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微信公众号gjcjssh365发帖 日志5:《西游记》里的教育隐喻-2015年2月5日荐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5-2-5 20:51
标题: 微信公众号gjcjssh365发帖 日志5:《西游记》里的教育隐喻-2015年2月5日荐
《西游记》里的教育隐喻
来源:中国教师报 2013-1-16  作者:刘良华
http://paper.chinateacher.com.cn/zgjsb/html/2013-01/16/content_86955.htm



    《西游记》是一部古典名著,其中的很多章节都为电影人津津乐道,拍成或严肃、或戏谑的电影,比如《大闹天宫》,比如《大话西游》,还有即将上映的周星驰导演的《西游·降魔篇》……但在我看来,不管版本如何、内容如何,《西游记》至少叙述了三个关键事件:一是孙悟空大闹天宫,二是孙悟空拜师,三是孙悟空西天取经。这三个关键事件都可以视为教育隐喻。
    1. “一个人的成长历史”
    所谓“孙悟空大闹天宫”,不过是说:儿童的本色是“顽童”。儿童之所以是顽童,那是因为少儿原本就临近“动物”。不能说所有顽皮的孩子长大之后都有出息,但可以看到的经验事实是,世界上的名人往往在小时候就已经是名人:他们小时候是著名的“顽童”,长大之后就成了著名的政治家或企业家、教育家。
    所谓“拜师”,这是学习的标志性事件,它隐喻人的“正规教育”。人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也需要父母之外的精神导师。
    所谓“西天取经”,它隐喻人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虽然重要,但真正有力量的教育并非学校教育,而是社会教育。人往往走出学校之后,教育才真实地发生。
    这样看来,《西游记》不过是讲述一个人的成长的历史故事。这个人乃是“孙悟空”。
    2. “五人”与“五育”
    既然《西游记》讲述的是孙悟空一个人的成长故事,为什么后来出现了唐僧、白龙马、猪八戒、沙僧?其实,唐僧、白龙马、猪八戒、沙僧不过是孙悟空身上的其他要素。
    唐僧代表“德”。唐僧既不如孙悟空机灵,也不如白龙马健壮;既不如猪八戒爱追求美,也不如沙僧热爱劳动。可是,唐僧却可以做师傅。唐僧唯一的优势是他的德性,以德治人。
    孙悟空代表“智”。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代表智慧的眼光。智慧是孙悟空最大的优点,也是孙悟空最大的遗憾。他比猪八戒多了智慧,却也比猪八戒少了情趣。
    白龙马代表“体”。测量身体素质的最好办法是跑步。白龙马是跑步的形象大使。
    猪八戒代表“美”。猪八戒虽外貌丑陋,可是,想当年,猪八戒也曾经是仪表堂堂的天蓬元帅。何况,所谓“美”,重要的不是自己长相如何美,而是懂得欣赏美。猪八戒平生两大爱好:一是好吃,几乎从来就没吃饱过。二是好色,但一直处于犯罪未遂状态。他和孙悟空的生活情趣完全不同。孙悟空的生活信念是:如果遇到妖怪,无论长得多么漂亮,必须把它打死。猪八戒的生活情趣是:无论是不是妖怪,只要长得性感,就喜欢。
    沙僧代表“劳动”。沙僧最厚道、本分,独立且强大,因为他愿意凭借自己的双手去独立谋生。他理所当然地接受“我挑着担,你牵着马”,从来不说:“八戒,从明天开始,你挑担,我牵马。”因此,劳动者的责任感和乐观精神,在沙僧身上绵延不断地显示出来。沙僧的优势不在于能干,他甚至比较无能,比较“弱智”,但从不悲观。
    3. 学习始于对死亡的恐惧
    孙悟空在花果山过着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日子,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孙悟空产生了学习的愿望?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孙悟空甘愿忍受漂洋过海的痛苦而拜师学艺?是因为“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所以,要拜师学习。
    蒙田说,哲学就是学习死亡的学问。其实,所谓宗教或教育,也不过是“向死而生”的关心。
    4. 孙悟空的含义
    “孙”暗示“保持儿童本色”,守护“童心”。“悟空”是说,“顿悟”是唯一的智慧,而顿悟的智慧只有排斥、悬隔了世俗的思维、计谋、情绪之后,剩下虚空,才有可能发生。西方人倡议现象学,也就是这个追求。
    5. 师傅为什么警告孙悟空“不许说是我的徒弟”
    祖师传授了孙悟空的本领,但不允许他卖弄……祖师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悟空道:“决不敢提起师父一字,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
    师傅为什么提示孙悟空“不许说是我的徒弟”?难道只是担心孙悟空败坏了师门?
