而是以信息视觉化阅读的角度提出塑造最佳阅读的可能性,协力共创美的书籍。所以我们设计师和文编、出版人、管理者共同创造一本美的阅读的书籍。
我曾经拿到一个稿子,这是藏书票的稿子,要做五本小画册,就是藏书票的画册。但我认为纯粹的画册并没有读者,并不能让我们真正了解阅读的文化。更何况今天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藏书票。所以我说如果做画册,它不能很好地传递一个信息。我们重新编这本书,我们组织了编辑班子,寻找了大量有关藏书、读书、买书等等,许多的学者、专家、伶人他们的只言片语、感想和文字,聚集在一片一片书页当中。为此,书的内容增加了,书的成本提高了,信息量也更多了。但是,卖得更加好了。所以编辑设计不是简单的装潢,它应该提供的是信息传达的设计责任。里面都是文字,原作者是不提供,而是编辑设计提供的文字。
给李冰冰做书。李冰冰是一个大美人,大家都喜欢,出版社拿来她的写真集,李冰冰到新西兰拍的一组照片,特别漂亮,希望马上有卖点。但我说这种大美人的图片太多,李冰冰的成功决非偶然,有她自己的经历,有她的努力,有她的天赋,还有她要付出的心血。所以我说能不能把李冰冰的成长过程描写出来。最后征得经纪人的同意,李冰冰书写了很好的文字。书做成了上下两本,上本是照片,下本是文字。上本翻到同一页的时候,16K的书一下变成8K的照片,同时又能读到李冰冰书写的文字。它已经增加了原来不具备的表现力,阅读进行了更好的表达。
《浮世绘》是一个学者做的一本博士论文,原来的书没有那么多图片。我觉得中国的读者不会太喜欢,或者说我们不了解。而浮世绘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日本浮世绘的生活型现象在今天日本全部保留着,全部是传统的。所以我说能不能把今天的生活和浮世绘对应起来。所以作者重新回到日本去拍摄浮世绘中的现代形象。但是,我还是不满意。我最后把我在日本拍的照片提供给他,把现在时和过去时结合在一起。这样书就生动了,跨越了时空,提供了更好的信息。现代和绘画的结合在一起,让信息传递地更加真实。
书籍设计是信息再造的流程。我在2008年接到一个工作做奥运会的地图集,我不满足于做普通的地图,我希望做信息传达。所以我们做了七张信息地图,反映北京奥运精神、人文精神、科技精神、环保精神。这是环保篇,把森林公园进行详尽地分析。科技篇把这次的高科技进行了很好的分析。人文篇把北京所有的景点、文化遗址和吃喝玩乐用图象表达出来。我们把需要到各地去的卡路里都计算出来了,老外去的时候要带多少水、穿什么鞋、流多少汗都会有信息。最后我们做了一张图片,中间是时间轴,火焰的高低是情绪的变化,蓝色、红色、大火、小火都传递了各种信息,比如蓝颜色是刘翔出丑,是大家很悲哀的地方。这本书出版以后,于2009年获得世界制图大会城市类地图的金奖。
在以往的装帧中长期被忽视的是信息视觉化设计,是书籍设计中重要的一环。在设计过程中,有很多可以进行,阅读书香不怕巷子深。因为今天是电子时代,我们可能被电子所迷惑。纸张也给我们传递很美的信息。传统书籍展现纸文化的魅力,为读者阅读过程引入了令人亲近的自然之美。我们说自言自语,纸张是有语言,纸张是有表情的。书是要看的,书有文字,有色彩。书是需要翻阅的,它可以触摸纸张的记忆。书还有嗅觉,纸张来自植物,来自时间的过程。纸张还有厚薄、轻重等等,可以体会到书中的意韵。纸张还有味觉,是品位书卷文化中醇厚的意韵。书籍纸张给我们展示很多表演的舞台,可以让我们尽情地传递纸张的性格、纸张的语言和纸张的表情。纸为书籍设计者提供了表演的舞台。在纸张方面,因为我自己喜欢纸张,我也即将在今日美术馆开辟一个纸张展览的场所,让人们触摸纸张、了解纸张,可以玩纸,也可以展示各种有关纸张文化的东西。
电子阅读器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与快捷,纸面载体却给人带来了温馨和愉悦的阅读享受。2008年,我受邀请到台湾的LV。他们的一层全部陈列了书籍。在2005年香榭里舍大街本店,展示了世界各国有趣的书。这是它展示各种有趣的书,特别好玩。它也收集了我的一些书。在讨论会上与作家一起讨论的时候,我们说书到底是寿终正寝,还是具有生命力。它是与电子书抗衡,还是另辟蹊径。这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我在店里走出来,抬头一看就是一个出版社,里面写着一个大的标语,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我刚从日本回来。在日本又建起了很大的书店叫鸟屋,里面的阅读文化特别精彩。我在想书店到底还有没有生命?这是董桥写的一句话“书店还是书店,是网络时代一座风雨长亭,凝望疲弊的人文古道,南社劫后的万卷悬崖”。眼视、手翻、心读。
什么是设计?我们为书籍、杂志、报纸设计并不重要,关键是何种载体。信息是一种交流,是信息整合的编辑过程。好的设计处理好阅读与被阅读的关系。阅读是设计的目的,被阅读是设计者的责任。书籍设计是沟通的艺术,首先阅读作者文本,感动自己然后才能进行被阅读的设计,打动他人。书籍设计的过程是良师与良师相遇,从中得到最大的满足感。书戏为文本的阅读展现更多元的看点和魅力,为设计者开辟被阅读的更开阔的视觉传达舞台。
为什么说装帧观念滞后?当今的装帧强调装饰审美意义的书衣打扮和商品推销的意图,装帧者缺乏对文本进行结构性的编辑设计意识和跨界知识的储备,学会美术不等于明白视觉传达意义的要义,美术不等于设计,书籍设计者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以达到最终的目的,那就是诗意的阅读。
当然,装帧这个词并不代表书籍设计者的意愿,它是其中的一部分。过去很多优秀的装帧者因为条件所限,他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意愿。今天我们觉得时代的变化,我们需要改变观念。我们知道过去叫图案,后来变成装潢,接着叫平面设计,现在叫视觉传达设计。我刚知道国务院将要下达关于学科分类的信息将来我们的平面设计将有专门的二级学科叫视觉传达与传媒设计。
我们学会新闻、报纸、广告、海报、书籍、杂志的设计,光其中一个门类,我们要懂得怎样进行交流、沟通,用视觉来传达。这是很大的变化。视觉传达在国外甚至被认为改变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非常重要的生产力。视觉传达对我们国家的创意产业,对我们国家实力的增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书籍设计与装帧不是一词之争,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其社会概念的扩大延伸,就像装潢概念已无法满足视觉时代的要求。书籍设计概念也并非否定以往装帧者对书籍设计的追求和努力,过去装帧,很多设计是整体设计概念。而是要求今天的设计者在书籍艺术创作中对自身定位提出更高的标准,并能发挥书籍设计艺术语言在书籍出版中的作用。
书籍整体设计是装帧、版面设计、编辑设计三位一体的综合思考和包括营销在内的全方位的运作过程。因为书是商品。从装帧到书籍设计,从版面设计到编辑设计,中国书籍设计需要以动态的思维面对设计观念的转换。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5-2-4 00:35
林华:走向新生的平面设计专业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
刚刚听了吕敬人老师的精彩演讲。吕老师是我很多年的朋友,81年的时候我们就在一起,吕老师那时候还没有从兵团回来,正是借调在北京的时候,我就到吕老师家拜访过。后来跟吕老师是同事,我们都在中央美术学院装潢系任教。下面的好多老师,我们以前都很熟悉。我是中国书籍装帧专业唯一的一个硕士研究生,这话说完了以后,好多人生气。说不对,我也是书装的硕士,怎么你变成唯一的一个。是这样,中央美院从建院就有书籍装帧专业,一直到1989年,这个专业被两个系领导打架打没了,在教育部的学科目录上就给删除了。我是1985年入学,1988年毕业,我开始入学的时候是两个同学,那个同学中间出国了,就剩下我一个。在我上学之前,有研究生,但没有硕士。我毕业不到一年,这个专业就被从教育部的目录上取消了。于是,我就变成中国书籍装帧业唯一的一个,也是最后的一个书籍装帧专业的硕士。在我当学生的时候,这些老师当时都是出版社的骨干,现在不是胡子白了,就是头发没了。时光流逝,真是很快。
我的演讲题目是“走向新生的平面设计专业”。原本我想讲的是“走向死亡的平面设计专业”,这是我两年前想写的一篇文章。但是,从2011年开始,我把它改了,改成“走向新生的平面设计专业”。
在开始之前,朱老师说让我找一些设计的作品。这是1987年设计的,给中央电视大学做了一系列设计,这是我今年在清华大学讲数字艺术的时候涉及到平面设计。这是我受立体主义绘画的影响,在绘画中抽出的元素做的装帧设计。
在九十年代初期设计并得奖的一本书,结果奖杯和证书还被别人要走了。
给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设计的一套《俄汉大辞典》,设计完以后由江泽民总书记送给叶利钦一套。这算我装帧设计业的一个顶峰。
这是我给中国经济信息网设计的标志,这是根据一个经济学公式做的图形。
以上是我设计的一些平面设计,截止时间1998年,已经13年没做设计了。也不是没做,只是做的少。因为我1998年公派到时候留学,走了一年,回来以后所有的业务关系全丢了。我1999年开始当清华美院教务处处长,一心一意的做教学管理,就再也没有做设计。我劝大家轻易别出国,一出国,关系就全没了。
我今天这门课叫“走向新生的平面设计”,我是从数字领域开始讲这个新生。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这一年的工作,这是我们清华大学和日本一个公司做的培训,我是项目的负责人,派到日本的游戏学院去研修。
