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标题: 好课堂的质性判断标准 [打印本页]

作者: jssh365    时间: 2015-2-8 23:41
标题: 好课堂的质性判断标准
好课堂的质性判断标准
王元华  
好课堂可以从分数高低角度判断,也可以从行为次数角度判断……本文抛开数据检测的精细论证方式,从理念上和大家共同探讨简单又实用、一看就明白的判断标准。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叶圣陶的话,大家认可。到目前为止,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评价教学好坏,是一个大家渐渐接受的基本标准。道理很简单,教得好不好,关键看学生学得好不好。单从结果看,如果学生不学,教师教出花来也没用——因此,教师教学首要的任务是让学生有学的愿望和行动;如果学生自己学好了,教师不教又何妨?由这个前提,咱们引申出一堂课好坏的质性判断标准。
课堂要教知识吗?当然要教。但教多少最好?又能教多少知识呢?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果单以知识数量多少或优劣论课堂好坏,恐怕要埋在知识堆里出不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限之课堂去追求无限之海量知识,只能望洋兴叹,疲于应命。
课堂要教方法吗?当然要教。而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在三维目标中方法被提到显著的教学位置。方法有多少?恐怕不比知识少。看今天的各科教学,一个文本一个方法,一个问题一个方法,用有限的课堂去穷尽方法,下场和追求知识差不了多少。
那么,课堂可以不教知识,不教方法吗?肯定不行。作为教学,命中注定,必须又教知识又教方法。
如此,如果只从知识和方法本身翻来覆去看知识和方法的教学,教学肯定陷入死胡同:教,因为太多没法教;不教,连门都没有。
明乎此,就明白课堂教学,知识要教,方法要教,但假如没有融入人生洪流,多少知识和方法只能聊胜于无;只有融入人生洪流,知识和方法才拥有广阔的生长背景和尽情发挥的机遇。看课好坏,首先要看知识和方法融合起来激活了多少人生的事实和情怀。这是课堂教学的境界所在。如果因为课堂知识和方法的教学,学生变得越来越狭隘和无谓,请收起你的课堂。走进今天的某些课堂,别说脱离具体情景的公式、定理、数字、空间等,就连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等连着人生的一个个故事都让学生无动于衷,甚至连源自身体的体育和音乐都离开了身体的真切感受。
举个具体的例子。初中语文教《故宫博物院》,师生总是忘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和建筑的高大、金碧辉煌,总是搬出“主次详略”、“说明顺序”、“特征特色”等名词术语,始于说明文知识与方法,终于说明文知识与方法。诚然,讲详略、顺序、特征等没错,但换个角度,效果会如何呢?假如师生参观故宫博物院,咱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些地方呢?当然是皇帝和皇权,三大殿是因为皇帝而备受关注——参观者特别想坐的是那把龙椅,建筑的高大、辉煌是皇权的象征。假如师生来描述故宫博物院,九千多间房子从哪写起呢?哪些写哪些不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呢?还是皇帝和皇权。因为“故宫”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就决定人们内心的视角和视域。只要往皇帝和皇权的角度揭开详略、顺序、特征等知识和方法的奥妙,课堂立马变得精彩而深刻起来。还是那些说明文的知识和方法,因为对皇帝和皇权的关注而格外生动起来,格外有吸引力。
进而,从更具象的角度,课堂教学借助学科教学内容,用话语、生动活泼的师生、教室(包括实验室)、教具营造了什么样的人生观照、关怀情境,因为对人类广泛而深沉的关注首先来源于对“此在”的关注。这是一个具体可感、具有强烈刺激性和反射性的维度。不管怎样,得让学生动起来吧,内心动起来,身体动起来,让课堂组成一个动态的优美的教学情景。所谓知识和方法,隐形于情景之中,构成课堂看得见或看不见的红线。
而说到底,是课堂教学经由学科内容让学生呈现不一样的精神面貌,个体有个体的精神面貌,集体因个体而精彩,个体因集体而焕发。所谓主体性范畴和主体间性范畴体现于此。这种精神面貌不一定是闹腾的或完美的,但一定是热切的、美的。知识和方法进入了个体和集体的“学生”内心,布乎四体,使得整个人激荡起来。
相对于知识和方法的教学而言,有“灵魂”的教学始终是统摄而震撼的。如果从三维目标角度看,“情感、态度、价值观”始终是上位的,“秒杀”课堂教学于无形。当然,要强调一点,这里的“灵魂”也好,“情感、态度、价值观”也罢,是基于学科内容的,包括知识和方法,不是空泛的或超脱的,如果脱离学科内容去把握和利用“灵魂”或“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危险的。简要之,从学科内容——尤其是知识和方法组成的情境中激发“灵魂”或“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荡气回肠、脱胎换骨是课堂教学的精魂。课堂教学最要做的,于此;倘能做到此,足矣。
(作者单位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欢迎光临 《教师生活365》网[师慧园]论坛 (http://jssh365.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