    可以想象的假设是:师傅不愿意孙悟空受师门限制,让他走出师门,甚至可以多方参师、旁征博采。“学无常师”,便可能“多才多艺”。后来孙悟空果然有了新的师傅——唐僧。孙悟空的第一个老师教他武功,孙悟空的第二个老师教他“德性”。
    可以想象的另一个假设是:任何出色的徒弟,总会超越老师,“背叛”师门。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老师提前提示弟子“不许说是我的徒弟”,让弟子可以放心超越,自由发挥。
    6. 为什么有那么多妖怪
    孙悟空西天取经,一路遇到各色各样的妖怪。所谓妖怪,其实是人的欲望。孙悟空降妖,就是克制欲望。学习就是在“灭人欲”与“存天理”之间做出选择。
    克制欲望并非就是消灭欲望。所以,《西游记》里的“妖怪”分两种:一种是必须被孙悟空打死的,一种是只接受惩罚但可以免死的。
    哪些妖怪被打死了,哪些妖怪没有被打死?有一种说法是:有后台的妖怪都被接走了,没后台的妖怪都被打死了。还有一种说法是:属于人之常情的妖怪都被接走了,比如黑熊精、红孩儿。违反人性的妖怪都被打死了,比如白骨精。黑熊精代表人的嫉妒心。他嫉妒唐僧的袈裟。红孩儿代表人的“愤怒”“情绪失控”。这都是正常的人性,所以黑熊精、红孩儿可以不死。白骨精想长生不老,而且以他人的死来换取自己的生,这是不可饶恕的欲望。所以,必须被打死。
    7. 孙悟空的父母是谁
孙悟空虽从石缝中诞生,但这并非说,他就没有父母。孙悟空的父母是谁?《西游记》书中提示:“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何谓“天真地秀、日精月华”?
    《西游记》也在后续的故事中提示了答案:当年幼的孙悟空顽皮、捣乱时,父母并不出面干涉。当孙悟空求学、留学的过程中遇到了自己可以克服的困难,父母也只是远远地守望着孩子,却不会出面直接提供帮助。有教育智慧的父母是那些有守望感的父母。
    在三种情境中,孙悟空的父母会从消极的守望中站出来。
    第一,如果孩子让左邻右舍受了侵扰和破坏,把人家的人参果吃掉了,把人参果树打翻了,这时候,父亲往往还是不露面,只是由母亲出来,给人赔礼道歉。
    第二,如果孩子在长者和权威面前失礼,如果孩子让长者难堪,让权威的威信扫地,严重破坏了稳定的社会秩序,这个时候,母亲出面可能解决不了问题,父亲会亲自出马,惩罚孩子,把孩子镇压下去。父亲惩罚、镇压孩子之后,总是母亲出面解放孩子。不过,智慧的母亲在解放孩子之后,总会站在父亲那边,与孩子的父亲一道,帮助孩子建立规则。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乃是规则、规范、纪律的标记。它意味着人类虽然需要智慧与活力,但也要有秩序、规则、制度。
    第三,如果孩子在求学、留学、自我修炼的过程遇到了个人无法解决的困难,在孩子出现了濒临危险的边缘或陷入深度的灾难时,要么母亲赶赴现场,要么父亲伸出援手,要么由母亲或父亲找朋友出来为孩子提供及时的帮助。而且,有时候,父母为孩子提供帮助时,并不亲自出面,可能乔装打扮,也可能暗中支持,以免让孩子对父母依赖成瘾。
    如果从这三个视角来想象父母的形象,读者就可以从《西游记》中清晰地领会孙悟空的父母是谁。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