这是我到美国一家大学去考察。
与清华大学副校长到加拿大动画与游戏学校考察。
参加美国国际游戏研讨会。
参加全世界最大的计算机图形艺术的研讨会。
2011年与中国大学院长代表团受苹果公司邀请到苹果总部参观。他们安排去了几个学校。我们去了以后参加了他们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设计展览。洛杉矶电影学院在好莱坞星光大道后面的一条街,也是很著名的学校。
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是美国第二著名的电影学院。第一著名的是纽约电影学院。这是和电影系主任一起。
在斯坦福大学我看到一些东西是可以给我们做提示的。
8月份在德国的慕尼黑美术馆。我们上课的时候看到很多教材书上只能看到黑白照片的东西,在这里面全都是实物。
在国内的很多游戏业界考察,我突然感觉到数字艺术好像就不是设计师的概念。这个工作室一层楼装450人,大家就在这种流水线上工作。我就想到了卓别林在流水线上拧螺丝。
我们还编写了很多关于游戏美术的教材,自己主编了一套《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教材,原本要出34本,后来编到17本的时候发现纸质教材不如我们做的光盘。因为我们做了156张光盘,到现在为止也是中国唯一一套数字艺术教学的光盘。当时我们请了传媒大学、清华美院的专家教授做这个教材。但出到17本的时候发现不能出了,因为从信息量和互动程度上发现远远不如光盘。
我刚才说到了“走向死亡的平面设计”,为什么?现在的艺术教学体系、课程和教材建设不够科学,也不够系统和深入,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现行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脱离设计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目前国内1000多家院校开展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向社会上提供大量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导致低水平的艺术设计学生供大于求。
我们说这1000家还是比较少的,教育部批准的1600家大学,几乎每个学校都在做设计专业。每个学校做设计专业,大部分只做两个专业,一个是装潢,一个是环艺。装潢后来改革,比如叫视觉传达。什么叫视觉传达?它跟书籍装帧有什么关系?表演算不算视觉传达?现在有好多专业上的名词,就像我这里说的,根本不系统,也不深入。
装潢和环艺为什么最受欢迎,因为这两个最好就业,找工作好找,挣钱也多,各个学校都在办。另外一个原因,这两个专业的门槛比较低。环艺门槛不太低,但装潢门槛比较低。由于有了计算机,好像是一个人就能做平面设计,结果大量学生都学装潢设计。可是水平不高,低水平的学生充斥着市场。我们需不需要好的设计师?需要。能够熟练的使用排版软件,有很好的创意能力,这种人我们太需要了,可是培养不出来,结果供大于求。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1996年,我们系有一个大专学生辍学。当时我们学校有一个特别缺德的办法就是末位淘汰。如果你的分数排在班里最后一位,你就自然退学。这位同学就这样退学了。结果他去了一家美国公司,月薪7000块钱。大家想想,1996年月薪7000块钱。大家知道现在清华美院毕业的学生出去就业,是多少钱?试用期是1800,三个月以后转为2300,然后再干一年左右,再走。我估计在座公司的高手们可能很贵,入门的时候也基本是这个价。
怎么越往后越不值钱呢?有句话我不展开了。有些专业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已经被边缘化了,例如装潢设计、平面设计或者叫视觉传达。为什么这么说?现在说四年前,我跟清华美院装潢系主任说过一句话,我说你要不让你这个专业动起来,你的专业将是两个结果。一个沦为所有其他专业的基础课,第二将被彻底淘汰。结果这话在去年不幸被我言中。2011年上半年,装潢系要跟信息系合并,结果信息系不要装潢系。于是,装潢系保存下来了。如果信息系要了装潢专业,到现在中央工艺美院、清华美院就没有装潢系了。
中国的平面设计、装潢设计的主力教师都是中央工艺美院培养出来的。在我们建校40周年的时候,整个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才培养了4500名学生,装潢系才能培养多少?可是我们大家知道,很多主力都是我们系的优秀学生。但是,到了去年上半年,信息系不要装潢系。信息系成立的时候,是我们系把两个不要的老师给了信息系。但另外一个老师是被他们要走,我们不舍得给。四年前我就跟他说,如果你不让你的东西动起来,你这个系要被沦为基础课。结果基础课都不是了,差点被淘汰。挺可怕的一件事。
我去年在苹果总部,我当着全部美术学院的院长说我对中国美术教育的三大贡献是别人没做过的,其中有一个就是学分制。学分制是我在硬顶着把它做下去的。因为当时学校有好多人不同意做学分制。中国美术学院是第一个做学分制的学校。第二年各个系要拿出一部分课开放,结果很多学生都要选装潢系的课。到了现在,装潢系没人要了。原因很复杂,不能细细的说。按照现在的状况,将逐步走向衰落,而且沦为其他专业的基础课,彻底出局或者被淘汰。现在很多学校都反映平面设计专业招生很困难,处于挣扎状态。
报业、出版业的危机,国外的危机。国外主要的纸质媒体纷纷倒闭,实体书店倒闭。2008年12月,论坛报业公司、明尼阿波利斯明星报公司、新闻纪事报公司和费城报业集团4家美国报业巨头相继申请破产保护,以其通过债务重组获得一线生机。据悉至今至少有五家美国大型报业集团申请破产保护。
丹佛的《洛基山新闻》和《西雅图邮报》也纷纷宣布破产。美国还有十大报纸随时倒闭,这还是08年的说法。
美国最大的连锁书店倒闭,5年间店面从1400家变成600家,员工从35000人降到1按人。书店建于1971年,上世纪九十年代书店高速扩张。08年销售额为20亿美元,倒闭时身负8亿美元的债务,超过1万名员工失业。
原因是Borders未能预测到亚马逊和顾客消费习惯的改变。2010年4月,Borders将不挣钱的互联网经营转让给亚马逊。当七年之后想推出网站的时候,亚马逊已经主导了蓬勃成长的互联网书店市场。
实体书店的困局依旧,Borders申请破产的24小时内澳大利亚的RED零售集团也宣布破产。RED零售集团是澳大利亚书店安古斯和罗伯特森的母公司。英国实体书零售业截至2011年7月,还剩下2178家书店。
欧美报业和书店倒闭潮必将对世界报业和出版业产生深远影响。这一点可以以卡尔马克思的著名论断做出解释,发达国家今天走的道路是落后国家未来发展的前景。
国内的相关危机。去年我参加了由邮电出版社主办的营销商和合作伙伴在清华的结业典礼。我的工作就是开学典礼照相、开学典礼讲座、结业典礼吃饭。我说中国实体书店有四大矛盾,50%的实体书店倒闭。国内出版社的四大矛盾,体制改革后的生存问题。原来的出版社都是国营,在去年年底强制公司化。公司化以后,生存怎么办?能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活下去。
主渠道与二渠道的渠道竞争问题。原来就是新华社和出版社,现在二渠道也发展起来,与主渠道竞争。
实体书店与图书网购的竞争问题,不光是国内的实体书店和网购,像当当,我女儿买书都在这上面买,可以比实体书店便宜40%。亚马逊2004年8月份成功收购卓越网。亚马逊又将目光投向新华系,想将新华书店建成卓越网的巨大采购平台。新华书店经过几年的改革已经完全是市场化运作,可以成为卓越的采购平台。亚马逊希望能够借助新华的力量让卓越发展得更快。
还有一个矛盾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竞争的问题。我们从在图书馆查找资料改为上网查找电子资料。原本我根本就不信百度,我到前年才开始渐渐地进入Google和百度。我是学书装的,我认为出版社应该是唯一的最权威的辞典发布者,它有最著名的作者,都是大师、名家,写词条。它有很高水平的责编,有很严格的主编,他们教出来的辞书,那还有错吗?所以我根本就不信网上的东西。但后来实在没办法,太方便了,随便输入一个字,就出一堆内容。我有判断能力,我一般找五个词条,然后我从里面找,不同的地方再思考思考,然后我就创造出一个我的词条,就可以使用了。这些阅读方式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
阅读方式首推电子书。新闻出版总署给电子书一个定义,它是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内容数字化的出版物,以及植入或下载数字化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讯息内容的集存储介质和显示终端于一体的手持阅读器。
电子书的特点,非常方便、可搜索内容、改变字体大小及字型。容量大,随时可以网络下载,不受地域限制,省去舟车劳顿。降低图书成本,价格便宜,十万本书装在一个终端里面。设计精美,灵活多样,还有多媒体功能。以前我们在家里看书,挺讲意境的,放一点音乐听听。节省保存书本所需空间,电子书实现了产品的零库存,全球同步发行,购买方便。刚才吕老师说了多少精美的图书化为纸浆。节省纸张,减轻地球负担,零数目砍伐量,真正的环保低碳。不光光是砍树木,纸张的生产非常污染。纸浆生产出来需要制版,有大量的银汞在里面,流入江河湖海。要酸洗,碱定影。还有油墨和厂房。那时候最贵的是海德堡机器。
亚马逊,非常彪悍的希腊女神。2005年,亚马逊库存310万册书,1600名员工,比Bames&Noble图书公司的人均贡献率高3倍以上
亚马逊发布了新款电子书阅读器Kindle3。2012年,亚马逊公司的Kindle业务将占公司应收的10%。2011年销量占1750万部。我不知道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出版社有没有这么大的销量。盈利为21亿美元。我听说清华出版社好像是国内很大的出版社,它原来跟我们比。我们学院年流水5.5亿,它才1点几亿。亚马逊是21亿美元。电子书销量达到3.14亿本,2012年要售出2600万部Kindle。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处在一个历史的变革时代,是一个从工业时代向信息化时代、从机械化时代向计算机时代、从纸质传媒向数字传媒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个时代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美国《纽约时报》发布了一些信息提出传媒媒体的分界线将消失,新的新闻收集和出版的方式开始出现,社交媒体的电视化、非线性电视网络的实现、印刷媒体通过网站收费带来收益。
传媒业在过去几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年前创办的网站比有五十年历史的杂志更有价值,债主拥有了报纸,有线电视频道新闻被持党派立场的人士所把持,人们关注的焦点现在是社交媒体而不是主流媒体制片人。家里的电视机屏幕并不是人们唯一盯着的屏幕。
传统媒体的分界线将消失,不再有电视、印刷、网络和电台的区别,它们只是媒体的一个大的组成部分,如果你正在看的是iPad或者其他平板电脑,未来看起来已经出现了。在网络时代,人们很难区别广告公司、报纸、网站的差异,他们都有视频、音频、文本,社交媒体和图片,所有一切都可以轻松地通过鼠标进行观看,所有的东西看起来都一样。
印刷媒体期待网络收费能带来收益,印刷媒体的广告收入正在面临困难。在线广告的收入去年首次超过了报纸广告的收入。与此同时,iPad和其他平板电脑可以成为改变销量的因素。新闻集团将很快推出为平板电脑开发的日报。
虽然屏幕的数量、体积、便携性的不断增加,占主导地位的媒体公司是否仍然继续把持霸权,像CNN。流媒体视频内容的下载正在增加,电影是否能够提供除了IMAX以外的进一步的定制化服务来吸引观众。随着人们目前每天花在玩儿电子游戏上的时间达2亿分钟,他们是否还有时间来看老媒体。
趋势太多了,不能一一列举。已经闯入电视和书籍业的谷歌公司是否还能假装不是一家媒体公司。书籍出版业是否能够在三年内意识到可能会有1亿电子书读者他们具备使书籍以新的形式出现。
这张图片,是2010年12月在香港参加亚洲设计教育国际论坛的时候。我早上出来吃早点,买的面包,坐到跟他隔一个桌子的位置。我回头一看他在干嘛。我也不好意思过去看。然后我拿相机照下来一看发现他在看报纸。但是,我们想如果一般情况下,早晨吃早点的时候看的是纸质报纸,现在不看了,而是看iPad。
这里出现了所谓的数字出版的概念。书籍演进历史中发现从甲骨刻辞到青铜铭文,从石刻文字到竹简帛书,每一次载体的变换都是一场阅读革命。无纸阅读,正从上至下、由内而外,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机遇。我把装帧设计和印刷工艺两门课融合在一起讲,当时中央美院的一个老师在我这里听课。听完以后,他说出版社里没有一个人能像你把书籍装帧和印刷工艺讲到这个水平。我说你过奖了。
我把书籍形态总结为十种,石头书、青铜书、木头书、缣帛书,然后开始进入纸质书。进入纸质书以后我们就熟悉了,蝴蝶装、线装等等,现在叫简装、精装等等。从纸质书以后形式没有太大变化。那么,现在可不可以又是一种阅读的革命?
近年来数字出版在丰富了出版内容和形式的同时也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理念,在线阅读、手机阅读、手持式阅读器等数字媒体阅读呈现出更为普及的势头。大家早上坐地铁,拿iPad的比较少,因为我估计坐地铁上班的人钱都不太富余。但每个人几乎都拿一个手机,不是玩儿游戏,就是看手机报。很少人看纸质报,因为地铁口免费送报。
iPhone4、iPad、iTuch。昨天我去开一个会,民盟的一个主席跟我说你看我这个iPhone4,带充电器的,他太太又拿出来一个说我们这两个是一样的。这么大级别的人都开始炫耀自己的iPhone4了。
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统计,2006年中国数字出版200亿,07年360亿,08年530亿,09年799.4亿。
2009年底,数字出版产值已经达到799亿,首次超过传统出版业,但大部分是网络游戏。业界预测2020年,90%的图书品种将同时采用数字和纸质方式发行。到2030年,将有90%的图书采取网络版,传统纸质读物仅占10%。这是一个很乐观的估计。我有一天看凤凰卫视的报道,2017年纸质出版物只剩下15%。
要建立数字出版专业很困难。我给出了一个数字出版的定义。在印刷学院成立数字媒体系的时候,我讲完了以后,当天去了三个出版社的社长,有一个社长说新闻出版署组织了20多个专家做的定义,跟你这个差不多。它的定义是以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终端设备为平台,出版的整个环节包括原创作品和纸质媒体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以及消费阅读的数字化进行操作,形式可供阅读和交互式阅读的内容储存。
数字出版的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等等。
数字出版艺术设计是指以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为平台的、由两维的、三维的和五维图形、图象、文字、符号以及音频等要素构成的,按照数字出版物设计的艺术规律设计形成的,文图结合的,可供阅读的静态的,动态的或动态交互的视频、音频。
我国数字出版起步比较晚,但发展很快,数字出版主要指图书、报刊、纸质或者数字化的多媒体的网络的,包括网站的、网页的网络出版的、音像、CD、VCD。
数字出版存在的问题。掌握数字出版技术的人才和管理人员相对缺乏。今年年初,一个国内的大型出版社及它的数字出版中心的两个主任来跟我说数字出版中心已经成立三年了,什么也没做,怎么办。我给他们出了几个主意。他们激动得不得了,因为他们发现数字出版中心是他们出版社的未来。
现在各个出版社缺既懂计算机又懂艺术的人才。二十一世纪的主要特征是这个时代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平台的基础之上,数字出版设计艺术专业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展望未来教育必将以整体的观点、综合的方法和系统的课程去培养完整的人。
Bames&Noble图书公司自己开发了Nook阅读器。截止到10月29日,巴诺本才年六个月,Nook产品线为其带来了4.97亿美元的收入。这是一种办法,主动进入这个领域,去冲击或者跟上电子阅读的市场。
还有一种解决办法是精装书。是目前可以缓解电子书冲击的一个办法。能像吕敬人老师这样做书的人,中国很少。他爱书爱到什么程度?他讲课都像诗一样。那些书都融化他的血液中。他又是国外留学回来的,做得那么有名气,人家才允许他参与到编辑书的过程。这是最理想的状态。说实在的,在座各位可以像吕老师这样做书的超不过5%。精装书就是特别漂亮,让它在目前阶段还可以对冲一下电子书。
还有一种是立体书。我个人认为也是目前可以缓解的一种办法。我带来一本立体书。在中央工艺美院我最早是教书籍形态开发。在第一次做教研实习的时候,其中就有立体书,但没有这么漂亮。后来我教立体构成,也是别人不愿意上的课给我。在工艺美术出版社06年出了一本教材,被称为当今中国最优秀的立体构成教材。这个书看了以后,咱们搞书的人看了都“哇”一下。有一个专门引进这个书的公司。所以我觉得立体书也是目前拯救纸质书的一个形态。
在2003年我们提出一个概念叫“一次创意,多次发布”,既可以在网上发布,也可以在多媒体上发布,也可以变成杂志,也可以变成电子书。实际上电子书也需要封面设计,实际上是指包装。我们看一下电子书的封面设计。2006年的作品,电子杂志。它的目录页还可以动,点到一个目录的时候可以弹出相关的图片。它的音乐还可以更换。随着不同的页面在换音乐。我们有时候特别讲究排版,但字太多了装不下。我们怎么办?可以移动,点击图片还可以看。
这本书是我的一个学生做的,每个角色都有介绍,而且都有声音。这是一个故事,讲的是这几个小动物想把车上的星星摘下来。这几个小动物,每个人都有声音。太阳还可以动,是助力感应的。它的背景是需要计算机程序支持的。有一个学生看了我这个东西以后,就从App Store下载了。他女儿3岁半,每天缠着他。他下载完了这个以后,三个半小时没找过他,3岁半就可以玩儿这个。
电子书也要版面设计,电子书也要封面设计。今后的书籍市场是很宽的,为什么叫“走向新生的平面设计专业”,我还有很多特别漂亮的网页,也是属于电子出版物,跟平面设计没什么区别,只是它动起来了。今后五十年是数字出版的时代,我们现在就必须得跟上这个时代,必须在完成现有的平面设计、纸质书籍设计的时候跨向这个领域。
谢谢大家!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5-2-8 11:25
原文地址:靳与刘设计作品集《中国现代设计先锋》出版面市作者:靳与刘设计
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设计先锋》辑录了靳与刘设计顾问公司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包括早期的经典案例和近年来大量的新作品,涉及企业形象、品牌推广、品牌包装、空间视觉、公共艺术等多个领域。每一项作品都体现出大师的精妙思路和超前理念。





















本书从撰写到出版面市历时两年有余,经过无数次的修改调整,从书籍开度到案例选择、从每张图片的裁切到纸张的选择无不要求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感谢出版人唐宛玲女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工作人员为本书所做的努力,也要感谢本书的书籍设计师我的同事王闯以及所有为本书贡献的同事、朋友们。

书名:中国现代设计先锋订购
 ISBN:978-7-5633-9161-5
 印次:1-1
 作者:靳埭强刘小康唐婉玲
 装订:平装
 定价:128.00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01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5-2-8 11:27

中国银行的标志是谁设计的?——靳与刘。

靳与刘设计顾问公司成立于1996年,由香港著名华人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与刘小康先生共同创立。公司的前身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已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三十多来,其业绩获得社会各界肯定,在国际设计大赛中亦屡获殊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由靳埭强先生和其合伙人刘小康先生编著的《中国现代设计先锋》近日在我社出版,该书辑录了两人旗下靳与刘设计顾问公司极具代表性的优秀设计作品。其中包括了早期的经典案例以及近年来的大量新作,涉及了企业形象、品牌推广、空间视觉、公共艺术等多个领域。每一项作品都体现出大师的精妙思路和超前理念。

靳埭强先生在平面设计界是当之无愧的大师级人物,他1957年定居香港,当学徒,满师后当裁缝。而后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设计课程,1967年开始从事设计工作,作品受高度评价,成为驰名中外的设计师。靳埭强先生在各种竞赛中获奖数百项,其中包括数十项纽约创作历年展优异奖。1979年,靳先生成为首度入选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的设计师,1984年更是唯一被颁赠市政局设计大奖的设计师,在1991年时获得香港艺术家年奖之设计师年奖,1998年再获杰出成就奖,1999年因其对设计界的杰出贡献,被授予香港紫荆勋章,其作品被德国、丹麦、法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美术博物馆收藏。

刘小康先生1958年生于香港,自1984年起,刘先生获得香港及海外的奖项超过250项,其中包括1989年举行的德国莱比锡最佳书籍设计获银奖、香港设计师协会双年展金奖及苹果大奖、1993年东京字体协会铜奖及纽约水银奖金奖、1995年路易·卡地亚卓越成就奖、1997年以设计师身份获得香港艺术家年奖、全港十大杰出青年等等,亦是现代设计界的翘楚。

靳埭强先生1967年自行创办了设计公司,1988年刘小康先生应靳先生之邀请,与其合力成立了“靳埭强设计有限公司”,于1996年更名为“靳与刘设计顾问有限公司”。靳埭强先生与刘小康先生的名字在业界早已如雷贯耳,但恐怕没有太多人了解他们的这家设计顾问公司。多数人以为他们只是平面设计师,但是他们的设计已经完全超越了设计范畴。

《中国现代设计先锋》通过专题介绍、品牌形象、品牌店铺、空间视觉、品牌包装、品牌推广和共生产品一共六个主要章节向我们展示了靳与刘设计顾问公司的优秀设计作品以及他们的设计理念,在专题介绍中重点介绍了靳与刘的六个典型范例,有较早期的也有近期完成的,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徐瑛姞)

简要目录(“靳与刘”主要作品)

中国银行

重庆城市形象规划

鄂尔多斯-1436

爱儿健

屈臣氏蒸馏水

荣华饼家

品牌形象

美时办公室家具

周生生

钱柜

天安地产

香港科技园

香港新巴

香港国旅

AVEC

CCTV新闻频道

金悦轩酒家

品牌店铺

点睛品

金至尊

广天藏品

珂罗娜彩时装

广生行

福林堂

云都温泉

空间视觉

中国国家大剧院

香港基建体验馆

香港回归纪念馆

香港机场快线

香港文化博物馆

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北京奥运奥组委官方展览

奥运在中国展览

北京光彩国际中心

品牌包装

珠江纯生啤酒

麒麟纯真味啤酒

拉萨冰啤

君再来黄酒

利苑包装品类

晓阳茶行

嘉顿饼家

车仔红茶  中国茶

立顿茗闲情

太太口服液

昆仑润滑油

M&M

樱雪沐浴露

维维集团

品牌推广

YOHO TOWN 楼盘推广产品

香港好东西

OSIM按摩艺术家椅展览

佳能 CANON ENJOY PHOTO

广州建城2210周年纪念金印

七剑  电影宣传

十佳运动员奖座

洲际巴厘岛,沙努尔海滩度假村

BACCARAT巴卡拉上海公寓

共生产品

香港回归10周年 9707世界巡回展 (靳与刘作品)

97回归  法国昆廷银器

周生生“生”足金艺术藏品

CANON佳能相机包装lXUS“VISION6”


在哪可以找到这本书?
http://www.langlang.cc/2356265.htm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5-2-21 11:20
现代报纸版面设计中的视觉审美


  
  随着报业的发展,版面语言越来越丰富,它传达出编辑对新闻的评价。读者在读报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接受了版面的“话语”,版面设计就必然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当前,报纸媒体都非常重视版面设计及设计本身传达出来的美感。大幅的图片、彩色的报头、醒目的标题、三维图解甚至3D视觉频频被报纸采用。这些变化远远超越了单纯技术层面的组版,增进了更多现代设计的元素,版面的视觉审美功能显得尤为突出。
  从理论上讲,报纸版面设计就是组版各元素在版面上的计划和安排。优秀的版面设计,都表现出其各构成因素间和谐的比例关系。版面设计的优劣也体现在视觉审美的诸多因素中。
  色彩搭配——
  版面的品位与格调
  现在很多报纸都讲究使用自己的专有色彩,精心筛选几种比较考究的颜色作为基本色,然后在做版时,以这些颜色为轴心使用相关的色彩。比如,《浙江日报》在建党90周年的特别报道活动中,就对色彩进行了褪色怀旧的统一处理,既体现了建党90周年这个重大题材的庄重性、严肃性,同时也体现了《浙江日报》办报人的特色与格调。
  版面色彩的搭配,协调是唯一的准则,如果一张报纸没有自己固定的专用色,又不能很好地把握色彩规律,版面就成了色彩的垃圾。因此报纸的用色不能随心所欲,报纸用色的统一协调,对于建立一张报纸的视觉识别、提升报纸的品位至关重要。
  分栏、图片、字体字号——
  版面的个性语言
  分栏体现了一张报纸的基本内在结构。报纸的分栏依据报纸定位的不同,有很大的区别。一般都会采取相对固定的分栏,如:等分3栏、4栏、5栏、6栏等。相对固定的分栏格式,有利于报纸整体版式风格的形成,会给读者以稳定而且连贯的印象。因为分栏决定了版面的内在结构,所以,巧妙地运用分栏,谋求局部出人意料的变化,会使版面的内在结构之美更加凸显。
  现代报纸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图片的大量使用,客观上大大提升了报纸的视觉审美,所以图片的处理就显得格外重要。图片的处理分版面外处理,包括选图、裁图、特效等,以及版面的内处理,包括大小、位置、方向等。要把图片作为版面视觉第一落点,完成视觉的冲击。图片在现代报纸视觉冲击上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
  现在大多数报纸都已经意识到,固定的字体使用对版面的重要性。一般对标题、引题、正文、说明文等的字体、字号使用有统一的规定。甚至有些报纸媒体为完成个性化的塑造专门开发定制了自己专用的字体库,显得更加与众不同。但固定的字体搭配是否有个性、是否和同类的报纸有差异性也是很关键的。
  “留白、留空”——
  版面的内在“气场”
  “留白、留空”在若干年前是最不受人重视的,很多老编辑接受不了“留白、留空”,认为“留白、留空”会使版面显得很空,很浪费版面。其实不然,报纸的版面从某种角度上讲,就像书法和绘画一样,也是一件艺术作品,它应该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需要张弛有度,气韵生动。同样,每一版精彩的设计也会有它内在的“气场”,“留白、留空”就是版面从前被忽略掉的“气”,有了“气”版面才会有生气、有神采、有韵律。(刘剑兵)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5-2-21 11:22
当前我国报纸版面编辑的十大误区  


  


  
摘要:面对新媒体的崛起、媒体融合传播的流行,报纸版面的创新尝试显得非常重要。但是由于传统理念局限、商业化冲击,在版面设计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文本着版面清晰易读的基本原则,对近年来我国报纸版面编辑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概括出滥用视觉强势、广告湮没新闻、版式妨碍阅读等十种误区。本文认为,报纸版面编辑应遵循报纸在信息传播上的特性和功用,坚守报纸的价值,在此基础上谋求新的发展。

关键词:版面设计 编辑原则 版面误区

  美国密苏里大学报纸编辑学教授达里尔·莫恩在其著作《美国报纸组版和设计》中认为:“报纸版面设计的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信息。版面设计是报纸传递讯息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外加的东西。好的设计必须符合两个公理:1.越简单越好;2.形式服从功能。”归结起来,就是要求版面设计使信息“清晰易读”。近年来,我国报业面临突如其来的商业化浪潮,在尚未有足够的版面设计理论基础和清晰认识的条件下,商业化竞争带来的是版面设计理念的扭曲以及报纸版面的畸变,虽然之后经过漫长的修复矫正过程,但时至今日,各种设计思路的交错横生,再加上不断丰富提高的技术条件的鼎力支持,使报纸版面设计仍旧带有并不断滋生一些畸变基因,暴露出不少误区,无法还报纸版面以“清晰易读”的本质。

  1.滥用视觉强势

  报纸版面的视觉中心与视觉强势的重要作用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为我国报界所知晓并开始进行尝试和应用,在经历了五六年对“大黑粗奇”的“强势”版面尝试后,对强势概念的使用渐归理性。但是,依靠视觉强势夺人眼球仍旧是我国报纸版面设计者拿手的法宝之一。特别是在头版封面化、海报化的趋势下,视觉强势的应用更加自由大胆,往往超过了报纸版面的风格承受限度和信息的涵盖范围,一味求冲击力,成为当年“大黑粗奇”现象的变种版本。

  报纸版面的价值在于传递信息,而头版的价值在于引导受众接受信息,适当的视觉冲击力有利于吸引读者阅读新闻,但过度夸张的形式却往往会使读者不知所云,或者产生图大于文、被欺骗的负面感觉,从而对此报的公信力水平产生怀疑。冲击力在于意义的创新而非形式的夸大,这是报纸版面设计中应该有所警戒的。

  2.头条新闻低俗

  “吸引眼球”在很长时期内被我国报界认为是报纸头版的唯一功能,在这种认知和设计水平有限的情况下,版面设计往往会寻找当天新闻中最能“吸引眼球”的信息做文章,将其图片化、标题化置于头版以吸引目光,这种做法往往导致了低俗新闻成为当日报纸的头条。头条选择一向以来被认为是能够体现报纸立场、价值观和水准的重点所在,为追求眼球效应而使报纸整体沦落为低俗小报,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3.广告湮没新闻

  在我国,虽然广告侵占报纸版面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现象,但是却在近年报业经济整体下滑的不景气时刻变得尤为突出。不少国内报纸除了整版整版的广告外,头版也会刊登大幅的广告或者整个让位给广告。广告设计与版面设计不相符的现象也经常出现。

  对于进入激烈的商业化竞争的报社而言,广告往往是养活报社的最主要经济来源。然而对于报纸版面而言,广告确有其不可逆转的损伤性。报纸的最首要任务是传递信息,充斥了整版广告或是广告比信息更醒目的版面无疑违逆了报纸的根本原则,而没有新闻信息含量的报纸(特别是头版)则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怎样在广告与信息之间权衡,这是每一个生存在压力中的报纸应该考虑的问题。

  4.版式妨碍阅读

  版式的随意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很多报纸特别是地市级报纸对自身版式设计没有统一的规格和风格定位,报纸的版面风格往往是根据新闻内容而定,需要严肃的长篇社论便在头版密密麻麻排满,没有什么特别需要则稀稀拉拉做“目录式导读”,如果新闻不多便将版面让给广告。

  其二表现在信息的无规划性,有学者将这种状况称为信息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小题大做”:就是很小的一点事,或读者关注度较低的“冷门题材”,或很稀薄的一点信息资源,一做就是一个版、几个版,极其铺张。这些版面往往为了凑数而诞生,没有系统延续性也不具备规律性,只是在某一期报纸中突兀地出现,扰乱了受众的阅读思维。

  5.广告新闻错生歧义

  广告的版面设计一向不为我国新闻界注意,但作为版面元素之一,广告对版面的影响通常能够体现在:争夺版面视觉中心、风格与版面整体不符、破坏版面平衡、与版面信息相配产生歧义。

  无论是哪种影响,均违背了新闻为主广告为辅的版面设计原则,使编辑精心选择的头条信息,无法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甚至会使受众在“第一眼效应”中认为:今日无事。更为严重的,则使受众将广告与新闻信息混淆,产生误读,带来错误的信息认知或情感意识。报纸广告的版面设计必须以版面整体效果为中心,注意到广告设计与版面的融合融洽,与信息的明确界限区分及表意独立。早在上个世纪末,我国就有学者提醒:广告设计应该“正视广告、保持平衡、疆域分明、因“形”制宜、善用色彩”。然而遗憾的是,直至今天,广告仍然常常是报纸版面肌肤上一个个突兀的疤痕。

  6.标题夸张费解

  标题是版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头版促使读者判断一份报纸可读性和价值的最重要的文字信息。然而恰是因为如此,玩文字游戏以吸引眼球的“标题党”成为很多报纸吸引受众的手段。此外,一些未经仔细考量的标题也会造成文题不符的后果。

  作为新闻的一部分,标题与新闻内容的不符是信息不实的一种表现,同样也是对受众的欺骗。报纸固然需要好标题来吸引受众阅读,但这是基于真正为受众提供所需、及时、真实的信息之上,标题文章两层皮、“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从根本上来说是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亦是对报纸的一种损害。

  标题是受众阅读一个版面的入手点,标题的表意清晰是对信息顺利传递的最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标题制作使用大众化的、易理解的语言,清晰、简明、生动地概括出最重要的信息。然而当前,随着网络的普及化,网络语言的发展日益壮大,对一部分经常接触网络的人群的日常生活语言造成了一定侵蚀。在这种潮流的推动下,我国很多报纸的文章标题也开始大张旗鼓地使用网络用语,“给力”、“神马”、“浮云”等等词汇屡见于报纸新闻标题之中,不利于语言文字的健康、纯净。

  7.过度留白阉割信息

  我国报纸版面设计对留白手法的广泛应用仅从本世纪初开始,虽然时间并不长,报纸上的留白面积却增长颇为迅速。留白从一种使版面清晰易读、疏密平衡的设计手法变成报纸弥补信息不足、甚至利用反传统方式制造视觉强势的手段。大片的留白吞没了报纸传递信息的价值,看似有物实则无物的同时,也形成了报纸对受众的信息欺骗。

  针对这种现状,除了应该改变版面设计的思路外,还需要编辑在编辑过程中注重版面的整体策划和信息整合,放弃可有可无、价值不高的信息,留出版面给有价值的、受众最需要的信息。设置固定的栏目进行信息的组合与部署,对重要的独立的信息进行更多方面、更深层次的解读,利用信息图表等辅助手段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并美化版面。留白不是填凑版面的方法,过度留白只能让版面空洞松散,溃不成“报”。

  8.版面盲目效仿

  版面是报纸的视觉识别系统载体,是报纸树立品牌的门户。我国报纸版面设计一直以来是大模仿小创新,在一个新流行趋势的鼓动下往往会一拥而上出现许多同类型的设计。除了少数大报和老牌报纸能够在版面设计中坚持自己的风格特色外,大多数地市级报纸如果遮住报头便无从区分。版面性格盲目效仿的一个集中体现便是特刊,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来,几次灾难特刊的设计都盲从于黑白色调搭配、内容大致相仿的大字号标题和或具有震撼力的灾难照片、蜡烛与菊花的意象表现,仿佛在那几天,所有的报纸都是一副面孔。

  报纸版面的模仿应是有自己创意的模仿,然而设计雷同的效果却使报纸失去了个性。从这点不难看出我国报纸版面设计者在艺术思维和版面思维相结合的道路上差距仍旧很大,但归根结底仍在于大多数报纸未能对自身特色和办报方向进行科学的考量和分析,没有设定明确的个性定位和设计系统。

  9.标题冗长累赘

  模块式编排的最大束缚就是标题字号与字数的不断权衡,固定的宽度限制了标题字数,这同时体现了模块式编排清晰易读的风格:用最少的字数体现文章的最重要信息,方便读者阅读。但是,很多报纸都不吝于起一个冗长的标题,受到模块限制便增加字体的长宽比例、缩小字间距,使标题密密麻麻成为一片。

  版面标题的作用在于醒目、清晰、提示、吸引四点,长标题往往让浏览的目光望而生畏,头脑也无法在一瞬间解读复杂的信息,标题的作用就有所丧失。而如果是头版标题,则会成为整份报纸失去被阅读机会的根源。

  10.标题低俗庸俗

  报纸标题的制作是一种文字的艺术,形象、蓄意、强调等修辞手法在标题拟制中应用的目的在于清晰、生动、凝练地传达新闻内容,同时吸引读者阅读。近年来我国报纸新闻标题在追求醒目、独特的道路中特别注重对标题文字音、形、意的琢磨和利用,其中不乏借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内涵与多音、多义的特征应运而生的好标题,但也逐步泛滥出一些借此表露粗俗之意、与“性”联想擦边形成噱头的低俗标题。

  不难看出,利用文字游戏夹带粗俗性暗示的标题往往是一个安全的擦边球,模棱两可的解读让人不易质疑,无疑给一些报纸提供了既吸引眼球又免遭非议的可钻之隙。但是在这种比比皆是的罅隙中,却不难看到办报者与报纸自身的格调和品质来。在我国报纸的历史上,不乏利用谐音多义取拟的优秀标题,无论是在上个世纪战争时期反侵略、反围剿、反管制的背景之下,还是在现今与不良社会现象作斗争的过程中,这类“擦边”的标题都是站在正义、正常、理智的一方,是报纸犀利的眼睛,代表大众的声音。与这种“擦边”相比,低俗的性暗示不仅自辱报格,使其主流媒体的行为与街边黄色小报无异,更是先进文化与文明社会的覆灭者,强行携低俗文化登堂入室,夺人眼球,并因此而排挤掉正常的新闻标题价值空间。这一现象值得警惕,应当杜绝!

  综观当前我国报纸版面设计的现状,虽然优秀的版面越来越多,但是总体缺乏持久稳定性,基于版面设计传统观念和现代商业化背景以及国外设计理念三重因素之下的报纸版面,往往在这三个因素的此消彼长中呈现出顾此失彼、考虑不周的现象,同时,“版面设计是为了有效传递信息”这一概念仍旧没有为大多数编辑和设计者所深刻认知,我国的报纸版面设计首先更倾向于突出其“吸引目光”的作用,因此希望堆砌更多的导读、更夺目的图片、更新奇的标题在头版。其次则希望用重量级的头版换来更多的广告费用,因而不惜整版整版地成为商家的广告宣传单,在报纸面临危机和转型期,更应该依靠信誉赢得受众信任,这种做法无异于釜底抽薪。同任何一种媒介一样,报纸只有恪守遵循其有效传递信息的基本功用,才能守护住它的存在价值。从这一点上说,作为呈现信息最后形式的报纸版面的设计,应该为业界所格外注重,也应该承担起坚守报纸传统价值、体现其独特属性的重大责任,成为报纸谋求发展赢得新生的契机。(许正林)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转载]书籍版式设计的基本常识(大全)

书籍版式设计的基本常识[/B]

一.版式设计的目的:方便读者,给读者美的享受

二.版式设计的定义:版面的编排设计。在一定的开本上,把书籍原稿的体裁、结构、层次、插图等方面作艺术而又合理的处理。

三.现在常用的一些版式规格:

a)诗集:通常用比较狭长的小开本

b)理论书籍:大32开比较常用

c)儿童读物:接近方形的开度

d)小字典:42开以下的尺寸,106/173mm

e)科技技术书:需要较大较宽的开本

f)画册:接近于正方形的比较多

[B]书籍装帧和书籍生产评审标准 [/B]

一.装帧: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出书意图

二.版面设计:

a)书籍的开本、版心和图片尺寸是否协调;设计风格是否贯穿全书始终,包括扉页和附录版面是否易读,是否和书籍内容相适应(具体到字号、行距、行长之间的关系,左右两边整齐或者只有左边整齐等)

b)字体是否适应书籍的内容和风格?

c)设计方案的执行情况如何(文字与图片的关系、注释和脚注等是否便于查找)

d)版面的字安排是否一目了然、合适和符合目的(文字的醒目、不同字体的混合是否恰当、标题/页码/书眉等的安排)

三.美术设计:

a)护封设计和封面设计是否符合书籍的内容和要求,书脊上是否有文字

b)护封设计和封面设计是否组合在整体方案之中(例如文字、色彩)

c)封面选用的材料是否合理

e)封面设计是否适应书籍装订的工艺要求(例如:封面与书脊连接处,平装书的折痕和精装书的凹槽等)

d)图片(照片、插图、技术插图、装饰等)是否组合在基本方案之中,是否符合书籍的要求经过选择的

f)技术:版面是否均衡(字距有没有太宽或太窄)

g)版面:目录索引、表格和公式的版面质量是否与立体部分相称,字距是否与字的大小和字的风格相适应(在正文字体、标题字体和书名字体方面,标点符号和其他专门符号的字距是否合适);字距是否均匀的隔开?标题的断行是否符合文字的含义。字体的醒目是否与字体的风格想适应;词的转行是否明智?是否出现过多?只有左边整齐的版面,右边是否和谐?

h)拼版:拼版是否连贯和前后一致;标题、章节、段、图片等的间隔是否统一;是否避免了恶劣的标点在页面第一行第一个字位置的情况出现。

[B]印刷尺寸[/B]

[B]什么正度16开,大度16开是多大? [/B]
正度16开(185x260)
大度16开(210x285)

还有什么度没有?
没了。

[B]“开”又是什么单位? [/B]
全开的纸能开出来多少张,就是多少开。
例如:16K的就是全开开出16张,对开就是开出两张。

[B]一开是多大?[/B]
全开正度:780 x1080
大度:880 x1180

[B]印刷纸张规格 [/B]

所谓开数就切成几份的意思,例如8开的纸就是全开的1/8大(对切三次)。设计前要先选定纸张尺寸,因为印刷的机器只能使用少数几种纸张(通常是全开、菊全开),一次印完后再用机器切成所需大小,所以没事不要用下表以外的特殊规格,以免纸张印不满而浪费版面。

由于机器要抓纸、走纸的缘故,所以纸张的边缘是不能印刷的,因此纸张的原尺寸会比实际规格要来得大,等到印完再把边缘空白的部分切掉,所以才会有全尺寸跟裁切后尺寸的差别。如果海报故意要留下白边的话也可以选择不切。

[B]开数 规格 全尺寸(mm) 裁切后尺寸(mm) 常用纸张 [/B]
全开 B1 1091 X 787 1042 X 751 墙报纸
对开(半开) B2 787 X 545 751 X 521 海报
3开 787 X 363 751 X 345
4开 B3 545 X 393 521 X 375
5开 454 X 318 424 X 303
8开 B4 393 X 272 375 X 260
16开 B5 272 X 196 260 X 187 26孔活页记事本
32开 B6 196 X 136 187 X 130
64开 B7 136 X 98 130 X 93
菊全开 A1 872 X 621 842 X 594 海报
菊对开 A2 621 X 436 594 X 421
菊3开 621 X 290 594 X 280
菊4开 A3 436 X 310 421 X 297
菊8开 A4 310 X 218 297 X 210 影印纸
菊16开 A5 218 X 155 210 X 148 手册
菊32开 A6 155 X 109 148 X 105
菊64开 A7 109 X 77 105 X 74

膠印一般流程:
設計成圖→定稿OK→輸出菲林→制作PS版→上機印刷→各印刷後工序→成品入倉或出貨
一些尺寸
一般的标准尺寸:『具体情况,看实际需要』
三折页广告 标准尺寸A4)210mm x 285mm
普通宣传册 标准尺寸A4)210mm x 285mm
文件封套 标准尺寸:220mm x 305mm
招贴画: 标准尺寸:540mm x 380mm
挂旗 标准尺寸:8开 376mm x 265mm 4开 540mm x 380mm
手提袋: 标准尺寸:400mm x 285mm x 80mm
信纸 便条:标准尺寸:185mm x 260mm 210mm x 285mm
名片:90mmX55mm

信封
1号 165X102
2号 176X110
3号 176X125
4号 208X110
5号 220X110
6号 230X120
7号 230X160
8号 309X120
9号 324X229
10号 458X324

印刷品的种类繁多,不同的印刷品常要求使用不同品种的纸张。现将一些常用的印刷用纸张的品种和规格介绍如下。
1. 凸版纸
凸版纸是供凸版印刷书籍、杂志的主要用纸。凸版纸按纸张用料成分配比的不同,可分为1号、2号、3号和4号四个级别。纸张的号数代表纸质的好坏程度,号数越大纸质越差。凸版印刷纸主要供凸版印刷机使用。这种纸的特性与新闻纸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由于纸浆料的配比与浆料的叩解均优于新闻纸,凸版纸的纤维组织比较均匀,同时纤维间的空隙又被一定量的填料与胶料所充填,并且还经过漂白处理,这就形成了这种纸张对印刷的适应性。与新闻纸略有不同,它的吸墨性虽不如新闻纸好,但它具有吸墨均匀的特点;抗水性能及纸张的白度均好于新闻纸。凸版纸具有质地均匀、不起毛、略有弹性、不透明、稍有抗水性能、有一定的机械强度等特性。
重量: 49~60)±2克/米2。
平板纸的规格:787×l092毫米,850×ll68毫米,880xl230毫米;以及一些特殊尺寸规格的纸张。
卷筒纸的规格:宽度787毫米, 1092毫米, 1575毫米,长度约60m~80oo米。
2. 新闻纸
新闻纸也叫白报纸,是报刊及书籍的主要用纸。新闻纸的特点有:纸质松软,富有较好的弹性;吸墨性能好,这就保证油墨较快地固着在纸而上;纸张经过压光后两面平滑,不起毛,从而使两面印刷品印迹比较清晰而饱满;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不透明性能好;适合于高速轮转机印刷。这种纸是以机械木浆(或其他化学浆)为原料生产的,含有大量的木质素和其他杂质。不宜长期存放。保存时间过长,纸张会发黄变脆,抗水性能差,不宜书写等。必须使用印报油墨或书籍油墨,油墨粘度不要过高,平版印刷时必须严格控制版面水分。
重量: 49~52 ) ±2克/米2
平板纸规格:787×1092毫米,850x ll68毫米, 880x l230毫米。
卷筒纸规格:宽度787毫米,1092毫米, 1575毫米;长度约6000~8000米。
3.胶版纸
胶版纸主要供平版(胶印)印刷机或其他印刷机印制较高级彩色印刷品,如彩色画报、画册、宣传画、彩印商标及一些高级书籍,以及书籍封面,插图等。胶版纸按纸浆料的配比分为特号、1号和2号三种,有单面和双面,有超级压光与普通压光两个等级。胶版纸伸缩性小,对油墨的吸收性均匀,平滑度好,质地紧密不透明,白度好.抗水性能强。应选用结膜型胶印油墨和质量较好的铅印油墨。油墨的粘度也不宜过高,否则会出现脱粉、拉毛现象。还要防止背面粘脏,一般采用防脏剂、喷粉或夹衬纸。
重量: 50,60,70,80,90,100, 120,150,180克/米2。
平板纸规格:787 ×l092毫米;850×1168毫米。
卷筒纸规格:787毫米,1092毫米,850毫米。
4,铜版纸
铜版纸又称印刷涂料纸,这种纸是在原纸上涂布一层白色浆料,经过压。光而制成的.纸张表面光滑,白度较高,纸质纤维分布均匀,厚薄一致,伸缩性小、,有较好的弹性和较强的抗水性能和抗张性能,对油墨的吸收性与接收状态十分良好。铜版纸主要用于印刷画册、封面、明信片、精美的产品样本以及彩色商标等。铜版纸印刷时压力不宜过大,要选用胶印树脂型油墨以及亮光油墨。要防止背而粘脏,可采用加防脏剂,喷粉等方法。
重量: 70,80,100, 120, 150,180200,210.240,250克/米2。
平板纸规格:648×953毫米,787×970毫米,787×1092毫米
5.画报纸
画报纸的质地细白、平滑,于印刷画报、图册和宣传画等。
重量:65 ,91和12克/米2
平板纸规格:787×l092毫米。
6.书面纸
书面纸也叫书皮纸,是印刷书籍封面用的纸张。书面纸造纸时加了颜料,有灰、蓝、米黄等颜色。
重量:120克/米2。
平板纸规格:690×960毫米, 787×l092毫米。
7.压纹纸
压纹纸是专门生产的一种纣面装饰用纸。纸的表面有一种不十分明显的花纹。颜色分灰、绿、米黄和粉红等色,一般用来印刷单色封面。压纹纸性脆,装订时书脊容易断裂。印刷时纸张弯曲度较大,进纸困难,影响印刷效率。
重量:150~180克/米2。
平板纸规格:787×l092毫米,850×ll68毫米。
8.字典纸
字典纸是一种高级的薄型书刊用纸,纸薄而强韧耐折,纸面洁白细致,质地紧密平滑,稍微透明,有一定的抗水性能。主要供印刷字典、经典书籍一类页码较多、便于携带的书籍。字典纸对印刷工艺中的压力和墨色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印刷时必须从上艺上特别重视。
重量:30~40克/米2。
平板纸规格:787×l092毫米。
9.毛边纸
毛边纸纸质薄而松软,呈淡黄色,没毛。抗水性能,吸墨性较好。毛边纸只宜单面印刷,主要供古装书籍用。
10,书写纸 书写纸是供墨水书写的纸张,纸张要求书写时不泅。书写纸主要用厂印刷练习本、日记本、表格和帐簿等。书写纸分为特号、1号、2号、3号和4号。
重量:45,50,60,70,80克/米2。
平板纸规格: 427×569毫米, 596×834毫米, 635×lll8毫米, 834×ll72毫米,787×l092毫米。
卷筒纸规格:787毫米,1092毫米。
11.打字纸
打字纸是薄页型的纸张,纸质薄而富有韧性,打字时要求不穿洞,用硬铅笔复写时不会被笔尖划破。主要用于印刷单据、表格以及多联复写凭证等。在书籍中用作隔页用纸和印刷包装用纸。打字纸有白、黄、红、蓝、绿等色。
重量: 20~25克/米2。
平板纸规格:787×l092毫米, 560×870毫米,686×864毫米,559×864毫米。
12.邮丰纸
邮丰纸在印刷中用于印制各种复写本册和印刷包装用纸。
重量:25~28克/米2。
平板纸规格:787×l092毫米。
13.考贝纸 考贝纸薄有韧性,适合印刷多联复写本册;在书籍装帧中用于保护美术作品并起美观作用。
重量:17~20克/米2。
平板纸规格:787×l092毫米。
14。自版纸 白版纸伸缩性小,有韧性,折叠时不易断裂,主要用于印刷包装盒和商品装磺衬纸。在书籍装订中,用于无线装订的书脊和精装书籍的中径纸(脊条)或者封面。有特级和普通、单面和双面之分。按底层分类有灰底与白底两种。
重量:220, 240. 250, 280, 300, 350, 400克/米2。
平板纸规格:787×787毫米, 787×1092毫米, 1092×1092毫米。
15.牛皮纸 牛皮纸具有很高的拉力,有单光、双光、条纹、无纹等。主要用于包装纸、信封、纸袋等和印刷机滚筒包衬等。
平板纸规格:787×1092毫米,850xll68毫米,787×ll90毫米,857×ll20毫米。


书籍各部分名称

校对符号及用法

如何决定一本书的尺寸

书籍装订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3949-526843.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赵金丽博客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